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心理问题与危机应对辅导8(案例库)

常见心理问题与危机应对辅导8(案例库)

常见心理问题与危机应对辅导8(案例库)
常见心理问题与危机应对辅导8(案例库)

《常见心理问题与危机应对》案例库

第一部分有关心理障碍的案例

【案例一】某男D,37岁,76(当时为7-8岁)年唐山大地震,亲人全部遇难,被叔叔婶婶接到上海。大地震的印象极深,地震时看到亲人的死亡,极其悲惨,从此经常做噩梦,梦中几乎都是妈妈来接自己,跑上去妈妈有不见了,眼前一片空白,惊醒后一身冷汗。到医院就医,吃过药,效果不大。

诊断分析:来访者的问题初步判断属于创伤性应激障碍(需排除其他情感性精神障碍、躯体化障碍、神经症等等)。

病因分析:由于亲历大地震中亲人死亡的突发事件,导致持续性的精神困扰,反复出现创伤性事件相关的噩梦(病理性重现),并产生心悸、出冷汗等躯体化症状,继而影响正常社会功能。而且到医院就医吃药效果不大。

心理咨询:首先应当对来访者表示绝对的同感,并充分给予其宣泄的过程。可以进行一般化的安慰技术:经历了如此巨大的突发事件,且骤然面对亲人全部遇难的现实,的确是许多人都难以接受的。然后通过专业解释的方式阐述创伤性事件不断重演的心理原因,如在意识中过分回避和压抑导致了内心的冲突等等,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并促使来访者能够配合心理咨询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能够使来访者进行回忆当时灾难发生的过程,帮助其面对痛苦的记忆和感受,以缓解内心的压抑。通过来访者的梦境中反复出现“妈妈来接自己”可以推断其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需要进一步追溯童年期的痛苦源,以找到引发之后持续应激障碍的根源,比如母亲是怎么去世的等等。询问童年时的内心感受,同时再了解现在的感受,让来访者领悟到自己可能存在的“退行”心理防御机制。在此过程中,会遇到来访者的阻抗,可辅以行为疗法中的放松技术帮助来访者脱敏。另外,需要通过认知咨询的技术处理来访者可能存在的认知偏误,让其明白灾难本身的不可遇测性以及不可抗性,减少自身的内心困苦,并能理性认识到灾难的绝对性与平安的相对性之类的关系。

【案例二】陈某,男,27岁,高中文化,未婚,安徽人。曾是摩托车飚车手并以此为生,生活富裕,2005年初,交了一个女朋友,感情很好。半年以后,女友认为飚车太危险,坚决要他改行做生意,可陈认为,飚车刺激,自己非常喜欢,不忍放弃。另外,飚车能挣钱,自己又没有其他本事,仍想继续做。为此,女友经常和他争吵。2005年底,他又要飚车,女友竭力阻止,但他非去不可,情急之下,女友抢走了他的大马力摩托车,并骑上车飞驰而去。由于技术不好,车速太快,开出不远就撞上了一辆汽车,结果车毁人亡。

血淋淋的场面就发生在他眼前,令他悲痛欲绝,几乎崩溃。料理完女友的后事,陈离开家乡来到上海打工,主要想换个环境。不久,他女友15岁的妹妹也来到上海,他将她视为亲妹妹一样照顾。近半年来,他会经常回忆女友撞车的惨景,始终认为是自己杀了女友,内疚不已。近一个月来,尤其感到食欲不振,睡眠不好,常做恶梦。还担心女友的妹妹会走上邪路。整日忧心忡忡,他也觉得应该为死者感到难过,才是有良心的作法,还经常想到活在世上太痛苦,不如跟随女友一死了之,但担心女友的妹妹无人照顾,更对不起她家人。

诊断分析:陈某的问题属于创伤性的应激障碍

病因分析:由于经历了女友强行抢走其摩托车导致车毁人亡的重大事件,导致持续性的精神障碍,并不断重现当日女友撞车的惨景,伴有一定的忧郁的症状,需排除是否抑郁症的可能。

咨询思路:首先应当对陈某表示同感,并给予其宣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对来访者应

当予以更多的积极关注。比如他对女友的真挚感情、渴望通过飚车的职业和女友一起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以及对女友妹妹的照顾显示出其责任心等等。

在以上的前提下,通过对创伤性事件的回顾,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认知疗法对来访者可能存在的认知偏误进行处理,比如质疑“你之前可能预见女友会抢走你的车吗?”、“你能够预先知道汽车会开来吗?”,对于创伤性事件需要充分进行具体化,使来访者能够客观认识惨祸发生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归疚于自身。并通过专业解释的方式告诉来访者目前产生各种精神和躯体症状与创伤性体验之间的心因性关联。然后,就目前来访者的现状进行了解,再次同感其对妹妹的照顾,并质疑“担心女友的妹妹走上邪路”的客观依据,可以根据来访者目前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解,通过现实疗法等技术帮助其一同重新规划好日常生活,以逐渐摆脱过分纠缠于当日的事件而不能自拔的痛苦。对于其存在忧郁症状,以及潜在的自杀倾向,可转介专业医学机构进行干预。

【案例三】小强,高二男生,原在杭州某高一读书,学习成绩冒尖,只是较为内向。

该生在高一结束时随父母转入乌市某中学高二年级学习。新学期开始,该生见人腼腆,遇生人或校领导局促不安,如遇女性会手足无措,面红心悸,交谈时口吃,经常惹同学嗤笑;以后性格更加内向孤独,同班中无知心好友,严重时,心烦意乱,消沉苦闷,经常失眠。他多次要求中止学业,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后决定休学。

诊断分析:这是典型的适应障碍。

病因分析:这名学生原在江西,很适应,学习成绩冒尖,只是较为内向。到了新的环境,遇到新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抑郁、焦虑,加上言语不通,性格内向,因而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临床表现:失眠、呆讷、心烦意乱、情绪抑郁、学习效率低下,这是社会环境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的表现,加之性格内向孤僻,更易造成心理偏异,甚至缺陷。

【案例四】章某,男,16岁。小时候由于双手患有严重的湿疹,为了防止传染所以一直戴手套。一年前湿疹好转了,就不戴了。但从那时开始,他就开始拼命洗手,而且越洗越频繁,洗一次手约半小时左右。如果催促他的话,时间可略微缩短。洗手时,需要先用水冲,再擦肥皂,一直要擦到肘关节处。他自己也感到不合理,希望能够改变。

【案例五】赵某,34岁,男,硕士。几个月前在报纸上看到了关于玻璃突然碎裂划伤行人的报道,从此以后就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担心,害怕自己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每当他看到玻璃时,就会难以控制地想着会不会突然碎裂主。尽管他本人也知道这根本不可能,但就是会去想。最要命的是,他本人的办公桌旁就是窗户,他每天上班就是在与自己脑中关于玻璃碎裂的想法做斗争,根本无法安心工作,因此前来求助。

【案例六】“近三个月来我总是感到不放心,尤其是再离开家里时,我总是要检查煤气开关,水龙头和点灯开关。不检查我不放心。我检查好多遍,才能离开家门。但常常是离开了家,想想不放心,又回去检查。我觉得很累,不仅是体力累,心也很累,我明知道这样的做法有点不对劲,就是不能自己克服。三个月前,我的一个老同学家因为忘了煤气上烧水,结果睡午时水开后使煤气息了,后来煤气溢出使他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这是对我的冲击很大,我也怕家里出事,毁了全家。我怕煤气漏,也怕漏电,漏水。总之是怕家中出事,发生不测之祸。我的情况已明显影响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也影响到我和配偶的关系,因为他对我不理解,经常怨我,我们现在常常又争执。”

1)初步诊断:三位案主的问题初步判断可能是属于强迫症,其中案例四是属于强迫行为,案例五和案例六主要是观念性强迫。需要进行甄别,首先症状存在已经3个月以上,而且排除其他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恐惧症的继发症状,以及器质性病变特别是基底节病变的继发症状,并且排除强迫性人格障碍,强迫症与后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认为自

己的强迫观念或行为是不合理,强迫性人格障碍症状没有明确的开始时间。

2)诊断咨询:首先应对来访者表示一定的同感,包括其强迫行为和症状所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然后进一步了解事实,比如症状开始的时间,特别是引发相关状的具体事件。例如案例四的湿疹、案例五的玻璃碎裂划伤人事件,以及案例六因同学忘记煤气上烧水导致的中毒死亡事件等等,且进一步将这些事件具体化,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具体过程,特别是导致不幸发生的具体原因等等,再了解来访者本人的具体情况,使其能够初步认识到自己的过分担心和关注。另外,需要对来访者表示出有益于问题解决的良好倾向表示积极关注,例如案例四中“如果催促他的话,时间可以缩短”,借此可进一步支持来访者,说明他是有能够观看可能的。

在此基础上,可以就来访者的认知偏误进行认知治疗的介入,尤其是针对强迫性的观念。比如案例五的“办公桌旁的窗户一定会落下伤人”、案例六的“不去一遍又一遍反复查看,那么就肯定发生惨祸。”通过与来访者进行不合理信念的辩论,使其能够认识到其观念的任意推断和过分夸大,比如质疑“有什么依据可以说明那个伤人事件的发生就一事实上预示着你旁边的窗户也会掉下伤人呢?”、“全上海这么多煤气用户,发生中毒事件的到底有多少?”或采用夸张式的提问“按照你的说法,是不是别人家里只要不像你那样成天反复去检查,就全都要中毒死光了呢?”

3)应对:可以采用行为治疗的技术加以干预。比如系统脱敏技术,按照容易发生强迫行为或观念的不同情景进行等级划分,然后想象进入每一个等级以后通过紧张松驰的放松训练降低对强迫行为或观念的敏感性;亦可以使用阻断疗法,针对强迫观念,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告诉自己“玻璃掉落的概率只是极少数,我旁边的窗户很安全,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或在煤气灶台、电闸、水龙头前贴一张纸“我已经检查过了、这里是安全的”,以让自己停止强迫性思考;针对案例一强迫行为,可以使用冲击疗法,比如试着将手放入一团污泥中,直接面对所担心的后果,并告诉自己“不会有什么事发生的”,以达到缓解强迫行为的目的。由于强迫症是日积月累所致,有一定的顽固性,可以通过各种途笃先逐步减少强迫观念或行为,而不强求一招根治。

【案例七】小史,女,22岁,因心慌、手脚发冷,偶有惊恐感,小便增多两月余前来咨询,心内科检查排除心脏病可能。自述为某名牌大学应届毕业生,看到同学考研或出国,认为自己成绩优秀,前途也不能比别人差。因此,近半年来,加班加点写毕业论文;四处奔波寻找理想的工作,心力交瘁。

诊断分析:来访者的问题初步分析可能属于广泛性焦虑,是一种没有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焦虑症状,并同时伴有运动性焦虑如坐立不安、来回徘徊等等,以及精神性焦虑如无确定对象的不安和害怕、多汗等等,且带有其他自主神经症状,两种症状互相均衡,并且无明显足以引起焦虑的刺激,或其他精神障碍的继发性症状等等,确诊为焦虑症其症状需要持续6个月以上。另外来访者自身感到痛苦并有改变的愿望,以区别于焦虑型人格障碍。

咨询思路:首先进一步了解小史的具体情况,目前的生活状况,家庭环境等等,从中掌握其生活的压力和强度,并适时给予同感,特别是对于其成绩优秀、名牌大学应届毕业等情况予以积极关注,并给予其宣泄和倾诉的渠道,缓解内心紧张的压力。对于广泛性焦虑症个案适宜采取非指导性人本主义治疗,不断地给予倾听、支持、鼓励,以舒缓来访者的紧张、压力。

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放松训练的形式。通过对身体各部位紧张-松弛的不断交替,以达到放松减压的目的,从而减少和消除心理上或躯体上的紧张。可以先尝试让来访者集中注意,然后双手握拳紧绷,再放开,从中体会由紧张到松弛以后的放松感。接着可以从头-颈-双肩-上肢-躯干-下肢的大致顺序,按照此法进行想象放松训练。

【案例八】“我是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小时候妈妈为了挣钱养我,经常放我一个人在家。不知道那时我是怎样过来的,但现在的我很怕安静。周围的环境安静时,我一定会不停地敲打东西,自言自语以制造一些声音出来,即使是在很严肃很庄重的环境下。这是不是一直病态?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

