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州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

台州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

台州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
台州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

台州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

2012-2-2

《台州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是台州科技职业学院金泽完成的2010年度市社科联研究课题(课题编号:10YB11)。课题以近百本年鉴、近10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确定了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及高等教育统计指标,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台州高等教育发展情况与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对促进我市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主要观点如下:

一、统计分析结果

(一)从横向分析来看,台州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协调。台州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从1999年以来基本上处于全省的中间位置,而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却一直处于全省倒数第二的位置,与全省其它各市比较表现极为反常。这是为什么?可能有如下原因:一是台州撤地建市时间较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较重,每年财政在这方面的投入较大,可用于高等教育的经费相对来说一直不足,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与其它市相比自然较慢。二是台州市本级财政可支配收入与其它市相比较少,可用于高等教育的经费相对来说也较少,基本上只能保证高校人员经费与日常办公经费,其扩大发展的空间较少。台州学院椒江校区建设了10多年,还没有建好。台州职业技术学院10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基本建设,建设经费主要靠银行贷款、土地出让和学费收入,政府投入不多。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建设新校区是靠老校区土地出让,筹建至今8个年头了,一期工程还没有完工,政府基本没有投入。三是台州高等教育的基础较弱。1999年之前,台州只有一所高校,在校生只有2672人,至2010年台州高校数量增至4所,在校生人数29749人。台州高等教育的综合排名全省倒数第二,比衢州好一点。四是台州地处浙江省沿海中部,南靠温州,东濒东海,西连丽水、金华,北接绍兴、宁波,与省会杭州相距约300公里,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没有地域优势。五是台州是股份制经济的发源地,是中国当前两大经济模式之一的“温台模式”的创始者。其中,台州民营经济的比重占了台州经济总量的97%以上,高于同省的宁波70%,绍兴96%的比重水平。高度的私有化使得台州中小企业较多,国有大型企业较少,对高等教育的需要较弱,台州高等教育发展缺少内生动力。最后,对高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问题可能是台州高等教育综合排名一直在全省倒数第二的主要原因。因为国家宏观政策影响是平等的,对各市的影响是相同的。浙江省除了省会杭州、计划单列市宁波及与其较近的、交通较方便的城市外,地理位置不如台州的丽水为什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也超过台州?丽水市高校在校生规模从2003年开始超过台州,达12006人,比台州多238人;此后丽水高校在校生规模一直高于台州,2007年丽水高校在校生规模增幅较大,达33173人,而台州则只有15391人,比台州多17782人;至2010年,丽水高校在校生为35584人,而台州为29749人,比台州多了5835人。这些数据表明,在排除了国家政策、高等教育基础、地理位置等因素之外,只能从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上做出解释,由于认识不同,高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亦不同,最终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二)从纵向分析来看,台州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一是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有影响,即台州的高等教育随着台州的经济发展而发展;二是台州高等教育的发展除了与区域经济发展有

关外,还受益于国家高等教育的宏观政策。在我国,国家宏观政策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大影响,高校的建立、招生计划的确定、毕业证的发放完全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控制,市地级政府没有高等教育的审批权,地方高校没有办法自主。从具体的数据就可以说明国家宏观政策对台州高等教育的影响。受高校扩招政策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快速发展,至2009年底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数达778所,与1999年相比增加了181所,平均年增长率为2.8%;普通本科在校生人数达1179.8万人,与1999年相比增加了864.9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25%;至2009年底高职高专院校数达1215所,与1999年相比增加了741所,年增长率为14.2%;高职高专在校生达964.8万人,比1999年增长了876.9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90.8%;至2009年底浙江省高等院校总数为78所,与1999年相比增加了42所,平均年增长率为10.6%;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为86.65万人,比1999年增加了75.52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2.9%。至2009底我市高校在校生人数为29164人,比2000年增加了25039人,平均年增长率为60.7%。由此可见,国家宏观政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未来台州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趋势。目前,世界经济危机并未结束,我国仍然面临人民币升值压力、出口压力、就业压力、房地产宏观调控压力,市场资金紧张、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我市经济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未来几年经济形势不会有根本转变。经济形势不好势必影响我市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市的经济发展模式短期内不会改变,现实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短期内不会改变,对高等教育的认识短期内也不会改变,人力资源配置要素短期内也不会改变。因此,我市的高等教育很难在短期内有较快发展。

