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信评级的历史演进与分析

资信评级的历史演进与分析

资信评级的历史演进与分析
资信评级的历史演进与分析

资信评级的历史演进与分析

郭继丰 经济学博士

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摘要:解决信息不对称是资信评级产生的原因,资信评级的信誉使得资信评级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可,并不断的制度化于金融体系,使得资信评级成为金融体系的基础设施。但是资信评级的社会和政府认可不改变资信评级机构的私人部门属性,也不改变资信评级产品的私人产品特征。资信评级机构的私人部门属性和产品的私人产品特征,决定了资信评级是一个世俗化的行业,绝不因三大评级机构头顶的美国光环、不因资信评级的金融体系基础设施而被神圣化。只有从一个世俗化的角度看资信评级,才能准确理解资信评级的程序、方法体系和结果的客观、公正、独立和科学;也只有从一个世俗化的角度去看资信评级,才知道只有通过加强监管,才能促进资信评级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资信评级、信息不对称、制度化、相对性、世俗化

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冲击着对资信评级行业的认识。资信评级最初作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行业,随着信誉的提高,其评级的结果被监管机构逐步内化于监管规则,直到被监管机构认可并加以监管。对资信评级的产生与历史演进进行分析,有利于明确资信评级产生、制度化、走向神坛及回归世俗的过程,有利于掌握资信评级产生的理论基础、部门属性、制度化与走向神坛、回归世俗的原因,有利于监管机构采取正确监管措施促进资信评级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以解决信息不对称为主要对象:资信评级业的产生与理论基础

资信评级的产生源于信息不对称性。资信评级活动最初起源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经历着工业化带来的经济迅速增长,铁路运输系统为满足工业不断增长的货运需要而增加新路线,需要筹集大量资本。同时,许多公司通过发行债券在资本市场筹资。这些公司的信用质量差异较大。有的实力雄厚,经营成功,有的财务状况欠佳,有的简直就是进行欺骗,名义上是为了兴建铁路和工厂而发行债券,事实上并非如此。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对这些情况了解很少,大部分投资

者缺乏可靠的信息,难于评价其将要投资债券的信用风险,更不能比较不同债券之间信用风险的大小。

1830年以来,美国私人资本市场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铁路业通过公共与私人融资实现的快速发展和建设。当时企业历史记录、公司财务交易以及独立第三方分析的透明度和可获得性非常有限。1860年Henry Varnum出版《美国铁路与内河运行史》,当时铁路已经成为美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推动力。1906年,Luther Blake创立标准统计局,开创性提供约100家美国公司的财务信息,而这些信息此前并未公布过。1916年,标准统计局开始对公司债务授予债务评级,随后很快引入主权债务评级。1940年推出市政债券评级1。

国的铁路债券情况创办了穆迪评价公司,对铁路债券的信用进行了评级。1909年,约翰·穆迪在其出版的美国铁路公司投资分析信息手册 (Mood's Analysis Of Railroad Investment)中,发表了首次评价情况,对每一家公司的债券进行了评价,并在手册中排列了各种债券的评价等级,受到了投资者普遍欢迎。此后,约翰·穆迪的金融信息手册与评价的内容和范围越来越宽,从对铁路公司及其债券评价,扩大到了对工业公司和公用事业公司,以及他们所发行的债券的评价。1918年以后还扩大到了对外国政府在美国发行的政府债券的评价。

对于资信评级产生的解释则来源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或信息经济学。2001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Akerlof,1940-),斯彭斯(Spence,1943-)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42-)因“对不对称信息市场理论做出的拓荒性贡献”而共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只要存在市场就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即存在信息分散情况下的信息搜集、整理、加工和处理,以及形成的相应成本。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必然造成价格机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在资信评级伴生的债券市场、信贷市场,发行者或债务人的信息对于投资者或债权人而言是信息不对称的,就需要有专业的机构对发行者或债务人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和处理,并形成相应的成本费用。这种收集、整理、加工和处理需要相应的专业人员才可能进行,从而确定了所形成的成本费用并非所有投资者或债权人都可以承担,这就形成了资信评

1来自标普内部资料。

级生存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在债券发行和信贷发放前,通过资信评级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处理,则可以在较大程度上解决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解决债权债务关系形成前的“逆向选择”,跟踪评级则解决债权债务关系形成后的“道德风险”,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交易价格——利率的形成。

二、以信誉为根本:资信评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公信力所在

资信评级产生后靠着自身的信誉不断地发展和壮大,经历了从一般的传媒解决信息不对称到投资监管部门利用其结果对投资机构的监管过程(见表1)。显然在1975年以前,美国资信评级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政府机构对其进行认证,也没有政府机构进行监管,但是,资信评级却得到了美国有关投资监管机构的认可,规定允许或不允许投资某一信用等级的债券,以及根据不同的信用等级使用不同的折现率。

表1:美国投资者监管部门对评级结果的使用(1931-1975)2 序号 年份 条例内容 最低等级等级

数目颁布机构/条例出处 1 1931 允许银行对市场等级较低的债券进行标记

BBB 2 货币监理署、联邦储备系统调查

规定 2 1936 禁止银行购买投机性有价证券

BBB 未定义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及联邦储备系统联合声明 3 1951 向保险公司的较低等级债券强制征收较高的资金需求

可变不适用全美保险业协会强制保留条件 4 1975 强制要求经纪人给予低于投资级债券较高的折价率 BBB 2 美国证交会,标准净资本条例

(15c3-1)的修正案

在没有被政府有关部门认证、监管的条件下,资信评级的结果——信用等级却得到了投资监管机构的使用,其所依赖的是其信誉,即其信用等级客观、相对地反映了所发行债券的信用风险大小。

在中国的债券市场和债券评级的发展中,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投资于债券的信用等级进行了规定,对出具信用等级的资信评级机构也进行了认证。中国 2 “Credit Rating and Complementary Sources of Credit Quality Information”,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Working Paper, No.3-August 2000.

保监会的这一规定和认证,既是遵循国际惯例,例如美国投资者监管机构的认可,也是对中国资信评级机构信誉的假设性认可,即中国资信评级机构能够秉承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对信用风险进行科学的揭示。

那么,作为资信评级机构是否履行了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呢?或者说,对于投资监管机构是如何判定和决定使用这些评级机构的信用等级作为监管的依据呢?对于这个问题,除了资信评级机构的行为表现外,最主要的证据来源于资信评级机构关于资信等级违约率的统计。穆迪、标普、惠誉会公布违约率与信用等级映射的统计资料,其统计结果基本反映了高的信用等级对应低的违约率,低的信用等级对应了高的违约率。尽管在个别信用等级上存在着倒挂,即低的信用等级对应了相对高的违约率,但这些机构并没因此而隐藏或粉饰。这些行为及其长期的数据统计结果,反映了资信评级机构基本上做到了独立、客观、公正和科学的风险揭示。也正是因为这些行为和结果,培育了资信评级机构的信誉,使得投资者监管机构可以选择资信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作为监管的依据,以及风险管理的参数。

中国的资信评级机构由于处于发展的初期,而且发行债券的企业都是信用品质较好的企业,尚无违约事件产生,因此还不能建立起信用等级与违约率之间的映射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资信评级机构就信用等级的做出而言,没有保持其独立、客观、公正和科学的原则,就有关研究和统计分析表明,中国资信评级机构所评的发债主体信用级别,与所发债券的发行利率,在利差上基本形成了层次清晰的对应关系:即高级别的主体信用等级对应较小的利差,低级别的主体信用等级对应较大的利差3。

三、内嵌于金融体系并制度化的私人部门:资信评级属性的历史选择

(一)美国NRSROs制度的产生与资信评级内嵌金融体系的深化

正是基于资信评级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的功能及其基本的信用风险揭示功能,美国证监会(SEC)在1975年通过NRSROs认证制度对评级机构进行认证,其认证的基本目的与美国“交易商最低清偿标准之净资本条例(Rule 15c3-1,1975)”相对应。根据这一对应关系,可以看出,美国证监会通过NRSROs 3见《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报告(2009)》。

制度对评级机构进行认证,是基于对资信评级机构信任基础上的“交易商最低清偿之净资本”计算标准的统一建立。而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证监会的这一处理方式是美国投资监管机构以某一级别以上债券作为投资对象的承袭,而不同之处在于美国证监会建立了NRSROs 制度,对评级机构进行了认证。进一步而言,美国的这种以资信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作为监管标准的思想和路径依赖,既是对历史的肯定,也意味这一依赖将会得到加强。事实也是如此,资信评级从1975年开始到1999年左右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得到了加强(见表2)。

