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分析与展望

2010-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分析与展望

2010-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分析与展望
2010-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分析与展望

2010-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分析与展望

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焦瑾璞[ 2011-01-07 ] 共有0条点评

摘要

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适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进外汇管理,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总体看,2010年金融运行平稳,货币信贷增速高位回落趋稳,利率有所上升,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价格杠杆在金融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得到加强。展望2011年,在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风险有所上升,通货膨胀预期进一步强化,外汇占款流入压力增大。2011年将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的同时,要增强金融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1. 2010年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措施

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维护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进外汇管理,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总体看,在各项措施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从2009年的高位逐步向常态方向回归,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金融运行平稳。

1.1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

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等对冲工具,加大力度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

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一是合理把握操作力度和节奏。中国人民银行合理安排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节奏,灵活搭配央行票据和短期正回购开展对冲操作,加强流动性管理。一季度累计发行央行票据1.4万亿元,开展短期正回购操作8930亿元;二季度累计发行央行票据1.2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5920亿元;三季度累计发行央行票据约1.2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3430亿元。二是不断优化操作工具组合。针对春节前后现金大量投放回笼的季节性特征及一季度公开市场到期量大的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不断优化操作工具组合,视现金投放回笼节奏灵活调整短期正回购操作品种和频率,有效熨平了季节性因素引起的短期流动性波动。在科学分析预测流动性

供求形势的基础上,根据货币调控需要不断优化对冲工具组合,中国人民银行于4月初适时重启3年期央行票据发行,与1年期以内的操作品种相配合,在操作中以央票发行为主、短期正回购操作为辅,不断优化操作期限结构,进一步提高流动性管理的前瞻性和有效性。三是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年初,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适度增强。中国人民银行于1月份及时引导央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度上行,并于2月份适时企稳,既有效引导了市场预期,也有助于发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关系的作用。二季度,结合市场环境变化,中国人民银行增强了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在公开市场短期操作利率适度上行的同时,3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顺应市场变化小幅下行,对于理顺公开市场利率期限结构,有效引导市场预期、改进流动性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季度,在全球经济复苏步伐趋缓、国内经济运行仍存在着部分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保持各期限品种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大体平稳,以稳定市场预期。四是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继续加强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结合货币调控及提高财政库款收益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前三季度开展了9期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操作规模共计3000亿元,其中3个月期1200亿元,6个月期1200亿元,9个月期600亿元。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既有助于保持操作的连续性,也及时满足了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融资需求。

在积极开展公开市场对冲操作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大力对冲流动性,抑制银行体系货币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存款准备金工具冻结程度深、主动性强的作用。为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根据流动性的动态变化,2010年先后6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共3.0个百分点。大型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8.5%,农村信用社等中小型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6.5%。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仅上调了三次共1.5个百分点。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时,对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与一般金融机构区别对待,以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体现了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这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冲了银行体系部分过剩流动性,政策实施后,市场流动性仍可满足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1.2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发挥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

为管理好通胀预期,巩固房地产调控成果,中国人民银行于2010年10月20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5.31%提高到5.56%。适时适度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可以减轻负利率程度过大对居民财富的侵蚀,有利于发挥价格杠杆在调节资金供求中的作用,防范因负利率导致资产重新配置所带来的资产价格急剧波动风险。

1.3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优化信贷结构,相对均衡地安排贷款投放节奏,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信贷政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一是按照“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节能环保、西部大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增强对灾区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改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在建重点项目贷款需要,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放贷管理,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执行好差别化房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二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和优化,不断增加涉农信贷投放。三是引导金融机构改进考核机制,相对均衡地安排贷款投放节奏,减缓贷款季度、月度间起落的程度。

1.4继续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2010年,外汇管理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继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进一步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支持涉外经济发展。在7个省(市)开展进口付汇核销制度改革试点,实现了由逐笔核销向总量核查、现场核销向非现场核查、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的转变;下放10项资本项目外汇业务审批权限,简化部分业务审核材料;进一步便利个人结售汇行为,先后批准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及中国工商银行试点开办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在控制外债总规模条件下,将中资企业借用短期外债试点推广至全国,允许国家外汇管理局各分局在地区短期外债指标内为辖内中资企业核定借债指标。

二是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和预警,严厉打击“热钱”等违规资金流动。开展应对和打击“热钱”专项行动,开展打击地下钱庄等违法违规外汇交易活动;规范境内银行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进一步完善境外直接投资统计监测;完善国际收支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构建能够监测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双向风险的指标体系。

三是深化出口收汇改革。自2010年10月1日起,在北京、山东等四个省(市)开展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试点,允许境内企业在境外开户,存放境内企业具有真实、合法交易背景的出口收入,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

四是完善对外担保管理。2010年7月28日,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问题的通知》,满足境内机构“走出去”融资需求。

五是规范银行对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2010年6月30日,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银行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范境内银行境外直接投资所涉的外汇登记、购付汇、结汇、股权转让等问题,自2010年9月1日起实施。

2010年初至6月中旬,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基本稳定。2010年6月19日,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小幅升值,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显著增强。

2. 2010年货币信贷运行总体情况

2.1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货币乘数略有下降

图1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2010年基础货币增速较2009年有所上升,11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17.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9万亿元,同比增速为28.5%。货币乘数较2009年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11月末,狭义货币乘数(M1/MB)为1.5,广义货币乘数(M2/MB)为4.1,分别比年初下降了6.1%和5.6%。基础货币增速上升和货币乘数下降,抑制了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

