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教案

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教案

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教案
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教案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知道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

2.课标分析:文字是人类文明又一象征性的标志,中国的甲骨文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又一条件。

【教材分析】

学生前面已经了解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他们对“文明”的内涵已有基本理解,第8、第9两课是独立介绍文化方面的成就,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材重点介绍具有代表性的甲骨文,又扼要介绍了天文、历法、医学、文学等方面的成就,使学生对“文化”内涵有初步认识。历来文化课因为内容多、杂而让教师感觉线索乱,不易组织教学,本节课教材在编写上注重趣味性,突出重点,教师可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从而符合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情分析】

1.前面主要介绍远古居民或朝代生产生活情况,学生还没有构建历史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通过文化课的学习,他们将形成完整的朝代史概念。

2.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事物、新知识充满好奇,喜欢有激情并且他们能参与的教学活动,本课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满足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探究中华文字的起源,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学习历史,从而理解中华文化的一脉相传,归纳本课主要知识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等历史资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比较学习历史的能力。

通过探究文字的演变、组织体验天文、历法、医学、文学成就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探究与相互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的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认识历史其实就存在在生活中;借助不同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理解他人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甲骨文、商朝的历法、诗人屈原

重点解读:文字是人类文明又一象征性的标志,中国的甲骨文是世界最早的文字之一;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依据自然规律制定历法,为农业生产服务;文学则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形成与之相关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

处理方法:通过视频了解甲骨文常识性知识,通过甲骨文欣赏、学写、探究等活动体验文字创造和演变的艰难。从生活经验出发学习历法,认识历法制定的作用。从端午节的各种活动探究历史人物与风俗习惯传统节日间的关系,并由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引发学生思考发展现代文明的同时又该怎样保护传统文化。

2.教学难点:知识点比较多而且杂,掌握方法便于理解和记忆

难点解读:本课就知识点而言确实不难,很多内容就体现在生活中,采取有趣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并记住,掌握某种文化史的学习方法是关键。

处理方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学生能参与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并理解掌握这些知识。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策略】

1.生活体验法教学:甲骨文欣赏学写、模仿中医诊疗、端午节活动等都来源于生活,学生多多少少都有生活体验,在课堂活动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加强情感渗透。

2.合作探究教学:本课没有难理解的内容,每个环节教师设计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在合作中同学们相互补充,相互纠错,完全可以达成教学目标。

3.历史与现实比较学习法:本课很多内容涉及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实问题,选用各种社会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形成传统与现实应协调发展的文化保护观。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用时5分钟)

投影漫画:四幅乌龟图

大胆猜想:古时期一位妻子写给出门在外丈夫的一封信,你认为这位妻子想表达什么意思?

如果让你帮助这位妻子写信,你会怎么写?

导语:今天咱们就来了解以文字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勃兴的历程

设计思路:带有争议的图片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使学生初步形成在中华文字中文字的主要地位和作用。

2.讲授新课(用时35分钟)

(一)文字的演变(10分钟)

(1)设疑:幻灯片《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这是符号,还是文字?

设计思路:顺着导入,暗示文字起源及文字演变的艰难

(2)自主学习:

根据甲骨文视频,回答相关问题,掌握甲骨文的基本知识

问题1:为什么把这种文字叫甲骨文?

问题2:它是哪个朝代普遍使用的文字?距今多少年?

问题3:甲骨文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根据文科介绍,整理下列问题的发展线索

问题1:三千多年来甲骨文一直躺在阴暗的地下,直到20世纪初才被人们发现,人们是怎么发现甲骨文的呢?

问题2:从王懿荣一片甲骨惊天下的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问题3:甲骨文的发现对我们学习历史有何帮助?

问题4:根据教材介绍,整理我国早期文字的演变史

设计思路:视频资料直观形象,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上课的兴趣,在兴趣中很容易掌握基础知识。教材文字说明则注重培养学生看材料归纳问题,提取历史线索的能力。同时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又很好的渗透了情感教育和生活教育。

(3)甲骨文欣赏:

学生分组体验:

要求:

①认识十二生肖中每个字;在书本封页内写出自己的生肖;

②尽量尝试读出董作宾诗中的每个字

③比较十二生肖和诗歌中的文字,你发现甲骨文的书写有什么特点?

