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XX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XX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XX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要求和市委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决定,现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1355”总体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城乡一体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方略,以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试点,积极探索城乡经济社会各领域配套改革,协调推进城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按照“年内启动,力争3年取得重点突破,5年初步形成产业发展城乡联动、基础设施城乡配套、公共服务城乡协调、社会保障城乡覆盖新格局”的要求,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主线,围绕三个层次、坚持五个立足、突出三个重点、实施三个集中、促进五个加快,率先改革试验,大胆探索创新。“三个层次”,即主城区实施优化创新环境、人居环境、创业环境“三大环境”优化战略,不断提高城市的吸纳力、辐射力、竞争力;城郊和小城镇建设区域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发展环境、公共服务“三个提升”工程,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地区根据近郊、川水和边远干旱二阴山区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实施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农村环境整治“三大工程”,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五个立足”,即立足于以城带乡和以工促农,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发挥好城市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立足于服务城市发展农村,依托二产三产发展一产,夯实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立足于城乡一体、公民待遇和同城待遇,加快社会公共事业和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立足于城乡经济和社会要素的互动互流,加快以卫星城、小城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建设,打造农村区域性经济、社会和文化中心;立足于

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管理机制,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保证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序、稳定、长效推进。“三个重点”,即以规划为龙头,整体部署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以产业为支撑,认真梳理提出支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建设项目;以制度为保障,积极探索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体制和政策体系。“三个集中”,即大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努力实现新型工业化;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努力实现新型城镇化;积极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五个加快”,即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加快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城乡兼顾、协调发展。以城乡协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统筹谋划城乡发展,整体规划城乡建设,全方位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形成既有分工又有联系,优势叠加、产业协调的区域综合经济体。

(二)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坚持政府的行政主导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的机制,注重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积极培育发展城乡产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城乡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力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有效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道路、饮水、住房、就医、上学、就业及公共卫生、公共交通、社区管理、文化娱乐、社会安全等实际问题,全方位提升城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

(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遵循发展重点和改革时序上的差异性,中心城区要通过改造提升城市化水平,近城郊区和川水地区要通过城乡统筹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贫困山区要通过夯实基础、提升“造血”机能实现脱贫致富,有条件地区要率先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

(五)坚持改革创新、敢为人先。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全面推进城乡规划管理、户籍管理、土地管理、公共财政和社会管理的综合配套改革,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

和运行机制,消除阻碍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性、政策性障碍。

(六)坚持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先在试点县区和乡镇积极探索,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向全市逐步推开。各县区也可根据各自实际,在市上确定的试点乡镇之外,积极稳妥地扩大试点范围。

三、发展目标。

通过实施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使全市城乡差距得到明显缩小,科学发展体制初步建立,“三个集中”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实现城乡发展规划布局一体化、城乡产业和经济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建设目标,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第一步,到2012年,全市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基本健全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村公共基础建设明显加快,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12%,达到5500元以上,比2008年增长57%。“三个集中”取得较大成效,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8%,城乡居民收入拉大的势头得到遏制,安宁、城关两区整体实现城乡一体化,西固、红古两区和三县县城所在区域及七里河前山地区基本实现一体化。

第二步,到2014年,提前6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兰州市区为中心,以半小时和一小时为生活半径的卫星城和城市群基本形成,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高,城乡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元,比2008

年翻一番。“三个集中”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西固、红古、七里河三区整体基本实现一体化,榆中、皋兰、永登三县河谷川台盆地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的小城镇体系全面建立。

第三步,到2020年,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建立。农村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农村公共事业全面进步,人居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

四、试点布局。

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抓好试点,破解难题,科学发展,带动全局。具体试点布局采取条块结合、组团发展的模式,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连点成片、联片成势。

(一)抓好安宁区、皋兰县2个市级一体化示范县区建设。

(二)抓好永登县中川镇、榆中县夏官营镇2个市级一体化试点小城镇建设;城关区青白石街道、七里河区阿干镇、西固区东川乡、安宁区沙井驿街道、红古区平安镇、永登县秦川镇、榆中县城关镇、皋兰县石洞镇等8个县区级一体化试点小城镇建设。

(三)抓好61个城中村改造和新一轮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建设。

五、主要任务。

(一)以城乡规划为先导,构筑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格局。

1.制定完善城乡一体的发展规划。坚持“立足长远、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现实可行”的原则,运用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中心带动、全域兰州”的规划理念,以“三个集中”为实施路径,结合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兰州都市经济圈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等,完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做好城乡一体的基础建设、产业体系、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生态环境保护和新农村建设及扶贫开发等专项规划。积极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乡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做到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调整规划“三规”衔接统一。加强城乡规划的组织领导,健全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县区、乡镇、村规划管理,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

2.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城市建设大框架。结合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和规划实施“兰白经济区”的战略要求,以促进提高区域经济开放合作水平和区域资源共享程度为目

的,加快“兰北新区”开发建设步伐;以安宁新城区、西固石化城、秦王川地区、榆中盆地、黄河北部移山造地区域为重点,打造城市空间拓展的新区域和以城带乡的战略平台。以中心城区向周边地区辐射的公路、铁路和河谷川地带为依托,构建沿兰州至白银北向经济带,沿黄河、湟水、大通河西向经济带,沿兰州至定西、天水和平凉东向经济带,沿兰州至河西走廊西北向经济带,沿兰州至临夏、甘南南向经济带,充分发挥以城带乡的纽带作用。

3.积极推进重点小城镇规划建设。围绕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要素支撑平台,坚持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大力推进20个左右的重点小城镇建设,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县城为骨干、以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各县区要统筹搞好小城镇规划,大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在2010年制定出台“三个集中”的指导性文件。

(二)以城乡基础建设为切入点,夯实以城带乡的发展基础。

1.统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的力度,下决心做好农村水、电、路、气、电视、通信等基础设施全面配套,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城乡公路网规划修编和调整,完善干线公路网、聚集区和中心村路网,实施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与交通网建设的对接工程,到2010年实现行政村全部通油(水泥)路,到2012

年60%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都通上油路和水泥路,形成市域高速公路网、多通道路网、县道公路网、旅游公路网、乡村公路网等“五网”配置合理的交通体系。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力度,今后3年每年解决8—10万人的饮水安全,到2012年全面解决全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在居民集中居住区尽可能修建集中供水工程,川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以上。从2009年开始到2012年,全市完成12万户农村危旧房的改造任务。完善城乡一体的供电网络,逐步实现同网同价。

2.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重点河道治理、水库除险加固,完善灌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大力发展及推广高新节水灌溉技术,加快推进各类大中型水利工程更新改造建设,支持引大、引洮工程配套建设,增强抗旱防汛能力。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小型提灌站、集雨工程、库塘工程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灌溉供水保障能力。继续加大引大秦王川灌区调蓄水塘建设力度,到2010年累计改建新建水塘1000座。加快三

电、西电等7处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步伐,确保3—5年内完成全市大型泵站更新改造任务,到2014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0万亩左右。