二、几点建议

为了改变台州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局面,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台州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我市面临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及沿海开发等重要任务,这些任务的实现离不开高等教育,需要高等教育提供高级专门人才,需要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需要高等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及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因此,要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以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2010-2020)同样提出要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2010年全省高等教育生增均教育经费公用部分支出为12966.22元。而我市高等教育生均经费公用部分支出与此相比差距距较大,如果长期这样的话,势必影响我市的经济发展。

(三)加快台州区域经济发展步伐,以大项目、大平台拉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大项目、大平台需要高等教育提供人力资源,对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需要较大,台州的高等教育为了配合这些项目的实施也必须加快发展。因此,要发展海洋经济,上大项目,以经济助推高等教育的发展。

(四)充分利用国家高等教育宏观政策导向,加快内涵建设步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今后一段时间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政策导向有三个方面:一是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把全面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全方位落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

等方面;二是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人;三是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因此,我市的高等教育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在这三个方面做文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国家标准》国家标准GBT

国家标准GB/T 13017修订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承担的国家标准GB/T 13017《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修订任务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纳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修订项目计划,编号为:53032Z-1101,项目代号20030435-T-424。 2.背景 《指南》于1991年发布后,曾于1995年第1次修订为V.2版,现为第2 次修订的V.3版。从V.2到目前即将发布的V.3的逾十年间,科学技术和标准都已呈现出巨大的发展与进步,使《指南》V.2版内容对照当前高新技术已显出很大的差距。首先,企业在面对瞬息万变的环境而又不能制定可预测的长期规划时,自身必须具有一种自然和动态的演进和适应能力,而不是偶然强加于企业的被动举动,这需要企业制订相应措施来应对。其次,我国目前在国民经济产值上虽然蒸蒸日上,但生产中的能耗、资源消耗、安全事故、劳动生产率、管理水平及在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上都居世界相当落后的地位,这对科学的管理体系提出了要求。再次,我国日益认识到标准的重要作用,起动了国家标准战略的研究,而企业的标准化是标准化战略的基础和落脚点。 3.主要工作过程 承接本标准的修订任务后,我院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的标准修订课题组,并去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和宝钢集团做了调研工作,在鲍仲平同志的直接指

导和亲自带领下,收集了大量标准和文献,做了充分的前期调研工作。经过课题组的努力,2006年初基本完成了本标准的草案稿,3月向本院的院领导及各研究所做了汇报,相继走访了多家企事业单位,深入听取了各方意见;并对草案做了多次修改,于2006年6月完成了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二、内容简介 1.本标准的定位 a)为编制先进、科学的企业标准体系提供指导 《指南》第三版采纳并融合了国际上最新管理理念和高技术水平的标准。 b)面向所有企业的中性标准 定位在实施系统集成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同时也适用于不实施这些集成 的传统企业。既适合于制造业企业,也适用于服务业等其他企业,也可 以为政府电子政务项目建立标准体系提供指导。 2.技术创新 a)以企业建模标准体系(企业工程和集成标准体系)为指导ISO发布了企业建模的系列标准,包括“通用企业参考体系结构与方法 论”GERAM,其范围包括企业工程/企业集成所需的所有知识。要求把 改变过程中利用的多种学科的方法统一起来,例如工业工程、管理科学、 通信和信息技术等方法。GERAM框架的目的是要把基于产品模型和基 于业务过程设计的两种不同的企业工程方法统一起来。 b)以企业管理体系为指导 ISO已发展和制定出“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 管理体系”“信息安全管理”等成套的标准体系,此外还有“风险管理”、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研究 【摘要】重庆市直辖以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区域之间很不平衡,“一圈”与“两翼”在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上的差距很大,这既有地形地貌的原因,也有工业布局和具体经济政策方面的原因。要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就要重视规划,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要求,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并贯彻好成渝经济区的相关具体政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差异均衡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指针。重庆市是我国目前行政区域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也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经济的协调发展,将为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协调发展提供实践经验,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差异性分析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重庆经济区域划分为“一圈两翼”,即以主城为核心、以大约一小时车行距离为半径范围的城市经济区(“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北翼”)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