④讨论甲骨文为什么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设计思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甲骨文创作的艰难,加强情感教育。通过字形特征的总结,得出甲骨文是成熟文字,如果学生认识不到位,驾驶适当提示。

(4)教师投影:战国以后文字演变的历史图

学生分析文字变化表现,并得出文字演变特点

(提示:字体变化、书写材料变化、书写方式变化)

设计思路:投影图片直观形象的解释了文字演变过程和特点,并不难,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5)现状忧思录:

现状一:现在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但老外把汉字叫方块字,觉得很难写,王永民为汉字的世界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以五年之功研究并发明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其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的“五笔字型”,在世界上首破汉字输入电脑每分钟100字大关并获美、英、中三国专利和1987年中国发明展览会金奖、1992年北京国际和平周金奖。

曾五次应邀赴联合国讲学,因“五笔字型”在全世界的广泛影响和应用,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现状二:同学们非常有个性,我知道“火星文”在你们当中非常流行,很有创新,但它是一种我看不懂的文字。我国古代文字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它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与智慧。可是到了同学们这里字体怎么就成这小样了呢,你们说怎么办?

设计思路:侧重情感教育,中文文明需要代代人的传承与发扬,同学们的状况更反映了我们文明的发展前景。设疑,引发同学重视和思考,体现史为今用的价值。

过渡:有了文字人们就可以将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记载下来,夏商周时期人们对天文现象的记载很多。

二、天文

学生分组活动:(3分钟)

问题1:列举你所知道的天文现象。

问题2:根据教材介绍,列举夏商周时期的天文成就。

问题3:我国最早记录了哈雷彗星的有关情况,为什么却以英国人哈雷的名字命名呢?

设计思路:按照课标只要求学生了解,但我们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的情感渗透。

过渡:人们长期观察天象,发现其变化规律,并依据这种规律制定了相应的历法

三、历法(7分钟)

幻灯片:2008年的10月的日历。

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问题1、从日历中你能看到哪些信息?

问题2:什么是历法呢?

问题3:农历为什么又叫夏历?

问题4:古代劳动人民习惯性的将历法称为农历,说明历法与什么活动有直接关系?

问题5:到商朝历法有哪些明显的进步?

问题6:知道现在正处于24节气中的哪一个节气吗?

(幻灯片:投影24节气歌)

设计思路:学生对农历、24节气等传统历法知识概念非常的模糊,对传统文化需要更多的关注。

过渡:现在天气已经开始慢慢的转凉,早晚温差大,比较容易感冒,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保暖。

今天我们班同学有没有生病的啊?

四、中医(5分钟)

教师走进学生中间看看学生们的脸色

学生分组活动:

①同学们再给自己测测脉搏,看看30秒钟心跳多少次?(每分钟心跳60-90之间是正常的)

②分女生组、男生组,互看对方的舌苔颜色,有没有颜色特别暗的?

③根据生活常识,你还知道哪些中医诊疗法?

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扁鹊的中医治疗法

设计思路: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通过活动设计,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健康常识,加深对博大精深中医学的初步了解。

过渡:同学们对我国的传统医学已经非常了解,那么同学们对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吗?

五、诗歌:屈原与《离骚》(7分钟)

《离骚》节选欣赏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生探究:

问题1: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字是什么?《离骚》的体裁是什么?

问题2:这是当时楚国方言的特征,用方言写作有什么优势?

问题3:《离骚》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4:与屈原有关的传统活动有哪些?

问题:5:2007年中韩关于端午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之争,中国最终败给了韩国,中国人过了2000多年的传统节日,现在成了韩国人的文化遗产,你怎么看待这一奇怪的现象?

问题6:现在韩国人正在计划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清明节为其世界文化遗产,你又有何想法?

问题7: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设计思路:诗歌赏析,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迪,引发情感碰撞,并启发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即使他们的思想不成熟,语言组织不一定严密,但他们已经认识到文明的继承与发展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文化遗产也是国家尊严的象征。

过渡:在古代诗歌和音乐是分不开的,甚至是一对孪生姐妹,春秋战国时期最盛行什么音乐?

