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波普诺《社会学》目录 大纲

波普诺《社会学》目录 大纲

波普诺《社会学》目录 大纲
波普诺《社会学》目录 大纲

第一部分导论

第一章社会学导言

一、什么是社会学

1、社会学的研究方式;

2、社会学:显而易见的科学吗;

3、社会学的基本假设;

4、社会学的“为什么”;

5、社会学的解释;

6、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

二、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

1、经典人物;

2、美国社会学的发展

三、社会学理论

1、功能主义的视角;

2、冲突论的视角;

3、互动论的视角;

4、对三种视角的简要评价

四、应用社会学

1、社会学与社会;

2、为什么学习社会学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过程

1、社会学解释;

2、变量分析;

3、统计控制和多变量分析;

4、社会研究的阶段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

2、试验;

3、观察;

4、第二手分析;

5、研究策略

三、社会研究中的客观性和伦理学

1、客观性和偏见;

2、社会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3、道德中立

第二部分社会组织与个体

第三章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定义;

2、文化的演进

二、文化的构成

1、符号;

2、价值观;

3、规范;

4、物质文化

三、文化的分析

1、文化分析的视角;

2、文化的差异和统一;

3、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性;

4、亚文化;

5、文化整合;

6、文化变迁

四、美国人的价值观

1、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2、对美国人价值观的其他分析

第四章社会与社会结构

一、社会结构

二、社会结构的单位

1、地位;

2、角色;

3、社会群体和组织;

4、宏观社会结构

三、社会的类型

1、社会的生存方式;

2、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

四、关于社会的几种理论视角

1、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

2、冲突论的理论视角

第五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网络

一、什么是社会互动

二、符号互动论

1、乔治?赫伯特?米德;

2、符号互动论的原理;

3、共享定义;

4、批评

三、关于社会互动的其他理论

1、拟剧论;

2、本土方法论

四、非语言沟通

1、体态语言;

2、个人空间

五、社会互动的形式

1、交换;

2、合作;

3、冲突;

4、竞争;

5、强制

六、社会网络

1、网络特性

2、小世界研究;

3、网络分析的重要性

第六章社会化

一、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

二、婴幼儿的社会化

1、与人类的接触;

2、情感发展

三、人格发展理论

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

2、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

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无意识;

4、艾里克?艾里克逊:认同危机;

5、让?皮亚杰:认知发展

四、养育孩子的方式

五、社会化的主体

1、家庭;

2、学校与日托中心;

3、同辈群体;

4、大众传媒

六、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

1、青春期与青年期;

2、成年期;

3、晚年生活;

4、死亡与濒临死亡

七、再社会化

八、社会化与人的自由

第七章群体与组织

一、社会群体的性质

1、什么是社会群体;

2、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3、我们为什么形成群体

二、群体结构

1、群体规模;

2、群体规范;

3、群体角色

三、群体是怎样运作的

1、决策;

2、遵从;

3、群体界线:内群体和外群体;

4、参照群体

四、组织的特性

1、组织目标和特征;

2、组织结构;

3、科层制

五、组织过程和变迁

1、制度化;

2、组织变迁

六、组织选择

1、美国社会中的志愿者协会;

2、弹性组织;

3、日本人的选择

七、组织与现代社会:一个人文主义的观点

第八章越轨,犯罪和社会控制

一、越轨的本质

1、越轨的定义;

2、社会控制和越轨;

3、越轨的社会功能和功能障碍

二、关于越轨的理论视角

1、生物学视角中的越轨;

2、心理学视角中的越轨;

3、社会学视角中的越轨

三、犯罪和刑事司法系统

1、犯罪的种类;

2、犯罪统计;

3、美国社会的高犯罪率;

4、犯罪控制:刑事司法系统

第三部分社会不平等

第九章社会分层

一、有价值物的分配

1、收入与财富;

2、权力;

3、声望

二、社会地位与地位等级

1、辨认社会地位;

2、社会地位的等级评定;

3、地位不一致

三、历史上的分层制度

1、奴隶制;

2、种姓制;

