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痰通络汤治疗痰瘀阻络型中风8.6

化痰通络汤治疗痰瘀阻络型中风8.6

化痰通络汤治疗痰瘀阻络型中风8.6
化痰通络汤治疗痰瘀阻络型中风8.6

化痰通络汤治疗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30例

开封市中医院孟占鹏

摘要: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汤治疗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把60例风痰瘀阻型中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化痰通络汤;两组疗程均为14天。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经x2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化痰通络汤治疗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型化痰通络汤

缺血性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风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笔者2012年5月-2013 年5月,应用自拟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患者均为我科2012年5月-2013 年5月住院患者,且经CT及MR检查确诊,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2岁,平均63岁,以55~65岁之间最多,病程最短1天,最长一周。治疗组30 例,男17例,女13例; 伴高血压22例,糖尿病8例,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5例。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 伴高血压23例,糖尿病7例,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5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的

诊断标准[1],并经头部CT或MR检查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且患者意识清楚,发病时间6小时-1周。中医病证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诊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中风风痰瘀阻型诊断标准: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次症: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涩。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J20080078)、阿托伐他汀钙片(北京嘉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H20093819),同时给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沈阳药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H20093280)80 mg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日2次;血栓通注射液(广西桐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Z20025652)0.5 g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日1次;同时结合病情给予调控血压、血糖、营养支持及电针等康复治疗治疗。1.3.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化痰通络汤加味治疗。处方如下:法半夏15g、陈皮12g、茯苓15g、枳实12g、川芎15g、丹参15g、水蛭6g、地龙15g、石菖蒲20g、远志12、香附9g。日 1 剂,水煎 400 ml,分 2 次口服,2周为1个疗程。其中饮食呛咳病人给予胃管中注入中药汤剂。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疗效评定标准,中医证候疗效判定制定。临床治愈:症状与体征消失,功能完全恢复,能劳动和活动者;显效:症状与体征显著减轻,功能基本恢复,生活自理者;有效:症状与体征均有减轻,功能有所改善,生活不能自理者;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2 结果见表1。

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73.3%,两组有效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 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组别n 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有效率

对照组30 9 6 7 8 (73.3)

治疗组30 15 8 5 2 (93.3)

3 讨论

中风的病机以风、火、痰、瘀、虚五者为主,其本在于肝肾阴虚,其标为风、火、痰、瘀充斥于体内,瘀阻经络,而以痰瘀二者尤为重要,痰瘀是中风病急性期发病的基础,气血逆乱是该病的主要病机,风挟痰瘀闭阻络脉是该病的关键。王永炎教授指出,痰瘀互阻是中风急症的主要病机[3]。现代医家任继学将中风归结为“瘀塞经络”和“络伤血溢”[4],这些均说明风挟痰瘀闭阻络脉是该病的关

键。因此,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中风的“痰瘀致病”理论极为关注,并把从痰瘀论治的施治法则作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基本治疗方法之一[5]。依据病因病机,我们提出在急性期熄风化痰,活血通络的治疗原则。自拟熄风通络化痰汤治疗风痰瘀阻型。方中法半夏、橘红、茯苓、枳实化痰祛湿,川芎、丹参活血化瘀;配以水蛭、地龙加强活血逐瘀通络之力,加强其豁痰之效;香附乃气病之主药,治血者必先行气,治痰者,必先理气,气通则瘀可化,气顺则痰自消。诸药合用,共奏祛风化痰、疏经通络之效。对于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有良好疗效。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6) : 379 -38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3]王永炎1中风病研究进展评述[J].中国中医急症,1995,4(2):521

[4]任继学1中风病辨治[J]1吉林中医药,1983,(4):131

[5]张英才,高纪英.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46例[J].陕西中医, 1996, 17(3): 108.

