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

《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

《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
《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

《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1.简答题:

1、简要说说庄子是怎样看待言与意的关系的。

“言”和“意”的关系,在庄子看来是“言不尽意”。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天道》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庄子?秋水》庄子在这两段话中都谈到“言”和“意”的关系。庄子认为,认识主体的人在体认和把握深微之“道”时,语言和心意是有很大差别的,心意虽然也不能完全“察致”玄虚之“道”,但毕竟可以把握到一些细微之处,即其“精”者;而“言”和记录言的“书”,则充其量也只能得其“粗”者,因此虽圣贤之文章著作(“书”)也只能是“糟粕”而已,理应鄙弃之。庄子这一看似偏激荒唐之论,其实蕴涵着非常精辟的合理内核,即人的言论和书籍(当然也包括文学作品)在表达丰富复杂的心意时是并不称职的,只不过是蹩脚的工具罢了。这就是后世文论中著名的“言不尽意”理论的源头。

2、司空图“韵味”说的内涵

“像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合称“四外”,共同构成了司空图“韵味”说的基本内容。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韵味”说。

“江岭之南,凡是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有所乏耳。”以比喻来说诗,认为作为诗歌的原始材料或咸或酸都有味,而只有诗歌才具有“醇美”之味;“醇美”之味来源于咸酸而又有别于咸酸,“醇美”之味在咸酸之外,比咸酸更高级更美妙。这种“醇美”之味,又称之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所谓“韵外之致”,即强调在语言方面做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说诗歌创作要比它的语言本身具有更为生动、深远的东西,艺术性语言呈现一种启示性、隐喻性的态势,给读者留下联想、想象与回味的余地。所谓“味外之旨”,不仅要求诗歌语句精美,而且要求在语言文字之外还要有更为耐人回味思考的东西。就是说不要停留在语言锤炼的表面,而是要寄余味于语言之外,刻画出鲜明可感的形象,寄寓着深厚蕴藉的情意,使读者把玩不已,回味不尽。

3、从“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简单理解文学发展的社会动因。

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

除了政治,刘勰还认为,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例如建安文学,由于当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心理,所以其呈现的面貌很鲜明。

此外,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根据刘勰之所述,大抵可归纳出三点:

(1)文学随时代、社会诸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规律表现为“质文代变”,即文学内部两种质素――质朴与文华――的相互消长;

(2)从上古到宋齐,“质文代变”的具体表现是,或质胜于文(黄唐虞夏、曹魏后期、东晋),或文胜于质(楚、西汉、西晋、宋齐),或质文相兼(商周、东汉、曹魏前期),总的趋势是由质朴向文华发展;

(3)指出楚汉之后,文华胜过质朴,有悖于雅正之道,对此不良倾向必须予以

矫正。刘勰的这些看法均以历史史实为依

据,大体还是可信的;至于具体描述则稍

有粗疏之嫌,甚至带有历史循环论的色彩。

好在刘勰的思考并未就此停下,在《通变》

篇中,他还进一步从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

中找原因,并就如何纠正“从质及讹,弥

近弥澹”的不良文风,提出了他自己独到

的见解。

综观整个“通变”论,可以说,刘勰

是站在一个“惟务折衷”、朴素辩证的立场

上看问题的,其文学发展观以“通”(继承)

为基础而以“变”(革新)为旨归,以“通”

求“变”,以“变”葆“通”,初步建立起

了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学史观。就像刘勰

自己所说的,“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

其久,通则不乏”(《通变》),这样一种文

学史观,不说在当时,即使放在今天,仍

能给我们留下诸多的启迪…….

2.论述题

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的具体内涵;文

学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兴、观、群、怨”是对诗歌(包括

乐、舞)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为孔子

所提出。《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

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所谓“兴”,即“兴于诗,立于

礼”(《论语?泰伯》)的“兴”,“言修身当

先学诗”(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

是讲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所

谓“观”,即“观风俗之盛衰”(郑玄注),

“考见得失”(朱熹注),是讲诗歌具有一

定的认识作用。所谓“群”,即“群居相切

磋”(孔安国注)的意思,是讲诗歌具有聚

集士人、切磋砥砺、交流思想的作用。所

谓“怨”,即“怨刺上政”(孔安国注),是

讲诗歌具有批评和怨刺统治者政治措施的

作用。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中

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项重要贡献。虽

然对它的具体社会内容,需要进行具体的、

历史的分析;但是,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

它总结了我国文学在当时的实践经验,特

别是《诗经》所提供的丰富经验,把文学

的社会功能概括得相当完整、全面,反映

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十分深刻。在中国文

学发展的早期就能提出这样的理论观点,

是难能可贵的。

文学是通过生动活泼的社会艺术形象

感染人、教育人,借以表现人生价值,通

过审美价值的实现达到文学的教育目的

的。

文学的美悦功能,认识功能和教育功

能,是文学最主要的功能。从文学这三种

功能的相互关系来看,三者是互相联系,

缺一不可的。首先,文学的认识作用是其

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的基础;而教育作用

则把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更加深化;同时,

审美作用以艺术自身独特的感染力促进认

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更好地发挥实际效果。

它们的相互作用体现了文学作品中真善美

的统一,并分别对人们的知、意、情发生

深刻影响。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这三

种功能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于人的思维意

识,对人的精神世界施以全面的影响。因

此,也可以从总体上把它看成一种审美教

育作用。

总而言之,一部真正的、优秀的文学

作品,通过其作品中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深深地感染着人,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

甚至在思想上改造人,进而影响生活、影

响社会,推动人类的社会生活不断向前发

展、进步。

2、以古典诗词为例,阐释司空图“韵味”

说。

“像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合称“四外”,共同构成了司

空图“韵味”说的基本内容。

像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

起时”(《终南别业》);“渡头余落日,墟里

上孤烟”(《辋川闲居》);“江流天地外,山

色有无中”(《汉江临汛》)。这些诗句所表

现出来的情景是不同的,但其共同的特点

是:景物具体、鲜明、生动,仿佛就在眼

前,而其意味的悠远绵长则一下子便把人

带到了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幻境。)

又如韦应物的诗:“怀君属秋夜,散

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秋

夜寄丘员外》)“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

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

自横”(《滁州西涧》);作为韦应物诗歌的

代表作,这两首仿佛描绘出了一幅幅清丽、

冲淡的水墨山水画,其意含蓄蕴藉,让人

浮想联翩、如临其境,回味深远而绵长。

这些诗,都是“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而

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优秀之

作。

第二部分

1.叶燮“才胆识力”说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其中识与严羽的识有何异同?

在叶燮的理论中,“胆识力”是创作主

体最有个性化的因素,是作家个性心理质

素最完整的概括由此年形成的学说堪称

“心”学。

所谓“才”,是指诗人主体的艺术才能

和才华,具体包括诗人观察、认识客观事

物的能力,以及艺术地表现“理”、“事”、

“情”的能力。

所谓“胆”,是指诗人敢于突破传统束

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创作中表现为自

由创作的艺术精神。

所谓“识”,是指诗人辨别事物“理、

事、情”特点的辨别能力,又指对世界事

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更是鉴别诗歌及

其艺术表现特征的能力。

所谓“力”,是指诗人运用形象概括现

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功力和笔力,以及独

树一帜、立一家之言的气魄。它是诗人创

作中不同于他人的独创性的力度。

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核心

和主宰的地位。叶燮认为,“才、胆、识、

力”四者具有一种“交相为济”的关系,“胆”

既有依赖于“识”,又能延展深化为“才”,

“惟胆能生才,但知才受于天。而抑知必

待扩充于胆邪!”而“才”则必须要“力”

来承载,“惟力大而才能坚,故至坚而不可

摧叶。历千百代而不朽者以此。昔人有云:

‘掷地须作金石声。’六朝人非能知此义

者,而言金石,喻其坚也。此可以见文家

之力”(《原诗》)。因此,没有“力”的作

用,“才”是不可能充分展现出来的。总而

言之,“才、胆、识、力”四者不可分割,

而且相互联系,相互滋润,共同构成了创

作主体的个性心理结构。诗人做诗,只有

充分调动这四种心智机能,有效协作,方

能写出优秀的诗篇来。

严羽的“识”是在《沧浪诗话?诗辨》

中提出的。所谓“识”,就是识别诗的正路、

高格、要义,以汉魏晋以及盛唐之诗为师

法的典范和臻至的目标。这就需要诗人或

者诗歌欣赏者具备一定的艺术鉴别能力,

能“识”出诗歌艺术水准的高低,也就成

为学诗者的首要条件。“识”是“入门正”

和“立志高”的基本条件。

首先,学诗者需要辨别诗家各体。其

次,学诗者还需识别诗中“第一义”。再次,

“识”是学诗者主体修养最重要的因素,

关系到其对诗歌的审美欣赏与判断能力。

严羽认为,“识”包含了“入门须正”和“立

志须高”,这是学诗者必须具备的真识。在

严羽这里,作为审美判断能力的“识”力,

其属于诗歌创作主体有别于客体的内在能

动性,在内涵上被赋予了独特的诗学规定

性。

2、金圣叹的人物性格理论

人物性格理论是金圣叹小说理论中最在创见的精华部分。在评点《水浒传》的过程中,金圣叹首次把“性格”作为基本概念运用于小说批评,而且还对“性格”的内涵以及在文学作品中如何塑造人物性格作了细致、精彩的阐述。析而言之,他对《水浒传》人物性格主要有这么几点洞见:

首先,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将一部《水浒传》与“别一部书”相比,其独“看不厌”或艺高一筹的原因,不在记事、补史或者辅教化,而恰在于塑造出了“一百八个人性格”――这是金圣叹评价小说与以前诸人不同的标准。

其次,小说人物还应该是个性化、性格鲜明的。强调个别性、个性化是金圣叹人物性格论的重点,同时也是他超越前人的又一独到之处。

再次,小说还应注意如何去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在金圣叹看来,要表现人物性格,好的方式不外乎两点:一种是通过揭示人物内在精神特征来表现性格,着重于人物的“性情”“气质”“胸襟”和“心地”的刻画;另一种是展现人物外部的形态特点,通过描绘人物的“形态”“声口”和“装束”等来表现性格。在古代小说描写人物内心世界还不发达的文化大背景下,金圣叹尤其重视第二种方式,即“由外而内”的、自外貌形态及言行描写而点出性情气质的人物性格刻画法。其中,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又是重中之重。

3、理解李渔戏曲理论“浅处见才”说,谈文学的通俗化问题。

在戏曲创作和演出上,李渔旗帜鲜明地主张通俗化,正所谓“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忌填塞》)。“浅处见才”,可以说构成了李渔戏曲理论崇尚通俗的思想核心。

第一、题材的通俗性

第二、曲文的通俗性

第三、科诨的通俗性

第四、舞台的通俗性,

“浅处见才”的通俗化诉求,使理论家在剧本创作时自始至终地想到“填词之设,专为登场”,这样的价值取向应该说对搞后世及至当下产生了发人思考的启示意义。

4、中国古典意境理论大体经历了怎样一个发展历程?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范畴之一。《易经?系辞》云: “书不尽言, 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玄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 “夫象者, 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 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 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 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 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 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 得意而忘象。”《庄子?外物篇》云:“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是儒家和道家关于意象的最初论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和佛学思潮对意境范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论是王弼的“言不尽意”说,还是陆机的“缘情说”,还是钟嵘的“滋味说”,还是谢赫的“以形写神”、“气韵生动”都使意象的侧重点转向了人的主观精神领域。唐代王昌龄第一次将“意境”与“物境”和“情境”并列提了出来,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意境这一范畴具体化,认为诗的极致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提出了“象外之象”,这一时期代表性的还有严羽的“镜花水月”说、范文的“情景交融”说。发展到明、清时期,其代表说法有李贽的“童心说”、三袁“独抒性灵”说、王士祯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说”。清末王国维的

“境界”说,则是对意境理论发展的总结和

概括。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词以境

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这就是“意境”的一个基本发展历程,

那么到底意境应该如何理解,如何表述其

含义呢?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可谓汗牛充

栋,本人认为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

中的说法更具有代表性:“意境,就是指抒

情型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

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

想象空间。”分析这个定义可以知道:之

所以能达到“意境”这一审美高度,有两

个因素,一个是“形象系统”、一个是由这

一系统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而

对这一“形象系统”的要求是“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第三部分

1.简答题

1、亚里士多德的文艺价值观

首先,文艺可以给人以知识。其次,

文艺可以给人以快感。第三,文艺可以陶

冶人的心灵。

2、简单的说布瓦洛的“自然”指什么?

在布瓦洛看来,文艺创作除了要接受

理性的控制外,还必须遵守的另一诗学原

则就是摹仿自然。布瓦洛所说的“自然”,

在理论上源于亚里斯多德和贺拉斯,也继

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普遍崇尚自然的追求,

不过布瓦洛赋予了这一崇高字眼以特殊的

含义。

首先,“自然”在布瓦洛那里,不是谓

客观现实或自然事物,而是指“常情常理”,

也就是现实生活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

习惯性的东西,亦可称作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理性。布瓦洛认为,文艺创作只有恪守

和表现了这种“常情常理”,才可能打动人

心,为人们喜爱。

其次,“自然”对于布瓦洛有着“自然

人性”的含义。这又分有两个方面,一是

指由年龄不同造成或决定的性格、性情取

向。另一方面是由出身所决定的性格特点。

布瓦洛认为,任何人都会随年龄的改变而

改变性格或性情,文艺创作要做到符合“常

情常理”、“逼真”、贴近“自然”,就应当

抓住年龄这个关键因素。

对于文艺创作的这一“自然”要求,

显然是人物“类型化”、“共性化”的主张。

毫无疑问,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性格或性

情一般会随着年龄的改变而发生一定的变

化,从而文艺创作要塑造出真实生动的人

物形象,不能不注意人物的年龄因素。据

此来说,布瓦洛的看法不无道理。但是,

经验同时能够有力地说明,社会的人的性

格或性情的变化,起主要作用的,总是社

会的和心理的因素,而决不是生理的自然

的年龄。以年龄作为人物性格塑造的根本

依据,只能造出没有鲜活个性的类型化形

象。在布瓦洛,“自然”或“自然人性”的

另一方面含义,是由出身所决定的性格特

点。如他说,写英雄就应该写出他们“论

勇武天下无敌,论道德众美兼赅”,而若是

写平民,则只能有“扭捏难堪的嘴脸”。这

是一种血统论在理论上的运用,也是其强

调理性统一性的一个体现。当然,布瓦洛

是明确反对文艺创作以市井、村夫为描写

对象的。由此出发,布瓦洛提出了人物塑

造的“定型化”要求。如他说道,“写阿迦

门农应把他写成骄傲自私;写伊尼阿斯要

显出他敬畏神祗;写每个人都要抱着他的

本性不离。”即使是描写“新人物形象”,“你

那人物要处处符合他自己,从开始直到终

场表现得始终如一。”

