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册-辅导资料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册-辅导资料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册

院系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是(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掌握的理论体系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

A、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 )

A、阶级斗争的观点

B、改革开放的观点

C、社会实践的观点

D、事物不断运动变化的观点

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6、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7、对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B、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标准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标准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8、否认世界统一性的哲学观点是( )

A、一元论的观点

B、二元论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9、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指的是( )

A、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

B、唯物辩证的创立

C、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D、《资本论》的问世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C、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D、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B、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D、绝对真理的体现

12、马克思主义哲学显著的特征是( )

A、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C、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有机结合

D、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3、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总是( )

A、为劳动人民服务的

B、为剥削阶级服务的

C、隶属一定阶级并为其服务

D、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

1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A、刻苦钻研全面掌握

B、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C、坚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D、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B、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C、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D、人类各种知识的总汇

16、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 )

A、运动的、发展的

B、批判的、革命的

C、科学的、真理的

D、实践的、客观的

17、现代西方哲学,不论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其实质都是(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18、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19、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 )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

20、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 )

A、贝克莱和休谟

B、谢林和费希特

C、叔本华和尼采

D、黑格尔和孔德

21、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 )

A、是否坚持唯物论

B、是否坚持唯心论

C、是否坚持辩证法

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

22、爱因斯坦曾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这说明( )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C、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D、其他科学都是哲学的组成部分

二、多项选择题:

1、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关系到能否坚持( )

A、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B、唯物主义路线的问题

C、历史唯物主义问题

D、世界可知性的问题

2、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著名代表人物有( )

A、爱因斯坦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牛顿

E、康德

3、下列论断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性质的有( )

A、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B、天命主宰人间世界

C、人为自然界立法

D、存在就是被感知

E、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4、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自然科学前提指的是( )

A、牛顿力学

B、细胞学说

C、生物进化论

D、爱因斯坦相对论

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5、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潮指的是( )

A、马赫主义

B、存在主义

C、科学主义

D、人本主义

E、实证主义

6、在当今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还有人相信唯心主义,这是由于( )

A、剥削阶级的偏见

B、思维方法的片面性

C、私有制度的存在

D、唯心主义正确

E、唯心主义还有欺骗性

7、一切唯心主义都( )

A、把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B、是不可如论

C、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坚持“从感觉、思想到物”这个认识论的基本路线

E、认为绝对精神产生万物

8、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两个统一是( )

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统一

B、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C、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E、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9、在关于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变化发展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指的是( )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E、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10、马克恩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各种条件其中包括()

A、经济基础

B、阶级基础

C、自然科学基础

D、认识根源、

E、理论来源

11、“实事求是”是( )

A、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

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C、党的思想路线的基础

D、批判地继承中国优秀哲学遗产的结果

E、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12、邓小平哲学思想是( )

A、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邓小平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C、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逐步形成

D、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E、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1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C、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在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E、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14、下列哲学家属于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的有( )

A、费尔巴哈

B、尼采

C、叔本华

D、萨特、

E、罗素

1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和正确对待现代西方哲学的态度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B、现代西方哲学属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立

C、不能无视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D、现代西方哲学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参考价值

E、我们要认真研究、批判、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

16、科学技术革命包括( )

A、科学上的重大发现

B、技术革命上的重大创新

C、科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D、科学认识的量的增长

E、原有技术的新的应用

1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在于( )

A、培养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B、提高理论思维水平

C、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D、提高人的素质

E、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

18、一个哲学素质较高的人( )

A、能高瞻远瞩

B、有宽广的胸襟和恢宏的气度

C、有很强的全局与整体观念

D、有敏锐的眼光和洞察秋毫的能力

E、能全面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

19、下列各项属于人本主义思潮内容的有( )

A、意志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

B、生命本身就是权力意志

C、超人哲学

D、存在就是被感如

E、在社会和人生态度上,宣扬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

20、下列各项属于科学主义思潮的有( )