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逐瘀化痰清脉汤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

2012年3月1日第3期No.31Mar.2012 中医学报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第27卷总第166期 Vol.27Serial No.166 逐瘀化痰清脉汤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研究 Clinical Research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reated by Zhuyu Huatan Qingmai Tang 张贵玉Zhang Guiyu 开封县中医院,河南开封475100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Kaifeng County,Kaifeng,Henan,China475100 摘要:目的:观察逐瘀化痰清脉汤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nnic attack,TIA)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TIA患者随机(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就诊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拜阿司匹林100mg·d-1,口服;5%葡萄糖(糖尿病患者使用生理盐水)250mL+脉络宁针20mL,1次·d-1,静脉滴注。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同时,给予逐瘀化痰清脉汤治疗,200mL·d-1,2次·d-1,口服。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给予低盐、低脂饮食,戒烟忌酒,并针对病因进行降压、降脂、降血糖等基础治疗,2组均以14d为1疗程。结果:对照组50例,基本痊愈25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8.00%;治疗组60例,基本痊愈32例,显效21例,有效6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8.3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7,P=0.027)。结论:逐瘀化痰清脉汤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满意。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reatment by zhuyu huatan qingmai tang.Methods:110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were randomly(with random digital table method,according to the doctors’office visiting order)divided into two groups.50cases in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ral aspirin100mg·d-1and5%glucose(diabetes patients use physiologi-cal saline)250mL with mai luo ning needle20mL by intravenous drip once a day.60cases in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zhu yu hua tan qing mai tang200mL·d-1for two times a day based on the same method of control group.All patients are given low salt,low fat diet while avoiding alcohol and smoking.Both are given pressure release,reducing blood fat and low sugar treatment aiming at causes for14 days as one course.Results:The effective rate of50cases in control group is88.00%,25cases is basic recovery,powerfully in13,ef-fective in6and not in6.The effective rate of60cases in treatment group is98.33%,32cases is basic recovery,21cases were marked-ly improved,effective in6and not in1.The efficient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χ2=4.887,P=0.027).Conclusion:zhuyu huatan qingmai tang has satisfactory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风;逐瘀化痰清脉汤;拜阿司匹林;脉络宁 Key words: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poplexy;zhuyu huatan qingmai tang;Bayaspirin;mailuoning 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R255.2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A文章编号Article ID:1674-8999(2012)03-0365-0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nnic attack,TIA)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变,是由于短暂的脑缺血而导致的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或视网膜病变[1]。大多反复发作,有部分患者会转化成脑梗塞。所以及时治疗TIA,对预防脑梗塞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从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采用逐瘀化痰清脉汤治疗TIA60例,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诊断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在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TIA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按照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第6次学术会议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第2次会议制定的《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进行辨证。1.1病例纳入标准 ①年龄40 70岁;②根据“患者最后被看到无症状时”界定症状发生时间为≥5min;③发病时存在力量、视力、语言受损;④自愿接受研究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病例排除标准 ①年龄<40岁或>70岁;②症状仅为感觉障碍;③症状发作时间<5min;④神经功能障碍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 ⑤正在进行治疗中发病的患者;⑥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⑦重要资料不全或依从性差得患者。 1.3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按中西诊断和纳入排除标准选取,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0 70(56.73?10.16)岁;伴有血液流变性改变32例,高血压病12例,高脂 · 563 ·