六、音乐:钟鼓之乐(3分钟)

学生欣赏《霓裳羽衣舞》视频音乐

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一则材料来证明春秋战国时期确实盛行钟鼓之乐

设计思路:学生了解随县出土的最大编钟,通过音乐渲染气氛,再次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撼,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伟大。

【课堂小结】

以歌诀诗的形式小结

甲骨文最早,文字始商朝。

铭文和大篆,竹帛也发展。

日月食夏商历,一年24节气。

扁鹊真神奇,编钟最珍贵。

屈原大诗人,《离骚》爱国情。

【板书设计】

一、文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大篆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1.天文:留下了关于日食、月食和哈雷慧星等天文记录

2.历法:夏朝开始有历法;商朝历法较完备,使用闰年;战国时测定24节气。

3.医学:扁鹊总结了望、闻、问、切“四诊法”。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屈原和《离骚》

2.钟鼓之乐:随州出土的编钟

【评价方案】

自我评价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止,成就辉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的。()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2.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图片所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出现的是()

3.“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关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在湖北随州出土的钟鼓乐器中,最为珍贵的是()

A.编磬 B.鼓 C.瑟 D.编钟

4.在上海世博园的中华美食街上,挂着“中国味,世界享”特色招牌的五芳斋店铺里的粽子散发着阵阵诱人的清香。请问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哪位文化名人?()A.扁鹊 B.司马迁 C.孔子 D.屈原

5.为了抢救中医药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将隆重推出一部《中华瑰宝——中医药》的大型纪录片。历史上总结出中医治疗“四诊法”的神医是()

A.张仲景 B.华佗 C.孙思邈 D.扁鹊

6.通过“甲骨卜辞”、殷墟等遗物、遗迹,可以了解()

A.夏朝历史 B.商朝历史 C.秦朝历史 D.汉朝历史

7.合作探究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又一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演变见证并记录了世界文明发展历程。观察下面中国汉字“马”的演变图,回答问题:

(1)甲骨文出现于什么朝代?要进一步考察研究甲骨文,应该访问河南的哪一座城市?

(2)图片中文字由古到今的演变历程,显示出中华文明的什么特征(任写一个即可)(3)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其它地区也产生了一些影响深远的古代文字,请举出一例。

拓展延伸

中国的38处世界遗产你了解多少?有哪些自然或文化遗产面临这严峻的考验?我们应该怎么做?

【教学反思】

1.本课导入,文字、医学、文学等内容都很多,学生兴趣很浓,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学习。

2.本课多处涉及到情感教育问题,教师要把握合适的时机,不着痕迹的对学生教学情感渗透,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3.因为本课学生活动较多,教师要调控好时间,在涉及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时,适当深入引导,一定要使学生形成思想共鸣,达成情感教学目标。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培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思考“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学生懂得综合分析问题,知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评价秦始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动手制作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示意图,掌握历史图表的制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统一无论古今,都是大势所趋,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2)了解祖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培养学生民族平等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 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互动法、情景教学法。 2、学法:“自主探究式”法、讨论法、表演法。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后的统一。 2.通过学生自行交流归纳秦王扫六合的过程及条件等, 培养学生从不同方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讲授新课: 一、秦王扫六合 1、设问:东方六国在军事上无力与秦抗衡,秦又 是在谁的领导下完成灭六国之重任?又是如何灭 掉六国的?(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本目内 容)。 2、秦国为什么能灭东方六国、一统天下?即其统 一的条件有哪些?(学生思考,相互交流,畅所 欲言,老师归纳) 老师板书关键词商鞅变法、“远交近攻”、秦王 嬴政等关键词进行归纳 1、学生带着问 题阅读课文本 目内容后作答 2.学生思考,相 互交流,畅所欲 言 1、课件显示《战 国形势图》,并 按顺序删除六 国的名称及时 间,最后用散开 式放大“秦”字, 再从左嵌入“公 元前221年”, 并点击都城咸 阳。通过形象的 画面以加深学 生对扫灭六国 过程的印象。 2.展示秦王扫 六合所具备的 条件。 出示秦始皇的 画像。 3.通过讨论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会给人民带来很多的好处,对于后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3.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①出示李白古诗,通过古诗感受赢政威震六国, 一统天下的雄姿和气概。 ②学生自由讨论分析秦王朝的统一对于当时及 后世来讲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通过李白的 诗句体会秦始 皇统一天下的 雄姿和气概。 2、讨论秦统一 的历史意义。 1.推出李白诗 句。 2、出示统一的 历史意义。 4.通过讲述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政治上的措施,逐步培养正4.秦朝为巩固统一政治方面的措施。 过渡:我们都知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那么, 现在就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摆在秦始皇面前 了,他该怎样巩固政权来保证自己的地位不动 摇? 1、学生自己归 纳出中央集权 制度的构成。 2、学生动手制 作秦始皇加强 1.用图标方式 展示秦朝中央 官职的设置。 2、用投影展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导学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 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公元前230年,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秦始皇。 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 1.合作探究: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策划。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秦王统一的过程。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人物:嬴政。(4)都城:咸阳。(5)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图片展示:观察教材《秦朝形势图》 5.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6.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目标导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课堂活动:学生表演小品《朝会》,情景再现,感受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朝会》剧本附教案文件夹内) 2.问题思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创建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一是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二是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学生自主学习:归纳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提示:皇权至高无上:“始皇帝”——“秦始皇”; 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9课离骚节选教学案苏教版必修4

