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

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

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
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

第一章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边陲。北面和东面分别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与俄罗斯为界,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南部和吉林省毗邻。西起东经121°13′,东到东经135°,北自北纬53°24′,南到北纬43°22′,东西跨越14个经度,南北纵距10个纬度。总土地面积为45.46万平方公里。

第一节自然条件

一、地质、地貌

我省大体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地貌基本轮廓是由三大山系和两大平原组成。

1、大兴安岭山地。高耸于我省西北部,成为内蒙高原与我省西部屏障。地势东侧陡峭,河流水势旺盛,相对高差在400米左右,自南向北逐渐升高,呈阶梯状地理景观,山体由火成岩构成,为我省深山密林区。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地面坡度大体为5°—15°。

2、小兴安岭山地。位于我省北部,北接大兴安岭,东至黑龙江,南至松花江,相对高差200米左右。地貌成因为第三纪及第四纪的上升运动与玄武岩的喷发,在上升以前又具有准平原状态,玄武岩掩盖于平原,地势南部较比北部略高,整个山体外貌和缓,河谷宽阔,河流的侵蚀是构成地貌的最主要外力。沟壑密度在0.1公里/平方公里左右,面积为8.43万平方公里,地面坡度多为5°─25°。

3、完达山、张广才岭、老爷岭山区。位于我省东南部,地貌类型属于中山和低山,相对高差在400米左右,山脊平缓,山间盆地、宽谷、旱谷发育,山区和平原周围,有冰川作用的痕迹。沟壑密度在0.4公里/平方公里左右,面积9.7万平方公里,地面坡度为5°—25°。

4、松嫩平原。位于我省中西部,相对高差在60米左右,呈菱形的凹形盆地,西部较深,东部较浅,坡长坡缓,嫩江右岸冲积平原波状起伏,成土母质为洪积和冲积物,大部分开垦为耕地。嫩江左岸为盆形闭流区,沼泽地、盐碱地多。西部沙丘甚为发达,与盐碱地、沼泽地错综罗列,构成大片荒地为天然牧场。沟壑密度在0.5公里/平方公里左右,地面坡度大部分为3°— 5°,面积为13.33万平方公里。

5、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地带。平原地区第四纪以来一直间歇性沉降,地势低平,坡降平缓,河道弯曲,有沼泽和沼泽化

1

大片荒地分布,微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在20米左右,孤山残丘零星分布,地表为亚粘土,排水不畅。地面坡度以小于5°为主,面积为6万平方公里左右。

二、水系

我省河流众多,主要河流有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主要湖泊有镜泊湖、兴凯湖等。全省共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918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8条。各水系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大体是东多西少,北多南少。全省径流总量为655.8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深为139.8毫米。松花江流域面积为54.56万平方公里,其中在我省面积为26.9万平方公里,干流全长从嫩江源头计为2308公里,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000万吨,多年平均水量为733亿立方米。其中嫩江流域面积为28.27万平方公里,干流长度为1369公里,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0万吨,多年平均水量为225亿立方米。牡丹江是松花江的最大支流,长度为726公里,流域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量为84.3亿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约为60万吨。

三、降水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531毫米,小兴安岭东部和张广才岭降水600─650毫米。全省降水分布不均,有60─80%集中在6─9月,以7月最大,一般可达100─150毫米。春季降水约占全年的10─15%。由于降水分配不均,容易产生春旱秋涝。全省暴雨历时较短,持续1─3天,7—8月集中全年暴雨日的80%以上。

四、地面组成物质

我省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较丰富,土质肥沃。土类大体分为:山地土、白浆土、黑土、草甸土、沼泽土、盐碱土、风沙土等。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高平原和三江平原,土层在30─40厘米,团粒结构差,抗蚀力低;盐碱土和风沙土主要分布在松嫩低平原,质地疏松,抗蚀力差;白浆土主要分布在东部低山丘陵农耕地和三江平原的坡岗地,土层在20厘米左右,透水性差;山地土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林区,土层在15厘米左右,底土为风化碎石,一旦破坏很难恢复;沼泽土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的低洼处。我省耕地土壤的成土母质主要是岩石风化物、砂砾沉积物、粘土、风积和近代河流冲积物。

五、植被

我省的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北段山体生长了大面积森林,随着山地向平原过渡,气候逐渐干旱,依次出现了森林草原和草原。三江平原由于地形特殊和水文地质条件,发育成了大面积的沼泽植被。

最近统计,全省林地面积近1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41.9%,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脉,覆盖率在65%以上。西部森林很少,覆盖

2

率为3.2%。据调查,在林区由于采育失调,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严重,造成水土流失面积已高达1.0万平方公里左右。

全省草原面积达4.33万平方公里,大多分布于西部。泰来、杜蒙、龙江、安达等14个市县,有草原240多万公顷,是我省牧业生产基地。

六、气候

全省气候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冬季长,气温变幅大,雨热同季,雨量集中,无霜期短,春季风大,气候干旱。全省平均气温在2.4℃。由于地形复杂,温度垂直变化较大,年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48.2℃。北部大兴安岭地区,有多年冻土分布,全省完全解冻时间,北部在6月中旬,南部在5月中旬,冻土深度在1.5─2.7米,从南向北加深。

全省无霜期平均120天,最短只有90天,北部每年9月初霜,5月中旬终霜,但有时早霜造成农作物减产。全年平均风速为2─4米/秒,春季最大风速为20─30米/秒,夏季最大风速为20─40米/秒,尤其我省西部风旱灾害极为严重。

第二节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全省土地总面积45.46万平方公里,其中:农地9.17万平方公里,占20.2%;林地19.0万平方公里,占41.9%;草地4.33万平方公里,占9.5%;荒地6.87万平方公里,占15.1%;其它用地1.60万平方公里,占3.5%;水域占地1.57万平方公里,占3.5%。全省人均占有土地1.21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24公顷,其中农业人口人均占有土地2.47公顷,占有耕地0.50公顷。农耕地坡度一般在15°以下,绝大部分小于10°,有效土层在15─40厘米之间,表土疏松,底土发粘,有一定的生产潜力。

二、水资源

全省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139.8毫米,折合径流量为655.8亿立方米,按人口及耕地平均核算,我省人均水量为2180立方米,亩均水量为585立方米,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受季风气候影响,全省年降水年内、年际之间呈明显的丰、枯变化特点。在年内之间分配十分不均,6─9月占全年降水60─80%,12─2月份仅占5%,其它月份占15─25%;在年际之间,年降水量的多少差别亦较明显。例如,呼兰河上游圣浪站1956年降水量为1125毫米,是1967年年降水量554毫米的2倍以上。全省年降水变差系数Cv值变化在0.2─0.25之间,年径流变差系数大体变化在0.4─1.0之间,明显大于年降水变差系数。全省地表水资源总利用率10%左右,利用

3

率低,因此地表水资源的开发潜力是很大的。

三、光热资源

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400─2900小时,大于或等于10℃的有效积温,北部大小兴安岭地区在2170℃,西部风沙区在2785℃,一般地区在2500℃左右。太阳辐射热量多年平均值达110千卡/平方厘米。

四、矿藏资源

全省有大庆油田和鸡西、双鸭山、鹤岗、七台河等四大煤矿,总占有土地面积9171平方公里,总人口达779.4万人左右。全省还有金、铜、铁、铝、锌、钨、萤石、水泥炭岩、石墨等多种矿藏,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我省东部山区。

第三节社会经济

一、行政区划

全省共分2个行署,11个省辖市,67个市县。

二、人口、劳力

全省总人口3751.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42.9万人,全省农村劳力688.1万个,大部分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在人多地少工副业生产发达地区,有少部分农村劳力从事工副业生产。

三、农业生产

全省耕地总面积8.67万平方公里,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大豆、小麦、高粱、水稻等,其中旱田平均亩产在200公斤左右,水田平均亩产在410公斤左右。全省人均粮食830公斤左右,农村人口人均粮食1680公斤左右。

憖拞

第二章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第一节水土流失现状及侵蚀类型、强度分级

一、水土流失现状及分布

1986年应用遥感技术解译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全省水土流失进行了普查,其结果为水土流失面积13.4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9.58%。其中水蚀面积112559.79平方公里,风蚀面积7666.42平方公里,冻融侵蚀面积14267.82平方公里,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比例为83.69%、5.7%、10.61%。

4

水土流失面积分布在山区37206.06平方公里,分布在低山丘陵区41970.98平方公里,分布在漫川漫岗区36913.9平方公里,分布在平原区4402.9平方公里,分布在风沙区14000.19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比例为27.66%、

31.21%、27.44%、3.29%、10.40%。

二、水土流失侵蚀类型分布

我省水土流失侵蚀类型大体上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等三大类。水力侵蚀类型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我省东部山地、北部林区和中部漫川漫岗地区。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我省西部干旱、半干旱风沙区。冻融侵蚀分布在我省大兴安岭地区。

三、水土流失强度分级及分布状况

全省按土壤侵蚀强度划分,轻度88802.2平方公里,占总侵蚀面积66.03%;中度40634.97平方公里,占总侵蚀面积的30.2%;强度4095.06平方公里,占总侵蚀面积的3.04%,极强度961.8平方公里,占总侵蚀面积的0.71%。

我省五大类型区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别是:山区1110吨/平方公里·年,低山丘陵区2600吨/平方公里·年,漫川漫岗区3500吨/平方公里·年,平原区1500吨/平方公里·年,风沙区3000吨/平方公里·年。