通瘀化痰汤治疗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20例临床观察

通瘀化痰汤治疗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20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8-12-20T12:33:53.50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10期作者:沈诚玮[导读] 探索通瘀化痰汤在治疗风痰瘀阻型急缺血性脑卒的临床表现。 上海市青浦区中医医院上海市 201799 【摘要】目的:探索通瘀化痰汤在治疗风痰瘀阻型急缺血性脑卒的临床表现。方法:选取上海市中医医院门急诊及住院部内2017年9月到2018年8月时间内120例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的患者,使用相同的人数按照随机抽取原则,并将其分为常态组和观察组,每组人数为60人。其中给常态组(n=60)的使用西医常规治疗措施,给观察组(n=60)使用通瘀化痰汤的治疗措施,最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进行分析。结果:结合两组患者在临床观察的表现情况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的肢体能力、视觉能力、语言能力、意识水平的指标优于常态组的患者,并且观察组的效果尤为显著,两组之间的差异性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瘀化痰汤治疗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改善了患者的临床效果情况,将其主观能动性进行极大的提升,最终促使患者的精神功能得到优化,并提高了患者的自制能力。 【关键词】通瘀化痰汤;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治疗 引言: 缺血性脑卒包括于短暂性缺血、脑动脉硬化、脑血栓等多种病理的表现方式,这也是导致脑中风疾病致死率高的主要原因。据调查,最近几年AIS(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患者占据极大的比例,这也是造成组织坏死及软化的主要原因[1]。由于局部动脉的供血速度减少或完全中断,因此缺血性脑卒的治疗已成为医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基于上述,本文针对社区内选取的120例患者的状况进行分析,并在过程中探讨通瘀化痰汤联合西医药物治疗AIS的效果,现在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依据《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并选取了年份为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上海市中医医院门急诊及住院部接诊、住院的120例患者进行探索。其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如下:性别,男性患者81共人,女性患者共39人;年龄,最大为76岁,最小为43岁,平均年龄(54.63±1.9)岁;其身高、年龄、病程、性别都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研究对象的纳入与排除 1.2.1纳入标准 ①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指数(NHISS指数)数据在6至22纳入研究范围。②年龄在41岁至77岁范围内纳入研究范围。③切合缺血脑卒诊断标准并附有MRI或CT的诊断报告纳入研究范围。④能够积极接受并配合治疗的患者且症状发生于3天内纳入研究范围内。 1.2.2排除标准 ①排除心源性栓塞、脑出血及短暂性脑缺血频繁发作的患者。②排除在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③排除对两种以上食物或药物过敏的患者[2]。④排除具有精神疾病的患者。⑤排除昏迷的患者。 1.3方法 1.3.1常态组的治疗方法分析 常态组的治疗方法以传统西医的药物模式进行治疗,且规定阿司匹林药物100mg,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依达拉奉30mg。 1.3.2观察组的治疗方法分析 观察组的治疗方法以常态组的药物为基本进行相关的拓展,并加入通瘀化痰汤进行治疗,同时引导两组患者不能通用中风类药物。另外,需要两组患者都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且能在症候初诊和试验1、2周分别记录1次试验数据,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①需要基于常态组的药物使用规格,即阿司匹林药物100mg(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睡前口服),依达拉奉30mg(静脉点滴,0.9%NaCL0.1L 稀释注射,30分钟内注射完)②需要严格规范通瘀化痰汤的规格,并依据规格要求患者服用,具体包括水蛭12g地龙9g天麻9g、炒白术9g、甘草6g、法半夏9g、泽泻30g、川芎12g、茯苓9g、白芍30g[3](每日1剂,代煎,早晚饭后30min服用,温水持续服用2周)。 1.4观察指标 患者通过评测NIHSS的基础分数参数(分值越低则健康程度越好),并通过系统的临床观察评估与观察,对观察组的患者的临床数据和效果进行评估,并对患者的生活状态参数评测。 1.5统计学方法 研究内容使用SPSS18.0的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同时需要判断统计参数在内,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实现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通过使用NIHSS评分数据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探索,可以明确的体现观察组的患者的评分参数低于常态组的数据评分参数((治疗前评分一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其疗效总体高于常态组,且评分标准统计参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3.讨论 3.1通瘀化痰汤的应用价值

优势病种试题

神经内科优势病种测试题A 一.填空(每空5分,共40分) 1.头痛,中医又称----------------.、-------------------、-----------------。相当于西医学的------------------、---------------------- -、-------------------------- 。 2..肝肾亏虚型头痛的治法为----------------------,代表方剂为------------------------,常用中成药有-------------------、---------------------。 3.头痛的非药物疗法主要有-------------------、--------------------、-------------------、-------------------。 4.肝阳上亢型头痛针刺疗法用--------------法,常选穴位有-------------、-----------------、-----------------、---------------。 5.肝肾阴虚型头痛针刺疗法用------------法,常选穴位有---------------、---------------、---------------、---------------------。 6.缺血性中风病,上肢功能障碍,针刺疗法常选穴位有-------------、------------------、---------------------、-----------------、-------------------------。 7.缺血性中风病,发病--------以内为急性期,发病----------以内为恢复期,发病-------以上为后遗症期。 8.缺血性中风病常与-------------------、------------------------进行鉴别诊断。 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头痛的诊断流程? 2.痰浊上扰型头痛的主症、治法、代表方药及中成药如何应用? 3.风阳上扰型眩晕的主症、治法、代表方药? 4.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5.气血亏虚型头痛的主症、治法、代表方药? 6.缺血性中风病气虚血瘀型的主症、治法、代表方药? 神经内科优势病种测试题B 一.填空(每空5分,共40分) 1.头痛应与--------------、-----------------进行鉴别诊断。 2.根据证类诊断标准,头痛可分为-------------------、-------------------、---------------------、--------------------------、------------------------五型。 3.痰浊上扰型头痛针刺疗法用-----------------法,常选穴位有--------------、---------------、------------------、-------------、-----------------------。 4.气血亏虚型头痛针刺疗法用-------------------------------。 5.眩晕根据症候分类科分为-----------------、--------------------、-------------------、--------------------四型。 6.眩晕针灸治疗常选用穴位有-----------------、------------------、------------------、--------------------。 7.缺血性中风病根据症候分类科分为----------------------、-------------------------、------------------------、---------------------------、-------------------------------五型。 8.缺血性中风病风痰阻络型的治则为---------------------------,代表方剂为--------------------------。 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缺血性中风病的诊断流程?

