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

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

《指导纲要》的主要精神和特点

第一,规范而具有灵活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简称《指导纲要》),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各学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及教学评价做出了全面的规范。但是,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开展信息技术课的软、硬件条件不尽相同,加之信息技术自身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快,因此,《指导纲要》在强调对课程全面规范的同时,又通过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基本课时保证前提下安排的弹性制、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性等适度给以灵活处理的余地,使各地可以根据《指导纲要》以及实际情况,指定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安排课时,确定评价方式,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做到“下保底,上不封顶”,为各地因地制宜,积极发挥优势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条件。

第二,重视能力培养

《指导纲要》在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的阐述中,着重强调了对学生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能力的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当今世界上,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工具,信息能力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它同发散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既是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一件作品、解决一个问题、进行一向学习、开展已项研究时,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动手尝试,需要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这样就为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极好的途径。

第三,重视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

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日间泛滥。鉴于此,《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能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正确性和相关性;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全过程中,必须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倾向,加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既具有丰富知识和综合的能力,健康的思想,完善的人格,又具有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终生学习能力的信息社会公民。

贯彻实施《指导纲要》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为当前我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这对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依一次机遇。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者,还是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宣传者和组织者,是关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贯彻实施《指导纲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广大中小学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相结合。信息技术课程与高新技术联系紧密,具有不同于任何学科的特点,应避免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普通学科的老办法来讲、学、考,应当建立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在教材编

写、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方面具有突破性进展,使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真正成为基础教育各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2、中小学各学段的教学内容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应注意在实施《指导纲要》的初期处理好因开设课程程度参差不齐所带来的各学段课程的衔接问题。

3、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只有通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才能实现。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过程中,应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将信息技术教育视为单纯技能培训的倾向,切实保证《指导纲要》所规定的课时,全面实现《指导纲要》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4、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料对其他课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树立大信息观全面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作为我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手段,已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任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其作用无疑是相当重要的。

可是,在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由于从教者绝大多数是过去的计算机教师,很多人一时还难以摆脱计算机教学模式,在理论层面上注重计算机知识的传授,在实践层面上更只注重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训练,而没有真正从本质上把握信息技术教育的特征,还没有从根本上区分开计算机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尽管国家教育部2000年十月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明确了对于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的教学要求,但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信息素养教学部分的把握,始终觉得有一定障碍,觉得这方面的知识量太少,比较空洞干瘪难以把握,在教学上是一个解不开的结。

依笔者看来,造成种原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科学性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对于信息本质的理论探究还远远不够。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丰厚的理论基础,再多的实践也是沙地建楼。因此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首先必须解决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认识水平,才能进一步解决好课堂教学问题。而这里的信息认识水平,就是要树立一种全面的大信息观。

笔者通过研究国内外信息学方面的理论和大量资料,大胆提出“大信息观”这一说法。意在引起信息技术教育界人士对于信息理论研究的重视,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来指导和从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笔者认为,只有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树立起大信息观,才能加深对于信息素养的理解,才能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能力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也才有可能真正担负起它所应该负起的历史责任。

同时,本文对于如何通过“大信息观”的观照,在课堂教学中系统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思路,作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偏颇之处,诚盼专家学者指正。

一.大信息观的理解

何谓“大信息观”?

大信息观,就是站在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信息的科学性和学科性,就是从信息的科学性和学科性这两个方面来把握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规律,从信息的客观物质性和可利用性上来认识信息的特征,能认识到信息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物质世界的重要资源;而信息素养同样不是孤立的,不是一种“高级能力”,不是少数人的需要,而是现代人的必备,信息素养不是一种与传统个人素质割裂开来的“另类”的东西,而是建立在传统个人素质之上的一种现代素养。具备,信息素养不是一种与传统个人素质割裂开来的“另类”的东西,而是建立在传统个人素质之上的一种现代素养。具体来说,大信息观包含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信息是一种独特的资源

信息和物质、能量共同构成现实世界三大资源。这是对于信息本质性的认识。既然信息是资源,它必然还存在着独一性、可利用性和不可逆性。同样,正如物质分为有益物质和非有益物质一样,信息也不都是有益的,甚至有的是有害的。认清信息的客观物质性这一根本特性,是合理利用信息的哲学基础,更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的理论基础。

2. 信息能力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能力。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生产力的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个体的基本生存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试想,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不会用木棒和石块,无疑连生存都会有障碍。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人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其生存质量。

3.信息素养比信息技能包容度更大,还包括信息伦理、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技能。因此不要简单地将信息素养只看成信息技能。

4. 要注重信息的人文性。

这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1)信息以技术为载体,但技术不是万能的,在人类气象万千、绚丽多姿的社会生活中,还有超越于技术之上的东西。如一件简单的信物,它所表达的复杂的信息,是现代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和模仿的。还有如崖壁画、古老的东巴文字等等,其承载的丰富的人文历史信息,也并非通过高明的现代技术手段所能取代的;(2)信息种类的多样性应该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是自然界丰姿多彩、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生物多样性对于生命的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样,信息种类的多样性也是应该予以保护的。例如:我们常说的“摇头不算点头算”,在某些非洲部落则正好相反,他们还擅长以激越的鼓点来传递信息,以丰富多彩的舞蹈语言来表达信息。试想,将来人类社会只会或只能通过EMAIL传递信息,而消亡了其它丰富的信息方式,快则快矣,对于人类历史和人类情感来说则是莫大的悲哀。

