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镇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镇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镇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镇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镇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一、引言

(一)研究缘起、意义和方法

1、目的意义:镇域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基础和支撑,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神会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由于目前我国镇域经济的发展还有待在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以及发展方向上进一步完善提高。同时,镇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在新一轮发展特别是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如何提升镇域经济水平,改善保障民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日照市发展实际,从我国镇域经济发展现状、镇域经济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国家对发展镇域经济的方针政策以及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提出新形势下镇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2、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镇域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它是一个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镇域经济对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镇域经济发展对于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3、该课题国内研究现状:由于我省各市发展情况不尽相同,

各地镇域经济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虽然政府一直在研究镇域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结合具体发展现状,镇域经济还有很多领域值得研究,该课题主要就是结合我市镇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镇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发展镇域经济的新思路。

(二)论文框架结构

本论文除《引言》外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深入分析了镇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三部分阐述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第四部分为结论,简要概括发展镇域经济的核心思想。

二、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镇域经济是以集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是最基层的综合性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和重要支撑。大力发展镇域经济,不仅能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而且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这对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镇城经济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部署和重大方针,核心是以人为本,手段是统筹兼顾,根本目的是全面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提出的要坚持“五个统筹”,其中的统筹城乡发展是“五个统筹”的关键。目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由此引发的经济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整合城乡资源、统筹城乡产业、市场和社会的发展都要有一个着眼点。镇域,作为城乡经济社会联系的过渡地带,具有统筹城乡发展的特殊优势;镇域经济是以乡镇为单位的区域经济,本质上是农村综合经济,是直接面向“三农”的经济,主题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镇域经济又是联系城市发展的经济。所以说,大力发展镇域经济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切入点,也是统筹城

乡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促进镇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区域率先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乡镇是政权的最基层,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处在承上启下的重要位臵。而乡镇的发展,经济发展是基础、是核心,经济发展上不去,一切都无从谈起。要实现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发展,重点和难点在乡镇,潜力和希望也在乡镇,没有镇域经济的发展是不完全的,没有镇域经济这个发展基础是不可能的。从全国来看,目前,我国共有建制镇19,249个。镇域总人口7.7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8.8%;其中镇区人口1.93亿人,占全国城镇人口的32.5%;拥有从业人员4.11亿人,占全国总数的53.4%,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看,省域经济强往往强在县域经济,而县域经济强则往往强在镇域经济。作为镇域经济的核心,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它架起了融通城乡的桥梁,起到承上启下的“二传手”作用。同时,小城镇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发展和壮大镇域经济,对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日照市来看,与先进地区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县、镇级经济发展上的差距。2009年,威海市县镇级经济总量占全市GDP的比重为73.9%;而日照市县镇级经济总量比重仅为60.6%;威海市所属的三个县级市都是全国百强县;而我们既没有全国百强县,也不是全省30强县。从镇域经济发展

看,威海市有2个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超过80亿元,日照市农村经济收入最高的镇为36.6亿元。要实现区域经济的率先科学发展,必须着力强化镇域经济这个基础,牢固树立“强市必须强县,强县必须强镇”的观念,既要做大做强城市经济,也要注重发展壮大县镇域经济,做到多管齐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三)促进镇域经济发展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从长期来看,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不能仅仅依靠投资和出口,必须依靠消费、投资、出口三管齐下。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而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对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我国建制镇数量多、分布广,吸纳容量大,这是今后我国吸纳农民进城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目前建制镇集聚规模小,各项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和居民消费水平低,今后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潜力巨大。如果每个建制镇平均吸纳5000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全国就可以吸纳1亿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若按1.5的带眷系数估算,则可增加1.5亿城镇人口。根据过去的经验数据,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平均可带动一次性投资2万元,这样至少可以拉动3万亿元的投资需求。同时,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相当于3.6个农村居民的消费,新增1.5亿城镇人口则可新增1.3万亿元的居民消费需求。

(四)促进镇域经济发展是改善保障民生的重要保障。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而我国绝大部分建制镇人口规模偏小,经济实力弱,交通、通讯、电力、供排水、环保等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较差,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低。2009年末我国仍有53.3%的镇没有垃圾处理站,有70.6%的镇生活污水没有经过集中处理,建制镇建成区用水普及率为76.6%,燃气普及率为43.1%,人均道路面积为10.7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仅有1.76平方米,均更远低于设市城市城区。经过政府推动和财政投入,全国新农合实现了全覆盖,但各地医保报销水平较低;新农保试点刚刚铺开,今年预计完成10%的乡镇农保工作,国家计划到2020年完成这一任务;镇域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率仍远远低于城市。就日照市而言,全市30%的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文化、卫生设施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村村通工程在很多乡镇还没有全面完成,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也面临很大困难,多项社会事业发展指标也处于全市中下水平。要解决这些困难,唯一的途径就是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壮大地方财政收入,从而为公共财政向农村、困难群众、公共服务倾斜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促进镇域经济发展是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首先是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特别是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能力。而现实是,当前,农村工作出现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履行职能权力不大,责任却越来越多,常常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考核、达标,难以集中精力发展镇域经济。同时,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镇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乡镇财政、村集体收入增长乏力,无钱办事的问题突出,已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和政权建设,对党的执政形象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一个地方如果经济长期落后,干部职工工资长期欠发,社会面貌长期得不到改观,甚至动辄向群众伸手,基层党组织就会失去威信,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发展是硬道理”。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壮大镇级财政和村集体收入,才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才能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才能把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快镇域经济发展,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关乎基层政权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对乡镇党委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考验。

三、镇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镇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财政收入、投资规模和镇区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然而,应该看到,目前我国镇域经济总量规模仍然偏小,镇域投资规模仅占全国的1/4,财政收入和支出仅分别占全国的12.7%和8.3%,与其人口和就业规模极不相称。日照市镇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明显慢于县域和市域经济,全市46个乡镇中,有8个工商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50%以上,有的乡镇税收不足50万元。除总量规模小、发展水平低外,镇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镇区人口规模小,产业集聚水平低。2007年,我国建制镇的平均镇区人口规模只有10,031人,镇区集聚的人口占镇域总人口的比重仅有24.9%。一般认为, 小城镇的镇区人口一般要达到3 万人以上, 才能正常发挥综合集聚的功能。然而,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建制镇都达不到这一最低集聚规模要求。尤其在西部地区,缺少主导产业是小城镇较为普遍的现象。由于集聚规模小,缺少主导产业支撑,导致小城镇就业机会不足,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低。

(二)产业布局分散,土地利用效率低。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不少建制镇建设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存在“小、散、低”的问