(“渝东南翼”)。自直辖以来,重庆的经济一直呈稳步发展的态势,GDP从1997年直辖之初的1509.7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011.37亿元①。但是,重庆市各区(县)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直辖以来,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具有以下特点②:第一,总体绝对差异扩大;第二,总体相对差异有所扩大;第三,两极差异不断扩大;第四,从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来看,主要表现为一小时经济圈增长比较快,与渝东北经济、渝东南经济区差异扩大。因此形成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二元结构。 2011年,重庆“一圈”的GDP达到了4368.49亿元,大约占重庆市GDP总量的43.63%;而相对发展滞后的渝东南经济带,其GDP总量仅为537.98亿元,仅占重庆市GDP总量的5.37%。2011年重庆“一圈”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5万元,“两翼”实现2.01万元③。由此不难看出,都市经济圈与周边的渝东南、渝东北经济带,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增长优势。 重庆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大。从2008~2011年,重庆市三大区域GDP总值(表1)可以得知,每年一小时经济圈的生产总值远远大于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即使不从“一圈”和“两翼”对比,仅从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的GDP总值来比较,二者也存在明显差距。这无疑体现出重庆市三大经济区域在发展上的巨大差距,而这种差距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研究 经济贸易系 国际经济贸易实务(物流与报关)1班 2009级 09421107 刘杏铃

发展前景:东盟业已形成的国际经济、政治实力;东盟在亚太国际关系中的独特地位;东盟内部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上的改善; 以及东盟艰难跋涉、发展壮大的实践本身等,却为东盟一体化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 障碍:东盟的一体化与欧盟的一体化相比,其进程中还存在着社 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经济结构缺陷等重重障碍. 区域经济一体化被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 状态或过程。也有人将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以及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合作、变化、发展的浅析。

东南亚国家自由贸易区经济学家大英帝国经济一体化

三、正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但国内外对经济一体化尚无统一定义。"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的使用是近年出现的。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根据经济地理的观点,世界可以分为许多地带,并由各个具有不同经济特色的地区组成。但这些经济地区同国家地区并非总是同一区域。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体化组织的基础,一体化组织则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一体化的成就固定下来。 经济一体化具有许多经济方面的优点,重要的有: (一).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二).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达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水平; (三).国际谈判实力增强有利于得到更好的贸易条件; (四).增强的竞争带来增强的经济效率; (五).技术的提高带来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六).生产要素跨越国境; (七). 货币金融政策的合作; (八).就业、高经济增长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为共同的目标。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各国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商品和劳务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跨国流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跨国公司的活动日益频繁。各国政府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放开以前对外国公司封闭的产业,更强更广泛的区域贸易集团化运动,资金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降低关税壁垒的长期影响,认同并强化了一体化的潮流。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 (二)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三)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 (四)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

2016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男有分,女有归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A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 B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那六兄弟)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 C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败我耶!” D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老都管又道:“且耐他(杨志)一耐。” 4.(3 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 2016 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语文知识积累(26 分) 1.(4 分)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春天走到山上,看到满山花朵(zh àn ) 放,忍不住欢欣鼓舞,想尽情大喊几 声。夏夜漫步海(b īn ) ,一抬头看到满天繁星,心中忽然被许多喜悦和惊(y à) 充满,竟然可以热泪(y íng ) 眶。 2.(10 分)古诗文名句默写。 (1)青青子衿, 。(《诗经?子衿》) (2)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 (4) ,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5)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中描写水急舟横之景的诗句 “ , ”, 寄 寓 闲 适 之 情 ; 刘 禹 锡 在 《 陋 室 铭 》 中 描 写 苔 绿 草 青 之 景 的 句 子 “ , ”,流露自得之意;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描写月清霜冷的诗句 “ , ”,隐含羁旅之思。 3.(3 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 . . . . . . . . . . . 5.(6 分)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填空。 经典名著不乏奇人,他们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施耐庵( ) 填作品名) 中花荣射箭技术令人赞叹,罗曼?罗兰《名人传》中 (填人名)雕刻艺术举世闻

