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

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

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
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

6.1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导学案

07普理课型:新授制作人:审核人:使用时间:6月5日

学习目标:

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学习重点: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现状

1982年,我国将__________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2001年,我国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人口_______________明显下降。

(2)前景

由于__________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增长。

我国人口发展目标:

2005年,人口总数(不包括港、澳、台)要控制在__________以内。

2010年,人口总数控制在__________以内。

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将达峰值__________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然料需求增加(2)人均耕地减少(3)植被破坏(4)环境污染加剧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1)继续控制人口增长(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3)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4)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5)推进生态农业

(二)预习自测

1. 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于开垦土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关系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

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

2.下列有关计划生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A.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实施计划生育B.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C.2000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D.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增长

3.我国目前人口年龄组成为

A.增长型 B.稳定性 C.衰退型 D.无法确定

4.到2050年,按16亿人均年消费粮食600千克计算,中国共需要粮食9.84亿吨,需要每公顷产量13.5吨,也就是说。到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同现在相比需要提高2.7倍才行。这个事实说明

A.达到这些目标是相当困难的

B.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对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生分重要的意义

C.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量将会同步提高

D.2050年中国粮食需要大量进口

5.在我国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的根源在

A.气候条件差 B.人口数量太多 C.自然资源和能源匮乏 D.人们的环境意识不强

6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法是

A.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B.允许林区人民砍伐,先富起来

C.实行有计划的合理砍伐 D.砍伐热带雨林,营造人工纯林

7.生态农业的最大特点

A.能量的多极利用 B.物质循环再生

C.废物资源化 D.生态相互依存

8.人具有较强的能动性,人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志来改变自然的面貌。下列关于人类活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为了人类的发展,人类应想法设法改造自然 ]

B.集中力量大于个体之和,故应大力增加人口数量

C.可再生自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可以放心大胆的使用

D.人类的活动应在兼顾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适当的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

(三)合作探究

1.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

阅读问题探讨中的图片,思考:

(1)造成人口如此拥挤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人口在某一地区过于集中;从根本上看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整个地球也已经“人满为患”,也有人说人口膨胀已经使地球超载,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说出你同意或反对的理由。

提示:地球对人口的承载总量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部门尚无一致的估算,已有的估算数字为75亿至500亿。我_______(不同意或同意)它们的观点。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分析课本页中的P118页中的资料分析讨论:

38

(1)为什么我国人口增长情况表现出“J”型增长?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生长率_______(高或低)和逐渐_______(升高或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_______,从而使人口增长_______(过快或过慢);同时人口基数______ (过大或过小)也是原因之一。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吗?

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但是,人不同于一般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阅读课本“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通过资料的搜集分析思考:人口增长过快给我国以及你所生活的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哪些影响?

(1)人口增长过快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巩固

1.统计资料表明:进入20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 B.动物病害 C.天敌过多 D.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的最佳方案是()

A.封山育林,大量繁殖禁止捕猎 B.让当地人大砍大种,狂捕乱猎,先富起来

C.实行有计划的开采和利用 D.砍伐原有林木,营造人工树林

3.根据提供的材料,完成各项要求:

①表中除埃及和英国比我国低外,其他国家都接近或超过世界平均的___________水平。

②埃及的森林覆盖率为零,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2)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1987年5月6日至6月2日,大兴安岭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森林火灾,经济损失达数亿元,为灭火采用了人工降雨,化学和爆炸灭火,开辟防火带,___________等方法。

(3)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___________%以上时,而且___________,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生态环境比较优越,农牧业生产就比较稳定。

(4)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一种___________资源。1998年6月~8月,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据专家分析,造成洪灾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气候异常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为原因。

(5)从长江洪灾的原因中,我们得到什么哲学启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后记:

39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进一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不断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下大气力抓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国在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既讲求经济效益,也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

高中生物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读书笔记

第五章生态系统专题 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二、稳定性的原因: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 三、稳定性的表现: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相反关系: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森林适量砍伐、草原合理载畜量、海洋适度捕捞、农田控制病虫害,建造防护林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池塘合理投放鱼苗、饲料;农田合理施肥、合理灌溉 五、