3、等级制

四、社会阶级

1、阶级分化;

2、阶级意识与虚假意识

五、社会流动

1、开放社会与封闭社会;

2、社会流动的条件;

3、妇女的社会流动

六、分层理论

1、功能主义理论;

2、冲突理论;

3、伦斯基的理论

七、其他社会的分层与流动

1、英国:阶级社会与福利国家;

2、巴西:传统与发展

第十章美国的社会阶级与贫困问题

一、美国的社会阶级

1、下层阶级;、工人阶级;3、下层中产阶级;4、上层中产阶级;5、上层阶级;

二、美国的社会流动

三、生活机会中的阶级差异

1、社会阶级,健康与寿命;

2、社会阶级与法律;

3、社会阶级与教育;

4、社会阶级与社会参与

四、贫困

1、贫困的定义;

2、贫困发生率;

3、穷人与就业;

4、贫困的原因

五、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简史;

2、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3、社会福利中的问题;

4、社会福利制度评论

第十一章民族,种族与少数民族

一、民族与种族群体(上)(下)

1、民族群体;

2、种族群体;

3、美国的少数民族群体

二、对少数民族的偏见与歧视

1、偏见;

2、歧视;

3、偏见与歧视的变化形式

三、少数民族的关系模式

1、接受模式;

2、排斥模式;

3、美国的结构性不平等

四、少数民族成员的社会反应与心理反应

1、被动接受;

2、个人攻击行为与暴力行动;

3、集体抗议;

4、自我隔离;

5、自愿同化

第十二章社会中的年龄和健康问题

一、年龄与社会

1、人口的变化;

2、生命阶段的历史发展;

3、年龄与社会结构;

4、年龄歧视

二、变老

1、生理变化;

2、社会老年学的观点

三、美国老年人的社会状况

1、退休;

2、居住;

3、健康与个人照顾

四、其他社会的老年人

1、中国:尊敬老人;

2、以色列吉布兹:老年人的整合;

3、艾克:弃老

五、美国的健康与医疗保健

1、健康的社会分布;

2、医院保健系统

六、医疗保健存在的问题

1、生活的医学化;

2、用医学技术保存生命;

3、医疗费用上升的危机;

4、艾滋病:社会,经济和道德问题

第十三章性别

一、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

1、生理差异;

2、心理差异

二、性别角色

1、性别角色的社会简史;

2、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3、成人的性别角色

三、性别与不平等(上)

1、性别分层的社会学理论;

2、性别歧视;

3、性别与婚姻;

4、性别与工作;

三、性别与不平等(下)

5、性别与政治;

6、女权运动

第四部分社会设置

第十四章家庭

一、社会中的家庭

1、功能主义的观点;

2、冲突论的观点

二、家庭结构

1、亲属与家庭;

2、核心家庭与扩展家庭;

3、家庭中的权威;

4、婚姻居所;

5、世系与继承

三、婚姻,离婚和寡居

1、选择一位婚姻伴侣;

2、求爱和罗曼蒂克式的爱情;

3、婚姻;

4、离婚和再婚;

5、寡居

四、变迁中的美国家庭

1、人口趋势;

2、单亲家庭和继父母家庭;

3、工作与家庭;

4、家庭暴力;

5、婚姻与核心家庭的关系;

6、家庭的未来

第十五章教育

一、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

1、功能主义的观点;

2、冲突论的观点

二、教育组织

1、教育的普及;

2、美国的教育组织;

3、教育组织模式;

4、政府的支持和父母的选择;

5、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6、对学生的评价

三、美国教育的趋势和问题

1、对美国教育的批评;

2、教育革新;

3、私立教育;

4、教育和少数民族;

5、教育和平等

四、教育的影响

1、教育和收入;

2、教育和价值观

第十六章宗教

一、宗教与社会

1、宗教的类别;

2、宗教与人类境况;

3、功能主义视角:宗教与社会稳定;

4、冲突论视角:宗教与社会变迁

二、宗教组织

1、宗教的要素;

