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古代爱情悲剧

论古代爱情悲剧

论古代爱情悲剧
论古代爱情悲剧

孔雀东南飞》被称作“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的反封建礼教的优秀诗篇。同时,也有人认为,诗篇同时也控诉了封建礼教,门阀观念的罪恶。

孔雀东南飞》通过叙述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赞扬了焦仲卿和刘兰芝两人对爱情的执着、忠贞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全诗语言活泼自由,有浓厚的民歌风格。它不仅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叙事诗。

悲剧之一:对社会的贡献远远低于男子

在古代中,女性对于一个国家,对于社会的贡献远远低于男子,换句话来说,社会对于女性的需求低。在远古时期,曾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被称为母系社会。那时因为当时的人口稀缺,人类相对于自然的力量还过于弱小,稍有不慎便有灭族之危,于是,在这时期人口便成了最宝贵的资源,人类社会对于人口的需求远远高于其他物品,自然而然,唯一能“生产”然的女性的地位自然便提高了。而过了这一时期,人口的数目已经较为庞大,社会对于人口的需求也渐渐的少了,此时,女性的生育能力的重要性便随之下降。后来,由于战争,耕作的需要,男性在体力方面的优势便逐渐凸显了出来,让他们成为了地位较高的一方,且由于战争的原因,使得男的人口一直偏低,且男的能够通过战争等去建功立业,荣耀祖宗,这也导致了社会中重男轻女的偏向,最终夜导致了这一次次的爱情悲剧。悲剧之二:经济上不能独立。

《诗经·氓》中的弃妇,对爱情倾注了全部感情,在年长色衰遭到抛弃后对负心人态度虽然很决绝,但因为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所以只能回到娘家,由于在娘家没有经济地位,又受到兄弟们的嘲笑。从深层次讲,她的爱情和婚姻的悲剧是自己没有独立经济地位造成的。更多的女性由于父母双亡,家庭破产而沦为男性买卖的对象,成婢、成妾、成妓,都是没有经济地位的必然结果。由于丧失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妇女不得不成为男子的奴隶与玩偶,这也是封建宗法约束女性的有力武器。在社会生活中经济基础决定着个人的社会地位,女性之所以在封建时期作为社会附属品出现,是因为在社会生活中经济的支柱是男子.在今天的社会中若

是实现男女平等,其必然前提是在社会生活中男女所掌握和创造的经济基础基本平衡,否则不是女性的悲哀,就是男性的悲哀。

悲剧之三:政治上没有地位。

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乾坤正位便成为规范男女的理论基础。“女主内,男主外,这种分工模式无疑给女性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因为,男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增长了才干,成为财富与权力的拥有者,而生活于其中的妇女不得不屈从于男人为自己设定的角色,处于从属的地位,从而形成了妇女无权的隐忍的经历,形成了认为妇女是无能的偏见。

悲剧之四:礼教上奴化教育。

封建礼教轻视女子的智育,认为“多识字,有损无益也”,有的竟认为“妇人识字多海淫”。正是这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剥夺了妇女学习文化知识的权利与机会,使她们没有思想,惟礼教马首是瞻。与此相反,礼教异常重视女子的“德育,尤其是封建宗法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即所谓“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教条。这些礼教纲常,无疑给当时的女性们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使

她们长期安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特别是到了宋代,由于朱熹等人的推波澜,对女性的约束与限制更加严格,“男女授受不亲”、笑不露齿,行不露足”、“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观念深为当时的妇女所崇尚,成为奴役妇女的有效工具

悲剧之五:妻从夫,夫从长。

在古代,讲究尊卑制度,由此才有有这么多的悲剧发生。

以上为个人观点,如有雷同,请见谅。

浅析宝黛爱情悲剧

(演讲时不要点击图片!) 浅析宝黛爱情悲剧 打开《红楼梦》,(切换第二张)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开篇明诣,点出作者希望通过此书道尽人间沧桑,希望世人醒悟的愿望。正如王国维所说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其在论述宝、黛的爱情时强调:造成宝黛的爱情悲剧的"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常人之情,常人之理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然而,就在常人之情,常人之理中,造成宝黛爱情的悲剧根源又是什么呢? 《红楼梦》是一个作者没有完成的著作。从前八十回的描写来看,宝黛的爱情线索是既连续发展又若有所断的。宝玉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他与黛玉的感情发展也似一条耀眼红线令人眩目。 宝黛爱情在《红楼梦》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局。宝黛的爱情之悲也就在于他们的爱情之深。他们的爱情是从黛玉初进荣国府,(第三张)从黛玉第一眼看到宝玉开始的。黛玉眼中的宝玉,宝玉眼中的黛玉,都是那么的美丽、清俊、高雅、脱俗,也许前世的灌溉之恩就注定了他们今生的一见钟情。而后,黛玉的孤高,宝玉的温柔,和他们共同的执着思想——愤世嫉俗,使他们彼此成为知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日久生情,虽然双方有意,而且都那么执着,但黛玉的小性和宝玉的多情使他们感情的发展始终是一波三折。麒麟公案、金玉姻缘,每一点点小的事件都会使大观园内鸡飞蛋打,使他们情感的小舟几欲浪涨船翻。然而,他们感情却就是在这样的曲折的道路上一路坚强的走了过来。 在贾府中,贾家的男性腐朽不堪,当家的早已是女性。贾母处在贾家的最高权力地位上,是贾家的精神领袖。在她的面前,贾政连教训儿子的权力也被剥夺了。在《红楼梦》后四十回里,贾母被描写成一手造就宝黛悲剧的真凶。由此,有人认为贾母是霸权主义推行者,是坚决反对宝黛爱情的人,是为了所谓的封建正统,为了她至高无上的尊严,为了她的一厢情愿,毅然舍弃了她心肝肉似的宝玉的幸福,舍弃了她疼爱的外孙女的性命,她一反往日那慈祥的面孔,决绝地作出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但我以为,造就宝黛爱情悲剧的,并不在于贾母。 贾母是时时刻刻操心着宝玉的婚事的,时时刻刻袒护着两玉儿的。在第五十回见宝玉和薛宝琴在雪中同立、红梅掩映,贾母问起她的生辰八字,欲与宝玉求配,这就奇怪了,眼前有热辣辣等着的人偏不考虑,而对初来乍到的却兴趣盎然。实际上,贾母是明问宝琴,暗拒宝钗。如果说,在前八十回里,贾母一直都是看好宝钗,希望着宝钗将来能够许配给宝玉,我想这是有力的辨证。所以紫鹃说贾母是黛玉唯一可以信赖的人,这应该是有充分根据的,贾母始终是二玉的保护者。 贾母平日里疼黛玉还来不及,将来更不会加害黛玉。在《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描写中,二玉不理世情,生存能力极差,贾母岂会不知?她只想着自己在一日,保护他们一日,不让宝玉挨他父亲的打,不让宝玉去社会上去接触世情险恶,覆雨翻云;不让黛玉受贾府那些薄情的的长辈,势利眼的下人欺负。她每天都为他们操心。她在贾府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她在一日,二玉衣食无忧,没人敢侵犯他们;她一旦闭眼了呢?在贾府这样的温柔富贵乡里,贾母也是怕的。因为,她太知道,富贵后面的假象了。 老太太常抱怨着说:“几时我闭了眼,断了这口气,也就罢了。便又不咽这口气!”没有夸奖,没有客套,只有责备和泪水。这是真情流露啊!

