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则有,有则空试论视觉传达设计中空白的韵外之致

空则有,有则空试论视觉传达设计中空白的韵外之致

河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空则有,有则空”—试论视觉传达设计中“空白”的韵外之

姓名:冯柯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美术学

指导教师:尚水法;李建设

20040401

墨之胜,而“空白”则为想象之胜。因此,中国画在作画时不仅强调“实象”处

的精雕细琢,同时,更关心的是“空白”处的经营推敲,从而使笔墨未到之处,

也有意外的趣味与玄妙。

中国传统美学不仅尚“无”,更尚“有无之间”,“空白”与“实象”两者相互

依存,共同构成圆通契合的统一体。例如:齐白石应老舍先生之请,画有一幅《蛙

声十里出山泉》的写意画,画中点数只小蝌蚪在大面积空白背景上,十里蛙声就

绝妙的由这几只小蝌蚪带出来了,背景的空白却将我们引入意境深邃的想象空间,

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令人回味无穷。“空白”与“实象”在这里处理得妙

合天成,在虚实变化中表现超空白的特殊的艺术境界。山水画中的云、水、烟、

雾、雪在画家的笔下都常常以空白出现,都是在画山、石、树、屋、桥的同时完

成的,“载景”、“云断”、“空白”,以虚带实,使诱发观者想象的艺术媒介更加强

化,从而把意境的创造提高到更有意识的阶段。因此,古人云:“实处之妙,皆因

虚处而生。”(清?蒋和《学画杂论》)这就是中国人独特的空间意识在艺术中的表

IJ

现。

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我们有感于中国画这种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思维和审

美心理,将其运用在现代设计作品中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

追求,这既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内在延续,又是艺术形式

上的交融。在这方面做得最为出色的是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

师靳埭强,他有许多代表性的作品,如图4《自在》花纹纸

海报系列以及《世界环境日画展海报》、国际“水”主题招

贴艺术展中《水——生命——文化》和最著名的中国银行标

志等等,都有着中国画特有的“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

的审美意蕴和有限中蕴籍着无限的微妙效果。所以,在视觉

传达设计中充分发挥“空白”的个性,利用“空白”恰当地图4f乍者:¨蟓强。香蓓,

制造有无、虚实的视觉形式效果,能更好地提升设计作品的

艺术感染力和强化作品主题理念的表达。

启迪于中国书法艺术的“枯湿布白”

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画与中国宇是同胞兄弟”,其意指“书画同源”。正

因为“书画同源”,中国的书法便形成了世界上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而且一直深

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其它艺术门类。

中国书法艺术讲究“布白”,“布”是古代说法,在当代称之为“设计”;有目

的的“布白”,是书法的章法、布局的要求,也尤如一幅字,看‘。字里”更看“行

百度关键词优化

https://www.doczj.com/doc/e913495717.html,/optimization/

间”的形式美的追求。书法艺术形式美的表现,不仅仅体现在着墨处,更常常体

现在留白处,着墨处是“实”的方面,是有形的,它包括用笔、结构、章法等内容:留白处是“虚”的方面,是无形的,它包括神采、气韵、意境等内容。“虚”

与“实”两方面相互依存,共同表现出书法艺术的审美意蕴和审美价值。唐代书

画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道:“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

断”,就是指把握书画的体势,气脉相通,笔断意连,枯湿相得益彰。

中国的一些现代艺术家和设计师,也不断地从中国书

法艺术中受启迪并汲取营养,如图5,是中国申奥会徽的

设计,会徽中无不荡漾着中国书画艺术的韵昧。看到它,

我们会情不自禁的联想到中国先哲创造太极文化的伟大

和蔡邕在二千年前创造“飞白”书法艺术的精妙;还看到

了中国古代艺术及民间美术的影子和神韵;更可以体会到

中国书画艺术的tr飞白,,魅力。图5芝品名讯:!:竺顿悟于中国诗词的“无言无意之境”

中困画中“空白”体现出来的妙趣,同中国诗中“空灵”的意境有许多相似

的地方,中国诗的“意在言外”,道出了诗不在于形象内容的直观表露,而重在内容背后、止人品味的东西,也就是读者在审美阅读中可以自由发挥诗中某种东西,也可能忽略诗文里的某种东西,进入到一种恍惚迷离的意味无穷的艺术世界。

诗人杜甫著名的诗《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诗中我们体味出

一种惊恐心理和恨别愁绪,看似春天的花鸟景物,实际上寓情之中,化实为虚,

置实景于无限的空白之上,好象实景转换为空灵飘浮的思绪。诗人头脑中的“意”

