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矛盾分析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矛盾分析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矛盾分析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矛盾分析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矛盾分析

[北京老冒小中] 于 2005-08-21 13:41:38上贴

在目前我国所有的社会问题当中,最直接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同时也是让老百姓最不满意的行业之一就是医疗行业!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是当今中国普通老百姓抱怨最多的问题,是目前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其实多年前政府就已经开始推动医疗体制的改革,但是改革的总体效果可以说不令人满意。

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矛盾:

笔者在中国医疗行业从事多年管理工作,美国留学归国后又作为民营医院的投资代表亲身参与了多起公办医院的改制收购。综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我认为目前中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存在一个重大的基础性的核心矛盾,这一矛盾就是政府对各类公办医院(包括政府医院和国有企业的医院)制订的社会职责目标是互相冲突的,公办医院模糊不清、相互冲突和矛盾的办院方针导致了整个医疗行业竞争环境的不公平,进而引起医疗产业发展的严重畸形化,最终成为目前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推进缓慢和困难的最核心原因。

国务院体改办联合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卫生部等八部委于2000年2月16日发布了《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一文件被国内医疗行业看作是医疗行业改革的总体指导性纲领。在这一文件的第一段关于改革目标的论述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促进卫生机构和医药行业健康发展,让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在上述改革目标的论述中,我认为最关键的一句话是“让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这句话看起来没什么问题,改革的目标直指问题的核心:看病贵和看病难。“价格合理”其实就是价格低廉,普通群众承受的起,解决“看病贵”。“质量优良”就是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

解决“看病难”。因此既要解决“看病贵”又要解决“看病难”就成为我国目前占绝地统治地位的公办医院的最重要的社会职责!

根据我国和海外包括发达国家的多年的医疗行业发展经验来看,任何一个政府想要通过公办医院同时解决本国绝大多数国民的“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是不可能的!解决看病贵实际上是要求政府针对大多数中低收入的群众提供非常基本的、价格特别低廉的公共医疗服务,这种针对大多数国民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具有如下特征:量特别大,单位服务成本低,质量肯定不高!

解决看病难则要求医院的服务水平和医疗水平保持行业领先,具体到医院的实际管理中就要求不排队、微笑服务、专家诊病、高级医疗设备等等,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产品就不可能是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因此同时要求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实际上是要求公办医院完成两项互相具有矛盾性质的任务。

二、中国医疗行业的种种怪现象:

在这样一对互相冲突的目标指引下,改革五年以来,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越改越乱。五年来非但没有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这两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反而在中国的医疗行业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种种应该是互相矛盾的问题同时存在并且非常严重!

例如:一方面国家对医疗行业补贴不断增加,财政负担逐年加重,但是国家多年前就建立的公共卫生体系效率却日渐低下,甚至还不如计划经济时代:SARS的灾难、血吸虫病的卷土重来和艾滋病蔓延就是明证!

一方面政府采取强制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医药分离政策来降低虚高的药品价格,另一方面医疗费用支出却逐年飞速增长,医生拿药品回扣和手术红包已经成为全行业公开的秘密,普通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还日益严重。

一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刺激社会资金投资办医,希望通过增加行业供给总量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进而实现缓解看病难的目的。但是民营医院的发展却走了样:许多民营医院通过虚假广告宣传来“宰患者”(北京新兴医院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不搞歪门斜道儿的民营医院却是惨淡经营----5.5%的营业税成为营利性医院税收优惠期过后不能承受的重担。改革五年来普通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一方面政府专门出台了吸引外资投资中国医院的政策,此政策可以说对外资非常有诱惑力,但是政策出台以来愿意到中国投资的海外资本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国内所有海外投资的医院几乎全部亏损!只有北京和睦家医院一家赢利,但是该医院赢利的关键原因是该医院主要是向在中国的外国人提供医疗服务!极端昂贵的服务价格把绝大多数中国人拒之门外。这一现象不能说不是对我们吸引外资政策的一个巨大的讽刺!

一方面大多数国有医院的院长抱怨经费不足、设备老化、人员负担重、医院发展后劲不足,同时国有医院在经营管理中不但浪费惊人,还通过对外合作搞“院中院”等方式变相“宰病人”、高收费屡禁不止。

一方面医生护士讲“白衣天使,牺牲奉献”,在全民抗击SARS的战斗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医务工作者不怕牺牲,忘我奋战的先进事迹。另一方面患者对医院越来越不信任,医患纠纷和医疗官司呈爆发性增长,患者殴打医生甚至冲击医院的事件屡有发生。

上面列举的一系列问题只是冰山的一角,其实还可以列举很多。总之改革五年来,医疗体制改革的各个利益相关方----患者、医生、医院、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有意投资医疗产业的海内外投资者等没有一方是满意的!说起医院服务和医疗产业改革大家都怨声载道。一项改革没有受益者,大家都是输家,这就非常值得我们深思改革的深层次问题。

三、中国医疗行业改革深层次矛盾原因分析:

我认为上述这些问题都是由于政府赋予公办医院的社会职责本身的基

础矛盾性所体现出来的表层现象。在既要费用合理,又要质量优良的要求下,公办医院对患者提供的每一项服务都实际上都处于以下两种极端的选择之

间----一端是竭尽全力压低服务成本,让服务质量刚刚能够满足治疗的需要,以确保医疗费用最低;另一端是以最好的设备、最好的药品、最好的专家和最好的医院环境和服务为患者提供最佳综合质量的服务,服务成本当然最高。政府的期望实际上是要求公办医院提供的服务恰好在上述两个极端中间!即既要费用合理,解决看病贵;又要质量优良,解决看病难。

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人们逐利的天性使然,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很自然地,公办医院自身的内在动力当然要全力追求能够给医院带来经济利益的目标。例如公办医院普遍把医院收入作为衡量医院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为了收入最大化,就要扩大医院规模,上进口设备,请高级专家,开展高精尖的技术项目,每一家公办医院其实都在追求成为最大最好的医院!医院已经强烈地倾向其承担的社会职责的一个极端:提供最好的服务而不顾及患者的费用。