3、简要说明泰纳关于科学与艺术对真理的

不同认识

泰纳明确谈道:人们为了达到认识真

理的目的,“一共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科

学,靠着科学找出基本原因和基本规律,

用正确的公式和抽象的字句表达出来;第

二条路是艺术,人在艺术上表现基本原因

与基本规律的时候,不用大众无法了解而

只有专家懂得的枯燥的定义,而是用易于

感受的方式,不但诉之于理智,而且诉之

于最普通的人的感官与感情。艺术就有这

一特点,艺术是‘又高级又通俗’的东西,

把最高级的内容传达给大众。”将这段话换

一种简单的表述就是,艺术是通俗的科学,

或科学是专家才能理解的艺术。

2.论述题

1、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

关于悲剧冲突,黑格尔以古往今来的

悲剧创作为依据,首先对其发生原因做出

了归类总结,指出它有以下三种情况:第

一是“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所产生的冲

突”。他认为,这种冲突由于“所涉及的只

是外在的自然,以及自然所带来的疾病、

罪孽和灾害,这些东西破坏了原来的生活

的和谐,结果造成差异和对立”,所以单就

它们本身来看,是消极的,“没有什么意义

的”。不过艺术创作以之为题材,“只是因

为自然灾害可以发展出心灵性的分裂,作

为它的结果。”这是说,真正的悲剧不是将

自然原因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斗争,

作为悲剧冲突的根本原因来描写。第二是

“由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提出这一

冲突显然是续上而论的,即在悲剧中直接

表现或说明了,悲剧冲突的发生是以自然

原因为条件或基础的。因而黑格尔认为,

这种冲突是“积极的”,有一定意义的。第

三是“由心灵性的差异而产生的分裂”。对

于这种分裂导致的悲剧冲突,在他看来“才

是真正重要的矛盾”。其重要是在于,“它

起于人所特有的行动”。这就是说,真正的

悲剧冲突,应是由“心灵性的差异而产生

的分裂”之付诸“行动”引起的,而不是

什么外在自然的因素或力量。再简言之,

导致悲剧冲突发生的原因应当在于人而不

在于自然。对此黑格尔亦做出一个总结:

“总之,一方面须有一种由人的某种现实

行动所引起的困难、障碍和破坏;另一方

面须有本身旨趣和力量所受到的伤害。只

有把这两方面定性结合在一起,才是这最

后一种冲突的深刻的根源。”这其实就是对

真正的、符合悲剧艺术理想的冲突的认识

和界定。

2、关于文学的发展,泰纳的哪方面认识或

理论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请加以说明。

泰纳的“三因素”说,在他的美学体

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西方美学史中探

讨艺术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所谓“三因

素”,指的是“种族、环境和时代”。在泰

纳看来.艺术作品是记录人类心理的文献。

人类心理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外在条件。

因而文艺创作及其发展趋向,是由种族、

环境和时代三种力量所决定的。此学说的

理论形成是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在

这篇文章里,泰纳首先提出了艺术的审美

内容问题。他认为,艺术在引导人的去认

识一个“真正的人”,把人们带进一个无限

的、隐蔽的新世界——心理和情感的世界。

但是人的各种心理,都有发生的原因。泰

纳列举出三个基本原因,即种族、环境和

时代。他把这三者称为“三个原始力量”,

并依据其作用不同,分别称之为“内部主

源”、“外部压力”和“后天动量”。后来,

在《艺术哲学》中,他还对三种力量的不

同作用进行具体解析。认为种族是植物的

种子,全部生命力都在里面,起着孕育生

命的作用;环境和时代,犹如自然界的气

候,起着自然选择与淘汰的作用。在艺术

本质问题上,泰纳接受了西方传统的摹仿

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同时,他

又证明,完全正确的模仿,能产生真,却

不能产生美。因此,泰纳提出了“特征”

说。他认为,“艺术品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

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明显越好;艺术家为此特别删节那些遮盖特征的东西,挑出那些表明特征的东西,对于特征变质的部分都加以修正,对于特征消失的部分都加以改造。”其中的“特征”包括四方面内容:其一,事物的某个凸出而显著的属性;其二,事物的某种主要状态;其三,艺术家对对象的主要观念;其四,哲学家所说的事物的本质。

泰纳在描述影响一个民族文学发展的三要素:时代、环境和种族时,着眼的是文化对文学的制约。他说:“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群众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定下一条发展的道路,不是压制艺术家,就是逼它改弦易辙。”但是,当固有的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或者不能表现正在变化中的时代精神时,文学便率先对固有的旧文化进行反叛和扬弃,为新的文化催生。

第四部分

1、列表说明严羽“妙悟”说与克罗齐“直觉”说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

①“妙悟”与“直觉”均揭示了审美和艺术活动不同于其他意识活动的特殊性,强调了艺术的感性功能。

②“妙悟”与“直觉”均强调审美和艺术主体在创造中的决定作用,揭示了审美主体在艺术直觉活动中不通过理性、逻辑、认知而洞见本真、直契本原的特征,接触到艺术创造的心理奥妙和美学规律。

不同之处:

①克氏的“直觉”说有其泛美学色彩,而严羽的“妙悟”说则主要论述诗的审美特质,这一不同就导致了后者主张悟性因人而异,诗人“悟”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作品质量的优劣高低;“直觉”说则否认彼此之间存在质的分野。与佛教哲学所说“利根”、“钝根”一样,严羽区分了“悟有分限,有浅深”,“透彻之悟”与“一知半解之悟”甚或“不悟”的高下差异。有人饱学诗书而导致以才学为诗,其创作成就反而不如学力不深的“一味妙悟”者。而克罗齐的“直觉”说则认为每个人都有直觉活动,所以实际上每个人均有几分是艺术家。艺术的活动并不限于号称“艺术家”的人们在“创作”时才进行,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多少都有审美的活动和艺术的活动,只不过普通人未能将心中已经直觉到的艺术以技术或物质手段记录下来而已。大艺术家和我们平常人在这一点上只有量的分别,而没有质的分别。克罗齐曾言:“‘诗人是天生的’一句成语应该改为‘人是天生的诗人’;有些人天生成大诗人,有些人天生成小诗人。天才的崇拜和附带的一些迷信都起于误认为这量的分别为质的分别。”克氏的这一观点使其“直觉”说带上了浓厚的泛美学和泛艺术论的色彩。

②“妙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诗人“熟参”前代优秀诗歌,从而领会诗歌创作技巧,把握创作规律,提高艺术修养;而克罗齐则由于其直觉一方面超越了“直觉前”的感受之流的干扰,一方面又超越了“直觉后”的逻辑的、经济的、伦理的、传达技术的约束,因此强调了直觉的绝对纯粹性和艺术家的天生性。

③二者对于语言文字等传达媒介的态度有重大差异

以严羽为代表的中国诗学“妙悟”论者强调“不落言筌”,反对“以文字为诗”而不是不要文字而沦于无字天书,反对“参死句”、死于句下而同时主张“参活句”,使语言文字如盐溶于水,达到“透彻玲珑”、“无迹可求”的浑化境界。

而在克罗齐那里,在内心酝酿成直觉,这种在内心的表现活动,是心灵的艺术活动。但他把艺术活动仅限于内心的直觉活

动,仅限于内心的表现,而把实际的表现

活动(在纸上写诗,在画布上画画,在乐

谱上作曲)看作是“外射”活动,外射活

动的目的仅为保留直觉活动以便其重现,

外射活动所产生的外射品(诗篇、书画、

乐章等)并非艺术品。实际上,克罗齐是

把实际表现活动排斥于艺术活动之外,把

实际艺术品排斥于艺术之外,这与严羽的

“妙悟”说对艺术本质的揭示是有很大不

同的。

2、请阐述精神分析学说对文艺研究的意义

弗洛伊德建立在他所创建的精神分析

学说之上的艺术理论,对于文艺学的发展

是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贡献的,它也实际

上产生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影响。其对于艺

术家创作动机的研究,潜意识的探讨,对

于艺术作品的心理分析,拓宽和丰富了人

们对艺术的发生、艺术创作中的“受动”

作用和艺术的意义的理解认识,并且有力

地推动了浪漫主义批评或传记批评的发

展。后来在西方出现的“原型批评”、“神

话批评”亦与之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其提出的“症候”论,可谓是在“反映”

论和“表现”论之外的一种新见,开启了

人们分析艺术作品、艺术形象的新思路。

最近二十年兴起于西方的“新历史主义批

评”,无不能说是将其推广和运用于对社会

生活、历史运动的观照认识而发展起来的。

但是,这一理论的偏颇、荒诞和乖谬

之处也是明显可见的。其将艺术创造一律

看作是艺术家的白日梦,将一切艺术家统

统视为受原始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支配和控

制的人,这不仅是无视艺术家具有在后天

环境中生成的互不相同的个性存在,把他

们从心理上抽象化了,而且更是否定了艺

术家(以及一切社会的人)具有相对独立

于其肉体欲望的精神追求,将他们还原为

了森林动物,或在本质上是极端自私、仇

视社会伦理道德的心理罪犯(如果不是神

经病人的话)。

3、请结合文学作品,谈谈韦勒克、沃伦的

文学构成理论

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中有一

种本质上不变的东西──“由几个层面构

成的体系”,这使它既独立于外部现实,又

独立于它的创作者,同时还独立于欣赏者。

文学作品这个“由几个层面构成的体系”,

究竟有哪些“层面”?韦勒克、沃伦说明,

它有四个层面:一、声音层面。二、意义

层面。三、意象和隐喻层面。四、由象征

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

面。如莎士比亚的忧伤《李尔王》中一句

台词:“人必须忍受/死亡,正如他们的出

生一样;/成熟就是一切。”韦勒克、沃伦

说:“‘成熟’就是一个潜沉的意象,可能

来自果园和田野。这里,在自然界植物循

环的必然性与人的生命循环的必然性之间

提出类比。”

莎士比亚在《麦克白斯》中写道:“日

光阴暗下来,那乌鸦/振翅飞返鸦林;/白

昼美好的事物开始垂下头、打盹。”韦勒克、

沃伦认为,在这几行诗中,莎士比亚给了

我们一种“隐喻罪恶的背景”,“这就形成

了一个扩张的隐喻,它把黑夜与恶魔般的

罪恶、日光与美好的事物平行类比……诗

意的朦胧与诗意的具体会合了。句中的主

语与谓语反来复去相互作用:如果从动词

开始,我们就会问,什么样的事物――鸟、

动物、人、花――垂下头、打盹呢?然后,

注意到主语的抽象性,我们就会问,垂下

头、打盹是否隐喻着‘不再保持警惕’,‘在

罪恶的力量面前怯懦地畏缩呢?’”

4、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于游移

视点、建立连贯性、卷人事件、建构意象

中某一个阅读行为的认识。

游移视点

文本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完整的,这就

要求读者阅读的时候加以整合完形。这种

过程不是突发的,而是贯穿在游移视点所

经历的每一个阅读阶段——一种在文本内

部移动的视点。伊瑟尔用“游移视点”说

明文学阅读活动是在时间流动中将本文内

容逐渐揭示的,因而文本活动只能通过各

不相同而又连续不断的阅读阶段才能被读

者想象。“游移视点”描述的是读者在本文

中存在方式的一种手段。他出现在读者的

记忆和期望的那个交汇点上,于是产生了

读者对于自己记忆的连续不断的修改和复

杂性不断增加的期望。

“在本文中,读者总是处在保持与滞

延的交叉点位置上,每一个个别的句子都

预示了一个特殊的视野,但是由于下一个

句子相关物以及必然有转化产生的不可或

缺的修改,这个视野立刻就转化为背景

了。”前一个视野在游移的视点中迅速腿项

目后,而本文意义的指示点和刺激因素又

不仅直接唤起它的前面的视野,也经常唤

起已经深深沉入到过去之中的其他视野方

面。

读者对本文视野的注意中心的变化是

的每一个结合起来的阅读时刻都承担着一

个视野的转变,因此,在读者阅读过程的

时间流中,过去和未来不断的汇集在现在

的阅读时刻中,游移视点的综合过程使得

本文能够作为一个永远可供读者消费的联

系网络。我们阅读时,根据对本文的期待,

对过去的背离,不断观察和评价事件。意

料之外的事情的发生,一定会引起我们根

据这一事件矫正我们的期待,重新解释我

们赋予已发生的事件的意义。

一、判断题

( B )1. 孔子所说的“兴”的含义,

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

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

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

陶。 A. 错误B. 正确

( B )2. 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

语》中。 A. 错误 B. 正确

( B )3. 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以“仁”

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

准则,所以也被称为“仁学”。 A. 错误

B. 正确

( A )4.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

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

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

“不平则鸣”说、韩愈的“发愤著书”说

等。 A. 错误 B. 正确

( A )5.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

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

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说、韩愈的“穷而后工”说

等。 A. 错误 B. 正确

( B )6.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

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

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以及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等。 A. 错

误 B. 正确

( B )7. 著名的改良派人士梁启超提

出文艺的四种社会作用即:薰、浸、刺、

提。所谓“薰”,即文艺作品通过向接受者

展现“他境界”而培养接受者创造力的作

用。 A. 错误B. 正确

( B )8. 著名的改良派人士梁启超提

出文艺的四种社会作用即:薰、浸、刺、

提。所谓“浸”,是就文艺的情绪感染作用

而言的。 A. 错误 B. 正确

( B )9. 著名的改良派人士梁启超提出文艺的四种社会作用即:薰、浸、刺、提。所谓“刺”,指的是文艺作品培养接受者审美接受能力的作用。 A. 错误 B. 正确

( B )10. 著名的改良派人士梁启超提出文艺的四种社会作用即:薰、浸、刺、提。所谓“提”,实质上,就是审美心理学所说的“移情”。 A. 错误 B. 正确( B )11. “兴观群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共同规律,就是在孔子那里主要是针对“用诗”,即发挥文艺社会作用而提出的“兴观群怨”,在后世都逐渐与“作诗”结合起来,使“兴观群怨”不仅成为对文艺社会作用的一种自觉认识,而且成为对文艺创作的一种明确要求。

A. 错误

B. 正确

( B )12. “兴观群怨”之“群”,是孔子以“诗教”为特色的文艺观的一个鲜明体现。首先,它鲜明体现了孔子“诗教”的目的在于“仁”。“群”就是人与人相亲相爱,和谐相处。其次,孔子之所以强调“诗可以群”,是因为看到了文艺在使人“群”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感染作用。

A. 错误

B. 正确

( B )13. “兴观群怨”之“怨”,狭义的“怨”,也就是照字面意思所理解的“怨”,它是由种种不满意所引发的一种特定情感,包括忧怨、哀怨、怨恨等等。

A. 错误

B. 正确

( B )14. “兴观群怨”之“怨”,广义的“怨”,也就是把“怨”看作是

对人的各种情感的一种代称。

A. 错误

B. 正确( A )15. 庄子是“道不可言”的首提者,也最直接、明了。 A. 错误B. 正确

( B )16. 老子是“道不可言”的首提者,也最直接、明了。 A. 错误B. 正确

( B )17. 在庄子看来从微观角度而言人们的思想无法完整地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所以“言不尽意”。

A. 错误

B. 正确

( B )18. 庄子的文艺观,实际是散布与涵泳于他的哲学思想之中的。 A. 错误B. 正确

( B )19. 《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也是刘勰创作论之总纲。 A. 错误B. 正确

( B )20. 刘勰对作家个性和创作风格的最高要求是要有“风骨”,要“风清骨峻”。“风骨”一词原用于品鉴人物,后移于画论和文论。 A. 错误 B. 正确

( B )21. 叶燮的“才胆识力”说,第一次在文论史上较为全面地探讨了诗歌创作主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智积累的特性。所谓“才”,是指诗人主体的艺术才能和才华,具体包括诗人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以及艺术地表现“理”、“事”、“情”的能力。 A. 错误B. 正确

( B )22. 司空图的诗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古典意境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上面。A. 错误B. 正确( B )23. 通过对《史记》和《水浒传》

两个代表性文本的比较,金圣叹提出了史

传和小说在本质特性上的根本不同,即一

个是“以文运事”,一个是“因文生事”。 A.

