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提纲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提纲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提纲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提纲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复习提纲

一、考核说明

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以中央电大编制的《形成性考核手册》为依据。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均以百分制计分,形成性考核的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期末半开卷考试卷面为100分,占总成绩的60%,两者合计即为课程学习成绩,总分达到60分为及格。期末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文字教材《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马云鹏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

二、期末考试题型

本课程试卷可采用题型主要包括:填空题、单项选择题(或判断题)、简答题、综合论述题(或实例分析题)。各类题型分数的大体比例为:填空题占10%、单项选择题(或判断题)10%、简答题占30-50%、综合论述题(或实例分析题)占30-50%。

每次命题可以灵活组合试题类型。

三、复习范围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教学概念的掌握以及它们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的程度,对课程与教学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课程、教学的概念

识记:

课程教学(广义、狭义)

理解:

课程概念的分析课程概念的不同层面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理解: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3.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方法

识记

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的作用与程序观察研究的作用与程序实验研究法的作用与程序人种学研究法的作用与程序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基础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影响课程、教学的主要因素的理解,以及对影响课程、教学的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的基本理论的掌握。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心理学对课程教学的影响

识记:

行为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斯金纳学习四规律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先行组织者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建构主义教学四大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

理解:

心理学对课程教学的影响因素影响课程、教学的心理学派别及主要观点

2.社会学对课程、教学的影响

识记:

影响课程、教学的社会学派别、代表人物

理解:

影响课程、教学的社会学派别的主要观点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3.哲学对课程教学的影响

识记:

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理解:

哲学对课程教学的影响因素实用主义课程、教学观影响课程、教学的哲学派别及主要观点

第三章课程设计

考核目的:

通过考核,了解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理论把握当代课程设计发展趋势的能力。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课程设计的含义、基本要素及发展趋势

识记:

课程设计的基本含义课程设计中涉及的基本要素

理解:

课程设计中的课程目标要素当代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

2.课程设计的取向

课程设计的六种取向

理解:

学术理性主义取向的含义和特点认知发展取向的含义和特点人本主义取向的含义和特点应用:

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课程,分析课程取向上的特点

3.课程设计的模式

识记:

课程设计模式的概念课程设计的四种典型的模式

理解:

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特点和评价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特点和评价集体审议模式的代表人物、基本特征和评价

4.我国课程设计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识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我国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特点我国现阶段课程设计取向上的特点我国现阶段课程设计体制、模式上的特点

理解:

我国课程设计的历史发展过程课程设计取向上表现出的增强课程适应性特点

应用:

运用课程设计的理论,分析现阶段我国课程设计的特点

第四章课程与教学目标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教学目标不同类型的特征及设计原则、方法的掌握,对新课程目标特征的理解,在新课程背景下把三种目标模式应用到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能力。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概念、类型、意义

识记: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类型

理解: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意义

2.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识记:

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含义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倡导者泰勒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及两个“过滤”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三大领域及认知领域的六个层次目标表述的要素

理解:

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泰勒课程目标理论及评价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意义与弊端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3.生成性课程与教学目标

识记:

生成性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概念及倡导者

理解:

生成性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意义

4.表现性课程与教学目标

识记:

表现性课程与教学目标及倡导者

理解:

表现性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意义

5.我国新课程目标的特征

识记:

新课程培养目标

理解:

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征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内容

考核目的:

通过考核,了解学生对有关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理论知识深入理解和分析现有的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方面的问题的能力。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意义

识记:

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几种取向的名称

理解:

“课程与教学内容即教材”、“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活动”的含义和特点

2.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与原则

识记:

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包括哪几个方面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遵循的原则

理解: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依据内容本身的性质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应用:

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与原则

3.教师对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调适

识记:

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资源

理解:

课程标准的处理

应用:

教材的选择与研析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应用

第六章课程组织

考核目的:

通过考核,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组织的基本原理,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结构上的变化,以分析和指导课程实践。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课程组织概念、要素与原则

识记:

课程组织、课程要素的含义

理解:

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含义及特点

应用:

运用常见的课程组织要素,分析某门课程的某一单元的内容结构

2.课程类型及其特点

识记:

泰勒的课程分类分科课程的含义及特点综合课程的含义综合课程的分类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含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含义必修课程的含义选修课程的含义及分类显性课程的含义隐性课程的含义、特点及内容

3.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识记:

课程的横向结构的概念科目整合理论的含义三种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理解:

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的比例关系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的含义及特点

应用:

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课程的整合。

4.课程改革对课程类型与课程结构的调整

识记: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内容及其实施原则新课程结构调整的原则新课程结构及特点

理解:

新课程结构调整的诠释

应用:

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

第七章课程实施

考核目的:

本章通过考核学生对有关课程实施及其研究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实施的不同层面和水平、策略以及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成效等问题的认识,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够运用理论分析课程实施问题。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课程实施及其影响因素

识记:

课程实施的界定课程实施有哪几种取向影响课程实施有哪几类因素

理解:

课程实施三种取向的特点影响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

应用:

能够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2.课程实施的层面及水平

识记:

课程实施关注程度的7个层次课程使用的8个水平

理解:

课程实施工作五个层面的改变

3.课程实施策略

识记:

课程实施三种策略

理解:

课程实施的从下至上策略的特点

4.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分析

识记:

有效的课程实施必须具备的条件

理解:

课程实施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应用:

结合课程实施的理论与自己的实践工作,分析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初步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第八章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管理及课程管理模式、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的掌握程度,考核运用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和开发策略分析实例的情况。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课程管理及课程管理模式

识记:

课程管理概念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概念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概念

理解:

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缺点

混合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当前世界课程管理的趋势与特征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应用:

运用课程管理的理论,结合自己身边的情况,分析我国现行课程管理状况

2.校本课程开发

识记:

校本课程开发概念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

理解: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3.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识记:

参与者因素环境因素

理解:

教师、学校领导与管理者、课程专家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软性环境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应用:

参照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实例

4.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策略

识记:

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策略

理解:

如何运用政策支持策略如何运用教师专业成长策略

如何运用课程专家的支持策略

应用:

运用校本课程开发支持策略的有关理论分析某所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第九章教学过程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与动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原则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分析实际教学过程的阶段的能力,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分析课堂教学的能力。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教学过程的意义

理解:教学过程对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过程的本质

识记:

对教学过程本质的几种认识

理解:

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与意义教学过程发展说的基本观点与意义教学过程实践说

3.教学过程的功能

理解:

教学过程的四种功能

4.教学过程的特点

理解:

教学过程的三个特点

5.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及其特征

识记:

教学过程的三种矛盾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

理解

教学动力的特征

6.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识记:

教学过程的六个阶段

理解:

感知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

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阶段

应用:

结合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分析课堂教学实例

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与原则

识记: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含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原则的含义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的含义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的含义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的含义

理解: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教与学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的主要观点

应用:

结合教学规律或教学原则分析教学实践,思考教学实践中遵循教学规律或教学原则的重要性

第十章教学模式与方法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基本理论掌握程度及实践应用情况。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识记:

教学模式概念教学方法概念教学模式结构五要素

理解:

教学模式的作用

2.国内教学模式及评价

识记: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概念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理解: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及评价

示范—模仿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及评价

应用:

结合实际课堂教学片断分析所采用的教学模式

3.国外教学模式及评价

识记:

程序教学模式概念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概念“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概念

理解: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实现条件及评价

“合作教育”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实现条件及评价

4.教学模式的改革趋势

理解:

教学模式改革的四种趋势

5.国内外的教学方法

识记:

国内常用教学方法分类

国外流行的教学方法

理解: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发现式教学法“掌握学习”教学法

应用:

分析实际课堂教学片断中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6.教学方法的选择

理解: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的原则

应用:

结合实例分析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或提供一段材料要求考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说明理由

7.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理解:

教学方法发展趋势的主要观点

第十一章教学组织形式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学组织形式概念,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课堂管理策略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及课堂管理策略的理论分析课堂教学实际的能力。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1.教学组织形式