四、政府如何制衡医院的逐利冲动:

这样的公办医院可以提供质量优良的服务,但是谁来保障费用低廉呢?政府其实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并采取了很多措施。主要是一方面通过建设小型的社区诊所或者社区医院,直接向社区居民提供基本的、费用低廉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严格的医保费用审查和强制性的药品限价来制衡医院的逐利行为。

首先,人们只有在患诸如感冒发烧等很小毛病的时候,才会出于图方便的原因去社区诊所。稍微严重一点的疾病没有人会相信小医院的,更不用说社区诊所。因此建设网络化的社区诊所只能使人们看小病方便,对降低总体医疗费用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这一举措目的是为了降低医疗费用,但其实提高服务质量的效果更大。

其次,对医院严格的医保费用审查制度和强制性的药品限价措施(例如政府集体医药集中招标采购等)对于医院来说,都是来自医院外部的监管力量。当这些监管力量与医院内在的逐利动机直接冲突的时候,监管的成本是高昂的,监管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导致这些监管的作用更加微弱。

1.由于医学治疗行为本身的专业性和人体病变的复杂性,当医院和医生都有提供超出治疗需要的服务的动机和能力,这种行为的发生就几乎是必然的。仅靠医院外部力量的监管是挂一漏万。只有当医院过于名目张胆的时候----2004年深圳园岭医院被发现长期大量制造假病历才被抓住,园岭医院无中生有地“制造”了很多住院患者并从医保中心报销了几百万的费用。这样的现象会是孤立的吗?

2.由于目前公办医院仍然是组成中国医院的主体(90%以上),监管者是政府部门,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的利益是交织的,这就导致当监管者发现问题,是否采取处罚措施就没有那么简单。许多公办医院的院长声称不怕医保的处罚,也不怕药品限价后医院的亏损,因为我是公办医院,亏损就找政府或者上级单位要补贴,羊毛出在羊身上。大城市中的国有三级医院每年医保超收几百万很普遍,院长都不太在乎。

3.从其他行业改革的经验借鉴(例如证券行业):监管体系越复杂,监管的范围越广泛越细致,越容易导致权利寻租和腐败的发生。现在无论是医保中心还是卫生局医药招标办公室,已经成为新一批炙手可热的官员,成为医院和药商的“搞定”目标。并且监管体系本身具有天然膨胀的冲动,从而导致监管成本的升高。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通过建设社区诊所还是外部的监管力量,没有医院本身的内在动力支持,想要实质性地降低医疗费用是不可能的。没有有效的监管,公办医院就几乎没有什么顾忌地在追求经济利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五、为什么外资医院和民营医院无法靠自身的积累实现医疗产业的良性发展?

公办医院的医疗费用降不下来,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多种资本进入医疗产业的政策(例如外资投资中国医院的政策、对营利性医院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希望通过增加行业供给总量和医院之间的竞争来降低医疗费用。

制订政策的出发点很好,政策本身也比较优惠。但是由于公办医院的特殊身份(事业单位),公办医院无偿占有极大的社会资源----例如医院土地、品牌、对公办(非营利性)医院的免税政策甚至是政府直接的财政补贴。这些因素导致外资医院和民营医院与公办医院的竞争环境是不公平的。竞争环境的不公平导致中国医疗产业的发展是畸形的。目前中国医疗产业的现状就是已经投资的外资基本都亏损,大多数民营医院只能通过“假医假药,广告轰炸,狠宰患者,出事就跑”的歪门邪道才能生存。

我认为一个良性的医疗产业应该是这样的:一大批外资医院和民营医院通过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协作,向社会中高收入阶层提供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获得合理的赢利;无偿占有社会资源的公办医院应该专注面向大量低收入阶层的患者提供最基本的、价格低廉的医疗服务。保障普通老百姓的最基本的医疗需求。

对于一个普通低收入的老百姓来说,当他/她患了严重的疾病,首先要解决最基本的看病费用。至于到医院是不是要排队,检查设备是否是进口的,是否是专家亲自手术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而现在我们的公办医院没有内在的动力来解决低收入患者的看病贵的问题,而是争相修建高级病房,进口高档设备,高薪请专家,甚至与社会资本合作搞“院中院”,追求的服务目标与非公办医院同样是有钱的患者。

试想,当公办医院无偿地占有大量的社会资源,而外资医院和民营医院不但先支付了高昂的行业进入成本,并且还要与其他服务性行业一样纳税,而公办医院不但拥有多年的品牌优势,还不用纳税!当公办医院与外资医院

和民营医院同台竞争的时候,外资和民营医院不但输在起跑线上,还背负着沉重的包袱!谁胜谁负不言自明。

实际上,目前中国医疗产业的发展非常缓慢,虽然政府有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投资医院的政策,但是外资医院和民营医院根本无法与大型的公办医院正面竞争。只要公办医院还在追求提供高档的医疗服务,等于就是国家牺牲土地和税收资源来供养公办医院与民争利。导致结果就是民营医院和外资医院很难靠自身的积累实现良性的滚动发展。大连有一家民营医院,本来是由一家倒闭的国有企业医院成功改制,其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深得大连居民的认可。但是由于不堪忍受经营中的沉重包袱,改制七年之后于今年3月份歇业了。

六、解决目前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困境的建议:

我认为只有首先把公办医院的社会职责明确化,让公办医院利用政府赋予的社会资源完成公办医院最应该完成的社会职责,本文所列举的种种问题就能够在一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医疗行业环境中通过医疗产业的良性发展得到解决。

