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苏珊·巴斯内特翻译理论的两点误区

浅谈苏珊·巴斯内特翻译理论的两点误区

浅谈苏珊?巴斯内特翻译理论的两点误区3

赵 颖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河南新乡453000)

摘 要:苏珊?巴斯内特在《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文集》一书中一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但是在其对诗歌翻译和戏剧翻译的描述探讨中却存在理论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其理论存在两点误区:一是对理论的概念存在误区,把翻译原则等同于翻译理论;二是对翻译理论的作用存在误区,对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认识不清。因此,要想完成科学的译学构建就需正确认识理论的概念、作用及其和实践的关系。

关键词:苏珊?巴斯内特;理论;实践;学科构建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613(2005)0120133203

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在《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一书中,着意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倡导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但何谓理论?理论与实践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理论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如何?笔者拟针对这些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巴斯内特其人及其翻译思想

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是英国沃瑞克(War2 wick)大学比较文学理论和翻译研究生院教授、翻译家、诗人和文学家。巴斯内特是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特别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以及翻译对于文化的意义,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不是句子,甚至不是语篇,而是文化,基于词语对等或篇章对等的“忠实”根本不存在。[1]巴斯内特反对以前的规定性翻译研究,主张采取描写的方法研究已存在的翻译现象。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AndréLefevere)在《翻译,历史和文化》的序言中写到,尽管以经验为依据的历史研究可以证明翻译方式的变化,但是要解释这些变化,翻译学者必须深入探讨社会权力行使的注意性和变动性,以及对于文化产品(翻译产品是文化产品的一部分)来说,该种权力行使究竟意味着什么。[2]巴斯内特认为“翻译就是译者对原文的占有和摆布”。因此,不能把翻译作为“次一流”或者“派生物”,而是各种社会力量用来“操纵”特定社会,建设所需文化的“主要”文学手段。这一论述极大提高了翻译作品的地位。在文化派的眼中,译文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原文,成了塑造和左右目的语文化的一种势力。因此,翻译研究不应该再归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巴斯内特的学科建设构想

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在为爱德温?根茨勒(Edwin G en2 tzler)所著的《当代翻译理论》(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一书所写的序言中,一开头就明言“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发展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成功故事”,并声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真正的独立学科已自成体系”。巴斯内特把翻译定义为“一个涉及面广泛而且错综复杂的独立学科”,其研究目的是归纳出翻译过程中的普遍原则,并将其分类及用于指导实践,使之形成一个没有语言界限的“文本—理论—文本”的循环体系。[3]巴斯内特认为翻译学可大致分为4大范畴:一是译学史。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翻译的理论研究、翻译评论、翻译授权出版的具体步骤、特定时期翻译的作用与功能、翻译方法的发展以及翻译作品的分析。二是译语文化中的翻译研究。包括具体文本、作者或学派本身所在的文化习俗,翻译对译语文化的影响,以及译语文化中翻译取舍的原则。三是翻译与语言学研究。着重译语与原语语言要素的比较研究,如音素、词素、词汇和句法等的比较研究,语言等值问题,不可译性问题,机器翻译以及非文学翻译的研究。四是翻译与诗学研究。包括概括性研究和具体文学领域的研究,如诗歌、戏剧、小说等的文本翻译,或者电影文学翻译,具体译者的诗学研究,译者诗学对比研究,译文与原文相互关系,以及“作者———译者———读者”相互关系的研究等等。[4]

从巴斯内特的译学构想我们可以看到,她特别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文化构

331

第19卷 第1期2005年1月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OU RNAL OF XINXIAN G TEACH ERS COLL EGE

Vol.19,No.1

J AN.2005

3收稿日期:2004212208

作者简介:赵 颖(19752),女,河南南召人,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

建———文学翻译论集》一书中,巴斯内特认为,这种理论既不是新实证主义的,也不是解释灵感的,而是应该通过个案研究不断加以检验。这样,它便可能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因为,它总是处于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当中。有关论断又附加说:“以这种方式精心建构而成的理论,有可能会对文学和语言学理论的形成有所帮助,这并不是不可设想的。同样也可以设想的是,依照在理论中这样尝试性定下的方针产生的翻译作品,有可能影响接受语文化的发展。”这样,理论与实践便密不可分地缠结在一起;理论不应存在于抽象之物当中,而应该是动态的,并且牵涉到对翻译实践的各种细节的研究。理论与实践应相互促进,以实现共同繁荣。[5]