题,即建设规模过小,产业布局分散,土地利用效率低。特别是,非县城的一般建制镇工业用地粗放,工业区、居住区、服务区相互混杂,单位土地产出率较低,集约节约用地的潜力很大。2007年末,我国一般建制镇建成区人均占地高达216.6平方米,是设市城市城区的2.32倍,是县城的1.95倍。

(三)融资筹资难,资金制约严重。从全国看:随着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推进,国内各大商业银行都在由农村向城市、由小城镇向大中城市不断收缩。设在镇上的银行只吸储,不放贷,资金流向城市的问题日益加剧。目前,我国镇域经济大部分仍以传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非农产业发展较慢,镇级政府财力有限,资金积累能力低,信贷环境差。2009年,我国建制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2.8%,城镇平均水平的22.5%。从日照看:乡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30亿元,平均每个乡镇不到5000万元,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镇级经济发展的后劲。据统计,全市所有乡镇都有债务,平均每个乡镇负债达2812万元;所有行政村中有债务的村占88.5%,平均每个村负债41.1万元,很多村靠转移支付只能勉强维持基本运转。同时,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力度不足,金融体系建设在农村比较薄弱,很多金融网点已经撤出,现有的一些在农村只储不贷,就是发放贷款利息也非常高。

(四)人才和技术短缺。从全国看,根据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2006年全国镇大专以上人口占6岁及以上人口

比重为5.9%,比2002年还下降了0.4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低12.5个百分点;而全国镇文盲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96%,比全国城市平均水平高4.42个百分点。小城镇各行业技术档次普遍较低,技术短缺现象也十分严重。从日照看,在镇域118.4万劳动力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以上,职业中专、技校和参加2个月以上技能培训班学习毕业的占不到 3.8%,真正熟练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的人还比较少,这既制约着农民自主创业能力,也影响着务工人员的职业选择、收入水平。

(五)东西部地区差距大。从全国看:2009年,东部地区平均每个建制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是东北、中部和西部的7.2倍、3.4倍和5.0倍,平均每个建制镇实现财政总收入分别是东北、中部和西部的5.5倍、5.6倍和8.0倍。再从人均指标看,2009年东部地区建制镇人均实现财政总收入分别是东北、中部和西部的3.2倍、4.7倍和5.0倍;人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东北、中部和西部的4.2倍、2.8倍和3.1倍。更重要的是,这种差距近年来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若按三大地带进行划分,1999年东部与西部地区建制镇平均财政收入之比为4.08:1,2003年这个比例扩大到5.61:1,2004年扩大到6.12:1,2009年则进一步扩大到8.29:1。从日照看:也存在东西部差距,并且发展距离逐年拉大。五莲县、莒县乡镇人均农村经济总收入、工业销售收入、财政收入仅为相邻东港区的14.9%、5.7%和19.7%。全市有11

个乡镇财政收入在200万元左右,正常运转困难,不少乡镇还背着沉重的债务包袱,没有外部力量的介入,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难有所突破;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左右,大大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中心镇之间的差距也较大,莒县招贤镇年实现境内财政收入仅为地处沿海东港区涛雒镇的37.3%。

以上问题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思想不解放,没有找到依托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当前,制约镇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仍然是思想解放不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的要求。表现在观念上:有的领导干部存在“等、靠、要”和畏难埋怨思想,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胆识;有的小富即安,小进则满,不思进取,满足于低标准、低水平;有的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老一套,新办法不多,不会用市场经济手段管理和发展经济;有的热衷于“小而全”,甚至于盲目上项目,结果什么都搞不好;有的发展民营经济缩手缩脚,对企业吃拿卡要,发展环境难以改善;有的开放意识不够,招商引资力度不大,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有的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弄虚作假,缺乏真抓实干的精神。表现在优势认识上,缺乏对自身区位、资源、环境、海内外市场等优势的分析与把握,针对经济基础和区位等条件不同,还没有制定出符合镇情、发挥优势、体现特色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特别是大部分乡镇过多地看重比较优势,突出自身优势,忽略了市场优势,难以形成竞争优势,而且往往导致地区产业结

构的雷同和低水平的重复。在发展方式转变上,目前,大部分镇域经济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第一产业过重、第二产业脆弱、第三产业滞后的局面。农产品精深加工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出售初级产品为主;工业发展缓慢,工业的发展未能有效地支援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多是一些传统性行业,为社会化大生产服务的现代供销渠道、融资市场、科技信息咨询等新兴行业刚刚起步,镇域经济发展模式上还缺乏根本性转变。

(二)面临土地、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瓶颈制约。近年来,受国家土地政策的影响,镇域经济发展正面临“不缺项目缺用地”的难题,一些新上项目因用地受阻难以落实。小城镇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较差,各种配套服务不完善,不能为科技人员提供理想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难以吸引人才;农村大部分有能力的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经商,在家务农的有相当多的是没有文化、不善经营、不懂技术的,农民教育培训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是“一个弱势群体在从事着一个弱势产业”。农村税费改革后,极大的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由此也使以农业税、特产税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乡镇陷入了入不敷出困境。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镇政府在镇域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吃饭财政”的制约。由于镇办企业、农村基金会、供销社基金、兴办公益事业等种种历史原因,镇村两级都存在着巨大数额的债务包袱,影响发展后劲。特别是上级出台很多扶持政策,都需要地方配套,前一阶段修硬化路、上自来水、发展新型合作医疗,

已经使地方财政非常吃紧,再上其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更加难以承受。

(三)制约镇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一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未根本破除,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合理配臵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二是乡镇职能弱化现象严重。镇域经济既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又具有综合“自治”功能,但通过对部分乡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乡镇许多部门职能上划,实行垂直管理,乡镇党委、政府的综合协调职能减弱,镇域经济发展自主权不足,“自治”功能不全,基于一种“运动体制”,首先要被动地服从上级统一安排和布臵,迫使镇域政府及经济主管部门游离于镇域经济内在联系之外,阻碍和制约着镇域经济发展。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把乡镇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由微观管理为主转变为宏观调控为主;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由审批指令为主转变为服务、监督为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服务、监督那只“看得见的手”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着手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政策扶持指导体系、科技服务体系等。四是加快镇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的矛盾。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在地方进行试点受到普遍欢迎。但是在试点中,农民承包土地入股与龙头企业合作这种形式现在还没有政策根据,这些问题应继续加以探索和改革。

