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课堂是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指学生全部的生活,得以展开的背景和种种可能性。“生活世界”是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多种品质生成的奥妙蕴藏的处所。课堂是给予学生先进文化浸染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所以要善于营造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学问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课堂是培养学生灵性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有效的课堂不是机械的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他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相对小学生来说一星期一次的信息技术课是他们所期

盼的,而作为教师,则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进行一次信息技术游,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一、教学设计前,先要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什么是教学艺术?简单地说就是高明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乐学、易学,使知识得以掌握,能力得以培养,智慧得以启迪,情操得以陶冶,等等,总之让学生能有所得。

教学艺术来自于每个方面。一个老师首先要熟悉所教的教材,即教学内容,教学艺术来自于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因为没有一节充满艺术魅力的课不是首先来自执教者对所教

内容的准确把握上的。把握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对教学内容良好的把握,便于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着力难点,阐释疑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把教材规定的内容有条理地让学生掌握熟练了,学会应用了。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知道哪些知识点是必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的,哪些知识点是应该让学生深刻理解的,还有哪些知识点是应该让学生基本了解的,只有底码清楚,才可以使教学有的放矢,从而实现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收获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应该怎样去做呢?

首先要深刻领会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分析理解,建立起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确定出每一章节、每一课时的具体知识点。

其次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具体内容。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准确把握本章节、课时的能力要求、知识要

求、应用要求,从而确定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这些知识点中再分析出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如何去突破它。

以上的两个个方面主要是指在备课过程中准确把握知

识点的方法,要想使每一节课都做到知识点明确,并且紧紧围绕知识点设计教学过程,启发学生在攻克一个个知识点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学会学习,持之以恒,学习效率就会不断提高。

二、教学设计中,可以兼容各学科特色

当前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谁掌握信息越及时、越全、越广,谁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现在信息技术课越来越被重视,地位不次于数学、语文、英语这三门工具性学科。我们怎样才能最优的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能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的现代人呢?对各学科进行科学的分析、筛选、综合等,找出其内在联系,从而实施信息技术最优化教学,也即今所说的课程整合。整合就是一个系统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与其他系统或事物之间,根据之间的联系,整体协调、通过相互的兼容、渗透,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信息技术的整合可分为本学科内部的整合以及与其他

学科的整合两种方式。

1、本学科内部的兼容

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运用到本学科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对信息技术有较深一部的认识。

借助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辅助本学科教学。这种情况多为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对课件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课件接受学习任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这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自学,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只对个别学生进行讲解、辅导,更多的是扮演一名教学组织者的角色。如在教授画图中的一些简单工具时,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课件的热区功能来制作教学课件,当学生把鼠标指针放在一个工具上或在这个工具上单击鼠标时,工具的旁边就会出现这个工具的作用及用法等相关资料,学生通过看资料来自学这些工具。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效,在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使用。

第三种方法是利用网络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以网页的形势放在internet网上(也可以是局域网上)由学习者点击相应的网页进行浏览,浏览

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动画,也可以是交互功能很强的课件(flash就可以实现)。

2、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兼容

课程整合是使各学科分化了的各要素形成有机的相互

联系的一个整体的过程。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扩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

提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并利用计算机查询信息、处理信息,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到“用”这个字上来。

例如在学习艺术字的过程中,给学生几篇短文,让学生掌握方法后去给这些文字归纳标题,并把标题用艺术字的形式表示出来,修饰短文。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归纳、总结、审美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例如数学课上经常要求学生一题多解,多方法解决问题,同样,信息技术也可以要求学生多方法、多途径去完成某一任务。如插入艺术字,可以让学生利用绘图工具栏来实现艺术字的插入,也可以利用插入→图片→艺术字,来实现艺术字的插入。又如在教学多张幻灯片的插入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多途径来

尝试,如在大纲视图中单击右键,实现新幻灯片的插入,或单击插入→新幻灯片,等等。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键盘指法时,可以结合英语学科的有关知识。小学生对英语这第二语言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因为三年级的他们是刚接触,而且小学的英语对他们要求并不高,相对而言学习兴趣非常浓烈。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一些素材,再添加一些他们熟悉的一些小动物的英文名称,让他们在快乐学习英语的同时自然把指法的规则了解清楚,并能熟悉每个键所在的位置。

