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电信CDMA无线网络优化技能考评教材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原理

中国电信CDMA无线网络优化技能考评教材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原理

CDMA无线网络优化

技能考评培训教材

第一部分CDMA基础知识(上)

-1-

目录

第1章CDMA技术原理 (1)

1.1 CDMA技术的发展 (1)

1.1.1 主要移动通信系统介绍 (1)

1.1.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2)

1.2 多址技术 (1)

1.2.1 频分多址 (1)

1.2.2 时分多址 (2)

1.2.3 码分多址 (2)

1.3 扩频通信原理 (3)

1.3.1 扩频通信基本概念 (3)

1.3.2 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3)

1.3.3 扩频通信的理论基础 (4)

1.4 CDMA码序列 (5)

1.4.1 Walsh码 (6)

1.4.2 PN短码 (7)

1.4.3 PN长码 (8)

1.4.4 三种扩频码的比较 (9)

1.5 CDMA关键技术 (10)

1.5.1 功率控制 (10)

1.5.2 软切换 (14)

1.5.3 RAKE接收机工作原理 (20)

1.5.4 CDMA呼吸效应 (20)

第2章CDMA的信道 (23)

2.1 IS-95信道 (23)

2.1.1 反向CDMA信道 (23)

2.1.2 前向CDMA信道 (25)

2.2 CDMA2000 1x的新特性 (28)

2.2.1 CDMA2000 1x信道 (28)

第3章CDMA空中信令流程 (32)

3.1 与信令流程有关的几个概念 (32)

3.1.1 IMSI (32)

3.1.2 ESN (33)

3.1.3 登记 (33)

3.1.4 导频信号集 (33)

3.2 移动台状态变迁流程 (33)

3.3 CDMA基本信令流程 (37)

3.3.1 语音业务起呼 (37)

3.3.2 语音业务被呼 (38)

-1-

3.3.3 位置登记的流程 (39)

3.3.4 短消息的流程 (40)

3.3.5 切换流程 (43)

3.3.6 语音业务释放 (45)

3.3.7 数据业务起呼 (46)

第4章CDMA空口技术规范、协议 (48)

4.1 协议架构 (48)

4.2 空中接口层次结构 (49)

4.2.1 物理层描述 (49)

4.2.2 MAC层描述 (50)

4.2.3 LAC层描述 (50)

4.2.4 层3描述 (51)

4.3 A接口协议层次 (51)

4.3.1 A接口协议层次结构 (51)

4.3.2 内部接口层次结构 (52)

第5章CDMA 2000 1X EV-DO原理 (53)

5.1 1X EV-DO系统概述 (53)

5.1.1 CDMA2000技术标准的演进 (53)

5.1.2 1X EV-DO与IS-95/1X网络的兼容性 (53)

5.1.3 从CDMA2000 1X 向1X EV-DO 演进 (54)

5.2 1X EV-DO 协议与物理层技术 (54)

5.2.1 1X EV-DO网络参考模型 (54)

5.2.2 1X EV-DO 空中接口协议模型 (56)

5.2.3 1X EV-DO 前向信道 (58)

5.2.4 1X EV-DO 反向信道 (59)

5.3 1X EV-DO 空中接口关键技术 (61)

5.3.1 前向时分复用 (61)

5.3.2 前向自适应调制和编码技术 (62)

5.3.3 前向HARQ (62)

5.3.4 前向链路调度算法 (62)

5.3.5 前向快速扇区选择和切换 (63)

5.3.6 速率控制 (64)

5.4 1X EV-DO Rev.A (64)

5.4.1 1X EV-DO Rev.A技术改进 (64)

5.4.2 物理层新增功能 (65)

5.5 CDMA2000 1X EV-DO 数据业务流程 (69)

5.5.1 AT 始呼流程 (70)

5.5.2 AT 发起的呼叫激活流程 (72)

-2-

第1章CDMA技术原理

1.1 CDMA技术的发展

移动通信系指通信双方或至少一方是处于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流的通信。20年代开始在军事及某些特殊领域使用,40年代才逐步向民用扩展,最近十年间才是移动通信真正迅猛发展的时期,而且由于其许多的优点,前景十分广阔。