诊断分析:这位案主的问题初步判断有可能是场所恐怖症,即对于特定场合所产生的恐惧体验。恐怖的重要指标是恐惧的心态实际可能存在的危险性不相称,而且场所恐怖有一个独特的特点,那就是害怕自己无法脱离这个恐惧的地方,由此采用各种手段来回避,比如案主所说的敲打、自言自语等等,给其正常适应生活带来一定的障碍,自己明知痛苦,却找不到改变的良策。

【案例九】宋某,男,16岁,某职业高中学校高一学生。近半年来,害怕接触陌生人,特别是陌生异性,已严重影响来访者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心情较差,自认为目前的精神状态很不好,在公共场所及与人交往时产生强烈紧张、恐惧感。

宋某父母都是普通工人,父亲性格内向,抑郁,比较严肃,脾气暴躁。母亲则性格外向活泼,敏感多疑。在宋某五个月的时候,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他被送到了乡下的外婆家,一直到三岁多才跟父母一起生活,上幼儿园的时候不敢进去,怕与亲人分离,有比较强的不安全感。童年都是在害怕、紧张、恐惧情绪中度过的,心理比较脆弱,回到自己家后,总觉得跟母亲有一段距离,无法亲近。七岁上学,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能力,当选为班长,班上有一男同学的母亲在学校工作,由于与班主任有过节,对没选上这个男同学当班长有意见,故意将气撒在宋某身上(这是长大以后知道的),在学校公共场所刁难他,有一次当着同学的面,用书狠狠的拍了一下桌子,想教训宋某,虽然没有真打,但是当时候宋某很害怕,脑袋嗡的一响,有大难临头之感,当时老师还用严厉的眼光望着他,很吓人,从此以后看见生人的眼光就害怕,不敢看对方眼睛,觉得紧张,不自主地逃脱。宋某虽然小学时一直是班干部,但由于怕受挫折,怕不被人重视,担心自己表现不完美,从不发表自己的见解,压抑着个性。

上中学后,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好,但是中考失利,考入了职业高中,上了职业高中后,却不能很好的适应职业高中学校的生活,上课不敢回答问题,怕发言,害怕跟人交往甚至恐惧交往。刚开始是不敢跟陌生人接触,然后不敢跟同学接触,后来严重的时候发展到不敢和好朋友接触,最后是连家人都不能接触。

诊断分析:初步诊断社交恐惧症。宋某父亲性格内向、抑郁,暴躁,不排除有遗传因素的原因;求助者处于青春期;内向的性格。

父亲性格内向抑郁,母亲虽性格活泼外向,但是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父亲对其管教简单粗暴,母亲对其较严厉,求助者处于青春期,其生理上快速成熟,可是心理上却并没有做好准备,认为自己的目光看别人的目光是不正常的,怕别人看出自己的目光和表情不自然,怕人家怀疑自己有不道德的想法和行为。

社会性原因:①五个月到三岁期间与父母分离,跟母亲有很强的分离焦虑,童年期生活不安全中,造成性格不稳定,对现实采取逃避、退缩的行为模式,形成的较强胆怯性格。②小学时,老师当众的批评,对其狠狠拍桌子的行为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负性记忆。

咨询方案:采用精神分析疗法,认知疗法,并辅用行为疗法等综合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主要是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意识化,让来访者宣泄情绪和领悟根源。

认知疗法——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直接原因是人们的认知。由于认知上的缺陷存在,才使求助者表现了不良情绪上的反应和非适应性行为,一旦认知上的缺陷得到了改变和矫正,不良情绪和行为也就会相应的好转。

行为疗法——帮助求助者学习和巩固新的行为模式,消除适应不良的行为。

松弛疗法——教来访者放松躯体的方法,每次练习半个小时。

【案例十】成XX,女,21岁,电子厂质检员,中专文化,未婚。因突发双上肢瘫痪一月,伴头颈痛、胸痛,多方治疗无效,前来咨询。

一个月前,病人因公事与同事有不同意见,冲突时被同事用力将双手反扭至背后,经同事劝解后,争吵平息,当时很想找一个地方大哭一场,但工作耽误很多,只好赶紧做事,但心情极为愤懑,下班回家,正好表姐及其丈夫来作客,父母殷勤招待客人,成XX便埋头吃饭,由于成XX平时也不多话,大家也没留意。成XX想到白天对方的粗鲁野蛮及自己的委屈,突然感到“一股气从双手经胸部往上冲,直达头顶部”,头痛,双颈活动受限,双上肢发麻无力,筷子跌落地上,不能自己进食。当时病人及家属认为可能是“脑冲血”,很着急,即前往深圳市某区级医院内科就诊,体格检查与心电图、胸透、胸片均未发现异常。回家后查阅医学书籍,怀疑是“中风”或“癌症”,再次前往市级医院就诊。在病人反复要求下作钡餐透视、脑电图、脑超声波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几天后前述表现一直存在,双上肢瘫痪、头颈痛、胸痛加重,酸胀、闷痛程度中等,昼夜无明显变化。且在人多、别人询问、关心时更加严重。患者自认为病重,已无法救治,表现情绪低落,话语明显减少,终日卧床或呆座,家人送其至多次到各大医院应就诊、检查,均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更加焦虑紧张。

诊断分析:诊断为癔症。

青年女性,在一定社会事件刺激诱下起病急骤,主要表现为双上肢瘫痪、头颈、胸部酸胀、头痛,伴不安、紧张,病前个性内向、任性、容易受暗示,无精神病家族史。体查与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头部外伤、昏迷抽搐、中毒与长期服药史、无过敏史。症状的持续时间与“继发得益”有关。

施治方案:

(1)暗示疗法:

对病人进行详细体检,关心其身体状况,显示出医生对其非常重视,然后以坚决的语气告诉患者,她的病肯定能治好,象她这样的病人,已经治好了许多了。但患者好转的前提是必须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将整个治疗过程实情告知患者家长,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改变她们对病人的过分关心、过分保护的态度。然后医生给患者讲解治疗的大体经过:要舌下含服特效药,如果感觉有说不出的怪味,说明这种治疗对她的病非常有效,只要一次治疗就会痊愈。随后,大声地让助手取来特效药(实际上为蜂花粉片),让患者含在舌下,告诉患者此药十分奇特,但效果奇佳,怪味一出,她就可以端起杯子自己喝水;患者含在舌下不一会即感觉满口怪味,随后端起旁边的杯子一饮而尽。

(2)疏泄疗法:

一周后,患者双上肢恢复良好,但仍有时觉头颈痛、胸痛,酸胀、双上肢发麻无力由于对医生比较信任,有了强烈的心理治疗交谈愿望,通过与医生交谈,将有关与同事吵架一事倾诉出来,使患者觉得已获得充分理解、同情和安慰。同时给患者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患者通过日记的方式,将不愿意直接对父母表露或发泄内心的消极情绪疏泄出来,嘱下次咨询带来。

(3)认知领悟疗法:

首先,矫正患者错误的认知观念。介绍有关疾病知识,解释癔症症状产生的原因是由心理因素所致,而非躯体疾病引起。解释的时候特别注意两点:一是不要纠缠于癔症症状本身,例如反复盘问癔症症状发作的特点和表现,以避免无意中产生产生不良暗示作用,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在促发癔症症状的心理因素上,二是要慎重机智,在谈癔症机理时,不要带着怀疑的语气否定患者目前的疾病状态,以避免引起其装病的错觉。

其次,向患者进一步解释其病的根源在于人格缺陷,与其童年经历有关。童年的自己希望父母在身边,但由于工作父母又不可能在自己身边,当时认为父母不爱、不要自己了。由于父母之爱的缺乏与隔代抚养的溺爱交织在一起,患者形成了个性内向、不爱说话,生闷气胆怯、依赖退缩,最后导致过分关注自己,体验各种感觉,从而产生错误认知。

患者最终领悟到自己主观努力的积极性作用,决心摒弃不切实际的“儿童想法”,学会正确与父母交流沟通,培养良好的性格,使自己心胸开阔,增强性格锻炼,努力改变自己个性上的弱点,提高心理应急能力,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去工作和生活。

【案例十一】李小姐是一位23岁的女大学生,因一年来难以克服的对食物的厌恶致使摄食不足,严重营养不良,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有时候甚至昏倒,而被家人送到了综合性医院抢救,经过医院积极的纠正体液失调、补充营养等对症治疗,身体状况好转。

通过访谈得知,李女士出生于一个基层干部家庭,年幼时长得胖胖的十分讨大人们喜欢。但是自从进入小学以后,偏胖的身材渐渐成为同学们的笑柄,他们叫她“小箩筐”,最不能让她容忍的是父母和一些亲人还很喜欢她胖胖的样子,并以此为荣,全然不顾及她自己的意见。这使得她十分焦虑、自卑与孤独,这样一直持续的初中她离开父母独自生活。

在紧张忙碌的学习和没人干涉的个人生活环境下,李小姐的体重由130斤变成了110斤,而这仅仅因为她“在学校的原因”,每次回家母亲都唠叨她“瘦了”,这反而使她感到十分满足。04年李小姐终于考取了广州的一所重点高校,高度自由、充斥个性的大学生活和崇尚以瘦为美的现代社会使李小姐再次不满意于自己的体重和坚定了她节食的决心。从不吃早餐到把晚餐变成水果,李小姐因此慢慢拥有了瘦削的脸颊和骨感的身材,前卫的她崇拜哥特式穿衣风格,这种阴郁的风尚恰恰掩盖了她长期饮食不规律导致的内分泌失调而引起的面色晦暗。终于有一天她发现自己难以克制的头晕、耳鸣,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于是她要告诫自己注意营养,但是,可悲的是她已经对于任何食物都丧失了兴趣,甚至吃到嘴里就会吐出来。

诊断分析:这是典型的厌食症引起的结果。

类似于李小姐的症状其实在临床中很常见。

“不吃早餐到把晚餐变成水果……慢慢拥有了瘦削的脸颊和骨感的身材,终于有一天她发现自己难以克制的头晕、耳鸣,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于是她要告诫自己注意营养,但是,可悲的是她已经对于任何食物都丧失了兴趣,甚至吃到嘴里就会吐出来。”这些都是由于长期限食造成的后果。

治疗:

1)心理治疗:可采用的是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制定有联系的厌恶刺激或奖励方法(精神或药物奖励、与家人来往、自由活动等),根据李小姐临床症状的变化程度逐级治疗。

2)药物治疗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舒必利、氟西汀、氯米帕明等药物,视患者躯体承受情况尽量选择不良反应少的药物。

3)躯体支持治疗。规定患者进食量,尽量减少或制止呕吐行为,禁用导泻药物。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者予以对症处理。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必要时可用鼻饲。

【案例十二】小王是某高校的大三学生,在失眠的折磨下,他不得不来医院就医。面对医生的问诊,他回忆说:失眠这个问题在很小的时候就留下了阴影,只是开始没有警觉。虽然时常有失眠恐怖感,但情况不是很严重,也很快可以过去。真正出现神经质失眠是在两年前,大约持续了四个月,让他陷入到长期的失眠恐怖中。

他也曾看过心理医生,他们无非是开药,然后进行心理开导,比如给自己好的心理暗示,深呼吸,转移注意力,按摩等。但所有的方法试过了都没什么效果,也无法消除他的紧张和

焦虑。

最后,小王坚持考完试,想着尽快回家,有父母的关心照顾或许会好些。回来一度睡眠好转了一些,但心理的问题没有解决很快再次出现失眠。到现在已经十多天没睡个好觉了,通常是半夜醒来就再也睡不着,睁眼到天亮。由于有这样的经历,如果半夜醒了,那种焦虑就会随之袭来,害怕自己又会睡不着,导致白天精神疲倦,心情不安烦躁。

诊断分析:这是典型的失眠症引起的结果。

类似于小王的症状其实在临床中很常见。

首先,在价值观上不要把睡眠看得非常重要。睡眠是让大脑和身体休息的最好方式,体力劳动和锻炼也是让身心放松的另一好的方式,如果前一晚没睡好,可以在早晨洗个热水澡,外出锻炼一下身体,精力一样充沛。而失眠患者往往认为睡眠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事,整天想的就是怎样才能睡好觉,他不理解睡觉是为了保证健康,健康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并不是为了睡觉,也就是说,睡觉并不是人生的目标。

其次,睡眠也是人身体的自然反应,困了就想睡觉,不要人为地去控制它,越让自己别想了,自己就越发胡思乱想,停不下来,应该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想去吧,我今天不打算睡觉了!结果,当你不控制情绪和思维时,20分钟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入睡了。对于害怕和焦虑情绪也是一样,有的人特别怕睡不着觉,有的总怕半夜醒来难以入睡,越怕就越清醒,又对自己的害怕感到紧张,结果形成恶性循环。正常人也会由于各种原因半夜醒来,不同的是,正常人并没有害怕,而完全接受自己的自然状态,很放松。