表2:美国涉金融监管机构对资信评级结果的使用(1975-1999)4 序号年

份 条例内容 最低等级等级

数目

颁布机构/条例出处 1 1975NRSROs 认可

交易商最低清偿标准之净资本条例(Rule

15c3-1,1975) 2 1982

简化投资级债券的披露要求 BBB 1 美国证交会通过的综合披露系统(修订号6383)3 1984简化非机构按揭证券的发行 AA 1 1984年国会发布的二级按揭市场增强法案

4 1987允许使用保证金贷款抵

付按揭证券及(以后的)外国债券

AA

1 联邦储备系统,T 条例 5 允许抚恤基金投资于高等级的资产支持证券 A 1 劳工部对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的放宽(PTE 89-88) 6 1989

禁止存贷款投资于低于投资级的证券

BBB 1 1940年国会颁布的金融机构恢复-改革法案 7 1991对货币市场共有基金持

有的低等级票据进行限制

A1

1 美国证交会,1940年投资公司法案条例2a-7的修正案 8 1992特定资产支持证券的发

行商可豁免注册共有基金

BBB

1 美国证交会,1940年投资公司法案条例3a-7 AAA

9 1994对银行和存贷款所持有的国际储备各部分的资产支持证券的资本支出进行强制性多样化

BBB

1 联邦储备系统、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储蓄机构监管署,追索和直接信用替代品提案 101998仅交通运输部能够对投资级项目提供信用支持 BBB 1

4 “Credit Rating and Complementary Sources of Credit Quality Information”,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Working Paper, No.3-August 2000.还包括新世纪的整理材料。

111999限制国家银行建立金融

分置机构

A 1 金融现代化法案,1999

根据表1到表2的美国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来看,基本把资信评级制度化于金融体系,从而使得资信评级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加强。从这一点看,把资信评级作为“金融体系的基础设施”并不过分。

(二)资信评级机构私人部门属性的历史选择

资信评级的信誉、解决信息不对称是资信评级能成为政府监管金融体系的基础设施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或者说,政府完全可以通过自身建立相应的组织或机构来评级,并利用这个结果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但是,为什么美国没有这么做,其他国家的政府也没这么做?

按照信息不对称理论而言,若由政府统一对发行的债券或信贷业务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加工,首先涉及的是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如果成本大于收益,则无法进行这项工作。但是,这里我们无法提供有力证据证明政府从事资信评级的成本大于收益。进一步而言,无法通过信息不对称理论中的成本-收益的核算来对政府行为进行证实。

但是,就政府能否对债券、信贷等进行资信评级的活动,历史上的英国则可以提供直接的历史证据。英国曾经为了抵御美国的评级机构,设立了全国统一的信用评级研究所,建立了统一的信用评级体系和标准,但是,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在英国信用评级研究所失败的原因分析中,大多数认为是英国建立的信用评级标准是绝对评级法,即把评级的方法与体系绝对化,这不同于美国评级机构的相对评级法,即通过相对要素对债券或信贷的信用进行评价。对于这一失败的结论是否正确姑且不去深究,但是,其中反映的一个事实是,即使通过政府建立起来的信用评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存在一定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

其次,如果政府建立了统一的评级标准体系,意味着评级的僵化,即缺乏市场竞争的资信评级,必然是一个理论、技术水平的统一化和标准化,必然使得评级完全走向了程式化的道路,束缚了评级理论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形成一个缺乏效率的评级市场。

再次,即使不存在政府建立统一评级标准体系的“僵化”问题,政府依靠自身建立评级标准体系,并用其结果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发生相应的信用风险(包括宏观经济正常运行下的个别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以及发生系统性信用风险下的金融机构的批量信用风险),其权责的纠纷就难以进一步厘清。即,发生这种信用风险的原因是政府评级机构的问题,还是监管不力的问题,还是金融机构的作为问题?难以辨别。正如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各方对市场化的资信评级机构的指责一样。而且,有理由相信,个别违约风险、系统性的信用风险人类无法避免,也无法100%的准确预知;有理由相信,评级机构即使不存在利益冲突,在人类科学技术目前能够达到的水平及人类的认知水平来说,资信评级中的错判也在所难免。

第四,政府建立统一资信评级机构的寻租行为与市场化资信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在2001年安然事件之后,对于资信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的指责不断;金融危机发生,对资信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指责达到了阶段性的高峰。但是,至今对于三大评级机构的调查,尚未发现三大评级机构在资信评级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利益交换事件。反过来,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收费机制(即发行者付款模式)从表面上看存在利益冲突,评级机构之间的相互竞争也会造成利益冲突(具体另论),但是,即使如此,是否政府建立统一评级机构(即使政府的资信评级机构是完全免费的行为)就不存在利益冲突?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用寻租理论加以解释,即即使是代表公权的政府行为,也会因为寻租而扭曲其行为。最为典型的事实可以通过各国的贪污腐败行为加以反映。也就是说,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也无法100%的保证其行为的完全公正。在资信评级领域,这种寻租完全会造成等级的失真,其程度有可能比市场化的资信评级机构更为严重。因为市场化的资信评级机构以其信誉为立足的基石,而政府的评级机构则会因寻租行为而以损害政府信誉来扭曲其行为。

既然政府(即公共部门)通过设立资信评级机构提供公共产品(资信评级)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难以避免市场化的资信评级机构(私人部门)可能产生的行为,那么使得选择市场化的资信评级机构作为监管的标准成为了必然的趋势。而这种趋势既克服了政府作为裁判者与运动员之间的矛盾,也可以促进政府与市场化资信评级机构的良性互动。

第五,不同资信评级机构评级结果的一致化趋势,为政府监管金融机构提供了相对统一的标准。尽管存在不同的资信评级机构,而且这些评级机构在资信评级中的标识系统、评级标准、评级技术等存在差异,但是,在评级结果上则存在一致化的趋势。同时,这一一致化的趋势可以通过违约率建立不同评级机构评级结果(信用等级)之间的映射关系,为政府监管金融机构提供了统一的标准。

第六,资信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包括信用等级、违约率、违约损失率等)为政府监管金融机构提供了风险计量的参数基础。即,政府可以通过资信评级的结果对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进行计量,从而掌握金融系统的信用风险大小。

(三)资信评级内嵌于金融体系的国际化

正因如此,在各国选择市场化的资信评级机构作为金融体系的“基础设施”的同时,巴塞尔委员会在巴塞尔资本协议II中,对银行风险的计量也引入了资信评级机构(见box I)。

Box I 资信评级与Basel II5

因此,根据资信评级的发展历史及其分析,可以知道资信评级是一个被不断制度化于金融、经济体系,被政府公权力认可的私人部门,并得到巴塞尔委员会的认可在银行风险监管中进行使用。这种被政府部门认可的资信评级机构,并不代表政府的公权力,也不改变资信评级机构的私人部门属性。正如政府部门认

5 United Nations,“Credit Rating Agencies and Their Potential Impact On Developing Countries”, No.18

6 January 2008.

可的食品安全企业、免检产品企业等,并不代表这些企业属于公权范畴,而只体现了政府对这些私人部门的一定程度上的信任;也正如政府对食品安全企业、免检产品等的认证一样,并不代表这些企业生产的私人产品属性而成为了公共产品,即资信评级机构所提供的资信评级仍为这些私人部门提供的私人产品,并非政府通过认证体系而采购的公共产品。

资信评级机构在行为上基本秉承了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在评级过程中能够跟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吸收和引进现代的科学技术进行信用风险的分析,其结果能够基本反映信用风险的状态及其建立起来的信誉,同时也在美国资信评级发展的示范作用下,世界的主要国家或地区在促进本国金融创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努力推进本国资信评级的发展。正是因为这种政府的推动作用、制度化趋势,把资信评级从一个世俗的私人部门推向了似乎具有公权力、世界影响力的神坛!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国际资信评级业呈现出评级机构集中化、业务全球化、受评对象深度和广度扩大化、技术方法模型化的特征。以穆迪、标准普尔为代表的美国资信评级机构,一方面继续不断开拓本土资信评级市场与业务,另一方面还把目光转向了全球资本市场。其他国家也纷纷建立本土化的资信评级公司,资信评级开始向全球扩散,推动着国际资信评级的繁荣和发展。