中西方悲剧比较

中西方悲剧比较 对于“悲剧”一词,我最初对它的理解是一些不幸的、痛苦的事情。然而在美学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发现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并不如我理解的那样。我知道了美学意义上的“悲 剧”并不等同于“悲惨的事件”。下面先来说一下美学意义上悲剧的一些特征。 首先,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正面人物。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总是摹 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这就规定了悲剧主人公善的品格。这里所说的正面人物”,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英雄人物,又包括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的小人物(《祝福》中 的祥林嫂),但是他们共同一致的品格是进步、纯洁、善良。正面人物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的悲剧主人公不但以美的魅力去吸引观众的注意,而且以善 的品质去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怜悯。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以死殉情, 用人文主义克服家族封建意识;还有的悲剧主人公内心深处充满了真理与谬误、进步与落后 的激烈斗争,斗争的结局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真制服了假,善克服了恶,美战胜了丑,然而却在这一倾刻遇到失败或毁灭。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的奥赛罗、《李尔王》中 的李尔等。之所以悲剧主人公要是正面人物,这主要原因是为了唤起人的同情感,产生悲剧 效果。 第二个恃征,在悲剧冲突的展开中,用美的毁灭来否定丑的存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充满了善与恶、进步与落后的斗争,新生力量在强大的邪恶势力之下暂时毁灭了,失败了,造成了悲剧,但是,悲剧可以摧毁一个崇高伟大的人,却不能摧毁一个人的崇高伟大,美的被毁灭只是具体形式,其精神却完全战胜了丑和邪恶势力。如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取火造福,而被判永久锁在悬崖绝壁上被凶鹫啄食肝脏,岂不悲壮!然而他的精神之壮美却永远存留天 地之间,并彻底战胜了宙斯的凶残。 第三,从悲剧效果来看,怜悯、恐惧、陶冶、净化、提升一一这是欣赏悲剧逐步展开的 心态感受。这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悲剧必然首先要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进一步在 领略悲剧美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即情感上的熏陶、感染与升华)。恐惧”,是因为美的毁灭而引起的惊骇之情,但这种恐惧要适度,过多或不足,都可能影响悲剧的效果。由于悲剧的特殊性,它不但给人莫大的审美愉悦,还会给人以真的启迪:理想的道路并不平坦,而是充满了艰辛曲折;要实现理想目标,必须经受住挫折,准备付出代价,以赢得更加光明的未来。 了解了在美学上悲剧的特征之后,我们再来谈一谈中西方悲剧的不同。 首先,悲剧的主人公不同。西方古典悲剧,是对最重要最伟大的人物的一种模仿。其主人公一般是力量型的、进攻型的男性英雄,其目的在于强化悲剧的冲突。而中国古典悲剧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子。例如《窦娥冤》、《桃花扇》、《梁祝》、《娇红记》等,这些人物的人品往往完善的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某些要求,如忠、孝、义等。软弱加上伦理观念的束缚,导致中国悲剧人物只能以忍耐为特征。总之,西方古典悲剧的主人公是敢于斗争的英雄,其中大多数是男人,即使是女人,也是和欧里庇得斯创 作的美狄亚一样刚强的;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公基本上是受迫害的小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女子,就算是有地位的男性,也往往像《精忠旗》中的岳飞一样备受迫害。 其次,中西方悲剧冲突不同。西方古典悲剧的整个过程是冲突的逐步升级,其主人公是 主动的,他们往往用行动来抗争;而中国古典悲剧则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总的来说,西方悲剧冲突的双方是迫害与反迫害的关系,其斗争往往旗鼓相当,难分难 解;而中国悲剧斗争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冲突的剧烈程度大为逊色。并且 西方悲剧的外在斗争往往都以内在斗争为基础,而中国悲剧一般没有多少内心冲突。其中比较典型的人物就是窦娥,她的内心世界几乎没有理性的闪光,几乎没有矛盾斗争,一直都是 默默承受,像窦娥一样没有判断能力的任务还有很多。《精忠旗》中的岳飞只知道忠于皇上,却不知道什么是忠于皇上的最好方法、皇上是否值得忠于等问题,所以他只能被动地受害。

