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集群网络权力关系配置与集群剩余分配合理化_易明

产业集群网络权力关系配置与集群剩余分配合理化_易明

产业集群网络权力关系配置与集群剩余分配合理化_易明
产业集群网络权力关系配置与集群剩余分配合理化_易明

摘要: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是基于权力及权力配置的集群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它是集群治理主体在参与、互动、协调过程中相互博弈的结果。集群网络权力的来源、分配和运行决定了集群治理的效率以及集群治理模式的差异,并直接影响集群剩余的合理分配。为了避免集群网络权力的不均衡所造成集群剩余分配不公平不合理,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予以纠正,包括协调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慎重选择集群成员合作伙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监督作用、建立集群企业家协调机制、完善集群内的信息供给和传导机制、建立完善集群内部维权保护机制等。

关键词:产业集群;治理结构;网络权力;集群剩余;分配中图分类号:F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1)08-0161-04

产业集群网络权力关系配置与集群剩余分配合理化

*

明,李想姣,陈延辉

(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一、集群网络权力的基本内涵界定

Enright (2000)和Propris (2001)认为,集群治理结构是基于权力及权力分配属性的企业之间的关系。

[1]

这一定义

揭示了集群治理结构的本质,但忽略了集群治理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产业集群治理结构定义为:基于权力及权力配置的集群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它是集群治理主体在参与、互动、协调过程中相互博弈的结果。从我们对集群治理结构的定义不难看出,集群治理结构决定了治理过程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现在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治理内容的系统化上,也体现在治理路径的多样性上。这种复杂性也决定了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是通过各种权力关系配置和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向“良好的治理结构”转变的过程。同时,可以看到,在这一定义中,权力概念和权力关系配置被放到突出的位置,包括权力的属性、来源、配置和演进等,将是决定集群治理结构及其演进的关键要素。这样,对于权力内涵的界定和关系的分析就成为集群治理结构分析的重点内容。

Emeison (1972)在《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的政治基础》一文中指出,权力一词主要用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领域,[2]“能力”是权力一词的本源内涵,是指某个人或组织影响、支配或者控制其他人或组织的能力。

在产业集群中,集群企业、集群代理机构、公共服务机构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来自于属性、位置、功能的差异,来自于不同组织所掌握的信息和

资源的差异,从资源观的角度看,这种差异直接导致集群治

理主体之间权力的差异,这一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集群企业之间关系是均衡还是非均衡的,哪种关系对集群发展更为有利,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波特(1990)认为对称关系能够推动竞争,一个经济体起主导作用不利于集群发展;而更多的学者关注集群企业之间的非对称关系,

[3]

如Bathelt 和Taylor (2002)指出集群内部的平等权力结构

非常难以维持,[4]魏江(2003)指出,权力及等级差异的集群结构才是合理的。

[5]

事实上,关于集群分类的研究隐含着按

照集群企业权力分布差异进行集群分类的方法,如按照马库森的分类方法,将集群分为马歇尔式工业区、轮轴式产业区、卫星平台式产业区、国家力量依赖型产业区等,其中,轮轴式和卫星平台式产业区都存在一个或多个核心企业,或是领导企业,形成了一个非对称的权力体系结构,即便是马歇尔式产业区和国家力量依赖型产业区也不排除存在核心企业的存在。因此,集群企业之间是有明显差异的,从权力的角度看,我们将这种差异归结为不同企业由于资源、能力以及网络结构不同所造成的权力差异。并且,由于产业集群是一种典型的网络组织,这种权力不仅仅局限于单个企业,而是跨越企业边界,相互影响,扩展为网络权力。

从现有文献看,国内学者景秀艳博士较早提出了网络权力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在特定的企业网络中,一个企业动员或驱使其他企业实现自身愿望、满足自身利益需求的能力”,[6]她所关注的重点是生产网络中企业经济行为对其他关联企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特别是网络权力对企业

*基金项目:湖北省统计科研计划项目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UG100311)。

作者简介:易明(1981-),男,河南信阳人,经济学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李想姣(1976-),女,湖北仙桃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陈延辉(1973-),男,河南平顶山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空间行为的影响。与景秀艳博士的定义不同,我们认为,网络权力的存在,除了最基本的影响力、控制力以外,更重要的是,网络权力通过影响、支配和控制手段,直接决定剩余价值的分配。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其实是企业分工协作网络产生和深化的过程,分工产生的交易成本的本质既是权力。进而,我们将产业集群网络权力定义为某个集群治理主体影响、支配和控制其他集群治理主体的能力。

集群网络权力的基本内涵如下:首先,集群网络权力基于集群网络而存在,这一网络中涵盖了多元化的治理主体,根据权力来源及表现的差异可以将集群网络权力划分为企业网络权力、行业协会权力以及地方政府权力,分别对应集群治理体系中的企业网络治理、行业协会治理和地方政府治理。其次,集群网络权力比例构成由集群治理主体所占有的关键性资源和能力所决定。集群剩余是权力博弈的内容,集群网络权力结构决定博弈制度的选择性安排,而制度安排将影响集群成员的选择性行动,直接影响集群效率,进而影响集群剩余的规模。维护集群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需要依靠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制度形成的路径有两条:集权下的人为制造和分权下的全体一致而产生的制度权威。最后,集群网络权力表现为集群治理主体之间的影响力、支配力和控制力三个方面,体现出不同治理主体在治理网络中的重要性和对其他成员的约束力,集群治理主体拥有的网络权力大小直接决定其在集群网络中的位置以及获取集群剩余的能力。

图1集群网络权力体系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集群网络权力的存在并不否认集群治理体系的相互依存性,也不否认互动、协调手段的重要性,不同网络权力拥有者之间的互动、协调既是可行的,也是集群治理实践的常态。我们所要进一步了解和证明的是,网络权力的分布或者配置是均衡的还是非均衡的,不同权力配置关系对集群效率的影响,以及网络权力关系的演进趋势和规律。