2、宗教组织的类型

三、美国生活中的宗教

1、宗教与美国文化;

2、宗教成员资格及宗教倾向;

3、宗教参与;

4、新宗教意识

四、社会中的宗教:一种长远的观点

1、起源与发展;

2、世俗化讨论

第十七章权力,政治和政府

一、权力,权威和国家

1、权力;

2、权威与权力的合法化;

3、国家;

4、关于政治权力分配的几种观点

二、政府形式

1、民主政体;

2、集权主义;

3、独裁主义

三、美国政治与政府

1、历史和文化背景;

2、政治参与;

3、政党;

4、利益群体与院外活动;

5、军事_产业联合体;

6、谁统治美国

四、社会学与国家:一种人文观点

第十八章经济与劳动

一、经济

1、经济的历史演变;

2、现代经济的构成

二、经济制度

1、资本主义制度;

2、社会主义制度;

3、混合经济

三、美国的经济制度

1、历史与文化背景;

2、合作资本主义;

3、经济集中与双重经济;

4、政府与劳工组织的作用;

5、经济全球化

四、劳动社会学

1、工人的异化与满意度;

2、美国的劳动倾向;

3、跨文化观点:日本的经济与劳动

五、社会与市场:一种人文观点

第五部分社会环境和社会变迁

第十九章人口与生态

一、人口研究

1、人口研究的数据来源;

2、人口结构:性别与年龄

二、人口变化的要素

1、出生率;

2、死亡率;

3、移民

三、人口增长与社会

1、世界人口增长;

2、生育控制;

3、美国的人口增长与变化

四、生态学与环境社会学

1、人口密度与人类行为;

2、生态系统;

3、地球生态系统

第二十章城市,城市化和社区变迁

一、城市的起源和成长;1、最初的人类社区;2、城市的诞生;3、前工业时代的欧洲城市发展

二、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

1、美国的城市化;

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三、美国大都会的结构和发展

1、大都会社区;

2、大都会的兴衰;

3、城市生态学

四、城市生活和文化

1、社区生活的变迁;

2、关于城市生活方式的研究视角;

3、城市生活方式的经验研究;

4、郊区生活

五、美国大都市问题和城市危机

1、老中心城市的问题;

2、大都会的离析和蔓延;

3、城市规划与城市重建;

4、冲突理论与城市危机;

5、美国城市的未来

第二十一章集合行为和社会运动

一、集合行为的性质和发生的条件

1、集体行为的性质;

2、集合行为发生的条件

二、集群与大众行为

1、集群的类型;

2、集群行为理论;

3、大众行为

三、传播与集合行为

1、谣言与闲话;

2、公众舆论

四、社会运动

1、社会运动的类型;

2、社会运动的过程;

3、社会运动发展的一个现代理论:资源动员

第二十二章社会和文化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原因

1、物质环境;

2、人口;

3、技术;

4、非物质文化;

5、文化进程;

6、经济发展;

7、有目的地促进变迁

二、社会变迁的理论

1、社会文化进化论;

2、循环论;

3、功能主义者的观点;

4、冲突论的观点

三、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

1、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条件;

2、第三世界的经济困境:冲突论的观点;

3、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四、现代化的构成要素

五、发达社会的未来

1、后工业社会;

2、悲观主义情结:增长的极限;

3、乐观主义情结:未来主义

波普诺《社会学》笔记

第一部分导论

第一章社会学导言

绪论

1、社会学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的系统的、客观的研究。

2、与文学、哲学这类学科不同,社会学在其探索中努力要成为一门科学。与自然科学家一样,社会学家经常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然而,仅仅靠自然科学方法,并不能实现对于人类社会的充分理解。很多社会学的著作显示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痕迹。

3、社会学被责难为得出的是关于人类行为方式的显而易见的结论。但是,社会学研究已经证明,关于人类行为的许多看起来似乎正确的观点,却是错误的。社会学视角的这种特性被称为“揭穿真相”。