包括思想情感以及对事物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理解,可以自由飞翔,无所不到,但要把这宁静、无声、飘渺的主观意象,变成落地有金石之声的有形文字,就要靠诗人创造性的劳动,按照艺术的规律进行美的创造,这种创造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故“有生于无,实出于虚”。然而,“言”和“意”也还只不过是语言文字所直接表现出来的表层意境,是“实境”,而在言意之外,读者还可以深入获得更深一层的意境,也就是“虚境”或者叫“无言无意之境”,这是艺术审美心理的一种最高境界。李白的“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以视觉中雪花片片到嗅觉的香,可以使读者感受到文字之外的神韵之美。“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春来江水绿如蓝”等等,难道读者获得的仅仅是这字面的意思吗?不,人们所感受到的真正深远意蕴,是远远超出这言意之表的,读者从中获得的审美感受,比这言意之表的东西丰富得多。

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国内外常常也有这样的例证,佐藤晃一(Kiochisato)是日本新一代的平面设计师,面对他的作品,如图6,

我们会感觉到雪花静静地飘落,在没有着笔的空白处,

会体味出非凡的魅力。王受之先生曾这样评价他:“他的

作品具有宁静、渺远、出世、干净、简朴的特征,与其

况是商业海报,倒不如说是曰本文化和日本宗教精神通

过平丽设计的流露。他自己擅长于日本诗道,设计中往

往有诗的味道……Kiochisato成为最具有文化内涵的一

个新设计家。”①如果说佐藤晃一是用东方禅宗空灵虚无

思想来呈现平面设计作品,那么香港的靳埭强就是用追

求人们内在“心”的审美方式进行设计。观看他们的作

柞89辄新音%媒体海报

作o:佐藤晃“日丰’

品(图4和图6),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作品要求人们

以一种直觉联想的方式去感悟世界的美,表达一种深远

而宁静的境界。这也正是我们进行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时对中国诗化的“无言无意之境”的顿悟。

借鉴于中国戏剧表演的“抟虚成实”

除了中国书画、中国诗之外,中国的戏剧表演艺术中也比较多地体现着抟虚成实、虚实相济的传统美学审美观念。“虚拟”做为中国戏剧表演中主要艺术表现方法,在世界剧坛上是独一无二的。

戏剧舞台上~将四卒就代表了千军万马;骑马人挥马鞭,顿感万马奔腾;两个配角演员一前一后作抬轿姿式,主角演员把长袍一撩,在中间作上轿状,顷刻间沉甸甸的轿子便有抬走之势;还有舞台上饮酒、敲门、行船、穿针引线等等动作都是依靠演员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和细微观察,通过夸张的、省略的、有想象的、装饰美的程式化语言表达出来,它是虚与实的有机结合,并以此激发观众的联想,完成舞台形象的完美创造。中国戏剧表演中运用虚拟动作,体现的是心理学意义的气氛、情绪、感觉的真实,而不是物理学意义的形态、重量、色彩的真实,表演中寓虚于实,虚中见实,使演员与观众充分交流互动,共同走入剧情意趣的深处,同时,也给演员的动作表演和观众的体昧留下了无限扩大、延伸的空间。如《三岔口》这出有名的京剧表演,舞台的灯光并没有熄掉,但是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语言的表演,能在观众心目中引起虚构的黑夜,这黑夜是情感意念中的黑夜,

。王受之著《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舨第292页

是观众根据生活经验联想出来的黑夜,反映了虚拟的艺术表现方法的独特性。

借鉴于“抟虚成实”,并且将之运用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例子比比皆是,空白随主体形象的安排使观者产生出不同的经验联想。如图7,

作品中大面积的白雪效果是通过滑雪运动员的生动形象烘

托而出,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作品中的几朵白云联想到天空

的感觉,这里的“空白”既是白雪,又是天空,是体现运动

美的自然,给人以天和地的真实而具体的感受。同样一张白

纸如果画上几条游动的小鱼,这块空白会自然地被人感受为

清茕的河水,犹如古诗中常说的“只见鱼儿不见水,此中自

有波涛在。”由此可见,“虚”又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实”,

是创造美不可缺少的因素。“抟虚成实”的处理手法,在视

作品名称:天地任我行

觉传达漫计中很常用,空白处不仅在作品形式上使观者不感作者:许放

觉到虚空,而且在作品传达的内容上也因某些启迪与联想,

使作品内容表现得更充实、更丰富,给观者的视觉感官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给予观者思想上无限的遐想。

体昧于中国园林建筑的“藏露掩映”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建筑艺术的“曲径通幽”、“藏露掩映”是造成空间境象感染力的有力手段,也是我们这个重内蕴的东方民族的重要审美观念。曲、藏是与直、露相对而言,过于直、露就降低了美的品格,美的体验应是一种悠长的回味。

