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说明书)-修改p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说明书)-修改p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说明书)-修改p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说明书)-修改p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2006-2020)

第一章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武夷山市地处福建省北部,东邻浦城县,南接建阳市,西与光泽县毗连,北部与江西铅山县交界,隶属福建省南平市。市域总面积约2813.91km2。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地处武夷山市的中南部,北连市区,西隔崇阳溪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相邻。

区内中部至东部为低丘地貌,西部及南北沿溪未开发建设部分现为农田和滩地。出露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火山岩及含煤地层,白垩系、第三系也有零星出现。地震基本烈度为5+、6—度。

本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881毫米,平均气温17.9℃,四季宜人。区域边沿有两条溪流经过,崇阳溪由北向南沿本区西边流过,梅溪由东向西在本区北部边沿经过并汇入崇阳溪。区外另有黄柏溪、九曲溪,分别在北面和南面汇入崇阳溪。本区与景区隔溪相望,在区内可观大王峰、玉女峰、三姑峰等主要景点,景观条件甚佳。

二、社会经济概况

区内现有公馆、角亭两个行政村,隶属武夷街道管理。至2003年常住人口(包括角亭、公馆两个村及双利新村安置区)5800人,村民在村内主要从事果、茶、粮等生产,和兼办部分旅馆业;外来暂住人口(经商及服务管理人员)约8000人。当地社会秩序安定,民风淳朴,保持着山区人民坚忍谦让,热情好客的良好传统。

现状区内共有宾馆约127家,总床位数为12350个。

三、历史沿革

武夷山市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早在1985年,根据省政府已审查同意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溪东旅游服务区已着手开展了总体规划工作。在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确立了“溪东旅游服务区”。两项规划分别于1985年和1986年由省政府批准实施。通过省地市各方的努力,至1992年,溪东旅游服务区已初具开发条件。

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武夷山的旅游资源,扩大闽北地区对外开放,加快旅游业利用外资的步伐,发展外向型经济,省政府于1992年6月决定设立武夷山旅游经济开发区,包括景区、溪东旅游度假区、黄泥垄文化体育娱乐区、杜坝旅游加工区和五九路商贸区共五个功能区,其中溪东旅游度假区正式向国务院申报国家级度假区。

武夷山溪东度假区于1992年10月4日由国务院正式批为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

第二章编制整治规划的动因和目的

一、92年总体规划简介

1992年,根据建立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要求,南平地区行署和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在原溪东旅游服务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以修编,并把规划范围从原来的10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并改为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该总体规划于1993年12月11日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规划立足武夷山旅游资源和度假区的区位、土地、环境优势,根据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定位要求和省政府对度假区开发所赋予的加快旅游业利用外资步伐、扩大闽北地区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决策要求,对武夷山旅游发展前景、度假区开发建设条件、度假区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的,确立了“建设具有武夷山特色的集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为一体的国际性旅游度假胜地”的目标。规划本着创建设高水平的旅游接待设施、高质量管理服务水平和旅游度假环境的指导思想,注重度假区与景区在整体环境面貌上达到相互协调、度假区与市区及市域其他地区在区域整体上进行统一部署和相互协调的原则。在规划方法上,针对以吸引外资开发为主、投资趋向难以预测的特点,采取控制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方法,以使规划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规划根据度假区的发展目标、主要功能及用地条件,对本区的规模作出估算,对建设内容提供指导,对开发建设强度及影响环境面貌的因素提出必要的控制指标和要求。规划在总体布局上将全区分为旅游接待区、休闲度假区、高尔夫度假区、综合娱乐区和特色游览区五大功能区。力求把度假区作为提供旅游者食、宿、购、娱、游完善服务设施的基地,并建设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观光点。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2006-2020)

二、92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及问题分析

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对度假区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一定指导作用,为度假区的整体布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原规划指导下,度假区在初期开发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至今,度假区的开发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已建成一定规模的旅游服务和接待设施,为促进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度假区在建设上也出现了与规划要求不相符的现象和有碍度假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为:

1、城镇化氛围较浓,景观和环境面貌与度假区的性质和规划目标相距甚远。

2、用地使用强度偏高,建筑容积率和密度等指标大大超出规划要求,整体环境呈现建筑密集、杂乱的不良景观面貌,难以与武夷山的世界级品牌和整体景观风貌相协调。

3、建设起点偏低,景观最佳的地段已被大量中低档次的旅游接待设施和商住建筑占用,违背了土地使用的经济性和合理性原则,不利于度假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4、规划要求保留的生态景观绿地受到蚕食,部分用地已被批给开发商建设使用,使度假区整体的生态景观绿地系统将受到破坏。

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一)原因一

在建设初期,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技术人才、管理制度平台,技术支撑不足,造成规划很难实施到位。同时,作为国家首批的度假区的管理机构,面临很多超越其职能行使范围的困难及所带来的压力,很难依据规划理想的方向运作,规划失去了其应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这也是造成现状与规划的差距的原因之一,而且是最主要的原因。

(二)原因二

以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作为标志,我国的大众化度假旅游产品开始启动。作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的武夷山度假区,在规划设计或是开发建设方面均是一个新的尝试,缺乏相应成功的经验可借鉴。而在规划实施至今的十多年来,正是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变化的时期,也是武夷山旅游规模大幅度增长的时期,在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度假区的开发建设有所失控。

(三)原因三

在度假区建设初期,正逢房地产开发热潮,从政府到开发商都过于注重短期效益的追求,过分侧重商业性的开发,开发的强度过大,风景用地、生态保护用地逐步被吞食,使现状建成区变得人口稠密、建筑密度过高,这种完全城市化的建设模式,已偏离了度假区本质的要求,不利于度假区生态环境、景观资源的保护,不利于全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原因四

一些大型项目的建设使度假区的用地建设条件和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武夷大道穿越度假区,使原规划一号路由度假区的主干道变为市区的对外交通干道,将大量的对外交通引入度假区,并使道路沿线成为低层次房地产开发的密集区,对度假区的环境面貌形成了不良的影响。此外,高尔夫球场建设用地的变化,使度假区北部的路网和用地布局应作相应的调整。

三、编制整治规划的动因

距离度假区上一轮总体规划,已有十二年的时间,十二年中度假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各项事业均有长足的发展。随着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改善,度假区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鉴于上述诸方面的原因,度假区的现实相对原规划已有较大的偏离,使规划对度假区今后的具体建设难以作出有效的指导。为更好地继续有效指导全区的建设工作,在不作总体规划修编的情况下,有必要在对原规划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实际,在总体规划框架下,编制一个总体整治规划,为度假区整治和改造以及今后的发展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四、编制整治规划的目的

编制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的目的是:针对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弥补原总体规划(1993年省政府批复的和1995年又作局部调整)的局限性,使度假区建设更好地发挥武夷山自身的特色,更好地顺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为把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成为面向国际的旅游胜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整治规划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概括起来为八个字,即“整治、整合、规范、提升”。

1、整治:本规划努力为遂步整治度假区的现状建筑风貌、道路交通及市政公用设施等提供指导性和部分强制性依据。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2006-2020)

2、整合:为遂步整合度假区现状建设中,各自为阵的旅游服务和商业服务体系,为使度假区的用地功能和用地结构趋于合理,提供建设性意见,同时,为各片区详细规划提供指导性和强制性依据。

3、规范:为规范度假区各类用地的规划建设管理,本规划努力提供一些操作性、征对性较强的规划建设管理的技术手段。为度假区早日编制《规划建设管理规定》提供参考。

4、提升:通过本次整治规划,最终目的是提升度假区的整体开发建设品位,使度假区成为展现武夷山“双世遗”的重要窗口,成为特色显明,富有竞争力的旅游度假胜地。

第三章度假区建设现状评价

一、用地现状

(一)现状用地构成

现状建成区主要由三姑集镇风貌区、兴闽度假村、旅馆Ⅰ期和双利新村四大部分组成。四大片区均依托武夷大道逐步形成。

现状用地构成一览表

从上表可见,度假区已建设用地占总用地11.65%,现状已批租在建和未建用地占总用地的42.21%,其中已批未建占已批租用地的60%,而且大部分用地条件较好。而相反,未出让用地显然占总用地42.88%即政府可控可操作用地,主要为集中在度假区东北部邻近南横铁路的丘陵山地,用地条件不佳。

(二)未开发用地条件分析

未开发用地包括已批未建用地在内的林地、山丘地、农田和荒草地等。

1、未开发用地一:度假区北部,武夷大道以东,现状角亭村附近。

现状为农业用地,目前植被状况良好。由于北临梅溪,中部又有从梅溪引至的灌溉水渠,基地亲水条件较好,基地西侧正对景区连绵翠绿的山峰,景观条件较好。同时,基地临近武夷山机场,基地的未来建设应符合机场的净空控制要求。(净空高度海拔高程220米,实际用地高程188左右)此外,在基地中部有两座信标台,按机场相关部门的技术要求,以信标台为中心,半径150米范围内不得作为度假区建设用地。但可作为生态或景观用地。

优势:景观条件好,未批租。

劣势:净空受限,噪声影响大。

2、未开发用地二: 度假区东部,高尔夫球场东南侧。

现状为山地丘陵,坡向东北,地形起伏,植被状况一般。东侧为战备路和南横铁路,外部交通便捷。基地内部有一小水库及山体自然汇水形成的小溪,有较好的山水景观。由于临近铁路,受铁路噪音影响较大。

优势:山水自然景观条件好,未批租。

劣势:噪音、地形受限,植被一般。

3、未开发用地三: 度假区南部,武峰房产等用地。

基地坡向东南,朝向良好,西侧正对武夷主景区,地处高处,视野开阔,观景条件极佳,植被条件一般。

优势:景观极佳,用地条件好。

劣势:植被一般。

4、未开发用地四: 度假区西北部,武夷大道以西,现状双利村西北部。

基地面向崇阳溪和景区,与三姑峰等主要景点隔溪相望,有很好的景观视野,场地地势低洼,亲水条件极佳。

优势:景观、亲水条件好。

劣势:地势低洼,施工土方量较大。

二、现状建设情况

(一)功能建设方面

1、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区内主干道已经建成,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十八条道路已完成60%。建成3.5万伏输变电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2006-2020)

站,日供水2万吨的自来水厂。建成连接景区的兰汤大桥,连接机场和市区的武夷大桥,连接101省道的公馆大桥。同时,武夷大桥至度假区的路灯工程建设、人行主干道的道路铺设和绿化等工程建设,大大改变度假区的面貌。

2、旅游接待体系基本建立

改革开发以来,武夷山作为福建旅游业的“拳头产品”推向市场,进行了重点的开发和建设,旅游业的发展给度假区带来勃勃生机。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不断完善旅游接待体系,整体功能有了较大的提升,已成型的度假接待区较为成功的承担了旅游接待的任务,并且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①食——度假区聚集餐馆168家,农家宴5家,并形成以餐饮三条街为主的各种风味特色餐馆区。区内各个宾馆酒店都能够提供质量较好的饮食服务。但现状的餐饮三条街卫生质量偏差,服务水平不高,经营理念还比较落后,生意普遍清淡。

②住——度假区建成各类宾馆、旅店、旅游招待所127家,以中低档为主,总床位1.24万个,占全市60%左右。

宾馆酒店一览表

但目前存在一些宾馆刻意抬高宾馆星级,却无法提供相应的软硬件服务的现象;同时,配套的康乐项目十分有限。宾馆多数在经营理念上还不够先进,服务上也不够细致,建设档次普遍偏低,与国家旅游度假区的高定位有较大差距。

③行——现状道路断面普遍偏小,步行系统和停车系统尚未建立,公交运营不尽完善。度假区目前只剩闽运一家在经营公共交通,且车次偏少,线路不全,准点性差。此外,现状主要由武夷大道担负着过境交通的任务,道路上的交通工具十分复杂,行人安全受到影响。同时,起分流作用的支路普遍路幅较窄,相当部分是断头路,因而使用效率不高。目前大部分道路都是人车混行的状态,没有一条适合人们步行活动的街道。

④游——几年来,武夷山市的旅游从业人员的队伍不断壮大,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相对尚好。据统计,到2002年全市旅游系统从业人员20125人,比1998年增长64.92%,按行业分:导游员1377人,酒店业4289人,旅行社496人,娱乐业2340人,商业、餐饮业11600人,其他1023人。旅游系统从业人员60%在度假区内(约12000人)。

⑤购——度假区目前已在经营的商业零售面积约49000m2。当地土特产品十分丰富,且有特色。其主要集中在三姑村、宝岛酒店及武夷大道两侧,以宝岛酒店附近为中心;正在建设和已建但尚未营业的商业零售业面积约30000 m2,如双利村、武夷风情商苑、苏闽步行街。