六、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七、生物多样性 1、概念: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价值:①潜在价值(未知) ②间接价值(生态功能) 例如:保持水土、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 ③直接价值(除了潜在价值和间接价值以外的价值) 例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科研价值、食用价值等 注意: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 3、保护措施: ①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 例如在原地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等。 ②易地保护:将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例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濒危动植物繁殖中心。建立精子库和种子库。 近年来还用人工受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 注意:保护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并不意味着禁止利用和开发 八、可持续发展: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协调发展。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第一节自然环境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 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 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 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①最北:81°N;最南:11°3′S;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教学案

1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教学案 执笔人:侍东升 一、本节聚焦 1、目前我国人口的现状怎样?发展前景如何?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3、怎样协调人口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知识结构 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自主学习 四、例题讨论 例1、右图是科学工作者对我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地和荒漠地面积变化的调查结果。这对分析说明我国2000年春以来华北地区多次出现的沙尘暴天气有很大帮助。 ⑴请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植被和沙尘暴形成的关系。 ⑵请根据生态平衡原理提出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解析:沙尘暴在近几年的媒体中都有大量报道,已影响到了北京、天津、河南、上海等地。除此之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长江流域1988年的洪水、气候的冷暖无常等现象频频出现,专家撰文指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特别是破坏了森林和草原带来的恶果。因为森林和草原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中的制造氧气、净化空气、过滤尘埃、消除噪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作用。 答案:⑴①森林和草地面积减少,使土壤蓄水能力降低;②植被破坏使土壤裸露和荒漠化,沙尘随风而起;③森林面积减少,防风沙能力下降;⑵①积极营造防护林,并妥加养护;②保护草原,控制载畜量,防止土壤裸露;③退耕还林还草。 五、反馈评价 A组 1、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A 2.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B、人口死亡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人口数目 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 D、影响人口死亡率和生物种群死亡率的因素有较大区别

生态环境保护自查报告

生态环境保护自查报告 按照市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工作专题会精神,现将我局牵头项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内容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指标完成情况 一是严把环评大闸,注重在源头上预防污染。扎实推进规划环评,积极开展项目环评,发挥好环境影响评价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中的“调节器”、“控制阀”作用,主动服务、全程跟踪重大项目建设,对促增长、惠民生的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20**年至今共完成194个项目的环评审批工作,涉及投资872479.89万元;对违反产业政策以及不具有环境可行性的项目做到不引进、不发展,近2年先后依法否定不符合产业政策及“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项目20多个。 二是坚持联防联控,强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认真落实国家“大气十条”,20**年淘汰了海大集团20蒸吨燃煤小锅炉1台;在城区强制推行清洁能源,对商户主动使用天然气的,给予开户费50%优惠,城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97.72%;开展了城区餐饮油烟专项治理工作,城区餐饮业油烟净化装置安装率达50.2%;落实秸秆全域禁烧工作,强化乡镇(街道)、村、组干部责任,按照1000元/村、2-4万元/乡(镇、街道)的标准落实工作经费,加强巡查,推广秸秆粉碎还田、食用菌种植等方式引导农民开展综合利用,露天焚烧秸秆现象得到一定程度遏制;投入财政资金67万元并争取省级补助资金50万元,在城区建成了pm2.5自动监测站。20**年城区空气质量api指数≤100的天数达到335天,空气优良天数占91.78%。 三是确保饮水安全,全力做好水污染防治。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张家岩水库实行每月不定期巡查和加密监测,在原已取缔库周所有排污口的基础上,设立了标志牌和界桩,在一级保护区(陆域)设立了120米隔离网,建立了城市饮用水源应急管理制度和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在水