3.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监测。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等重点建设工程,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巩固南北两山绿化和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高效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持续稳定的生态安全体系,逐步形成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通道(水系)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的城乡绿化一体化格局。加强城乡污染综合治理,以改水改厕、垃圾集中处理、养殖业废弃物无污染治理、农村沼气建设、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等为重点,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推广沼气、秸秆利用等生物质能及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和可再生利用技术,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积极推行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每年新建农村生态家园沼气池8000户以上。

(三)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培育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

1.大力推进工业集中集约发展。围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生物医药、能源电力、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及产业链的延伸,结合工业企业出城入园,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推动西固石化工业园、中川空港循环工业园、高新区彭家坪园区和兰州东城区物流园区等产业园区和九州开发区、和平开发区的规划建设,把园区和开发区建设成为城乡产业对接和承接的平台,引导新上项目和技改扩建项目向工业集中区和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培育形成一批战略性、成长性强的主导产品,打造一批具有知识产权、高附加值和品牌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经济增长极。

2.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扶持力度。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优化整合农业区域资源,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科学确定区域发展重点、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指导性规划。要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在发展规模、设施配套、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建设秦王川、小康营、青土坡、三川口、西津坪等5个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到2012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4万亩。要大力扶持发展以高原夏菜、百合为主的蔬菜产业,经过3到5年的努力,

建成以榆中川区、红古川、秦王川、庄浪河谷、西岔川为主的蔬菜产业片区,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以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研究制定鼓励扩大生产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产品销售网络体系,提高农民积极性。对高原夏菜、百合、玫瑰、红提葡萄、西甜瓜及奶牛、生猪、肉羊等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化的重点产业,由市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扶持,以加快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格局。

3.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发展。按照“工业主导、三业并举、优化结构、集约发展”的思路,建立城乡产业合理布局与互动发展的导向机制,加快城乡产业对接、项目对接和生产要素对接。要以各类园区、重点项目建设为载体,围绕工业主导产业的区域性分布,促进工业集约集群发展。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依托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加快建立和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以菜市场、综合超市、放心粮油、再生资源为主的民生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地发展休闲观光、特色餐饮、商贸物流等新型服务业。要大力发展城市农业,建设一批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实现设施农业的规模化、集群化。通过城乡产业的融合,推动市域内、县域内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配套、融合发展的多条产业走廊和产业带。

4.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农字号”龙头企业发展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任务,积极提供政策和资金扶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在用地方面,优先安排涉农企业的用地需求,全额返还土地出让金。在政策方面,把农业产业化企业建设列入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范围,享受市场准入、贷款担保等优惠政策。在投入方面,对市级以上的43家龙头企业由市财政列支专项资金予以扶持。

5.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集体资产清产确权的基础上,通过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或公司制企业的方式,加强对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把招商引资与发展集体经济相结合,鼓励以市场化方式对集体资产进行托管经营。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市场前景好、能有效解决农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的集体经济发展项目。

(四)以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1.突出抓好秦王川综合开发。按照“一核二心、一轴两廊、扇面放射、均衡分布”的总体布局,加快秦王川小城镇建设步伐,坚持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业园区建设和推进城镇化建设“三位一体”,在秦王川地区全面尝试推行包括“三个集中”、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基层治理机制创新等经验做法,充分发挥水利资源、土地资源、交通资源和改革试点的政策优势,力争把秦王川地区打造成以中川新区为中心,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卫星城、全市最大的产业聚集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示范窗口。

2.加快小城镇建设。按照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小城镇建设,对3县县城和红古区海湾镇等中心城镇和和平、夏官营、忠和、东川、新城等近郊镇,重点加快市政设施建设,加强与市区基础设施的衔接,承接市区产业转移;对和平、定远、金崖等小城镇群,重点加强镇与镇之间的交通建设,为未来发展成为小城市打好基础;对青城、什川、连城、苦水、花庄、西岔、甘草店、中堡、河桥、平安等旅游型、农副产品加工、集散和综合物流型、工业服务型远郊特色小城镇,既注重发展特色产业,也紧抓农业不放松,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远郊的区域中心乡镇,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水平,提高城市、县城、区域中心乡镇、重点镇的公路级别,改善中心乡镇到区域其他乡镇、村的公路状况,使中心乡镇的公共服务能尽快扩散到周边乡镇和村。到2012年,每个县区建成1—2个产业优势明显、发展环境良好的经济强镇和中心镇。

3.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在全面完成无形改造的基础上,加快城中村聚集点建设步伐,配套解决好农民身份转变和土地被征用后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确保“十一五”末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按照城市社区管理的要求,完善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快社区建设,整治脏乱差现象,切实做到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环境优美化。要把城镇可盘活存量资产推向市场,实行资本营运,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滚动发展之路。

4.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按照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城郊村重点加快改造提升力度,推进农村转社区、农民转市民,加速城乡对接融合;川水地区重点扩大新农村建设覆盖面;山区贫困村要把重点放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上。同时,健全扶贫开发机制,以县区为单位,在实施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的基础上,逐步向连片开发拓展,每年组织实施20个左右的整村推进项目,到2014年,全市生态移民3

万人左右,榆中北山和南山、永登西北部山区、七里河后山“四大贫困片区”144个村、2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稳定解决,2/3以上的人口向致富迈进。

(五)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衡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1.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调整、建设、改革、提升”的思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组织实施学校危房改造工程、百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发展工程、素质教育推进及质量提升工程、师资素质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教学及实验设备配备更新工程等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四个集中”(高中教育向城市集中,初中教育向城镇集中,小学教育向乡镇集中,小学教学点向中心村集中)。到2010年年末,全市完成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任务,完成学校危房改造建设任务,完成百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较好地解决农村学校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办学效益低的问题。到2014年末,城乡之间和各级各类教育统筹协调均衡发展的布局基本形成,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得到更大发展,教育条件和教育质量得到根本性提高。

2.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减少农民就医自费项目、扩大用药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提高合作医疗统筹层次。通过建立全市统一的新农合管理制度,加强对全市参合农民在县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报销工作的管理,实现全市8县区农民在省、市两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享受现场直报。同时,要扩大新农合覆盖面,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展异地参合、异地结报工作,方便市内跨县区流动人口就近就医。整合城乡卫生资源,搞好区域卫生规划,建立健全以市、县中心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纽带、中心村(社区)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办好县区医院,加强区域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和医务人员互派交流工作,加强农村医疗人员培训和医疗设备投入,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到2012年中心村卫生室达到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标准。总结推广榆中县贡井卫生院由县医院托管提升服务能力的“贡井模式”,为农民就医保健提供保障。加强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到2012年底计划生育事业费人均达到30元。

3.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实施惠民文化体育工程,加强县区、乡镇、村文化体育公

共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及村(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服务功能。支持农民兴办文化演出团队,引导城市文化体育组织到农村拓展服务,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实现广播电视等文化共享服务“村村通”,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支援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各类群众文化和公共文化事业,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3年内全市普遍建立健全乡镇和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性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信息服务。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到2012年,全市全部行政村建成农村商务服务网点。健全城乡邮政服务体系,在全市行政村分期分批建立适应当地农村发展水平,满足农民邮政通信需求,配套设置邮政设施能够及时安全接转邮件报刊的新型村邮站,基本实现邮件接转到户,妥投率达到100%。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重点发展一批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切实提高家庭经营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力争到2014年80%的农民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5.加强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以农村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养现代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加强农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着力点,抓住培训、吸引、使用三个环节,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认真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全力抓好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劳动力培训和人才智力援助,强化农村教育、卫生、文化、法律及农业科技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到2012年,力争每年对乡村医疗卫生人员培训一遍,对全市行政村两委会班子成员轮训一遍,每年组织10万人次以上的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每年选派10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及以下基层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或帮助工作。

