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啊啊

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啊啊

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啊啊
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马海峰电子版啊啊

第一讲、绪论

一、中国法制史的概念

(一)什么是历史?

(二)什么是法制史?

(三)什么是中国法制史?

二、学习中国法制史的价值

(一)温故而知新,鉴往而知来

(二)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三)吸取教益,推进法治或?

(四)增强各级“政治领导”之素养

“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

“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

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

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

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未来之学

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相适之态

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

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三、中国法制史的历史发展及其演变规律

(一)中国古代法制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近代法制的历史发展

(三)中国法制发展演变的规律

礼——刑(法)——礼法结合——中西结合

四、中国法的特质——伦理法

五、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方法

(一)历史研究的方法

(二)比较研究

(三)社会学的分析方法

六、阅读书目

1、《新波斯人信札》,梁治平等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情理法与中国人》,范忠信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中华书局2006年版

4、《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张中秋著,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4版

5、《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李贞德著,三联书店2008年版

6、《法辩》,梁治平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

7、《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费孝通著,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5年版

8、《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中华书局2007年版

9、《中国:传统与变迁》,费正清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10、《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武树臣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中国法律的传统及其近代转型》,张晋藩著,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3、《红楼梦的法律世界》,尹怡君著,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4、《师爷当家》,郭建著,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版

15、《史记》

16、《唐律疏议新注》,钱大群撰,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二讲、夏商法律制度

一、中国法的起源及其特点

(一)起源:刑起于兵,礼源于祭

1、刑起于兵:刑罚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

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尚书·吕刑》(1)刑罚首先用来惩罚战争中的俘虏。

(2)刑罚后来也用于惩罚本部族的士兵。

(3)战争本身就是一种刑罚。

(4)军事长官一身而二任,既是军事长官,也是司法长官。

2、礼源于祭:礼法制度源于祭祀活动

(二)特点:

1、礼法结合

2、血缘关系的纽带随着国家和法的产生更加强韧。

3、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威随着国家和法的产生得到加强。

二、夏商法制

(一)法制指导思想——天讨和天罚

(二)立法概况

1、禹刑

2、汤刑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左传》(三)法制的主要内容

1、罪名之制——昏、墨、贼、不孝

2、奴隶制五刑

(1)墨刑——脸上刻字,又称为黥刑

(2)劓刑——割掉鼻子

(3)刖刑——砍掉双足

(4)宫刑——毁坏人生育机能

最下腐刑,极矣!——司马迁

(5)大辟——死刑

3、民事制度

(1)土地国有

(2)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

(3)兄终弟及到嫡长子继承的继承制

(4)司法制度——神判

1、占卜判决

2、神兽判决

第三讲、西周法律制度

一、周初立法指导思想

(一)以德配天

1、天命靡常

2、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3、德的主要内容是“敬天”、“敬宗”、“保民”

(二)明德慎罚

崇尚德政,提倡德教,谨慎地使用刑罚。就是强调要将教化和刑罚结合起来。其中,明德是前提,是根本。德教的内容是礼。

(三)礼治思想

使礼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成为判别是非曲折的标准。礼治思想的核心是“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

1、亲亲: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为中心的尊亲属。亲亲父为首。

2、尊尊:下级官吏或身份等级卑贱的人必须尊敬和服从上级官吏或身份高贵的人。尊尊君为首。

3、长长:年幼者应该尊敬年长者。

4、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

二、立法概况

(一)周公制礼

(二)九刑

(三)吕刑(甫刑)

三、法律形式:礼、刑、誓、诰等

四、宗法制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组织与国家政治相结合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要求小宗服从大宗,下级服从上级,全国服从天子,其目的是保证姬姓家族的世袭统治。

五、礼

(一)礼的概念:

礼是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维持社会、政治、家庭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各种关系的精神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二)礼的起源

礼起源于先民们的祭祀活动。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

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礼记·礼运》

(三)礼的内容——礼仪与礼义

礼仪:具体调解整个社会的一套制度和程序。

礼义:指导具体制度的原则和精神。

1、吉礼——祭祀之礼

2、凶礼——丧葬之礼

3、嘉礼

(1)婚礼

(2)冠礼

4、宾礼——往来迎宾见客之礼

5、军礼

(四)礼与刑的关系

1、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礼是积极的规范,从正面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具有教化和禁恶于未然的预防作用。刑是消极的规范,具有惩恶于已然的制裁作用。凡是违礼的行为,都要受到刑罚的惩罚,凡是礼所禁止的,恰恰是刑所不容的。

2、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礼所赋予各级贵族的特权,平民不得享有;刑罚主要针对被统治者,而不是各级贵族。

六、刑事法律

(一)主要罪名

1、不孝不友

2、寇攘奸宄

3、杀人越货

4、群饮罪

5、诽谤罪

6、不从王命

(二)刑法原则

1、刑罚世轻世重的理论

“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眚——非眚非终——惟终

3、罪疑从轻

“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

4、老幼犯罪减免刑罚——三赦之法

(三)刑罚制度

1、死刑:大辟、斩(腰斩)、弃市、焚、磔

2、肉刑:墨、劓、剕、宫等。

3、流刑、赎刑、鞭、扑等。

4、劳役刑:圜土之制,类似于后世的徒刑。

七、民事法律制度

(一)所有权:西周中期以前,土地归国家或国王所有,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西周中期以后,出现了土地私有的现象。

(二)契约:

买卖契约:“质剂”;借贷契约:“傅别”等。

(三)婚姻家庭与继承制度

1、婚姻成立的原则: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婚姻成立的条件:六礼

“昏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3、离婚的规定与限制:七出与三不去。

4、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立适(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八、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中央:周天子掌握最高的司法权;周王之下设大司寇,辅佐周王全面处理全国的司法事务,下设小司寇,处理具体案件。

地方:诸侯、卿大夫等在自己的领地内掌握司法权,基

层:则有乡士和遂士等处理具体案件。

(二)诉讼审判制度

1、西周已有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的区分。诉讼必须“两造俱备”。要有诉状“剂”(刑事)或“傅别”(民事)。须缴纳诉讼费“束矢”或“均金”。

2、维护贵族诉讼特权的规定:“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凡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

3、直诉制度——肺石、路鼓之制

4、审判方式——五听制度

“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5、定罪量刑的主要依据:除当事人的口供外,还有相关的物证、书证等。

6、判决书叫“成劾”。宣读判决书叫“读鞫”,要求重新审理叫“乞鞫”。

7、有关重大疑难案件的审理是要通过“三刺”的程序

8、法官承当责任的规定:“五过”或“五过之疵”。

“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

(三)监狱制度——圜土之制

第四讲、春秋战国法律制度

一、社会变迁及其影响

(一)政治上——礼崩乐坏

(二)经济上——井田制被破坏

(三)思想上——百家争鸣

二、法律思想

(一)儒家的法律思想

1、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2、主要思想

(1)维护礼治

(2)提倡德治

(3)重视人治

(4)轻视“法治”

(二)法家的法律思想

1、代表人物:李悝、申不害、慎到、商鞅、韩非等

2、主要思想:

(1)法随时变

(2)摒弃礼治

(3)轻视德治

(4)重视“法治”

三、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一)铸刑鼎事件

1、公元前536年郑子产铸刑鼎

2、邓析私造竹刑

3、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

(二)公布成文法的意义

1、法律由秘密转为公开

2、限制了贵族特权,促使社会向封建制转变

3、为以后封建法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战国时期封建法律制度的发展

(一)魏国李悝变法(公元前5世纪)

1、主要变法措施

(1)“尽地力,善平籴”

(2)用等级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3)制定《法经》,以法治国

2、《法经》的体例与主要内容

(1)体例——诸法合体,以刑为主

(2)内容:

盗、贼、囚、捕、杂、具

3、《法经》的历史意义

(1)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

(2)有利于司法统一,便于准确定罪量刑,消除不公

(3)实体在前,程序在后的法典体例为后世继承并发展

(二)商鞅变法(BC359-BC350)

1、变法措施

(1)开阡陌,废井田

(2)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3)废除贵族特权

(4)改法为律,制定秦律

(5)推行郡县制

2、历史意义

(1)自商鞅改法为律后,历代封建法典皆以律为名

(2)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

晋国邢侯与雍子争夺鄐地田产的归属,很长时间也没有确定下来。晋国的司法官士景伯到楚国去了,叔鱼代理司法官的职务。韩宣子命令他审断这个过去的积案,其主要的罪过其实是在于雍子。雍子于是把他的女儿献给叔鱼,叔鱼便断邢侯有罪。邢侯愤怒至极,当场就在官府的大堂上将叔鱼与雍子杀死了。韩宣子向叔向请教应判邢侯什么罪。叔向说:“三人应当受同样的刑罚,把它加在还活着的人身上,对死了的只是戮尸即可。雍子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罪行,而妄图用女儿去换取官司的胜利,小小的鲫鱼也出卖刑狱,刑侯擅自杀人,他们应受的刑罚都是相同的。自己有罪过而掠取别人的美名就是昏,贪婪而败坏职责就是墨,杀人而没有顾忌就是贼。…昏、墨、贼,都是死罪。?这是自皋陶时即有的刑法。请遵照执行吧。”于是杀了邢侯并把其尸与雍子和叔鱼的尸体公开在市场上示众。孔子说:“叔向他有古代流传下来的正直作风。制度刑法是治理国家的大事,他对于亲属也不包庇,三次指责其罪恶,不为他减轻。做事合乎道义,可谓正直。在平丘会盟的时候,指责他贪财,以宽免卫国,晋国不能称为残暴。让鲁国季孙回国,称他搞欺诈,以宽免鲁国,晋国不算是虐杀。邢侯之案,说明他的贪婪,以公正执行刑法,晋国不能说是偏颇。三次言论,除掉了三种罪恶,增加了三种好处。杀了亲人而名声更加彰荣,这是合乎做事的道理的。”

第五讲、秦代法律制度

一、法制指导思想

(一)以法为本,严刑峻罚

(二)君主独断,法自君出

(三)法令由一统,民以吏为师

(四)治道运行,皆有法式

二、立法活动与睡虎地秦墓竹简

(一)在秦孝公时,商鞅制定秦律。秦始皇34年

(前213年),李斯“定律令” ,全面修订法律。

(二)睡虎地秦墓竹简,简称“秦简”

主要包括:《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语书》等。

三、法律形式

律、制、诏、式、法律答问、程、课、廷行事

四、刑事法律

(一)主要罪名

1、盗窃罪

2、贼杀伤罪

3、诽谤罪

4、妄言罪

5、不敬皇帝罪

6、以古非今罪

7、非所宜言罪

(二)主要刑罚

1、生命刑:

族刑、阬、定杀、具五刑、车裂

2、身体刑:墨、劓、剕、宫、笞等

3、劳役刑:

城旦、舂、鬼薪、白粲、司寇、罚作

4、财产刑:赀、赎、没、收

5、身份刑:夺爵、废

6、流放刑:迁

7、耻辱刑:髡、耐

(三)刑罚原则

1、刑事责任能力——身长六尺

Q、为何是六尺?

2、区分故意与过失

故意——端过失——不端

3、区分有无犯罪意识

4、自首从轻

5、规定刑罚时效

6、共犯加重、合并论罪

五、民事法律

(一)所有制——土地私有

(二)婚姻与家庭关系

1、婚姻关系的缔结和解除都需要一定的法律程序

2、限制夫权,保护妻子

六、行政法律制度

(一)行政管理体制

1、中央:皇帝;三公九卿

2、地方:郡—道、县—乡—里、亭

(二)官吏的管理制度

1、选官的原则:“三重选官法”

2、选任官吏的方法:保举

3、官吏的考核:上计

4、官吏的处罚:谇、赀、免、废、迁等

七、司法诉讼制度

(一)司法机关

1、中央:皇帝;丞相;御史大夫和廷尉,其中廷尉是中央最高的专职审判机关和最高的司法官。

2、地方:郡;县。行政长官兼理司法,即郡县长官兼理司法。

(二)诉讼制度

1、诉讼的分类:官诉和自诉

2、自诉的分类:公室告与非公室告

(三)审判制度:

1、程序:原被告双方到庭;讯问;调查;审讯记录

爰书:是指审讯记录和在此基础上整理出的案情报告。

2、审理原则:

有罪推定,以法律、口供和事实判决等

八、监察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创御史监察制

1、中央:以御史府(台)为官署,御史大夫为其长官

2、地方:派监御史对所在郡的官吏进行监督,并参与刑狱。

第六讲、汉朝法律制度

一、法律指导思想的转变

(一)汉初法律指导思想——无为而治

1、思想源流——黄老之学

2、主要内容

(1)无为而治

(2)重德轻刑

3、主要影响

(二)武帝时期法律指导思想——“独尊儒术”

1、思想源流——董仲舒的新儒学

2、主要内容

(1)三纲五常

(2)德主刑辅

(3)司法时令说

3、主要影响——法律儒家化

二、两汉的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

(一)主要立法

1、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皆除去秦法,吏民皆按按堵如故。——《汉书·高帝纪》

2、一代大法——《九章律》

(1)制定背景

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汉书·刑法志》

(2)主要内容

盗、贼、囚、捕、杂、具、户、兴、厩

3、《傍章律》——18篇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汉书·叔孙通传》

4、越宫律——27篇

5、朝律——6篇

(二)主要法律形式

1、律——基本法典,如九章律、酎金律等

2、令——皇帝诏令

3、比——典型案例

4、其它——《春秋》经及法律解释著作

三、主要刑法制度及刑制改革

(一)主要罪名

1、大逆无道

祝诅上罪、左道罪、漏泄省中语罪、上僭罪

2、不孝罪

3、不敬罪

4、选举不实罪

(二)刑制改革

1、刑制改革前的主要刑罚

(1)死刑

族刑、腰斩、枭首、弃市

(2)肉刑

笞、黥、劓、宫刑、剕刑

(3)徒刑

城旦春鬼薪白粲司寇等

(4)罚金刑

2、刑制改革的动因

公元前167年缇萦上书

3、刑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1)文帝的改革措施

①黥——髡钳城旦

②劓——笞三百

③斩左趾——笞五百

④斩右趾——弃市

结果:残酷肉刑被废,但“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2)景帝的改革措施

①笞五百——笞三百——笞二百

②笞三百——笞二百——笞一百

③刑具改革和行刑方法

4、刑制改革的意义

四、法律儒家化

(一)肇因——秦专任法治,二世而亡的教训

(二)思想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儒家化的表现:

1、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2、亲亲相隐

3、贵族官僚有罪先请

4、春秋决狱

案例1:甲生了儿子乙,却将其送给丙求丙收养,乙由丙扶养长大成人。有一天,甲因贪酒而喝醉了,对乙说:“你是我的儿子。”乙很生气,用棍子打了甲二十下。甲因乙是他亲生,咽不下这口气,就去县官那里告乙殴父。董仲舒认为:甲对乙生而不养,父子之义已经断绝。甲告儿子殴父的罪名不应被认定论刑。

案例2: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时,明帝的弟弟广陵王刘荆犯重罪,明帝为此特派燕侯樊儵(音树)前往当地审理。审理完毕后,樊儵指控广陵王刘荆是犯谋反罪,奏请处以死刑。明帝亲自接见樊儵,大怒,说:“你们因为广陵王是我弟弟的缘故,而想要处死刑,要是我儿子,你们还敢如此上奏吗!”樊儵跪下仰起头说:“天下是高帝传下的天下,不是陛下的天下。《春秋》的原则是。…君亲无将,将而诛焉?。所以周公杀了造反的弟弟,季友毒死了犯上的哥哥。经典上因此褒奖他们的做法。我们因为广陵王是先帝特意嘱托陛下照顾的弟弟,陛下怀有圣心,特加恻隐,所以才敢上奏。如果是陛下的儿子犯这样的罪,我们就要直接处死了。”汉明帝叹息良久,最后批准了死刑判决。

(1)概念:以春秋经及其所体现的道德精神指导司法审判。

(2)原则:原心定罪,本其事而原其志。

5、秋冬行刑

6、录囚

7、疑狱谳报

五、行政制度

(一)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

1、中央:三公九卿;新的三公制;尚书与尚书台

2地方:西汉前期,郡县与封国并存;

东汉末期,州(长官为州牧)、郡、县三级制

(二)官吏管理制度的变化:

1、选官制度:察举(孝廉、贤良方正、孝悌力田、明经、明法等)征召

2、考课制度:上计

3、退休制度:70岁致仕

六、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1、中央:廷尉,是最高的司法机关和最高的专职司法

官;参与司法活动的其他机关:丞相、御史大夫、尚书等

2、地方:郡;县。行政长官兼理司法。

(二)诉讼审判制度的发展变化

1、汉代的起诉叫“告劾”;

2、逮捕和羁押;“鞫狱”和“断狱”;

“传复”;“读鞫”和“乞鞫”

3、“奏谳”;“录囚”

(三)监察制度的发展

中央:御史府

地方:司隶校尉;州刺史

第七讲、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一、立法指导思想——纳礼入律

二、立法概况

(一)曹魏新律——AD229年颁行

1、篇章——18篇

2、体例、内容及特点

(1)将具律改为刑名,并置于篇首

(2)正式确立“八议”制度

(3)内容上较汉律更加完备

(二)晋律——泰始律(张杜律)AD268年颁行

1、篇章——二十篇

2、体例、内容及特点

(1)将《刑名》分为刑名和法例两篇,调整篇章,使之更加合理

(2)准五服以制罪

(3)文字简约,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化

(三)北魏律——AD495

1、篇章——二十篇

2、体例、内容及特点

官当、存留养亲入律

(四)北齐律—AD564—法令明审,科条简要

1、篇章——12篇

2、体例、内容及特点

(1)创立名例律,并为后世所继承

(2)创立“重罪十条”

(3)初步形成了封建制五刑

法经——秦律——九章律——曹魏新律——晋律——南朝诸律

唐律疏议—开皇律—北齐律—北魏律

“晋以后律分二支,北优于南”——程树德《九朝律考》

Q、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

三、法律形式

律、令、格、式、故事

格——东魏《麟止格》式——西魏《大统式》

故事——即旧事,是本朝或先王的已行之事。

四、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

(一)律学的发展及其影响

1、两汉时期的“章句之学”由盛转衰

2、玄学思想兴盛,并对律学产生一定影响

影响:律学家越来越关注律典体例、篇章结构、法律名词的解释、定罪量刑等实际问题(二)法典体例的变化

1、《名例律》正式出现

2、形成了总则在前、分则在后的法典体例

3、法律术语和概念的使用更加规范

4、法典条文从庞杂向简要发展

1、八议入律

八议:指对八种权贵人物,在他们犯罪以后在审判上给予特殊照顾,“大者必议,小者必赦”,官府不得专断。

(1)议亲:皇帝宗室亲戚(2)议故:皇帝故旧

(3)议贤:朝廷认为有大德行的贤人君子

(4)议能:政治,军事等方面有大才能者

(5)议功:对国家有大功勋者

(6)议贵:有一定级别的官爵者

(7)议勤:为国家服务卓著有大勤劳者

(8)议宾:前朝皇帝及后裔

2、官当创立——北魏和南陈

官当:法律允许贵族官僚用官爵抵当徒流罪的一种特权制度。

3、重罪十条

指十种严重危害封建统治的罪行,主要指违反封建伦理和封建统治秩序,乃后世十恶制度之滥觞。

内容: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4、准五服制罪

(1)五服

指中国礼制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2)五服制罪

按照五服所表示的亲属关系远近及尊卑,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亲属相犯,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以尊犯卑,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亲亲属相奸,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亲属相盗,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3)五服图

5、存留养亲——创于北魏

指犯人直系尊亲属年老应侍而家无成丁,死罪非十恶,允许上请,流刑可免发遣,徒刑可缓期,将人犯留下以照料老人,老人去世后再实际执行。

(四)刑罚制度的变化

1、废除宫刑

“自今应宫刑者,直没官,勿刑”——西魏文帝大统三年诏书

2、定流刑为减死之刑

(1)梁、北魏、北齐皆有此制

(2)北周定流刑五等之制

3、鞭、笞、杖刑及其数额规范化

4、缘坐范围变小

5、封建制五刑体例初步形成

《北魏律》定刑为六、计:死、流、宫、徒、鞭、杖。

《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死、流、徒、鞭、杖五刑,为隋唐以后死、流、徒、杖、笞的刑罚体系奠定了基础。

五、司法制度的发展变化

1、魏明帝时首置律博士

2、北齐将廷尉改为大理寺

3尚书省开始兼理司法事务——为刑部前身

(二)诉讼制度的变化

1、死刑奏报制度正式确立

2、刑讯制度进一步规范化

测罚与测立

3、直诉制度形成——西晋登闻鼓

第八讲、隋唐法律制度

一、隋代立法概况

(一)开皇律(初订581年,再订583年)

