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最新《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2018年最新《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2018年最新《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2018年最新《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2018年最新《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完整归纳

《生活与哲学》分为三大部分:总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总论:1、2、3课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4、5课);认识论(6课);辩证法(7、8、9、10课)

历史唯物主义:(11、12课)

第一部分:总论(1、2、3课)

1、哲学的产生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与人们的生活的关系:

(1)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2)哲学源于生活,又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3)其任务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进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的含义:人们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论。

(3)二者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哲学的概念(世界观角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联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系统化、理论化。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相互区别:(1)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2)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

相互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依据:①是人们在生活和时间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③贯穿哲学发展过程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问题的回答。

7、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大阵营,基本派别,二元论属于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分为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征:三个统一);

唯心主义分为两种,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意识)、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P14)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在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二者的地位是不同的,后者总是从属于前者。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结合。哲学的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

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8、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哲学来源于时代(即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政治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反作用于时代(即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为社会变革作思想准备。真正的哲学为人们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9、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阶级属性上的革命性变革:以往哲学都是剥削阶级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性变革: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功能上的革命性变革:以往哲学只注重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注重改造世界。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通过中国民族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10.哲学的作用:

(1)从一般哲学角度理解: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得艺术。真正的哲学可以指导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②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它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④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2)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理解: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和实

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三部分

一、唯物论(或辨证的唯物论)(包括4、5课)

包括三观:物质观、意识观、规律观(涉及8个)

1、自然界的物质性

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务必要(1)承认并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2)尊重自然

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原理内容:(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它们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及其构成要素是客观的)。(3)社会发展的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是客观的。

方法论:尊重社会的客观性。(人们既不能随心所欲的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心所欲的选择生产关系。)尊重社会客观规律,按社会规律办事。

3、意识能动作用★★★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不仅能反映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不仅推测过去,还能推测未来。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性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3)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注意:怎样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关系)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错误倾向: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的主观主义。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时俱进的统一)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尊重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7、运动和物质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根本不存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

方法论: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错误倾向】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仁者心动),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刻

舟求剑);

8、静止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轮;

9、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是什么: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为什么:①原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是由物质决定意识所要求的②意义: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党的理论顺利发展的保障。

(3)、怎么做:①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⑤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认识论(或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第6课)(涉及5个原理)

包括三观:实践观、认识观、真理观

1、实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要求尊重实践的客观性,不能盲目从事实践活动;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要求

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性,要求实行开放的政策;实践具有历史性,要求要与具体的社会条件为基础,在前人基础上提高实践的能力和水平。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原理内容:⑴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①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②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③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⑴它要求我们首先要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⑵要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⑶总之,要做到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客观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原理内容:⑴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⑵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方法论: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原理内容:⑴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把握真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真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原理内容:⑴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⑵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注意观点: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包括7、8、9、10四课)

有四观: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一)联系观(5个)

1、联系具有普遍性★★★

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

原理内容:联系(包括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事物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有利与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决定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往往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1)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

(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观(4个)

1、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发展的特点)★★★

原理内容:发展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途径)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或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4、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发展的状态)★★★

原理内容: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方法论: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坚持适度原则,们要保持事物的性质不变时,量变要适可而止。

(当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秩序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要求学会优化结构。)

错误倾向:反对两种倾向: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三)矛盾观(8个)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方法论:在对立统一中推动事物发展。

2、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双方既对又统一的关系。简而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3、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4、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哲的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

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6、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主要矛盾)

方法论:善于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错误倾向: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视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既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8、两点论和重点理论的统一★★★

原理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论。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四)创新观(2个原理)★★★

1、辩证否定

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它是发展的环节

(创新),也是联系的环节(继承)。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①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②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原理内容: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

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要创新。(“破”: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立”: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为什么要创新

⑴原因(辩证法依据)

树立创新意识是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

⑵创新的作用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主更广阔的劳动对象)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⑶意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4.怎样树立创新意识

(1)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2)要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3)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4)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第三部分:历史唯物主义(9个原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①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同时要确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性质)(发展)的规律。

【原理内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离不开生产,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