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保持充裕。尽管存款准备金率多次上调,但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并没有出现大幅下降的现象。3月末、6月末和9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为1.96%、1.82%和1.70%。由于银行体系流动性一直保持充裕,因此尽管贷款增长较快,金融机构的贷存比也没有出现大幅上升的现象,除1、2月份分别达到67.5%和67.6%外,其余月份一直保持在66-67%之间,1-11月份平均为66.75%,比2009年全年平均的66.73%仅上升0.02个百分点。

2.2 货币供应量增速高位回落趋稳,货币流动性下降

2009年12月份开始,货币供应量增速改变了之前不断上升的情况,呈不断回落态势。2010年6月份以来,广义货币M2增速开始趋稳,基本维持在17%-19%上下的水平,狭义货币M1增速则不断回落。2010年10-11月份,M1和M2增速出现反弹。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7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9.5%,增速比上年末低8.1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5.94万亿元,同比增长22.1%,增速比上年末低10.25个百分点。

图2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货币流动性的月度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在货币供应量增长高位回落的过程中,M1与M2之间的增速差也呈现不断缩小态势。由于M1增速的回落滞后于M2增速的回落,使得M1与M2增速之差在2010年1月达到历史最高的12.86%,此后随着M1、M2增速的不断回落,两者之间的增速差也不断缩小,已低于2007年经济增长强劲时。M1与M2增速之差缩小,表明货币供应量中流动性较强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增长有所放缓,经济中的交易活跃度和经济景气度有所下降,但M1增长仍快于M2,则反映出经济中的交易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经济仍处在景气之中。

2.3 金融机构存款增长放缓,企业存款增速下降较快

自2010年年初开始,金融机构存款增速不断回落。6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9%,比上年末回落9.21个百分点,为2009年以来人民币存款增速首次低于20%。下半年,金融机构存款增长率稳定在18%-20%左右。11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70.87万亿元,同比增长19.6%,增速比上年末低8.61个百分点。1-11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1.09万亿元,同比少增1.54万亿元。

图3 金融机构存款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机构存款增长放缓主要来源于企业存款增速的下降,企业存款增速自1月份起就出现下降势头,6月末,已从1月份的35.6%回落至15.7%,回落幅度达19.9个百分点。进入3季度,进一步回落,9月末回落至12.4%的低点,10、11月份又略有回升,11月末增速为13.3%。居民储蓄存款增速比2009年也出现了较大回落,基本维持在14%-17%左右,11月末,储蓄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5.8%,比上年末低3.9个百分点。

2.4 金融机构贷款增速回落,中长期贷款占比继续上升

2010年,除1月份人民币贷款新增额接近1.4万亿元外,其他月份尽管仍有波动,但总体波动幅度较小,月度之间贷款投放的相对均衡性有所增强。与人民币存款增速走势类似,6月末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18.2%,2009年以来首次低于20%,此后稳中略有回升,10月末增长19.3%。11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7.43万亿元,同比增长19.8%,增速比上年末低11.94个百分点。1-11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7.44万亿元,同比少增1.77万亿元。

图4 人民币贷款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从贷款期限结构看,中长期贷款占贷款余额的比重不断上升,从上年末的56%上升至60%。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比重过高是中长期贷款占贷款余额比重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2010年以来,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基本在70%-80%左右,而中长期贷款增速尽管有所回落,但仍处在30%以上的高位。

从贷款投向看,1-11月居民户贷款增加2.72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36.4%;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74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63.6%。

2.5 银行间市场利率波动中上升,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不断上升

2010年货币市场利率波动中有所上行。5月份中下旬以来,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加剧引起的市场避险情绪上升、存贷比等监管指标考核临近以及大型商业银行增资扩股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市场流动性一度出现短时波动,货币市场利率持续上行,6月份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和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上升到2.38%和2.33%的年内高点。其他时间货币市场利率基本是呈波动上行态势。11月份,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和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1.82%和1.77%,比上年12月份分别上升了56个和52个基点。

图5 银行间市场利率走势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不断小幅回升。3月份,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51%,比年初上升0.26个百分点。6月份,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57%,比年初上升0.32个百分点,比3月份上升0.06个百分点。9月份,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59%,比年初上升0.34个百分点,比6月份上升0.02个百分点。从利率浮动情况看,执行下浮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下降,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上升。9月份,执行下浮、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分别为25.54%和30.19%,比年初分别下降7.65个和0.07个百分点,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44.27%,比年初上升7.72个百分点。

2.6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小幅升值,有效汇率有所升值

2010年初至6月19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2010年6月19日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小幅升值,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11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6762元,比2010年6月19日升值1513个基点,升值幅度为2.27%,比2009年年末升值1520个基点,升值幅度为2.28%。

人民币有效汇率有所升值。根据BIS的统计,11月份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和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分别为111.8和118.2,与上年末相比分别升值0.8%和3%。图6 人民币汇率走势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BIS。

3. 2011年货币政策展望

2010年,我国继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2011年,在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通货膨胀风险增大、外汇占款流入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

3.1.2011年货币政策运行环境分析

3.1.1经济将继续平稳较快发展

从国际看,2010年世界经济和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放缓,但仍将处于复苏之中。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2%,增速比2010年下降0.6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经济将增长2.2%,增速比2010年下降0.5个百分点。2010年1-11月份,我国出口累计增长33%,增速高于危机前水平,一方面是由于2009年基数较低,另一方面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带动外需回升。在基数较高,进一步提高我国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较难,世界经济复苏放缓,贸易摩擦增多的情况下,2011年我国出口继续保持高增长存在困难,预计出口仍将继续增长,但增速可能会出现回落。