二、集群网络权力关系与集群剩余分配

1.集群网络权力关系对集群剩余分配的影响

集群网络权力比例结构决定集群剩余的规模和分配,特别是,当集群网络权力关系由平衡向不平衡演进,集群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是非对称的不平等关系,虽然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没有所有权存在,但是基于权力不均衡而带来

的集群治理不是基于公平互惠的原则进行。处于网络权力结构高序阶的集群治理主体能够拥有较多的集群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如果其产生机会主义倾向,企业之间的合约效率就无法保证。

集群的竞争力不是来自于单个的中心企业或领导企业,而是不同集群成员之间的合作,这就要求必须平等的对待集群网络权力关系中每个成员的权力和利益,也就是通过集群剩余的合理分配实现集群成员之间的协调,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制衡的合作机制。如果集群治理不能实现集群剩余分配的公平和效率的有机结合,就可能导致集群的解体。基于网络权力基础的集群剩余分配机制有可能由于缺乏公平性而导致集群效率的损失。例如,采购商凭借自己的权力优势要求供应商压低价格,使供应商无法获得合理的利润等。美国戴尔公司要求台湾笔记本电脑代工厂按照企业收入的3%返还利润,以换取下一年的订单等。事实上,在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集群剩余的不公平分配尤为明显。

2.集群剩余分配合理化的夏普利值分析

产业集群内部的合作实质上是一个合作博弈问题。合作博弈认为只要合作能够带来更多收益,合作就必然存在。企业集聚合作获得比企业分散更多的收益,这样就存在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的分配,实现集群剩余分配的合理化,将集群剩余公平分配给所有成员,对集群的稳定发展十分重要。

由关键性资源和自身能力而获得的网络权力可能放大权力高序阶集群企业对集群剩余的索取权和控制权,减少权力低序阶集群企业的集群剩余,每个集群企业权力指数的真实性有可能降低。对此问题,可以通过夏普利值方法进行规范分析,计算合理的(公平的)集群剩余分配额和权力指数。

(1)夏普利值的定义。夏普利值分析方法是解决N 个人合作对策问题的数学方法,N 个利益参与人根据各自拥有的不同稀缺性资源,在不同资源配置博弈联盟下形成不同的权力结构,进而对应一种权力收益分配方案,这一收益分配方案的解值被称为夏普利值(可转变为权力指数)。

夏普里值分配方法的核心内容是:假设有N 个成员以合作形式进行经济活动,设I={1,2,……n}是参与者的集合,参与者的每种合作都会得到一定的收益,当成员之间的利益是非对抗性时,增加合作成员不会引起集合体效益的减少,即增加成员对于几何体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这样全体

N 个成员合作将会产生最大收益,对这种最大收益进行分配的既是夏普利值所要解决的问题。

[7]

设集合I={1,2,……n},S 为中I 的任一子集,且对应一个实值函数V (S ),满足以下条件:V (Φ)=0和V (S 1+S 2)≥V (S 1)+V (S 2)(S 1∩S 2=Φ称为[I ,V ]N 人合作博弈,V 是定义在

I 上的特征函数,V (S )是联盟S 的收益,记φi (V )为成员从

合作联盟中获得的最大收益,φ=(φ1(V ),φ2(V ),……φn (V ))为合作联盟的收益分配向量,它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整体合理性:

n

1

Σφi

=V (I );个体合理性:φi

≥V (i );其中,V (I )表示所

有成员都合作时的最大收益,V (i )表示i 不与其他成员合作时的收益。特征函数V 决定夏普利值:

资源、能力、信息、体制等因素

集群网络权力企业网络权力

行业协会权力

地方政府权力

φi (V )=Si ∈S

ΣW (|S|)[V (S )-V (S/i )]

i=1,2……n

W (|S|)=(n-|S|)!(|S|-1)!

n!

其中,|S|是合作联盟S 中参与者的数量,V (S )代表子集

S 保证能得到的最大收益,V (S/i )是合作联盟中除去成员i 后取得的收益,W (|S|)是加权因子。

[8]

夏普利值具有三条性质:有效性,即根据成员对联盟贡献进行分配,成员没有贡献,分配为零,有贡献,就会有相应的收益,即若果T 是联盟成员的博弈载体,则有

i ∈T

Σφi

(V )

=V (T );不变性,即每个联盟成员的收益分配与其编号无关;可加性,即当N 人同时独立进行博弈时,联盟收益等于各独立博弈收益之和。如为两个博弈U 和V ,则有φi (U+V )=φi (U )+φi (V )。

(2)夏普利值的改进。按照传统夏普利值计算的集群剩余分配,其公式为:

φi ′(V )=[V (N )-n

i =1

ΣV i ]*φi (V )/n

i =1

Σφi (V )=[V (N )-n

i =1

ΣV i ]

*φi (V )/V (N )

也即每个集群企业的集群剩余分配额等于集群剩余总额与该企业的权力指数的乘积,这一权力指数通过夏普利值计算得到,是相对公平的分配方法。

但是,将传统的夏普利值应用到集群剩余分配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传统夏普利值分析方法假设企业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比例与该成员资产占联盟总资产的比例一致,但实际上,集群中企业的投资额是不同的;再如传统夏普利值分析方法假设联盟的经营风险是均等的,均为1/n ,而实际上,集群企业规模不同、所处产业价值链位置不同,所面临的风险是有差异的。因此,需要将投资额、风险等要素纳入到集群剩余的合理分配中。

改进后的集群剩余分配方案为[9]:

φi

n (V )=[V (N )-n

i =1

ΣV i ]*[a 1*φi n (V )+a 2*I i

i =1

ΣI

i

*V (N )]/V (N )

其中a i ,(i=1,2,3),为贡献度、投资额以及风险在集群剩余分配中的影响权重,可用层次分析法计算;

