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指南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指南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指南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指南

附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指南

1. 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以下简称监控工作)遵循风险分析和预防原则,通过抽取能反映进出口食品风险因素及其变化趋势的样品,对风险项目按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系统和持续地收集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为全面评价进出口食品安全水平和变化趋势,做好进出口食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发现进出口食品安全隐患,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为提高进出口食品检验监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确保进出口食品贸易顺利开展。

2. 适用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指南》(以下简称《监控指南》)是监控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旨在规范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适用于年度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计划(以下简称年度监控计划)的制订、实施及监控结果的应用。

3. 术语

3.1 风险项目: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危害因子。

3.2 年度监控计划:为执行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

— 1 —

所制订的年度抽样、检测等具体实施安排和要求,分为《总局监控计划》和《直属局监控计划》。

3.3 监控产品:列入监控计划中的进出口食品。

3.4 监控项目:列入监控计划中规定判定标准的风险项目。

3.5 监控样品:检验检疫机构按照监控计划抽取的官方样品。

3.6 监测项目:监控计划中未规定判定标准的风险项目,用于收集监测数据,评估食品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3.7 检出结果:监控样品中监控/监测项目含量超过检测方法测定低限(LOQ)的检测结果。

3.8 判定标准:监控计划中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的指标(如MRLs, MRPLs等)。

3.9不合格结果:不符合监控计划判定标准的检测结果。

4. 工作依据

4.1中国与输出/入国(地区)政府签订的与食品相关的双边协议、议定书或备忘录。

4.2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的要求,包括强制性标准以及具有强制执行力的规范性文件。

4.3 进口国(地区)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

4.4 参考国际标准。

5. 组织机构及职责

— 2 —

组织机构包括五个部分:主管部门、监控秘书处、监控工作专家组、基准实验室、执行机构。组织机构图见附件1-1。

5.1 主管部门: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统一管理全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

5.1.1 组织制订并发布年度《总局监控计划》。

5.1.2 组织完成年度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报告,并通报相关部门。

5.1.3 组织对基准实验室进行认定、考核和动态管理。

5.1.4 对监控秘书处、监控工作专家组、基准实验室和执行机构的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

5.1.5 收集和发布国内外有关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制定和采取有关重大的控制措施。

5.1.6 组织对国外食品安全风险监控体系的考察评估;接受国外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控体系的考察评估。

5.2 监控秘书处:主管部门指定设立的,协助主管部门处理日常监控工作的办事机构。

5.2.1 协助主管部门制修订年度《总局监控计划》。

5.2.2 负责监控结果的收集、汇总和统计分析,及时反馈检出或不合格结果。

5.2.3 起草年度监控报告并提出相关建议。

5.2.4 协调监控工作专家组和执行机构完成监控工作任务。

— 3 —

5.2.5 协助主管部门开展技术交流与培训。

5.2.6 收集相关法律、法规和限量标准。

5.3 监控工作专家组:主管部门指定成立的,为年度《总局监控计划》的制订、实施和总结提供技术支撑的专家组。

5.3.1协助主管部门制订、审议、修改年度《总局监控计划》。

5.3.2 协助主管部门完成年度监控报告,评估年度监控计划的实施效果。

5.3.3 对监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对监控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提出处理建议。

5.4 基准实验室:经主管部门考核认定的,对监控工作提供总体技术支持,并对特定风险项目进行确认检验的实验室,分为兽药类、农药类、元素类、致病微生物、转基因成分、生物毒素类、添加剂及非法添加物类、持久性环境污染物类共八大类。基准实验室申报表见附件1-2。

5.4.1 承担年度监控计划中指定的检测任务。

5.4.2 收集国内外法律、法规、限量标准和检测方法等有关食品安全信息,并完成承担项目的国内外年度综述。

5.4.3 负责对承担项目检测方法的研发、选择和验证。

5.4.4 通过组织培训、开展比对试验等方式,指导各执行机构检测实验室提高检测能力、纠正偏差。

5.4.5 对有争议的检测结果进行仲裁。

— 4 —

5.4.6 参加或承办国内外技术交流和技术谈判。

5.5 执行机构: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及其下设分支机构、检测实验室,负责制订年度《直属局监控计划》并组织实施。

5.5.1 按要求完成年度《总局监控计划》规定的监控任务。

5.5.2 制订年度《直属局监控计划》并组织实施。

5.5.3 及时按要求向主管部门、监控秘书处及有关单位传递辖区内检出或不合格结果以及有关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信息。

5.5.4 对辖区内监控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

5.5.5 对监控秘书处反馈的相关信息及时做出处理。

6. 监控计划的制订

6.1 监控计划的制订原则

应遵循系统和科学原则,全面考虑监控工作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要求,制定系统、完善、科学的年度监控计划。

6.1.1 监控产品的选定原则

优先选取年度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中风险较高的产品或原料,以及对我国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或进出口量较大的产品作为监控或监测的对象。

6.1.2 监控项目的选定原则

出口监控优先考虑进口国(地区)限量严于我国的风险项目,进口监控优先考虑我国限量严于出口国(地区)的风险项

— 5 —

目。

日常重点检测项目和实施期内的警示通报项目原则上不列入监控计划。

6.1.3 抽样数量的确定原则

应加强基础研究,提出适用于统计分析的最低年度取样量。对于上年度检出不合格结果较为集中的且风险较大的产品和项目,应适当增加监控地区及抽样数量;对于连续三年未检出且风险较小的产品和项目,可适当减少或取消抽样数量。

6.1.4 判定标准的确定原则

出口监控应选取主要进口国(地区)最严格或较严格的限量规定;进口监控应按照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确定。

6.1.5 检测方法的选用原则

满足年度《总局监控计划》检测需求,同时满足《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指南》要求的检测方法。

6.2 年度《总局监控计划》的制订

6.2.1 年度《总局监控计划》制订的主要依据

6.2.1.1 上年度监控报告及风险评估报告。

6.2.1.2 我国进出口食品种类、数量、地区分布及变化情况。

6.2.1.3 国内外有关食品安全风险信息。

6.2.1.4 各直属局拟承担下年度《总局监控计划》任务的建议。应于每年10月底前报秘书处。

— 6 —

6.2.1.5 各执行机构检测实验室检测能力及变化情况。

6.2.1.6 国外考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6.2.2 年度《总局监控计划》的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6.2.2.1 实施周期:一年为一个监控周期。