度假区现有土特产、工艺品商店198家、蛇酒专买店16家,占全市总数的70%左右,经营情况尚好,但业态分布偏乱,经营环境和整体布局均有待提升。

⑥娱——度假区共有美容美发65家、桑拿足浴17家、歌舞厅33家、网吧5家。各大酒店、宾馆均有卡拉ok厅、棋牌室、美容美发、茶室等,用于满足游客的娱乐需求。度假区现有娱乐业设施营业面积约6000m2(不包括宾馆内部),经营环境及档次较低,以服务本地居民为主,大部分经营惨淡;这与当前的观光旅游这一主流形式的市场特点有关。着眼将来,休闲旅游将逐渐成为市场主导,将刺激与之相适应的娱乐方面的需求,届时,娱乐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景观建设方面

1、度假区建筑景观

现状建成的主要四个片区:三姑集镇区、兴闽度假村、旅馆Ⅰ期和双利新村、各具特点。

三姑集市风貌区一带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建筑风格的把握上比较统一,街道尺度也比较好,现在虽然已经略显破旧但是仍有较大的吸引力。后期的建筑如在兴闽度假村、旅馆Ⅰ期在造型,风格上就缺乏统筹考虑,建筑之间的空间组合与街道尺度也不甚理想。

①三姑集镇区——尺度适宜、建筑风格协调、密度偏大

三姑集镇风貌区在建筑风格、体量尺度方面较适宜,只是三姑集镇风貌区部分区域存在占道为市等现象,不仅妨碍交通,而且有碍观瞻,但稍加整改,即可呈现较好的风貌。

②兴闽度假村——建筑风格乱、建筑偏高、功能混杂

兴闽度假村地块由于早期过于注重商业开发,居住及商业性开发用地比例极高,功能混杂。虽开发了钓鱼湖公园,但建筑风格乱、部分建筑高度偏高,整体品味偏低,与武夷山应有的地方风貌相去甚远。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2006-2020)

③旅馆Ⅰ期——建筑风格乱、建筑偏高(4—5层居多)、密度偏大、绿化差

旅馆Ⅰ期近年建设的宾馆酒店在单体的建筑设计及小环境景观塑造方面上了一定的档次,不过早期建设的宾馆酒店建筑立面、建筑材料的使用存在一定局限,缺乏特色,部分建筑还存在体量过大(建筑密度普遍在30—50%之间),建设高度过高的缺陷,相邻的宾馆酒店在景观方面缺乏有效的协调和链接,使片区的大环境景观显得杂乱。部分精品(如玉女酒店、望峰花苑等)被埋没,大部分建筑没达到因地制宜的要求。

④双利新村——尺度适宜、建筑风格协调、密度适中

双利新村在建筑风格的把握上比较统一,街道尺度也比较好。建筑的高低错落,建筑质感的地域特色强,内部围合庭院空间与外部开敞休闲空间相互交融,建筑能较为自然地融入环境中。

2、度假区街道景观

街道是城市体现风貌的主要轴线,但度假区街道景观总体上看,显得杂乱、拥挤。有一般城镇街道的感觉,与度假休闲区的特点,相距甚远;缺少精致、宽敞、悠闲散步的空间。步行空间的建设尚未引起重视。

3、度假区的绿化景观

度假区的绿化景观,值得一提的是三姑村西侧,崇阳溪沿岸的绿化。大片的樟树林和缓缓的坡草地是游客和居民喜爱的地方。

但度假区的整个绿化景观较差,不论是已建设的宾馆区和村民安置区,以及未开发的大片山丘地,均见不到象样的绿化景观,宾馆区内难得见到大乔木,而山丘基本上也是以矮灌和茶树为主,看不到大片的树林。

此外街道绿化也缺少特色。

(三)国内外成熟度假区环境营造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1、度假区环境营造的特点

我们知道度假区往往是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进入休闲时代的产物。对于度假区的概念,目前大致有两个方面的解释:一种认为度假区是作为服务设施(住宿餐饮设施、康体休闲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综合配套的旅游者短期居留地;另一种是认为度假区是旅游地的一种类型(本身就是旅游景区),是一种以休闲度假为目的,通过向旅游者提供配套的设施与服务的、兼具丰富休闲度假内容的、环境良好的旅游地(如海南的亚龙湾、福建的湄洲岛等),而从目前的建设情况看,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更趋向于前一种类型。

但无论怎样,由于度假旅游活动一般具有客源市场相对稳定,游客逗留时间相对较长,重游率较高,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比例大的特点, 良好度假环境应是旅游度假区的基础条件。而度假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心理环境3个方面。良好的度假区环境选择与营造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对区位选择上——气候宜人

(2)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环境清新,生态优良

(3)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营造上——景色优美(包括自然与人文),赏心悦目

(4)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上——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传统美食等)

(5)对商业项目的开发上——康体健身或刺激愉悦(娱乐、健身项目丰富)

根据国家旅游局与建设部等提出的相关硬件指标也可看出度假区环境营造与一般旅游宾馆和接待区有明显不同。相关部委提出的指标包括以下内容:

旅游度假区地面水质应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标准;大气应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率达到100%;噪声白天应在55分贝以下,晚上应在30分贝以下;绿化覆盖率要达到50%以上;建筑容积率一般小于0.3。

同时,度假区建筑要具有较高的艺术化与宜人性的要求,要突出地方性(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建筑功能等)。

2、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趋向

随着度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度假区之间竞争的加剧,定位核心客源市场、形成度假区特色、彰显度假区个性、不断提高度假区舒适性、康益性、安全性,以尽可能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成为旅游度假区发展的主要理念或称核心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形成或强化度假区的特色,增强度假区竞争优势,满足度假区核心客源市场的休闲度假需求。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是我国现有的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是唯一的山地景观旅游度假区,且有“双世遗”的得天独厚的资源背景。天生丽质、内涵丰富是其个性的自然表露。在营造度假区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展现出优美的自然景观与优越的生态环境、厚重而丰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2006-2020)

富的武夷文化,做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历史交融,应成为建设发展的主要目标。

但今天回首度假区的建设,遗憾甚多,偏离目标甚远。上面提出的目标(包括硬性指标)在199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批复》(详见附件一)已有较充分的体现。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批复的文件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

(四)对现状建设的总体评价

现状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是一个以适应观光旅游的、起点偏低的、城市化氛围较浓的国内著名度假服务基地。它是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初期建设阶段,带有较多的遗憾和不足,但同时,它为未来度假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聚集了人气。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客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四章发展条件与发展战略

一、有利条件

1、强势旅游资源

1999年12月,武夷山被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批准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23处、中国第4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之一,使武夷山进入世界名山大川之列。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山水一体,以碧水丹山为特色,加以众多的人文景观,可谓风光奇秀,环境纯真,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天人合一。与景区相连的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地球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必然为度假区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和带来众多的发展机遇。

2、区位条件优越

度假区地处福建省北部,武夷山市区南部,紧邻主景区和武夷山市区,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条件和依托条件,纵观国内十二个国家旅游度假区,大部分远离主城区或景区,从这一方面看,本区所处区位得天独厚。从国内旅游市场分布看,本区紧靠国内旅游市场的中心地带——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经济圈。同时,武夷山作为十二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中为数不多的山地度假区之一(另一个为云南昆明的滇池),比一般的地处海滨地区的国家旅游度假区受同质竞争的压力小得多。

3、交通便捷

武夷山市现状交通已初步形成以公路为主,铁路、航空并举的综合运输体系。主要公路福汾线(省道101线)、江星线、临武线,分别可达南平、邵武、浦城和江西的上饶。我省第二条出省通道南横铁路为国家二级铁路,武夷山站为沿线最大区间站,并开通至上海、南京、合肥的固定线路以及厦门、福州至武夷山的旅游专线。武夷山机场设计年吞吐量42万人次,现已开辟国内航线23条,2000年客货吞吐量分别为25.27万人和1178.3吨,便捷的交通网络已经形成。此外正在规划设计的衢南高速公路以及省级“四纵一横”中的“一横”(宁德云淡门——邵武肖家坊)高速公路均经过武夷山市,并在星田镇设有高速公路的互通口;同时宁上高速公路由度假区东面经过,在北面的杜坝设置互通口。

4、生态环境佳

本区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881毫米,平均气温17.9℃,四季宜人,空气清新。尤其崇阳溪河滩地一带,水秀山青还有白鹭等侯鸟栖息,区内未开发用地植被条件较好,具有十分良好的生态环境。本区紧邻景区,可有效的观赏景区天然美景,西北侧崇阳溪和梅溪沿岸,既是良好的亲水环境,又是绝佳的观景平台。

5、基础设施完备

至2002年,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基金2.29亿元,配套服务功能跃上新台阶。区内主干道已经建成,总体规划十八条道路完成60%,建成3.5万伏输变电站,日供水2万吨的自来水厂,建成连接景区的兰汤大桥,连接机场和市区的武夷大桥,连接101省道的公馆大桥。2003年投入基础建设资金达815万元,大大改变了度假区的面貌。

6、政策支持

领导和部门关心、重视、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已成为未来武夷山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培育区。

二、不利条件

1、度假区早期开发受诸多因素影响,建设起点偏低,造成现状的整改量偏大,功能组团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2006-2020)

尚未形成,在构成方面缺乏内在的、空间上的联系,土地资源缺乏整合,整体效益尚未发挥;作为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国际化水平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外界的吸引力。

2、根据对现状土地资源的调查,目前政府可控地较少,且用地条件不佳,景观、用地条件较好的土地均掌握在开发商手中,且批给开发商的开发强度指标普遍较高。

3、由于侧重土地商业性开发,开发强度过大,对区内的生态保护和景观建设考虑不够,大量出现大挖大填的破坏性建设,同时,风景用地、生态保护用地面积过小。这种完全城市化的建设模式,不利于生态环境、风景资源的保护,不利于度假区可持续性发展。

三、机遇与挑战

1、平台高,知名度大

目前度假区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与十年前对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1999年12月1日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使武夷山具有了世界性的知名度。申报双世遗的成功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武夷山已经成为具有世界顶级旅游资源的中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武夷山市有首批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多块国家旅游经营的品牌,而双世遗这一世界级品牌更是十分珍贵和难得。有着如此优越的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及依托条件的武夷山旅游度假区,已占据了较高的平台和具有较大的知名度。

2、国际及国内形势喜人

2001年我国加入“WTO”,加快了我国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旅游市场由国内向国外延伸,较大的拓展了市场的规模。对于度假区来说,是机遇多于挑战。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旅游业将成为21世纪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头号旅游目的地。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予以扶持,《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也将旅游业列为全省两大重点产业之一。武夷山市作为本省旅游龙头之一,在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中,无疑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其城市经济和建设也将迎来又一次良好的发展时机。

3、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

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40.5%,资料显示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据权威机构估计,至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70%,2030年将达到80%左右。2030年以后,我国将进入相对稳定的城市化阶段,届时,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左右,而城镇人口将达到13亿左右,也就是说,将在目前的4~5亿城镇人口的基础上,还将增加8~9亿城镇人口,城镇人口的增加数为目前城镇人口的2倍。

我国的城市化是建立在较稳固的以工业化为主的产业化基础上。产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而城市化又反过来促进产业化的提升和扩展。我国已进入了良性的城市化与产业化互推互进的阶段,这其中也包含城市化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互相促进。今日观光旅游业的繁荣和休闲旅游业的兴起,主要得益于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无论从量的角度还是质的角度,均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要看到目前活跃于旅游市场的我国国民只占总人口的10%左右,而在未来20~30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将会有80%~90%的中低收入(绝大多数现有农民)的国民逐步进入这一市场。从这一点看,我国快餐式的观光旅游市场还非常的广大且深远。

4、扩大内需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推力,而旅游业是这一主推力的有力臂膀

我国经济已从上世纪末的“短缺”经济进入到目前的“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时代,扩大内需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2003年为61%,如此高的比例意味着国际市场上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波及到国内市场。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亟待解决。另据有关专家分析,从近几年来各类产业对我国有效需求的拉动贡献排序依次是:房地产业、旅游业、物流商贸业、汽车产业(目前汽车产业有一半是给国外买单,入关后可能更严重)。由此可见,旅游业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有力臂膀,是我国未来的主导产业之一。

5、休闲度假旅游时代的来临,旅游业将形成观光与休闲度假齐头并进的局面

按照国际惯例,旅游业的发展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紧密联系的。根据分析,武夷山目前的主要客源地主要集中在省内及周边省份,国内市场是度假区主要的客源地。通过对武夷山主要客源地的人均GDP情况的分析,人均GDP已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可以看出,福建省以及周边省市中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已经有条件开始进行度假旅游了,人民群众收入的持续增长促使休闲度假旅游即将大规模的普及。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2006-2020)

6、竞争加剧

鉴于旅游业发展的趋势特征,国家和多数地方政府都将度假旅游的发展与度假区的建设作为其旅游业发展的重点。省级旅游度假区、外资建设的度假区、城市周边旅游景点和度假休闲地如雨后春笋,各类度假区数量、规模等发展快速。这无疑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争夺市场的有力的对手。竞争的加剧使武夷山度假区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和特色,不断开拓市场,占据有利地位。