识记:

教学组织形式概念

理解:

教学组织形式的功能

2.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阶段

识记:

教学组织形式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记住改造班级授课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至少四个)

理解:

贝尔—兰卡斯特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

3.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识记:

班级授课制概念个别辅导概念现场教学概念复式教学概念

理解:

理解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和优缺点理解个别辅导的意义

理解现场教学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应用:

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4.课堂管理策略

识记:

课堂管理概念课堂管理三方面的策略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

理解:

课堂时间的优化管理策略优化课堂气氛的基本方法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应用:

结合教学实践分析有效课堂管理应具备哪些特点

第十二章教学手段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学手段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以及在实际的教学中创造性选择和应用一定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

考核知识点与要求:

1.教学手段

识记:

教学手段的概念传统教学手段的类型现代教学手段的类型

理解:

理解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

应用:

能在教学中适当地应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2.现代教学手段的选择与应用

识记:

现代教学手段选择与应用的基本原则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特征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教学

理解:

现代教学手段的五种应用形式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模式基于因特网的四种教学模式

应用:

能应用多媒体计算机系统进行教学

能应用基于因特网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第十三章教学艺术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学艺术的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情况,应用课堂教学艺术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的能力。

考核知识点与要求:

1.教学艺术基本理论

识记:

教学艺术的概念教学艺术的特征传统的教学艺术功能观

理解:

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

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特征双向式教学艺术功能观

2.教学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表达艺术

识记:

教学语言艺术的类型叙述性语言的含义论证性语言的含义说明性语言的

含义描述性语言的含义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教学非言语表达的含义

非言语表达艺术的形式副语言的含义

理解:

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教学语言艺术的特征的具体含义教学非言语表达的作用

应用:

应用教学语言与非语言表达的艺术指导教学工作

3.导课和结课的艺术

识记:

导课艺术的特点导课的方法结课的形式与方法

理解:

导课艺术特点的含义结课艺术的基本要求

应用:

应用导课方法改进教学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理解结课艺术的应用

4.板书的艺术

识记:

板书的种类

理解:

板书艺术的作用板书艺术的要求

应用:

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理解板书的艺术

第十四章课程与教学评价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考核知识点与要求:

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

识记:

课程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概念诊断性评价的概念形成性评价的概念

终结性评价的概念内部评价的概念外部评价的概念课程与教学评价主体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

理解: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内部与外部评价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应用:

应用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对象的理论分析实际的评价工作

应用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分类理论分析实际的评价工作

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模式与方法

识记:

课程评价基本模式测验的分类档案袋评价的概念课堂观察的概念课堂观察的特点课堂观察的类型自然观察的概念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的概念有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的概念完全观察与取样观察的概念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的概念

理解:

目标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测验的特点档案袋评价的功能与意义课堂观察的特点使用课堂观察应注意的问题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新课程关于评价的基本理念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应用:

应用CIPP评价模式分析新课程改革

应用测验、档案袋评价、课堂观察等方法进行教学评价

应用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评价工作

三、学习建议

1.认真阅读文字教材

阅读教材之前,大家要根据各章开端的“学习提示”,明了本章应该把握的知识要点,并且对知识要点的“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学习要求层次有一清晰的把握;之后浏览“内容提要”,了解本章内容在全书中的地位、前后联系。

如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大家还可以在阅读教材之前,先看看本章之后“总结复习”中的“内容小结”,对各知识点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可以看看之后的“思考与练习”,以便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阅读教材时,首先可通读教材,找出感兴趣的知识;其次根据“学习提示”的要求和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精读要求把握的各个知识点,理出其中的逻辑线索,勾画相应的重点内容。对“学习提示”中指出的本章应重点把握的内容,大家要理出教材中的论点、论据以及相应的实际问题。必要

时还可以做简单的旁注以便区别重点概念、标注前后联系;或者可以呈现一个简单的思维构图以便日后记忆。

阅读教材之后,结合各种助学资源(多媒体教材和网络资源)和作业手册,再次巩固本章知识,在学习下一章期间,不时根据笔记、书上标注、教材后的“内容小结”回顾本章知识。

2.认真完成作业手册

通过平时认真完成形成性考核作业手册中所规定的四次记分作业,达到以下目的:

精练所学知识;

训练自己概括、准确、逻辑地用文字表达的能力;

训练自己的分析、综合、演绎等思维能力;

熟悉答题思路。

3.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反思课程学习内容

课程与教学论的大部分理论知识都直接指向实践,并且该教材结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做了许多阐述,这就要求大家在学习教材理论知识时,多结合自己的实践感受,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在有可能的条件下,自己结合所教课程做一些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组织形式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等。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 复习资料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3、版面设计的能力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14、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5、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2、偏旁带字3、形音义结合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 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 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 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前言】此学习提纲以王文彦主编的教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蓝本整理。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 理解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内涵 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事件、著作 古德莱德的五个课程实施层次:理想课程(观念层次)、正式课程(社会层次)、理解课程(学校层次)、正式课程(教师教学)、体验课程(学生)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关系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掌握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的内涵、课程内容螺旋式与直线式的内涵、优势与不足、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内涵 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及课程结构 课程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的课程类型 理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涵、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综合课程的类型 隐性课程 新课改下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无 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特征、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内涵和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的区别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从学校总体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 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 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够就一则具体的案例分析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问题、理解马杰的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格朗伦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目标表述法和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表述法。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国外常用的小学教学模式 国内主要的小学教学模式 第八章小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原则的内容 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教学要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用的依据 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小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涵义、特点、优势和不足。 教案的类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十章小学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管理的内容 理解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考试题型为: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多选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三、判断题(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四、简答题(4小题,共27分)。 五、实例分析题(2小题,共21分)。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四年制普通本科) ■说明部分 1、课程得性质、任务 《课程与教学论》就是教育系教育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初等教育专业普通本科所开设得专业基础课,属必修课程,也就是师范类普通本科得公共必修课。本课程任务向学生系统传授关于课程与教学论得基本知识,了解课程编制与教学得一般原理;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课程开发与编制、教学设计与评价得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课程教学实践作一般得分析与运用。 2。教学得基本目标 学生具备必要得教育学通论与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习并研究课程与教学得基本理论,包括课程与教学得概念、历史发展过程、形态,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以及教学得功能、本质、教学目得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学中得师生关系、教材得使用、教学模式方法、教学基本技能、信息化教学设计等相关内容、 3.适应专业与学时数 本课程大纲适合教育系教育学、共事业管理(教育)、初等教育专业以及师范类普通本科各专业。教学时数42学时、 4。与其她课程关系 本课程就是教育学知识谱系里专门对课程与教学问题作系统得介绍与研究,与教育学通论以及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有密切得联系、 5.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期末成绩构成为:平时出勤、课堂讨论、作业占等占35%,期末闭卷笔试占65%。 6.推荐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课程理论》,施良方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教学论》,李秉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现代教学论》,裴娣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原理》,[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盛群力等编译、《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 7.主要教学方法与设备要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填空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特点包括、和语文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 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作业系统。 3.建国以来有以下这些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钱梦龙的、魏书生老师的 李吉林老师的等等。 4.编写语文教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________和________等等 5.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从四个方面加以设计的,包 括、、、等内容。 6.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导向、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 7.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8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三百千”分别是()、()、(),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9.《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是的 重要组成部分。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0. 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结构和。

二、选择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 不得分) 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社会需要。 D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 A引入B介入C展开D结束 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A促进学习B选择C排名次D反馈 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 A语法修辞知识B文学知识 C文体知识D读写听说知识 5.《新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A 2500个 B 3500个 C 4500 D 5500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1)

