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释义

《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释义

《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释义
《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释义

《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释义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化妆品标识的监督管理,规范化妆品标识的标注,防止质量欺诈,保护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释义]本条是关于立法背景、立法目的和依据的规定。

一、立法背景

1、化妆品行业整体发展状况和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1)化妆品行业整体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妆品工业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国内比较成熟的行业之一。我国的化妆品行业开放程度较高、市场竞争较激烈,而且是世界上新兴的化妆品生产基地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之一。

目前,我国约有化妆品生产企业4000余家,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以珠江三角洲最密集,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分布在广东省,其次是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等地区。我国生产的化妆品主要流向是国内市场,也有部分进入国际市场。化妆品进出口贸易逐年递增,近几年进口额平均增长率达到每年40%以上,出口额平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化妆品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超过10%,总消费水平已经进入世界前列,但是我国人均化妆品消费水平较低。我国化妆品行业发展还具有很大潜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内化妆品生产企业经济类型不断丰富,在原国有企业的基础上,私营、合资和外资企业比例逐年扩大,多种经济类型共同发展。许多国际知名化妆品生产集团都在国内设有分公司、生产基地或办事机构,经营规模逐渐扩大。与此同时,我国一些知名化妆品企业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开创出

了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中国的化妆品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产品创新层出不穷,面膜、浴盐、按摩精油等新兴产品市场占有率迅速增长。

(2)化妆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化妆品质量安全涉及研发、生产、销售、使用以及功效验证和安全性评价等众多的环节,不同的环节具有不同的专业特点。保证化妆品的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是企业的责任,但是需要各个监管部门和机构的密切配合,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形成闭环的监管体系。

一直以来,国家质检总局始终对化妆品实行生产许可、质量监督抽查和日常监督。对于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的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当时的国家轻工业部主管,后历经国家轻工总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直至2001年归入国家质检总局管理。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化妆品生产企业约四千余家获得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2007年是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第三次换发证的开始,已经历了三次换发证工作的化妆品行业,比其它的行业更为成熟。

在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之前,化妆品生产企业数量大,但良莠不齐,产品质量差异很大,大量的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很多生产化妆品的小厂和个体户处于无车间、无设备、无技术人员的“三无”状态,一个洗衣盆、一台电风扇或者一台洗衣机就开始生产;有的企业急功近利,使用不安全的原料生产化妆品,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同时也造成了市场秩序的混乱。在几次换发证的过程中,尤其是2002年的换证过程中,国家质检总局注重生产条件、检测条件等要求的调整,对于厂区、车间、检验室、生产设备、检验设备、质量控制手段以及人员、管理机构等方面制定了相关的要求。目前,如果企业达不到上述要求,是无法获得化妆品生产资格的。通过几次换证工作,基本实现了化妆品行业的结构调整,提高了行业整体水平,同时也为我国打造成熟的化妆品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奠定了基础。随着不断地加强管理,化妆品质量总体趋向稳定,行业整体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据国家质检总局在2006年全年和2007年第一季度,分别对洗面奶、润肤乳液、膏霜、染发剂、沐浴剂、祛斑美白化妆品、香皂、牙膏、唇膏等类别的718个批次的产品进行国家监督抽查和专项抽查,平均合格率达到97%

以上。

目前,我们正在对化妆品生产许可现场审核条件进行修订,将进一步促进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引导中国的化妆品企业向国际化大企业和大品牌的方向发展。

2、化妆品行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的化妆品行业总体发展比较健康和稳定,但是由于行业扩展速度较快,目前也产生了一些亟需解决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少数不法企业违规添加禁用物质,超量、超范围使用限用物质。

经常使用化妆品可以对人体产生清洁、护理、美化的作用。而一些化妆品生产企业为了显示产品功效,利用消费者盼望快速见效的心理,在产品中故意添加一些禁止使用的物质,或者超量、超范围添加限用物质,虽可能产生短期效果,但长期使用会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例如,2006年9月17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曝光的“葡萄籽抗敏平抚液晶”化妆品中添加了禁止使用的糖皮质激素;2007年卫生部网站报道的部分化妆品违规添加“地塞米松”、“氯霉素”、“甲硝唑”或“醋酸氢化可的松”等禁用原料,给消费者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2)化妆品虚假宣传,标签标识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化妆品市场上一些企业为招揽顾客,吸引消费者,夸大或虚假宣传一些不切实际的产品功能,或者采用各种明示或暗示的方式误导消费者选择,造成市场的混乱;同时,也不便于监管和责任追究。

(3)假冒伪劣产品较多,流通难于控制。

化妆品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及城乡结合部低端市场流通,且涉及各种产品档次和知名品牌。有些不法企业用其它知名品牌名称注册公司名称,或使用近似名字或同音字注册企业名称,使消费者产生混淆,牟取利益。

(4)化妆品使用环节监管不足,产品质量缺乏保证。

一些美容院、宾馆饭店、洗浴中心所提供产品的质量良莠不齐,甚至个别美容院在购买了正规产品后,自行添加一些违禁物质,以使美容产品达到快速见效

的效果,结果反而给消费者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同时,一些消费者由于不当使用,也给自身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

(5)监管措施不到位,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建设。

目前,我国对于化妆品产品的有效性的评估,以及新物质的评价体系都还不够完善,产品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不足,基层的监管能力也不到位,给监管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3、化妆品标签标识存在的问题

化妆品是美化生活,提升消费者生活质量的日常消费品,但同时也是影响到消费者人身健康和安全的产品。化妆品标签标识对于化妆品日常消费和质量监督管理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一方面,由于化妆品的配方多样,功能原理复杂,专业性强,消费者难于选择,需要通过标签标识真实反映产品信息;另一方面,由于化妆品直接接触人体,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对人体造成损伤,企业应对有关信息进行明示,以便消费者正确使用相关产品,及监管部门根据产品标识进行监督。目前化妆品标签标识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名称标注不规范。有些企业采用的产品名称容易使消费者误解,如产品的通用名、属性名标注不规范,使消费者无法判断其属性和用途,也不利于监督部门进行市场监督。

(2)由于目前加工生产形式的多样化,有些产品的责任企业的注册地与实际生产地不一致,有可能造成产品发生质量问题后找不到生产企业的情况,不利于监管。另外,有些大型连锁超市委托其它企业加工生产以本店名为品牌的化妆品,在销售时由于没有相应实际生产地和生产者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3)化妆品宣传配方中实际不含有的成分或夸大功效成分的作用而对消费者的造成误导。此外,由于缺乏化妆品全成分标注的要求,因此妨碍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知情权,特别是当消费者对于某些成分敏感时,在不了解成分的情况下使用产品很可能导致皮肤过敏。

(4)在标签上使用夸大不实的宣传用语,如“提高免疫力”、“改善内分泌”

等,欺骗、误导消费者;还有一些产品缺少必要的警示标志和使用说明。

鉴于以上问题,进一步加强化妆品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管理和监督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二、立法目的