三、教学设计实施中可以渗透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与现实界的多种事物发生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这样,人们根据现实事物的特点及其与人的关系的不同,常常产生不同的态度,并以带有某种特殊色彩的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

心理学家把学习过程分为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前者包括感觉,知觉和分析信息,以便理解。后者包括感觉,知觉和驾驭情绪,以便获得感受与评价。只有当这两个过程相互联合又相互促进时学习才臻于完善,因此情感教育涉及到一个人的心理存在的各个方面,包括他的感觉,知觉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感情,他的价值定向,态度,情绪,利他主义和道德观。通过情感教育调节和协调人的粗

暴不满失落等情绪,塑造出一个健康的并能发挥指挥功能的人格。而作为教育受体——学生的积极情感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实施教育和定向培养。

学生的情感领域是丰富而复杂的,还会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对教育内容不感兴趣时,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坐立不安、睡觉等情况,自制力弱的学生还可能发出怪声、扮鬼脸或做其他调皮动作。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情感需要上去作考虑,则易于一味地责怪学生不听话,简单草率地认为他们是不守纪律的孩子。如果是学生喜爱的活动,他们乐此不疲,能够自发地进行行为调试,协商解决矛盾,想办法克服困难,活动结束时还恋恋不舍。所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重视学生的积极情感教育。

就如我们平常上计算机课时,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如不能随便移动显示器,不能非法关机等等;为了让计算机教室看上去整洁,离开之后要记得做什么事,如把键盘、鼠标归位,把凳子整齐的放好。

还有,我们在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现在blog很流行,学生也对此非常感兴趣,我们可以利用这点教学学生如何申请博客,如何利用博客来记录平时的一些生活感悟,同时可以通过网络来浏览别人的博客,并进行发表评论或留

言。这时我们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品德的教育,不能在网络上中伤别人,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小网民。

四、教学设计落实后应做到以评促学

新课程实验强调和落实“以学论教”的管理思路,即以学生的学业表现和能力发展,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工作业绩。按照这种思路,我也实践了“以评促学”的教学思路,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把教学工作和学习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学习效率、作业质量和特色展示等方面的具体表现,采用等级量化的办法给每位学生评定每节课的得分。从中,可以大致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学习变化及其进步情况。我还发动骨干学生参与到这种学习评价中来,使他们逐渐认同并在乎自己每节课上的评价表现,并把进入典范水平、奖励加分当作努力目标。在此基础上,我按章节单元、阶段复习、期末统测进行了若干次测验和考核。平时则根据每个单元的基本要求进行简单的重于了解的上机测试,期末则侧重综合各种操作技能进行一次比较系统的上机测试。并根据学校的课程管理制度和要求,我采用了课堂表现(10%)、出勤情况(10%)、平时成绩(10%)、努力程度(10%)期末考试成绩(60%)的评分方法,综合评定学生的模块学业成绩,用作学生的模块学分认定。平时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得分也就成为评定学生综合成绩的重要依据。

新课程教学关注学生对技术与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技

术应用思想方法的渗透,着力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提升。目前很多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策略性思维以及良好品质行为的关注和培养,这些恰恰是现代人极需具备的核心内涵。在新课程推进期间,师生发展应当受到高度重视,在各种操作层面上应予以充分关注。只有借助丰富生动的教学设计、精细实施的课堂教学和高效和谐的研修活动,才能更好地帮助师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初探