借鉴英美发达国家的医疗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我认为在当前我国存在的“看病贵”和“看病难”这一对矛盾的问题中,公办医院应该充分利用国家无偿赋予的社会资源专注解决与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最切身利益相关的一个问题----“看病贵”。公办医院应该为大多数中低收入阶层提供费用非常低廉的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公办医院全力完成这样的目标在目前中国收入分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环境下更具有现实意义:稳定低收入阶层的不满情绪,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具体到操作层面,我认为政府应该尽快兴建一批大型的平民医院。这些平民医院应该具有如下特征:规模大,能够容纳大量的患者。价格低,价格应该低到对每一个患者都只收一个门槛费就可以获得治疗。例如门诊每次只收50元全包(检查费、治疗费用和药费),住院每次只收1000元全包。

为了防止出现公费医疗很容易出现的滥用医疗资源的腐败现象,这些平民医院良性运转的基本保证是政府对每一个患者补贴的医疗费用设定上限!在费用上限的制约下,这些平民医院的提供的服务一定是最基本的,刚好能够满足最基础的治疗需求即可。对于目前中国大量的农民和城市低收入患者来说,他们不需要微笑服务,进口设备,专家手术,他们最需要的是能够进医院获得一些必要的治疗而不至于举债或者破产!

在这些平民医院里,没有单间或者双人病房,都是多人的大病房,检查和治疗都是最基本的,这样的服务条件和水平能够达到是一箭双雕的目的:既能够满足贫困农民和城市低收入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又可以令中高收入患者自动离开,去寻找商业医疗保险和营利性医疗机构来满足自身对高标准医疗服务的要求。

当目前不公平的医疗行业竞争环境消失的时候,我相信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将吸引海量的投资,各种商业医疗保险和高水平的私立医院将获得一个茁壮成长的良性土壤。中高收入阶层的患者不但能够获得自己满意的医疗服务,国家还能够通过对这些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征税来转移补贴平民医院的支出。整个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医疗产业的发展才能走上良性的轨道。

七、对可能的反对意见的回应:

分析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你是不是在鼓吹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全民公费医疗时代?实践证明全民公费医疗政府是承担不起的。我再次强调我这里建议的是国家建立一个非常低水平但是覆盖面非常广泛公费医疗体系。这样的体系有别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全民公费医疗。那时的全民公费医疗是真正的“全民”,社会所有阶层的人都要通过这唯一的体系看病,那么社会的强势阶层(有门路的人)就一定会想方设法滥用这一体系,最终导致整个体系不堪财务重负。而在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希望政府用有限的资源建立一个只提供非常低水平保障的公费医疗体系,这样一个体系最大的受益者是低收入的农民和城市低保人群。把中高端服务留给一个透明的市场通过公平的

竞争达到良性发展的目的。这种体系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全民公费医疗有着本质的不同。

有人或许会问:建平民医院的投资从哪里来?我的建议是政府应该把目前大中城市的三级医院尽快挂牌拍卖!拍卖一家大型的公办医院可以在城市近郊兴建三家平民医院。正如我上文分析的,这些公办医院无偿占有国家的大量社会资源,却打着“为患者提供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的幌子,干尽了营利性医院才应该的干的事情。宰病人,建高级病房,进大型设备,上高技术项目。不相信的人请去参观中日友好医院的贵宾病区。试问,中日友好医院把自己最好的资源用来为“贵宾”提供服务,是不是“医院八字朝南开,有病没钱莫进来”?

还有人会说,政府应该保留一批最好的医院作为国家医疗水平的体现。首先这种说法本身存在着内在的逻辑错误:国家医疗的水平一定要由公办医院来体现吗?按照这种说法,国家烹饪水平一定要由公办餐馆来体现。这显然是荒谬的。我高度怀疑这种说法其实是政府利益集团的利益体现。正是在这种思路,目前中国各地的医院改制都是地方政府要求保留当地最好的医院。地方政府保留当地最好的医院干吗呢?这些当地最好的医院能够提供当地质量最好的医疗服务,谁是这样医疗服务的主要受益者?应该是政府官员和有钱阶层,肯定不是平民阶层!考虑到中国的地方保护主义,只要中央政府的政策是各地可以保留当地最好的医院,那么请放心,不保留的一定是当地最差的医院!只把当地最差的医院拿到市场上改制,哪一个头脑清楚的投资者会投资呢?

最近新闻报道卫生部传出一些声音:例如医疗改革不能“市场化”,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等等。这些消息令很多民营医疗机构和潜在的医疗产业投资者很沮丧。但是我认为卫生部的政策风向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市场化”和“政府主导”根本就不矛盾。政府主导应该主导政府该干的事----向中低收入的患者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市场化应该大力推动外资和民营医院向高端发展,为有支付能力的收入阶层提供高档服务,而良性市场化发展的前提是公办医院不能再与民争利。现在的问题是政府想通吃市场,既做高

端也做低端,结果就是都做不好。

推而广之,目前中国不但医疗行业改革存在着严重的误区,教育行业何尝不是这样?一方面大量贫苦农民的孩子上不起学,另一方面城市里最好的学校都是公立学校,这些公立学校无偿占有宝贵的社会资源,同时靠收取高昂的“赞助费”成为教育产业的绝对统治者。现在是对中国医疗和教育行业进行深刻反思,动“大手术”的时候了。

医患矛盾主要原因是经济问题还是观念问题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及对方辩友大家好。当今中国医患矛盾日益突出而我方认为经济问题是导致医患矛盾的核心。所谓医患矛盾是双方出于自身利益,在陈述或行动之间的不一致,注意并非仅只暴力冲突。辩题要求我们讨论何为核心成因,要注意核心即事物最主要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部分。因此,核心原因与其他原因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而经济即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以其物质性占据了核心地位,而其具体含义随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大到一国的国民经济,小到一家的家庭收入支出皆为经济。从社会方面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忽视经济谈何观念?从一家一户角度来看,物质决定意识,一文逼死英雄汉,缺了经济如何立足?故曰,当今中国经济问题是导致医患矛盾的核心。 据卫生部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看病难与,看病贵,医疗设备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医患问题的三大主要矛盾。 首先,看病难。现阶段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很不平衡,地区、城乡贫富差距很大,资源配置包括医疗资源很不协调。看病要找医院,而从地域来说中国卫生资源的70%分布在发达地区大城市,这让广大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患者安全如何及时得到保障?而以如此集中的医疗资源去应对如此众多人群的就医需求,患者如何能不发出看病难的怨言? 其次,看病贵。市场经济的潮流下,“市场化”使得医院的公益色彩明显弱化,况且目前我国政府在医药行业的投入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四位。这使得医院只有下海才能留住专家扩大规模。半盈

