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保护研究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保护研究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保护研究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保护研究

摘要

“法律孤儿”是指因犯罪在监狱等场所服刑人员所生(包括婚生及非婚生)的未成年子女,也就是说,父母一方在监狱等场所服刑,另一方已死亡、无能力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履行监护职责,或者父母双方都在服刑。“法律孤儿”属于社会弱势群体范畴且具有其特殊性。首先,因为“法律孤儿”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在服刑而不在孩子身边,所以“法律孤儿”父母的法定监护权处于完全或者部分缺失状态,使他们失去了父母的监护而成为“法律孤儿”;其次,他们的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健在又不是“孤儿”。同时由于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等道德连坐”下,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所受的来自外界的歧视乃至伤害等,影响甚至侵害了其正常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存、教育、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关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保护问题,不仅仅是个人、家庭的问题,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以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人权保障的发展程度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保护都密切相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问题若能够得以更好的改善,可以更好地让服刑人员在监狱安心改造、尽快回归社会,同时关系到一个国家对人权的尊重,对平等的认同,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所处的环境并不乐观,所以保护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有利于保护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有利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从而通过法律保护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来打造平社会。我国关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

女合法权益保护的研究理论层面还不能提供一个系统的智力支撑体系,对现有的救助体系还不能给予科学的评估和反馈,还有很大的发展提升空间。而实践层面,司法行政部门没有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开展的帮教活动多注重形式、覆盖面太小,在某种程度上治标不治本。本人认为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同时,政府可以进一步积极鼓励社会救助资源等方面的介入,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救助如何与社会救助有效结合,充分发挥联动作用、形成合力。在我国不断推动和加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背景下,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保护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保护的意义;其次,分析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最后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保护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与建议。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保护研究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因为其父母服刑成为了“法律的孤儿”,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正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由于父母处于在服刑,不能给他们提供有效的照顾与监督,他们有的不得不暂住在亲戚朋友家中,有的走上流浪、乞讨之路,甚至有的重蹈父母之辙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生活,学习,心理健康等方面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卑、厌世、敏感、无安全感等心理特征。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数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八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数量总数的 70%以上。值得重视的是,因为父母曾经服过刑或正在服刑而犯罪的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占未成年人犯罪

总数量的60%。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犯罪率之所以高于全社会未成年人犯罪率,主要原因一是这类弱势群体存在严重的精神营养不良、缺少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二是不完善及缺位的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制度已不适应当下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生存及发展的需要。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保护问题已成为当下亟需待解的问题,保护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职责与义务,相关部门要尽职尽责、恪尽职守,协调联动、密切合作,形成合力,承担起维护这一特殊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重任。保障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各方面的合法权利,是积极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精神的具体体现之一。保障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对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必将引起全社会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更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另外,保护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能够充分彰显法治社会的人文关怀精神,也是当前建构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保护的意义

( 一) 有利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推动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我国未成年保护工作的一个特殊点和难点就在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他们是我国未成年人群体中的一部分,但其完整的家庭生活破碎、脱离父母监管等特殊的家庭环境及被歧视的外在环境更容易使他们形成叛逆心理及反社会的人格,如果他们能够得到来自社会各界更多的保护和帮助,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规避因缺少父母关爱而带来的伤害,或者把此伤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对“法律孤儿”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但能够保障服刑人员未成年人群体健康快乐成长,而且能够预防他们破罐破摔的不良心态从而防范他

们模仿父母而违法犯罪。

( 二) 有利于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司法、民政等多部门参与对服刑人员家属救助、帮教工作,理论上多部门形成协调联动机制更能解决问题,但在实践中由于政出多门,互相扯皮等因素而造成责任、权、利不清、资金人员不到位的现象,使得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工作重复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没有形成一种有序有效救助机制。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纳入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三)有利于服刑人员配合监狱的改造工作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天下父母的心都是一样的,服刑人员在服刑过程中最为担心的问题之一应是未成年子女的学习与生活及担心自己的行为是否已给孩子带来灭顶之灾。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将近50%的服刑人员在“最希望来探视自己的人”中,认为首先是孩子,其次才是配偶或父母。66.4%的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最担心的事情”中,认为最担心孩子学坏,担心孩子被社会歧视,担心孩子无人照管、流落街头,担心孩子生病,担心孩子辍学等。服刑人员未成年人也是其父母的心头肉,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要贴上“罪二代”的标签,免受来自外界的歧视,能够向普通孩子一样享受阳光、享受生活,若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长将会极大地解决服刑人员的后顾之忧,进而有利于服刑人员在监狱安心改造、重塑灵魂,尽早

回归家庭与孩子团聚。由此可见,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纳入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完成“国家亲权”暂时取代“父母亲权”,将会有效减轻服刑人员对未成年子女的内疚感,激发其将功赎罪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其重新做人更好地回归社会。

( 四) 有利于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家庭是一个人生活、学习最早的场所,是每个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幸福的港湾。和谐幸福的家庭有助于未成年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其健康成长提供足够的物质资源与丰富的精神食粮,是助个人走向成功的坚实后盾,能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家庭和谐有助于个人内心的和谐,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来说,父母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在父母服刑后无论经济功能、精神功能还是教育功能等都会明显缺失。父母作为家庭的主角,其他人并不能完全替代其主导地位,而这将会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对服刑人员子女合法权益给予保护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第一个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出现在上个世纪7O年代末8O年代初,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虽略有下降,但现状仍不容乐观,国家应通过保护青少年来保护社会,预防青少年犯罪任重而道远。服刑人员的子女由于其缺乏父(母 )的教育及社会积极的引导,其成长环境存在许多诱发犯罪的消极因素,比如,抵御外界不良诱惑的能力较差,容易走上违法的道路,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愉悦成长环境,才能更好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二、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带来了竞争压力与各种矛盾,犯罪率的居高不下,尤其是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孩子犯罪给我们全社会带来新的课题,如果不加以反思与改进将会引发恶性循环。

(一)家庭经济困难,生活质量下降

1、服刑者的未成年孩子的数量不小。司法部进行的我国服刑者的未成年孩子调研数据显示:“截止于2005年末,在我国,于监狱内进行服刑的156万名罪犯中,其中未成年人大约是%

30,服刑者的未成年孩子突破60万。在对服刑者进行深入调查之后发现,%

45的监服

9.

刑者认为,其未成年孩子的基本生存况未得到有效保障(居住地位于

农村的服刑者比例高达%

52)。调查显示,曾受到过社会救助的服刑

8.

者的未成年孩子仅占总数的5.2%,而全国目前大约有近6万个服刑人

员家庭的未成年孩子的监护权,处于实际缺损状态,其生存质量与教育权利受到较为严重的损害”相关法律并没有规定服刑者的未成年孩子的监护问题及生活问题,这导致了服刑者的未成年孩子在父母一方或双方服刑之后失去了父母这一主要经济来源且无人监管,由于缺乏生活保障,他们不得不寄养在亲朋好友家中,甚至走上流浪乞讨之路。

2、缺乏安全归属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19条规定:“罪犯不得携带子女在监狱内服刑”。据统计,服刑人员中男性居多,他们在服刑前往往是家庭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在他们锒铛入狱后家庭收入减少,其家庭的日常消费支出多数出现捉襟见肘的局面,经济困难使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存问题遭到挑战。根据徐浙宁、冯萍《服刑家庭子女生活状况及发展需求调查》显示“服刑家庭‘人均月收入’为 417.74 元,普通家庭‘人均月收入’为 1031.03元。”普通家庭的人均月收入明显高于服刑家庭。针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经济困难现状国家并没有专项的扶持资金。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面对这种生活的突变,有的不能承受不能接受家庭现状。加之外界世俗的人们给他们带上“罪二代”光环像一把无形的杀人刀使他们不能承受之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面对家庭结构的突变、经济困难、外界歧视、缺少监督等种种消极问题情况下,容易导致身心不健康甚至畸形发展走上人生歧途。由于没有较强的自身防御及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容易出现被拐卖、吸毒、网瘾、偷窃等违法现象,从而