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 养策略初探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标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初探 【作者】:张树娟 【作者简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06级教育技术学的学生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从高等院校开展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作用以及应采取的策略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相关问题。 【编者按】:身处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如果获取和利用知识信息能力落后,作为国家将难于立足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个人也必将被社会边缘化。本文作者有感于中国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推广和普及,针对我国在此方面的滞后,特别是一些当代的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够,疾呼我国应急赶直追,在大中小学及全社会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策略 【正文】 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信息传递和利用方式的改变,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获取与传递信息的便利渠道,同时也对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充分认识信息素养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注重对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怎样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培养中运用什么策略,以下对这些问题作出一些探究。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基本定义是:“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由于它不能完全揭示出信息素养这个抽象概念的全部内涵,所以目前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丰富和扩展,并已深入到对信息素养人特征描述的层面,以便为深刻理解信息素养内涵提供广泛的视角,由此便形成了有关信息素养内涵的各种流派观,例如能力观、学习观、工具观等等。 能力观认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识别信息需求,并具有确定、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概括地说,信息素养涉及到一个人检索和理解不同信息源的能力。要想全部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首先,必须希望知道问题的答案,能利用分析技能系统地阐述问题,能够识别研究方法并利用批判性技能评价实验性和推论性结论;其次,在日益多变和复杂的方法中,必须拥有寻找问题答案的技能;再次,一旦知道了寻找的信息是什么,要能找到它。”[2]等等。 学习观认为:“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是那些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学习者,他们知道自己的信息需求并积极思考;他们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并知道相关信息是什么;他们能利用技术工具检索和交流信息;他们是灵活的、可以接受任何变化并能独立地或在团队中起作用的人。”[3]“具有信息素养的人知道何时需要信息,他们知道知识是如何组织的,他们是主动的学习者。”[4]“从根本意义上说,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知识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寻找信息,如何利用信息学习。他们为终身学习做好了准备,因为他们总能找到为工作或制定决策所需的信息。”[5]等等。 工具观认为:“信息素养是指具有应对和适应信息技术的能力。”[6]“信息素养通常是指运用各种信息工具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能力。”[7]“信息素养是一

如何培养孩子的信息素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指的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是人的文化素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孩子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孩子了解信息文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主体意识、形成顺应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社会。现结合具体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信息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学校应重视教学环境的现代化建设,不但要从孩子学习信息技术的层次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而且要从孩子应用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培养其信息素养。这就为孩子营造了优良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同时也创造了浓郁的信息文化氛围。小学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孩子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孩子信息素养技能。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分组讨论、交流,进行协同学习,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共事的能力;学生使用电子邮件、新闻组、聊天室、虚拟环境等Internet上的工具与教师进行自信的交流与讨论,实现网上辅导和网上答疑。 小学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校园的信息化教学和管理,形成一种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在信息化教学当中,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法研究的基础上收集现有的教学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进行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学校有一种应用信息技术的环境和氛围,特别有利于培育孩子敏感的主动的获取信息的意识。 二、增强孩子信息意识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在小学阶段“要侧重对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的培养”,信息意识教育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信息化,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就必须主动地吸收信息营养,树立全新的时空观念,强化未来意识,使自身达到某种意义上的信息化。信息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仅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也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手段。比如,信息技术课程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信息进行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料库进行学习的能力等。再如,学习数学不仅要掌握一系列数的概念和提高计算能力,更要学习建模及推理的方法,熟悉程序设计的思想和解题策略的设计。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这种整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信息意识,也大大促进了其他课程的学习。 三、提高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 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指对于给定的课题、目的、问题,能合理地使用一定的信息手段,对必要的信息,自主地或与人协同地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和创造,并能根据受者的情况,发布信息、传递信息。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活用的实践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各种信息机器、信息设备,例如,计算机、因特网的操作,对这些机器、设备的操作能力及培养,应纳入到信息的收集、处理的高度来认识,来理解,不能将信息技术教育变成具体信息机器及其相应软件操作方法的培训,否则会背离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教育目标的要求。为了求解某一问题,进行某种决策,需要大量地收集信息、理解信息、分析信息,并将有关的信息送入计算机,以一定的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根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响应的决策,这是一种以信息技术求解问题的结果。 实践能力是素质高低的直接体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我们要抓住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辅导学生上机时发现,有的学生拿着上机手册不知从何处入手,操作时屏幕上显示了出错信息,他们还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内容摘要:一线的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中,应注意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文中主要从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知道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大力阅读科普读物四个方面阐述科学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科学素养兴趣科学态度 《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是对科学术语基本既念的基本了解;2、是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3、是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了解。 那么作为一线的小学科学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笔者认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一但对科学产生兴趣,那么对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是非常有益处的。 1.利用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小学生充满着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对科学现象的好奇。他们热衷于老师的演示实验和自己小组合作的分组实验。在课堂上,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这些有趣的颜色、气味、温度、形变、位置变化、运动状态等变化现象会对科学知识产生神秘感。从而引发他们对科学的浓厚的兴趣。 有的学生会告诉老师:他就喜欢做科学实验。其实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科学态度。学生知道能够通过实验去揭示身边有趣的科学现象。通过动手实验发现和揭开身边的未解之谜。