5. 信息技术并不等同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但不是全部。信息技能还包括其它技能,如现代通讯技术、文献资料的检索与查询技术,等等。

二.信息素养的概念及组成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所提出。当时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即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与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从此人们开始对信息素养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

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其1989年的报告中明确信息素养的概念,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美国学者Doyle在1992年则定义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能够认识到信息的需要;认识到正确的、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决策的根本;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可能的信息资源;展开成功的检索策略;访问信息,包括基于计算机和其他技术的信息;评价信息;为实际应用组织信息;将新的信息综合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利用信息进行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

根据我国具体国情,笔者认为,一个现代人的信息素养应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信息意识。即将信息看作资源、工具、手段的意识,在工作、生活、学习、商务各个方面都有自觉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这是对于信息的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2. 信息伦理。所谓信息伦理,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伦理关系。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数字时代的新的道德规

范。如同一个社会人必须遵守社会各项法制法规一样,信息社会里的公民也必须遵守有关信息运用方面的法规及道德规范。由于信息社会的开放性及变异性,以及现代信息媒体的广域性、迅捷性、隐秘性,如果社会中的个人不能将信息伦理作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修养,那么不仅自己难以避免触及非法事件,对信息犯罪活动缺乏免疫力,同时也无法防止别人对你的信息侵害。

3. 信息常识。什么样的才能东西称作信息?信息有些什么样的基本属性?信息的发展有些什么样的规律?如何合理利用信息?这些都是信息社会如同掌握社会常识一样,每个人都应掌握的问题。

4. 信息技能。这又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即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是以信息技能为核心的素质复合体,是当代社会一个人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对于知识爆炸、社会生活诸方面的信息量以几何级数增长、让人日益应接不暇的今天,信息素养是一个人能否终身学习,从而持续发展的基础。换句话说,信息素养决定了一个人终身自我提升的能力。―――这一点,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三.课堂教学中系统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思路

1. 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人类已迈进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建立了更加丰富而广阔的信息资源,来自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日益丰富,善于寻找、捕获、利用信息是当代人的一个重要能力,它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这里所强调的意识,蕴涵着这样的认识,即信息素养不光是一种技能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要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素养已成为同传统技能中的“读、写、算”一样的生存技能之一。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没有信息意识、缺乏信息素养就会成为信息社会的新“文盲”,就会落伍于知识经济时代。教师首先树立了大信息观,就能将这种强烈的“信息忧患意识”熏陶于学生,并通过生动的事例来启发和感染学生。

2. 课堂教学中要结合信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大信息观认为,信息存在着独一性和可利用性。因此如何正确看待信息利用信息就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代信息需要中小学生必须具有信息伦理道德。在信息社会中,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带来的现代工作、生活方式的变革,社会生活更趋多元化和复杂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格局。知识的传播更经济更便捷,技术的应用更加简单化、平民化,普通人通过现代技术的应用,对外界的影响愈来愈大。试想,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坐在自己家里,通过一根电话线和电脑,盗窃某外国的军事机密和银行帐号,在十多年前,谁能想像?但是在今天,这样的例子已不鲜见。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紧密结合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来时时处处渗透以信息伦理为中心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让学生明确: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我们当然应掌握好,但它们也是一面双刃剑。如果不加以正确使用,就会造成危害。

这方面的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两个策略:(1)结合生活及新闻实例,时时渗透信息伦理教育。教师平时应从生活中、报刊电视中多搜集一些“信息不良应用”的消息,针对典型例子加以分析,并让学生充分讨论,得出结论;(2)结合知识技能的学习,处处渗透信息伦理教育。比如在学习“复制文件、删除文件”等操作时,教师就应讲师到“知识产权”概念,让学生知道:许多版权作品,未经作者授权就随意复制并四处传播,是违法的行为;而随意删除别人计算机里的文件,也可能造成纠纷。在学习网站IP地址、发送电子邮件等内容时,教师自然就应涉及到网站入侵、邮件炸弹甚至最新的手机病毒等黑客的恶意行为,及由此带来的危害,让学生真切地感到:信息不良现象既可由普通人造成,也容易对普通人造成危害。每

个人都应具备制止信息侵害的能力。学生就会进而意识到,信息素养并不遥远,并不神秘,而是体现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是一种与传统素质无法割裂的、每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3.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

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的信息量成几何级数海量增长,其传播速度和深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善于甄别有用信息,也是信息素养的重要方面。传授给学生识别有用信息的技能是必要的,在网络环境中安装防黄软件、设置防火墙也是必要的,可是这些都无法取代学生的自我识别能力。因此逐步培养学生在芜杂的信息海洋中的独立特行的批判精神,才是关健所在。

这种批判精神,不是肤浅的“叛逆”精神,不是简单的怀疑加否定,而是建立在高度识别能力上的自觉意识,是一种充分发挥信息主体精神的积极思维,是一种注重求异而又求异求同并行不悖的多向思维,是一种着力于“善疑、求真、创获”的思维。这种思维能敏感地甄别、过滤不良信息,优化和整合有效信息。