6.2.2.2 监控内容:年度需要实施监控的进出口食品及其监控/监测项目。

6.2.2.3 抽样和检测任务分配:制订年度各监控产品抽样和检测任务分配计划。

6.2.2.4 检测方法、测定低限和判定标准。

6.2.2.5 年度《总局监控计划》的调整说明,包括:年度《总局监控计划》实施的新要求,监控产品和监控/监测项目调整的说明,以及对检测方法、测定低限和判定标准调整的说明等。

6.2.2.6 基准实验室名单及其承担的检测项目类别。

6.2.2.7 各单位监控工作负责人、联系人和样品接收人。

6.3 年度《直属局监控计划》的制订

6.3.1 年度《直属局监控计划》制订的主要依据

各直属局应根据《监控指南》和年度《总局监控计划》,综合考虑辖区内进出口食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和贸易情况,制订年度《直属局监控计划》。

6.3.2 年度《直属局监控计划》的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

— 7 —

以下内容:

6.3.2.1 监控内容:辖区内年度需要监控的产品及其监控/监测项目,包括年度《总局监控计划》分配的任务和根据本辖区进出口食品特点制订的自主监控部分。

6.3.2.2抽样和检测任务安排:辖区内年度各监控产品抽样和检测任务的具体安排,包括抽样时间、地域分布、企业分布、检测方法、测定低限和判定标准等。

7. 监控计划的实施

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有关单据见附件1-3。

7.1 实施方案

执行机构应按要求制订本辖区年度监控计划实施方案,按时书面报主管部门并抄送监控秘书处。实施方案应将年度监控计划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月份。

7.2 取送样

7.2.1 执行机构应确保取样的随机性、代表性、真实性、可追溯性;样品量应满足检验、留样需要。具体《抽样工作规范》由各产品协作组负责制定并报主管部门批准。

7.2.2 对于有国家标准或进口国(地区)标准的监控项目,可将监控与日常检验同时进行,不再单独取样。

7.2.3样品应及时送达检测单位,样品传递过程中应保证监控目标物含量不发生显著变化,避免样品受到污染。

7.3 实验室工作及检测要求

— 8 —

7.3.1 检测实验室应通过ISO/IEC17025认可,具有食品检验机构资格认定证书。

7.3.2 检测实验室收到监控样品后,应按《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指南》要求实施检测,出具检测报告。对需要确证的“检出结果”应予确证。

7.3.3 检测实验室应主动与基准实验室联系,派员学习,提高检测能力。基准实验室在开展有效培训前,应接受不具备检测能力的实验室送样,并及时出具检测报告。

7.3.4 检测周期一般不超过10个工作日;如有特殊情况,应与送样单位协商并报监控秘书处,但不得超过20个工作日。

7.4 监控结果的判定和处置

7.4.1执行机构在收到监控检测报告后,应按年度监控计划规定的判定标准进行判定,超过判定标准的判为监控不合格结果。

7.4.2 执行机构应在接到检测报告24小时内将监控不合格结果报主管部门,抄送监控秘书处。

7.4.3 执行机构可对监控不合格结果进行追踪取样检测,实验室应在10个工作日内出具检测报告。

7.4.4 执行机构应对监控不合格结果调查原因,分析存在的风险,建立不合格结果追溯档案,记录调查过程、处理结论及纠正措施,并将追踪调查结果报主管部门,抄送监控秘书处。

7.4.5 执行机构应对监控/监测检出结果开展风险分析,必

— 9 —

要时可就特定产品/项目专门起草风险分析报告报主管部门,抄送监控秘书处。

7.4.6 监控结果超过国家标准或进口国(地区)标准的,判为进/出口不合格结果,不允许相应产品进/出口。

7.5 监控结果报送

7.5.1 各直属局应按月按统一格式将监控结果汇总报监控秘书处,监控秘书处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处理。

7.5.2 各直属局自主监控结果应与年度《总局监控计划》监控结果分别报送。

7.5.3 执行机构应按要求将有关监控不合格结果及追踪调查情况通报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

8. 监控总结

8.1 各直属局、监控秘书处应按要求提交年度、半年或其他时间段监控工作总结。

8.2 年度直属局监控工作总结

各直属局应按时对年度监控工作进行总结,形成年度直属局监控工作报告,报主管部门并抄送监控秘书处。年度直属局监控工作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8.2.1 年度《总局监控计划》执行情况。

8.2.2 年度直属局自主监控情况。

8.2.3 监控结果的统计分析。

8.2.4 不合格结果的追溯、原因分析及处理情况。

— 10 —

8.2.5 监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8.3 年度全国监控工作总结

监控秘书处应按要求对各直属局上报的数据和年度直属局监控工作报告进行汇总分析,对年度全国监控工作进行总结,起草年度国家监控报告,经监控工作专家组审核修改后报主管部门。年度国家监控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8.3.1 年度《总局监控计划》执行及调整情况。

8.3.2 年度《总局监控计划》结果统计分析。

8.3.3 综合风险分析。

8.3.4 监控工作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工作改进建议。

9. 监控结果的应用

9.1 执行机构应建立并完善监控结果应用管理制度、不合格结果追溯制度以及风险分析制度。

9.2 执行机构应通过对监控/监测检出结果开展风险分析,对监控不合格结果开展追溯调查,研究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应用于日常检验监管工作中。

9.3 主管部门收到执行机构上报的监控不合格结果和监测检出结果后,应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级别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如信息通报、风险预警等。

9.4 主管部门可根据年度国家监控报告、我国进出口食品贸易情况以及进出口食品安全状况组织产品协作组开展专题研究,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如调整日常重点检测项目、制定分

— 11 —

类管理措施、调整监控计划、开展对外交涉交流等。

10. 监督管理

应建立各级年度、半年、季度或不定期监控工作督查和自查制度,确保监控计划有效实施。监督管理工作包括:

10.1 各执行机构是否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方面的人员配置,是否开展业务培训,提升一线人员的业务能力。