2018-2019年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练习新人教版选修6

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 令?--------- (一)教材第61页思考 1.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它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和草地)与水生生态 系统(如深水湖和海洋)之间。换言之,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湿地 结合了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属性,但又不同于二者。 2?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可以在学习本课之前和学习本课之后,说出对湿地生态意义的不同认识。 3 ?三江平原大部分沼泽变成商品粮食基地,虽然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但是使三江平原大部 分沼泽作为湿地的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及野生生物栖息地的作用降低。 (二)教材第63页思考 1.湖泊干涸、消失,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节温度,增加空气湿度)、调蓄水量(减少洪水)、美化环境(旅游胜地)、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 2?对“围湖造田”问题的认识分两个方面:一是为什么要围湖造田,大多情况是因为人多地少,吃饭问题难以解决,为眼前利益而围湖造田,导致人与环境关系的恶性循环;二是如何解决,简单地讲是“开源节流”,开源指实行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生存问 题,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节流指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对土地的压力,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提 高对环境的认识,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三)教材第64页思考 思考提示:从佛罗里达南部大沼泽疏干的教训中,可以看出湿地的生态效益是巨大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我们不合理地利用湿地(如疏干沼泽),就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我们应该保护它。同时, 人类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已经提高,即从现状维持到恢复和重建受损的湿地。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图版_重点强化卷1 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含答案 精品

重点强化卷(一) 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植被的减水减沙效益图,完成1~2题。 1.植被覆盖率与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的关系是( ) 【导学号:73360114】A.呈正相关 B.与侵蚀减少率呈正相关,与径流减少率呈负相关 C.呈负相关 D.与侵蚀减少率呈负相关,与径流减少率呈正相关 2.下列关于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对土壤侵蚀和径流量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样大B.对土壤侵蚀影响大 C.对径流量影响大D.无法判断 【解析】由图可知,植被覆盖率与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呈正相关,侵蚀减少率受植被覆盖率影响更大。 【答案】 1.A 2.B 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3~4题。 图1

图2 3.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 A.水平梯田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D.反坡梯田 4.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D.便于灌溉施肥 【解析】第3题,图2的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并且坡度变化不大,但是陡缓相间的特征明显。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大,不宜耕作,应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等高线稀疏处本身地势较平整,稍加整理即可耕种。综上分析,隔坡梯田最适宜。水平梯田和坡式梯田适合坡度较陡的地区,反坡梯田适合坡度更为和缓且缺水的地区。第4题,反坡梯田中的反坡与坡向相反,不利于水流顺坡而下,更有利于水土保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能够进一步减缓水流速度,增强水土保持效果。 【答案】 3.C 4.A 读下表,完成5~6题。 某区域2006~2010年湿地的转化单位:hm2 少。 5.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 A.水库坑塘海涂水田河渠 B.河渠水田海涂水库坑塘 C.水田河渠水库坑塘海涂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生态环境保护3

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我国人口现状和发展前景 (1)现状:。 (2)前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 目标:2005年人口总数控制在以内,2010年控制在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例题1 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B.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 C.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自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 D.不同人口种群出生率的差异主要是生殖年龄和个体数 2.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例题2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和等。 例题3 在大量使用1(化肥)、2(农药)、3(普通洗衣粉)、4(石油)和5(高含硫煤炭)这几种物质中,能促使赤潮发生的是()A.1和2 B.3和1 C.2和4 D.3和5 例题4 臭氧层能够大量吸收()A.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B.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 举一反三保护臭氧层的有效对策是()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B.各国共同行动,综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 C.各国共同行动,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D.严格控制发达国家CO2的排放量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它们所拥有的全部以及各种各样的,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三个层次:、、。 思考: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例题5 连线: 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 潜在价值每个物种都维系着它们所在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海洋和森林等生态系统能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的灵感 直接价值鲁班通过观察某种叶片的叶缘得到启示,研制出了木工用的锯 蝉蜕是一种动物性药物 间接价值某种不知名的昆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在对被保护的建立以及 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自然保护区分为自然生态系统类的保护区和野生生物类的保护区等。 (2)易地保护:把保护对象从,在进行专门保护。 (3)离体保护: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低温技术,将生物体的一部分长期储存,以保护物种的种质资源。例如,建立,;利用、和等技术。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例题6 三峡大坝建成后,库区内许多原有的特有物种面临灭绝威胁,为保护这些特有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A.就地保护 B.易地保护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严格控制污染 举一反三下列不属于好的自然保护办法的一项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严禁对自然资源的开发 C.立法保护,并加强宣传教育 D.人工饲养和繁殖濒危的野生动物 四.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例题7 下列最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符合的一项措施是 ( )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 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元素多于补充的氮元素 D.农田施用的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 举一反三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区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 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行和宣传教育并举。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好方法。 布置作业: 1.我国特有的、栖息于淡水的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是() A.大熊猫 B。白鳍豚 C.扬子鳄 D.金丝猴