I i

n

i =1

ΣI

i

,i=

(1,2……n )指企业i 的投资额占集群企业全部投资额的比例;R i

i =1

ΣR

i

指企业i 在总风险中实际承担的风险因子;V (N )

为企业集群的总收益;V i 为每个企业单干时的收益;则代表总的集群剩余。

(3)数值模拟。假设某产业集群有A ,B ,C 三家企业,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产生一定的集群剩余。其中,三家企业的投资额I=i [I 1,I 2,I 3]=[1500,1000,500],三家企业的风险R i =

[R 1,R 2,R 3]=[5,4,3]。企业合作或单干的收益如下表所示:

表1:集群各企业合作与单干时的收益

根据上表,集群总收益为800万元,集群剩余为800-

300-200-50=250万元,现在就是要对这250单位集群剩余进行分配。

STEP1,设φ1′(V ),φ2′(V ),φ3′(V )为按照传统夏普利值的计算方法所得的集群剩余分配收益,经过计算,φ1′(V ),

φ2′(V ),φ3′(V )分别为:114.58,91.15,44.27。因此,在夏普利值方法下的集群剩余分配向量为(114.58,91.15,44.27)。

表2:φ1′(V )的计算

说明:其余值计算方法类似,不再列表。

STEP2,设φ1n (V ),φ2n (V ),φ3n (V )为按照改进后的收益分配方法计算所得的集群剩余分配收益,经过计算,φ1n (V ),φ2n (V ),φ3n (V )分别为:115.94,80.74,53.326。因此,改进后的集群剩余分配向量为(115.94,80.74,53.32)。

(4)主要启示。对于集群剩余分配的合理化,上述模型仅仅是一个初步的讨论。当然,虽然是简化的模型,还是能够给予我们一定的理论启示。首先,改进后的利益分配方案由于考虑到投资额和风险因素,得到的集群剩余分配额有所差别,考虑到企业之间贡献度、投资额比例以及风险因子的相对比重变化,可以看到,企业B 由于投资额比例与风险因子相比贡献度而言要小,改进后的集群剩余收益下降很多,相反,企业C 则获得了更多的集群剩余。可见,投资额和风险对集群剩余的分配具有显著的影响。这也间接证明了专用性资产的投资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由投资增加给企业带来收益增加,也可能由于风险损失导致收益减少。

表3:两种利益分配方案的比较

其次,不论是传统的夏普利值计算方法还是改进后的分配方法都显示,一种最优的分配方案必将对应一组最佳的权力结构比例,该权力结构比例决定了集群成员各自的行为选择模式。通过改进的夏普利值方法计算得到的权力指数是相对公平的指数,从而避免由于网络权力地位差异而导致的

合作方式

收益

各自独立经营

A

两家合作,另一家独立

B C A+B C A+C B B+C A

三家合作

A+B+C

3002005060050450200400300800

S A V (S )

V (S/A )V (S )-V (S/A )

|S|

W (|S|)

W (|S|)[V (S )-V (S/A )]

A 300030011/3100

A+B 60020040021/6400/6

A+C 4505040021/6400/6

A+B+C 80040040031/3400/3

方案

企业A 企业B 企业C

传统夏普利值方法114.5891.1544.27改进后的分配方法

115.94

80.74

53.32

权力指数失真,以及由此造成的集群剩余分配的不公平。

三、完善集群剩余分配的主要途径及对策

1.协调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关系

大企业通过自身保持适度规模,能够最大程度地优化区域、行业的资源配置。小企业作为大企业必不可少的补充和扩展,能够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的配套产品和服务。二者关系的协调是增加集群剩余规模的基础,也是实现集群剩余分配合理化的基础。“抓大放小”虽然可能在短期实现集群效率的增加,但大企业可能的机会主义行为将会对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影响,小企业也可能因为不能获取合理的回报而放弃加入集群。因此,应该提倡“以大促小”的模式,通过大企业的发展带动小企业的发展,同时通过提高小企业能力为大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形成良性循环。

2.慎重选择产业集群成员合作伙伴

集群剩余规模与集群成员间权力关系有关,集群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水平、信任程度,以及集群企业之间的博弈互动等直接影响集群效率,因此,需要充分考虑集群成员的合作伙伴选择问题,适度的进入壁垒有利于减少合作各方的协调次数,降低协调成本,有利于抑制机会主义行为,提高交易的质量和保证程度。对于集群成员合作伙伴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成员的适应性和关联性,防止出现“集而不群”;二是要注意规模适度,集群成员数量并非越多越好,要注意防止过度扩张导致的“拥挤效应”。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监督协调作用

行业协会是集群治理中的重要协调力量,在对机会主义进行惩罚、传导声誉机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虚拟中心签约人”的作用。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出现了“一品走销,仿效蜂起,伪劣辈出,倾轧杀价”的混乱局面,具有专利的厂家利益遭受极大损失。为了遏制模仿造假行为,温州烟具协会制定了《烟具行业维权公约》,还专门成立了打火机质量检测站,并赋予其检验报告高度的权威性,作为整顿企业侵权的有效凭证,这一系列措施有效的规范了市场秩序。[10]可见,地方政府推进集群发展的重点应该是推进集群公共服务机构和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集群代理机构的发展,使其成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重要协调力量,这既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基础,也将有利于企业获得高质量信息和服务。因此,实现政府权力从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中的合理“退出”,使行业协会彻底摆脱官办性质,提高行业协会对政府公权力进行博弈的能力以及发挥监督协调作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4.建立集群企业间企业家协调机制

人与人之间构成的社会关系是产业集群关系性嵌入的基础,集群企业家具有很强的社会资产专用性,集群企业家之间通过多次的社会实施的信任博弈,能够比较有效的形成对机会主义行为的约束机制。当集群企业之间发生分配冲突时,企业家之间通过个人关系或是个人行动进行协调有时更为有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俱乐部、创业经验与知识沙龙等非正式交流活动,促进集群企业家之间的交流。