A、追求“确定的”知识

B、强调知识不超出经验范围

C、拒斥形而上学

D、科学的哲学决定于经验和逻辑的统一

E、物质世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创立的

三、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2.“存在就是被感如”。

3.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四、问答题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5、简述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6、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五、材料分析题

1、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

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请分析这段话的含义。

2、分析下列论断:

(1)“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

(2)“马克恩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下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休请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江泽民)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的绝对性

B、发展的规律性

C、客观实在性

D、本质的可知性

2、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

A、形而上学观点

B、不可知论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一元论观点

3、关于物质、运动、静止的正确提法是( )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同时也是运动的存在形式

B、凡物质皆运动,没有相对静止的东西

C、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统,运动其实也是相对的

D、人不能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4、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 ),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B、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C、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D、朴素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

A、一种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B、一种实验、一种科学

C、人的精神创造活动

D、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6、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看作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 )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7、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否认意识物质的依赖性

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8、承认人的意念、情绪等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这是( )

A、符合实际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意志论的观点

C、机械的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9、自在世界是指( )

A、自然界

B、客观的世界

C、天然世界

D、主观想象的世界

10、“我们周围是一个人化了的世界”,这个命题的意思是( )

A、我们生存的环境是实践改造过的世界

B、意识是人化世界的决定性因素

C、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可以创造出任何东西

D、社会与自然界完全没有联系

1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2、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

A、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B、存在就是被感如

C、错误的意识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来自人类思维的创造

D、意识是人脑分泌出的特殊的物质

13、旧哲学的主要缺陷在于( )

A、不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B、没有把握实践的本质

C、在物质概念上的局限性

D、没有把实践从世界观的高度来把握,没有把实践贯穿于整个哲学的全部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顶峰

B、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绝对的真理体系的形成

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15、意识的本质是( )

A、人脑的机能和对外界客观存在的反映

B、大脑一种特殊的生理感应过程

C、用于指导实践的精神理念

D、与“物质”概念相对立的哲学范畴

16、科学证明,人脑是( )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17、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

A、运动的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18、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它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19、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根本要求是( )

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B、承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20、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21、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

A、人们的主观努力

B、社会实践

C、科学活动

D、思想斗争

22、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 )

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两者是根本对立互不相容的

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D、两者是完全统一的,没有区别的

23、在人口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 )

A、无条件地缩减人口数量

B、努力保持人口数量低速增长

C、奖励人口增长

D、使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生产保持平衡

24、对森林的乱砍滥伐使大量耕地沙化,这说明( )

A、物质生产活动有天然地破坏作用

B、地理环境决定人们的命运

C、应尽量缩小物质资料生产的规模

D、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必然受自然规律的惩罚

25、《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二、多项选择题:

1、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包括 (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火

C、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D、近代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是原子

E、物质可以通过人的感觉来感知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这意味着( )

A、感觉、表象、概念等是人特有的精神现象

B、对同一对象人们可能形成不同的认识

C、人们认识可能会歪曲对象的本来面目

D、人们永远认识不了世界的真相

E、人们可能在思想申创造出世界上本没有的东西

3、下列哪些说法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 )

A、不可以无根据地胡思甜想

B、审时度势

C、量体裁衣

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E、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

4、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 )

A、同二元论划清界限

B、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划清界限

C、同机械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划清界限

D、同各种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E、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5、实践的特点包括( )

A、客观性

B、目的性

C、自主性

D、社会制约性

E、对象性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体现了( )

A、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B、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统一

D、物质存在形式之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E、一元论与多元论的统一

7、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如下( )形态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近代主观唯物主义

E、德国古典唯物主义

8、所有的唯物主义都主张( )

A、世界是可知的

B、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世界是不可如的

E、意识依赖于物质而存在

9、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是( )

A、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B、机械性

C、形而上学性

D、不彻底性

E、否认自燃规律的客观性

10、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它( )

A、不能科学地说明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B、不懂得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误把人类对原子层次的认识当作最终的认识