形成人们所谓的“犯罪的代际遗传”、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面对如此不堪的人生状态,过年过节送温暖等活动可以说本水车新解决不了主要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进一步形成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专项资金使用的有效机制及责任分工明确的部门负责制度。我国现有的资助制度有着明确的对象和严格的数量限制,有的服刑人员未成年人子女并不属于“低保户”、“五保户”、“特困户”等范畴,虽然有的服刑人员未成年人子女满足以上条件,能够享受国家的资金帮扶,但是这些资金数额少不能够满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全面发展。目前,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进行爱心资助的有爱心人士也有志愿者组织,但随意性强,专项资金少,扶持水平低无论从资助数量还是范围都与现有的扶持需求仍有很大的距离。

3、缺乏心理健康指导。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上从物质层面给予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帮助,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因其生活环境的特殊性,一是父(母)教育缺位、情感欠缺,二是来自外界社会异样的眼光与歧视,所以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比较凸显。社会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经济关爱力度尚且不够,心理关注则更少。即使像学校、社区、类似的组织有心理辅导,但其辅导的对象大多是来自普通家庭的人员具有普遍性、一般性。而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性、长期性、顽固性等,所以很难对症下药也很难得到心理支持。而专门针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进行专业心理辅导的心理学界人士、团队、机构几乎没有。

4、家庭监护缺位,孩子与服刑父母沟通难、见面难

跨省市“异地”服刑的监狱服刑人员和子女的见面存在很多不容易克服的困难,由于一方面监狱没有设置适合孩子见面的场所,担心未成年孩子到监狱这种场合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另一方面路途遥远、旅途花费大、孩子年幼或者稍微年长的孩子不愿到监狱探视。据调查显示,50%的服刑人员从入狱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孩子。

5、存在流浪、乞讨现象,法律救助不完善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监管问题。如果父母服刑了,那他们无人照料的孩子应该由谁来监护,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孩子都没有地方

安置,又何谈其他发展性问题。但是这么重要的问题在法律上却一直未进行明确规定。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司法保护的盲区。在司法过程中,人民法院在作出有罪判决的时候,对于被判决人是否有未成年子女、(如果有的话)其未成年子女的生存状况等情况的掌握是不到位的,也就是说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根本就没有纳入到司法保护中来,更别说有完整的程序来安排这些未成年子女。对于父母的服刑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但是对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却没有安排。我国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例因父母判刑而由法院指定其他有资格的人担任监护人的案件。通过调研发现,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目前的生活状态多种多样,比如:亲朋好友寄养、乞讨流浪、或单独生活在家。(1)寄养于亲朋好友家。如果父母双方都去服短期刑罚了,那么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可能会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亲戚家。李晓霞律师以南京女子监狱服刑人员为抽样调查的样本写成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家中居住10 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所占比例为 8.7%,10-18 周岁未成年人所占比例为 18.6%,还有生活在其他场所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换句话说,27.3%的未成年子女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代抚养。当这些孩子突然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去重新适应另一种生活环境。另外,祖父母与外祖父母年纪大了,相当一部分老人没经历过系统的教育,在抚养下一代时显得力不从心,有的严厉有余,有的则放纵溺爱,最终导致引导不当而放任自流。还有一部分因为自己的父母入监了,没有合适的监护人只好流落街头,沦为流浪人士,以这种方式来养活自己。

并且有相关的数据显示:“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社会上流浪、乞讨的占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总数的 2.5%。”不少孩子因为受到坏人的教唆实施了犯罪,走向了不归路。在狱中服刑的父母知道这种情况后,情绪异常激动,将原本在监狱的正常生活一下就回到解放前了,对改造工作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有些由于内心的自责而选择自杀,对监狱管理工作产生很大影响。(2)由哥哥姐姐照料或独自在家生活。服刑人员如果有多个子女,就算是大的已经成年,对于自己父母入罪服刑同样会存在心理芥蒂,并且在工作和婚姻中都会有被人指指点点的时候。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就会在他们的哥哥姐姐家中感觉没有家,最后发生流浪、乞讨、盗窃等危害自身和危害社会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犯罪率高于其他未成年犯。

(二)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高失学率侵犯了未成年人法定受教育的权利据司法部2006年在全国大规模的抽样调查,目前我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总数已经逾60万,他们中的大多数生活状况令人十分担忧。调查显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辍学现象严重,辍学比例高达13.1%。其中户口在农村的辍学率最高,达16.1%。而且,在父母亲入狱后辍学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五分之四。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社会上流浪、乞讨的占总数的2.5%,而生活在不发达地区和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沦于更

加贫弱的境地,更加不断地被社会边缘化,变得“弱者更弱”高失学率侵犯了未成年人法定受教育的权利,流落社会,在没有生存能力的情况下,极易走上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道路。我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教育现状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分别是家庭教育现状、学校教育现状和社会教育现状。

1家庭教育现状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服刑人员家庭由于夫妻一方或双方入狱导致孩子由服刑人员的父母或近亲属抚养. 由于上辈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且和青少年之间存在代沟,所以不能给这群特殊的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这就使得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大多处于“看而不教”的状态,不能像其他同龄儿童那样接受完整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他们的童年变得支离破碎,家庭亲情严重缺失,容易养成恶习和缺陷性格,这也不利于他们在后期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

2 学校教育现状通过调查得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辍学率在其父(母)亲入狱后显著增大,尤其是在偏远农村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甚至未成年子女在父(母)入狱后的辍学率是入狱前辍学率的 4 倍.与此同时,对于正在上学的孩子,他们在学校的状况也不容乐观.首先,他们由于家庭困难,不能负担沉重的学杂费用和日常生活开销,这也造成了他们生活质量低下,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其次,父母的服刑使得他们更加自卑,害怕受到同学和老师的歧视和敌对,他们不敢和同学们交流.再次,他们在课后没有人辅导他们的家庭作业,致

使他们大多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最后,很多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在心理和人格形成方面存在问题,而目前的很多中小学没有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这也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从而不利于接受学校教育。

3 社会教育现状在当今社会,广大群众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也认为“上梁不正下梁歪”,对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带有一定的歧视和敌对心理,往往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们,很少有人真正地走近他们,关心他们,更别提对他们提供良好的社会教育了.而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也认为自己作为罪犯的子女,在心理上感觉低人一等.此外,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社会上很多不良的社会风气的辨别能力和抵御能力有限,再加上他们金钱的匮乏,使他们在初入社会时,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比如沦为卖淫女或者被骗进传销集团甚至有的孩子加入一些盗窃、抢劫的团伙. 所有的这些都严重地扭曲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我国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孩子的教育学习状况还是令人堪忧的。

(三)服刑人员未成年孩子的社会保障立法现状。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社会保障机制而言,我国法律在此方面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当前与服刑子女人员相关的规定仅有《监狱法》的第19条:违法服罪之人不得携带其孩子于监狱内服刑。不过此规定并未对其子女的监护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予以明示。与此联系紧密的救助文件亦仅有2份。2006年初,包括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等在内的6个部门联合颁布了《通知》,这是我国第一次基于政策层面对服刑子女人员施以救助的重要文件。此《通知》规定: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扶助力度,且督促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在2006年3月,包括民政部等在内的15 个相关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表示“对由于父母服刑或其他因素影响而暂时丧失生活依附的未成年孩子,能够按照有关法律条例妥善安置。”。《意见》第一次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纳入

社会救助范围中,但是这一救助工作仍十分模糊,对象仅为暂时丧失生活依附的未成年孩子,存在一定的制约性。相对而言,西方很多国家都出台了具有针对性的儿童保障法,例如英国颁布并实施的《儿童法》、德国颁布并实施的《儿童与青少年救助法》、挪威颁布并实施的《儿童福利措施法案》。此类制度较为全面,可对其进行借鉴与学习,可借助下述2个方式保证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利益:第一,设有母子监狱;第二,安置儿童福利机构。