错误B. 正确

( B )24. 金圣叹认为,在小说中,小

说的“事”是手段,“文”是目的,作者的

虚构之“事”实际上是为审美之“文”服

务的。 A. 错误B. 正确

( A )25. 金圣叹认为,在史传中,“文”

是目的,“事”是手段,“文”是为记“事”

服务的。

A. 错误

B. 正确

( A )26. 金圣叹在其评点中继承和发

扬了司马迁的修史思想,认为小说与史传

一样,具有劝勉、惩戒的社会认识与批判

作用;另一方面他又明确提出,小说和史

传是有根本区别的,史传是“因文生事”,

而小说则是“以文运事”。 A. 错误B. 正

( A )27. “韵味”是把诗歌分为“韵

内”和“韵外”两层。“韵内”与“韵外”

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二者紧密联系、

相互涵化,“韵外”是基础,“韵内”为升

华。 A. 错误B. 正确

( B )28. 叶燮的“才胆识力”说,第

一次在文论史上较为全面地探讨了诗歌创

作主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智积累的特

性。所谓“识”,是诗人辨别事物“理、事、

情”特点的辨别能力,又指对世界事物是

非美丑的识别能力,更是鉴别诗歌及其艺

术表现特征的能力。 A. 错误B. 正确

( A )29. 《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

“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

部分组成。其中,“诗法”是全书的理论核

心。 A. 错误B. 正确

( B )30. 创作论是《原诗》的理论核

心,叶燮的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

论(“才、胆、识、力”说)、创作对象论

(“理、事、情”说)和创作方法论(“师

法自然”说)。 A. 错误

B. 正确

( B )31. 严羽毕生“先儒而后佛老”,

在诗歌创作上以魏晋乃至盛唐为法,酷好

临摹王维和杜甫的诗,对诗歌创作与欣赏

皆有相当深厚的造诣――其诗论成就即主

要体现在他的诗歌理论专著《沧浪诗话》

中。 A. 错误B. 正确

( B )32. 叶燮的“才胆识力”说,第

一次在文论史上较为全面地探讨了诗歌创

作主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智积累的特

性。所谓“力”即指创作主体运用形象概

括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功力和笔力,以

及独树一帜、立一家之言的气魄。 A. 错

误B. 正确

( B )33. 简单地说,“韵味”首先是

把诗歌分为“韵内”和“韵外”两层。 A.

错误B. 正确

( B )34. 叶燮认为,诗作的产生不过

是外界的“理”、“事”、“情”与创作主体

的“才”、“胆”、“识”、“力”有机结合的

产物。 A. 错误B. 正确

( B )35. 《原诗》问世,是针对此前

诗坛的两股思潮而言的。一是明代前、后

七子提出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

古主义;二是其后公安派和竟陵派提出的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个性化创作主

张。 A. 错误B. 正确

( B )36. 克罗齐“直觉即表现即艺术”

的观点引申了出他的这样的论断,语言与

艺术等同。

A. 错误

B. 正确

( B )37. 李渔在《词曲部·词采第二》

中特辟“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

“忌填塞”等四个专题来详细论述曲文的

通俗性问题,其中,“贵显浅”具有提纲挈

领和统帅其他三项的意义。A. 错误B. 正

( B )38. 王国维美学观的基本内容可

以概括为:强调美的超功利性,突出美的

形式性,宣扬美对生活苦难的解脱性。A.

错误B. 正确

( B )39. 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研究中

将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

面: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有时也称作

无意识、下意识)。A. 错误B. 正确

( B )40. 本能在弗洛伊德既然是人的

肉体和精神之一切活动的本体性存在,那

么毫无疑问,它必然也是文艺创作活动的

最后根源和本质所在。A. 错误B. 正确

( B )41. 《诗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

部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探讨美学和文艺理论

问题的专著。

A. 错误

B. 正确

( B )42. 从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

常语言的基本区别中,韦勒克、沃伦指出,

可以将“虚构性”、“创造性”、“想象性”

看作是“文学的突出特征” A. 错误B. 正

( B )43. 如果我们将克罗齐的美学理

论看作一个逻辑体系,那么作为其出发点、

本体或内核的东西,就是一个简单的定义:

“直觉即表现即艺术”。A. 错误B. 正确

( B )44. 《诗的艺术》这部诗体文艺

理论著述共一千一百行,分为四章,其中

第三章论悲剧、喜剧和长篇叙事诗等主要

诗体,在此提出了著名的“三一律”戏剧

创作法则。

A. 错误

B. 正确

( B )45. 弗洛伊德提出了在他看来是

可靠而有效地弄清艺术家的意图的批评方

法──心理分析法。运用心理分析的批评

方法,就是通过“解释作品”来揭示艺术

家的意图。

A. 错误

B. 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

1. 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

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

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

陶,这是( A )

A. 兴

B. 观

C. 群

D. 怨

2.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

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

社会作用的命题,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

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等

是“兴观群怨”中“( D )”的丰富和完

善。

A. 诗可以兴

B. 诗可以观

C. 诗可以群

D.

诗可以怨

3. 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A )的一种“放大”研究。 A. 孔子“兴观群怨”说 B. 庄子“言不尽意”说 C. 司空图“韵味”说D. 严羽“妙悟”说

4.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 A)”文艺观的代表。 A. 诗教B. 仁教C. 礼教D. 德教

5. 孔子的文艺观是他的“ A ”思想在文艺方面的鲜明体现。

A. 仁学

B. 礼学

C. 诗学

D. 义学

6.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之为“ A ”

A. 四情

B. 四义

C. 四学

D. 四教

7. 孔子“兴观群怨”中的“观”是就文艺的( A )作用而言的。

A. 认识

B. 表现

C. 娱乐

D. 教化

8.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其西晋陆机的“ A ”就是例证。

A.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B.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 文已尽而意有余

D.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9.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唐代司空图的( D )就是明显的例证。

A.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B.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 文已尽而意有余

D.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10.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 A )就是例证。

A.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B. 文已尽而意有余

C.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D. 言有尽而意无穷

1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 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

B. 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

C. 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

D. 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

12. 为强调“大美”之自然、本真、天放的独特禀性,庄子从比较的角度说到“三籁”之声。其中除了“地籁”、“人籁”还有( A )。

A. “天籁”

B. “物籁”

C. “神籁”

D. “灵籁”

13. 《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依刘勰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 A )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A. 习B. 质C. 识D. 力

14. 刘勰的批评与鉴赏思想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批评与鉴赏的篇幅当数《知

音》篇。批评原则有“六义”,即:一则

( A )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

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

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A. 情深

B. 情真

C. 情浓

D. 情远

15. 刘勰的批评与鉴赏思想贯穿于《文心

雕龙》全书,批评与鉴赏的篇幅当数《知

音》篇。批评方法有“六观”,即:一观位

体,二观置辞,三观( A ),四观奇

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A. 通变

B. 高远

C. 情致

D. 美善

16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

“ A ”说的提法,

钟嵘则是以“滋味”说著名。 A. 余味

B. 品味

C. 食味

D. 气味

17. 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味”

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A”说著

名。

A. 滋味

B. 品味

C. 食味

D. 气味

18. 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

一生衡文评书,曾将B 、《庄子》、《史

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

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A. 《屈原》

B. 《离骚》

C. 《九歌》

D.

《九辩》

19. 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

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

象论和创作方法论。下面 A 属于

创作对象论范畴。

A. “理、事、情”说

B. “才、胆、识、

力”说

C. “师法自然”说

D. “妙造自然”

20. 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

不同类型: A 、概念的、经济

的和道德的。

A. 直觉的

B. 诗意的

C. 意象的

D. 想象

21. 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

不同类型:直觉的、概念的、经济的和道

德的。而四种类型所代表的价值属性也不

同:直觉 A ,概念求真,经济求利,

道德求善。

A. 求美

B. 求实

C. 求深

D. 求象

22. 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

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

象论和创作方法论。下面 A 属于

创作方法论范畴。

A. “师法自然”说

B. “才、胆、

识、力”说

C. “理、事、情”说

D. “妙造自然”

23. 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

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

记》、《杜工部集》、 B 、《西厢

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

改。

A. 《红楼梦》

B. 《水浒传》

C. 《西

游记》 D. 《三国演义》

24. 《沧浪诗话》最大特色便是以A

喻诗。 A. 禅B. 儒C. 释D. 道

25. 《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

“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

其中,“ A ”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 诗辨

B. 诗体

C. 诗法

D. 诗评

26. 从求美与求真、求善、求利具有根本

性区别的认识出发,提出审美活动是超功

利、非认识、无目的而合主观目的性、且

具有像知识判断一样的普遍有效性的理论

的是 A 。

A. 康德

B. 黑格尔

C. 泰纳

D. 克罗齐

27. 著名的“三一律”戏剧创作法则是在

A 中提出来的。

A. 布瓦洛的《诗的艺术》

B. 亚里士多德

的《诗学》C.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D. 黑格尔的《美学》

28. 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

他提出的开场要提示全剧,“大收煞”即全

剧终场要有 A 。A. “团圆之趣”

B. “悲剧之情”

C. “同情之举”

D. “机

趣神韵”

29. 从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的

基本区别中,韦勒克、沃伦将

“ A ”、“创造性”、“想象性”看

作是“文学的突出特征”。 A. 虚构性B. 形

象性C. 画面性D. 符号性

30. 博学多才,著述丰厚,在哲学、逻辑

学、伦理学、美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都有

卓越的建树,现存著作主要有《逻辑学》、

《修辞学》、《形而上学》、《自然科学》、《伦

理学》、《政治学》、《诗学》等,是西方思

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被恩格斯誉为

古代“最博学的人”是 A 。A.

亚里士多德B. 布瓦洛C. 贺拉斯D. 柏拉

31. 黑格尔的《美学》是对其“绝对理念”

运动到“精神阶段”早期的表现形态的论

述。在他看来,“ A ”(艺术)是“绝

对理念”自我认识的初级形式,“善”(宗

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中期情状,

而“真”(哲学)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

识的最后完成。

A. 美

B. 模仿

C. 表现

D. 形状

32. 伊瑟尔与 A 一道曾被人誉为

接受美学的“双子星座”。

A. 姚斯

B. 胡塞尔

C. 海德格尔

D. 伽达

默尔

33. 李渔论及戏曲时说到:“‘机趣’””二

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

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

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重机趣》)。这

里“机趣”所指的是 A 。

A. 词采

B. 结构

C. 情节

D. 格局

34. “境界”一词,早在汉代郑玄为《诗

经·大雅·江汉》作笺注时已经用到,在

那里是指 A 。A. 地域的范围B.

教义的造诣修炼层次C. 诗歌的内涵D. 诗

人的精神情怀

35. 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

他提出的开场要提示全剧,“小收煞”即上

半部结尾要有 A ,“大收煞”即

全剧终场要有“团圆之趣”。

A. 悬念

B. 伏笔

C. 冲突

D. “机趣”

三、论述题

1. 怎样理解庄子的得意忘言?

(1)言只能表达物之粗,而意却能致

物之精,故言不尽意。(2)言的重要在于

表达意,而意又与道相关。道是不可言传

的,因此,言只能得之于表。(3)言意相

较,意比言更重要,因此,得意便可忘言。

2. 庄子“言不尽意”说到《易传?系辞》、魏晋玄学,由陆机到刘勰、钟嵘,再由司空图到严羽、王士禛,最后到王国维,这一条线索基本是循庄子“言不尽意”说的美学、文论史影响来勾勒的。你怎样看待“言不尽意”?

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通过“筌-鱼”、“蹄-兔”等生活实例的类比,庄子形象表述了“言-意”之间一种本质性的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语言文字也是人们用来把握文艺作品意思的手段或工具,它们都各有各的目的,但语言文字和它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不是一回事,从根本上说,“言”是言筌、工具、梯子,“意”则是言外之意、目的,或言所要求达到的意旨,“存言”的目的在于“得意”。在此,庄子提出了言意关系中的一大悖论,那就是“存言”的目的竟在于“去言”或“忘言”。这也足以体现出庄子的智慧。

言”与“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以及文艺学所广泛探讨的一个核心话题,它涉及人对世界最基本的观点与看法,也涉及到艺术家对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审美理念及其具体实现的逻辑路径。“言”,本指言辞、说话,在古典美学与文论中引申为艺术语言、言语表达;“意”即意图、想法,在古典美学与文论中引申为话语的意义,或审美心理感受。中国古典美学与文论中的言意论,其源出于古典哲学中的“言意之辩”。早在先秦,“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就已受到儒、道、墨等诸流派的哲学家的普遍关注。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言”是君子表达志向和道德理想的工具,“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辞达而已”。又如“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简言之就是通过一定的“言”可以把握一定的“意”,亦即肯定“言”也可以达“意”。那么儒、墨二家主张“言可达意”不同,老庄的基本观点是认为“言不尽意”的。比如老子早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论断,而庄子则更是在此基础上对“言”的广泛性、复杂性及其表“意”的歧义性、暧昧性作出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诸如“道不可言”、“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等诸多智慧性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说直接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魏晋玄学家们的“言意之辩”

3. 怎样看待刘勰关于文学的发展问题?

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1)政治的盛衰对文学演变产生重要影响。(2)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3)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4. “通变”说对文章写作有哪些启迪?(1)因袭与革新;(2)对文学传统采取的态度;(3)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5. 简要说明司空图诗歌意境理论的大致内容

司空图的诗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古典意境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上面。其诗歌意境理论大体又可分为三大块:(一)“思

与境偕”说――诗境构成论,明确了诗歌

意境是“思”与“境”偕亦即主客谐和、

情景交融而产生的一种虚实相生、含蓄蕴

藉、韵味无穷的美;(二)“韵外之致、味

外之旨”说――诗境特征论,细致周全地

探讨了诗歌意境所特有的“韵味”的方方

面面;(三)“二十四诗品”说――诗境风

格论,在皎然等的诗歌意境风格论的基础

上,进一步将诗境风格分出二十四种类型,

每一种类型用一首四言诗来形象、扼要地

描述其特征。

6.简单概括金圣叹小说理论关于人物论的

主要思想

首先,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

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其次,

小说人物还应该是个性化、性格鲜明的。

再次,小说还应注意如何去表现人物性格

的问题。

7.金圣叹提出史传和小说在本质特性上有

着不同,一个是“以文运事”,一个是“因

文生事”。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说:

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

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史记》是以文运事,

《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

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

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

事却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

由我。根据这段文字描述,阐释小说的虚

构特质中的“因文生事”。

论述:小说是“因文生事”,其所写之

“事”全是出于美文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

它可真可假,可以是历史的事实也可以是

作家在概括生活材料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

来的。小说的虚构特质可以从“因文生事”

中的“文”和“事”两点来谈。先说“事”。

小说所写之事属于艺术真实的范畴,它不

同于历史真实,艺术真实要求作者根据主

题、结构、人物形象等的需要,遵循艺术

创作规律,发挥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去虚构

和编织故事情节。这是第一层意思:事为

虚构;再说第二层意思,即事为文生。小

说的“事”是手段,“文”是目的,作者的

虚构之“事”实际上是为审美之“文”服

务的。

8.“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怎样

认识刘勰的文学发展观?