许多失眠者总觉得自己晚上觉没有睡够,一有时间就要补觉,白天睡得越多,晚上就越睡不着,而且也没有心思去参加娱乐活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如果头天没睡好,第二天白天千万不能睡,不能午休(很关键),杜绝自己打瞌睡,一分钟也不要。与此同时,多参加户外的体力活动,劳其筋骨才能放松心情,尤其是睡觉前不要让大脑处于兴奋思考的状态,应提前散散步或爬楼梯、跳绳、洗衣服,做些拖地等简单枯燥乏味的体力活动,感到累了,困了再上床睡觉,然后以顺其自然的放松状态,进入睡眠。

【案例十三】某女,大学生,20岁,刚刚进入大学,第一学期成绩名列前茅,并有了男朋友,第二学期失恋后,她开始上课听不进老师在讲什么,记不住事,晚上睡不着,白天疲乏无力,情绪低落。在学校也无法学习,自己主动要求休学回家。回到家里,她向父母诉说自己的抑郁感受,父母却认定是因失恋引起的,不能谅解并因此失望,对她很冷淡。不被理解的她企图自杀。

诊断分析:这是较为典型的抑郁症。

原因分析:失恋(刺激)——听不进课(注意力)——记不住事(记忆)——睡不着、疲乏无力(身体不适)——情绪低落(情感表现)。加上父母不能谅解并因此失望,对她很冷淡(外因刺激)——企图自杀(极端表现)。

治疗原则:药物治疗,抗抑郁药(在医生指导下);心理治疗,情感沟通;适时保护;增加社交活动。

【案例十四】李女士,27岁,现职文员,未婚,独居。三年前在本科即将毕业的时候因为失恋首次发病,表现为整个学期都情绪低落,抑郁,毕业论文答辩都几乎无法顺利完成,当时非常绝望甚至企图自杀,后经过治疗康复。最近半个月情绪突然高涨,无心工作,四处逛街,购物挥霍,狂签信用卡,又穿得花枝招展,戴着彩色帽子,到处惹来奇异目光。她的同学一次陪她上餐厅,却因小事与侍应吵起来,非常激动,令同学非常尴尬。还常常在凌晨起床,大唱卡拉OK骚扰邻居,邻居忍受不了,最后周小姐给送往医院治理。

诊断分析:李女士属于典型的抑郁症和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表现:整个学期情绪低落,抑郁,毕业论文答辩几乎无法顺利完成,绝望甚至企图自杀。

躁狂表现:最近半个月情绪突然高涨,无心工作,四处逛街,购物挥霍,狂签信用卡,又穿得花枝招展,戴着彩色帽子,到处惹来奇异目光。

【案例十五】小宋,男,34岁。小宋看上去和蔼可亲、聪疑,但他曾因贩毒、性犯罪、抢劫等被捕9次。有一次,他开枪打警察,说为了寻求刺激和兴奋。他父母年迈,他不但不赡养老人,还经常回家乱搜老人的钱物。父母生病他也充耳不闻。

诊断:小宋的问题初步分析可能是属于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分析:无视社会规范和义务,并且对他人漠不关心,如不赡养老人、搜刮父母的钱物等等,一点小刺激就能导致暴力行为,如为了寻求刺激开枪打警察等等。具体确诊需要进一步分析来访者过去的成长历程。

咨询:首先应当对来访者表示一定的同感,由于持续的反社会行为,必然导致其很大程度上被周围的人所排斥和不理解。站在其具体困境和情感的角度,咨询师必须予以无条件的接纳,以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由于反社会性人格障碍长期处于被社会所不容纳的状态,需要使用高级同感、立即性技术等手段方可能使其愿意与咨询师产生良性互动,比如“我知道你对自己过的生活很不满意,所以希望做一些大事来追求刺激,也让生活多一些乐趣,告诉别人你活在世上不是一个没用的人”。另外,可以对其和蔼可亲、聪疑等特点给予积极关注,充分来访者能够发掘自身与社会相协调一致的、正向的个性特质。

在此前提下,进一步了解来访者的事实,特别是成长的经历。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在18岁以前常常存在品行障碍的基础,故需要对其成长历程进行具体化,特别是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父母自小对待子女的态度等等,从中发掘可能导致来访者反社会倾向的客观和现实原因。同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寻找和发掘来访者正向的、积极的方面,并予以积极关注,尽最大可能使来访者能够认识、体会到自己与社会相协调一致的能力和价值。然后帮助来访者寻求社会支持,包括其父母家人等等,给予其理解和支持,鼓励其把自身实现价值的渴望用于正向的、有益的社会活动中。

【案例十六】小吴,男,16岁。因与同学关系不和前来咨询。自述喜好历史,尤其是世界历史。经常与历史老师在课堂上争执,认为历史老师“什么都不懂”。班里的同学都觉得他是“怪人”,都很疏远他。他也认为班里的同学智商很低,甚至全年级的同学都是“笨蛋”。最近他开始信奉基督教,每天必做祷告,倘有哪天耽搁了,便惶恐不安。

诊断:小吴的问题初步分析可能是属于偏执型人格障碍。

分析:对于历史喜好的固执信念,并且对自身有超常的评价,在课堂上与老师发生争执,并且偏执地认为班里的同学智商很低,全年级同学都是“笨蛋”,此为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典型症状,需要进一步了解是否有敏感、多疑等表现,并排除偏执型妄想等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

咨询:首先应当对小吴表示一定的同感,积极关注其能够来主动追求帮助的行为。人格障碍需要相当重视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需要通过对来访者的情绪情感表示接纳、对他的行为表示理解的方式来获得其信任感。比如,不被周围人理解的确是一种不舒服乃至痛苦的感受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努力引导和鼓励来访者希望能够与周围人保持良好、和谐关系的愿望。

在此基础上,了解来访者的成长经历等相关信息。比如小吴喜欢历史的由来,家庭环境中是否受到相关的影响?以及在课堂上因为哪些方面的原因与历史老师发生争执?为什么认为班里同学智商很低等等,从中可以验证来访者对自己的自身评价是否过分。特别关键在

于了解其喜欢历史的初衷,与其共同探讨将自己的爱好能够融入现实中、成为建设性积极活动的途径和方式等等。另外,需要了解其最近信奉基督教的原因,在充分尊重他个人信仰的前提下具体化了解当中的关键信息,比如是由于和周围人际关系不协调,导致将情感寄托于宗教信仰等等。可以通过专业解释的方式,向来访者逐一说明,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产生的原因等等。

最后,可以与来访者沟通与周围人和谐相处的方式,可以建议其与比自己低龄的人交往,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包括能够通过良性的人际互动来体会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为更好地接纳他人、理解他人打下基础。如果其社会功能受损情况严重,已影响正常生活,则需要转介相关医学机构进行药物治疗。

【案例十七】小赵,女,24岁。小赵从小细腻敏感,无论对房间的整洁还是自己的谈吐举止,要求都很严格。但是做事情一直很拖沓,每次都要到最后关头才动手。并且,她总觉得别人做事她不放心,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往往忙得不可开交却效果不佳。尤其是她不容许自己有一点差错,否则便焦躁不安、悲观消极,甚至失眠。

诊断:小赵的问题初步分析可能属于强迫型人格障碍。

分析:具体表现为从小细腻敏感,做事追求完美。过分关注于细节以至于忽略了全局,比如做事拖沓,要到最后关头才动手等等。需要确认其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强迫型人格障碍墨守陈规,往往很难适应新环境。来访者常常为自己过分的想法所困扰,但不至于达到强迫症的严重程度,同时其对于自己的问题没有自知力,这是与强迫症的本质区别之一。

咨询:首先应当对小赵表示一定的同情,由于对生活过分追求完美以及周围人的不理解,常常会造成自身持续的困扰,包括焦躁不安、悲观消极和失眠等等,应当予以理解,并对其愿意来寻求帮助表示积极关注。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来访者的成长经历,由于强迫型人格障碍没有明确的开始时间,而是伴随成长的过程中,所以了解其成长历程,从而寻找强迫人格形成的原因至关重要,包括家庭环境、父母的态度等等,帮助来访者寻找强迫障碍形成的根源。通过对来访者如此追求完美、注重细节的生活及其具体造成的现状,不断地列举来访者自己经历的消极后果事实,质疑来访者“既然是这样的结果,那你觉得这样的做法是否真的对你的生活有益的呢?”,通过对来访者不合理信念的处理,使来访者能够强化改变现状的动机。

然后,针对来访者具体的强迫观念,可以辅以行为干预的技术,比如系统脱敏技术,按照容易发生强迫行为或观念的不同情景进行等级划分,然后想象进入每一个等级以后通过紧张-松弛的放松训练降低对强迫行为或观念的敏感性;亦可以使用认知阻断疗法,针对强迫观念,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告诉自己“这样已经可以,我有更多的时间应该做许多事,这样只能浪费时间”,并想象过分执着于细节造成的不良后果,以消除强迫观念。

【案例十八】李某,男,26岁,工人,汉族,已婚。因喜表现自己,感情用事,易激惹13年入院。

病人于几年之前,不明原因逐渐表现爱模仿戏装演员的动作,身着戏装或其姐的红毛衣,头扎鲜花,抹口红,打扮自己,行为举止女性化。同时容易发脾气,自己的愿望如不能得到满足,就烦躁,甚至打人。变得非常自私,把家里电视机和洗衣机搬至自己的房间,不许别人使用,并常紧锁门户,防止他人进入。

爱听表扬的话,与人谈话时,总想让别人谈及自己如何有能力,亲戚如何有地位,自己外貌如何出众等,如果别人谈及别的话题,病人常常千方百计地将话题转向自己,而对别人的讲话内容则心不在焉。因此病人常与家庭地位、经济情况、个人外貌等不如他的人交往,而对强于他的人常常无端抵毁。

病人常常感情用事,以自己高兴与否判断事物的对错和人的好坏,对别人善意的批评,即使很婉转,也不能虚心接受,不但不领情,还仇视别人,迫使别人不得不远离他。因此许多人说他不知好歹。与别人争论问题时,总要占上风,即使自己理亏,也要编造谎言,设法说服别人。

病人常到火车站站口或公共汽车上帮助检票、售票。有时对人过分热情,但若别人稍违于他,就与别人吵架,从而导致关系破裂,几乎无亲密朋友。近几年来,与人发生纠纷次数有所增加,给家庭带来许多麻烦。

平素体健,无高热、抽搐、昏迷史,无中毒、肝炎、结核等病史,无服用成瘾物质病史。

母孕期健康,足月顺产,幼年发育正常。7岁上学,学习成绩较好,初中毕业后参加工作,从事一般体力劳动。姐弟3人与2个姐姐为同母异父,因此父母对其特别溺爱、娇惯。任性,不让人,听不得批评意见。

精神状态检查患者意识清,仪表整洁,自行步入病房,年貌相符,接触主动合作,对周围环境不感陌生,定向力完整,饮食、睡眠好,生活可自理。未发现感、知觉障碍和思维联想障碍。言语流畅,语量稍多。注意、记忆、计算无明显障碍,智能正常。自知力不完整,对自己易烦躁、发脾气,认为属病态,但对自己自私、爱表现等无正确认识。情感反应协调,但强烈而多变,谈及戏装或某人长相时,表现很大兴趣,面带笑容,表情夸张,谈及人际关系时则又抱怨别人,带有敌视情绪。以医护人员对他的态度好坏来评判对方长相是否漂亮。否认身着戏装时有性快感。言谈举止富有女性色彩。行为幼稚,有时故意尖声怪叫,以引起病友注意。

诊断分析:这是典型的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或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或心理幼稚型人格障碍。

此型人格障碍以人格的过分感情化,以夸张言行吸引注意力及人格不成熟为主要特征。癔症病人的病前人格为表演型的仅为20%,一些明显的表演型人格病人可终生不发生癔症,此情况表明表演型人格虽有癔症有关,但并非必然联系。以下几项符合患者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

1)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2)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3)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求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

4)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

5)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6)需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

7)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8)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