1、服刑者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保护有待加强。

我国福利院收养的儿童主要为无人抚养的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还可程度上加重了他们的心理敏感度和负担感。在缺乏关爱的成长环境下,他们对社会存在着偏见,不敢去与他人交流,缺乏自信,易爆易怒,消极情绪和负面情绪不断加深。而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非常容易激发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犯罪,走上一条不归路相关法律规范效力层级较低我国虽有涉及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保护的法律规范,但效力级别普遍较低,多为部门规范性文件(41%)和团体规定(49%),唯一涉及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法律”只有《监狱法》,但也仅是禁止携带子女服刑,尚未有任何一部“法律”中真正涉及到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保障。作为保护儿童人权大宪章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没有涉及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保护,只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教育法》中,未提及保障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受教育权及学费的减免,没有关注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心理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也未就加强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犯罪预防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目前现有立法的效力级别普遍较低,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保护没有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保护力度明显不足。效力级别低又直接导致在实际生活中被执行、适用和遵守的状况不佳,很难具体落实,缺乏实质有效性。

2.保护内容上缺乏可操作性我国虽然构建了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主体的儿童保护基本制度框架,但尚未出台具体涉及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活、监护、教育、医疗、公平就业等权利保障的实施细则。仅有的规定中,往往原则性的规定较多,缺乏可操作性,形成有法难依的困境,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最为关键的是监护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导致这些规定在执行过程中被架空,不能实现保护儿童的目的。笔者专门查阅了我国现行法律对未成年人监护问题的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第 53 条明确表示,“父母或者其他合法监护人未充分尽到监护职责或侵犯受监护者--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经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相关人士或者有关单位的提交的申请,废除其监护人的权限,按照法律规定指定其他监护人。而被剥夺监护

权限的父母需要按照法律规定持续给予相应的抚养费用。”按照目前的规定,在剥夺不合格父母的监护人资格后,应依法指定其他监护人担负相应的监护职责,但若没有人想要担负监护职责,或者被剥夺监护人权限的父母拒绝继续支付抚养费用,对此问题并未进行明确。此外,《民法通则》第 16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与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关系较为亲密的相关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者家长的所在单位其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以及村民委员会一致赞同……不存在第1款、第2款规定的监护者的,需要未成年者的家长所在单位或者其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或是民政部门承担监护责任。”此条款看似规制了未成年的监护问题,实则存在较大的缺陷,甚至没有具体说明何为有监护资格。对于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孩子而言,首先,其父母承担犯罪责任,在监狱服刑期间,无疑没有了监护能力,而民政部门等因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并非没有父母,拒绝承担监护责任;其次,其祖父母、外祖父母大多年事已高,自己都需要别人赡养,更何谈监护能力;再者,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未成年人又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即使有可能也是未成年人;最后,由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身份特殊,难免遭人歧视,大多没有人愿意承担监护责任,即使承担,未成年子女也多数属于寄人篱下,遭人白眼。因而该(一)、(二)、(三)项条款形同虚设,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没有实质的保护意义。

3.监督不到位《未成年保护法》中明确未成年人保护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存在职权的交叉,一旦出现问题,这种“泛社会化”的责任要求在实践中又往往成为相互推诿、逃避责任的最好借口。而现有的规定中仅仅强调了要加强对相关工作的指导、监督以及检查,由于缺乏明确的监督体系,没有相应的惩罚机制,使得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保护的监督工作不到位。此外,我国并没有独立的监护监督机关,现有的监护监督机关是居民(村民)委员会和法院,与监护权力机关合二为一。由于这些单位或机关本身有着更为重要的职能工作,监护监督工作只是形同虚设,有监督之名而无监督之实,根本无法落实监护责任的适当履行,使服刑人

员未成年子女陷入“法律孤儿”的困境,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济。综上,我国法律在救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方面处于缺位状态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各部门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和职责分工。

如果我国未能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理应享有的合法权益上升到法律层面,规范并落实相应的保护,必然会导致这一群体沦落为法律孤儿,甚至成为“罪二代”,类似儿童村一样的社会组织欲保护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孩子的合法权益也将无章可循、无法可依,更会造成这一群体权益保护的责任主体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

三、保护服刑人员未成年孩子合法权益的对策建议

对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孩子给予相应的帮助与救护不仅是一种乐善

好施的行为,还是一项益国益民的重大工程,需要尽快创建一套针对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孩子的救护体系。本人认为,唯有政府充分认识到此项救护工作的价值,积极采取措施,方能让这类缺少疼爱的孩子们感受到生活的希望。

(一))坚持系统干预模式,改善服刑家庭整体状况

1、提高家庭功能,修复亲子关系

对于父亲或者母亲缺失的孩子,可以有意识的给予他们其他角色的补充,尽量填补他们父或母的空白。对于单亲母亲或者单亲父亲,不仅要尽量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还应该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从而减轻父母缺失对其造成的危害。

父母入狱导致家庭结构出现变故,对子女无疑是产生很大的创伤,在这个时候,容许孩子自由而充分的表达对家庭结构变化的反应非常重要。家长可主动找机会与子女沟通,真诚的倾听子女的心声,并让子女学会做决定,同时建立自信心,不会耻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或单亲家庭的生活经验。这样一来,孩子便能够接受家庭变故的创伤而正

常发展。另外,家长应该和子女共同协商家庭管理的方式,针对彼此的需要共同合作,这样孩子便更易体会到父亲或母亲的困难,

愿意与家长配合分担家庭事务,亲子关系也能得到很到改善。最后,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都需要关注这类特殊家庭的子女,对他们的人际交往,生活学习,未来发展等给予指导和帮助,培养其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习惯,为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以后健康的发展而努力。监狱帮扶服刑人员与其子女做好情感维系。父母一旦服刑,其子女就很难与父母见面。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抚养问题上,大部分存在“隔代抚养”的现象。教育学家孙云晓通过大量调研发现,在我国 70%的“隔代抚养”都不成功,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养成。父母服刑后,一方面孩子缺少血肉相连的父母之爱,极可能使孩子因情感缺乏而产生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两代人之间巨大的年龄差,交流沟通都会存在更大的困难,老人难以及时地发现他们的问题并作出应对。监狱作为改造服刑人员的场所,担负着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的职能。做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与其服刑父(母)的情感维系工作,一方面稳定了孩子的情绪,巩固了服刑人员与其子女的情感,保护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心灵,另一方面,鼓励服刑人员继续安心接受改造,稳定他们的情绪,提高改造质量。因此,监狱应该做好每个服刑人员这样的信息档案管理,由教育科做好计划,组织服刑人员与其子女进行沟通,对书信和邮件等形式进行检查,合格的就会将书信或者邮件给另一方。此外,适当增加探监次数。对于那些年纪小,资金有限,地区偏远,不能独自去看服刑父(母)的孩子,监狱应该主动了解情况,积极主动安排服刑父(母)与其见面,加强情感交流。

2、加强舆论宣传,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

加强宣传并激发全社会共同关注,亲人和亲戚是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民政局、村(居)民委、学校、救助站、儿童村等是他们的次要利益相关者,法院、监狱、派出所、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等则是他们的一般利益相关者。就社会学角度而言,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是处在利益关系交错网络的中央,他们是社会组织、群体

或机构的组成成员,而不是简单的个体存在。他们因为自己父(母)犯罪和家庭问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受到外界的影响也非常大。因而,只有在大背景、大众化的舆论环境下救助工作才能中存在,只有救助被社会公众理解、支持、参与和接受之后,才能建立人人平等、扶贫济困的社会氛围。要从社会内部和精神层面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社会关注的增大,到社会舆论的引导,再到社会认同的形成。我们知道,救助一部分人并不是难事,难的就是如何让关爱思想深入人心,如何让互助意识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并使之内化为对平等的信仰。对服刑人员子女给予社会保护,有利于稳定罪犯情绪,提高矫正质量在长期的罪犯矫正实践中,人们发现即便是残忍的罪犯,也会为亲情所打动,就已经结婚并育有孩子的服刑者来讲,孩子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牵绊。服刑者比较忧虑其孩子的抚育与成长问题,诸多服刑者在期望孩子健康茁壮发展的同时,为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感到后悔;在渴望见到自己孩子的同时还害怕无法获取孩子的谅解。在诸多问题与矛盾之下,服刑者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在此以女服刑者作为示例进行说明,很多女服刑者在收到孩子们的来信且看到“希望妈妈早日回家团聚”的句子时,心中会涌起无限的暖意,积极改造、努力表现,争取早日出狱;但若孩子长期无信,她们就变得非常低落,严重的话会冒出轻生的想法,部分极端者会冒着巨大的风险尝试越狱。亲情是维系人们感情的重要桥梁,在和服刑者打交道时,需要充分利用亲情这个因素平复服刑者不安的情绪,鼓励其好好表现,争取早日回家,好好做人。