D、割裂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E、不能科学地驳倒唯心主义

11、关于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提法,正确的是( )

A、主观世界是知、情、意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包括两个部分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

C、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二者在内容上是同构的

D、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相互转化的

E、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自然分化的结果

12 、关于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是( )

A、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以出反映的特性

B、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是纯生理结构发展的产物

13、实践的作用包括( )

A、主体和客体互相作用的中介

B、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C、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分化的根源

E、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14、劳动是( )

A、一种物质实践

B、专属于人类社会的范畴

C、社会关系的产生基础

D、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E、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15、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中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申,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主要是同( )

A、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

B、阶级斗争形式相联系

C、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联系

D、地理环境优劣相联系

E、哲学发展水平相联系

16、“只有我的感觉在交替变换,只有我的表象在消失和出现,仅此而已,在我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着……这就够了”。列宁这段话批判的是( )

A、唯能论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E、否定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观点

17、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主要表现在依赖( )

A、人的大脑

B、思维的发展

C、人的各种感觉器官

D、客观存在

E、社会存在

18、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测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己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E、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宇宙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19、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该理解为()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科学技术越来越在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E、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20、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第二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

E、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三、辨折题

1、正确的意识来自于物质世界,而错误的意识则源自于人的头脑。

2、在宇宙的运动中,“同时”是不存在的。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

4、“世界统一于存在”。

5、“意识是大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四、问答题:

1、哲学物质观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成就与缺陷?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3、人工智能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区别表现在哪?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如何?承认相对静止有何重要意义?

5、如何理解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

6、如何理解实践的本质?实践的特点有哪些?

7、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意识有哪些作用?

8、世界物质统一性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关系如何?

9、意识的结构如何?怎样理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0、请说明实践的构成,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五、材料题:

1、以下是关于物质的材料

材料1:王充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天地和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和气,子自生矣。”。

赫拉克利特说:“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一切转为火,火又转为一切,有如黄金换成货物,货物叉换成黄金。”

材料2:霍布斯说:“物体的定义可以这样下,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袤。”

材料3:恩格斯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请回答:

(1)简析材料1,说明其物质观的性质及特点。

(2)简析材料2,说明其物质观的性质及特点。

(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 )

A、都有的共同点

B、都是统一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C、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中

D、没有确定的界限

2、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是( )

A、事物的永恒运动

B、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旧事物的不断灭亡

C、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的转化

D、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

3、系统论的出现证明了( )

A、联系的可能性

B、联系的现实性

C、联系的间接性

D、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4、系统最基本的原则是( )

A、整体性

B、区别性

C、最优化

D、合理性

5、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一元论和二元论

6、对一切事物都要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这是由(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决定

B、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决定

C、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决定的

D、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决定

7、下面哪些观点不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 )

A、水、火、木、金、土相生相克形成万物

B、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C、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D、知行合一

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世界普遍联系

D、否定之否定规律

9、厄尔尼诺现象结束,又出现拉·尼娜现象。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忽高忽低,这说明海水温度的变化( )

A、完全不可捉摸

B、是神的意志操纵的

C、是有一定规律的

D、运用科学手段可以制止的

10、必然性是由事物的( )

A、根本矛盾决定的

B、外部矛盾决定的

C、次要矛盾决定的

D、主要矛盾决定的

11、形而上学片面性认识论根源在于否认事物的( )

A、发展

B、联系

C、矛盾

D、静止

1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 )

A、螺旋式的

B、直线式的

C、循环式的

D、无规则的

13、只承认质的飞跃,否认量的渐进,在政治上必然导致( )

A、经验主义

B、教条主义

C、右倾保守主义

D、“左”倾冒险主义

14、系统同构成系统要素的关系的实质是( )

A、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1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和体系

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D、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

16、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 )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C、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

17、构成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指( )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18、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趋势

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C、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D、矛盾的双方你死我活绝对对立的性质和趋势

19、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2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