浅析中国古代女性的历史悲剧

浅析中国古代女性的历史悲剧 山东省成武县二中历史组:盛昌华274200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泱泱华夏文明史,可谓源远流长。有人说:中国的历史,是男人创造的。对此,本人不敢苟同,翻开中国的历史,迎面扑来一阵阵香粉的气息。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广大妇女或引亢高歌,翩翩起舞;或寻愁觅恨,吟花叹月;或耕割稼织,清锅净碗;或抹脂擦粉,弄欢卖笑;或兴风作浪,助纣为虐------她们一个个锦衣摆风,罗衣拂地,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各显异彩,另人目不暇接。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女性,但纵观中国的历史,广大妇女的命运却是悲哀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为男人消遣玩乐的工具 中国自古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更何况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处不芳草,无处不花香。一个个妙龄少女,羞花闭月,沉鱼落雁,蛾眉带秀,凤眼含情。这又使多少个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君子”们茶饭不思,梦魂牵系。这些上不能治国,下不能理家的堂堂七尺男儿,却整日跪在女人的石榴裙下,垂涎三尺。他们整日沉缅于歌舞酒色,贪恋风花雪月。在这里,我不想列举江南名妓,秦淮风月曾使多少英雄豪杰蜕变为行尸走肉的酒徒色棍。也不想考查西湖边浓浓的胭脂水曾淹死过多少青楼薄幸之徒。我们只来观看一下那些人模狗样地端坐于金銮宝殿之上的君主吧。他们虽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不说,还要集三千佳丽于一身,以供自己淫乐。并且有时觉得“家花没有野花香”,还时常到民间、

到妓院去宠幸几“野花”。以求各种“花香”都尝一尝。众所周知,商纣王宠爱妲妃,以致身败亡国;周幽王宠爱褒姒,才演出烽火戏诸侯、一笑值千金的闹剧;陈后主宠爱张丽华,才致亡国之际,躲进枯井里藏身;唐明皇宠爱杨贵妃,以致安史之乱中,发生马嵬坡之变,一代佳人得消玉殒。此例举不胜举,但是我们不能把责任完全归罪于统治者的腐朽,更不能完全强加于这些弱女子身上。试想:假设没有陈后主宠爱张丽花,也要有个猪后主或狗后主来宠爱她;假设唐明皇不宠爱杨贵妃,也要宠爱张贵妃、李贵妃等。人类的某些本性和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了这一批“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男人,和以卖笑唱为生的女性。他们在中国灿烂的文明史上抹下了肮脏的一笔。在这里,这些女性凭借容颜依附于男人,成为男人淫乐的工具。 (二)充当统治者政治斗争的工具和相互赠送的礼品 政治舞台,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统治者时尔握手言欢,时尔拳打脚踢。当面喊哥哥,背后掏家伙。为了扩大自己的权益,巩固自己的地位,十八般武器都使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就连美女也都被他们当做挡箭牌、杀人刀、高级礼品派上了用场。三十六计中就有一项是“美人计”。如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中,首先是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为了复仇,竟把美女西施等人进献给了吴王夫差,以麻痹其斗志。夫差沉缅于歌舞酒色,逐渐丧失了对越国的警戒,最后被越国吞并,自己也落个国破身亡的可悲下场。还有,据说东汉末年,奸相董卓横行朝中,残暴无

宝黛爱情

浅析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红楼梦》是我国十八世纪中期的一部古典小说,可谓文坛奇葩。它自成书两百年以来,吸引了无数的“红迷”雅俗共赏,其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哀绝的爱情故事更是倾注了曹雪芹毕生的才情,也使整部《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和社会意义更具魅力。当我们被他们的爱情故事牵动心弦,看着他们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到成为知音、相互爱慕直至爱情破灭、黛玉憾死,在抱憾叹息的同时,掩卷深思,究竟是什么导演了这场悲剧,那段“木石前盟”到底哪里这样令人刻骨铭心,亘古流传? 剖析其时代本质,不难得出,这场悲剧其实有其时代的必然性:一.没落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导致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思想自然发展的严重桎梏,封建的爱情婚姻制度,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形成至关重要。通观《红楼梦》全书,不难看出,宝黛之爱情是以共同的反封建主义叛逆精神为基础的,而这一点正预示了他们的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首先,宝黛爱情不以封建的“夫贵妻荣”为爱情基础。他们二人都不喜谈论“经济学问”、“仕途经济”、“官宰”等封建的东西,他们以有共同的思想而引为知己,他们爱情的基础就是他们共同的反封建主义叛逆精神。他们根本不以“夫贵妻荣”为规范,反而想要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其次,宝黛爱情不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为标准,对“男女之大防”、“金玉姻缘”、“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等封建的伦理道德

规范不屑一顾,大胆地追求他们甜蜜的自由恋爱生活。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他们追求的不是封建的荣誉,而是纯洁的、真挚的爱情,是恋爱的自由和婚姻的自主。 从上述可知,他们的爱情背负着沉重的时代和历史的负担,在那样的环境下根本没有婚恋自由。历史发展条件的限制,尚不具备足以摆脱封建势力的民主性个性,特别是对婚姻自主的束缚压迫和野蛮扼杀,而宝黛的爱情也就成了这一时代局限下的牺牲品。以他们当时的处境和能力,加上自身的寂寞、孤独、软弱远不能同封建礼教抗衡。要求婚姻自主而没有支持它的社会制度,他们的婚恋在当时传统礼教看来是“大逆不道“的,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允许他们之间爱情的存在的。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影响儿女婚姻幸福的是那个泯灭人性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法,那才是导致宝黛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 二.家庭背景导致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就贾府上层人员的角度来看,贾府的上层人员中,最顶层是贾母,其下是邢王两位夫人。 (一)贾母 处于最顶层的贾母,她的意见是最重要的。中国封建宗法社会最讲究的是“多子多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个家族是否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便是人丁是否兴旺。黛玉如此衰弱且无可救治的病体,为避免贾宝玉婚姻的不幸,危及子孙的繁衍与健康,贾母断不会让贾宝玉与林黛玉结合的。而宝钗身体很好,又比黛玉更懂得怎样讨贾母的欢心,深得贾母喜爱。由于要组建家庭,又是如此的大家族,