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

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

然会影响到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

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除了政治,刘勰

还认为,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

响文学风格的变化。例如建安文学,由于

当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心理,所以其

呈现的面貌很鲜明:此外,学术文化思想

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

用。根据刘勰之所述,大抵可归纳出三点:

(1)文学随时代、社会诸因素的不同而发

生变化,其规律表现为“质文代变”,即文

学内部两种质素――质朴与文华――的相

互消长;(2)从上古到宋齐,“质文代变”

的具体表现是,或质胜于文(黄唐虞夏、

曹魏后期、东晋),或文胜于质(楚、西汉、

西晋、宋齐),或质文相兼(商周、东汉、

曹魏前期),总的趋势是由质朴向文华发

展;(3)指出楚汉之后,文华胜过质朴,

有悖于雅正之道,对此不良倾向必须予以

矫正。刘勰的这些看法均以历史史实为依

据,大体还是可信的;至于具体描述则稍

有粗疏之嫌,甚至带有历史循环论的色彩。

好在刘勰的思考并未就此停下,在《通变》

篇中,他还进一步从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

中找原因,并就如何纠正“从质及讹,弥

近弥澹”的不良文风,提出了他自己独到

的见解。

9. 司空图关于诗歌“韵味”的审美内涵具

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结合下

面提供的王维诗歌的片段,讨论司空图的

“韵味”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汛》)

诗歌的形象要具体、生动、不浮泛,

仿佛是读者可以触摸得到的,亦即“近而

不浮”;在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中还要

有丰富的蕴藉,所抒发的情感含而不露,

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能让读者愈读愈有

发现,愈读愈有味道,亦即“远而不尽”。

这些诗句所表现的情景是不同的,但其共

同的特点是:景物具体、鲜明、生动,仿

佛就在眼前,而其意味的悠远绵长则一下

子便把人带到了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的幻境。

10. 理解叶燮的“才胆识力”说,谈谈你

对几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所谓“才”,是指诗人主体的艺术才能

和才华,具体包括诗人观察、认识客观事

物的能力,以及艺术地表现“理”、“事”、

“情”的能力。所谓“胆”,即指诗

人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创作中表现为自由创新的艺术精神。

所谓“识”,是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

特点的辨别能力,又指对世界事物是非美

丑的识别能力,更是鉴别诗歌及其艺术表

现特征的能力。所谓“力”,即指创作主体

运用形象概括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功力

和笔力,以及独树一帜、立一家之言的气

魄。它是诗人创作中不同于他人的独创性

的力度。既然“才”、“胆”、“识”、“力”

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那么此四

者之间关系如何呢?叶燮认为,四者之中,

“识”处于核心和主宰的地位。只有识见

高明,才能独出心裁、别具只眼、是非分

明、取舍恰当,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11. 结合《水浒传》,理解金圣叹的小说“因

文生事”说。

小说是“因文生事”,其所写之“事”

全是出于美文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它可

真可假,可以是历史的事实也可以是作家

在概括生活材料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来

的。小说的虚构特质可以从“因文生事”

中的“文”和“事”两点来谈。先说“事”。

小说所写之事属于艺术真实的范畴,它不

同于历史真实,艺术真实要求作者根据主

题、结构、人物形象等的需要,遵循艺术

创作规律,发挥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去虚构

和编织故事情节。这是第一层意思:事为

虚构;再说第二层意思,即事为文生。小

说的“事”是手段,“文”是目的,作者的

虚构之“事”实际上是为审美之“文”服

务的。

12简要说明李渔的戏曲结构的四点具体主张

第一、“立主脑”第二、“减头绪”第三、“脱窠臼”第四、“密针线”

13简要说明李渔“浅处见才”通俗戏曲观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题材的通俗性第二、曲文的通俗性第三、科诨的通俗性第四、舞台的通俗性14 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关于文艺所具有的价值

首先,文艺可以给人以知识。其次,文艺可以给人以快感。第三,文艺可以陶冶人的心灵。

15要求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教材十八讲内容所涉及中国文论家、西方文论家的代表人物都是谁?

中国:孔子、庄子、刘勰、司空图、严羽、叶燮、金圣叹、李渔、王国维;

西方:亚里士多德、布瓦洛、康德、黑格尔、泰纳、克罗齐、弗洛伊德、韦勒克、沃伦、伊瑟尔。

2.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涉及的主要理论观点各举例八种;

中国: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刘勰的“通变”说、司空图的“韵味”说、严羽的“妙语”说、叶燮的“才胆识力”说、金圣叹“因文生事”说、李渔的“浅处见才”说、王国维的“境界”说;

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本质论”说、布瓦洛的“理性至上”说、康德的“审美鉴赏论”说、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论”、泰纳的“实证主义艺术观”、克罗齐的“直觉主义艺术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文艺观”、韦勒克的和沃伦的“新批评派文学理论”、伊瑟尔的“审美反应理论”。3.本课程理论学习给你印象最为深刻的理论观点是什么?(从第2题中观点中任选取其一或二。)

你认为最实用的或最有指导意义的理论观点有哪几个?(从第2题中观点中任选取其一或二)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情感特征。(C )

A.模仿 B.表现 C.审美 D.认知

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

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 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

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B)”是全书的理论核

心。 A.诗体 B.诗辨 C.诗法 D.诗

4.叶燮所指诗人辨别事物“理、事、

情”的能力,以及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

识别能力,是“才胆识力”中的

(D )。 A.“识” B.“胆” C.“才”

D.“力”

5.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

味”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A )”说著

名。

A.滋味 B.品味 C.食味 D.气味

6.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

种不同类型:直觉的(D )、经济的和道德

的。

A.想象的 B.诗意的 C.意象的

D.概念的

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

与哲学,在于艺术用(A)形式表现最崇高的

东西”。

A.科学性 B.理性 C.感性 D.目

的性

8.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

层面:即(C)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

层面以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

界”或“神话”层面。

A.形象 B.画面 C.声音 D.历史

9.“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

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

格、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

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

“为思想生活”的人(A )。

A,泰纳 B.伊瑟尔 C.孔德 D.拉

封丹

10.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将人

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意

识、前意识、 (D )。 A.理性意识 B.无

意识 C.感性意识 D.潜意识

1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

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

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

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B )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

B.孔子“兴观群怨”说

C.司空图“韵味”说

D.严羽“妙悟”说

12.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

四种不同类型:直觉的、概念的、经济的

和道德的。而四种类型所代表的价值属性

也不同:直觉( D ),概念求真,

经济求利,道德求善。

A. 求美

B. 求实

C. 求深

D. 求象

13.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

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

微曲隐的思想

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这是( A)。

A.兴

B.现

C.群

D.怨

14.“才”、“胆”、“识”、“力”

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

四者之中,“识”处于(D)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

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

1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

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

《史记》、《杜工部集》、(B)、《西厢记》

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

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

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 C.《西

游记》 D.《三国演义》

1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

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

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

王国维的(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

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

神》 C.《宋元戏曲考》 D.《人间调话》

17.庄子的 "言不尽意 "说对后世的

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 ( D)

就是例证。

A.言有尽而意无穷

B.思

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文已尽而意有余

D."状

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

外"

18.刘勰的批评与鉴赏思想贯穿于《文

心雕龙》全书,批评与鉴赏的篇幅当数《知

音》篇。批

评方法有"六观",即:一现位体,二现

置辞,三观( A ),四观奇正,五观事

义,六观宫商。

A.通变

B.高远

C.情致 D.美善

19."境界"一词,早在汉代郑玄为《诗

经·大雅·江汉》作笼注时已经用到,在

那里是指(A)。

A.地域的范围

B.教义的造诣修炼层次

C.诗歌的内涵

D.诗人的精神情怀

20.如果我们将 ( B)的美学理论

看作一个逻辑体系,那么作为其出发点、

本体或内核的

东西,就是一个简单的定义"直觉即表

现即艺术"。

A.康德

B.克罗

C.黑格尔 D.泰纳

21.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特别王夫之特

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

群怨”称之为“(B ) ”。

A. 四情

B. 四义

C. 四学

D. 四

22.《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

性》篇。依刘勰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

括有才、气、学、(A )等四个方面的因

素。 A. 习B. 质 C. 识 D. 力

23.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

他提出的开场要提示全剧,“小收煞”即

上半部结尾要有( A ),“大收

煞”即全剧终场要有“团圆之趣”。

A. 悬念

B. 伏笔

C. 冲突

D. “机趣”

24.小说完全拥有了现代品质,应该

属于(A )时代。

A.明清 B.宋 C.唐D.汉

25.黑格尔的《美学》是对其“绝对

理念”运动到“精神阶段”早期的表现形

态的论述。在他看来,“(C)”(艺术)是

“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初级形式,

‘‘善”(宗教)是“绝对信念”自我认识

的中期情状,而“真”(哲学)则是“绝对

理念’’自我认识的最后完成。

A·表现 B.模仿 C.美 D.形状

26·李渔论及戏曲时说到:“‘机

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

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

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重

机趣》)。这里“机趣”所指的是(D )。

A.格局 B.结构 C.情节 D.词采

27.在《美学》中,黑格尔将——艺

术看作是属于诗的门类下“戏剧体诗”的

一个具体类别。“戏剧体诗”除了悲剧之

外还有正剧和喜剧,(A)被看作是时间上最早出现的剧种。

A.悲剧 B.喜剧 C.正剧 D.悲喜剧

28.从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

言的基本区别中,韦勒克、沃伦将“(A)”、“创造性”、“想象性”看作是“文学的突出特征”。

A.虚构性 B.形象性 C.画面性 D。符号性

29.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

作对象论和创作方法论。下面(A )属于创作对象论范畴。

A.“理、事、情”说B.“才、胆、识、力”说C.“师法自然”说D.“妙造自然”说

30.为强调“大美”之自然、本真、

天放的独特禀性,庄子从比较的角度说到“三籁”之声。其中除了“地籁”、“人籁”还有(A )。

A.“天籁” B.“物籁” C.“神籁” D.“灵籁”

31..著名的“三一律”戏剧创作法

则是在( A )中提出来的。

A. 布瓦洛的《诗的艺术》

B.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C.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D. 黑格尔的《美学》

32.( A )是西方历史上第一

部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探讨美学和文艺理论

问题的专著。

A. 《诗的艺术》

B. 《判断力批判》

C. 《美学》

D. 《诗学》

33.《诗的艺术》这部诗体文艺理论

著述出自( A )之手。

A. 布瓦洛

B. 圣·艾弗蒙

C. 康德

D. 黑格尔

34.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

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

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

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等是“兴观群怨”中“( D. )”的丰富和完善。

A. 诗可以兴

B. 诗可以观

C. 诗可以群

D. 诗可以怨

35.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

影响深远而巨大。其西晋陆机的

“ A ”就是例证。

A.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B.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 文已尽而意有余

D.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

1.简单概括金圣叹小说理论关于人物论的主要思想。

首先,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

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

其次,小说人物还应该是个性化、性格鲜

明的。再次,小说还应注意如何去表现人

物性格的问题。

2.简要说明李渔“浅处见才”通俗戏曲观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题材的通俗性。第二、曲文的通俗性第三、科诨的通俗性第四、舞台

的通俗性

3.韦勒克、沃伦关于评价文学的具体标准有哪些内容?

第一、包容性或多样性。第二、连惯性。第三、建立在经验事实上的世界观。

4.司空图关于诗歌“韵味”的审美内

涵具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结合下面提供的王维诗歌的片段,简单阐

释司空图的“韵味”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

别业》)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

闲居》)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

临汛》)

结合作品说明。

答:诗歌的形象要具体、生动、不浮

泛,仿佛是读者可以触摸得到的,亦即“近

而不浮”;在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中

还要有丰富的蕴藉,所抒发的情感含而不

露,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能让读者愈读

愈有发现,愈读愈有味道,亦即“远而不

尽”。

5.在《诗学》中亚里土多德这样描述

到:

作为一个整体,诗艺的产生似乎有两个原

因,都与人的天性有关。首先,从孩提时

候起人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动物的一个

区别就在于人最善摹仿,并通过摹仿获得

了最初的知识。其次,每个人都能从摹仿

的成果中得到快感。可资证明的是,尽管

我们在生活中讨厌看到某些实物,比如最

讨人嫌的动物形体和尸体,但当我们观看

此类物体的极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如会

产生一种快感。这是因为求知不仅于哲学

家,而且对一般人来说都是一件最快乐的

事,尽管后者领略此类感觉的能力差一些。

因此,人们乐于观看艺术形象,因为通过

对作品的观察,他们可以学到东西,并可

就每个具体形象进行推论,比如认出作品

中的某个人物是某人。

由此,我们怎样看待亚里土多德关于

文艺所具有的价值,请简要说明。

说明:首先,文艺可以给人以知识。

其次,文艺可以给人以快感。第三,文艺

可以陶冶人的心灵。

6.韦勒克、沃伦认为日常语言相对于

文学语言来说没有质的差异,但是在量的

方面却显现出区别,请简要说明。

说明:区别主要有三点:第一,文学

语言对于语源的发掘更加用心而有系统

性。第二,文学语言的实用意义较为淡薄。

第三,文学语言呈现的是虚构的、想象的

世界。

7.简要说明司空图诗歌意境理论的

大致内容。

说明:其诗歌意境理论大体又可分为

三大块:

(1)“思与境偕,,说——诗境构成论,

明确了诗歌意境是“思’’与“境”偕亦

即主客谐和、情景交融而产生的一种虚实

相生、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美;

(2)“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

诗境特征论,细致周全地探讨了诗歌意境

所特有的“韵味”的方方面面;

(3)“二十四诗品说——诗境风格论,

在皎然等的诗歌意境风格论的基础上,进

一步将诗境风格分出二十四种类型,每一

种类型用一首四言诗来形象、扼要地描述

其特征。

8.简要说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定

义 "完整 "的解释。

(1)情节的完备 ;

(2)情节的整-;

(3)情节的严密。

论述题(每题22分)

1.从下面三段王国维的相关著述,简

单分析境界说的理论内涵。

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

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

话》)

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日:有境界

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日:写情则沁人

心脾,写景则在人耳,述事则如其口出是

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

(《宋元戏曲考》)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已,而外足以感人

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

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

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

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

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

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

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

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

深浅而已。(《人间词乙稿叙” )

参考答案:1.(1)“境界”之本质在

“情景交融”

“境界”的本质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诗学所

一贯强调的一个核心话题:情景相生及情

景交融。

(2)“境界”之特征在“真”,审美效果在

于“不隔”

“境界”不仅是要情景交融,而且必须是

“真”情“真”景的交融与表现,而要能

写“真”景物

“真”感情,作者必须“所见者真,所知

者深”。

“不隔”的含义,那就是指诗人之言情写

景能令读者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审

美效果。作品之“境界”所以能产生这样

的审美效果,根源在于诗人面对生活而能

“入”能“出”,故此“所见者真,所知

者深”,因而能够写出“真景物”、“真

感情”。总之,正是由于“境界”生成的

基本特征在于“真”,从根本上决定了

“境界”的审美效果必定在于“不隔”。

2.教材中关于“本文和读者进行交流

活动之基本结构的‘空白’"有这样一段

文字描述,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

的认识。

伊瑟尔谈道:空白是用来标示“存在

于本文自始至终的系统之中的一种空位,

读者填补这种空位就可以引起本文模式的

相互作用。换句话说,在这里,完成作品

的需要被联合本文模式的需要代替了。只

有当本文的图式被读者联系起来时,读者

才开始构造想象性客体,正是空白使这种

联结性运作得以进行。这些空白表明,本

文各不相同的部分应当被读者联结起来,

尽管本文并没有这样说明。空白是本文看

不见的结合点,因为它们把本文的图式和

本文的视野互相区分开来,同时在读者方

面引起观念化的活动。理所当然,当读者

把本文图式和本文视野联结起来时,空白

就‘消失’了”。

参考答案 2.(1)调动和激发读者的想

象;(2)空白是潜在于本文中的结构模式;

(3)空白在文学交流活动中发挥着自我调

节的结构作用; (4)空白是存在于本文和

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基本成分。

3.教材中关于刘勰的“通变”说,

有这样一部分论述,请结合自己的学习,

谈谈认识。

刘勰“通变”说对今人的文章写作,究竟

留有怎样的启迪?笔者以为至少有如下三

点值得后人借鉴:

首先,把构成文学作品的内在质素分为

“有常之体”和“无方之数”两方面,这

就告诉我们要“因”、“革”结合,在写

作时要学会用因袭与革新两条腿走路。前

面引文已清楚表明,所谓“有常之体”不

仅指诗、赋、书、记等各种体裁样式,同

时也包括各种文章的体制规格及写作原

理,两者是“明理相因”的关系。各种文

体及其体制规格、写作原理都是在发展进

程中历史地形成的,一旦形成便具右相对

的稳定性,所以刘勰主张“体必资于故

实”,即学习过去的作品,以既有的成例

和成法为凭借,也就是赞语中所说的“参

古定法”。所谓“无方之数”,则是指作品的文辞和风格,那是随时而变、无规则可循的,所以刘勰提出“数必酌于新声”,即无妨参考新兴作品的新鲜经验,以便有所酌取,这也就是赞语中所说的“望今制奇”。前者渊源于传统、重在“因”,后者植根于现实、主子“变”,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文学创作“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此不可谓不是一种很好的写作策略。

其次,刘勰“通变”说不仅是写作策略,同时也是写作者对文学传统、文学遗产的一种态度和方法。文学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代文学的繁荣,固然首先与特定的时代社会相关,但在文学本身,也有其相承相续、递变革新的规律……

事实证明,文学传统、文学遗产是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必须加以学习和钻研,有所继承,有所发展。如果处理不好“因”与“革”的关系,则势必对文学创作造成危害。为此,刘勰批评刘宋之后的“讹滥”文风,认为其症结在于“竞今疏古”,是片面地追求“新变”、抛弃优良传统的恶果。针对这一时弊,刘勰提出“矫讹翻浅,还经宗诰”。与此同时,刘勰也反对因袭传统而不思革新的思想,在他看来,“因”与“革”是辩证统一的,“因”是“革”之前提,而“革”乃是“因”的目的,不可为继承而继承,继承的目的在于求变革求发展。刘勰讲“通变”之术,就是讲“参伍因革”,正确地处理好文章创作中古与今、因与革的关系。

最后,刘勰提出,作家要贯彻通变思想,就应当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作家是自由的创作主体。如同时代社会等外部条件必须内化为作家的审美个性,才能进入创作过程一样,尽管通变讲的是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但刘勰认为也需把它落实到作家的修养和创作实践当中,才能发挥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刘勰对作家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宜宏大体”,即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钻研,掌握各体文章的规格要求和写作原理;二是“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即按照表达情忐的需要和根据作家的才性特点贯彻通变的原则。文学既不能背离优良传统,又要求应时适变,这中间关键靠人、靠作家。无数创作实践证明,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作家个性的发展和文学风格的多样化——文学的恒久生命力,正在作家不断提高人文修养和写作技术的过程中,唯其“通变”,作家才能在历史境遇的不断挑战下与时俱进,并最终站在优秀的文章写作者之列。

参考答案:视学生问题回答的程度与表述给分。

4.金圣叹提出史传和小说在本质特性上有着不同,一个是“以文运事”,一个是“因文生事”。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说:

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却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根据这段文字描述,阐释小说的虚构特质中的“因文生事”。

阐释:小说是“因文生事”,其所写之“事”,全是出于美文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它可真可假,可以是历史的事实也可以是作家在概括生活材料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来的。

小说的虚构特质可以从“因文生事’’中的“文’’和“事”两点来谈。

先说“事”。小说所写之事属于艺术真实的范畴,它不同于历史真实,艺术真实要求作者根据主题、结构、人物形象等

的需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发挥作家的

主观能动性去虚构和编织故事情节。这是

第一层意思:事为虚构。再说第二层意思,

即事为文生。小说的“事’’是手

段,’‘文’’是目的,作者的虚构之

“事”实际上是为审美之“文”服务的。

5. 请阐释精神分析说对文艺研究的

意义。

阐释:一方面,其对于艺术家创作动

机的研究,潜意识的探讨,对于艺术作品

的心理分析,拓宽和丰富了人们对艺术的

发生、艺术创作中的“受动”作用和艺术

的意义的理解认识,并且有力地推动了浪

漫主义批评或传记批评的发展。后来在西

方出现的“原型批评”、“神话批评”亦

与之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其提出的

“症候”论,可谓是在“反映”论和“表

现”论之外的一种新见,开启了人们分析

艺术作品、艺术形象的新思路。兴起于西

方的“新历史主义批评”,无不能说是将

其推广和运用于对社会生活、历史运动的

观照认识而发展起来的。

另一方面,这一理论的偏颇、荒诞和

乖谬之处也是明显可见韵:其将艺术创造

一律看作是艺术家的白日梦,将一切艺术

家统统视为受原始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支配

和控制的人,这不仅是无视艺术家具有在

后天环境中生成的百不相同的个性存在,

把他们从心理上抽象化了,而且更是否定

了艺术家(以及一切社会的人)具有相对独

立于其肉体欲望的精神追求.将他们还原

为了森林动物,或在本质上是极端自私、

仇视社会伦理道德的心理罪犯。

6.结合文学的通俗化问题,谈谈李

渔的"浅处见才"说给我们的理论启示。

参考答案:首先,从戏曲创作本身讲,

理想的戏曲应该是"雅俗同欢"、"智愚共赏

"的,"才"与"浅"、高雅和通俗理应和谐辩

证地统-于同一作品当中。

其次,从戏曲本位观来看,真正的戏

曲应该是"观众本位"的,"浅"也好,"才"

亦罢,观众是来衡量戏曲优劣的唯一尺度。

最后,从戏曲通变观来讲,健康的戏

曲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它需要在"才"、"

浅"相谐、高雅与通俗两不偏废的前提下,

既顺应时代精神的要求,同时警惕个中可

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自己熟悉的文学典

型形象为例,阐述文学典型的基本特征。

7.谈谈对伊瑟尔关于阅读过程的描

述与阐释的理解。

参考答案:"游移视点"是将本文分解

戚相互作用的结构,也就是发现本文中各

种不同的意义成分;

"建立连惯性"是对各种意义成分作出

一致性的整理集合,形成关于意义的完形

认识;

"卷入事件"是因为本文意义的多种可

能性存在而要求读者进入本文之中依据自

身的知识进行一种选择,从而将本文不是

作为一个认识的对象而是作为自己参与其

中的事件来体验和领会;"建构意象"则是

将本文由语言符号构成的含有意义的图式

形成感性具体而又具有理性意味的"想象

性客体"。

8.与以往的文学理论相比,伊瑟尔的

审美反应理论,其创见性和启示意义表现

在哪里

答:综观伊瑟尔的审美反应理论,其

从“语用学”和“功能主义”的立场出发

研究文学的性质,将文学作品看作是“艺

术极”的本文与“审美极”的读者体验之

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富有创见性和启示意

义的。既往的文学理论,从古希腊的摹

仿说到现代的形式主义,普遍地是着眼于

客观现实与文学的关系、或作家与文学的

关系、文学本文与语言的关系,来认识文

学的本质、成因和构成的,并且在宇宙

“一元论”观念的支配下,它们大多将对

立双方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单向的决定与被

决定的关系,将文学视为或是某种实体事

物的虚幻影像、感性显现,或是目的在

自身的唯美存在、绝对自足的封闭体。这

其中虽不乏“片面的真理性”,但偏颇是

严重深刻的。伊瑟尔的理论立足于读者与

文学的关系,同时以“互动论”取代了“一

元论”,无疑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

是领悟和掌握了辩证法的真谛,让人看到

了曾被忽略、遮蔽、否定然而真实存在

且起着重大作用的东西。我们当然可以说

也应当实事求是地说,这是文学研究历时

演进的客观必然,也是文学从“独语”式

走向“对话”式创作向理论研究发出的诉

求的必定回应,但对伊瑟尔的个人作用我

们仍应给予高度的和充分的肯定。他对现

象学美学(以茵加登为主)理论的批判性

接受,对阐释学理论的积极借鉴和吸取,

还有对完形心理学以及精神分析学的合理

引进和发挥,对这些理论学说的融会贯通

的运用,可以说都显示了他是那“历史必

然性的要求”的积极承担者,对文学理论

研究做出了继往开来的重要贡献。不仅如

此,从批评实践来说,他提出的语用学

方法,独创的“隐含的读者”、“召唤结

构”、“游移视点”、“空白”等概念,具

有分析和解读作品的积极指导意义,人们

据此可以从文学的世界中看到或发掘出更

为丰富的东西。其对于创作来说,亦不无

具有启示和裨益。当作家在创作中能够

“胸怀读者”,并能以与读者“平等对话”

的理念指导创作,而不是以“导师”、“工

程师”、“牧师”、“说教者”自居,其

创作必然比运用其它任何方式都更能打动

读者,为读者所喜爱。当然,伊瑟尔的

读者反应理论只能看作是对“作品-读者”

关系的发现认识,它并不能取代过去在其

它关系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理论。文学是一

个复杂的人类精神产品,本然存在于由历

史和现实之各种关系构成的网络之中,因

而它允许或诉求对之的各种角度、方位、

层面、关系的观照研究,只要某一认识

不宣称是对它的“唯一”真理性的认识就

行。伊瑟尔并无这种以“真理终结者”自

居的自以为是。不过,他仅以西方18世

纪以来的小说、特别是批判现实的那一类

小说作为其理论研究的对象,显示出其视

野的偏狭和思考问题的局限性,这减弱了

他的理论的说服力。同时,他只是以其个

人的阅读体验之反思认识来“推论”一般

读者的阅读反应活动,而未作必要的、广

泛的社会阅读心理之“田野调查”,或者

说未吸收这方面的实验调查成果,使其理

论不仅充满形而上的抽象和晦涩味道,难

以让人读懂,而且其发现亦显得可疑,虽

然其研究方法和一般结论性认识值得称道

和应予肯定。

9.怎样理解庄子的得意忘言?

(1)言只能表达物之粗,而意却能致

物之精,故言不尽意。(2)言的重要在于

表达意,而意又与道相关。道是不可言传

的,因此,言只能得之于表。(3)言意相

较,意比言更重要,因此,得意便可忘言。

10.庄子“言不尽意”说到《易传?

系辞》、魏晋玄学,由陆机到刘勰、钟嵘,

再由司空图到严羽、王士禛,最后到王国

维,这一条线索基本是循庄子“言不尽意”

说的美学、文论史影响来勾勒的。你怎样

看待“言不尽意”?

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

了“得意忘言”的观点,通过“筌-鱼”、“蹄

-兔”等生活实例的类比,庄子形象表述了

“言-意”之间一种本质性的手段与目的的

关系,语言文字也是人们用来把握文艺作

品意思的手段或工具,它们都各有各的目

的,但语言文字和它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不

是一回事,从根本上说,“言”是言筌、工

具、梯子,“意”则是言外之意、目的,或言所要求达到的意旨,“存言”的目的在于“得意”。在此,庄子提出了言意关系中的一大悖论,那就是“存言”的目的竟在于“去言”或“忘言”。这也足以体现出庄子的智慧。

言”与“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以及文艺学所广泛探讨的一个核心话题,它涉及人对世界最基本的观点与看法,也涉及到艺术家对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审美理念及其具体实现的逻辑路径。“言”,本指言辞、说话,在古典美学与文论中引申为艺术语言、言语表达;“意”即意图、想法,在古典美学与文论中引申为话语的意义,或审美心理感受。中国古典美学与文论中的言意论,其源出于古典哲学中的“言意之辩”。早在先秦,“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就已受到儒、道、墨等诸流派的哲学家的普遍关注。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言”是君子表达志向和道德理想的工具,“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辞达而已”。又如“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简言之就是通过一定的“言”可以把握一定的“意”,亦即肯定“言”也可以达“意”。那么儒、墨二家主张“言可达意”不同,老庄的基本观点是认为“言不尽意”的。比如老子早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论断,而庄子则更是在此基础上对“言”的广泛性、复杂性及其表“意”的歧义性、暧昧性作出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诸如“道不可言”、“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等诸多智慧性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说直接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魏晋玄学家们的“言意之辩”

11.怎样看待刘勰关于文学的发展问题?

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1)政治的盛衰对文学演变产生重要影响。(2)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3)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12.“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怎样认识刘勰的文学发展观?

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除了政治,刘勰还认为,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例如建安文学,由于当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心理,所以其呈现的面貌很鲜明:此外,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根据刘勰之所述,大抵可归纳出三点:(1)文学随时代、社会诸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规律表现为“质文代变”,即文学内部两种质素――质朴与文华――的相互消长;(2)从上古到宋齐,“质文代变”的具体表现是,或质胜于文(黄唐虞夏、曹魏后期、东晋),或文胜于质(楚、西汉、西晋、宋齐),或质文相兼(商周、东汉、曹魏前期),总的趋势是由质朴向文华发展;(3)指出楚汉之后,文华胜过质朴,有悖于雅正之道,对此不良倾向必须予以矫正。刘勰的这些看法均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大体还是可信的;至于具体描述则稍有粗疏之嫌,甚至带有历史循环论的色彩。好在刘勰的思考并未就此停下,在《通变》篇中,他还进一步从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中找原因,并就如何纠正“从质及讹,弥近弥澹”的不良文风,提出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13.理解叶燮的“才胆识力”说,谈谈你对几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所谓“才”,是指诗人主体的艺术才能和才华,具体包括诗人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以及艺术地表现“理”、“事”、

“情”的能力。所谓“胆”,即指诗人敢于

突破传统束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创作

中表现为自由创新的艺术精神。所谓

“识”,是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特

点的辨别能力,又指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

的识别能力,更是鉴别诗歌及其艺术表现

特征的能力。所谓“力”,即指创作主体运

用形象概括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功力和

笔力,以及独树一帜、立一家之言的气魄。

它是诗人创作中不同于他人的独创性的力

度。既然“才”、“胆”、“识”、“力”

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那么此四

者之间关系如何呢?叶燮认为,四者之中,

“识”处于核心和主宰的地位。只有识见

高明,才能独出心裁、别具只眼、是非分

明、取舍恰当,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15.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的具体

内涵;文学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兴、观、群、怨”是对诗歌(包括

乐、舞)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为孔子

所提出。《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

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所谓“兴”,即“兴于诗,立于

礼”(《论语?泰伯》)的“兴”,“言修身当

先学诗”(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

是讲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所

谓“观”,即“观风俗之盛衰”(郑玄注),

“考见得失”(朱熹注),是讲诗歌具有一

定的认识作用。所谓“群”,即“群居相切

磋”(孔安国注)的意思,是讲诗歌具有聚

集士人、切磋砥砺、交流思想的作用。所

谓“怨”,即“怨刺上政”(孔安国注),是

讲诗歌具有批评和怨刺统治者政治措施的

作用。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

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项重要贡

献。虽然对它的具体社会内容,需要进行

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但是,从文学理论

的角度看,它总结了我国文学在当时的实

践经验,特别是《诗经》所提供的丰富经

验,把文学的社会功能概括得相当完整、

全面,反映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十分深刻。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早期就能提出这样的理

论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文学是通过生动活泼的社会艺术形象

感染人、教育人,借以表现人生价值,通

过审美价值的实现达到文学的教育目的

的。

文学的美悦功能,认识功能和教育功

能,是文学最主要的功能。从文学这三种

功能的相互关系来看,三者是互相联系,

缺一不可的。首先,文学的认识作用是其

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的基础;而教育作用

则把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更加深化;同时,

审美作用以艺术自身独特的感染力促进认

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更好地发挥实际效果。

它们的相互作用体现了文学作品中真善美

的统一,并分别对人们的知、意、情发生

深刻影响。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这三

种功能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于人的思维意

识,对人的精神世界施以全面的影响。因

此,也可以从总体上把它看成一种审美教

育作用。

总而言之,一部真正的、优秀的文学

作品,通过其作品中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深深地感染着人,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

甚至在思想上改造人,进而影响生活、影

响社会,推动人类的社会生活不断向前发

展、进步。

16.中国古典意境理论大体经历了

怎样一个发展历程?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民族特色

的范畴之一。《易经?系辞》云: “书不尽

言, 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玄学家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 “夫象者,

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

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 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 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

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 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 得意而忘象。”《庄子?外物

篇》云:“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这是儒家和道家关于意象的最初论述,到

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和佛学思潮对意

境范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论是王

弼的“言不尽意”说,还是陆机的“缘情

说”,还是钟嵘的“滋味说”,还是谢赫的

“以形写神”、“气韵生动”都使意象的侧

重点转向了人的主观精神领域。唐代王昌

龄第一次将“意境”与“物境”和“情境”

并列提了出来,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将意境这一范畴具体化,认为诗的极致在

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提出了“象外

之象”,这一时期代表性的还有严羽的“镜

花水月”说、范文的“情景交融”说。发

展到明、清时期,其代表说法有李贽的“童

心说”、三袁“独抒性灵”说、王士祯的“神

韵说”、袁枚的“性灵说”。清末王国维的

“境界”说,则是对意境理论发展的总结和

概括。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词以境

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这就是“意境”的一个基本发展历程,

那么到底意境应该如何理解,如何表述其

含义呢?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可谓汗牛充

栋,本人认为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

中的说法更具有代表性:“意境,就是指抒

情型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

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

想象空间。”分析这个定义可以知道:之

所以能达到“意境”这一审美高度,有两

个因素,一个是“形象系统”、一个是由这

一系统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而

对这一“形象系统”的要求是“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17.简单的说布瓦洛的“自然”指

什么?