必修三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基础知识梳理】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一、黄土高原概况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一般泛指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地表大部分被厚层黄土覆盖。这里沟谷发育,地表破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①对耕地的影响: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②对黄河的影响: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 三、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①地理环境的过渡性:黄土高原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脆弱。 ②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实,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容易分散,极易受流水的侵蚀。 ③降水的不均匀性: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④自然灾害多发性:黄土高原是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地区,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 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 2.人为因素:(主要因素) ①人口压力(根本原因):人口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 ②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耕作制度,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加剧水土流失。露天开矿破坏地表植被。无计划地修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也会加剧水土流失。 ③破坏植被:农业垦荒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破坏植被。 四、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进行综合治理。 ①工程措施:固沟、护坡、保塬。 ②农业技术措施: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轮作套种等农耕作业。同时,精选良种、发展地膜、喷灌滴灌技术等,以达到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土的目的。 ③生物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 【补充】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一、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1.范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 2.干旱原因: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时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3.景观特征:水分条件自东向西逐渐变干,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要特征。 二、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①地表覆盖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②气候 干旱促进荒漠化的进程。 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三、荒漠化的防治 1.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2.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整治模式: 首先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即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其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这是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 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4.治理措施和经验: 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造林技术世界领先。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三北”防护林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鲁尔区的优势区位条件(5条):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煤田) ②离铁矿区较近(初期:法国洛林;后期:瑞典等地) ③充沛的水源(温带海洋性气候;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 ⑤广阔的市场 二、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传统产业的衰落原因: (1)内因:①生产结构单一(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阻碍 一、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阻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阻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阻碍。 三、教学方法 探讨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117。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摸索讨论回答,师提示。 〖提示〗1.假如置身于图中,就会感到自己和他人不仅行动受到了专门大的限制,而且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也受到了专门大的阻碍,从而感受到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 2.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人口在某一地区过于集中;从全然上看,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以及人口流淌过于集中。 3.实际情形是,地球上有些地区差不多达到或接近达到“人满为患”的程度,而不能说整个地球因人口膨胀而超载了。这是因为从整体上看,全球总人口(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尚未达到全球能够承载的总人口(关于地球的人口承载能力,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部门尚无一致的估算,已有的估算数字为75亿至500亿)。 〖问题〗“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种群数量增长的有两种方式,人口增长是接近哪一种增长方式呢?什么缘故? 〖提示〗假如一种生物没有了天敌,而食物供应又比较充足,它就会过度繁育,数量呈“J”型几何级数增长。数百年来,人口的增长确实是如此的情形。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摸索。 〖板书〗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境 〖资料分析〗学生摸索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要紧缘故是:出生率较高和逐步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庞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人口基数过大也是缘故之一。 2.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因此,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形的一面。然而,人不同于一样的生物:人具有专门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爱护自然的本领,等等。因此,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形。 〖板书〗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阻碍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P119~122,回家完成“资料收集与分析”。 〖想像空间〗学生摸索讨论回答,老师提示。