四、发展战略

根据武夷山度假区现状建设的得失,发展条件的利弊和所要面对的宏观经济、社会背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觉得,度假区应做好以下的两个方面的战略构想:(一)提升战略

如何逐步提升武夷山度假区的整体服务水平,如何使度假区从数量到品质、从零散到集约的提升,提高品牌意识,争取国内外著名的饭店、娱乐业经营管理集团进驻本区,提升度假区的知名度。并使其逐步从现有的观光旅游型为主向度假休闲型迈进,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旅游度假区,使其成为我国目前为数不多的,面向国际的旅游服务基地之一。

这是符合武夷山强势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的要求,是新时期旅游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武夷山度假区理应担负起我国旅游市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作用的要求。

(二)扩展战略

纵观武夷山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基本上是适应于观光的资源(如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而适合休闲度假的旅游资源或项目(如参与性强,可重复体验的项目)较少,目前,已开发的一些项目主要有崇阳溪漂流、桐木溪漂流、青龙瀑布、曹墩的农家宴以及高尔夫球场等,以上项目大部分在度假区范围之外。

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与其相适应的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必将快速发展,因此,为科学引导和有效控制旅游项目的合理开发,使项目开发与度假区的建设协调发展,本规划建议:扩展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区的控制范围,这也是武夷山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五章规划原则和定位、目标

一、规划依据、范围

(一)规划依据及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4、武夷山市总体规划(2003年编制完成)

5、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调整(1998年编制完成)

6、武夷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草案)

7、2002年武夷山市旅游产业发展报告

8、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二)规划范围

武夷山旅游度假区位于武夷山市区东南部,西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一溪之隔,南至公馆大桥,北以梅溪为界,东至南横铁路。总面积约12.73平方公里。

二、规划原则

本次规划以生态优先、景观优先、文化优先、市场导向、政府调控五大原则做指导,规划建设21世纪国家度假示范区。

1、生态优先原则——度假区发展的坚实基础

2、景观优先原则——度假区发展的生命源泉

3、文化优先原则——彰显度假区地方独特性

4、市场导向原则——弹性把握市场发展趋势

5、政府调控原则——尊重市场科学引导和有效管理

三、度假区的定位与职能

(一)度假区的定位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2006-2020)

本次规划定位:面向国际的著名的国家旅游度假区。

具体定位目标:

1、生态型休闲度假区——青山、绿水、田野、清风。

高品质的旅游度假区最关键是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本次规划应充分挖掘并体现度假区山水相依的自然环境特色,坚持对度假区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性利用。同时加强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保护未来旅游产品开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质量,使度假区看到的更多是青山、绿水、田野等自然风光,感受更多的是清风的吹拂。

2、活力型度假胜地——特色购物、体育休闲、内容丰富的主题公园。

旅游度假区的中心原应打造成产生和促进快乐的环境,实践上,它也是通过提供娱乐设施及活动项目来实现。其包括各种体验性的活动,使度假区充满生机与活力。如通过特色商业、体育休闲、主题公园等项目的开发,使武夷山度假区成为充满活力的度假胜地。

3、文化型旅游目的地——通过项目促进理学文化、茶文化、地域风情三个方面文化的挖潜。

文化是度假区的灵魂,是度假区自身特有行为与修养的表达与体现。如果生态是各地旅游度假区都有的基本要求,文化则是一个品质的提升。武夷山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程朱理学,儒释道文化,茶文化,竹文化,蛇文化无不翘首全国。只要充分挖掘,就能给更多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以独特体验。

4、地方特色型旅游休闲地——文化特色、自然特色、建筑特色的综合体现。

生态型、活力型、文化型目标的提出都是为了度假区的可识别性的塑造,是武夷山旅游度假区品牌的标记。一个品牌的打造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给游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地方特色的体验。

针对现状国内部分度假区的建设中出现的求新求洋的不良风气,有中国特色的、有武夷山特色的度假区形象必须坚持,曾经席卷全国的欧陆风情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在国际旅游大门敞开之后,地方特色将是度假区下一轮建设的形象标签。

(二)职能

武夷山市总体规划和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对本区要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努力提高旅游、度假的综合接待能力,完善休闲和娱乐功能,形成旅游、度假、休闲和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区。基于此,本次规划对度假区的职能进行如下的表述:

1、作为武夷山景区最主要的综合服务基地,提供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综合服务。

2、以旅游度假为特色,在服务核心景区的同时,以自身的魅力吸引四方游客。

3、度假区是武夷山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夷山市良好形象塑造的有力支撑。

(三)与市区在旅游接待和娱乐业方面的分工定位

基于对整体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考虑,旅游度假区与武夷山市区应成为分工协作的关系。但从目前对旅游市场的开发上,特别是在游客接待、商业娱乐业等方面,两者处于同质竞争阶段。度假区因其环境资源和区位均优于市区,在竞争中略占上风。规划认为,造成目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两者未在旅游市场中做出相应明确的定位。历年来,在许多规划中对两者的表述上均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综合服务基地,其两者市场定位十分模糊。

基于对武夷山市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考虑,本次规划通过对两者发展条件和自身特点的分析,对其各自服务业发展方向进行了明确:

1、度假区(走休闲度假之路)——以休闲度假为主,提供旅游服务的中高端产品,定位为面向国际旅游市场的我国主要服务基地之一。

2、市区(走城市旅游之路)——以观光接待为主,是面向国内市场的主要服务基地。

第六章规划布局

一、布局结构:一轴、三带、五大功能区

1、一轴:以武夷大道(1#路)为度假区的发展主轴。

2、三带:滨水共享休闲绿带(55.7ha)、中部丘陵景观带(50ha)、东部生态防护带(70ha)。

3、五区:即旅游接待区、休闲度假区、高尔夫球场区、主题公园区、后勤居住地及发展备用区。

二、具体用地布局

(一)三带设想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2006-2020)

1、滨水休闲带:宽约100米左右,堤内约30米。利用多变的地形、良好的亲水条件、优美的景观、清新的空气、优良的生态环境稍加整合、点缀形成富有吸引力的休闲地带。

2、中部丘陵景观带:宽50米不等,作为度假区中部休闲共享带,是体验山林野趣、远眺观景的地带。

3、东部生态防护带由公路防护带和铁路防护带构成,单侧分别为30米和50米,它们有防护与景观塑造的双重作用。

(二)五区布局

1、旅游接待区(185.03ha):包括旅馆区和综合服务区。

(1)旅馆区:

旅游区包括旅馆Ⅰ期、旅馆Ⅱ期和部分滨水地带旅馆,进行部分调整后,规划用地约119.14ha。其中已开发约53.2ha,正在开发和待开发用地65.94ha,规划应改变原高强度的开发方式,走中度开发方式(密度20%、容积率0.6,三层以下)。

对于建设现状,规划予以尊重,并对以后的再开发提出相应的严格管理措施。规划建议旅馆区的公共景观应精心设计,注重高大乔木的绿化种植,以改变该区域由于建筑密度过大容积率过高所带来的不良景观感受。

(2)综合服务区:

综合服务区基于原来商住、商贸区的规模上向北延伸,包括商业集中区和商住区、游客中心,规划用地65.89ha。其中商业用地16.41ha,商住综合用地41.67ha,公建综合用地(游客中心)7.81 ha。

商业集中区规划将商业重心向度假区北部引导,以新的档次和市场定位对原商业综合服务进行提升,改善商贸业态形式,着力打造各类型专业街(如酒吧一条街、工艺精品街、竹艺街、茶艺街等等),同时,注重度假区夜生活改善,不断丰富夜生活的内容。

至远期,度假区综合服务区将形成一带三中心的布局结构。

一带——即以中部1000米左右的步行商业街为主轴,结合横向的三姑步行街、苏闽步行街共同构筑商业带,其中,安排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专业街区,同时,结合小广场、小绿地形成极具吸引力的休闲、娱乐和购物的场所。

三中心包括两个商业中心和一个游客中心。

两个商业中心——即以钓鱼湖一带改造区、结合宝岛、武夷风情商苑在内的,共同构筑度假区中部商贸娱乐业中心,以大型购物、综合娱乐、特色美食中心为主要内容。在世纪广场南侧利用游客中心和世纪广场的打造带来的人气,形成北部综合服务中心,同样以大型购物、综合娱乐、特色美食为内容。

两中心基本上位于步行商业带的头和尾。经过这一南一北两中心和步行商业带的组织,度假区商贸服务业不论是档次、内容都更加丰富,同时,业态经营上将更加科学合理。

游客中心:集中安排为整个度假区服务的管理机构、旅游交通调度中心、金融、邮政通讯、旅行社及其他旅游中介机构等公共设施。

2、休闲度假区

利用良好的亲水、景观和朝向等用地条件,形成南北两部分休闲度假区,总用地235.4 ha。本区追求田园化而非城市化的低强度开发,形成散落式的自然村落的布局形式,建筑密度在10%以下,容积率0.25以下,建筑层数以2层为主,开发类型以宾馆和租赁式别墅相结合。开发注重规模效益,单独地块开发规模应在2 ha以上。

3、高尔夫球场区

该地处度假区东部丘陵地,现在业已建设当中。本区占地面积2480亩(规划面积约157公顷),绿地率83%,其中功能分区为球场区、球场配套服务区、休闲娱乐区、别墅区。武夷山高尔夫球场为福建省首家国际标准的18洞山地高尔夫球场。

4、主题公园区

鉴于度假区现状娱乐休闲项目的建设滞后,本次规划旨在体现独特性和参与性的主题公园项目的引进,总用地面积228.77公顷。用地分布于度假区北端,中部和东部。

开发建议如下:

①民俗风情园占地62 ha,此地在机场主航道之下,受飞机起降的噪声影响较大,但亲水条件好,可作“水”的文章,且有良好的田园风光基础,可引进省内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建筑形式,构筑各俱特色的民俗村,结合八闽风味美食(包括武夷山独特的农家宴、幔亭宴),为旅客提供体验独特的农家生活。

②国际世界遗产博览园(原娱乐城项目),占地29.17 ha。原项目规划内容多而杂,建议将其改做国际世界遗产博览园。双世遗作为一项十分珍贵和难得的世界级的旅游经营品牌,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2006-2020)

是一个可无尽开发经营的主题项目。武夷山作为国内唯一既有世界双遗产地又有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地区,如将博览园设在度假区,游客即可到双世遗核心区观光考察,又可通过博览园感受通过高科技手段展示的世界各国的世界遗产,全面了解世界遗产方面的信息。

③东北部主题公园区,总用地约137.6ha。建议以体育类休闲项目为主,提高度假区参与性活动项目的比例,如跑马场、滑草场、射击、山地自行车等,或建设以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主题公园,类似深圳的欢乐谷等,以弥补武夷山景区缺少对儿童吸引力的缺陷。

5、后勤居住地及发展备用区

此地景观条件相对较差,离主要发展轴武夷大道较远,与未来武夷南站关系紧密。根据度假区今后发展规模的需要,各类服务人员数量将有大幅度的增加,因此在本轮规划中划定约30 ha作为各类服务人员及其家属的居住地,此外还为度假区预留部分发展备用区,以便使度假区在未来的发展中留下更多的弹性发展空间,备用地面积15.83ha。

第七章道路交通规划

一、对外交通及其服务用地

1、铁路:南横铁路由度假区东侧边沿经过,并将在中部设武夷山市南站,总站设在市区,距本区12公里。该线为国家二级铁路干线,现已开通至上海、南京西、合肥的固定线路和直达厦门、福州的专线旅游线路。沿线地区游客可直接坐火车直达武夷山市。

2、公路:现度假区对外联系主要通过武夷大道与外部进行联系,随着战备路的开通,其将作为对外交通的主干线。同时在公馆村东面武夷大道与战备路的交接处设置长途汽车站及入口区。在游客中心预留公交始末站,并与游客中心进行整体设计。

3、航空:武夷山机场位于市区与度假区之间,现为民航4C级机场,占地面积3000m(南北向)×350m(东西向)。机场现有主跑道1条,长2400m,宽45m。飞机主降方向由南向北,机场距度假区中心地带仅6km。

4、主要出入口:结合长途车站和公交始末站,形成度假区的两大主要门户区。在度假区入口广场区,可设综合服务设施、停车场、入口标志等,将游客迎入度假区。

5、服务用地:随着汽车时代的来临,考虑将来私人驾车旅游的发展,在邻近战备路和公馆桥头预留对外交通服务用地,作为汽车保养服务、汽车交易、汽车展示及汽车酒店等对外交通的服务用地,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对游客进行全方位的服务。

二、区内交通

(一)规划原则

1、尽量减少机动车辆对游人及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建设安静、清洁、环保、安全的度假区。