A、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B、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C、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D、次要和主要的关系

21、形而上学所理解的同一性是( )

A、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性

B、包含否定因素的同一性

C、矛盾对立双方的同一性

D、没有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性

2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线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3、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C、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相互转化的原理

24、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

这一事实说明( )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25、“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 )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非决定论的观点

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26、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表明()

A、一种形式只和一种内容相联系

B、新形式只能为新的内容服务

C、旧形式只能为旧内容服务

D、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27、下列说法属于不可能性的是()

A、水中捞月

B、月中探宝

C、海底捞针

D、延年益寿

28、事物的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是()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是本质的表现,假象不是本质的表现

C、真象是稳定的,假象是不稳定的

D、真象从正面反映本质,假象从反面反映本质

29、因果联系是()

A、一切先后相继的关系

B、先后相继和彼此制约的关系

C、一切相互制约的关系

D、可知的关系

30、循环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

A、周期性,否认了前进性

B、曲折性,否认了直线性

C、普遍性,否认了特殊性

D、连续性,否认了间断性

31、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A、抛弃

B、继承

C、扬弃

D、循环

二、多项选择题

1、联系的多样性有( )

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B、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C、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

D、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E、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2、“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承认条件的( )

A、客观性

B、可变性

C、多样性

D、可选择性

E、可创造性

3、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的关系是( )

A、系统论代替了唯物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蕴含着系统论的基本思想

C、唯物辩证法排斥系统论

D、系统论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E、系统论深化了唯物辩证法

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 )

A、事物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B、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向前运动变化的趋势

C、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D、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E、一个量变过程

5、“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哲学寓意是( )

A、物质决定意识

B、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E、静止是绝对的

6、下列揭示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有( )

A、日出于东,落于西

B、水往低处流

C、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E、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7、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在于( )

A、没有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偶然性

B、偶然即必然,必然即偶然,二者不存在差别

C、必然性就是必然性,偶然性就是偶然性,二者的区别是确定的

D、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E、偶然性可以向必然性转化,必然性不可以向偶然性转化

8、判别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要看它( )

A、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B、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否具有远大的前途

D、是否尽善尽美是否比旧事物强大

E、是否最新产生

9、下列各项哪些体现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 )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纲举目张

C、量体裁衣

D、因材施教

E、对症下药

1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用矛盾方法分析一切

C、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D、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E、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就要反对( )

A、急躁冒进,盲目蛮干

B、消极悲观,丧失信心

C、循环论

D、直线论

E、割裂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2、热情支持新生事物,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开辟道路,这符合( )

A、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理

B、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C、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D、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E、否定之否定规律

13、下列哪些观点符合中国传统哲学辩证矛盾观念(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B、反者以不反者存

C、事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

D、“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E、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4、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 )

A、整体由部分构成

B、整体的功能是各部分之和

C、整体具有各个部分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

D、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E、整体和部分可以相互转化

15、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 )

A、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C、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

E、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续性的统一

16、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17、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18、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19、发展的实质是指( )

A、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B、相同事物的简单重复

C、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D、不仅包括事物的量变,而且主要是质变

E、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变化

20、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人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矛盾双方可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21、“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A、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B、违反客观规律的表现

C、急躁冒进的表现

D、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E、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表现

22、下列说法揭示因果关系的有()

A、无风不起浪

B、冬去春来

C、摩擦生电

D、天才出自勤奋

E、涨潮、退潮

23、“一切事物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过渡而联系的”,这表现( )

A、不了解中介就不能理解联系

B、事物通过中介互相联系起来

C、中介是联系的中间环节

D、事物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

E、不存在不需要中介的事物

三、辨析题

1、发展的观点更深刻地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本质。

2、系统的观点是自然科学问题,联系的观点是哲学问题,二者是毫无关系的。

3、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4、整体的功能等于部分的相加。

5、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6、只有偶然性才是生物界中一切物质和所有创造的源泉。