从国内看,内需仍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第一年,新开工投资项目会有所增加,基础项目建设力度也会加大,但在通货膨胀风险上升,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情况下,信贷增长将受到一定的控制,投资增速将有所回落。随着收入增长和财富积累,加之收入分配改革有利于劳动报酬提高,在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潜能释放的推动下,消费有望继续保持平稳。

3.1.2 通货膨胀风险有所上升

2010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延续2009年11月份转正以来的上涨态势,涨幅基本处于不断扩大状态。11月份CPI同比5.1%,涨幅比1月份扩大了3.6个百分点。10-11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8%,涨幅分别比1季度、2季度和3季度扩大2.6、1.9和1.3个百分点。季节调整的CPI环比基本延续了2009年3月以来的上涨态势,8月份以来季节调整的环比涨幅不断扩大;CPI环比趋势周期项自2009年6月开始转正以来,呈不断扩大态势,11月份有所趋稳,但仍处于2008年3月以来高位。季节调整的CPI环比持续上涨和趋势周期项有所趋稳但仍处高位,表明未来CPI仍面临较大上行压力。作为上游价格的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在5月份见顶回落后又连续三个月出现反弹,而同时CPI构成中的非食品价格涨幅也进一步扩大,反映出物价上涨范围有所扩大。

通货膨胀预期进一步增强。2010年第4季度,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物价满意度为调查以来(1999年4季度)最低,当期物价满意指数降至13.8%。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较2010年第3季度增加15.6个百分点;24.8%的居民认为物价“可以接受”,较2010年第3季度下降14.9个百分点。居民对未来物价上涨预期加剧,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升至81.7%,较2010

年第3季度提高8.5个百分点。其中,预测2011年第1季度物价上涨的居民比例为61.4%,较2010年第3季度增15.2个百分点。

3.1.3 外汇占款流入压力增大

尽管2011年出口增速将有所回落,但贸易顺差仍将保持一定规模。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趋势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依然存在,对外商直接投资仍旧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在美联储重启“数量宽松”货币政策和中美利差有所扩大的背景下,美元套利交易和套汇交易可能进一步发展,资本流入将进一步增加。预计未来外汇占款流入的压力会继续强化,这一方面会影响国内经济金融运行,另一面会增大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

3.1.4 货币政策操作难度将增加

通货膨胀风险加剧,通货膨胀预期强化,负利率不断加深,需要收紧货币政策,尤其是使用加息来抑制通货膨胀风险,管理通胀预期,减轻负利率对居民储蓄的侵蚀。但动用利率工具,会增加企业财务成本,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会加大中美利差,可能会进一步引发套利交易和外汇占款流入。要应对外汇占款流入压力,需要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流动性。但在通货膨胀风险加剧,加息预期较强的情况下,央行票据发行存在难度,而存款准备金率尽管在理论上可以持续提高,但在现实中则无法持续提高,过高时对金融机构经营和经济运行带来风险。总的来看,2011年货币政策将处在各种矛盾之中,其权衡和抉择将面临巨大困难。

3.2.2011年货币政策建议

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确定,2011年将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需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增强金融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3.2.1 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信贷合理适度增长

在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下,2010年基础货币增加较快,扣除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影响,基础货币增长平稳。2011年,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将继续存在,外汇占款流入会大幅增多,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面临较大压力。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动力较强,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的贷款需求依旧旺盛。这给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信贷带来较大难度,需要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促进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又要为稳定价格总水平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切实管理好通胀预期。

3.2.2 继续发挥“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的引导作用

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宏观调控要求和实体经济部门的信贷需求,安排好贷款投放总量、进度和节奏。认真落实“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节能环保、西部大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扶贫、灾后重建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在建重点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全面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执行好差别化房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提示,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风险管理。

3.2.3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利率和汇率作为两个重要的价格变量,在经济金融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继续推进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定价能力。按照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继续推动外汇市场发展,丰富汇率风险管理工具。不断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稳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支持企业“走出去”。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资本平衡流动,规范和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加强对违规和异常资金的监测和管理。

3.2.4 加强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

经过2009年的货币信贷快速增长,2010年主要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出现下降,基本都通过再融资补充了资本。鉴于金融机构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国际组织如巴塞尔

委员会在积极探索如何改进和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也参与了相关国际监管准则的出台。中央银行承担着维护金融稳定和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最后贷款人职能,需要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探索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的制度框架,发挥其跨周期的逆风向调节功能,研究强化对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银行的资本约束和流动性要求等,保持金融体系稳健,防范系统性风险,增强金融持续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

3.2.5 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相互合,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我国将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功能上看,财政政策侧重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货币政策侧重于稳定价格总水平和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两种政策的协调配合,使我国经济既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又能稳定价格总水平和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财政政策要加大对因物价上涨而出现生活困难群体的补贴力度,增加对农产品生产供给的补贴,为稳定价格总水平和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发挥作用。货币政策要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信贷合理适度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货币环境和条件。

作者:(焦瑾璞[1] 马志扬[2])

注:

[1]焦瑾璞,博士,研究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通讯地址:100083,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43号,传真:62637690,电子邮件地址:

jiaojinpu@https://www.doczj.com/doc/ed14746624.html,

[2]马志扬,博士,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通讯地址:100800,北京市西城区成方街33号,中国人民银行二号楼,电话:66194255,电子邮件:mzhiyang@https://www.doczj.com/doc/ed14746624.html,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起伏较大,货币政策几经转变。而今,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形势更加的严峻,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年来的宏观货币政策,思考国家在复杂的经济条件下的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近年宏观经济,货币政策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着两个重大的部分,一个是微观经济学,而另一个就是宏观经济学,两者相辅相成,用各自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研究解析国民经济。如果把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看作是一片大海,那么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就是组成这片大海的水滴,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则是它波澜壮阔的海面。尤其在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形势受到国际国内多种条件的影响,可谓纷繁复杂。在分析宏观经济政策之前,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我国20世纪前后这一时期的经济情况。 正文: 一、实体经济分析 1、经济增长 1997年我国经济开始进入了结构性的总需求不足的通货紧缩时期,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1999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了7.1%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之后,经济增长率便开始逐步回升,2001年至2002年经济增长率的回升较为平稳,而从2003年起,经济增长率便迅速上升,到2004年第三季度,在国际原油以及其它中间投入品价格大幅上升、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下,经济增长率仍达到9.2%。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得到了一定的复苏。但是,复苏的前景并不容乐观。

2、投资 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投资增长的驱动。自1993年投资增长率持续下降到1999年后,2000年我国的投资增长率开始迅速上升。2003年全年的投资增长率达到了28%强,进入2004年之后,投资增长率之高出乎所有人的意料,2月份的投资增长率竟然达到了53%。这迫使中央政府果断地采取了包括货币政策和行政手段在内的严厉调控措施。在宏观调控的努力以及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自今年3月份,投资增长率开始缓慢下降,到9月份,投资增长率下降到了27.7%。对于宏观调控当局而言,投资增长率的这种变化是政府所期望看到的趋势。 鉴于投资增长率的波动是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措施的基本依据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造成投资增长的原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2000年以来,我国投资增长率快速上升,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固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以下两个因素不可忽视。 其一,我国人均GDP的上升、住房分配的市场化以及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对消费者贷款的增加),促使了我国城镇居民以住房和汽车为代表的第三次需求结构的升级,对以汽车、住房为代表的兼具投资与消费双重效应的需求日渐殷盛。而这次需求结构的升级,产业关联度很高,带动了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游产业新的盈利机会和新市场的出现。事实上,2003年以来投资比较活跃的领域也大多集中在这些行业之中。 其二,与我国居民需求结构第三次升级相呼应,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导致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迅猛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化水平也稳步上升,到2003年底,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40.5%。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张,城市化必然带来更多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而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又带来了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和家居用品、家庭装修、装饰等行业的产出增长,进而也带动这些行业的投资增长。 其三,居民需求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化所带来的投资增长,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追求"以人为本"的经济

2020年中国货币政策

2020年中国货币政策 2017年中国货币政策或收紧 自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入篮至今,人民币不断贬值,甚至打响7.0保卫战。正值人民币大幅贬值之际,加上PPI快速回升,2017 年货币政策或面临进一步边际收紧压力。 昨日美元一度突破102,创十三年半新高,自11月9日特朗普 获胜以来,美元已涨逾5%。随着美元大涨,除了人民币大幅贬值外,印度卢比、土耳其里拉、菲律宾比索等新兴市场货币均纷纷惨烈下跌。 其中,印度卢比和土耳其里拉兑美元均创历史新低。为了应对本国货币大幅贬值,土耳其央行周四意外宣布加息,将基准回购利率 上调50个基点至8%,隔夜贷款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8.5%,随后土 耳其里拉短线拉涨近400点。 华创证券首席债券分析师屈庆认为,相对其他国家通过加息应对货币贬值,中国或面临货币政策进一步边际收紧压力。 虽然中国央行维持2.25%的7天逆回购利率没有变,但实际上市 场的回购利率是不断上行的,在人民币贬值压力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未来货币政策没有放松的可能,仍将面临边际上的收紧压力。 另外,屈庆预计11月CPI同比小幅回升至2.2%,PPI或环比继 续上升,对应PPI同比将大幅回升至2.5%左右,明显超出市场预期。 那么,货币政策究竟更关注CPI还是PPI? 屈庆称,自2012年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是更注重PPI。 从央行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由于过去的周期当中,CPI和PPI 的变化较为同步,很难判断央行的货币政策究竟是更侧重CPI还是PPI,或是两者兼顾。但是在2012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宽松周期中,CPI波动并不明显,PPI的持续负增长无疑是推动央行货币政策持续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

要求:请就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短文。 写作思路: 1、首先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背景; 2、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走向进行预测分析,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近两年来的情况; 3、最好简要分析货币政策转向后的利弊得失。 4、题目自拟(参考题目:试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试论国内外货币政策的协调等; 5、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取向 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由持续升温转为步人下行通道,物价涨幅由逐步升高转为持续下降。面对这种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由“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货币政策则经历由“从紧”到“灵活审慎”、再到“适度宽松”的转变过程。从总体情况看,年初“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基础。2008年7月以后国家实施逐步放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和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产生了积极效果。目前国家经济下滑趋势有所抑制,但全球金融危机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也将更为严峻。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发挥调节作用,促进同内需求扩大和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2009年货币政策运行环境分析