消费品分类-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消费品分类》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 国家标准起草组 2015年11月

一、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4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组织起草国家标准《消费品分类》,项目编号为20141128-T-469,计划2015年完成报批。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全国消费品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8)归口。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组织编写,湖北省标准化研究院、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单位参加编写。 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1、对消费品进行科学分类是监管消费品安全的重要依据 2014年6月,质检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多项“以发现问题为导向,以强化处置为核心,以保障安全为底线”的新举措。作为全国质检系统聚焦的“三大安全”之首,消费品安全既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考验着质检工作的改革创新能力。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消费品安全监管工作要以保障消费安全,净化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为出发点,突出民生导向、底线思维、风险管理、多元共治4项原则。 基于全社会对消费品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消费品进行深入研究任重道远。消费品的内涵和分类是国家消费品安全监管部门开展工作的基本依据。然而,我国目前尚未有针对消费品内涵的权威界定,并缺乏对消费品分类的相关依据,使诸如标准制修订、国家监督抽查、专项抽查、风险监测等相关监管工作常常陷入无序和不科学的境地。因此,对消费品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对消费品范围进行科学分类可为监管消费品工作提供依据。 2、以标准或法规形式界定消费品分类界定是世界其他国家监管消费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纵观国际社会,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均有相应的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监管消费品安全,且均出台了《消费品安全法》,在该法中,对消费品的内涵和分类均做出了相关界定,使消费品安全监管具备了法律依据。在我国,尚未有相关法律或标准对上述内容进行规范,而由于各国的国情各异,上述国家的相关材料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国情,因此,需要依据我国政府职能的设置、行业发展状况等因素,制定与我国政治、经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消费品内涵和分类规范。标准化作为一种规范相关技术文件的重要手段,是使全社会认同和固化消费品内涵和分类的关键途径。 三、标准编制过程说明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目录 一、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 ㈠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 (2) 2.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不充分 (2) 3.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2) 4.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 (2) ㈡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主要问题 (3) 1.土地城镇化大于人口城镇化 (3) 2.城市就业和城市贫困 (3) 3.当前收入差距问题 (3) 二、城乡统筹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 (3) 三、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探索 (4) 1.经济增长与农业的关系 (4) 2.人口的增长与经济问题 (5) 3、如何(怎样)解决三农问题? (5) 主要参考文献 (7)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内容提要】加快发展,加快西部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及西部大开发的总目标。西部地区幅员广阔,农村人员比重大,是我国农产品的重点产区,经济基础差,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康,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农村区域进而整个国家小康目标的实现。要加快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首先要深化认识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农村劳动力供求及转移、教育事业、城市贫困、就业不充分和收入差距等问题及原因。“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全局,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解决西部贫困地区脱贫的根本出路。本文就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发展新农村经济,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贫困、农村经济、统筹、三农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需要经济、技术、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发展,去赶超发达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的富强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建国以来,我国在促进和调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多以政策倾斜、经济扶持为主,东西部地区经济大联合,用经济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由原来的“输血方式”逐步向“造血方式”转化,国家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下定决心,下大力量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并且为此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仍旧相当缓慢。要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首先要深化认识贫困地区贫穷的现状和原因,从而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摆脱贫困。 一、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反贫因是人类面临的一项共同历史任务。贫困不是社会主义,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城乡差距、东西差距越拉越大,西部农村贫困问题非常严重,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仗便是要消灭贫困。 ㈠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不少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财政极度困难,尤其是县、乡镇一级,国家机器运转吃力,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可以列出一个很长的单子:官员腐败、下岗失业、性比失调、医患矛盾、三农问题、收入差距扩大、城市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劳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等。在这些问题中,有些是阶段性的、有些是长期性的、有些是其他问题派生出来的、有些则是许多问题的根源,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问题的存在,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收入差距扩大,导致社会整体消费不足,有些问题是一时解决不了的,只有长期性或通过其他方面来加以缓解。 1.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西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 文献综述 :杜春勇 学号: 班级:国贸1304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对于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学者们也各有解释,如资本流动、发展战略等。但这些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上。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提出了 4 个方面的展望:扩大研究围、细化研究对象、提炼动力机制、创新研究方法。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国众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从总体上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1)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 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认为,经济利益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机,对于迁出地而言,不仅减少了可分享地方国生产总值的人口,还获得了迁移者在迁出地工作而转移到迁出地的部分收入,从而使迁出地人均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而对于迁入地,由于迁入人口分享了当地经济增长的成果,必然使迁入地人均经济水平有所降低。该假说还认为,由生产中的专业化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研究发展部门的人力资本开发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从人口迁移角度分析,王桂新、黄颖钰(2005)考察了 1995-2000 年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省际迁移人口(外来劳动力)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带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正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迁入,弥补了东部地带本地劳动力供给的不足,推动东部地带的 GDP 增长了 10%以上,对东部地带 GDP 增长的贡献度几乎达 15%。杜小敏、建宝(2010)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实证考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省域)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东部人口迁入和流入大省来说,人口迁入对经济的影响大于短期流入人口;对于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部的一些人口输出大省,伴随人口迁出而引起的人力资本流失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 金相郁、段浩(2007)在卢卡斯模型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利用 1997-2004 年全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等人力资本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很好的解释。孔宪香(2007)认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等方面。高素英、曙明、王雅洁(2010)根据省 1978-2006 年的样本,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标签: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我国地区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增长加快,活力加强,趋于协调的良好态势。但受自然、历史及经济基础等因素影响,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慢不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地区发展差距已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区域协调发展不仅仅是生产力,也是生产关系范畴,直接关系到区域间和区域内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1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分析 区域协调发展概念最早源于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自然状况,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发展水平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加之各地区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或道路,从而必然带来区域间的差距,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理论上讲,它是学术界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科学反思的结果。从实际上看,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为解决区域差异扩大问题提出的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所谓区域协调是指以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等联系密切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构建城市问交流,合作和协商等的多层次平台,加强彼此协作,强化各自联系,做到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要求区域内部各地区,区际之间协调发展,而且要求区 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但是,究竟什么是协调发展,却很少有人进行科学的界定。多数情况下,区域协调发展只是一种模糊的理解。 (1)区域协调发展是共同富裕。即各区域都享有发展经济的机会,国家政策在向西部倾斜的同时,也要为中部的崛起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兼顾东部落后区县,做到经济发展中“公平”和“效率”的兼顾。因此“公平”和“效率”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定立足点。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和结果的结合上看,是在满足区域利益的帕累托改进的同时实现公平,即实现区域利益的“分享式改进”,并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2)区域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GDP提高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往往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经济获得快速增长的区域