初一地理下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 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图6.4 p3)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面积达4400万平方千米。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 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第一长河是长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澜沧江)、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非洲],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南美洲])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 (6)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着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受夏季风的影响而易发生旱涝灾害。(图6.9 6.10 p7 气候类型、主要国家气候分布,认真完成第8页活动题)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____年),亚洲有6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环境管理)生态环境的保护综合测试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1.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的受益包括( ) ①燃料②基因③药品④环境的自净能力⑤基本生存支持服务 A.① B.①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哪两大类( ) A.大气和水体污染 B.环境污染和人口问题 C.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D.人口问题和气候反常 3.工业“三废”不会造成哪种污染( ) A.噪声 B.大气 C.水 D.土壤 4.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乱砍滥伐 B.水土流失 C.气候原因 D.不合理灌溉 5.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人口压力 B.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D.环保意识未深入人心 6.下列关于环境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问题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的,所以无法解决 B.环境问题主要是在发达国家突出,尚未形成全球性问题 C.环境的自净能力很强,不必把环境问题看得过重 D.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7.为什么沙漠地区引水灌溉极易造成土壤盐渍化( ) A.植被覆盖面积小 B.土壤含盐类矿物多 C.蒸发旺盛 D.地下水位较高 8.属于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的是( ) A.自然资源有限,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B.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C.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D.解决酸雨蔓延问题要进行国际合作 9.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持续发展的目的是( ) A.生态 B.社会 C.经济 D.科技 10.我们应为可持续发展所做的事有( ) ①乘公交车②自备菜篮子买菜③把旧衣服捐往灾区④过节俭的生活⑤使用含磷洗衣粉 A.②④ B.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1.关于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1978年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但每年新增人口仍较多 B.我国地大物博,资源种类多,总量大,所以资源充足为社会发展的优势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关系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与经济高度增长已成为当今时代特征,对环境乌日娜实施有效控制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社会的焦点,我们要吸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环境宣传教育,加强环境科学知识宣传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全民保护环境知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建设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全民环保教育工作。 一、扩大环保宣传教育层面,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环境宣传教育在我城区虽已开展多年,但长期以来,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重点一直在城区、乡镇政府驻地和企业,对农村环境教育宣传工作普及覆盖面不广,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早就了全民保护意识普遍不高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从根本上讲,主要是环保价值观的缺失。解决全民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的问题,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开展农村环境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农民行动起来环境问题才又望解决,小康生活才能真正全面实现。因此,需要通过多方位、

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农村人群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情况下,通过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认识水平,提高他们参与保护家园的意识。 保护环境,宣传教育为本。由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相对薄弱,农民普遍缺乏环境意识,由此,化肥、农药、秸秆、家禽粪便等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民们却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浑然不知。因此,环保宣传工作要适应新的形势,应将提高农民环境意识作为今后宣传工作重点,面向乡镇和农村,运用电视、广播、短信、报纸、传单、板报等形式,加大对农村居民环境知识的宣传工作,让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工作的重要性,如何帮助减少在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污染。帮助农村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危害,唤起农民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全民生提案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形式,大力提倡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采取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幻灯、网络等各种载体,采用专访、系列报道、专题片、培训以及文艺表演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大力宣传生态恶化对生存环境的危害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着重宣传有关节水、节电、节肥、节约的生态农业使用的环保科普知识,围绕打造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向群众宣传绿色食品

高中地理 3.3 生态环境保护课后作业(含解析)湘教版选修6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 读某河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和该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完成第1~2题。 1980年2010年 耕 地 55% 40% 林 地 20% 44% 草 地 5% 7% 荒 地 15% 2% 其 他 5% 7% 1.该河流域的治理中,对R和T之间河段的主要治理措施是( ) A.东侧植树种草,西侧修建梯田 B.两侧都修建梯田 C.东侧修建梯田,西侧植树种草 D.两侧都植树种草 2.为了更合理地开发当地的农业资源,应该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A.退耕还林还草,防止土地沙漠化 B.实施开荒造田,建成商品粮基地 C.大力治理低湿洼地和盐碱地,发展生态农业 D.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发展立体农业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河流的东侧等高线分布稀疏,说明该处坡度较小,可以修建梯田;河流西侧等高线分布密集,说明该处坡度较大,需要通过植树种草来护坡。第2题,该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生物资源种类多样,应结合丘陵的特征和当地的农业资源来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1.C 2.D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甲)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乙),完成第3~4题。