5.完善集群内信息供给和传导机制

集群成员之间的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机会主义,影响集群剩余的分配。特别是中小企业往往在信息获取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在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无法获得全面、真实、可靠的信息,无法获得资源共享带来的优势。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应该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供给和传导平台,促进信息及时有效沟通。集群内部也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统一、透明的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实现集群成员之间信息的有效、动态交互。

6.建立完善集群内部维权保护机制

集群企业的信息外溢、知识外溢使得集群内的创新成果、新技术比群外更容易被模仿,“柠檬市场”出现的几率也大大高于群外市场,模仿等搭便车行为容易导致群内技术创新能力的僵化,进而减少集群剩余,也会增加创新企业的成本,减少创新积极性。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维权保护机制。一方面要提高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集群自治组织的制裁能力,提高集群成员对制裁的认可和服从程度;另一方面要提高政府的行政执行力,通过提高政府受理申诉的速度和质量,降低集群企业维权成本,改善集群法治环境。

参考文献:

[1]Enright,M.The Globalization of Competition and the Localization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Policies toward Regional Clustering[A].In Hood,N.and Young S.

Globalization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C].London:Macmillan,2000.

[2]Emerson,R.M.Exchange Theory:A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Social Exchange[A].In J.Berger,M.Zelditch Jr.,and B.

Anderson(eds).Sociological Theories in Progress[C].

Houghton-Mifflin,1972,2(1).

[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Harald Bathelt.,Mike Taylor.Cluster,Power and Place:Inequality and Local Growth in Time-space[J].Eografiska Annaler,2002,(2).

[5]魏江.产业集群——

—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景秀艳.生产网络、网络权力与企业空间行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7]Winter,Eyal.The Shapley Value[A].Aumann,R.J.and Hart,S.

Handbook of Game Theory[C].2002.

[8]范海洲,唐德善.夏普利值法在物流企业联盟收益分配中的应用[J].中国流通经济,2009,(3).

[9]王岳峰,刘伟.考虑权重的Shapley值法虚拟企业伙伴利益分配策略的改进[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5,(12).

[10]黄少卿,李正全.温州打火机赢得欧盟反倾销诉讼启示[J].新青年·权衡,2006,(4).

责任编辑梅瑞祥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 势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 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 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中技术、 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服务领域中日趋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 务服务、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壮大起来,现代服务业集群保持较快的发展。 表1: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分析

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分析 基于创意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Hawkins,2001)和产业聚集区的叠加效应(Porter, 1990),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通过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这些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文化创意企业间的资源共享,能够形成产业规模效益、技术溢出效应等,推动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特点 通过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整体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也逐步提升。 表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功能和影响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文化创意网的资料整理。 1. 集聚区空间分布逐渐合理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继2006年12月,北京市确认了第一批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会议于2008年3月28日认定了第二批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至此,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累计达到21个。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分布地域、核心功能和影响行业具体参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6年确认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城八区及通州、大兴、怀柔等三个郊区,存在数量有限,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2008年北京市确认的第二批分布区域基本上覆

盖了北京市的城八区及所有远郊区县。在崇文、宣武、顺义、丰台、房山等区分别设立了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琉璃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会展创意产业将集聚区、服装服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等。 2. 集聚区产业功能配置逐步优化 根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2006年所确认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区仅覆盖了九个大类中的七个大类。而且,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原有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也不能完整地反映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在2006年确认的10个文化产业集聚区中,没有专门的广告、会展产业集聚区、没有专门的旅游、休闲娱乐产业集聚区。 2008年确认的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解决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中的产业功能配臵不尽科学的问题。至此,北京确认的21个文化产业集聚区比较全面地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所有门类,而且更加重视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科学引导。主要表现在:一是北京新确认的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加大了对工业设计、软件等行业的资源配臵力度,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和软件服务行业,通过产业的软实力,带动整个工业的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新确认的清华科技园与中关村科技园、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共同构成北京工业设计、软件服务的产业集聚区。二是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对北京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通过北京欢乐谷生态文化园、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和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