中医康复学复习重点

1、中医康复: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康复学基本理论、治疗方法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2、中医康复学的学科特点:①预防与康复结合(治未病);②长于功能康复;③注重利用自然;④外治与内治结合;⑤药疗与食治并举; ⑥提倡形神共养:指在中医康复中,不仅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形体健康、精神健旺,身体与精神得到均衡发展。 ⑦强调动静结合 3、中医康复学的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论、脏腑经络论、精气神论、情志论 4、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整体康复观、辨证康复观、功能康复观、综合康复观、预防康复观 5、《内经》对康复医学的贡献:强调精气神为人生三宝、划分了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不同时期、确立了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创立了经络学说、总结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康复治疗原则 6、阴阳学说的应用:①调和阴阳,以平为期;②重视阳气;③强调阴阳转化 7、《素问·五脏生成篇》: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抵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疼而发落 8、五脏是人体的核心,康复治疗协调脏腑,重在促进五脏之间的功能协调。五脏之中又以脾肾为本:①肾为先天之本:人体的生长发育

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人的衰老取决于肾气的强弱。②脾为后天之本:脾居中焦,运化水谷精微,化生的物质无不来源于脾,故脾为气血化生之源 9、精气神论:人体三宝:精、气、神①先天之精:精是构成形体和形体赖以生存发育的物质。②后天之精:在脾胃的作用下化生为水谷之精,输布全身,营养脏腑官窍、筋骨肌肉,充养脑髓,促进生长发育,维持生命活动。 中医康复学以养精、益气、调神为原则 10、整体康复观(通过顺应自然,适应社会,整体调治,达到人体形神统一的思想) ①人与自然一体观(人与自然关系密切;重视因事因地而异的康复原则) ②人自身的形神一体观(形与神关系密切;重视形神共养的康复原则) ③人与社会一体观(人与社会关系密切;重视社会康复的康复原则) 11、辨证康复观:辩证康复的原则:①全面分析病情;②掌握病症的病机要点;③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12、功能康复观:(根据中医学整体观和恒动观,重视神形合一,注重运动形体,促进气血流通,以恢复患者脏腑组织功能和生活、工作能力的思想)恢复脏腑组织功能、恢复生活及职业能力、功能补偿13、综合康复观(以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康复疗法,使患者全面康复,回归社会的康复治疗思想与方法) ①综合康复的优选原则