第二节水土流失危害

我省自然灾害主要有旱、涝、低温、早霜和水土流失。但是,前四种灾害频率性的发生,都与水土流失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水土流失年年发生。随着水土流失的不断发生和发展,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我省来看,水土流失还处于扩大的趋势。60年代全省水土流失面积500万公顷(5万平方公里),到了80年代中期,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345万公顷(13.45万平方公里),是6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的2.7倍。水土流失的不断扩大,危害越来越重。主要表现在:

一、土壤流失,土层变薄,地力减退,粮食产量下降。

据科研部门观测和水文部门推算,坡耕地每年亩流失水量约75立方米。如以600万公顷坡耕地计算,每年流失水量约66亿立方米左右,这是造成岗地缺水干旱,洼地内涝的重要原因。据克山、拜泉、尚志、宾县、阿城等市县调查,开垦六、七十年的坡耕地黑土层,一般都由原来的60—70厘米,减少到30厘米左右,土壤抗冲抗蚀性能降低。据全省土壤普查资料统计,由于水土流失,坡耕地露出黑黄土、破皮黄、黄土蹶子和蒜瓣子黄土面积已达104.73万公顷。据克山水土保持实验站多年观测资料分析,黑土坡耕地每年流失表土厚0.4—0.7厘米,有的地块达1

5

厘米,折合土方2.7—4.7立方米。全省每年因水蚀和风蚀流失掉的土壤,再加之重力侵蚀的跑土量,大约在2—3亿立方米。随着表土的流失,养分逐渐减少。据调查,开发40—50年的黑土地,有机质含量一般降低1/3—1/2。又据克山水土保持实验站试验观测分析,3度坡耕地,每年每亩流失氮磷素12—16公斤,钾24—32公斤,相当于500—1000公斤农家肥的肥力。以此推算,全省坡耕地每年流失氮磷7.2—9.6亿公斤,钾14.4—19.2亿公斤。如果把这些流失的养分折合成化肥(标准吨)大约500—600万吨。由于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严重地影响了粮食产量。据调查分析,每年每亩可少收粮食25—40公斤,全省由于水土流失,每年少收22.5—25亿公斤粮食。

二、沟壑增多,蚕食良田,影响机耕作业。

全省已形成大型侵蚀沟16.11万多条,占地面积约9.33多万公顷。据调查,在丘陵漫岗区,每1.67公顷地就有一条侵蚀沟。在山区、半山区平均20公顷耕地就有一条侵蚀沟。拜泉县新生乡永胜村,有侵蚀沟720条,耕地面积由40年前的1120公顷减少到600公顷,有40%的耕地被沟蚀切割而弃耕撩荒。赵光农场十一分场,一块47.93公顷的地块,被7条大沟切割成八块,机耕作业由原来的48趟增加到163趟,机械效率降低了3倍多。

三、泥沙淤积江河、水库,抬高河床。

水土流失挟带着大量泥沙,输入河道和库塘,破坏水利工程。据调查,松花江哈尔滨段的河床比50年代抬高30—50厘米。特别是滨州桥下淤积的沙滩长达3400米,淤积量达490万立方米,沙滩高度比50年代抬高4米多,原来11孔铁路桥有8孔可以通航,现在只剩下2孔可以通航。在1998年特大洪水中,这座桥出现了严惩的堵水现象,滔滔的高水位(120.89m)持续了30多个小时,才缓缓的回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洪水位持续的时间。过去号称铜帮铁底的松花江,如今沙滩连片,河床抬高,50年代航程1500公里,如今缩短到580公里,过去千吨货轮可由哈尔滨直达黑河市,如今五六百吨的货轮只能通航到佳木斯市。

四、造成洪涝、干旱、风沙灾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据调查统计,全省风蚀面积有7666.42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的西部,危害十分严重。据试验观测,每年风剥表土0.6厘米左右,每亩耕地流失土量4立方米。据肇源县调查,年均八级以上大风20多次,刮走表土0.8—1.0cm,年刮走的表土量达1300万吨和有机质400万吨。以据调查,我省西部干旱地区,每年春季因风害毁种补种面积13.33多万公顷,造成草原、耕地沙化面积不断增加。西部地区草原面积从1956—1978年,共减少120万公顷,助长了风沙危害,加剧了草原沙化,使亩产草量下降50%。穆棱市站北沟小流域1987年6月一次短历时暴雨造成山

6

洪危害,冲毁房屋10间,淹死3人,使下游铁路中断交通6小时,造成经济损失上百万元。呼兰县1988年7月13日,日降雨量达170毫米,汇流涌向太平沟小流域,使25华里太平沟被切深冲宽,流失土量达4万立方米。全县共冲毁桥12座、涵闸69处、跌水3处,冲毁道路1140米,新增侵蚀沟711条,新增水土流失面积8700公顷。在调查8700公顷耕地,平均冲走表土2厘米,共170多万立方米,林木被毁180公顷,造成经济损失达500多万元。

第三节水土流失成因

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发展,其成因十分复杂,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的基本条件,人为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

一、自然因素剖析

1、地形

全省山区、丘陵漫岗地区面积0.27亿公顷,山区坡陡,丘陵漫岗区地形复杂,坡缓坡长,这是水土流失产生的基本因素。

坡度: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径流量和土壤冲刷量,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坡度越大流失越重。全省按坡度划分,3°—7°面积656.13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14%;8°—15°面积656.53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15%;16°—25°面积1263.77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28%;大于25°面积147.91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3%。我省在3°—15°坡面上多开发为耕地,形成我省水土流失的基本坡面。

坡长: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坡长越长流失量越大。我省漫川漫岗区坡度一般3°─8°之间,但坡面较长,多为1000─2000米,最长达4000米,汇水面积较大,径流冲刷严重,黑土层已被剥蚀1/2以上,大小侵蚀沟逐年增加,沟壑密度为1公里/平方公里左右,沟深一般都在2─5米,已成为我省侵蚀最为严重的区域。

2、气候

我省气候为冬季长,夏季短,降水量多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同时短历时暴雨集中。多年平均24小时最大降雨量,山区为50.91毫米,低山丘陵区为56.43毫米,漫川漫岗区为59.00毫米,平原区为47.50毫米,风沙区为52.50毫米。受气候影响,农作物一年一作,农田植被覆盖时间短,6月前正是我省春季干旱、多风季节,西部风沙区五级以上大风最多年份达185次,多发生在4─5月份,最大风速40米/秒,易造成严重风扒表土。冬季结冻时间长,冬雪大,

7

但春季回暖快,雪融化快,地解冻慢,融雪径流不下渗,造成土壤表层极易侵蚀,而且多形成侵蚀沟。

3、土壤

我省易受侵蚀的黑土、白浆土、山地土和风沙土比重大。全省有黑土713.87万公顷,其中耕地有493.33万公顷,有效土层厚55厘米以下,大都分布在漫川漫岗地带,表土疏松,底土粘重,多年耕翻,形成了犁底层,造成透水性差,为我省主要受侵蚀土壤。白浆土有324万公顷,其中耕地116.67万公顷,有效土层15─35厘米,土壤结构不好,土层薄,透水性差,质地粘重,通透性差,易引起土壤侵蚀。山地土有2048.93万公顷,其中耕地122.93万公顷,多分布在陡坡上,有效土层15─40厘米,土壤质地较粗,接近母质层处有较多的砾石,表土疏松,团粒结构差,一旦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相当严重。风沙土面积43.13万公顷,其中耕地14.8万公顷,有效土层15─40厘米,质地粗,结构差,土质疏松,土层薄,沙性大,不抗旱,保肥保水性差,易受风蚀。

4、植被

全省有林地面积为1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41.9%,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区,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而农业区有林地面积少,松嫩平原只有4.7%,三江平原只有3.5%,全省农田防护林只有12.8万公顷,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48%。全省现有牧草地433.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绥化、黑河和佳木斯等地市,这四个地市的牧草地面积占全省牧草地面积的比重分别是35.8%、18.3%、17.7%和10.2%。全省草地98%是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只占2%。由于我省林草植被分布不均匀,特别是农业区,植被率很低,这是我省水土流失逐年加重的一条重要原因。

二、人为因素剖析

人为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不断发展的主导因素。

1、破坏森林

由于长期在林业生产建设中,只重视森林的利用,不重视造林育林,从而导致采育失调,林业资源逐年减少,自然环境逐渐恶化,新的水土流失不断发生。据林业资源调查统计,平均每年森林面积以3.33万公顷、蓄积量以80万立方米速度递减。全省森林面积由2000万公顷,下降到1600万公顷,蓄积量由19亿立方米,下降到14亿立方米。伊春地区开发初期总蓄积量为4.1亿立方米,到1987年降到2.5亿立方米,减少40%,可采林木蓄积量已不足0.6亿立方米,按现有年消耗量,木材生产只能再维持6─7年。全省哈、齐、绥、佳、牡、黑等六个地市,天然林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一般都减少11─20%。据调查,全省陡坡开荒、毁林开

8

荒面积66.67万公顷,乱砍滥伐、开矿采石、破土取沙面积达37.33万公顷。这些都严重削弱了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促使区域性小气候日益恶化。