10.2 各执行机构是否合理使用和落实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经费。

10.3 各执行机构是否落实年度监控计划的各项要求,按监控计划要求实施抽样和检测,是否存在集中抽样、集中检测现象,是否及时通报监控数据和有关风险信息,对监控结果是否有效应用。

10.4 各基准实验室、执行机构检测实验室的检测能力是否满足监控工作要求,是否按要求进行检测,按时出具报告。各基准实验室是否对不具备检测能力的实验室开展有效培训。

10.5 基准实验室是否按要求收集有关信息,完成项目年度综述,开展项目研发,组织比对试验。

10.6 监控秘书处是否按要求及时汇总、统计和分析监控结果,协调监控工作专家组和执行机构完成监控工作任务。

— 12 —

附件1-1

组织机构图

主管部门

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

监控秘书处

基准

实验室

监控工作

专家组

执行机构

直属局

检测实验室业务处、分支机构

— 13 —

附件1-2

基准实验室申报表实验室名称:

拟承担的项目类别:

考核要素要求

实验室情况

(详细列明实验室具体情况,不能

简单的写“符合”)

1、人员要求有与食品安全检测专业相关的国家局优秀中青年专家或学术带头人,具有国际技术交流与培训相关活动的经验。

人员的数量、学历和专业水平符合所承担的业务需求。

2、仪器设备本项目所需要的大型仪器(HPLC/MS/MS,GC/MS/MS等)和前处理设备的数量能满足要求。

3、相关经验针对拟承担的项目取得过科研、标准和论文的成果。

组织过本项目的能力验证,或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能力验证。

近期五年内参加过相关项目的国际和国内能力验证。

往年从事本项目的监控样品及检测项目的数量,其它植物源监控样品及检测项目的数量。

4、检测方法所推荐的具体检测方法。

此处说明方法基本情况(是标准还

是非标法等)和方法摘要,具体方

法和验证数据以附件提供。

本方法和项目是否通过实验室认可。

所推荐的方法在本实验室的验证情况。

所推荐的方法在本实验室、检验检疫

系统的使用情况。

— 14 —

附件1-3

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涉及的单据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产品编码表

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样品标签

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取样单

进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取样单

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送/收样单

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检测结果报告单

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不合格结果上报表

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结果统计报表

— 15 —

产品类别编码表

序号一级二级CIQ代码产品类别编码

1 肉类

肠衣

02010302

02010318

02010333

02010347

02010361

0101 牛肉及其制品

0201

0502

0102 其他肉类及其制品

禽肉及其制品

熟肉制品

羊肉及其制品

猪肉及其制品

2 蛋及制品类非种用鲜蛋0202 0201 蛋制品0507 0201

3 水产及制品类

鱼产品

020401

020406

0301

虾产品

020402

020407

0302 蟹产品

020403

020408

0303 贝产品

020404

020409

0304 其他水产品

020405

020410

020499

0305

海草及藻0413 0306 水产制品0509 0307

4 中药材类动物性中药材0213 0401 植物性中药材041

5 0402

5 粮谷及制品类

粮谷0401 0501 豆类(干)0402 0502 粮食加工产品0417 0503 粮食制品0517 0504

6 油脂及油料类

油籽040701 0601 初榨植物性油040702 0602 食用植物油050501 0603

— 16 —

序号一级二级CIQ代码产品类别编码

食用动物油(脂)050502 0604

7 饮料类饮料原料0409 0701 饮料0510 0702

8 糖类

原糖和制糖原料0410 0801 糖与糖果,巧克力和可可制品0512 0802

9 蔬菜及制品类

食用菌0412 0901 蔬菜及制品0508 0902

10 植物性调料类植物性调料0414 1001

11 干坚果类

干果0416 1101 干(坚)果、炒货(熟制)0506 1102

12 其他植物源性食品

其他植物源性食品0499 1201

13 罐头类

水果罐头050101 1301 蔬菜罐头050102 1302 肉禽罐头050103 1303 水产罐头050104 1304 坚果、豆罐头050105 1305 面食罐头050106 1306 婴儿食品罐头050107 1307 饮料罐头050108 1308 其他罐头050199 1309

14 乳制品类乳及乳制品0503 1401

15 蜂产品类蜂产品0504 1501

16 酒类酒类0511 1601

17 糕点饼干类糕点饼干0516 1701

18 蜜饯类蜜饯0518 1801

19 卷烟类卷烟0521 1901

20 茶叶类茶叶0513 2001

21 调味品类调味品0514 2101

22 其他加工食品类

食用明胶0515209903 2201 其他加工食品0599 2202

23 特殊食品类特殊膳食食品

051901

051999

2301

保健食品051902 2302

加药食品051903 2303

— 17 —

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样品标签

样品名称取样日期

样品编号

取样人样本重量

取样单位

检测项目

样品编号:[取样局编码]/ [进出口编码]/[产品类别编码]/[监控产品编码]/[取样日期]/[取样序号]。

取样局编码:指直接取样的直属局或分支局的编码6位。

进出口编码: 1位,进口为1,出口为2。

产品类别编码:4位,见前表。

监控产品编码:4位,见年度《总局监控计划》。

取样日期:6位(YYMMDD)。

取样序号:每天取样的流水号3位。

— 18 —

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取样单样品编号:

样品样品名称样品包装取样时间样品来源取样基数样品数量封装情况产品批号检测项目

产地

保存情况

运输情况

被取单位单位名称

地址企业注册号电话传真邮政编码电子邮件

备注

取样单位盖章

取样人签名

年月日被取样单位盖章

被取样单位

主管人签名

年月日

取样人仔细阅读以下文字,并签字

我认真负责地填写了该样品取样单,承认以上填写的合法性,被该取样单位所证实的样品系按照取样方法取得的,该样品具有代表性、真实性和公正性。

此单一式三联,第一、二联分别由取样单位及其主管处室保存,第三联由被取样单位保存。

— 19 —

进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取样单样品编号:

样品样品名称样品重量

原产国

境外生产厂家

(名称、注册号)取样时间保存情况

检测项目

被取样单位

报检单编号

申请进境

单位名称

联系人联系电话存放或加工使

用单位名称

联系人联系电话

备注

取样单位盖章

取样人签名

年月日被取样单位

经办人签名

年月日

取样人仔细阅读以下文字,并签字

我认真负责地填写了该样品取样单,承认以上填写的合法性,被该取样单位所证实的样品系按照取样方法取得的,该样品具有代表性、真实性和公开性。

此单一式三联,第一、二联分别由取样单位及其主管处室保存,第三联由被取样单位保存。

— 20 —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 规定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规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通过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及时通报的活动。 第三条卫生部会同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本着及时性、代表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的原则制定、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第四条卫生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综合利用现有监测机构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需要,制定和实施加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的建设规划,建立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省级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和本地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需要,制定和实施本地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规划,建立覆盖各市(地)、县(区),并逐步延伸到农村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 第二章监测计划的制定

第五条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应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与修订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的需要制定。 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的需要,提出列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建议。建议的内容应包括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和食品中有害因素的名称、相关食品类别及检测方法、经费预算等。 第六条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负责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需要,提出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建议,于每年6月底前报送卫生部。 卫生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于每年9月底以前制定并印发下年度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在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时,应征求行业协会、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估专家委员会的意见。 第七条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应遵循优先选择原则,兼顾常规监测范围和年度重点,将以下情况作为优先监测的内容:(一)健康危害较大、风险程度较高以及污染水平呈上升趋势的; (二)易于对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病人造成健康影响的; (三)流通范围广、消费量大的; (四)以往在国内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受到消费者关注的;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指南(标准版)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指南(标准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104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指南 (标准版) 1.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以下简称监控工作)遵循风险分析和预防原则,通过抽取能反映进出口食品风险因素及其变化趋势的样品,对风险项目按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系统和持续地收集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为全面评价进出口食品安全水平和变化趋势,做好进出口食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发现进出口食品安全隐患,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为提高进出口食品检验监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确保进出口食品贸易顺利开展。 2.适用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指南》(以下简称《监控指南》)是监控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旨在规范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适用于年度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计划(以下简称年度监控计划)的制订、实施及监控结果的应用。 3.术语 3.1风险项目: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危害因子。 3.2年度监控计划:为执行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所制订的年度抽样、检测等具体实施安排和要求,分为《总局监控计划》和《直属局监控计划》。 3.3监控产品:列入监控计划中的进出口食品。 3.4监控项目:列入监控计划中规定判定标准的风险项目。 3.5监控样品:检验检疫机构按照监控计划抽取的官方样品。 3.6监测项目:监控计划中未规定判定标准的风险项目,用于收集监测数据,评估食品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3.7检出结果:监控样品中监控/监测项目含量超过检测方法测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食品贸易的国际化,食品安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扩大,食品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当前,如何保证食品的安全,维护消费者权利,促进食品贸易健康发展,是各国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所以,对食品安全进 估、风险特征描述等。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选择和实施适当的管理措施,尽可能有效地控制食品风险,从而保障公众健康。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风险评价、风险管理选择评价、执行风险管理决定、监控和回顾。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伦特罗)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发展趋势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目前国际通行的食品安全防范方式,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

估刚刚起步。风险评估是风险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现状 2003;2006 2009年 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 如何进行风险评估

4步骤: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 (1)危害识别指食品中或食品本身对健康有不良作用的生物性、化学性或物理性因素。 (2 (3 (4 100倍的安全系数来调整种间和种内可能存在的易感性差异,在特定的情况下允许偏差的存在;(ⅴ)对发现属于遗传毒性致癌物的食品添加剂、兽药和农药,不制定ADI 值。对这些物质,不进行定量的风险评估。实际上,对具有遗传毒性的食品添加剂、兽药和农药残留还没有认可的可接受的风险水平;(ⅵ)允许污染物达到“尽可能低的”水平;(ⅶ)在等待提交要求的资料期间,对食品添加剂和兽药残留可制定暂定的ADI值。但需要指出的是,JMPR并没有将这一政策用于农药残留ADI值的制定。

食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食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和培训管理制度 一、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的从业人员每年必须按规定经过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合格,同时取得健康体检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工作。 二、开展从业人员每日晨检工作。凡患有伤寒、痢疾、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疾病,必须立即调离食品工作岗位,在未彻底治愈前,保证不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三、从业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不留指甲、不染指甲油、不戴首饰,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理发、勤洗衣服、勤洗被褥、勤换工作衣帽。 四、从业人员进入经营场所前必须清净、消毒双手,穿戴整洁的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工作服应当盖住外衣,头发不得露于帽外,不得吸烟及从事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活动。 五、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和培训台账。我单位按规定聘请经过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或从业资格证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开展食品专业技术人员、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工作。 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 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认真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做好以下工作: 一、制定并执行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拟定并实施年度自查和巡查工作计划,探索和推行先进管理规范和手段。 二、定期组织开展本单位食品安全自查和管理,并做好记录。对违反法律规定和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行为进行批评、制止,严重者及时向单位领导汇报,并提出处理意见。

三、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检查从业人员健康合格证明,坚持一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上岗前必须先体检合格,做到持证上岗。定期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和内部考核。 四、定期组织开展场所内外环境卫生清洁,组织检查场所条件、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 五、主动接受食药监管部门的培训考核,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发现食品状况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建议单位领导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并及时向食药监部门报告。 六、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确定的其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 三、食品安全自检自查与报告制度 单位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要按照年度自查和巡查工作计划的要求开展自检自查工作: 一、制订定期或不定期食品安全检查计划,采取全面检查、抽查与自查相结合的形式,实行层层监管,主要检查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重点对员工健康管理、进货索证索票、餐具清洗消毒、设备设施管理、加工操作规范、环境卫生管理等各项工作进行自查。 二、食品安全管理员每天在操作加工时段至少进行一次各岗位重点环节食品安全检查,每周对各环节进行全面现场检查,发现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和隐患的,要及时告知改进,并做好食品安全检查记录备查。 三、各岗位负责人、主管人员要服从食品安全管理员检查指导,每天开展岗位或部门自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从业人员违反制度要求操作的行为。 四、检查中发现的同一类问题经两次指出仍未改进的,按本单位有关奖惩等规定处理。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应当建议本单位领导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并及时向食药监部门报告。