台州初级中学初一新生名单 - 临海教育网 首页

台州初级中学初一新生名单事业计划360人,实际招生338人 学区学生279人 包鸿顺鲍佳敏蔡王燕曹彬婷曹均杰曾柯文陈晨宇陈怡玲丁佳怡冯扬 葛芯茹黄涛 黄宇韬黄祖儿金朋宜李智李佳洋李星鑫林昌威林芷丞林志轩娄雨豪卢佳慧卢玥 马君逸梅静怡彭永星宋雨婷宋之璇王沛琪王煊烨肖文海谢良俊徐博韬徐宏远许莹莹杨盛龙叶柳廷袁慧 翟真铁占潇丽 张可逸 郑高 周英铮 朱康宇 朱叶康 包敏佳 鲍紫微 陈佳颖 陈清鑫 陈新宇 陈雨薇 范文俊 冯晓庆 冯一洋 傅俊 郭纪未 郭千禧 何宸宇 洪炜 侯晨杰 胡乐琦 黄炎 蒋达成 蒋沛成 李雅芬 林子惠 马跃 彭宇霞 任嘉伟 盛弘毅 孙文龙 汤健鑫 汪燕 王辰华 王心盼 王雨蓝 魏久添 吴雅昕 吴允达 徐司亁 徐拓航 许漪锴 杨帆 叶泳灿 余谨睿 俞皓 张博 张依遥 张忆卉 张雨欣 张智迎 周俊宇 周宇翔 蔡杨帆 付荩乐 侯佳妮 胡乐涛 胡万阳 胡永成 黄汉哲 蒋晨蕾 柯一鸣 李霆钧 李梓菁 卢碧瑶 卢沁怡 陆彦冲 马林玉 马心怡 裘宇涛 沈嘉骐 沈欣伟 陶家伟 陶杨超 童锦纹 王倩倩 王天翊 吴含颖 吴佳盈 奚铭龙 徐南晔 颜乐晨 杨翎萱 杨启帆 杨新华 应圣尉 应思奇 张灵聪 张馨怡 章荣华 郑小萌 周镳 周峰屹 周一丹 朱佳琦 朱伟康 朱炫昊 包鑫悠 包星耀 蔡宸超 曹阳戈 陈纪霞 陈倩露 陈婉仪 陈燕 陈宇海 崔家诚 戴雨馨 董凌宇 方宗力 冯迪 郭津妤 侯王祥 侯雅妮 胡永俊 黄心语 黄一夫 李钦灏 李文斌