(四)还没有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和机制。乡镇党政领

导干部是与广大农民群众直接接触的基层干部,是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直接“操作者”,在群众面前,体现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能否科学、客观、公正地考核,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发展与稳定。近年来,各地对乡镇政绩考核进行了深入全新的改革,考核方式更有利于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做出综合评价,但与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从客观、公正、公平的绩效考核的需要来看,在考核中还存在着三个方面问题。一是考核内容比较笼统。从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的内容看,都比较原则和笼统,不够细化,缺乏量化的、可操作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体标准。二是考核方法比较高度统一。在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中,缺少跟踪的动态考核,还不能根据乡镇的主要职能、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以及考核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考核方法。三是考核范围存在局限。偏重于经济发展的考核,忽略了对经济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考核;偏重于听取被考核对象的同级或下级的意见,而找普通群众或其服务对象了解情况不够;另外,偏重于对被考核对象表面现象的考察,对其深层次的东西则考察不够。考核范围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考核评价的准确性。由于考核机制的缺失,导致乡镇干部把更多精力放在考核内容上,政绩意识强,对民生、环境等问题关注的少,从而导致镇域经济社会无法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四、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为促进镇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特色鲜明的镇域发展新格局,推动镇域经济逐步走上特色化、品牌化、专业化、集约化和生态化的科学发展之路,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以“一主三化”为框架,迅速膨胀镇域经济总量、提升效益。“一主三化”,就是在镇域经济发展中,必须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即:积极创造就业环境,发展民营经济,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形式和主导力量;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创新农地管理体制,改变目前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模式,把规模化大生产方式引入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跳出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二元思维定势,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发展县乡工业,促进农民就业分流;通过产业集聚,以县城和少数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城镇化步伐,提升城镇化水平,构筑农业产业化平台,最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1、以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镇域特色经济主力军的作用。民营经济是镇域经济的主体和生力军,是其经济发展的

活力与希望所在。在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抓环境、抓引进、抓培植、抓提高的方针,把市场主体定位于民营,壮大私营企业、培育个体大户,使民营经济成为加快发展镇域经济的主力军。抓环境,切实放宽对民营资本投资的各种限制,清除各种不合理的门槛,着力培育有利于民营经济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抓引进,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到乡镇投资创业,努力形成聚集效应;抓培植,大力兴办工业项目,迅速形成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塔基,鼓励和支持富裕起来的农民、农村能人、打工学成归来者投资兴业;抓提高,筛选一批重点民营企业,实行重点帮扶,促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

2、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工业的发展要走集约化、区域化发展思路,也就是走发展工业园区的发展思路。工业发展的集约化、区域化符合工业发展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能够加快产业聚集,也有利于基础设施配套和项目服务,还可以节约利用土地、减少环境污染。因此,要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集约发展的原则,在中心镇和区位、资源、交通、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集中规划建设乡镇加工制造业基地工业园区,同时积极引导各类加工制造企业向基地集中。在管理服务上,牢固树立“企业发展我发展、企业发展我服务”的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理念,靠特优服务打造“投资洼地”,增强环境的吸引力。每个园区均实行闸口式管理,企业除正常生产管理以外,其他方面的社会事务基本上由园区或者乡

镇接管,让客商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在发展途径上,要围绕资源优势抓招商,发挥农村劳动力、农副产品、自然资源等优势,积极引进加工贸易、农产品深加工和资源开发项目,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围绕特色产业抓招商,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在膨胀规模的同时,提升“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水平。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坚持围绕大项目抓招商,积极参与市场分工,发展配套经济,使镇域经济在分工协作中发展壮大。积极实施走出去招商战略,实行蹲点招商、召开招商引资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增加招商的时效性。

3、以整合农业资源为目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由于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应沿着“产品农业——商品农业——效益农业——旅游生态农业”的方向延伸,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一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我国农业的发展始终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责任,因此要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发展现代农业,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改善农业科研的创新环境,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提高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同时扩大优质专用农产品、出口创汇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三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联系农民与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桥”,也是拉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外延增值的“路”。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与基地、协会、农户搞好联合协作,拉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形成具有产品优势、规模优势农业产业化基地。夯实基础,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求突破。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条件、有优势的乡镇要建设集观赏、采摘、休闲、游乐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基地。

4、以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为载体,加快推进乡村城镇化。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小城镇建设对于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坚持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是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搞好小城镇的建设。要坚持“富规划、穷开发”的原则,在规划上高水平、高标准,舍得投入,在开发上厉行节约,把钱花在刀刃上。坚持“求精不求大”的原则,树立精品意识和适度超前意识,加强

建设区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要突出抓好城镇的净化、绿化和美化,坚决整治脏、乱、差的问题。要加强城镇管理,全面提高城镇的管理水平,努力为镇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二是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互为条件:城镇建设靠产业发展来驱动,产业发展靠城镇环境来支撑。把城镇建设与工业基地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和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确立自己的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使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互促共进,不断增强城镇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特别是中心镇和地处城郊的乡镇,要把发展第三产业摆在重要位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人气、聚集财气,让城镇更加繁荣。三是积极探索城镇经营的路子。要将城镇规划作为经营城镇的第一资源,积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盘活城镇土地资产,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提升城镇的发展档次,以城镇建设助推新农村建设,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长久支撑。

(二)以构筑社会保障体系目标,大力推动民生改善和镇域经社会和谐发展。镇域发展是全面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既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重点突出,又要把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作为根本目的,从而充分调动方方面面共同发展镇域经济、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积极性。

1、合理转移剩余劳动力。一是促进镇域经济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产业是解决镇域

内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对工业相对薄弱地方,可以发展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起步,扩大就业渠道,并逐步由农而工而商,尽而催生其他非农产业发展。要着力发展民营经济、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形成以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镇域经济,推进区域工业化、城镇化,扩大剩余劳动力转移,要结合区域特色,利用优势资源,由低级到高级把地方特色打造成精品,扩展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城镇转移的空间。乡镇政府要主动与企业对接,及时掌握企业用工情况,搭建起劳动力转移平台。二是创造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环境。当前重点解决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如工资偏低、拖欠,劳动条件和安全保护等,既解决农民工现实利益问题,又起到逐步改变权益不平等的制度的作用。各级政府首先要执行政策,在解决农民工实际问题上,维护其合法权益上带好头,才能推动社会各方面执行政策。企业要强化社会责任,尊重劳动力的劳动和创造,不得违背国家法规政策损害其利益。党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社委会要积极主动维护劳动力合法权益,提供服务,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工参与社会管理,主动维护自身利益和合法权利。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基本落户条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促进进城务工农民在就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提高劳动力转移的就业能力和技术水平。要充分认识当前劳动力转移就业形势和培训弱势,将劳动力就业教育和培训