2、破坏草原

由于人口增加,开荒种地、超载放牧等原因,大量破坏草原,造成大面积风蚀地。全省牧草地面积从1949年以来逐年减少。松嫩平原,60年代初调查,草原面积280万公顷,到80年代减少到223.3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87万公顷,亩产干草量也由过去的150─175公斤,下降到40─50公斤。据调查,我省西部地区毁草开荒和开沙荒面积达64.67万公顷。由于草原面积的不断减少,加之过度放牧,使草原沙化、退化、碱化严重,降低了牧地的生产力,造成了大面积风蚀地块。

3、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我省习惯于顺坡耕作,粗放经营,广种薄收。截止到1990年,采取等高垄作措施的只有86.67万公顷,还有80%耕地处于顺坡耕作状态,加之多年耕翻,不采取深松措施,使犁底层上移,土壤透水性弱,加大了径流。我省西部由于耕地沙化严重,轮耕弃耕地多,这都是造成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

4、开矿、建厂、乱挖滥采造成水土流失

据牡丹江市调查,近几年,全市未经水土保持部门审批,无计划采煤、采金、采石、挖沙和基本建设及多种经营等破坏水土保持的达250多处,乱采面积1070公顷,造成植被破坏,残渣尾矿堵塞河道,一遇大雨随着水流下泄,埋压农田,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据鸡西市调查,地下采空面积已达0.95万公顷,引起地面塌陷面积1.07万公顷,其中耕地塌陷630公顷,平均塌陷深度1.5米,最深6米。全市矿区矸石堆放成山百余座,其中较大的33座,尾矿场4座,累计堆积量达9200万吨,占地0.76万亩,煤矸石年递增堆积量670万吨。

第四节水土流失治理

一、水土流失治理现状

按照水利部的统一要求,基础数据采用1991年国家公布的遥感数据为基准,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134494.0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9.58%。治理面积采用1990年至1998年累计治理面积,我省从1990年至1998年,经过9年的治理,累计治理面积达106.93万公顷,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8%。其中梯田14.20万公顷,营造水保林47.47万公顷,种草1.08万公顷,其它治理面积44.17万公顷。

二、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

1、水土保持是保护土地和防止地力衰退的重要手段

9

以克山县新安小流域为例,治理前被侵蚀沟切割破坏而减少的耕地达124公顷,占流域耕地总面积的11%,经过15年治理,不仅耕地未再减少,而且以前已弃耕地也全部恢复了生产。坡耕地土壤肥力上升,理化性质有了显著改善。经实测,土壤有机质含量由治理前的3.26%增至4.69%;全氮由0.1795%增至0.2273%;全磷由0.0395%增至0.0519%;总孔隙度由48.4%增至54.9%;田间持水量由32.1%增至38.5%;水稳性团粒含量由53.2%增至58.4%;物理性粘粒含量由62.8%减少到49.9%。全流域农田土壤生态系统明显向良性循环转化。

2、水土保持有利于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抗灾能力提高

以海伦市东风镇为例,经18年治理(1970—1988),在116.7平方公里范围内,将森林覆被率由3.4%提高到33.3%。据实测,年平均风速减小0.4─0.7米/秒,5─9月降雨量由474.2毫米增到550.6毫米,蒸发量由166.6毫米减至129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由69.3%增到72.5%,≥10℃积温由2450℃增至2508.9℃,无霜期由125天增至130天。治理前和治理初期(1961年─1975年),平均2─3年发生一次雹灾,农田受风灾则年年发生。平均受灾面积2700公顷左右。治理后,特别是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后,各种自然灾害明显减少。从1982年发生80天不下雨的特大干旱和1985年发生日降雨量180毫米的特大暴雨情况下,东风镇流域内没有受到大的影响,而邻近乡镇均受灾严重,粮食减产均在10%以上。

3、水土保持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加快水土流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

以拜泉县通双小流域为例,治理前水土流失面积1670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77.3%,耕地流失面积1070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75.5%,有大小侵蚀沟240条,侵吞土地53.27公顷,粮食亩产仅9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80元,累计欠贷款16万元,农民生活十分贫困。经过二十多年的综合治理,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14平方公里。其中,营造水保林658公顷,修梯田713公顷,种草3公顷,塘坝3座,截流沟4500延长米,治理侵蚀沟220条。山、坡、沟、川都得到了合理的整治和利用。到目前为止,粮食亩产已由治理前的每公顷1455公斤增加到4305公斤,是治理前的3倍。农业收入由治理前的51万元增加到547万元,林业收入由治理前的2万元增加到26.5万元,副业收入由治理前的3万元增加到455万元。人均收入由治理前不足80元增加到2300元。

4、减少江河泥沙,减轻洪涝灾害

以穆棱市站北沟小流域为例。该流域面积10.25平方公里,1987年开始全面治理,到1989年治理面积7.4平方公里,1987年7月19日一次洪水,经实测削减洪峰30.7%,减少径流量29.4%,降低输沙模数33%。1988年8月4日降雨与1987年7月19日降雨及洪水过程非常相似,但1988年的洪峰流量比治理前减少73.5%,洪

10

峰出现时间推迟94分钟。各项措施年平均减少径流量为117.27 万立方米,蓄水效率为52.5%,减少输沙2.58万吨,减沙效率77%。充分说明治理后的减洪、减沙效益是显著的。

三、水土保持工作主要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省水土保持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泛发动群众,大搞水土保持,虽然经过几个历史阶段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回顾我们的工作,既有成功的经验,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经验: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切实加强领导

十年动乱以前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曾多次召开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和颁布水土保持工作细则、布告、法令、规定等法规,各地都设有专门机构,水土保持工作摆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日程,工作开展起来很顺利,效果很好。十年动乱期间,水保机构砸烂,人员拆散,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我省从1978年开始单列水土保持经费,截止到1990年,共投资4258万元,每年治理面积都在100万亩以上,这就有效地保证了水土保持工作顺利开展,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速度。

2、贯彻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调动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积极性

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是水土保持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确定以后,首先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打开了小流域承包治理的新局面。据不完全统计,从1984年开始,到1985年,仅两年时间全省就有10.8万户农民承包治理小流域,面积达40.67万公顷。在承包治理中,由于认真执行“谁承包、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治山治水的积极性,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的治理速度。据调查统计,承包户承包的小流域内有8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治理,而且出现了许多承包治理万元户。例如:拜泉县的张占学、穆棱市的朱兆录、五常市的刘显等农民承包户,都通过综合开发治理小流域,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有的达二、三万元,真正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3、坚持搞好规划,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推动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

防治水土流失是与大自然斗争的科学,没有科学态度和科学的规划是不会收到良好效果的。在十年动乱期间,水土保持群众运动一哄而起,搞一刀切,在一些地方没有规划就仓促上阵,生搬硬套“大寨的经验”,修了不少梯田,结果工没少投,但效果不好,群众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后来有些梯田被拆毁。1980年,全省各地陆续开展了规划工作,使水土保持工作走上了科学治理的道路。例如:

11

拜泉县是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县份,水土流失面积35.05万公顷,其中坡耕地流失面积占61.6%。为了改变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在全县开展了水土保持规划工作,确定以改造坡耕地为重点,增强农业后劲。通过调整垄向、兴修梯田、种植地埂植物带,截至1997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5万公顷,改变了坡耕地的生态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86年全县粮食总产4亿公斤。1997年全县粮食总产超过9.4亿公斤,比1986年提高1.3倍。

4、建立法规,加强预防管护,控制新的水土流失发生

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法规,是预防水土流失的关键环节。国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以后,我省根据“水保法”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黑龙江省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相继全省各地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和乡规民约,有力地控制了新的水土流失发生。牡丹江市政府,为了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管护工作,制定颁布了《关于保护森林资源,严禁乱砍滥伐,保持水土》的布告,从而刹住了每年陡坡开荒、毁林开荒近万亩的歪风,控制了新的水土流失发生。林口县为了贯彻执行牡丹江市政府颁发的“布告”,组织农、林、水利、土地、水保等部门的同志,深入到16个乡镇、185个村屯,调查陡坡小开荒面积4400公顷,并逐一登记造册,制定退耕还林计划,落实到规划图。由于措施得当,仅两年时间就退耕还林2000公顷,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为了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发生,全省已签发了水土保持检查证4000多个,建立起一个万人左右的预防管护队伍,有许多县(市)形成了管护网。穆棱市为了加强管护工作,建立了由14人组成的水保、水利经济警察队伍,专门负责处理破坏水土保持的案件,乡村还有630人的群众管护队伍,从上到下形成了预防管护网,有效地控制了毁林开荒、乱挖砂石、开矿采石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

我省水土保持工作有经验,但也存在今后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我省是个开发较晚的省份之一。由于这片得天独厚的黑土地,为人们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水土流失给黑土地带来的严重危害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总认为水土流失是农业的“慢性病”,治不治无关大局,抱着黑土地土质肥沃的旧观念来领导生产、经营土地,水土保持工作摆不上重要日程,缺乏长远建设思想,从而导致在一些地方不能把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开展起来。

二是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规不利。国家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我省颁发了《黑龙江省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但是在一些地方还没有把贯彻水保法规普遍开展起来,从而导致了一些地方毁林开荒、陡坡开荒等破坏水土保持的案件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年来,个别林场,借熟化土壤、营造丰产林为名,

12

致使毁林开荒、陡坡种地现象又有发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很多小流域承包到户,出现了一些承包户重开发、轻治理,只顾当前利益、忽视长远建设的问题。总之,从目前看,在一些地方还没有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