1.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存在继续恶化的可能。尽管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中央银行纷纷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主要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政策,采取央行降息。注入流动性。但到日前为止,还未看到这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有出现根本性转机的迹象,世界经济仍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主要原因,首先由于金融危机的起因是次贷危机,次贷衍生产品的风险高,影响面广泛,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尚未恢复,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紧缩。其次,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以及金融系统的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短期内也很难恢复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的正常功能。再次,金融危机已向实体经济发展,全球普遍有企业和居民财富缩水、消费者信心不足、生产萎缩、就业减少等情况。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走低,经济形势的恶化反过来会进一步加重金融危机。 2.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一是外需可能进一步下降。由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国际市场需求会进一步减少,与此同时,外需下降的影响会带来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更大的影响:二是投资较快增长的困难较大。尽管国家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各地政府进一步加大刺激规模。但由于企业利润增幅大幅度下降,银行信贷总量增长存在一定的“虚增”成分,加上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看淡,这些都会对投资增长带来影响:三是消费需求可能减缓,虽然国家采取家电下乡、农民增收等刺激消费的政策,但从当前企业效益下降、就业困难、财政收入减少等情况看,居民收入增长逐渐趋缓,居民的消费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这几年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和汽车消费迅速增长是带来消费加快增长的重要原因。但近期居民住房和汽车消费增长放缓,消费结构升级放缓,消费增长缺乏强有力的带动因素。因此消费需求形势不容乐观。 3.金融风险将会增大。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金融机构在国外投资受损;二是引起在华投资机构的连锁反映;三是引起国际资本流动的急剧变化。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对外投资相对较少,在华外资机构出现问题的也不多,至今尚未出现大规模资本流出现象。目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的深入,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将进一

毕业论文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引言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 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而我们中国,自1998年起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 货币政策。即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 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需要, 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货币政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国货币政策的出现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相 得益彰。稳健的货币政策是98年以后才渐渐稳定下来并付诸实施的,可见在当时的社 会经济环境为其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稳健的货币政策形成的背景 (一)90年代初的房地产热,为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创造了大的宏观环境。 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使得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到了97、98年时 已相当突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性风险等几大风险 交互错杂,又衍生出更多的子风险,而原有的货币政策已经不能与此时的经济环境相 得益彰。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而实质上,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来自中央政府的多目标约束: 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企改革,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 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一系列的约束,无疑让政策执行时的 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货币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坚持稳定 物价的单一目标,逐步弱化直至消除多目标约束成为当务之急。 (二)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对稳健货币政策的建立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尽管当时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 贷款需求不足。具体地说,这些结构性问题包括七个方面: 1 1、二元经济结构继续强化,反差过大。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并不是在持 续转化,而是经常出现波动、迁回、反复甚至强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贫 富差距越来越大。 2、区域差距继续扩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区域差距一度缩小,然而在1978一 2005年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GDP占全国比重的平均值分别为56%、26%和18%。在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摘要: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有效性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5日发布《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4-2015)》指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宏观调控必须坚持多目标的“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结构调控”,一方面要保就业、稳增长、防风险、稳物价;另一方面也要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这份逢年底发布的年度报告提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2015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应坚持实施“新常态下的新对策”,在潜在增长率下移、去产能、去杠杆的过程中,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15年中国经济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一部分,其有效性却仍有争议。 1.货币政策 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广义的货币政策则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

的一切措施。 而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中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2.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

近几年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是怎样的

1、近几年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是怎样的?如何评价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1)货币政策走向: 2005年—2016年间我国基本上采取了比较稳定的货币政策,2005年—2016间,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主要有以下措施: 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以上是国家常用的基本货币政策操作措施,同时也通过对经济运行情况及趋势变化适时作出调整。 2005—2006年,我国采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7年,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从紧”; 2008年—2010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形势严峻,为适应形势变化,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1年—2014年,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5年—2016年,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实施效果评价: A、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率仍有待提高 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存款准备金工具失效,2007年-2008年央行下调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效果并不明显。2010年10月、12月上调基金率,但抑制不了物价的上涨。但我国不断坚持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与运用,在现今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所以应提高其利用率。 B、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通 利率机制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由于我国利率市场起步晚,市场化程度不高,不能够很好地反映出货币资金的供求状况,从而也影响了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C、货币政策灵活性不够 当前,全球经济很大程度受到美国经济变化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应保持货币政策松紧的灵活性,在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考虑美元这个强势货币的政策取向,而不是由于美联储加息或降息而使得自身陷入被动。 因此,应对各种政策工具进行互补创新,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稳定国内物价水平的同时稳定人民币汇率,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以使其更加适应经济的多变性。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趋势精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趋势 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针政策的总称。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调控手段一般包括: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信用控制等。 近三年来, 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升值争论。最近, 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在不断升级。当前我国面临两大压力,一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二是信贷紧缩的压力。从外部来看,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使得外需逐步增加,通胀的压力需要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若时机把握不当,又将会导致热钱的流入,从而进一步给我国的物价及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从国内来看,低端市场上劳动力价格的走高,工资的增长,以及货币的过量发行,都进一步推动了通货膨胀。 信贷规模的急速扩充, 未找到投资出口的资金流向资产市场, 形成大量的购买力, 国内资产泡沫严重。然而,信贷扩张的短期性导致商业银行面临在信贷紧缩情况下企业无法偿还的风险,后果是,资产泡沫破灭后,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恶化,进而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在考虑作为短期应对危机的信贷扩张策略的退出时,我们又面临与通胀相类似的两难的困境,即一方面,国内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升温需要紧缩信贷;另一方面,信贷的紧缩会抑制市场需求导致资产供给的大幅下跌,资产价格的控制会引发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问题,长期来看,将带来“多米诺效应”。因此,原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不再适用于我国。 当前为了更好的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提出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方法,取代了持续两年之久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中央相应部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后作所出的重要决策,使经济工作的“稳增长” 取代了之前我国经济工作的“保增长”。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比,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种可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微调以保持经济平衡的货币政策,它是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2020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2020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货币政策的外部因素 从汇率情况来看,近期人民币汇率采取类似于一种参考双“锚”模式,即美元和一篮子货币:在美元走强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而美 元走弱时则参考美元。也就是说,在美元上涨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 相对走弱,但对一篮子货币仍然是上涨的。这有助于防止或减缓人 民币贬值预期的形成。 同时,我国货币政策的重心对内将是“去杠杆,抑制资产泡沫”,对外将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而主动挤压泡沫,防范金融风险, 也是货币政策势在必行的趋势。 货币政策的内部因素 从内部因素来看,当前的金融形势、经济基本面、四部门的债务状况等都是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而当前的金融形势以及过去 几年金融业的发展历程,是货币政策参考的重中之重。 1.当前的金融形势 当前政策已从放松金融管制阶段,逐步进入加强管制和引导规范阶段。次贷危机以来,特别是2011年以后,我国逐渐放松金融管制。2015年我国金融业产值增速15.9%,远远超过GDP增速。中国金融 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今年已经上升到10.2%,较2012年的6.3%,短 短四年时间提升了近4个百分点。 在这四年中,整个经济和金融系统的风险也逐渐聚集。为防范金融风险,2016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金融管制逐步加强。而市场对 资金的需求规模并没有减少,如险资举牌就对资金有巨大的需求, 但央行并没有放任市场资金供给,导致10月中下旬开始资金面趋向 紧张。市场从“资产荒”到“资金荒”的切换十分迅速,以至于近