一、名词解释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可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层次 课程:是指学生应该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广义的课程包括文化、实践、活动、隐性课程。 课程目标:广义上讲是指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它是教育意图。包括有教育方针和教学目标等,狭义上讲是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它主要指“教育目标”。 诊断性评价:是指教师在单元、学期、学年开始时,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 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终结时对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 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它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活动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体性.乡土性.综合性.经验性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 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 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 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第三,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 第四,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 第五,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课程与教学论English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 of English 课程编码:M1010079 总学时/总学分:32/2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 24/1.5 实践学时/实践学分:8/0.5 适用专业:英语教育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英语教育研究生专业学科选修课。 2.课程目的:本课程主要介绍语言与语言教师、语言学习理论与学习者、英语课程标准与教材、英语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备课与课程管理、课堂教学评价与反思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资源等七个方面,重点向学生介绍其主要理论依据、主要内容以及评述,旨在帮助、引导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环境、特定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需求以及语言教学的规律,对教学方法和技巧进行选择和再创造,为他们以后在教学和科研上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基本掌握英语教学的最新理论和主要方法。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分为七个单元,每单元整合两个专题,采取导文、导文提示、文献阅读、观察与思考(课堂实录)以及任务活动等新颖的形式,把学术性、实用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其目的是确定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共核,帮助英语教师从其中一点出发,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 第一章语言与语言教师(4学时) 1. How do we learn languages? 2. What are the common views on language? 3. What are the common views on language learning? 4. What are the qualities of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5. How can one become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第二章语言学习理论与学习者(6学时) 1. What are the theor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2. What are the teaching approaches in language teaching? 3.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fluency or accuracy? 4. What’s the enlightenment of learning and acquisition? 第三章英语课程标准与教材(4学时)

2016年春季《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核

《课程与教学论》 一、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几乎就是知识点的罗列,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为此,教师可以脱离教材,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教学。 答:错。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呈现主要是依赖罗列教学要点的指令方式,并不对内容目标的实施和操作提供具体指导、安排具体机会。 2、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要加强学生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抛弃传统教学大纲中以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 答:错。新课程理念中,强调情意因素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凸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三者同时构成了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师教育如果放弃自己的传统优势,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成为失去“家园”的弃儿,“走出城墙但不应放弃城里的家”,教师教育全面拓展必须是建立在自己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师范教育”的“城墙”曾经割断了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但也起到了遮风蔽雨的“保护伞”作用,今天可以走出城墙的代价是失去保护伞,“师范”的城墙不应成为今天教师教育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羁绊。教师教育院校的核心战略应当是巩固传统优势,积极拓展生存空间,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进行教学。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泰勒对课程的基本主张。 答:(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2、简述杜威思维五阶段及教学过程。 答:这五个阶段是:(1)问题的感觉,即暗示:困惑、挫折或意识到困难的状态;(2)问题的界定,即理智化: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包括不太具体地指出所追求的目的,需要填补的缺口或要达到的目标;(3)问题解决的假设: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4)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如有必要,连续检验这些假设,并对问题重新加以阐述;(5)用行动检验这些假设:进行验证,证实、驳斥或改正假设。 教学过程是:(1)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学生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2)在教学过程中儿童认识

(完整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

第六章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 一.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 1.形象性 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1)语言描述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给学生生动的直观形象。(2)体态语言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手势、姿势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活动。(3)电化教学的形象化。可以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融为一体。 2.情感性 情感性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征。 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表现:(1)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教师要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中,沉入课文,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2)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富有情感的语言更容易使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产生和谐共振,引起情感共鸣。 3.创造性 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常教常新,常教常异。面对教过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课文仍要有新的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才能保持活力。 4.审美性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美是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审美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修养,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应变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变化着的情景,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应变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显著标志,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语文课堂的教学的组织艺术? (一)导入艺术 1.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1)释题入课法。有些文章透过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围绕课题提示一些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比如《将相和》,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十分自然的引出课题,接着问: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运用释题入课,可以引发学生注意和发人深省。 (2)设置悬念法。在新课开始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比如《警察与赞美诗》可以这样导入: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进监狱,为什么美国人苏比非常想呆在监狱里呢?简介利索,迅速把学生带到课堂的中心问题上来。 (3)直观导入法。借助图画、照片、影像等直观手段,结合语言,在趣味中导入新课。比如《长江三峡》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出示有关三峡风光的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重点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11数专) 《初等数学教学论》复习提纲 导论 1、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讨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数学教育研究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第一章中学数学课程改革 1、《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内容分学段按哪四个领域展现? 2、《九章算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数学课程总目标是什么? 第二章主要数学教育理论概述 1、弗赖登塔尔是世界着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 他对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2、简述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基本观点对数学教育 的启示。 3、波利亚在数学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三个 领域? 第三章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视角 1、数学探究学习有什么特点 2、数学学习过程包括哪三个阶段? 3、数学技能的含义是什么? 第四章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 1、数学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有哪几种? 2、张奠宙教授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提出了哪三条 具体的数学教学原则? 3、什么叫讲授法?它有什么特点? 第五章数学能力及其培养 1、数学的一般能力包含哪几种? 2、简述数学能力的含义。 第六章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史修养 1、数学史教育应遵循哪四个原则? 2、数学思想方法从接受的难易度上可分为哪三个层? 3、简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原则。 第七章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 1、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主要步骤分哪几步? 2、简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无 限生机(三个方面P266)。