中 风

中风 【概说】 一、概念: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轻者不经昏仆,仅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此病多发于中年以上,好发于冬春季节,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危重病。 二、沿革: (一)《内经》的论述。 1、对其症状: 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对其症状,根据发病的不同阶段而有着不同的记载。对卒中、昏迷有仆击、大厥、薄厥等描述;对半身不遂又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不同的名称。 2、病因方面: 在病因方面,《内经》记载很多,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 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烦劳过度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曾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3、病变部位: 至于中风的病变部位,根据《素问·调经论篇》气血并逆之说,结合《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所云:“春脉如弦,……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太过则令人善忘(王冰:“忘,当为怒字之误也。灵枢经曰:肝气实则怒。”)忽忽眩冒而巅疾也。”可见中风病变部位主要在头部。 (二)历代的主要发展(对中风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 1、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如《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并以邪中浅深,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治疗上则多采用疏风祛邪,扶助正气的方药。 2、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立论。 ①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甚”。 ②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 ③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类中”。 ⑤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景岳全书·非风》中指出:“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尔昏愦,卒然仆倒。”该书《厥逆》篇还引《内经》“大厥”之说,指出:“正时人所谓卒倒暴仆之中风,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风”。 ⑥李中梓又将中风明确分为闭、脱二证。 ⑦叶天士又进一步阐明“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临证指南医案·中风》)的发病机理。同时在治疗上提出:水不涵木,内风时起者,治宜滋液熄风,补阴潜阳;阴阳并损者,治宜温柔濡润;后遗症,治宜益气血、清痰火,通经络以及闭证开窍以至宝;脱证回阳以参附,使治法益趋完善。 ⑧王清任又专以气虚立说,爰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方 剂之一。 ⑨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总结前人经验,开始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进一步探讨发病

自拟熄风化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型)

自拟熄风化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型) 目的探讨自拟熄风化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6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5例及对照组34例,实验组以自拟熄风化痰汤治疗,对照组以银杏叶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症状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为79.4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神经症状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熄风化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熄风化痰汤;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型 缺血性中风即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多属中风中经络之范畴。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是治疗的重要时期,此时期治疗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根据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脑腔隙性梗死,统称为缺血性中风[1]。病前多有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脂血症等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急性期挽救后所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半月至1年,称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本研究选取2010年5月~2013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69例,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69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诊断确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5例及对照组34例,所有患者均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知情同意。实验组35例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42~73岁、平均(56.39±11.21)岁;病程15~30d、平均(20.89±5.76)d:对照组34例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43~74岁、平均(57.29±11.24)岁:病程14.5~28d、平均(19.98±4.35)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风痰瘀阻型辨证标准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小语,感觉减退或消失。次症: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脉: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具备主症兼2项次症参照舌脉即辨证为本证。 1.3 纳入标准