而这种批判精神,正是创新精神的底蕴。具备这两种精神和素质的人,其信息生成能力强,能够生产出健康、安全、有效的二次信息,能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层加工,能对信息进行科学分类、排序、存储等;能对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正确评价和消化信息。

在这方面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上,有意多设疑,多布惑,在教学手段上,多创设研究性、自主性学习的宽松环境,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想像,敢于争论,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个人不同意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使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逐步形成难能可贵的现代精神与特质。

总之,大信息观的形成,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注重理论的积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一点一滴的渗透;教师如果做一个有心人,时时注重将大信息观溶入日常课堂教学中,信息素养教学就完全不会内容干瘪,形式空洞,而是内容充实,形式活泼,言之有物,持之有据,中小学信息素养的课堂教学就会因此而充满生机。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共同决定的。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小学计算机课,又不同于小学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它重在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基础性

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主要是着眼于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一样,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现实表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其他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信息技术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高速度与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小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对其长远发展起作用,而不至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很快过时,是小学信息技术课面临的突出问题。

认知心理学认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遍性和可迁移性。因此,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二)应用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在过去的计算机教育中,曾一度把计算机本身作为学习对象,使学生为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在1995年调查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后说,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构造和程序设计语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应用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应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术语和概念,不需要面对一张张枯燥的试卷,他们要接受的是真正的生活对他们的考试,是身处信息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挑战,他们需要学的是如何对大干世界中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创新以及如何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应用性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显著特征。

(三)整合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具有较强的整合性。整合性的根本在于它的学科交叉性和它支持知识联系的整体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美学、文学、外语、数学、物理、电子学等等。但有些地方的“信息技术课”只注重讲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忽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意渗透和融合其他学科的内容以及在培养

学生信息能力的同时,培养其他学科素养。这种认识严重束缚了众多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思路。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掣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线,开设整合性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本质使它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其他学科内容而独立存在,只有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其他学科内容的过程中才能学会使用信息技术。

(四)趣味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点是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高,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也越好。而且,在小学阶段是否能培养起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对其一生关于信息技术的态度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突出趣味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学建议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四个方面的学科特点,对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针对基础性的教学建议

首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突出“基础性”原则。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使学生终身受益,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工作,他们在小学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要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知道时代对公民的信息技术要求是什么,如今普及的信息技术是什么,最有前途的信息技术是什么。所选学习内容应该是信息技术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将来能够利用的,或能迁移到其他领域中去的知识或技能。例如,什么是信息、信息的重要作用、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各个组成部分的有关概念及知识、大致工作流程、数据处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的概念等都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性的应用教育,培养意识、培养基本技能比培养本学科专才重要。所以应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没有对这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深入的学习和理解,不可能实现对信息、对信息处理的结果和信息的活用实现有效的分析和评价,进而完善活用的过程。比如,在讲程序设计语言时,不要过分重视程序设计的具体过程和步骤.也

不要用过多的课时来讲解某一种编程语言的细节。重点在于讲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使学生学习之后对程序设计基本结构和思路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理解原理,并能够举——反三,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新产生的计算机编程语言能够容易把握。

计算机软件知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占很大比重。但是在讲软件知识时,切不可盯住一个具体软件的功能过于详细地讲.而应针对一类软件的共性,注重对其核心内容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筛选。例如,在安排“文字处理”这部分知识点时,如选择WPS软件作为教学内容,则对于文字处理软件所共有的汉字输入、文字的编辑、美化以及图片的插入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作为重点内容。小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点后,同样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记事本、Word等其他字处理软件,更高层次地理解计算机处理文字信息的特点。

(二)针对应用性的教学建议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从生活中选取实例,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必须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和尝试,使他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术。

在实际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重点突出那些与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学习之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用武之地,通过使用,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和快乐。

在教学方法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任务驱动”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可以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一—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过程来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提高,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和锻炼,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任务驱动”中,任务的提出非常重要。任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任务,即“创造性”任务,这种任务如制作一张贺卡、设计并制作一份板报、上网查询资料并整理、打印、制作网页等等。这种任务往往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可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应用中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另一种任务是小任务,即“试一试”。如“试一试,把文件夹中我们的作业删掉,可以有几种方法?”“试一试,要给房子画一个三角形屋顶,应该在绘图工具中使用哪个按钮?”这种任务一般是结合信息技术学习内容而设置的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和尝试性的任务,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某些知识点和操作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在课外,应鼓励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元旦时,有的同学主动应用计算机制作了新年贺卡送给老师和学生,这时,信息技术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以强化小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三)针对整合性的教学建议

鉴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性特点,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教师的“教”中,要注意把其他学科内容尽可能地融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使小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的同时,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这是在目前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对象的阶段可以采用的一种整合模式,即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渗透和融合其他学科。

其次,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占很大比重。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时,要有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布置“画图”的任务时,要结合美术;文字处理任务可以与写作文、写日记结合起来;网络学习任务可以与查找自然学科资料和写信结合起来;程序设计任务要与数学结合起来等等。

再次,在学习方式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合作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性使之适合于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如在讲授“信息活

