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案: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精品]

2011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案: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精品]

2011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案: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精品]
2011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案: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精品]

2009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案: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

第四讲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 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例1.下列关于氢原子电子云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的多少,黑点密度大,电子数目大

B.黑点密度大,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机会大

C.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绕核作高速圆周运动

D.电子云图是对运动无规律性的描述

例2.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各能级的原子轨道数按s、p、d、f的顺序分别为1、3、5、7

B.各能层的能级都是从s能级开始至f能级结束

C.各能层含有的能级数为n -1

D.各能层含有的电子数为2n2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例3.表示一个原子在第三电子层上有10个电子可以写成

A.310

B.3d10

C.3s23p63d2

D. 3s23p64s2

例4.下列电子排布中,原子处于激发状态的是

A.1s22s22p5

B. 1s22s22p43s2

C. 1s22s22p63s23p63d44s2

D. 1s22s22p63s23p63d34s2

例5.下列关于价电子构型为3s23p4的粒子描述正确的是

A.它的元素符号为O

B.它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4

C.它可与H

生成液态化合物

2

D.

1s 2s 2p 3s 3p

例6.按所示格式填写下表有序号的表格:

例6.①.1s22s22p63s23p5②.3s23p5③.3 ④.ⅦA ⑤.10 ⑥.2s22p6

⑦.2 ⑧.0 ⑨.24 ⑩.1s22s22p63s23p63d54s1⑾.4

例7.(1).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是4s24p3,在元素周期表中,砷元素位于__________

周期族;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砷酸钠的化学式是 .

(2).已知下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写出它们最外层电子构型和元素符号:

①.第4周期ⅣB族;

②.第5周期ⅦA族 .

例7.(1).4 ⅤA As

2O

5

Na

3

AsO

4

(2).①.3d24s2 Ti ②.5S25p5 I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说明:

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电子亚层结构为全满、半满时较相邻元素要大即第ⅡA族、第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Be、N、Mg、P

②.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运用:

a.电离能是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验证.

b.用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 I

1

越小,金属性越强,表征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

(3).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叫做该元素的电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呈现减小的趋势.

电负性的运用:

a.确定元素类型(一般>1.8,非金属元素;<1.8,金属元素).

b.确定化学键类型(两元素电负性差值>1.7,离子键;<1.7,共价键).

c.判断元素价态正负(电负性大的为负价,小的为正价).

d.电负性是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参数(表征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

例8.下列各组元素,按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升高的顺序排列的是A.K、Na、Li B.N、O、C C.Cl、S、P D.Al、Mg、Na

例9.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X与Y形成化合物时,X显负价,Y显正价

B.第一电离能可能Y小于X

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X对应的酸性弱于Y对应的酸性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 m Y小于H m X

例10.气态中性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I

1),气态正离子继续失去电子所需最低能量依次称为第二电离能(I

2

)、第三电离能

(I

3

)……下表是第三周期部分元素的电离能[单位:eV(电子伏特)]数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金属性比乙强

B.乙的化合价为+1价

C.丙一定为非金属元素

D.丁一定是金属元素

例11.在下面的电子结构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原子可能是

A.ns2np3

B.ns2np5

C.ns2np4

D.ns2np6

例12.第一电离能I1是指气态原子X(g)处于基态时,失去一个电子成为气态阳离子X+(g)所需的能量.下图是部分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I1随原子序数变化的曲线图.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认真分析上图中同周期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将Na——Ar之间六种元素用短线连接起来,构成完整的图像.

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2).从上图分析可知,同一主族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I

1

(3).上图中5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图中4、5、6三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均比同主族上一周期的元素气态氢化物低

很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2.(1).见上图(右)(2).从上到下依次减小

(3).第三周期,ⅤA族

(4).因同主族上一周期的元素的氢化物分子间存在氢键

例13.1932年美国化学家鲍林首先提出了电负性的概念.电负性(用X表示)也是元素的一种重要性质,若 x越大,其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在所形成的分子中成为带负电荷的一方.下面是某些短周期元素的x值:

<x (N)<,<x (Mg)< .

?.推测x值与原子半径的关系是;根据短周期元素的x值变化特点,体现了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某有机化合物结构中含S-N键,其共用电子对偏向(写原子名称). ?.经验规律告诉我们:当成键的两原子相应元素的x差值△x>1.7时,一般为离子键,当△x<1.7时,一般为共价键.试推断AlBr3中化学键类型是 .

?.预测周期表中,x值最小的元素位于周期族.(放射性元素除外)

例13.(1).2.55 3.44 0.93 1.57

(2).电负性随原子半径减小而增大,周期性

(3).氮 (4).共价键 (5).6,IA

『综合模拟训练』

1.【2008珠海一模】已知A、B、C、D和E五种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依次为1、2、3、4和6,且都含有18个电子,又知B、C和D是由两种元素的原子组成,且D分子中两种原子个数比为1:1。

请回答:

(1) 组成A分子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

(2) B和C的分子式分别是和;C分子的立体结构呈形,该分子属于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

(3) 向D的稀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铁溶液现象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若将1molE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1molCO2和2molH2O,则E的分子式是。

(1)1S22S22P63S23P6(2) HCl,H2S,V形(或角形或其他合理答案),极性分子。(3)有无色气体产生2H2O2===2H2O+O2↑ (4)CH4O。

2 【2008茂名一模】Al和Si、Ge和As在元素周期表金属和非金属过渡位置上,在其单质和化合物在建筑业、电子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方面应用广泛。请回答下列问题:

(1) As 的价层电子构型为

(2) AlCl

3是化工生产中的常用催化剂,熔点为192.6℃,熔融状态以二聚体A1

2

C1

6

形式存在,

其中铝原子与氯原子的成键类型是

(3)超高导热绝缘耐高温纳米氮化铝(AlN)在绝缘材料中的应用广泛,AlN晶体与金刚石类似,每个Al原子与个N原子相连,与同一个Al原子相连的N原子构成的空间构型为。在四大晶体类型中,AlN属于晶体。

(4)Si和C 同主族,Si、C和0

成键情况如下:

在C和0之间可以形成双键形成CO

2

分子,而Si和O则不能和碳那样形成有限分子原因是

(5)SiCl

4(l)常用作烟雾剂,原因Si存在3d轨道,能同H

2

0 (l)配位而剧烈水解,在潮

湿的空气中发烟,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

(l) 4s24p3( l 分) (2)共价键(或σ键) (l分)

(3) 4 (l分)正四面体(l分)原子(2分) (4) Si一0大于C一0的键,C=0的键能大于Si=O的键能,所以Si和O成单键,而C和O以双键形成稳定分子( 2 分)

(5)SiCl

4(l) + 3H

2

O (l) = H

2

Si0

3

(s) + 4HCl(aq) ( 2 分)

选修有机化学5

3.【2008珠海一模】“C1化学”是指以分子中只含一个碳原子的物质为原料进行物质合成的化学。下图是以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原料的合成路线流程图,其中“混合气体”的成分

FeCl3

与水煤气相同;B的水溶液有杀菌防腐性能;D是C的钠盐,2mol D分子间脱去1mol H2分子可缩合生成E;H是F与A按物质的量之比为1∶2反应的产物。

填写下列空白:

(1)天然气主要成分的电子式是;E的化学式是。(2)D、G的结构简式是D G 。

(3)写出下列反应式的化学方程:

A→B

A+F→H 。

4.【2008珠海一模】某有机化合物A的结构

简式如下:

(1)A分子式是。

(2)A在NaOH水溶液中加热反应得到B和C,

C是芳香化合物。B和C的结构简式是

B:C:

该反应属于反应。

(3)室温下,C用稀盐酸酸化得到E,E的结构简式是

(4)在下列物质中,不能与E发生化学反应的是(填写序号)。

①浓H2SO4和浓HNO3的混合液②CH3CH2OH(酸催化)③CH3CH2CH2CH3④Na ⑤CH3COOH(酸催化)

(5)写出同时符合下列两项要求的E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写出其中的两种)。

①化合物是1,3,5-三取代苯

②苯环上的三个取代基分别为甲基、羟基和含有 C=O 结构的基团。

(1)C16H2l04N

第五讲

二.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内容:离子键――离子晶体

1.理解离子键的含义,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了解NaCl型和CsCl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能用晶格能解释离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1).化学键: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离子键: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强弱的判断: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键越强,离子晶体的熔

沸点越高.