(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加强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关切

1、提供专业心理援助。家庭要及时发现并预防心理问题。家庭是孩子栖息的港湾,监护人,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如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因为心智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作为照顾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首先要加强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情感交流工作,对性格敏感、多疑,拒绝关爱、帮助,憎恨父母、仇视社会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要尤为关注。及时发现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存在心理问题,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防范心理疾病恶化,必要时可以求助社会,请求社会以公众力量介入帮扶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问题解决。学校是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接触最多的单位,很多情况下,学生愿意听从并遵守老师的安排,再者,朋辈心理辅导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其理论与实践均取得一定成功。因此,学校的朋辈心理辅导应该将其主动纳入到辅导帮助的范畴之内,由专人负责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心理辅导工作,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测试、书信往来等方式进行定期辅导。并通过与监狱教育改造科进行联系,通过服刑人员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进行双向辅导,进而更深层次解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心理问题。

2、适当减免服刑者未成年孩子的学杂费,依法保障其受教育权,基于我国统计局发布的信息可知,在2010年,我国成功接受并完成9年义务教育的孩子超过98%。对此数据我们不应存质疑态度,不过实际上,家长服刑之后既会使得家庭解体,还会使其子女中途辍学,基于此而形成的比例通常要高出正常学龄前儿童的200%--300%,且相对于正常家庭的孩子来讲,此类孩子的犯罪率非常高,后者是前者的500%。因此采取何种措施有效保证服刑者未成年孩子的受教育权、保证其基本的合法权益、避免其走上犯罪之路是当前政府亟待处理的问题。虽然部分城市创建了儿童村,主要源于民间团体的捐助,不过若后续资金无法有效筹集,该村的存在时间就不会长久。实践工作显示,唯政府承担该村的资金问题,方能促进儿童村的健康、持续发展。服刑者未成年孩子的学难问题。类似儿童村这样的非政府组织大多地理位置偏僻,周围学校较少,加之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身份特殊,老师向学校反应这类孩子缺乏管教,家长也反应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和罪犯的孩子同班。学校迫于各种压力,拒绝接受服刑人员未成年孩子进行学校学校。

完善教育立法,从制度上保障服刑者未成年孩子的教育美国救助服刑者的流动未成年孩子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1997年颁布并实施的

《收养和安全家庭法案》(AS-FA);2001年颁布并实施的《家庭安全和稳定促进法案》(PSSFA),此法案首次制定了“服刑者孩子生长指导计划”,2006年美国亦颁布了《儿童与家庭服务改进法案》(CFSIA)等。在我国面向服刑者未成年孩子而下达的救助文件包括:在2006年初,由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而首的8个部门一起下达了《关于开展为了明天———全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关爱行动的通知》,还有《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的发布.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国关于服刑人员子女教育的法律几乎空白,而发达国家关于服刑人员子女的教育立法比较完备,并且建立了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严格地贯彻实施.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服刑人员子女的教育现状,首要之举就是加强教育

立法,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教育的各种问题都能做到有法可依,从而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教育.

3.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国家监护制度,保障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教育在司法实践中,我国应该在惩罚罪犯的同时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建立国家监护制度.我国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管

理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的机构,如青少年管理局或者成立服刑人员子女管理委员会,派专人管理.此外,还可以在监狱内部设立一些供服刑人员和其子女共同生活的房间,每周规定固定的时间亲人团聚,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弥补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教育.

加强教育投入,保障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学校教育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服刑人员家庭困难,很多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这就需要国家对贫困的服刑人员家庭予以帮扶.例如设立针对贫困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专门教育基金,由他们的代理监护人向基金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就可得到专项基金的资助.除此之外,国家还应给学校拨一些专门的教育基金,使学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服刑人员子女提供多种不同形式的奖学金、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甚至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可以减收、免收学杂等各项教育费用.学校还可以利用这笔资金建立针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专门的心理咨询阶段教育的服刑人员子女,也应把他们纳入教育保障的范围.

国家加强社会监管职责,保障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社会教育国家要加强大众传媒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来走近和关注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这一特殊群体,通过我们的媒体,消除大家对于这一群体的误解、偏见和歧视.其次,国家要充分发挥其社会监管的职责,对于社会中存在的针对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的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打击,对于社会中的腐朽、落后的社会风气要坚决予以纠正.此外,对

于引诱、教唆未成年犯罪的个人和组织严惩不贷,使人人都树立起自觉关心、保护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意识,使未成年人的保护蔚然成风.从而使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孩子的社会教育得到真正的保障.

(三)完善立法,为服刑者未成年孩子合法权益保护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1、首先,积极健全立法工作,切实保证服刑者未成年孩子的合法权益。服刑者未成年孩子的社会保障这一问题逐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重视,完善立法机制刻不容缓,唯构筑起一套健全而合理的法规机制,把社会保障进行标准化、制度化处理,方能确保社会保障工作的有效落实。于《未成年人保护法》内合理新增某些条例,拓展未成年者的保障范围,且把服刑者未成年孩子视为福利政策惠及的主要对象。创建一套全面而合理的寄养体系,鼓励愈来愈多的家庭成为寄养团队的一员,且予以他们相应的的经济补贴,切实解决服刑者未成年孩子的监管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在法律、法规方面,政府应用立法的方式对服刑者入狱之后其孩子的监护主体进行科学明确,若其亲属无法给予合理的救助,需要指定其他的救助主体,亦可将其托付于相关家庭进行寄养(民政部早于2003年出台了《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阐述了家庭寄养工作的目标、管理、服务、标准及责任) 。法律还应对救助目标条件筛选、救助方式、救助效果等进行明确规定,增加法律的可操作性,从而以法律作为救助先导。其次,要落实政策。其实在我国已出台的各项政策中,像低保、两免一补等政策在救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时候还是可以利用的,用的好还可以促进救助活

动的发展。对于经济困难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可以纳入低保政策中,虽然不能根本解决困境,但还是能够缓解下压力的。而对于无人照料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可以由民政部门安排到就近的孤儿院、福利院等救助机构;对于流浪乞讨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可以安排到救助站,让他们有个容身之所。第三,要加大投入。将救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资金纳入到政府的财政预算中,懂得节流开源,保证救助资金的供应。政府不但要扩大政府福利机构的职能,让它们分担救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主要责任,而且要健全公益性机构的管理机制,为民间组织机构或团体在登记注册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同时还要给代养机构和个人给予相应的补助;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要加大力度,势必要建立一支人才队伍,为社会福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2、政府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应对民间救助机构提供支持,如创造条件帮助其完成注册以确定公益组织的有效性、合法性,审计部门加强对其监管,促使各个部门各司其职,使得组织处于正常、合法运作模式之中。

3,于司法领域内创建一套合理而合法的救护体系。在人民法院对重大刑事案件进行审理的过程中,就或许被判处高于监禁刑处罚的被告者来讲,需要联系被告者的具体状况,要求其所在地的政府部门,提交一份和其未成年孩子相关的生长情况报告书。在判决被告者时,需要考虑政府部门提交的报告书,对其未成年孩子的基本生活、受教育权利等事务予以合理而合法的裁决。