2、注重步行交通的组织,提供人性化、园林化的步行空间;提高道路绿化率,加大道路防护绿地面积。

3、提倡公交优先,但同时注意私人驾车游的发展趋势,注重公共停车场的建设。

4、主要游览区域采用特色交通工具,适应旅游观光需要。

(二)路网布局

区内总体路网由2条主干道,6条次干道。形成四纵四横的路网结构。

规划立足长远,将贯穿度假区的武夷大道与修建中的战备路路幅分别拓宽至41米和42米以满足未来交通量的需求。两条主干路之间规划4条东西向道路予以连接,以便尽快分流武夷大道的交通压力,其路幅宽度设定为20米,其余支路路幅设定为12米至16米。

道路等级分为三级:主干道武夷大道红线41米、两侧绿化带10米;战备路42米,两侧绿化带各20米。次干道红线20米,两侧绿化带10米;支路红线12-16米;步行商业街区道路15米左右。

另外部分观景条件较好的支路限定为非机动交通性质,作为观光交通道路。

(三)交通规划

1、停车场规划

规划主要考虑社会公共停车场。公用停车场设置原则为:a、交通换乘便利地点;b、旅游宾馆集中处,为游客服务;c、为过境车辆服务;d、重要的商业金融、文化设施附近。度假区共设置10处社会公用停车场,每处停车场面积约400~800 m2。除规划的社会公用停车场外,各开发单元应根据项目要求还应设有自用停车场。公用停车场位置详见道路规划图。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2006-2020)

规划主要道路一览表

续上表社会停车场一览表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2006-2020)

2、公共交通

为了保持度假区的旅游气氛,同时方便游客出行,规范交通秩序,规划以公共交通作为主要交通出行方式。按照服务半径,在度假区合理设置公交车线路,贯穿区内各个项目用地。公交车辆选用环保,漂亮的小巴为宜。

3、其他

考虑到目前度假区内有部分居民以提供摩托车载客为生计的现实情况,建议对其进行统一管理以便逐步整改并最终将其取消。另外游客在滨水景观共享带的代步工具可为各种特色交通工具,如电瓶车、休闲自行车、马车等。与此同时,鼓励居民及游客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并努力开展自行车出租业务。

第八章绿地系统及景观规划

一、绿地系统规划

(一)现状概况

规划范围内,天然绿化条件一般,未开发用地大部分为山丘茶果林地和低矮灌木、花草地,西北向与崇阳溪、梅溪相邻地带为农田和果林,度假区周边是苍翠的山体。

(二)规划指导思想

规划将度假区建设成为绿水相傍、绿野环绕的生态型的度假胜地。

1、绿化先行,重点投入。

2、充分利用现有植被,保护原生植被。改造长势不良植被,引进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丰富植被景观。

3、科学、系统、合理地布置绿地,充分发挥绿地功能。

(三)规划布局

以生态型花园式为标准,充分保护和利用好自然山水资源,合理组织生态绿地、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和道路绿化,构筑独特的整体绿化系统。使本区与景区、市区之间在绿化空间上实现良好的过渡,使度假区的绿化环境与武夷山整体的生态环境特色相协调。各类用地绿化率指标详见度假区各类用地开发控制指标表。

1、构筑“两轴三带一环”的绿网骨架。

(1)两轴:武夷大道、战备路。

在主干道武夷大道两侧控制10米的绿化带,在战备路两侧控制30米的绿化带,形成贯穿度假区的绿轴。

(2)三带:滨水休闲带, 中部丘陵景观带, 西部生态防护带。

(3)一环:加强铁路、崇阳溪、梅溪沿岸的绿化,形成围绕度假区的绿色环带。

建设本区绿色屏障,加强度假区区外围山体绿化,使本区置身于广大绿色生态环抱之中。

2、公园绿地

现状可供休闲的集中绿地缺乏。规划通过用地的整合,留出的空地改造成公共绿地,利用钓鱼湖现有的水体在综合服务区边建造一个中央公园。

在崇阳溪西侧沿岸节点设置滨水主题公园。利用度假区中部山脊线,强化该地带的造林绿化,构成度假区的绿色天际线,与景区环境相协调,沿山脊林带开设观景步道,在制高点处可建观景亭,为游客提供观景新视野。除此之外,在区内设置广场,缓解功能区拥挤状况,方便游客休息。

3、防护绿地

区内防护绿地包括道路防护绿地及水岸防护林地。

作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其道路绿化应成为全区特色景观带。规划在主干道、次干道两侧均设绿化隔离带。道路绿化带一般情况下不小于10米,道路绿化层次可多样化,乔灌草相结合。

对原有的林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进行绿化改造,通过间伐、插植等方式增加阔叶树、景观树比重。在绿化改造及新植绿化过程中应注重景观效果,树种选择宜多样化。

此次规划建议将东南部铁路线以东景观资源较丰富、绿化条件好的地区纳入控制范围。有利于区内外景观的过渡。

二、景观规划

武夷山景色是以山水秀丽著称。度假区作为其中的人文景观的重要载体之一,如何与自然山水相融相依,如何因势利导塑造出独特的人文山水画。这是关系到度假区能否可持续发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2006-2020)

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一)总体目标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景观规划总体目标确定为:融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为一体的,即有充满活力的商贸综合服务区、体育休闲区,又有宁静、自然、生态、充满田园般诗意的休闲地带的度假胜地。它本身就是一处极具魅力的景区。

(二)分区目标及景观设计引导

1、旅馆区——准城市化地区

旅馆区是度假区中以观光旅游客户为主要对象的接待区域,其中包括旅馆Ⅰ期、Ⅱ期的已建部分和未建部分。总体景观目标为中、低强度开发的准城市化地带,是体现多元文化在武夷山相融合的景观地区。

(1)已建旅馆区

已建部分现状整体景观较差,建筑密度与建筑容积率较高(约在1.2~1.8),建筑体量较大,层数普遍在4、5层。这是需逐步整改的地区,整改的方式建议如下:

①重建控制方案——对各地块提出重新建设或较大规模整改时的强制性控制指标与景观设计引导导则。

②过渡性整治方案——通过绿化(特别是高大乔木、竹林等)和建筑外墙色彩和材质的统一协调,提升片区整体景观,尽量降低由现状高强度开发带来的负面景观影响。

③公共空间的景观整治和提升——包括见缝插绿,步行空间的整合与细部人性化处理等等。

④整改或重建后各地块开发强度为:容积率小于1.0,建筑密度30%以下,建筑总高度不超过12米,建筑层数不超过3层,绿化率在35%以上,建筑后退用地边界12米以上。

(2)未建旅馆区(或地带)

走中、低强度开发的观光旅游接待区。各地块开发强度控制为:建筑密度20%以内,容积率小于0.6,建筑层数在三层以下(包括三层),总高度不超过12米。建设中应因地制宜,减少土方。各地块建筑应后退用地边界(包括城市道路红线)12米以上,以保证各地块之间有形成良好的景观过渡地带,降低各宾馆由于风格等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各地块绿化率应在50%以上。

2、综合服务区——准城市化地区

综合服务区是武夷山度假区最具活力的地区。是武夷文化集中体现的载体之一,整体开发强度为中度的准城市化地带。具体景观设计引导如下:

①本区的所有建筑应严格按照武夷山特有的建筑风格来建造,形成统一协调的风貌区。

②各地块开发强度为:容积率1.0以下,建筑密度不超过30%,绿化率为35%以上,建筑层数不超过3层,总高度不超过12米,局部若有突破者,应有科学的城市设计引导,并经严格审批方可。建筑后退用地红线(另行规定)。

③重点整治或重建兴闽度假区的钓鱼湖一带,使其提升为度假区中部的商贸娱乐中心的主体,与三姑步行街及南北主步行街相协调。

④重点景观塑造区为三街一园两中心。三街:即南北步行街、三姑步行区、苏闽步行区;一园即:钓鱼湖中心公园;两中心即:以三姑步行区为中心地带包括宝岛酒店、三姑旧区、兴闽钓鱼湖片区、武夷风情商苑在内的度假区主中心地带和以世纪广场为中心的包括北部商贸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在内的度假区次中心地带。这些区域对度假区的整体景观影响巨大,但又难以把握;因此在开发建设之前应有强有力的城市设计引导。

3、休闲度假区——乡村田园化地区

这是体现度假区的实质所在。是面向国际的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宾馆区和别墅区。它追求山林的野趣、田园的风光以及亲水的浪漫。其具体景观设计引导如下:

①各地块开发强度为:容积率小于0.3,建筑密度10%以下,建筑层数以二层为主,局部不得超过3层,总高度不超过12米。

②因地制宜,尽可能不破坏原生地貌,尽量保留现状场内的植被及其它原生态资源,绿化率为65%以上。

③各地块建筑应后退用地边界20米以上,以保证各地块之间留有充足的景观过渡空间,尽量减少外界对本地块内游客的影响。

④建筑风貌要求: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融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为一体,材质上应以现代材料与当地原生材料的融合。

4、高尔夫球场——乡村田园化与自然生态化地区

高尔夫球场现已在建设之中,应严格按照已批方案执行,开发强度为:容积率0.06以上,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2006-2020)

建筑密度3%,绿化率83%。

5、主题公园区——自然生态化地区

这是体现度假区的另一实质所在,是追求自然、体验自然乐趣的所在。其具体景观设计引导如下:

①各地块开发强度为:容积率0.1以下,建筑密度为5%以下,绿化率在80%以上,建筑层数以2层为主,不得超过3层,总高度不得超过12米。

②因地制宜,尽可能不破坏原生地貌,尽量保留现状场地内的植被及其它原生态资源。

③所有建筑应后退用地边界30米以上。

④建筑风格应与公园主题相协调。

6、后勤居住区——准城市化地区

这是度假区未来服务人员及其家属的居住地区,包括了角亭安置区、角亭村、公馆村和新居住用地。其追求人性化与生态化相结合的优良人居环境。具体景观设计引导如下:

①各地块开发强度为:容积率1.0以下,建筑密度30%以下,建筑层数不得超过5层,总高度不得超过15米(大乔木能起到掩映作用)。

②各地块建筑应后退度假区主次干道红线10米以上,支路6米以上。

③建筑应体现出武夷山独特的建筑风貌语言,应成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居住建筑的典范。

(三)主要景观轴线与节点的设计引导

1、战备路

其作为度假区的主要对外交通线和过境交通线,景观追求以自然、生态的山水林地为背景,局部点缀人文景观,让过往者和游客在山水景观的徜徉中,隐约感觉到已进入度假区。具体设计引导如下:

①道路红线宽48米,道路绿化率25%以上,断面详见《规划主要道路一览表》,其两侧防护绿带各30米,以花草、灌木、乔木相互交织形成的自然优美的绿化景观带。

②在度假区的主次干道与其交叉口地带,适当敞开,并在此设计适当的标志或引导构筑物,提高对游客的暗示引导和可识别的作用。

③在度假区南入口处(包括入口广场、公馆桥头绿地、汽车站)和汽车保养与展示区地带,战备路两侧绿带宜以花草、灌木为主,形成开敞面,使其后的建筑景观显露出来,以便达到暗示和识别的作用。

2、武夷大道

其作为度假区内综合性主干道,景观追求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的结合,它在展现度假区整体宁静、优美的环境下,又让人们领略到度假区中心地带的繁荣与活力。具体设计引导如下:

①道路红线宽41米,道路绿化率20%以上,道路断面详见《规划主要道路一览表》,其两侧绿化防护各控制10米,已建区部分长期控制,逐步过渡。

②中心地段(北至双利村,南至兰亭宾馆),已基本为现状建成区,建筑红线宽度在36~40米之间,按照规划的道路红线拓宽道路,道路两侧现状建筑就得拆除,所以建议在过渡期间现状建筑改为骑楼式,扩大人行道的空间,保证旧楼主体不破坏。建筑风貌应严格遵循武夷建筑风貌(如三姑村、双利村等)。

③武夷大道南北两段(扣除中心地段后)的两侧景观应以绿化景观为主,适当处设置引导和识别性建筑物。

3、滨水休闲共享带

这是度假区未来的亮点之一,是游客在度假区内体验山水灵动的所在。其追求的总体氛围是自然、生态、宁静和适当的活力,犹如景区内的云窝、桃源洞一般,令人向往。具体设计引导如下:

①尽量保护场地内的原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进行绿地景观的提升和人文建筑的配置。

②人文建筑应遵循“宜土不宜洋”的原则,采用当地的建筑材质,进行适当点缀,层数不得超过一层,高度不宜超过5米。

③区内交通以步行为主,可适度开发自行车和环保机动车道。

4、中部丘陵景观带

这是度假区中部丘陵山脊地带,拥有优越的观景条件,自身的生态景观条件也较好,是人们登高远望和领略山林野趣的绝佳去处,总体景观目标为:自然、生态、宁静和适当活力。具体设计引导与滨水休闲带基本一致。

5、重要节点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2006-2020)