离子键的强弱可以用晶格能的大小来衡量,晶格能是指拆开1mol离子晶体使之形成

气态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吸收的能量.晶格能越大,离子晶体的熔点越高、硬度越大. 离子晶体:通过离子键作用形成的晶体.

典型的离子晶体结构:NaCl型和CsCl型.氯化钠晶体中,每个钠离子周围有6个氯离子,

每个氯离子周围有6个钠离子,每个氯化钠晶胞中含有4个钠离子和4个氯离子;氯化铯晶体中,每个铯离子周围有8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8个铯离子,每个氯化铯晶胞中含有1个铯离子和1个氯离子.

NaCl型晶体CsCl型晶体

每个Na+离子周围被6个C1—离子所包围,同样每个C1—也被6个Na+所包围。

每个正离子被8个负离子包围着,同时每个负离子也被8个正离子所包围。

(3).晶胞中粒子数的计算方法--均摊法.

例14.下列离子晶体中,熔点最低的是

A.NaCl

B.KCl

C.CaO

D.MgO

例15.X、Y都是IIA(Be除外)的元素,已知它们的碳酸盐的热分解温度:T(XCO3)>T(YCO3),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晶格能: XCO3>YCO3

B.阳离子半径: X2+>Y2+

C.金属性: X>Y

D.氧化物的熔点: XO>YO

例16.萤石(CaF2)晶体属于立方晶系,萤石中每个Ca2+被8个F-所包围,则每个F-周围最近距离的Ca2+数目为

A.2

B.4

C.6

D.8

例17.01年曾报道,硼元素和镁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刷新了金属化合物超导温度的最高记录.

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如图所示:镁原子间形成正六棱柱,且棱柱的上下底面还各有1个镁原子;6个硼原子位于棱柱内,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A.MgB B.MgB2 C.Mg2B D.Mg3B2

○镁原子,位于顶点和上下两个面心

●硼原子,位于六棱柱的内部

内容:共价键-分子晶体――原子晶体

2.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数据说明简单分子的某

些性质(对σ键和π键之间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

(1).共价键的分类和判断:σ键(“头碰头”重叠)和π键(“肩碰肩”重叠)、极性键和非

极性键,还有一类特殊的共价键-配位键.

(2).共价键三参数.

所有反应物键能总和-所有生成物键能总和例18.下列分子既不存在s-p σ键,也不存在p-p π键的是 A .HCl B .HF C .SO 2 D .SCl 2

例19.下列关于丙烯(CH 3—CH =CH 2)的说法正确的

A .丙烯分子有8个σ键,1个π键

B .丙烯分子中3个碳原子都是sp 3杂化

C .丙烯分子存在非极性键

D .丙烯分子中3个碳原子在同一直线上 3.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及其性质的差异. (1).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2).键的极性:

极性键:不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

非极性键: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

(3).分子的极性:

①.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相重合的分子. 非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相重合的分子

.

②.分子极性的判断:分子的极性由共价键的极性及分子的空间构型两个方面共同决定.

举例说明:

③.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分子溶剂中(如HCl易溶于水中),非极性分子易溶

于非极性分子溶剂中(如CO

2易溶于CS

2

中).

例20.根据科学人员探测:在海洋深处的沉积物中含有可燃冰,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其组

它们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都是sp3-s D.它们的立体结构都相同

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记住)

常见分子的类型与形状比较

分子类型分子形状键角键的极性分子极性代表物

A 球形非极性He、Ne

A2直线形非极性非极性H2、O2

AB 直线形极性极性HCl、NO

ABA 直线形180°极性非极性CO2、CS2

ABA V形≠180°极性极性H2O、SO2

A4正四面体形60°非极性非极性P4

AB3平面三角形120°极性非极性BF3、SO3

AB3三角锥形≠120°极性极性NH3、NCl3

AB4正四面体形109°28′极性非极性CH4、CCl4

AB3C 四面体形≠109°28′极性极性CH3Cl、CHCl3

AB2C2四面体形≠109°28′极性极性CH2Cl2

直线三角形V形四面体三角锥V形H2O

5.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1).原子晶体:所有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成的晶体或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空间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

(2).典型的原子晶体有金刚石(C)、晶体硅(Si)、二氧化硅(SiO

).

金刚石是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碳环中有6个碳原子,每个碳原子与周围四个碳

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晶体硅的结构与金刚石相似;二氧化硅晶体是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

环中有6个硅原子和6个氧原子,每个硅原子与4个氧原子成键,每个氧原子与2个硅原子

成键.

(3).共价键强弱和原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原子半径越小,形成共价键的键长越短,共

价键的键能越大,其晶体熔沸点越高.如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例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

A

A.电解CuCl2溶液,阴极析出16g铜时,电极上转移的电子数为N A

B.12 g石墨中含有C—C键的个数为1.5N A

C.12 g金刚石中含有C—C键的个数为4N A

D.SiO2晶体中每摩尔硅原子可与氧原子形成2N A个共价键

例27.单质硼有无定形和晶体两种,参考下表数据

金刚石晶体硅晶体硼

熔点>3823 1683 2573

沸点5100 2628 2823

硬度10 7.0 9.5

①.晶体硼的晶体类型属于____________晶体,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知晶体硼结构单元是由硼原子组成的正二十面体,其中有20个等边三角形的面和一定

数目的顶点,每个项点上各有1个B原子.通过观察图形及推算,此晶体体结构单元由____

个B原子组成,键角_________.

例27.①.原子,理由:晶体的熔、沸点和硬度都介于晶体Si和金刚石之间,而金刚石和晶

体Si均为原予晶体,B与C相邻与Si处于对角线处,亦为原于晶体.

②.每个三角形的顶点被5个三角形所共有,所以,此顶点完全属于一个三角形的只占到1/5,每个三角形中有3个这样的点,且晶体B中有20个这样的角形,因此,晶体B中这样的顶

点(B原子)有3/5×20=12个.又因晶体B中的三角形面为正三角形,所以键角为60°

6.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的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知道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方式,了解常见金属晶体的晶胞结构(晶体内部空隙的识别、与晶胞的边长等晶体结构参数相关的计算不作要求).

(1).金属键: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请运用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晶体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2).①.金属晶体:通过金属键作用形成的晶体.

②.金属键的强弱和金属晶体熔沸点的变化规律:阳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熔点:NaNa>K>Rb>Cs.金属键的强弱可以用金属的原子化热来衡量.

例28.物质结构理论推出:金属晶体中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叫金属键.金属键越强,其金属的硬度越大,熔沸点越高,且据研究表明,一般说来金属原子半径越小,价电子数越多,则金属键越强.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镁的硬度大于铝

B.镁的熔沸点低于钙

C.镁的硬度大于钾

D.钙的熔沸点高于钾

例29.金属的下列性质中和金属晶体无关的是

A.良好的导电性

B.反应中易失电子

C.良好的延展性

D.良好的导热性

7.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不作要求).

概念表示条件

共用电子对由一个原子单方向提供给另一原子共用所形成的共价键。

A B

电子对给予体电子对接

受体

其中一个原子必须提供孤对

电子,另一原子必须能接受孤

对电子的轨道。

(1).配位键:一个原子提供一对电子与另一个接受电子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即成键的两个原子一方提供孤对电子,一方提供空轨道而形成的共价键.

(2).①.配合物: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或离子)以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称配合物,又称络合物.

②.形成条件:a.中心原子(或离子)必须存在空轨道. b.配位体具有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

③.配合物的组成.