本例患者有自幼受宠、自我中心的家庭教育背景,人格突出异常始于少年,病程呈持续性,症状以夸张行为吸引别人注意为主,易与人发生纠纷,喜表扬,情感反应强烈且多变,判断是非的标准完全出于个人情感,参加社交过多,以上特点,符合表演型人格障碍症状标准。本例无明显的暗示性高和好幻想的症状特点,也无本病常伴发的酒精和药物滥用、自杀未遂、自伤等病态行为。

提示:本病在男性易被误诊为反社会人格,本例病人易与人发生纠纷,有时打人。但病人的社会违规行为不突出,18岁前无逃学、偷窃、说谎、吸烟、喝酒、破坏公共财物、虐待弱小等品行障碍;18岁后无旷工、违法、反复斗殴、不承担家庭义务等反社会行为,故可排除反社会人格。

【案例十九】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看上去高大、结实,现在是一家公司的职员。他主动诉说在大学期间没有知心朋友,感到苦闷,经常手淫。另外,有一种行为自己不能克制,即时常在异性面前显露外生殖器。已有六七年了,尤其是在人少的时候,会有强烈的冲动。每次被漂亮女性看到后,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轻松和快感,但事后又后悔、害怕、自责。为了这个事,曾受到家长的批评,有一次几乎被人送到公安机关……起初,他不认为这是心理障碍;近来,在医学科普杂志上看到介绍这类疾病的文章,所以来咨询一下,看看时候能改变过来。

诊断分析:显然这位小伙子患有露阴癖。

露阴癖的主要表现是,反复强烈的、在异性生人面前暴露本人性器官的性渴求和性想象,并付诸于行为。一般至少持续半年,绝大多数见于男性。他们以这种行为,做为缓解性欲、取得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行为者对受害人没有进一步的性接触。露阴的频率因人而异,少的一年仅发生数次;多则频发,可数日数周一次;有的患者可累积发生几百次露阴行为。大多数发生于青年早期。

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大多数有着相似的幼年经历,个性特点都较为谨慎、腼腆、孤僻,都存在着长期的性心理欲望不满足的烦恼,又不善于用其他方式宣泄。他们早年与母亲关系过于亲密,以至于成年后难以与异性建立联系,也不能与异性维持感情。当他们处于劳累、患病、精神紧张或其他苦难处境时,自我力量减弱,便不自觉地退回到幼年期。由于社会地位、年龄的因素,他们体会到的是更重的自尊心受挫的痛苦,因而求治愿望更为迫切。

咨询治疗:第一步就是让其尽情诉说。一般来说,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通常是比较内向的,多年的苦闷无法宣泄,现在一吐为快,帮助他释放淤积在内心的心理能量,有利于来访者的心理健康。

第二是给予理解和同情。有效咨询的前提,是与来访者建立了好的关系,使其信任被咨询者,同时帮助他分析这种行为的动机、原因,并指出这种行为就其性质来说,不是成年式的,而是儿童式的。在公开场所露出阴茎,这种行为在几岁的孩子不算异常,人们也不怪罪,但这种行为出在成年人身上,社会是不能容忍的。有的人在遇到困难处境无以解忧时,便可能不自觉地用幼年取乐方式来解除成人的苦闷,这就是心理障碍了。当然,这是有幼年根源的,希望他回去后写出日记,认真思考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及性质,回忆幼年的性经历和这种行为的关系。

幼年的经历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经历会被遗忘,但它并没有消失,成年后遇到严重心理困难无法解决或性欲无法满足时,可能会退到幼年期。但事实上,人已经长大了,要站在成年人的立场上,认识病态行为的本质,放弃儿童行为,用成年人的方式解决面临的困难。

【案例二十】患者,男,24岁,未婚,汉族,待业,初中文化。1999年3月22日为做变性手术来我院门诊求治。在4岁时,因其父酗酒,父母离异,由祖母及姑姑抚养,好和女孩一起玩,性格温顺、胆小。自17岁开始与某男同学相好,曾在日记中写到“他英俊,从心底喜欢他,我一定要嫁给他”。着女装,留长发,戴发卡,用硬质乳罩,扎耳眼,戴耳环,描眉,抹口红,平素喜欢缝衣服,织毛衣,称这些活一学就会,说话声调及走路姿势皆模仿女性。21岁时又爱慕一有妇之夫,并常有亲吻,遭到对方妻子阻止后,患者非常伤心。自称从有性的意识时,就认为自己是个女性,而厌恶与女性来往,和女性同床,亦从无性欲感。不到男浴室洗澡,入女厕解便,患者反复纠缠父母及医生为其做变性手术,并扬言若不能满足要求便自杀。

诊断分析:患者是明显的易性癖。

本例患者自青春期起病,在心理上认定自己属于异性,并出现强烈改变性别的愿望,反

复要求做变性手术。性意向强烈指向同性,且出现同性恋行为。其临床表现符合易性癖的诊断。

对易性癖的治疗应严格手术对象,对那些严重社会适应不良,并危及其生活或生命的患者方可施行手术改变性别,以使其适应社会生活,防止发生自杀行为。

【案例二十一】她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36岁。按说她长得并不难看,苗条的身段,圆满的脸庞,文静的气质,白净的肌肤,可是她精神异常惊慌,表情异常古怪,乱发粗服,举止失度。以下是她的自述:

“我经常觉得头疼得要命,老是提心吊胆,坐卧不安。无缘无故地心神不安,还经常口吃……这恐怕是恐惧症。”

“最……最近心神不安,是因为我们语文教研组的组长换了人。我害怕我们原来那个组长迫害我,她可能怀疑她下台是我在背后搞的;我又害怕那新当了组长的人整治我,因为我和原来的组长是同学。其实我根本不知道领导为什么换组长。我从来不问这些事……”

“我还经常怀疑别人监视我,议论我。其实我是个非常规矩的女人。我男人是个残疾人,上唇当中有条缝,是个豁嘴。他长得丑,可他对我好。我总害怕别人因此怀疑我有外遇。我总觉得像被人捉过奸,可我从来不敢想那种事。”

“我结婚结得很晚。我觉得没人会和我结婚。我爸是右派分子,我妈是反革命,我是狗崽子。结婚前,我、我、我……在工厂干清碴工,被拾破烂的农民轮奸过。我经常怀疑别人知道我这些底细,总是不敢正视别人。想到那些事,就非常恐慌。…..”

诊断分析:这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的表现。

诊断依据:

“我经常觉得头疼得要命,老是提心吊胆,坐卧不安。无缘无故地心神不安,还经常口吃……这恐怕是恐惧症。”她的判断是正确的,这是心理恐慌造成的。

“最……最近心神不安,是因为我们语文教研组的组长换了人。我害怕我们原来那个组长迫害我,她可能怀疑她下台是我在背后搞的;我又害怕那新当了组长的人整治我,因为我和原来的组长是同学。其实我根本不知道领导为什么换组长。我从来不问这些事……”这是妄想的典型表现。

“我还经常怀疑别人监视我,议论我。其实我是个非常规矩的女人。我男人是个残疾人,上唇当中有条缝,是个豁嘴。他长得丑,可他对我好。我总害怕别人因此怀疑我有外遇。我总觉得像被人捉过奸,可我从来不敢想那种事。”……“我结婚结得很晚。我觉得没人会和我结婚。我爸是右派分子,我妈是反革命,我是狗崽子。结婚前,我、我、我……在工厂干清碴工,被拾破烂的农民轮奸过。我经常怀疑别人知道我这些底细,总是不敢正视别人。想到那些事,就非常恐慌。…..”这些都是思维判断反常和推理异常的典型表现。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等方面)。

【案例二十二】小磊,男性,16 岁,高一学生,上网成瘾。家庭完整。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母为初中毕业,个体经营者。我班最淘气的男孩之一。小磊从小身体健康,未得过什么大病。小学学习很好,成绩优秀,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小学期间也间断上网,时间很短。因考上了重点,小磊要求买一台电脑作为奖励,所以父母给他买了一台电脑。当时正在暑假期间,小磊上网时间逐渐增加,甚至忘了吃饭,而且主要在玩游戏。开学以后,这种情况并没有减少,已经严重影响学习。父母加以阻止,并要求他减少上网时间。刚开始一周还能坚持,以后又故态重演,甚至作业不能完成。所以在小磊上网时间过长时,父亲强硬制止,他异常不满,以摔东西、绝食来抗议,最终以父母妥协而告终。以后上网时间更长,父母的阻止丝毫不起作用,甚至发展到父亲阻止而引来双方动手。后来,父亲干脆在电脑上设

置了密码,甚至拔掉了网线。小磊非常气愤,于是省下零用钱,偷偷到外面的网吧去上网。而且脾气暴躁、不与父母沟通。

小磊是独生子女,性格较内向,在父母35 岁时出生。从小想要的东西父母基本都满足。在生活中,养成了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在家庭教养中,父母意见往往不一致,母亲主张有些事情让他自己处理,父亲坚持由父母包揽,而最终以母亲沉默告终。

诊断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上网成瘾的案例

诊断依据:“从小想要的东西父母基本都满足。在生活中,养成了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在家庭教养中,父母意见往往不一致,母亲主张有些事情让他自己处理,父亲坚持由父母包揽,而最终以母亲沉默告终。”可见小磊的成瘾是由于父母从小溺爱、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引起。

治疗方法:主要以心理沟通为主要治疗手段。

(1)让他知道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更有消极的影响。

(2)与他的父母进行沟通,使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自己为人父母的失职。

1)要求家长做表率:家长应减少不良言语、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给予孩子正确的模仿榜样。

2)加强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有效是指要把握孩子的思想状况,注意倾听他们的想法,给他们提供自己的建议,而不是引起他们反感的一再要求和训诫。另外,青春期的孩子自控能力有限,因此家长对他们适当的管束仍然必不可少,尤其是在他们的时间规划和任务执行方面。家长在孩子取得成绩后要多加赞扬,在他们受挫后也要及时给予鼓励,青春期的自信多是源于他人的鼓励和肯定。

【案例二十三】吴俊,男,12岁,阿拉尔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父亲38岁,机关驾驶员,母亲37岁,企业职工,祖父母在农村务农。夫妻关系良好,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家庭事物处理中母亲为主,父亲为辅;祖辈及母亲的教养方式为溺爱型,孩子只要有一点不舒服,其母亲情愿不上班,也要陪孩子在家,并满足他各种要求。

吴俊从小由祖辈带大,体弱多病,上幼儿园时有分离性焦虑症状,经常哭闹着不愿离开家长,因此常常在家。进入小学后一切正常,但平时不太说话,与同学交往正常,比较文静,学业在班级中为前十名,曾担任过小队长。

吴俊六年级时从农村小学转到本校后,第一学期常请病假,断断续续来校上学时间不满50天,每周一不是迟到就是不上学。第二学期开学第一天一切正常,但第二天早上,犟在校门口不肯进去,勉强“请”进教室后哭了一天,中饭吃不下,手冰凉。第三天依然如故。

据吴俊家长反映:第一学期,早晨上学前,孩子常说胃痛,到处就医,均无效,经医院证实无器质性问题,属心理问题,于是在期末时,曾到区咨询中心咨询过。有时候,上学路上还很好,但一到校门口就缠着妈妈不愿进去,孩子想回原来学校读书。家长考虑:若把孩子调回原校,估计孩子会一切正常,但由于各方面因素,还是希望孩子能在本校正常上学。

诊断分析:学校恐怖症

诊断依据:学校恐怖症是儿童对学校感到恐怖、强烈拒绝上学的一种情绪障碍。其认知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学校里的教师都很凶,学校很可怕;情绪上的问题在学校里主要表现为教师面前紧张、焦虑、抑郁、总想哭,家长面前发脾气、暴怒,在家里休息时一切正常,准备上学时开始紧张、退缩;躯体上的问题表现为无器质性问题,但一背上书包就胃痛、呕吐、心悸、胸闷、心跳加速、紧张得颤抖等。

【案例二十四】6岁男孩李佳的父母心情焦虑地带着孩子来到心理诊所咨询。原来,他

们的孩子与同龄的其他孩子相比,在某些方面很不一样,如注意力一会儿也不能集中,经常分不清左右,绘画、写字时常左右颠倒,平时容易发怒,动不动就大哭大闹,有时还有攻击行为。他们希望心理医生能为孩子解决这些问题。

诊断分析:李佳小朋友的症状是幼儿多动症的综合症的表现。

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脑损伤及发育异常、心理因素、脑生物化学等有关。幼儿表现出与智力水平不相称的活动过度。

典型表现:注意力不集中,分不清左右(动作失调),易发怒,大哭大闹(情感异常),有攻击行为(异常行为)。

治疗原则:可适当用药,选利他林或苯丙胺等。

教育、引导:父母应争取与老师取得合作,共同教育,应用正确的态度关心爱护幼儿,有进步时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培养好幼儿一日生活的常规,不能迁就。对幼儿的教育应循序渐进,不能过分苛求,最好是因势利导,制订过多的清规戒律并强迫执行往往只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第二部分有关心理咨询的案例

【案例一】

1、个人资料

陈××,女,18岁,中专二年级学生。

2、主诉内容

期末考电脑操作时出现紧张、手足发冷、动作僵硬、以致操作考试不能完成。

本人自述:应对考试时,从来就会有发挥失常,考试成绩不好的现象,尤其在升学考、毕业考、期末考时更为突出,所以初中升高中考试失利,只能读中专。

同她一起来的同学说:她(陈××)平时学习认真,不贪玩,上课认真笔记,课后作业完成得好,电脑操作平时能打的字,这时也打不出来了,越急越迷糊。

本人自述:电脑课练习时还可以,自己模拟考试时成绩是能合格的,考试铃一响就心慌,一直在那里发抖,根本无法进入到考试的操作系统,自己手脚都冰冷。

3、谈话内容

师(咨询老师,以下简称“师”):你父母是不是很关心你的学习?