(六)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活力。

1.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明确市、县区、乡镇三级的事权和财权,合理划分市、县区政府事权和财政收入范围,确保县级政府财权和事权

的统一。规范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一般性财力转移支付范围。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优化支出结构,将财力向农村倾斜,投资向农村转移,确保每年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高于上年。探索建立支持村级事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提高公共财政的资金运行效率,采取财政贴息、适当补助、税收减免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向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延伸。为有效解决统筹城乡的资金制约问题,积极探索成立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性投资公司,改变政府对项目资金的管理模式,构建支持农村发展的新型资金平台。

2.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按照“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核心、配套是保障、农民增收致富是目的”的工作思路,在坚持和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稳步开展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房屋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确权颁证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和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提倡农村土地使用权和农民房屋所有权进入市场流动和产权抵押担保贷款,实现农村资源变资本。规范开展农村土地交易所土地实物交易和指标交易试验,争取条件成熟时发展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交易市场。鼓励农村居民自愿联建住宅和相对集中居住。巩固完善城镇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城镇土地招拍挂工作。开展国土规划编制试点,在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推行年度用地指标的弹性管理。改革征地制度,探索开展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审批和实施分离改革试点,建立征地补偿安置标准适时增长机制及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联动机制。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搭建农村产权平台,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机构,在市域内探索健全城乡建设用地置换和跨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市场化机制,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

3.实行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对本市户籍人员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推进以居住和就业地登记制度为重点地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户口迁移为基本条件的人口流动制度,引导人口随就业和住房在各城镇合理、有序流动。通过土地或宅基地换住房等方式鼓励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家庭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入城镇安家落户,享有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结合农民工迁居城镇,加快“城中村”、城镇危旧房、工矿棚户区改造步伐,探索在“城中村”改造中留出适量土地由转为市民的当地居民组织经济实体进行开发。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社会管理、财政投

入、转移支付和考核评价制度体系。

4.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网络,建立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便利的就业信息服务,实现城乡比较充分就业。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农村社会救助对象全覆盖,推进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灵活转续。完善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险制度。探索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挂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联动调整机制,缩小城乡低保差距。探索创新保障失地农民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

5.构建支持城乡一体化的金融体系。着眼于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提高财政资金投入“三农”的绩效,加快支农资金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资金的整合运用,集中资金保障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关键环节的投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市场化途径,集聚信贷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引导各种资源投入城乡建设。发挥金融支农作用,加快发展地方金融业,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鼓励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新型投资开发组织,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扶持建立一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小额担保公司,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确保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建立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允许农村土地使用权和农民住房实现担保,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参与农村资本市场开发,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努力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全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七)以深化改革发展为动力,改善统筹城乡发展环境。

1.构建统筹城乡的行政管理体系。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市、县区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按照“简权放政、重心下移、服务基层”的思路,简化审批程序,加强事前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四级高效便民服务体系,合理划分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管理权限,增强区县统筹管理能力,完善乡镇综合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完善公共决策的调查制度、公示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提高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

2.推行规范化的社会管理。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目标,积极推进中心村社区化管理,完善社区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功能,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加强农村道路、电力、邮政、信息、商务、供气、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绿化等公共设施建设。健全民主监督和参与制度,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党务、政务、村(居)务和公益事业的办事公开制度。

3.着力改善市场经济环境。树立在全球化新形势下求生存、谋发展的进取意识,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努力消除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公平、透明、平等的投资、建设和干事创业环境,保持社会稳定繁荣,营造和谐顺畅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到兰州发展创业。

4.统筹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以“三争一促”为活动平台,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统筹城乡党建资金、人才资源、组织建设、党员管理,实现城乡基层党建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工作机制,提高农村党组织的整体工作水平,发挥好基层组织的保证作用。统筹支部建设,开展城市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结成互帮互助对子,定期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探索建立支部+协会,把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把党支部一班人的力量凝聚在产业链上,把党员干部的作用发挥在产业链上的工作模式。统筹党员管理,建立党员信息库,加强党员动态管理,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建立一套科学、民主、实用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处理好乡镇和村社、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村级组织和村民之间的关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真正给予倾斜。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由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参加的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协调机构,下设办公室,承担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协调、服务指导、督导落实和调查研究工作。

(二)明确工作分工。规划方面,由市规划局牵头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完成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规划;由各县区政府和市建管委、市规划局牵头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完成以县城和小城镇为重点的城镇网络体系规划;由市发改委牵头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完成城乡一体的产业发展规划;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完成城乡一体的土地利用规划;由市环保局、市林业局牵头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完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由市新农村办和各县区政府牵头负责,完成全市近郊和川水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由市扶贫办牵头负责,3县和七里河区政府配合,完成农村扶贫开发专项扶持规划。政策方面,由市财政局牵头负责,探索创新和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制;由市金融办牵头负责,探索构建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金融体系;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负责,探索建立城乡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负责,探索建立农村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由市环保局、市林业局牵头负责,探索建立城乡发展环保约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城中村改造办牵头负责,探索建立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制度;由市公安局牵头负责,探索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新机制。

(三)切实增加投入。从2009年开始市级财政每年用于农村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度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其中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投入每年不低于5000万元。同时要采取重点扶持和面上扶持相结合的办法,由市、县区财政筹集资金,对全市各行政村给予扶持,重点支持村级基础建设、集体经济发展和重点产业培育等。

(四)形成改革合力。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由协调领导小组总负责,日常工作和协调工作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各部门和县区要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强力推进”的原则,牢固树立大局观念,打破条块分割,整合各类资源,主动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工作重心,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抓好具体项目、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努力形成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格局。要建立经常性工作沟通机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资金。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群众在决策参与、投资投劳、建设管理和受益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

(五)积极营造氛围。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方针、政策,切实把

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市的重大决策上来,深刻认识和把握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时代性、紧迫性特征,不断消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旧思维、旧观念、旧体制、旧机制、旧办法的束缚。坚持围绕大局开展工作,从既得利益中解放思想,努力以富有时代特征的理念、敢为人先的精神、创业实干的作风,不断把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推向深入。

(六)加大督查力度。全市要把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各级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建立改革试验推进考核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改革试点工作的督促考核。要建立相应的统计评价制度、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和奖惩机制,把各项工作量化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实行目标责任制,认真抓好落实。各级组织、纪检、监察以及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督促检查和业务指导,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嘉峪关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在我市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总体部署,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根据《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意见》和市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定》要求,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统筹区域城乡发展,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内在要求,以“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为统揽,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全方位改革试点为特征,以政府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解决社会深层矛盾为着眼点,加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大胆探索并取得突破,积极稳妥地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先行突破有关体制障碍(户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先行探索消除城乡差别,建设布局以城市化为核心,通过拉大城市框架,建立组团式发展的城镇体系布局结构,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经济区。力争到2020年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