关于镇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镇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积极推进“三镇战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北京石楼镇经济发展问题和对策调查 北京理工大学高职学院李金侠 摘要:近年石楼镇实施“三镇战略”以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本文进一步对石楼镇经济发展进行SWOT分析,并立足实际提出了积极推进“三镇战略”的具体发展思路。 关键词:三镇战略;SWOT分析;发展思路 石楼镇位于北京市西南部属房山区辖镇,面积42.5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12个行政村,人口2.9万余人。大石河、周口店河、马刨泉河三条河流在境内蜿蜒穿绕,石楼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拥有3.8万亩肥沃良田,是房山区平原产粮大镇之一,曾有“房山的乌克兰”之称。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石楼的产业结构调整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逐步淡入低谷。近几年,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石楼实际,确定并实施了“工业强镇、城市兴镇、都市农业大镇”的三镇战略,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全面审视石楼镇镇域经济发展现状,认真分析发展优势和机遇,深入剖析存在问题,明确发展思路,对于实现石楼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石楼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突出产业定位,争取政策支持,努力克服困难,全镇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如表所示:

图表1:2004-2008年来主要经济指标: 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农村营业收入(亿)15.8 18.1 14.114.214.3 税收收入(万元)1363 1585 200728003542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6962 7210 767084529298 资料来源:北京市房山区统计年鉴(2005-2009) 镇域经济发展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经济结构趋向优化。石楼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优化经济结构。一是农业结构向纵深调整。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在已建成各类农业设施950栋的基础上,2008年,又占地570亩,新建温室大棚152栋,发展到1402栋,石楼镇都市农业设施建设已跻身全区前列,为农民创业增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养殖业获得进一步发展,建成一批养殖标准化基地,如秀丽养殖厂,夏村特色养殖基地等。二是工业结构进一步改善。一批规模较大、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相继入驻,规模企业和支柱产业的优势逐步显现。2008年,全镇31家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7亿元,同比增长37 %,上缴税金780万元,同比增长22 %,解决劳动力就业1853人,同比增长16 %。三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以旅游产业为依托,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努力使之成为农村镇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xx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精)

xxx 镇 xx 村 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序言:通过调研, 切实摸清易康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 为县委进一步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建设提供客观、科学的决策依据。 一、基本情况 xx 村(社区位于 xxxx ,属于山区村委会,下辖 xx 个自然村, xx 个村民小组, 2011年末总户数 xx 户,总人口 xx 人, 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 xx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43元。全村国土面积 xx 平方公里,海拔 xx 米 , 年平均气温 xx℃,年降水量 xx 毫米,适合种植烤烟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xx 亩,人均耕地 xx 亩,林地 xx 亩。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 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到镇道路为土路, 进村道路为土路,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 二、集体经济概况 xx 村无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总体来说该村的集体收入来源空白, 村级组织活动经费主要是靠财政的村级转移支付。 三、发展集体经济的特色与做法(原因 xx 村地处山区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知识文化水平低,经济的发展空间很小,本身的资源相对缺乏,村里没有集体所有的资产用于发展。山上有林分到户,地下无矿也无地,更没有什么乡镇企业,所以集体经济就成了无水之源。 四、存在问题与思路规划 (一存在的问题

1、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 xx 村属山区村,各组环境条件差,不少大部分村组所处地理位置偏僻, 可开发利用资源较少, 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经济的发展空间很小。 2、发展的意识不强。随着个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逐渐地被大部分村民淡忘, 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和村民对于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弱化,集体意识、大局意识淡化,思路不清、办法不多,示范性不强,带动能力有限,个人意识、自我意识增强, 观念陈旧, 认为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 只要经济发展了,村民富裕了,有没有集体经济无关紧要。 3、村集体负债大。 xx 村既无村办企业,又无土地资源,无自主创收能力,收不抵支。由于村集体经济发展长期徘徊不前,修建村委会、村社道路、架电、建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只能靠贷款、借债进行,致使大部分村大量负债。 4、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扶持资金和政策较少。各级各部门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上给予了一些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但由于点多面广, 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仍然有限和不足。 5、 xx 村大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剩下孤寡老人儿童,农民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思想保守、守旧。 (二发展思路规划 1、鼓劲加压,营造浓烈氛围。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和宣传媒介,加大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宣传教育力度,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认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增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使广大村民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树立村兴我荣,村衰我耻的思想, 特别是广大党员要作出表率, 敢为人先, 树好榜样。其次, 两委班子要发挥好带动作用, 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发挥村支两委班子的示范带动作用非常关键,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 ,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镇域经济发展典型经验特色亮点材料

镇域经济发展典型经验特色亮点材料 x街道位于x区南x公里处,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辖个行政村,个社,共有万人口,万公顷耕地。x个村中,x年集体经济收入超万元的村有x个,x万元的村有个,x万元的村有个。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五种较为成熟的镇域经济发展模式,其中资源发包型、资助扶持型、龙头带动型、资源补偿型,都是相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而总社引领型,体现了我们在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性成果。 一、发展背景。在经济联合社成立以前,经过多次在x街道进行深入调研,我们感到当地老百姓虽然比较富裕,但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是乡村振兴的短板。虽然各村荒山荒坡等资源比较多,但由于分布零散形不成规模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于是区委、区政府提出充分利用现有荒山荒坡、闲置水面、废弃校舍等资源,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建议,这一建议既与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相吻合,也符合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实际,更反映了当前农村干部群众的普遍愿望。 因此,我们于x年x月x日成立了x街道“X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由x村四个经济联合社共同组建,是X省首家镇域经济合作组织,现有成员x人,幅员面积平方公里,集体土地面积为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公顷;现有荒山荒坡公顷,机动地公顷,水面&&公顷,

闲置校舍处。由于联合社位于“X”x中心地带,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良好,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发展模式。联合总社的发展模式和机制为“资源打捆、互利共赢”。x街道各村发展条件差异较大,单个村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因此,走联合发展之路,抱团发展是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成立的“X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就是利用x“X”的品牌优势,把分散资源进行整合,统一管理和使用,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一)“资源打捆”模式。主要体现在项目建设上。目前,联合总社正在开展两个项目: 一是“X复绿工程”,利用本社荒山荒坡开展“复绿”工程,栽植各种绿化植被,即绿化了荒山、荒坡、美化环境,又增加了收益。X复绿工程项目计划投资x万元,资金主要包括:总社筹资x万元,x区农村集体经济创业专项基金扶持x万元,利用本联合总社内集体荒山x公顷(评估价x万元)栽植造型松、美国红枫、金叶榆等不同品种的苗木,因地制宜地利用总社现有荒山、荒坡发展苗木产业。项目x年开始建设,三年后将产生收益,预计收益率约为x%左右。随着苗木树龄的增长,项目收益值会逐渐提高。项目建成后不仅有经济

xxx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xxxx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xxxx农工委《关于报送村集体经济相关资料的通知》要求,xxxx调研组深入本镇各行政村,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访谈、查阅资料等方法,对全镇村集体经济发展有关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全镇共有村集体经济组织18个(不含社区居委会),2017年全镇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28万元,拥有固定资产264.15万元,村均14.675 万元。2017年全镇非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有经营收益的村2个,占村总数的11%,全镇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有经营收益的村2个,占贫困村总数的50%。 (二)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①经营收入3.6 万元,占84%;②发包及上交收入0.68万元,占16%。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制定出台了加快和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意见措施,鼓励各村立足村情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找准集体经济的项目源和增长点,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一)盘活集体资产增收。近年来,我镇通过全面开展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摸清集体资产家底,盘活存量资源,开