产业集群复杂网络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第26卷第3期2006年5月经济地理 ECONOMICGEo勰APHY V01.26,No.3 May,2006 文章编号:1000—8462(2006)03—0378—05 产业集群复杂网络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蔡宁1,吴结兵1,殷呜2 (1.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浙江杭州310027;2.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上海200120) 摘要:产业集群具有大规模复杂网络的结构特征,在将集群网络划分为投入产出网络、技术合作网络和劳动力网络的基础上,结合对温州鞋革业和北京rr业等产业集群的分析,考察集群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系统动力机制,研究发现:①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不同程度上具有小世界、无标度和群落结构等属性,且这些结构属性与集群网络的演化及具体产业背景具有一定的关系;②集群的网络结构属性对于集群的资源整合能力具有重要影响,使得集群的资源整合过程有着较高的效率和较广的范围;③集群网络本身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集群网络的无标度结构使得这种抗风险能力同时具有鲁棒性和脆弱性的双重特征。 关键词:产业集群;复杂网络;结构一功能分析;抗风险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I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面临来自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在核心竞争力缺乏下的产业集群将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有效组织形式,这种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所形成的产业群聚是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集群分析也因此日益成为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工具。 作为某一特定领域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现象,产业集群具有地理接近性和关系接近性两个重要特征。PoweⅡ和GoIdon等人认为,与块状经济和经济地理侧重地理接近性研究不同,当前集群研究更加关注建立在地理接近性关系上的关系接近性,集群被理解为一种超越企业的网络组织乜’3]。因此在理论上如何揭示集群网络的结构及功能特征,以及内在的系统动力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提高集群竞争力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分析方法,试图打开集群结构与集群功能相互作用机制的黑箱,主要关心的问题是:集群网络的总体结构属性如何具体刻画?集群结构属性是如何与集群功能内在联系在一起的?建立在网络结构基础上的集群功能具有哪些特征?如何通过集群的结构优化实现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来看,对于集群复杂网络结构与功能的探讨具有如下意义:①在国际学术领域,复杂网络研究方兴未艾,但对于产业集群复杂网络形态的分析还属于空白,本文第一次给出了集群复杂网络分析的一个框架;②从网络嵌入性的角度来看,对于网络总体结构的分析拓展了结构嵌入性的分析方法; ③第一次发现集群本身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并且这种抗风险能力具有鲁棒性和脆弱性的双重特征,这对于集群风险和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④在我国产业集群 收稿日期:2005—05—12;修回日期:2005—1l—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0钾30∞)资助。 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对政策制定者以及管理实践者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产业集群的网络形态与网络结构 产业集群具有典型的网络形态特征。①集群内产业间是相互关联的,波特的钻石模型强调了产业间相互依赖关系是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构成因素…;②各种类型组织间存在广泛的互动关系,GREMI小组在考察了欧洲高科技集群发展的基础上指出,科研机构与企业、大型企业与小企业间之间的互动关系在集群发展中发挥着突出作用H1;而从更为微观的角度来看,这些连接是建立在个体组织间关系互动基础上的。 集群的社会网络分析(SNA)认为,集群网络具有嵌入性(e珈Ibeddedness)的特点,群内经济行为嵌入在网络与制度之中【5J,信任、规范和制度等社会文化因素对于群内企业的行为及其竞争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拍’7j。在此基础上,对于集群网络结构的进一步分析主要从关系嵌入性和结构嵌入性两个方面展开:首先群内组织间直接的连接关系对于集群发展和群内企业行为有着重要作用,从连接强度来看,uzzi认为强连接有利于组织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并因此获得信息的交流旧J,而罗家德认为群内弱连接则有利于新颖信息的获取,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行为侈1;就连接具体的性质来看,Yamawaki通过考察了日本产业集群演化,认为“血缘”、“亲缘”等关系对于组织问信任关系的建立和信息交换也具有重要影响u叫;结构嵌入性分析则从结构洞、网络密度、网络核心度、网络层次等角度指出不仅是个体组织问直接的连接关系影响到组织的竞争优势,而且组织在网络中的位置对于其竞争优势也有显著作用,Bun从信息冗余的角度指出处于结构洞中位置的组织具在网络具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 但目前集群的社会网络分析还存在着两个亟待解决的问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摘要:产业集群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文将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进行归纳总结。随后对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形成原因、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进行分别阐述。 关键词:集群产业空间组织综述 在西方对产业集聚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在数量众多的理论成果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成熟的理论。其原因是众多的学派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所以使结论也并不相同。对于不同的理论成果我们只能取其相似之处,并对不同之处加以阐述并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 (一)地理资源、运输成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早期产业集群 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帕鲁的增长极理论、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这些理论在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的主要从产业链在地缘上集中所能获取外部经济角度出发的。如马歇尔对产业区的定义: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当然在这些理论中能看出,研究者也看到了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齐全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买方和卖方的市场以及经常性开支成

本的减少。研究者也相信企业集聚能带来创新的产生。但是在早期的产业聚集研究中更倾向于物质方面能获取的好处。将研究的主要目光锁定在能轻易看到的各种成本的降低上。 (二)社会文化、知识溢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产业集群 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社会经济学派、波特的新竞争理论。这些理论相比起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加重视交易费用的减少、社会文化的根植性和知识溢出带来的创新。波特在综合各家理论之精华对于产业集群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对于现代产业集群研究者更认识到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产业集群内网络的建构成为最为关注的地方。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和科研学校之间、还有企业与地方文化制度之间的信任网络构建成为现代产业集群更为显著地特点。在现代产业集群里对于创新的理解更为透彻,认为创新是产业集聚获得的看不见的巨大利益,是产业集群的核心与竞争优势获取的源泉。 二、产业集群的类型 (一)马歇尔产业区 马歇尔产业区是产业集聚初期的理论,主要针对的中小企业的集聚。这些中小企业的聚集虽然能获得规模经济但其收益甚少,且相互之间只是地缘上的临近却将一部分交易内部化从而节约成本,但在企业之间的网络构建上却鲜有形成。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摘要]:2005年我国掀起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序幕,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目前国内业已形成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产业园区入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发展模式,指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功能及存在不足,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从2005年起,受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文化创意产业思潮的影响,我国内地城市也吹响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结号”,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群发展。随着北京、上海建立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我国业已形成首都创意产业集群、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滇海创意产业集群、川陕创意产业集群及中部创意产业集群等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数目众多、发展模式不尽相同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 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文化创意产业及产业集群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理念的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兴起于英国,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政策性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集合了文化创意和创意产业这两个概念于一身,涵盖了更为广阔的文化经济活动。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基本等同,都能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高度的经济价值,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 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近代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产业区理论,他在1890年开始关注产业地理集聚现象。马歇尔之后,产业集群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哈佛商业评论》1990年第2期)首先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可以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利益,一是通过批量购买原料和集中制造产品降低了生产成本,二是通过共享基础设计降低了单个企业的一般经济性成本开支,三是通过集中和批量销售降低了交易成本,四是通过近距离的面对面的交流也降低了组织内部的组织成本和协调成本。[1] 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集群的新成员,它是指一定时间内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实体所形成的空间聚合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式。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一些城市已经形成相当数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对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集群发展有利于企业彼此协调竞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张京城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指出,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就自身体系而言也无法通过单体行为所能完成;某一单体只能完成产业内的部分内容,而只有通过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使企业和机构形成基于产业链条的协作关系,才能获得群体竞争和发展优势。 [2]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表现和途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它通过提供一系列创意企业所需要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及答案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本试卷共有单选题10 道,多选题10 道,判断题10 道,总分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一、判断题(10 道) 1. 产业集群的空间尺度和范围取决于发展集群的地方经济的能力,没有固定的规定。 正确 2. 市场驱动型集群所包含的外源企业内部的网络化程度比较高。 错误 3. “三来一补”指的是来料加工、来件加工、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 正确 4.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50亿-300亿立方米的中型气田64个。 错误 5. 事实上,产业集群可能是单一的横向关联,也可能是单一的纵向关联。 正确 6. 湖北十堰汽配城是一种典型的销地驱动型产业集群。 正确 7. 产业的纵向关联是指围绕一个企业,从原材料的筛选、加工、制造、组装到精深加工、产品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延伸。 正确 8. 产业关联分为两类,分别是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 正确 9. 中关村科技园是一类技术转化型产业集群。 错误 10.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大于300亿立方米的大型气田64个。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的烟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B. 云南省 2. 广西的铝资源没能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群,关键原因是() B. 资源数量不能够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要求 3. 知识技术研发产业集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瓶颈因素是()。 A. 产品生命周期相对短 4. 在我国从研发到产业化投资强度大约为()。 A. 1:50 5. 产业集群的第一特征是()。 A. 产业关联 6. 以下各项属于知识技术型产业集群的是()。 D. 美国微软 7. 我国煤炭产业集群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是()。 A. 山西省