的示范区、高新产业的集聚区、城乡统筹的样板区、生态宜居的河西新城、支撑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总体思路是:推动“两个转变”,即公共财政和政府职能转变,以强化城乡资源互补性为导向,公平与效率并重,在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土地政策、户籍政策、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生态环境政策等方面实现突破;突出“四个带动”,即城市带动、工业带动、旅游商贸带动、特色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带动;着力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五个一体化体系”,即:建立一体化的制度和管理体系、规划和建设体系、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着力探索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模式,构建城市带动农村、城乡经济社会逐步一体化的良性机制,全面加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以城市化为导向,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城市就业吸纳和产业承载能力,形成产业新格局和竞争新优势。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将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培育高效产业,发展产业化经济和劳务经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不断改进社会化服务方式,适度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农村经营组织形式,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把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工作抓手,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探索城乡管理体制改革,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各界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统筹和协调城乡发展。

三、目标任务。

(一)在体制创新上。从全市城乡独特资源整合优化、统一开发利用的内在要求出发,突破原行政区城乡分治的格局,通过区域行政一体化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一体化,形成一个大城市的行政区建制,最终建立与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框架。

(二)在产业布局上。加快酒嘉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着力推进酒嘉经济开发区的升级,促进开发区的东中西良性互动。按照建设“冶金制造基地、新能源(光伏)示范基地、化工基地、区域物流中心、西部文化名城和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将试验区建成为我省重要的冶金、新能源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进口资源落地加工基地,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三)在空间开发上。按照“组团发展”的要求,规划形成新经济中心区域为“三区一带一核心”的空间开发结构。

1.镜铁区——以讨赖河沿岸南市区建设、兰新客运二线站场建设和双泉工业园区发展为依托,着力构建物流商贸、文化休闲和生态观光农业发展新格局。

2.长城区——以嘉东工业园区、宏丰公司养殖园、紫轩酒业为依托,着力构建酿酒葡萄、大田蔬菜、规模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发展新格局。

3.雄关区——以嘉北工业园区、长城文化旅游景区发展为依托,着力构建商贸、旅游餐饮服务和劳务经济发展新格局。

4.“一带”,作为酒嘉“一轴两区”区域空间开发的重点区域,以酒嘉区域走廊绿洲为载

体、以312国道新线(高速公路)为发展轴,形成辐射全区清洁能源、商贸物流、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通道经济,使经济轴逐步发展成经济带,进而带动更大的区域发展。

5.“一核心”,作为区域一体化的核心区,加快讨赖河沿岸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与水环境的充分协调,突出展示河西地区亮丽的现代化城市风貌。

(四)在时序进度上。试点工作要做到与全国同步,2010年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和制度,启动各项改革;2011年重点突破;2012年形成产业发展城乡联动、基础设施城乡配套、公共服务城乡协调、社会保障城乡覆盖的格局。城乡一体化建设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城乡经济不断优化,城镇化率达到95%,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接近2∶1,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8%,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0.33,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0.38,公共财政投入持续增长,财政投入“三农”增长幅度达到10%,土地流转率达到10%以上。基础设施差距明显缩小,行政村通硬化路比例达到70%,农村人口安全饮水比重达到100%,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快的改善,农户砖混砖木结构住房比例达到60%,村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60%。公共服务基本均衡,农村高中、职业学校入学率不断提高,农村计划生育率达到95%,农村住院分娩率达到100%,村卫生室达标率达到85%。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比1.07∶1以上,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比1.86∶1以上。到2015年,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初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到2020年,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发达地区水平。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支撑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结构优化、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取得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明显成效。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显著下降,实现城乡一体化奋斗目标。

四、强力推进“六项改革”,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围绕制约城乡一体化的关键部位,以深化公共财政制度、城乡规划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及城乡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积极争取国家、省上在我市开展多方面的改革试点,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探索经验,为我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创建体制保障。

(一)加快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逐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卫生保洁、绿化亮化、文化、体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城乡统筹建设、统筹发展。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管理城市化,各职能部门根据工作职责分别承担建设和管理责任,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对农村工作的全面覆盖。

(二)加快推进城乡公共财政制度改革。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投入。建立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投入机制,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和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年度预算,逐年提升保障水平。用好各类专项补助和项目资金,重点向生产性领域倾斜,加大对设施农业、规模养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财政扶持力度。

(三)加快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将规划作为科学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把农业、农村的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紧密联系起来,明确功能定位,合理安排城市建设、产业集聚、社区村落分布、公共设施、生态绿化与空间布局。做到既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又使城乡发展紧密衔接、相互促进。在现有全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将城乡作为一个经济整体,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编制城乡一体发展的各项规划,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等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有序,做好城乡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小康住宅建设、农民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输转、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详细规划。以提升主城区综合功能为中心,以3个新经济中心区域带动为纽带,以近郊区整体推进为先导,以边远区分步建设为重点,依托规划,逐年实施,力争至2012年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四)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高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和补助标准,扩大城乡一体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建立城乡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将本市城镇各类企业招用农民工纳入城镇企业失业保险缴费范围,逐步实行与城镇职工同比例缴费,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待遇。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逐步与城市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有效衔接,建立统筹城乡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完善五保供养、残疾人与特困户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制度,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年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提升农村低保水平。

(五)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鼓励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流转形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条件。从2010年起,逐步建立市、镇、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秩序,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价格评估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大政策引导,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支持经营大户和规模农业发展。推进农村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鼓励社会资本、人才、管理等要素参与农业领域的开发,把现代市场经济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村。

(六)加快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新型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条件成熟时一次性取消本市户籍人口农业和非农业性质划分,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逐步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社会管理、财政投入、转移支付制度体系,通过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投入,在城市规划建设进城就业农民新居工程,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的承载能力。

五、建立完善“十项机制”,加快形成统筹城乡整体合力。

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加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并最终实现同一化,加快建立城乡互动的市场机制和产业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

(一)加快建立城乡经济互动发展机制。进一步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建设“四大基地”,即:以铸就“百年酒钢”基业为目标,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建成千万吨级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形成西北钢铁工业基地;依托酒钢集团公司和中核四○四有限公司的技术和资源优势,突出机械、不锈钢、钢结构、金属制品、核设备、风电设备等先进制造业,打造西部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发展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光热发电和煤电、煤化工产业,加快华电光伏并网发电、光热发电和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大唐、中科等光电项目,加快光热发电、天然气发电和热、冷分步式能源项目前期工作,形成能源和煤化基地;加快农产品基地区域化发展,形成葡萄种植基地10万亩、葡萄酒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建成西部最大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加工酿造基地。形成“两大中心”,即:

关于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

中共兰州市七里河区委 关于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 (2009年12月29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市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是推动我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内涵要求,是新阶段七里河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破解“三农”问题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根本出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早日实现建设现代中心区的奋斗目标和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必须坚持繁荣农村与发展城市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凝聚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促进城市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产业向农村延伸、城市服务向农村辐射,形成城乡分工合作、三产融合、梯度跟进、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二、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省委“中心带动”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1355”总体发展思路。按照“一中心、两加快、三推进、六突破”的基本思路,实现“城区面积翻一番,农村人口减一半”总体设想。在工作中突出以规划为龙头,以基础设施为保障,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科技项目