④.配合物的性质: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配合物中配位键越强,配合物越稳定.当作为中心原子的金属离子相同时,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体的性质有关.

例30.下列不属于配合物的是

A.[Cu(NH3)4]SO4·H2O B.[Ag(NH3)2]OH

C.KAl(SO4)2·12H2O D.Na[Al(OH) 4]

例31.向盛有硫酸铜水溶液的试管里加入氨水,首先形成难溶物,继续添加氨水,难溶物溶解得到深蓝色的透明溶液.下列对此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溶液中不存在任何沉淀,所以反应前后Cu2+的浓度不变

B.沉淀溶解后,将生成深蓝色的配合离子[Cu(NH3)4] 2+

C.向反应后的溶液加入乙醇,溶液没有发生变化

D.在[Cu(NH3)4] 2+离子中,Cu2+给出孤对电子,NH3提供空轨道

例32.Co(NH3)5BrSO4可形成两种钴的配合物.已知两种配合物的分子式分别为[Co(NH3)5Br] SO4和[Co (SO4) (NH3)5] Br,若在第一种配合物的溶液中加入BaCl2

溶液时,现象是;若在第二种配合物的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时,现象是,若加入AgNO3溶液时,现象是.

例32.产生白色沉淀无明显现象产生淡黄色沉淀

『综合模拟训练』

1.[2008肇庆一模]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一种常用的试剂。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分子中氧原子在基态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 _______;

(2)H2O分子中氧原子采取的是杂化。

(3)水分子容易得到一个H+形成水合氢离子(H3O+)。对上述过程的下列描述不合理

...的是。

A.氧原子的杂化类型发生了改变B.微粒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C.水分子仍保留它的化学性质D.微粒中的键角发生了改变

(4)下列是钠、碘、金刚石、干冰、氯化钠晶体的晶胞图(未按顺序排序)。与冰的晶体类型相同的是______(请用相应的编号填写)

(5)在冰晶体中,每个水分子与相邻的4个水分子形成氢键(如图所示),已知冰的升华热是51 kJ/mol ,除氢键外,水分子间还存在范德华力(11 kJ/mol),则冰晶体中氢键的“键能”是_________kJ/mol ;

(6)将白色的无水CuSO 4溶解于水中,溶液呈蓝色,是因为生成了一种呈蓝色的配合离子。请写出生成此配合离子的离子方程式: 。 (7)分析下表数据,请写出你出的最具概括性的结论:

① ; ② 。

(1)1S 2

2S 2

2P 6

(1分) (2)(1分)sp 3

(3)(1分)A (4)(2分)BC (5)(1分

)(1分)Cu 2++4H 2O=[Cu(H 2O)4]2+ (7)(3分)①上述氢化物的中心原子半径越大、键长越长(短),分子越易(难)断键;

②上述氢化物氢原子间相离越远、分子越对称,分子间作用越弱(1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属于d 区的元素是 (填编号)。

(2)表中元素①的6个原子与元素③的6个原子形成的某种环状分子名称为 ;③和

⑦形成的常见化合物的晶体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键型

键能 (kJ/mol)

键长 (pm)

分子 键角 物质 熔点(℃) 沸点(℃)

H —C 413 109

109.5o 甲烷 -183.7 -128.0 H —N 393 101

107 o 氨 -77.7 -33.3 H —O

463

96

104.5 o

0.0

100.0

H

(1分) (1分)

(3)某元素的特征电子排布式为ns n np n+1

,该元素原子的核外最外层电子的孤对电子数为 ;该元素与元素①形成的分子X 的空间构形为

(4)某些不同族元素的性质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如上表中元素⑤与元素②的氢氧化物有相似的性质。请写出元素②的氢氧化物与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 1183 K 以下⑨元素形成的晶体的基本结构单元如图1所示,1183 K 以上转变为图2

所示结构的基本结构单元,在两种晶体中最邻近的原子间距离相同。

图 1

图 2

在1183 K 以下的晶体中,与⑨原子等距离且最近的⑨原子数为______个,在1183 K 以上

的晶体中,与⑨原子等距离且最近的⑨原子数为________。

(1)⑨ (1分) (2)苯 (1分) 分子晶体 (1分)(3) 1 (1分)三角锥形 (1分)(4) Be(OH)2+2NaOH=Na 2BeO 2+2H 2O (1分)(5)8 (1分)12 (1分) 3[2008惠州二模] 已知:

R —CH 2—C —CH 2—R ’ O

已知:A 的结构简式为:CH 3—CH(OH)—CH 2—COOH ,现将A 进行如下反应,B 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D 是食醋的主要成分, F 中含有甲基,并且可以使溴水褪色。

C_________ _E_______ ; (2)反应①和②的反应类型:①____________反应、②____________ 反应; (3)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② F →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R —CH 2—COOH + R ’—COOH

R —COOH + R ’—CH 2—COOH

a b

高分子化合物

③ A →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C :HOOC —CH 2—COOH (2分)、 E :HOOC —COOH (2分)、 (2)消去,缩聚(各1分,共2分,答聚合也给分) (3) ②

4[2008肇庆一模](1)卤代烃在NaOH 醇溶液、或乙醇钠的醇溶液发生以下反应(并附有关数据):

(ⅰ)CH 3CHCH 3 ————————→CH 3CH==CH 2 + (CH 3)2CHOC 2H 5+HBr 占79% 占21% (ⅱ)CH 3CH 2CHCH 3——————→CH 3CH==CHCH 3+ CH 3CH 2CH==CH 2+HX X 为Cl 65% 35% X 为Br 75% 25%

X 为I 80%

20%

(1)根据上面两个反应的条件及其数据,请写出你认为最具概括性的两条结论:① 。 ②

。 (2)由丙烯经下列反应可制得化工原料H 及F 、G 两种高分子化合物(它们都是常用的塑料),其合成线路如下:

请完成下列填空:

①写出结构简式:聚合物F 是 ,产物H ; ②B 转化为C 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在一定条件下,两分子E 能脱去两分子水形成一种元环状化合物,该化合物的结构Br

不同卤素原子时,主要产物的比例

C 2H 5OH/ C 2H 5ONa

55℃ CH 3C 2H 5OH/ C 2H 5ONa

55℃ 一定条件

简式是 。 4(1)[根据答到的要点或关键词给分]

①在此条件下,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和取代反应同时进行.............(1分),有利于消去.....

反应(1分)。

②在此条件下,有利于生成对称稀烃(1分),且卤原子半径越大.......(1分)越有利于....生成对称稀烃....

(1分)。 若回答只是数据翻译,如:消去(取代)产物比例较大(小),或消去反应谁的比例大、谁的比例小,说出一点给1分,说出几点都如此最多给2分。

(2)①

(1分) CH 3C≡CH (1分)

② (2分) ③ (1分)

第六讲

三.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1.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分子间作用力: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静电作用,比化学键弱得多,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范德华力一般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而氢键则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知道分子晶体的含义,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 (1).分子晶体: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相结合的晶体.典型的有冰、干冰. (2).分子间作用力强弱和分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克服分子间引力使物质熔化和气化就需要更多的能量,熔、沸点越高.但存在氢键时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往往反常地高.

例33.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化合物、降温使其固化得到的晶体属于 A.分子晶体 B.原子晶体 C.离子晶体 D.何种晶体无法判断 例3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晶体中都存在共价键

B.F 2、C12、Br 2、I 2的熔沸点逐渐升高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

C.含有极性键的化合物分子一定不含非极性键

D.只要是离子化合物,其熔点一定比共价化合物的熔点高

3.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对氢键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

NH 3、H 2O 、HF 中由于存在氢键,使得它们的沸点比同族其它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反常地高.