在上述存在的问题中,化妆品标识标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对企业而言,标签标识是突出产品特点,进行产品销售的“门面”;对消费者而言,标签标识是了解产品特性特点最直接、最重要的渠道,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购买行为;对监督工作而言,标签标识提供了企业及其产品的第一手信息,是监管工作的关键点。为此研究制定了《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更确切地说立法目的有五点:

1、规范标识标注

针对近年来新出现的化妆品标识不规范的问题,本规定中明确了关于化妆品名称、生产者地址、净含量、成分表、质量合格标志、生产许可证编号及标志等具体的标注内容和方式,并要求化妆品生产企业按规定标注,规范化妆品标识的内容,便于消费者识别和选择,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2、防止质量欺诈

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防止质量欺诈现象出现,本规定对产品在宣传过程中各种情况进行了规定和限制,提出了化妆品全成分标注,制定了化妆品名称方面的要求禁止在宣传中使用医疗用语,并针对性的制定了相应处罚措施,最大限度防止质量欺诈现象的出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3、保护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安全

保护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安全是所有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者的责任,更是所有产品生产者的责任。化妆品是关系到老百姓人身健康和安全相关的产品,不仅美化了消费者的生活,更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消费品。因此,保护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安全是本《规定》最根本的目的。增加化妆品全成分标注就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知情权,避免消费者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误用化妆品而造成不必要的皮肤不良反应。另外,本《规定》也针对产品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等明确了标注要求。可以说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是进行一切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宗

旨。

4、加强监督管理

本规定重点针对化妆品行业近年来出现的重点问题和基层质监部门在化妆品标签标识监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首次纳入法律监管的体系。例如,针对打击假冒、追溯产品质量源头的需要,提出对企业实际生产加工地的标注规定和对委托加工及分装企业的标注规定;针对维护消费者知情权的问题提出对产品全成分表的标注规定等。特别是关于罚则部分的规定,给基层监管人员以切实有效的执法依据,既能加强对化妆品标识的管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同时又能规范基层监管人员的行为,给各级监管工作以有效的指导,保证监管工作科学、合理。

5、与国际化妆品标识监管制度接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增强,这就注定我国不能独立于世界经济的大潮之外,必须兼容并蓄、取长补短,与国际化妆品行业发展接轨,才能更好的进步,走向世界。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化妆品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行业,对化妆品的监管制度也比较完善,存在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本规定中关于全成分标注等要求,就是借鉴国际化妆品标识监管的惯例所制订的。

美国对化妆品标签的监管是纳入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管制之内。1938年颁布的《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即《FD&C Act》)规定化妆品和药品不能掺假伪劣和错误标注。1966年的《正确包装和标识法案》(FPLA)增加了对成品标注的要求。此外,《化妆品标签指南》以及关于非处方药(OTC)标签的法规中也有对化妆品标签的相关要求和规定。美国对化妆品标注的规定是非常详细的。美国要求化妆品要进行全成分的标注,还要标注产品的净含量、警示用语、生产者的名称和地址等,对标签上文字的位臵、字体大小等都有明确规定,同时,禁止在化妆品标签上使用医疗用语等。FDA有权对错误标注的行为进行处分。

欧盟对化妆品的监管主要是依据《欧盟化妆品规程》(EU Cosmetic Directive)。

其立法的主要目的是在各方面维护公众的健康,其中包括向潜在的消费者提供正确的信息。欧盟对化妆品标识的要求比较严格,包括产品责任者的名称和地址、全成分标注、净含量、保质期、必要的警示用语、产品批号、以及产品用途等。欧盟各成员国的监管部门,可根据标签内容在市场上对化妆品进行监管。《欧盟化妆品规程》也被东盟成员国所引用,成为《东盟化妆品规程》。

日本关于化妆品的最高法律是《药事法》,并还有其它一些有关化妆品的法规,如《有关化妆品标签公正竞争规约》及其实施规则等。在日本,具有一定功效的产品,如腋臭防止剂、生发剂、除毛剂、染发剂、药用化妆品等被确定为医药部外品。医药部外品需提出申请,由都道府或厚生劳动大臣根据产品的成分、含量、功能、效果、用法等进行审查后确定。但是无论化妆品还是医药部外品,都要标注生产者的名称和地址、产品的名称、重量或个数、用法、警示用语等。医药部外品,还必须注明“医药部外品”的字样。日本的厚生省会依照有关规定对化妆品标签进行监管。

三、立法依据

1、主要法律法规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相关规定:

第二十七条: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识必须真实,并符合下列要求:(一)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二)有中文标识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三)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产品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含量的,用中文相应予以标明,需要事先让消费者知晓的,应当在外包装上标明,或者预先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资料;(四)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在显著位臵清晰地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失效日期;(五)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当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裸装的食品和其他根据产品的特点难以附加标识的裸装产品,可以不附加产品标识。

第二十八条:易碎、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有放射性等危险物品以及储运中不能倒臵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其包装质量必须符合相应的要求,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作出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表明储运注意事项。

第三十条:生产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

第三十一条:生产者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

第五十三条:伪造产品产地的,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的,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请假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第五十四条:产品标识不符合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责令改正;有包装的产品标识不符合本法第二十七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十四条规定: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中相关规定:

第三十三条:企业必须在其产品或者包装、说明书上标注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裸装食品和其他根据产品的特点难以标注标志的裸装产品,可以不标注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

第四十七条: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为依照本条例规定在产品、包装或者]说明书上标注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30%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生产许可证。

特别是在2007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在该规定中又提出了关于产品标签中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了对产品标签标识的管理。

第三条生产经营者应当对其生产、销售的产品安全负责,不得生产、销售不符合法定要求的产品。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生产、销售产品需要取得许可证照或者需要经过认证的,应当按照法定条件、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按照法定条件、要求从事

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生产、销售不符合法定要求产品的,由农业、卫生、质检、商务、工商、药品等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没收违法所得、产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原材料等物品,货值金额不足5000元的,并处5万元罚款;货值金额5000元以上不足1万元的,并处10万元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10倍以上20倍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照;构成非法经营罪或者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等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生产经营者不再符合法定条件、要求,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照,并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告被吊销许可证照的生产经营者名单;构成非法经营罪或者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等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照而未取得许可证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由农业、卫生、质检、商务、工商、药品等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没收违法所得、产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原材料等物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10万元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10倍以上20倍以下的罚款;构成非法经营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关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监督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引导消费者选择合法生产经营者生产、销售的产品以及有合法标识的产品。

2、职能安排

国务院下发的“三定方案”中明确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管理和指导质量监督检查;负责国内生产企业实施产品质量监控和强制检验;组织依法查处违反标准化、计量、质量等法律、法规的行为,打击假冒伪劣违法行为。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含分装)、销售的化妆品的标识标注和管理,适用本规定。