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村面貌,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城乡社会互通融合,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一中心”,就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城市功能,突出旧城改造,按照现代化大都市的标准,加速推进现代中心区建设。“两加快”,就是加快彭家坪新区和“三滩”新城区建设,使“两区”成为七里河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龙头,率先实现城市化。“三推进”,就是依托国道、省道沿线整体实现城镇化的思路,在水磨沟、西果园沟和黄峪沟三线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工业小区建设,促进沿线人口向城镇集中,生产向二、三产业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六突破”,就是坚持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力求在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减少农民、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六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达到八个一体化,即“统筹城乡规划,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统筹资源配置,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统筹要素配置,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社会管理,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民生建设,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体化;统筹党的建设,推进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统筹组织保障,推进城乡领导机构一体化”。最终实现城乡融合,达到全面协调发展。 三、工作重点

01-正文-第一章 规划总则

规 1.1安县概况 1.2规划背景 1.3规划的必要性 1.4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1.5规划研究层次 1.6技术路线与规划思路 规划总则 1

安县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5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ning for Anxian,Sichuan 1.1 安县概况 1.1.1地理区位 安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龙门山脉中段与成都平原接壤地带。县域北临江油市、北川县,东接绵阳市区,东南与罗江县、西南与绵竹市、西北与茂县接壤。安县距四川省会成都110公里,距绵阳科技城市区、绵阳火车站、绵阳南郊机场仅10余公里,紧靠成(都)绵(阳)广(元)高速、108国道、绵(阳)渝(重庆)高速等3条高等级公路,成绵高速复线途经安县并设有双向出入口,成(都)兰(州)铁路穿境而过并在安县设客、货站。安县地理交通区位优越。 1.1.2经济发展 2011年,安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1.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56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45亿元,增长26.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93亿元,增长10%。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28.57:47.89:23.54。安县经济综合实力在四川省内处于中游水平。根据2010 年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2010 年,安县在四川省173个县域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位于第85位。 1.1.3行政区划 2011年安县辖18个乡镇(花荄镇、桑枣镇、秀水镇、塔水镇、河清 镇、黄土镇、雎水镇、永河镇、界牌镇、沸水镇、宝林镇、清泉镇、乐兴镇、晓坝镇、迎新乡、兴仁乡、茶坪乡、高川乡),县政府驻花荄镇。总人口43.65万人,县域面积1189平方公里。 图1-1 安县地理区位 图1-2 安县县域乡镇分布图

关于我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举措,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紧紧围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在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社会发展、维护稳定等方面,坚持城乡统筹,有力地推进了我区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到XX年底,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亿元,增长15.3%,人均达到19999元;财政总收入10628万元,增长21.2%,人均为662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1亿元,增长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66元,增长20.2%;农民人均纯收入4736元,增长18.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7平方米。 我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最近,结合区上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采取实际调研和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深入了解我区城乡统筹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现就调研情况,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 (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今年以来,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的目标规划,区政府把发展现代农业确定为我区产业发展重点,启动了以“五个万”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先后分四次组织干部群众800多人赴山东寿光等地学习现代农业发展先进经验,制定实施了《杨陵区促进标准化生产园设施农业发展(试行)办法》《杨陵无公害农产品实施方案》,推动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和无公害产品认证。 抽调21名单位领导,处级领导任工作组组长,组成设施农业和小麦良种、20万头生猪基地、万头奶肉牛基地和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建设等五个包抓组,督促和推进“五个万”建设工程。截止目前,设施农业大棚完成2274座墙体建设,中棚246亩。苗木花卉基地引进企业3家,高酸苹果项目完成投资150万元,栽植树苗12万株,中华红叶杨项目栽植树苗1.3万株,育苗10万株。20万头生猪基地已完成水电路等配套设施,正在进行一期200亩猪舍建设。万头奶肉牛养殖基地完成了围墙圈砌和道路、高压线路等规划。 今年设施农业2550座大棚的建设,单就此项给农民转移性投入达到5000多万元。随着设施农业、生猪、奶肉牛基地和苗木花卉基地的建成,涉农企业的介入带动,使我区农民收入将在今后一段时期有稳定、可持续增长的保证。初步测算,农业园区的全面建成,使农民从事此项生产人均收入达到XX元左右。

资产重组实施方案

资产重组实施方案

资产重组实施方案 根据一届二次董事会经过的《集团内部整合重组方案》要求,为更好推进集团发展,特对集团资产重组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重组目的: 以理顺产权关系为目标,梳理原大祥集团、商资公司及原各区属商业公司的股权关系,建立起以区国资委作为出资人独资控股的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再以独资、控股、参股的形式建立子公司,形成以股权为纽带,以资产为依托,以管控为基础,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重组范围: (1)*****。 (2)****有限公司、****公司、***公司、**公司、**公司。(3)**板块、**板块、**板块、**板块等企业。 (4)**板块等企业。 三、重组方法(流程): 1、股权及资产关系梳理。即对进入重组范围的各企业以工商登记列明的股权(投资)关系,财务反映债权债务关系、企业拥有房屋产权或使用权关系,企业其它固定资产构成等内容进行梳理。 2、变更出资人和资产划转。即在梳理工作的基础上,对进入

集团资产一体化的单位,在上报区国资委批准后,分别以吸收合并和变更出资人的方式重新确定企业的投资主体,并进行资产划转,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以资产为纽带的集团组织架构。 3、梳理与清理遗留问题。全面梳理原商资公司非持续经营企业,对经梳理后具备关停并转的,经过履行必要的手续关停并转。对一时尚不能关停并转的,制作一企一户资料,待条件或政策条件具备时处理。 四、重组内容及时间: (一)对集团本部资产的重组: 负责人**。配合部门:财务管理部。(时间:9月底完成)具体工作内容: 1、为更好的运用“***”品牌进行商业拓展,拟将集体企业***食品厂的股权由国资委授权给集团经营,使得由该厂持有***公司的股权由集团控制和管理。 2、由于***商店拆迁,由其与集团合资设立的**食品公司面临经营困难,拟上报国资委对该公司进行清算注销。 (二)商资公司重组; 负责人**,配合人**。配合部门:财务管理部。(时间:6月底完成) 具体工作内容: 1、转换股权投资人 经工商查证,原商资公司对外投资企业共有9户,其中:

山东省美术馆建筑设计方案

山东省美术馆建筑设计方案 山东——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齐鲁大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璀璨的历史文化、壮丽的自然景观、与蓬勃跃动的时代旋律交相辉映,构成了今日山东独具魅力的时代画卷。作为传统的美术大省,山东在中国美术界占有重要地位。山东省美术馆正是在山东从经济强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的收藏和展示优秀艺术作品,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激扬开拓创新精神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总体设计:资源共享 空间整合 山东文博中心是济南城市向东发展的重要空间节点,规划定位是未来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尽管文博中心包含了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等各类重要的文化设施,但由于各地块划分相对独立,还不足以形成功能整合、资源集约共享的特色片区,迫切需要建设多功能复合的城市建筑集群以引领文博中心的进一步发展。 整体空间优化: 美术馆建设用地为梯形,如果南向组织主入口将会非常局促,并且会增加对南侧经十路的交通压力。经过分析,我们对现有的地块划分进行了优化:将博物馆与东侧美术馆以及西侧文化建筑之间的现状道路改造为步行广场,与博物馆前广场连成整体,在区域内创建安全、连续的步行空间。这样,博物馆与美术馆将通过共同的广场组织主要人流集散,强化了文博中心区域内部的空间整合。 交通系统重组: 与空间整合相适应,文博中心区域的交通体系也作出相应调整。在博物馆入口平台下形成应急交通环道,并在步行区域外围组织机动车停靠点。同时,强化了博物馆广场地下空间联系东、西地块的枢纽作用,将其商业、停车空间作为区域共享资源。 建筑设计概念:山 . 城相依 泉. 城相映 基本形体的产生: 如何妥善处理美术馆建筑形体与博物馆、档案馆等已建成项目的群体关系?一方面,要与博物馆、档案馆的方整体量以及轴线关系取得呼应,形成品字型格局。另一方面又要与博物馆共同围合馆前广场,形成一定长度的广场界面。这样的分析基本确立了美术馆主体四层、局部六层的体型特征。那么,如何处理主体四层、局部六层的形体关系?场地周边的基本地形特征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发:南部的泰山余脉在此与城市平缓交接,构成历史文化名城济南的重要地理特征。于是,确立了以山、城相依为主题,从四层的山形自然过渡到六层的方形体量的基本构思。 空间组织与建筑造型: 近200米长的建筑场地隐含着人流穿越的内在要求,山东美术馆需要提供一个城市意义上可供人自由穿越的公共大厅。同时,从博物馆前广场过来的大量人流,经过下沉庭园、地下商业街后引入美术馆的南侧地下空间,与地面人流一起形成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作用力。在考虑多种人流布局的整合之后,我们很自然地组织了从场地西侧穿越公共大厅的公共流线。此外,地下商业空间通过弧形边庭与地面层的艺术品经营、餐饮、咖啡店融为一体,极大地活跃了建筑的边缘空间。这一切,改变了美术馆空间的常规模式,通过无所不在的视线

2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方案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镇实现突破发展的关键之年。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域规划的实施、宝鸡大城市建设的推进和加快,城中村改造已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途径;如何解决城中村改造中的突出问题,则是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的“重头戏”。陈仓镇作为全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乡镇,在城中村改造中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突出问题。为了加强领导,精心实施,攻难克坚,确保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如期高效完成,现根据全区整体部署,结合实际,提出我镇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我镇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求实务真,争先创优,与时俱进,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城中村改造工作为突破口,坚持“科学规划,市场运作,综合开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按照“管理城市化、居住社区化,资产股份化,职业非农化”的工作思路,完成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村委会转变为居委会、集体经济变股份制经济,农民变为居民的“四个转变”,分期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使城乡协调发展,共同发展。

二、工作重点 1、科学合理整合现有土地资源。 陈仓镇城中村现存的集体资产,现仅只有农民现居住的宅基地1219亩、人均不到两分的坡塬土地1536亩和少量的集体房屋资产。要保护好农民的现有资产,配置好现有资源,按照现行的土地管理政策及宝鸡市的规划、执法、城市管理等规定,只有对农村的集体用地进行转制变为国有土地,才能作为建设用地。但要把集体用地转为国有土地,手续非常复杂,报批用地的时间也相当长,且要有建设用地指标。所以我们要对现有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审批办法进行改革,首先对拟建设开发的区域进行整体规划评审,在此基础上拿出一块小地用于安置拆迁后的农民和农民的三产用地,解决群众就业和生活来源,替政府分忧。这些用地没有必要变成国有土地,现行土地法是允许的,只是我们对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要进行修订,就能很快见效。其余的集体土地,可以通过按招、拍、挂的办法,转为国有土地来开发建设。其次对非城市建设规划区以外的坡塬区地,在切实保护农民自身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采用集体和农民签订合同的办法,进行土地流转,集体经营,发挥城郊的优势,发展大棚菜、杂果园等优质高效农业项目。 2、积极稳妥推进现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对城中村来说就是集体经济变股份制经济。现行的农村集体管理模式对于城中村的经济发展

集团资产整合初步方案

资产整合初步方案概要 xxxxxx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二0一三年十二月

目录 一、项目概要 二、整合前xxxx投资集团目前的运营现状 ·公司财务状况 ·人员分工及管理 ·当前主要问题 三、整合中的主要任务 ·集团公司办公选址 ·落实管理人员与分工 ·开展公司项目资产统计 ·各分公司自营与出租项目登记、建立专一台账·整理未登记与投入运营的项目原因 ·建立集团公司统一资产管理明细 ·统计各分公司盈利与负债数据 ·提出当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四、整合后的xxxx投资集团发展方向 ·选用优质项目资产融资 ·合理分解财务压力、比选侧重要点 ·公司年度用款计划 ·主要项目设计、回款计划 五、项目资本优化结构调整 ·巩固既有资产收益 ·缩小既有资产运营成本 ·扩大既有资产项目服务种类 ·原有项目债务减持目标与盈利任务 ·集团公司项目风险的防控措施

一、项目概要 为了提升xxxx投资集团公司整体综合实力;公司将通过本次资源整合,进一步优化企业经营结构,明确各分公司经营主体与项目责任;根据周总指示精神,2014年将建立全公司统一资产与项目管理机构。具体分工与任务规划如下: 二、整合前xxxx投资集团目运营现状 ·公司财务状况 截止2013年12月,公司共有固定资产如下: (1)商品产权房(含厂房)㎡ (2)土地所有权证㎡ (3)固定资产设备台套 (4)负债总额万元 (5)其它非权证厂房㎡ (6)实际货币流动资金万元 (7)员工总人数名 ·人员分工及管理 (1)xxxxxxxxx运输有限公司;盈利 (2)xxxxxx贸易有限公司;未知 (xxxxx迁4s店,xxx汽车xxxx销售中心); (3)江苏省xxx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盈利 (4)xxxxxxxxxxx业有限公司;未知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和对策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对策 摘要:城乡统筹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战略决策,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成都市近年来城乡统筹发展实践探析,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为成都市现阶段城乡统筹良性发展献言献策。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对策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做出的重大决策。成都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大型中心城市。2003年以来,成都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始了以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统筹城乡发展化解“三农”难题的创新实践,在深化城乡统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探索城乡协调发展道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显著成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三个集中”需要城乡一体的市场基础,对市场化配置