第一代:1980年出现,为模拟话音通信系统,如AMPS、TACS、NMT、NTT等系统。

第二代:1980年末出现,传递话音和低速数据,为窄带数字通信系统,如GSM、PD C、D-AMPS、CDMA(IS95)等。

第二代半:1996年出现,用于解决中速数据传递的数字通信系统,如GPRS、IS95B 等

第三代:用于传递高速数据,以支持多媒体应用,如WCDMA、CDMA2000、TD-SC DMA等。

1.1.1 主要移动通信系统介绍

●AMPS

先进的移动电话系统(AMPS),使用模拟蜂窝传输的800MHz频带。AMPS在北美、南美和部分环太平洋国家广泛使用。

●TACS

全接入通信系统(TACS),使用900MHz频带。有两种版本的TACS:ETACS(欧洲)和NTACS(日本),英国、日本和部分亚洲国家广泛使用该标准。

●GSM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使用900MHz频带,使用1800MHz频带的叫DCS 1800。GSM发源于欧洲,它是作为全球数字蜂窝通信的TDMA标准而设计的。GSM支持64kbi t/s的数据,可与ISDN互连.GSM采用FDD双工方式,TDMA多址方式,每载频支持8信道,使用200kHz的带宽。

●IS-54

北美数字蜂窝(IS-54)标准,使用800MHz频带,也叫D-AMPS。IS-54在两种北美数字蜂窝标准中,是较早推出的一种,它指定使用TDMA。

●IS-95

北美数字蜂窝(IS-95)标准,使用800MHz频带或1.9GHz频带。IS-95指定使用CD MA,CDMA成为美国PCS网的首选技术。目前54%的许可证持有者使用CDMA。CDM A One是IS-95品牌名称,CDMA2000无线通信标准也是以IS-95为基础演变的。

-1-

1.1.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能提供多种类型、高质量的多媒体业务,能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具有全球漫游能力,可与固定网络相兼容,小型便携式终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可以进行任何种类的通信。由于其诸多的优点,吸引了全世界各个运营商、生产厂家与广大用户。

1. IMT-2000的历史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最早由国际电信联盟(ITU)1985年提出,曾被称为未来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PLMTS(Future Public Land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后来考虑到该系统将于2000年左右进入商用市场,并且其工作的频段在2000MHz,故于1996年正式更名为IMT-2000(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2000)。

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目标

(1)能实现全球漫游:用户可以在整个系统甚至全球范围内漫游,且可以在不同速率、不同的运动状态下获得有质量保证的服务;

(2)能提供多种业务:提供话音、可变速率的数据、视频通话业务,特别是多媒体业务;(3)能适应多种环境:可以综合现有的公众电话交换网(PSTN)、综合业务数字网、无绳系统、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等多种系统,提供无缝隙的覆盖;

(4)足够的系统容量,强大的多种用户管理能力,高保密性能和服务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标,对其无线传输技术(RTT:Radio Transmission Technology)提出了以下要求;

(1)高速传输以支持多媒体任务①室内环境至少2Mbit/s;②室内外步行环境至少384kb it/s;③室外车辆运动中至少144kbit/s;④卫星移动环境至少9.6kbit/s;

(2)传输速率能够按需分配;

(3)上下行链路能适应不对称需求。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引入是一个渐变演进的过程,并充分考虑向下兼容的原则。通信业务方面,将以第二代出现的各种业务为基础,逐步引入宽带及多媒体业务;通信技术方面,网络技术和设施将与有线网的智能化、宽带化结合在一起,通过一种演变的过程进入第三代,而无线传输技术将经历一场革命,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新业务的提供奠定基础。

3.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的制定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的标准化工作是在国际电信联盟的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的。目前在ITU组织中负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体制技术规范制定的工作组主要包括如下三个:ITU-R、ITU-T、ICG.

ITU-R:负责系统集成无线部分,解决频谱与法规问题,协调无线传输技术的评估活动。

IUT-T:负责网络端的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网络部分、信令与协议、编号与寻址、网管及安全性等问题。

-2-

ICG for IMT-2000:中间协调组,负责协调工作,使ITU-R和ITU-T之间能定期进行交流,并协调在制定IMT-2000技术标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 IMT-2000标准的频率制定

1992年负责全球无线频率管理和分配的W ARC-92大会根据当时CCIR对未来陆地移动通信需要频率的估算,确定在2GHz周围总共辟出230MHz频带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专用频率:

1885~2025MHz、2110~2200MHz作为2000年以后的全球性移动通信使用,其中卫星通信使用的频段1980~2010MHz和2170-2200MHz最迟到2005年退出。

1995年WRC大会作出决议,对分配给移动卫星业务的频率又做了少量变动,为第二大区增加了2010-2025MHz和2160-2170MHz频段,且要求退出频率的时间提前到2000年。

IMT-2000将使用1875~1975MHz和2110~2160MHz两段频率,目前各国及国际组织对移动通信频率的划分也各不相同。

3G频率划分如下图1-1所示,

图1-13G频率划分

5. 目前对3G的研究

目前ITU对3G的研究工作主要由3GPP和3GPP2来承担。

3GPP:是以WCDMA为基础,集合了Erission,Nokia,Simense等欧洲公司以及日本的NTT,韩国的一些公司,共同研究3G的组织。

3GPP2:是以CDMA2000为基础,集合了Qualcomm,Lucent等美国公司及日本的A RIB,韩国的一些公司,共同研究3G的组织。

-3-

6. 3G的RTT技术

IMT-2000中最关键的是无线传输技术(RTT)。为了确定IMT-2000 RTT的关键技术,ITU对多种无线接入方案(卫星接入除外)进行了艰难的融合,以尽可能达到形成统一的RTT标准的目的。但是,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之后,ITU发现要想获得不同RTT技术间的完全融合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1999年11月,ITU TG8/1在芬兰举行的会议上通过了“I MT-2000无线接口技术规范”,最终确定了IMT-2000可用的5种RTT技术,这些技术覆盖了欧洲与日本的WCDMA、美国的cdma2000和中国的TD-SCDMA。

●WCDMA是欧洲和日本提出的宽带CDMA标准,并且双方已经达成一致,彼此间差异很小。其技术特点是:频分双工,可适应多种速率和多种业务;前向链路快速功率控制、反向链路相干解调;支持不同载频间切换,基站之间无须同步,适用于高速环境。

●CDMA2000是北美基于IS-95系统演变而来的。其技术特点是:反向链路相干接收、前向链路发送分集;基站之间由GPS同步;与IS-95兼容性好,技术成熟、风险小,综合经济技术性能好。

●TD-SCDMA是中国第一次向ITU提出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提案,它基于TDM A和同步CDMA技术的标准。其技术特点是:时分双工(TDD),并结合了智能天线和软件无线电等多种先进技术。

7. CDMA2000标准演进

CDMA2000技术的完整演进过程如1-2所示。

图1-2 CDMA2000技术的演进过程

真正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的第一个CDMA标准是IS-95A,这一标准支持8K语音编码服务、13K语音编码服务,其中13K语音编码服务质量已非常接近有线电话的语音质量。随着移动通信对数据业务需求的增长,1998年2月,美国Qualcomm公司宣布IS-95B标准用于CDMA基础平台。IS-95B提升了CDMA系统性能,并增加了用户移动通信设备的数据流量,提供对64 kbit/s数据业务的支持。采用IS-95规范的CDMA系统统称为CDMA One。

对应CDMA2000技术的演进过程,CDMA各阶段系统的描述如表所示。

-4-

-1- 表1-1 CDMA 系统演进

1.2 多址技术

多址技术使众多的用户共用公共的通信线路。为使信号多路化而实现多址的方法基本上有三种,它们分别采用频率、时间或代码分隔的多址连接方式,即人们通常所称的频分多址(FDMA )、时分多址(TDMA )和码分多址(CDMA )三种接入方式。0用模型表示了这三种方法简单的一个概念

.

f TDMA f CDMA

图1-3 三种多址方式概念示意图

FDMA 是以不同的频率信道实现通信的,TDMA 是以不同的时隙实现通信的,CDMA 是以不同的代码序列实现通信的.