[释义]本条是关于本规定适用范围的规定。

法律的适用范围,也称法律的效力范围,包括法律的时间效力,即法律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效力和什么时候失效;法律的空间效力,即法律适用的地域范围;法律的适用对象,包括法律的适用主体、适用客体、适用行为,即法律对什么人、什么行为适用。

本条主要是适用的地域范围、适用主体、适用客体的规定,主要包含三层含义:

一、关于适用地域的界定

本规定适用地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根据本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含分装)并销售的化妆品的销售包装的标识标注和管理,须遵守本规定。

二、关于适用主体的界定

本规定所适用的主体包括: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及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2、化妆品审查机构和检验机构;

3、化妆品生产者、分装者和经营者;

4、其他有关人员。

三、关于适用客体的界定

本规定的适用客体有两重意义,一是对化妆品生产销售行为的界定;二是对化妆品标识标注的界定。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化妆品生产销售行为

1、关于生产的界定

化妆品的生产,包括内容物(半成品)的制造和充填包装两部分。制造是指由化妆品原料通过加工成为化妆品内容物的过程,而充填包装是指将制造后的内容物经过灌装或成型、组装等工艺定量装入容器和/或包装物中,成为最终向消费者直接提供的产品的过程。

2、关于销售的界定

本规定所指的化妆品销售,是指通过商场、网络、直销点、美容美发院等场

所,以各种形式将化妆品交付给消费者使用的行为。

3、关于化妆品分装的定义

分装是指不改变内容物(半成品)的配比,外观和特性等,在生产企业完成最终的制作、加工或者组装工序后,由另一家企业承担将此内容物从大包装改为最小销售包装的过程。

4、关于最终生产工序的界定

最终生产工序的界定,根据化妆品生产特点的不同,可以参照下列原则:(1)不需要特殊工艺灌装的产品,如乳液、膏霜、化妆水等产品将内容物制造完成确定为该类产品最终生产工序。

(2)需要填充推进气体的气雾剂类产品,其向内容物填充气体并灌装为最终生产工序。

(3)需要特殊灌装或组装工艺的产品

①需要成型的产品,如唇膏,粉饼等,其膏体或粉体制造为该产品的最终生产工序

②面贴膜类,其所浸泡原液的制作完成为该产品的最终生产工序。

③化妆笔类,其笔芯的制作完成为该产品的最终生产工序。

④胶囊样产品,其所包覆的内容物的制作完成为该产品的最终生产工序。

(4)如灌装前需在中间产品中添加部分原料的产品,其“添加部分原料”的工序为最终生产工序。例如,在指甲油的原液中添加醋酸乙酯等有机溶剂进行稀释后灌装,则添加“醋酸乙酯等有机溶剂”为该产品最终生产工序。

(5)其他产品的最终生产工序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解释。

此外,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但用于出口的化妆品以及进口化妆品的标识标注和管理不适用于本规定。

(二)化妆品标识标注

化妆品标识是指由生产者提供,帮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成分、质量、所执行的标准、说明产品的用途、使用方法、保存条件和期限等相关信息。监管工作中主要针对化妆品的销售包装。

化妆品的销售包装是指在境内任何场所(包括商场,网络、直销点、超市,零售摊点,宾馆客房,美容美发馆等)经营者出售给消费者的产品包装,即与包装内所装的内容物一起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包装,是经营者出售给消费者的单件包装产品,如一瓶,一袋,一罐,一盒等,不包括中转或用于运输目的的中包装、大包装或运输包装等。

根据消费者需求将多个单件产品,臵于一个外包装物中,作为整体到达消费者手中,若每个单件产品具有独立的销售包装,则该情况下外包装物不是产品销售包装。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化妆品是指以涂抹、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施于人体(皮肤、毛发、指趾甲、口唇齿等),以达到清洁、保养、美化、修饰和改变外观,或者修正人体气味,保持良好状态为目的的产品。

本规定所称化妆品标识是指用以表示化妆品名称、品质、功效、使用方法、生产和销售者信息等有关文字、符号、数字、图案以及其他说明的总称。

[释义]本条是关于化妆品和化妆品标识定义的规定。

一、关于化妆品的定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顺应社会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国或地区关于化妆品的定义和要求(具体见附表),当前社会化妆品的范围早已不仅局限于一般意义的皮肤、毛发和指趾甲、口唇等部位的使用产品,还应包括具备清洁口腔、清新口气、保持牙齿良好状态、辅助减轻或预防口腔问题等作用的牙齿及口腔粘膜护理产品。但化妆品仍然必须是以涂抹、喷、洒或者其它类似方法施用,以达到清洁、保养、美化、修饰和改变外观,或者修正人体气味,保持良好状态为目的的产品,通过口服、注射、手术等方法达到美容目的的产品除外。

本规定的化妆品定义与以往监管工作中的化妆品定义以及国家标准中的定义相比,主要是强调将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如牙膏、漱口水等产品纳入到化妆品的范畴,对其进行监管。

本规定的化妆品定义基本上吸收和借鉴了世界各国对化妆品的定义,与之相

比只有部分产品的划归略有不同,如对于外生殖器清洁用品的规定,本规定化妆品定义没有包含在内。

本条在规定化妆品的定义同时,也概括了化妆品的使用目的和主要作用,具体如下:

1、清洁作用指去除面部、体表、指趾甲、毛发、口唇、口腔、牙齿等的污垢和异味,以达到清洁和消除不良气味的目的。如卸妆霜(乳,水、啫喱)、磨砂膏、香波、洗面奶、浴液、洗手液、牙膏和漱口水等。

2、保养作用指对面部、体表、毛发、牙齿等部位进行护理和滋养,抵御外界不良环境因素的损伤,保持肌肤柔润光滑,使头发顺滑光泽,延缓肌肤衰老等,如各种润肤膏、霜、乳、焗油膏、精华素等。

3、美化、修饰和改变外观,或者修正人体气味作用是指美化、修饰面部,体表,毛发及牙齿,或者改善人体气味,散发香气,以达到增强魅力的作用。如各类彩妆(香粉、粉饼、胭脂、眉笔、唇膏、眼线笔、眼影粉饼、睫毛膏、指甲油)、香水、古龙水、摩丝、喷雾发胶和口腔用品(牙膏、漱口水等)。

仅供艺术、戏剧专用油彩类产品(如:彩绘用油彩,戏剧专用卸妆油等)不属于化妆品范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定义仅限用于本《规定》管理范围,不涉及其它已有规定。

附表:世界各国关于化妆品范围的界定

二、关于化妆品标识的定义

化妆品标识是指由生产者提供,帮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成分、质量、所执行

的标准、说明产品的用途、使用方法、保存条件和期限等相关信息。化妆品标签是指化妆品标识的载体,是标识的表现形式。

标识的内容一般包括化妆品名称、品质、功效、使用方法、生产和经营者信息等说明性资料,可以由文字、符号、数字、图案等方式组合而成。

1、化妆品名称是生产者为了区分产品种类、功能或用途,便于消费者识别、甄选商品而在产品销售包装上所标注的产品称呼,通常由商标名、通用名和属性名组成。

2、化妆品品质即产品的质量,包括安全性,使用性和有用性等。安全性指化妆品对人体要安全,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使用性则包括使用感(与皮肤的融合度,涂敷延展性等)、易使用性(形状,大小,重量,结构,功能性和携带性)和嗜好性(香味,颜色,外观设计)等。有用性包括产品的保湿效果,防紫外线效果,清洁效果,色彩效果等。