资源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成都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显著特点是:市场化、资本化、一体化。市场化是指农民房屋、集体土地经营权、林权等都可以进入市场交易;资本化就是上述产权都可以象资本一样用来抵押贷款;一体化就是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转(交易)没有障碍。这些都是对现行《土地管理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突破的一种尝试和探索。2007年7月,在《关于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面世后,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的第一个文件便是《关于深化城乡统筹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的意见(试行)》。其中,明确提出,“积极推动农村集体土地资本化”。这也是成都首次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提出“积极推动农村集体土地资本化”。 成都最早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是锦江区。该区从2008年初开始,以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创新为核心,按照确权是基础、流转是关键的原则,将改革分为确权颁证、土地整理、流转交易三个环节。该区提出了“大统筹、大集中、大流转”的理念,即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将全区视为一个整体来统筹推进,把除三圣乡“五朵金花”以外的所有农户,全都就近集中引导到两个新建的新型社区去居住,把经过确权、登记、颁证后的集体建设用地,和经过土地综合整理,置换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扣除农民新居用地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两篇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两篇篇一: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 2月18日-2月21日,通过参加全市城乡统筹工作培训班,使我对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健康和谐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对如何利用农村土地整治推动城镇建设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就农村土地整合与统筹城乡发展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农村土地整合对统筹城乡发展意义重大、成效显著 农村土地整治攸关18亿亩耕地“红线”,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使命。如何深度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充分发挥闲置土地的作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滁州市做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村庄规划整治为突破口,向新农村建设要土地。坚持以村镇规划为抓手,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对农民旧房改造、新居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起规划、一起建设,一起更新。按照分类指导、试点先行、整村推进的总体思路,每个示范村根据统一部署都编制了村庄整治建设规划,乡镇编制了村庄布点规划。通过开展村庄规划整治,引导分散居住需要建房的农户就近到中心村建新房,从源头上节约了土地。

以土地整理复垦为重点,向发展现代农业要土地。加大了对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力度,使整理土地达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要求,建成一批高效农业、集约农业、循环农业一体化的高标准农田,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 二、农村土地整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农村土地整治是一项深受老百姓欢迎、让广大群众真正受益的大好事、大实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其效应和作用显而易见。 土地整治提高了耕地生产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不仅新增了耕地,更重要的是以土地整治为抓手,改善 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实施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 土地整治优化了用地结构,有利于促进工、农协调发展。我市从高效利用资源的高度,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着力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既保证了工业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又通过土地整治开发带动农民增收。 土地整治增强了市场流通功能,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近几年,我市在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

资产整合的设计策划方案

浊水进展产权制度改革建议书 (讨论草案) 南小治理咨询公司 二〇〇四年一月

目录 一、项目概述3? 1.方案设计指导方针3? 2.关键法规 (3) 二、资产整合的框架设计?11 1. 资产整合的设计原则 (11) 2. 资产整合的具体方案?12 3. 资产评估12? 4.转让价格确定?13 三、产权改革的框架设计1?5 1. 治理者持股的方式·············15 2. 治理者持股的范围 (16) 3. 治理者持股的比例分配18? 4.?治理者持股的资金来源··········20 5. 治理者持股的资金支付方式 (22) 6.?其他重要原则 (24) 四、身份转换的框架设计 (26) 1.?身份转换的职员范围···········26 2.?身份转换的操作标准26?

一、项目概述 1.方案设计指导方针 系统考虑,慎重设计; 提早布局,分步实施; 低调行事,合法合情。 2.关键法规 (一)《企业国有资产监督治理暂行条例》(2003年5月13日)第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公布,并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治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三条……转让全部国有股权或者转让部分国有股权致使国家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二)《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方法》(859号文件) 二、改制企业享受扶持政策的条件 (九)改制企业可用国有净资产支付解除职工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等,由此造成的账面国有资产减少,按规定程序报

批后冲减国有资本。 (十)改制企业的国有净资产按规定进行各项支付的不足部 分,应由原主体企业予以补足;剩余部分可向改制企业的职员或外部投资者出售,也可采取租赁、入股或转为债权等方式留在改制企业。(能够以此来和湖北省政府谈判解决历史遗留的酒店等问题) (十五)……职工个人所得经济补偿金,可在自愿的基础上转为改制企业的等价股权或债权。 (二十一)各级地点人民政府要按照属地化治理原则,及时将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改制企业中党、团等组织关系、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险关系以及职工档案治理、职称评定等移交接收工作。 (三)《关于进一步明确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资分配〔2003〕21号) 三、依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 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工作时刻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的工资计算标准是指企业正常生产情况下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

xx区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实施方案

xx区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实施方案 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根据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湖政发〔2005〕64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就全区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各种壁垒和障碍,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全面推进我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深化就业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覆盖城乡的新型劳动保障制度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和就业稳定,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就业结构比较合理。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就业的统筹规划和调控管理;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就业促进政策,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为

城乡劳动者就业再就业提供良好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城乡劳动者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工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快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妥善解决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 通过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至2008年底,全区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低于25%。 二、实施内容和工作措施 (一)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管理制度,统筹开发利用城乡劳动力资源。 1.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根据我区城乡统筹就业发展要求,取消地域、身份、户籍、行业等政策限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劳动力流动的各种障碍,把城乡统筹就业、控制社会失业率、实现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不断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制定和完善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体系。同时,结合南浔实际,制订出台促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被征地农民就业的相关政策。 2.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全面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年龄结构、技能水平及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情况,为制定和实施城乡一体的就业规划提供依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组 从5月8日开始,县委书记带领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相关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这一课题,开展了为期10天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彬长煤田腹地,是连接秦陇两省的咽喉要道。全县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总人口34.43万,其中,农业人口30.8万。耕地面积44.1万亩,果园50万亩。2009年, 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0.06亿元,人均18394元,折合美元2693美元,是2006年18.06亿的3.3倍,连续五年增速保持在20%以上;财政总收入10.5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分别较2006年的2.46亿元、0.79亿元翻了两番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03元,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比2006年分别增长283.3%和104.7%。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中,我县从2006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11位,3年提升了23个位次,较2008年提升了9个位次。今年生产总值可望突破70亿元大关,达到7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可望突破3000美元。当前,我县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我县提出的“全国争一流,省内当排头”新的发展要求,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当前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6

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实施了143个重点村建设,累计建成新居9.98万间199.7万平方米,涉及1.66万户,建成村级活动场所89个。新建、改建农村公路914.4公里(其中通村公路270条783公里),全面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水泥路)目标。建成农村人饮工程140 处,铺设农村供水管网730公里,解决了11万人饮水困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较2006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新建改造了16个乡镇的农村低压线路,架设杆线212.42千米,保证了农村用电安全。去年又投资80万元,实施“太阳-太阳”光伏发电工程,为偏远村10余户群众解决了用电问题。实施了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入户、互联网接入工程,建成村信息服务站247个,发展有线电视8577户、移动电话达到17.25万户。二是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不折不扣地落实惠农政策,累计发放各类补贴资金1.15亿元。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全县果园面积达到50万亩,年产量达38万吨,农民人均果品收入2371元,较2006年净增1295元。建成润杨柿饼加工、通达果汁等龙头企业4户,肉兔、干杂果等农产品加工点81个。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27个,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117个,其中,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7个,县级示范村100个。2009年全县在外务工人员累计达到10.1万人(次),劳务收入10.85亿元。三是小城镇建设积极推进。以“七镇两乡”为重点,硬化乡镇街道48.6万平方米,建设各类市场12个、两层以上商业门店3.9万平方米。龙高镇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新民镇被确定为小城镇建设省级试点镇、市级示范镇,北极镇被评为咸阳市首届“魅力城镇”。四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三年