第八章数学教育评价 1、数学教学评价的要素有哪些? 2、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内容包括哪四个方面? 3、数学课的评价由哪三部分组成? 第九章数学教育实习 1、教育实习成绩评定的考核内容主要有哪几项? 2、简述数学教育实习的任务。 第十章数学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 1、数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哪些? 2、简述选择论题的策略。 第十一章数学教学的实践训练 1、掌握说课的内容和要求,会写说课稿。 2、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会分析教材,会写教案。(如: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2节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二、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4章《一次函数》第一节) 3、会创设问题情境。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141109B 中文名称:课程与教学论 英文名称:Theory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 总学时:45 总学分:3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立足于小学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在学习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考察实施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与教学教学功能、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课程论和教学论这两大主线,注意联系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式和新要求,注意联系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从而形成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和课程研制、教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打下相应的基础。 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养成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形成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和课程研制、教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应用基础理论学科,与教育学其它分支学科关系密切。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主要与《心理学》、《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外教育简史》、《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等课程关系密切,开设之前应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科研方法的相关课程。 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设,共3学分。教学计划规定上课为15周,共45学时,理论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 一、课程与课程论 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过程的总和,包括对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内容:1.显性课程: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又叫正式课程2.隐性课程:难以预期的,伴随正规教学内容随机出现的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内容 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学科中心课程论 2人本主义课程论(学生中心)3社会再造课程论(社会中心) 二、教学与教学论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凯洛夫《教育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行为方式:1 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 2 激发动机,课堂管理等辅助方式 (二)教学论 1 世界上最早的叫教学论专着:《利记。学记》 2 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拉特克(德)和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比较系统

3 教学论流派: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基础课论学科,应用实践学科 ①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③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④培养语文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设计和建构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及其活动方案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一、古代语文教育的内容 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为主1 蒙学教材:“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2 经学教材: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 文选读本:《昭明文选》《古文观止》 1953年,在普希金指导下因课文《红领巾》教学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内容涉及教学时间和效率,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及各自在教学中的作用,组成语文课的因素及分析等教学方法。这场讨论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①推动了教学法改革②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也产生了倾向性错误①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比较适宜,但对其他作品的教学不一定适合②产生了形式主义倾向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大纲 (一)总体复习思路及重点: 识记:各章节重要概念及名词。 配对:重要事实,课程与教学领域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作品。 简述:关于特点,功能,意义,原则,步骤,标准,依据,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等问题。分析与评价:各教学法,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对特定教学现象及事实给予评价。 (二)详细复习大纲 注:建议同学们将复习大纲与教材,与新课程的相关知识相结合进行复习。 第一章绪论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对象: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教学论学科的形成,大致是在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学术界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并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理论。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课程论学科的形成大致在20世纪。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1932—1942年,美国进步教育学会发起了著名的“八年研究”,有利地促进了美国课程论的发展。泰勒以“八年研究”为基础,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该书在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课程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种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一种是实践形式,由抽象到具体,依次包括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后一种形式是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来德提出的。在我国,从夏商周到清末新式学堂新办之前,学校里实施的古代课程主要包括“四书五经”和“三、百、千、千”。西方古代主导的课程是古希腊的“七种自由艺术”即七艺,主要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 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强调从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出发组织课程;活动课程则突出“尊重儿童的心理逻辑”。 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强调从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出发组织课程;活动课程则突出“尊重儿童的心理逻辑”。 博比特与查特斯作为20世纪初期课程科学化运动的代表,他们的课程理论反映了课程的价值取向——科学取向。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人是拉尔夫?泰勒.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 学术中心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布鲁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人强调学科结构是学术中心课程最基本的特征,亦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的特征。 学科课程:是以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的文化知识为课程材料的基本来源,按照一定价值标准,