从阳虚风痰阻络探讨中风病肢体痉挛的发病机理

中风病肢体痉挛是影响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发病机理复杂,虚实兼有,本虚标实。目前多从阴虚血少、阳亢风动、痰瘀痹阻、筋脉失养等方面辨证,虽获得一定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其病因病机,提高临床痊愈率。本文试从阳虚风痰阻络探讨其发病机理,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阳虚为本温煦失职 《内径》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内能养神养藏,外而温煦筋脉,濡养筋骨,使四肢柔和而伸曲自如。如阳虚不得温煦肢体,筋脉失养,则筋急挛缩,活动受限。中风病患者大多年过半百,年老体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阴精和阳气俱不足。内伤积损,阳气虚弱,温煦失职,筋脉失养,故容易在中风病基础上导致筋脉拘急,肢体痉挛。另一方面,阳虚则寒,寒主收引,寒客筋脉也易导致筋脉挛缩,肢体拘急。临床上中风患者常表现畏寒,患肢发凉,说明阳气不足,温煦失职,有阳气虚弱的病理机制存在。据报道,87%的中风患者在恢复期有畏寒,或患肢发凉的症状,应用温阳法治疗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能够减轻痉挛,改善症状。中风患者多痰多涎,患肢肿胀,又体型偏胖,提示痰饮作祟,而痰饮之形成是由阳气运化水湿津液的功能障碍所致。《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因此,在中风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阳气虚弱是其病因病机之一。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对阳虚生风的病机多有述及,如“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則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上述眩、冒、震摇或身瞤动等皆由阳虚所生痰、饮、水、湿引起,皆属阳虚生风之机。《金匮要略》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为张仲景治疗中风的方剂,近年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方中生牡蛎、菊花、黄芩、防风息风清肝潜阳;桂枝、干姜、细辛温通阳气;桔梗涤痰通络;白矾排除痰垢,党参、茯苓、白术、川芎、当归补气养血,助阳气恢复,治其本,全方共奏温阳息风化痰之功效,方中除息风化痰药物外,有理中丸和桂枝,以温阳散寒,亦表明阳气不足是中风病的机理之一。 2风痰为标痹阻络脉 风痰是一个病机概念,在内伤病和热性病中经常见到,二者互兼互生,共同致病。过食肥甘醇酒,伤损脾胃,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引起风痰病证。《丹溪心法·论中风》指出“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风生之后,气机逆乱,水湿津液停聚为痰,或受灼为痰,或热性病中火热之邪煎熬津液成痰,痰随风生,风痰壅塞脑窍脉络,导致中风、眩晕、昏迷、痉挛等病证。“风胜则动”,从症状层面讲,临床常表现为痉挛、眩晕、震颤等症状。从发病机理层面讲,风指内风、肝风,可因肝肾阴虚、肝阳亢盛而生肝风;亦可由肝气、肝火等病理演变而成肝风。若情志抑郁,或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不畅,郁结化火,引起肝阳亢盛,化生肝风。而气机不利同时又影响水湿津液的运行,致湿聚成痰,或肝气乘脾,运化失司,水湿停聚为痰,故肝风内动易于夹痰上扰清窍,闭阻脑窍脉络。痉挛之形成,缘于风痰上扰清窍,瘀血痹阻脉络。脉络受阻,可动风生痰,加重风痰的病理,风痰的存在又可促进脉络受阻的进一步恶化,如此,便形成了风痰上扰,脉络受阻、动风生痰,阻塞脉络的恶性循环。一旦内风旋上,气血升腾上逆,则痰亦随之上行,扰乱清窍,流窜经络,致发中风病患肢痉挛。如近代张山雷云“卒中之证,肝阳上扰,气升火升,无不挟其胸中痰浊,陡然乏溢,壅塞气道…”;徐景藩曰“肝风夹痰,阻窜经络,气血运行失调,以致痰淤交阻,风痰相兼,脉络痹阻,即成中风中经络之证”。 3阳虚风痰相兼是中风病肢体痉挛的重要发病机理中风痉挛的基本病机属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气血不足,在标为风火痰瘀闭阻络脉,但以阳气虚弱,风痰阻络,筋脉失养为常见病机,患者常表现患肢拘急痉挛、疼痛、肿胀、畏寒等症状。阳虚则寒,寒主收引凝滞,复加风痰阻络,气血不畅,筋脉失养,故肢体拘急痉挛,疼痛。阳虚不得卫外,故见畏寒。阳虚则津液不化,水湿停留,故见肢体肿胀,同时水湿也易侵淫筋脉,加重拘急。因此,中风痉挛的主要病机是阳气虚弱,风痰阻络,筋脉失养,治疗当以温阳息风化痰为法。 阳虚生风这一病机理论散见于古今医书,《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乃阳气之变动”。《本经疏证》在《内经》阴阳学说理论的指导下,对“阳虚生风”作了详细的论述,其谓“风者,阳气之变眚也“所谓风,必淫于外而不返之阳”,“夫人身之阳,在上则欲其与阴化而下归,在下则欲其化阴而上出”,“阳在上不与阴化,在下不能化阴,均谓之风也”。其阐述表明,“风”乃为阴阳二气不相合化而成,阴虚生风,阳虚也能生风。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王玲玲教授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了“阳虚生风”的学说,认为“风动”本属阳,但是引起风的原因则有阴阳之分,不论内风还是外风,“风证”的性质都存在阴阳的差异。例如外风为患,就有“风寒”和“风热”的不同,理论上“内风”也应该有“阴证”和“阳证”的差别。 风痰为发病之标,其本乃是阳气虚弱,二者又互为因果。阳 从阳虚风痰阻络探讨中风病肢体痉挛的发病机理 孙西庆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4-745X(2011)08-1354-02 【关键词】中风肢体痉挛阳虚风痰阻络发病机理 ·临证经验·

缺血性中风(脑梗塞)临床路径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缺血性中风(脑梗塞)临床路径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印发。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神经病学》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缺血中风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缺血中风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塞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 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火上扰(风阳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暗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基本治疗: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世纪第二版《针灸治疗学》中经络