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研究 ——浅析《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 朱丽叶》 王秀丽 (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250022) 摘要: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中西悲剧的比较在近代的文学研究中特别引人注目。文章着眼爱情悲剧观,选取《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中西方经典爱情悲剧,从两部作品的内容入手,探究两部作品的内在差异性,以此来分析中西方爱情悲剧观的差异及成因。 关键词: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成因 自古以来,爱情便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代表作之一,阐述了中西方的爱情悲剧观,我们从作品的异同来进行研究。 一、相同点 (一)、主题思想 首先,两者都表现了对爱情的描写和赞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描写了两个年轻人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互殉情的过程,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对这种纯洁、美好爱情的坚持不解的追求。正是这种有魅力的爱情,才使两部作品源远流长。 其次,两部作品都从不同的方面提到了对女性的同情和赞美。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是美丽、善良、善良并且忠贞的女子形象化身,但是面对封建礼教下的婚姻制度,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无计可施。虽然真心相爱,但最后只能死后团圆。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是个大胆、热情并且忠于爱情的女子,对于两人的爱情,她大胆的去追求,守护。但是两个家族的仇恨却使两人的爱情化为泡影,突如其来的失误使朱丽叶不得不殉情而去。 最后,两部作品都展现了反封建的进步主题。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门阀制度森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恋情,尤其是最后的化蝶,便是反封建礼教的最好的证明。《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作品,当时是西方封建制度瓦解的时期。故事中,面对两个家族的仇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追求以及后来的殉情结合,都是对封建制度抹杀人的意愿的一种反抗。因此,造成悲剧的不是两个家族,而是两种道德力量:一种是残忍、报负和复仇;另一种是爱情、友谊和和谐的文艺复兴精神。[1](238) (二)、情节结构

论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

试析《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内容提要】从《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性质出发,剖析了宝黛爱情悲剧形成的三个原囚。认为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是扼杀宝黛爱情的罪魁祸首,其次宝黛在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的叛逆性格是形成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最后资本主义的萌芽,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封建礼教的激烈冲突以及初步民主主义自身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是形成爱情悲剧的主观原因。 【关键词】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民主思想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一部带有自传性的以家庭题材反映人世诸相的文学巨著。作者曹雪芹一枝巨笔既写尽儿女痴情,又写尽封建世态,使作品堪称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作者写出了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家庭中许多悲剧事件,其中关于宝黛爱情描写着墨最多。从第一回“还泪之说”开始,至末回“情榜”作结,连续不断地描写了主人公执着相爱的具体情节,塑造了一对封建贵族叛逆者的鲜活形象,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其它任何一部作品能把爱情的悲剧写得像《红梦楼》这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哪一部作品能像它这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最深刻有力的批判。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价值愈高,悲剧愈深。因此,蒋和森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人的美、爱

情的美以及这种美被毁灭的主题。”这里我主要从宝黛爱情本身的性质出发,探讨这一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 一、宝黛爱情的性质 也许曹雪芹在写宝黛恋爱时,他的笔经过了最清澈山泉的洗灌,写得那样沥血滴髓,却又如此纯洁高尚:一双小儿女,脸对脸倒贴在枕上,说那小耗子的故事。宝玉醉心地称赞他的表妹是天下“最标致、最美貌的一位小姐。”却又是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子!爱情充满了无邪的天真。心灵上的相互吸引,思想上的强烈共鸣,使这种爱情,从一开始的第一天起就显示出茁壮的生命力。那“三日好了,两日恼了”蕴含着多少天地间的真情。但在那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年代里,要把这不能言传的心事表达出来,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他们的爱情像压在石板下的嫩芽,要长出新的枝叶是何等艰难和渺茫,黛玉几乎是用眼泪浇灌那爱的花蕾。“木石前盟”的神话故事便是建立在思想性格一致基础上的宝黛爱情的象征,它与建立在门第财产基础之上的“金玉良缘”恰成鲜明对照。 真正伟大的作品,从来不为爱情而写爱情,它总是通过爱情描写反映出时代、社会中的重大问题。《红楼梦》杰出成就,就在于不仅把爱情婚姻与政治描写始终深刻地融合在一起,而且在全书中构成线与面的辩证关系。宝黛爱情不仅具有一般男女要求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的理想愿望,而且具有更广泛的共同的叛逆思想基础。“宝黛读曲”一回描写二人阅读《西厢记》时的

论宝黛爱情悲剧原因

论宝黛爱情悲剧原因 1、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红楼梦》开篇所描述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内容,“金玉姻缘”指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木石前盟”指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好像人的命运上天自有安排,冥冥之中早有定数。而她们所处的封社会所谓“门当户对”、“包办婚姻”的封建意识桎梏着人们的心灵。薛林两人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规范存在,而贾宝玉虽然深爱林黛玉,但他的力量是弱小的,无法与封建的社会制度相抗衡的。 2、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宝黛爱情的基础,也是宝黛爱情美的魅力之所在。 林黛玉父母双亡,在贾府寄人篱下,可她时时处处维护着自己的人格尊严,所谓“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风刀剑霜严相逼”,正是她生活处境的写照。她孤独、寂寞,所幸的是,她与贾宝玉志趣相投,她所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生活,不为名不为利,而贾宝玉不喜读书,不愿按家长的意愿走为官的仕途道路,而林黛玉正合他的心意。他们爱情的发展,正是两颗心的碰撞、沟通、彼此认同的过程。他们每天或读书或写诗,过着一种诗情画意的生活,而这就为他们的婚姻留下了隐患。在贾府那样的大家庭,选择儿媳妇还是要讲门弟出身、根基家业的,林黛玉也从不规劝贾宝玉读书考取功名,走为官的仕途道路,可想而知,王夫人不会选中黛玉作她的儿媳妇的,而必然选薛宝钗作她的儿媳妇的。