亚洲的资信评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日本是在大批本土机构到海外资本市场发放债务的过程中,逐渐接受欧美的资信评级,之后随着股票交易和债券规模的扩大,资信评级业的地位逐渐确立;印度资信评级业始于1987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仅用了10多年就形成了全国统一的资信评级市场;1985年韩国建立了本国的资信评级机构,政府对金融市场进行积极的开发和推进,规定公司发行超过一定数额的商业票据必须经过资信评级;1982年菲律宾、1988年中国、1991年马来西亚也相继诞生了本国的资信评级机构。

从资信评级机构的全球普及性看,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uilding infrastructure for Asian bond markets-settlement and credit rating [2004]”和国际证券监督委员会“Review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IOSCO

fundamentals of a code of conduct for credit for credit rating agencies[2007]”的报告整理,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六大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分别设有资信评级机构。具体而言,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家都设有资信评级机构,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设有资信评级机构,非洲的南非等国设有资信评级机构,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设有资信评级机构,南美洲的巴西等国设有资信评级机构,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国设有资信评级机构。资信评级机构在全球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建立,意味着资信评级在全球基本普及。

资信评级行业的全球化迅猛发展及政府的推动作用、制度化趋势,使得人们对于资信评级的认识逐渐的走向了神话的地步,以至于在苏联解体后,针对墨西哥1994-1995年的金融危机,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夸张的评论“我们可能再次生活在两极世界:‘一极是美国,一极是穆迪。美国能够扔炸弹把一个国家夷为平地,而穆迪可以贬低它的债券把它毁掉。’6”

同时必须认识到的是,随着资信评级的全球化,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对各国的资信评级机构进行并购,形成的垄断地位(见Box II),使得人们对于资信评级的神圣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Box II:亚太市场各国主要评级机构概况

6乔万尼·阿瑞吉贝弗利·J·西尔弗等著,王宇洁译,《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P8,三联书店,2006年7月第二版。

Source: BIS - Building infrastructure for Asian bond markets - settlement and credit rating [2004]. Moody’s annual report 2007. McGraw-Hill annual report 2007. Fimalac annual report 2007.

资信评级走向神坛的另一个观点是三大评级机构与美国强权⑺之间的关系,认为三大评级机构是美国强权的全球表现、掌握着全球金融话语权与定价权。事实上,这种逻辑是不成立的。毋容置疑,三大评级机构顶着美国强权、美国模式的光环,以跨国经营、百年信誉树立了自己的权威;但是,就金融话语权和金融产品定价权来说,评级机构概不具备这个能力,而真正具备这些能力的是美国金融市场的规模、金融产品的丰富程度、金融机构的实力等。在金融市场上真正呼风唤雨的是华尔街的那些金融集团,他们通过研究机构掌握资本市场的话语权,通过资金运作掌握资本的定价权。

金融市场至少包括了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金融期货市场、期权市场、黄金市场,而资信评级机构能够发挥作用的主要是债券市场、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信用风险披露,而在更大的金融市场上基本无所作为,在一般投资中更是无所作为。而金融机构,尤其是美国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则基本在所有金融市场上进行运作,包括研究报告的披露、资金的运作等。这些金融集团的“言”、“行”确定了资本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如果把这些金融集团的“言”、“行”附会于资信评级机构,显然既是对资信评级机构的神化,也是对资信评级认识不足的表现。

资信评级机构能够造成系统性风险吗?资信评级基本坚持审慎的原则,对于信用等级的调整大多在风险已经暴露的条件下进行调整,而这一调整却会产生“扳机性”作用,即由于对某国、某重要企业或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调整,使得投资者产生两种基本的行为:第一,根据监管要求不得不对手中的资产头寸进行调整;第二,头寸的调整引起的“羊群效应”、“传染效应”。而这两种基本的行为则容易引起金融市场的结构性波动,甚至系统性波动,从而产生了系统性风险。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羊群效应”。

那么其中的逻辑关系是:风险的发生——等级的调整——投资者头寸的调整——结构或系统风险的产生。显然,风险的发生是诱因,等级的调整是因应,而不是等级调整导致风险的发生。因此,等级的调整是对应着风险 。而世界经

济一体化、全球化,使得国家经济之间的依赖性、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普遍提高,因一国的主权信用风险、重要金融机构或企业的信用风险产生而诱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是存在的,即资信评级机构对一个国家的主权信用风险或重要金融机构或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调整,意味着相关的国家主权信用等级或金融机构、企业的信用等级也将可能被调整;与此相对应,投资者对相应的资产进行重新配置也成为必然。即便不存在资信评级机构 ,在一国或一个企业或金融机构发生风险后,投资者的这种资产重新配置的行为也是一种必然。这种由于投资者头寸调整或资产的重新配置而因应风险的行为而形成的系统性风险,属于经济或金融系统的正常扰动;而资信评级机构的行为只是被制度化、神圣化的条件下,在风险发生后,不得不发出的风险“指令”而产生的“扳机”作用。

我们关注到2010年04月25日的报道《美国参议院调查文件:高盛做空房市引发次贷危机》7;如果此事属实,则完全符合金融市场的“羊群效应”理论,也只有高盛这样的投行,具备羊群头羊的资格,如果此事属实,也符合定价权是金融机构竞争实力的假设。

五、金融危机对世俗行业的渴求与苛求:资信评级业从神坛走向世俗

与资信评级制造了系统性风险论点相悖的观点则是,资信评级机构未能发现并及时对金融危机进行预测或披露。这种观点与把资信评级神圣化一样,只是从神圣化的另一个角度把资信评级神圣化,即资信评级机构可以对系统性风险做出精准的预测。

对于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和预测,不仅仅资信评级机构在进行,包括金融机构、政府研究机构、专业性的研究院所、政府宏观调控部门等都在进行,如果说这些研究机构和宏观调控部门无法预知的系统性风险,资信评级机构能够预测,显然是高估了评级机构的能力和水平。用中国一个高官的话说:“资信评级是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俗人从事的行业。”精妙之至!

对于系统性风险的预测,在亚洲金融危机(1997)、韩国金融危机(1998)等时,资信评级机构并没有能够准确预测,而且对于东南亚国家的主权信用风险的判定也是不准确的(见表3)。

7资料来源凤凰网:https://www.doczj.com/doc/ea13429651.html,/stock/special/lkltn/20100425/2103167.shtml

表3:1997-2002穆迪、标普国家主权信用风险评级失败的统计8

穆迪和标普对部分国家主权信用风险的错判不表示着对所有国家主权信用风险的错判,这意味着在大多数情况下,资信评级机构对主权信用风险判定的基本正确性,但是,对于因一个国家的系统风险而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判定能力,显然评级机构在能力上还是存在不足。这种能力的不足在亚洲金融危机(1997)的时候已经得到了反映。

在此次美国金融危机诱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中,标普、穆迪和惠誉已经调低了欧洲希腊的国家主权信用等级,欧洲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评级机构在此中发挥了“推手”的作用,似乎表现为评级机构“助燃”了欧洲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信用风险。对此,需要回答的是,作为以信誉为生存基础的评级机构,是否应该调整这些国家的信用等级?信用等级的调整幅度是否合理?是欧洲这些国家首先风险暴露进行了等级调整,还是等级调整后风险暴露了?

显然,资信评级机构不仅对于国家主权信用的判定是相对的,对于金融机构与企业的信用等级判定也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表现为几个方面:第一,评级的标准是相对的,只给出了相应的评级特征要素,而没有相应的权重赋予;第二,等级的确立是相对的,是一个案例接着一个案例的判定思维模式,即企业或金融机构之间的相对比较得出信用等级;第三,评级结果的统计是相对的,即信用等

8 United Nations,“Credit Rating Agencies and Their Potential Impact On Developing Countries”, No.186 January 2008.

级验证的违约率通过相对指标加以反映;第四,评级机构对于等级的预测也是相对的,即在正常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环境下的信用等级预测,如果发生出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包括法律的、操作的、道德的、政治的等突变量因素的干扰,这些判定可能失效;第五,评级的相对性也反映了在评定中存在无意错判的可能,这种无意的错判一是传统经验失效的反映,一是案例累积传递中的误差累积。

资信评级机构对系统性风险预测的能力不足、评级技术的相对性缺陷(当然绝对的评级思路也存在着缺陷),以及资信评级作为私人部门的属性使其存在的利益冲突客观性,决定了资信评级和其他行业一样,都是世俗性的行业;资信评级机构的企业化特征也决定了其世俗化的特征。