通过动手实验,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通过动手实验,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提出科学问题;通过动手实验,学生能够解释这个现象的真正原因;通过动手实验,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克服探索科学的困难。 2.利用我们身边的环境,指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兴趣 笔者教学《植物》这一单元。这一单元主要介绍木本植物、草本植物、水生植物、植物的叶及其变化等知识。我让学生分好组,每一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这是一种有意注意,这种有意观察比平时的无意观察要有意义的多。因为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有目的的带着探索的眼光去看待校园里的植物。这比在教室里照着教科书、课件效果上要好得多。 二.着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提高儿童科学素养除了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外,主要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科学的学习中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猜想去进行观察、实验,去搜集相应的信息,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设计好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步骤,选取观察的对象和实验的器材。 教师指导学生在进行观察、实验时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注意分工合作。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实验怎么做,得出什么结论应尊重实验事实,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在

如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浅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晋城市矿区中学焦会芬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然而,如何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中,是摆在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下面是本人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等问题的一些浅显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前提;兴趣;创新;分组教学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来源于美国,简单地讲信息素养即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处理以及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等的能力。《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指出“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信息素养应包含以下方面: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感悟,指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的意识。 2、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 3、信息道德。 指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道德伦理修养,遵循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信息文化素养。 4、信息常识。 包括信息本身的定义、特点及信息的测量,促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 简言之,信息常识和信息能力是形成信息素养的“物质基础”,一个人在尚未掌握信息常识和信息能力的情况下就去奢谈信息素养,显然是没有意义的。但信息素养除了需要“物质基础”之外,还必须有“精神要素”,那就是信息意识情感和信息伦理道德,“精神要素”决定着技术能力应用的价值趋向,关系到信息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鉴别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当前大力提倡的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的使命和目的是什么?台湾教育同行说,即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背书包当然不是就有知识,但是带得走的东西就值得我深思了。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我们学校的教师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学生的。教学内容有学科之分,但教育没有。叶圣陶先生说,即所有的课都应当是政治课,所有课也都应当是语文课。所谓都是政治课,不是要求把所有的课都上成政治课,而是所有课都应当从学科课程的性质、任务、特点出发,自然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样,所谓都是语文课,也不是要求把所有的课都上成语文课,而是所有的课都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应用。这些教育家们说的话内容不同,但仔细深想,却是一个道理。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以课程为依托。作为时代的产物,小学里的新兴课程,信息技术自然也不例外。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要求要考虑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段的

认知特点,教学内容安排就要根据当前所具备的条件,进行合理设置,体现各年龄阶段的侧重点,尤其要注重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帮助。课堂是学习的开始,并非是学习的终点,应该要为学生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应该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信息技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信息技术教材犹如信息技术一样,日新月异,教材可谓是年年改,年年变,改变的目的当然是与时俱进,把最适合当前学生,最先进的技术写主课本,让学生从技术中提炼信息素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灵活运用。小学信息技术是基础学科,也是学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学习道路,也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学习。 信息技术是人们在未来社会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数据的获得、搜集、处理、发布;信息技术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学习的工具与方法,是人们获得信息与学习的一大实用工具;信息技术是人类未来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获得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素养不应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落实在教学,教育的过程中。