CH 2OH

CH OH CH 3O +3C C O H O +2H 2O CH —CH 3 CH 3—CH COO

OOC

——CH 2—n

CH 3

H 3BO 3的层状结构

影响物质的性质方面:增大溶沸点,增大溶解性 表示方法:X —H ……Y(N O F) 一般都是氢化物中存在

例35.右图为冰晶体的结构模型,大球代表O 原子,小球代表H 原子.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冰晶体中每个水分子与另外四个水分子形成四面体

B.冰晶体具有空间网状结构,是原子晶体

C.水分子间通过H -O 键形成冰晶体

D.冰晶体熔化时,水分子之间的空隙增大

例36.正硼酸(H 3BO 3)是一种片层状结构白色晶体,层内的H 3BO 3分子通过氢键相连(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硼酸晶体属于原子晶体 B.H 3BO 3分子的稳定性与氢键有关 C.分子中硼原子最外层为8e -稳定结构 D.含1molH 3BO 3的晶体中有3mol 氢键

例37.一定压强和温度下,取两份等体积氟化氢气体,在35℃和90℃时分别测得其摩尔质量分别为40.0g/mol 和20.0g/mol.

(1).35℃氟化氢气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温度下摩尔质量不同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7.(1).(HF)2

(2).在较低温度下HF 以氢键结合而成(HF)n (n =2、3、……),其摩尔质量大于HF 的摩尔质量;随着温度升高,氢键不断被破坏,气体摩尔质量减小.

4.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例38.下面的排序不正确的是

A.晶体熔点由低到高:CF

4

4

4

4

B.硬度由大到小: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C.熔点由高到低:Na>Mg>Al D晶格能由大到小: NaF> NaCl> NaBr>NaI 例39.关于晶体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晶体中只要有阴离子就一定有阳离子

B.在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

C.原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高

D.分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低

四、几种比较

2、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比较

3.物质溶沸点的比较(重点)

(1)不同类晶体: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2)同种类型晶体:构成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大,则熔沸点高,反之则小。

①离子晶体: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则其熔沸点就越高。

②分子晶体:对于同类分子晶体,式量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③原子晶体:键长越小、键能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3)常温常压下状态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化学备课组 一、高三化学复习思路与原则 1.熟悉《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命题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以后的复习中要进一步阅读,不断地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2.认真研究近年高考试卷,了解试卷的变化: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重点研究一下近几年全国、上海、广东等地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调整相应的复习计划。近几年试卷愈来愈坚持遵循《考试说明》规定的测试内容和要求,考查内容覆盖各模块的主干知识,注重考查化学”四基”和应用能力,体现了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要求。 3.合理筛选复习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纲、教材、大纲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络信息等。宜以广泛收集信息为主要目的,以免干扰复习、浪费时间。教师应认真收集高考信息资料、试题,分析筛选。 4.处理好几对关系,加强复习教学的实效: 1)回归教本、处理好教本与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复习资料只能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2)重视方法,处理好基础和能力的关系。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每年化学高考试题的基本出发点,但试题的呈现往往灵活多变。如果学生的化学双基知识是浮于表必须做到两点:①透彻,那一定是经不起考验的。学好化学双基,面的”死”知识. 理解基础知识与技能。②通过适当的化学问题与练习,检验、修正对双基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发展,做到”会”,这才是理解,这样才能灵活应用双基去分析解决化学问题。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化学高考在关注双基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化学科学素养、思维品质、学习策略、创新能力等全方位的考核。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感悟有关科学原理、定律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规律,才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在备考中要注重方法、改进教法,从而解决如下问题:①如何准确、全面、快捷审透试题;②如何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答案为BC 例3.某烧碱样品中含有少量不与酸作用的可溶性杂质,为了测定其纯度,进行以下滴定操作: A.在250ml溶量瓶中配制250ml烧碱溶液; B.用碱式滴定管(或移液瓶移取)量取25ml烧碱溶液于锥形瓶中并加几滴甲基橙指示剂; C.在天平上准确称取烧碱样品wg,在烧瓶中加蒸馏水溶解; D.将物质的量浓度为mmol/L的标准硫酸溶液装入酸式滴定管,调整液面,记下开始刻度数V1 ml E.在锥形瓶下垫一张白纸,滴定到终点,记录终点耗酸体积V2ml。 回答下列问题: (1)正确的操作步骤顺序是(填写字母)____,_____,_____,D,_____。 (2)滴定管读数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中的锥形瓶下垫一张白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操作D中液面应调整到_______________;尖嘴部分应__________________。 (5)滴定到终点时锥形瓶内溶液的pH约为__________;终点时溶液中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 (6)若酸式滴定管没有用标准H2SO4润洗,会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其他操作均正确) (7)该烧碱样品的纯度计算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先配置250mlNaOH溶液,取25ml烧碱溶液于锥形瓶中,用H2SO4进行滴定,以甲基橙做指示剂。滴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滴定管应用所盛液

体润洗,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点相平,尖嘴部分应充满液体等。 答案:(1)C,A,B,D,E。 (2) 滴定管应垂直;装液或放液后需等一会儿,待液面上下不发生变化时才能 读数;读数时目光不能俯视或仰视,视线应与液面最低点相平;读数应读到0.01ml。 (3)便于准确判断滴定终点时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 (4)零刻度以下的某一刻度;充满溶液,无气泡。 (5)终点时,pH约为3.1~4.4;指示剂颜色由黄色变为橙色 (6)偏高。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专题实验化学模块

201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专题实验化学模块 1.用纸上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 实验原理: 1. 色谱分析法: 是一种常用的物质分离分析方法,常用于分离结构相近、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相似物质。 2. 纸层析法: 一种物质分离的简单方法,是色谱分析法的一种。它以滤纸作为 ,附着在纸上的水是 ,不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作为 (又称 ),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和物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间的分配比的不同而使之分离。 实验步骤: 1.配制试样溶液:取一只表面皿,加入1ml 饱和FeCl 3溶液和1ml 饱和CuSO 4溶液,混 合后作为层析试样。 2.裁纸:取一张滤纸,裁剪成1.5cm ×20cm 形状。 3.画原点:离滤纸末端约2cm 处用铅笔画一个小圆点作为原点。 4.点样:用毛细管取试样溶液,轻轻点样于原点上,晾干,重复 3~5次。斑点直径需<0.5cm 5.取展开剂:此实验的展开剂为丙酮(取一定量)。 6.层析操作:按图组装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滤纸不可触及 试管的内壁,纸条末端浸入展开剂约0.5cm ,不能让试样点浸入 展开剂。 7.显色反应:注意观察滤纸条上色带的变化,滤纸条取下后用氨气熏,观察颜色变化; 氨熏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实验现象、结论与解释: 1.在层析法分离Fe 3+和Cu 2+的实验中,层析操作后,滤纸未经氨熏,可观察到滤纸表面 有 色和 的斑痕。 2.为使观察效果更明显,实验中采用氨熏显色。请写出Fe 3+、Cu 2+分别与足量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显色反应结果是滤纸上方颜色呈红棕色,下方呈深蓝色(均在原点之上),说明Fe 3+和Cu 2+得到了分离。由此可以得出Fe 3+和Cu 2+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的分配情况是 。 4.实验中所使用的FeCl 3饱和溶液通常会出现浑浊现象,解决的办法是 。 5.纸层析法中的展开剂之所以能够展开的主要原理是 ( ) 原点 滤纸 展开剂

高考化学专题:实验探究

高考化学专题:实验探究 1.)某中学化学实验小组为了证明和比较SO2和氯水的漂白性,设计了如下装置: 品红溶液NaOH溶液品红溶液 A B C D E ⑴实验室常用装置E制备Cl2,指出该反应中浓盐酸所表现出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 ⑵反应开始后,发现B、D两个试管中的品红溶液都褪色,停止通气后,给B、D两个试管加 热,两个试管中的现象分别为:B D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该实验小组的甲、乙两位同学利用上述两发生装置按下图装置继续进行实验: SO2 NaOH溶液 通气一段时间后,甲同学实验过程中品红溶液几乎不褪色,而乙同学的实验现象是品红溶液随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浅。 试根据该实验装置和两名同学的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①指出在气体进入品红溶液之前,先将SO2和Cl2通过浓硫酸中的目的: 。 ②试分析甲同学实验过程中,品红溶液不褪色的原因是: 。(结合离子方程式说明) ③你认为乙同学是怎样做到让品红溶液变得越来越浅的? 。 2.((A).亚氯酸钠(NaClO2)是一种重要的含氯消毒剂,主要用于水的消毒以及砂糖、 油脂的漂白与杀菌。以下是过氧化氢法生产亚氯酸钠的工艺流程图:

已知:①NaClO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适当条件下可结晶析出NaClO2?3H2O。 ②纯ClO2易分解爆炸,一般用稀有气体或空气稀释到10%以下安全。 ③160 g/L NaOH溶液是指160 gNaOH固体溶于水所得溶液的体积为1L。 (1)160 g/L 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若要计算该溶液的质量分数,还需要的一个条件是(用文字说明)。(2)发生器中鼓入空气的作用可能是(选填序号)。 a.将SO2氧化成SO3,增强酸性; b.稀释ClO2以防止爆炸; c.将NaClO3氧化成ClO2 (3)吸收塔内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吸收塔的温度不能超过20℃,其目的是。(4)在碱性溶液中NaClO2比较稳定,所以吸收塔中应维持NaOH稍过量,判断NaOH是否过量的简单实验方法是。(5)吸收塔中为防止NaClO2被还原成NaCl,所用还原剂的还原性应适中。除H2O2外,还可以选择的还原剂是(选填序号)。 a.Na2O2b.Na2S c.FeCl2 (6)从滤液中得到NaClO2?3H2O粗晶体的实验操作依次是(选填序号)。 a.蒸馏b.蒸发c.灼烧d.过滤e.冷却结晶 要得到更纯的NaClO2?3H2O晶体必须进行的操作是(填操作名称)。 3..过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被大量应用于洗涤、印染、纺织、造纸、医药卫生等领域中,它的制备原理和路线如下: 2Na2CO3 + 3H2O2→2 Na2CO3·3H2O2 + Q (Q>0)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水溶液酸碱中和滴定三教学设计

《水的电离 溶液的酸碱性》 授课题目 课题: 《水的电离 溶液的酸碱性》 拟3 课时 第 3课时 明确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2、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pH 的关系, 3、学会计算酸碱的pH 值以及氢离子浓度和pH 值的互算, 4、掌握pH 相同的强酸与弱酸的几个规律, 5、了解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学会用pH 试纸测定溶液的pH 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填写学案回归课本,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难点:学会计算酸碱的pH 值以及氢离子浓度和pH 值的互算, 课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设 计 师生活动设计 【高考知识点梳理】 一.关于pH 值的计算类型及计算方法 1.强酸或强碱溶液的PH 值 〖练习〗求室温时的PH (1)0.1mol/LH 2SO 4 (2)0.0005mol/LCa(OH)2 2.酸碱混合(一般稀溶液密度相近,体积可简单加和) 酸性→求C (H +)→pH 一定要先判断溶液酸碱性 碱性→先求C (OH -)→再根据K w 求C (H + )→pH (1)酸I+酸II :C (H +) = II I II I V V H n H n ++++) ()( (2)碱I+碱II :C (OH -) = II I II I V V OH n OH n ++--) ()( (3)酸I+碱II : 完全中和:C (H +) = C (OH -) = 17 10-?mol/L 教师评讲例题,师生总结。 学生回顾相关内容,并练习《金版学案》对应内容

高三化学实验专题复习

高三化学实验 一、研究《考试说明》 1、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4项要求) ⑴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⑵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2、考试范围与要求 化学实验基础 (1)实验要求 ①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②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③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④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⑤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检验、分离和提纯。 ⑥能根据要求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 ⑦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做到: ⅰ.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ⅱ.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ⅲ.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ⅳ.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⑧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总结:1-6考查基础实验;7-8考查综合实验。 (2)实验内容(22) 化学1(9): 1、萃取与分液 2、离子的检验(Cl- Ag+ SO42- CO32- NH4+ Fe3+ ) 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4、钠的性质 5、氢氧化铝的两性 6、铁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8、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9、二氧化硫和浓硫酸的性质 化学2(7): 10、探究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 1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2、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1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4、乙醇的主要性质 15、乙酸乙酯的制取和乙酸乙酯(或油脂)的水解 16、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计划 复习必须高度重视教材,回归教材。下面是由我整理的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一、第一轮复习之策略: 1、重视教材,狠抓双基 课本是学科知识的精华,在第一轮复习中,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重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我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网络,能准确、科学、全面地理解、使用和描述化学知识。 2 、掌握原理、灵活应用,注重解题思路 化学原理如元素守恒原则,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得失守恒、化学平衡,物质结构的一般规律,要重点回顾。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规律,在解题中灵活应用,拓宽解题思路,增强解题技巧。如:应用守恒法,差量法,讨论法解一些计算题,可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在学习能力层次上属于综合应用,此内容在高考考试中约占30%-40%。如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是高考的"热点"之一。这种题型考查的知识点多,综合性强,有较好的区分度,它能有效地考查学生对强、弱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电离平衡、水解平衡、PH值及各种守恒关系的掌握程度及综合运用能力。复习中着重对"两平衡、三守恒"即水解平衡、电离平衡、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进行分析,列举典型例题进行

分类练习和变式练习。 3、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今年高考化学以实验为主线的命题数量明显多于往年,所占分数也明显高于往年。 4、强化解题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应考实战能力 (1)、加强题型训练。根据章节内容和要求,结合高考真题,透彻理解知识点,切实打好基础。加强章节题型训练,举一反三。 (2)、第一轮复习中也要适当穿插综合模拟训练。 (3)、把规范训练落实到复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减少非智力因素丢分。化学用语规范、语言表达规范、计算题解答规范,实验现象和操作规范等。 (4)、注重做题的质量,提高解题速度。化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学习能力的大小的甄别都是靠考试做题来体现的,所以解答化学题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做题目能巩固知识,熟练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做题中要建立自己的解题思维模式(平衡三段式计算、框图题题眼突破和猜想验证等),做题后注意总结反思(反思知识、反思方法和技巧、反思解题步骤、反思出题构思、反思解题规范等),长期坚持限时训练,这三点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方法。 5、把握重点、消除盲点、切实做好纠错 复习要突出重点、扫除盲点,加强弱点。同时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也加以强化训练。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原因。 6、高度重视新教材中新增内容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学案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 基础课时3 氧化还原反应 设计人:郭平使用时间:2016年6月计划课时:3 学习目标: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掌握其分析方法,掌握相关的概念。 2、能举例说明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本质及分析方法。 知识梳理 考点一: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 1、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氧化还原反应:________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①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_______。②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_______。 ③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方法和依据,就是。 (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_______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_______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关系是:二者是同一个反应中的两个半反应,是一个反应的两个方面,是既___又___的,相互___,总是同时___,同时___,没有先后。 (3)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______的反应物叫做氧化剂;而______的反应物叫做还原剂。氧化剂和还原剂是对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的__物而言的。但一个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它的反应物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做了氧化剂或还原剂。但有氧化剂也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还原剂,可以是_____的物质,还可以是_____物质。 (4)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性是指__剂具有的能力,表现在反应中是化合价有___趋势的一种表现能力;还原牲是指__剂具有的能力,表现在反应中是化合价有___趋势的一种表现能力。 (5)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_____失去电子被所得的产物叫氧化产物;____得到电子被____所得的产物叫还原产物。 2、概念的联系 氧化剂(具有__性) —__电子—被__—发生__反应—__产物。 还原剂(具有__性) —__电子—被__—发生__反应—__产物 3、常见的氧化剂有(1)非金属单质__________等(2)含有高价或较高价元素的含氧化合物__________等等(3)高价的较不活泼金属阳离子________等。 常见的还原剂有:(1)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单质_______等;(2)低价金属阳离子_______等;(3)较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_______等(4)非金属的阴离子_______等;(5)含较低价态元素的化合物_______等。 4、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判断:元素处于_______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_______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_______又有_______但主要呈现一种性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①双箭号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号起止所指的均为同一种元素。②线上标出得失电子的情况及价的升降、被氧化或被还原等内容。 氧化剂为Fe2O3,还原剂为CO,氧化产物为CO2,还原产物为Fe。 (2)、单线桥法