1、主要特点

(1)十二篇的律典体例最终确立

(2)确立封建制五刑

(3)确立“十恶”制度

(4)减少酷刑

(5)重定“八议”、“官当”等封建特权制度

2、历史地位——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二)炀帝《大业律》

二、唐代立法指导思想

(一)德主刑辅,礼法并用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二者如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二)立法务在宽简、划一、稳定

(三)执法要审慎、严明

三、唐初主要立法活动及成果

(一)武德开篇——武德律(AD624)

(二)贞观定律——贞观律(AD637)

主要特点:

(1)废除斩趾酷刑,增设减死之刑——加役流

(2)减轻兄弟连坐之刑

(3)确定比附类推等刑法原则

(4)变重为轻,削繁去蠹

(三)永徽注疏——唐律疏议(AD652)

1、特点:

(1)依礼制律,律法合一——“一准乎礼”

(2)科条简要,刑罚适中

“唐律得古今之平”

(3)律疏并行,立法技术高超

2、历史地位

(1)继往开来,承前启后,成一代大典

(2)垂范后世,影响海外

(3)现存最早、最完备、影响最大的一部封建法典

(四)开元制令——唐六典

1、篇章体例

仿照《周礼》,分理、教、礼、政、刑、事

2、内容——行政制度

3、影响——开一代先河,为后世所继承

(五)大中创统——《大中刑律统类》

四、唐代的主要法律形式

律、令、格、式

“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

式以轨物程式”

五、唐律的主要内容

(一)唐律的篇章结构

1、12篇500条,总则、实体在前,分则、程序在后

2、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

(二)名例律的主要内容

1、五刑——笞、杖、徒、流、死

2、十恶

(1)十恶的渊源——重罪十条

Q、为何会由“罪”变为“恶”?

(2)内容

谋反:谋危社稷,谋害皇帝、危害国家的行为。

谋大逆:预谋毁坏皇帝的宗庙、山陵和宫阙的行为。

谋叛:背叛本朝,投奔敌国的行为。

恶逆: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等尊亲属的行为。

不道:杀一家非死罪三人、支解人及造蓄蛊毒、厌魅的行

为。

大不敬:盗窃皇帝祭祀物品或皇帝御用物、盗窃或伪造皇帝印玺、调配御药误违原方、御膳误犯食禁、御舟误不牢固以及指斥皇帝、对使臣无人臣之礼等损害皇帝尊严的行为。

不孝:控告祖父母父母、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对祖父母父母供养有缺、居父母丧身自嫁娶或服丧违礼、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或诈称祖父母父母死的行为。

不睦:指谋杀或卖五服以内的亲属及告夫及大功以上尊亲属的行为。

不义:杀本管上司、受业师及闻夫丧匿不举哀或服丧违礼的行为。

内乱:指奸小功以上亲属及父祖妾等乱伦行为。

(3)处罚原则

A、处罚从重

B、株连亲属

C、常赦不原

D、决不待时

E、不适用八议等请减优待

(4)地位——中国封建法最核心的制度

3、八议、上请、减、赎、当

请——官爵五品以上,应议者期及以上亲及孙、皇太子妃大功以上亲

减——七品以上官及应请者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孙

赎——应议、请、减者及九品以上官

当——九品以内官员

4、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

(1)区分公罪与私罪

(2)老幼废疾减免刑罚

(3)同居相隐不为罪

(4)自首减免刑罚

(5)共犯区分首从

(6)再犯累犯加重

(7)数罪并发以重者论

(8)疑罪以赎论

(9)涉外案件处理原则

“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10)类推原则

“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

5、其它

(1)六赃——强盗、窃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坐赃

(2)保辜——按照受害人在一定时限后的伤亡情况来确定加害人的罪名

(三)民事制度

1、土地——均田制——土地私有

均田制——永业田、口分田

2、拾得物的物权归属——原主或官府

埋藏物的物权归属——在他人土地,与地主平分;在自家土地或荒地及国有土地,归发现人。

3、婚姻制度

(1)一夫一妻多妾制

(2)禁止“嫁娶违律”及“违律为婚”

(3)“义绝”制度

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科学,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指记者、编辑、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新闻心理: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5、记者的写作心理:是指记者在从事新闻制作活动时,在其头脑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像思维、言语等独有的特点和规律。 6、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 7、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8、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9、认知心理学:在最近一二十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是纽厄尔和西蒙。从广义上说,它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从狭义上看,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及其过程。思维这个概念,一般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种是思维的过程,叫思考;一种是思维的结果,叫理性认识或思想。 11、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是用角色来解释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角色又称“社会角色”,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中。- 12、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 13、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和角色之间接的冲突。 14、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15、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6、刺激物:心理学认为,所有作用于认识主体感官的东西都叫刺激物。 17、新闻价值: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你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 18、心理素质: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 19、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20、能力: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被开发和尚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1、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22、动机:是发动行为使其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或曰内驱力。动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23、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情感是主体认识结构中最活跃、恒常的、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 24、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25、性格:是表现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在一定应

2018年10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完整试题)

2018年10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新闻心理学母体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教育心理学B. 管理心理学 C. 社会心理学 D. 文优心理学 2.在1941年,在《综合心理学》一书中专门讨论新闻专业与心理学关系的中国新闻学家是 A.邵飘萍B.王韬C.任白涛D.徐铸成 3.播音员在播出新闻时进行再创作的客观刺激物是 A.记者采写的稿件B. 通讯员采写的稿件 C.主持人撰写的稿件D.编辑撰写的稿件 4.新闻传播者选择事实进行报道,受众选择报道作为自己认识的对象,二者所依据的同一标准是 A.新闻素质B.新闻理论 C.新闻事实D.新闻价值 5.情绪情感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 A.稳定剂B.调节剂C.强化剂D. 催化剂 6.记者与采访对象在采访过程中发生心理碰撞的基础是 A.记者的心理B. 采访对象的反应 C.记者的认知D.采访对象的认知 7.人仍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被称为 A.认识过程B.意志过程C.心理基础D.心理素质 8.新闻敏感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思维活动,它具有一定的 A.逻辑色彩B.直觉色彩C.抽象色彩D.形象色彩 9.1981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空中之友》正式开播,主持人徐曼甜美、温柔的声音收到了令人欣喜的效果。这里打动台湾同胞的主要因素是 A.动机B.情感C.意志D. 性格 10.在记者的采访活动中,交往的主要手段是 A.言语B.表情C.体态D. 装束 11.使记者的智力得到有效开发,写作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的思维方式是 A.形象思维B.理性思维 C.常规性思维D.创造性思维 12.制服情绪情感这匹“野马”要抓住的主要矛盾是 A.增强认知水平B.加强认知协调 C.培养冷静心境D.培养高级情感 13.编辑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来自于他们的 A.敬业精神B.高尚人格 C.社会责任感D.独到眼力 14.新闻编辑要有在报纸上画龙点睛的功夫,“报纸的眼睛”通常指 A.新闻版面B.新闻标题 C.新闻内容D.新闻导向 15.“更多地依靠自我为主要参照来确定对事物的态度和自已的行为”,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新闻心理学概论