农业产业集群的知识网络及其创新绩效研究――以河南省鄢陵县花木(精)

河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农业产业集群的知识网络及其创新绩效研究--以河南省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为例 姓名:刘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区域经济学 指导教师:李二玲 2011-06 摘要 当前, 中国农业产业集群竞争恶劣、创新乏力、知识网络很不发育。新经济背景下, 知识和创新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网络恰恰是知识创新和传播的有效途径。针对农业产业集群存在的诸多问题,学者们从农业集群的特征、形成机制、发展模式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但有关农业集群内部结构、网络、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见。因此,本文基于网络视角,以河南省鄢陵花木产业集群为例,对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概况、集群网络特点,以及集群内企业创新情况作了详细调查,将个人访谈与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作为本文的主要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描述统计、社会网络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从知识网络结构与知识网络关系两个维度及技术网络、市场网络和合作网络三个层面深入探究农业集群知识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关系特征,并探讨了知识网络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三个层面的知识网络呈现了三种不同的结构形态。技术网络呈现核心——外围结构,核心节点比其他节点拥有更多的网络关系,能够广泛搜索外部知识,而外围

节点与其他成员则松散地联系着;市场网络呈现团体分离结构,大团体具有很强的内聚力, 内部成员关系紧密,而小团体的知识关联则较少,这种结构的网络不够稳定,应注意避免派系分离;合作网络可以看成是一个封闭的整体网络,网络中很少出现孤立节点,每个节点都深深嵌入在知识网络结构中。 (2三种知识网络中,合作网络成员间的联系最频繁,网络密度最大,其次是市场网络,技术网络则最为松散。农户间互补完成订单、共同形成市场使得合作网络最为密集,而种植技术的外显性使得网络成员无需过多交流。此外,焦点企业在三种知识网络中拥有较多的知识关联,是集群中重要的知识守门人,而农户和一些小企业往往是网络中的孤立点,这就导致了知识溢出的不对称性。除了核心企业,一些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对知识扩散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3三种知识网络中,核心企业比其他类型组织的关系强度与关系质量都要强些。可见,频繁而高质量的知识流动更倾向于集中在高层次团体内,而不会发生在整个集群中,知识更多地围绕着知识禀赋的强核心。农户在这三种网络中的关系强度和关系质量 I 则处于弱势地位。 (4核心企业的技术网络关系强度比自身的市场网络和合作网络关系强度要低,这与正规企业、准企业和农户这三类组织的情况相反。这可能是由于核心企业往往是集群内的技术研发中心,本身的技术知识存储量相对市场知识和合作知识而言更充足,所以技术知识网络的关系强度也会相应低一些。但总体上,核心企业的技术网络关系强度仍然比其他组织的要强。此外,整个花木集群的市场网络关系质量比技术网络和合作网络的关系质量要高。 (5集群内企业的创新绩效差异很大。综合驱动型企业的创新绩效最高,它们主要由核心企业和正规企业组成,是集群中综合实力较强的创新主力;资本驱动型企业