生(学生,以下简称“生”):是的,很关心我们的学习。

师:你有几个兄弟姐妹?

生:4个。

师:他们读书怎么样?

生:哥哥考上大学了,妹妹们读书还可以吧。

师:哥哥考上大学对你们的学习有榜样作用吗?

生:算是的吧。

师:你的妹妹们也会有考试紧张得做不题的现象吗?

生:没有。

师:你几时发现自己考试特别紧张的?

生:好像在初中二年级时就有。

师:你哥哥现读大学几年级?

生:在读大三(大学三年级)

师:你有找过考试紧张的原因?

生:有。

师:找到什么原因吗?

生:可能是父母对我的要求太严,我又太想考好,或者是身体不好,其实我也说不清。

师:你哥上大学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

生:也许吧。

师:你哥上大学对你是一种压力吗?

生:(沉默)也许吧。

师:我想以我的看法,对你的考试紧张情况发表二点意见,行吗?

生:好哇。

师:你是一个受传统教育的女孩,很听话,上进心又强,怕落人后,想把学习成绩搞好,这个想法既是你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是你学习的压力,尤其是你哥考上大学以后,对你就形成了无形的压力,你怕你读书比你哥差,你哥成了你们学习的榜样,你也要你自己成为妹妹们学习的榜样,相信你父母也是这样要求你的,你更怕你父母说你成绩不好,赶不上哥哥。客观上别人的成功是你的压力,主观上你想比人强,也成了自己给自己的压力,你在这样的心情中学习,实在不容易,我想,如果我的推断是正确的,你不惊慌才怪。你说呢?

生:也许是吧。

师:我想每个人的学习与应试方法都不一样,择业与就业的机会也不一样,你既然害怕考试,就不要再强求自己考得如何,我想,只要你平时努力了,考试时,凭感觉做完试卷就好了,时间长了,这种现象会消失的。其实衡量一个学生仅仅以学习成绩一方面来考虑是远远不够的,你遵守校纪校规、有上进心、学习认真、与同学关系又处理得好,这都是很难得的,对于你父母来说,孩子求上进、身体健康、平平安安,这才是最最重要的,你说呢?

师:如果你有时间和兴趣,可以常常找我聊天,我们俩再多来几次模拟大考,怎么样?

4、总结

该例求助者有比较典型的有针对性的焦虑症状——考前紧张综合症。深究其原因是因其哥考上大学时对其形成无形的压力造成的。由于该生应考失利而自己又无力改变现状而主动咨询,问题内容仅仅出现与考试相关的内容,无其它方面的紧张焦虑症状,所以咨询的界定属于一般的心理问题。经过与应考教师的交涉,与其几次交流,该生顺利通过了电脑操作考试,并已完成学业。

【案例二】

1、个人资料

吴××,男,20岁,中专三年级文秘专业毕业班学生。

2、主诉内容

自己喜欢写作,读书其间写了些小小说,不敢寄出;想继续升学学习,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只能先找份工作做,但男孩子学文秘专业恐怕找工作不容易;近期心情不佳,感到与同学关系没有以前好;喜欢上一个女孩子,但又觉得自己哪一方面都比人差,不敢开口……

3、谈话内容

师(咨询老师,以下简称“师”):你一下子提了几个方面的问题,说明你近来心情不好吧?

生(学生,以下简称“生”):哎!一直打不起精神,闷闷不乐。

师:目前最让你不开心的是什么?

生:都很烦,都得面对。

师:有缓有急嘛,比如谈恋爱吧,一切随缘,我觉得可以不要太急。

生:是的(沉默),可能是近期与同学关系不太如意?

师:与同学关系不令人满意有多久了?

生:近二月吧。

师:都快毕业了,大家忙着找工作,互相有些疏忽,来不及顾及对方的感受,都有可能。

生:也许吧。班上的大部分同学找工作不是找家人就是有亲戚及父母的朋友们帮忙,哎,我无人可找,真惨。

师:凭自己的实习找分工作,现在来说真的不容易,但许多人都是这样自己去找到的,无熟人帮忙,当然也无熟人制约,也许工作起来更能得心应手呢。

生:是呀,可是很多用人单位也不是在找学习成绩好的,他们要找人长得漂亮的,灵活的,还要能吃苦耐劳的。

师:是呀,也不知他们怎样在大面试时就能发现那么多的潜质。

生:……

师:你的个人综合素质不错呀,文秘专业男生人数少,你又能写作,更是做本专业的料子,电脑操作又好,英语等级证也拿到,这些都是你的优势。

生:哪里。

师:你能回去找寻一下自己的优点,总结一下目前同学们之间不亲热的原因,明确定位一下自己的打算吗?

生:怎么样?

师:你初步总结一下,回头我们就会有更多的话题,顺便再做几个问答题:

(1)神话“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说的是什么意思,将这话与学业、事业、择业与就业联系起来回答这个问题。

(2)毛泽东的被人们吟颂的诗句与他的一生创作的诗篇的比例有多大。

(3)“缘”作何解?

(4)你目前与同学们有利益上的冲突吗?

4、总结

该同学由于其家庭贫困(学校贫困照顾生)可能在其心理上有一些自卑的阴影,其学习上的刻苦(奖学金获得者)更反应了其对贫困的反抗情绪,其好强,想要改变命运。面临择业就业、升学、恋爱等一系列问题时,其心理上的弱点就反应出来:自卑的阴影可导致其自信心不足,困难估计过多,对现实的焦虑,矛盾激化后导致:①妒忌同学有关系找工作。②有了恋爱的对象也不敢讲出来。③文学习作不敢寄出。④与同学关系也渐显不协调。

经过几次交心谈心,对其鼓励与帮助的同时,晓以成年人的人生阅历,旁敲测击,做到有言、有情、有意。该同学毕业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在一个大的报社找了一份报刊发行工作,因工作出色,半年后被升为部门经理。

【案例三】

突发事件:晚上7点多钟,被医务室的一位男医生喊去,说有要紧之事;刚到医务室门口,就听里面有一女孩子的哭泣声。

1、个人资料

范××,女,20岁,毕业班学生,学生会、文学社负责人。平时性格活泼、外向、开朗,许多老师都认识她。

2、谈话内容:

考虑到医务室看病人多,就把她叫了出来,在校道上边走边谈,开始,她一直哭泣不止。

生(学生,以下简称“生”):我没想到他是这样的人。

生:看上去道貌岸然的。

生:为什么到现在才告诉我不行?这不是在欺骗我吗?

打了许久的哑迷,迷底终于慢慢揭开:是一段师生恋,或者说是单相思。

学校新分来一位年青男教师,由于社团活动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接触,该女生喜欢上了新分来的教师,临近毕业,女孩表白了自己的心情,但遭遇老师的拒绝。

师(咨询老师,以下简称“师”):你喜欢他,他知道吗?

生:知道。

师:老师对学生都很好,看来他对你也没有越出师生界线,你怎么知道他与你的感觉是一样的呢?

生:我曾经对他谈过。

师:可能老师当时不在意?因为你们实在小得可爱。

生:不是的,他知道的。

师:还有谁知道呢?

生:我的好朋友们知道。

师:如果万一老师毫无此意,你这边闹得风风雨雨,对老师不是很不公平吗?何况年青教师更是要求上进,如果真象你说的和理解的,那该他自己承担责任,但如果不是的,对他不是有很大的打击吗?

生:……

师:他对别的同学好吗?

生:也好。

师:别的学生也会有这种想法吗?

生:老师,你是什么意思呢?

师:我只是耽心你因为首先喜欢老师,而后对老师的言行加上了自己的感情色彩(光环效应),误会了老师的意思,那不是对你们师生都不好吗?

生:……

师:如果我的分析有道理,你心理觉得好一些吗?年轻的老师刚刚工作,工作热情肯定较高,对学生也会很好,如果工作第一年就不求上进,让学生不喜欢,会对他的工作与发展前途不利的。当然,也不排除年轻老师在与学生处理师生关系时把握尺度不恰当,容易造成误会,这是每个做老师必须不断学习与实践的内容,如果是因为老师工作方法不当、造成了你的误解、甚至伤了你的自尊心,你能原谅老师吗?

生:……

……

与该生在校园里散步谈心达二小时,其情绪逐渐平静,最后表示无恨意。

3、总结

这是一年青人情绪应激反应的事例,由于其示爱表白遭拒绝、自尊心受到伤害而引发;其反应强烈,但由于其平时性格外向、糟遇打击,能马上将其发泄出来,作为心理辅导工作,对于这种性格类型的人,其工作难度比起性格内向、感受深刻的人要小得多。该生一贯情绪稳定,仅对目前的一件事情反应激动,并且能在2小时内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说明仅属于一过性情绪激惹,我认为属于正常的心理反应,还不属于心理问题。事后,该生顺利毕业,没有与老师发生纠纷,并且是边工作边读书。

【案例四】

1、基本资料:某男,28岁,研究生学历,汉族,某公司部门经理,未婚。收入中等,经济状况良好。

2、咨询者自述:从小性格较内向,不爱说话,生活在很传统的家庭,父母是中学教师,

感情融洽,但对他管教很严厉,从小要求他做一个懂事规矩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做的最好,养成了做事情按部就班、追究完美的习惯,遇到做不好的事情,都要重新去做,直到做好为止。兴趣爱好较少,很少与同伴玩耍、作游戏,只是一心学习。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很优秀,一直名列前茅,偶然一次考试不好,就非常难过,担心对不起父母。因此,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几乎挑不出什么缺点,令人羡慕。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某名牌大学,前两年学习生活如常,在大三时开始出现反复的冼手,有时甚至洗十几遍,考试时总是要反复检查试卷上是否写上姓名,甚至要交卷后还要去找到老师核对姓名,自己知道没有必要,却控制不住,只有做了才感到轻松。自己有一对哑铃,看到它时就想拿起来砸别人,总是担心自己控制不住而感到焦虑,为此把哑铃扔到了河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耽误了许多时间,工作和生活受到很大影响,性格变得孤僻,做事优柔寡断,不愿与人交往,没有要好的朋友,内心非常痛苦,因此来到心理门诊,迫切希望能够得到心理医生的帮助,消除毛病和不适,改善交往状况。

3、心理咨询师了解的情况

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少年时期部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有一次因为没有洗手就拿起筷子吃饭,被母亲严厉训斥并告诫他,手上有成千上万的病菌,不洗手就会得病,并在母亲的监督下,把手洗干净才被允许吃饭。从那以后,养成了爱干净的习惯,认为若不卫生就会染病。这件事对他的生活未有多大影响。求助者上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同寝室的一位同学被查出患了肝炎,因为这件事情就联想到母亲训斥的话,感到很紧张,担心自己会不会被传染,自此以后就开始反复洗手,有时要洗十几遍,自己也明白没有必要,但是就是控制不了。为此,耽误了很多时间,学习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即使这样,成绩依然不错,毕业时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反复洗手次数较前频繁,但仍然免强读完学业。毕业后到一家大型公司任职,尚能胜任工作,由于表现好,两年后被提拔为部门经理,至今已一年。近一年来,除前述症状加重外,还出现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担心做事情没有做好而反复检查,因怕别人知道而尽量减少与人接触,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和生活,睡眠很差,做梦多,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急躁,爱发脾气,工作经常出差错,领导和同事很有意见,为此感到焦虑不安,内心非常苦恼。