4、社会学家关于一切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是:人类行为由社会和环境所塑造。

5、大多数社会学家的主要兴趣是理解社会的本质及其对个人的影响,很多社会学家也关心社会互动过程本身。

6、社会学家试图从社会现象中而不是从心理的或生理的现象中了解社会现象的原因。每一种社会背景都被视为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一个复杂的网络。

7、一门社会科学就是要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社会与人类行为。社会学与诸如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确,这些学科的分界通常是人为的。虽然在研究角度上略有差别,但各种社会科学学科常常研究的是相似的问题。

8、社会学取其现有的形式不过大约一百年的历史,它根源于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社会学的创始人,奥古斯特·孔德,心怀革新思想。他发展了“实证哲学”的思想,也就是后来他所称的“社会学”。他认为,社会学的目的在于探索社会的“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赫波特·斯宾塞是以一位英国的思想家,他将社会比喻成为生物有机体,认为两者都是由简单向复杂形式进化,都受到“适者生存”规律的制约。卡尔·马克思认为,社会不是一个有秩序的体系,而是阶级冲突之结果。作为一位革命家,马克思通过分析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对于社会学的主要贡献是他强调经济因素和阶级冲突的重要性。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应主要关注于“社会事实”。在迪尔凯姆看来,社会是由诸如法律·习俗·制度等社会事实构成的。这些社会事实在人们以外,但是却对人们施以控制。马克思·韦伯特别对于社会的大的方面感兴趣,比如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他以研究资本主义而著称。他还感到,社会学必须包括对“社会行动”的研究,即研究人们相互之间行为取向的方式。

9、美国早期社会学研究人员与欧洲先行者一样都有改革主义倾向,他们常常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工作目标。20年代,在芝加哥大学,罗伯特·帕克,乔治·赫波特·米德等社会学家研究了诸如城市化·种族关系等社会问题。在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学家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发展一般的理论以解释社会运行。塔尔克特·帕森斯寻求运用韦伯和迪尔凯姆的理论去建筑一种“行为的一般理论”。帕森斯的学生罗伯特·默顿以他的越轨行为的理论对社会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做为帕森斯的主要批评者,C·赖特·米尔斯在发展冲突论视角上具有重要影响。米尔斯既批评芝加哥学派的经验论,又批评帕森斯这一类的“总体理论”,认为他们缺少社会关注。

10、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社会学仍然在确立其研究范围的过程之中。社会学家观察社会的理论视角是不一样的。功能主义视角强调这样一种模式,即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产生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根据这种观点,社会的构成部分(比如家庭·商业机构·政府)以系统的方式结构合在一起,对整体发挥着好的作用。社会结构构成单位的功能可以是“显在的”(可以意识到和看见的),也可以是“潜在的”(未意识到和未看到的)。如果社会结构的某一部分阻碍社会满足其需求,则被视为具有反攻能。社会。社会变迁通常被认为是来自系统以外。

11、与功能主义视角形成鲜明对照,冲突论视角强调人们因有限的资源而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冲突主义者强调社会的流动性,认为社会的各部分处于相互的冲突之中。所谓秩序是强群体对弱群体实施统治之结果。

12、无论功能主义者还是冲突论者,他们首先关注宏观层次的社会:大规模的社会结构,它们是如何相互联系的,这两种理论视角,在关于人类社会·人类行为的结构主义观上也是相同的。结构主义者认为,个人的行为是非个人所能决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力量之产物,他们缩小了自由意志的概念。

13、互动论视角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交往的,他们如何使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的意义。它关心的是微观层次的社会——社会互动和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互动论者强调,人们总处在创造和改变他们的生活世界的过程之中,互动论者倾向于依靠定性研究。

14、虽然很多社会学家在学院和大学工作,但社会学仍大量地应用于实践之中。社会学研究可以分为两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关注的是知识本身,它不考察与该知识相关联的使用与应用。应用研究的目的在于,为解决直接问题提供答案。应用研究的类型包括评估研究·社会试验·政策取向的社会调查·社会预测和社会监测与描述。那些非直接应用研究的应用社会学包括政策咨询·社会批评和诊所社会学。