展承包租赁经营,使集体资源发挥效益,实现保值增值。 (二)开发集体资源增收。我镇一些村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注重发挥地区特色和资源优势,通过合理开发运作,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激活了村集体经济活力。如破马村投资60万元,养殖小龙虾,每年创收3.6万元。 (三)帮扶带动助增收。从开展落实驻村干部到重点贫困村任职,实施帮扶工程的开展。2017年,我镇进一步在全镇开展干部“联乡挂村帮户”活动。各挂钩部门、干部帮助挂钩村选优配强村级班子,选好领头人,建好新班子,清发展思路,制订发展规划,扶持地方特色产业,壮大村财收入。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镇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看,全镇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还比较薄弱,造血功能差,发展后劲不足,发展中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基础薄弱,先天不足。在落实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开展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我镇绝大多数村只强调“分”的一面,而忽视了“统”的作用,不仅没有保留集体经营的土地、山林,而且把一些适宜集体统一经营的项目也平均分包到户,甚至把积累的集体资产也拆分殆尽,村集体经济从此退回到近乎空白的境地,失去了发展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重新发展集体经济自然困难重重,

发展乡镇经济存在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发展乡镇经济存在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一、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以罗亭镇为例,农村人口占比重大,越占1/5。产业结构调整条件还不够成熟,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的科技带头人,即使有极少部分人发展了特色种植,也形成不了规模,对与全镇来讲,产生不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工业发展滞后,农民就业渠道不广,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不高。以上种种原因,致使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二)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教育、科技、文化以及信息滞后,科技含量低,产业化进程难以形成规模,农民增产增收较慢,人民群众的生产力水平较低,财政增收困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低而困难。再者,名义上作为南昌城区的乡镇——罗亭,地处山区远离南昌城区,除了客观条件制约之外,更为主要的还是人们受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在生产方式上大多沿袭过去原始粗放的耕作方法,再加上农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备,一方面推广良种良法力度不够,无法形成真正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导致粮食产量不能得到迅速的增长,另一方面农民难以摆脱传统思想的素束缚,尝试将主要的生产方式向二、三产业的转变,导致增收渠道不畅,人民群众的生活同全市平均水平来比仍然处于低水平。 (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够,长期受落后思想的束缚,开放、探索、创新意识差,农村群众观念转变慢。事实上存在着铺张浪费,

好逸恶劳等不良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扼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干部的整体素质和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进取精神不足,缺乏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工作作风飘浮,组织纪律涣散,工作拖踏,积极性不高,说的多干的少,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五)受资金、技术、交通和能源等因素的制约。拿罗亭镇来说,虽已通路,但距离市区及湾里城区仍然较远,公共交通极不便利;坡陡、弯大、路窄,有些是晴通雨阻,运输能力低,严重制约着本镇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由于资金短缺,镇内几个乡镇企业经济收入不景气,没有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总体上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缺乏,保证不了经济建设的人力、技术的需求。 二、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 乡镇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乡镇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具体的来说: (一)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罗亭镇虽被列为南昌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镇,工业园也落户罗亭,但由于起步较晚,城镇化建设水平

浅析如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浅析如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摘要】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坚持城乡统筹、深化城乡体制改革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全面提出加快镇域经济的措施。 【关键词】镇域经济特色产业城乡统筹城乡体制改革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为重点,以发展镇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坚持因乡镇、因村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构建充满活力的块状经济区,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同时不断创新镇域经济发展体制,增强发展活力,促进镇域特色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夯实镇域经济发展基础 特色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镇域经济的经济实力和档次、转变镇域经济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色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于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尽快打造镇域经济发展的特色。

1、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工业的发展要走集约化、区域化发展思路,也就是走发展工业园区的发展思路。工业发展的集约化、区域化符合工业发展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能够加快产业聚集,也有利于基础设施配套和项目服务,还可以节约利用土地、减少环境污染。因此,要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集约发展的原则,在中心镇和区位、资源、交通、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集中规划建设乡镇加工制造业基地工业园区,同时积极引导各类加工制造企业向基地集中。在管理服务上,要牢固树立“企业发展我发展、企业发展我服务”的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理念,靠特优服务打造“投资洼地”,增强环境的吸引力。每个园区均实行闸口式管理,企业除正常生产管理以外,其他方面的社会事务基本上由园区接管,让客商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通过实施园区带动战略,使园区真正成为镇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良好载体和平台。 2、以招商引资为突破,破解镇域特色经济发展的资金难题 发展镇域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依托,而在资金的来源上,招商引资是有力的依托。招商引资要立足自身优势、创新思路、积极拓宽渠道。首先要围绕资源优势抓招商,发挥农村劳动力、农副产品、自然资源等优势,积极引进加工贸易、农产品深加工和资源开发项目,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

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要通过教育广大村干部,使他们认识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看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光明前景,从而增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信心。下面是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内容如下: 一、基本情况 景谷下辖4乡6镇132个村1955个村民小组。在132个村中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78个,其中收入在三万元以上的村8个、二至三万元的村5个、一至二万元的村17个、一万元以下的村48个、集体经济“空壳村”村54个。在1955个村民小组中,有集体经济收入的304个,其中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5个、1万元到5万元的52个、1万元以下247个(大部分村民小组集体经济收入公益林代管补贴、草原承包补贴等)。 20xx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11.82万元,其中出租集体资产收入18.91万元、拍卖集体资产收入13.2万元(碧安乡大寨村民委员会拍卖原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所得)、烤烟返还补助资金50.09万元、甘蔗返还补助资金23.46万元、林地林木等资源代管4.8万元、其它集体收入1.36万元。在78个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中,有49个村集体收入全部产业税收返还款,有2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部分产业税收返还款。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发展集体经济。紧紧抓住省级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机遇,认真落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云发[xx]8号)精神,因地制宜,积极做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项目申报及实施。xx年至今,全县共争取省级财政资金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7个,累计投入项目扶持资金169万元,扶持项目涉及大棚蔬菜、茶叶加工、水产养殖和农村集贸市场改造等10个类型。 这些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如,xx年威远镇香盐村利用申请到的省级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0万元,对香盐街集贸市场进行了改造升级,规范了门面摊位,扩大了市场规模,促进了商品交易,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村党组织也通过收取摊位管理费,每年增加了5000多元集体经济收入。 (二)利用现有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一是依托现有资产,发展“资产经营型”集体经济。将闲置的村级校舍、村级办公用房和临街门面等集体资产,以股份合作、有偿转让、租赁等形式,兴办商贸、餐饮等集体经营项目,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将村办企业厂房、机器设备以及渔塘(池)、林场等村级集体资产以招标、租赁或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经营。如:永平镇迁营村将村集体所有的五十三食宿店和原筷子厂库房出租,在加强了对村集体资产有效管理的同时,通过收取租金,每年为村集体增加了5.6万元收入。威远镇南景村充分利用与云南云景林纸股份有限公司相邻的地理优势,盘活集体房产和空余