维护消费者权益可以选择哪些途径

维护消费者权益可以选择哪些途径 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协商和解 协商解决消费者与经营者在发生争议后,就与争议有关的问题进行协商,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通过直接对话摆事实、讲道理,分清责任,达成和解协议,使纠纷得以解决的活动。 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协商和解是一种快速、简便的争议解决方式,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对经营者,它都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途径。事实上,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消费者权益争议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的。 在协商和解时,消费者应注意以下问题: 针对经营者故意拖延或无理拒绝消费者协商和解建议的行为,消费者应立即采取措施,用其他途径解决争议问题。即可用投诉、申诉或仲裁、起诉手段解决纠纷。如果经营者的故意拖延和无理拒绝,致使消费者财产损失扩大的,经营者除了应当满足消费者正常要求外,还应当就扩大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针对经营者故意推卸责任,认为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是生产厂家的事,要求消费者直接找厂家交涉的行为,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销售者赔偿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销售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或者其他销售者追偿。 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属于生产者责任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属于销售者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服务者要求赔偿。 因此,当消费者遇到商品质量问题时,如经营者推卸责任,认为是生产厂家的问题,要求消费者直接找厂家交涉时,消费者应当有自我保护意识,不能挟在中间让厂家和经营者当“皮球”踢。要以法律规定为依据,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针对经营者以店堂通知、声明、告示为由,拒不承担责任的行为,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因此,当消费者因商品质量和服务问题与商家交涉、协商时,千万不能为其店堂内服务规则或商品销售告示所约束,这些服务规则与法无据,没有法律效力,应视为无效规则。 二、消费者协会调解 消费者协会调解的前提是消费者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如何维护消费者自身权益

如何维护消费者自身权益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入的同时,市场消费空间和消费层次不断拓展,各生产经营者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进行市场争夺,侵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如雨后春笋般频频发生,消费者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各国普遍重视消费者保护的立法。虽然从上世纪初一些国家就开始制定相关的单行立法,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真正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律,只是在上世纪后半叶才形成的。传统对消费关系的调整主要是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专门立法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权益问题的尖锐而出现的。 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内容和性质来看,与民法虽有联系,但也有着很大的区别。首先,消费者的权利与民事权利是不完全一致的,它已经超出了民法所确认的民事权力的范畴。其次,有一些对消费者保护的措施,不都是民事责任能包括的。比较典型的,像许多国家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确认的召回制度,它不是民事责任,或者不是民事制裁措施,它主要是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或者在有关产品责任领域里所采用的措施,它跟民事责任有很多区别,民事责任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是发生纠纷以后,要有一方提出请求,才产生民事责任。但是召回制度有政府的干预,不履行召回义务,政府应当主动干预。这和民法的民事责任不一样。 所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从民法里分立出来的一部,我们在法律上把它称为“特别法”。从性质上来说,它是既具有包括民法的规范,同时也包括行政法规范,属于经济法的范畴。 作为消费者,首先对消费有一个意识:消费价值观,每个人都想用最合理的价格购得自己的满足,所以提高消费意识是必须的,这就需要有一个平台,让消费者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所需,以及消费时要注意的问题,现在是网络信息化的时代,从网上搜索,简单方便快捷,参考权威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ec14553779.html, 作为中国公民的一员,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学会保护自己,消费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那么消费者权益更是需要受到保护。本文通过写在消费者权益受到保护的同时,消费者应当具有自我保护意识、权利意识、文明消费意识、

老年人权益维护

老年人权益维护免费文秘网免费公 文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章的规定,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规定,一个国家老年人占总人口10%以上的,这个国家就进入老化。据此,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国家,老年人问题已成为国家、社会、法律、家庭已经老年人自身十分关心重视的问题。 老年人权益被忽视和被重视的过程。 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和睦、家庭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为调整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封建等级色彩较浓的婚姻家庭关系,国家立的第一部法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该法明确规定要对妇

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考虑到当时老龄化问题并不突出,故未将老年人的权益保护列入婚姻法。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一些地区、一些个人在所谓“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下,抡起了践踏老人合法权益的拳头,致使一些老年人的子女以及他依法赋有赡养义务的人没有尽或没有较好的尽赡养老人的义务,还有一些赡养人不明白什么叫赡养义务,什么叫从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照顾老人的特殊需要。1978年底,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在修改宪法时第一次将禁止虐待老人写进了宪法,1980年在第一次修改婚姻法时将保护老人的合法权益写进了婚姻法。自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才真正引起国家、社会、法律的高度重视。老年人权益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老年人是国家的财富、社会的财富,他们含辛茹苦为国家、社会、子女奋斗

了几十年,步入老龄后还在发挥着余热,他们的合法权益虽然得到了保护和重视,绝大多数赡养人对老年人尽到了赡养的义务,但不尽赡养义务,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在有些地方和有些家庭还相当严重,其表现:赡养人赡养意识缺乏。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赋有赡养义务的人。在通常情况下,赡养人是老年人的子女。婚姻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这从两个层面明确了赡养人:即通常情况下是子女,特殊情况下是孙子女、外孙子女。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规定:赡养老人是指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照料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但是,有些赡养人没有认识到老年人的自身局限性,不去生活上照料,不在精神上慰籍,甚至不予经济上供养,使这些老年人感到孤独、心灰意冷、缺乏生活的信

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是学校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教师园地test小学

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是学校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 教师园地test小学 在当前形势下,学校工会组织应切实维护教职工的经济、政治、 文化和社会权益.学校工会应该进一步完善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制 度与机制,将维权工作落到实处.《工会法》规定:“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党赋予学校工会组织的重要任务.把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作为学校工会的基本职责,反映了工会工作的客观规律,符合党和教职工群众对学校工会组织的要求.这对推动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明确学校工会在新的历史时期肩负的责任,加大学校工会代表和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力度,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学校工会组织自身的改革和建设,无疑有着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一、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是学校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 《工会法》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这就从法律上确定和突出了工会的维护职能,学校工会组织必须认真履行好自己的神圣义务.一是突出维护职能是由学校工会组织的性质所决 定的.学校工会组织是教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教职工之所以自愿参加工会,最初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工会这种有组织的社会力量,维护自身的具体利益.在现阶段,维护仍是工会存在的根基,是教职工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教职工群众的需要;不突出维护,高校工会存在的社会基础就会失去.二是突出维护职能是学校工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大局的必然要求.学校工会组织代表和维护教职工利益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 利益”在教育系统的具体体现.三是履行好维护职能是学校工会组织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的主要手段.在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学校工会组织只有通过突出履行维护职能,才能更好地保护、调动和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四是

和社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国家和社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保障消费者依法行驶权利,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一2010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例 重庆市五中法院公布了2010年度消费者权益保护十个典型案例。据悉,2010年,重庆五中法院审理消费纠纷案件1200余件。民事诉讼标的总额超过7亿元,消费者胜诉的比例超过90%。 ·制售假肥坑农民情节严重被判刑——彭某生产销售假化肥坑农案 基本案情:2004年起,彭某等人租赁四川省德阳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磷肥车间生产假磷肥,并伪造合格证。在2004、2005年间,共销售磷肥上千吨,销售金额近40万元。事后,经群众举报,被重庆市綦江县工商局查获。在查获的300多吨未售出的磷肥中,经重庆市化肥商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验,均为不合格产品。 裁判情况:法院认为,彭某在生产磷肥过程中,主观上具有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掺假行为,符合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主、客观要件。故判决彭某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二十万。 ·销售假药酿恶果依法严惩咎自取——严某、黄某、杜某、林某、肖某等销售假药案 基本案情:严某、黄某、杜某、林某、肖某明知是假人血白蛋白而销售,其中严某、黄某、杜某销售假人血白蛋白120瓶,销售金额1200至1300元不等,林某销售假人血白蛋白20瓶,销售金额1000元,肖某销售假人血白蛋白15瓶,销售金额3050元。丁某、苏某在购买假人血白蛋白注射后,造成两人重伤。 裁判情况:法院认为,被告人明知是假药而销售,所销售的假人血白蛋白造成两人重伤,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其行为已构成销售假药罪。遂分别判处其有期徒刑八年、六年、一年、四年、三年零六个月,并处数额不等的罚金,对犯罪所得赃款全部予以追缴 (来源:华龙网) 二消费者最想改善的地方 ·七成患者不满意医疗收费 兰州几年前曾经将兰州地区医疗机构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向社会通报,调查表明,高达72.3%的患者对医疗收费不满意或极不满意,而对医疗收费满意的仅占5%。不满意集中反映“看病贵”和“医疗收费缺乏透明度”上,主要表现在药费、不该检查的项目进行检查、