1、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

意志方面:强迫意向(想拿哑铃砸人)

行为方面:强迫行为(反复洗手、检查试卷姓名、反复关门窗)

情绪方面:焦虑

社会功能方面:工作常出差错,领导和同事都很有意见

2、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强迫性神经症

判断的依据是:

(1)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

(2)以强迫意向、强迫行为为主导症状

(3)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并存,二者间的冲突使求助者感到焦虑和痛苦

(4)求助者的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

(5)求助者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

(6)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

(7)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3、引发求助者问题的原因

(1)生理原因:无明显生理原因

(2)心理原因

1)性格内向

2)追求完美的个性特点

(3)社会原因

1)童年时的经历及负性情绪体验

2)同寝室同学查出肝炎

4、咨询目标

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如协商不能确定,以求助者目标为主。拟定的咨询目标是:(1)近期目标:缓解焦虑情绪、逐渐减少强迫行为次数(商定该次数),直到强迫症状消失。

(2)远期目标:使求助者正确看待自我,接纳自我的不完美,走向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

【案例五】

张某,女,大二文科学生,独生女,平时与同学关系不错。

主诉:入睡困难,很烦闷,二个月。

个人陈述:近两个月来,难以入睡,出现失眠现象,一躺在床上就想各种事情(包括想象)。这四天来,失眠加重,实在受不了,来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来访者学习努力,成绩优秀。喜欢与班上一个学习成绩也很优秀的女同学进行比较,但在上学期末,发现自己与该女同学的成绩差距很大,自己远远落后了她,感到很难堪,觉得周围的同学都在看着她,看她的笑话。

她从小到大,都得到家长及老师的疼爱与关注,与同学关系良好,常常能得到他人的关怀与照顾,许多事情都是别人帮忙解决的。到大学后,每遇到一些事情,不管大小,她没有想过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做,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同学帮忙,而且每次都能很快得到帮助,她对这种让人帮助的感觉很享受。上课时,她对老师的提问不敢站起来回答,对同学回答中的错误之处也不敢站起来陈述自己的观点,害怕失败,丢面子。来访者往往在事情还没有去做之前就开始想象失败之后的情景,已成为习惯,并时常纠缠于其中而难以自拔,引起失眠。

个人成长史:从小到大很受家人疼爱,母亲为其打理好了生活上的一切,自己不需要考虑生活上的任何问题。但是在学习方面,母亲严格要求,若考试成绩不理想,不是鼓励而是说:“你怎么会考成这样呢,某某人都考得比你好!”

从小学到高中,来访者的学习成绩都在班里排前列,很得老师喜欢,与同学关系也不错。在大学里,同样成绩优秀,每学期成绩都是班里的前五名,获得奖学金。与同学关系也很好。

咨询过程

①分析问题原因:

学习好是社会和家庭的焦点,而考试又是反映这一焦点的惟一形式。张某的老师和母亲也不例外,成绩好会受到关爱,成绩不理想时母亲不高兴,母亲不是给予鼓励而是把她与别人相对比,这样使张某从小就形成了不合理的信念:“学习好是最重要的,学习好才是好孩子,才是好学生”,“只有学习最重要,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都可以不去学。”“学习上,我应该要比别人强”,“做事要得到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赞许和喜爱”,在生活中这种不合理的信念慢慢地被加以夸大,乞求事事永远成功,成就感伴随每时每刻。在学习的同时,家庭对她的过于袒护,造成了她过分依赖的心理,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动手能力较差,在生活中很被动。很少考虑过自己去处理事情;从小到大都受到他人疼爱与照顾,很享受被人帮忙的感觉。久之则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一旦碰到事情就由骄傲变成了自卑,难以适应,

这些造成了她爱面子、虚荣、自卑和害羞的心理。由于她的不合理信念,使得她紧张、焦虑,于是出现了失眠。

②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心理诊断阶段

任务:主要了解来访者所关心的问题和情绪反应,以制定治疗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情绪状态;介绍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帮助求助者正确理解不良情绪的原因,使求助者认识到是自己的不合理认知造成目前情况。向来访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来访者表示愿意接受合理情绪疗法并配合心理咨询。

布置了咨询作业:让来访者列出自己在同学心中的地位和角色的评价情景,分别写出诱发事件A,不适的具体结果C和与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并解释为何自己有如此的观点,使来访者有机会重新理智分析自己的观点。

第二次咨询:领悟阶段

任务:使来访者认识到造成情绪障碍的不合理信念或信念的不合理。寻找和明确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与来访者不合理信念的辩论,改变来访者的认知,让来访者在深层次领悟到他所持的不合理信念造成了自己的困惑,并产生行动的信念。

过程:就上次的咨询作业情况进行会谈。

咨询摘要:

来访者:我以前学习成绩很好,每学期都在前五名,上学期我的成绩下滑到了十四名,他们都在看着我,看我的笑话,有个同学说:“你怎么考成这样?”让我很难堪。

(诱发事件A:成绩下滑;具体结果C:我很难堪)

……

咨询员:为什么你的成绩跟那个女同学的差了那么多,同学就要关注你,看你笑话呢?

来访者:因为我以前成绩好啊,同学肯定会关注我,现在我成绩变得这么差,肯定会笑话我了。

(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B:因为我成绩好,所以同学就要关注我)

咨询员:那么,我想请问你一下,你的同学真的是都在看着你么?你是你的同学谈论的焦点么?你是否可以想一下,真的是否如此?

(对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提出反问,让其反思)

来访者:好象他们也没有经常谈论我,应该不是他们谈论的焦点。

来访者:让我想一下,其实同学也没有真的笑话我,只是我自己接受不了,现在想起来,我的成绩下滑,应该是我上学期都没有好好学习的原因。

咨询员通过与来访者进行分析和辩论,让来访者自觉改变过去不合理的想法“同学都在谈论我,都在等着看我笑话”,改变认知,其实自己并不是同学谈论的焦点,只是无法接受现实而已,并自己去思考原因。

布置咨询作业:仍然让其列出自己在同学、老师及家长心中的地位和角色的评价情景,分别写出诱发事件A,不适的具体结果C和与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并解释为何自己有如此的观点,使来访者有机会重新理智分析自己的观点。

第三次咨询:修通阶段

任务:进一步同来访者对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以消除其不合理信念。

过程:在咨询的过程中,就她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

不合理信念,如“学习上,我应该要比别人强”,“做事要得到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赞许和喜爱”,乞求事事永远成功,成就感伴随每时每刻”

学生常见行为与心理问题及辅导

学生常见行为与心理问题及辅导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不仅有思想方面、品质方面、行为习惯方面及法制观念方面的原因,而且往往还伴有心理方面的原因。 那么,中学生有哪些常见的行为与心理问题呢?(区别:发展性、适应性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学习障碍 2、行为障碍 3、情绪障碍 4、人际交往障碍 5、青春期性心理障碍 6、人格障碍(个性障碍) 对这些常见的行为与心理问题应如何识别并加以初步的干预和辅导呢? 一、学习障碍 定义——一般是指中学生的学习困难严重到影响他们知识的获得,而这种困难又不是智力低下(智力障碍)所引起的。许多智力正常甚至是优秀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表现极差,与其智商不相匹配。他们的问题是学习过程受到了妨碍,是某一特定学习能力(如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缺损,或者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残缺。其原因可能是遗传(生物)的,也可能是心理的,但就中学生而言,则大多是社会(家庭、学校)因素造成的。 例:一位高中生的自诉—— “我觉得最困难的是进入高中后,学习精力一直很难集中,非常敏感,一点小小的事情都要想上好久,以致于上课效率差,反应也越来越迟钝,思想浑浊,对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有时候看到自己不会做的题目,同学都做出来了,就会极度的自卑和紧张。很难从中得以自拨。而且做事情的速度变得慢了。有时候一边做一件事,一边想一些锁事,到后来自己做错了也没有察觉。记忆力、视力都在不断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学习障碍在许多时候还会引起人格上的偏差,并造成恶性循环—— 学习障碍(困难)的基本类型—— 前苏联学者卡尔梅科娃提出五种类型: 1、一般性学习落后(含入学学习适应良); 2、语言表达能力差; 3、数学成绩极差; 4、不遵守纪律; 5、学习活动偏离本人最佳点(动机水平低学 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低于实际可达水平/ 教师 要求高,学生努力超出极限/ 学习方法的缺陷,导 致潜能被压抑)。 中学生学习障碍的评估—— 1、是否来自心理方面的原因——某方面的认知 能力较差/ 某方面的学习技能未形成/知识结构有很多漏洞/ 情感和意志的缺陷/ 学习动机不强/ 学习行为习惯不良,等等。 2、是否来自生理方面的原因——体质弱/神经衰弱/ 视、听、发音器官发育不全等。 3、是否外部原因——缺少教师个别指导,缺乏情感及语言交流,家长和教师关心爱护不够,等等。 对学习障碍学生的辅导—— 学习困难是中学生种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主要成因之一,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中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中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王某,男,16岁,我校初三学生。学习成绩下游,智力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 案例分析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王某的父亲忙于生意,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在老师面前又要袒护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也常常不一致。二是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三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辅导方法 1、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王某的家庭情况和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 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抽时间带孩子到大自然去呼吸新鲜空气,为孩子安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报告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报告 一、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小怡性别:女年龄:10岁 年级:四年级父母文化水平:小学 二、主要问题 性格非常内向、有很强得自卑心理、思维迟钝 三、分析与诊断 该生因其父母就是在外经商得,所以在家里除了奶奶到中午时回来做饭外,她几乎就是一个独处,父母只就是匆匆得回来吃完饭,就匆匆得走了。因而,使得父母与她缺乏沟通,父母对她得关爱也就非常少,她整天放学回家后,就独自呆在家里,或与几个极熟得小伙伴在家门口随便玩玩,因而使得她得性格内向,独自生活在自己得世界里。但这只就是外界环境因素对她得影响,还有一个因素就就是她父母得遗传因素,通过与她父母得接触,我了解到她得父母也就是性格内向得人,这个遗传因素就是几乎不可改变得,但可以通过外界环境得影响来改变她,因为环境因素得影响肯定就是占绝大部分得,而遗传因素非常小得。另外,她得学习成绩在班上只就是中等水平,而在一年级到三年级却就是名列前茅,这就给了她一个打击,导致她得自信心下降,从而产生自卑感。 其次,在家庭环境得影响下,比如:瞧见别得孩子在周末得时候,有爸妈带着玩,而自己却一个人形影相吊,再瞧瞧父母,不就是在卖东西(家里卖水果),就就是在玩牌,从而让她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缺少父母

得爱,而在学习上特别就是在数学科目上,一些简单得问题,她要想很 久才能思考出来,但她得智力水平很正常,说明在性格内向得影响下反应有些迟钝。 四、辅导过程 针对出现得性格内向,有自卑感,思维迟钝,我采取了一系列得措施,虽性格内向得人与性格外向得人都各有优缺点,但性格太内向对她以后得成长不就是很有利,处在竞争激烈,开放得社会。性格外向一些对她得成长就是很有帮助得。所以,就要想办法使她性格外向一些。记得赞可夫说过:“个性得发展,在孤独与隔绝中就是不可能得,只 有在儿童集体得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得生活中才有可能。”因此,先要求父母平时多关心她,多与她交淡,多鼓励她,说一说学校里得事,要 认真聆听孩子得表达,使她渐渐得敢于表现自己。另外要她感到老师温与、亲切。因为性格内向得幼儿都不愿,也不敢跟老师接近,老师就应接近她。因而我与她得老师商量,平常在上课时要不断地用鼓励, 赞许得语言表扬她得点滴进步,只要有进步就给予肯定。其次,作为家教老师得我,尽量得与她交淡,玩游戏,让她能感到老师得与蔼可亲, 喜爱她,获得爱与安全感。还有引导她多参与丰富多彩得活动;在周未,只要我有时间就带她到学校里与其它小学得孩子认识,刚开始听她与陌生得外向孩子交往,她有些不愿意,但在我强烈得要求下,她勉强得与别得孩子玩,在玩得过程中,让外向得孩子带动她活泼起来,经过几次得这种交往我发现她愿意与陌生得孩子玩了,也许就是同伴得热情与快乐感染了她吧,让她得情绪得到调节,心理达到平衡保持了良好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记录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记 录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记录 学生姓名:余思佳班级:五年级 辅导老师:马桂香地点 : 学校心理咨询室 家庭住址:休宁县蓝田镇南塘村五陵村民组 父母联系方式:电话 案例介绍: 婷婷,女,12岁,五年级学生。性格上,胆小、自卑、不爱动。在交往方面的主要有:不合群,孤独,害怕参加;自卑感强,回避与老师同学相处。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即使被老师喊到也因紧张而说不完整,语言表达能力差。家庭作业经常不能完成。她的父母亲长年在外打工,跟随奶奶生活。 一.主要心理分析 通过几个月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她与人交往时最主要的表现是: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压抑心理。作为老师,只有给予她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她改掉自卑,忘却孤独,增强自信,自由地与家长、老师、伙伴交往,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成绩也能得到提高。 二、辅导过程 (一)情感沟通