期发生了一次类似于2013年的小规模利率风暴。随着市场流动性紧 张预期进一步加大,利率走高,债市也发生了大幅波动。 债市大幅波动,主动打压了资产泡沫,短期释放了风险。因此,从我国当前金融状况来看,货币政策势必将以抑制资产泡沫的进一 步加大为目标,以防止金融空转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风险。从这个 角度来看,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并 不大。 2.实体经济基本面 再看实体经济基本面,2016年下半年以来经济逐渐企稳。规模 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已经连续8个月超过6%,利润同比增长8.4%; 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67万,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1000 万的就业目标;投资也出现好转,特别是民间投资,10月份民间投 资增长5.9%,较6月的负增长高出约6个百分点。此外,PPI由负 转正,CPI温和上升,PMI连续3个月在临界点之上,市场预期明显 改善。因此,从实体经济角度来看,稳增长压力减小,也给货币政 策相对从紧创造了条件。 如果单考虑通胀因素,预计2017年通胀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也 会使得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变小。 3.债务负担 目前我国整体债务负担较为沉重,2015年底全社会杠杆率249%,四部门的负债情况各有不同。 政府方面,2015年中期至2016年中期有一波强劲的加杠杆过程,负债同比增速由不足10%上涨到超过30%。2016年中期以后政策开 始有所收敛,但11月增速仍然在25%以上。 对于居民部门来说,其负债大多用于购房。伴随着房价上涨,今年以来居民部门杠杆率迅速增加。在10月份楼市调控加码情况下, 增速依然高达22.1%。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与效果分析

一、引言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一直是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部分。它们虽然分别表示了一个经济体内外部的最优均衡状态,但是之间存在冲突,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目标在短期内相冲突,这导致了经济体需要对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进行选择。货币目标制度一般包括以单一目标值和多重目标制。单一目标制为货币学派所推崇,弗里德曼认为多重目标难以兼顾,易引起政策的过度调整;而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多重的权衡性货币目标制度能更好地解决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我国现在实行“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 近几年来,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海啸,对我国的经济产生重大冲击,使我国的政策方向由控制通胀的紧缩型转变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型政策;而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启动,国际市场中大量流动性涌入中国,对中国造成输入性通胀压力,同时由于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剧增,我国的通胀率一度远超3%-3.5%的警戒区间,货币政策再次进入紧缩阶段。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式下,研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首先对货币最终目标的含义及各目标之间的具体关系与存在冲突进行介绍,然后会结合我国的经济现状分析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并用VEC模型检验两个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当今经济环境下应当选择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文献综述及我国现状 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制度的选择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密切关注。货币主义学派支持货币中性论,即货币政策的扩张和紧缩仅仅能影响通货膨胀率的波动而对产出和就业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因此,货币主义学派主张采用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长期目标。而凯恩斯学派则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经济现象错综复杂,现实社会中的经济问题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难以兼顾,多重的货币政策目标能够更好的解决经济问题。 国内,不少学者就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在单一目标与多目标制之争方面,谢平(2000)、宋海林和刘澄(2003)等就认为多目标约束的货币政策“要求过高”,“货币政策无论短期好还是长期都应该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而周俊(2002)提出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形式及当前的经济任务,我国应采用多重货币政策目标,即以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为主。何运信与曾令华(2004)则依据总供给曲线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正斜率总供给曲线的存在及该曲线的不稳定性及其测度上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需要盯住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双重目标,而不能只注重物价稳定的单一目标。 就具体的货币政策目标选择方面,卢宝梅(2008)提出,我国应改变长期以来偏重经济增长目标而忽视价格稳定目标的政策导向,建立起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陈之荣(2009)则提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重点应当着眼于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同时也应预防扩张政策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风险。徐茂魁(2010)通过VAR模型及脉冲响应模型证明中国以信贷扩张为主的货币政策比货币供应量为主货币政策更能有效地带动中国经济增长,并带来更小的通货膨胀,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可以继续适度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要更加注重货币政策的运用。由此可见,在不同的经济金融形势下,中央银行应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