关于某镇域经济发展地调研报告材料

关于镇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1年8月27日来源:XX党政办公室【收藏本文】浏览 910 次 XX镇党政办调研室 近年来,XX镇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积极调整镇域经济结构,优化镇域产业布局,提升镇域经济效益,有效促进了镇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使镇域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XX特色的镇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路子,并于2007年7月被市政府授予全市第二批经济强镇称号,一个竞争实力雄厚、发展后劲强劲的经济强镇正稳步前进。 一、镇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一)发展思路比较清晰,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自2004年党政领导班子调整以来和2006年底班子换届后,镇委、镇政府在审视过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把“强镇富民”作为奋斗目标,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大力实施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城建立镇、三产旺镇、科教兴镇五大战略,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民富,确保稳定,镇域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全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市中上水平,跻身全市9个经济强镇(区)行列。据统计,2004、2005、2006、2007年分别完成本地生产总值亿元、亿元、亿元和亿元,同上年相比分别增长(以下简称“比增”) %、%、%和%。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亿元、亿元和亿元,比增 %、%、 %和%;分别实现农业总产值亿元、亿元、亿元和亿元,比增 %、%、%和%;分别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亿元、亿元和亿元,比增 %、%、39.82%和28%。分别实现财政收入1.62亿元、亿元、2.3亿元和3.36亿元,比增21.9%、20.6%、16%和55.9%。分别实现税收4.21亿元、5.03亿元、6.38亿元和8.22亿元,比增30.6%、19.5%、26%和31.5%。 (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趋向优化。 根据发展实际,XX立足“三个坚持”,全力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协调健康发展。三次产业的比例分别是:2004年为11:66:23,2005年为10:69:21,2006年为7:73:20,2007年为7.47 :71.2 :21.33 。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发现,随着农业增长幅度逐渐放缓,镇域经济开始由“二产主导型”结构向二三产同步增长、三产作用逐步增强的结构转变。一是坚持第一产业精细发展,提高特色农业富民成效。树立科学经营农业的新理念,以精细发展特色农业为取向,优化农业结构。目前全镇形成了以水产、花木、蔬菜、生猪为主导的特色高效农业格局,被授予“中国脆肉鲩之乡”,农业产值多年稳居全市第一,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支撑。二是坚持第二产业优化发展,提升经济强镇竞争力。积极从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着手,走涵发展道路,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赢得新的飞跃,一大批“科创式”企业迅速崛起,涌现出了中顺、隆成、力劲、盛兴、三和、、海霸等一批站在产业和行业前端的龙头企业。三是坚持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再造XX跨越新优势。将第三产业作为推进镇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来抓,从各个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产业为主体,以物流、房地产开发、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2007年第三产业大幅提升,增幅达到37.88%,创近年新高。 (三)优势产业发展强劲,镇域经济自成一体。 经过多年的累积发展,XX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优势支柱产业竞相发展,“复合型”经济体不断增强。目前,全镇初步形成了9大优势产业,并各自拥有了一批在业赫赫有名、站

浅谈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谈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中国有9亿农民,要实现全面小康、促进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和政局稳定,必然要解决“三农”问题。小城镇建设,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同农业现代化战略、人口战略和城市化战略相关联。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并建立我国合理的人口、城乡结构的重要进程,也是建立我国新型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之举。 一、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乡镇企业与农村小城镇是一对“孪生兄弟”,不抓小城镇建设,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就发展不起来,大量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退不出来。相应地,不发展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就失去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就要减慢,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就难以生成。发展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发展小城镇也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两个战略要同步实施,才能使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才能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找到共同点。因此,促进乡镇企业与小城镇互动发展既是乡镇企业今后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也是小城镇建设的内在需要。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严重不足,“二个月用来过年,三个月用来耕田,其他时间都是空闲”是部分农民的现实写照。这是长期保持中国社会稳定

的最大隐忧,一些农民盲目外流打工,涌向省内外大中城市,给社会治安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也给城市带来巨大负担,引发了新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差等“城市病”,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务农劳动者的素质。乡镇企业虽然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乡镇企业在发展中表现出来的生产方式和运行模式落后,其扩张就业所需的资源(主要是资本)不足,导致吸纳农村剩余劳力的容量有限。要制定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小城镇、让先富起来的农民到小城镇投资办厂经商,吸引更多的农民到小城镇就业、创业、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重组,整合资源,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增加就业空间,创建发展的平台,这样才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民转变角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理论和实践表明:人的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国民素质是人的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也是现代化的基石。农民转变为小城镇居民,进入到第二和第三产业的领域,新的劳动方式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变化,亦即当物质需要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必然产生不满足、产生新的欲望,推动精神世界的创新,开始追求更高一级的精神需求,包括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求。农村小城镇受到自身规模和功能的限制,只能起到向农村传播城市文明“接力棒”的作用,刚刚转变角色的农民,适应小城镇有限功能的要求,也是向人的现代化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对立足资源优势发展镇域经济的调查与思考【可编辑版】

对立足资源优势发展镇域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对立足资源优势发展镇域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对立足资源优势发展镇域经济的调查与思考近几年来,X县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培植和发展特色产业,先后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X镇依托当地丰富的牛羊皮资源,开展招商引资,以企兴农,发展镇域经济的做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一、做法X镇现辖50个村,总人口 3.7万人,其中回民人口占到1 3,耕地面积6万亩,201X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3.7亿元,财政收入12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00元,在地方性税收中,该镇羊皮收购加工业所占税收达到37。X镇曾经是一个经济弱镇,收支矛盾突出,经济总量少,曾经是该镇面临的主要困难,近几年来,在工作中,长官镇党委、政府在这些问题上没有回避而是积极探索解决的办法,特别是在发挥当地牛羊养殖业这一优势上做大文章。 (一)引导促发展。由于X镇回民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多年来当地农民一直有饲养牛羊的习惯,并逐步发展了一批牛羊贩运加工专业户,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抓住这一区域性特色产业,因势利导,把这一产业当作促进全镇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他们制定了优惠政策,对原来一部分有资金积累的贩运、宰杀大户,引导和扶持他们办企业、上项目,为促进该项产业的快速发展,他们选派精兵强将成立专门班子,协调企业同各部门的关系,促进了企业快速健康发