三是规划工作跟不上,工程质量低。随着党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落实,小流域承包发展的很快,群众要求治理开发小流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由于规划工作跟不上,一些小流域治理仓促上阵,治下不治上,治沟不治坡,没能做到综合治理,加之工程标准低,质量差,造成一遇暴雨,工程毁于一旦。特别是近三年来,在一些地方,由于规划工作跟不上,忽视了我省水土保持工作的主攻方向是改造坡耕地,注重植物措施,轻视改造坡耕地的田间工程措施,从而影响到坡耕地的治理速度。

第三章规划目标与总体布局

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指示,坚持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户包为基础,以治理坡耕地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促进水土流失地区脱贫致富,为大江大河减少泥沙淤积,治理水、旱、风、沙灾害服务。通过实施规划,改变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为把我省建设成农业强省,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黑龙江做出贡献。

二、规划的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要把水土保持工作重点转移到预防为主的轨道上来,强化监督执法,有计划地开展重点治理,实施开发建设与防治水土流失同步进行的持久战略。

2、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治理水土流失必须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配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综合治理,形成多功能、多目标、高效益的防治体系。

3、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在预防保护工作上,以保护林区、西部松嫩草原区

13

和东部湿地为重点,对矿区实行重点监督。在治理上,从改造中低产田入手,以治理坡耕地为重点。

4、坚持开发性治理的原则。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建立和发展水土保持产业。在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5、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经济发展方向,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安排农、林、牧各业用地比例,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再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6、坚持多方筹集资金的原则。水土保持是社会公益性的事业,应以国家与地方政府投资为主,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齐上,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国家治理重点项目,国家重点支持,地方匹配到位,群众投劳;地方性的建设项目,由地方负责投入。小型建设项目主要依靠广大群众劳务投入和国家以工代赈资金,并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投资。

第二节规划目标与进度安排

一、总体目标

我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从1999年开始到2050年,动员和组织全省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强化监督执法力度,开展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促进全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扭转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势头,到下个世纪中叶,使我省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实现黑龙江大地山川秀美。

从1999年到205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84万平方公里,占总流失面积的95.64%。具体规划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各阶段的规划目标:

1、近期目标

从1999年至2010年,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400平方公里(264万公顷),占全省应治理面积123801.42平方公里的21.32%。其中前5年(1999年至2003年)计划治理面积11000平方公里(110万公顷)。

2、中期目标

从2011年至2030年,规划治理面积45333.3平方公里(453.33万公顷),加上近期目标治理面积,占全省应治理面积123801.42平方公里的57.94%。

3、远期目标

从2031年至2050年,规划治理面积46666.7平方公里(466.67万公顷),加上近期、中期规划治理面积,占全省应治理面积123801.42平方公里的95.64%。

14

二、各项规划任务进度安排

依照总体目标任务,对各时段的任务进行具体安排进度。

1、近期目标任务具体进度安排

从1999年至2010年规划治理任务26400平方公里(264万公顷)。占全省应治理面积的21.32%。其中前五年(1999-2003)规划任务为11000平方公里(110万公顷)。详见下表:

五年任务(1999-2003)进度安排

单位:km2

十二年任务(1999-2010)进度安排

单位:km2

2、中期目标任务具体进度安排

从2011年至2030年,规划任务为45333.3平方公里(453.33万公顷)。具体进度安排见下表:

2011-2030年治理任务进度安排

km2

单位:

3、远期目标任务进度安排

从2031至2050年,规划治理任务46666.7平方公里(466.67万公顷)。具体进度安排见下表:

15

2031-2050年治理任务进度安排

单位:km2

第三节全省水土保持分区及措施布局

我省水土保持五个分区是这次规划的基础,并把规划任务落实到各区,提出主要防治措施,现分区具体阐述。

一、北部大小兴安岭森林石质山地防治区

本区主要包括大兴安岭地区、伊春市、孙吴县、逊克县、通河县、木兰县、绥棱县、庆安县、汤原县、龙江县、鹤岗市区、嫩江县北部、萝北县西部、海伦市东北部、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该区为中低山区,山高林密,海拔400─1500米,为我省的主要木材生产基地。总土地面积145293平方公里,其中农地9387平方公里,占6.46%;林地117938平方公里,占81.17%;草地8378平方公里,占5.77%;荒地5249平方公里,占3.61%;水域2633平方公里。本区总人口476.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1.77万人,农业劳力89.13万人,人口密度为32.83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20公顷,其中农村人口人均耕地0.42公顷。

本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在-5℃左右,无霜期百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550毫米,主要土壤以山地土为主。

本区森林覆被率高达81.17%。但由于多年大量采伐,再加上大面积森林火灾,迹地更新跟不上,造成森林面积逐年递减。同时林区毁林毁草开荒面积很大,据调查,水土保持破坏面积达8666.67多平方公里,局部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潜在危险性很大。是我省的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

本区水土流失面积36151.86平方公里,全部为轻度侵蚀,土壤侵蚀模数为1100吨/平方公里·年,截止到1998年,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54.20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2.83%。

本区水土保持工作,要以预防保护为重点,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有关的地方性法规,要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认真贯彻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合理采伐,采育结合,坚决做到林木生长量超过采伐量,防止森林火灾,禁止乱砍滥伐、毁

16

林开荒,对已经造成的水土流失,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治理。

二、东部森林石质低山丘陵防治区

本区包括林口县、穆棱市、东宁县、海林市、宁安市、牡丹江市区、鸡东县、绥芬河市、尚志市、延寿县、方正县、宾县、阿城市、依兰县、桦南县、勃利县、七台河市区、佳木斯市区、宝清县、鸡西市区、双鸭山市区、集贤县南部、密山市大部、五常市东南部等。该区位于我省东南部,属于低山丘陵地带,包括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海拔400─800米。本区地形较复杂,山谷狭窄交错,切割较重,主要岩层为花岗岩,风化甚烈。山区多为天然次生林。总土地面积为101137.49平方公里,其中农业面积13739平方公里,占13.58%;林地68155平方公里,占67.39%;草地面积1466平方公里,占1.45%;荒地面积12814平方公里,占12.67%;水域24.59平方公里,占2.43%。本区总人口790.44万人,人口密度为78.15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17公顷/人,农村人口人均耕地0.39公顷/人。

本区气候温凉,年均气温3℃,年均水量为500─600毫米,年最大降水量达800─1000毫米,无霜期为130天左右,主要土壤以山地土和白浆土为主。

本区由于森林采育严重失调,伐多造少,毁林开荒,陡坡开荒,乱砍滥伐严重,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据调查,水土保持破坏面积3333.3多平方公里。本区坡耕地土壤多为白浆土,透水性差,坡陡坡短,表土年平均剥蚀厚度为0.5厘米。由于水土流失,弃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本区多暴雨,而且多造成山洪危害,为我省重点防治区。

本区水土流失面积38063.38平方公里,为中度侵蚀,土壤侵蚀模数为2600吨/平方公里·年,截止到1998年,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07.6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9.31%。

本区水土保持工作,要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主攻方向,实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措施,重点防止陡坡开荒、小开荒,有计划的将1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15°以上的坡地严禁开荒耕种,要注意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在加强预防管理工作同时,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以治理坡耕地为主。对坡度较陡的耕地要兴修梯田,对田埂要种植灌木防冲带,对沟壑要采取沟头防护、修谷坊和小塘坝等措施进行治理。退耕地块要大力发展果园。以小流域为单元,调整好农林牧各业用地比例,达到治理和预防水土流失的目的。

三、中部漫川漫岗治理区

本区主要包括北安市、讷河市、五大连池市、克山县、克东县、拜泉县、望奎县、绥化市、兰西县、明水县、庆安县、海伦市、阿城市、巴彦县、哈尔滨市区、嫩江县大部、依安县东北部、青冈县东部、绥棱县大部、五常市西南部、宾

17

县北部、呼兰县东部等。该区为松嫩高平原,是大小兴安岭延伸的山前台地,地势漫川漫岗,波状起伏,海拔250─450米,是我省重点产粮区。总土地面积84079.65平方公里,其中农地30739平方公里,占36.56%;林地14657平方公里,占17.43%;草地9518平方公里,占11.32%;荒地22613平方公里,占27%;水域3298平方公里,占3.92%。本区总人口1333.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97.49万人,农业劳力268.15万人。人口密度为158.65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23公顷,其中农村人口人均耕地0.44公顷。

本区气候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年均气温1.6℃,年均降水量450毫米,无霜期120─130天,春季风大,全年五级以上大风在135次左右。主要土壤以黑土为主。

本区开发较早,农业人口集中,为我省主要产粮基地,土地开垦指数高,耕作粗放,顺坡垄地多。森林分布不均,农田缺林少树。据调查,水土保持破坏面积达5800多平方公里,加之坡耕地多,坡长坡缓,年降水量70%集中在6─9月份,并多暴雨,春季风多风大,所以造成了春季风蚀重,夏秋水蚀重,沟蚀发展,土壤侵蚀发展强烈。土壤侵蚀年剥蚀厚度在0.4─0.7厘米,为我省治理水土流失重点区。

全区水土流失面积32426.83平方公里,平均为中度侵蚀,土壤侵蚀模数为3500吨/平方公里·年。截止到1998年,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87.07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12.16%。