7、非现实可能性就是不能实现的可能性。

8、事物的发展过程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这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四、问答题:

1、用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2、如何理解发展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

4、什么是矛盾?矛盾有哪些属性及其关系如何?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推动事物发展中各自起什么作用?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7、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量变、质变的原理,说明经济结构调整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顺利转变的主要途径。

五、材料题:

1、“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文明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我们要向人民特别是青年介绍资本主义国家中进步和有益的东西,批判资本主义国家中反动和腐朽的东西。”(摘自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这段话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2、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的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请回答:(1)什么是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和否定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法的否定观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B、前者是可知论,后者坚持不可知论

C、前者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

D、前者是经验主义,后者是教条主义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3、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4、概念、判断、推理是(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D、辩证法的三种形式

5、在真理观上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

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

C、只讲真理和谬误的转化,不讲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D、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

6、实践之所以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是因为( )

A、实践本身是社会物质活动

B、坚持实践的观点就是坚持唯物论

C、实践的成功证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正确的

D、世界上不存在永远不能认识的事物

7、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 )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式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是( )

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统一

C、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特点的统一

9、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

A、直接认识

B、全面认识

C、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

10、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

A、正确反映

B、歪曲反映

C、颠倒反映

D、否定反映

11、谬误和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谬误是( )

A、永远也不能变为真理

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真理

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包含在相对真理之中

12、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

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B、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13、认识的客体是( )

A、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人的主观自由创造物

C、整个客观物质世界

D、现代科学知识尚未达到的领域

14、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性的优点

B、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

D、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特点

15、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是因为( )

A、真理和谬误本身没有严格的界限

B、真理和谬误的区别是主观错误造成的

C、谬误中包含着真理的因素

D、真理和谬误具有同一性

1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17、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18、“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真理”,这是( )

A、彻底的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B、唯物主义给真理下的定义

C、混淆真理和谬误界限的错误观点

D、承认真理相对性的辩证观点

19、在认识过程中更具有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0、在近代哲学史上,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笛卡儿和贝克莱

B、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C、休谟和康德

D、培根和洛克

21、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 )

A、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B、认识论上的唯理论

C、认识论上的唯物论

D、认识论上的经验论

22、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一个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2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 )

A、主张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相对的

B、否认真理是发展的

C、主张真理是绝对的

D、主张真理是具体的

24、在真理问题上,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 )

A、唯物论

B、辩证法

C、诡辩论

D、二元论

25、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结论的思维方式是( )

A、分析方法

B、综合方法

C、归纳方法

D、演绎方法

26、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 )

A、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B、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C、可能与现实的统一

D、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7、所谓“最高抽象”是指( )

A、无度的抽象

B、越抽象越好

C、在它所考察的范围内不需用其他属性来解释它,它却能解释事物的其它属性

D、纯粹的抽象

28、人的思维方式是由( )决定的

A、实践方式

B、语言方式

C、风俗习惯

D、历史经验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显著特征是( )

A、把科学的实践观应用于认识论

B、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批判不可知论当作一项重要任务 C、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E、把客观事物看作是认识的对象

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

A、生产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文化创造实践

D、科学实验

E、阶级斗争

3、认识的客体的特征有( )

A、自然性

B、客观性

C、对象性

D、社会历史性

E、意识性

4、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基本关系是( )

A、体现和被体现的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C、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D、可知与被可知的关系

E、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A、正确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

B、使反映论原则与能动原则有机结合起来

C、从根本上驳斥了唯心主义认识论

D、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

E、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直观性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对象的客观性

D、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E、理性认识的正确性

7、下列正确描述反映与选择、重构的关系的是( )

A、选择、重构是反映的内在机制

B、选择、重构与反映等同

C、反映与选择、重构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

D、选择、重构可以取代反映

E、反映的过程中不存在选择、重构

8、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 )

A、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等

B、包括具体方法、形象方法、抽象方法等

C、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及其方法

D、深入研究了世界的某些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