在布瓦洛看来,文艺创作除了要接受

理性的控制外,还必须遵守的另一诗学原

则就是摹仿自然。布瓦洛所说的“自然”,

在理论上源于亚里斯多德和贺拉斯,也继

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普遍崇尚自然的追求,

不过布瓦洛赋予了这一崇高字眼以特殊的

含义。

首先,“自然”在布瓦洛那里,不是谓

客观现实或自然事物,而是指“常情常理”,

也就是现实生活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

习惯性的东西,亦可称作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理性。布瓦洛认为,文艺创作只有恪守

和表现了这种“常情常理”,才可能打动人

心,为人们喜爱。

其次,“自然”对于布瓦洛有着“自然

人性”的含义。这又分有两个方面,一是

指由年龄不同造成或决定的性格、性情取

向。另一方面是由出身所决定的性格特点。

布瓦洛认为,任何人都会随年龄的改变而

改变性格或性情,文艺创作要做到符合“常

情常理”、“逼真”、贴近“自然”,就应当

抓住年龄这个关键因素。

对于文艺创作的这一“自然”要求,

显然是人物“类型化”、“共性化”的主张。

毫无疑问,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性格或性

情一般会随着年龄的改变而发生一定的变

化,从而文艺创作要塑造出真实生动的人

物形象,不能不注意人物的年龄因素。据

此来说,布瓦洛的看法不无道理。但是,

经验同时能够有力地说明,社会的人的性

格或性情的变化,起主要作用的,总是社

会的和心理的因素,而决不是生理的自然

的年龄。以年龄作为人物性格塑造的根本

依据,只能造出没有鲜活个性的类型化形

象。在布瓦洛,“自然”或“自然人性”的

另一方面含义,是由出身所决定的性格特

点。如他说,写英雄就应该写出他们“论

勇武天下无敌,论道德众美兼赅”,而若是

写平民,则只能有“扭捏难堪的嘴脸”。这

是一种血统论在理论上的运用,也是其强调理性统一性的一个体现。当然,布瓦洛是明确反对文艺创作以市井、村夫为描写对象的。由此出发,布瓦洛提出了人物塑造的“定型化”要求。如他说道,“写阿迦门农应把他写成骄傲自私;写伊尼阿斯要显出他敬畏神祗;写每个人都要抱着他的本性不离。”即使是描写“新人物形象”,“你那人物要处处符合他自己,从开始直到终场表现得始终如一。”

18.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

关于悲剧冲突,黑格尔以古往今来的悲剧创作为依据,首先对其发生原因做出了归类总结,指出它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是“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所产生的冲突”。他认为,这种冲突由于“所涉及的只是外在的自然,以及自然所带来的疾病、罪孽和灾害,这些东西破坏了原来的生活的和谐,结果造成差异和对立”,所以单就它们本身来看,是消极的,“没有什么意义的”。不过艺术创作以之为题材,“只是因为自然灾害可以发展出心灵性的分裂,作为它的结果。”这是说,真正的悲剧不是将自然原因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斗争,作为悲剧冲突的根本原因来描写。第二是“由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提出这一冲突显然是续上而论的,即在悲剧中直接表现或说明了,悲剧冲突的发生是以自然原因为条件或基础的。因而黑格尔认为,这种冲突是“积极的”,有一定意义的。第三是“由心灵性的差异而产生的分裂”。对于这种分裂导致的悲剧冲突,在他看来“才是真正重要的矛盾”。其重要是在于,“它起于人所特有的行动”。这就是说,真正的悲剧冲突,应是由“心灵性的差异而产生的分裂”之付诸“行动”引起的,而不是什么外在自然的因素或力量。再简言之,导致悲剧冲突发生的原因应当在于人而不在于自然。对此黑格尔亦做出一个总结:“总之,一方面须有一种由人的某种现实行动所引起的困难、障碍和破坏;另一方面须有本身旨趣和力量所受到的伤害。只有把这两方面定性结合在一起,才是这最后一种冲突的深刻的根源。”这其实就是对真正的、符合悲剧艺术理想的冲突的认识和界定。

19关于文学的发展,泰纳的哪方面认识或理论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请加以说明。

泰纳的“三因素”说,在他的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西方美学史中探讨艺术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所谓“三因素”,指的是“种族、环境和时代”。在泰纳看来.艺术作品是记录人类心理的文献。人类心理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外在条件。因而文艺创作及其发展趋向,是由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力量所决定的。此学说的理论形成是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在这篇文章里,泰纳首先提出了艺术的审美内容问题。他认为,艺术在引导人的去认识一个“真正的人”,把人们带进一个无限的、隐蔽的新世界——心理和情感的世界。但是人的各种心理,都有发生的原因。泰纳列举出三个基本原因,即种族、环境和时代。他把这三者称为“三个原始力量”,并依据其作用不同,分别称之为“内部主源”、“外部压力”和“后天动量”。后来,在《艺术哲学》中,他还对三种力量的不同作用进行具体解析。认为种族是植物的种子,全部生命力都在里面,起着孕育生命的作用;环境和时代,犹如自然界的气候,起着自然选择与淘汰的作用。在艺术本质问题上,泰纳接受了西方传统的摹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同时,他又证明,完全正确的模仿,能产生真,却不能产生美。因此,泰纳提出了“特征”说。他认为,“艺术品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明显越好;艺术家

为此特别删节那些遮盖特征的东西,挑出

那些表明特征的东西,对于特征变质的部

分都加以修正,对于特征消失的部分都加

以改造。”其中的“特征”包括四方面内容:

其一,事物的某个凸出而显著的属性;其

二,事物的某种主要状态;其三,艺术家

对对象的主要观念;其四,哲学家所说的

事物的本质。

泰纳在描述影响一个民族文学发展的

三要素:时代、环境和种族时,着眼的是

文化对文学的制约。他说:“作品的产生取

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群众思想

和社会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定下一条发

展的道路,不是压制艺术家,就是逼它改

弦易辙。”但是,当固有的文化成为社会发

展的障碍,或者不能表现正在变化中的时

代精神时,文学便率先对固有的旧文化进

行反叛和扬弃,为新的文化催生。

20.列表说明严羽“妙悟”说与克

罗齐“直觉”说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

①“妙悟”与“直觉”均揭示了审美

和艺术活动不同于其他意识活动的特殊

性,强调了艺术的感性功能。

②“妙悟”与“直觉”均强调审美和

艺术主体在创造中的决定作用,揭示了审

美主体在艺术直觉活动中不通过理性、逻

辑、认知而洞见本真、直契本原的特征,

接触到艺术创造的心理奥妙和美学规律。

不同之处:

①克氏的“直觉”说有其泛美学色彩,

而严羽的“妙悟”说则主要论述诗的审美

特质,这一不同就导致了后者主张悟性因

人而异,诗人“悟”的程度如何,直接影

响着作品质量的优劣高低;“直觉”说则否

认彼此之间存在质的分野。与佛教哲学所

说“利根”、“钝根”一样,严羽区分了“悟

有分限,有浅深”,“透彻之悟”与“一知

半解之悟”甚或“不悟”的高下差异。有

人饱学诗书而导致以才学为诗,其创作成

就反而不如学力不深的“一味妙悟”者。

而克罗齐的“直觉”说则认为每个人都有

直觉活动,所以实际上每个人均有几分是

艺术家。艺术的活动并不限于号称“艺术

家”的人们在“创作”时才进行,每个人

在日常生活中多少都有审美的活动和艺术

的活动,只不过普通人未能将心中已经直

觉到的艺术以技术或物质手段记录下来而

已。大艺术家和我们平常人在这一点上只

有量的分别,而没有质的分别。克罗齐曾

言:“‘诗人是天生的’一句成语应该改为

‘人是天生的诗人’;有些人天生成大诗

人,有些人天生成小诗人。天才的崇拜和

附带的一些迷信都起于误认为这量的分别

为质的分别。”克氏的这一观点使其“直觉”

说带上了浓厚的泛美学和泛艺术论的色

彩。

②“妙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诗人“熟

参”前代优秀诗歌,从而领会诗歌创作技

巧,把握创作规律,提高艺术修养;而克

罗齐则由于其直觉一方面超越了“直觉前”

的感受之流的干扰,一方面又超越了“直

觉后”的逻辑的、经济的、伦理的、传达

技术的约束,因此强调了直觉的绝对纯粹

性和艺术家的天生性。

③二者对于语言文字等传达媒介的态

度有重大差异

以严羽为代表的中国诗学“妙悟”论

者强调“不落言筌”,反对“以文字为诗”

而不是不要文字而沦于无字天书,反对“参

死句”、死于句下而同时主张“参活句”,

使语言文字如盐溶于水,达到“透彻玲珑”、

“无迹可求”的浑化境界。

而在克罗齐那里,在内心酝酿成直觉,

这种在内心的表现活动,是心灵的艺术活

动。但他把艺术活动仅限于内心的直觉活

动,仅限于内心的表现,而把实际的表现

活动(在纸上写诗,在画布上画画,在乐

谱上作曲)看作是“外射”活动,外射活

动的目的仅为保留直觉活动以便其重现,

外射活动所产生的外射品(诗篇、书画、

乐章等)并非艺术品。实际上,克罗齐是

把实际表现活动排斥于艺术活动之外,把

实际艺术品排斥于艺术之外,这与严羽的

“妙悟”说对艺术本质的揭示是有很大不

同的。

21.请结合文学作品,谈谈韦勒克、

沃伦的文学构成理论

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中有一

种本质上不变的东西──“由几个层面构

成的体系”,这使它既独立于外部现实,又

独立于它的创作者,同时还独立于欣赏者。

文学作品这个“由几个层面构成的体系”,

究竟有哪些“层面”?韦勒克、沃伦说明,

它有四个层面:一、声音层面。二、意义

层面。三、意象和隐喻层面。四、由象征

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

面。如莎士比亚的忧伤《李尔王》中一句

台词:“人必须忍受/死亡,正如他们的出

生一样;/成熟就是一切。”韦勒克、沃伦

说:“‘成熟’就是一个潜沉的意象,可能

来自果园和田野。这里,在自然界植物循

环的必然性与人的生命循环的必然性之间

提出类比。”

莎士比亚在《麦克白斯》中写道:“日

光阴暗下来,那乌鸦/振翅飞返鸦林;/白

昼美好的事物开始垂下头、打盹。”韦勒克、

沃伦认为,在这几行诗中,莎士比亚给了

我们一种“隐喻罪恶的背景”,“这就形成

了一个扩张的隐喻,它把黑夜与恶魔般的

罪恶、日光与美好的事物平行类比……诗

意的朦胧与诗意的具体会合了。句中的主

语与谓语反来复去相互作用:如果从动词

开始,我们就会问,什么样的事物――鸟、

动物、人、花――垂下头、打盹呢?然后,

注意到主语的抽象性,我们就会问,垂下

头、打盹是否隐喻着‘不再保持警惕’,‘在

罪恶的力量面前怯懦地畏缩呢?’”

22.简要说明泰纳关于科学与艺术

对真理的不同认识

泰纳明确谈道:人们为了达到认识真

理的目的,“一共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科

学,靠着科学找出基本原因和基本规律,

用正确的公式和抽象的字句表达出来;第

二条路是艺术,人在艺术上表现基本原因

与基本规律的时候,不用大众无法了解而

只有专家懂得的枯燥的定义,而是用易于

感受的方式,不但诉之于理智,而且诉之

于最普通的人的感官与感情。艺术就有这

一特点,艺术是‘又高级又通俗’的东西,

把最高级的内容传达给大众。”将这段话换

一种简单的表述就是,艺术是通俗的科学,

或科学是专家才能理解的艺术。

初等数论练习题及答案

初等数论练习题一 一、填空题 1、τ(2420)=27;?(2420)=_880_ 2、设a ,n 是大于1的整数,若a n -1是质数,则a=_2. 3、模9的绝对最小完全剩余系是_{-4,-3,-2,-1,0,1,2,3,4}. 4、同余方程9x+12≡0(mod 37)的解是x ≡11(mod 37)。 5、不定方程18x-23y=100的通解是x=900+23t ,y=700+18t t ∈Z 。. 6、分母是正整数m 的既约真分数的个数为_?(m )_。 7 8、??? ??10365 =-1。 9、若p 是素数,则同余方程x p - 1 ≡1(mod p )的解数为二、计算题 1、解同余方程:3x 2+11x -20≡0 (mod 105)。 解:因105 = 3?5?7, 同余方程3x 2+11x -20≡0 (mod 3)的解为x ≡1 (mod 3), 同余方程3x 2+11x -38 ≡0 (mod 5)的解为x ≡0,3 (mod 5), 同余方程3x 2+11x -20≡0 (mod 7)的解为x ≡2,6 (mod 7), 故原同余方程有4解。 作同余方程组:x ≡b 1 (mod 3),x ≡b 2 (mod 5),x ≡b 3 (mod 7), 其中b 1 = 1,b 2 = 0,3,b 3 = 2,6, 由孙子定理得原同余方程的解为x ≡13,55,58,100 (mod 105)。 2、判断同余方程x 2≡42(mod 107)是否有解? 11074217 271071107713231071107311072107 710731072107732107422110721721107213)(=∴-=-=-==-=-=-==??≡-?--?-)()()()(),()()()(),()())()(( )(解: 故同余方程x 2≡42(mod 107)有解。 3、求(127156+34)28除以111的最小非负余数。