本规划对度假区5个重要景观节点提出如下设计引导:

①度假区南入口广场和汽车站:本区应让游客感受到开敞、有序、亲切的气氛。广场面积约15亩左右,建议采用人车分流方式,停车场可设计成半地下场库,上部作为游客休闲和人流疏散广场;汽车站主楼宜朴素大方,应体现出当代文化与武夷传统文化精华所在,建筑层数不宜超过3层,总高度为15米以内。

②原观景台地带

本地带是度假区景观最优美的地带,是崇阳溪与其支流九曲溪的交汇处,且是区内观赏大王峰等山体美景的最佳地点。

规划建议在武夷大道一侧留出约150米左右的开敞空间,作为观景休闲地带,使武夷大道上过往的游客均能看到美丽的景色。

③三姑村南端原太阳城地带

这是度假区内综合服务区南部的起点,可结合太阳城的改造或重建,提升三姑村的整体景观效果,并留出比原始更大的广场用地,建设一个地下公共停车场库,做好人车分流。建筑风貌与三姑村整体协调,充分体现武夷山建筑风貌的精华,主体建筑层数为二层,局部三层。

④三姑步行街与苏闽步行街交接地带

此地带是度假区中部商贸中心地带,应处理好建筑风貌的协调,广场与建筑尺度的关系,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等等。

⑤世纪广场地带

此地带是度假区最开敞的广场区,可作为度假区大型活动的场所(如大型汇演等)。同时此地带又是度假区北部的中心地带,应科学处理好交通空间与休闲广场的关系。

处理好广场与周边建筑(包括游客中心,南部商贸娱乐中心)的关系,以及与其东侧的主题公园的关系。

第九章发展规模预测

一、旅游接待规模

根据各分区建设规模(开发强度)得出度假区远期总接待规模,总床位数约3.33万床位。附表1 武夷山度假区各类旅游度假接待设施规模估算表

二、本区各类服务人员

根据国内各类旅游区指标,直接服务人员与床位之比为1:1.35;间接服务人员为直接服务人员的二分之一计。

则直接服务人员为:3.33÷1.35=2.47万人

间接服务人员为:2.47÷2=1.23万人

服务人员总数为3.7万

三、区内居住人口

(一)现状区内人口

常住人口约5800人,包括公馆、角亭及双利安置区等人口;外来暂住人口约8000人,主要是外来经商与各类服务业的服务人员。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2006-2020)

(二)区内常住人口增长

现状常住人口增长以5?(武夷山市200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9?),自然增长率计,则至2020年区内常住人口总量约达6300人。

(三)区内暂住人口

区内暂住人口分为单身服务人员和带眷服务人员。

根据旅游业对职工年龄的要求特点,单身职员约占总服务人员的70%,则本区单身职工约为2.8万人,而根据单身职工住宿方式的特点,这部分(2.8万人)人口基本上均暂住在度假区内。

考虑到带眷服务人员约50%也住在度假区内,加上其家属(双职工带一个儿女),这部分人口约为1.2万人×50%×1.5人=0.9万人。

则本区内暂住人口约3.7万人。

(四)区内远期总人口约为4.3万人。

附表2 武夷山度假区各类用地开发控制指标一览表

附表3 武夷山度假区现状用地平衡表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2006-2020)

附表4 武夷山度假区规划用地平衡表

第十章给水排水及电力通信工程规划

一、给水规划

(一)给水现状

武夷山市度假区现有一座自来水厂,位于1#号东侧,建于1986年。水厂取水口位置在兰汤桥上游约500m处,水量较充沛。上游偶有捞沙船作业,导致水源较为浑浊;遇到洪水时,冲刷沿岸堆积物,会有较多漂流物,影响取水口工作。

水厂一期设计规模为0.2万t/d,二期设计规模1.5万t/d,现状总规模为1.7万t/d。

水厂供应用户主要为度假区内的宾馆、酒店等公建用户及居民用户和商业用户。其中70~80%的供水量为公建用户,20~30%为居民用水量及商业用水量。区内用水大户主要有国贸宾馆、邮电宾馆、玉女大酒店等。另外,水厂还向南供给仙店创业园用水。该创业园规划用水总量尚未明确。

现状水厂地面标高199m,出厂压力约为3.0kg/cm2。出厂管管径为DN500,主要供水干管沿武夷大道敷设,管径为DN300~500,目前主要为枝状布置。已敷设管道DN150以上约4.74km。水厂年售水量约162万吨,现状一般情况下日用水量0.5万t/d,高峰期时用水量0.8万t/d。区内有较多用户(包括部分公建及居民用户)自行打井取用地下水;另外高尔夫球场自行从梅溪取水供给场内使用,规模约为3000t/d。

存在的问题

1、由于缺乏专业部门监督管理,区内用户自行开采地下水的现象日趋增多。一方面由于污水渗透造成地下水水质难以保证,另一方面造成自来水厂用水量及普及率偏低,水厂供水能力富裕较多。

2、水厂取水口上游约1km处有一排水闸,排放区内汇流的雨污水,直接威胁到生活饮用水水源安全,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二)用水量预测

1、常住人口(家庭户)生活用水量

综合生活用水量定额取最高日250L/p·d,则常住人口(家庭户)1.53万人的综合生活用水量为0.383万m3/d。

2、旅游人员用水量

以各相关旅游用地折算为接待床位,按平均每床位350 L/床·d定额计算,旅游人员用水量 3.33万床×350L/床·d=1.17万m3/ d。

3、服务人员用水量

服务区单身服务人员约2.8万人,按每人80 L/p·d定额计算,则需用水量为0.224万m3/ d。

4、市政公用设施用水量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2006-2020)

按用地指标0.25 万m3/km2·d 计,约需用水量0.02万m3/ d。

5、道路广场(含对外交通)用水量

以用地指标0.30 万m3/km2·d 计,约需用水量0.358万m3/ d。

6、绿化浇洒用水量

由于度假区内高尔夫球场、主题公园等绿化率较高的地块面积大且集中,有条件通过分质供水提供绿化浇洒用水,因此该部分用水量不纳入城市供水系统,由企业自备。

而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规划由城市供水管网取水进行养护,因此该部分用水量标准取0.15万m3/km2·d,则用水量为0.342万m3/ d。

7、管网漏失及未预见用水量

按上述总用水量的20%考虑,约0.50万m3/ d。

根据以上测算,度假区的总用水量约为3万m3/ d。

(三)水源选择

据调查武夷山市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分散于中低山水文地质区,地下水较为分散,无集中开采的可能。沿溪河分布有一些松散岩类孔隙水,水位埋深较浅,易于开采,但由于这些地方多为人口集中地区,水质易受到污染,因此只宜将其作为分质供水或备用水源考虑。

武夷山的地表水水系丰富,由东溪、西溪在城区汇合而成的崇阳溪,由北向南流经本度假区,沿途有黄柏溪、梅溪、九曲溪、五夫溪等溪河汇入,经兴田后出境流入建阳市。武夷山境内的全部河流均为源头水源,基本无客水汇入。水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境内的工业废水、人民群众的生活污水以及农药等。

由于崇阳溪干流上游流经市区,而目前市区尚未建成污水处理厂,各厂矿企业的工业废水和居民的生活污水多数直接排入河中,因此对崇阳溪干流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现状度假区水厂在崇阳溪干流取水,目前所受影响尚不大。考虑到上游市区不断发展,污水量逐渐增长,尽管要建污水处理厂,但由于距离较近,其尾水及紧急事故排水对现状水源水质污染的威胁仍存在,而且度假区在崇阳溪沿岸取水口上游1km还有一排水闸,排放区内汇流的雨污水。为保证供水安全,本次规划不把崇阳溪干流作为度假区的规划水源。

崇阳溪的一条支流梅溪在本区北部与崇阳溪汇合。梅溪流域面积283.5km2,全长49.7k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03亿m3,天然落差964m,沿线修建有15个小水电站及2个引水工程。经有关资料推算:该流域保证率为90%下的年径流深825.8mm,年径流量为2.34亿m3,最枯月(十二月份)径流0.0285亿m3,约合9.5 万m3/ d,因此其来水量是有保证的。梅溪所处的位置,使其不会受到武夷山市区及度假区的污染,而且其上游村庄不太多,山体植被及水土保持良好,下游水质正常情况下基本能达到Ⅱ类地表水标准。因而本次规划拟初步选择梅溪作为度假区的生活饮用水水源。但据了解,梅溪上游有一小采矿区,为慎重起见,建议有关部门立即对其水质在不同季节取样检测,再根据检测结论确定水源的可靠性。

(四)水厂规划

现状水厂已建成1.7万m3/ d的规模。由于受到场地条件限制,已无法扩建,而且水厂设施较为陈旧,水源又会受到污染的威胁,因此规划建议该水厂使用到一定年限后,再改造成配水厂,负责贮水调蓄、中途加压及分区供水,以满足不断扩大的供水范围的供水要求。

规划新建水厂,结合水源情况,选择厂址设在本规划区北部梅溪南岸。考虑仙店创业园用水总量暂按1.0万m3/ d估计,新建水厂规划规模4.0万m3/ d,占地按3.0hm2控制,分两期建设。

另外,高尔夫球场及主题公园等用地的绿地浇洒用水采用自备水源分质供水的方式,从梅溪或崇阳溪取水直接加压供应。

(五)供水管网规划

由于本规划区中部地带地势较高,平均204.50 m,供水最高点达221 m,而外围地势较低,平均185.50m,而且新建水厂距用水中心发负荷较远,为保证供水安全,节省水厂运行费用,降低能耗,提高供水质量,规划采取分区供水方式,即中部地势较高区域及规划区南部公馆小区一带由改造后的配水厂二次加压供水。特殊压力要求的用户应采取自行加压。

高尔夫球场及主题公园绿地浇洒由业主自备分质供水管道单独供水。

(六)水源保护

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应由供水部门提出,环保部门主持,会同规划、城建、卫生等部门根据国家关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规定和法律文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并进行日常监督,调查及管理工作。

保护目标是使水源质量标准达到《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地面水环境

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2006-2020)

质量Ⅱ类水体标准,个别项目不超过Ⅲ类。

保护措施包括设置水源卫生防护地带、建立水源保护区,具体按有关要求确定实施细则。

二、排水规划

(一)排水现状

度假区属山区丘陵地形,现状建成区西高东低,自然排水条件较好。但由于长期缺乏全面的、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排水专项规划作为排水设施建设的指导依据,造成排水系统较为混乱,存在较多问题。

现状建成区排水体制不明确,既有分流制,又有雨污合流现象。

在武夷大道1#路西侧14#路至兰亭酒店间路段敷设有一条由北向南的管径为D400~D800的污水管道,长度约为2km,末端接入一排水涵洞,最终排入崇阳溪。建成区内部分建筑的排水接入污水管道。

由于设计施工不规范,管道维护不到位,支管系统不健全,过街管预留不足,导致雨污水管道混接及管道堵塞淤积较为严重。1#路东侧建有一条约2m宽的灌溉及排水渠,原灌溉的功能区基本取消,现只用来排水。大部分沟段采用的是明沟的形式,局部为盖板暗沟。由于多年来缺乏管理,年久失修,沿线垃圾乱倒,淤堵现象已十分严重,许多沟段已不能互通。而且附近建筑及排污管线为图方便,就近接入该排水沟。每逢下雨,污水外溢四处漫流造成污染,已严重影响度假区的形象。

新建小区及道路下多数已单独敷设污水管,但由于一些污水管道无法衔接,形不成系统,使得污水只能排入雨水系统,造成污染。

度假区目前尚未建设污水处理厂。大部分建筑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放。近期部分较大规模的宾馆有设置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

现状除部分小区雨水采用管道外,大部分道路采用的边沟或排水沟的形式。沿崇阳溪东岸有4处大小不等的排水口,区内雨污水目前基本通过这4处排水口直接排入崇阳溪中。

(二)排水体制

本规划区紧邻国家级旅游风景区,是旅游度假胜地,对环境质量要求相当高,因此必须采用分流制的排水体制,才能达到彻底保护环境、提高旅游品味和档次、树立旅游形象的目的。

本规划确定规划区范围内均采用雨污水分流的排水体制。

(三)污水工程规划

1、水量预测

生活污水转化系数按85%考虑,绿地不计污水量,其他用水转化系数按30%计算;生活用水日变化系数Kd取1.6。经计算,本区平均日污水量约为1.2万m3/ d。

2、处理厂规划

污水处理厂选择在度假区的南侧,该处位于城区的下风向,处于水体下游,污水处理排放口可选择就近排放至崇阳溪,污水处理厂规划规模 1.2 万m3/ d,占地0.8ha,采用二级处理工艺。

3、污水管道系统规划

区内污水主要由北向南排入污水处理厂。污水管道系统结合地形及现状排水设施情况进行布置,共分3个系统:第一个是沿岸排污系统,沿岸敷设一条污水干管,收集沿岸至1#路西侧一带的污水;第二个系统是1#路排污系统,以现状1#路上敷设的污水管为基础,加以清理、疏通,并完善支管系统,收集度假区中部一带的污水;第三个系统是南武路系统,沿南武路南段敷设的污水干管,收集度假区东南一带的污水。

(四)雨水工程规划

1、暴雨强度公式采用本院编制的武夷山市暴雨强度公式:

设计重现期Te:一般地区取1年一遇标准。

2、雨水管渠系统规划

雨水管渠布置应根据地形就近顺畅地将雨水排放入河流中。由于崇阳溪东侧修筑防洪堤,沿线预留的排放口仅有4处,因此本度假区西侧雨水管渠系统以这4处排放口为核心进行组织排放。

第一个出口在四区鸽场段,桩号L12+030处。此处现有一条自然排洪冲沟,宽约1.5m,防洪堤在此处设计有涵洞水闸,并配以排涝站,涵洞2.5m×3.0m,排涝流量1.61m3/s。规划

)

/

(

8.638)

+

(t

0.495LgT e)

+

2247.563(1

0.704

s

ha

L

q?