红楼梦服饰文化 贾府是18世纪中页的世家大族,他们的吃穿用度上表现出的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而《红楼梦》中贾府服饰的华丽、高贵、富丽堂皇,及人物性格、身份都暗示了他们今后的命运。曹雪芹家属织造世家,所织造的服饰属高档次的,专供给皇家的,所以他能看到并知道所有华丽的服饰及其做工、材质等,这为文章中能细致谈论服饰的美做了很好的铺垫。在《红楼梦》里作者很注重写人,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个性,不管是十二钗,就连一个小丫环和小斯也不雷同,而作者在对他们服饰描写上很着重,使读者从服饰看人,感觉到它的美的同时也对每个人身份和命运有了相对了解。 例如王熙凤的服饰,从第八回刘姥姥进府看到来写,在刘姥姥初见王熙凤时,见到平儿,被平儿的服饰所惊呆了,错认平儿是王熙凤。这里是这么说的:“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戴花,花容月貌,便当是凤姐儿了,才要称‘姑奶奶’,只见周瑞家的说: ‘他是平姑娘’。又见平儿赶着周瑞家的叫他‘周大娘’,方知不过是个有体面的丫头。”当时让六姥姥产生了错觉,愣在那里,后知是误会,可想而知,丫环穿着都是绫罗绸缎,主人穿着肯定更加华贵。后在周瑞家的引见下见到王熙凤“凤姐儿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缂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那般雍容华贵,让刘姥姥惊在那里,过会才赶忙下跪。但她看到的只是她们的家常衣服,并没有见到见客的高贵服饰。 在袭人回家这段子里,王夫人和王熙凤给了他一些东西,王夫人送了袭人首饰、妆锻。当时袭人在暗里是贾二爷的小老婆,王夫人在这里送她这些东西表现出她对袭人的认可,重在让她回去娘家能够有面子,也表示出她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而王熙凤送了她一件皮衣服,虽显得高贵但又不是真皮,既在这里侧面的贬斥了袭人,理解为袭人看起来很高贵,其实只是个玻璃花瓶而已,名不符实。 看了《红楼梦》,对里面人物的服饰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与理解。里面人物的服饰和性格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在《红楼梦》里我能看到做为织造世家的曹雪芹在对人物服饰的描写上用了很严谨的词汇,也暗藏了很多隐讳。红袖,血泪,道出十二金钗悲惨命运,但最终都以悲剧落幕。

浅论宝黛爱情及悲剧原因

木石本前盟,情债终成梦—浅论宝黛爱情及其悲剧原因摘要:《红楼梦》又称《情僧录》《风月宝鉴》,可见“爱情”是这本书的重要主题。综观全书,若说大厦将倾的贾府是全书的躯干,宝黛的爱情便是全书的血液。小说以宝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利用种种谶语铺垫人物故事结局,辅之以贾府的衰败过程。然有情人终难成眷属,何故?宿命耶?人事也! 记得初次看的是删简本的《红楼梦》,只是突出宝黛爱情婚姻悲剧这一主线,以致让我一度认为《红楼梦》是写宝黛钗的情感纠葛的古言小说。故而喜恶明显,先入为主,崇黛抑钗,看书时也是挑着看,发现有黛玉的情节便有宝玉的身影,仿佛黛玉即是为宝玉而而生为宝玉而死。高一那年,买了本以程乙本为底本的比较完整的《红楼梦》,再看已不是只停留在宝黛的爱情悲剧上,而扩展到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生活画卷、悲欢离合、人情世态。红楼事,终成空,“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所要好,须是了”。 一、宝黛爱情的源起人常说,所谓爱情,要么一见钟情,要么则是日久生情,宝黛间的爱情起源却是两者兼之。在第三回写两人初见的情景: 黛玉一见,便吃了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过的。”“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像是旧相识的,今日只做远别重逢,未为不可。” 初见便都觉似曾相识,亲切感一生,心理距离也就拉近了。诚如宝玉所说,他们确是“久别重逢”,在第一回已含蓄表露:宝玉乃系离恨天上神瑛侍者身青埂峰下玉石魂,而黛玉则是太虚幻境潇湘妃子身三生石畔仙草魂,下得凡来一为历劫,一为报恩。也就是说宝黛前世有段未了的情缘,今生得以复见,便一发不可收拾。贾府的权威人物—贾母见两人一见如故,为让自己最疼爱的孙子和刚来的外孙女能“亲上加亲” ,便顺意让两人住在一处。二人“日则同食,夜则同卧”,日久情增,心事渐成。

爱情悲剧的看法

爱情悲剧的看法 1.绪论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意悠长。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这样的写法造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所表述的故事显得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力度,作品凸现出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染力。 鲁迅一生中真正的爱情体验是许广平给他带来的,用世俗人眼光看来,鲁迅跟许广平的结合存在诸多障碍,除年龄、外貌、金钱、地位外,他还有一位形式上的太太。如果离婚,按绍兴旧习女方会因为被休而被受歧视,后果不堪设想。鲁迅宁可赔着做一世的牺牲,也不愿伤害虽然无爱但无辜的朱安。然而,许广平仍然主动果敢地向鲁迅献出了纯真的爱情。他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20年之后,终于逃出来了。鲁迅就以自己婚恋为题材,写了充满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说--《伤逝》。里面的两位主人公涓生、子君折射了鲁迅、许广平的影子。

《伤逝》创作的年代与我们这个时代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这是由喜到悲的变化转折,是我们所深思的。 谈及《伤逝》这篇文章时,往往给一般读者留下的印象便是: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写的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这自然不错,或者更深一步,会将它当作中国近代新文学作品中为反封建而宣扬爱情、主张个性解放的之一。这固然也不错。但究其两种印象而言,皆未抓住鲁迅先生写这篇《伤逝》的真正要旨--即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而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对人物的塑造而表现出来的。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死于敌手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 《伤逝》男性启蒙者的自白虽然痛惜女性在当时社会的悲剧命运,但就涓生手记中使用的男性话语和男主人公拥有的启蒙抉择意识来看,这是一种男权社会和陈旧世俗的社会状态的表征,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为“出走的娜拉”找到出路是绝无可能的,而这正是隐藏在涓生自白下的鲁迅所指向的‘绝望的反抗’。当鲁迅对当时男性社会中女性