既然是世俗化的行业或企业,那么资信评级机构就应该像其他行业一样受到政府的监管,使其尽可能的发挥解决信用风险不对称的功能和作用,而减少其利益冲突等方面的负面作用。

六、内嵌于金融体系的制度化安排:资信评级行业的国际化监管选择

资信评级已经内嵌于金融体系并形成了监管机构监管金融机构的制度,但是资信评级的世俗化所体现出来的利益冲突,使得资信评级必须受到监管的制度化安排,才能使得金融体系与评级体系的监管形成一个封闭的回环,才能促进资信评级的健康发展。

在2001年安然事件之后,不仅美国证监会而且有关国际组织,包括国际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如何对资信评级进行监管开始了积极的探索。2007年开始的以美国金融危机诱发的世界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使得2009年20国集团接受国际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IOSCO)的关于资信评级机构的国际监管标准,对资信评级机构进行监管。

无论是国际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还是美国证监会、欧盟等,对资信评级机构监管的共同点都体现在尽可能的减少利益冲突,要求资信评级机构增强透明度、公开相应的评级标准和程序等。

在国际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资信评级监管标准的指引下,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探讨和制定适合本国的资信评级监管标准,其中,印度的监管标准

9对于各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第一,印度要求披露利益冲突和酬劳支付方式的披露。有评论认为,发行债券的评级对象向评级机构支付费用的“发行人付费模型”损害了评级机构发行的评级和评级分析的质量。从实践看,全球大多数的评级机构都是使用“发行人付费模型”。其他的模式都是不可取或不可行的,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因此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建议继续使用“发行人付费模型”。但是,在此模式下需要提高向公众披露信息的透明度,这些信息包括对利益冲突的披露、酬劳支付方式的披露等。

第二,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评级机构建立自己的内部行为守则管理其内部运作,并作为雇员履行其职责的基准。这些规范条款包括卓越的保持专业技能和标准、完整性、保密性、客观性,避免利益冲突,股权和权益的披露等。其条款还涉及评级委员会的建立和管理以及服务于这种委员会员工的职责的程序和指导方针。目前,一些已注册的评级机构在印度证券交易所列出了其管理规范,其评级行为受到这些规范的约束。然而,还有一些已注册的评级机构尚未建立自己的管理规范。

第三,印度要求建立由各评级监管机构代表组成的常务委员会。该委员会审查并监控有关评级机构的问题。

第四,印度要求评级机构对违约率和评级迁移的披露。为了使公众能够更好的判定一个评级机构评级的质量,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强制要求评级机构披露其总结的违约率和级别迁移情况。这种披露还应该包括计算方法。对于发行方已违约,但评级机构的最近一次评级将其发行的金融工具评为投资级别的所有实例也需披露。

第五,印度要求市场投资者谨慎使用评级。市场投资者依靠评级结果进行投资分析,然而,有人指出,应禁止对评级结果的过度依赖。公司应用资信评级时应进行压力测试,评估如果信用级别大幅降低后对其投资组合的影响。

9来源于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整理材料。

第六,印度要求评级机构披露对IOSCO法规的遵守情况。IOSCO法规要求评级机构公开披露其行动守则,并描述其行动守则条款是如何完全的遵循IOSCO 的有关资信评级机构的活动的条款以及IOSCO的资信评级机构行为守则原理的。如果评级机构的行为守则偏离IOSCO条款,评级机构应该说明存在偏离,并解释其原因。

就印度的这六点基本规定而言,最为推崇的为披露利益冲突和劳酬支付方式。这点规定意味着,印度清楚认识到利益冲突的不可以避免性,但是,要求其进行披露。

在国际评级监管标准形成与贯彻的同时,国内产生了一种呼声,即希望建立一个国际的评级技术标准,这显然是一种虚幻的想象。英国试图建立一国的统一评级标准都失败,在一个全球范围内建立统一的评级技术标准岂不是幻想?而且,即使这一国际统一的评级技术标准建立,那么,还需要世俗化的评级机构吗?统一国际评级标准下的资信评级是否具有效率?如何可以保证国际评级标准下的资信评级不存在利益冲突?市场经济就必然是市场化的社会10,只有通过监管,把市场纳入社会体系,才可能尽量避免市场化社会的负面作用。因此,试图通过评级技术标准的国际统一就可以解决利益冲突是一种幼稚的幻想,只有加强监管才是真正的出路。

三大评级机构已经在全球进行了布局,形成了跨国经营体系,并确立了全球性的权威,本国评级机构要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的评级体系中发挥作用,就需要丢掉幻想,在国际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资信评级监管标准下,努力提高本国资信评级机构的技术水平、培养本国资信评级机构的信誉和公信力,立足本国、服务世界,其话语权自然而生成。任何不顾自身信誉、技术水平提高,而想获得评级行业话语权的想法都是一种幻想。进一步而言,在现有评级体系格局下,丢掉评级技术国际标准的幻想,坚持国际监管的标准,是我们能够与国际评级机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积极向上、努力服务国内外投资者、赢得世界尊重和获得话语权的最佳出路。

因此,在金融危机之后,资信评级的国际化不是体现为评级技术标准的国10波兰尼,《大转型》。

际化,而是体现为资信评级机构的跨国经营、体现为国际统一监管标准下的合规性经营和发展。

结论

从资信评级的历史演进及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

第一,资信评级的产生源于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为投资者提供服务。

第二,资信评级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政府部门的认可,源于资信评级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揭示基本上能够揭示微观主体、债券和国家主权信用风险。

第三,资信评级的社会认可、政府认可,使得资信评级逐步内嵌于经济制度,成为金融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成为金融的基础设施。

第四,资信评级的社会认可、政府认可及其金融的基础设施化,并不改变资信评级机构的私人部门或企业化属性,也不改变资信评级机构产品的私人产品性质,更不具有公权力。

第五,资信评级机构的私人部门属性和评级产品的私人产品特征,规定了资信评级是一个世俗化行业,它不应因其社会的认可、政府的认可而神圣化;资信评级机构更不能因三大评级机构的作为以及头顶的美国光环而被神秘化。

第六,资信评级的世俗化也反映在评级方法、程序、标准和结果的世俗化上,资信评级机构不可能超越现代的科学技术、超越其他的研究机构,对系统性风险做出准确的判定,也会和其他研究机构或自然科学的实践一样,存在着失败的判定。但是,只要其评级的结果在统计上符合等级与违约率之间的映射关系、符合大数定律,就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

第七,资信评级的世俗化也确定了资信评级自身在市场化条件下,难以完全避免利益冲突,这与政府部门的腐败一样。加强对资信评级的监管是促进资信评级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任何以资信评级的世俗化而过分贬低资信评级、以三大评级机构的权威性而误导资信评级的言论,都是别有用心的、不切实际的,既

是对资信评级历史演进的否定,也是自身缺乏信心的表现。

历史学科质量分析报告范文

历史学科质量分析报告范文 时光匆匆,转眼间一个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又宣告结束了,现将八年级历史试卷作如下分析,作为本学期的质量分析报告。 本学期八年级历史试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闭卷考,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第二部分为学习过程评价,考核学生平常学习历史各方面的情况。第一部分闭卷考总分为80分,共有五大题,分别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这一部分学 生的得分率为60%。得分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复习时对基础知识强调得多,对学生的督促较到位,学生也能积极配合。失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今年的选择题题目过于灵活,学生容易对答案产生“拿不准”的心理,在这种情形下失分的可能性较大。 二、填一填,说一说。(14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列强 侵华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示。这一部分学生的得分率为57.1%。得分原因是复习时曾给学生们强调过列强侵华战争及战争的影响。失分原因为强调力度不够,同时有一部分学生在复习时不够认真,对知识认识缺乏系统性。 三、比一比,说一说。(10分)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 阶级、不同派别的中国人一次又一次探索活动的认识。这部分得分率为50%。得分原是因为讲课和复习时这一部分知识曾作为要点强调过。失分原因为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不牢靠,做题时不够认真细

致。 四、看图画,忆历史。(18分)主要是考查学生图文 结合,再现历史的能力。这一部分得分率37.2%。得分原因为学生对“应继承什么样的五四精神”这样的设问都能有话可说。失分原因为学生对怎样为五四运动写解说词不清楚,对五四运动相关知识识记不牢。 五、读一读,做一做。(18分)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 理解、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这部分得分率52.2%。得分原因为题型设计较好,学生都能有话可说。失分原因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较差。 通过对以上各题的分析,发现自己在这一学期里教学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如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够,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够有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看图识图能力,表达能力培养还不够等等。同时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不够,大胆发表自己看法的积极性不高,复习时认真刻苦性不够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1、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创设情境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2、加大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力度。3、加强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看图识图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4、注重对学生历史联系现实的强调。5、加强对学生的导优辅差工作。并尽量通过以上措施和方法,力争把历史教学工作进行得更好。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请按实际情况需要自行编辑