动”所涉及的“信息加工”“信息收集”这些概念时,可以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一起调查所在地“环境污染”的状况,并递交一份凋查报告。通过这项整合性活动,不仅培养了小学生信息收集和信息加工的能力,而且使小学生增长了自然知识、地理知识、社会知识,锻炼了其数学分析能力和语文综合概括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刻认识到与他人协同作业的重要性,培养其合作精神。

(四)针对趣味性的教学建议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个人的兴趣往往与肯定的情绪体验相联系。而小学生又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动、好问、好奇,习惯于游戏,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爱听动人的故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如果孩子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参与意识,这就成为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动力。能杏开发出这种动力,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任务。

在实践中,应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让“趣味”作为领路人。下面提供了几种趣味教学的方法,作为参考。

l. 演示教学法。

依据儿童的好奇特点,在展示学生所不知道的新奇事物时,采用演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计算机的功能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演示,把计算机的优越功能介绍给同学们:举例说明计算机的科学计算、科学管理、自动控制、辅助教学等.还让计算机演奏音乐,绘制美丽的图案,猜谜语等.这样逐渐打破学生对汁算机的神秘感,使学生好奇的心理转化为跃跃欲试、自愿学习的动力。

2.游戏教学法。

依据儿童好玩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扩展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影响学生兴趣,把要学的知识设计成游戏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如教Logo语言的绘图功能时,先绘了一些基本图形.然后让学生与计算机一起搭积木,用这些基本图形组成一些美丽的图案,让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成就感和审美能力。

3.竞赛教学法。

依据学生好胜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小竞赛活动,巩固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如绘图比赛,计算比赛网络知识大赛等。给学生讲当今世界软件奇才、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我要赢”的传奇故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随着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始终保持高度兴趣。

4.逆向教学法。

事先展示教学的结果,也就是先让学生知其然,再向学生解释过程,知其所以然。如在教学Logo 语言基本命令时,可以首先告诉学生今天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小海龟”,接下来让小海龟在老师的指挥下画出图形。孩子们看见漂亮的图形,兴趣被激发起来,这时,再教给学生Logo语言的用法。

5.成立兴趣小组。

通过成立兴趣小组的形式,可以把对计算机有共同兴趣的同学集中在一起,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比如,教师节前夕,计算机兴趣小组的学生用电脑绘制精美的贺卡赠给老师们。元旦来临之前,可以挑选出自己最满意的照片,用扫描仪制成“千禧纪念卡片”。计算机把孩子们带人了一种神秘的世界,进入知识的殿堂,使他们的思维插上想像的翅膀,焕发出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3-6年级)》

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3-6年级)》

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3-6年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点击数:1149 更新时间:2010-9-26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

求。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指导纲要,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当前举国上下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近日,教育部在官网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中简称《纲要》),称将据此适时调整课标,修订教材,并增加书法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感叹少年们真是越来越幸福了……各种特长在高考中越来越有用武之地,高考也慢慢不再是单纯的由应试分数来评判一个学生的素质高低的考试。书法专业有哪些优势?有哪些高校开设了书法专业,书法专业就业又是往何处去呢?来一起看看吧~ 《纲要》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做了明确要求: 一、小学低年级初步认识常用汉字,感受汉字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家乡习俗、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 二、小学高年级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 三、初中阶段要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2015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第一道题就是书法题,而书法题和卷面分占总分30%了。 四、高中阶段要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增强民族自信。 五、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着国学的日益兴盛,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精髓日益受到教育部的重视。随着艺术类专业的不断完善,加上美术高考压力增大,书法专业前景日益兴盛。高校书法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选择通过书法学习进入理想中的大学成为了优选捷径。 中国社科院“中国书法院”的成立,以及各大专科院校相继开设书法系,书法专业随之升温,此时报考,正当其时。各高校也在纷纷增开书法专业,不断扩大招生名额,书法生考入名校本科的比率越来越高,特别是有一点书法基础,文化课成绩稍微好一点的文科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书法专业课训练,其升学率更高,前途更光明。 目前,我国的书法专业已经形成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一整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并不断趋于成熟,一批名牌大学更是引人注目。高校书法专业正以蓬勃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书法专业高考的优势: 第一、文化课成绩要求低,平时在班级中等成绩(320-480分)的学生、都有机会。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框架

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 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教育内容与要求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它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一、健康 (一)目标 1. 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 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 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 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二)内容与要求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2. 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3. 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4. 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5. 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6. 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7.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三)指导要点 1.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2. 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3. 健康领域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严禁以任何名义进行有损幼儿健康的比赛、表演或训练等。 4. 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试题及答案