第9课离骚(节选) (一)作者简介 屈原隐居花园洞 屈原遭到奸臣陷害被流放,从荆州过长江,渡洞庭,经常德,到汉寿,出十里柳溪到桃江羞山,寻访隐居在羞山的楚狂陆接舆遗踪,留下了“接舆髡首兮”的诗句。 进入桃花江后,屈原弃舟登岸,骑马沿着望浮古驿道的崎岖山路继续南行,“旦余济乎江湘”,“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在桃江停下流浪的脚步。 在今天的桃江花园洞村,留下了许多屈原隐居的传说和遗迹。村口的“下马坪”和“下马石”是客人拜访三闾大夫下马的地方,村后有为纪念屈原而取名的“端阳山”,村里有多处“三闾桥”。在杨家仑的山腰处有“屈女墓”,当地群众称“屈原小姐”墓,相传屈原的宝剑给爱女绣英陪葬,有四块金砖垫棺;墓在竹林中,竹叶盖满芳冢。据传还有“鸟嘴山”,是屈原养鸟的地方,“鸭嘴塘”是屈原养鸭的地方,“放牛冲”是屈原养牛耕作之地。 屈原酷爱兰花,读书写作之余,种了很多兰花,“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离骚》),相传“花家坪”就是他的花圃。屈原种下的兰花代代相传,如今,花家坪已成为兰花种植基地,所培育的兰花品种繁多,优雅芳香,闻名海内外。 屈原隐居在花园洞,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创作了不朽的诗篇。《离骚》中很多诗句直接描述了桃花江一带的风物。如“黄荣可以盈室兮”,“荣”音“绿”,就是桃花江山中到处都有的淡竹叶;还有“荪”,溪荪,就是溪边长的石菖蒲;“摘琮枝以为羞兮”,羞,通“修”,即腊肉;“户服艾以盈要兮”,则是典型的益阳、桃江风俗。楚地尚巫,千百年来在益阳民间都有“收魂”的风俗。屈原受这种风俗的影响,在去往汨罗投江明志之前,为自己写了《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一)背景链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 秦统一中国(精品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最新编辑教材 第9课秦统一中国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 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公元前230年,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秦始皇. 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 1.合作探究: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策划.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秦王统一的过程.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人物:嬴政.(4)都城:咸阳.(5)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图片展示:观察教材《秦朝形势图》 5.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6.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目标导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课堂活动:学生表演小品《朝会》,情景再现,感受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朝会》剧本附教案文件夹内) 2.问题思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创建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一是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二是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学生自主学习:归纳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离骚(节选)》听课记录