浅谈新时期的秘书工作

浅谈新时期的秘书工作 1 新时期秘书工作的主要特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的运行机制正在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当市场经济成为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时.秘书工作出现了新的特点. 1) 秘书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是一项巨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没有现成方案可供采用的伟大事业.同时.在改革时期,情况复杂而多变.这种情况.意味着决策的难度比过去大.各级领导作为不同层次的决策者.单凭个人的经验.才智.或者单凭抽象的理论条文.其决策的成功率是不可能高的.这就提出了一个决策科学化的任务要使决策科学化,就得充分发挥参谋部门的作用,依靠大家的力量和智慧.秘书部门处在领导机关的中抠部位.一方面.秘书人员要准确而迅速地协助领导处理大量的日常事务.使领导能够集中精力于决策工作;另一方面.秘书人员又要利甩自己了解上下左右情况的有利条件,协助领导进行决策.包括提供有关的信息.开展专题调研.协调各方面的不同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改革愈是深入.社会愈是发展,秘书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就愈是重要.领导就愈需要秘书人员成为得力的参谋助手.

2) 秘书部门遇到的矛盾更多.协调任务就更重 改革时期,实际生活中的矛盾错综复杂.暴露得相当充分部门之间的矛盾,地方之间的矛 盾,部门与地方之间的矛盾,通过各种渠道纷纷反映到领导机关来.这些矛盾往往都是一些难 题.从本质上看·有些是属于新旧体制的矛盾.有些是属于权利方面的矛盾.有些是属于认识上 的矛盾.有些是属于主观疆望与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反映到领导机关.秘书部门不 能简单地把它们交给领导,而必须弄清楚矛盾的来龙去脉,把有关部门找来进行协调,寻找矛 盾各方的共同点.集中各方意见的合理成份,然后从全局利益出发向领导提出解决矛盾的建 议.可以说.秘书部门现在是天天处于各种矛盾的漩祸之中,心调的任务空前繁重. 3) 秘书部门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更大 对决策机关来说,信息是程重要、很宝贵的.特别是在改革时期.在发展商品经济的条件 下.更是这样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当然不会有正确的决策,而如果没有足够的、准确的 信息。同样不可能有正确的决策.改革本身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使得

九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九年级(上)历史期末考质量分析 杨顺国 一、试卷分析: 1、基本情况:考试时间9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题型包括单选题、材料解析题、探究活动题等。 2、考察范围:九上整册。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围绕中考。不论从题型设置还是题目创新意图上,都紧靠中考要求。 (3)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注重分析。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但是分析性较强,学生处理问题时有一定难度和灵活度,不死记硬背。 二、成绩分析: 最高分94分,高分段人数比之前略有减少,不及格人数略有增加。对于优秀学生,是展现才华的好时机,对于中等偏上学生,有较大挑战,需要较强的临场心态和应变能力,对于中等学生,是一次适当的刺激,对于基础薄弱学生,如果认真听课看书,想考及格也不难。具体情况如下: 班级科目参试人 数总分平均分及格人 数 及格率

56班历史41 2499 61 26 57.8% 57班历史40 2565 64.1 27 64.3% 56班数学41 1519 37 5 11.1% 三、考情分析: 1、展现优势: (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得出答案。 (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时间、地点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很大,且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材料及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初中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初中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 告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三屯镇初级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七、八年级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组织考试与阅卷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我校于2018年1月29、30日两天进行,应考人数为595人,实考人数为591人。考试期间组织严密,教务处统一安排了考务,共设10个考场,七、八年级在同一考场交叉,前后不同级、左右不同班。为保证考试成绩的真实有效,教务处强调了考试纪律及监考教师的职责,频繁巡考,统一集中订卷等方式加大对考试纪律的检查,在考试期间发生的违纪现象记大过一次,试卷以0分记,坚决杜绝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阅卷采取的是分年级分科流水作业,确保教师对同一题的评分标准一致,各科统一安排了、固定地点,保证了批卷过程严谨、认真。 二、试卷来源及评价 本次考试,所有科目都由县教育局命题,试题难度总体中等偏易,部分偏难。试题质量较往年大为提高,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兼顾,部分学科极少量试题出现了考点不明现象,影响了考试成绩,但影响不是很大。 三、考试成绩分析: 从学校提供的数据和县教育局成绩统计表的数据反映出来的问题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校内各班学科成绩之间的不平衡,有的班级优分人数偏少。 就全校最高分和最低分来看:政治最高96分,最低32分;语文最高113分,最低15分;英语最高109分,最低17分;数学最高120分,最低1分;物理最高94分,最低2分;历史最高94分,最低8分;地理最高95分,最低12分;生物最高99分,最低16分;总体来说最高分与最低分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数学科尤为突出。

考试质量分析报告范文三篇

考试质量分析报告范文三篇 考试质量分析报告范文1 考试成绩分析: 本次其中考试成绩如下: 一年级数学参考人数19人,总分869,平均分45.74,及格率31.58%。六年级数学参考人数21人,总分622,平均分29.62,及格率9.5%,优秀率9.5%。 透过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整体上不理想。相当一部分学生考试时间控制不当,无法在既定时间里完成做答,还有一部分一年级学生才考了20多分钟就交卷了,影响了水平的发挥。试卷中最不理想的是计算题和运用题。 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不够好,如:学生不能认真审题,认真答题,体现在列式计算后不写单位名称。还有的在解应用题后不写答案等。 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扎实,解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3.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尤其是学困生的正确率太低,算理不明,不能灵活的运用简便方法。部分学生能列出应用题的相应的算式,但最后算错了。 4.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或训练的不

扎实。 5.学生对题型不够熟悉,在答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信心不够。 6.优秀率整体偏低,尖子生不突出,学困生数量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7.两极分化严重。学生间的两极分化严重,学习程度参差不齐,优差悬殊,学困生很难跟上学习的步伐,给教学和辅导带来诸多不利。 今后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1.在教学中要实行分层教学,确保尖子生在打实基础的前题下,能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2.加强数学基本功训练。例如口算、速算、计算中的巧算,常用数值的强记等。另外就是要经常性的的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科学编制一些简易又能强化学习结果的材料,给学生解题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解答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学生的日常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细心审题、认真做题和进行检验的良好习惯。 4.注重拓展提高,强化思维训练,不能死教教材。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做到“一题多变”,平时多收集资料,特别是要多整理易错题、灵活题、实践题,在讲解时要讲清讲透,努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迁移类推、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培“优”助“困”,让所有学生都有发展。针对部分学困生,

第二章:秘书工作的起源和发展

个人收集整理-ZQ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我国历代秘书工作与秘书制度,简要了解国外秘书工作地概况,从中认识秘书工作规律,真正理解秘书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地作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秘书工作与秘书制度地演变,要突出国内战争时期与建国后秘书工作制度极其特点,使学生能较全面了解我国现阶段秘书工作及发展进程.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了解社会环境和主要服务对象地历史性变化对秘书工作地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地作用三、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节我国秘书工作地起源(学时) (一)秘书与秘书工作地起源 、我国秘书工作地起源 我国地秘书工作源远流长,如果要寻溯其源头,必须先弄清楚秘书工作赖以产生地条件是什么?也就是产生秘书工作地标志是什么?关于秘书工作产生地标志是什么,历来学术界有两种不同地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秘书工作是随文书地产生而出现地”.因此,公务文书地出现也就是秘书工作地出现.第二种观点认为“秘书工作地产生必须具有两个条件:文字和领导部门地社会组织.”这两种观点都把文字出现作为秘书工作产生地前提条件.但秘书学地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早在文字出现前几百年,就有了为部落首领提供辅助服务地秘书工作,因为文字地出现并不是秘书工作产生地前提条件.而且把文字地出现作为秘书工作产生地前提,是基于这样一个推论:有了文字才会有公务文书;有了公务文书才会有撰写、处理和保管公务文书地秘书人员,才会有秘书工作.这一推论一个隐含地前提是:秘书工作就是有关公务文书地工作,没有文书工作也就不会有秘书工作.而这一前提是不符合现代秘书学观点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我们还是从秘书地定义来看,“秘书是专门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及日常实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服务地人员”,从理论上说,当社会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并形成相对稳定地领导人或领导集团地时候,为这些领导提供“参谋性、助理性”服务地秘书工作也就随之出现了,而不管这时是否已经有了文字和公务文书.因此,社会组织领导人和领导集团地出现,既是秘书工作产生地必要条件,也是秘书工作产生地充分条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产生条件:社会组织领导人和领导集团地出现. ()产生时间:根据这样地产生条件推断,秘书工作地源头大约是距今余年前地皇帝时期.考古学证实人类最早地社会组织是原始人群.但是,原始人群地组织结构极其简单,其成员只是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以谋生存,没有形成发号施令地领导者或领导集团,因为不具备秘书工作产生地条件.一直到传说中地黄帝时期,华夏土地上出现了若干部落联合而成地部落联盟,当时黄帝是中原最大部落联盟地首领,特别是后来征服了炎帝部落,人们拥戴皇帝为“天子”,其他部落表示服从命令.由此可见,部落联盟组织是一个很大区域地最高行政组织,内部有相当严密地管理系统,不然就无法解释它能够发动指挥大规模地战争行动.据古籍记载,为了适宜管理地需要,黄帝设置了官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到东汉汉桓帝时,朝廷设立了“秘书监”,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负责掌管国家秘密图书典籍,此时秘书地含义已经由指物转向指国家机关地一种官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 / 1