三、理论缺失的现实存在

从上文可以看出巴斯内特非常推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根茨勒在该书序言中也指出在第四章《种子移植———诗歌与翻译》中巴斯内特把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结合在一起。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首先廓清一下理论的概念。“理论”这一概念是在西方那种以科学逻辑为本的系统研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所谓理论必须有逻辑性、客观性、可验性、系统性,有预见功能、解释功能等特征。《辞海》中理论是指概念的原理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其同样强调理论的原理体系、科学验证和系统化的理性认识。

了解了理论的概念和特征,就让我们看看在《种子移植———诗歌与翻译》一文中有没有理论。文中巴斯内特首先通过总结不同文化背景下翻译过程亦会不同,引出不能用同一标准衡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接着引用雪莱对诗的论断引出诗歌翻译就是进行种子移植这一翻译原则,正如“把种子植于一块新土地,长出一棵新植物”。然后作者列举了詹姆斯?霍尔姆斯的4种进行形式转换的策略和旁德对诗的3种分类,指明诗歌是开放的,不同的人理解不同,如果把它固化,以系统化的方式解码为所谓的正确形式,就将失去其内含的游戏味道。译者和诗作者对诗的作用刚好相反。诗人是把诗固化,译者则解构重组,译诗更像移植而非复制。因此,译者对诗必须持一种钻得进去、跳得出来的态度,创造性地译诗。文中巴斯内特提到了“transplant”,“reflower”,“liberating process”,“energy releasing”等相似概念,但却没有给出一个概括性强的界定。文中巴斯内特对Wyatt所译Paz的诗大加称赞,认为尽管译诗与原诗相比,重点不同,格调不同,与原文相比完全就是一首新诗,却仍应归入翻译。而对但丁《神曲》的不同译文,巴斯内特却认为译者没有摆脱原诗的影响,没有思想解放的过程,为片面达到对等而使行文晦涩。显而易见,作者对不同的译文有一个评判的过程。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呢?何谓解放?怎么才算解放呢?巴斯内特没有给出一个客观的、系统的、可验的标准,也没有相应的理论支持其观点。也就是说,她“没有摆脱传统的评点式、随感式和印象式的翻译批评方法”[6]。虽然巴斯内特特意提到“从理论上”诗歌的翻译过程与“Walter Benjamin的观点一致,即,翻译提供了文本的来世,使其再生”,但是“再生”同样是一个模糊字眼。因此整篇文章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无法进行科学验证,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可言。

在《依然陷于迷宫之中———再谈翻译与戏剧》一文中,巴斯内特认为翻译人员的任务并不是把一个作品译成能够表演的东西,他们的目标应是保留作品的异域特色,尤其是符号系统、表演部分的异域特色,让读者(或艺术指导)自己去发现和体味剧本。但是巴斯内特自己也称“对于什么是可表演的作品还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义”[5]。而且巴斯内特提出要保留表演传统的异域特色,因为肢体语言不是世界统一的,而是和特定文化相连。那么也就存在文本栅(textual grids)的问题。如果为了保留异域特色而造成阅读障碍该怎么办?这个保留度的问题作者并没有论及。另一方面,巴斯内特在谈及自己的翻译实践时称,为了适应广播播出而作了相应调整,把许多语境成分和手势语言化,但却拒绝把自己的译文称为改写(adaptation),而仍称为翻译,因为“改写”是解释背离原文的一种特定策略。那么作者这种解释也就暗含了译文对原文有一个忠实问题,但巴斯内特本身的译文又确有调整,那么这个忠实的度该如何把握,如何验证呢?难道只要“把剧本的语境成分诉诸语言表达”[5]就可不为忠实所困吗?文中没有可信的解释,而且巴斯内特强调“翻译就是译者对原文的占有和操纵”。那么为什么可表演性就要保持原汁原味呢?仅仅因为符号系统不为译者所知吗?仅仅因为对话文本只是可表演性的一部分,而译者就是对语言文本的译者吗?对这些问题巴斯内特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提出系统的、客观的、可进行科学验证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说巴斯内特提出的“保留异域特色”只是一个针对戏剧翻译的翻译原则而已。

巴斯内特对理论概念存在的误区从根茨勒为该书写的序言中也可发现一些端倪。根茨勒称“苏珊和安德烈这几年的工作动力之一就是他们不对哲学意义上的理论感兴趣,只对能指导译者的理论感兴趣”[5]。殊不知“理论”所具有的含义就代表着西方哲学那种以科学逻辑为本的系统研究。从这种逻辑学范式出发,一切现象都可以抽象为一个本质,一切偶然性后面都有一个必然性,每一个概念都可以被概括为最简约的共同形式,最后归结为形而上的逻各斯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7]。而对哲学的抛弃,事实上也就是对理论本身的抛弃。借用威利斯?巴恩斯通(Willis Barnstone)的话,巴斯内特所探讨的“并不是翻译理论,而只是应用于文学的翻译原则和实践史罢了”[8]。