3、化妆品功效指产品在正确使用条件下,所具有的能够帮助消费者改善其皮肤、头发、体味、口唇齿、指(趾)甲,达到清洁、保养、美化、修饰、改变外观或修正人体气味,保持良好状态的功能和作用。不仅包括:防晒、烫发、染发、祛斑、保湿、脱毛等作用。口腔护理产品的功效宣传详见第十六条的释义内容。

4、使用方法指生产厂商在产品销售包装上所标注的,用以指导消费者在正常条件下如何正确使用产品,实现产品作用的说明性文字。

5、生产和销售商信息是指生产者和经营者依法登记注册的名称、地址和许可证号等相关信息的总和。

6、文字、符号、数字及图案的定义

①文字是指语言的书写符号,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的约定俗成的视觉信号系统。这些符号要能灵活地书写由声音构成的语言,使信息送到远方,传到后代。

②符号是指记号、标识。在一种认知体系中,符号是指代一定意义的意象,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组合,也不妨是声音信号、建筑造型,甚至可以是一种思想文化、一个时事人物。

③数字有多重含义,可以是表示数目的文字,可以是表示数目的符号,可以是数量的意思,也可以是表示率(比率等)的概念等。

④图案指图形的设计方案。广义指对某种器物的造型结构、色彩、纹饰进行工艺处理而事先设计的施工方案,制成图样,通称图案。有的器物(如某些木器家具等)除了造型结构,别无装饰纹样,亦属图案范畴(或称立体图案)。狭义则指器物上的装饰纹样和色彩而言。

本规定中文字、符号、数字及图案是指在化妆品标识中有特定含义内容的各种表达形式。

第四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在其职权范围内负责组织全国化妆品标识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化妆品标识的监督管理工作。

[释义]本条是关于化妆品标识监管工作执行主体的规定。

在化妆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国家质检总局对化妆品实施市场准入制度,进行生产许可管理,对化妆品标识进行监管,是化妆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化妆品标识进行监管是一种政府行为,具体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进行。

一、国家质检总局负责统一管理,领导全国实施化妆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全国化妆品标识的监督管理工作。

1、制定并公布化妆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有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2、负责化妆品生产许可工作及化妆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工作,对化妆品生产许可审查、发证工作的监督检查,组织对无证生产销售违法行为的查处、受理化妆品生产许可工作的有关投诉、处理化妆品生产许可争议事宜;

3、负责全国化妆品标识的监督管理工作,制定并公布化妆品标识管理方面的规章文件,组织对化妆品标识进行监督检查,组织对违反有关化妆品标识规定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受理化妆品标识工作的有关投诉,处理化妆品标识管理工作中的争议事宜。

二、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化妆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化妆品标识的监督管理工作。

1、组织开展化妆品生产许可工作及化妆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工作,进行必要的企业巡查、监督抽查等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无证生产销售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受理本行政区域内化妆品生产许可工作有关投诉,处理本行政区内化妆品生产许可工作中的争议事宜;

2、负责本行政区内化妆品标识的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对本行政区内化妆品标识进行监督检查,组织对违反有关化妆品标识规定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受理化妆品标识工作的有关投诉,处理化妆品标识管理工作中的争议事宜。

3、参与研究制定化妆品标识管理方面的规章文件,反映监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第二章化妆品标识的标注内容

第五条化妆品标识应当真实、准确、科学、合法。

[释义]本条是关于化妆品标识内容的基本原则的规定。

本条说明了化妆品标识内容的基本原则,即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合法性。

一、真实性原则是指设计、制作化妆品标识必须实事求是,如实反映化妆品真实属性,真实地标明产品的特性、成分、净含量、日期、生产者的名称和地址等,标识宣传的内容必须真实,有依据,不应有虚假的宣传内容。如:××菁华(即缺少产品的属性名)

二、准确性原则是指化妆品标识所标注的产品名称、生产者名称和地址、净含量,日期、许可证号、产品标准号等要素必须正确无误并符合国家、行业、企业产品的相关标准。

三、科学性原则是指化妆品标识的内容要符合科学规律,所标注的内容,特别是成分表、功效宣传等内容是经过科学试验和配方调试证明的,并经过相应的

安全性评价程序,具有科学依据。如:××一抹灵(①缺乏属性名,②其功效是否经过科学验证)

四、合法性原则是指化妆品标识的内容应符合国家、行业和企业产品的相关标准,标识所标注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身份必须合法有效,企业和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号等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其它法律规范性文件关于其实体和程序方面的相关规定。

第六条化妆品标识应当标注化妆品名称。

化妆品名称一般由商标名、通用名和属性名三部分组成,并符合下列要求:(一)商标名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二)通用名应当准确、科学,不得使用明示或者暗示医疗作用的文字,但可以使用表明主要原料、主要功效成分或者产品功能的文字;

(三)属性名应当表明产品的客观形态,不得使用抽象名称;约定俗成的产品名称,可省略其属性名。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产品名称有规定的,应当标注标准规定的名称。

[释义]本条是关于化妆品名称的规定。

化妆品名称是消费者、生产厂家以及执法监督人员识别产品的一个重要信息,所以化妆品名称的标注必须规范。化妆品的名称应标注在产品销售包装的可视面上。可视面指化妆品在不破坏销售包装的情况下,消费者能够看到的任何面。

化妆品名称一般由商标名、通用名和属性名三部分组成:

一、关于商标名

商标名即指商标,是指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可视性标志,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

根据我国《商标法》的规定,商标分为注册商标和非注册商标两种,我国允许企业使用非注册商标。因此,本规定所称商标名,既可以是注册商标,也可以是非注册商标,只要符合我国商标方面的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即可。

《商标法》第十条规定:“下列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一)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勋章相同或者近似的,以及同中央国家机关所在地特定地点的名称或者标志性建筑物的名称、图形相同的;(二)同外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相同或者近似的,但该国政府同意的除外;(三)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名称、旗臶、徽记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经该组织同意或者不易误导公众的除外;(四)与表明实施控制、予以保证的官方标志、检验印记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经授权的除外;(五)同“红十字”、“红新月”的名称、标志相同或者近似的;(六)带有民族歧视性的;(七)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的;(八)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不得作为商标。但是,地名具有其它含义或者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组成部分的除外;已经注册的使用地名的商标继续有效。”