DB31 2015-2013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指南

DB 上海市地方标准 DB31/2015—2013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指导原则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

前言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指导原则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也适用于餐饮服务单位总部对其门店的食品安全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中引用的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中未注释的术语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国食药监食[2011]395号)中的用语含义相同。 3.1易腐食品 在常温下容易腐败变质,需要控制温度和时间以防止细菌生长、繁殖、产毒的食品。 3.2餐用具 餐具、饮具和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用具、容器。 4总体管理要求 4.1餐饮服务单位开展食品安全管理,应以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确保所供应食品的安全、预防食品安全事故为宗旨。 4.2餐饮服务单位应将确保食品安全作为本单位的重要政策,并向全体食品从业人员表明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本单位食品安全制度的重要性。 4.3餐饮服务单位应确定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目标。食品安全目标: ——应符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要求; ——应经过适宜性、可行性的评估; ——应经过与本单位各部门的沟通; ——是否达到应可进行评估。 4.4餐饮服务单位应使全体食品从业人员积极参与确定管理目标和制定管理措施,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保证食品安全目标的实现。 4.5餐饮服务单位应确保管理中可获得各种有助于保证食品安全的管理资源。 5管理职责

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方案

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食品安全工作,构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有效防范和遏制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根据市、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求,特制定《**县食品药品和工商质监局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力争把各类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努力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整治到位,有效防范和遏制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健康安全。 二、排查整治重点 针对食品(包括食用农产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领域广泛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深挖带有行业性“潜规则”。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底线。2016年将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的排查: (一)食品生产环节。重点对肉制品、酒类、糕点、粮食制品、食用油、茶叶及其制品等行业开展风险隐患排查,重点排查生产环境是否达标,是否存在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劣质食品原料等违法行为。 (二)食品流通环节。重点对校园周边、农贸市场、农村小食杂店等区域以及蔬菜、肉类、粮油、乳制品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品种开

展风险隐患排查,重点排查是否严格执行国家食品经营相关制度落实进货查验,是否存在无证无照经营、以次充好、销售过期变质食品等违法行为。 (三)餐饮服务环节。重占对学校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农村集体聚餐、农家乐等开展风险隐患排查,重点排查是否存在食品原料把关不严、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违法行为。 三、工作任务 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按照“隐患排查、分析研判、隐患整治、效果确认、监督管理”等工作程序开展。 (一)集中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各食品药品和工商质监所要集中时段、集中力量,采取突击检查、联合检查、明查暗访等形式,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深挖区域性、行业性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同时,要加强风险监测、社会舆情监测,深化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并将排查出的食品安全问题、隐患及时上报县局。(二)正确分析研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各所要对本辖区排查出的风险隐患逐一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隐患性质、产生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属于区域性、行业性的风险隐患信息,形成书面材料报县局风险应急股。县局收到区域性、行业性的风险隐患信息后,对影响范围超出本辖区的,报请分管领导,根据领导批示作出处理。 (三)扎实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整治。要加大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的整治力度,各所要根据实际制定整改方案和应对预案,落实治理整改措施、整改效果、责任人和期限等,防范突出事件的发生。排查整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一)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一) 风险分析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风险分析包括三个部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与风险情况交流。1.定义 根据CAC工作程序手册(1997年,第10版),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风险分析术语的定义如下,需要说明的是,风险分析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理论体系,因此有关术语及其定义也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危害(hazard):食品中可能导致一种健康不良效果的生物、化学、或者物理因素或状态。 风险(risk):一种健康不良效果的可能性以及这种效果严重程度的函数,这种效果是由食品中的一种危害所引起的。 风险分析(riskanalysis):包含三个部分的一个过程,即: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情况交流。 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包含下列步骤的过程:(ⅰ)危害识别,(ⅱ)危害描述,(ⅲ)暴露评估,以及(ⅳ)风险描述。 危害识别(hazardidentification):识别可能产生健康不良效果并且可能存在于某种或某类特别食品中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 危害描述(hazardcharacterization):对与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有关的健康不良效果的性质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价。对化学因素应进行剂量-反应评估。对生物或物理因素,如数据可得到时,应

进行剂量-反应评估。 剂量-反应评估(dose-responseassessment):确定某种化学、生物或物理因素的暴露水平(剂量)与相应的健康不良效果的严重程度和/或发生频度(反应)之间的关系。 暴露评估(exposureassessment):对于通过食品的可能摄入和其他有关途径暴露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价。 风险描述(riskcharacterization):根据危害识别、危害描述和暴露评估,对某一给定人群的已知或潜在健康不良效果的发生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和/或定量的估计,其中包括伴随的不确定性。 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备选政策进行权衡,并且在需要时选择和实施适当的控制选择、包括规章管理措施的过程。 风险情况交流(riskcommunication):在风险评估人员、风险管理人员、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的团体之间就与风险有关的信息和意见进行相互交流。 2.基本内容 (1)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以及风险描述。危害识别采用的是定性方法,其余三步可以采用定性方法,但最好采用定量方法。相对于微生物危害而言,这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制度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规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通过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及时通报的活动。 第三条卫生部会同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本着及时性、代表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的原则制定、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第四条卫生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综合利用现有监测机构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需要,制定和实施加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的建设规划,建立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省级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和本地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需要,制定和实施本地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规划,建立覆盖各市(地)、县(区),并逐步延伸到农村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 第二章监测计划的制定

第五条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应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与修订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的需要制定。 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的需要,提出列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建议。建议的内容应包括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和食品中有害因素的名称、相关食品类别及检测方法、经费预算等。 第六条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负责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需要,提出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建议,于每年6月底前报送卫生部。 卫生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于每年9月底以前制定并印发下年度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在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时,应征求行业协会、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估专家委员会的意见。 第七条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应遵循优先选择原则,兼顾常规监测范围和年度重点,将以下情况作为优先监测的内容:(一)健康危害较大、风险程度较高以及污染水平呈上升趋势的; (二)易于对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病人造成健康影响的; (三)流通范围广、消费量大的; (四)以往在国内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受到消费者关注的; (五)已在国外导致健康危害并有证据表明可能在国内存在的。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应包括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