=

度假山庄总体规划

编制单位:上海同大建筑设计事务所项目负责人:张洵伟(一级注册建筑师)技术负责人:张善根(一级注册建筑师)项目编制人员:张洵伟(一级注册建筑师) 张善根(一级注册建筑师) 李光澜(电气工程师) 王建周(给排水工程师) 高新太(暖通工程师)

规划说明目录 第一章现状条件分析 第二章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 第三章用地布局 第四章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 第五章道路和绿地系统设计 第六章各项专业工程规划和管网综合 第七章竖向规划 第八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十章防灾系统和安全系统 规划图纸目录 规划地段区位图 规划地段位置图 规划地段现状图 规划总平面图 规划分析图 道路交通规划图 景观规划图 竖向规划图 强弱电规划图 给水规划图 排水规划图 一号楼效果图 二号楼效果图 三号楼效果图 五号楼效果图 各单体平立剖面图

第一章现状条件分析 一、项目概况 滴水山庄度假村是安吉大场坪休闲度假旅游项目的首期工程,位于该项目的入口段(即项目总规中的桃花山庄部分)。 大场坪休闲度假旅游项目位于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是长三角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对外开放的旅游风景区,北靠天目山、面向沪杭宁。报福镇位于安吉县西南部,距县城递铺27公里,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最高峰桐杭岗,海拔1300米。境内有统溪、景溪、深溪等5条主要的山溪,森林覆盖率达82.7%,林木蓄积量5.1万立方米,年产毛竹300万支,山核桃、高山有机茶、石岭笋干、报福本鸡等土特产远近闻名。报福镇是全省首批命名的生态乡镇,自然景色优美,高山怪石、清溪飞瀑等山水景观星罗密布;人文景观渊源丰厚,有中张畲族少数民族村、南天目古寺庙群和众多名人传说,境内还有统里红石崖、深溪冰川石浪,石岭大汉七十二峰景区和南坞山景区等诸多旅游资源,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独特风情,报福镇农家乐也已初具规模,吸引着八方来客。 大场坪休闲度假旅游项目规划实施周期较长,特别是主体区域大场坪、小湾里河九涤弯等处需等新辟公路建成后才能进行开工建设,滴水山庄部分目前已有道路通达,将先期投入建设,预计于2010年末建成,2011年4月投入试运营,2011年7月投入正式运营。 二、项目用地 滴水山庄项目用地在滴水坎,位于大场坪休闲度假旅游区的东北侧山脚下,即景溪与滴水坑交汇处开始直上700米至三叠瀑止(391.04米—465.64米)。项目用地为13424.06平方米,其中已征项目用地11892.81平方米,待征项目用地1531.23平方米。度假村规划范围尚包括流转土地约36亩,合计规划面积56亩。 滴水坑区域为低山沟谷,沟谷中分布坡洪积碎(块)石,沟谷两侧分布侏罗系上统黄尖组熔结凝灰岩,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整个用地为狭窄的峡谷,有一条小溪贯穿全境,溪边有一条毛路,宽度为2.8-3.5米,区域内原有农户7栋,均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都较小,已于2010年5月全部拆迁完毕。区域内可用于建设的用地除原有的宅基地外,还有入口处第一栋农宅前临溪的菜地部位和峡谷地形变陡前最后一栋农宅前的一块原来农户堆放毛竹的场地,为更有效地利用,所以在2008年征地的基础上,又补征了这二块用地,以使建筑规模更为适合规模化经营管理。 滴水山庄度假村入口处原有农用变压器一台,采用220/380V低压架空线向山下及梅树坑区域农户供电。电话、广播、有限电视、移动均为架空线,杆线林立,杂乱无章。原住民生活用水均为自接山水,水量甚小,生活污水不做任何处理,挖坑自然渗透解决。原有市政设施十分薄弱。 第二章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 一、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1992年

武夷山旅游策划书模版2020

武夷山旅游策划书模版2020 Wuyishan tourism planning book template 2020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武夷山旅游策划书模版2020 前言:策划书是对某个未来的活动或者事件进行策划,是目标规划的文字书及实现目标的指路灯。撰写策划书就是用现有的知识开发想象力,在可以得到的资源的现实中最可能最快的达到目标。本文档根据不同类型策划书的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主办:xxx学院团委 xxx学院学生处 承办:旅游与管理系团总支 xxx有限公司团总支洋庄乡政府 活动顾问单位:共青团武夷山市委武夷山市旅游局 武夷山景区管理委员会武夷山市青年文化研究所 关于举办xxx学院第二届大学生旅游文化节 一.活动名称: xxx学院第二届大学生旅游文化节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xxx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建设海峡西岸绿色强校为目标,以“三绿”“四

会”“五开”“六为”的学校定位为行动指南,全面推进迎评促建工作。 三.活动主题: “传承文明相约武夷激情校园魅力旅游” 四.活动意义: 本届旅游文化节继承首届大学生旅游文化节的优良传统,进一步精心打造我校校园文化品牌,展现旅游文化,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亲身感受旅游文化,树立正确旅游行业观,从而了解旅游、实践旅游。同时,大学生旅游文化节也本着高校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服务海西建设的精神,为把武夷山打造成国际旅游大都市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武夷,热爱武夷。 五.启动时间:20xx年04月08日(星期四) 15:00 六.活动对象:武夷山市高教园区全体师生 七.活动地点:图书馆前广场、校报告厅、瑞樟区多媒体教室等 八.活动内容概况:本届大学生旅游文化节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

中国海陵三山岛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说明书

中国海陵三山岛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说明书 2006年4月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阳江市壹丰实业有限公司 美国WATG公司 伟信顾问集团有限公司

阳江市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管理委员会编制委员会:关德荣(区委委员、区管委副主任) 冯统轩(区管委办副主任) 陈林(区建设局局长) 冯常贵(区国土局局长) 吴朝所(区旅游局局长) 刘有定(区建设局副局长) 概念设计:美国WATG公司 项目管理:阳江市壹丰实业有限公司 黄小锋 施金铃 廖惠文 李金雄 郑明远 谢志强 伟信顾问集团有限公司 顾民生AR Arul-Kumarasan(项目董事) 李玉倩(项目经理) 赖颖鹏(助理项目经理)项目名称:中国海陵三山岛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 委托单位:阳江市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合同编号:05设12008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设计证书等级:甲级 设计证书号:[建]城规编第(021073号) 院长:陈建华(高级规划师) 总工程师:潘忠诚(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总规划师:王国恩(高级城市规划师) 审定:李少云(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审核:王进安(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初审:叶青(工程师、城市设计博士生) 项目负责:王进安(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设计人员: 规划:王进安(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李少云(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陈靖华(规划师) 敖勇(规划师) 马靓(助理规划师) 市政:熊秋文(高级工程师) 王建辉(工程师) 余以文(助理工程师)

中国海陵三山岛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说明书 (1) 第一章规划背景综述 (1) 1.1 规划背景 (1) 1.2 相关规划综述 (1) 1.2.1 《海陵岛总体规划》(1992年) (1) 1.2.2 《阳江市海陵岛经济技术开发试验区近期建设规划》(2004年) (1) 1.2.3 《阳江市城镇体系规划(2005-2010)》(征求意见稿)(2005年) (2) 1.2.4 《海陵岛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总体规划/招商说明书》(2004-2005年) (2) 第二章现状综合分析 (3) 2.1 区域地理自然概况 (3) 2.1.1 地理位置 (3) 2.1.2 气候条件 (3) 2.1.3 水文地质 (3) 2.1.4 地形 (3) 2.1.5 地震 (3) 2.1.6 海水与沙质 (4) 2.1.7 旅游资源条件 (4) 2.2 区域历史与社会经济概况 (4) 2.2.1 历史沿革 (4) 2.2.2 社会经济状况 (5) 第三章规划目标与理念 (6) 3.1 规划依据 (6) 3.2 规划指导思想 (6) 3.3 规划目标与理念 (6) 第四章规划性质与规模 (7) 4.1 规划期限 (7) 4.2 度假区性质 (7) 4.2.1 度假区发展特征 (7) 4.2.2 发展方向与目标 (7) 4.2.3 度假区性质 (7) 4.3 规划规模 (7) 4.3.1 人口规模 (7) 4.3.1.1 现状人口分析 (7) 4.3.1.2 规划人口 (7) 4.3.2 用地规模 (8) 第五章土地利用规划 (9) 5.1 规划结构 (9) 5.2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9) 5.3 居住用地规划 (9) 5.4 市政设施用地规划 (9) 第六章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10) 6.1 道路网格局 (10) 6.2 道路分级 (10) 第七章绿地系统规划 (11) 7.1 公共绿地 (11) 7.2 生产防护绿地 (11) 第八章市政工程规划 (12) 8.1 电力工程规划 (12) 8.1.1 电源规划 (12) 8.1.2 用电负荷预测 (12) 8.1.3 10kV电力电缆规划 (12) 8.1.4 分期实施建议 (12) 8.2 电信工程规划 (12) 8.2.1 规划区周边电信现状 (12) 8.2.2 电信负荷预测 (12) 8.2.3 电信局所规划 (12) 8.2.4 电信电缆管道规划 (12) 8.2.5 分期实施建议 (13) 8.3 给水工程规划 (13) 8.3.1 规划区周边供水现状 (13) 8.3.2 用水量预测 (13) 8.3.3 水源及给水管网规划 (13) 8.3.4 分期实施建议 (13) 8.4 燃气工程规划 (13) 8.4.1 现状用气概况及气源规划 (13) 8.4.2 用气量预测 (13) 8.4.3 燃气供应设施及管网规划 (14) 8.4.4 分期实施建议 (14) 8.5 污水工程规划 (14) 8.5.1 污水量预测 (14) 8.5.2 污水处理厂设置 (14) 8.5.3 污水管网规划 (14) 8.5.4 分期实施建议 (14) 8.6 雨水工程规划 (14) 8.6.1 雨水量计算 (14) 8.6.2 雨水管网规划 (14) 8.6.3 分期实施建议 (15) 8.7 管线综合规划 (15)