产业集群理论According to Porter

产业集群理论According to Porter (1990), a business cluster is a geographical location where enough resources and competences amass and reach a critical threshold, giving it a key position in a given economic branch of activity, with a decisive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ver other places, or even a world supremacy in that field. However, before the classic theory of cluster, there were also somerelevant researcheswhich had prepared the basis of cluster theory. For example, the initial theory describingmanu facturers’ assembling may be backward to Weber’s (1929)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Weber, manufacturers tend to gather in a particular location in pursuit of lower cost. In most instances, getting together can facilitate coope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manufacturers, and hence reduce the operation and transaction costs; thus a certain district where main and big manufactures are located can have the geographical advantage to attract more newcomers (Weber, 1929)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文献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和分工理论,英国经济学家A. Marshal(1890)在其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对产业聚集进行了集中的研究,他用三个要素对产业的地区性聚集做出了解释,即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产品投入和技术外溢,这也被称为外部经济理论。此理论在当今仍然被众多学者用来分析产业集群形成的机制。注:Marshall (1920) first claimed that integrated industries could enable the health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 ind ustrial district. Besides Marshall’s theory,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also implied the inherent mechanisms of geographical assembling. Resources tend to gather together where the efficiency is higher, that is why manufacturers are attracted to the higher productive district together with its resources (Case and Fair, 1999). This theory wa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is unbalanced, while the efficiency of each industrial area is different, and they had the inherent power to approach to balance ( 继A. Marshal对产业集聚给出解释之后,工业区位理论创始人Alfred. Weber(1909)又从工业区位理论角度对产业聚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包括产业集聚优势的因素并且量化了集聚的形成规则,其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价值。此后,又有来自各个学派的研究学者对产业集聚进行了研究。以谢费尔·克里斯泰勒、弗里德曼等人为代表的市场学派批判Alfred. Weber 忽视了市场因素,他们更加注重市场因素对产业集群的影响,将信息成本引入集群分析之中,并考虑政治、文化、教育发展阶段等方面对市场信息流动和企业的影响,开阔了研究视野。与市场学派一同成长的还有产业联合体理论和增长极理论,他们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产业集聚进行了经济分析。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阶段。这其中又以新经济地理学家P. Krugman的研究更为典型,他把地理区位作为分析市场和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立了区域经济集聚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产业集群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1990年,著名管理学家Michael E.Porter(1990)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概念,比较具有代表性,被众多学者所接受。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摘要]:2005年我国掀起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序幕,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目前国内业已形成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产业园区入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发展模式,指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功能及存在不足,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从2005年起,受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文化创意产业思潮的影响,我国内地城市也吹响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结号”,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群发展。随着北京、上海建立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我国业已形成首都创意产业集群、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滇海创意产业集群、川陕创意产业集群及中部创意产业 ) 期) 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集群的新成员,它是指一定时间内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实体所形成的空间聚合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式。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一些城市已经形成相当数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对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集群发展有利于企业彼此协调竞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张京城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指出,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就自身体系而言也无法通过单体行为所能完成;某一单体只能完成产业内的部分内容,而只有通过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使企业和机构形成基于产业链条的协作关系,才能获得群体竞争和发展优势。 [2]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形成产业链接和聚集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近年来,市已在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呈现出龙头企业快速发展、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的特征,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已连续5年纳入全省重点扶持产业集群范畴水产品加工园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二十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之一但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市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还较低,主要是规模小,企业个数和知名品牌少,产业链短、市域内配套率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发挥全市工业优势,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生产要素有效集中,促进企业集聚、行业整合、产业集中,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培植骨干企业,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引导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全市工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二)主要目标。期间,按照“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要求,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整合优势人

力和技术资源,发展壮大石化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和医药化工五大产业集群,力争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两大产业纳入全省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范畴。末,力争我市机械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行业总产值均达到100亿元,成为全国石化设备重要制造基地和主要研发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大市。 三、工作重点 (一)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原则,以政府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相结合,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行业高层次专业人员的作用,把产业集群规划编制的过程作为政府、企业、协会和专家等各方资源综合和融合的过程,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二)加强产业聚集区的建设。经济开发区、临港工业园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要采取产业链带动、品牌带动、市场带动等多种模式,搞好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实现聚集。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业集聚中关联度高、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有力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期间,重点支持产值过亿元的10家骨干企业。 (四)突出抓好产业链条延伸。以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为基础,明确产业延伸的方

综合集群网含语音专线业务知识宝典速查手册

综合集群网(含语音专线) 业务宝典 速查手册 规范变更记录: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目录 1业务属性 (4) 1.1业务简介 (4) 1.1.1综合VPMN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2 语音专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业务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 跨品牌,跨网络............................................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短号互拨..................................................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3 跨市集群网................................................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4 一线接入,全线疏通........................................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5 与其它VPMN业务方案的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业务方案 (4) 1.3.1 语音专线实现方案 (4) 1.3.2 综合vpmn实现方案 (7) 1.3.3 语音专线可选配置 (8) 1.3.4 业务规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2语音专线号码资源管理. (9) 2.1资源分配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 号段划分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 放号原则 (9) 2.2号码类型及申请要求 (9) 2.2.1 普通号码 (9) 2.2.2 优质号码 (9) 2.2.3 连续号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其他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3资费标准 .. (10) 3.1申请资费......................................................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业务资费...................................................... 错误!未定义书签。4计费与账务. (11) 4.1计费规则 (11) 4.1.1 综合VPMN (11) 4.1.2 语音专线 (11) 4.2计费周期 (11) 4.2.1 综合VPMN (11) 4.2.2 语音专线 (11)