四、理论指导作用的偏差

巴斯内特称:“这样,理论与实践便密不可分地缠结在一起;理论不应存在于抽象之物当中,而应该是动态的,并且牵涉到对翻译实践的各种细节的研究。理论与实践应相互促进,以实现共同繁荣。”[5]但是理论一定得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么?众所周知,当今自然科学的基础是数学,但数学中也有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之分,其中理论数学是应用数学的基

431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19卷

础,但对具体的实践活动就无直接的指导作用,不能用来解决“具体问题”,它却是数学科学的基础,不可或缺。自然科学尚且如此,作为一门“人文科学”[9]的翻译学更是如此[10]。事实上,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分野已是不争的事实。分野并不分家,要处理好其中的辩证关系。理论有应用理论和纯理论之分,应用理论是可拿来直接指导实践的理论;而纯理论的价值在于对微观理论的指导意义,在于对翻译实践活动产生的巨大推动力,在于它的前瞻性,因此是整个学科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1]巴斯内特对翻译理论的这种实用主义态度,使其过多重视对产品和过程的描述,不够重视解释和规范。同时翻译标准本身的描写性质也注定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注定了巴斯内特对译学框架所划定的4个范畴会出现交叉重叠和相互关系不明的情况[3]。如第一部分中“特定时期翻译的作用与功能”与第二部分“翻译对译语文化的影响”有重叠现象,第三部分的“非文学翻译研究”与第四部分“具体文学领域研究”都会牵涉到第一部分译学史的研究等等。交叉之处,不一而足。针对这种情况,霍姆斯说:“翻译研究领域各分支之间缺少一个清晰的界线是阻碍这一领域研究发展的主要障碍。”[12]杨自俭亦称:“学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理论与应用部分界限清楚,自成体系,并能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和方法。”[9]因此,理论是整个结构的核心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远离实践部分,而具体指导实践的属于应用部分。过于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就会陷入细节分析而无法完成宏观理论的建构,最终造成真正意义上的理论缺失,学科建设也将流于空谈。因此,只有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廓清对其基本概念的认识,才能完成科学的学科构建。

综上所述,一方面理论作为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一个“排他性很强的概念”[13],在使用时需要谨慎。另一方面,翻译理论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部分,对于它的宏观指导作用应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要明白翻译理论与应用实践的距离与联系,这样才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译学框架。参考文献:

[1]潘文国.当代西方翻译学研究[J].中国翻译,2002,

(2):22-25.

[2]马会娟.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概况———兼谈Maria Tymoc2

zko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1,(3):61-65.

[3]张美芳.中西方译学构想比较[J].中国翻译,2001,

(1):17-20.

[4]廖七一.研究范式与中国译学[J].中国翻译,2001,

(5):6-9.

[5]Bassnett,Susan&AndréLefevere.Constructing Cul2

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C].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6]黄国文.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J].中国翻译,

2004,(5):15-19.

[7]乐黛云.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发展趋势[N].文艺报,

1998-09-011

[8]谢天振.国内翻译界再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

区[J].中国翻译,2001,(4):2-5.

[9]杨自俭.对译学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新认识[J].中国翻

译,2000,(5):4-7.

[10]刘四龙.重新认识翻译理论的作用[J].中国翻译,

2001,(2):43-47.

[11]龚茜.用新的理论构建翻译教学的综合多元模式[J].

中国翻译,2004,(5):34-35.

[12]Rachel,Weissbrod.Translation Research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elAviv School of Poetics and Semiot2 ics[J].Metta,1998,XL III(1).

[13]张佩瑶.对中国译学理论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国翻

译,2004,(5):3-9.

【责任编辑 郭庆林】

On the Two Misconceptions in Susan B assnett’s T ranslation Theories

ZHAO Ying

(English Department,He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llege,Xinxiang453000,China)

Abstract:In Const ructing Cult 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Susan Bassnett emp hasized t hat t heory and p ractice must be clo sely intertwined,but in her analysis on poet ry and t ranslation as well as t ranslation and t heat re,no real t heories existed.The reason might be her two misconceptions.First, t he misconception to t he definition of t heory resulted in her equating t ranslation principles wit h t ranslation t heories.Second,t he misconception to t he role of translation t heories resulted in t he ambiguity to t he guiding p rinciples of t ranslation t heories.Therefor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 he definition and role of t he2 ory and t he relation between t heory and p ractice may be t he premise for t he building of scientific t ranslation st udies.

K ey w ords:Susan Bassnett;t heory;practice;t he building of t ranslation st udies

531

第1期 赵 颖:浅谈苏珊?巴斯内特翻译理论的两点误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