高三化学实验专题基础实验练习题

高三化学实验专题基础实验练习题 1.下图是一套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用于发生、干燥、收集和吸收有毒气体,下列各组物质能利用这套装置进行实验的是〔〕 A.MnO2和浓盐酸 B.Na2SO3〔s〕和浓H2SO4 C.Cu片和稀HNO3 D.浓氨水和生石灰 2.关于下列各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电解装置甲中,d为阳极、c为阴极 B.装置乙可用于收集NH3等密度比较小的气体,不可以收集CO2等密度较大的气体C.装置丙中X若为四氯化碳,可用于吸收氨气或氯化氢等易溶于水的气体D.装置丁可用于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乙酸乙酯 3.下列实验中,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用过滤法除去Fe 〔OH〕3胶体中的FeCl3 B.只需在淀粉KI溶液中滴加少量市售食盐配制的溶液,就可鉴别真假碘盐 C.用广泛试纸测得氯水的pH值为2.1 D.液溴应盛放在用水密封且用玻璃塞塞紧的棕色试剂瓶中 4.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中和滴定实验中应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B.蒸馏操作时应将温度计的水银球插入液面下 C.NaOH溶液应保存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中 D.配制硫酸亚铁溶液,是将绿矾晶体溶于稀硫酸中,再加入一定量的铁粉 5.下列实验问题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①用pH试纸测溶液pH时,将试纸用水润湿再蘸取待测液 ②实验中,点燃CO前应首先检验CO的纯度 ③实验结束后,可将所有的废液倒入下水道排出实验室 ④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加入碎瓷片,以免暴沸伤人 ⑤测定硫酸铜结晶水含量时,将晶体加热至白色,然后冷却、称重即可计算 ⑥配制稀硫酸时,先在烧杯中加一定体积的水,再边搅拌边加入浓硫酸 A.①②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6. 下列对实验现象或结论的预测正确的是〔〕 A.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入CO,至过量,又变澄清 B.向NaOH溶液中通入足量CO2,再加入少量Ba〔OH〕2溶液,CO32-浓度增大 C.向NaAlO2溶液中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至过量,浑浊消失 D.向银氨溶液中滴加盐酸至过量,开始有沉淀出现,后来沉淀又溶解 7.利用下列实验装置能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2017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全套精品学案(含答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 第一课时氧化还原反应 【考纲要求】 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及这些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2.掌握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的方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3.学会分析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的方法。 4.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5.掌握用电子守恒法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计算。 教与学方案笔记与反思 【自学反馈】 一、概念辨析 1.化学反应的分类: 。 2.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剂:、(2)还原剂、 (3)被氧化:、(4)被还原、 (5)氧化产物:、(6)还原产物。 3. 氧化剂:得(电子)→降(价降低)→还(还原反应, 被还原)→还(还原产物) 还原剂:失(电子)→升(价)→氧(,被)→氧() 二、自我训练: 1.K2Cr2O7 + HCl = KCl + CrCl3 + Cl2 + H2O (1)元素被氧化,是氧化剂。 (2)是氧化产物,发生氧化反应。 (3)参加反应的盐酸中,起还原剂作用的盐酸与起酸作用的盐酸的质量比为(4)用短线桥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2.配平下列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1)Fe3C + HNO3= Fe(NO3)3+ CO2+ NO2+ H2O (2)P4+ CuSO4+ H2O= Cu3P+ H3PO4+ H2SO4 以上两个反应中,1mol氧化剂分别氧化了mol的还原剂。 3.判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的常见方法: (1)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物质之间的比较: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方案 一、选择 1.锥形瓶配有玻璃导管的单孔塞,玻璃导管与大气相通,在瓶内玻璃管末端扎紧一个小气球如图所示。锥形瓶内收集满二氧化碳,迅速投入下列物质,立即塞紧,振荡,一段时间后,气球会自动膨胀的是( ) A.Na2O B.Mg C.NaHCO3 D.NaOH 2.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高锰酸钾溶液的紫红色是MnO4-离子的颜色,而不是K+离子的颜色,他设计的下列实验步骤中没有意义的是() A.将高锰酸钾晶体加热分解,所得固体质量减少 B.观察氯化钾溶液没有颜色,表明溶液中K+无色 C.在氯化钾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振荡,静置后未见明显变化,表明锌与K+无反应 D.在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振荡,静置后见紫红色褪去,表明MnO4-离子为紫红色3.向某溶液中加入过量盐酸,生成白色沉淀;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过量氨水使溶液呈碱性,又出现白色沉淀;再过滤并向滤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还产生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含有的离子可能是 A.Ag+,Mg2+,Cu2+B.Ag+,Ca2+,Al3+ C.Al3+,Ba2+,Ag+ D.Fe3+,Ba2+,Al3+ 4.甲、乙、丙、丁4种溶液中各含一种X n一离子(X n -可以代表Cl-、Br-、I-、S2-中任意一种)先向甲中加人淀粉溶液和氯水,溶液变橙色。再加入丙溶液,颜色没有明显变化,最后向溶液中加入丁溶液,溶液褪色且浑浊。则甲、乙、丙、丁中依次含有的离子为 A.Br-,I-,Cl-,S2- B.Br-,Cl-,I-,S2- C.Br-,Cl-,S2-,I- D.Cl-,I-,S2-,Br- 5.某班学生在实验室分组实验测定胆矾晶体(CuS04·nH2O)里结晶水的n值时,出现三种情况: ①晶体中含有受热不分解的杂质;②晶体尚带蓝色,即停止加热;③晶体失去全部结晶水后,冷却时未放入干燥器中。其中能使实验结果n值偏低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①②③ 6.下图是一套检验气体性质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向装置中缓慢通入气体X,若关闭活塞K,则试管中的品红试液无变化,而烧杯中的石灰水变浑浊;若打开活塞K,则品红试

高三化学实验专题

实验专题 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甲、乙、丙三位同学在学习Na 2O2 与CO2的反应时,就提出SO2与Na2O2反应的问题。 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SO2与Na2O2的反应。 (1)甲同学认为Na2O2和SO2的反应与Na2O2和CO2的反应 类同,设计了下图实验装置,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导 管口,预期现象与结果相反,如果甲同学的观点是正确 的,请你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完毕后,综合大家的观点,认为硬质玻璃管中的固体成分有多种可能: 可能Ⅰ:全部为Na2SO3;可能Ⅱ:为Na2SO3和Na2O2的混合物;可能Ⅲ:________ 可能Ⅳ:为Na2SO3和Na2SO4的混合物;可能Ⅴ:为Na2O2和Na2SO4的混合物; 可能Ⅵ:为Na2O2、Na2SO3和Na2SO4的混合物。 (3)乙同学认为,无论哪种观点正确,甲同学设计的装置都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丙同学对可能Ⅳ持怀疑的态度。现有下列实验用品:几支试管、带胶塞的导管(单孔)、滴管、 药匙、品红溶液、蒸馏水、Ba(NO3)2溶液、BaCl2溶液、稀硫酸、稀盐酸、稀硝酸、请你帮 实验步 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骤编号 ①待硬质玻璃管冷却到室温后,用药匙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 管中。 ②向①的试管中加入_____ ,塞紧带导管的胶塞,并将导管 通入________。 ③ ④ 2、Fe2O3和Cu2O都是红色粉末,常用作颜料,某校一化学实验小组通过实验来探究—红色粉 末的成分,该粉末可能是Fe2O3或Cu2O或两者的混合物。探究过程如下: 查阅资料Cu2O溶于稀硫酸生成Cu和CuSO4,在空气中加热生成CuO。 提出假设 假设1:红色粉末是Fe2O3; 假设2:红色粉末是Cu2O; 假设3:红色粉末是Fe2O3和Cu2O混合物。 设计探究实验取少量粉末放入足量稀硫酸中,在所得溶液中再滴加KSCN试剂。 (1)若假设1成立,则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滴加KSCN试剂后溶液不变红色,则证明原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氧化铁。你认为这种说法 合理吗?________。简述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若固体粉末完全溶解无固体存在,滴加KSCN试剂时溶液不变红,则证明原固体粉末是 ________,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探究经实验分析,确定红色粉末为Fe2O3和Cu2O的混合物。