展。目前全镇已经有大型皮革制造企业、肉食冷藏企业、畜产品经销企业12处,年产值超3亿元,其中羊皮收购企业发展到9家,年羊皮经销量达到400万张。羊皮经销业的发展带动了全镇农户牲畜饲养量连年成倍增长,201X年饲养量达到30万只,仅养殖一项,农民年人均增收80元,现在养殖宰杀、分割、牛羊肉冷藏、牛羊肉、牛羊皮运输、加工的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并正在迅速发展壮大。下一步该镇将扩建畜产品交易市场和新建占地面积103亩的畜产品经销小区,以满足该镇畜产品业不断发展的要求。 (二)招商促跨越。该镇党委、政府按照培植龙头企业,壮大基地的原则,立足当地优势,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在工作中他们采取“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的原则把工作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201X年10月份,通过一收购大户同浙江金鑫皮革有限公司取得了联系,浙江客商对当地的条件很满意,为使该项目尽快开工建设,镇党委书记亲自抓该项目,为企业选址、办理证照、联系施工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在镇驻地建起了宁津诚鑫皮革厂,201X年该厂羊皮加工达到150万张,产值7000万元,今年该厂又计划投资600万元扩建羊皮加工项目,项目建成后年加工羊皮300万张,其年加工能力将消耗该镇羊皮收购量的70,可实现产值 1.2亿元,年纳税将达到200万元,同时在县委有关领导及长官镇党委政府的努力下,该厂投资1800万元的羊皮深加工项目,也有望于年内开工建设,届时该企业年产值将突破3亿元,这一项目的实施将很快促进长官镇经济的跨越发展。

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3篇

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3篇 一、基本概况 东坪村地处开县大德镇东南角,东与宝安村相邻,南与九岭村接壤,西与磨梁村相邻,北与双龙村相邻,海拔在600米至1 200米之间。全村幅员面积1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77亩(其中水田1200亩),退耕还林面积920亩,森林覆盖率为80%以上。该村由10个村民小组组成,共有628户、2085人口,其中劳动力700人、外出务工经商500人,贫困户150户、贫困人口368人。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26.831万元,农业总产值300.69万元。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收入,人均纯收入3486元。该村现有乡道公路35.72公里。现有党员46人,建党支部1个、党总支部1个。 二、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总的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二是人畜饮水困难。三是离镇中心太远,路也尚未修好,多数道路晴通雨阻。四是生产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难度大。五是缺少企业支撑,村级集体经济脆弱。 经调查分析认为,产生上述主要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四个 1/ 16

方面。一是该村属一面坡地形,水源贫乏,限量蓄水。二是该村山高坡陡,道路维修任务重,资金欠缺。三是该村产业结构单一,以传统的粮食、生猪等产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受市场调节因素影响大,附加值低。四是多数村民接受教育少,文化、专业技术知识欠缺,受传统观念影响较重,思想不解放,接受新鲜事物慢,多数外出务工从事重体力活,就业难度大,收入较低,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二十新农村建设方针,现结合该村调研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主要对策:一要解放思想,认真解决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充分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组织部分骨干力量外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转变思想观念,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的眼光来带动全村经济发展。二要加强学习培训,增强农民致富本领。及时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市场动态,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民培训市场需求量大的相关技术,让全村人民都懂得几门实用技术知识,让富余劳动力能走得出,用得上。三要计划在未来几年修建多口饮水池,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四要组织村民筹资投劳,维修完

关于大力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大力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各市、县(市、区)中小企业局(办)、乡镇企业局(办): 镇域经济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富民强省”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镇域经济,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夯实我省中小企业发展基础、提升水平的关键所在。为大力促进镇域经济发展,根据《乡镇企业法》关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职责对行政区域内的乡镇企业进行规划、协调、监督、服务的要求,和工信部、农业部的工作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切实认清中小企业与镇域经济发展的依存关系,把中小企业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中小企业发展,根在乡镇,投资主体在民间。乡、镇、街办是中小企业的发源地和聚集地,是最适宜中小企业繁衍、生息、发展的地方。同时,中小企业又是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载体。没有中小企业的铺天盖地,就没有镇域经济的振兴和繁荣。这些年来,我省镇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中小企业的支撑作用强力显现。但与一些经济强省相比,我省的镇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中小企业在总量和密度上也有很大差距。全国的千强镇,江苏275个、浙江266个,我省

仅有95个;全国的百强镇,苏、浙、粤都在20个以上,我省只有2个。全国千强镇平均财政总收入2.4亿元,我省仅为1.37亿元。中小企业数量,我省仅为江苏、广东的一半多。 中小企业与镇域经济发展互为依存,密切相关。中小企业与乡镇企业有着天然联系。乡镇企业就是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兴办的中小企业。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作为乡镇企业的管理机关和《乡镇企业法》的执法主体,必须把促进中小企业在镇域的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任务,在发展镇域经济方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实现工作重心下沉,围绕壮大镇域经济,发展中小企业总量,提升竞争实力 根据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调整和镇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抓好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上,把工作重心下移到乡镇。每个市都要排出一批重点抓的强乡镇,与乡镇政府提出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包括中小企业数量目标、增加值和效益目标,吸纳就业人数和对财政的贡献目标等,实行领导成员分工负责,配合乡镇党委、政府促其实现。“十二五”期间各市重点抓的强乡镇名单和目标要及时报省办备案。要把定期下乡镇、下基层作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的基本工作要求。市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人每年都要到辖区内每个乡、镇、街办进行调研,了