信息管理系统资料

在进行课程讲授之前,我想让大家先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我还给 大家找了两个比较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一会儿我们装上大家一起来看一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近年来随着管理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相互联系,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就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而言,它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该学科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已成为管理领域内一门极其重要的使用性科学。 如果大家把这门课程学好的话,就可以通过一个软考.获得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这个证书.因为大家已经是毕业班的同学了,下半年可能就要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努力,具体如何努力,当然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在此基础上,就要多考一些资格认证,给自己添加一些砝码.所以我想给大家介绍几个比较权威的关于计算机方面的认证,希望对于大家的学习和工作能够有所帮助.----------------- 下面我就给大家演示两个管理信息系统,让大家对这门科目有一个直观地认识. 先看一个比较简单的.小区物业管理系统. 看完这两个例子后,大家能不能想到在自己身边有什么样的信息管理系统存在? 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考虑一下,有没有同学想到的,跟大家说一下,没关系,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在这里我给大家列出了在我们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管理信息系统.大家看一看,是不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现在大家能不能很清楚的区分信息和数据这两个概念.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大家看到汽车在行使过程中,里程表显示80km/h,大家会有什么想法?这只是一个数据对不对?我们能根据它来判断是不是要加速还是要减速?如果这个速度,放在高速上的话,是不是司机要加速?但如果在市区内,是不是就要减速?所以,只有当司机看了里程表做出了加速还是减速的决策时,那个数据才是信息。 我叫两个同学来回答一下,什么是信息,什么是数据。也就是说,信息是我们对数据的解释。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信息包括哪些内容 香农:信息论及数字通信之父 克劳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1916-2001)1916年4月30日诞生于美国密西根州的Petoskey。2001年2月24日,香农在马萨诸塞州Medford辞世,享年85岁。贝尔实验室和MIT发表的讣告都尊崇香农为信息论及数字通信时代的奠基之父。 在20世纪中叶,人类终于对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质量、能量、信息量都有了定量的计量办法。我们应该牢记,为阐明质量概念做出伟大贡献的是发现物体力学定律的牛顿(Sir Isaac Newton,1642-1727),为阐明能量概念作出伟大贡献的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现者们:迈耳(Julius Robert von Mayer,1814-1878)、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1818-1899)、赫尔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 1821-1894)、开尔文(Lord Kelvin,,而为阐明信息概念作出伟大贡献的就是香农。1824-1907). 按照参加考试的人数、考试合格证书的效力以及社会对考试的认同程度,由国家组织的计算机认证考试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以下四种: 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又称资格水平考试,简称软考。

秋《信息管理》复习资料

2018秋《信息管理概论》期末复习及答案 备注:(答案我是根据你们上传的网上资料,如有错误,请马上修改,重发。班主任) 一、试卷类型: 1、填空题(共20空,20%) 2、名词解释(共4个,20%) 3、判断题(共10题,10%)选择题(10%) 4、问答题(共5题,50%) 二、考试形式:采用半开卷考。 第二部分期末复习综合练习(以作业内容为主要依据) 一、填空题 1、纵观人类信息管理活动所采用的手段与方法,信息管理活动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古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近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和(现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 2、以( 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为标志,信息管理活动进入了现代信息管理时期。 3、从信息管理的起源角度,有三个领域认为信息管理起源于它们的工作,分别是 ( 图书馆领域 )、(工商企业管理领域 ) 和 ( 政府行政管理领域 ) 三个领域。 4、从对信息管理理解的不同层面角度,信息管理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是技术特征,另一方面是( 管理理念)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信息管理的内涵与特色。 5、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图书馆四项职能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社会信息流整序)、(传递情报)、(启发民智的文化教育)。 6、人们对信息管理的认识与把握至少表达出五种不同的含义,分别有(信息内容管理)、信息媒体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产业或行业队伍管理。 7、一般认为,信息管理思想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传统管理)阶段,(信息系统管理)阶段,(信息资源管理)阶段,(知识管理)阶段。 8、知识管理的发展始终围绕着(组织)、(人)和(信息技术)这三个要素。 9、全信息的三要素分别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 10、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即(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际知识)。 11、物质、能量、( 信息)是一切客观事物的三个基本方面。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建立和发展了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科学,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 12、信息资源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经济功能)、(管理与协调功能)、选择与决策功能、研究与开发功能。 13、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它的诞生以(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的提出为标志。 14、大众信息交流的媒体主要有( 印刷媒介 )和( 电子媒介 )两大类。 15、对现代组织而言,组织的宣传活动是其向外输出信息的主要方法手段,宣传活动可分为三类:(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标识系统宣传。 16、一般说来,组织信息交流分为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和组织(外部)的信息交流两种形式。 17、大众信息交流的基本功能可以概括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全部知识点精华归纳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知识点归纳 引言 1.课程内容: 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 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对、幂函数)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以上是每一个高中学生所必须学习的。 上述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 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 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 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框图 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 选修2—3: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统计案例。 系列3:由6个专题组成。 选修3—1:数学史选讲。 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 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 选修3—4:对称与群。 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 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 系列4:由10个专题组成。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2:矩阵与变换。 选修4—3:数列与差分。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 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 选修4—9:风险与决策。 选修4—10: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 2.重难点及考点: 重点: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圆锥曲线,立体几何,导数

4月浙江自考初等数论试题及答案解析试卷及答案解析真题

1 浙江省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初等数论试题 课程代码:100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20被-30除的余数是( ) A .-20 B .-10 C .10 D .20 2.176至545的正整数中,13的倍数的个数是( ) A .27 B .28 C .29 D .30 3.200!中末尾相继的0的个数是( ) A .49 B .50 C .51 D .52 4.从以下满足规定要求的整数中,能选取出模20的简化剩余系的是( ) A .2的倍数 B .3的倍数 C .4的倍数 D .5的倍数 5.设n 是正整数,下列选项为既约分数的是( ) A . 3144 21++n n B . 121 -+n n C .2 512+-n n D .1 31++n n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d(120)=___________。 2.314162被163除的余数是___________。 3.欧拉定理是___________。 4.同余方程3x ≡5(mod13)的解是___________。 5.不定方程10x-8y=12的通解是___________。

2 6.ο ___________)1847 365 ( = 7.[-π]=___________。 8.为使n-1与3n 的最大公因数达到最大的可能值,则整数n 应满足条件___________。 9.如果一个正整数具有21个正因数,问这个正整数最小是___________。 10.同余方程x 3+x 2-x-1≡0(mod 3)的解是___________。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解同余方程组 ???? ?? ?≡≡≡≡) 9(mod 4)7(mod 32)4(mod 23) 25(mod 1x x x x 2.解不定方程15x+10y+6z=19。 3.试求出所有正整数n ,使得2n -1能被7整除。 4.判断同余方程 x 2≡-1457(mod 2389) 是否有解? 四、证明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证明形如4n+3的素数有无穷多个。 2.证明不定方程 x 2+y 2+z 2=x 2y 2 没有正整数解。

资料管理信息系统

目录 摘要 (1) 引言 (4) 第一章系统分析 (5) 1.1系统的初步调查 (5) 1.2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7) 1.3系统的详细调查 (8) 1.4新系统逻辑方案的提出 (9) 1.5项目开发计划 (9) 第二章需求分析 (10) 2.1业务流程图 (10) 2.2数据流程图 (13) 2.3数据字典 (24)

2.4代码设计 (31) 第三章概要设计 (34) 3.1系统模块结构图设计(HIPO图) (34) 3.2数据库概念设计 (40) 3.2.1实体关系图(E-R图) (40) 3.2.2实体和联系 (43) 第四章详细设计 (44) 4.1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44) 4.2数据库的实现 (45) 4.3程序流程图 (46) 4.4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49) 4.5历史信息管理 (49) 4.6人机界面设计 (49) 4.6.1输入设计 (50) 4.6.2输出设计 (52) 第五章系统实施 (54) 5.1编程过程与特点 (54) 5.2系统测试 (55) 5.2.1系统测试的原则 (55) 5.2.2系统测试的方法 (55) 5.3系统运行维护 (58) 第六章论文小结 (60)

6.1系统的功能 (60) 6.2系统的特点 (60) 6.3系统评估与改进方向 (61) 6.4开发体会与收获 (61) 参考文献 (62) 附录1 系统使用说明书 (63) 附录2 部分程序代码 (67) 引言 宝冶机动公司是宝冶总公司的一个子公司,它有四十年的历史。其主要是机械动力安装及运输、机械设备租赁。其主要技术成分较 简单。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政建设项目的增多,机动 公司有了很大的发展,新增了设备、技术人员、以及一些辅助的资料、图书。由于图书资料、读者增多,造成资料管理的工作量大, 重复量大,费时费力。资料文档管理易出现遗漏及错误。公司也认 识到了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决定在硬件方面给每位资料员配置一台 电脑,并组建全公司的局域网;在软件方面由于考虑到市场上出售 的资料信息管理系统的软件不但价格昂贵,而且并不能十分适当地 符合我公司管理工作的需要。经研究,公司决定自行开发一套适应 我公司信息管理需要的信息系统管理软件。侧重点先放在图书、资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资料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的英文缩写是(C)。 A.SA B.OOD C.OOP D.OOA 2.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是信息系统开发时常用的方法,按其生命周期特征,它应属于(D)D.瀑布模型 3.结构化开发方法系统分析阶段的正式文档是(B)B.系统分析报告 4.下面哪句话最准确地概括了结构化方法的核心思想(D)。 D.自顶向下,由粗到细,逐步求精 5.原型化方法一般可分为三类,即(C)C.探索型、实验型、演化型 6.总体规划阶段的主要工作不包括(C)。C.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 8.管理是一项有序化的、经常性的过程,其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决策)。 8.执行层或称作业层的管理属于(C)。C.基层管理 9.战略级管理属于(B)。B、高层管理 10.C/S 是一种重要的网络计算机模式,其含义是A.客户/服务器模式 11.人们通常用下面的英文缩写表示会计信息系统 C. AIS 12.原型化方法一般可分为三类,即 B. 探索型、实验型、演化型 13.总体规划阶段的最终结果是 C. 可行性报告 14.一般说来,战略管理层的决策活动属于(B)。B.非结构化决策 18.B/S是一种重要的网络计算机模式,其含义是:D.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18.管理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中,最高层是(B)。B.战略计划子系统 19.信息系统开发各阶段的顺序是(B)。 B.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行维护、系统评价 1. 对当前系统进行初步调查工作应重点在哪个阶段进行(A)A. 总体规划阶段 13.管理信息系统的横向结构是按(B)划分的。B.管理职能 14.管理信息系统通常可分为多个子系统,其结构为(C)。C.层次结构 15.管理信息系统的交叉结构是指管理信息系统的(A)。A.管理职能结构 16.总体规划是系统生命周期中的第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明确C. 系统是什么 13.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总体规划是系统开发中的首要任务 1.导出模块结构图的基础是(A)。A.数据流图 2.下列耦合方式中耦合度最低、性能最好的是(B)。B.数据耦合 3.总体规划的目的包括D.保证信息共享、协调子系统间的工作、使开发工作有序进行 4.系统总体规划的最终目的是(A)。A.勾画出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蓝图 5.一个合理的模块划分应该是内部联系( B)。B.强 6.系统测试的正确步骤是(B)。B.模块测试、子系统测试、系统总体测试 7.模块间的信息联系方式称为模块的( C )。C.耦合 8.总体规划阶段的最终结果是(C )。C.可行性报告 9.下列比较适合较大系统的切换方式是( C )。C.分段切换 10.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系统的逻辑模型建立物理模型,以便说明C.系统怎 么干 11.系统测试的对象是(D)。D.整个系统 12.系统测试的正确定义是(A)。A.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13.对当前系统进行初步调查工作应重点在哪个阶段进行A.总体规划阶段 14.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成果是( C )。C.系统设计说明书

初等数论试卷模拟试题和答案

初等数论试卷一 一、 单项选择题:(1分/题×20题=20分) 1.设x 为实数,[]x 为x 的整数部分,则( ) A.[][]1x x x ≤<+; B.[][]1x x x <≤+; C.[][]1x x x ≤≤+; D.[][]1x x x <<+. 2.下列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 A.整数12,,,n a a a 的公因数中最大的称为最大公因数; B.整数12,, ,n a a a 的公倍数中最小的称为最小公倍数 C.整数a 与它的绝对值有相同的倍数 D.整数a 与它的绝对值有相同的约数 3.设二元一次不定方程ax by c +=(其中,,a b c 是整数,且,a b 不全为零)有一整数解 ()00,,,x y d a b =,则此方程的一切解可表为( ) A.00,,0,1,2,;a b x x t y y t t d d =- =+ =±± B.00,,0,1,2, ;a b x x t y y t t d d =+= -=±± C.00,,0,1,2, ;b a x x t y y t t d d =+= -=±± D.00,,0,1,2, ;b a x x t y y t t d d =-= -=±± 4.下列各组数中不构成勾股数的是( ) A.5,12,13; B.7,24,25; C.3,4,5; D.8,16,17 5.下列推导中不正确的是( ) A.()()()11221212mod ,mod mod ;a b m a b m a a b b m ≡≡?+≡+ B.()()()11221212mod ,mod mod ;a b m a b m a a bb m ≡≡?≡ C.()()111212mod mod ;a b m a a b a m ≡?≡ D.()()112 2 11mod mod .a b m a b m ≡?≡ 6.模10的一个简化剩余系是( ) A.0,1,2, ,9; B.1,2,3,,10;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题及答案整理版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题2 一、单选题 1.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 A.自然系统 B.人工系统 C.信息处理系统 D.抽象系统 2.用户通过终端设备向系统提出服务请求,系统完成服务后通过终端即时回答用户,这样的信息处理系统属于()。 A.计算机系统 B.批处理系统 C.实时处理系统 D.分布处理系统 3.关系模型是把数据的逻辑结构归结为满足一定条件的()模型。 A.层次 B.网状 C.一维表 D.二维表 4.系统开发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是()。 A.系统分析 B.系统设计 C.系统实现 D.A和B 5.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是()。 A.数据流图 B.数据字典 C.数据处理功能分析表 D.数据-功能格栅图 6.系统调试完成后,在实施系统转换.投入试运行之前,必须做好编写()和人员培训工作。 A.系统说明书 B.系统实施方案 C.系统使用说明书 D.系统测试报告 7.网络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有系统数据的完整拷贝,而且所有节点上的数据更新是同步的,这样的数据分布形式是()数据分布形式。 A.集中式 B.分片式 C.重复式 D.混合式 8.系统对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及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等带来的收益属于()。 A.直接经济效益 B.间接经济效益 C.系统收益 D.投资回收效益 9.在系统转换中,中间没有过渡阶段,用新系统立即替换旧的系统,这种转换方式称为()。 A.直接转换 B.并行转换 C.试运行转换 D.分阶段转换 10.层次码是一种()。 A. 顺序码 B.区间码 C.助记码 D.缩写码 二、填空题 1.管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及以人作为系统组成部分的()系统。 2.根据系统的一般模型,系统应包括()、()和()。 3.数据库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和()。 4.基于面向对象方法的系统开发过程分三个阶段:即()、()和

信息管理学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管理: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管理功能,有效地利用人力、财力、设备、技术、信息诸种因素,促使它们密切配合,发挥它们最高的效率,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2、信息管理:是在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指导下,对信息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包括信息、人员、资金、设备、技术等,进行科学地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3、MIS:管理信息系统。 4、IRM:信息资源管理。 5、SCM:供应链管理。 6、BPR:企业过程再工程。 7、ERP:企业资源计划。 8、CRM:客户关系管理。 9、信息:是事物的状态、特征及其变化的客观反映,是客观事物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传递。 10、信息资源:是信息与资源两个概念整合衍生出来的新概念,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信息才能称之为信息资源,作为资源的信息,也就是所谓“有用的信息”或“可以利用的信息”。也就是可以利用的信息的集合。 11、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本身或信息内容,即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者有用数据。 12、广义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包括信息、技术、设备、资金和人等要素),是将信息资源作为系统概念看待。 13.信源:发出信息的来源