李依妮林立志林云鹏刘敬如罗晟宇 马星宇 马雨欣 石微康 唐淑怡 汪嘉琪 王宝宇 王炜强 王尊 吴婕 谢嘉莉 谢秦虹 许家诺许俊韬杨豪诚尹良涛张天石张雨薇周加达朱淏朱思洁鲍紫伊蔡如惠陈军翔陈如意陈若禺陈威烨冯榆迪顾家维韩伟杰洪峥峰胡皓然黄懿馨蒋慧燕蒋佳辰 蒋嘉俊 蒋青蓝 金思宇 赖雨薇 李胜男 李云影 梁莹 林晨星 刘晨皓 卢杰 罗峥 孟松涛 任紫薇 邵雨晴 邵祯琛 沈阳 孙雯 陶瑶佳 王艺缘 翁鼎元 翁盛腾 许潇慧 许钰颖 杨敏芝 杨千莹 尹晨丰 尹智煊 应丹文 于浩健 余李涛 张恒星 张凌鹏 章成宇 朱心怡 朱鑫乐 朱泽一 陈春晖 陈杭龙 陈俏燚 陈音媚 陈俞冰 陈紫意 崔俊翔 郭之辉 何千禧 胡梦娅 胡永益 黄静怡 蒋楚轩 蒋达亿 蒋嘉玲 金丽洁 金龙天 柯芊宏 李璧余 刘子健 娄伊琦 卢宣丞 马梦霞 毛华剑 倪雨婷 彭安戈 彭非凡 屈韵韵 邵奥杰 盛斯妤孙勇哲孙羽琪王佳慧王佳一王宇涛吴一航徐嘉敏徐恬婧许凌康叶欣雨应舒宁余冠锦郑力豪朱苗苗 体育特招35人 卢佳慧蒋思怡金贵宁张雅婧马志朱岩松王家琪王咿茹徐晨昕吴婕詹佳龙张祯炜周佳豪朱邓伊方德伟周茜茜李敏朱泽胜方申鑫金俊杰王欣瑜卢振扬潘广建王振宇何亦真张力徐婕瑜牟一洋梅景遇蒋豪光方宇轩梁鹏罗金真卢宥臻金益康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服务质量评价通则》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服务质量评价通则》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服务质量评价通则》国家标准由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由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中国标准化研究院、301所、中质协等单位负责起草,任务来源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4年第一批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任务编号:20141415-T-469)。 二、名称变更 本标准批准立项名称原为“服务企业质量分级通则”,在后期组织的多次专家研讨会中,多位专家提出了该标准应重点解决服务质量评价的问题,而“服务质量分级通则”在不同领域差异较大,难以统一进行分级,故建议本标准更名为“服务质量评价通则”,标准起草组采纳了专家的意见。 三、编制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服务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涌现出大批新兴的服务行业,而且它们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无论是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服务意识差,服务质量低,管理落后。因此,改进服务质量、完善服务管理、提高服务业竞争力将成为我国服务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些方面,提高服务质量又是重中之重。虽然有关制造业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日臻成熟,然而由于服务质量的特殊性质,其相对应的理论方法研究则显得相对滞后,对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更是不能