2019年沈阳师范大学复试《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适用专业:045115小学教育【专业学位】 I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课程与教学的理念。 2.理解课程、教学、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理念来分析和解决课程与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Ⅱ考核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对象和任务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是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古代课程与教学思想(中国儒家教学与课程思想,古希腊、古罗马、14世纪以后西方课程与教学思想);教学论学科形成的两个代表人物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的标志性著作和主要思想;教学论学科形成过程中,众多教育家的观点;20世纪以来中西方各学派课程与教学论学者、著作、思想和理论;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几个阶段和特色过程。 二、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课程概念 课程即科目、课程即知识、课程即经验、课程即计划或方案的性质;国内外学者关于课程的类型分析;与课程定义相关的概念分析: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科、科目、知识、经验、计划或方案。 (二)课程的表现形式 课程的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课程的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三)课程的历史发展 世界上早期的课程、学校课程的诞生;我国古代学校课程内容和作者,儒家经典成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主导课程的原因和存在条件;西方古代学校课程。 现代课程形成、现代课程发展

当代各种课程类型(课程类型):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四)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 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规律 三、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目标的含义、取向、确定的依据和基本环节 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逻辑关系。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和三种形式取向。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 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3.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4.运用“需求评估模式”。 (二)课程内容的含义、取向、组织要素及原则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和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合。 课程内容的取向: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1.注重基础性;2.贴近生活;3.尊重学生经验;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是课程组织的基本线索或脉络,简称组织要素。关于课程组织的要素有不同层次的看法。 小学教育课程的基本科目,各个学科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参考各个学科2011年版课程标准内容) 四、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 (一)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 泰勒原理:1.课程目标的选择和界说;2.选择和建立适当的经验;3.组织学习经验;4.评价课程。 (二)课程开发的概念、模式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1、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极端混合型的,是集政治,历史,宗教,人伦等于一体的综合教育. 2、1949年叶圣陶将”国语”和”国文”统称为”语文”. 3、语文的本质:语文是以言语为根本质包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在内的一个综合体.(张志刚对语文的理解,一语多文凝结为文化) 4、语文的特征:①符号性②工具性(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信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③人文性(民族性,时代性,发展性,多元性,相对性)(论语中有一句话:质胜文则也,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为人文?《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精神是一种基于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即一种自由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 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以及承载这些信息和理念的人文学科。 5、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教育的特点:民族性,时代性,复合性。 人文教育的内容: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一是借助语文本体的人文构成对学生进行“文化“的塑造,二是在文化塑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选择与创造能力。两个方面的因素应该交互作用,和谐统一。具体表现为:①接受和理解语文本体所承载的各种民族历史文化信息。②体验和吸收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受。③开掘汉语汉字本身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④追求自由精神和独立意思。强调每个学生的自由与尊严,尊重学生的自由及自主,把”选择权“还给学生,精心呵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⑤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总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尊重人,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具体的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人文教育的重点。 6、语文课程的功能细分起来包括:丰富科学文化和社会知识的功能;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功能;启迪思想开启智慧及人文教育的功能,即语文教育的功能和人文教育的功能。 语文课程复合功能的内部结构有两大要素组成:工具性和人文性。 工具性要素主要内涵是:听说读写,知识,方法思维等。 人文要素的主要内涵是:情思,审美,伦理,历史文化等。 汉语文教育的复合功能的特点:多维性和开放性,系统性和层次性,辐射性和延展性。