二、关于通用名

商品通用名称是指为国家或某一行业中所共用的,反映一类商品与另一类商品之间根本区别的规范化称谓。商品通用名称的确定,主要源于社会的约定俗成,既要得到社会或某一行业的广泛承认,又要规范化。这是商品通用名称概念本质的特征,也是判定商品通用名称的主要依据。

通用名应当准确、科学,可以是描述产品的主要原料、用途、功效成分或产品功能的文字,但是不得使用明示或暗示医疗作用的文字。化妆品行业是时尚和多彩的,产品名称也常常别具一格,所以产品的通用名并不仅局限在上述范围,其中经常加入一些修饰渲染词语,使得产品名称更加优美时尚(如:××星光灿烂保湿洁面乳,××鎏金眩彩眼影膏)。

对于有关明示或暗示医疗作用的特殊情况说明参照第十六条释义。

三、关于属性名

产品的属性名是指表明产品的客观物理形态的用词,如膏、霜、水、液、粉等。不得使用抽象名称,比如有些产品名称为“×××护肤精华”,其中“精华”不能表现出产品的客观物理形态,消费者容易误解。

但是对于消费者和行业内已经广为知晓其属性的产品,以及约定俗成的产

品,可以省略其属性名。如眼影、口红、面膜、眼膜、粉底、甲彩、眼彩、唇彩、颊彩、腮红、护发素、精华素、发膜、胭脂等。

如上所述,化妆品名称一般由商标名、通用名和属性名三部分组成,比如,亮彩滋润乳液、雅欧护手霜、美丽柔肤水和阿宝定型啫喱等,这些产品名称按照商标名、通用名和属性名分解如下:

此外,产品名称如果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中有规定,则原则上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但是由于产品标准的制定有一定的滞后性,有些产品标准中的名称虽然是当时的标准名称,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当时的标准名称如今已经有了多个不同的称谓,比如对于洗发液,现在有洗发香波、洗发精等,对于护发素,现在有发膜等。很显然这些尽管不是标准中的名称,但是也反映了产品的真实属性,通俗易懂,而且广泛被消费者接受,也不会造成误解和混淆,所以这些名称都是可以接受的。

第七条化妆品标注“奇特名称”的,应当在相邻位臵,以相同字号,按照本规定第六条规定标注产品名称;并不得违反国家相关规定和社会公序良俗。

同一名称的化妆品,适用不同人群,不同色系、香型的,应当在名称中或明显位臵予以标明。

[释义]本条是对化妆品名称的一个补充规定。

一、关于奇特名称的规定

产品的“奇特名称”,又可以被称为“创新名称”,是指企业在产品的创新宣传方面创造的新名称,而此前没有被行业广泛使用。如“凝脂”、“菁华”等。

学习治安处罚法心得

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心得体会 拟写人:赵召永11月份,我校组织全校老师学习了<<中华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从2006年3月1日起,我国开始施行一部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这部法律将通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化解社会矛盾,力求创建一个和谐、稳定、发展的中国。通过对这部法律的学习,得到以下体会: 一、学会自律 学法律,就要首先做到知其文晓其意。《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这就很好地区分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与刑法之间的关系。此法还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其第五条指出:办理案件要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条文对处罚对象的规定也十分细致,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而醉酒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给予处罚等等。 学法律还要知其不能而约己,换句话说就是要知法守法。法律规定不得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不得扰乱各类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就要做到不参与这样的行动。如果明知故犯,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二、学会自护 学了法,还要学会用法,学会用法律条文的规定来保护自己。 你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拿起法律这把武器。对那些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人,对那些多次发送不文明信息的人,对那些以虚假身份招摇撞骗以及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行为人,要利用法律的手段给以相应的处罚。 三、做好法律的宣传者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让学生从小就有一个“精神家园”,一种道德准绳,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的需要。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创新,尤其是把时事政治教育引入课堂,突出"精神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升国旗、法制报告还有班队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精神教育",在对一些条款的重点解读中来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思想认识。 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与1987年施行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比,主要主要有以下不同: 1、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程序正义、执法为民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治安管理处罚法在立法方面、执法方面包含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如在立法目的或者立法宗旨方面,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体现了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在治安管理处罚法内容方面非常注重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如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增加了许多应该给予治安处罚的违法行为,正是为了有效地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在办案程序方面也严格要求公安机关注重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在保护公民的权益方面,治安管理处罚法增加了保护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居住权等方面内容。以上这些规定都体现了保护人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条文及释义 第一条[制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目的] 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制定本法。 条文释义 立法目的又称立法宗旨。按照本条的规定,制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二是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是党和国家赋予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重要职责之一,也是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以下简称人民警察法)第2条第1款规定:“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第6条中规定,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履行“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维护国(边)境地区的治安秩序”等职责。社会治安秩序,是指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须的治安秩序,包括公共秩序、社会管理秩序等。公共秩序又称社会秩序,是指人们在道德、纪律和法律的规范下,进行生产、工作、教学、科研、生活的秩序。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制定本法,就是要对各种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设定相应的治安管理处罚,以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予。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是我国法律制度的基本点,也是公共行政或者行政权力的使命。因此,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履行维护社会治安的职责、行使治安管理处罚权,必须充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同时,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保障公共安全,也

如何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如何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项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贯方针。1979年初,邓小平就鲜明指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也是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这项原则。”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强调,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呢?这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分配和交换的形式,决定了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及其他一切私有制社会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没有公有制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不会有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意识形态和共同理想。 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追求社会公平,而不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 会公平比所有制更重要。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它把社会主义仅仅当作了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否定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制度而存在的意义,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蜕化为了空想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实际上,任何社会的公平都不是抽象的、绝对的和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和历史的。所谓的社会公平就其实质来说是对现存经济社会关系内在要求的合理化和正当化。没有以公有制以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没有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和收入分配上的平等,真正的社会公平是难以实现的。 有人认为,只有发展生产力才是目的,因而,生产资料公有制可有可无。这种认识把公有制与发展生产力不恰当地对立起来了。实际上,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主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正是因为公有制能够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这一矛盾导致了两极分化、阶级对立、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只有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对整个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进行有计划的合理的调控,推动生产力更快地发展。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有利于国家从社会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出发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于克服单纯市场调节的局限,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和稳定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以及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和重大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提高国家的竞争力;有利于保持国家对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维 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也有利于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治安管理处罚法释义