幼儿教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 行)》试题及答案 考试试卷(120分钟) 一、选择题(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里,每题1分,共20分).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颁布的。 A、1996年7月 B、1996年9月 C、2001年7月 D、2001年9月 2、幼儿园教育是()的奠基阶段。 A、基础教育 B、学校教育 C、终身教育 D、社会教育 3、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等方面的发展。 A、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 B、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 C、能力、情感、态度、知识、技能 D、情感、态度、知识、技能、能力 4、《纲要》中对每个领域进行阐述时,“指导要点”说明了()。 A、该领域的价值取向 B、教师该做什么、怎么做 C、该领域应当注意的普遍性的问题 D、该领域教和学的特点 5、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评价以()为主。 A、管理人员评价 B、教师自评 C、家长评价 D、社会评价 6、《纲要》中提到的五个领域,每个领域都可以提炼出一个关键的能力,艺术是()。 A、感受能力 B、表现能力 C、创造能力 D、思维能力 7、《纲要》的基本指导思想集中反映在总则里,贯穿在整个《纲要》的各部分,它包括()。 A、终身教育的理念 B、“以知识为本”的幼儿教育 C、面向世界的科学的幼儿教育 D、“以人为本”的幼儿教育 8、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 A、支持者 B、引导者 C、指导者 D、合作者 9、从教育角度来说,儿童绘画的真谛是()。 A、内心的表现 B、直观的表现 C、创造性的表现 D、创造性自我表现 10、能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幼儿主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关键在于()。 A、幼儿园的条件 B、教师的素质 C、园长的领导 D、良好的课程资源 11、对幼儿发展状况评估的目的是()。 A、筛选、排队 B、教师反思性成长 C、提高保教质量 D、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 12、()是园所生存的基础,是园所发展的动力和取得成功的关键,甚至可以说是园所的灵魂。

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贯彻执行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健康意识和疾病预防能力,全面推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努力推进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增强学生健康意识,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特制定学校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二、活动主题:健康伴我行 三、活动目的: 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监测学生健康状况,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控制,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 四、活动对象: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全体学生 五、活动内容: 活动涉及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四个方面的内容。

八、活动安排: 1、4月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以普及学生健康素养基本知识技能和预防传染病、慢性病、多发病为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健康知识及必要的健康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要求在校园宣传栏或黑板报上有相应的教育宣传,营造一定的宣传气氛。 2、5月发放健康教育资料。一是发放印刷资料,包括健康教育折页、健康教育处方和健康手册等。二是播放音像资料,包括录像带、VCD、DVD等视听传播资料。 3、6月举行一次健康知识手抄报比赛。 4、9月针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5、10月开展健康咨询活动。联系医院专家走进校园进行现场健康咨询活动,提高广大师生的卫生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6、11月举行一次健康教育知识竞赛。 7、12月开展卫生创建与检查评比活动。学校教育处对各班级的卫生工作进行检查、评比,不断提高环境卫生质量。 8、1月切实作好健康教育的评价工作,各专业部认真开展自评。 九、其他要求: 各专业部各班级要高度重视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根据学校的活动安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为全面推进我校素质教育发展,巩固课改成果,更好地发挥学生特长,彰显青少年的青 春活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本学期,在我校教务处的组织下,各教研组开展了丰富 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 (1) 准备阶段 1、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小组”,开题论证,组织讨论,认清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校的重要意义。 2、组织学习《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通过学习,转变教育思想,为开展创建活动奠定思想基础。 3、制定创建方案,准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并对全体师生进行培训。 宣传落实,注重过程,进行阶段评估,提供实验报告,总结经验论文。 (2)途径与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活动;以人文化管理为手段,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检查与指导,如对学生实行“合约式”评价、对教师考核实行“四评”制度等;以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如:利用广播、板报、墙报、手抄报等进行传统文化、思想的宣传,通过各种节日、纪念日进行教育,通过观看录像片、主题班队会、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检验。 (3)保证措施 1、实施“一把手”工程,校长亲自抓落实,由教务处具体抓课题实施的过程及内容的选择,落实讲座及实验活动项目,政教处、少先队大队部具体负责学生行为规范的检查指导。 2、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学校在研究教师培训、器材、资料、教材等方面提供条件,保障特色校创建的顺利进行。 3、不断学习各校的先进经验,调整方案,改进方法,围绕德育科研课题,组织系列研讨活动。 4、引入激励机制,完善考核及考评制度,保证实验的有序进行。 5、做好材料的 收集与整理,加强过程管理。 1

(完整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笔者对幼儿园的教学与幼儿一日生活优化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调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以下内在联系:将幼儿园教学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可以促使教学有效性的发挥,而有效教学也将进一步优化幼儿的一日生活。本文尝试从教学目标、教学途径和教学内容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将教学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开展有效教学 幼儿园教学是精心安排的外部条件或环境,用以支持、激发、促进和引导幼儿顺利开展学习和达成有效学习结果的过程,其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1]“将幼儿园教学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开展有效教学”是时代对幼儿园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幼儿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幼儿园有效教学不仅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清晰的教学思路、得当的教学方法,而且幼儿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使得师幼、幼幼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然而,笔者发现,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不能与幼儿一日生活有机联系,人为地割裂教学与游戏、生活的关系,内容的选择缺乏趣味性、生活性,纯粹为教学而教学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这就致使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具