满足实践中的要求。 在我国,近年来虽然人们对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已经有所认识,但是由于相对落后的服务业发展现状,人们对于如何进行服务质量评价及如何对评价结果进行管理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实践中也没有或者很少去做这方面的工作。因此对于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就有一定的必要性了。服务质量是服务或服务业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特性是用以区分不同类别的产品或服务的概念,如旅游有陶冶人的性情给人愉悦的特性,旅馆有给人提供休息、睡觉的特性。特征则是用以区分同类服务中不同规格、档次、品味的概念。服务质量最表层的内涵应包括服务的安全性、适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等一般要求。 鉴于服务交易过程的顾客参与性和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服务质量必须经顾客认可,并被顾客所识别。服务质量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内容: ——服务质量是顾客感知的对象; ——服务质量既要有客观方法加以制定和衡量,更多地要按顾客主观的认识加以衡量和检验; ——服务质量发生在服务生产和交易过程之中; ——服务质量是在服务企业与顾客交易的真实瞬间实现的; ——服务质量的提高需要内部形成有效管理和支持系统。 四、标准起草过程 (1)2015年12月;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服务质量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其他论文文档]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 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 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 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 型 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 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 个 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 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 型。 (4)钟型发展理论( Bell Shaped Theory)

台州市人口受教育水平与区域差异实证研究

台州市人口受教育水平与区域差异实证研究 摘要:文章以2010年台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按户籍状况分类对台州市人口受教育水平进行大致的分析,进而比较了各户籍状况下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差距,同时提出了缩短区域差距、提高各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台州人口受教育水平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215-02 一、人口文化素质的概念及度量指标 北京大学张纯元教授在《人口理论教程》中把人口素质定义为“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它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人口文化素质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劳动生产经验,以及在教育培训中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劳动生产技能等。人口的文化素质是人口的社会属性。它与人口的思想素质、身体素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是人口素质的核心。在当代,衡量人口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世界各国主要根据人口受教育水平(包括识字率、文盲率、接受高等教育人才比例等),同时也可以用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所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来反映人口文化素质水平,如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等。在国际范围内,以上指标均为可比性指标,也是衡量各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指标。

人口的文化素质是各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为人口文化素质不仅决定着人口主体时间的范围和程度,还标志着人口主体改造客体的成功率。人口文化素质一方面受历史的、现实的政治和经济等各种条件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及人类自身建设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比较台州市各个县(市、区)之间由于人口户籍状况不同而造成的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对于提高各级政府对教育重视程度、平衡各县(市、区)教育资源投入力度、缩短各区域间的差距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口受教育水平是衡量人口文化素质的重要指标,本文主要采取该指标体系对台州市各个县(市、区)之间由于户籍差异造成的教育水平差距做了大致比较和分析。 二、从户籍状况看台州市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差异 由于社会经济、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历史、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台州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在不同的地区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据2010年台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台州市共有户籍人口576.98万人,其中在6岁及以上人口中,受过正规教育的有492.58万人,占同年龄段人口的90.66%,15岁及以上的文盲人口有47.14万人,占同年龄段人口的9.70%。 1.户籍人口义务教育普及率较高。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黑龙江省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出现了经济发展渐缓、工业化水平下降、技改收效甚微、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等诸多问题,严重束缚了黑龙江经济在21世纪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应通过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提高创新投资、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等措施,抓住“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实现再崛起。关键词:经济发展;黑龙江;区域经济改革开放以来,赶超战略下建立起来的大量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国有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逐步由隐性变为显性,加上国有企业所背负的沉重的社会性包袱,使黑龙江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暴露出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一、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发展渐缓黑龙江经济在国家建设初期的倾斜政策支持下,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位居全国前列。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以及台湾省外,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中,黑龙江的gdp总额位于全国的第二位,但到2007年,则名列全国第15位,且人均gdp 增长速度则下降到全国水平以下,全国为13.5%,黑龙江为12.1%,在全国的排序为第13位。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黑龙江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13 786元,黑龙江为10 24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 541元,已经位居全国倒数第2位。 2.工业化水平下降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曾经拥有令人称道的优势产业。但这些建设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优势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或因资源限制,或因体制制约,或因技术落后纷纷失去昔日的光彩。如黑龙江的石油产业、林业产业因资源枯竭日益陷于困境;其他产业如矿山机械、金、轻工、纺织、制药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产业结构老化、耗能严重,即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整个老工业基地中,除少数国家特殊政策保护的骨干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已成为夕阳产业,呈现出日益衰落的景象。与此相伴随,工业化水平也出现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前,黑龙江省工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改革开放后,黑龙江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出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并不是黑龙江所独有的,而是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总值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2007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237.27亿元,位居全国第15位,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为1706.72亿元)。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缺乏后劲,也难以充分发挥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以上说明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3.技改收效甚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进一步推进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增长,先后投入了上千亿元的技改投资。但由于原有经济体制中一些制度因素制约,各自为政,分散决策,使得重复建设、相互掣肘的问题经常发生,投资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在拨改贷以后,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自有资金有限,技改资金多为银行贷款,大大加重了企业负担。很多项目,几经讨论,多方论证终获批复。但在论证期间,失去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加之贷款导致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项目投产之日,即是亏损之时。 4.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黑龙江经济由于工业结构偏重,产业结构老化,导致工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且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的条件下,由于企业的大量关停并转,使得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急剧缩减,其实际人数由1990年的504.7万人下降到2006年的374.9万人,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39.6%下降到2006年的29.1%。这部分从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并不是全部转移到具有较大吸纳能力的第三产业,而是有相当一部分逆向回流到第一产业。二、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针对提出的上述问题,黑龙江省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进程中,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发展,早日走出困境。 1.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