《治安管理处罚法》释义 第一条【制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目的】 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制定本法。 一、【条文释义】 立法目的又称立法宗旨。按照本条的规定,制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二是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是党和国家赋予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重要职责之一,也是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以下简称人民警察法)第2条第1款规定:“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第6条中规定,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履行“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维护国(边)境地区的治安秩序”等职责。社会治安秩序,是指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须的治安秩序,包括公共秩序、社会管理秩序等。公共秩序又称社会秩序,是指人们在道德、纪律和法律的规范下,进行生产、工作、教学、科研、生活的秩序。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制定本法,就是要对各种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设定相应的治安管理处罚,以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予。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是我国法律制度的基本点,也是公共行政或者行政权力的使命。因此,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履行维护社会治安的职责、行使治安管理处罚权,必须充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同时,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保障公共安全,也是人民授权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履行公共管理职责的根本原因。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只有切实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保障公共安全,才能真正从根本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才能不负人民的期望、不失自己的职守。 “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是新增加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下简称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没有这方面的规定。治安管理处罚作为一项重要的行政权力,是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管理社会治安的一种重要手段。一方面,本法要对治安管理处罚的适用问题进行“规范”;另一方面,本法对治安管理处罚适用问题的规范,必须通过“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实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与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的统一。 总的来讲,“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是制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目的的基本方面。首先,在整部法律中,涉及到公安机关的权力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之间的关系,首先考虑的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其次,规定“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也为的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保障公共安全,以保障全体人民的工作秩序、生活秩序等,保障全体人民的合法权益。

治安管理处罚法释义5:非法财物和违法所得的处理

治安管理处罚法释义5:非法财物和违法所得的处理条文第十一条办理治安案件所查获的毒品、淫秽物品等违禁品,赌具、赌资,吸食、注射毒品的用具以及直接用于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本人所有的工具,应当收缴,按照规定处理。 违反治安管理所得的财物,追缴退还被侵害人;没有被侵害人的,登记造册,公开拍卖或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所得款项上缴国库。 一、条文释义 1.关于违反治安管理的非法财物的收缴 认定“直接用于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本人所有的工具”,要注意两点:一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直接用于”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工具,而不是“间接用于”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工具。如赌博行为人专门用于赌博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等,属于“直接用于”赌博活动的工具,但赌博行为人非专门用于赌博活动,而是在实施赌博行为的过程中偶然使用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等,不属于“直接用于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本人所有的工具”;二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本人所有”的工具,而不是“他人所有”的工具。“本人所有”,即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本人对该工具具有合法的所有权,不含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租、借或者偷、抢来的属于他人合法所有的工具。 2.关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违法所得的追缴 违法所得,是指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因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所得的赃款、赃物和非法利益。当非法所得表现为一定的物时,非

法所得除包括一定的物外,还包括该物所可能发生的天然孳息,以及利用该物进行经营所获得的物质利益。例如,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将盗窃的货币存入银行,则该货币产生的利息属于法定孳息,也应当一并追缴。“退还被侵害人”中的“被侵害人”应当作广义的理解,既包括公民,也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公安机关追缴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因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所得的赃款、赃物和非法利益中,如果属于被侵害人无合法根据而事实上拥有的财产,则应当退还给真正的合法权利享有者,亦即更深层意义上的“被侵害人”。 3.关于非法财物、违法所得的处理和保管 按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公安机关对“收缴”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非法财物应当“按照规定处理”。“按照规定处理”,是指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务院、公安机关、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予以销毁或者上缴国库。对收缴的现金、金银、有价证券等,可以直接上缴国库;对没收的物品,要在拍卖或者变卖后将所得款项上缴国库。在收缴时,应当按照规定出具法律手续。对收缴的违禁品,应当在固定证据后,按照规定予以销毁。按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没有被侵害人的违反治安管理所得的财物,如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赌博赢取的款物,公安机关应当登记造册,公开拍卖或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所得款项上缴国库。 2003年8月26日公安部发布的《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设专章(即第十一章)对“涉案财物的处理”作了系统规定,其中部分内容还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对公安部1986年的上述规定作

公有制主体地位新议

公有制主体地位新议 新中国建立伊始,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在农村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在城市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使国家可支配的资产增加。1953--1957年进行"一化三改"快速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体制。从此,公有制开始一统天下,形成了"率土之滨,莫非公有"的所有制结构,这种所有制结构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各种经济成分进行了积极稳妥的调整,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格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邓小平曾说过"一个是公有制占主体,一个是共同富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在十五大之前理论界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只要公有制经济控制了主要产业部门,就是保持了主体地位;另一种认为只有公有制经济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才算保持了主体地位。 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的含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行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统治地位。在其它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显然十五大的报告在总结以往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本文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首先要保证公有资产有量的优势。谈到公有资产的量的大小,必须先全面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报告指出公有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以工业经济为例,1985年以来虽然纯国有经济产值比重从1985 年的64.9%下降到1995年的34.0% ,但并没有改变公有制工业占主体的地位,1995年末,包括集体经济和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在内的公有制工业产值比重为80%左右,资产总额占85%左右。 公有资产占量的优势,这个量的优势是指相对数量,即公有经济在社会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任何经济的发展都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维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必要的量的优势的标准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伴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所占的比重相对上升,这是一个事实,但也不必为此忧心重重,首先这种相对数量的下降是发生在公有资产绝对数量大幅提高的基础上,据统计,我国国有资产继续稳步增长,截止1996年末,国有资产总量达65894.6亿元,比1995年增长15.4%。其次这种下降仅限于一定的范围内。这是不会影响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的。相反只有这样才可以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 以往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只是注重量的优势,而忽视了质的提高。公有资产的质是一个新概念。它有着广泛的内涵,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1)、公有资产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这是质的外在表现。(2)、公有资产的分布结构,公有资产只有在合理分布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质的提高。(3)、公有资产的经营管理和运营机制,这是决定质的关键。(4)、参与公有资产运营的人员的素质,

论述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必然性

论述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必然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你注意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同时,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为前提,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资产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中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并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只要能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应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根据社会化生产规律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资产组织形式,使国有经济在更大的范围里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治安管理处罚法条文释义

【治安管理处罚法条文释义】治安管理处罚法条文释义第四十二条 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释义内容: 【释义】本条是关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处罚规定。本条共分六项。 本条第一项是关于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处罚规定。写恐吓信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方式,易使他人产生恐惧,造成不安定因素,扰乱社会治安,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恐吓信的内容大多具有扬言使用暴力或其他方法恐吓、威胁他人的内容。当然,除写恐吓信以外,还可采取其他方式威胁他人人身安全,如投寄恐吓物、子弹,在夜晚往他人卧室的窗户扔砖头,携带管制刀具尾随他人等。其目的是为了使他人在内心产生恐惧,担忧自己或其家人、亲属的人身安全受到伤害。这种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应当受到处罚。 本条第二项是关于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罚规定。侮辱或者诽谤他人都是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的行为,人格和名誉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本项规定了两种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第一,侮辱他人的行为。该行为的主要特征是:(1)行为人实施了侮辱他人的行为。这里所说的“侮辱”,是指公然诋毁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侮辱的方法可以是暴力,也可以是暴力以外的其他方法。(2)侮辱他人的行为必须是公然进行的。所谓“公然”是指当众或者利用能够使多人听到或看到的方式,对他人进行侮辱。(3)侮辱他人的行为必须是明确地针对某特定的人实施。如果不是针对特定的人,而是一般的谩骂等,不属于本项规定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实践中应当注意把握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界限,要划清正当的舆论监督与文字侮辱的界限;划清正当的文字创作与贬损人格、破坏名誉的界限;划清当事人所在单位依职权对个人的政绩、品德等所作的考核、评价、审查行为与侮辱行为的界限;划清通过正当、合法的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举报、揭发不道德行为、违法行为、犯罪行为与侮辱行为的界限;划清出于善意的批评同恶意的侮辱行为的界限等等。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案