本区的水土保持工作,要坚持沟坡兼治,以治理坡耕地为主攻方向,以改造中低产田、增强农业生产后劲为突破口。大面积坡耕地治理要以改垄和种植植物防冲带为主,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种植牧草,改良草原,改变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状态,对坡耕地要采取深松耕法,打破犁底层,增肥改土,增强土壤的透水性。对侵蚀沟治理要采取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发展相结合,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建立生态型农业,达到全面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

四、三江平原局部风水蚀治理区

本区主要包括桦川县、绥滨县、抚远县、同江市、富锦市、汤原县、集贤县、虎林市、饶河县大部、宝清县东北部、密山市东部、萝北县东部等。该区为低平原,海拔50─80米。是我省国营农场分布最多地区,荒原多,面积大,也是今后开发重点区域。总土地面积60856.11平方公里,其中农地18755平方公里,占30.82%;林地9550平方公里,占15.7%;草地3252平方公里,占5.34%;荒地23217平方公里,占38.15%;水域49.45平方公里,占8.13%。本区总人口359.70万人,人口密度59.11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52公顷,其中农村人口人均耕地1.00公顷。

18

本区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气温0.15℃左右,年均降水量500多毫米,无霜期125天,主要土壤为草甸土、白浆土和黑土。

本区土地开垦量大,农田防护林很少,多年平均五级以上大风次数105次,加之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土壤透水性差,涝灾严重,造成缓坡地产生局部水蚀。萝北、绥滨两县的砂质土壤面积在百万亩以上,局部风蚀也比较严重。本区水土流失面积4088.63平方公里,属于轻度水蚀地区,年土壤侵蚀模数为1500吨/平方公里·年,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4.27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7.14%。

本区的水土保持工作,要贯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预防为主,要注意合理开发,严禁破坏地表植被,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大力营造水保林和农田防护林。开荒地块,要首先搞好规划,把防治水土流失的预防措施纳入规划中去,开荒要留好林牧业用地。对局部水土流失要采取措施加以治理,要建立合理耕作制度,进行深松,秸秆还田、增施肥料,增强土壤抗蚀能力,以达到保土、保肥、保水的作用。

五、西部风沙治理区

本区主要包括泰来县、富裕县、林甸县、杜蒙县、龙江县、肇东市、肇州县、肇源县、安达市、兰西县、明水县、双城市、齐齐哈尔市区、大庆市区、甘南县东部、依安县南部、呼兰县大部等。该区为松嫩低平原,区内微地形复杂,波状起伏,海拔140─200米,是我省牧业生产基地。总土地面积63264.72平方公里,其中农地19130平方公里,占30.24%;林地7932平方公里,占12.54%;草地20686平方公里,占32.7%;荒地4769平方公里,占7.54%;水域2388平方公里,占3.77%。总人口789.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3.46万人,农业劳力261.72万人,人口密度为124.87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24公顷,其中农村人口人均耕地0.50公顷。

本区气候干旱,年均气温3℃,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无霜期143天,五级以上大风最多年份达185达,最大风速40米/秒。主要土壤有风沙土、盐碱土和黑土。

本区农林牧用地比例失调,毁草开荒、开沙荒和破土取沙十分严重。据调查,毁草开荒和开沙荒面积有6466.67多平方公里,草原碱化面积达1533.33多平方公里,据本区14个市县调查,从1956年至1978年,每年以533.33平方公里草原面积递减,22年间就减少草原面积11333.33平方公里,加之过度放牧、铲草皮等人为因素,使草原破坏严重。本区春季风多风大,干旱气温高,特别是耕地多为风沙土和盐碱土,农业耕作粗放,轮耕弃耕地多,加之有沙丘、沙带分布,耕地沙化和受风沙侵蚀的面积不断扩大。年风剥表土厚度在0.6厘米,为我省治理风蚀重点区。

19

本区土壤侵蚀面积13070.72平方公里,为中度侵蚀区,土壤侵蚀模数为3000吨/平方公里·年。截止到1998年,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9.4747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6.64%。

本区水土保持工作,要重点防治耕地和草原的风沙危害,从改造低产田入手,以造林种草为突破口,结合牧业发展,扩大草原面积和改良草场。严禁毁林毁草开沙荒,对草原实行分区轮牧,适时割草。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草原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对耕地重点搞好风沙土改良,要建立合理的耕作制,推行草田轮作。大力发展薪炭林,减少对草原的破坏,推广有经济价值的水土保持经济树种,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以上五大水土保持分区的规划任务及进度安排详见表5。

第四章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工程

及重点保护区、监督区规划

第一节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工程规划

大江大河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和流域综合治理,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措施,对减少江河泥沙淤积,减轻水旱灾害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面积为26.9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10.05万平方公里,流失面积占流域面积的37%,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3.45万平方公里的75%。考虑到松花江流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又是淤积江河的策源地,对黑龙江省的防洪和减灾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把松花江流域作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

松花江流域作为重点治理区,近期和中期主要包括松花江干流和讷漠河、乌裕尔河、诺敏河、雅鲁河、绰尔河、拉林河、呼兰河、蚂蚁河、倭肯河、牡丹江、汤旺河、梧桐河等主要支流。1999年至2010年,安排治理面积2.64万平方公里,其中1999年至2003年安排治理面积1.1万平方公里。2011年至2030年,安排治理3.58万平方公里,松花江流域剩余3.03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在2031年至2050年完成。近期(1999-2010年)治理的主要措施见下表:

松花江流域(1999-2003)进度安排

单位:km2

20

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方案.(优选)

二、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方案 随着物流园区建设的扩展和深入,其受人为干扰的程度也将日益剧烈,物流园区的自然组分对于干扰的抵抗能力及受干扰后的自然调节能力也将减弱,会形成较大范围的生态不稳定带。因此,有必要根据物流园区以及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考虑人口的发展与结构、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的发展和污染物防治措施变化等问题,按照区域制定的环境保护协调原则,进行综合环境规划。 1、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1.1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具有供给氧气、削减噪声、滞尘灭菌、吸滤有毒有害气体等净化环境的功能,而且有利于调节气候、防御风沙、保持水土。同时还起到美化、香化环境,监测环境污染的作用。因此,绿地系统规划是物流园区环境保护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⑴绿地规划构思 物流园区绿地规划主导思想为:根据物流园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区内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物流园区污染物的特性、扩散特征与物流园区主导风向,结合景观美学,遵循生态原则,科学地规划林木、绿篱、草坪等绿地在物流园区内的时空分布格局,建立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相协调的有机整体,并且在时间上保持绿化的延续性。 ⑵绿地系统规划目标 规划区拟初步建立集宁现代物流园区“点——线——面”的绿地系统框架,结合现状生态环境进行绿地系统规划,增加公共绿地和生态防护绿地,严格控制不同地块间防护绿地;考虑满足游憩、休闲、生态、不同人群的需要、动物和植物

的需要等多样化的功能,重点建设城市公园,完成重要景观中心、重要景观带、景观节点及主干道两侧的绿地建设,提升公共绿地人均占有量。继续完善对自然地形的绿地景观建设,营造沿园区铁路、交通干道的防护绿带。增强物流园区的生态、景观功能,在规划期内形成生态良好、协调发展、功能完善的绿化系统。并通过对整个评价区的科学、合理绿化减轻物流园区污染物主要是大气污染物对物流园区及周边地区环境的影响。 ⑶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①公园绿地 物流园区绿化应根据物流园区的规划结构、布局方式、环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方式,从大环境的角度出发,因势利导地结合现有条件布置公共绿地。规划在园区布置十个公园。见图

水土保持监理工作总结报告

XXXX天然气有限公司液化天然气项目水土保持监理总结报告 XX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XXXX液化天然气项目水土保持监理部 2013年10月

目录 1 监理依据 (1) 1.1合同 (1) 1.2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规范 (1) 1.2.1 法律、法规 (1) 1.2.2 规章 (1) 1.2.3 规范性文件 (2) 1.2.4 技术规范与标准 (2) 1.2.5 技术文件及资料 (3) 1.3已批复的技术施工设计文件 (3) 2 工程建设概况 (4) 2.1基本情况 (4) 2.2工程规模 (4) 2.3工程投资 (5) 2.4工期进度 (5) 2.4.1计划工期 (5) 2.4.2进度安排 (5) 2.5建设目标 (6) 2.5.1工期目标 (6) 2.5.2质量目标 (6) 2.5.3投资目标 (6) 3 项目监理机构及人员 (7) 3.1项目监理机构 (7) 3.2 人员组成及职责分工 (8) 3.2.1人员组成 (8) 3.2.2 监理人员岗位职责 (8) 4 监理过程 (11)

4.1质量控制 (11) 4.2进度控制 (14) 4.3投资控制 (15) 4.4合同管理 (16) 4.5信息管理 (16) 4.6组织协调 (16) 4.7健康、安全、环境 (17) 5、变更情况 (19) 6、监理效果 (20) 6.1工作成效及综合评价 (20) 6.1.1工程完成情况 (20) 6.1.2监理情况 (20) 6.1.3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 (22) 6.2工程质量评价 (22) 6.2.1项目划分 (23) 6.2.2工程预验收及竣工验收 (23) 7、做法经验与问题建议 (24) 7.1做法经验 (24) 7.2问题 (24) 7.3建议 (24) 8、附件 (25) 8.1工程建设监理大事记 (25)