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幼儿教师将“一日生活”等同于“日常生活” 从本质上说,日常生活具有自在性、重复性、常规性和前反思性等特征,很少表现出创新。而幼儿的一日生活包括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大致分为专门的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这些活动在幼儿的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价值,是一个教育整体。如果将“一日生活”与“日常生活”等同起来,那“日常生活”的惰性和保守性必然会抑制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使人懒于反思,甚至不会反思,最终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幼儿的成长。 2.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够生活化 目前,幼儿园教学更多的是在正规的课堂上进行,教师以为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了集体教学方案,让幼儿学到了知识,教学目标就达到了。但是,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是只注重静态知识的传授,而应更注重孩子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幼儿园教学的目标之一在于引导幼儿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而,在一日生活中,我们发现许多孩子缺乏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篇大班科学教案《家用电器》的活动目标是:①在交流分享中认识各种家用电器的名称,感受家用电器在人们生活中的用处。②对生活中的家用电器感兴趣。通过活动,小朋友认识了各种家用电器的名称,而对于如何使用这些家用电器

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方案

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方案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方案 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我国幼儿教育改革迈进新阶段的标志,它将指明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贯彻落实《纲要》,是我们幼教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为认真贯彻落实《纲要》,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我们将做如下安排: 一、抓好培训,促教师专业化成长 幼儿教师专业化是指幼教教师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它要求高质量的幼儿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职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的不可替代性。既然幼儿教师的角色有不可替代性,那么提高专业水准当是必然。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化,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最根本的一个途径就是加大培训的力度。 1、培训目标 (一)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熟悉幼儿园教师教育的特点、规律,掌握适应幼儿园教师教育发展要求的新模式、新方法。 (二)了解学前教育前沿发展动态、国内外学前教育的最新理论及实践新成果,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的研究能力。 (三)全面理解并准确把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以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专业化要求,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四)研究“十五”教育课题中的有关问题。

2、培训形式:首先要在市级培训的基础上抓好区级培训:组织本区幼儿园所有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如:实现教师专业化培训的研究;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背景、内容和实施计划,《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基本内容;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扩展; 其次是以区级培训带动园本培训:即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幼儿园活动和教师行为,是各幼儿园结合实际需求对本园教师开展培训。园本培训问题的研究,包括园本培训的目标、要求、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园本培训的课程、教材开发;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适应本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教师教育研究课题,其中参与式培训是园本培训中的一种最佳的形式。 1 3、培训的主要内容及形式 (一)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天津市〈纲要〉实施细则;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创造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新〈纲要〉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新〈纲要〉与幼儿的科学教育;新〈纲要〉的知识观和发展观;新〈纲要〉的幼儿健康教育;新〈纲要〉与幼儿的艺术教育;幼儿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的要求等。 (二)培训形式采取举办讲座、观摩、交流研讨、集体备课等。 4、培训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以教师发展为本,有利于幼儿园教师的综合发展、自主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多样性原则:坚持教师需求多元化与课程设置多样性,使教师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三)针对性原则:紧密联系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紧扣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教师发展的需要。 (四)创新性原则:坚持创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

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稿)的说明

《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稿)》的说明 拓展型课程是上海中小学课程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建设和实施拓展型课程是上海中小学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重点。什么是拓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包括那些内容,拓展型课程对孩子的成长有那些好处等等,这是许多家长和社会所关心的。现就拓展型课程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1.为什么要设置拓展型课程?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肩负着时代的历史使命,这就决定了它应该具有超前的培养意识,要随时根据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对未来教育作出的预测,调整培养目标,并设置相应的课程。教育要着眼于未来,而未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人的终身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拓展型课程正是着眼于这一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开发作为重点,努力改变学校教育“千人一面,万人同一张课程表”的培养模式,改变基础教育课程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 在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拓展型课程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人才设置了学习通道。拓展型课程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兴趣和爱好、需要和追求。学校通过三类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既有最基本的的知识技能,又拥有广博的视野,既有共同的基础,又有发展自己个性特长的不同基础,既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又具备坚实的实际操作的能力,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什么是拓展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为宗旨,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和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同时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3、拓展型课程有那些特点? ⑴拓展型课程扩大了课程范围,具有广域性。 在新科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在缩短,职业选择的变化周期在缩短的情况下,拓展型课程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传统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扩大了课程范围:更注重提供与先进文化、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实践相适应的课程内容;更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广泛接触科学、技术、社会与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更注重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满足学生的需求。 ⑵拓展型课程是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主渠道,具有选择性。 以往学生学习的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无需学生选择,学生也无法选择,而且课程的设置较少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型课程的开设给了学生有较充分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通过一系列自主选择修习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在选择中,学会认识自我与社会,认识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形成自主选择学习的能力。 ⑶拓展型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具有层次性。 拓展型课程的宗旨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拓展型课程设置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均有相应的课程内容供学生选择,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并逐步形成健康的个性。 4.学生不学拓展型课程行吗?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组成。

最新2021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怎么写

2021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怎么写 过去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了,做好工作计划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实施和工作的重心。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20xx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怎么写》,供您借鉴。 20xx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怎么写 为完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师生健康水平,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特制定xx镇中心小学20xx年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师生健康素质为目标,规范公共卫生行为,增强健康防病意识,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二、健康教育领导机构 组长:张荣余 副组长:钱光明、滕晓斌、朱再胜、聂德贵 成员:张治华谢群桂兰兰张云 章新闻陈婷婷 三、目标任务 1、按照《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的目标和基本内容,全面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每学期安排67课时的健康教育学科教学,开课率达100%。做到开课率、课时、教材、教师和教案、考核和评价五落实。 2、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各校按照《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的健康教育内容为主,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