山西泽州珏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地方社会经济状况 山西泽州珏山景区(以下简称景区)所属的泽州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东与陵川县相邻,西与阳城县、沁水县接壤,南与豫北平原的济源、沁阳、博爱、焦作交界,北连高平市。是“晋豫之咽喉、山西南大门”,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全县辖10镇16乡,639个行政村,1204个自然村,总面积2023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人。主要民族为汉族、回族。除此之外,还有为数不多的蒙、满、朝鲜、布依、苗、白、土、壮等民族。 早在20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泽州就有先民集居。3500多年前的夏末,夏桀王曾迁都于高都的垂棘山。春秋战国后期,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这里为高都县。唐高祖武德元年,始设晋城县。新中国成立后至1983年,晋城县先后归山西省长治专区、晋东南专区管辖。1983年,晋城县改为县级市。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改革,县级晋城市划分为城郊两区。从原县级晋城市的30个乡(镇)中划出26个乡(镇)组成晋城市郊区,归新建的晋城市管辖。1996年8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晋城市郊区撤区设为泽州县。 泽州县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地质储量44亿吨,铁矿储量5亿吨,铝土矿储量在1亿吨以上,大理石储量300万吨。林牧资源相对丰富,有各类果树7.2万株,果园面积1508公顷,林地面积74.5万亩,森林覆盖率20.6%。牧坡草地14.81万亩。 泽州全县有耕地72万亩,土壤多为碳酸盐褐土,自然肥力较高。主要产业有:种植、养殖、林果业等。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红果、苹果、黄梨、核桃、花椒、猪牛羊肉、鸡蛋、蜂蜜等。泽州是全国8大红果生产基地之一。 泽州主要产业有煤炭、冶炼、铸造、机械、化工、建材等,为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生铁产量居全省之首。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15.85亿元,同比增长10.1%;财政总收入20.76亿元,同比增长20.2%;一般预算收入6.36亿元,同比增长26.53%;农民人均纯收入5517元,同比增长9.03%。泽州经济实力排名为我国中部地区第50名,山西省第5名,分别比2007年前移了4位和1位。 二、区域旅游发展情况 泽州县是山西和中原打造“大旅游”线路中重要的连接点,人文旅游资源独特,自然风光秀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县遗存有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补天遗址、汉唐及明清各朝代的古代建筑、古石刻、古镇、唐元塑像之精品的“青莲寺、玉皇庙彩塑”、抗日与解放战争时期大量的革命旧址、全国卫生模范村之称号的“东四义小康景区”等物质文化遗产和剪纸、面塑、根雕等丰富的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县景区有珏山、龙门、山里泉、李寨、东四义和卧龙山六处,较为成熟的景区是珏山和山里泉。珏山景区有“晋魏河山第一奇”之美誉,山里泉景区有“北方江南”之褒称。泽州境内的珏山吐月、松林积雪、孔子回车、白马拖缰为泽州四大历史名胜。近年来,泽州县近来以“旅游强县、文物兴县”为发展目标,努力打造“山、水、湾、古镇”四大旅游品牌,实现了全县旅游健康有序发展。泽州县现有星级饭店3家,其中四星级酒店2家,二星级酒店1家,分别是富景国际饭店(四星)、高都大酒店(四星)、太行饭店(二星)。旅行社共有3家,分别是友好国际旅行社(国际社)、美韵旅游有限公司(国内社)、和谐旅行社(国内社)。泽州已先后四次成功举办金秋小康旅游节、“金镜头”、“西部作家诗词会”等活动。连续几年分别参加了在山东烟台、广西桂林、山西太原、河南郑州等地举办的“旅游交易会”,成果明显。旅游宣传促销初见成效,地接游客逐年增长,旅游收入正在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县景区建设资金预计总投入达到31270万元;交通道路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5578万元;环保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3850万元;服务设施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5300万元;旅游营销资金预计投入达到201万元,合计46208万元。2007年,泽州共接待游客3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1313.5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14383.5万元。泽州旅游正处于稳步上升通道。 三、景区现状 珏山景区自1996年开始开发,历经多年打造现已成为山西自然、人文、生态为一体的旅游新热点,是晋城旅游发展的龙头景区之一,与阳城的皇城相府、陵川的王莽岭形成了晋东南旅游区的三足鼎立之势。特别是近年来,珏山景区与三八煤矿组建成立了“山西泽州珏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后,加大了景区的投资力度,景观建设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景区几年来共计投资 3亿元,建成了三星级珏山宾馆一座、晋东南第一条索道,修缮了珏山西顶、金顶和南顶慈云阁等道教建筑群,聘请了大德高道主持珏山道教法事,恢复了珏山道教活动,完成了道教观光区、寺南窑景区入口服务区建设,修建并绿化亮化了北斗广场、办公住宿区、索道及各景观点连接公路、山上步道、通信基础设施等项工程项目,改善了水、电、暖、吃、住、行等基础设施,建立了导游、宣传促销队伍,开展了宣传营销活动。目前,景区管理机构完备,服务设施齐全,初步形成了一个能够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接待服务体系,年均接待量达到了10万余游客。珏山景区现已成为山西文明委确定的“文明和谐景区”和山西国土资源厅命名的省级地质 公园。2009年,珏山-青莲寺景区还通过了国家旅游局AAAA级旅游区、林业部门省级森林公园、国土部门省级地质公园的评定,珏山吐月故事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示范地也落户在珏山景区。此外,珏山景区还荣膺“中国百家避暑名山”的称号。 四、原有规划梳理 珏山景区前期主要依据《珏山景区控制性详规》(2005年-2020年)和《蕴月湾片区旅游开发修建性详细规划》(2009年-2013年)进行开发。 (一)已作的《珏山景区控制性详规》 1、核心内容 (1)规划范围:抽水站以东,马鞍山岭(天池岭)以西,风门岭以北和晋焦高速公路丹河段以南的景区10平方公里范围。 (2)规划年限:2005年~2020年。 (3)功能定位:以丰富多彩的传统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为基调,以奇山、曲水、幽谷、茂林等自然景观为依托,具备文化体验、祭拜、观光、休憩、康体、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的景区。 (4)性质定位:珏山景区总体上将建成人文资源景观、自然山水风光及特色旅游产品三位一体的文化、宗教、康体型AAAA级景区,同时也是晋东南和豫北地区城市居民假日游览和度假的后花园。 (5)主题形象:佛宗净土源青莲,太行真武归珏山;珏山道,青莲佛,太行月,晋魏风。 (6)总体布局:一路,一水、五区、九点。 ●一条旅游道路主轴:即从景区入口开始,直至一家庄的旅游主干路,通过该条主干道路把主要景点及各类旅游功能串连在一起。 ●一条河谷游览水轴:游览丹河曲折的河谷是整个珏山景区的特色。丹河是整个珏山景区的水脉。大坝以上为水上游览带,大坝以下为亲水游憩带。

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整体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城市发展战略要求 随着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城市的提出,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推动了城市建设由本市向周边城市扩的步伐,使得城市规模得到扩大,周边地区将逐步成为发展的重点地区。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做为市“东拓”发展的重点区域,对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整合规划的编制,将明确了未来至2020年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建设的规模以及空间形态。 近年来随着市跨越式发展及长泰县的大开发,使得规划编制与发展实际脱节,存在各片区发展步调不一致,规划的衔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过程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区域拓展的速度超出了规划的预测,使得长泰县局部片区缺乏规划指导。 二、城市建设管理要求 《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总本规划》于2004年编制,为使规划区健康有序的发展,加强城市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序拓展。需针对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对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相关规划进行整合,对原有规划进一步落实与深化。以促进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开发的顺利进行,推动建设步伐。三、市政配套建设需求 由于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前期建设过程中,缺少相对完整的规划指导,各项目却相继落地,导致了项目建设与市政配套落后的矛盾,需有更完善的规划来指导该区的市政设施建设。

作物几乎整年都可以生长。 第二章现状概况 一、规划区位、围 规划区位于长泰县东南部,辖有十里、旺亭、山重、后坊四个村及林果场等等(包含整 个马洋溪流域)。 本次规划围为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管辖围,东邻集美区、海沧区,西靠兴泰开发区和港镇, 南接龙文区、龙海市,北毗港镇、枋洋镇。规划区距离市区17公里,距离市沧海大桥39公 里,距离市106公里,距离潮汕地区200公里,距省会城市290公里,区位条件优越。 规划区总用地138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11439人。 二、现状概况 1、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规划区海拔最高965.8米,最低16.7米,平均海拔450米左右;地理地貌 属于低山丘陵,山峰,台地,阶地,谷地,悬崖等,近,中,远程景观效果强;水资源丰富, 森林植被茂盛,生态环境良好。围尚有大小不等的水库(塘)和溪流,其中红岩水库是区域 最大的水库,马洋溪是区域最大的溪流。 气候:规划区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湿多雨,四季温和。最冷月(一月)平 均气温12.6℃,全年平均气温21℃,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8.6 ℃,全年平均气温21 ℃。 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000 小时左右,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达127.8 千 卡/cm2,大于10 ℃活动积温达7400 ℃左右,全年无霜期长达328天(霜日仅6-8天),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

□总则 开发建设单位: 四会市志高华美投资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单位: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范围与面积: 度假区规划开发总用地范围:东起迳口大道,西至迳口镇北乡村、新围村,南临118省道线,北至440县道和403乡道,总面积约22.31km2。 规划依据: 1.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旅游局,1992年2月; 2.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国务院,1992年; 3. 《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3年;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1997年5月; 5.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国家技术标准监督局,1999年; 6.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2000年10月; 7. 《旅游规划通则》,国家旅游局,2003年; 8.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国家旅游局,2003年; 9. 《广东省旅游管理条例(2006-2010)》; 10. 国家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 规划参考: 1. 《四会市迳口镇总体规划(2006-2020)》; 2. 《肇庆市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 3. 《肇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 4. 《四会市天海湖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5.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概念性规划》(2009-2017); 6.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立项批文(肇庆、四会、迳口共12份)规划分期: 本次规划年限为12年:2010-2021年,分三期:近期:2010年-2013年(重点规划建设期) 中期:2014年-2016年 远期:2017年-2021年 规划成果: 1.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文本) 2.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3、《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图集)

武夷山自由小镇规划文本

规划总论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正确指导自由小镇生态休闲旅游区的开发建设,保护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合理地规范自由小镇旅游区的开发行为,确保自由小镇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背景 武夷山,武夷山位于江西与福建西北部两省交界处,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自遊小镇,已成为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地一道靓丽的景观,吸引着更多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据了解,自遊小镇是由上市公司三木集团投资建设的独具特色、配套齐全、业态丰富以自游行服务、养生度假为核心的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占地面积875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人。自2011年8月动工以来,已完成40%的内设项目。全境皆山水相依,自然景观美不胜收,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得天独厚。 第三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项目占地面积875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 第四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8—2020,共2年,分为一期。2018-2020。 第五条规划原则 (一)生态保护原则 (二)市场导向原则 (三)人文关怀原则 (四)特色创新原则 (五)产业联动原则 (六)可操作性原则 (七)可持续发展原则 现状及前景分析 第六条资源现状分析 (一)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从调查统计的情况来看,营地区位于东侧B地块,占地470亩,目前,一期项目有游客服务中心、3D露天汽车影院、房车营地、帐篷露营地、加油站、野外烧烤、儿童乐园、茶吧、棋牌室、两岸咖啡、麦当劳等;二期项目有大型生态停车场、温泉木屋、汽车旅馆、各式餐饮等。 (二)旅游资源定性分析 1.罕见的风景区 2.河道逶迤,景色优美

群龙瀑旅游区总体规划说明书说明书

1群龙瀑旅游区基本情况 1.1 位置与交通 贺州群龙瀑旅游区位于北纬24°32′30″—24°35′,东经111°33—111°35′,地处广西贺州市北侧,距贺州市区约18km,有近年新建沥青公路相通。 广西东北部的贺州市自古以来即为湘粤桂边陲的陆路交通枢纽,是从中原到岭南的重要门户,经贺江下梧州入西江可达广州、香港,过鹰阳关经连山、连南可到粤北重镇连州、韶关。现今,从内蒙锡林浩特到大陆最南端广东海安纵贯南北的207国道和从云南临沧到江西瑞金东西方向的323国道在贺州交汇,国家铁道路网规划的洛阳—湛江铁路和柳州—韶关铁路也经过贺州。作为桂林—梧州二级公路的中间点,贺州北距著名旅游城市桂林216km,南距桂东门户梧州165km。贺州与广西首府南宁市公路里程565km,距广州市325km。正在建设中的桂梧高速公路与拟立项建设的贺州—怀集-广州高速公路将更为拉近城市之间的经济距离,使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附图1)。 1.2自然概况 广西贺州群龙瀑旅游区是一个拟开发的旅游区,处于贺州市八步区黄田镇路花村东北部的集体山地当中,规划区内现在无人居住,主要开发基础为自然旅游资源。 1.2.1 地质地貌 贺州市在大地构造上属华南褶皱系南岭褶皱带,其北部燕山期花岗岩发育,规划区就处于燕山期姑婆山岩体之内。据区域地质资料,姑婆山岩体北东与北北西向线形构造发育,其中纵贯岩体的北北西向大断裂,正从规划区东侧通过(图1)

图1 贺州姑婆山地区卫星照片与构造解释 贺州市北部湘粤桂交界地区为南岭山脉中的萌诸岭余脉,属中山地区,地势总的来说是东北高,西南低。但规划区已处于山脉西南缘低山-丘陵过渡地带,东临断裂所成北北西向山谷,北面最高山峰姑婆山1730.9米,所以规划区内又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北面大横冲—独冲一带周围山头可达900-1000米,而南面的杨梅冲周围山头只有300-500多米。 1.2.2 气候与水文 贺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据贺州市气象局历年观测资料,贺州市年平均气温18.2℃,极端最高气温39.5℃,极端最低气温-4℃,年平均降雨量1704mm,年蒸发量1650mm,相对湿度80%以上,年平均无霜期299天。但山区海拔较高,温度偏低,姑婆山顶年平均温度只有10℃,比本地年平均气温低约8℃。一般情况下,山区温度也会比市区低2-4℃,冬春季节则会低6-8℃。 由于北北西向纵谷成为气流的良好通道,特别是规划区周围森林茂密,小气候明显,夏季比较凉爽,冬季则出现霜冻,有时也有降雪。 规划区属西江支流的贺江流域。由姑婆山发源的姑婆江在大横冲-独冲东侧自北向南经过,并在独冲口附近形成“Ω”形蛇曲和一段数百米的峡谷。在江流蛇曲以西,近北西方向的独冲山溪在末端折转两个90°以后,仍向南东方向在蛇曲顶部注入姑婆江(见附图3)。据有关资料,姑婆江最大流量86m3/s,最小流量0.8m3/s。 大横冲-独冲西部,十八水近北南方向的山溪到大横冲汇合以后,转为近东西方向,流淌一公里多以后与姑婆江汇合。由于下游1公里附近筑坝拦水发电