产业集群理论的应用探讨

产业集群理论的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08-11-11T16:44:04.04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作者:王雍欣[导读] 摘要:产业集群理论的具体应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要正确认识产业集群,立足实际,选择恰当的产业集群模式,科学发展,避免陷入产业集群发展的误区。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模式误区摘要:产业集群理论的具体应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要正确认识产业集群,立足实际,选择恰当的产业集群模式,科学发展,避免陷入产业集群发展的误区。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模式误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迈克·波特(1990)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产业集群一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由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一些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各级政府、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产业集群有助于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企业增长,发挥资源共享效应,形成“区位品牌”。产业集群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思考、分析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并制定相应政策的新视角。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者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产业集群理论具体应用起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有的地方对产业集群理论不甚理解,操作起来自以为是、生搬硬套;有的地方急于求成,缺乏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最终结果与理想预期南辕北辙。 二、正确认识产业集群 总体而言,产业集群有六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每个地理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基本围绕统一产业或者相关产业或者有限的几个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第二,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具有某个或某几个显著的产业特征作为联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分工,最常见的是以供应商-客户作为联结模式。第三,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连结,实现采购本地化,形成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第四,产业内部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是整个集群却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第五,集群产品销售具有极强的市场渗透力,部分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集群和地区专业市场互动发展的局面。第六,自发起步,逐步发展。对于中小企业集群而言,基本从自发起步,依靠当地一批精英带动,逐渐形成某一种产业雏形,当形成一定气候后,政府部门再给予适当扶持和培育,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集群不等同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它强调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其实质是依靠内力发展,集群区域内相互协作,不仅共同利用区域内资源,外在资源也共享。不能把相关企业在特定地域“扎堆”,称之为产业集群。单纯的地理“扎堆”只是产业集聚或地理集中,而并非一定就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不等于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中的企业或产业之间没有形成地理上的聚集,更谈不上资源共享。 产业集群的内在机制表现在:一是分工、竞争和合作。产业集群的一大优势在于柔性生产。柔性生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集群内单个企业以分工为基础,可以使生产集中于有限的产品和过程,形成专业化的特点;另一方面,集群内的企业在互相竞争的同时互相联系、互相合作和补充。这样集群形成一个整体,其生产就可以相当灵活和多样化。二是非正式交流。企业之间除了正式的交流与合作之外,更多能体现集群内各主体互动的是各主体之间的非正式交流,而产业集群形成的作用之一就是便于集群内的各个主体之间频繁地进行非正式交流。集群内的各个主体之间通过非正式交流可以推动企业的创新行为,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1] 三、立足实际,选择恰当的产业集群模式 Markusen(1996)将产业集群分成四类,一是马歇尔式产业集群,意大利式产业集群为其变体形式;二是轮轴式产业集群,其地域结构围绕一种或几种工业的一个或者多个主要企业。三是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分支工厂组成;四是国家依赖型产业区。Peter Knorringa和Jorg Meyer-stamer(1998)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产业集群分为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和轮轴式产业集群并分析了的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特征(见下表)[2]。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司综合处也将我国产业集群分成了三类:一是古典的产业集群——“马歇尔产业区”;二是“龙头+网络”的形式,其特征是龙头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中发挥创新和导向作用、横向支撑作用、纵向纽带作用;众多中小企业和家庭工厂形成为网络状,实现生产社会化。三是以核心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配套形成的产业集群。 四、科学发展,避免陷入产业集群发展的误区 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与产业的融合化、生态化发展共同成为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发展。产业集群具有竞争力效应、区位品牌效应、资源吸收和利用效应以及产业集群的创新效应。产业集群,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地区经济较快发展的捷径之一。但是在发展产业集群过程中,也要避免陷入以下误区[3]:一是“抓大放小”,指政府在集群的支持中,过分偏爱大企业,偏重对大企业的扶持和培育,而忽略对小企业的扶持甚至对小企业存在歧视。二是“重硬轻软”,指政府只重视硬件环境,而把引导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结构、建构中介服务体系和劳动力教育培训机构等重要任务束之高阁,忽视学习、创新和促进关联等软件环境。三是“落地无根”,指外来引进的主导型产业集群内,由于地方工业基础薄弱,配套条件差,或者本地企业创业、创新和学习能力差,导致外资企业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两张皮”,难以融合,一旦成本上升,使外资企业大幅度外逃,导致产业集群发展受挫。四是“营养不良”,指集群发展过程中“目光短视”,缺乏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或者本身就缺乏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而仅仅依靠短期的土地价格、政策优惠等措施发展集群。集群内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消化吸收能力差,集群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代差。集群在经历短暂的辉煌后,发展后劲不足,甚至消亡。五是“乱点鸳鸯”,指产业集群“名不副实”,企业仅仅是空间的集聚,而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企业的非“集群”化倾向突出,地方政府对许多企业“行政捏合”,半强制性地外部“植入”,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不能形成良性循环效果。入园企业非“集群”化还有一个负面影响,就是房地产项目的过分开发。虽然硬件环境得到改善,但是使园区用地紧张,土地与劳动成本上升。六是“拔苗助长”,指政府本来期图加快集群发展,盲目直接参与,但是事与愿违,效果比较差,甚至是彻底失败。如果地方政府不致力于引导、服务职能,而是“亲自上阵”,以自身掌握的资源直接介入经济活动,大多难以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和变化,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参考文献: 1.唐志锋,产业集群的内在机制与外部效应分析,沿海企业与科技[J],2008年第2期; 2.尤振来.李春娟,产业集群的分类研究综述及评价,统计与决策[J],2008年第3期; 3.产业发展的十大陷阱,https://www.doczj.com/doc/e914180503.html,,特别策划,中国乡镇企业,2008年;

中国产业集群名单

中国产业集群名单 一、浙江省 温州鹿城区 1、中国皮鞋产业集群 2、中国打火机产业集群 温州龙湾区 3、中国人造革产业集群 瑞安市 4、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集群 5、中国休闲鞋产业集群 苍南县 6、中国印刷产业集群 温州瓯海区 7、中国锁具产业集群 乐清市 8、中国中低压电器产业集群 永嘉县 9、中国拉链产业集群 平阳县 10、中国塑编包装产业集群 嘉善县 11、中国木业及家具产业集群

12、中国皮革加工产业集群桐乡市 13、中国毛衫产业集群 平湖市 14、中国光机电产业集群海盐县 15、中国紧固件产业集群湖州市吴兴区 16、中国童装产业集群 安吉县 17、中国竹加工产业集群杭州市萧山区 18、中国钢结构产业集群桐庐县 19、中国制笔产业集群 富阳市 20、中国白板纸产业集群宁波市 21、中国西服衬衣产业集群余姚市 22、中国模具产业集群

23、中国家用小电器产业集群宁海县 24、中国文具产业集群 义乌市 25、中国小商品产业集群 东阳市 26、中国木雕产业集群 永康市 27、中国五金产业集群 诸暨市 28、中国制袜产业集群 玉环县 29、中国中低压阀门产业集群台州市路桥区 30、中国金属固废处理产业集群温岭市 31、中国注塑鞋产业集群 黄岩区 32、中国塑料模具产业集群 台州市 33、中国缝纫机产业集群

34、中国轻纺产业集群 嵊州市 35、中国领带产业集群 舟山市 36、中国渔业加工产业集群 二、广东省 深圳市 37、中国通信电子产业集群 广州黄埔区 38、中国日用消费品产业集群广州市增城市 39、中国牛仔服装产业集群 广州市 40、中国汽车制造产业集群 广州市番禺区 41、中国珠宝首饰加工产业集群广州市花都区 42、中国皮具产业集群 广东汕头市澄海区 43、中国玩具礼品产业集群 东莞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