试论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意义1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函授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试论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意义 姓名严举文学号10101141014 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10级层次专升本教学点武威函授站交论文时间2011年9月17日 评语 成绩__________ 评阅教师__________ 备注:论文成绩采取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进行评阅

目录 论文摘要 (3) 引言 (4) 一、家庭和社会环境是生成悲剧的根源。 (4) 二、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5) 三、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宝黛爱情的基础,也是宝黛爱情美的魅力之所在。 (5) 四、宝黛感情产生嫌隙的根源——宝玉的软弱多情。 (6) 五、性格的独特性、缺陷性注定宝黛爱情是个悲剧。 (7)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8)

论文摘要 《红楼梦》以宝黛钗的爱情婚姻为重要线索 ,摆脱了才子佳人小说大团圆的俗套 ,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和贾宝玉、薛宝钗的婚姻悲剧 ,展现给读者的是贾宝玉那没有婚姻的爱情和没有爱情的婚姻 ,深刻揭露了封建家族的黑暗和腐败 ,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制度 ,体现出鲜明的社会意义。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全书的中心情节,本文拟在探究宝黛钗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爱情悲剧必然性社会根源

试论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意义 每次读《红楼梦》,总是为“宝、黛、钗”的爱情悲剧而扼腕叹息,为黛玉的死叹息,为宝钗“得到人却得不到心”叹息,为宝玉的最终出家而叹息,为前世已经注定的孽缘而叹息。宿命论的不可更改是宝黛钗最大的悲剧:事情终究无可挽回,因此其中的感情纠葛,由始而终都被一种悲剧的氛围所笼罩。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集中表现了封建腐朽的旧思想与宝黛的新思想的种种不协调,从众多像花一样的女儿们的悲惨命运中,让人们看到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主义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因此,对宝黛爱情悲剧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则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家庭和社会环境是生成悲剧的根源。 “弃黛留钗”最终是在封建家长的手中决定的。宝黛之恋在两个层次上与封建旧制发生矛盾:一是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二是促成宝黛之恋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他们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而与封建旧势力对峙着;而封建家庭要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又决不可能允许这种恋爱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个冲突毫无调和余地。作为外祖母的贾母并非不心疼林黛玉,但她选择孙儿媳妇终究要考虑整个家族的利益。林黛玉羸弱的身体、孤傲的脾性以及自定终身的越轨行为,贾母是不能喜欢的。她要给贾宝玉说亲,曾托过清虚观的张道士,后来又留意打量过薛宝琴,这些迹象表明她就是没有选择林黛玉的意思。她所以一时不能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断然干预,主要是怕伤害了贾宝玉。随着贾家境况的恶化,家长要把贾宝玉引上封建正路以挽救家庭颓局的希望日益明确和强烈,此时,薛宝钗成为最佳人选。 薛宝钗出身于“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家庭;而林黛玉则是出身于一个“书香之族”,且“母早亡,父远离,又无兄弟姐妹”、“本是无依无靠而来”的,薛宝钗的家庭背景、品格、才能等都很符合封建家长的要求。贾母与王夫人处心积虑筹划一场骗局,无非是为了联络有亲的四大家族,亲上加亲,便于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而且宝钗和宝玉联姻,贾宝玉也会在宝钗的朝夕规劝下,逐渐改掉“痴”、“狂”的性格,走上他们所期盼的科举仕途、荣宗耀祖的道路。就这样,封建家长们最终抛弃了黛玉而选择了宝钗,造成了宝黛钗三人的悲剧。 在封建社会,婚姻不是男女双方自己的事情,封建贵族为了家族的利益,不惜牺牲有情人的爱情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可见,是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宗法制度、婚姻制度和封建的伦理道德等等扼杀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也造成了宝

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故事概括讲解

《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 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 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 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 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 “一个是阆苑仙葩 , 一个是美玉无瑕” , “质本洁来还洁去” ,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 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 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 无法与社会“融合” , 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 法明白她的思绪,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面对落花, 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 无法释怀, 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 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 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 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 她的哭不是软弱, 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 默默对抗封建礼教, 因此只有他们二 人的心才贴得最近, 爱得最深。“娴静似娇花照水, 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 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 —以《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爱情是人类故事中更久不变的主题,谈及爱情,所有人的眼里首先都会泛起美好的光彩,是一种甜蜜、深刻至深入人心的情感。然而爱情悲剧,就是要把爱情这种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 在爱情主题上,中西方都有不少的悲情故事,而《孔雀东南飞》、《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双方的经典代表。男女主角的爱情都经历了种种坎坷,偏偏要在他们双双陨落之后,那些不安分的阻扰因素才安静下来,然而什么都以及挽回不了了。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政治以及伦理等方面的差异,这两个故事也有着异同。 一、两种爱情,相同追求 1、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 不论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生死相随,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紧紧相依,一切的开端都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他们的开始都是自由的相爱。爱情的萌芽期往往是一帆风顺的,外界干扰因素还没有察觉,然而男女主在心里已经慢慢种下了爱情的种子。焦仲卿和刘兰芝从相遇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最后同结连理,一切都是那么顺利,他们拥有着平凡的幸福,过着平凡的日子,完全不知道在她们爱情的背后,一些不安分因素已经在蠢蠢欲动。罗密欧本来想要寻找自己以前喜欢的女子而混入了凯普莱特家族的一场聚会,然而在聚会上罗密欧却被这次聚会的主角—朱丽叶所深深吸引,当罗密欧向朱丽叶表白之后,朱丽叶对罗密欧也心生情愫,他们一见钟情。在知道了两家的家族矛盾之后还是忘不了对方,便经常去修道院聚会,并在神父的帮助下结为了夫妻。 2、起伏跌宕,青春绝唱 两个故事的相同点之二在于剧情的设置跌宕起伏、悲喜交融,最后都在含着眼泪和悔恨中纷纷陨落。当刘兰芝迫于婆婆的压力必须要回娘家时,焦仲卿安抚着兰芝: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焦仲卿给了刘兰芝这样一个保证,让我们又看到了拯救他们爱情的希望。但是兰芝回到家中,面对母亲和兄长的劝说,迫于强大的压力而要改嫁。爱情的希望再次被熄灭,直至最后两者纷纷走上黄泉路。朱丽叶和罗密