浅论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浅论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不断发展,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时有发生。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当前涉及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案件的现状、分析了赡养纠纷案件的成因,比较全面地指出了当前赡养纠纷案件10个特点:1、农村赡养问题突出;2、物质赡养需求突出;3、精神慰藉已成赡养内容;4、因老人年轻时不孝、行为不轨引起;5、不可忽视儿媳幕后“拒养指挥人”的作用;6、老年人主动寻求诉讼保护的意识淡薄;7、因受法律的威慑、社会舆论、亲情血缘关系的影响,调解、撤诉的比例不断增大;8、只起诉个别赡养人的多,起诉女儿的极少;9、暴力拒养现象影响诉讼;10、因老人再婚引起赡养纠纷。针对这些特点,笔者提出了7个方面的建议:1、推广公证赡养协议,并赋予其强制执行力;2、审理该类案件应注重精神安慰;3、赋予法院根据赡养能力裁判赡养费用及增长比例;4、赋予儿媳(女婿)法定赡养义务;5、建立代位赡养制度;6、加大调解工作力度; 7、适当加大对虐待、遗弃罪的刑罚力度。最后,笔者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以社会养老保障为主的制度。 ; 关键词老龄赡养纠纷调查法律制度 ; 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口的比重和绝对量越来越大。在我国13亿人口中,近1.4亿是老年,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和社会

文明程度的提高,尊老、敬老、爱老已成社会风尚。大多数老年人受到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得到了较好的扶助和赡养。但是,也有一些人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尊老、爱老、助老观念淡薄,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保障机制的某些滞后,在我国广大农村和城市的少数地区以及家庭,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案件时有发生,有些甚至还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三大文明的建设进程。我们有必要对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做充分的研究。 ; 一当前涉及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案件的现状 ; 九十年代以前,我国无论城市和乡村,涉及老年人的诉讼案件很少,九六年我国颁布实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以来,此类案件呈上升趋势。笔者曾在安阳县人民法院做过调查:96年以前每年此类案件只占整个民事案件的2%左右。《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实施以来,此类案件以年7%的速度直线上升。且涉案范围又由过去较单一的赡养纠纷发展到析产、收养、侵权、侮辱、继承、再婚、虐待等诉讼案件。在城镇,因企业改制和经营不善引起的劳保工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纠纷等,在众多涉老案件中,民事方面的案件占多数,而属于赡养纠纷的又占整个民事案件的绝大多数。据安阳县法院的统计:自1999年开始,每年受理涉老案件都分别在50、80、100起以上,到2002年分别上升到100、160、200多起,其中受理并审结的赡养纠纷案件已经占涉老案件的65%以上,上升趋势的范围的扩大令人担忧。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意见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意见 1、健全困难职工帮扶长效机制,构筑工会帮扶工作新格局。对困难职工实行分类管理,因人施助。深入开展帮困送温暖主题活动,促进企业稳定和社会和谐。加大帮扶力度,创新帮扶载体。努力形成节日帮扶和日常帮扶相结合,帮困救助和扶贫脱贫相配合,工会帮困和政府救济相衔接,资金来源多元化、困难帮扶经常化、管理服务规范化、帮扶活动社会化的工会帮扶工作新格局。 XX年,帮困送温暖主题活动中先后组织动员干部党员为困难家庭、困难职工捐款万元 2、推进“强保障、促和谐”主题活动,进一步改善职工生活后勤保障条件。深入开展“强保障、促和谐”活动,努力推动企业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就餐、居住和文体活动条件,切实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公司投入资金,添置空调、躺椅等物品,为一线职工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关心职工的角度:开展“夏送清冬送温暖”活动,在高温期间,公司党政领导多次下班组、工地为一线员送去防暑降温用品和食品,除了行政在高温期间为每位职工发放高温费,工会还在经费比较紧张条件下,尽量压缩工会日常开支,将工会经费用在实处,为每位员工发放高温费和冬天御寒的暖宝宝等,使职工真正感受到企业的关心。

天气寒冷,在获知水清路泵站空调严重老化损坏无法修复后,很快换了台新空调,为员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3、贯彻新法,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和有关法律法规,在新的《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后,公司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通过宣讲、座谈会、试卷答题、知识竞赛等形式,使职工深刻领会《劳动合同法》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涵,提高了职工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法律法规意识和维权意识。 为了切实贯彻落实执行劳动合同法》,公司以《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修订和完善了企业的规章制度,用制度来明确用工、劳动纪律、考核、奖惩等双方的义务和权利,特别完善了在劳动合同中的约定事项和各个环节的具体程序和操作办法。 5、规范用工,促进劳动关系协调发展劳动关系的和谐是企业和谐的基础,规范劳动用工是劳动关系和谐的前提。公司坚持做到劳动合同内容规范,签订、变更、续签、解除或终止等劳动合同程序合法。企业与职工(包括特殊劳动关系用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有力地保障了劳动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对新进员工首次签订劳动合同,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约定试用期。加强劳动合同的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建立了劳动合同管理台帐,有效的保证了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的准确性、及时性,做到手续完备、档案齐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 第三条? 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应当遵守本法;本法未作出规定的,应当遵守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第四条? 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国家采取措施,保障消费者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国家鼓励、支持一切组织和个人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 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做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宣传,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二章消费者的权利 第七条?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第八条? 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 第九条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 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第十条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

浅谈如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浅谈如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最多的国家。联合国将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7%定义为“老龄化社会”,依此标准,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国已经基本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老龄化比例为7.0%,2005年达到7.69%,老龄人口为1.00亿,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已超过1.67亿,占人口总量的12.5%,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43亿。 我国尊重和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尊重和照顾老年人,充分运用法律和道德等手段,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促进老年人各项合法权益的实现。《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民法通则》、《继承法》、《婚姻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基本法律,都明确了老年人的权利以及侵害老年人权利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我国运用法律手段保障老年人权益,在老年人赡养方面得到的充分的体现。 于好云老人,现年73岁。其有三男三女,共六名子女。老人因疾病多年来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起居均由小儿子一家照顾。另外五名子女除了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买点食品偶尔探望一下老人外,对老人的赡养、治疗和生活费等事均不过问。 小儿子一家处在农村,靠打工维护生计,生活十分困难。2010年,老人病情加重,提出向另外几个孩子要赡养费和医疗费,遭到了他们的拒绝。老人无奈申请孙吴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给予法律援助。 通过法援律师的努力,于好云与其他五名子女达成的和解,多年来困绕在于好云老人心头的生活来源问题妥善地解决了,老人的后续治疗费也有了着落,压在小儿子心头的一块大石头也终于落地了。 对于那些没有亲生子女的老人,法律也对继子女的赡养义务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婚姻法第27条规定: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也就是说,受继父母抚养和教育的继子女,对继父母有赡养义务。孙吴县西兴乡兴建村的白雅娟老人就这种情况。 白雅娟老人于1977年与高才结婚,婚后无子女。但是高才是二婚,与前妻生有二男一女。白雅娟与其结婚时,高才的孩子最大的才9岁,小的4岁。均是由白雅娟与高才共同抚养长大,并成家的。1996年,白雅娟与高才离婚。2010年,白雅娟以自己年老体弱无生活来源为由,诉讼高才的三个子女对自己承担赡养义务。孙吴县司法局法援中心对此次诉讼给予了法律援助。 法庭审理查明,白雅娟系高才的三个子女的继母,其对该子女尽到了抚养教育义务,尽管1996年白雅娟与高才离婚了,但是并不能改变白雅娟与高才子女之间已形成的继父母和继子女关系。根据婚姻法第27条的规定,高才的三个子女,应当对白雅娟尽赡养义务。 法庭支持了白雅娟的请求,她的权益得到了充分维护。