利性目的和以药养医的机制,使医院高收费现象严重,而医疗体制内部对医院的约束尚未完善。从广大患者角度看,我国人均GDP在世界86位,人均收入明显不高。而基尼系数已经突破警戒值。尤其是遇到大病,一病回到解放前的现象还很严重。有人会说为何不依靠社会保障,但是社保需要公益性大量的成本投入,我国当前具备这个条件吗?患者若是花光了钱却留不住人,为了一家老小以后生活不依不饶跟医院死磕,一拿到赔偿就罢休的恶性医闹已不新鲜。这就激化了医患矛盾。 医院运转经营和患者看病难而贵之间矛盾尖锐。 最后,设备条件不能满足患者需要。我国当前经济正处于粗放式向集约型过渡阶段,科研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医疗仪器和基础设施相对较差,自主研发能力更难以与高科技国家相媲美。自主开发困难,购入成本过高,导致有些疾病未能及时被检测出来,这就加剧了患者对医院的不满。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程及动力机制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程及动力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日益凸现,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更是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总结,并通过分析其动力机制,探索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医疗卫生体制历史演进动力机制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 新中国建立后,面对经济萧条、社会危机重重、民众中传染病、寄生虫疾病、营养不良疾病肆虐的现状,选择了异于西方国家的医疗模式,发展了具有重大革新性的公共卫生体系:主要依靠经过很短时间就可培训出来的较低技能医护工作者,发展了劳力密集而不是资本密集的医疗技术;强调预防和初级保健,集中精力实施公共卫生计划,而不是单纯关注个体健康。 随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出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四项指导方针,并确定了接下来30年时间内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框架:在城市建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在乡伤残军人和部分在岗城市居民享受公费医疗的医疗保障制度;在农村,亿万农民则普遍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人民公社所属乡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资金,各地的合作医疗采取农民之间合医合药、合住院合门诊、合预防合保健等多种形式,初步建立了全国性、广覆盖、低水平、综合性和全民性医疗保障制度,极大地改善了国民身心健康状况。 但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总体投入和专业技术教育赶不上医疗服务体系的迅速扩张,致使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技术水平较低;过分严格的政府计划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疗服务机构及医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体来说,计划经济时期,在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我国用占GDP3%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1979年卫生部大胆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随即开展了对医院的“五定一奖”(即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励)工作。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1985年,国务院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卫生和医疗两部分,但是由于历史上一直没有明确的区分,所以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回顾,而医院改革则作为本部分的主要线索。按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点,结合医疗改革的实际进展情况,现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划分为五个阶段,并逐一分析每一阶段改革的背景原因,具体措施及改革成果。 第一阶段 1978~1984年 背景原因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坚持了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结合等一系列正确方针路线,建立了完善的农村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据统计,中国人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1981年的67.8岁,新生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降低到1981年37.6‰,孕妇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国家在经济上濒于崩溃,财政基础薄弱,卫生费用紧缺;医疗卫生队伍青黄不接,领导水平、技术水平、工作效率都十分低下,从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期间虽然做出过一些努力,但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很多医疗机构硬件设施落后,医生护士比例失调,护理人员不足,专家、学者、专业人员知识老化;许多地方疾病多发,卫生状况差。与此同时卫生系统长期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控制,导致我们不得不思考新的路径进行恢复性的改革的孕育。1978年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拉开了中国30年改革的序幕,一方面为医改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为卫生事业提出新的要求。 具体措施 本阶段的改革主要针对十年浩劫对卫生系统的严重损害进行调整、建设;同时,也包括培养相关人员业务技术,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等内容。 1979年,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接受采访时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提出“卫生工作重点转移到医疗卫生现代化建设上,建设全国三分之一重点县”。同年,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接着又开展了“五定一奖”和对医院“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的办法,并展开了试点。传统医院管理的弊端在这一阶段逐步显露出来,随后加强医院管理的政策相继出台。1981年3月,卫生部下发了《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开始扭转卫生机构不善于经营核算的局面。在此基础上,1982年卫生部颁布《全国医院工作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了对医院相关工作要求。 在加强对医院管理的同时,也开辟了医疗主体多元化的先河。1980年,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得到国务院批准,这为转变国有、集体医疗机构一统天下,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医疗服务机构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对医疗资源投入的不足,促使国有医院的改革更加顺利地进行。

如何处理医患矛盾

如何处理医患矛盾 近年国内医患关系紧张案子不少,而美国同样类型案子也挺多,但不同的是从来没有听说病患家属杀害或殴打医生的事。归根到底,这要看医生是如何运用医德和法律处理这类案子的。笔者就这个问题走访了洛杉矶皮肤科医生丹尼斯(Sid Danesh)先生,得到了别开生面的解答。 丹尼斯的诊所坐落在华人集中的地方,但却从来没有用英文或中文刊登过广告,他的客户基本上都依靠口碑相传而来,谈到这点他认为医生做广告违反了他行医的道德规范,这点真的让人出乎意外。他说:“我并不反对别的医生做广告,但我自己认为那是用钱买客人的做法,无疑让人感到有了钱就能标榜自己的医术”。这位医生的楼下有个当地出名的美容中心,广告轰轰烈烈,但丹尼斯就是不为其所动。 皮肤科和美容医疗有许多重叠服务,但美容手术收费高许多倍,丹尼斯认为这种高利润造成相对更高的风险。风险因素在美国医疗行业中举足轻重,有些医科每年的保险费高达数万美元。无论病患滑倒或医生把手术刀忘记在病患肚子里,