信道:信息传递的通道 信宿:信息接收者 14、信息资源管理: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本身即信息内容实施管理的过程。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内容及与信息内容相关的资源如设备、设施、技术、投资、信息人员等进行管理的过程。 15、信息高速公路: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实际上是软件、硬件、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不断发展与集成的结果。 16、信息系统:输入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输出信息的系统。 17、EDPS: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18、DSS:决策支持系统 19、ES:专家系统 20、EIS:主管信息系统 21、OAS:办公自动化系统 22、SIS:战略信息系统 23、信息采集:是信息资源能够得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基础。 24、信息组织:是对所采集的信息实施有序化的过程,是信息管理过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25、内源信息流:是指来源于经营系统内部的或经营企业内部的信息流动。27、外源信息流:是指来自经营部门之外,但与经营部门的经营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外部社会环境和经营内部的信息流。 28、信息流:人类管理和控制下的信息的有序流动。 29、信息处理:一切为更好地利用信息而对信息所实施的处理工作过程。

初等数论总复习题及知识点总结

初等数论总复习题及知识点总结 最后,给大家提一点数论的学习方法,即一定不能忽略习题 的作用,通过做习题来理解数论的方法和技巧,华罗庚教授曾经 说过如果学习数论时只注意到它的内容而忽略习题的作用,则相 当于只身来到宝库而空手返回而异。数论有丰富的知识和悠久的 历史,作为数论的学习者,应该懂得一点数论的常识,为此在辅 导材料的最后给大家介绍数论中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和费马 大定理的阅读材料。初等数论自学安排第一章:整数的可除性(6学时)自学18学时整除的定义、带余数除法最大公因数和辗转相除法整除的进一步性质和最小公倍数素数、算术基本定理[x]和{x}的性质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习题要求:2,3 ;:4 ;:1;: 1,2,5;:1。第二章:不定方程(4学时)自学12学时二元一次不定方程多元一次不定方程勾股数费尔马大定理。习题要求:1,2,4;:2,3。第三章:同余(4学时)自学12学时同余的定义、性质剩余类和完全剩余系欧拉函数、简化剩余系欧拉定理、 费尔马小定理及在循环小数中的应用习题要求:2,6;:1;: 2,3;1,2。第四章:同余式(方程)(4学时)自学12学时同余方程概念孙子定理高次同余方程的解数和解法素数模的同余方 程威尔逊定理。习题要求:1;:1,2;:1,2。第五章:二次同余式和平方剩余(4学时)自学12学时二次同余式单素数的平方剩余与平方非剩余勒让德符号二次互反律雅可比符号、素数模同

余方程的解法习题要求:2;:1,2,3;:1,2;:2;:1。第一章:原根与指标(2学时)自学8学时指数的定义及基本性质原根存在的条件指标及n次乘余模2及合数模指标组、特征函数习题要求:3。 第一章整除 一、主要内容整除的定义、带余除法定理、余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辗转相除法、互素、两两互素、素数、合数、算术基本定理、Eratosthesen筛法、[x]和{x}的性质、n!的标准分解式。 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能了解引进整除概念的意义,熟练掌握整除整除的定义以及它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这些性质,了解解决整除问题的若干方法,熟练掌握本章中二个著名的定理:带余除法定理和算术基本定理。认真体会求二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法的理论依据,掌握素数的定义以及证明素数有无穷多个的方法。能熟练求出二个整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掌握高斯函数[x]的性质及其应用。 三、重点和难点(1)素数以及它有关的性质,判别正整数a 为素数的方法,算术基本定理及其应用。(2)素数有无穷多个的证明方法。(3)整除性问题的若干解决方法。(4)[x]的性质及其应用,n!的标准分解式。 四、自学指导整除是初等数论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b∣a的意思是存在一个整数q,使得等式a=bq成立。因此这一标准作为

(完整word版)初等数论练习题一(含答案)

《初等数论》期末练习二 一、单项选择题 1、=),0(b ( ). A b B b - C b D 0 2、如果1),(=b a ,则),(b a ab +=( ). A a B b C 1 D b a + 3、小于30的素数的个数( ). A 10 B 9 C 8 D 7 4、如果)(mod m b a ≡,c 是任意整数,则 A )(mod m bc ac ≡ B b a = C (mod )ac bc m ≡/ D b a ≠ 5、不定方程210231525=+y x ( ). A 有解 B 无解 C 有正数解 D 有负数解 6、整数5874192能被( )整除. A 3 B 3与9 C 9 D 3或9 7、如果a b ,b a ,则( ). A b a = B b a -= C b a ≥ D b a ±= 8、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的( ). A 因数 B 倍数 C 相等 D 不确定 9、大于20且小于40的素数有( ). A 4个 B 5个 C 2个 D 3个 10、模7的最小非负完全剩余系是( ). A -3,-2,-1,0,1,2,3 B -6,-5,-4,-3,-2,-1 C 1,2,3,4,5,6 D 0,1,2,3,4,5,6 11、因为( ),所以不定方程71512=+y x 没有解. A [12,15]不整除7 B (12,15)不整除7 C 7不整除(12,15) D 7不整除[12,15] 12、同余式)593(mod 4382≡x ( ). A 有解 B 无解 C 无法确定 D 有无限个解 二、填空题 1、有理数 b a ,0,(,)1a b a b <<=,能写成循环小数的条件是( ). 2、同余式)45(mod 01512≡+x 有解,而且解的个数为( ). 3、不大于545而为13的倍数的正整数的个数为( ). 4、设n 是一正整数,Euler 函数)(n ?表示所有( )n ,而且与n ( )的正整数的个数. 5、设b a ,整数,则),(b a ( )=ab . 6、一个整数能被3整除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的( )数码的和能被3整除. 7、+=][x x ( ). 8、同余式)321(mod 75111≡x 有解,而且解的个数( ). 9、在176与545之间有( )是17的倍数.

信息管理学复习资料

第1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信息的一般定义: 信息是认知主体对物质运动的本质特征、运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运动的有序性的反映和揭示,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描述。 信息管理界的“信息”定义 信息:按照用户决策的需要,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 企业管理界的“信息”定义 信息:管理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情况的情报、资料等的统称。 信息的特征 ?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任何物质都是信息的母体。信息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信息产生的广延性与无限性 ?信息在时空上的传递性 ?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 ?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由于人们的认知能力各不相同,他们从同一事 物中获取的信息及信息量也不相同。 ?共享性 ?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 时效性:事物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而脱离源事物的信息会逐渐失去效用。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导致政府和各行各业都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提高自身的效能和效率。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化。 信息化的核心点: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充分地开发和利用。 信息化的层次可以分为5个: (1)产品信息化; (2)企业信息化;(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 (3)行业信息化;(如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点)(4)国民经济信息化 (5)社会生活信息化 信息管理的对象:信息、信息活动 信息管理的定义 狭义的信息管理:对信息内容的管理。

广义的信息管理:不仅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而且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如信息、技术、人员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 信息管理:个人、组织、社会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组织和控制的社会活动。 信息管理内涵剖析: (1)概括了信息管理的三个要素——信息、技术、人员 (2)体现了信息管理的两个方面——信息资源、信息活动 (3)反映了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规划、组织、控制 信息资源:可供利用的信息的集合。 信息资源有三要素:信息生产者、信息、信息技术 信息管理流程: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信息的创建(生产/发布):机构、网络、规范性 信息采集 信息组织:序化、有效的系统 信息存储:共享、保护、备份、恢复 信息利用:价值实现 信息清理(销毁/回收) 第2章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的分类 a)人与自然的信息交流(非生物与其他生物) b)人与人的信息交流 c)人与人信息交流的社会性特征 信息交流的定义: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认知主体之间借助符号系统所进行的数据、知识和事实等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共时信息交流:横向(克服交流的空间障碍) 历时信息交流:纵向(消除交流的时间障碍) 申农-维弗的通信模型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题及答案1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题5 一、填空题 1.根据系统的一般模型,系统应包括()、()和()三部分。 2.数据字典包括()、()和()三种表。 3.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的方法有:工具集成法、()和()。 4.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主要有()、()、()。 5.系统分析工作的关键点或称工作要点在于()和()。 6的中文含义是()。 7. ()和物理模型的主要差别就是做什么和如何做的差别。 8. ()特指系统的保密功能和防病毒功能,是系统设计的主要原则之一。 9. ()是代码设计的首要任务。 10.模块的耦合方式主要有()、()、()三种。 二、单项单选题 1.系统与环境由系统的()所划分,在它之内称为系统,

在它之外称为环境。 A.边界 B.输入 C.处理 D.输出 2.系统开发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是()。 A.系统分析 B.系统设计 C.系统实现和B 3.地理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是()。 4.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对象是()的决策。 A.结构化 B.管理 C.半结构化 D.经济 5.数据库结构的三个模式中,()是数据库结构的核心。 A.模式 B.存储模式 C.子模式 D.模式与子模式 6.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是()。 A.数据流 B.数据字典 C.数据处理功能分析表 D.数据-功能格栅图 7.从程序的逻辑结构入手进行测试的方法是()。 A.白盒测试 B.黑盒测试 C.全面测试 D.部分测试 8. 对进行经济效益评价时,提高管理效率属于的()。 A.间接效益 B.直接效益 C.管理效益 D.开发效益 9.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基础是指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中组织内部所需的()。 A.技术性条件 B.非技术性条件 C.管理基础条件 D.人才基础条件

天津高中数学必修+选修全部知识点精华归纳总结

高三第一轮复习资料(个人汇编请注意保密) 引言 1.课程内容: 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 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 函数(指、对、幂函数)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以上是每一个高中学生所必须学习的。 上述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 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 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 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 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框图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 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选修2—3: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其 分布列,统计案例。 系列3:由6个专题组成。 选修3—1:数学史选讲。 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 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 选修3—4:对称与群。 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系列4:由10个专题组成。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2:矩阵与变换。 选修4—3:数列与差分。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 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 选修4—9:风险与决策。 选修4—10: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 2.重难点及考点: 重点: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 面向量,圆锥曲线,立体几 何,导数 难点:函数、圆锥曲线 高考相关考点: ⑴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的概念与运 算、简易逻辑、充 要条件 ⑵函数:映射与函数、函数解析式与 定义域、值域与最值、反函 数、三大性质、函数图象、 指数与指数函数、对数与对 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0初等数论试卷及答案

初等数论考试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1分/题×20题=20分) 1.设x 为实数,[]x 为x 的整数部分,则( A ) A.[][]1x x x ≤<+; B.[][]1x x x <≤+; C.[][]1x x x ≤≤+; D.[][]1x x x <<+. 2.下列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B ) A.整数12,, ,n a a a 的公因数中最大的称为最大公因数; < B.整数12,,,n a a a 的公倍数中最小的称为最小公倍数 【有最小的吗】 C.整数a 与它的绝对值有相同的倍数 D.整数a 与它的绝对值有相同的约数 3.设二元一次不定方程ax by c +=(其中,,a b c 是整数,且,a b 不全为零)有一整数解 ()00,,,x y d a b =,则此方程的一切解可表为( C ) A.00,,0,1,2,;a b x x t y y t t d d =- =+=±± B.00,,0,1,2, ;a b x x t y y t t d d =+=-=±± C.00,,0,1,2, ;b a x x t y y t t d d =+=-=±± D.00,,0,1,2, ;b a x x t y y t t d d =-=-=±± ( 4.下列各组数中不构成勾股数的是( D ) A.5,12,13; B.7,24,25; C.3,4,5; D.8,16,17 5.下列推导中不正确的是( D ) A.()()()11221212mod ,mod mod ;a b m a b m a a b b m ≡≡?+≡+ B.()()()11221212mod ,mod mod ;a b m a b m a a bb m ≡≡?≡ C.()()111212mod mod ;a b m a a b a m ≡?≡

管理信息系统资料

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管理 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 阅卷人签字: 试题总页数:7

____ 级课程考试试题 共7页 考试科目: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管理 姓名:学号: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关于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用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的说法出自(B) A.西蒙; B.香农; C.《国家经济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标准规范》;; 2. 战略信息主要用于确立企业的目标。(C) A.战术; B.利润; C.组织; D.财务 3. 战略计划子系统是供使用的系统。(C) A.计算机操作人员; B.信息处理人员; C.高层决策者; D.中层管理者 4. 管理层次中,主要职能是根据组织内外的全面情况,分析和制定该组织长远目标及政策的是(A) A.高层管理; B.中层管理; C.基层管理; D.职能层管理 5的特点有(D) A.根本性的; B.彻底的; C.巨大的; D.以上均对 6?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是在计算机硬件发展的(C) A.第二代; B.第三代; C.第四代; D.第五代 7?网络互联设备中,具有流量控制功能的是(B) A.网桥; B.路由器; C.中继器; D.集成 8?关于、和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B) 包括、;包括、;包括、; D.三者平行

10. 中,选择了实施参照完整性”复选框,同时又选择了级联删除相关记录”则在删除主表 中的记录时,相关表中的相关信息(A) A.自动删除; B.条件删除; C.没有变化; D.完全更新 11. 是指(B) A.企业系统规划法; B.关键成功因素法; C.企业系统法; D.关键因素法 12. 面向对象方法的开发步骤中,分为可视化设计和代码设计两个阶段的是(D) A.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 13. 下列不属于系统可行性分析的是(C) A.经济可行性; B.技术可行性; C.隐见的可行性; D.管理上的可行性 14. 数据字典中,最小的数据组成单位是(B) A.数据结构; B.数据元素; C.数据流; D.数据存 15. 关于代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惟一地标识系统中的某一事物; B.是人和机器的共同语言; C.它以简短的文字形式代替具体的数字说明; D.主要任务就是提供给信息系统所需使用的代码标准 16. 下列不属于物理配置方案设计的依据的是(D) A.系统吞吐量; B.系统响应时间; C.系统处理方式; D.系统的输出方式 17. 下列不属于系统转换方式的是(C) A.直接转换; B.并行转换; C.垂直转换; D.分段转换 18. 对项目的正向风险不应采取的策略是(B) A.开拓; B.自留; C.分享; D.强化 19. 下列可以放大增强信号的网络互联设备是(A) A.中继器; B.集线器; C.网桥; D.路由器 20. 数据字典中数据存储的条目主要描述该数据存储的(D) A.结构; B.有关的数据流; C.查询要求; D.以上均对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管理信息系统()

初等数论第2版习题答案

第一章 §1 1 证明:n a a a ,,21 都是m 的倍数。 ∴存在n 个整数n p p p ,,21使 n n n m p a m p a m p a ===,,,222111 又n q q q ,,,21 是任意n 个整数 m p q p q q p a q a q a q n n n n )(22112211+++=+++∴ 即n n a q a q a q +++ 2211是m 的整数 2 证: )12)(1()12)(1(-+++=++n n n n n n n )1()1()2)(1(+-+++=n n n n n n )1()1/(6),2)(1(/6+-++n n n n n n )1()1()2)(1(/6+-+++∴n n n n n n 从而可知 )12)(1(/6++n n n 3 证: b a , 不全为0 ∴在整数集合{}Z y x by ax S ∈+=,|中存在正整数,因而 有形如by ax +的最小整数00by ax + Z y x ∈?,,由带余除法有00000,)(by ax r r q by ax by ax +<≤++=+ 则 S b q y y a q x x r ∈-+-=)()(00,由00by ax +是S 中的最小整数知0=r by ax by ax ++∴/00 下证8P 第二题 by ax by ax ++/00 (y x ,为任意整数) b by ax a by ax /,/0000++∴ ).,/(00b a by ax +∴ 又有b b a a b a /),(,/),( 00/),(by ax b a +∴ 故),(00b a by ax =+ 4 证:作序列 ,2 3, ,2 , 0,2 ,,2 3,b b b b b b - -- 则a 必在此序列的某两项之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