《离骚(节选)》听课记录 《离骚(节选)》听课记录蔷薇-静语 《离骚(节选)》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一、了解屈原生平,领悟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悟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一、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二、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一、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背诵课文。 二、品味、鉴赏诗歌中移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家还记得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吗?(带领学生背诵)谁能说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是什么意思? [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化水平或文学水平。其中的“风”是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离骚》。 二、初读体验。 (一)教师范读或播放诵读录音。 (二)学生自由诵读。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 (三)师生齐读。 (四)提问:你反复诵读之后,觉得这首诗外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1。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 2.句末多用“兮”字增强语势,使句式整齐,琅琅上口。 三、相关知识介绍。 (一)学生交流课前查到的有关知识。 (二)教师补充。 1.介绍楚辞。 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楚辞》一书是西汉刘向辑录的战国时期楚国诗歌总集。后人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流派。 2.介绍屈原及《离骚》。 《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全诗共373句,2 400多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再读感悟。 (一)学生齐读全文。 (二)[提示]诗中的“兮”是一个语气助词,它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的时候应该拉长语气。 五、理解诗句。 (一)学生参阅注释,分小组讨论翻译诗句,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句的字面意思即可。 (二)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各组互相补充,教师点评。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2、知道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 能力培养: 1、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2、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 的好处 4、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能指出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 5、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统一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2 响。 3、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我国古代民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有利与不利因素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

2 3、为什么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教师导入:战国时期,七国割据称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 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因此,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统一六国。(多媒体出示秦始皇画面和李白《古风》诗句并向学生播放 指的是谁?(秦始皇)“扫六合”是什么意思?(统一天下) 二、学习新课: (一)秦灭六国 1、读本节内容,思考: 秦王嬴政在多长时间内、运用什么策略先后灭掉了哪六国? ①指导学生运用第6 取什么策略先后顺序灭掉六国的?比如:蚕食韩魏,利于东进;长平之战,伤赵元气;十年激战,兼并六国。教师可利用幻灯片《秦灭六 230至公元前221 221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一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 是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过渡语: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下面我们看看秦始皇是怎么做的——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教学目标: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资源:史料、图片、故事、小品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材料分析法 导入:运用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风》诗句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秦是如何灭掉六国的?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又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出示本课学习目标: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回顾: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 2.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个七个诸侯国?其中哪个国家实力最强? 第一目:统一新气象——秦灭六国 出示材料:猜猜看,他是谁?他是秦国人却出生在赵国;他13岁称王,到21岁才亲政;他运用远交近攻策略灭六国;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 出示图片:秦始皇像 1.秦灭六国的背景 思考:图片反映了我国政治格局发什么变化? 出示战国形势图和秦朝疆域示意图 生:从分裂割据到统一天下 2.秦灭六国的过程 出示地图:秦灭六国示意图 3.秦的疆域 出示地图:秦疆域图 第二目:治国新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层面 材料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平定天下,海内为郡……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吕思勉《秦汉史》思考:秦始皇确立了什么制度? 生:皇帝制度(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皇权至高无上) 出示图片:中央政治建制简略图 2.地方层面 材料始皇说:“天下人共同苦于战乱不止,就是有诸侯王的缘故。依赖祖宗神灵,天下刚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 教学目标 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认识到统一是历史意义,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秦灭六国 1、秦灭六国的过程 教师设问:同学记得“战国七雄”是哪七雄吗? 多媒体显示:战国初期七国的形势图,并一步步引导学生说出七国的地理方位。并让学生分析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了最强大的国家,为灭六国准备了条件。 提问:秦王赢政是怎样完成统一的呢? 多媒体显示秦灭六国的过程,用动画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归纳秦统一的时间、人物、都城。 (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2)人物:赢政 (3)都城:咸阳 多媒体显示:秦始王的画像。引导学生描述画像,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析秦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2、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2)、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问题思考(p.46) 想一想:国家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什么好处? 在统一环境下,国家能够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政策与措施,减少阻隔,促进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始王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统一之后,又为巩固统一制订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政治上,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建立郡县制。 (学生阅读(p.46)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措施起到的作用是,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巩固统一的措施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秦统一初期可能会出现哪些不利于稳定与发展的因素呢?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文字不统一、货币不统一、思想不稳定…… 巩固统一的措施 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军事上——车同轨,开凿灵渠、修筑长城(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流域。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比巴拿马运河早两千多年。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9课离骚节选教学案苏教版必修4