保险都可以赔偿。一旦发生案子保险公司的律师们可不是好惹的,想从他们那赢钱很不容易。法律程序无疑减少了非理性行为,美国人比较相信医生的医德,即使投诉也只通过律师进行,和中国病患成群拉帮打医生的情况不同。在中国由于缺少起诉医生的渠道,另外某些医生收受红包造成病患产生报复心理,把愤怒发在医生身上成了大概率事情。中国媒体常常揭露假医假药的事情,社会对医生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偏见,要扭转并不容易。相比之下,美国律师们常常发起集体诉讼,争取病患一同起诉医生或制药厂,这让医院管理变得十分谨慎小心以减少误诊。这也让一些医院为了减少风险而除去了急诊服务。 说实在的,没有一个医生一辈子能避免误诊误医,关键看医生如何应对这种情况。丹尼斯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树立好的医德信仰,越是想发财越容易闹出医患矛盾。有一次,丹尼斯遇到一位中国福州来的非法移民来求诊,这位中国人一只脚长期发炎化脓没能治愈,越烂越大,只求免费治疗。丹尼斯平时很少看中国病患,一见这人的样子便动了怜悯之心,于是花了两个小时帮他做了皮肤科手术,没收任何医疗费用。这种事情在当地华人医生中早就登报了,而丹尼斯却从不向人说起,倒是那位病患逢人便说这件“洋雷锋故事”。这两小时的成本统计起来可真不少呢。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当前的医疗体制为国人诟病已久,医疗改革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医疗改革亟待破解医疗卫生保障覆盖率低,资源分布不均,基本医疗服务滞后,药费居高不下,看病难,看病贵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针对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对医疗体制改革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医疗体制;医药分离;医疗腐败 生存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人最重要的是生存,是健康,而与生存和健康联系最紧密的是社会医疗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医疗事业,努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此同时医疗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一些方面取得进展,但是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看病难,看病贵。当前,医疗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的基本需求,因而医疗改革陷入僵局,短期内难以取得大的、突破性的进展。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建的“中国医疗卫生制度”课题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医疗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性难题。纵观国外的医疗卫生制度,与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采用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相较,我国的医疗卫生的现状已与快速发展的经济

社会不相适应,滞后的医疗卫生事业已经成为影响、制约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医改难题亟待破解。 一、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多数居民在医疗问题上的消极预期,已经成为导致宏观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机构重复,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应付。在当前正在进行的医疗服务机构改革实践中,“抓大放小”的思路很流行,基于这一导向并基于现行财政体制下部分地区财政负担过重的现实,一些地方开始将基层公立医疗服务机构或改制为企业,或甚至直接出售给私人。这种“抓大放小”的改革思路是有严重问题的,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三)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医疗服务价格混乱导致医疗费用持续攀升,药价虚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四)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医疗效率低下、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问题、药价虚高、医疗腐败等现象备受舆论批评。目前医疗卫生领域受到党内和社会上腐败势力的干扰和影响。比如官商勾结,在医药生产和流通环节谋取私利,甚至搞假医假药;医生收红包,等等。产生这

浅谈中国医改之路

浅谈中国医改之路 来源:发布时间:2012-04-12 10:39:46 阅读次数:185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医疗改革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到新医改方案公布实施为止,大致经历了6个阶段。尽管每次改革的背景不同,任务不同,过程有难易,效果有大小,但历次改革都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要。 1979年,医疗改革“初露端倪”。当时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媒体采访时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1985年,中国医改“元年”,卫生部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1989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医改在争议中继续前行。 1992年,向“医疗市场化”进军。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医疗服务进入市场化阶段。 2000年,公立医院产权“变卖”。江苏宿迁掀开了一个在以后被冠以完全“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卖医院。因为当时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确定了实行医药分业等几项原则。其中,“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盈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等条目,被解读为完全“市场化”的医改开了绿灯。2003年,SARS疫情在全国蔓延,中国开始反思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进而开始检讨整个卫生事业。 2005年,医改风云突变。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提出“市场化非医改方向”。同时“国务院研究机构称,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中国医改再次引起关注。2007-2008年,医改进入最后冲刺,最新医改方案提交2008年3月“两会”讨论。至此,中国医疗改革近三十年的风雨征途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2009年,国务院出台最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其中重点提出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此五项重点改革,旨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纵观改革开放32年,国务院2009年出台的第6次改革方案,在梳理过去5次医改的得

当今中国医患关系矛盾的成因中,观念问题是核心一辩稿1.0

当今中国医患关系矛盾的成因中,观念问题是核心一辩稿1.0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当今中国,医患关系矛盾严重,其本质是由于患者与医生双方的信息相互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具体体现于观念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我方认为观念问题是当今中国医患矛盾成因的核心。医患矛盾既指表象的冲突事件,又指医患双方心理上的不满,观念是指人对于事物的认识、看法、理解。经济是指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值得区分的是,经济是指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与在经济作用下所有运行机制的经济机制有本质的区别。我方的判断标准是:何者从根本上导致了医患矛盾的现象。论证如下:首先,医患关系矛盾是由于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相互不理解造成的。医生问诊全过程往往少于五分钟。这短短的问诊过程不足以患者问清想咨询的问题。因此当患者糊里糊涂完成检查、缴费、治疗,尤其治疗效果不如愿时,患者及家属往往认为被医生敷衍、误诊、过度医疗。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之下,患者带着怀疑不信任的眼光看医生,医生还能友好的对待患者么?来医院本是为了看病,当患者治疗后发现病没治好,心理产生落差于是向医生大打出手,这种事件屡见不鲜,其矛盾根本不是治疗费的多少,而是我给了钱病却没治好。在医闹如此严重的今天,医生给患者看病的同时还要随时准备自卫防止自己被打,这种情况下还能好好看病么?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医生对病人越来越冷漠,患者越来越仇视医生,医患关系如何不出现矛盾? 其次,媒体的恶意煽动导致整个社会对于医患矛盾观念形成先入为主的思想,加剧了医患矛盾关系。媒体为了博人眼球,片面将医生形象妖魔化,例如纱布门事件。医生本是想采取宫腔纱布填塞的措施止血,保住患者子宫。却被媒体报道为无良医生手术忘取纱布。一群不明真相的网民又在后面跟风评论。正常的手术报道成医疗事故。这不仅丑化了医生在大众心中的形象,导致整个社会都片面形成对于医生的不信任观念。更叫无辜的医生如何去看待这个冷漠的社会?这根深蒂固了医患矛盾关系,从而加剧了医患矛盾关系的紧张。 最后,我方承认医患矛盾是由经济问题和观念问题等原因共同形成的。唯有从观念上改变对于医患关系的态度,医生和患者形成良好的沟通,媒体不在一味的煽动蛊惑,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医患关系矛盾的问题。因此我方坚持认为,当今中国医患关系矛盾的成因中,观念是核心。