论述水保生态建设的运行

论述水保生态建设的运行 论述水保生态建设的运行 (建昌县水利局辽宁葫芦岛 125300) 【摘要】建昌县水土保持工作近几年在改革行业中、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典型、带全面,在水土保持治理上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在狠抓生态建设的同时严把质量关。从而加快速度与质量;项目运行与群众利益;生态优先与三效统一;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前期治理和后期管护方面阐述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的运行机制和运行关系。 【关键词】水保生态;工程运行;关系 一、加快速度与提高质量的关系 水保生态建设的着眼点是改善生态环境,它的加快发展,必须以确保质量为前提。无论采取工程措施还是生物措施都需建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三大”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相对独立、相互监督、上下结合、有效监控的工程质量控制机制,把质量作为各项工程建设的生命来抓,无论是单户、联户和施工单位的治理都要把质量问题放在首位,对任务越大、季节性越强的建设工程,越重视和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同时深入总结近年生态治理质量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查找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完善措施,进一步健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工程建设总体实施管理办法、工程质量事故追究责任制。使工程的建设加快进度而不影响质量,确保了建设成效。 二、工程运行与群众利益的关系 农村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农民是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开展生态建设,治理水土流失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所以采取措施是以“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抢救土地资源、科学利用水土资源,保护水土流失。在项目启动后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水土保持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上,成功的处理了生态建设与群众脱贫致富二者

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发改农经〔2011〕1703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补助地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改进和完善中央补助地方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发改投资[2009]1242号)、《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改进中央补助地方小型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方式的通知》(发改农经[2009]1981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地方水土保持工程项目。 第三条水土保持工程根据经批准的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强化管护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实施。 第四条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投入由中央、地方和受益区群众共同承担。各地应按要求及时足额落实地方建设资金,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组织受益区群众投劳参与工程建设。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工程建设。 第五条各级发展改革和水利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共同做好各项工作。 对中央补助地方点多、面广、单项资金少的小型水土保持项目,实行中央切块下达投资规模计划、地方分解安排具体项目的管理办法,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牵头做好工程建设规划衔接平衡、项目审批、投资计划审核下达和建设管理综合监督等工作;水利部门负责牵头做好工程建设规划编制、项目前期工作文件审查、工程建设行业管理和监督检查等工作,具体组织和指导项目实施,有关流域机构做好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 第六条水土保持工程应严格按照批准的前期工作文件组织实施,符合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第二章前期工作

浅析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浅析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发表时间:2019-12-31T12:19:32.40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7期作者:李秀娟 [导读] 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及生态系统,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 甘肃省华亭市水土保持局甘肃省平凉市 744100 摘要:生态修复建设是当今社会的产物,因为人类社会无节制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制约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及生态系统,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引言: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质量,有利于小环境的优化,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生物与植物的多样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1.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1.1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指的是充分利用各种生物学、工程学方法,通过改进或隔离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并为其优化内部及其与外界之间的交流过程,来实现生态上的尽快恢复或是发展到更高级的水平。从根本上来说,生态修复仍然是自我修复的过程,在某些方面,尽可能减轻人为因素的干扰,令其通过自身的调节来实现生态功能上的修复。 1.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指在发生了水土流失的地区通过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帮助大自然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恢复功能,从而实现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在这一模式下,能最大可能的激发自然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我们应尽量不要对自然系统施加压力,应更多的通过自然界的自愈功能来完成整个系统的修复,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一种全新的环境保护理念,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措施。 2.实施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更加自觉的参与到生态修复工作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多,生态环境的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有关部门也随之加强了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工作,使得大众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水土保持的实施,能够较好的优化生态环境,相关人员也在不断提出新的、有效的应对措施,使得生态修复工作的效果越来越突出,这也从根本上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实现。生态修复,可起到绿化周边环境的效果,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对当地居民的宣讲教育,使得很多人都能自觉、自愿的参与到生态修复中来,也进一步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效果。另外,提升当地绿化效果,美化周边环境。生态修复工作的实施,可有效提升当地的绿化效果,美化周边环境。数据表明,随着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当地的绿化率不断提高,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水土保持中,能够降低洪水灾害的影响,优化农业生态条件,有效推动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此外,还能减轻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提升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水土流失问题得到很好地解决。 3.实施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对策 3.1加强宣传,提升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虽然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但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与教育,使得广大群众能够真心接受生态修复的理念,意识到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意义,是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不断提高人们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为实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而付出更多的努力。 3.2因地制宜,同时制定人工辅助措施 从根本上来说,生态修复更多的是通过大自然的自身作用来实现的。其中所采取的各项措施,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并不是所有地区都能够完全适用的,不同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同,气候条件不同,植被覆盖状况也不同,因此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当然,仅仅依靠自然的自身修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提供各项辅助措施,以提升生态保护效果。也就是说,除了要采取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手段,还要适当进行人工干预,并正确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3.3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的有效结合 在进行生态修复时,要与产业开发有效结合,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发展具有高效益的产业。在农业生态开发中,要做到短期、长期效益的有效结合,治理与开发工作的有序推进,充分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热情。 3.4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修复的主体是自然,所以我们在修复生态系统和保护环境时,一定要牢记自然的主体地位,树立以自然修复为主,人为干预为辅的方针来实施生态修复。根据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生态修复的实际开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推进我国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1]。例如甘肃地区雨水充足,苗木生长速度快,自然的修复能力强,而其他地区雨水少、风沙大,所以苗木的生存环境恶劣,这就大大制约了苗木的生长,需要通过人工和灌溉来确保其成活率。 3.5调动更多主体参与 ①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的建设。②调动更多主体参与其中,争取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建设机制。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充分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并不断增加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的资源投入。③通过拍卖、承包等形式,积极引入相关企业、社会团体等参与到“四荒”的开发治理工作中,并在政策、资金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给予技术上的指导,以此推动“四荒”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1]。同时,加强监督管护。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还要不断加强监督管护,对相关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具体来说,可结合当地工作实际,构建层级分明、责任清晰的监督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损坏水土保持工作的人员、单位,要给予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对水保持方案的实施做到依法监督,依法管理,督促项目管理人员及时按规定上报工程方案。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简称“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规范监理行为,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等规章,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水利部主管全国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在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水土保持司的指导下承担具体管理工作。 第三条 水土保持工程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实行项目法人任责制或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在项目批准立项时予以明确。 第四条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必须由水利部批准的具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五条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是指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批准的设计文件及工程施工合同、工程监理合同,对工程施工实行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在确定承建单位前,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应根据有关规定择优选定监理单位。 第七条 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前,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应与监理单位签订书面监理合同,合同中应包括监理单位对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投资、进度进行全面控制的条款。监理单位应依据合同,公正、独立、自主地开展监理工作,维护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和承建单位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 第九条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取费标准参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监理单位不得采取压低监理费用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承揽监理业务。 第十条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除应符合本办法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 项目监理机构及设施 第十一条 监理单位须向工程现场派驻项目监理机构,具体负责监理合同的实施。项目监理机构的设置、组织形式和人员组成,应根据监理工作的内容、服务期限及工程类别、规模、技术复杂程度、工程环境等因素确定。监理人员组成应满足水土保持工程各专业工作的需要。 第十二条 监理单位应于监理合同签订后十天内,将项目监理机构的组织形式、人员组成及任命的总监理工程师,书面通知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 第十三条 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应根据监理合同约定,提供满

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法

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试行) 河北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 2006年6月

为统一全省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路线、明确监测内容、规范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制订本实施方案(试行)。本实施方案适用于国家、省投资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 1监测依据 1.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 (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12号令) (3)《水土保持监测资格证书管理办法》(水利部25号令) 1.2技术规范 (1)《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 (3)《水土保持试验规范》(SD239-1987) 1.3其它依据 (1)项目初步设计和批复文件(包括设计变更文件) (2)项目所在行政区的生态治理规划文件

2监测目的与监测技术路线 2.1监测目的 通过对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的监测,及时掌握水土流失治理及效益发挥状况、为该项目水土保持工程专项验收和监督管理提供技术依据。为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对今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监测数据。 2.2监测技术路线 (1)前期。收集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规划设计、有关项目区的地形图、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资料;实地勘查(补测)项目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摸清小流域基底情况,校核有关数据资料;经分析论证确定监测分区与监测点布设,制 订监测计划。 (2)中期。实施全面监测,通过开展地面观测和调查监测获取各类监测信息(有条件的开展土壤侵蚀遥感监测),在监测期内编写年度监测报告。 (3)后期。项目竣工后,汇总分析各年度监测报告与监测信息,编写竣工监测 报告。 3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 小流域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监测主要内容包括:小流域基底值、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流失危害和防治效益。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规范范文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规范

目录 1、总则 2、术语 3、监理机构及监理人员 3.1、监理单位 3.2、监理机构 3.3、监理人员 4、监理工作程序、方法和制度 4.1、基本工作程序和主要工作方法 4.1、主要工作制度 5、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工作 5.1、监理机构的准备工作 5.2、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工作 6、施工实施阶段的监理工作 6.1、开工条件的控制 6.2、施工质量的控制 6.3、工程进度的控制 6.4、工程投资控制 6.5、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 6.6、工程设计变更 6.7、工程信息管理 7、验收阶段的监理工作 8、保修期的监理工作 8.1、保修期的起算、延长和终止 8.2、保修期的监理主要工作内容 附录A:监理规划的编写要求及主要内容 A.1、监理规划的编写要求 A.2、监理规划的编制依据及主要内容 附录B:监理实施细则的编写要求及主要内容 B.1、实施细则的编写要求 B.2、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实施细则编写的主要内容附录C:监理报告的编写要求及提纲 C.1、监理报告的编写要求 C.2、工程监理月报编写的主要内容及提纲 C.3、监理专题报告的编写的主要内容及提纲 C.4、监理工作报告的编写主要内容 C.5、监理工作总结报告的编写提纲 附录D:监理工作的常用表格 D.1、表格说明 D.2、表格使用说明 D.3、建设监理工作常用表格目录 标准用词说明:

1 总则 1.0.1:为规范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保证监理工作质量,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并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特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与水土保持工程投资资金超过200万元的国有资金投资、国家融资,或者适用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的贷款、援助资金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以及铁路、公路、城镇建设、矿山、电力、石油天然气、建材等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工程的施工监理。 1.0.3:监理单位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履行监理合同所规定的职责。独立、诚信、科学的开展监理工作,公平、公证的协调工程参见各方的的关系处理工程社工中出现的问题和争议。 1.0.4:水土保持工程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监理单位为实施监理而进行的审核、核查、检验、认可与批准,并不免除或者减轻责任方应承担的责任。 1.0.5:监理单位应充分利用建设单位提供的满足监理工作所需要的办公、交通、通讯和生活设施,根据工作需要选择监理方法。 1.0.6: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的依据包括下列内容: 1、国家行业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2、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有关技术标准及其强制性条文。 3、经批准的建设项目文件及其他相关文件。 4、监理、施工合同及其他相关合同。 1.0.7:本规范主要引用下列规范标准 《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范》(SL336—2006)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SL288—2003)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 1.0.8: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 综合说明 1.1可研编制过程及依据 1.1.1项目区地理位置 **市**区二**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位于**市区以北,***河东侧,包括二**沟小流域及其附近的其它3条小支沟,其径流经北郊防洪沟流入***河后汇入黄河。地理位置为东经109 o52′49″~109o 55′57″,北纬40o42′55″~40o46′01″,东西最长直线距离为3.5km,南北最长直线距离为5.6km,土地总面积为16.2km2,水土流失面积为14.8 km2。 1.1.2编制过程 二**沟小流域位于**市区以北,区内沟壑纵横、地表破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对市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市**区政府一直都想彻底治理该流域,为有一个科学、合理地治理该流域的依据,**市**区水利局于2005年4月委托我院编制《**市**区二**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接受委托后我院即派设计人员进行现场实地踏勘,对项目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收集了有关资料和图件,并按照《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以及其它相关规范,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等特点,初步确定了各项治理措施及其位置、规模等,并对工程进度、项目实施和工程管理做了较为详细的安排。经过全体设计人员的共同能力,于2005年5月中旬编制完成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市**区水利局。 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得到**市水务局、**区水利局、**区水保站等单

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对报告中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及专家批评指正。 1.1.3编制依据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有: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996); 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 4、《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5、《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SL73.6-2001); 6、《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 7、《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 8、《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 9、《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国家发展委员会、建设部; 10、《**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年); 11、《***自治区黄河流域**市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规划》(1985年); 12、《*****市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1年)。 1.2项目建设概况 1.2.1项目建设环境 项目区位于大青山土石山区,区内沟壑纵横、地表破碎、坡向多变、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规范表格SL

附录D 建设监理工作常用表格 D.1表格说明 D.1.1表格宜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 施工单位用表。以SC××表示。 2 监理机构用表。以JL××表示。 D.1.2 表头应采用如下格式: 其中SC3———表格类型及序号。 工程报验申请表———表格名称。 工程名称———单项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如x x 梯田,x x 坝。 编号———一般由“年份-流水号”表示,如06-1,即:2006年第1号。 D.2 表格使用说明

D.2.1 监理机构可根据建设项目的规模和复杂程度,采用全部或部分常用表格,如不能满足需要时,可按表格的设计原则,另行增加。 D.2.2 表格印制应统一用A3纸。 D.3 建设监理工作常用表格目录 D.3.1施工单位用表目录,应包括下列内容: 1 SC1工程开工报审表。 2 SC2工程复工报审表。 3 SC3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 4 SC4 材料/苗木、籽种/设备报审表。 5 SC5 监理通知回复单。 6 SC6 工程报验申请表。 7 SC7 工程款支付申请表。 8 SC8 费用索赔申请表。 9 SC9 变更申请报告。 10 SC10工程竣工验收申请报告。 11 SC1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量报审表。 12 SC12骨干坝工程量报审表。 D.3.2 监理机构用表目录,应包括下列内容: 1 JL1 工程开工令。 2 JL2 监理通知。 3 JL3 工程暂停施工通知。 4 JL4 工程款支付证书。 5 JL5 费用索赔审批表。 6 JL6 工程验收单。 7 JL7 监理工作联系单。 8 JL8 监理日记。 9 JL9 综合治理监理表。 10 JL10骨干坝监理表。 11 JL11治理面积现场核实记录表。 12 JL12林草措施成活率、保存率核查表。 13 JL13监理资料移交清单。 要。纪议会 JL1414. 工程开工报审表SC1工程名称: 编号: 工程地点村(镇)市、省(自治区、直辖市)县(旗、区)乡致:(监理机构)

试述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试述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发表时间:2020-03-03T15:55:49.1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作者:高辉 [导读] 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水土流失问题。 武汉瑞景环境修复工程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分析水土保持工作,合理地应用各种生态修复技术,了解生态建设的良性发展需求,根据实际状况落实有效的生态修复策略,有利于提升生态环境的恢复效果。在实践中要根据实际状况研究出合理的技术,分析区域的不同变化,充分地显示生态修复的价值与作用,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技术要点 引言 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的建设工作不光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也应当由每个中国国民来承担起维护生态平衡的义务与职责,生态环境与国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恶劣的生态环境不光能导致人们生活环境变差,更能够给国民的生命带来威胁,因此应当高度重视起来,通过国家制定的政策与宣传手段调动起国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让国民可以自主积极地参加到水土保持工作之中,国家政府也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对于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的生态建设工作提供大力支持,建立相关的法律措施并且进行严格监督,督促生态建设能够正常落实到实际中,为国内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1水土保持对生态修复建设的主要作用 1.1优化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水土保持在生态修复建设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可以帮助某一区域建立生态微地形,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从而对地表径流的运动产生影响,可以改变这一区域土壤中水分的渗透率,最终达到调节地表径流、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目的和效果。不仅如此,良好的水土保持工程既可以发挥自身的作用在汛期时对洪峰进行调节,提高河流应对较大洪流的能力;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蓄水能力,在枯水期为地表径流补充水源。 1.2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土 水土保持工程可以通过广植林草的形式,对区域内的地下水以及地表水进行拦截,减少水土流失,不仅可以改善山区、丘陵以及风沙地带的水土流失状况,保持水土,也可以减少进入河流中的泥沙量。 1.3保护河道,延长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 良好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可以增加地表的植被覆盖率,利用植被加强对水土的保持力度,减少地表径流运动造成的泥沙流失,从而使水库、河道等水利设施中的泥沙含量大大降低,因泥沙而节省的库容量可以提高这些设施应对洪灾的能力,减少对于设施本身的冲击,保证设施的安全,延长其使用寿命。 2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缺少完善的制度政策 因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损害,特别是水土流失的问题更为严重。这种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经济建设与国内社会的发展进度,给国民的生活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基于此国内相关部门虽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规章制度来帮助生态修复工作有效落实,但因国内水土流失状况过于严重,生态修复措施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国内虽然对于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有规章制度与政策扶持,但这些政策并不完善,同时也缺乏相应的监督制度,导致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工作一直都很难取得应有的良好效果。 2.2生态意识的宣传力度过低 现今社会,生态修复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国内大部分地区,但对生态意识的宣传力度却过低,宣传手段贫乏,宣传渠道单一。导致目前国内仍有一部分地区不具备相应的生态意识,部分国民虽然采用了国内部门颁发的生态修复手段展开生态修复活动,但其却缺乏生态意识,在日常生活难以保持对环境的照顾与整理,使得该地区的生态修复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大部分生态修复的实施部门对水土保持工作产生错误认知,其认为水土保持就是环境护理工作,导致没有对环境整体进行修复,最终的生态修复效果低于理想标准。 2.3缺少生态修复技术 因我国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土壤的质地也不同,而国内如今的生态修复技术并未完善,甚至水平太低,无法对特殊地形的水土进行生态修复,这就导致国内部分地区的生态修复工作进展效率不高,这种生态修复技术的局限性,影响国内生态修复工作的进行。如果使用的生态修复技术无法具备有效的作用,就会造成水土的二次流失,对生态环境进一步破坏,甚至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3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生态修复技术要点 3.1生态修复流程 对水利工程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或恢复时,首先要对其进行考察、诊断,了解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人文环境、地理地形和自然环境,对水利工程进行生态环境分析,根据水利工程修复的目标确定修复方案。其次,就是要确定水利工程生态系统各功能模块中的退化因子,根据制定好的修复方案进行综合系统性的修复。最后通过反馈的修复工程的优劣,既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工程不当之处进行弥补,也可为其他水利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经验指导。 3.2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主要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化学手段降低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浓度,例如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加入石灰,利用硝化与反硝化作用脱氮降低营养盐浓度;或者利用金属盐类聚集沉淀水体中的磷,减轻水体营养程度;另一方面是使用化学药剂抑制藻类的大量繁殖。化学修复效果最为显著,但作用时间有限,由于化学药品本身的特性在治理过程中极易形成二次污染,修复成本比较高,易爆发水华,可以为辅助技术或应急控制技术,同样难以根治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3.3植物修复水体富营养化 (1)水生高等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已经得到验证并且被逐渐应用于生态修复工程中。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主要有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过量的氮磷元素以及一些重金属元素;水生植物能大大加速截流在根系周围的有机胶体或悬浮物的分解矿化;浮水植物发达的根系与水体形成一道致密的过滤层,水流中的不溶性物质和有机碎屑会被根系吸附而沉降下来;个别水生植物对藻