武夷山景区调查报告

武夷山景区满意度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年11月25日 调查地点:武夷宫景区

目录 一武夷山概况 (3) 二武夷山景区具体调查过程 (4) (一)调查目的 (4)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4) (三)调查方式 (4) (四)调查时间 (5) (五)调查容 (5) 三调查结果分析 (5) 四调查过程展示.......................... 错误!未定义书签。五调查总结与建议 (14) 五调查总结与建议 (14) 武夷山景区游客调查问卷 (17)

一武夷山概况 武夷山市位于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属中亚热带地区,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是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全市总面积2813平方公里,总人口22.37万人,辖3镇、4乡、3个街道、4个农茶场、115个行政村。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处,世界23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之一;境拥有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原中央区县,先后获评全国十大文明风景旅游区、全国三绿工程茶叶示县、全国首批5A级风景旅游区、中华十大名山等。 武夷山具有独特、稀有、绝妙的自然景观,属罕见的自然美地带,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代表。1982年11月国务院批准在此设立武夷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70平方公里。武夷山景区属典型的丹霞地貌,九曲溪盘环区,九曲溪两岸分布着36奇峰、99岩。1990年原世界旅游组织执委会主席巴尔科夫人在游览武夷山后欣然题词:“未受污染的武夷山风景区是世界环境保护的典。” 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是尚存的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是代表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武夷山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1979年7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5万亩。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5.3%,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8万至9万个,是“天然氧吧”。武夷山物种资源极其丰富,已知植物种类3728种,动物种类5110种,被中外生物学家称为“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世界生物之窗”。 武夷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其境的“古闽族”“闽越族”文化遗存是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武夷山曾是闽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宋代,武夷山集儒、道、佛于一身,被儒家称为“闽邦邹鲁”,道家称为“升真元化洞天”。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在这里生活、著书、讲学长达50年,朱子理学在这里萌

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2010-11-16 15:42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二月二日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国务院新近 制定的《关中—天水经济圈总体规划》,未来20年,西安将以建设国际大都市为目标,实施享誉世界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临潼作为西安国际大都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承载区域,已具备了全面启动建设、率先建设的各项条件。为了加快临潼旅游业发展,使之成为我国和陕西、西安旅游产业的龙头,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临潼区人民政府就共同建设“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制定以下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 临潼素有“中华源脉”之称,历经周、秦、汉、唐,一直为京畿之地,历史遗存众多,地热资源丰富,拥有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华清池等世界文化遗产和著名景区,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之一。对临潼进行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和曲江新区管委会、临潼区委、区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一项重大工程,对加快西安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资源的有效配置,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规划 (一)总体思路 1.项目名称 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以下简称“临潼度假区”) 2.发展定位 以临潼享誉世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山水生态建设为先导,以历史文化和现代休闲旅游的交相辉映为特色,建设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温泉疗养、商贸会展为一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成为陕西、西安旅游的国际新品牌。 3.总体目标 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创造山水城市和现代旅游规划建设的国际典范;实现历史与现代、生态与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共融,协调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大发展,实现区域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4.基本原则 符合《关中—天水经济圈总体规划》和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符合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规划指导下开发建设。生态建设与改

旅游区总体规划

旅游区总体规划 1 2020年4月19日

浙东第一古街”旅游区总体规划(纲要)鄞县东钱湖镇韩岭村 浙东旅游科学研究所 宁波英才规划咨询有限公司 二0 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二章旅游资源及评价 第三章景区空间布局与分区规划 第四章骨干旅游项目策划 第五章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六章专项规划 第七章旅游市场开发规划 第八章规划实施建议 附图: 1.区位关系图 2.旅游资源分布图 3.规划总图 4.规划结构图 5.旅游服务设施与交通规划图(暂缺) 6.入口迎宾区规划详图 7.烟草博物馆规划详图

8.民俗博物馆规划详图 9.民居博物馆规划详图(暂缺) 10.鉴湖广场区规划详图(暂缺) 11.善应庵规划详图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区位置及范围 ”浙东第一古街”---韩岭位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东钱湖南岸,属东钱湖南湖景系,横街历史文化景区,处于东经121o34ˊ,北纬29o52,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 本次规划核心区域为韩岭行政村所在地,面积约为 0.44平方公里。考虑到项目远期发展及周边风景旅游资源分布状况,规划涉及范围延展至:东起塔沙岭山脊线,南至林下山云南寺,西以象鼻山山脊为界,北至钱湖南岸延伸水域约350米左右,总面积约为 2.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为0.22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 根据<东钱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对韩岭老街开发利用方向的定位及韩岭区位与资源特点,本规划确定区域开发目标为: ◆浙东古村风情旅游区 ◆东钱湖南湖区服务中心 三、规划依据 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5.6 国务院发布 2、<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 1993.12 建设部发布 3、<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1996.7 省人大常委会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香山街道总体规划 香山街道作为太湖旅游度假区中心区,其规划完全参照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要求,并按照太湖旅游度假区中心区总体规划执行。 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GB50298-1999) 5、2002年12月中央领导关于对有关专家对建设太湖文化园区建议的批示。 6、《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7、《市城市规划若干强制性容的暂行规定》 8、国务院国发[1992]46号关于试办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 9、一九九二年七月向国务院上报的《胥口旅游度假中心总体规划报告》 10、国务院国函[1992]134号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的批复 11、国务院国函[1993]83号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两个度假中心更名的批复 12、《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1993年) 13、1995-2003年太湖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与实施纲要 14、省政府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批复(1995年) 15、省规院《东山、西山、光福景区总体规划》(2004年) 16、现状基础资料调查 二、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保护优先是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基本出发点。规划将充分保护好度假区的生态环境、自然山水格局、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2、整理协调原则:整理度假区目前的用地现状,对不符合度假区性质定位的用地予以置换,对已批租地块,规划将从有利于度假区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用地性质进行合理调整。 3、综合配套原则:将旅游度假设施的开发与度假区的建设结合起来,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适宜性,合理安排配套设施,使旅游开发与度假区的环境协调发展,从而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满足度假区的功能定位需求。 4、可操作性原则:规划是度假区工作的前提,规划应为管理服务,应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依法保护、建设和管理度假区的依据,因此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武夷山景区调查报告

武夷山景区满意度调查报告 调查 时间: 2012年11 月25日 调查 地点:武 夷宫景区 目录 一武夷山概况 (5) 二武夷山景区具体调查过程 (7)

(一)调查目的 (7)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8) (三)调查方式 (8) (四)调查时间 (8) (五)调查内容 (8) 三调查结果分析 (8) 四调查总结与建议 (22) 此次调查报告我们组员主要是针对游客对武夷山景区满意度的调查,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归纳在景区的可进入性、讲解服务的专业性、景区景点的设施设备问题等,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游客的一些旅游爱好对景区的再开发提出了建议,以及目前景区对游客的满意程度,对于景区未来开发与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22) 我们小组认为影响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的因素有以下六个方面。 (22) 1.武夷山景区景点的满意度。即包括了景区景点选择游览的方式的满意程度,景区景点的建设与设施设备满意程度,景点项目的满意程度和景区的安全保卫满意程度等。 (22) 2.武夷山导游人员景点讲解服务。主要指导游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这包括了导游

人员的正确委派,由旅行社委派的具有合格的有专业技术的导游人员,不仅要了解武夷山的旅游景点还可以更好的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 (22) 3.武夷山景区的可进入性。指旅游景区的交通设施状况。武夷山的交通状况还不是很完善。武夷山的交通现状: (22) (1)武夷山虽是公路、铁路、机场及其具备,但是这只是旅游当中最初的规模,可进入性比较差,遇到旅游高峰期就会出现交通堵塞、进入难、出去更难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武夷山的交通设施仍是有限,线路开发还未俱全,售票处较少,服务员的素质要求还不到位。交通也不是很规范。 (22) 4.武夷山的旅游安全。旅游安全指旅游景区是否认真执行有关部门制定的安全保卫制度;有无安全保卫设施;有无安全隐患;是否建立紧急救援机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23) 5.武夷山景区环境卫生的满意度。景区环境卫生满意度指武夷山旅游景区食品、公共厕所、游泳场所、垃圾箱等各类设施的清洁状况对游客的影响。 (23) 6.武夷山景区的游客容量。游客容量是指一个景区的游客容量是有限的,这主要建立在自然和环境的相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 (23) 7.武夷山景区的管理服务。景区的管理服务指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是否健全;顾客投诉机制情况;是否为特定人群配备旅游工具、用品,提供特殊服务。 (23)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小组提出了以下的七点建议: (24)

贵安温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1-2030)环境影响报告书

贵安温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11-2030)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7年12月·福州

目录 1规划概述 (3) 2环境现状评价结论 (7) 2.1自然资源及社会环境概况 (7) 2.2生态系统现状 (8) 2.3旅游资源现状 (10) 2.4环境质量现状 (10) 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论 (12) 3.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12) 3.2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3) 3.3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5) 3.4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5) 3.5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 3.6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7) 3.7社会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7) 4规划方案综合论证 (18) 4.1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论证 (18) 4.2规划方案的可持续发展论证 (21) 5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 (21) 6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21) 6.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1) 6.2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 (27) 6.3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28) 6.4土壤环境保护措施 (28) 6.5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29) 6.6声环境保护措施 (30) 6.7固体废物影响减缓措施 (32) 6.8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风险防范措施 (32)

7评价结论 (34) 1规划概述 1.规划范围 贵安温泉旅游度假区位于福州市连江县境内,毗邻连江县城,距城关约6km。总规划用地面积约111.31km2。本次的规划范围:规划区范围西起塘坂水库坝址,东至朱步村,含潘渡乡的贵安、潘渡、朱步、陀市、溪利、东雁、仁山、坡西8个村的全部范围,以及敖江镇长汀村、江南乡连沙村的部分范围。 2.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 (1)发展定位 以良好的温泉资源、深厚的文化资源、便利的区位条件、优美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成为以温泉休闲养生为基础,集旅游度假、会议展览、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具有国际品质的温泉度假区。 (2)旅游定位 “中国温泉之都”的王牌旅游目的地,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创建海峡旅游圈内第一个具有国际品质的温泉度假区。 3.旅游空间布局 三区:贵安温泉休闲度假区、潘渡创意休闲区、仁山生态拓展区 两带:潘溪山水休闲带、驿道温泉文化体验带 (1)贵安温泉休闲度假区 以温泉为主题,融合驿道、森林、高尔夫、古镇等要素,形成综合性的温泉休闲度假区。

武夷山生态旅游市场分析

武夷山的生态旅游开发 林婷茹07地理 070904006 【摘要】: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可对武夷山来说,生态旅游发展之路已经走了将近30年,近年来,武夷山生态旅游发展的“步伐”更加成熟、稳健。面对其他生态旅游区的崛起,武夷山的生态旅游开发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武夷山生态旅游开发目的原则 【引言】: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最有生命力、最有发展前途、越来越受欢迎的旅游事业,成为21世纪我国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武夷山依托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生力军,伴随着旅游业向纵深不断发展,武夷山已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武夷源、玉龙谷、青龙、龙川、大安源等生态旅游区为骨干的森林生态旅游体系,生态游给武夷山旅游业带来效益的同时,也给武夷山旅游贴上了“绿色”标签,成为世界遗产地的一张亮丽名片。武夷山生态旅游的红火必将推进其生态旅游的深度开发进程。 【正文】: 1、武夷山总体概况 武夷山市是中国重点风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自然保护区,拥有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全国第4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村古闽越王城遗址,以及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华侨经济开发区等。境内山水秀丽、风光奇特、人文荟萃、古迹甚多,1999年12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为世界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地。 地处东经117°37'22"~118°19'44"、北纬27°27'31"~28°04'49"。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全境东西宽70公里,南北长72.5公里。东连浦城县,南接建阳市,西临光泽县,北与江西省铅山县毗邻。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是一个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辖5镇、5乡、6个国有农茶场、115个行政村。总人口21.68万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属中亚热带地区,处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东、西、北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中南部较平坦,为山地丘陵区。市区海拔210米。地貌层次分明,呈梯状分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处黄岗山海拔2158米,在我国大陆称为“华东屋脊”,最低处兴田镇,海拔165米(河床标高海拔160米)。最高与最低点高差1993米,地势高低相差之大,为全省之最。闻名中外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主要部分位于境内,使武夷山市自然条件具备诸多特异性。 2、武夷山生态旅游开发 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科学的定义和开发原则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