食品安全管理细则

食品安全管理细则 校长(园长)担起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通知指出,学校要认真落实《吉林省各类学校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制定完善并落实疫情防控餐饮食品安全工作方案、措施和各类制度预案。同时,要加强对疫情防控期间学校餐饮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制度机制,配齐配强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校长(园长)要切实担负起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责任,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疫情防控期间学校餐饮食品安全工作。 1.为配合疫情防控需要,减少外出,不建议大家每天采买生活物资,不要囤积过多食品,尤其是易腐烂的新鲜果蔬。可根据各地的气候和物产情况,每次购买2-3天所需的果蔬,适量储备耐储存的瓜果和根茎类果蔬、冷冻肉类、速冻食品。 2.所有家庭成员都应当注意个人卫生,多用流动的水、肥皂、洗手液等洗手,尤其在处理生的和熟的食物之间和其后必须洗手。 3.做好生熟分开,加工和盛放生的肉、水产品和蔬菜的砧板、刀具、盆、盘、碗等器具要与熟食的分开,使用完后要及时清洗消毒。 4.为了尽可能避免细菌性食物中毒引起的医院就诊,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也减少医疗系统的压力,建议大家少制作凉拌菜,购买的散装酱卤肉等即食食品尽量一顿吃完,吃不

完的应当热透再吃。 5.建议尽量在家烹饪。如通过外卖点餐,建议就近选择商家,减少递送员工作量,出门取外卖应当佩戴口罩。打开外卖包装后,应当先洗手再就餐。 6.返回工作岗位后,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从家中带饭,吃之前需微波炉热透。无法带饭的,建议尽量不堂食,可打包带走或以外卖方式解决。 7.居家期间也应当尝试室内运动,如果活动量减少,可以适当饮食减量或减少主食及能量密度高的食物。 8.到正规商店里购买,不买校园周边、街头巷尾的“三无”食品。 9.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尽量选择信誉度较好的品牌。 10.仔细查看产品标签。食品标签中必须标注:产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标准号等。不买标签不规范的产品。 11.不盲目随从广告,广告的宣传并不代表科学,是商家利益的体现。 12.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一些饮料含有防腐剂、色素等,经常饮用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 1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 14.生的蔬菜和水果要洗干净后再吃,以免造成农药中

最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重要知识点

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 1、食品安全概念: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 食品卫生:为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危害人体健康而采取的综合措施。(范围不同、结果安全、卫生指标限值) 食品质量:颜色、香气、滋味、质构、功能、营养。 食品营养:人体从食品中所能获得的热能和营养素的总称,包括水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2、食品安全危害因子:生物危害因子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因素,包括致病微生物、寄生虫、病毒等;化学危害因子包括天然存在的化学物(植物毒素、动物毒素、真菌毒素)、有意加入的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农药、兽药等)、外部或偶然引入的化学物;物理危害因子包括玻璃、金属等。 3、食源性疾病:概念、范畴、流行情况 指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三要素包括:传播疾病的媒介——食物;致病因子——食物中的病原体;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范畴:食物中毒、食源性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人畜共患病、食源性变态反应、营养不均衡慢性病、有毒有害物质。 流行因素:国际贸易和旅游增加,食品供应全球化;环境变化;人群变化;生活方式变化;微生物变化;社会因素 第二章 1、风险、危害、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等基本概念 危害---食品中的一种生物学、化学或物理制剂,还可能是食品中的生物学、化学或物理条件,有导致对健康不利作用的潜在可能 风险--- 风险是指某种特定危险事件(事故或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也就是说,风险是由两个因素共同组合而成的,有害作用的发生概率以及有害作用的严重性 风险分析----就是对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根据风险程度来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去控制或降低风险,并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中保证风险相关各方保持良好的风险交流状态。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新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新版)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新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1目的 确保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得到识别和控制,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原料、辅料(含包装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出厂产品所发生的不合格品的控制。 3程序 3.1在超出关键限值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由关键控制点监视人员直接识别潜在不安全产品,对其进行标识和隔离。 3.2不符合操作前提方案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现场生产人员先行将其标识和隔离。通知质检人员评价不符合的原因和对由此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后果,满足如下情况的取消标识和隔离,否则应更改标识为潜在不安全产品。 a)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已降至规定的可接受水平;

b)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在产品进入食品链前将降至确定的可接受水平; c)尽管不符合,但产品仍能满足相关食品安全危害规定的可接受水平。 3.3对潜在不安全产品由质检员从如下方面获得证据可作为安全产品放行,否则应作为不合格产品处理: a)除监视系统外的其他证据证实控制措施有效; b)证据显示,特定产品的控制措施的整体作用达到预期效果(即达到确定的可接受水平); c)充分抽样、分析和(或)充分的验证结果证实受影响的批次产品符合被怀疑失控的食品安全危害确定的可接受水平。 3.4当认定为不安全产品时 a)出现的批量不合格品或异常不合格产品,由质检员填写《不合格品评审记录》,上报总经理,处置方案经总经理批准后,由生产部实施;处置方案有报废、移作他用、返工、让步放行等;返工产品应重新进行检验;让步放行产品应详细记录,并应单独存放和标识; b)当发现个别不合格品,由生产部确认后作出处置,处置方案有:报废、移作他用、返工,并应在相应的检验记录上作详细记录;返工