新闻心理学 江苏师范大学靳近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 对象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它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书 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面向广大受众进行定时的、迅速的、不间断的信息传 递。 2.传媒表征是指将客观事物在传播媒介中的反映,它是受众获得可观世界知识的重要基础 3.心理学家布鲁纳将人类对其环境中周遭事物,经只觉而将外在物体或事件转换为内在心 理事件的过程,称为认知表征。 4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具有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和笼统的看法。 5.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主流派别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行为主 义的根本特点就是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6.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是关于人类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学习现象的一种理论,它研究各种社 会因素如何影响和改变人的思想、情感与行动的过程,目的是要说明和解释人的行 为及其规律。 7. 班杜拉示范作用:事实上,人的大多数行为技能是在他人如师傅的指导下获得的,行为 技能的这种学习过程就是模仿的一种特殊形式,班杜拉用示范作用modeling概念来表示,并逐渐使之成为他后来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核心基础概念之一 8.班杜拉观察学习:关于知识、行为技能或行为表现方式在不同个体之间的社会传递过程, 用学习理论术语来描述,可以称之为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即学习者通过 观察榜样对某一行为的操作而获得这一行为的过程。 9. 班杜拉将这种学习现象称之为观察学习,它几乎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对人而 言,观察学习现象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人具有替代学习的能力,而不必对每事 都加以亲身的实践。班杜拉认为替代学习能力是人所独有的区别与动物的另一重要 特征。 10.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界定为“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 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 没有对示范行为做出实际的外显操作”。 .11.自我效能:当人们实现了追求的目标时,就会觉得有能力,感到自豪、骄傲;如果无法达到标准,就会感到焦虑、羞愧。从成功的经验中衍生出来的能力信念叫做自我效 能 12.价值实现:马斯洛用潜能说明人的内在价值,认为一种潜能即一种价值,潜能实现即价 值实现 13.媒介行规:那些已经规范化的、形成一定规模的、被媒介从业人员反复实践的工作形式。 14.沃伦布理得在对报纸记者的社会化过程的研究中指出:刚进入新闻行业的记者在其所作 的报道被编辑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什么内容适合新闻报道,什么不适合,这种微 妙的影响叫做“潜网” 15.关于乌合之众:法国心理学家勒庞对于群体心理做了更加系统的研究。他指出群体是冲 动的、易变的、急躁的;群儒容易受暗示、轻信;群体情绪夸张,单纯;群体偏执、专横、保守。 16.有的研究将观众介入电视媒体的原因分为两大类:习惯性的和工具性的。 习惯性的观众倾向于被动接受,工具性的观众更积极也更有选择性。

新闻心理学重点整理

1.题型: 2.第一题单项选择 1x10=10分; 3.第二题多项选择 2x5=10分; 4.第三题名词解释 4x5=20分; 5.第四题简答 4x8=32分; 6.第五题论述题 2x14=28分; 7.作答要求: 8.名词解释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用自己的话语理解作答; 9.简答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层次分明答到要点即可; 10.论述尽量详尽层次分明尽量用小标符号表明层次; 重要概念: 1、图式:指的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图式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他把图式看作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2、移情:这个学说最早是由西典德·李普斯提出的。即观察者把自己认同于图形的某个部 分(例如一座建筑物的支柱),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上,从而引起视觉变形。这同理智的判断被情感所歪曲是同一个道理。作为心理学的用语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一般包含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人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3、斯诺法:记者对人际关系改善的方法,记者要尽力打破双方由于生疏带来德拘束,缩短心理上德距离,使双方交流具有共振德可能性 4、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5、晕轮效应:人们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对这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象。又称月晕效应、光环效应、光圈效应。 6、受众心理:指新闻信息和由之而引发的其它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外在条件即媒介的刺激和内在条件——受众自身的动机、需要和兴趣。 7、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指受传者在心理上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抵触情绪,在大众传播中,指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感情绪或抵触情绪。 8、编排心理: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的心理,主要包括编辑的人格(胆识)、编辑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以及编辑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 9、写作心理: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10、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11、采访对象的心理:包括采访对象对记者采访意图的认知、理解的程度,所抱的消极或者积极的态度,以及表达新闻事实的能力 12、人格健康:个体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和职业功能.人格健康是人格结构与社会环境、自我气质以及内心和谐的统一。 13、人格障碍:即病态人格或者变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而使得患病者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如自恋型人格、妄想型人格、戏剧化型人格、边缘型人格等。 14、人格缺陷:是介于健康人格和病态人格之间的人格状态是人格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

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 1世界各国新闻主导理论:社会责任论论(20c40),自由主义报刊理论2新闻活动的渠道a亲身传播:言语,文字,体态语言,信号传播 b大众传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 C群体传播 3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 4新闻的本源;事实是第一性,新闻是第二性。(变动产生新闻) 5新闻要素:新闻主角 ;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弄清事实要点,抓住新闻重点) 6新闻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 7信息的特点: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多角度性,相对性。 8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出发点不同:受众的需要;宣传者的需要。 归宿点不同: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理解,接受,支持它。 传播方式不同:不重复;重复 传播要求不同: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定性准确,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9新闻与舆论 A舆论的特点:公开性(公开讨论中形成;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 公共性(体现在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急迫性(近在眼前,迫切需要结决的问题。) 广泛性(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现的广泛性) 评价性(是意见,不是一般的客观陈述) B舆论的社会功能: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结果;执行人物)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3舆论虽然是公众集中意志倾向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等身条件的限制外在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集中立场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舆论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作用是正负双向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衡量舆论质量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结果。 10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1反应并代表舆论(公众论坛,公众代言人,舆论的载体,舆论主体。2引发舆论3引导舆论(通过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人们眼中的现实是媒介有意或无意的营造出来的媒介现实,是媒体拟态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新闻心理学答案整理