第9课离骚(节选 ) (一)作者简介 (二)人物轶事 屈原隐居花园洞 屈原遭到奸臣陷害被流放,从荆州过长江,渡洞庭,经常德,到汉寿,出十里柳溪到桃江羞山,寻访隐居在羞山的楚狂陆接舆遗踪,留下了“接舆髡首兮”的诗句。 进入桃花江后,屈原弃舟登岸,骑马沿着望浮古驿道的崎岖山路继续南行,“旦余济乎江湘”,“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在桃江停下流浪的脚步。 在今天的桃江花园洞村,留下了许多屈原隐居的传说和遗迹。村口的“下马坪”和“下马石”是客人拜访三闾大夫下马的地方,村后有为纪念屈原而取名的“端阳山”,村里有多处“三闾桥”。在杨家仑的山腰处有“屈女墓”,当地群众称“屈原小姐”墓,相传屈原的宝剑给爱女绣英陪葬,有四块金砖垫棺;墓在竹林中,竹叶盖满芳冢。据传还有“鸟嘴山”,是屈原养鸟的地方,“鸭嘴塘”是屈原养鸭的地方,“放牛冲”是屈原养牛耕作之地。 屈原酷爱兰花,读书写作之余,种了很多兰花,“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离骚》),相传“花家坪”就是他的花圃。屈原种下的兰花代代相传,如今,花家坪已成为兰花种植基地,所培育的兰花品种繁多,优雅芳香,闻名海内外。 屈原隐居在花园洞,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创作了不朽的诗篇。《离骚》中很多诗句直接描述了桃花江一带的风物。如“黄荣可以盈室兮”,“荣”音“绿”,就是桃花江山中到处都有的

淡竹叶;还有“荪”,溪荪,就是溪边长的石菖蒲;“摘琮枝以为羞兮”,羞,通“修”,即腊肉;“户服艾以盈要兮”,则是典型的益阳、桃江风俗。楚地尚巫,千百年来在益阳民间都有“收魂”的风俗。屈原受这种风俗的影响,在去往汨罗投江明志之前,为自己写了《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一)背景链接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至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被放逐约九年之久。在此期间,他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和缠绵悱恻的情绪,这时的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二)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 楚辞是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造成起伏跌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 Ⅱ.文化常识 朕.皇考曰伯庸 朕:本义为舟缝。引申为迹象、征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朕”成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优质教案

《秦统一中国》 第一课时 本课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一课。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 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课在中国古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秦统一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史实; 2、 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3、 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4、 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5、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 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表演小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 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学生的推理 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 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 中央集权制度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李白《古风》,让学生朗读,提出问题。 二、进入新课: (一)秦灭六国 教师讲述秦王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经过及结果;展示秦朝疆域图。让学生了解秦王灭六国的过程,说出秦朝的疆域范围,讨论秦朝统一中国的意义,分析秦朝统一的意义。使得学生逐渐形成分析历史地图的能力。学生自主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 知识点1 秦灭六国 秦国经过________,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________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公元前________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________,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9课离骚(节选)离骚(节选)课时跟踪检测苏教版必修

离骚(节选) 一、文言基础专练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朕.皇考曰伯庸(皇帝的自称) ②皇览揆.余初度兮(思量) ③日月忽.其不淹兮(忽然) ④惟.草木之零落兮(思) ⑤不抚.壮而弃秽兮(握持) ⑥又重之以修.能(美好的)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⑤⑥ 解析:选B ①朕:我。古时不论贵贱都可自称朕,至秦始皇始定为皇帝的自称。③忽:迅速的样子。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肇锡余以嘉名 B.扈江离与辟芷兮 C.朝搴阰之木兰兮 D.来吾道夫先路 解析:选C A 项,锡,同“赐”;B项,辟,同“僻”;D项,道,同“导”。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恐美人 ..之迟暮 B.乘骐骥以驰骋 ..兮 C.惟草木之零落 ..之不吾与 ..兮 D.恐年岁 解析:选A A项,“美人”喻指君主,一说是诗人自喻。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名.余曰正则兮 B.朝.搴阰之木兰兮 C.夕.揽洲之宿莽 D.旦.余济乎江湘 解析:选A B、C、D三项中加点的词都是名词作状语,A项是名词作动词。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称自己与楚王同姓同宗,目的不仅在于表明他有高贵的血统和身世,而且也表明他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B.诗人用“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美人”等香花名草来比喻自己高尚的品质和远大的志向。 C.大量使用“兮”字,使语气舒缓有致,朗读时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D.“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引出楚王不举贤任能则将灭亡的道理,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 【课标要求】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和原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具备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动态历史地图,初步具备观察、想象能力。 3.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学习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 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学习过程】 本课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建国伟业,霸气彰显”。第二部分为“中央集权,传承千秋”。第三部分为“治国方略,泽被后世”。 一、建国伟业,霸气彰显 1.阅读课本,明确秦统一六国的背景、时间、都城、人物(掌握一个王朝的四要素)以及秦朝的地位。 2.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七国争霸中原,混战不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渴望统一。 材料二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材料三长平之战后,六国在军事上再也无力与秦抗衡。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秦统一的原因有哪些? (2)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有什么意义? 二、中央集权,传承千秋 1.阅读课本,找出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1)最高统治者:

(2)在中央: (3)在地方: 2.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喜欢看科幻小说吧!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科幻世界的时空隧道来到秦朝。瞧:秦始皇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1)记者甲问:“尊敬的始皇帝,据说您大力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请问在中央主要由哪些官员负责呢?” “始皇”答曰: (2)记者乙问:“陛下,您在地方废除了分封制,那您会采取什么新的措施来加强管理呢?” “始皇”答曰: (3)记者丙问:“尊敬的始皇帝,您认为您做的哪些事情可能会受到后人的赞誉呢?哪些事情可能会受到后人的指责? “始皇”答曰: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也:亟役万人,暴其刑威,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也,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六国者,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各是怎样评述的? 三、治国方略,泽被后世 1.阅读课本,找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3第9课《夜色》同步练习B卷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3第9课《夜色》同步练习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学到不少知识,今天就让我们大显身手吧! 一、填空题 (共4题;共21分) 1. (5分)我会一字组两个词 敬________、________ 转________、________ 热________、________ 街________、________ 2. (8分)辨别形似字,选择正确的组成词语。 ①(座坐)________位________下车________ ________车 ②(据居)________住根________ ________说分________ ③(英勇)________士________雄________明________敢 ④(故古)________诗________乡________代________事 3. (4分) (2020三上·永州期末) 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jiē dào________两边银杏树的叶子变黄了,随风飞舞,我背上画板,带上yán liào________,zhǔn bèi________将这里的美景画下来,送给远方的朋友。 4. (4分)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zuǒyòu guāng míng bàn fǎshuōhuàzhuān xī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óng xuégān jìng wēn nuǎn qiūtiān yǐjī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表达 (共1题;共6分) 5. (6分)“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们都在欢庆自己的节日,看看他们在干什么?你准备表演什么呢?说一说,写一写。 三、判断题 (共1题;共4分) 6. (4分)判断下面句子的说法。 (1)铁罐看不起陶罐,是因为陶罐怕铁罐。 (2)陶罐不与铁罐吵,是懦弱的表现。 (3)“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这是陶罐在据理力争,说明陶罐不与铁罐争,是在谦让,并不是软弱。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5分) 7. (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节选) 小溪说: 昨天,他曾路过这里, 抱着迷路的孩子, 冒着蒙蒙的细雨。 瞧,那泥泞路上的脚窝, 就是他留下的足迹。 顺着弯弯的小路,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精品教案

《秦统一中国》 教材分析 《秦统一中国》这一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完成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秦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统一后,秦始皇在政治上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都会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秦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2)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

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2)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2)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有维护统一的责任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秦的统一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2、秦统一的意义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打开ppt,通过学生观看一段秦始皇的视频,让学生对秦始皇有初步了解,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对秦始皇统一天下史实的学习(学生们大都听过秦始皇,但不知道他所开创的秦朝),有利于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讲授新课 (一)少年质子一统天下 1.简单介绍秦始皇的生平。秦王少年的时候是一位少年质子。(什么叫做质子?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出身的贵族)。为什么会互派质子?因为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两国之间为了表示互相不会攻打,就会派质子去他国。表示真诚。)2.阅读教材并已学知识,分析秦国灭六国的原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过程与方法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 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公元前230年,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秦始皇。 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 1.合作探究: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策划。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秦王统一的过程。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人物:嬴政。(4)都城:咸阳。(5)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阅读图片:《秦朝形势图》 5.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6.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目标导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课堂活动:学生表演小品《朝会》,情景再现,感受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历史教案】秦统一中国教案

秦统一中国 一、知识梳理 1.秦灭六国 (1)原因: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2)过程: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影响: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原因:秦实现大一统后,原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2)措施:在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3)影响: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控制统治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巩固统一的措施 (1)目的: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2)措施 ①文字: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离骚》课后习题及答案