2017全国医改政策汇总

2017全国医改政策汇总 3月28日,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回顾总结了2016年全国医改工作情况,安排部署了2017年医改重点工作。福建省、浙江省、四川省、广州省深圳市、安徽省天长市等分别做医改经验介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刘延东出席会议并讲话。 2017医改最新政策 会议强调,要以全国健康与卫生大会精神为指引,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5项制度建设上精准发力,立柱架梁,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推进,部署了10件“医改实事”。五项制度细化为10件事,十件事有任务、有目标,指明了医疗改革的发展途径。 1、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试点 现阶段加强医联体建设实现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和资源的双下沉,是提升基层能力,促进分级诊疗的有效途径。今年各地都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试点建设。

按照各地的实践经验,医联体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在城市建设医疗集团,二是在县域内建设医供体,三是跨省域组建专科联盟,四是边远地区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各地结合实际建立有效的分级诊疗模式。2017全国医改政策 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鼓励医联体内部在保证行政隶属关系、财政投入渠道不便的前提下,打破区域限制,强化人员、资源、运行服务方面的协同管理,形成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渠道和机制。在6月底以前各省区市要明确推进医联体建设的工作方案,综合医改试点省每个地市年内至少要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2017全国医改政策 2、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首先要摸清底数,面向有需求的人群提供服务,可以从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这样的重点疾病入手,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让有需求的群众得到及时、便捷、周到的服务。 其次要细化方案,完善签约的机制,要明确签约的组织方式、签约形式、服务内容、考核办法,做到可操作、可督查,还要落实好家庭医生的配套政策,把签约多少、服务好坏与医生收入挂钩,激发医生活力。三是要把握进度,提高服务质量,今年重点人群签约率要达到60%以上,但不得盲目追求签约率,不得采取下任务、搞运动的方法,不得搞强迫命令,让群众自愿签约。2017全国医改政策 3、加快推行按病种付费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已经成为“三医”改革之中“牵牛鼻子”的改革,下一步要加快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复合型支付方式,同步推行临床路径的管理,既要确保医疗的质量,又要控制好医药的费用。 今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实行按病种付费的病种要达到100个以上,综合医改试点省必须选择1到2个地市全面实施支付方式改革,要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和所有医疗服务,大幅度减少按项目付费的比例。2017全国医改政策 4、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医保“六统一”

【医疗药品管理】发改委: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发改委: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现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尤其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肩负着繁重的任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公共医

一文读懂 中国医患关系发展史

一文读懂中国医患关系发展史 古代把脉开方,病人正确面对生死,试想生活虽然拮据、知识水平虽然不高、交通虽然不便,但能正视生命和疾病,尊重医道,不讲伤人的恶语、不做无谓的迫害、不干以怨报德的劣行。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说实话,医疗届不乏“含灵巨贼”,但毕竟是少数,不论任何行业都有害群之马,千千万万个医务工作者及其相关领域默默无闻的英雄,不辞辛劳筑起医疗界抵御疾病的“万里长城”,谁都有这种感觉,现在医疗进步了,有些病能治了,而且大部分都有好的结果,至少多数情况下通过规范治疗能延长人的生命、解决病人痛苦,若全是含灵巨贼,为何你我安在? 何时?矛盾激化,举刀相向 曾几何时,这种良好的医患关系一直保持到近代,包括解放初、八十年代,但积贫积弱,高速发展的经济,也赶不上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国家体制不完善、医疗制度不规范、医疗保险不到位,快速经济发展的背后也带来许多问题,其中人民的价值观随着经济的腾飞开始转变,都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医闹”,但记得在医学院上学尤其实习那会,频繁出现并听闻各地“医闹,举刀相向者更是屡见不鲜……频发医生受伤害事件 亟需!还原真相,正视疾病 造成目前这种局面,有多方面责任,不能单纯认为政府问题、医院问题或患者问题,有调查显示,排在前几位的原因分别是患者日益增加的经济负担、患者对医院医生的期望值过高、国家对医疗投入不足、体制不健全法律不完善、患者普遍缺乏医学基础常识、专业医闹的挑唆、患者本身文化及无理取闹,而医患沟通不当、医德医风、医务人员态度不好技术不高等所占比率相对很小。 山东省社科院省情综合研究中心等单位2009年联合发布《山东医务人员精神状况调查报告》以前看病完全自费,没有医保,相比之下,近些年广泛推行的医保政策,让每个人看病住院都可以报销,而且收入提高了,就医负担实际是降低的,但各方面反向的舆论及导向,让人误认为负担一直很高,而看病的人觉得是医院医生故意抬高价格让看病贵看病难。 可谁静下心来想过,哪个检查哪个治疗是医生说了算的,是市场经济通过政府指导价格开展的,与医院和医生有半毛钱