高中化学高三一轮复习教案

高中化学高三一轮复习教案 1、宏观层面 不同知识模块间的相互关系及表现(学科内综合) 要求:期末考试前以上各方面基础知识必须落实。 (2)同一知识模块内各知识点的相互关系 如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转换,有机化学“醇醛酸酯一条线,有机 辐射一大片”等。 建议:首先,阅读课本各章小结,了解本章及相关章节知识点间 联系。其次,在白纸上自行回忆及书写知识脉络图,尤其是各无机元 素化合物间、重要有机物间转化关系必须熟练书写。 PS:这个工作,没有任何其他人及书籍能够代替自己亲自动手完 成! 2、微观层面 (1)落实基础知识,收获新的一年 ①基本概念 物质的组成、分类: (混合物、纯净物、化合物、单质、酸、碱、盐、氧化物、同素异形体)应用概念辨析和判断、应用类比的方法和观察法完成概念的应用如:分散系:悬浊液、乳浊液、胶体(性质、鉴别、分离、应用、制备) 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判断、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应用---利用信息书写未知离子反应方程式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电子转移数目、氧化剂、还原剂、水平的判断)应用---利用信息书写未知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 物质的量: (NA、n、C、v、P、N、M、m、VB、D)概念应用、单位、计算或换算、判断。应用:灵活应用公式和方法计算推断 化学能与热能: (燃烧热、反应热、焓、焓变、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盖斯定律、焓变的判断和计算、放热、吸热与能量的关系、化学键与热量的关系)实际应用 ②基础理论 平衡 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的定义、平衡的标志、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和书写、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移动的关系、反应速率的计算与推断、速率与方程式之间的关系、速率平衡图像、速率快慢的影响因素T、P、C、催化剂、接触面积等因素的影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判断 电离平衡: (强弱电解质判断、电离式书写、实验证明强弱的方法、导电性与溶液浓度的关系、促动和抑制电离的方法和措施、以水、醋酸、氨水为例、平衡移动的因素、溶液的酸碱性判断、PH的测定、水的离子积与影响因素、强弱电解质与浓稀溶液导电性的关系)实际判断和应用 水解平衡:

高三化学实验专题完整版

高三化学实验专题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实验专题 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甲、乙、丙三位同学在学习Na 2O 2 与CO 2 的反应时,就提出SO 2 与 Na 2O 2 反应的问题。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SO 2 与Na 2 O 2 的反应。 (1)甲同学认为Na 2O 2 和SO 2 的反应与Na 2 O 2 和CO 2 的反应类同,设计了下图实验装置,并将 带火星的木条伸到导管口,预期现象与结果相反,如果甲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请你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完毕后,综合大家的观点,认为硬质玻璃管中的固体成分有多种可能: 可能Ⅰ:全部为Na 2SO 3 ;可能Ⅱ:为Na 2 SO 3 和Na 2 O 2 的混合物;可能Ⅲ:________ 可能Ⅳ:为Na 2SO 3 和Na 2 SO 4 的混合物;可能Ⅴ:为Na 2 O 2 和Na 2 SO 4 的混合物; 可能Ⅵ:为Na 2O 2 、Na 2 SO 3 和Na 2 SO 4 的混合物。 (3)乙同学认为,无论哪种观点正确,甲同学设计的装置都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丙同学对可能Ⅳ持怀疑的态度。现有下列实验用品:几支试管、带胶塞的导管(单 孔)、滴管、药匙、品红溶液、蒸馏水、Ba(NO 3) 2 溶液、BaCl 2 溶液、稀硫酸、稀盐酸、稀 硝酸、请你帮助丙同学从中选出合适的用品对“可能Ⅳ”进行验证,完成下表(可以不填满):

2019最新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全套资料(精品)

2019最新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全套资料 第一部分:知识篇 策略1化学基本概念的分析与判断 金点子: 化学基本概念较多,许多相近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且考查时试题的灵活性较大。如何把握其实质,认识其规律及应用?主要在于要抓住问题的实质,掌握其分类方法及金属、非金属、酸、碱、盐、氧化物的相互关系和转化规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 经典题: 例题1 :(2001年全国高考)下列过程中,不涉及 ...化学变化的是() A.甘油加水作护肤剂B.用明矾净化水 C.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 D.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色斑迹 方法:从有无新物质生成,对题中选项分别进行分析。 捷径:充分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四种物质的应用及现象进行剖析知:甘油用作护肤剂是利用了甘油的吸水性,不涉及化学变化。明矾净化水,是利用了Al3+水解产生的Al(OH)3胶体的吸附作用;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是两者部分发生了酯化反应之故;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出现红棕色斑迹,属铁的吸氧腐蚀。此三者均为化学变化。故选A。 总结:对物质性质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有无新物质生成,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例题2 :(1996年上海高考)下列电子式书写错误的是( ). 方法:从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原子的电子式—→得失电子—→化合物或原子团电子式,对题中选项逐一分析的。 捷径:根据上述方法,分析CO2分子中电子总数少于原子中的电子总数,故A选项错。B项中N与N 之间为三键,且等于原子的电子总数,故B正确。C有一个负电荷,为从外界得到一个电子,正确。D为离子化合物,存在一个非极性共价键,正确。以此得正确选项为A。 总结:电子式的书写是中学化学用语中的重点内容。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从原子的电子式及形成化合物时电子的得失与偏移进行分析而获解。 例题3 :(1996年上海高考)下列物质有固定元素组成的是( ) A.空气B.石蜡C.氨水D.二氧化氮气体 方法:从纯净物与混合物进行分析。 捷径:因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而混合物大部分没有固定的组成。分析选项可得D。 总结:值得注意的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聚丙烯等)及有机同分异构体(如二甲苯)混在一起,它们虽是混合物,但却有固定的元素组成。此类试题与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设问,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题4 :(1996年上海高考)下列各组分子中, 都属于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是( ) A.CO2H2S B.C2H4 CH4 C.Cl2 C2H4 D.NH3HCl 方法:从极性键、非极性键与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两方面对选项进行排除分析。 捷径:解题时,可从极性键、非极性键或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任选其一,先对选项进行分析,再采用排除法获得B答案。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热和中和热 【考纲要求】 1.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反应热的关系 2.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理解燃烧热与中和热的概念 3.理解盖斯定律的含义,掌握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教与学方案 【自学反馈】 一、概念辨析 1.反应热: (1)概念:。(2)符号:(3)单位:。 (4)辨析:一般情况下,物质越稳定,具有的能量就越;物质越不稳定,具有的能量就越。如果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产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就是反应,此时的ΔH 0;反之,则为反应,此时的ΔH 0。因此:ΔH= 物的总能量- 物的总能量;又知一种物质的键能之和越大越稳定,具有的能量就越低。则:ΔH= 物的键能总和- 物的键能总和。 2.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2)含义:。 (3)书写规则:①、②、 ③、④。 (4)注意点: ①注明在什么温度和压强下进行,若不注明,则代表;②化学计量数代表,因而可为分数; ③必须在每种物质化学式后的括号内标明; ④在热化学方程式后,注明反应的热效应,即,在热化学方程式和热效应之间用号隔开。 3.燃烧热: (1)概念:。 (2)注意点:①燃烧条件、②可燃物的量、③完全燃烧的含义、④燃烧产物的状态和化合价。 4.中和热: (1)概念:。(2)注意点: ①反应条件、②生成水的量、 ③为何强调强酸强碱和稀溶液、 ④如何测定中和热。 5. 盖斯定律: (1)概念:。 6.自我练习:(1)已知标准状况下,1升H2S气体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a kJ的热量,请写出硫化氢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2)1g铁粉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可使10毫升的水的温度升高Δt℃,已知水的比热容为C kJ/(g?℃),试写出铁粉燃烧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 式:。 【教学过程】见ppt文件 【例题解析】 [例1] (1)已知:2H2(g) + O2(g) = 2H2O(g) ;ΔH=- Q1kJ/mol 2H2(g) + O2(g) = 2H2O(l) ;ΔH=- Q2kJ/mol。则Q1与Q2相对大小为__________。 (2)已知:2H2O(g) = 2H2(g) + O2(g) ;ΔH=+Q3kJ/mol,则Q3与Q1或Q2关系为___ __。 (3)已知:Q1= 484,Q2= 572,则蒸发2mol水所需能量为__________。 解题思路: 。 易错点: 。 [例2] 已知:(1)C(s) + O2(g) = CO2(g) ;ΔH=-394 kJ/mol。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化学实验专题复习