ZY-SH-4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版本:02/0 文件编号:CQM/ZY-SH-05-4 发布日期:2007年08月28日 修订日期:2008年03月01日 实施日期:2008年04月01日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目录 1. 目的 (2) 2. 适用范围 (2) 3. 引用文件 (2) 4. 文件审核 (2) 4.1文件初审 (2) 4.2现场的文件审核 (3) 4.3其他情况下的文件审核 (3) 5. 审核计划 (3) 5.1基本要求 (3) 5.2第一阶段审核计划 (3) 5.3第二阶段/再认证审核计划 (4) 5.3监督审核计划 (4) 5.4多场所抽样要求 (5) 6.现场审核 (5) 6.1第一阶段审核 (5) 6.2第二阶段现场审核 (7) 6.3监督审核 (9) 6.4再认证审核 (10) 7 审核记录的要求 (10) 8. 标准条款审核要点(以下编号为标准条款号) (11)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1. 目的 为保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的一致性,保证审核质量,避免认证风险,特制定本作业文件。 2.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GB/T 22000—2006)的认证审核工作。 3. 引用文件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机构通用要求应用指南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 CQM/CX-21-2008 审核方案管理和审核实施程序 CQM/CX-25-2008 监督和再认证程序 CQM/ZY-SL-00-11 认证项目管理指南 4. 文件审核 4.1 文件初审 在任何情况下,文件初审应在第二阶段审核开始之前完成。 文件初审内容应包括: a)食品安全方针、目标; b)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清单; c)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结构及各文件间相互关系的描述; d)标准要求建立的程序文件、文件及记录清单; e)前提方案、产品描述(包括原辅材料、与产品接触的材料及终产品)及预期用途的说明、工 艺流程及工艺文件(说明)、危害分析、操作性前提方案、HACCP计划; f)布局图:工厂周围环境图(包括工厂平面图)、车间布置图、车间人流图、物流图;给水图、 排水图气流图(必要时)等; g)符合有关规定的许可或资质证明; h)与认证申请必备条件相关的信息资料。 文件初审阶段仍应对体系文件的符合性、充分性进行评审。文件审核应考虑受审核方组织的规模、

食品安全风险的预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214110506.html, 食品安全风险的预防 作者:刘文鹏刘彭谭颖 来源:《食品界》2018年第04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民众饮食文化也变得更加丰富,虽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带了一个显著问题,那便是食品安全风险。步入新世纪以来,接连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引起了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对此我国相关部门应逐渐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杜绝食品安全风险,确保民众生命安全。 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管体系 首先,相关监督部门应明确食品安全风险监管主体,明确农业部门、卫生部门、药监部门、环保部门、质检部门和工商部门等监管职能,让其监管权责更加明确,消除责任上的空白,形成高效、统一的食品安全风险监管机制[1]。其次,对现有监管资源进行整合,最大限 度发挥出各职能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上的技术优势,实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监管。当地政府要发挥出主导作用,各职能部门应加强配合,促使监督执法统一性得到提升。第三,严格落实问责制和考核制,加大权利监督力度,处理好监管工作上出现的违法违纪问题,这样监管体系才更加有效。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预防宣传 在食品安全风险预防上,除了严格执行相关执法部门监督管理工作相关要求之外,还注重加强社会公众及食品企业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提升。对此,可以广泛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预防宣传工作,政府及相关部门可在电视、报纸上开设专栏,或者是制作并发放知识手册、街头宣传讲解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到食品安全风险及食品安全常识。在学校课程中也要增加食品安全教育内容,确保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可以接触到食品安全知识。政府要发动各方参与到食品安全风险预防宣传教育中,如让企业就生产的产品展开安全讲解,也可以建立食品安全宣传公益组织,确保我国食品安全教育获得预期成效。第二,打造信息共享平台。政府要将食品安全法律、政策及安全事故处理情况等发布到这个平台上,便于社会公众及时获取最权威、准确的信息。 完善食品安全风险法规体系 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保证,在食品安全风险法规体系构建中,除了要考虑法律全面性以外,还应考虑将各项法律衔接好,并保证其时效性。首先,保证食品安全法律的全面性。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保证食品的安全,现阶段我国实施了《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检验法》等,不过相比于复杂的食品链而言,这些法律覆盖范围还不够。对此,应根据食品安全监管盲区,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将执法部门职能及权限要求明确下来,确保执法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将各项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通用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通用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通用版) 1目的 确保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得到识别和控制,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原料、辅料(含包装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出厂产品所发生的不合格品的控制。 3程序 3.1在超出关键限值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由关键控制点监视人员直接识别潜在不安全产品,对其进行标识和隔离。 3.2不符合操作前提方案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现场生产人员先行将其标识和隔离。通知质检人员评价不符合的原因和对由此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后果,满足如下情况的取消标识和隔离,否则应更改标识为潜在不安全产品。

a)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已降至规定的可接受水平; b)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在产品进入食品链前将降至确定的可接受水平; c)尽管不符合,但产品仍能满足相关食品安全危害规定的可接受水平。 3.3对潜在不安全产品由质检员从如下方面获得证据可作为安全产品放行,否则应作为不合格产品处理: a)除监视系统外的其他证据证实控制措施有效; b)证据显示,特定产品的控制措施的整体作用达到预期效果(即达到确定的可接受水平); c)充分抽样、分析和(或)充分的验证结果证实受影响的批次产品符合被怀疑失控的食品安全危害确定的可接受水平。 3.4当认定为不安全产品时 a)出现的批量不合格品或异常不合格产品,由质检员填写《不合格品评审记录》,上报总经理,处置方案经总经理批准后,由生产部实施;处置方案有报废、移作他用、返工、让步放行等;返工产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正式样本

文件编号:TP-AR-L9858 There Are Certain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Methods In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 And The Provisions Are Binding On The Personnel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Which Should Be Observed By Each Party. (示范文本) 编制: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正式样本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正式样本 使用注意:该管理制度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的规范,条款对管辖范围内人员具有约束力需各自遵守。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1 目的 确保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得到识别和控制,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原料、辅料(含包装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出厂产品所发生的不合格品的控制。 3程序 3.1 在超出关键限值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由关键控制点监视人员直接识别潜在不安全产品,对其进行标识和隔离。 3.2 不符合操作前提方案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现