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五个领域。结合学段、地域、季节及学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安排教育内容,确保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性强,针对性突出,教育成效明显。 3、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健康教育任课教师认真学习钻研教材,制定好教学计划,坚持集体备课,开展校本培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和其它学科结合,如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个人卫生习惯教育、运动与健康、青春期教育,在科学课中渗透环境卫生和人口教育,在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使学生接受健康教育率达100%,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95%以上。 5、把血吸虫病、碘缺乏病等地方病防治知识列入健康教育内容,血防等地方病知识教育每学期安排2-3课时。 6、开展健康安全教育。各校要积极开展健康安全教育,指导学生预防各类传染性疾病(如腮腺炎、手足口病、禽流感等);了解食品安全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营养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和饮水习惯,了解和掌握预防食物中毒知识;自我保健知识,如青春期卫生和预防近视;普及用眼、爱眼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提高小学生视力健康水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为广大留守儿童及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提高情绪调控能力、心理障碍预防能力,促进坚强意志品质的磨练和团结协作人际关系的培养等。 7、加大宣传力度,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各校要充分利用校刊、板报、橱窗、宣传栏等,向学生宣传普及健康生活知识;并结合特殊宣传日、纪念日(4月7日世界卫生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6日全国爱眼日、9月20日全国爱牙日、12月1日世界爱滋病日等)

《中国传统文化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八里中心小学 一、课程目标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它不仅为当代中国人所继承,而且引起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重视,传统蒙学课本《三字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儿童道德丛书》,许多经典被译成多国文字,所以,让中国的儿童诵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约有14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而经常使用的仅占脑细胞总量的10%——20%,大多数脑细胞处于修整、后备状态,也就是说,儿童的大脑有挖掘不尽的潜能,让他们背诵大量古诗、古文大有也处。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储存的东西不多,且由于相互干扰少,容易把东西装进去并不会遗忘。虽然很多经典的内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只要让他们装在脑子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东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融会贯通的知识,到那时便是一笔丰富的财产。 再次,我校以“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确立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宽厚的知识素养、浓厚的探究欲望、亮丽的爱好特长”的培养目标,以“厚德健体、崇文明理”为校训,经典的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崇尚文明礼仪、行为文明雅致,明白事理,勤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西新人。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识为一体的跨世纪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在诵读中开发

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通过读古文、背古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5、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之处,但也有其糟粕,所以我们应当具有选择性地吸取精华。故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一定要慎重。那些被称之为“经典”的诗文,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性情修为乃至人世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正面影响的优秀篇章,是我们的道选。我们确定的诵读内容主要为以下六个: (一)唐诗宋词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以来被语文教材选作范例。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上已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要求背诵的篇目。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将唐诗宋词作为诵读的首选,并确定了具体目标:(二)古代蒙学教学 在所有的蒙学书中,最流行的便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弟子规》,读《三字经》以习见闻,三字一句,合辙押韵,便于低年段学生诵读,所以《三字经》被列为低年段学生诵读内容之列。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框架:总则——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 第一部分:总则 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特制定本纲要。 第一条说明了制定《纲要》的依据、原因、目的。 二、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第二条说明了我国幼儿教育的性质和根本任务,即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其根本任务则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条规定了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外部原则,即幼儿园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在更新“教育资源”概念的基础上充分地利用外部资源,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共享资源,办更加开放的、社会化的幼儿教育,以促进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进程。 (例:有些幼儿园利用社区的物力资源——商店、工厂等;利用人力资源——具有专业文化知识的社会各界人士、家长等为幼儿园服务)

四、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与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第四条指出了幼儿园教育自身的特点,即幼儿园不同于小学的特点,强调了幼儿园是通过创设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来帮助幼儿学习的,而幼儿是通过在环境中与他人共同生活来获得经验的,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而不象小学生那样主要通过学科教学来获得间接知识。 五、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重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五条规定了幼儿园教育的内部原则,即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如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等等,并提出了“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要求。 总则的逻辑结构: 第一条:制定《纲要》的原因、目的(依据、定位) 第二条:幼儿园教育的性质、任务 第三条:幼儿园教育的外部原则 第四条:幼儿园教育的内部原则 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 一、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 健康——体育 语言——语言活动(故事、诗歌、讲述等)

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第一部分总则 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特制定本纲要。 二、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五、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它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一、健康 (一)目标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二)内容与要求 1.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2.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3.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4.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5.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6.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7.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三)指导要点 1.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2.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2020年度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2020年度小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xxxx小学 2020年2月17日