浅析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作文【高中高二900字】

浅析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 把“李杨”和“爱情”放在一起,只要一看题目,便知我要说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 他们一个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一个是有沉鱼落雁之姿的美女,可谓是英雄配美人,李在第一次看见杨时便被杨玉环的姿色深深迷住,尽管杨当时已嫁给李的儿子李瑁差不多五年了,但李打着孝顺的旗号,诏令杨出家做道士为窦太后祈福。后来,他又下诏让杨还俗,带到宫中养了起来,百般呵护,日日沉迷酒色,以至荒废国事,最终爆发安史之乱。在逃亡途中,李在陈玄礼的威逼、高力士的教唆下,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这一段爱情终是以悲剧结尾。 正如,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中所唱:“爱恨就在一瞬间”,自那一刻起,两人的爱情便走到了尽头。对于这段让白居易都唏嘘不已的爱情,我只想说,这样的结果是无法避免的,从一开始便注定是一个悲剧。 他们两是以公媳的身份第一次见面的,但杨玉环是在太美了,后来李隆基硬是用计把儿媳妇夺来做了妃子。虽然其时风俗开化,但伦理长情的主体还是存在的。再加上李隆基太过沉迷美色,荒废国事,

在百姓们的眼中,杨玉环完全成了西施一样的“红颜祸水”。而杨玉环自己呢,她“天生丽质难自弃”,关键在于“难自弃”,她一直是骄傲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写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所以,她恃宠而骄,“春从春游夜专夜”,始终把皇帝揽在自己身边,如何不叫人担忧。 再看李隆基,他是一个皇帝,却是个“重色”的皇帝。他能够宠爱杨玉环到不早朝的程度,但他没有办法在马嵬之变时,自己的性命、自己的国家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仍站在杨玉环的身前保护她。唐玄宗终究是政治家,一个王朝的统治者,他不是情圣,他是宠杨贵妃,他可以做到“三千宠爱在一身”,但是,他做不到“不爱江山爱美人”,更做不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作为一个深情的帝王,在“爱情”和“国家”之间抉择是痛苦的,但结果一定是“国家”重于“爱情”,这是一个君主应有的思想觉悟。 人的容貌是天生的,性格决定命运,每个人都有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李杨二人的爱情令人动容,可这种爱情生长在那样一个环境中注定是要结出苦果的,最后的悲剧是无法避免的。

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浅析《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浅析《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

论文提纲 论点: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性格上来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叛逆性格;从宝、黛、钗三者来看,宝钗在各方面都比宝黛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源还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制度。 一、宝黛爱情悲剧的性格因素 (一)贾宝玉的性格分析 1、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2、贾宝玉追求个性解放 3、贾宝玉追求婚姻自由 (二)林黛玉性格分析 1、林黛玉的叛逆性格 2、林黛玉的孤苦心境 二、宝黛爱情的社会因素 三、总结 浅析《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

摘要: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的高峰,在中国小学史上有“压卷”地位。它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而复杂的,而艺术成就又是多方面的。作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作为中心内容。贾宝玉和林黛玉由相识、相知到发展成爱情,二人心相通,志相同,但他们美好的爱情理想却不能实现,被封建势力的代表—其家长无情地摧毁了。最终以黛玉病死,宝玉出家的悲剧告终。宝黛爱情悲剧有其自身性格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而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所追求的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与当时的封建制度和礼教的要求相背离,是整个社会造就了宝黛爱情的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宝黛爱情爱情悲剧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作者“曹雪芹以其卓绝的才华,把中国古典现实主义的创作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朽的瑰宝。”①而宝黛爱情悲剧是《红楼梦》的主要线索。小说中的宝黛爱情,可谓千古绝唱,感人肺腑,可为什么宝玉和黛玉那么心心相印的美好爱情却不能被容忍,而最终以黛玉病死、宝玉出家的悲剧告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性格上来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叛逆性格;从权势上看,宝、黛、钗三者,宝钗于各方面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源还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一、宝黛爱情悲剧的性格因素 (一)贾宝玉的性格分析 1.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作为封建贵族家庭里的一位贵公子,他的家庭对他抱以极大的希望,为他安排了一条读书中举、显亲扬名的道路,盼望他成为继承其阶级事业的忠臣孝子,而他却十分厌恶,全然否定这些:“不爱读圣贤书,把劝他读书的人骂成‘国贼’、‘蠢’,以至焚书,不愿走封建阶级安排的读书做官的道路。同父亲希望的‘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反其道而行之。”②他背叛了父亲,背叛了家庭,以至背离了整个封建社会,这一切都是由于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叛逆性格造就的。 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他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是造就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现实社会是那样虚伪、丑陋,充满了罪恶,使他因自己成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围绕在他身边的少女们又是那样的纯洁美好。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不肯“留意孔孟之间,委身经济之道”,从不愿走家庭为他安排的道路。“他认为八股文是‘饵名钓禄指阶’是‘拿它诓功名,混饭吃’的工具,他说程元理学等儒家的书,‘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杜撰’出来的。他又把‘读书上进的人’称作‘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只要一提‘仕途经济’,不管你是‘宝姐姐’,还是‘史大妹妹’,他都嗤之以鼻,斥之为‘混账话’。”③在生活中,他甚至很少接触“封建卫道士”的代表人物——自己的父亲。在别处他聪明伶俐,反映敏捷,只要一见了父亲,总是呆头呆脑。相反,他总是亲近和尊重那些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地位微贱的人物。总之,他极力抗拒封建家庭为他安排好的生活道路。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并不是一开始就定了型的,他的成长过程也是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也暴露出一些暴戾作风, ①曹雪芹、高鹗.红楼梦.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88.第176页 ②葛成民、李希运、杨崇生、王文清.中国古典文学.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第239页。 ③王立群、张进德.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4页。