我以真诚的态度与她谈心,进行情感沟通给予她充分的信任,抓住她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帮助她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付出努力,并用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鼓励她,树立较强的自信心。 (二)同学关心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改正她的学习习惯方面,还注意发挥集体和伙伴的作用,通过同学的关心与督促,及时提醒她认真完成作业。首先为她营造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我安排一个外向、活泼、乐于助人的中队委做她的同桌。这样当她有困难时,同桌能热情地帮助她,帮助她恢复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能让余思佳在与同桌交往的过程中懂得热情,帮助人是赢得同学喜爱的首要条件。 三.辅导效果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余思佳的交往自信心明显提高了,家庭作业能按时完成了,上课时也能积极举手发言了,在校内,能和老师进行交流,下课有时还会主动问老师。以前,她孤独,不说话,现在有了一群知心朋友,平时也能主动去帮助同学。因为有了良好的交际关系,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奶奶反映他不再孤僻、难管了。 四.辅导感悟 1.学生的不良习惯,都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而教师在工作中要化被动为主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及时发现,及时辅导,以促进其尽快转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种类及常见心理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种类及常见心理问题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记录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记录 篇一 学生姓名:xxx 班级:四年级辅导老师:xx 时间:x月xx日 地点:学校心理咨询室 自卑畏怯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一旦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不具备和他人同等的条件,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 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xxx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也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玩具等方面。这样给他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他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 家庭因素 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我从少言寡语的他身上看到的是更多的自卑和无奈。原来xxx的爸爸是一个精神病人,妈妈先天双目失明,爷爷做杂工,xxx的日常生活起居只能由身患严重糖尿病的奶奶照顾。虽说他也出生

在独生子女家庭,但他所要面对的和承受的确实其他同龄孩子无法想象的。奶奶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爷爷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表达的方式也十分粗暴。爷爷奶奶对他的望子成龙,导致他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他未能达到大人的期望时,便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xxx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于是他渐渐变得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有时还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由此他产生了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 3. 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老师们对xxx了解不够全面,关注不多,久而久之,让他便逐渐产生失落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及时完成课外作业,得不到老师适时的表扬和鼓励,甚至是另眼相待,因而否定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自卑感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家境较好,乖巧可爱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xxx这种状况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过多的自我否定产生了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他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总是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辅导过程: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一、基本情况 赵紫阳,男,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头脑聪明,语言表达能力很好。但自制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乱说话就是做小动作,无法专心听讲,经常严重干扰上课秩序,行为上表现出多动的倾向:1、活动过度:(1)经常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多。(2)在一些不该动的场合乱跑乱爬。(3)很难安安静静地玩。(4)经常话多,说起来没完。2、注意力不集中:(1)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2)做事时难以集中精力。(3)经常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4)经常丢一些常用的东西。(5)经常容易因无关刺激而分心。(6)经常忘事。3、成绩差,缺乏荣誉感:(1)考试经常不完成试卷。(2)没有荣誉感.(3)课上被老师批评故意抗议引起他人哄笑。 二、诊断和成因分析 1、单亲家庭,母亲出走,父亲打工,没人管孩子。 2、家庭教育严重缺乏。父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采用棍棒式教育,久而久之他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就越来越难以改正。 3、父亲的不良习气影响其成长。 三、教育和辅导过程 1、对学校环境的干预。 ①调整座位。由于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任何视觉或听觉的信号都会转移他的注意力。所以我选择了上课比较遵守纪律的同学坐在他的旁边和前后。并且让他坐在教室的前边,这样我可以经常注意他并针对其不良的行为采取措施,当他分心时可以及时提醒他。 ②改变教学方式。采用灵活、有趣、快乐的教学方式授课,争取每节课都能有让他发言的机会,努力把他带到课堂中来,不让他的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 ③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找出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尽量减轻他的作业量,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对其学习技能的培训,如精确做作业的能力、仔细检查的能力等。 2、对家庭管理的干预。我及时与其家长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商讨干预方案。要求家长要全面、客观了解孩子的情况,并为孩子做表率。 ①帮助其制定明确的规定,且具有一定的规律。使孩子在家的活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几方面

-----------------------------------精品考试资料---------------------学资学习网-----------------------------------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几方面,具体有哪些表现?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下: 在学习方面: (1)入学不适应。主要表现:对上学的态度消极。出现或多或少的学习困难。不能很好地与同学相处。缺乏责任感,经常扰乱集体的秩序。 (2)厌学。主要表现为: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注意力分散,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明显的分心状态。常常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教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 (3)学习疲劳。学生年龄越小,越容易产生疲劳。 在情绪情感方面: (1)羞怯。主要表现:见到生人脸红,不爱说话,即使说话也慢声细语。 上课时不敢举手,不敢大声回答问题。参加活动时主动性不强,不敢带头或自愿去做某件事。 (2)焦虑。分离性焦虑。主要表现:不愿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考试焦虑:主要表现: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害怕考试,考试时过分紧张。

(3)易怒。主要表现:自我约束能力差,情绪不稳定。说话、做事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地处理问题。遇事易冲动、任性。在困难面前,不能持乐观的态度。对符合自己心意的什么都好,遇到不顺心的事则怨气冲天,满腹牢骚。 (4)嫉妒心。主要表现:盲目骄傲,不愿意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常对别人挑剔和贬低。感情上自私,只要求老师对自己关心、重视,看到老师关心、重视别人,就生气,甚至怨恨别人。与同伴相处,喜欢显示自己,讥笑别人。发现比自己强的人或事,轻则有意视而不见,重则想破坏。 1 / 2 在行为方面: (1)说谎行为。主要表现:为了逃避惩罚或责任,故意说谎。为获得某些东西或荣誉而不惜说谎。 (2)攻击行为。主要表现:打人、骂人,欺侮弱小同学。占有欲、支配欲强,性情急躁。缺乏同情心和正常的人际感情。蛮横无理,粗暴的扰乱别人,甚至在课堂上做出各种小动作打扰同学。好主动出击、喜欢公开批评他人、好开别人玩笑、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等。 (3)退缩行为。逃避、依赖、爱哭、不爱社交、自暴自弃等行为。在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方面: (1)自我评价能力较低。主要表现:缺乏自信;常常对自己不满;

学生心理咨询个案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学生心理咨询个案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基本情况介绍: 王玮,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 主要问题概述: 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搞一些惹人注意引人发笑的恶作剧。作业不端正,喜欢讲一些不文明的脏话,经常无缘无故的欺侮同学。 背景资料: 王玮在幼儿园时就比其他孩子明显表现出多动调皮。父亲母亲都初中毕业,均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孩子,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当老师批评他,同学反击他时,毫无不愉快的表现,反而感到高兴;下课时,经常无缘无故的欺侮同学,因此同学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 辅导策略和实施: 对于他所出现的种种行为,我经过仔细调查,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条:1、没有理想的家庭教育环境;2、教师和家长的批评强化了他的攻击性行为;3、同学对他的不友好、不信任造成了他的逆反心理;我对这位同学进行以下几次的心理辅导: 第一次咨询 改变其家庭教育环境。首先,我同他的父母和爷爷奶奶进行一次诚恳的谈心。通过谈话使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求他的父母多抽一些时间来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督促他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孩子有错时,应耐心开导,而不应用辱骂、欧打的教育方式。爷爷奶奶不能一味

地放纵,要跟他多讲些他们那时学习生活的艰苦环境,使他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其次多进行校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汇报在家的活动情况。 第二次咨询 采取情感导入策略正面转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都需要爱,尤其是陶豫浩,平时受到批评、冷落太多,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当他犯错时,如果再进行指责、辱骂,那只能强化他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陶豫浩的这种心境,我决心想办法和他沟通心理。首先用我的热情来换取他的信任,对待他的困惑我热心帮助,对待他的忧思我热心化解,偶尔有点进步,我就在晨间谈话上大加表扬。体育活动课时,同学们不愿跟他在一起,我就特意走到他身边,和他做游戏`聊天,让他感到教师的可敬可亲。随后,我又对他说老师愿成为你的第一个朋友。后来在班级活动中,我尽量给他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帮助他树立信心和培养他的荣誉感,并经常把他的进步告诉他的家庭。 第三次咨询 多给他以榜样教育。我采取积极措施,从身边的榜样教育他,让他认识到自已的不足,让他体验到榜样的荣耀,给他寻找一条做榜样的途径,鼓励他争做别人的榜样。 第四次咨询 和其他任课老师积极配合。改变和他在一起的小伙伴的思想品德行为,为他创造一个健康、理想的活动环境。 辅导效果: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辅导记录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辅导记录 时间:2008年3月 辅导主题:人际交往辅导——他不再胆怯了 案例介绍: 尹某,男,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成绩很好,上等智商,性格内向,中等身材。在课堂一直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回答问题就脸红,胆颤心跳,担心回答不对。从小就胆小,独来独往,人际关系欠佳。集体活动很少参加。放学回家后,钻进房间,看电视、看书,再也不出门。 案例分析: 尹某的爸爸是一名建筑工人。尹某跟随爸爸来我市工作,今年才转到我校就读。尹某的爸爸一天忙到晚,尹某整天只能一人独自在家,缺乏父母的关心。因为尹某祖籍湖南,说的是普通话,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交谈。父母又没有时间带他到公共场所,参加集体活动,造成了性格孤僻,胆怯的心理。于是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对同学冷淡,不理采,好象比较高傲的样子,伙伴们也不敢与他接触,所以人际关系不佳。 辅导方法: 1、鼓励多与人交谈:做到有话就说,有事就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多与老师交谈,说出自己的心理话,教师并与他制定出改变胆怯的心理计划。 2、引导交友:教师介绍班上性格外向、活跃、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和他交朋友,让他们互相交谈,共同商讨解决胆怯的办法。 3、写观察日记:让尹某每天写一篇日记,把每天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并且读给同学或家长听,让家长在日记后面签上家长意见,增强他的胆量。 4、参与课外活动:带他参与课外活动,并且让他担任一个角色。如由一个普通的参与者到当协助主持人,或者由协助主持人变为当主持人等,来参与组织展开活动。让他从不敢说到敢说,既增进了他与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增长了智慧。 5、引导阅读:让尹某阅读课外书籍,每读一篇写下读后感,写完后,每天自己对着墙壁大声读两次,既充实了知识,也能够改变心理状态。 6、创造课堂发言的机会:上课时教师引导他回答问题,多给他说话机会,只要他稍微有一点进步,即时给予他肯定、表现,增加他的信心。

中学生常见12种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12种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早恋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追星问题、考试焦虑、情绪方面的问题、学业不良问题、考试作弊问题等。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消除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主要有注意中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平衡;增进自我了解,培养中学生自我接受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环境;开设主题讲座;保持书信的交流;转变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优化社会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结构等等。 11岁到18岁的年龄阶段,一般是中学阶段,这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浪漫,最有创造力、最少保守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这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度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国外有学者形容这一阶段是“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 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伴随者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的十分敏感和冲动,花季少年既有绽放的欣喜,也有凋落的忧伤。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自由,有时太多的渴望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3.孤独心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人离不开群体,同样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孤独是一种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遗忘,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感正是个人