中国古典园林厂‘泛利用空间布置,通过“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实中见虚,虚中见实”。划分和营造虚实空间。充分利用借景、对景、分景、隔景,丰富空间美感,使人们不能一眼望尽,创造出与“道”同体的艺术境界,其间的空白之空间都不是简单的留白,它是海、足天空、是虚与实的流动,是留给观者再创造的空间,也是可以任人们的想象神游的“虚旷”之处。如苏州留园从园门入口到“古木交柯”那段序列空间,虽封闭、狭窄和昏暗,但由于通道两旁明亮的“景窗”,不断地调节着人们的视觉机能,使人们在时间的延续中不断接受“虚实”交织空间的美感体验。再如西湖的“三潭印月”,水中石雕建筑物的孔洞与湖水或水中月影形成一种虚幻空间,以虚带实,化实为虚,或藏或露,共击着一个富于变化的有节奏的诗意空间,令人悠然神往,

o沈复《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引自《建筑师》(27)第203页

正合“山色有无中”的审美韵味。

视觉传达设计的空间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所谓“有限”是指画面大小和形象的有限,是设计中实和露的部分;所谓“无限”是指在有限的画面形象中传达出的意象和意蕴,是设计中虚和藏的部分,是空白空

间;视觉传达设计从有限蕴含无限,说明视觉传达设计

中存在着一种具有微妙巧变的“神力”,正是源于这种“神

力”,形象的某一部分即使被掩盖或省略去,也能被真实

地感受到,就好象一列穿越山洞的火车,虽被山岩隔断,

但看|;二去仍然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如图8,作品通过两

只手和西门予手机形象地刻画,巧妙地表现“虚实”和

“披露”,使观者体昧于有藏有露,有虚有实的设计妙境

中,自然地把大片空白部分联想成母亲的形象,母爱的

关怀油然而生,“空白”成为无限的艺术想象,类似这样作ng称:科技赋子人尝关怀的设计还很多,它们都鲜明地给艺术以藏露掩映的“神图8帮榀全目大学生视觉堙瞅

4忧秀作8之~

力”作出了形象的实证,而且表明了这种独特的艺术设

计形式与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是休戚相关的,在设计上,虚与实,藏与露所生成的一种含蓄美,是美学的一种法则,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综上所述,艺术的规律历来都是相通的,从中国书画的空灵意境到诗词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戏剧表演的虚实相济;中国园林建筑的或藏或露,再到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负空间、空白形的创造,可以看出,它们的审美本质基本相同,艺术家和设计师都擅于找出一个着力点,以这一着力点显示其余,正所谓点到为止,以~斑见全豹,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以~点空明的觉心,静观万象,表现艺术设计家们内在的充实,更能使描绘的形象传达出自己的创意与感悟。正如苏东坡充满禅意的诗句:“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物”。空灵中蕴涵着太多的内容,静中有动的趣味,空虚中有实在的内蕴,这是艺术一心灵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由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然后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物无不把它的最深意义灿然呈露于前”。。视觉传达设计中空白形象也正是让观者在这种接受和理解的过程中焕发出恒久性的艺术魅力。

“空则有、有则空”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如果能从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它,抓住它的闪光点所触发出的新鲜思索去创造现代视觉传达设计,那么肯定会

4’鞴旭光著《艺术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敞,第191页

10

所在的背景,以便把握物体本身的形态以及它自身的行为,就好象它是一个完全孤立的存在。”。从这种“有意识地撇开物体所在的背景”的观察方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形象与背景空间的关系中,形象是指那些明显区别于背景空间之上的、易识别的、深色的或色相明确的形体,而空旷的、没有被形象占有的地方,也就成为背景,即空白空间。然而,这个未占有的空白空间是形象向周围空间扩张,但不实际存在却完全能够感受到它的作用和对心

理产生影响的空间,这种空间来源于对实体形象的心理扩

张两个方面,这些都是人的视觉思维运动的结果。因此,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依形炼空”就是巧妙地运用人的这

种思维运动,在依照形象自身所特有的形态特征的基础

上,不断开拓新思路,有计划,有目的地、反复地对形进

行组合和创造,从中锤炼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

觉能力,并且能与形象互为补充、互相依存的有形的“空

白空间”。如图9,是一幅美国有名的绝对牌(absoult)伏圆。作89称:绝对牌伏特加滔广告特加酒的广告,画面中通过人们的脚踩起口香糖造型的一

怍氰”“”濮剐

个小细节,在形的空白空间中锤炼出伏特加洒的外形特征,含蓄平实而富有创意地表现了主题形象。

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也就是说,在较高层次设计阶段,“形”的概念会发生一些微

妙的改变,即“形”不再是单独所描绘的形象,而

是以“空白”的有形表现出来,即“空白”所形

成的虚空间、负形的分布状态,往往决定了画面的

主体形象的特征是以什么样的形式手段表现出来。

如图10,是一幅以“水是生命”为主题的海报作品,

作者从一片桔树叶中表达他对全球性水资源的态

度,图形的空白处锤炼f:i_i地球五大洲的形状,图形(枯树叶)的自身形状却以空白处五大洲分布的形图10作品名称:“水是生命”海报设计作者:Alexandera;qagner

状而巧妙表现出来。依形炼空的处理手法使图形与空白的空间组合关系,富有了新的形式意味,在更高的精神和文化层面上,为观者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更好地传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与内涵。如图11,是日本的一幅广告作品,作品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13

https://www.doczj.com/doc/e913495717.html,/c17239/礼品包装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