一.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走出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困境之后,希望通过货币政策转变,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寻找新的、持久的经济增长动力。也就是说,政府希望为中国经济重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控制物价水平再上涨、有效地管理通货膨胀预期、遏制资产价格快速上升。这几年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基准利率等政策,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消费需求稳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物价涨幅总体回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消费平稳增长,投资增长较快,进出口结构化,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工业生产增速稳回升。 从宏观上来说,2013年至今,我国实行的货币政策呈现“精准定位,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了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健全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框架,持续发挥货币政策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完善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了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二是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其政策内容满足了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拓宽了实体经济融资的渠道,降低了其融资的成本,促进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强了对局部和区域性风险以及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管,提高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13—15年,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根据外汇流入、货币信贷增长等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政府方面也审时度势,出台了一系列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于释放经济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总体来看,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金融运行总体平稳,较好地完成了每年年初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物价调控目标。具体措施如下: 1.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1)灵活开展公开市场双向操作。中国人民银行在加强对流动性供求分析监测的基础上,科学把握公开市场操作方向、力度和节奏,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适时适度进行流动性双向调节,促进银行体系流动性平稳运行。 B、保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大体稳定。在国际金融形势复杂、流动性供求方向多变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加强与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保持操作利率大体稳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C、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持续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 2.适时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接受高等级债券和优质信贷资产等合格抵押品,向贷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审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总量和进度比较稳健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对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的机构,也视情况采取了相应措施提供流动性支持,维护金融稳定。 3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继续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及金融机构稳健性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对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引导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并持续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等薄弱环节和领域的信贷支持。 4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宏观信贷政策指导,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宏观审慎政策工

去年的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去年的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台北分行续签《关于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 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银发〔2018〕3号),明确凡依法可使用外汇结算的跨境交易,企业都可以使用人民币结算。 1月5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关于境外银行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区域交易有关事项的公告》,同意符合条件的境外银行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区域交易。 1月11日,全国性商业银行开始陆续使用期限为30天的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CRA)。 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海洋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7号),统筹优化金融资产,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1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17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1月25日,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全面实施。 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开展金融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银发〔2018〕30号),计划用一年左右时间,集中解决金融扶贫领域存在的各项问题,强化金融扶贫工作合力,确保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加强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监督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18〕29号),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监督管理,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 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美国摩根大通银行担任美国人民币业务清算行。 2月14日,发布《2017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月27日,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8〕第3号,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的行为,切实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的损失吸收能力。 3月26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二期投产试运行。 3月26日,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原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最终版.doc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为什么? 答: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理由: (一)通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货币 政策。但当前物价上涨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光靠货币政策 手段是不够的,必须更加重视运用财政政策等手段,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好通胀预期 (二)当前物价上涨是流动性过剩、成本推动及输入型通胀等多种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食品价格上 涨较快;由水、电、燃料价格、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住房租 金价格等要素组成的居民居住类价格上涨较快。食品价格和房 价是这次物价上涨的两个大头,特别是食品价格成为物价上涨 的主要推手。在这种背景下,光靠货币政策手段是不够的,必 须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等手段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管理 好通胀预期。 (三)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 货币政策。但当前中国物价形势复杂,货币政策多是对流通中 的货币总量进行调节,对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胀作用有限, 对当前结构性通胀的治理效果不佳。再者,货币政策主要作用 于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故政策传导上 存在一定的时滞。此外,货币政策各项工具的使用和效果都有 一定的局限性: (四)现阶段物价水平上升,通货膨胀,为了抑通胀而紧缩流通中 的货币量,进而导致投资减少,来控制总需求。 措施:

在目前情况下,要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对于结构性通胀,长期来看,治理的关键在于: 1.调整产业结构, 2.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控制投资方向、赤字规模,能结构性地对需求予以调节; 4.通过鼓励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能结构性地改 善长期供给,促进经济增长; 5.通过直接的税收减免及价格补贴政策,也能增加短期供给。 6.对成本推动引发的通胀,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劳动生 产率,切断要素价格上升转化为大范围、持续物价上涨的 通道。因此,利用相关财税政策可直接促进技术进步和自 主创新,提高产能,增强企业消化要素成本上涨的能力, 促进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在源头上控制产品价格上 涨。 由于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很难解决结构性的问题,应对结构性通胀,财税政策因其针对性强和轻重可调节性而具有明显优势。对于因食品价格上涨过快而形成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来增加供给,改善供求关系,平抑价格上涨。关于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 (一)“控物价、稳需求、防风险”是经济工作的重点 1.控物价,就是要保证有效供给,特别是食品、煤、电、油、气、 运的供给,减缓输入型通胀压力,稳定通胀预期,防止出现全 面通胀。 1)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完善 和落实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评价.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评价 08金融3班08050315 钱晨 摘要: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决策程序的科学合理和政策工具的正确使用是货币政策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前提。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我国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和为实现目标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对政策的效果评价 关键字: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汇率利率政策效果 正文: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变化来改变民间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当前,我国金融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是好的,但由于正处于市场化改革的特殊历史时期,一些不良因素和倾向值得警惕。货币政策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严俊考验。当前货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汇率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冲突,以及多重因素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机构健全性改革以及汇率、利率和资本市场等市场化改革齐头并进的特殊历史时期,金融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但是有些不良因素和倾向也值得警惕,包括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流动性过剩、贷款增长偏快以及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等。货币政策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严峻考验。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冲突 一方面,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试图使人民币与美元利率之间保持一定的差距,这样不但可以减小“热钱”的套利空间,还可以鼓励国内资金外流,进而减轻本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国内流动性过剩,信贷增速偏快,直接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房地产、部分能源和原材料市场价格偏高。经济形势本身要求提高利率,紧缩流动性。当前这种格局符合“蒙代尔三角”的描述:一个国家在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只能三取其二。就国内已经大量涌入的热钱数量来看,资本管制的效力有限,我国存在实际上的资本自由流动,因此,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两者从理论上讲不能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但实际上央行却一直在努力三者兼得,这使货币政策回旋空间十分狭窄。上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思路是在尽量不提高利率(特别是存款利率)的前提下,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窗口指导来紧缩流动性,以达到同时稳定利率和汇率的目的。 (二)多重因素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在汇率和利率这一对矛盾中,汇率处于主导地位。对人民币升值原因的深入探讨应该作为对当前货币政策进行深入研究的逻辑起点。归纳起来,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第二,国内资金缺少国际投资出口。第三,多种预期因素导致热钱涌入。 面对我国货币政策所存在的问题,要调整货币政策以完成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我们已经了解,即: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及国际收支平衡。