1.2.1 频分多址

频分,有时也称之为信道化,就是把整个可分配的频谱划分成许多单个无线电信道(发射和接收载频对),每个信道可以传输一路话音或控制信息。在系统的控制下,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接入这些信道中的任何一个。

模拟蜂窝系统是FDMA 结构的一个典型例子,数字蜂窝系统中也同样可以采用FDMA ,比如GSM 和CDMA 系统也采用了FDMA 。

1.2.2 时分多址

时分多址是在一个带宽的无线载波上,按时间(或称为时隙)划分为若干时分信道,每一用户占用一个时隙,只在这一指定的时隙内收(或发)信号,故称为时分多址。此多址方式在数字蜂窝系统中采用,GSM系统也采用了此种方式。

TDMA是一种较复杂的结构,最简单的情况是单路载频被划分成许多不同的时隙,每个时隙传输一路突发式信息,TDMA中关键部分为用户部分,每一个用户分配给一个时隙(在呼叫开始时分配),用户与基站之间进行同步通信,并对时隙进行计数。当自己的时隙到来时,移动台就启动接收和解调电路,对基站发来的突发式信息进行解码。同样,当用户要发送信息时,首先将信息进行缓存,等到自己时隙的到来.在时隙开始后,再将信息以加倍的速率发射出去,然后又开始积累下一次突发式传输。

TDMA的一个变形是在一个单频信道上进行发射和接收,称之为时分双工(TDD)。其最简单的结构就是利用两个时隙,一个发一个收。当移动台发射时基站接收、基站发射时移动台接收,

它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在单一载频上实现发射和接收,而不需要上行和下行两个载频,不需要频率切换,因而可以降低成本。TDD的主要缺点是满足不了大规模系统的容量要求。

1.2.3 码分多址

码分多址是一种利用扩频技术所形成的不同的码序列实现的多址方式,它不像FDMA、TD MA那样把用户的信息从频率和时间上进行分离,它可在一个信道上同时传输多个用户的信息,也就是说,允许用户之间的相互干扰。其关键是信息在传输以前要进行特殊的编码,编码后的信息混合后不会丢失原来的信息。有多少个互为正交的码序列,就可以有多少个用户同时在一个载波上通信。每个发射机都有自己唯一的代码(伪随机码),同时接收机也知道要接收的代码,用这个代码作为信号的滤波器,接收机就能从所有其他信号的背景中恢复成原来的信息码(这个过程称为解扩)。

CDMA按照获得带宽信号所采取的调制方式分为直接序列扩频(DS)、跳频(FH)和跳时(T H),如下图所示:

-2-

频率

时间

图1-4三种CDMA扩频方式概念示意图

1.3 扩频通信原理

1.3.1 扩频通信基本概念

所谓扩展频谱通信,可定义如下:扩频通信技术是一种信息传输方式,其信号所占有的频带宽度远大于所传信息所必需的最小带宽;频带的展宽是通过编码及调制的方法实现的,与所传信息数据无关;在接收端则用相同的扩频码进行相关解调来解扩及恢复所传信息数据。

此定义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 信号的频谱被展宽了;

(2) 信号频谱的展宽是通过扩频码序列调制的方式实现的。我们知道,在时间上有限的信号,其频谱是无限的.信号的频带宽度与其持续时间近似成反比,因此,如果用很窄的脉冲序列被所传的信息调制,则可产生很宽的频带信号.这种很窄的脉冲码序列,其码速率是很高的,称为扩频码序列;

(3) 采用的扩频码序列与所传信息数据是无关的,也就是说它与一般的正弦波信号一样,丝毫不影响信息传输的透明性,扩频码序列仅仅起扩展信号频谱的作用;

(4) 在接收端用相关解调来解扩。

1.3.2 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如图1-5所示:

-3-

-4-

图1-5 扩频通信基本原理

在发端输入的信息(比特率 bit)先经过信息调制形成数字信号(符号率symbol ),然后由扩频发生器产生的扩频码序列去调制数字信号以展宽信号的频谱(码片率chip)。展宽后的信号调制到射频发送出去,在收端接收到的宽带射频信号,变频至中频,然后由本地产生的与发端相同的扩频码序列去解扩,最后经信息解调,恢复成原始信息输出。由此可见,一般的扩频通信系统都要进行三次调制和相应的解调。一次调制为信息调制,二次调制为扩频调制,三次调制为射频调制,以及相应的信息解调,解扩和射频解调.按照扩展频谱的方式不同,现有的扩频通信系统可分为:直接序列(DS )扩频,跳频(FH )扩频,跳时(TH )扩频,线性调频(Chirp )扩频,以及上述几种方式的组合。

1.3.3 扩频通信的理论基础

在扩频通信中采用宽频带的信号来传送信息,主要是为了通信的安全可靠,这可用信息论和抗干扰理论的基本观点来解释。

信息论中的仙农(Shannon )公式描述如下:

其中 C------信道容量(比特/秒)

N-----噪声功率

W----信道带宽(赫兹)

S---------信号功率

此公式原意是说:在给定信号功率 S 和白噪声功率 N 的情况下,只要采用某种编码系统,我们就能以任意小的差错概率,以接近于 C 的传输信息的速率来传送信息。但同时此公式也指出,在保持信息传输速率 C 不变的条件下,我们可以用不同频带宽度 W 和信噪功率比 S/N 来传输信息。换句话说,频带 W 和信噪比 S/N 是可以互换的。如果增加频带宽度,就可以在较低的信噪比的情况下用相同的信息率以任意小的差错概率来传输信息。甚至在信号被噪声湮没的情况下,只要相应地增加信号带宽,也能保持可靠的通信.

此公式指明了采用扩展频谱信号进行通信

的优越性,即用扩展频谱的方法以换取信噪比的增益。下图1-6显示出了扩频和解扩的全过程

图1-6扩频、解扩原理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扩频通信具备以下优点:

?隐蔽性和保密性好

?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占用相同频带,实现多址

?抗衰落、抗多径干扰

?抗干扰能力强

1.4 CDMA码序列

址码和扩频码对码分多址通信是非常重要的,对系统的性能具有决定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多址能力,关系到抗干扰、抗噪声、抗截获的能力及多径保护和抗衰落的能力,关系到信息数据的隐蔽和保密,关系到捕获与同步系统的实现。

在CDMA中需要采用地址码来区分不同的地址,其中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同类型:

(1)用户地址:用于区分不同移动用户;

(2)多速率(多媒体)业务地址:用于多媒体业务中区分不同速率类型的业务;

(3)信道地址:用于区分每个小区或每个扇区内的不同信道;

(4)基站地址:用于区分不同基站或扇区。

其中:(1)、(2)多用于反向信道,以移动台为主;(3)、(4)多用于正向信道,以基站为主。

-5-

-6-

1.4.1 Walsh 码

Walsh 码(又称为Walsh 函数)有着良好的互相关和较好的自相关特性,

由于在CDMA 中采用了Walsh 正交码,下面我们介绍Walsh 码的生成与性质。Walsh 码是正交扩频码,根据Walsh 函数集而产生。Walsh 函数是一类取值介于1与-1的二元正交函数系。它有多种等价定义方法,最常用的是Hadamard 编号法。Walsh 函数集是完备的非正弦型正交函数集,常用作用户的地址码。

正交函数的产生过程如下图1-7所示

图1-7 Walsh 函数产生过程

Walsh 码的功能如下:

在CDMA2000 1X 中,Walsh 码用于进行前向扩频,区分扇区内前向码分信道,反向做正交调制。Walsh 码在前向信道中的应用如图1-8所示。图1-8中,Walsh 码在CDMA 中的应用基站在相同频率下同时发送几条信道,一个扇区下的所有手机都将收到包含所有信道的复合信号,并且必须识别需要解调的信道。

用Walsh 码区分这些前向信道的方法是:每个扇区有64个不同的Walsh 码,每个Walsh 码是64Chips ,每一个Walsh 码经过扩频后分配给一条信道,扩频速率是1.2288Mcps 。在手机终端,接收到的信号应与所需信道的Walsh 码相关。

图1-8 Walsh 码前向信道区分图

基站在相同频率下同时发送几条信道,一个扇区下的所有手机都将收到包含所有信道的复合信号,并且必须识别需要解调的信道。用Walsh 码区分这些前向信道的方法是:每个扇区有

64

个不同的Walsh码,每个Walsh码是64Chips,每一个Walsh码经过扩频后分配给一条信道,扩频速率是1.2288Mcps。在手机终端,接收到的信号应与所需信道的Walsh码相关。

前向信道包括导频、同步、寻呼、前向业务信道等。导频信道占用Walsh码0,同步信道占用Walsh码32,寻呼信道占用Walsh码1-7(通常使用一条寻呼信道Walsh码1),前向业务信道可以自由使用其余的Walsh码。