重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难点: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要求: 1、知识方面: ?? 识记: ⑴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非公有制形式; ⑵“三个有利于”的原则; ? 理解: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 运用: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说明只有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能力方面: 应注重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根本性质能力,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 【重点及解决办法】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所以,这个问题成为本课的重点。 根据教材对这个问题的阐述,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⑴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的。 ⑵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⑶实践证明,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前两个方面是从理论上说明我国需要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但这种经济制度是否真正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必须由实践来检验。所以,第3点论证是必要的。 【难点及解决办法】 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提法是: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但事实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非公有制经济会广泛存在,并发挥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因此,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本教材缎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定义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样,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这个问题成为本课的难点。 ??复习提问 1.???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 2.??? 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是什么?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划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昆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在我国出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还存在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即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讲授新课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板书) 我国现阶段几种非公制经济成分(板书) (注:这部分知识不难,可采用阅读讨论法。) 1、个体经济(板书)

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一、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为什么坚持公有制经济 ( 1 )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第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我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标志。第三,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控制生产和流通。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依靠力量,是我国经济自主的主要物质基础和保持社会安定的主要经济条件。第四,公有制还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怎样支持鼓励公有制的经济的发展 1、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2、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竞争; 3、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4、进一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动力发生变化的原因 怎样坚持依法治国,人民当家做主 一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切实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要按照宪法精神和党的十八大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二要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桂。全区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形成全社会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扎扎实实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提高我区法治建设水平。 三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紧紧抓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重要环节,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形成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强大动力 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多党参与的理评 中国的一党制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里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形成的,并在实践中证明了其一党执

公有制为主体

讲授新课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板书) 我国现阶段几种非公制经济成分(板书) (注:这部分知识不难,可采用阅读讨论法。) 1)个体经济(板书) (提问)你能举出几种个体经济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如服装加工部、自行车、手表修理部,早点服务部,小饭馆,弹棉花加工部,小日用杂品店,小副食店,蔬菜水果小摊贩等。(教师归纳)同学们回答正确。个体私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小手工业、零售商业、饮食业、修理业、服务业、运输业等。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个体经济的含义、特点及其地位、作用。 ( 1)含义:个体经济是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所有制经济。 特点: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一般不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 2)地位: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种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提问)日常生活中,个体经济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3)作用:个体经济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可谓“船小好掉头”。现阶段,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小商品生产、发扬和发展传统技术、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生活以及增加劳动就业等方面,个体经济发展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私营经济(板书) (1)私营经济的含义;我国私营经经济的地位、作用。 (学生看书后回答) ( 2)私营经济的含义: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 (3)我国私营经济的地位: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 (提问)在我国私营经济与个体经济初级阶段的一种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基础的私有制经济,这是它们的共性。它们的区别在于,个体经济的经营者既是私有者又是主要劳动者,收入来源主要是个体经济者得家庭成员的劳动,有的也雇少量学徒、帮工,但数量少,一般一、二人,起帮工或助作用。私营经济中,雇工数量多(八人以上),雇佣工人提供的剩余劳动是企业主收入的主要来源。 我国的私营经济与资本主义企业也有明显的区别;我国的私营经济受到社会主义国家法律、政策的制约,私营企业主的剥削程度是受限制的;私营企业中的经济关系、管理方式、分配原则、福利制度等无不受公有制经济单位的影响,其原料来源程序、能源供给、产品销售、定价等无不受公有制经济的制约。

为什么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为什么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何为公有制?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形式。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而生产力决定所有制关系。因此公有制也可以认为是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人们建立起了新型的生产关系。公有制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单一公有制的结构已经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代替。根据实践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确立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党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问题,使得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一种更清晰的认识。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根本依据可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际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作用。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以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必须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一个正确理解和全面的认识。不是任何一种形式上属于共同所有的企业和组织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是现在生产资料面前人人平等。实践表明,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如实地将这部分共有成分纳入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之内,有助于正确判断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助于更大胆地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更好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首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我国生产力的状况和发展要求决定的),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居主导地位。其次,公有制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其自身的引导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上,主要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释义

【治安管理处罚法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 法释义第二十条 【治安管理处罚法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释义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处罚: (一)有较严重后果的; (二)教唆、胁迫、诱骗他人违反治安管理的; (三)对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证人打击报复的; (四)六个月内曾受过治安管理处罚的。 释义内容: 【释义】本条是关于违反治安管理从重处罚的情形的规定。 本条规定的几种应当从重处罚的情形,都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比较恶劣、情节比较严重、社会危害较大的情形。本条规定的“从重处罚”,是指公安机关根据行为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确定应当给予的治安管理处罚,在这一档处罚幅度内给予较重或者最重的处罚。本条规定要从重处罚的情形主要有: 1.有较严重后果的。本条规定的“较严重后果”,是指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现实危害后果,如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严重妨害公共安全、对他人人身财产权利造成严重危害、严重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等。违反治安管理造成的后果越是严重,其社会危害性越大,应当予以从重处罚。 2.教唆、胁迫、诱骗他人违反治安管理的。教唆、胁迫、诱骗的含义在本法第十七条的释义中已有明确阐述。教唆、胁迫、诱骗他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人,不但自己有违反治安管理的故意,而且还采取教唆、胁迫、诱骗等手段,使原本没有违反治安管理故意的人成为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人,这些人的主观恶性很大,必须予以从重处罚,以教育公民,更好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3.对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证人打击报复的。本条规定的“报案人”,是指向司法机关报告发现的违法犯罪事实或者违法犯罪嫌疑人的人,也包括违法犯罪行为的被害人。“举报人”,是指当事人以外的向司法机关检举、揭发、报告违法犯罪事实或者违法犯罪嫌疑人的其他知情人。“控告人”,是指被害人及其近亲属或其诉讼代理人,他们对侵害被害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向司法机关告诉,要求追究侵害人法律责任。“证人”,是指知道案件全部或者部分真实情况,以自己的证言作为证据揭露违法犯罪行为的人。这里规定的“打击报复”的形式是多样的,既包括对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证人的人身、财产的损害,也包括对他们精神上的折磨,如进行暴力伤害、利用职权辞退以及当众侮辱等等。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证人都是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或者利用自己的合法权利揭露违法犯罪,这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责任,有利于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的治安秩序,对他们进行打击报复,不仅是侵犯了他们合法的人身财产等权利,也妨害了司法机关打击违法犯罪的司法活动,其社会影响很坏,不利于弘扬社会正气,因而必须予以从重处罚。原《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只规定了对检举人、证人打击报复的,可以从重处罚;本法规定对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证人打击报复的,应当从重处罚,加大了对公民的保护范围和保护力度。应当注意的是,《刑法》第三百零八条规定了打击报复证人的犯罪,对证人作了特殊的保护,打击报复证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本条规定从重予以治安处罚。 4.六个月内曾受过治安管理处罚的。刚刚受过治安管理处罚,在六个月内又违反治安管理的,属于屡教不改,应当从重处罚。原《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屡教不改的,可以从重处罚。对哪些情况是属于屡教不改的,规定得不明确,本条进一步明确规定,对六个月内曾受过治安管理处罚的从重处罚,便于实践中公安机关的认定和适用法律。 【治安管理处罚法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 法释义第十九条 【治安管理处罚法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释义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减轻处罚或者不予处罚: (一)情节特别轻微的; (二)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后果,并取得被侵害人谅解的;