浅谈当前中国社会医患关系矛盾现象

浅谈当前中国社会医患关系矛盾现象 摘要: 医患关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关系,分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可能涉及到我国国情、社会环境、医疗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卫生资源现状、医患心理等等方面。本文是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原理剖析这种矛盾现象。 关键词: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医患关系医疗制度 近年来,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愈演愈烈,它不仅正在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而且已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那么,什么是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的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 社会存在是指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包括人、社会组织、社会活动、各种财产、知识等。在本文探讨医患关系中,医院,医务人员等就是一个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心理学哲学基础的重要概念,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反映,是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比如医患心理,法律环境,医疗制度等。它们的关系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但由于医疗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导致医疗服务模式与医疗需求之间严重不协调,医疗纠纷急剧增加。不少医患纠纷演变成恶性事件,导致医生被打伤、致残甚至被杀害。现分析我国现阶段医患关系十分紧张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原因,如下: 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社会调节机制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有关医患关系的大部分讨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对于现有医疗体制的批评,即认为,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体制以及国情等因素的影响,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社会调节机制的相对滞后成为导致我国目前医患关系欠佳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医疗卫生人员资源供给(如专家和全科医师缺乏)与卫生需求人口比例失调、医师与护士人员比例失调,医疗卫生机构的官僚作风,医疗卫生系统的过度集中和多部门管理、制度僵化,医师待遇低、对职业不满意、无积极性、服务质量差,医疗卫生部门过度提供卫生服务(如医院过度利用或低利用、医疗卫生目标不现实或不实用)等。我国的医改虽已取得重要进展,医疗保险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当前医疗保障水平仍较低,病人看病自费比例较高,遇大病、复杂疾病时往往难以承受巨大的医疗开支,有的甚至卖房交医疗费。这种情况下如果病人死亡了,人财两空,对家属的打击是巨大的,极易产生医疗纠纷,家属对死亡不理解或想从医院获得一定赔偿,是造成医患纠纷最重要的原因。 二、是医患之间认知差距,也可以归结为科学力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有限性与人们对于科学力的高信任度、高期望之间的矛盾。当代医患关系的紧张,并不仅仅是制度上的问题,更是人们认识领域的问题。随着人类进入了科学、技术和教育迅速前进的时代,人们对于科学

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沿革

58 21世纪中国与全球健康 一个国家的健康状况以及其为国民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取决于互相关联的生态、经济、政 治和社会文化因素。这些背景因素的变化支配着一个社会的健康水平以及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沿革。本文将简单介绍中国自1949年以来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几次重要转变,并为《柳叶刀—中国卫生系列》的读者提供一些背景信息。本文分成五个阶段来描述。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分法[1],而且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每个阶段的特点和时间长度在中国不同地区都有所不同。解放后(1949-1965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抗日战争和内战已大大地削弱了中国国内的医疗卫生服务。 新中国政府接管医疗卫生服务,并学习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建立了三级卫生服务网,并 将所有的卫生工作者纳入国家公务员体系。当时卫生工作的重点是卫生防疫、中西医结合以及群众动员运动(如消灭血吸虫运动)。 城市和农村卫生服务的组织以及资金的募集方式在根本上是不同的:城市医疗主要由政府支持的医院提供,而农村医疗则由基于合作医疗体制的村镇诊所提供[2]。在此期间新建了许多医学院校和护理学校,这些院校的大多数毕业生都在城市工作。除了大跃进(1958-1960年)期间的几年大饥荒,整个国家的健康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主要原因是卫生条件的改善、水质以及营养水平的提高。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沿革 Evolution of China’s Health-care System 董哲1, 费立鹏2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各个派别争权夺势,所有机构都深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各大学及医学院被关闭近5年,师生全部下放至农村[3]。医疗服务是对全民进行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一段时间里在许多精神病院,医生不用药物治疗患者,而是使用《毛主席语录》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4]。此外,毛泽东发起了“赤脚医生”运动,成千上万的农民和知青参与了该运动,他们接受3 ~ 6个月的 医疗培训,之后为农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 卫生服务[5]。当时的卫生数据因政治原因进行了处 理,所以关于当时国家健康状况的数据很多都不可靠。 改革开放初期(1977-1989年)邓小平重新掌权后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中央的政治和经济权力下放,中国与全球经济接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公共卫生工作的良好协调,大多数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大降低,婴儿死亡率降低,而且相应的期望寿命也增加了。慢性疾病(主要为心脏病、癌症、中风和心理性疾病)成为主要的致死、致残因素。计划生育中的独生子女政策加快了人口的老龄化速度,而且公众开始更多地关注儿童健康问题。许多农村居民移居到城市打工,形成了农民工群体,但他们却不能很好地获得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医疗 费用责任下放到各个省份,因而扩大了各地区间 的贫富差距。医疗卫生服务仍然是公营机构的责 任,但医疗服务的资金募集逐渐私人化[1, 2]。由于 对基本药品和医疗服务的价格控制,昂贵的药品和高科技医疗服务被大量滥用。医疗费用迅速增加,个人支付医疗费用的比例也大大增加。乡村医1. 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球卫生研究所2.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危机预防与培训合作中心,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预防中心,北京回龙观医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 与流行病学系通信作者:董哲 , dougzhe@https://www.doczj.com/doc/e814166845.html,