2020年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素质教育,贯彻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主要工作目标 (一)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三)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具体做法: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学校部分教师参加了心理咨询的专题培训,进一步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课设计方法。学校对师资培养十分重视,花了很多心血。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健康教师一个人的事,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事,所以学校成立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主任教师为辅,其他教师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战线,为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全国家庭教育指导纲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高全国家庭教育总体水平,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一、适用范围 《大纲》适用于各级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社会团体、宣传媒体等组织对新婚夫妇、孕妇、18岁以下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行为。 二、指导原则 家庭教育指导应注重科学性、针对性和适用性。一是坚持“儿童为本”原则。家庭教育指导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儿童合理需要与个性,创设适合儿童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情景,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特别关注女孩的合法权益,促进儿童自然发展、全面发展、充分发展。二是坚持“家长主体”原则。指导者应确立为家长服务的观念,了解不同类型家庭之家长需求,尊重家长愿望,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重视发挥父母双方在指导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影响,指导家长确立责任意识,不断学习、掌握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提高自身修养,为子女树立榜样,为其健康成长提供必要条件。三是坚持“多向互动”原则。家庭教育指导应建立指导者与家长、儿童,家长与家长,家庭之间,家校之间的互动,努力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环境与条件。 三、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及要求 (一)新婚期及孕期的家庭教育指导 1、家庭教育指导重点:新婚期及孕期的家庭教育指导主要是引导夫妇共同做好优生优育优教的知识准备,并为新生命的诞生做好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 2、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要点 (1)重视婚检、孕前检查和优生指导,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鼓励新婚夫妇主动参与婚前医学健康检查,选择适宜的受孕年龄和季节,并注意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计划怀孕夫妇在怀孕前参加健康教育、健康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等专项服务。对于大龄孕妇、有致畸因素接触史的孕妇、怀孕后有疾病的孕妇以及具有其他不利优生因素的孕妇,督促其做好产前医学健康咨询及诊断。对于不孕不育者,引导其科学诊断、对症治疗,并给予心理辅导。 (2)关注孕期保健,孕育健康胎儿。指导孕妇掌握优生优育知识,配合医院进行孕期筛查和产前诊断,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避免烟酒、农药、化肥、辐射等化学物理致畸因素,预防病毒、寄生虫等致畸因素的影响;科学地增加营养、合理作息、适度运动,进行心理调适,促进胎儿健康发育。 (3)做好相应准备,迎接新生命降临。指导准家长做好新生儿出生的相应准备,学习育儿的方法和技巧,购置儿童生活必备用品和保障母婴健康的基本卫生用品,营造安全温馨的家庭环境。 (4)提倡自然分娩,保障母婴健康。加大宣传力度,指导孕妇认识自然分娩的益处,认真做好孕妇产前医学检查,并协助舒缓临盆孕妇的焦虑心理。 (二)0—3岁年龄段的家庭教育指导 1、0—3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婴幼儿期即从出生到大约3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身高和体重均有显着增长;遵循由头至脚、由中心至外围、由大动作至小动作的发展原则,逐渐掌握人类行为的基本动作;语言迅速发展;表现出一定的交往倾向,乐于探索周围世界;逐步建立亲子依恋关系。 2、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要点 (1)提倡母乳喂养,增强婴儿免疫力。指导乳母加强乳房保健,在产后尽早用正确的方法哺乳;在睡眠、情绪和健康等方面保持良好状态,科学饮食,增加营养;在母乳不充分的阶段采取科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活动方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及《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和凌源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方案》的精神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促进我校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的任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有机结合,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开启学生智慧,提升学生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形成我校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语音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我校将围绕新课标的要求,以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和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汉字文化精髓,使学生书写出优美的中国汉字为主要抓手,使其成为我校特色。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造与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要让学生在逐渐学会认识汉字、熟练书写汉字,理解汉字的含义,临摹名家书法的过程中感受、体会汉字的形体美、结构美、意境美与艺术美。 我们将指派专人教师任教,安排专门的课节并上课程表,纳入教学计划,营造写字氛围,每周二的第七节课全校都上写字课,有教师亲自指导,每班还另外加出一节写字课,由赵兴久老师进行指导讲解,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跟着学习,以便对学生进行指导,坚持每天让学生写半个小时,教师要认真进行讲评,平时的作业老师要严格要求,按照练字的要求去写,全校齐动员,共同营造写字氛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2017年学期初开始,成立组织,编写教材,采购资料。一、二年级经典诵读,《弟子规》。三至六年级学写钢笔字,四、五年级到六年级后,在钢笔字的基础上,学写毛笔字。做到有步骤、有层次、有创新地开展一系列工作,力争在2017年底见成效,2018年接受上级领导检查验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icrosoft Word 文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第一部分总则 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特制定本纲要。 二、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五、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它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一、健康 (一)目标 1. 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 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 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 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二)内容与要求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2. 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3. 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4. 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精心整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八里中心小学 一、课程目标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它不仅为当代中国人所 以“厚德健体、崇文明理”为校训,经典的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崇尚文明礼仪、行为文明雅致,明白事理,勤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西新人。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

识为一体的跨世纪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在诵读中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 4 5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以来被语文教材选作范例。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上已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要求背诵的篇目。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将唐诗宋词作为诵读的首选,并确定了具体目标: (二)古代蒙学教学

在所有的蒙学书中,最流行的便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弟子规》,读《三字经》以习见闻,三字一句,合辙押韵,便于低年段学生诵读,所以《三字经》被列为低年段学生诵读内容之列。 (三)成语故事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而成语故事的学习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成语故事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青少年学习 1 的开发就是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需要,以学生素质发展、个性和人格得到更充分,自由发展和健全为目的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需求为本。 2、趣味性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