维护消费者权益

第八课第二框《维护消费者权益》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情境体验,使学生了解消费者权益及其保护的必要性,消费者享有的权利,消费者协会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展示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学法、懂法、用法的自觉性,并勇于同经济领域内的违法活动做斗争。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对消费者权利的认识;怎样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教学思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多媒体播放巩汉林、赵丽蓉主演的小品《打工奇遇》片段)同学们,看了这则小品,你想到了什么? 生:(略) 师:为了打击这种现象,我国专门制定了一部法律,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部法律所规定的有关内容。 二、新课教学 1、消费者权益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案例:《如此麻花谁敢吃》(略,摘自《桐庐报》) 提问:你怎样看待案例中“加工点老板”的所作所为? 生:(略)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认识“消费者权益”的概念,并明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从那些方面来规范经营者的行为,从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 2、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师:(过渡)既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么重要,那么消费者应该依法享有哪些权利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某商场发生的一件事,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情境模拟)小品表演:4名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商场营业员、商场经理和商场保安。顾客到商场购买“CD随身听”,营业员竭力向他推荐某牌子的随身听如何质优价廉。顾客当场试用,发现该“CD随身听”质量极差,而且耳塞冒出的一个细小铁钩挂伤了顾客的耳朵。因此,顾客决定不买该“CD随身听”。但营业员声称只要试听了就必须买,还叫来了商场保安对顾客推推搡搡。顾客一气之下找商场经理反映情况,结果反遭经理辱骂。 问题导向:请同学们观察、思考那位“顾客”的遭遇反映了市场交易活动中哪些不正常的现象?并根据模拟表演中的具体情节,分析该商场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合法权利?(学生以4人组成学习小组,根据模拟表演中的具体情节,结合问题,共同学习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加强学法的指导,收集反馈信息。然后,4名学生扮演记者,分别采访各学习小组的学习结果。老师和学生共同评议学生的发言,最终达成共识,弄清消费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中依法应享有的权利,并用多媒体把它们显示出来。) 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企业工会如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c14553779.html, 企业工会如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作者:钟兴 来源:《企业文化·下旬刊》2016年第03期 摘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企业是工会在企业发展改革过程中的重大任务和基 本职责。重点抓好工会的维权职能,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履行社会职能,突出维护职能,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拓展平台。 关键词:企业工会;职工;权益 作为工会组织“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并在企业发展建设中找准位置,最大限度地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这是当下工会组织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仅此方面,公司工会始终坚持以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工会工作要求及相关规章制度,结合实际工作,在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的同时,全面助推企业稳步健康持续发展。 一、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维护好职工的政治权 公司在建立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改革工作中,充分发挥工会职责,通过“五抓五强化”使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切实推进。 一是抓工资集体协商,强化维权意识。公司在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同时,注重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成立了由党政工三方人员参加的工资集体协商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将工资集体协议履行情况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监督检查,从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资集体协商运行机制。在过程中,公司严格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和建议,了解工资的增长幅度和条件,提出调整职工工资的基本目标,主动与行政方进行充分的事前沟通,达成共识,为顺利开展协商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抓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强化标准意识。公司工会认真按照成都市总工会关于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标准体系综合试点工作要求和部署,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公司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成立了由公司经理担任组长,党委书记、工会主席为副组长,其他领导为成员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标准体系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内容的宣贯、制度完善、责任落实及考核等工作,做到目标明确、责任落实,进一步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延伸到公司生产经营环节全过程,并将企务公开工作纳入部门考核等考评体系中,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是抓职工代表大会工作,强化监督意识。监督是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向职工代表报告公司行政工作、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业务活动费使用等情况。中层以上干部进行述职、述廉,讨论、研究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措施,并形成职代会决议。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搞好优质服务活动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努力提供优质服务 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 近年来,市三院结合行业特点认真组织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积极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领导挂帅,健全组织,责权明确,各司其职 院党委坚持做到“两手抓、两手硬”,把两个文明建设和优质服务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和医院的目标管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如何进一步给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的问题。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各分管领导具体抓,责权明确,各司其职。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使优质服务水平不断上台阶。 二、深入发动、广泛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 围绕切实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这一主题,院党委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宣传工具,广泛发动群众,努力营造浓厚的为消费者服务的良好氛围。 (一)认真组织职工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印发了《创建文明城市宣传提纲》、《蚌埠市民“十要”、“十不”》、《黄山松精神》、《三管好》等材料千余份,做到职工人手一份,要求熟记背诵,并制作宣传标牌公布于门诊和住院部醒目的地方。 (二)加强职工的素质教育,突出抓好医德规范和岗位职责教育及岗前培训,组织学习卫生部颁发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

《医院工作人员守则》。学习《文明市民守则》、医院制定的《关于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的若干规定》、《关于行风建设中的奖惩条例》。 (三)医院经常开展民主法制教育,有健全的学习制度,经常邀请法院同志来院为全体职工讲授法制教育课,我们还购买有关法制教育内容的录相带,组织职工收看,并派出有关同志参加市举办的法制教育学习班,使职工增强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四)利用新闻媒体、院报、简报、板报、横幅、橱窗等宣传工具,广泛宣传优质服务活动内容。 三、强化基础管理,提高医护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首先,注重不断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各科室每天召开晨会,每周安排业务学习,了解学科进展动态,交流临床经验。医院也经常举办各类业务学习讲座,组织“三基”训练与考核。其次,严格执行各项基本医疗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首诊负责制,坚持三级查房制度,对疑难病例和死亡病例及时组织讨论。第三,规范医疗文件的书写,并多次组织检查,提高了医疗文件的质量。我院在七个病区实行系统化整体护理,做到“四送”至床头,即送饭菜、送水、送药、送便器,使病员感到其家属在与不在一个样,对病人提出的疑问耐心解释,虚心接受病员提出的意见,从而改善了医患关系。 四、创优质服务,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总结_模板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总结_模板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总结 在上级工会和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行政的大力支持下,全局各级工会组织充分发挥职代会在职工民主管理中的主渠道作用,认真履行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现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公务公开制度,落实职工的各项民主权利。局建立健全了公务公开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领导、行政主办、工会协办、纪委监督”的政务公开运作机制。各基层单位结合自身的实际,制订了公务公开的实施意见和具体办法,明确了公务公开的原则、形式、内容和具体要求,对生产经营决策、物资采购、工资奖金分配、干部提拔任用、等重大事项和热点问题,通过设立公务公开栏、意见箱,利用网络、展板和召开党会议等形式及时全面公开。不断完善公务公开实施细则,坚持促进施工生产、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原则,确定公开的内容、公开的形式和监督检查方式,坚持凡是与施工生产经营、党风廉政建设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都应该实行公开,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知情权、审议权和决定权,把公务公开落在实处。 二、提高工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打下坚实的基础。各级工会是职代会的工作机构,一年来,各级工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农业事业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是积极开展劳动竞赛、创先争优、群众安全监督员活动,发挥职工的主力军作用。围绕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这个中心,各级工会大力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员工”活动,营造了学习先进、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二是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围绕女职工特殊权益的维护,认真落实女职工定期健康检查、”四期”保护、妇科普查、办理女职工特殊疾病保险等事项;加强职工文化体育工作;加强工会财务工作,各级工会健全完善了工会经费收缴、使用工作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和会计基础工作标准化规程。 三、进一步落实”三不让”承诺,建立职工帮困救助的长效机制。在全局逐步建立起”覆盖广泛、运作规范、救助及时、保障有力”的落实”三不让”承诺运作机制,尤其要突出特困、重困职工群体的重点帮扶;加大职工互助补充保险工作力度,积极推进职工互助保障计划工作;要不断提高女职工自身综合素质,为女职工搭建展示风采的平台,切实维护女职工的特殊权益。 四、进一步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各级工会要健全基层工会的各项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工会组织服务职工,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要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工会干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为基层、生产一线和干部职工服务的方针,广泛开展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广大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本单位的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工会财务和经审工作,依法收缴,管好、用活工会经费;要加强工**论研究,做好信息调研工作。 在总结工作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局职代会和工会工作与上级工会、局党