新闻心理学答案整理 一、填空题 1、新闻心理学的产生是与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新闻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新兴学科。 3、只有不断解决办报人的主观意志与读报人的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才能促进新闻事业的改进和 发展。 4、1986年7月由张骏德、刘海贵合著的《新闻心理学》一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地介绍新闻心理 的专著。 5、新闻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都是以人作为研究的对象。 6、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7、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就成人 8、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9、曹日昌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一书,称: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10、新闻记者要有入虎穴得虎子的魄力和勇气。 11、内部感觉是反映有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 12、观察人物时,以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为主。 13、采访时的倾听是一种积极的行为。 14、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 15、新闻记者的思想和行动要立在时代的最前线。 16、意图是所有记忆和忘却的基础。 17、观察人物时,以人物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为主。 18、记忆力就是感知事物和回忆过去的映象的能力。 19、肖像观察是人物观察的起点。 20、人的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这两个特点。 二、名词解释 1、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态度、表情,是人的气质和性格的外在的、直观的表现,给人留下的 从感觉到知觉的综合印象。 2、采访心理学:是研究如何接近人,如何了解人,让别人打开心扉,使之与采访者相互配合的一门 学问。 3、采访难度的表现:数量的广大性,范围的广阔性,类型的多选择性,捕捉新闻的或然性,人际交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内容摘要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笔记 介绍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以“七个习惯”主题框架,每一个章节增加了更丰富的内容含量,汇集了作者史蒂芬·柯维10多年来对世界变化的新思考。史蒂芬·柯维博士他被《时代周刊》评为“美国25个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经济学人》杂志推举其为“最 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 最近才抽空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给看完。我看书的习惯是拿铅笔画线,也就是看到比较精彩、有意义的语句,为了以后好找、为了加深记忆,就在下面划一道线。而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几乎没画几条线,因为他没有什么“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都很朴实,通俗易懂,从“精彩角度”没什么可划的;但是,每一句话又似乎都值得记住,都可以细细品味,从“有意义角度”又需要划很多,但划太多了就没法划了。看完之后真是受益匪浅,不仅仅工作上可以运用到,平时生活家庭上更需要这样的人性兼科学性的合理化安排。特此推荐给大家。 七个习惯的思维架构 如右图 七个习惯: 积极主动(习惯一):态度管理 以终为始(习惯二):目标管理 要事第一(习惯三):时间管理、授权管理 双赢思维(习惯四):团队建设 知彼解己(习惯五):沟通技巧 协作增效(习惯六):人际关系、创造性的合 作 不断更新(习惯七):精力管理、可持续发展 习惯一积极主动 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是人类的四大天赋,也是职场人士天然具备的重要资源。但是,只有通过运用高效能的思维框架(例如区分关注圈与影响圈),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人的效能受情绪、心境、刺激和外在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本讲帮助学员掌握心态管理的技巧。 人类的四种天赋 怎样做到“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人具有三种特质: 1、依赖原则和价值观回应。 2、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重点放在影响圈上。 人生三类问题的应对之道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解决之道在 于改变习惯。

新闻心理学

一、新闻心理学课的性质 新闻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主要研究探讨新闻工作与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传双方的心理特点、感应规律及其各自心理机制与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简单讲,即新闻心理学就是以人们在新闻实践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新闻边缘学科的一门年轻的学科。 二、课程学习要求 1、理论介绍之后,学生应有及时的案例分析化解知识。 2、课后作业教师批改与学生互该相结合。 3、尽可能接触更广泛的社会调查。 4、时时注意个人的观察和体验 三、新闻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1、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作用、发展规律以及探讨新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的科学。 2、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人的认识活动(感觉、知觉、记想像、思维等);还包括研究人们的情感(喜、怒、哀、惧、爱、恶、欲)、意志(勇敢、怯懦、自觉性、目的性)、个性(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从实践的角度看问题,新闻学和心理学在客观需要上必然发生联系。 四、研究对象 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2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心理现象3从心理学视角看新闻现象 五、研究任务 理论任务:探讨新闻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正确阐述理解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新闻工作者、采访对象及新闻受众的心理活动。 实践任务:探讨行之有效的途径,提高新闻宣传的社会效益,推动新闻改革,使新闻工作更好的承担党和国家喉舌的重任,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 推动新闻学和心理学自身的深入发展。 六、研究方法 1、专门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扬弃的原则。 2、具体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基于形而上学思辨的传统,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多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发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 定量(实证)研究(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实验法、调查法、内容分析。 3、质的研究(以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方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观察法、实物分析法、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2.1 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历史 1. 萌芽阶段(1949年至1978年) 2. 酝酿阶段(1979年至1986年6月) 3. 初步形成阶段(1986年7月至1994年5月) 2.2 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 从单一向多元辐射:研究内容、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研究方法 2. 从随意向规范化迈进:教学与科研、研究机构的建立、不定期的举办全国性的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 3. 从前科学向科学性过渡:从以描述性为主向学科构建方向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复习题 1、新闻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2、提高新闻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必要性是什么?

好书推荐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好书推荐《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各种各样的习惯,如果,单从表面来看,它是一件小事,不引人注意,但是很多人失败就失败在不良习惯上。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这就说明了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美国学界的“思想巨匠”史蒂芬·柯维博士的经典著作,被福布斯评为“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10大管理类书籍之一”,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类书籍”。此书出版后畅销全球70多个国家,影响巨大,是中国商界最经典、最著名的一部培训教材。不管是企业、机构,还是个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都是一部能够获得自我提升的人生必修之书。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博士(Stephen R. Covey)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是影响人类思想的新智慧学家和美国学界的“思想巨匠”。他更是“美国25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潜能的导师”,被《经济学人》杂志誉为“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史蒂芬·柯维于1932年出生在美国犹他州首府盐湖城,毕业于犹他大学、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和杨百翰大学(博士学位)。他曾留校任教,后创办了柯

维中心,任富兰克林柯维公司联合主席。 XX年7月16日,柯维博士在爱达荷瀑布市逝世,享年79岁。 对不起,老师!我犯的是一个严重的原则性的问题。我知道,老师对于我的犯校规也非常的生气。我也知道,对于学生,不触犯校规,不违反纪律,做好自己的事是一项最基本的责任,也是最基本的义务。但是我却连最基本的都没有做到。如今,犯了大错,我深深懊悔不已。我会以这次违纪事件作为一面镜子时时检点自己,批评和教育自己,自觉接受监督。我要知羞而警醒,知羞而奋进,亡羊补牢、化羞耻为动力,努力学习。 柯维博士在领导理论、家庭与人际关系、个人管理等领域久负盛名,享誉世界。他的著名代表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位列美国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七年之久,并畅销全球,影响深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以“七个习惯”作为主题框架,详尽、透彻地分析了成功的最核心思想和方法,让人们参透、领悟高效能人士的持续成功之路。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一本能改变你命运的奇书”。企业领导人都应该知道:只有每一位员工都成为高效能人士,企业才会真正地成为高效率的企业。同样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只有提升自我的自身修为,成为高效能人士,才能获得真正且持久的成功。《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广泛受到奥巴马、克林顿、普京等著名领导人和安东尼·罗宾、