如何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随着网络教育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的发展,使现代教育技术步入了信息时代的轨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习的方式由信息记忆的过程转变为信息处理的过程,基本的学习能力实际上体现为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处理、熟练表达和应用以及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的能力。所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成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信息素养的基本概念 “信息素养”一词早在1974年就被提出,当时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指出“信息素养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其后,随着对信息素养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信息素养的界定也说法不一。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它: 1、信息素养不但包括信息获取、检索、表达、交流等技能,而且还包括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将已获得的信息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技能。 2、信息素养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它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和进行知识创新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个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成为每个社会成员进入信息时代的“通行证”,也是衡量形成学习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信息素养的内涵 由于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的快捷与多变,也使得信息素养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几方面。信息意识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前提。它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洞察力。要求个体具有灵敏的发现力和持久的注意力,能够意识到信息的存在和作用,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信息知识是个体信息素养的基础。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及对信息工具等方面知识的掌握。信息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具体地说它应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 1、信息认知能力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了解和熟悉各种信息源的使用规则,并遵照信息生成者的意图理解他人传递出来的信息,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去发现信息。 2、信息获取能力根据学习目标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调查、检索并获取信息的方法。 3、信息分析能力要求学习者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鉴别、遴选、分析和判断,能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与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要求的信息伦理素养。 4、信息加工能力能言简意赅地将所获得的信息从一种表达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表达形式,即从了解到理解;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 5、信息创造能力在多种信息交互作用的基础上,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得出新的结论,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 6、信息协作能力与其他研究者跨越时空、地域进行交流,分享信息,延伸

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总结

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总结 小学生要学会和掌握信息处理的具体方法,包括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储存信息、传递信息,运用信息的各种方法。小学生能较自觉地意识到信息的价值,并能自觉地运用各种信息处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初步获取、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使低年级小学生认识到信息是学习的重要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资源可以使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得到解决,能主动为解决问题去查找资料,从中形成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初步能力;尝试自主阅读,引导学生利用信息理解、感悟课文,优化教学过程。在整个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有为理解课文主动去搜集信息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知道的事物及查找得到的信息相联系,并对其中的联系认真思考;学会通过对信息的查找、整理、加工和同学间的交流、讨论来感悟课文, 建构新的知识;使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增强课堂上“动脑想,动手做,动嘴讲”的力度,发挥现代技术教育的优势,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是我们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在研究课题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指导学生有效收集和获取信息。 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即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可以获得许多有趣的知识,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可以扩大眼界,提高文化素,信息的确定,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生能够确定哪些问题需要查找信息资料来解决的能力;二是学生确定为完成课堂学习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上一节语文阅读课,通常知识点很多,到底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得到更圆满的解决呢?这个过程是训练学生确定信息问题的好时机,千万不能忽视的。 (二)适当示范,初步培养学生集成信息的能力,把获取的语文信息在课堂上整理、表达,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课题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收获知识的欲望。同时教师也应让学生有一种语文信息获得的成就感。即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加工、整理和评价信息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首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同时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科学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必备的基础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为基础。科学课程也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注重科学态度的养成、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转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 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新知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设计与旧知既有联系的,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很想去进行思考与探究,但又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使其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从而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加足思维的“马力”。例如在教学《小水轮》一课,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特别爱“玩”,于是我在刚上课时,就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玩小水轮,老师和大家一起玩。我们要相互合作,比一比,看哪组同学在玩的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多,发现的问题多?”这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个