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 施方案 (试行) 河北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 2006年6月

为统一全省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路线、明确监测内容、规范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制订本实施方案(试行)。本实施方案适用于国家、省投资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 1 监测依据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 (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12号令) (3)《水土保持监测资格证书管理办法》(水利部25号令) 技术规范 (1)《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 (3)《水土保持试验规范》(SD239-1987) 其它依据 (1)项目初步设计和批复文件(包括设计变更文件) (2)项目所在行政区的生态治理规划文件

2监测目的与监测技术路线 监测目的 通过对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的监测,及时掌握水土流失治理及效益发挥状况、为该项目水土保持工程专项验收和监督管理提供技术依据。为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对今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监测数据。 监测技术路线 (1)前期。收集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规划设计、有关项目区的地形图、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资料;实地勘查(补测)项目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摸清小流域基底情况,校核有关数据资料;经分析论证确定监测分区与监测点布设,制订监测计划。 (2)中期。实施全面监测,通过开展地面观测和调查监测获取各类监测信息(有条件的开展土壤侵蚀遥感监测),在监测期内编写年度监测报告。 (3)后期。项目竣工后,汇总分析各年度监测报告与监测信息,编写竣工监测报告。 3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 小流域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监测主要内容包括:小流域基底值、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流失危害和防治效益。 小流域基底值监测 小流域基底值是小流域治理前的基本情况,是反映治理效益的基准。

水土保持监理报告(监理)

深圳市大工业区北通道市政工程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报告 (深圳市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 一、主体工程概况 大工业区北通道位于大工业区北部、坑梓街道南部,设计起点为丹梓大道,终点为深汕高速公路,道路全长约2.7km,大致呈南北走向。道路等级为城市快速路。主体为双向六车道路,匝道为单向双车道。项目建设区面积47.96hm2,责任范围面积57.96hm2。 二、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根据深圳市水利规划设计院关于北通道市政工程的水土保持方案,该工程水土流失防治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工程措施与主体工程结构相结合,主要采用描杆加固边坡土体,用防爆网加固防止落石及水土冲刷,用建筑材料砌筑挡土墙、排洪沟、截水沟、排水沟(施工过程中在每一块场地周边设置临时排水沟)等,防止水流失直接作用在裸露土地造成水土流失,因场地较大,特别在施工过程中设置了临时排水沟,最大地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生物措施主要采用种植林草保护裸露土面,项目区建成后形成较好的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边坡工程:采用描杆加钢筋混凝土骨架梁的形成固定边坡土体结构,利用防爆网、绿化挂网对边坡表面采用喷灌木与草籽进行绿化,并在边坡顶设置截水沟、在边坡的每级平台设置排水沟等措施防止水对

边坡的冲刷。考虑单一草种容易致某些营养过分流失而造成植被存活不好的不利情况,本工程选用多种灌木与草籽结合的混合种植,保证了土营养的均衡,利于长久的生态平衡。 2、土方工程:因本工程主要在场区内进行土方平衡,而项目区面积又较大,施工过程中的水土保持是本工程的重点监理对象。在进行土方挖填过程中,保证园区内的临时排水设置,每一地块平整完成后在周边砖砌临时排水沟,进行有序排水,最后汇集在沉淀池经沉淀泥沙后排入市政排水箱涵。 3、园林绿化工程:本工程绿化覆盖率高,绿化面积广,在进行绿化土方平整施工时设置临时排水沟,待绿化施工基本完成后对临时排水沟进行填土绿化。 三、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基本情况 (一)监理依据 1、国家和水利部有关工程建设的政策、法规、规范和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实施条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1995)、《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范》(SL223-1999)、《城市绿化工程施工验收规范》(CJJ/T-99)、《深圳经济特区水土保持条例》等。 2、监理合同及其它监理工作文件。 3、设计图纸、设计文件、设计要求及说明文件等。 4、招标文件及施工合同。 (二)监理机构

毕节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探索

毕节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探索 摘要:毕节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开展二十年来,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紧紧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为加快毕节地区人口、粮食、生态、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开拓出了一条生态建设的创新路子。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 毕节地区地处长江、珠江上游,是贵州母亲河乌江的发源地,也处滇黔桂连片岩溶腹地,是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贫困山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环境退化问题最为突出。 一、试验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成效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为生态建设提供保障 面对生态恶化、经济落后的区情,地区几大班子领导认识到水土保持不仅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建设目标的客观要求,对毕节地区乃至整个岩溶山区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把这项工作切实落实到实处,从地区到乡(镇、办事处)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不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把它列入工作的重要日程。 (二)大规模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效益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为目标,小

流域为单元,水土保持径流调控理论为基础,基本农田建设为突破口,发展林果药桑茶为重点,拦、引、排、集、蓄、灌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相配套,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耕作措施有机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实行山、水、林、田、土、路综合治理。形成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水土保持综合体系,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创建精品样板,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开展 在横贯毕节地区西南出海重要辅助通道贵阳至毕节高等级公路沿线,充分利用已建和在建的水土保持工程点,建成融环境优美、绿色产业和经济发展为一体的水土保持预防保护、重点监督、生态自然修复、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效益监测、基本农田及综合配套工程、石漠化治理、优质林果药规模开发、优良品种选育及推广、优质苗圃、退耕还林(草)、地埂经济植物、水土保持高效农业、生态景点及观光、速生丰产优质用材林、科学研究等15种各具鲜明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样板工程点22处。 (四)狠抓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 为了用好管好水土保持工程资金,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平,重点在技术、投资、施工、建设等方面加强管理。 在技术管理上,每年均根据年度下达的治理任务,由规划实施工程的乡(镇)政府向县(市)水土保持委员会提出立项申请,经水保委同意并下达计划任务后,由水保办技术人员和乡、村干部、群众代

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

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 摘要:水土保持是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同时,水土保持还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要求。本文重点介绍和探讨了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如何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治理对象,并且着力于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开发了多重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在众多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工作则是重点,它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1、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且由于跨纬度范围大,导致气候多变。而水土流失情况不仅是由于人为因素,地形以及气候也是造成该情况的重要客观因素。具体来说,我国的地形主要以山川、丘陵为主,境内高差悬殊,生态环境多样,其中高山丘陵的面积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2 /3,森林覆盖率极低,且分布不均。总之,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分布不均的森林覆盖以及干旱半干旱的气候为我国的水土流失埋下客观风险。因此,水土流失成为影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情况,就必须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它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 土地与水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这两者。例如,土地能够为人类以及各类动物提供居住地,为植物提供营养,为发展农业提供土壤。而水源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文明大多起源于河流水源等地,它是构成人类生命的重要元素。因此,只有有了水源以及土壤,人们才得以生存与繁衍,此外,陆地上的一切可更新资源也离不开水源与土地。由水源土地形成的地貌、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与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构成了一个高度综合的生态系统。只有各要素之间各自完整且完美配合,才能够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可见,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而只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才能够协调好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建设好生态环境。 3、相同的对象、目的

某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办法及监理细则

某水土保持建设工程 监理办法及监理细则 第一条为了更好地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监理工作,根据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水利部水建管[2003]79号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 16453)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 15773)、监理暂行规定》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设工程,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体系中,除治沟骨干工程以外的其他工程措施。 第三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设工程以巡回监理为主,重点工序、重点部位旁站监理,以县域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 第四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监理的主要依据是:经批准的有关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规划报告、小流域或单项工程设计书,以及水利部、流域机构和有关省(区)颁布的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 第五条项目建设单位在向监理人员提供工程建设规划、设计资料时,应包括文字资料和图件资料,特别是应提供能够准确反映各项措施分布情况的详细图斑图,以及有关自查验收资料。 第六条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进行监理时,项目承建单位必须派员,代表单位配合监理工程师工作。 第七条根据监理的时间和内容,将监理分为常规监理和核查监理。常规监理以质量监督为主,即监理人员在工程施工期间,不定期深入施工现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核查监理原则在每次报帐前10日内进行,以核实工程进度为主。监理人员首先向项目建设单位了解每条流域当年各项措施完成情况,并检查承建单位图斑图标注情况。

然后,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设工程监理细则》(以下简称《监理细则》)所要求的抽样比例(见附表1),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核查样本。对核查样本要按照《监理细则》,从质量、数量上严格检查。数量以核查结果为准,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或未经设计变更而擅自改变措施内容的,不计其数量。核查结束后,按核查结果同比例核准该流域本项措施的工程量。 第八条核查监理由监理工程师主持,并填写核查单(见附表2),单上写清核查的措施、位置、数量、时间等,监理工程师和承建单位负责人分别在核查单上签字。 第九条淤地坝的监理可参照《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建设监理办法》。 第十条《监理细则》中未明确的其他措施的监理,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等有关技术规范要求进行。 第十一条每次监理工作完成后,监理人员要写出报告,存入监理档案。 第十二条本办法由某某水土保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开始试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