九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九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质 量分析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九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总体结构与特点 1、试卷结构 本卷为开卷试卷,共两大题29个小题,总分100分,题型分选择题和综合题,分值比为50:50。1—25题为单项选择题,其中1—6小题是考查世界古代史,7—17小题是考查世界近代史,18—25小题是考查中国近代史,26—29小题为材料分析综合题,其中26小题13分,考查世界近代史,27小题10分,28小题13分,均考查世界近代史,29小题14分,考查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与中国史的分值比为70:30. 2、试卷的主要特点 (1)立足基础,设计灵活 命题能紧紧围绕教材,以新课程历史课标为指导,没有出现偏题和怪题,试题立足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套试卷能够从书上直接翻阅到的题目很少,绝大部分的题目都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分析、比较、演绎、概括才能解答出来,试题内容来源于课本,但设计上显得灵活多变。 (2)时代感强,凸现时政热点 试题时代感在选择题第2、3、7、12、18、20、23、25题及综合题第28、29题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其分值为47分,约占总分的一半。内容联系到近期各地召开的两会及上海世博会,关键时期应对的改革,中日关系,两岸关系,中国的崛起等内容,尤其是是第29题,以中国的屈辱与崛起为线索,激起学生思考中国在当今世界应对金融危机的作用,不得不保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实现

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发人深省,引人深思。这些题目紧扣时事,却又未脱离学生学习、知识及能力范围。 (3)概括性大,立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概括性大,突出表现在选择题5、7、8、11、18和四个材料分析题上。其中综合题均是大跨度,高概括题。第29题一个题目考了整个中国近现史的发展过程,可谓高度浓缩。这些题目充分考查了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4)做到学科渗透,注重课程合作 在新课改中,每一个科目都不可能是孤立,封闭地学习,他们相互渗透,相互整合。这份试卷也很好地贯彻了这个精神。如第28题,要求学生根据图表,说明问题,表达理解。这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又考查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二、考试质量及试题评价 1、成绩分析 参考人数64人,平均分,优秀率0,及格率61%。 2、从上述数据可看出,本卷试题总体偏易,能照顾大多数同学,特别是能够充分激起中下层水平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且试题区分度适中,较能看出优秀与中层生的差别。 三、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问题:尽管开卷,但还是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主要是某些学生对历史重视不够,缺乏兴趣,致使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愿了解。 2、未充分理解题意,盲目答题。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出现不应的错误。比如第20题,学生对关键词“继之”忽视,走马观花,以致出错。

期末考质量分析报告(教师个人)

武威二十三中(八)年级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地理)质量分析报告 任课教师:周登博 任课班级:八年级(1)(2)(3)(4)(5)(6)班 一、成绩统计 1.成绩统计表(保留一位小数) 2.分数段统计表(单位:人) 二、检测成绩分析说明 试卷共22道题目,主观题2道,分值占比33.33%,客观题16道,分值占比66.67%;学科总分50,本次考试年级最高分50分,

最低分5分年级平均分34分。 以全年级学科平均分来衡量,这次考试本年级高于学科平均分的学生人数较多,相应高分段的学生人数密度来的较大,而低分段学生的成绩拉扯全年级本学科平均分较为显著。本次考试,将总分分为一、二、三档分档线,分别而设置成54分、48分、42分。通过科学分解,地理学科的一、二、三档分数线分别是:54、48、42。一档线学生人数累计较多的班级是1班、6班,二档线学生人数累计较多的班级是4班、2班,三档线学生人数累计较多的班级是3班、5班。各班中有的学科成绩较高的学生比较密集,有的学科成绩较低的学生比较密集,高分段学生密集的班级排名:1班、2班、6班、其中2班高分段人数最多;低分段学生密集的班级排名:3班、5班。其中5班低分段人数最多。 三、存在的问题分析、说明

本学科的整体难度把握: 0.63,学科试卷要求有点偏高,试卷难度偏难。分别从客观题,主观题试题难度分布结构看,这次考试 试题的难度分布情况见下表: 从试题难度分布中可看到,本学科试卷中,其难度设计的考虑 还比较周全。试题的难度分布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分布有直接的影响,它反映了命题者的命题指导思想。对试卷总体难度的把握与设计时,一定要多从试题难度的分布结构上来思考。试卷共22道题目,综合题2道,分值占比33.3%,选择题20道,分值占比66.7%,学科总 分60分,本次考试年级最高分60分,最低分7分,年级平均分44.7分。 本次考试卷内容涉及到八年级地理第一章内容,对北方的自然 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及工业发展等均有考查。 具体内容为:选择题第1、2、3以及填空第11、12涉及南北方的地理差异;选择题第4、5小题,填空第16小题涉及中国不同地 区的农业特征,综合题第18、20小题题涉及自然环境中的地形地势和河流;选择题第6、7小题,填空第14、15小题,综合题第19小题涉及北方的自然环境,农业及工业发展等均有考查。 四、改进的办法及措施 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课堂中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地渗透教材的重点,难点;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 学生的分析能力,多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2.在课堂教学的练习环节,多出示地图,帮助学生识记地图, 把握好地理课教学的特点;在课后练习巩固的时候,除了识记知识点,还要多设计填图题,在不断地记忆中加深印象,最终掌握。

九年级历史试卷及质量分析报告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历史试卷及质量分析报告 苟堂镇初级中学 梁留超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历史试卷及质量分析报告经过两天考试,一天集中评卷,期末考试工作已圆满落下帷幕,本次考试是在新密市教体局教研室统一时间、统一命题下进行,能客观、公正、公平地评价上学期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为确保今年中招考试我校九年级历史教学质量能再创佳绩,特对本次考试做如下质量分析: 一、试题评价及命题建议: 1、本着既依托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围绕课程标准,教 材的要求进行命题。 2、本次检测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识图能力的考查,分析 问题能力的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3、试题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注重学生知识综合运用比较能力 考查。 4、试题表述形式规范,陈述语言简洁、无歧义,注意图文匹配, 插图准确。 5、试题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考察。 二、九年级历史学科成绩统计:(参试人数:312人) 我校今年九年级八个班,全部是平行班,学生起点是相同的,下面特对本次考试成绩统计如下:

三、本次考试存在问题及失误原因: 1、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准确。如选择题第9题。这是一个复选项,被选项有6个知识点,要求选择符合题意的一组是,要求考生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必须熟练掌握。选择题第15题,有些考生对一些历史事件时间掌握不清楚,导致排列顺序不清楚。 2、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较差。 第23题第1小题新经济政策特点有些学生回答不清楚。 第25题第2小题英国人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力争福州开埠原因,很多同学解答不出来。暴漏出学生学习知识不够灵活,变换以下问法导致分析不出来。 第24题第1小题有些同学不会根据示例解答,不能认真审题,没有看清楚时间20世纪40-90年代初,维护工具是哪个组织。从国际关系格局中是两极格局,从形成标志是雅尔塔会议,但是从时间上可以看出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3、解题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选择题可用排除法和筛选法。材料分析题,不能将材料置于教材所学相关知识有机联系做出解答。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备课组长:武宇红 一、教学情况: 从以上数据可得,本次历史期末考试均分66.71,优秀率为14.01%,及格率为74.15%,期中考试优秀率10.63%,及格率85.99%,由此数据可看出学生文理科的偏科现象逐渐显示。各班级均分最高71.63分,最低64.43分,相差7.2分,除去3班外,各班相差不大,相差在3分之内。这是近两个月以来,基本上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每位教师认真二次备课上课的成果。 二、试卷分析: 1、试卷以现行教材为依托,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题目容量适中,难度适中,无怪题、偏题,试卷中还出现了一些多次做过的题目。 2、试卷组成和结构:本次试卷分为选择题、材料问答题,两者比例为6:4。题型仍采用单项选择题与材料题两大类;单项选择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材料题有2大题,共40分。 三、学生出错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仍然是一个大问题,70分以下的学生,尤其是不及格的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就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记忆模糊。 (2)审题不清,很多学生存在看题只看一半就做题的坏习惯,看题不够全面。 (3)理解不到位,选择题题意与每项选项理解不够透彻,对于知识点的本质理解以及教材相关知识理解不到位。

(4)利用史料的能力不够好,不能全面利用材料,不能通过材料分析出题目要求的答案,有较多同学经常脱离材料作答。 (5)学生逐渐显示出文理偏科的现象,不能很好的利用课堂时间,学生作业完成也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6)课时紧张,几乎没有时间来给学生讲解题目,而历史学科的性质却是每堂课的知识容量都很大,很难实现在课堂上落实题目的目标。 四、以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集体备课,认真编写教学案和批改作业。当没有时间落实题目讲解时,课堂的有效性及作业的批改显得尤为重要。 (2)强化基础知识巩固: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多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基础知识,将书本知识条理化。 (3)加强课堂管理,从学生考试成绩的状况结合学生平日课堂的表现得出,课堂纪律的良好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以管理促教学,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 (4)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在课堂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将历史对学生思维提高的重要性渗透于课堂之中。并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更加爱上这门课。 (5)平日讲课多注重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答题习惯,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注重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6)从本次考试数据可知,历史科目优秀率相对较高,及格率相对较低,今后的目标就是保住优秀率并有所提高,关注那些想学却不知道怎么学的学生,严格执行学校“提高、促中、帮困”的教学理念。

小学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XX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工作已经结束,?这次考试 1-6年级由县教育局统一出题,联校组织考试(四五年级全县统考)。现对我校 (1-6年级)各科成绩做如下分析报告:? 一、试卷评价方面 本次考试由县教育局统一命题。各科试卷,内容覆盖面广,重点突出,有一定的代表性,试卷题量适中,难易适度,有一定的层次性,较好地体现了 《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目标体系,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较全面地检查了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考试质量方面 二、成绩取得方面:? 1、立足基础,恰当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语文学科大部分学生对拼音、生字、词等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说明任课教师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加强训练,反复巩固,常抓不懈。本次考试中学生基础知识的得分率较高,书写、看拼音写词语、组词、联系上下文选择词语、古诗名言积累等学生掌握比较熟练、牢固。? 2 、关注差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收获。?

将开放题引入试卷,引入教育评价,试题反映的不仅仅是“会”与“不会”、“对”与“错”,也反映对问题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为学生提供自己进行思考并用他们自己的观点表达的机会,要求学生建构他们的思维反应而不是选择一个简单的答案,允许学生表达他们对问题的深刻理解。? 3、题型灵活多变,体现课改理念。? 试题注重学生动手、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动手画一画,解决问题等学生的 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 四、存在问题方面? 从整个学科考试情况来看,存在问题比较大的是科学学科,主要原因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缺少教师,一人担任多个班级或不同年级课程。下面以语文、数学两科为例分析:? 语文学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盲目复习,忽视基本功训练。? 学生书写不规范,习作中错别字较多,对易混淆的字,各年级都有部分学生没有完全掌握,导致失分,其实,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到技能的形成,需要一个实践操作、反复训练的过程。? 2、急于求成,缺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一年级学生灵活运用能力较差,不能照样子完成类似的问题,看图写话 时部分学生表达能力较差,写话格式不正确;中、高年级语文教师对一些很重要的基本运用训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少长期的、反复的、坚持不懈的训练,使学生基本功较差。试卷中无论是作文还是阅读理解回答问题,都出现较多错别字。其实,语文能力无外乎听、说、读、写,只要老师们持之以恒的坚持多读、多写、多听、多练、多记、多问,养成良好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永嘉县教育局碧莲学区 碧连学区2008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期末考试采用县教研室统一命题、开卷笔答形式。全卷满分为100分。开卷考试,学生可携带《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课本以及学生认为需要带的相关学习资料。 今年是巽宅学区和碧连学区合并为碧莲学区后期末考试的第一次统考,为了总结本次考试经验,发现和研究教学及考试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学区初中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根据抽样共105份试卷的统计结果,并结合评卷现场各题评卷小组的信息汇总,对本考试作如下分析: 一、试卷结构分析 1、考试范围: (1)、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全册。 (2)、粤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全册。 (3)、2008年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 2、考试要求:社会政治考试注重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与社会》的考查突出综合性和人文性,《思想品德》的考查突出思想性和教育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3、试卷结构:试卷结构分布表 二、试卷特点分析 本期末试卷在命题中达到了三个具体要求,即依据课标进行命题;强调能力立意、突出应用性;体现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试卷的主要特点有: 1、突出学科本位。

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是培养良好公民素质、民族精神和国际意识的课程,是德育的主渠道;初中又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品德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本学科的期末考试试卷在立意、选材、设问以及形式上都把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作为自己主要功能。 2、结合生活实际。 试卷通过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或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和解决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在认识、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例如思想品德部分的第15题,以小玲面临的烦恼为背景材料,通过漫画和设问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存在的“成长的烦恼”以及如何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关系等实际问题。 3、关注社会热点 紧密结合时政热点、焦点是社会政治课的内在要求,也是本学科期末考试的重要特点和永恒的主题。今年涉及的社会热点有奥运会、神七问天、毒奶粉事件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等社会热点,在本试卷都有一一体现,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解答,鼓励学生有主见地认识、思考各种社会问题,突出了社会、思想政治课的时代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4、立足文本选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度解读文本,从文本出发、适当拓展,有效回归,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本次期末考试的很多题目选自教材或教师教学过程中必做的教学情景的创设和问题的设计。 5、题目开放灵活 新课程不仅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评价领域同样也需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在试题编制中应考虑到试题的开放性,让学生在对知识的灵活掌握中,增长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试题的设问和答案要求上,要学生留有更多的张扬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创新性思维,避免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弊端的影响。如历史与社会部分的第15题第(3)问,学生答题的空间很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答案是多元的,只要言之有理都给分。

九年级历史期末质量分析

《临渭区2017-20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教研分析报告》 阎村一中九年级历史 一、试题命制情况分析: 1、命题内容分析 本次历史试卷以《历史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命题,所考查内容为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内容及下册课本部分内容,与往年期末质量调研考察范围有所调整。 2.题型及题目的呈现方式 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最大限度地与中考接轨。本次试卷共分选择题本次试卷共分两大部分:1、单项选择题(44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积累、运用历史知识辨析选项的能力。2、材料分析题(56分)。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分析题两种题型。分值分配合理,学生基本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 3.试题质量与难度分析 本次试卷能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阅读能力,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素养历史人文,题量适中,便于学生在60分钟内完成。在单选题中,大都是考查较简单的单一知识点,学生一眼就可看出答案,只有少数的几道题有一定难度,学生须在掌握较好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分析才能作答,材料分析题的小题设计也是如此。注重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查。学生若只是死记课本知识是难以作答的,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感悟后作答。如问题探究题第24题的第(4)小题,学生读完题后,仿佛身临其境,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较快作答。侧重考查学生的读题能力。如选材料分析题中的第23题,学生如果审题不仔细,就会回答错误。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学生成绩分析 我校九年级共两个班,学生普遍不太理想,以抽样调查的中等生为例,选择题正确率不到三分之二,材料分析题正确率也比预期的有所降低。 2.学生答题的得失分情况分析 单选题得分率相对较高,其他两个题型失分率较高。单选题得分平均在24.8分,问题探究题得分平均在14.1分。其中正确率最高的是选择题第1、3、4、6、7、8、10、14、15题。正确率最高的问题材料分析题题中的第24题的第(1)、(3)、(4)小题;材料分析题的23题失分率最多。 3.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问题: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薄弱、混乱。主要是某些学生对历史重视不够,缺乏兴趣,致使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愿了