区域经济调研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区域经济调研报告 篇一:马街镇区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找准问题破解瓶颈 加快推进马街镇区域经济发展 ——马街镇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20XX年4月) 乡镇区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经验来看,一个地方的省域经济的强弱往往体现在县域经济上,而县域经济的强弱则主要体现在乡镇区域经济上。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何找准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课题。在区域经济学中,县及县以下的广大领域都属于“农村”的范畴。整个农村区域内,乡镇相当于“中心”和“点”,周围的乡村是“外围”和“面”。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马街镇基本情况 马街镇地处南华县西南部,东与楚雄市八角镇隔江相望,南与楚雄市西舍路乡毗邻,西与本县兔街镇接壤,北与本县五顶山乡相连,距县城175公里,国土面积175.17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集山区、边远贫困、少数民族聚居为一体 的农业镇。全镇属高原深切割峡谷地貌,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775米,最低 海拔963米,相对高差1792米,海拔悬殊较大,具有 山高、坡陡、谷深的特点,森林覆盖率为76.4%,年平均气 温14.9℃,年均降雨量800~900毫米。20XX年末,全镇共 有13个村民委员会、134个村民小组、242个自然村、4,306户农户、18,063人(其中农业人口17,439人、非农业人口624人),境内居住着汉、彝、白、回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5%。有耕地面积15,514亩(其中水田2,538亩、旱地12,976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89亩。镇党委 下设6个机关党支部,13个村党总支,38个自然村党支部,有9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073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897名,妇女党员165名,农村党员871名,预备党员59名。 二、镇域经济发展现状 20XX年撤乡设镇十年来,全镇镇域经济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镇域经济发展的措施,使镇域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对X镇立足资源优势发展镇域经济的调查与思考文档

对X镇立足资源优势发展镇域经济的调查与思考文档 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w n economy based on resource advantages in X town 编订:JinTai College

对X镇立足资源优势发展镇域经济的调查与思考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本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立足资源优势培植特色产业 ——对X镇立足资源优势发展镇域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近几年来,X县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培植和发展特色产业,先后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X镇依托当地丰富的牛羊皮资源,开展招商引资,以企兴农,发展镇域经济的做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X镇现辖50个村,总人口3.7万人,其中回民人口占到1/3,耕地面积6万亩,20xx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7亿元,财政收入12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00元,在地方性税收中,该镇羊皮收购加工业所占税收达到37%。

X镇曾经是一个经济弱镇,收支矛盾突出,经济总量少,曾经是该镇面临的主要困难,近几年来,在工作中,长官镇党委、政府在这些问题上没有回避而是积极探索解决的办法,特别是在发挥当地牛羊养殖业这一优势上做大文章。 由于X镇回民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多年来当地农民 一直有饲养牛羊的习惯,并逐步发展了一批牛羊贩运加工专业户,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抓住这一区域性特色产业,因势利导,把这一产业当作促进全镇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他们制定了优惠政策,对原来一部分有资金积累的贩运、宰杀大户,引导和扶持他们办企业、上项目,为促进该项产业的快速发展,他们选派精兵强将成立专门班子,协调企业同各部门的关系,促进了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镇已经有大型皮革制造企业、肉食冷藏企业、畜产品经销企业12处,年产值超3 亿元,其中羊皮收购企业发展到9家,年羊皮经销量达到400 万张。羊皮经销业的发展带动了全镇农户牲畜饲养量连年成倍增长,20xx年饲养量达到30万只,仅养殖一项,农民年人均 增收80元,现在养殖宰杀、分割、牛羊肉冷藏、牛羊肉、牛 羊皮运输、加工的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并正在迅速发展壮大。下一步该镇将扩建畜产品交易市场和新建占地面积103亩的畜产品经销小区,以满足该镇畜产品业不断发展的要求。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下面是给你带来的关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一、基本概况 由于各乡镇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投入不足,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加之少数群众整体利益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致使乡、村公路的路产路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害。 清方村位于卢湖南部丘陵山区,地形狭长,被全乡12个行政村(社区)环绕,由原清方、小余二村合并而成,辖19个村民组,943户,人口3220人。设一个党总支,下辖二个党支部,四个党小组,共有党员88人,其中女性8人,男性80人。 总面积19 平方公里,山多地少,现有耕地亩,山林亩,其中毛竹4549亩,用材林2960亩,经济林766亩。有国家级和省级环保公益林万亩。集体林场一处,总面积1700余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以林业和外出务工为主。XX年度农民人均收入7400元。近年实施“村村通”工程,建成水泥路公里。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外欠债务十余万元,是XX县典型的难点村和贫困村之一。

二、发展优势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16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是发展提速,历史机遇好。县委县政府提出“四位一体,四区同城”的发展战略,一些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卢村,卢村迎来大发展的历史机遇。近年来,清方村通过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提出“建设美好家园,为美好乡村建设夯实基础”的口号,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为加快发展凝聚了民心,营造了声势,奠定了基础。 二是党旗引领,发展势头好。深入开展党旗引领工程,力促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村增收。XX年以来,新建村组道路一条,维修道路四条,初步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乡镇经济调研报告(精)

乡镇经济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XX年9—10月期间,市政协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伟、陶春元同志带队,分赴修水、都昌、庐山区以及萍乡市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研究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作如下汇报: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XX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XX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

惠阳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对策思考

惠阳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对策思考 镇域经济是县(区)域经济的基础和核心,是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没有镇域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县域经济的崛起,构建和谐惠阳就更无从谈起。因此,全面审视镇域经济发展现状,深入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和探讨进一步做大做强镇域经济的对策,对于我区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全市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争当排头兵,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镇域基本情况 惠阳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香港,与深圳、东莞相连。全区下辖8个镇和1个开发区(三和经济开发试验区),土地面积920.2平方公里(不含大亚湾)。按地理位置可划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三个地区。2004年末,全区户籍人口33.9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90万人,占户籍人口的46.9%。 二、镇域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第一要务,积极谋划“一心三轴”的经济发展构想,进一步凸现镇域经济的核心地位,调整镇域经济结构,优化镇域产业布局,有力地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发展,镇域

经济已成为推进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2004年,全区9个镇(含三和经济开发试验区,亦称为镇)共完成生产总值58.69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8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4.3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0.16亿元;完成农业总产值7.67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97.8%;完成工业总产值142.6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4.9%;完成税收收入2.74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46.1%;完成财政收入1.12亿元,占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0.4%。2004年我区镇域经济发展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以新圩、淡水为龙头的南部镇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1、经济发达镇主要集中于南部地区。2004年,GDP在10亿元以上镇有2个,分别是新圩、淡水;GDP在5-10亿元的镇有2个,分别是三和和秋长;GDP在2-5亿元的镇有镇隆;GDP在2亿元以下的镇有4个,分别是平潭、永湖、沙田和良井。从下表可以看出,位于南部的新圩、淡水、三和、秋长和位于中部的镇隆5个镇的GDP、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3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居镇域前列。 2、南部经济板块对镇域经济发展发挥主导作用。从三大区域的2004 年生产总值来看,南部镇(5个镇)合计50.42亿元,镇平均10.08亿元;中部镇(2个镇)合计4.89亿元,镇平均2.45亿元;北部镇(2个镇)合计3.38亿元,镇平均1.69亿元。南部镇的GDP、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分别所占比重均超过85%以上,分别为85.9%、86.3%和91.7%(见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