国有资产整合方案1

牙克石市国有资产整合融资方案 为了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做大做强做实做优政府投融资平台,推进项目融资工作,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托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资产优势,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国有资产整合融资方案。 一、牙克石市概况 牙克石(满语)意为“要塞”之意,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中部,大兴安岭中脊中段西坡,是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森林工业之都”“冰雪之乡”的美誉。牙克石市是中国土地面积第六大的县级市,总面积27,590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8,54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720平方公里,草场面积8,568,642公顷,耕地面积80,234公顷。 牙克石市是伴随大兴安岭林区开发而发展起来的一座典型林木资源型城市。“十五”以来,牙克石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历史性机遇,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成功实现了林木资源型城市的平稳转型。“十一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17.4亿元和7.6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7倍和5.8倍,年均分别增长21.6%和46.8%。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域,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50亿元和10亿元,分别增长27.8%和32.8%,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2010、2011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 未来几年,牙克石市将抓住用好发展战略机遇期,依托政策、区位、交通、资源等比较优势,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率先崛起”这条主线,突出“美丽、

繁荣、幸福”三大主题,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商旅富市、品牌名市、开放活市”五大战略,强力推进城市新区、工业园区、旅游景区、物流园区建设,全力打造呼伦贝尔经济强市和内蒙古东部最具活力现代化城市。预计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迈入全国森林经济强市行列。 二、国有资产清理情况 (一)牙克石市兴安新城土地置换及配套基础设施。 1、兴安新城建设用地土地置换面积约为50000亩,项目总投资约为10亿元,拟融资7亿元。一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二期、三期共剩余土地面积约为平方米,二期、三期工程时间跨度约为年,二期、三期土地可用于抵押贷款融资。 2、兴安新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兴安新城给水工程、排污工程、电力工程、供暖工程、燃气工程、通讯工程等拟整合的多项配套设施建设,预计总投资为11.5亿元,拟融资8亿元左右。 3、兴安新城公园、广场、水系、园林绿化等配套建设。项目总投资7亿元,拟融资4.9亿元。 4、兴安新城道路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拟融资10.5亿元。 (二)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土地房屋资产。 上收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和地产。行政事业单位房屋与土地资产全部上收,重新办理房屋产权证和土地使用证。土地使用证及房屋产权证证件齐全的,由土地和房产部门直接将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划转到市城投公司名下;没有土地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 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在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成都试验区),是国家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全局和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国家赋予成都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是成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机遇。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1248号)要求,结合成都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改革试验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探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局面。 (二)主要目标。努力把成都试验区建设成为全国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样板、构建和谐社会的示范窗口和推进灾后 —1 —

重建的成功典范,带动四川全面发展,促进成渝经济区、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圆满完成试验区建设任务。把成都建设成为西南物流和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及交通枢纽、通信枢纽;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 力争到2012年,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震前有明显提高。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三个集中”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经济社会实现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进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万元以上,工业集中度达到73%,城市化率达到60%(按户籍人口计),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 2.4∶1,城乡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城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均衡。 力争到2020年,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三个集中”达到较高水平,城乡差距显著缩小,“三农”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基本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以上,工业集中度达到80%,城市化率达到70%(按户籍人口计),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城乡实现充分就业,城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实现均衡化发展,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交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基本形成。 (三)基本思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2 —

最新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总结汇报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客观需要。作为城市中心区的一部分,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城乡规划、环境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一体化目标,以推进“城中村”改造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五个作用”,积极推进所辖村村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居住环境、社会保障城市化,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绩。1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先进单位”,被市农工委评为“先进单位”和“先进单位”。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发挥保障作用 10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起步年”。高度重视,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成立了以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专项经费,抽调得力人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及时传达学习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指示要求,进一步强化统筹城乡发展意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同时,依

据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责任制和部门职能分工,把试点工作的任务目标层层分解,逐项逐环节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还定期召开形势分析会,及时协调解决此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确保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精细城市规划,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发挥先导作用 规划是龙头,是先导,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一方面,制定新扩区域规划。本着“多功能、高起点、出精品”的理念,坚持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了《概念性总体规划及城市设计》,通盘考虑所辖个村平方公里的城乡发展,完成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总体规划“三规合一”。从战略层面上对的整体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社会发展、生产要素配套统一做出了规划,科学引导城乡发展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另一方面,完善“城中村”改造规划。进一步完善“城中村”改造的空间布局规划和道路管线、电力通讯、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的综合规划,形成了具有指导城乡统筹发展的科学规划体系,充分体现了“三个集中”,即产业向园区集中,走集约、集群发展道路,为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条件;农民向城镇集中,聚集人气和创造商机,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为推进城市

铜梁县公安局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铜梁县公安局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为推动统筹城乡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城镇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0]78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居民转户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渝办发[2010]204号)文件精神,现就我县户籍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以推动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户进城为突破口,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有序转移,逐步缩小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差异,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最终形成科学有序的人口城镇化机制,全面助推城市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探索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二、目标任务 结合我县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自然环境、资源承载等因素,分阶段推动人口向小城镇、县城区域内聚集,逐步建立城乡人口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体系。 2010年-2011年,重点推进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转为城镇居民,解决户籍历史遗留问题,在两年内新增城镇居民10万人,使我县非农业户籍人口比重由目前的19%上升到30%,实现转户人口在县城、小城镇合理布局。 2012年-2020年,在建立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支撑保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城镇入户条件,力争每年转移3万,到2020年新增

城镇居民27万,非农业户籍人口比重提升至63%,形成自由互通、权益公平、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体系。 三、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领导,县局成立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由县长助理、局长戴毅、政委罗军任组长,副局长赵廷刚、纪委书记刘宏任副组长,县局指挥中心、政工监督室、警务保障室、治安大队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治安大队,由治安大队副大队长雷宏斌任办公室主任,治安大队户政中队民警为成员,具体负责户籍制度改革日常工作的组织、检查、指导和协调。 四、集中解决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转户 结合我县实际,坚持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建立畅通的户籍转移通道,重点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自愿进入城镇定居,两年内集中推动10万本县籍农村居民率先转户。主要对象包括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在市内就读的本县农村籍大中专学生、新增退役的农村籍义务兵和服役期未满10周年的士官、历年已用地未转非人员、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失地农村移民、农村五保对象等。 五、农村居民转户条件,证明材料和办理程序 (一)转户条件 1、县城。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登记为城镇居民。 (1)购买商品住房。 (2)务工经商三年以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 (3)投资兴办实业,三年累计纳税5万元或一年纳税2万元以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心得体会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心得体会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发展城乡,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把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既要统筹规划全县的产业布局,又要突出城乡各自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把农民的持续增收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规模成片”的要求,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特色产业支撑作用,建设产业基地,发展高效农业,着力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推动农业发展升级。围绕特色产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流通体系,切实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扶持开发农家乐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把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基础设施落后是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重要原因,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下大力气建设完善农村公路、桥梁、供电、饮水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把统筹城乡建设规划作为基础工程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必须规划先行,以科学完善的规划为指导,减少村镇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提升建设水平,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城乡建设规划。着眼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整建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利用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盘活村庄建设用地,尽可能将村庄建设的留用地留出来、调整好。 四、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作为关键环节 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相当突出,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突出抓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整合优化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城乡文化资源共享;三是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