如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如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谈谈学习体会 坚持和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坚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的,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资产,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其比重的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国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竞争力得到增强,即使公有制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同时,公有制经济比重的减少,也不能影响公有制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坚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不断巩固和发展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发挥质的优势。只有努力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才能真正坚持和巩固其主体地位。 坚持和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必须坚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既要进入那些非公有制经济不愿意或难以进入的而又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部门,弥补私人企业和市场机制的不足,更要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主导地位,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国有经济在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数量减少的同时,资产总量、上缴税收、利润总额逐年增加,国有资产质量不断优化,管理与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技术研发与自主知识产权能力和数量不断增长。比如,中央企业80%以上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等行业和领域,资产总量从2002年的7.13万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1万亿元;同期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12.6万亿元,上缴税金、实现利润都有3倍多的增长。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排头兵”,在实施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大力度的结构调整和大范围的社会保障,在有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中坚力量。 姓名:郑清凉学号:113M1Z4014 专业:学前教育所在教学中心:福建广播电视大学龙海工作站校外学习中心

治安管理处罚部分相关条款解读

治安管理处罚部分相关条款解读 1986年通过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走完20年的施行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将施行,新法中规定的违法种类由旧法的73项上升到238项,像站街拉客、偷窥偷拍动手打人等很多行为,都被明确定性为违法行为。本文将较为详细地解读这部法律。 头条亮点:卖淫螵娼交5000元走人行不通了防止警察乱用职权"创收" 从3月1日开始,警方在查获卖淫嫖娼违法人员时,一律要对违法人员进行拘留并通知其家人,情节轻微的可以不拘留但要处以500元以下罚款!”省公安厅法制处副处长张兰青介绍,在此之前,一些民警在办理这类案件时,一般都是采取统一罚款5 000元,这样会造成民警为了罚款而办案。“罚款对卖淫嫖娼人员起不到惩罚作用,因为他们可以交钱走人。”张处长说,以前警方只是对一些多次卖淫嫖娼人员作拘留,但他们一般要求警察不要通知其家人和单位,有的家属还以为他出差了,有的还到派出所报案说失踪了。而现在则规定,卖淫嫖娼一经查获,就必须拘留并通知其家人。只有是情节轻微的,才可以不处拘留但要处500元以下罚款。

“什么叫情节轻微?我们现在正在准备出台详细的指导意见,初步是卖淫嫖娼违法人员年龄不满14周岁并且是第一次;谈好价格但还没有实施;在桑拿和其他娱乐场所异性之间手淫等。只要进行并实施了具体行为,那就不属于轻微范围了。但具体区分以及处罚标准我们正在酝酿。”张处长解释说。(南京晨报) 这些情况要罚(部分相关条款解读) 强行乞讨可处五日以下拘留 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一条反复纠缠、强行讨要或者以其他滋扰他人的方式乞讨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 解读:市区新车站周边,一度出现许多乞丐们蹲点在固定范围内“守株待兔”。其中有一名双手残疾的老人,用手撑着一个布袋,冷不防伸到行人面前要钱。如果没有得手,便紧跟着行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以上规定,只要行人报警,警方即依据规定对其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 偷窥偷拍严重者可拘留10天 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将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解读:市GAJ治安支队认为,由于取证难、偷拍行为界定难等原因,目前对于偷窥、偷拍他人卧室、浴室等隐私场所,或者窃听他人隐私的行为,一般是以教育为主。《治安管理处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法条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法条释义1,扰乱单位秩序行为是指扰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秩序,致扰乱单位秩序行为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执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2, 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是指扰乱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 扰乱公共场所秩序场所秩序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的秩序,情节尚不严重的行为. 3, 扰乱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是指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 扰乱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4, 妨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是非法拦截或者强登,扒乘机动车,船妨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5, 破坏选举秩序是指破坏依法进行的选举秩序,不听劝阻和制破坏选举秩序止,使得选举无法正常进行或者影响正常的选举结果,尚不够刑事处罚,依法应受到治安处罚的行为. 6, 聚众扰乱单位秩序是指组织,纠集多人实施扰乱机关,团体, 聚众扰乱单位秩序企事业单位秩序,影响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应受治安处罚的行为. 7, 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是指组织,纠集多人扰乱车站,港口, 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 情节尚不严重的行为. 8, 聚众扰乱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是指组织, 纠集多人实施扰乱聚众扰乱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 1 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9, 聚众妨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是指组织, 纠集多人非法拦截或者聚众妨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强登,扒乘机动车,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10, 聚众破坏选举秩序聚众破坏选举秩序是指组织, 纠集多人破坏依法进行的选举秩序,不听劝阻和制止,使得选举无法正常进行或者影响正常的选举结果,尚不够刑事处罚,依法应受到治安处罚的行为. 11, 强行进入大型活动场内强行进入大型活动场内强行进入面向社会公众举办, 参加人员较多群体性活动,包括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展览展销,庙会, 灯会,游园会,人才招聘会等的正常秩序,尚未造成严重后果, 应受治安处罚的行为. 12, 违规在大型活动场内燃放物品违规在大型活动场内燃放物品违反规定在场内燃放烟花爆竹或者其他物品,扰乱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13, 在大型活动场内展示侮辱性物品在大型活动场内展示侮辱性物品是指违反规定在大型群众性活动场内展示侮辱性标语,条幅等物品,扰乱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14, 围攻大型活动工作人员围攻大型活动工作人员是指在大型群众性活动场内围攻裁判员,运动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扰乱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15, 向大型活动场内投掷杂物是指在大型群众性活动场内投掷杂向大型活动场内投掷杂物 2 物,不听制止,扰乱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16, 其他扰乱大型活动秩序的行为其他扰乱大型活动秩序的行为是指在其他妨碍大型活动的秩序,扰乱大型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扰乱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 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17, 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行为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行为是指捏造并散布没有事实根据的谎言用以迷惑不明真相的群众,编造火灾,水灾,地震,塌方, 警报等治安灾害事故或自然灾害,传染疾病,公安机关应受理的各种案件,并向有关部门报告,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依法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