保护消费者权益知识竞赛试题

保护消费者权益知识竞赛试题 为了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普及消费常识,举办此次保护消费者权益知识竞赛,使广大学生消费者掌握更多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知识和消费知识,实现小手拉大手、促进和谐消费的目的,特举办此次知识竞赛。 一、单项选择题 1、2014年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确定的年主题是什么?(C) A、健康与消费 B、消费与维权 C、新消法新权益新责任 D、让消费更有尊严 2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指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谁的责任?( A ) A、全社会 B、各级政府 C、各级消费者协会 D、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3、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拨打全国统一消费者申(投)诉举报电话。请问电话号码是多少?(C) A、12333 B、12358 C、12315 D、12365 4、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为多长时间?(A) A、二年 B、一年 C、6个月 D、3个月 5、商品“三包”规定中“三包”是(A) A、包修、包换、包退 B、包修、保换、保退 C、保修、包换、包退 D、保修、保换、保退 6、根据商品“三包”规定,商品在售出之日起(C)日内发生性能故障,消费者可以选择退货。 A、10 B、5 C、7 D、15 7、消费者在商场看中一款衣服,营业人员明知道这件衣服是残次品,却未告知消费者,这侵犯了消费者的何种权利?(A) A、知情 B、受尊重 C、公平交易 D、选择 8、小陈在某展销会购买名牌衣服一件,不久发现该衣服系假冒产品,此时展销会已经结束,小陈应当向(D)要求赔偿。 A、该衣服的生产商 B、该衣服的经销商 C、展销会场地出租者 D、既可以是该衣服的经销商,也可以是展销会的举办者 9、消费者购买的手机在手机销售三包有效期内,移动电话主机出现使用说明书所列性能故障,经(B)次修理,消费者还不能正常使用该手机,销售者负责为该消费者免费更换同型号、同规格的主机。 A、一 B、二 C、三 D、四 10、QS标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B) A、绿色食品标志 B、食品安全标志 C、卫生许可标志 D、消费放心标志 11、3月15日是()被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定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C) (A)1980年(B)1981年(C)1983年(D)1984年 12、在广告中对产品质量作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依照()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A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C、民事诉讼法; 13、我国消费者协会的法定职能有几项(B) A、6项 B、7项 C、9项 D、10项 14、使用他人营业执照的违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消费者可

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内容分类:政策解读发布文号:无发布日期:2014/9/29 10:33:4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七十二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12年12月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公布,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 2012年12月28日 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根据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修正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三十次会议修订)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家庭赡养与扶养 第三章社会保障 第四章社会服务 第五章社会优待 第六章宜居环境 第七章参与社会发展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九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美德,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 第三条国家保障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益。 老年人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有享受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的权利,有参与社会发展和共享发展成果的权利。 禁止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老年人。 第四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保障老年人权益的各项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第五条国家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对老年人的保障水平。 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倡导全社会优待老年人。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老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老龄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并鼓励社会各方面投入,使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国务院制定国家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老龄工作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第七条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应当反映老年人的要求,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为老年人服务。 提倡、鼓励义务为老年人服务。 第八条国家进行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意识。 全社会应当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素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总则 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 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应当遵守本法;本法未作规定的,应当遵守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国家采取措施,保障消费者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鼓励、支持一切组织和个人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做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宣传,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消费者的权利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 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消费者享有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 消费者享有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消费者应当努力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务的知识和使用技能,正确使用商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检

(完整版)合法权益我知晓——女职工权益保护知识问卷及答案

合法权益我知晓 ——女职工权益保护知识问卷 一、单选题(共60题) 1、《劳动法》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 )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A、性别 B、身高 C、相貌 D、学历 2、《山东省女职工劳动保护办法》自()起施行。 A、2019年1月3日 B、2018年1月16日 C、1991年8月23日 D、2019年3月1日 3、《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实行()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国家保护妇女依法享有的()权益。 A、计划生育,合法 B、计划生育,特殊 C、男女平等,特殊 D、男女平等,合法 4、《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倍的工资。 A、一 B、二 C、三 D、四 5、符合法律和《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除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产假()日,

并给予男方护理假()日。增加的产假、护理假,视为出勤,工资照发,福利待遇不变。 A、三十,十 B、六十,七 C、六十,十 D、三十,七 6、依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支付。 A、用人单位 B、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 C、职工个人 D、生育保险基金 7、国家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天。 A、90,15 B、98,15 C、90,10 D、98, 10 8、《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和()权利。 A、劳动,民事 B、劳动,社会保障 C、就业,社会保障 D、劳动,社会经济权利 9、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A、百分之八十 B、百分之五十 C、百分之六十 D、百分之七十 10、女职工在孕期不能适应原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予以减轻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能够适应的劳动。

消费者应当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

消费者应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摘要:消费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充当着消费者的角色,所以消费者的权益是必需要受到保护的。针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应该如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问题。本文通过写在消费者权益受到保护的同时,消费者除了应当具有自我保护意识、权利意识、文明消费意识等之外,还要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一些内容,以及怎样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了解和学习到的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关键字: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 正文:在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权衡双方的地位,消费者一直处于弱势地位。首先,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交易是一种非专业对专业,非知情人与知情人的关系。经营者通晓商品的技术性、了解市场行情、掌握顾客心理、具有一定的销售技巧,可以说知己知彼;而消费者却缺乏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相关知识,所接受的消费信息大多是经过加工的、有促销和诱导作用。消费者难免不被经营者所操纵,并与之建立非公平的交易契约。其次,消费者完全是处于单纯地表示接受合同内容的被动地位,无讨价还价、参与合同内容形成的自由,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平等地位缺乏实质性保障。生产经营的集团化、跨国化在形成企业大型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增强经营者的强势地位,加剧了消费者的弱势地位。 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来说,法律规定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就显得越发重要。除了国家保护和经营者自律以外,消费者应是自己利益的最好维护者。消费者对自身利益维护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我保护的意识。一些消费者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于交易过程中应当谨慎的问题,疏忽大意,结果上当受骗,追悔莫及;有些消费者则在商品使用消费过程中,不按照规定的方法使用、消费商品,结果酿成大祸等等,这一切都是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所致。所以,作为消费者,在进行消费过中,应特别注意培养以下意识:(一)自我防范意识 自我防范意识,不仅要求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要注意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且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在商品的使用消费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自己。例如,购买商品的消费者,首先应对销售者进行必要的了解,选择自己信得过的商店或其他经营者购买商品。在选购商品时,对于商品的种类、规格、性能、原材料、结构、合格证,出厂日期、消费期限、使用说明、售后服务等有关商品自身的情况以及商标、厂家、生产地、经销者等关于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情况应尽可能地了解;在交易成立后,应要求销售者出具发票、收据或其他书面的证明材料,以便在受到侵害时,能够有效地进行索赔。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定的使用、消费方法进行消费,发生消费事故,应及时与经营者取得联系,并提出索赔要求。消费者应当在日常的消费生活中不断注意培养和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时刻注意保护自己的利益。 (二)权利意识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法律对消费者赋予了各种权利。每一个消费者不但要尊重自己的权利,还有义务维护自己的权利。权利意识的提高依赖于法律意识的提高,消费者要具有高度的权利意识,必须要知道在法律上有哪些权利。消费者要改善自己的地位,必须为权利而斗争,当消费者都能认真对待自己的权利,并且都能不畏不法经营者的势力而为维护自己的权利进行斗争,当消费者为争取和维护自己的权利而斗争的行为时,不法经营者便失去藏身之地,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才能在更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更加永久的和平共处。 (三)文明消费意识 消费者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也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注意培养文明消费的意识,杜绝愚昧消费的行为。消费者应当以一个文明的现代消费者的标准要求自己。首先,文明消费最基本的要求是合法,决不能以消费为名,行偷盗、诈骗之实,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应当尊重经营者的人格,爱护经营者的商品。其次,在消费时应当遵守经营者规定的各项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