3.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水污染 4.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开发小水电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③用矿物燃料完全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3题,由图甲可知,该地区的平地所占面积较少,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从图乙可知,该地居民能源消费以薪柴为主,因此砍伐树木较多;结合两图信息可推断该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第4题,解决水土流失问题需要恢复已破坏的植被,当地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费结构以薪柴为主,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减少对树木的砍伐,是解决当地水土流失的主要途径之一。②③不具有可行性,可排除。 答案:3.B 4.C 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第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甘肃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相差较大 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 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6.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点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环境的影响 1. 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J”型; 2.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 人均耕地减少; b. 燃料需求增加; c. 多种物质、精神需求; d. 社会发展 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 3. 我国应对的措施:a. 控制人口增长 b. 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c.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 二.全球环境问题:a. 全球气候变化 b. 水资源短缺 c. 臭氧层破坏 d. 酸雨 e. 土地荒漠化 f. 海洋污染 g. 生物多样性锐减 1.温室效应CO2等温室气体 2.酸雨大气中SO2过多 3.臭氧层破坏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4.海洋污染各种污染物通过河流和大气进入 5. 土地荒漠化植被的破坏 三.生物多样性 ①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目前不清楚 ②价值间接价值生态功能 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用旅游观赏科研文学艺术 ③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如植物园、动物园) 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关键) 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6. 可持续发展 ①定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 ②措施 a. 保护生物多样性 b. 保护环境和资源 c. 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习题 1.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措施依次是 A.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 B.S0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 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2.生态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宜于它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域稳定扩展的现象。例如,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并由此扩展到广西、贵州等地区,连接成片,成为当地的“害草”。紫茎泽兰的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学习卷

班级姓名高二生物导学案作业编号: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编者审阅:高二生物组日期:2010-12-9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资料一认同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需要全人类的关注与合作。 2.认真观察图片和视频讨论交流当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达成共识。 3.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下说明生物多样性含义。通过讨论实例1、2阐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4.课前预习及课前查阅收集资料,经交流讨论概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具体措施。 5.通过对古人思想的领悟和当今环境现状分析,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含义。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学习重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学习难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知识铺垫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区分生物是否为同一个物种的依据是看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的稳定性和恢复力的稳定性。 微生物:是指除动物、植物外其他所有的生物,包括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和病毒。 自我评价1.下列关于基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C.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D.基因是染色体的一段 . 自我评价2.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并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B.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C.物种具有遗传稳定性,区分物种有多种依据,但最主要的是看有无生殖隔离 D.不同物种的种群若生活在同一地区,也会有基因交流 . 自我评价3.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 ) A.处在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能量可以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其他营养级的生物替代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课堂学习 一、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问题探讨: 为什么说美丽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其中的“我们”是指谁?如何理解“共同的”涵义? 资料分析:1986年4月26日,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在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电站爆炸产生的核辐射粒子云,被风送到2000Km外的北欧。

第三节 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设计

第三节保护生态环境教学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三节 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介绍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课本首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活动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第二个活动通过材料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大意义。然后,通过一个游戏使学生在娱乐中认识哪些活动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哪些是有害的。在“大家谈”中则设计了与学生接近的话题,使学生联系身边的问题对环境的破坏加以认识。然后通过“知识链”部分的总结,对生态环境问题加以总结,并介绍了生态保护的作用和意义。最后,在“实际用”中介绍了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和相关的法规政策。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本课的教学。一方面可以按照课本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另一方面也可以自行设计教学方法。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以达到本节科的教学目标——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形成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分类简述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 2.简述保护环境的做法。 能力目标 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过程,提高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情感目标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保护生态环境。 三、重点难点 本节的中心是使学生认识环境破坏的严重问题,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不同的资料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激发学生对环境破坏活动的厌恶。 四、教学媒体 有关环境破坏的视频资料 五、课时建议 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可以采取如下的教学方案: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方案1 按照课本的设计进行教学

方案1: 课外收集资料 课堂交流 我为环保献一策 课外分组查找资料: ①我国森林资源面临的危害及带来的严重后果;②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污染程度及带来的严重后果;③我国生物资源的现状,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稳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意义; ④我国的空气污染程度及带来的严重后果。 将课外查找到的资料,在课堂上同其他同学共同分享,互相交流。组内可以分工,每人交流一个方面,其他同学给予补充,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经同学和教师共同讨论后,总结几条可行性建议,送交有关部门。 帮助学生确立查找目标,提供查找线索,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工协作,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共同完成任务。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后通过分析努力及借助资料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各组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有利于获取更全面的信息,达到资源共享;有助于学生意识到团体的力量,增强同学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