课程与教学论考前提纲(钟启泉版)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1.课程的三种涵义 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2.课程教育研究的历史(赫尔巴特、杜威、布鲁纳)主要思想、教学理论 赫尔巴塔、杜威与布鲁纳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赫尔巴特(传统)杜威(现代)布鲁纳(当代) (1)赫尔巴特知识中心主义课程 重视文化知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把教学内容作为教学论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 1.观念心理学“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 2.“多方面兴趣”兴趣应当是深远的、直接的、全面的 3.教学“形式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明了: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联合: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联合起来; 系统:把新旧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方法:将已经形成的知识体系应用于各种情境。 4.教育性教学 (2)杜威(儿童中心主义课程、教育即儿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连续发展) 1.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二元论”:“外铄论”、“展开说” 2. 基于经验的教学论 ①经验与知行统一“经验”: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知行统一:1. 经验中包含着主动作用,包含做,包含行动 2.人的行动是基本观念、知识,受观念、知识指引 ②反思思维与问题解决教学反思思维、问题解决的五个步骤

③经验课程与主动作业:儿童中心课程 (3)布鲁纳发现学习,强调以学科的基本概念为中心,使学科内容结构化布鲁纳《教学论的定理》 课程,不仅反映知识本性本身,也反映认识者本性本身,而且也反映认识者本性和掌握知识过程的本性。 1. 知识的本性是学科内容的组织-结构问题; 2. 认识者本性是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认知方式的问题; 3. 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教学过程,亦即发现、探究的过程。 3.实践性课程(定义:四要素) 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四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 4.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泰勒、斯腾豪斯) 泰勒目标模式: 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目标课程的代表是“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创立的“泰勒模式”。 斯腾豪斯过程模式: 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过程原则”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教师即研究者(the teacher as researcher)过程模式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中,把课程开发建立在实际的教育情境基础之上。

考研_课程与教学论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955] 考试科目名称:课程与教学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知识部分:60分; 能力部分:45分; 应用部分:45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目标: 1、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3、运用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课程教学现实问题。 考试内容:

一、概论 (一)课程与教学的内涵 课程与教学的内涵;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二)课程与教学的价值 课程的价值;教学的价值。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结构与功能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结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普遍性趋向;行为性取向;生成性取向;表现性取向。 (三)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特点 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全面与具体的统一;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显性和隐性的统一。 三、课程与教学主体 (一)课程与教学主体的特征 同时性;社会性;客观性;平等性;差异性。 (二)课程与教学主体的作用 教师主体的作用;学生主体的作用。 (三)课程与教学主体与主体性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主体的主体性;主体性教学及其实现。 四、课程与教学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组成要素 知识、技能、科目、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结构与类型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doc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07004 学时:51 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面向对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 课程英文名称:Curriculum and Pedagogy 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 任务: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目的: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正确认识和解释小学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掌握课程与教学的相关技能,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为从事小学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能从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课程和教学论 第二节学习课程和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要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史,明确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妇女私和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史。 教学难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课程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课程的概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课程,表达自己的课程观;理解课程发展的历史概况,熟悉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了解课程理论所设计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课程的概念和课程的形态。 教学难点:课程的形态。 第三章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目标 第二节课程内容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要明确课程目标的内涵、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掌握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了解当代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 教学重点:课程内容。 教学难点:课程内容。 第四章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实施 第二节课程评价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要明确课程实施的概念,了解课程实施的取向、途径及影响因素;了解课程评价的概念和类型,掌握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课程实施的含义及取向。 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 教学内容: 第一节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第二节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及其意义 第三节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要理解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和意义;掌握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 教学重点: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教学难点:校本课程开发与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的关系。 第六章教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学概念与教学本质 第二节现代教学及其特征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要掌握教学、现代教学和优化教学等概念;了解教学发展的历程和现代教学的特征;探讨教学的本质和优化教学的策略。 教学重点:现代教学的特征和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教学难点:教学等概念。 第七章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学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