个兴高采烈地“玩”起来。他们个个积极动手,人人动脑思考,做—做,议一议,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大约20分钟后,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汇报实验的结果,有的说:“我发现小水轮在水流作用下会转动。”有的说:“我发现水流越大,小水轮转动越快”。还有的说:“我发现杯子提得越高,小水轮转动越快”。……这样把学与玩结合起来,不仅轻松地获取了新知识,提高了动手的能力,而且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二、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学生学习科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让他们在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例如,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出示一杯米和一根筷子,说“同学们,你能用筷子把这杯米提起来吗?”学生跃跃欲试,有的相互私语,几名学生上来尝试:把筷子插进米内,没有提起杯子。我将杯中的米压紧,然后手提筷子,杯子被提起来了。学生非常惊奇、赞叹。我说:“杯子提起来了,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的导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矛盾和问题之中,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产生自发的兴趣,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新课上来。 三、理论结合实际,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 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自然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借鉴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我在如何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探讨新教法上做了大胆尝试。 尽可能地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合作,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培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对学生、对自我有个全方位的认识,采取多种方法,坚持不懈地把这 个综合工程做好。 一、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课堂环境构建和资源利用与设计上,设置符合学情的教学情 境或者问题创设,这样就让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由此非常自然地引出 讲课主题。课堂教学的展开,都是在一种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大思路中展开的, 在具体课堂展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学生充 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取得意义建构的效果。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走到学生中间,参加学生的讨论,从中获 取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以学生为中心,评价的标准从知识转向了能力,即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展示作品,放 手让学生互相评价,最后让学生自己评价,从而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鼓 励学生先发现别人的优点,看到别人的优点。我适时地对讨论不清楚的问题给予指导,在学 生互评的同时也大力鼓励学生自评。多种评价不仅肯定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可以改进课程 或教学的设计,同时给自己和老师提出建议和期望,师生共同进步。 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课程改革要求,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体验积极 的情感与态度。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经常是导入的时候,让孩子发现遇到的问题,从而 引导他们去尝试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采用学生喜欢的学 习方法,让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 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也能培养了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 的作用是设计任务,创设环境,组织学习。对采用其他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留 言本上向教师发问,教师及时地对问题进行解答。 四、教学设计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平时从上课构建课堂开始,就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紧密联系他们的生活,贴近 他们的学情,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自己“灵动”起来!因此,我觉得激发兴趣和良好的评价机制 尤为关键,比如课例《图像调整好上传》,本课是本单元学习、使用ACDSEE图像编辑软件 的开端与入门,应用技术核心是“图像调整”,导入课的时候,我引出了近期学校举办的首届 教师摄影大赛,然后孩子们兴趣高涨,随后给出一组照片,让孩子们发现其中的问题。孩子 会兴趣高涨的看出问题来:有的照片太小,看不清,有的照片太暗,也看不清。那么顺着他 们发现的问题,导入本节课,就很自然了。课后想想,正是我的做法,让本节课完全活了, 孩子们也是兴趣很高的自主学习。 五、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发表自己看法时,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没有给其他同学发表意见的机会,而是自己抢了 其他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这样做压制了学生发表意见的热情。自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及时有效的评价机制,是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如何更好地把握上述两个关键点,

小学信息技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

小学信息技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 【摘要】随着现代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渐提高,计算机可以说是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在家中普及和应用。计算机对于人们来说,帮助人们工作,学习,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前教育已经围绕着核心素养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作为一个近些年新提出的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广泛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生的未来的发展有着很大的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探究发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形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一、关于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目前学生教育正是以核心素养为中心深入开展的。闲杂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作为一个近些年新提出的概念。它包含着“三层结构”即学科思维层、问题解决层、双基层。它可以作为一个整框架为每个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指导。它通过学科技术将人的未来发展融合在一起。学生能够通过核心素养能够具备终身的技能并且能过适应以后未来的发展,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核心素养注重个人思想品质和修养、关爱社会和国家发展等等。那什么是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呢?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以计算思维从由描述计算机的运行方式逐渐演变成以“人”而开展,成为一个由学科思想展现出的关于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它包含基础性、社会性、开放性。通过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全面掌握信息技术和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小学信息技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在当代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学内容枯燥无味不甚理想,学生对其失去了学习兴趣。一方面学生虽然对信息技术课充满着好奇,兴高采烈的到信息技术教室上课,但实际上却是差强人意都是抱着玩游戏的态度上课。再加上网络世界上的游戏很容易吸引到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控能力不足,就会沉迷于网络游戏。根据调查表明学生在家中除了上网聊天就是玩游戏,忽略了计算机被发明出来的正确用途。所以上一节信息技术课,对于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学到的知识几乎为零,更说不上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了。就目前看来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现在需要探索的一个严峻问题。现在是一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要求人们掌握息息技术,具有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对当代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要顺应以后社会的发展需要,就要重视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小学信息技术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以乐趣的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当中,小学生喜欢用电脑玩游戏,却忽视了计算机本来的正确用途。这样的学习状态对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养成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文献检索课程

河南理工大学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 文 献 检 索 课 程 学院:物理化学学院 专业班级:应用化学10-1 学号:311013030102 姓名:高凤丽