化痰逐瘀汤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效果

化痰逐瘀汤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效果 目的探析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过程中应用化痰逐淤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患者8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化痰逐淤汤和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疼痛持续时间,评估其临床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建议临床推广。 标签:化痰逐淤汤;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病的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可分为5大类,其中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即为心绞痛,其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管腔狭窄[1],使心肌血流受到限制,進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随病情进展,可能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为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作者应用化痰逐淤汤对罹患该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现回顾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接诊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已确诊,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合并严重肝、肾病疾病者、心肌梗死者以及器质性心脏病者。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研究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41~68岁,平均(58.1±1.34)岁;病程1~12年,平均(5.6±1.18)年。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42~67岁,平均(57.6±1.95)岁;病程2~11年,平均(5.9±1.26)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治疗,药物的主要成分为三七、党参和冰片;服用剂量为每次10丸,每天3次,连续治疗60 d为1个疗程。研究组患者应用化痰逐淤汤进行治疗,所用药材有:水蛭粉5 g;炙甘草、三七粉、桔梗、枳壳各6 g;牛膝、赤芍、当归、红花各9 g;川穹、柴胡、半夏、薤白各10 g;桃仁、郁金各12 g;生地黄15 g;丹参、淫羊藿、玄胡各20 g;黄芪、瓜萎皮各30 g,用水煎服,早晚饭后各1次,连续治疗60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以及持续时间,并详细记录以供对比研究,同时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对其治疗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目录 (1-10辑共127本书)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一、二,三辑(47本) 1《中医临证备要》秦伯未著;2《施今墨临床经验集》;3《蒲辅周医案》4《蒲辅周医疗经验》5《岳美中论医集》;6《岳美中医案集》;7《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杂病证治》;8《钱伯煊妇科医案》;9《朱小南妇科经验选》10《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11《赵锡武医疗经验》;12《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13《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14《中医入门》秦伯未著。15《章太炎医论》16《冉雪峰医案》17《菊人医话》18《赵炳南临床经验集》19《刘奉五妇科经验》20《关幼波临床经验选》肝病专家。21《女科证治》钱伯煊,妇科专家。22《从病例谈辨证论治》焦树德著。23《读古医书随笔》李今庸著。24《金寿山医论选集》25《刘寿山正骨经验》骨科专家。26《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眼科专家。27《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针灸专家。28《内经类证》秦伯未著。29《金子久专辑》30《陈良夫专辑》。31《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伯未编。32《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秦伯未编。33《杨志一医论医案集》34《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蒲辅周编著。35《赵绍琴临证400法》36《潘澄濂医论集》37《叶熙春专辑》38《范文甫专辑》39《临诊一得录》凌云鹏著40《妇科知要》徐荣斋编著。41《中医儿科临床浅解》王伯岳编著。42《临证会要》张梦侬著。43《伤寒擎要》刘渡舟等编著。44《金匮要略简释》秦伯未编著。45《金匮要略浅述》谭日强编著。46《温病纵横》赵绍琴等编著。47《针灸临床经验辑要》针灸专家焦国瑞著。

第四集(共6本)方药中专辑 48医学三字经浅说49温病条辨讲解50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51辨证论治研究七讲52医学承启集53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 第五集本(共19本) 54《医学特见记沈绍九医话》邹慎;55《应用验方》黄竹斋;56《金厚如临床经验集》北京市儿童医院;57《著园医话》杨熙龄;58《中医外科证治经验》段馨亭;59《妇科心得》陈稚泉;60《小儿诊法要义》何廉臣;61《现代医案选》肖龙友;62《马培之医案》马培之;63《六因条辨》陆廷珍;64《妇科经验良方》扬扶国;65《泊庐医案》汪逢春;66《治验回忆录》赵守真67《上海名医医案选粹》冯伯贤;68《中国针灸学》张效霞;69《内科纲要验方类编》秦伯未70刘奉五妇科经验71金针秘传72证治经验 第六集(共11本) 73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74潜厂医话;75东垣学说论文集;76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77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78中医膏方经验选;79温病浅谈;80杂病原旨;81医中百误歌浅说;82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83赵文魁医案选; 第七集(共15本缺2本) 84清宫代茶饮精华;85清代宫廷医话;86中药的配伍运用;87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88伤寒论类方汇参;89针灸歌赋选解;90常见病验方选编;91中医验方汇编第一辑;92罗元恺论医集;;93金匮篇解;94新编经验方;95中医实践经验录;96杂病论方证捷咏