中国历年货币政策演变

背景资料:中国历年货币政策演变 货币政策演变 1997年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3年 稳健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11月5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7月2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12月5日至7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2010年3月5日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3日 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历年货币政策回顾 2010-12-07 16:51:30 评论()条随时随地看新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2007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宏观经济学的重点与热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世界瞩目。中国能够长期保持高增长的速度,通货膨胀又不特别明显,货币政策功不可没。但近几年来,我们明显感觉到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加大,货币政策的效果也趋于不明显,这也招致了不少学者的批判。批判显然不是最好的武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学者的本分。这也是笔者写作的目的所在。同样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三大法宝”之一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近年来对于其作用在理论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存款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有逐渐弱化的趋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或纷纷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或用其它政策工具代替存款准备金进行货币调控,但在我国,却频频使用这一被称为“巨斧”的货币政策工具。因此,研究探讨关于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应问题,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国货币政策调整中许多现实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弄清影响存款准备金作用效果的体制性和制度性问题,从而为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把握方向。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我国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来分析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对国内外货币政策实践把握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现实,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做了系统分析。论文力图通过对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着重从货币的内生性方面分析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最终提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10%。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一直持续急升,继2007年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4.8%后,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CPI同比增长8%。中国政府已经将治理通货膨胀视为宏观经济第一要务。这次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⑴构成CPI的八大商品类别看,上涨幅度较大的主要是食品类价格。2006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全线上涨,大部分农作物的价格、涨幅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⑵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的不断扩散,美元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石油、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基础产品

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一)

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一) 摘要: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有效实施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健康、有序运行。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货币政策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是必要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以维护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外汇占款;资本流入;净出口 一、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2008年初以来,由于受美国次级贷危机和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再加上人民币购买力被低估以及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得中国的经济过热,为此央行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以保证经济的平稳有序运行。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在传递过程中主要受高额外汇占款、国外资本流入、净出口等因素影响,其传导机制为:(1)国际收支盈余→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2)人民币购买力被低估,国际上看好中国经济→大量外资涌入(热钱过多)→投资旺盛,经济过热→通货膨胀;(3)经济结构不合理、雪灾与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国内供给冲击,以致供需失衡,引起通货膨胀;这三个主要因素共同冲击货币政策,使得其有效性下降,达不到预期的调控目的。 二、影响中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分析 (一)外汇占款的影响 1.外汇储备与外汇占款的现状 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于2006年2月达到8537亿美元,总体规模位居全球第一,而且在当年年底突破万亿元大关,到2007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额为15282.49亿美元。据悉,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1.8万亿人民币,继续称雄全球。如此规模巨大的外汇储备必然伴随着高额的外汇占款,到2007年末,中国的外汇占款已经高达12.84万亿人民币,相应的2007年基础货币的投放量达到了10.2万亿人民币,这对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控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维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央行要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以对冲大量外汇占款。同时也给中国的经济的平稳运行带来很大的压力。 2.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面对高额的外汇储备与外汇占款,央行为了“币值稳定”这一目标,必须采取措施,抛本币买进外币,增加本币的供应量。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中国每年的基础货币投放量都大幅上升,近年来有不断加大的趋势,截至2008年4月末,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M2的投放量已经达到了43万亿人民币,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投放量(40.3万亿),由于加大货币投放量,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流动性过剩,这势必会冲击货币政策。另外,据统计,2007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从年初的9%调整到当年底的14.5%,截至2008年6月25日,存款准备金率已上调至17.5%,目的就是为了抑制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 此外,2008年年初以来,CPI指数居高不下,更加给中国的宏观调控带来巨大困难;而且,国际上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元不断贬值,这给中国的外汇储备造成巨大压力,因为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中,美元的比例接近70%,有数据显示,美元每贬值1个百分点,人民币就损失800多亿元。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了保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央行会进一步增加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增加基础货币的供应量不可避免地会引发通货膨胀。年初的南方雪灾和2008年5月的四川汶川地震,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部分产品的供应紧张,这不可避免地会加剧通货膨胀,2008年上半年CPI指数居高不下就反映了这一现实,这种情况下,中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二)资本流入因素影响 由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且浮动的区间较小,而且人民币的购买力被严重低估,这在短期内就形成了一个套利空间,由于存在资本逐利的法则,不可避免地会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