指导教师:宋文婷 [摘要]我国高校开展的文献检索课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从信息素养含义和信息检索的含义的界定出发,提出了高校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文献检索课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检索;信息素养;文献检索课 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和信息的时效性越来越强,半衰期日趋缩短,大学里所学习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因此,自学能力和终身受教育的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而信息素养正是赋予了大学生这种能力。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在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时,就强调了以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让大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知识”。只有具备了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才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实现终身教育的目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校文献检索课就是以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方法课。然而,目前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开展现状和实际效果却与教育部提出的要求相差甚远。大学信息素质教育有必要重新审视这门课程,加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改进课程内容、方法和质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对高校提出的要求。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和本质 1989 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 ALA)对“信息素养”的含义作了界定:“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 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 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2003年9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召开了国际信息素养专家会议, 会议发表了“布拉格宣言:走向信息社会”。会议认为如何使人们从Internet时代的信息和通信资源及技术中受益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 宣布: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 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问题。同

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实验的意义和目的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是个体适应信息化社会生活的基本生存能力,也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培养中小学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我国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中小学领导、教师和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和积极探索研究的课题。 信息素养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它包括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表达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信息协作意识的能力。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是目前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措施。 由于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与城市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建设上。事实上,只有农村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拥有一定的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才可能在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同时发挥后发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因此重视对培养农村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始终是我国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方面。现在可以这样说,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两大渠道。国家教育部2000年11月《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说明信息技术教育进入了普及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了基础教育课程。辽宁省教育厅提出2005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我们省已在县城以上中小学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一些农村学校都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 二十多年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在课程目标和理念、教师队伍建设、教材编写、教学设备更新、教学方法研究和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成绩。当然,在发展的道路上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农村,设备配置不到位,普及程度不到位,不能很好地让农村中小学生全员接受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于每一个时代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儿童是未来科技进步的储备军。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便成为重中之重。 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挥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时代和民族的振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累积,经验的逐渐增加。对于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耐心,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耐心。 科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生活的巨大进步和改善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科学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等的发展刺激了一大批发明的产生,极大的推动了现代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社会科学中的心理科学给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心灵避风港,还有政治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洞悉时局,了解社会。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利用社会资源。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是教育的一大任务。可以说先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就是培养具有科学意识的文明人。科学意识就是不迷信,不盲从。学习一定的科学知识,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积极乐观的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的日后人生发展还是很重要的。 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人才的必备品质。这不仅体现在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体现在创造性的发掘和利用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态度和智慧,是一种恰当利用智慧的源泉和结晶。 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以此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摘要]信息素养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和创新。信息技术课应建设成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最佳课堂。[关键词]学生信息素养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四部分构成。 二、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信息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培养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基于网络化的新环境,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学校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首先,要知道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个人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自己进入职业界和融入社会以及文化环境都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信息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要明确信息素养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降低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各种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增强记忆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容易把握研究的方向,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信息素养的培养和训练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1.利用资源,提高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能力不只包括专业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所学的方法技巧去获取、分析、评价和使用信息。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已成为各学校必修课程,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只停留在操作技能的培养上。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常用信息技术硬件的使用方法,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学会网络中学习资源的检索方法,在此基础上还要改变过去以传授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及操作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学生利用信息去解决学习、工作及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技术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有效培养

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有效培养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和信息技术能力的训练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科学素养,并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进而促使其能够在知识认知、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实现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同时,如果教师能够在小学启蒙阶段就完善学生的学科素养,则能保证学生在后续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建立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学习能动性。 标签: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素养;有效培养 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也是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而言,知识的学习与素养的提升同样重要。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和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建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多样化的教学实施手段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学习与学科素养,进而逐步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健全其知识创新、技术应用、文化传播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 一、创新素养的培养 创新素养,顾名思义就是信息技术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对于学生而言,接收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创新新知识是学生完善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流程,也是小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信息技术素养之一。只有具备了创新素养,才能高效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建立探究兴趣和创新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旋”美丽》这一单元的相关知识时,笔者首先通过计算机重复(循环)语句的方法和技巧介绍来帮助学生学习画正多边形和重复图形的方法,又通过讲解“Pen”中各个“积木”的作用来帮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知识、理解信息技术知识。接着,笔者请学生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和绘画兴趣,在计算机上自主通过用重复(循环)语句完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的绘制,并归纳画正多边形的方法。经过笔者的教学指导和创新引导,学生都在课堂的计算机操作过程中积极投入到绘画作品的绘制当中。经过二十分钟的独立绘制,大部分学生都已经顺利掌握了知识,且能够利用知识延伸创新,使其多边形作品中充满了各种色彩和奇思妙想。同时,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学生不仅能使用基础的图形绘制工具,还在绘画练习中尝试创新使用“Pen”模块中的工具。可见,创新始于理解,当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理解与掌握后,就能够在实际学习与操作过程中尝试创新,并产生丰富多样的创新效果。 二、应用素养的培养 应用素养是指学生经过信息技术的知识学习,能够将课堂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当中,并借助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应用素养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也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因此,