祛风化痰方治疗风痰瘀阻型偏头痛40例临床观察

2019年第40卷第5期!南中医中约杂志43 祛风化痰方治疗风痰瘀阻型偏头痛40例临床观察 雷学剑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第六人民医院,广东广州511470) 摘要:目的探讨祛风化痰汤对风痰瘀阻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选取在本院就诊的风痰瘀阻型偏头痛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祛风化痰汤口服,每日1剂;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胶囊,每次5mg,每晚1次。2组患者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者给予布洛芬片口服,2组患者均以4周为1疗程,治疗前后观察记录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积分、偏头痛积分及止痛药应用情况。结果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为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VAS积分、偏头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并且治疗组患者积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使用止痛药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风化痰汤治疗风痰瘀阻型偏头痛临床效果明显,优于西药氟桂利嗪胶囊,值得推广。 关键词:祛风化痰汤;氟桂利嗪胶囊;偏头痛 中图分类号:R441.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5-0043-02 偏头痛是脑病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属于神经一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⑴%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偏侧头痛,或者双侧头痛,可伴随有恶心、头晕、目眩、畏光等,经过适当休息可以缓解头痛症状。近年来,偏头痛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率约为10%⑵。偏头痛病因较多,发病机制复杂,病程长,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西医学治 疗偏头痛,多采用对症治疗,但是远期疗效不佳,并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⑶。本科室采用祛风化痰汤治疗风痰瘀阻型偏头痛,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选取 在本院就诊符合诊断标准的偏头痛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分布在20~60岁,平均为(4 2.5±10.6)岁;病程为1~15a,平均为(5.7±4.6)a,疼痛严重程度分级:I级9例、H级21例、川级10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分布在21~58岁,平均为(40.7±11.3)岁;病程为1~16o,平均为(6.1±4.4)o,疼痛严重程度分级:I级10例、H级22例、川级8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包括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及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⑷中关于偏头痛的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⑸剳证辨证及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拟定:辨证为风痰瘀阻证,主症:偏头痛或者两侧头痛呈阵发性发展,时间数小时至数日不等;次症:胸闷腹胀,恶心、呕吐,舌质暗红,或者舌上有 瘀斑,舌下静脉迂曲,苔白腻,脉沉或者弦涩。 1.3纳入标准①入选患者符合偏头痛的西医诊断标准及风痰瘀阻证的中医辨证标准;②年龄分布在20-60岁之间;③近三个月岀现频繁发展,发作频率&2次/周;④病程在1年以上;⑤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丿、脑、肾、血液、肿瘤等严重系统性疾病的患者;②患有脑外伤、脑内器质性病变及高血压患者;③哺乳期妇女及妊娠患者;④其他疾病导致的偏头痛。1.5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自拟中药方祛风化痰汤,方药:白芷15g,防风10g,川莒10g,白芥子10g,清半夏10g,香附15g,茯苓15g,白芍10g,全蝎5g。由华润三九中药配方颗粒配制,每日1包,1日2次。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30003,规格:10mg粒),10mg,口服,每晚1次。2组均以4周为1疗程,患者岀现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时,给予布洛芬片(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00089,规格: 0.1/片),每次0.1g。 1.6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观察记录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积分、偏头痛积分及止痛药应用情况。疼痛视觉模拟积分:选择数字评分标准,采用用带刻度的标尺,分成10级,尺子一端刻度为0,表示无疼痛,尺子另一端刻度为10,表示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让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在尺子上标岀相应位置,1~3表示为轻度疼痛,4~6表示为中度疼痛,6~10表示为重度疼痛;偏头痛评分:①头痛发生次数:每月头痛发作2次及2次以下计“2分”,发作3次或4次计“4分”,发作5次及5次以上计“6分”;②疼痛持续时间:发作时间<12h计“2分”,12h$发作时间<24h计“4分”,发作时间&24h计“6分”。③疼痛程度:疼痛不影响工作,计“2分”,疼痛影响工作,计“4分”,疼痛时不能工作,需要静卧休息,计“6分”。 1.7疗效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5*中的关于偏头痛的相关指标,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拟定。痊愈:患者经过治 作者简介:雷学剑(1979-),男,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