中西戏剧爱情比较

中西戏剧爱情比较 中西戏剧都有大量的爱情剧,“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中西民族的共同心理,也是中西戏剧的一个永恒母题。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的源头,《奥德赛》就写了奥德修与潘奈洛佩夫妻二人的团圆。所谓“迎合观众的心理”,不就是“迎合”民族心理么。亚里斯多德想贬低《奥德赛》的“双重结构”,却无意中道出了《奥德赛》的另一种价值,这是亚氏始料不及的。荷马既是第一个伟大的史诗诗人,又是第一个伟大的戏剧诗人,这是亚氏说过的。《奥德赛》就是西方文学“大团圆”的第一部作品,从戏剧角度说,也是这样。 西方的爱情剧不乏“大团圆”的佳作。莎士比亚大量爱情剧的结局是大团圆的。《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的一个特点,就都是两对以上情人的大团圆,可称之为集体团圆的喜剧。在莎氏描写爱情的剧本中欢乐的喜剧大大超过死亡的悲剧,这是不可不加注意的。世纪法国高乃依的名剧《熙德》违反古典主义原则让一对冤家大团圆。莫里哀的名剧《伪君子》、《铿吝人》中的对对情人全是大团圆。世纪博马舍的名剧《费加罗的婚姻》中的费加罗与苏珊在人间成为眷属,世纪歌德的名剧《浮士德》中的男女主角在天上团圆。举个极端的例子,就是擅写爱情悲剧的现代美国戏剧家奥尼尔,他的《安娜·桂丝蒂》的结尾也给水手一家留下一个“幸福的结局”。他的《啊,荒野》更是“有情人好事多磨—终成眷属”这一公式的典型作品。哪个作家不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包括他自己呢?奥尼尔的家庭和爱情都很不幸,使他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更强烈,便用戏剧表现出来。堂·吉诃德对桑丘说“古往今来歌颂她们的诗人真有那些意中人吗?决不是的。他们多半是捏造一个女人,找个题目来做诗,表示自己在恋爱,或者有资格恋爱。”奥尼尔此剧应作如是观,他自己也这样说的“真实情况是,《啊,荒野》是对我从来不曾经历过的一种青年时代的怀恋。” 中西爱情剧既有喜剧,也有悲剧。西方爱情喜剧的例子上面说过了,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看中国爱情悲剧的例子。马致远写《汉宫秋》,不顾历史事实,让王昭君投江死了。孟称舜《娇红记》中王娇娘与申纯双双殉情。《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那对也是。孔尚任《桃花扇》中的李香君与侯方域是各自出家。黄图秘的传奇《雷峰塔》中的许仙与白娘子也不团圆。

试论《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试论《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 系别: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梁 学号:40 指导教师:陈翠萍 答辩日期:

试论《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 摘要:《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可以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来体现。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主要是人物具有悲剧性格、封建迷信理念、封建婚姻制度。《红楼梦》除了反映封建社会爱情悲剧外,还体现了封建社会叛逆者间爱情的进步性和时代性。 关键词:红楼梦爱情婚姻悲剧 《红楼梦》描写了封建贵族衰亡的悲剧,其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一书中的重要悲剧。这一悲剧主要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失败的爱情婚姻悲剧来体现。悲剧造成的原因只要是人物具有悲剧性格、封建迷信理念、封建婚姻制度等。可贵的是宝、黛这一对封建叛逆者间的爱情虽是悲剧,但他们已向自由恋爱迈出了可贵的一步,具有时代进步性。 一、人物具有悲剧性格 各种人物出身于不同家庭,造成了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下面只要通过宝、黛、钗等人物分析。 贾宝玉,出身于四大家族中“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贾府,是贾政之子,也是贾氏家族唯一正宗传人。宝玉深得贾母厚爱,从小便贪玩好动,从小到无人敢管,贾母的厚爱已到了包纵的程度。

既便是其父,宝玉虽害怕贾政,但又不当贾政是一回事。如第二十四回,贾政叫宝玉问话,宝玉吓得“杀死不敢去”。贾母便道:“好宝贝,你只管去,有我呢,他不敢委屈了你”。贾母的包纵也正是宝玉独特性格原因的原因之一。 宝玉喜欢读书,但他读的并不是封建科举考试所必读的《四书》、《五经》,他作打油诗但并不识八股文,这都是他厌恶世俗世界,厌恶封建仕途的一种表现。另外,在他看来,世界上的男人都是虚伪的,如贾政、贾雨村之流。他之所以沉聚在“大观园”的女性世界中,是他一直认为少女世界才是纯洁的,只有在那里才能体会到纯真的喜怒衰乐。他彻底打破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认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男人不过是一些浊沫渣宰”。在第二回中更有这样的评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贾宝玉这种叛逆的思想与当时读书应举的封建传统思想是背道而弛的,这种另类思想也与“金玉良姻”宝钗相背。如第三十四回写宝玉遭打后,第一个来看望他的正是宝钗,足见宝钗对他是多么关切。然而此刻宝玉心里想的是能得到女儿们如此怜惜悲感何等快心畅意,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之东流亦无足叹惜;此时宝钗心里想的则是: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早听人一句劝,也不致今日吃亏,总因素日不正。正因宝玉性格具有强烈的叛逆性,这注定了他与宝钗的爱情婚姻是失败的。在他的一生中唯独能寻到一位知音,那便是林黛玉,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性格相投、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然而,爱不爱谁,宝玉一直坚持着,但娶谁为妻,宝玉却无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