大学生如何加强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如何加强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 班级:09人力资源管理(1)班叶惠玲学号:0907502106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信息素养也成为一个生动而富有挑战性的概念。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组成。 高中新课标强调了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事实上,在大学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那么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呢? 首先,作为21世纪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为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人才而努力,那么,我们就需要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而这首要工作就是了解什么是信息素养。而后就得意识到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继而分析造成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较低的原因,从而从学校和学生自身方面分别做出措施,改变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低下的现状。 1.信息素养的概述。 信息素养的概念常生育信息技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是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产物,是体现现代科学的信息观念、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能的综合范畴。信息素养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可以看出,信息素养的内涵丰富。根据问过的实际情况,从一下几方面来把握其内涵: (1).信息素养不但包括信息的获取、检索、表达、交流等技能,而且包括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将已获得的信息用于信息问题解决、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2)信息素养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它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是每个社会成员终身追求的目标,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将纳入信息时代的“通行证”。 (3)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底蕴(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信息技能(技术层面),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下需要不同的人才。目前已步入信息化社会的时代,信息已经被当做是一种资源,一种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特别是在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激烈的大环境下,传统型的人才已显落伍。基于知识和信息的新经济形态已经崭露头角,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的飞速发展使“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成为共识。

小学各阶段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分学段发展要求对小学生科学行为基本要求,应根据他们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分学段提出不同要求 (一)小学低年级 小学低年级是由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转变过渡的阶段,是人一生科学素养的奠基性时期。但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学前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因此,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该在幼儿阶段科学教育的基础上,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由于小学低年级阶段没有开科学课,对科学素养的行为要求只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在德、智、体、美、劳各育之中,特别要结合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让他们形成科学的习惯行为。 1、能简单栽培几种常见花草,饲养一些小动物;能观察田野,说出自然环境的好坏;能爱护花草树木、庄稼和有益动物, 2、养成在日常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遇到有兴趣但不太懂的事情喜欢问教师、问家长,会动手查资料、找答案。 3、能说出做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的好处,养成经常洗澡、勤剪指甲、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等卫生习惯。 4、能够反对各种迷信活动,能简单使用一些科学道理和方法;形成尊重科学家、热爱科学技术的感情,至少能说出两个科学家的故事。 (二)小学中年级

对小学中年级行为要求,既要遵循小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又要结合科学课程提出。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学生思考问题仍然依赖于具体形象思维。此阶段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主动性增强,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迅速发展,独立性、创造性、概括性和逻辑性也开始得到发展。因此,科学行为要求应该在低年级阶段基础上,结合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程,课程反映了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内容,单元主题有20个:《我们都是科学家》、《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生命之源——水》、《它们是什么做的》、《提出问题》;《土壤与生命》、《植物的一生》、《固体和液体》、《太阳和月亮的移动》、《观察与测量》;《我们周围的空气》、《冷和热》、《奇妙的声音王国》、《吃的学问》、《排序与分类》;《骨骼和肌肉》、《养蚕》、《物体的运动》、《无处不在的力》、《调查和预测》。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科学课程内容,对本阶段学生应提出如下行为要求: 1、会提问。能大胆提出问题,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并会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带着好奇心和兴趣提问题;能为了获取信息提问题;能在自己探索中提问题;能提出复杂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2、会观察。能用各种感官,对动物、植物、水、空气等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描述;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能观察田野,会写观察日记。等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