医患矛盾 经济问题核心 四辩

解决中国当前医患矛盾,经济问题/观念问题是核心 四辩 正:观念和经济问题共同导致矛盾产生,然而当前是经济问题使得即使观念改变矛盾依然不能解决(政府无法落实制度),或是使得观念无法改善(公众不敢相信医院) 看病贵: 首先,对方辩友简单的把一切问题的根本原因归结为解决思路不当(基层官员不及时改变观念,公众不理智)。甚至将一切现实中出现的经济问题深挖下去归咎于观念未革新。政府想怎么做,观念问题;法律想怎么改,观念问题;经济制度如何制定,观念问题。那么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我做事就是思想指导的,是不是一切问题都是观念问题呢?那么我们今天讨论的辩题,就是脑袋和胳膊谁是核心的问题咯?那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如果对方辩友硬要把这一切都归于观念问题,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说办一切事儿都要钱,所以都是经济问题咯。 对方辩友希望医生悬壶济世,而不追求回报,这只存在于理想社会中。而医生是生活在现实中,市场中的啊!俗话说的好,仓禀实而知礼节,在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的今天,空洞的谈道德有什么实际作用呢?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认为正义是什么?正义是所有人各司其职,在自己该在地方把自己该干的事干好。我们的社会职业安排就应当保证好这一点,而不能指望道德来要求每一个个体。而当医生的付出与自己的收入不相符,与自己的社会地位不相符时,我们又怎么能让他们去追求道德呢?对方辩友,我们不得不看到这个残忍的事实:当经济利益与道德挂上钩时,毕竟圣人是少数,多数人还是会去追求经济,也正因为如此,那些少数人才会那样值得歌颂。而医生这个行业涉及到他人生命安全,必须保证毫无差错,它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不能用道德上限要求医生,所以只有经济保障才是提高医疗质量的根本方法,也是减少医患矛盾产生的核心所在。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人都是被利益所驱使的。我们说129大合唱能够为你的学院增光添彩,有用么?而如果你说参加合唱考研能加分,大家立即就积极起来了。我们去华天小吃之类的国营企业吃饭,会发现服务员态度很差,而去到私营的一些饭店,服务很周到,为什么?因为国营产业是固定工资,没有提成,所以他没有动力去工作。那么医生也是一样,没有足够的回报,凭什么要求所有的医生在面对红包时都两袖清风地追求医德。 即使观念得到了改变,我的外在变成了一个理性的患者,当我的切身利益受到伤害时我还是会不顾一切的维护自己的利益。 产生1医者政府投入 2 患者医疗保障 3 产生后的解决 解决方式:1医疗事故保险制度 在西方国家,医学生刚毕业最起码比工科出身的学生薪水要高20%~ 30%,在美国,医师属于收入最高的行业之一,平均工资高于公务员工资的2—4倍,如果连自己都养不活,何谈职业道德

(医疗药品)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现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尤其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肩负着繁重的任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

医患矛盾 经济问题是核心一辩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大家晚上好!开宗名义,定义先行,医患矛盾即医、患双方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对某些医疗行为、方法、后果和原因等存在认识或行动中的不一致,注意并非仅指暴力冲突。经济问题即社会资源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配置和如何利用的问题。观念问题即对事物的认知问题。核心即关键、根本。我方今天判断这个辩题的标准是在中国当前医疗现状的背景下,追溯医患矛盾的根本原因,经济问题和观念问题何者在推动中国当今医患矛盾的根本性解决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基于此标准,我方认为解决中国当今医患矛盾,经济问题是核心,我方将从以下三方面展开论证。 首先,就“医者”层面来讲,经济问题是解决中国当今医患矛盾的核心。医疗环境差、医生多开药、大检查、医院收费多,这些都是引发医患矛盾的导火索,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呢?政府对医院投入不足且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目前医院运营经费仅有5~7%是来自国家,有的公立医院甚至这个数字也不到,这一方面造成了现有医疗资源不足,医疗基础设施落后,医疗环境差,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医疗行业的定位不明确,社会和患者要求它保持着福利性事业单位的性质,主要以社会效益为重,而国家对医院实施的差额补贴政策又把医院推向市场,医院必须依靠增加医疗收入来弥补国家财政对医院经济补偿的不足以维持运营。只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对医疗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改变医院现有运营方式,并且不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才能真正解决中国当今的医患问题。 其次,就“患者”层面来讲,“看病难,看病贵”是中国患者就医的一大心声,当自己的血汗钱碰上了医院大检查或反复诊断,难免心生嘀咕。现在我国居民的收入虽有提高,但是就医成本占居民收入的比重高,中国当今的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我们只有加大国家对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投入,切实保障患者的切身利益,让他们在就医时觉得自己有保障有依靠,才能真正解决中国当今的医患问题。 最后,就医患矛盾产生后的解决来看,经济问题是核心。当发生了医疗事故或医患矛盾时,中国患者多采取不理性的手段来保护自身利益,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缺少医疗纠纷的社会管理体系,一方面是因为诉讼成本过高。我们应该通过建立医疗事故保险机制和减少诉讼成本这两方面开引导医患采用合理合法的手段解决医患矛盾。 综上,我方坚定认为解决中国当今医患矛盾中,经济问题是核心。

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

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

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 课题组 【全文】 一、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过显著成就,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成绩非常突出 计划经济时期,在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国用占GDP百分之三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成绩十分显著,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 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布局与服务目标合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通

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层次布局上注重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在城市地区,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部(所)组成的三级医疗服务及卫生防疫体系;在农村地区,形成了以县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大幅度提高。 计划经济时期,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定位明确,即提高公众健康水平,不以营利为目的。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社会公益目标优先的定位,是由当时特定的组织与管理方式决定的。医疗服务体系的骨干部分是政府部门直接创办的国有机构,末端为隶属于城乡集体经济的集体所有制机构。政府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同时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医疗卫生服务收入与机构和从业人员个人经济利益之间没有联系。 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之

中国新医改之路回眸与展望

中国新医改之路回眸与展望 2012-09-29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实施三年来,新医改成果卓著。2012年后新医改进入深入区,8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六部委正式公布《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9月,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召开全国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工作会议,要求300余个试点县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本文撷取了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回顾了新医改三年来取得的成绩,深入评述近期医改的最新政策与举措,详细分析了新医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十二五”期间新医改的推进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回眸三年医改阶段性成果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2012年6月国务院医改办公室起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总结报告》指出自《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出台以来,新一轮医改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如期全面完成了三年医改各项任务,交出了一张惠及全民的中国答卷,朝着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自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医改五项重点任务取得明显突破和成效,基层医改取得重大突破,亮点频现,百姓所享受的实惠也逐年增多。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项目部主任、教授刘远立无论是横向的国际比较,还是纵向的历史比较,中国新医改已经取得了十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举世瞩目。随着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老百姓医疗服务的利用率明显提高,“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政府对农村和基层卫生投入的增加使农村和基层卫生服务的“硬实力”得到加强,“看病难”在大部分农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