场生产人员先行将其标识和隔离。通知质检人员评价不符合的原因和对由此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后果,满足如下情况的取消标识和隔离,否则应更改标识为潜在不安全产品。 a)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已降至规定的可接受水平; b)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在产品进入食品链前将降至确定的可接受水平; c)尽管不符合,但产品仍能满足相关食品安全危害规定的可接受水平。 3.3 对潜在不安全产品由质检员从如下方面获得证据可作为安全产品放行,否则应作为不合格产品处理: a)除监视系统外的其他证据证实控制措施有效;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确保本单位按照法定条件、要求从事食品存储、运输经营活动,符合法定要求,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制度。 一、货主资质验证 1.1.凡进入本单位的食品原辅料及食品相关产品都应当实行审验货主方的 资质,验明食品原辅料及食品相关产品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及检验合格报告和相关票证。 二、员工卫生要求 2.1.员工应自觉遵守各项制度文明安全生产,不得将与工作无关的个人用 品和饰物带入车间。严禁一切人员在车间内吃喝、抽烟、喧嚣、佩戴饰品、随地涕吐、乱扔废弃物等。 2.2.员工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服,不留 长指甲,不涂指甲油及其它化妆品。 2.3.凡本单位员工均应身体健康,定期体检身体,具有健康证明方可上岗, 本厂建立职工健康档案。 2.4.凡患有下列病症之一者不得从事本单位工作:患有痢疾、伤寒、病毒 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如发现职工患有上述病症,应立即将该职工调离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岗位并对食品安全进行评估,确保食品未受到污染。 2.5.员工使用卫生间、接触可能污染食品的物品、或从事与食品生产无关 的其他活动后,再次从事接触货物、、设备等与食品安全生产相关的活动前应洗手消毒。 2.6.员工自感健康状况下降时,应主动申请体检或申请调离。 2.7.清洁使用的洗手液、厕所除洗净、除味用品应按卫生部门规定妥善实 施,不得污染产品、设备、工器具。 2.8.非本公司人员不得进入货物存储区域,特殊情况下进入时应遵守和 食品加工人员同样的卫生要求。 三、产品储存与运输过程防护制度 为在食品的运输过程中,规范搬运、保护和交付等活动,以防止影响食品的安全。 3.1.搬运要求 3.1.1.使用与产品特性相适应的容器和搬运工具,防止产品损坏和变质。 3.1.2.对搬运工具进行适当的维护保养。 3.1.3.防止超高搬运,以免物品坠落砸伤员工搬运中,注意保护产品标识, 防止丢掉或被擦掉。 3.1. 4.对搬运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以熟悉搬运要求。机动叉车、吊车操 作者,需持证上岗。 3.2.运输要求 3.2.1.本公司送货时,应做到合理堆放,规格正确,不遗漏数量,不搞野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正式版)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 温馨提示:该文件为本公司员工进行生产和各项管理工作共同的技术依据,通过对具体的工作环节进行规范、约束,以确保生产、管理活动的正常、有序、优质进行。 本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第一条(目的)为规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规定, 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主要内容)本规定适用于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原则、范围、程序和结果处理等工作。 第三条(职责职能)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组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 下达风险评估任务, 并根据食品安全 风险评估结果, 及时依法采取相应的监测、检测、通报和监督措施。 国务院有关部门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建议, 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的要求提供有关信息和资料。 第四条(原则)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以监测信息和科学数据以及其他有关信息为基础, 遵循科学、透明和个案处理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依据本规定和章程进行风险评估, 可以委托有关技术机构具体承担相关科学数据、技术信息、检验结果的收集、处理、分析等任务。 风险评估经费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

餐饮单位重大活动食品安全工作指南

餐饮单位重大活动食品安全工作指南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局 陶红 2011.8.12 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管理的特别规定》 ?《餐饮服务食品采购索证索票管理规定》 ?《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 ?GB 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14934《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 条件 ?承接重大活动餐饮单位必须持有有效《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有效健康证明和培训合格证。食品加工场所的布局流程合理,上下衔接,无交叉污染,食品贮藏、加工、供应的设备符合相关要求,并与接待任务相适应。 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 ?承担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餐饮单位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量化分级A级(或具备与A级标准相当的条件); (二)具备与重大活动供餐人数、供餐形式相适应的餐饮服务提供能力; (三)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出的其他要求。 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 ?餐饮单位主要承担十个方面的责任:一是建立餐饮安全管理机构,制定重大活动餐饮安全实施方案和事故应急处置方案;二是与餐饮安全监管部门签订责任承诺书;三是制定重大活动食谱并报监管部门审核;四是依法加强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采购和检验管理; 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 ?五是加强设施设备维护管理和餐饮具清洗消毒;六是加强餐饮从业人员特殊需要培训;七是严格落实食品留样要求;八是不使用法律法规禁止或者不宜提供的食品;九是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时及时报告;十是配合监管部门加强监管,针对有关意见进行认真整改。 基本慨念 ?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如大枣、枸杞、山楂等),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在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主要指原料、半成品、成品(包括凉菜、生食海产品、裱花蛋糕、现榨果蔬汁、自助餐等)。 ?原料:指供烹饪加工制作食品所用的一切可食用的物质和材料(例如:猪肉、酱油、大米、菠菜等)。?半成品:指食品原料经初步或部分加工后,尚需进一步加工制作的食品或原料(例如:穿过水五花肉、排骨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规范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规范 为规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以下简称抽检监测)工作,保证程序合法、科学、公正、统一,特制定本工作规范。 1抽样 1.1抽样单位的确定 抽样单位由组织抽检监测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根据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要求确定,可以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执法监管机构,或委托具有法定检验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承担。 1.2抽样前的准备 1.2.1抽样人员的确定 抽检监测工作实施抽检分离,抽样人员与检验人员不得为同一人。地方承担的抽检监测开展抽样工作前,各抽样单位应确定抽样人员名单,并将《国家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抽样人员名单上报表》(附表1)报相关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汇总后报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秘书处(以下简称秘书处)。总局本级开展的抽检监测由抽样单位将《国家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抽样人员名单上报表》直接报秘书处,同时报抽样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1.2.2抽样前培训 抽样单位应对参与抽样工作的抽样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学习与抽检监测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相关的食品标准,以及国家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等,并做好相关培训记录。 1.3抽样 1.3.1抽样工作不得预先通知被抽检监测食品生产者(包括进口商品在中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代理商、进口商或经销商,下同)、食品经营者、餐饮服务提供者(以下简称被抽样单位)。 1.3.2抽样人员不得少于2名,抽样前应向被抽样单位出示注明抽检监测内容的《国家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告知书》(附件1)和抽样人员有效身份证件,告知被抽样单位阅读通知书背面的被抽样单位须知,并向被抽样单位告知抽检监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