2020年浙江省台州市《教育专业知识》教师教育

2020年浙江省台州市《教育专业知识》教师教育 (说明:本卷共100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 1. 学习困难综合症在()比较多见。 A、小学生 B、初中生 C、高中生 D、大学生【答案】A 2. 智力技能的特点是()。 A、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胜【答案】B 3. 常用的非测验的评价技术有案卷分析、观察和()。 A、情感评价 B、轶事记录 C、等级评价量表 D、行为检查单【答案】A 4.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 A、知识的传授者 B、平等中的首席 C、教学的组织者 D、行为的示范者【答案】B 5. ()是指个体教师通过教学理论内化和借鉴别人的教学经验,观察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学技能获得技术上的领会,在头脑中建立起教学活动的定向映象,即知道怎么教。 A、知觉 B、感觉 C、表象 D、认知【答案】A 6. 在我国,中小学教科书长期以来采用国定制,一直持续到()。 A、20 世纪 70 年代末 B、20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90 年代 D、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答案】B 7. 持久性的心境低落可诊断为()。 A、焦虑症 B、抑郁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答案】B 8.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9.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对在校园内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来处罚。 10. 体现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和特点的教学原则是()。

国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框架简介-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国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框架综述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2007-09 北京

主要内容 一、背景和编制思路 二、对国外EC标准化态势的认识 三、对我国EC标准化状况的诊断 四、对我国EC标准化需求的分析 五、对国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的定位 六、对策和措施

1、编制背景 国办[2005]2号文的要求:建立并完善国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化意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抓紧完善电子 商务的国家标准体系;鼓励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 机构研究制定电子商务关键技术标准和规范,参与国际标准 的制订和修正,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标准化进程。 国家标准委的要求:围绕国办[2005]2号文的要求,尽快提出《国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并会同国信办、发改委、科技 部、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等,力争在3~5年的时间里,完成 以发展我国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一系列关键技术标准。

2、编制思路 摸清国际态势 把握我国现状、问题和产生问题的根源 分析我国发展对标准化的需求 提出标准体系框架,编制明细表 指出未来标准化工作重点

1. 国际主要EC标准化组织 ISO/TC154商业和行政中的业务过程、数据元和文档格式 UN/CEFACT联合国贸易便利与电子业务中心 OASIS国际结构化数据标准组织 RosettaNet ISO/IEC/JTC1/SC32数据管理与交换 W3C/IETF 电子业务谅解备忘录ISO、IEC、ITU、UN/CEFACT、OASIS

2、标准化思路 参考模型(ISO/IEC 14662) 业务交易 业务交易的信息技术方面 功能服务视图业务操作视图开放式edi 参考模型视作业务标准支撑技术标准 符合被…涵盖 业务交易的业务方面 符合被…涵盖 相互关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