《离骚》课后习题及答案 同步练习题一 一、填空题 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 偭规矩而改错 。 背绳墨以追曲兮, _______________。 4.制芰荷以为衣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苟余 情其信芳。 5.________________, 长余佩之陆离。 _______________, 唯昭质其犹未亏。 6.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屈原, 名__________, 字__________。 其代表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8.《离骚 》 全 诗 主 要 以 主 人 公 “ 余 ” 的 __________ 构 成 。 它 采 用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手法。 9.“离骚”,按东汉班固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10. 《 楚 辞 》 是 由 __________( 朝 代 ) 代 __________( 姓 名 ) 所 辑 录 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后人仿写的作品,因这些诗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名为“楚辞”。 二、选择题 11.注音,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太息:叹息。 謇:jiǎn 谇:suì,进谏 B.谣诼:zhú,造谣诽谤。 ?忳:t ún,郁闷。 ?侘傺:chà jì C.溘死:突然死亡。溘 kè 鸷:凶猛的鸟。 D.兰皋:gāo,有兰草的水边。 同步练习题二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侘傺(chà chì) 方枘(nèi) 溘死(kè) B.攘诟(gòu) 芰荷(zhī) 岌岌(jíjí) C.鸷鸟(zhì) 方圜(huán) 兰皋(gāo)
1/7

《秦统一中国》教学案例

《秦统一中国》教学案例 泰来县塔子城镇中学王国强 【案例背景】 这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这是一堂临时接到通知的公开课,这是一名有十几年教龄的老师,这是一群步入七年级的学生。 前天,教导干事临时通知我说今天要开一堂学校的公开课。完了,只有一天的时间准备,太急了!按照教学计划,我这一堂课要上的应该是第二单元复习课。公开课倒是上过不少,但复习课倒是头一回,没有把握,只能讲节新课了——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并且时间这么急,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思。只好抓紧时间搜集资料、备课和制作课件。?秦统一中国?这一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秦王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完成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研究教材后,我结合学情,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难点那么是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个概念。怎样才能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学得条理清晰又印象深刻呢?我在教学设计方面想了不少办法。 【案例描述】 课前,和往常一样,我提前几分钟走进教师,这时,同学们纷纷走进教室,拿出课本和练习册准备上课。教室后面齐刷刷地坐着一排老师,这阵势真的是有点让人〝毛骨耸然〞,就连我这身经百战的老师都有点腿软。原本活跃的班级在他们的〝火力覆盖〞下变得战战兢兢、鸦雀无声,这让我费了不少力气,努力调动课堂的气氛,所以也浪费了不少时间。上课铃响了,师生进行课前问好,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并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课前播放视频?易水送别?,我问学生这是什么视频?从这个视频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观看并小声议论这时候我说:同学们知不知道视频播放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易水送别,讲的是荆珂刺秦王的故事。我接着说:对,但荆珂刺秦有没有成功啊。学生回答:没有成功,荆轲失败了。我说:是的,荆轲没有成功,秦王嬴政却统一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教案)

《秦统一中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 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意义 【教学难点】 焚书坑儒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二、新课学习 (一)秦灭六国 教师:秦始皇(前259~前210),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战国末年,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教师:秦灭六国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最强。(基础) 学生: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的进攻。(军事优势) 学生: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人心所向)

学生: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社会趋势) 学生: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个人因素) 教师:秦统一六国采取的措施? 学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秦王即位后为灭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学生: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 学生: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多媒体展示战国形势图 多媒体展示秦战六国图示 教师: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境地区技能型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教师:秦朝统一的时间是在什么时期? 学生: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教师:建国时间、谁建立的秦朝及定都在哪里? 学生:时间是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教师:在我国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学生:地位: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时间、人物、都城、历史地位)多媒体展示 思考:秦灭六国有什么意义? 学生:第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学生:第二,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问题思考:想一想,国家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什么好处? 学生: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国家走向了统一,经济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与交流;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加强民族交流融合。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师:如果你是秦王你会怎么做呢? 教师:秦国实现大一统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 教师: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物,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2.郡县制 教师:在地方,废除了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个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多媒体展示中央集权图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