2020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化学实验专题复习 一、选择题 1、取1 mL 0.1 mol·L -1 AgNO 3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中所用试剂浓度均为0.1 mol·L -1):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实验①白色沉淀是难溶的AgCl B .由实验②说明AgI 比AgCl 更难溶 C .若按①③顺序实验,看不到黑色沉淀 D .若按②①顺序实验,看不到白色沉淀 2下列过程没有.. 明显现象的是 A .加热NH 4Cl 固体 B .向Al 2(SO 4)3溶液中滴加氨水 C .向FeSO 4溶液中通入NO 2 D .将铝片放入冷的浓硫酸中 3、 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4、铝热反应常用于冶炼高熔点金属,某小组探究Al 粉与Fe 3O 4发生反应所得黑色固体的成分,实验过程及现象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①产生的气体是H 2 B .反应②为:Al 2O 3 + 2OH - == 2AlO 2- + H 2O C .反应③的白色沉淀是Al(OH)3 D .黑色固体中不含Al 和Fe 3O 4 气体 b KSCN 不变红 无气体 产生 溶液a CO 2 白色沉淀 ③

装置和原理能达到目的的是 7.(2019年高三北京朝阳期中)下列实验中,预期的现象不合理... 的是 8.(2020届北京海淀高三期中)某小组设计实验对硫燃烧的产物及其性质进行验证,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下列实验事实与所得结论相符的是 浓硝酸 浓硫酸 A .配制混酸 B .硝化反应 C .分离硝基苯 D .蒸馏硝基苯 有 机 层 1.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2.湿润的品红试纸 3.湿润的Na 2S 试纸

高考化学实验题专题

高考化学实验专题——硫代硫酸钠(Na 2S 2O 3) 硫代硫酸钠,又名大苏打、海波、次亚硫酸钠。为单斜晶系白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不溶于醇。用于分析试剂等,用途非常广泛。 一、化学性质 1、硫代硫酸钠在碱性或中性条件下稳定,遇酸分解立刻分解放出二氧化硫气体并产生硫的沉淀。 S 2O 2 -3+2H +=S↓+SO 2↑+H 2O 2、在空气中加热被氧化分解成硫酸钠、二氧化硫。在隔绝空气下燃烧则生成硫酸钠、硫化碱和硫黄。 2Na 2S 2O 3+3O 2 →2Na 2SO 4+ 2SO 2 3、硫代硫酸钠具有很强的络合能力,能跟溴化银形成络合物。根据这一性质,它可以作定影剂。 4、硫代硫酸钠有一定的还原性,能将氯气等物质还原: S 2O 2-3+4Cl 2+5H 2O =2SO 2-4+8Clˉ +10H + 二、制法: 1、工业普遍使用用亚硫酸钠与硫磺共煮得到硫代硫酸钠, 经重结晶精制:Na 2SO 3 + S + 5H 2O = Na 2S 2O 3·5H 2O

2、亚硫酸钠法将纯碱溶解后,与(硫磺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作用生成亚硫酸钠,再加入硫磺沸腾反应,经过滤、浓缩、结晶,制得硫代硫酸钠。 Na2CO3+SO2==Na2SO3+CO2 Na2SO3+S+5H2O== Na2S2O3·5H2O 3、硫化碱法利用硫化碱蒸发残渣、硫化钡废水中的碳酸钠和硫化钠与硫磺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反应,经吸硫、蒸发、结晶,制得硫代硫酸钠。 2Na2S+Na2CO3+4SO2==3Na2S2O3+CO2 4、氧化、亚硫酸钠和重结晶法由含硫化钠、亚硫酸钠和烧碱的液体经加硫、氧化;亚硫酸氢钠经加硫及粗制硫代硫酸钠重结晶三者所得硫代硫酸钠混合、浓缩、结晶,制得硫代硫酸钠。 2Na2S+2S+3O2==2Na2S2O3 Na2SO3+S==Na2S2O3重结晶将粗制硫代硫酸钠晶体溶解(或用粗制硫代硫酸钠溶液),经除杂,浓缩、结晶,制得硫代硫酸钠。 三、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一)原理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学反思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学反思 土左旗第一中学安玉贤 高三一轮复习快要结束了,为了提高复习效率,让学生取得更快的进步,我对高三化学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本是高考的“根”,“两纲”是高考的“脉”。 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追根还应源于课本,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高考知识体现课本内容,高考的最终落脚点是课本,复习过程中,不可盲目探测不确切的高考信息,把精力浪费在猜题上,不可大大超过课本而随意拓宽和加深知识范围,也不可刻意地为某些多次练习而被强化的题型去增加某些“规律”或特殊解法。要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从而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做到瘦身减肥、扔掉包袱、轻装上阵。 二、重视基本实验,形成技能创新。 实验是化学试题的重头戏,高考化学试题的难度往往出现在实验题中,为此要高度重视对化学实验的复习。分析近几年来高考实验试题,发现均具备以下特点:素材的选取呈回归课本的态势;重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的考查;试题考查方式体现由浅入深,从课本到创新;试题考查重点是考查学生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出现了开放性试题;;实验仪器、装置、现象、操作、设计均在考查范围之中。针对以上特点,应努力做到:认真复习课本实验,弄清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基础知识并能做到举一反三;复习实验要做实验,不要“在黑板上做实验”,也不要讲实验。只有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做实验的情境中才能做好实验题,否则学生可能就答不对或答不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以适应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遇到新的实验情境时,要学会联想到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将其合理地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新的实验题。在注重课本实验复习的同时,还要科学地设置实验训练题,使学生见多识广,在应考中从容应答。 三、课堂精讲,课后精练,提高复习效益。 讲要有尺度,太透会使学生不劳而获,造成思维惰性,引不起思维波澜,只是风吹水面,不留痕迹。要通过讲来启迪学生思维,“雏鸡只有啄破蛋壳才能自己站起来”,“不给学步的孩子送拐杖”。不提倡让学生不跳就摘到果子,要让学生跳一跳甚至跳两跳摘果子。 练习是高考复习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求学生做一定量的题目,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巩固基础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逢题必做,拣到篮子就是菜,势必会沉溺于题海。因此教师首先要跳出“题海”,先亲自逐题演练,“遍尝百草苦甘”。从而认真筛选习题,在“巧”字上下功夫,多中求少,少中求优。既重视知识深度和知识体系,又要注重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细”程度;既要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又要具有启发性、时代性,符全高考命题趋势和题型变化。帮助学生走出题海,通过演练,力争学生“答一会一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