新闻学概论重点总结

1. 新闻学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2. 从内容看新闻学分为:理论,历史,应用 3.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原则是:1)报刊独立自 主不受政府的干涉。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休整”理论。4)对事实的信念。 4. 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基本要求:1)对每日的事件给以真实、全面,理智的报道,并将他们至于能显 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关系之中2)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3)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4)报刊要提出和澄清社会目标和价值观5)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 5. 新闻要素:是构成新闻的必须材料,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因五要素的英文开头字母都 是w,故也称“五个w”。 6.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 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7. 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无 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8. 宣传与新闻的区别?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具体区别1 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 宣传自身的需要,新闻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的需要2 归宿点不同:宣传者的目的是要人们理解一定的观念并接受它、支持它;新闻发布者是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3 传播的方式不同:新闻需要新,宣传需要不断地重复4 传播的要求不同: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具体要求是,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材料和观点的统一。 9. 新闻媒介对舆论导向的作用?新闻媒介即为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构成了一种天然,密切的关系。 1)反映并代表舆论: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新闻媒介为舆论起到了最经常的承载作用;新闻媒介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2)引发舆论:舆论形成必须要有意见指向—特定公共事务,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事务)。 3)引导舆论: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额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10. 媒体融合:概念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媒介 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而广义的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11. 报纸定义及特点: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特点:1) 记录性好,便于思考; 2) 选择性强,读者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和内容来读;3) 材料运用自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深度报道; 4) 制作程序多而繁杂,新闻时效差;5) 受文化水平限制大,受众基础不如广播、电视广泛;6) 不 如图像和声音逼真有感染力。 12. 广播定义及特点: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特点:1) 迅速及时, 时效性强;2) 无远弗届,渗透性强;3) 对象广泛,群众性强;4) 一瞬即过,不易保存;5) 顺序接受,选择性差 13. 电视定义及特点: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特点:1) 现场 感2) 亲切感;3) 简洁明了;4) 长于动态新闻,短于深度报道;5) 电视新闻的采访、制作、传播、接收有较高的物质技术要求。 14. 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的共性可以说是新闻媒介的一般性质。新闻媒介的共性指的是包括各个时 代、各个国家、各个阶级、各种类型的所有新闻媒介的共同特点。包括:1) 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同属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它仅仅是舆论机构,没有立法、司法、行政那样的强制性和指挥权。2) 新闻媒介作为以传播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机构,和其他传播意识形态的机构、载体的区别在于:1新闻媒介是反映现实变动的,区别于历史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学考研必看书籍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学考研必看书籍 参考书目 937传播心理学 ①《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北京广播学院 ②《新闻心理学原理》刘京林,中国广播电视 ③《新闻心理学概论》刘京林,北京广播学院 ④《广告心理学》余小梅,北京广播学院 考研公共课参考书籍: 《写作160篇》目前话题最全最广的写作书,是第一本考研英语话题写作,2010年再度命中写作原题,连续五年命中写作原题,是一本很不错的考研英语写作书。 《考研真相》考研英语历年真题解析+难句图解(注重基础) 词汇:星火的词根+联想+图解 《阅读基础90篇》考研英语阅读 《政治考试大纲解析》(教育司) 《任汝芬政治高分复习指导书》全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考研必看书籍: 参考书目 929广播电视史 ①《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哈艳秋等,中国广播电视 ②《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上/下) 赵玉明 北京广播学院 ③《外国新闻史教程》李磊,中国广播电视 930外国广播电视 ①《当代西方新闻媒体》李良荣等,复旦大学 ②《美国新闻史》麦克尔﹒埃默里等,新华 ③《世界广播发展研究》张彩,中国传媒大学 931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①《电视学系列教程》中的《电视新闻节目研究》叶子 ,北京师范大学 ②《电视采访学》叶子、赵淑萍,北京师范大学 ③《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何苏六等译,中国传媒大学 ④《电视新闻摄影》任金州,北京师范大学 考研公共课参考书籍: 《写作160篇》目前话题最全最广的写作书,是第一本考研英语话题写作,2010年再度命中写作原题,连续五年命中写作原题,是一本很不错的考研英语写作书。 《考研真相》考研英语历年真题解析+难句图解(注重基础)

新闻心理学作业

中文12广电班学号:1201045131 姓名:李霞 一、逆向思维 对牛弹琴:比喻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寓意: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 1、牛本身没有错,自己技艺不精,没有能与之沟通的本领却说人家不懂。 2、琴声是倘若是人与牛之间的沟通媒介,但是自己不知道怎样的琴声是对牛有作用的, 是激情豪迈?行云流水?还是温柔轻和?自己根本不知道“牛”的需求,却依照自己 的意愿把想法强加到本不适合的对象中来,取不到成效,不问自己有没有过失,就 把原因都归结到“牛”的身上,真不知,谁才是真正的“牛“。 二、纵深思维:由抵制日货想到的 “抵制日货”是由“钓鱼岛事件升温”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1、“抵制日货”是人们以爱国热情来面对钓鱼岛事件的方式,虽说爱国主义情怀值得提倡, 但国人在面对这一事件应当理性爱国 2、国是全球最大的劳动力市场,许多国家的产品都是在我国制造,人们抵制日货,会造成我 国失业率的增加,政府将面临严重的社会和财政问题,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到现在还不健 全,若下岗职工无生活保障,社会闲置人员过多,对社会治安问题也会造成威胁。 3、日本的CCD是全球领先的,其技术也是掌握在其手中,我国的数码产品的大部分也依赖 着日本,若持续抵制日货,科技将面临无法突破的局面,而我们一直奉行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无法贯彻。 4、我国与日本的关系本就敏感复杂,且因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与日本也复杂交错着, 这样会损害我国长期建立起来的多边贸易。 5、时代在改变,也在发展,对于现在的国际局势和我国的基本国情来讲,领土问题不可能 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解决,且违背了我国一直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 6、国际局势复杂多变,许多国家看到我国的发展害怕会危害到他们的地位和利益。

《新闻心理学概论》考试重点

媒体真实:新闻信息经过媒体符号编码后形成的符号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模拟性反映或是现实世界的影子。 心理真实:受众主要通过媒介了解外面世界的信息,并由此而形成的外部世界的景象概念。 同化评定: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当受众原有的思维定势与新闻信息内容基本相符,受众就表现出与新闻传播者差别极小的立场。当新闻信息内容与受众定势在大方向一致时,即使受众立场与传播者立场有差别,受众也会向传播者方向接近。 对比评定:在传播活动中,对比评定指受众表现出新闻传播者差别较大的立场。 1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 3新闻心理学专门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扬弃的原则; 4新闻心理学具体研究方法:现场观察法、访问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测验法;“现场观察法”偏于“质”的分析;“访问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测验法”既可以是“质”的分析,也可以是“量”的实证性研究; 5.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定为: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新闻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6.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主要指在自己的头脑中凭借想象、移情去设身处地的体验服务对象的角色。 7.人的心理现象的构成两种表述方法:一种是即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另一种是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8.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多因素的有机结合。 9.影响采访中心理活动的因素有记者自身心理、采访对象心理、新闻事实、社会背景这四个方面。记者的自身心理是采访中的主导心理,它决定采访心理展开的时机、方式、方向与强度。 10.新闻敏感是思维中一种很有特点的带有“灵感”色彩的思维活动。 11.典型诱因能在新闻敏感产生的关键时刻起到打开心灵的“钥匙”作用。 13.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14.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心理成分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15.材料驱动归纳的特点:(1)随机应变(2)应对灵活; 23.新闻编辑、记者、受众之间心理互动的特点:(1)中介性(2)隐没性(3),距离感 27.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是节目主持成功的首要条件。 28.训练和提高应变能力,做到:(1)重视知识的积累(2)实践经验的总结; 29.人的心身表现主要有三种状态,即“抑郁状态”、“焦虑状态”和“强迫状态” 20.创造性思维的三个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最本质的特点) 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2.现场观察法: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3.角色冲突: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即由角色承担者内部的矛盾引起的冲突;角色之间的冲突,是因角色承担者承担了几种角色引起的内心冲突。4.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5.新闻写作心理: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6.首因效应:指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较重视前面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最初(原始)的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 11.印象管理:又叫“印象整饰”。是指人们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在人际交往场合中,行为者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以使知觉者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的看法。 11.新闻编辑的受众意识: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于受众、服务于受众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受众利益和需求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所需求所求。 12.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是指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全局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全局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以发掘新闻事实中有益于全局的最大价值。 15.新闻受众的从众心理:指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的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心理反应。 17.睡眠者效应:亦称“休眠效果”,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 18.新闻受众的态度:指新闻受众对于新闻活动、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的内容较为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由认知、情