学校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学校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xxxx 年第二学期的学生期末监测已经落下帷幕,我校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此次任务。测试后的质量分析如同一面明镜,不仅显示了测试中学生知识掌握应用的情况,还反射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得与失,更让我们更为清醒地认识到——一份耕耘,换来一份欣喜的收获;一份付出,换来一份真诚的回报。现对我校的各科成绩做如下分析汇报: 、试卷来源及试卷评价: 本次考试的试卷由教研室统一命题,纵观整个试卷,本期末测查试卷是一份精心设计有价值的试卷,内容覆盖面广,重点突出,有一定的代表性,试卷题量适中,难易适度,有一定的层次性,分值分配合理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归纳,能较全面的检查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取得明显成效之处及经验: 1、立足基础,恰当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情况。 语文学科大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等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任课老师都相当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训练、反复巩固,常抓不懈,一一过关,使学生牢固掌握。本次考试中学生基础知识的得分率相当高,如书写、 看拼音写词语,形近字组词,常用标点符号运用,古诗名言的积累;查字典,修改错别字学生都掌握得比较熟练、牢固。 2、关注差异,不追求学生发展的整齐划一而追求个体发展的最大 化。 将开放题引入教育评价,试题反映的不仅仅是“会”与“不会”,

“对与“错”,也反映对问题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为学生提供自己进行思考并用他们自己的数学观点表达的机会;要求学生建构他们的反应而不是选择一个简单的答案;允许学生表达他们对问题的深刻理解。本次期末检测的试卷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如四年级试卷第六大题统计的第3 小题:从统计图上可以看出,人均寿命在逐年,这说明学生的答案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由此看出,孩子的创造思维能力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应该多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 从各年级的成绩统计可以看出,填空题和计算题的得分率较高,可以看出学生的计算能力、记忆、理解能力较强。由此可见,学生对记忆、理解、计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还是比较扎实的。在各年级的试题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题都占有一定的比重。如四年级试题第五大题“动手画一画”,学生虽然作图不十分规范,但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3、题型灵活多变,体现课改理念。 试题注重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如动手画一画、解决问题等,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 这次试题即便是基础知识也比较灵活,难度较高,部分学生对于开放性习题的解答较以前有较大进步,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得到逐步提高,有不少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平时所学,正确解答。在语文的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由此可见,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们对基础知识教得扎扎实实,训练反反复复,能注重教学的生活化,注重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努力做到举一反触类旁通,立足课堂,延伸课外,因而多数学生学得比较主动、灵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4、补差帮困,因材施教颇有成效 全体教师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负责,让每一位学生进步的态度。加强补差的力度,强调补差帮困的实效性,激发学习兴趣,利用一些课余时间及时做好补缺、补差工作,力争做到日日清。对学困生采取优先措施,如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面批作业等等,全面提高合格率。正是

(完整)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质量分析48279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质量分析 马关县第二中学校谢青交 一、考试基本情况和试卷分析 此份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八年级上册前三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本次考试以基础知识为重点,所学三个单元的知识点都基本覆盖到,难度适中。试题结合初中学生实际,力求体现本学科的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试题取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提供的有限信息,适当拓展。试题内容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有机融合与渗透,以便能准确地考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题型比例分析:本套试题共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2个题型。选择题25题,每小题2分,占50分,;材料分析题4题,占50分。 2,内容比例分析: 通过对试卷细致分析,总体上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渗透德育。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能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重点较为突出,符合考试标准。 二、得失分析: 第一题为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这对于我们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和实施新的课改方案提供了优良的传统和良好的前提保证。 第二题材料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学生的水平

不一,结果丢分较多。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历史学习与考试的各项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其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基本功有待提高,错别字现象、字迹模糊不清现象、语言表达不通顺现象等依然存在。说明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另外,答卷中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不切要点等现象也很严重。有许多同学做题不认真,没有认真审题,对题意理解不深,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不必要的丢分。总之,学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表象,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建议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不能因课改而丢弃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基础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对中下学生的辅导。基础知识是思考问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工具,离开了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只能是泛泛而谈。 2、加强对学生历史记忆能力的培养。 现在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各学科基础知识的一些基础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才可能为未来的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试卷反思 1.课堂上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培养,对重点知识、热点问题扎扎实实要求学生过手,务必牢固掌握,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2.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并根据自已班的学生实际有针对性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课堂效益。 3.引导学生熟读课本,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为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和课改的要求,有计划地长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

小学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小学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新一完小教导处 2016年下学期小学(1-6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工作已经结束,这次考试1-6年级由区教研室统一出题,联校组织考试(三年级全区统考)。本次考试能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坚持“考”服务于“教”,服务于“学”的原则,强化考试的激励、诊断和反馈功能。对全区的教育质量作出全面的监控,提高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与课程改革相适应,达到了以测导教、以测促教的功能。现对我校(1-6年级)各科成绩做如下分析报告: 一、试卷来源及试卷评价 本次考试由教研室统一命题。各科试卷,内容覆盖面广,重点突出,有一定的代表性,试卷题量适中,难易适度,有一定的层次性,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目标体系,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较全面地检查了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考试质量情况(见表) 三、本次教学质量检测取得的成效 1、立足基础,恰当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语文学科大部分学生对拼音、生字、词等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说明任课教师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加强训练,反复巩固,常抓不懈。本

次考试中学生基础知识的得分率较高,书写、看拼音写词语、组词、联系上下文选择词语、古诗名言积累等学生掌握比较熟练、牢固。 2、关注差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收获。 将开放题引入试卷,引入教育评价,试题反映的不仅仅是“会”与“不会”、“对”与“错”,也反映对问题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为学生提供自己进行思考并用他们自己的观点表达的机会,要求学生建构他们的思维反应而不是选择一个简单的答案,允许学生表达他们对问题的深刻理解。 3、题型灵活多变,体现课改理念。 试题注重学生动手、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动手画一画,解决问题等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整个学科考试情况来看,存在问题比较大的是科学和品社学科,主要原因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缺少教师,一人担任多个班级或不同年级课程;品社学科无专任教师,教师对社会现象缺乏判断能力,导之学生对是非判断模糊。下面以语文、数学两科为例分析:语文学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盲目复习,忽视基本功训练。 学生书写不规范,习作中错别字较多,对易混淆的字,各年级都有部分学生没有完全掌握,导致失分,其实,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到技能的形成,需要一个实践操作、反复训练的过程。

历史考试质量分析

2014-2015上学期高三历史期中四校联考质量分析 枣阳一中高三历史组 试卷分析: 试卷共两大题,第一大题是选择题,共计25小题50分,第二大题是材料分析题,共计4小题50分。 1、试题紧扣课标要求,基础知识题与基本技能题的考查都能够兼顾到,又有所创新,整套试卷29题里,有19题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10道题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2、内容比较丰富,没有超出大纲的要求,命题覆盖范围比较广,题目内容在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有分布。其中,中国古代的经济、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代议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等这些章节中的内容在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考试内容没有超出课程标准范围,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 3、整套试卷题量适中,学生一般都能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卷内容。试卷中基本题、有一定难度题、拔高题(难度较大)所占比重合理。其中,难度合适,区分度合适的题目占44.83%;难度合适,区分度不合适的占13.79%;难度偏难,区分度合适的占10.34%;难度便易,区分度合适的占17.24%;难度偏易,区分度不合适的占13.79%;而难度偏难,区分度不合适的为0。这些数据表明,这是一套比较成功的试题,没有偏题、怪题等。 4、题型多样化,材料比较新颖,有文字材料题、图表材料题、图片材料题,从题型上看,27题的题型类似于今年高考的41题,侧重于学生批判思维的考查,体现了命题者的匠心。 成绩统计及分析: 1、平均分:年级平均分49.34;及格率:19.94%;低分率:19.65%。其中,年级最高分74分,最低分16分。 2、选择题每题2分,其中平均分在1分以上的有第1、2、4、5、8、9、12、14、15、17、18、19、20、21、22、2 3、25题;平均分在1分一下的有第3、6、7、10、11、13、16、24题,有些题目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比如第三题,错误的同学大多选择的B选项。 3、26题材料分析题涉及近代和现代中国现代化的探索,总分14分,学生平均得分5.54,得分比较低,说明学生对于中等难度的材料分析能力还是有所欠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