关于小学二年级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小学二年级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一、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王晓丹 性别:女 年龄:8岁 年级:二年级 父母文化水平:小学 二、主要问题 性格内向、自卑、不完成家庭作业 三、分析与诊断 根据家访和通过他人了解,该生产生性格内向、自卑、反应迟钝等心理问题,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家庭环境影响。因其父亲母亲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忙于农活,却少对该生的照顾、关爱和沟通,从而造成该生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缺乏与他人正常的交流与沟通,没有分享快乐和倾诉痛苦的对象。比如:在周末的时候,当看到别的孩子有爸妈带着玩,而自己的父母不是在外打工,就是在家干活,感觉自己最亲近的人都不关心自己,对这个世界、社会渐渐失望,产生孤独感、自卑感,导致性格内向,产生自闭倾向。二是学习环境影响。该生学习成绩一直偏下,导致自信心不断减弱,从而产生自卑感。特别是在数学这门科上,对一些简单的问题,他要想很久才能思考出来,但其智力水平很正常,说明性格的内向导致了反应的迟钝。 四、辅导过程 针对彭正阳出现的性格内向,有自卑感,思维迟钝等心理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治疗。 首先,安排“小老师”进行帮带。在全班范围内挑选一个外向、活泼、乐于助人的“小老师”做他的同桌,热情帮助他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向老师反映他的学习情况,既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又能让教师通过“小老师”及时掌握他的学习、思想情况。同时,通过同学习之间的互帮互学、相互交流,让彭正阳懂得热情帮助人是赢得同学喜爱的首要条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走好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其次,运用宽松学习环境进行熏陶。上课时经常用用鼓励的语言、赞许的目光激励他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只要该生举手,就优先让他回答问题。当答不出的问题时,及时加以引导,只要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或轻轻地抚摸一下他的头等,让他能感到老师的和蔼可亲,感受到有人在关心他、在关注他。针对他反应迟钝的问题,在讲解作业时,从他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千方百计启发他、引导他,通过开展脑筋急转弯、猜迷语等一些有益智力发展的游戏,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其反应能力。 最后,运用激励教育唤起自信。对该生取得的成绩、获得的荣誉及时给予肯定。比如,当他主动参与劳动时,及时在同学面前表扬他;当他学习上有一点小进步时,第一时间把他进步的消息告诉家长;当他主动帮助同学时,让同学给予一声真诚的“谢谢”;当他做错事时,引导认识错误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让他不犯同样的错误……通过一人一事的及时帮带,让他找回自信,相信只要经过自己努力,一定不会比其他同学差的。 五、辅导效果 经过教育辅导,该生的家庭作业能按时完成了,举手发言也积极了,偶尔也会主动问老师问题了,性格也比以前开朗多了。特别是在与同龄伙伴交住中,其交际能力和集体观念有了明显提高,团队意识、协作意识不断增强,比如:在和伙伴游戏中能够与伙伴合作、共同进退,同时,他的一些不良习惯也在小伙伴的制约、帮助下得到改正。 行为决定习惯。学生的不良习惯是在日积月累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作为教师,在平时工作中要对学生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加强教师、家长、学生之间有沟通,建立起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互动网络,努力营造学生进步人人想、学生成长大家帮的良好氛围。通过家访走访、个别谈心、重点帮教、典型激励等方法,让那些思想后进、心理亚健康的学习重新找回自信,茁壮健康成长。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表 辅导对象马振旺 班级二年级 性别男 年龄9岁 辅导时间 辅导缘由上课特别不认真,成绩很不好,不完成家庭作业,上课不回答问题

最新---5个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记录资料

平沟小学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学生姓名:李光欣 班级:四年级 辅导老师:王兵德 时间:2016.3.19 地点:学校心理咨询室 家庭住址:黄羊镇平沟村一组 个案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一旦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不具备和他人同等的条件,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 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李光欣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也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玩具等方面。这样给他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他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 家庭因素

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我从少言寡语的他身上看到的是更多的自卑和无奈。原来李光欣的爸爸妈妈离异,李光欣的日常生活起居只能由患病的奶奶照顾。虽说他也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但他所要面对的和承受的确实其他同龄孩子无法想象的。奶奶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爷爷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表达的方式也十分粗暴。爷爷奶奶对他的望子成龙,导致他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他未能达到大人的期望时,便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李光欣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于是他渐渐变得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有时还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由此他产生了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 3. 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老师们对李光欣了解不够全面,关注不多,久而久之,让他便逐渐产生失落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及时完成课外作业,得不到老师适时的表扬和鼓励,甚至是另眼相待,因而否定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自卑感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家境较好,乖巧可爱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李光欣这种状况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过多的自我否定产生了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他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现在绝大多数小学生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对学习、考试、人际交往、家庭等方 面存在的问题心理上准备不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研究小学生心理问题已非常迫切,不容忽视。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1?家庭原因。 (1)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从一些问题学生的 家庭背景来看,父母的失职是造成孩子发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或双双外出而未能尽到管理教育孩 子之职责,或虽在家但疏于管理教育孩子,使他们养成了自由散漫、任性等坏习惯。 (2)家长的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父母是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有的父母对自己的言行不检点,造成负面影响,带坏了孩子。不少家庭不懂得

小学生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 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孩子没有耐心;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或者见识面狭窄,教育方法难于奏效,致使学校教育的成果付之东流。 2?学校原因。 (1)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太大。有 的学校应试教育”主宰、统揽一切,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频繁的考核、竞赛,以及同学间的不健康竞争”等,势必对小学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网”。 (2)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有的教师一味抓所谓教育质量”,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不能张扬,能力、特长无用武之地”,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少数教师歧视、羞辱差生,对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工作方法简单、 粗暴,常常为学生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大动肝火,甚至去体罚和变相体罚,使学生神情恍惚、精神紧张,给学生心灵造成了严重伤害,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胆小、恐惧等心理障碍。 3?社会原因。 主要是不良社会风气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尽人意,歪风邪气尚有一定市场。影视、网络的普及,给部分儿童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文艺出版界鱼龙混杂,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拳头+枕头”,学生接触多了会起到负

最新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我的烦恼一个字——慢 我的烦恼就是一个字——慢。它不仅是我的烦恼,也“顺便”给妈妈、老师带来了烦恼。 从上幼儿园时起,老师和妈妈就发现我很慢。从那时起到现在,每天早晨一睁开眼睛,就听见“快起床”;穿衣服时,就听见“快穿”;刷牙时,就听见“快刷”;吃早饭时,就听见“快吃”……这一早晨的“快声”还是没让我快起来。到了学校里,没有了妈妈的“快声”,我做得更慢了。放学回家路上,妈妈叫我“快走”;回家后,写作业时,又听见“快写”;吃晚饭时,又听见“快吃”;睡觉时又听见“快睡”。就这样,我的每一天在快声中开始,在快声中结束。就这样,我还是没有快多少。 以下是《我好累》的原文,希望这稚嫩的呼声能引起智者的思虑: 高中生活使我感到每走一步都好累,许多迎面而来的困难都还没有解决,希望没有了,应该说,从一开始就没有希望,哪来的失望? 每天有无数的“白版”等着我去把它们变成“花版”,“之乎者也”还未念完,English 已“从天而降”,送走了“Hello Hello”又迎来了“念经”。未来得及出去“放风”,代数的Mr.L已经开始“攻击”:一个字“做!”,四个字“没得商量”,又得埋头进入xy中…… 一天就匆匆过去了。 当天边还未泛起“鱼肚白”,当忙碌的早晨还未到来,我已经起床了,就这样进入匆匆的一天。负担一天比一天重,人一天比一天累,换来家长的“关心”却是:“你苦了这几年,可以幸福一辈子”,就为了这个“信念”与天地万物匆匆而过。 “我好累!”我发自内心地喊了出来,但代表的却是所有的同龄人。 很累,很烦,为什么?学习累,学习烦。 再请各位老师看一下关于中学生的一些新闻报道。实例一:某地一学生不堪忍受考试压力,寝食难安,得了抑郁症。实例二:高考过后,一考生因没有及时收到成绩,怀疑自己落榜,竟要自寻短见。实例三:相当数量的考生因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变得消极颓废,浑浑噩噩度过剩余的中学时光。实例四:一考生因考后成绩不理想,决定加倍努力,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去学习,结果得了自闭症。实例五:一高中生整天埋头做题,直到有一天,他空闲下来后,他就问自己,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学习,以后泛化开来,做任何事都问为什么,连上厕所也怀疑。医生诊断明显的强迫症。还是学习,成绩惹的祸。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不光是带领学生冲锋陷阵,跨过一座又一座的成绩高山,还要不妨静下来,看看学生是否因为踩死路边的小草而感伤,也要带领他们跨过座座心灵的高山。不过有时想想这也难怪,请大家回忆一下平时和同事是怎么打招呼的?你们肯定会问:“最近怎样啊?”“身体怎样?”要么就是,怎么样,在哪发财啊?而很少会问心理怎样啊?遇见学生就更不用说了!如果现在正走过来你班上的一位学生,你会怎么和他打招呼?见到你的学生你会问作业做了没有啊?今天上课听懂吗?最近成绩怎么样?却很少有老师问学生今天开心吗?心情怎样啊?更少人会问及今天在学校玩得怎样? 现在的家长也一样,整天想着自己孩子的补学习补身体,补钙、补脑,补铁……,什么脑白金,脑轻松,巨人一号,生命一号。。。。等等。当许多家庭和老师将培育后代的注意力放在学习和身体上时,却很少关注自己的学生在想什么,想要什么,他们的心理素质怎样?目前,我国有8%到10%的儿童有心理疾病,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17岁以下的青少年现有3000万人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低龄化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一、基本情况 林第,男,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头脑聪明,语言表达能力很好。但自制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乱说话就是做小动作,无法专心听讲,经常严重干扰上课秩序,行为上表现出多动的倾向:1、活动过度:(1)经常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多。(2)在一些不该动的场合乱跑乱爬。(3)很难安安静静地玩。(4)经常话多,说起来没完。2、注意力不集中:(1)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2)做事时难以集中精力。(3)经常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4)经常丢一些常用的东西。(5)经常容易因无关刺激而分心。(6)经常忘事。3、反应很慢:(1)考试经常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写一个字要花别人两三倍的时间。(3)课上被老师点名,要个三四秒的时间才会反应过来。 二、诊断和成因分析 1、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所以未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而当他们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时,问题已经很严重了。这时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又容易过高,希望通过一两次的教育就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2、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偏差。父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采用棍棒式教育,而他妈妈对他则比较溺爱,家庭教育观念的不一致他不良的行为习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久而久之他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就越来越难以改正。

三、教育和辅导过程 1、对学校环境的干预。 ①调整座位。由于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任何视觉或听觉的信号都会转移他的注意力。所以我选择了上课比较遵守纪律的同学坐在他的旁边和前后。并且让他坐在教室的前边,这样我可以经常注意他并针对其不良的行为采取措施,当他分心时可以及时提醒他。 ②改变教学方式。采用灵活、有趣、快乐的教学方式授课,争取每节课都能有让他发言的机会,努力把他带到课堂中来,不让他的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 ③对学习的期望: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找出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尽量减轻他的作业量,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对其学习技能的培训,如精确做作业的能力、仔细检查的能力等。 2、对家庭管理的干预。我及时与其家长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商讨干预方案。要求家长要全面、客观了解孩子的情况,保持平常心,为孩子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另外向其家长提供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日复一日地陪在孩子身边做作业。 ①帮助其家庭制定明确的规定,且具有一定的规律。这对一般的孩子很重要,对注意力涣散的孩子更加重要,使孩子在家的活动有规律,家长的规定要简明扼要,规定越具体,孩子就越容易约束自己。 ②自我控制能力训练:鼓励家长帮助他建立独立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制定学习计划,自己整理书包,学会记笔记,学会提高学习效率。 ③家庭作业的管理:鼓励家长运用一些方法,培养他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 一、前言 中学阶段,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也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伴随着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的十分敏感和冲动。 二、常见问题分类 在这个时期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解决方法: 1、加强思维训练,特别是"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训练。 2、克服学习惰性。 3、动之以情,增加"感情投资"。 4、增强心理相容,心理协调程度。 5、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 6、加强课外辅导。 7、增强鼓励、期望和热情的期待、关心。

8、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以及遵守纪律,克服困难的意志培训。学生的潜能和其他优势,唤醒他们的自信心,转变他们的思想认识,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坚定继续努力的决心,启动他们的学习动力系统,促使其彻底转变。 (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和睦良好的家庭能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父母不和或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父母关系不和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解决方法: 1、建立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对于攻击性学生,家长和教师特别要提供和谐环境,以避免争执、冲突等不协调关系的存在。 2、采用集体讨论、角色扮演、行为矫治等方法减少学生攻击行为。如果两个学生打架,就可以让他们用互换角色的方法在小组或全班面前讨论,以了解每个问题争执的两面及其处理技巧,然后集体讨论。 3、锻炼学生对挫折的忍受性。攻击型学生多容易冲动,碰到挫折、遇到不满无法忍耐。增强对挫折的忍受性可减少冲动行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