2018年4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完整试题)含答案

2018年4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完整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 在新闻心理学中坚持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称为 A.开放性原则B .整体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扬弃的原则 2. 予l913年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的是美国心理学家 A.华生 B.凯利 C.阿特金森 D.班杜拉 3. 电视观众受邀与主持人共同主持节目,属于 A.角色互换 B.角色冲突 C.角色期望 D.角色规定 4.在人的心理现象(活动)中,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A.兴趣 B.想象 C.信仰 D.动机 5.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起激发与导向作用的非智力因素是 A.动机 B.意志 C.情感 D.性格 6.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决策上自主,属于心理素质模型中 A.最内层的心向系统 B.次内层的心态系统 C.次外层的能力系统 D.最外层的行为习惯系统 7.“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说明新闻敏感的思维具有 A.顿悟性 B.灵活性 C.敏捷性 D.创造性 8.硬要把胖人看成身体健康、把瘦人看成心胸狭窄,这是社会认知中的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势效应 9.记者与采访对象发生心理碰撞的基础是 A.记者心理 B.采访对象心理 C.记者反应 D.采访对象反应 10.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是 A.理性思维 B.创造性思维 C.常态思维 D.形象思维 11.当事情发生变化或者发生突发事件时,记者根据实际变化了的情况作出新的考虑,这个过程中运用的思维策略是 A.聚合思维 B.理论驱动归纳 C.材料驱动归纳 D.发散思维 12.由突如其来的紧张情况所引起反应的情绪状态是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新闻心理学的对象 一、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内涵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新闻传者,在我国一般称为新闻工作者。主要指记者、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它工作人员。 采访对象指“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和意见的对象或主动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 新闻受众按新闻媒介分类有: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第三节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新闻心理学的具体的研究方法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的、定量的(实证的)、质化的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一)新闻心理学的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主要基于的是形而上学的思辨的传统,“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多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发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二)新闻心理学的定量(实证)研究 所为定量的研究方法指“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 1.实验法 实验法指“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2.调查法 调查法指“通过向被调查人的口头或书面提问,收集有关的心理活动的资料,进而探讨心理活动发展规律的方法。” 3.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指对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进行一种客观的、系统的、量化的研究方法。(三)新闻心理学质的研究 质的研究方法指“以研究者来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方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研究对象互动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1.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 前者如对某位节目主持人进行访谈,然后对其话语、语意、语境等进行分析,从而判断这位主持人驾驭语言的能力或其语言风格。后者如通过对一群人的访谈了解不同层次的受众在接受电视新闻时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2.观察法 观察法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并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3.实物分析法 实物分析法是质的研究中另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这种方法类似于“个案法”。即对个体最直接、最简单的一种心理研究法。 (四)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心得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心得 最近,利用闲余时间读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被称为在美国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本书通过四个部分讲解七个习惯,分别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 一、重新探索自我----通过习惯的力量,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改变人的命运,首先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就是改变自身的观念。这本书引入了思维定式的概念,是指我们看世界的方法,包括我们对世界的感知、理解、诠释,我们通过自己的透镜窥视世界,我们内心的地图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同。因为每个人通过内心的地图,选择性的关注这个世界。每个人需要具备以品德为基础、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定式,包括公平、诚信、正直、耐心等等。 习惯是知识、技巧、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随着习惯的改变,人生依次经历成熟模式—由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不断进步。独立期不是真正的成熟期,因为独立期无法做到团结、合作、沟通。本书介绍的七个习惯想要产生高效能,必须遵守“产出/产能平衡”原则,其定义是产出与产能的平衡,可以理解为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 二、个人领域的成功—从依赖到独立 (一)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人往往通过“社会之境”(社会的主流观点和外人的看法或思维定式)进行自我的定义和认知,导致无法认识自我,过度追求外在,缺乏内在的提升,造成随波逐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刺激和回应之间,人要具备选择的自由或能力。选择的自由包括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包括: 自我意识:思考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也是对自我的复盘和反思。 想象力:超越当前现实而在头脑中进行创造的能力。 良知:明辨是非,坚持行为原则,判断思想、言行正确与否的能力; 独立意志:基于自我意识,不受外力影响而自行其是的能力。 即使多么恶劣的环境下,上述能力让人摆脱环境影响,总能保持正确的行事态度,并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种习惯叫积极主动。积极主动的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作为自己行为的内在动力。动力比能力重要,通过不断问自己为什么,最终确定某种选择的内在动力?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程序设计大纲简介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程序设 计大纲简介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学科的重要基础,主要考核内容包括基于数据结构的程序设计和基于操作系统的程序设计两大部分。要求考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有较深入、系统的理解,掌握各种数据结构的定义和实现算法,掌握操作系统所涉及的关键内容,对C语言的基本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 (一)程序设计基础 1、C语言的基本数据类型、各种运算符和表达式、基本控制结构。 2、数组的定义、数组元素的引用、数组的初始化,掌握与字符串相关的库函数。 3、函数的定义语法,函数调用中参数的传递机制;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的有效范围。 4、结构体类型变量的定义、结构体变量的引用、结构体变量的初始化方法,结构体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和结构体数组的应用,共同体变量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5、地址和指针的基本概念,如何使用指针来处理数组、字符串以及结构体,函数指针的基本概念以及使用。 6、FILE的定义以及对文件进行的各种操作的库函数。 (二)线性表 1、线性表的定义和基本操作 2、线性表的实现 (1)顺序存储结构:实现顺序表的查找、插入、删除、合并、分解等操作的程序设计。 (2)链式存储结构:实现单链表、循环链表、双向链表、双向循环链表的生成、查找、插入、删除、遍历以及链表的分解和归并等操作的程序设计。 3、线性表的应用:从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角度综合比较线性表在顺序和链式两种存储结构下的特点,即其各自适用的场合。运用顺序表和链表的特点解决复杂的应用问题。 (三)栈、队列和数组 1、栈和队列的基本概念 2、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及应用 (1)栈与递归的关系。 用递归解决的几类问题:问题的定义是递归的;数据结构是递归的;以及问题的解法是递归的。 典型递归问题的算法以及如何将递归算法转换为非递归算法。 (2)在程序设计中,常需要栈这样的数据结构,使得与保存数据时相反顺序来使用这些数据。在后续章节中多处有栈和队列的应用,如二叉树遍历的递归和非递归算法、图的深度优先遍历等都用到栈,而树的层次遍历、图的广度优先遍历等则用到队列。 3、特殊矩阵的压缩存储:对称矩阵、对角矩阵、三角矩阵在压缩存储时的下标变换公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