1.4.2 PN短码

1. PN短码的产生过程如下:

伪随机序列(PN码

)具有类似噪声序列的性质,是一种貌似随机但实际上有规律的周期性二进PN码的状态和产生公式,则可推出以后PN码的状态。PN码的生成过程

原理如图1-9所示。

图1-9

PN

码生成

过程

中输入

为00

1,输出

为一个

不断重

复100

1011

这7位

数的序

列。

PN码最初的多项式是由模2加算法产生,其状态公式由移位寄存器和异或门组成,长度取决于所用寄存器的长度(长度为2n-1),属于m序列。PN短码序列由提供32767chips的15比特寄存器产生(215-1),比特0加在序列的最后一位使其成为32768chips。PN短码序列与Walsh码的速率相同,每26.67毫秒重复一次,这32768 chips的序列被划分为512种不同的偏移(称为偏移序号),每个偏移为64chips。每个PN短码序列的偏移均与同序列其它偏移正交。

2. PN短码序列具有以下特性:

?PN短码序列可以看作具有I和Q两种不同成分序列的二维二进制矢量,每一个的长度为3

2768chip;

?每一个PN短码序列均与它自身相关,即与时间偏置为零的短码序列相关;

-7-

?一个零偏置短码序列与它自身的任何非零偏置的短码序列正交。

?实际中以64chips偏移做为一个偏移序号(PN_OFFSET_INDEX),即可用的PN码是0--5

11。

PN短码序列主要特性如图1-10所示。

图1-10PN短码序列主要特性

3. PN短码的功能有:

如果MS同时收到两个基站的信号,每个基站都发送一系列前向编码信道,MS如何区分这两个基站的信号?使用PN短码序列即可达到这个目的。PN短码用于前向信道的正交调制,每个载扇均使用I、Q两种PN短码序列进行数字调制。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规划将PN短码分配给不同的载扇。PN短码序列也用于数字调制,前向链路为QPSK调制,反向链路为O-QPSK调制。1.4.3 PN长码

1. PN长码的产生过程

PN长码序列由42位反馈移位寄存器产生,产生原理如图1-11所示。

-8-

-9- 图1-11 PN 长码产生原理

这个序列需要41天10小时12分19.4秒循环一次,因此我们称之为PN 长码。PN 长码序列只有一个,为了对同一载扇下的反向信道(接入信道和反向业务信道)进行区分,PN 长码序列应用偏移的方式。每个寄存器产生的比特均经过掩码,不同的掩码产生不同的偏移。该序列是根据42位长码寄存器的内容、32位的ESN 及掩码生成的,然后结果再经过一个异或门,输出的序列为PN 长码序列。

PN 长码序列的扩频速率为1.2288 Mcps 。

2. PN 长码的功能

PN 长码序列的主要功能用于反向信道。 当一个基站为几个用户服务时,因为所有的用户都在相同载频上,基站很难区分这些用户,PN 长码序列则用于在反向信道上用户的识别和区分。

在前向信道PN 长码序列用于建立用户与前向业务信道和寻呼信道的连接。

PN 长码序列只有一个,因此PN 长码序列应用偏移的方式对同一载扇下的反向信道(接入信道和反向业务信道)进行区分。每个寄存器产生的比特均经过掩码,不同的掩码产生不同的偏移。MS 用ESN/UIM 提供唯一的长码序列序列偏移,ESN/UIM 只有32比特,而移位寄存器有42比特,因此我们给ESM/UIM 加上10比特的前缀(1100011000)。PN 长码序列是根据42位长码寄存器的内容、32位的ESN/UIM 及掩码生成的,然后结果再经过一个异或门,输出的序列为最终PN 长码序列。

在接入信道,接入信道掩码用于所有向基站发送消息的MS 。

1.4.4 三种扩频码的比较

下面对CDMA2000 1x 系统中的三种扩频码进行比较,具体说明如表1-2所示。

表1-2 三种扩频码比较

1.5 CDMA关键技术

1.5.1 功率控制

1. 功率控制目的

CDMA的功率控制包括前向功率控制、反向功率控制。

如果小区中的所有用户均以相同功率发射,则靠近基站的移动台到达基站的信号强,远离基站的移动台到达基站的信号弱,导致强信号掩盖弱信号,这就是移动通信中的“远近效应”问题。

因为CDMA是一个自干扰系统,所有用户共同使用同一频率,所以“远近效应”问题更加突出。CDMA系统中某个用户信号的功率(包括前反向)较强,对该用户被正确接收是有利的,但却会增加对共享的频带内其它的用户的干扰,甚至淹没其它用户的信号,结果使其它用户通信质量劣化,导致系统容量下降。为了克服远近效应,必须根据通信距离的不同,实时地调整发射机所需的功率,这就是“功率控制”。“远近效应”如下图所示:

-10-

-11-

图1-12 CDMA 远近效应

功率控制的原则如下:

? 控制基站、移动台的发射功率:首先保证信号经过复杂多变的无线空间传输后到达对方接收机时,能满足正确解调所需的解调门限。

? 在满足上一条的原则下,尽可能降低基站、移动台的发射功率,以降低用户之间的干扰,使网络性能达到最优。

? 距离基站越近的移动台比距离基站越远的或者处于衰落区的移动台发射功率要小。

2. 前向功控

CDMA 的前向信道功率要分配给前向导频信道、同步信道、寻呼信道和各个业务信道。基站需要调整分配给每一个信道的功率,使处于不同传播环境下的各个移动台都得到足够的信号能量。前向功率控制的目的就是实现合理分配前向业务信道功率,在保证通讯质量的前提下,使其对相邻基站/扇区产生的干扰最小,也就是使前向信道的发射功率在满足移动台解调最小需求信噪比的情况下尽可能小。前向功控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图1-13 前向功控的原理图

移动台通过Power Measurement Report Message 上报当前信道的质量状况:

上报周期内的信号被离基站近的

手机信号“淹没”,无

法通信

一个MS 就能

阻塞整个小区

坏帧数,总帧数。BSC据此计算出当前的FER,与目标FER相比,以此来控制基站进行前向功率调整。

3. 1X中的前向快速功率控制

CDMA系统的实际应用表明,系统的容量并不仅仅是取决于反向容量,往往还受限于前向链路的容量。这就对前向链路的功率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的通信传输特性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前向发射功率,减少对相邻小区的干扰,增加前向链路的相对容量。

前向快速功率控制分为前向外环功率控制和前向闭环功率控制。在外环使能的情况下,两种功率控制机制共同起作用,达到前向快速功率控制的目标。前向快速功率控制虽然发生作用的点是在基站侧,但是进行功率控制的外环参数和功率控制比特都是移动台检测前向链路的信号质量得出输出结果,并把最后的结果通过反向导频信道上的功率控制子信道传给基站。原理图如下图所示:

图1-14前向快速功率控制原理

-12-

-13- 在CDMA 系统的反向链路中引入了功率控制,通过调整用户发射机功率,使各用户不论在基站覆盖区的什么位置和经过何种传播环境,都能保证各个用户信号到达基站接收机时具有相同的功率。在实际系统中,由于用户的移动性,使用户信号的传播环境随时变化,致使每时每刻到达基站时所经历的传播路径、信号强度、时延、相移都随机变化,接受信号的功率在期望值附近起伏变化。

反向功率控制包括三部分:开环功率控制、闭环功率控制和外环功率控制。

在实际系统中,反向功率控制是由上述三种功率控制共同完成的,即首先对移动台发射功率作开环估计,然后由闭环功率控制和外环功率控制对开环估计作进一步修正,力图做到精确的功率控制。

(1)反向开环功控

CDMA 系统的每一个移动台都一直在计算从基站到移动台的路径损耗,当移动台接收到从基站来的信号很强时,表明要么离基站很近,要么有一个特别好的传播路径,这时移动台可降低它的发送功率,而基站依然可以正常接收;相反,当移动台接收到的信号很弱时,它就增加发送功率,以抵消衰耗,这就是开环功率控制。开环功率控制简单、直接,不需在移动台和基站之间交换控制信息,同时控制速度快并节省开销。反向开环功控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B

图1-15 反向开环功控的原理图

(2)反向闭环功控

反向闭环功控正又分为内环和外环两部分,内环

指基站接收移动台的信号后,将其强度与一。外环的作用是对内环门限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是

通常FER 都有一定的目标值,当实际接收的FER 高于目标值时,基站就需要提高内环门限,以增加移动台的反向发射功率;反之,当实际接收的

FER 低于目标值时,基站就适当降低内环门限,以降低移动台的反向发射功率。最后,在基站和移动台的共同作用下,使基站能够在保证一定接收质量的前提下,让移动台以尽可能低的功率发射信号,以减小对其它用户的干扰,提高容量。反向闭环功控原理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