15、学习社会学可以使我们得到考察世界的技术与方法,这可以有助于与社会无关的职业,有助于做出日常生活中的决策。社会学使我们能够理解那些影响我们的社会力量,有了这种理解,我们就可以对生活有一些控制。C·赖特·米尔斯将这种通过摆正我们自己在社会·社会力量中的位置,来理解我们自己的方式,称做社会学的想象力。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1、方法论。它是帮助我们获得知识的方法体系,在进行调查研究时,社会学家主要使用以感觉器官进行观察的经验方法。这一过程可被别的研究者重复和验证。因此它为获得知识提供了一个合乎情理的客观手段。

2、社会科学家用于经验性研究的两个类型是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概括性地描述了某一群体·活动或事件的主要特征,它是解释性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第一步,解释性研究是为了阐述食物发生的原因。

3、调查和解释的基石是概念和变量。概念是对许多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和过程的归纳。社会学研究需要对概念进行严格定义,表示事物在时间上的变化或从一个人,群体向另一个人,另一个群体的转变的概念就是变量。主要的社会学变量有年龄·性别·收入和社会阶级。为了进行调查,社会科学家必须将概念转化为具体可以进行可以测量的变量。这一过程就是“变量操作化”。

假设是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相互联系的尝试性陈述。可经验事实表明一个假设是合理的时候,这个假设就可以称做是经验概括。可是,假设永远也不会被完全证实,因为总能找到可以推翻假设的新证据。理论是对可观测到的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性解释。

4、社会调查一般说来是为了寻求在一个结果与一个或多个原因之间建立因果联系。我们称原因为自变量,结果就是因变量。为了找到存在于变量之间的联系,研究者运用统计相关进行分析。在统计相关中,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是与另一个变量的变化相联系的。然而,统计相关无法保证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不能反映因果关系的相关就是虚假相关,应用统计学控制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虚假相关。许多统计调查都含有两个或多个变量的多变量分析。

5、社会研究中所使用的科学方法可以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仔细陈述研究问题并形成假设。第二阶段产生研究计划——用于收集·分析和整理资料的计划。第三阶段,就是收集资料,随后是分析资料,检验假设。资料分析和假设验证完成之后,研究者可以得出研究结论,最后一个阶段是公开出版调查结果。调查结果的准确和意义总是用效度和信度来评估。效度即测量工具或研究对要测量的事物所实际测量的程度,信度就是测量工具能否提供一致的准确结果的程度。

6、用于社会调查的方法有定量法和定性法。定量方法用于能够用数量来测量的变量。例如,收入和年龄;定性方法是设法用准确的言词来描述社会现实,它经常是从参与者而不是从外部观察者的角度来理解世界。

7、调查研究是社会学中最经常使用的定量方法,即要研究的全体样本,第二步是抽取样本,样本是

能代表总体的有限个案。样本离总体特征越近,调查结果就会更精确。抽取样本有几种常用方法。在随机抽样中,选取样本有一特定的具体方案。在分层随机抽取中,首先对调查总体分组或分层,然后从各层中抽取随机样本。在第三阶段,设计调查工具——问卷·测试·访谈。在第四阶段对被调查者进行问卷式提问·测试或访谈,最后,列表·分析数据。

8、找出因果关系的经典做法是控制试验。试验通常用来检验存在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理想的控制试验是通过控制其他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而将某一自变量的特殊影响分离出来。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自变量引入试验组,而不引入控制组,然后将两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看它们是否对因变量的影响有所不同。社会学家总是在家庭·操场和办公室等实地场合作自然试验,自然试验虽然缺少实验室控制,但是它更接近于真实生活的社会情境。

9、观察是社会研究中收集资料的重要方法。在实验室中,不露面的观察者能够对小群体的行为进行观察。在实地研究中,他们可能研究人们在某一特定地点如街角的活动。许多研究都使用参与观察,即观察者为了用群体成员的眼光来理解他们的世界,他成为了正在研究的群体中的一员。参与观察既可以公开也可以隐蔽进行。参与观察的最常用形式是个案研究,它对事件·人或社会群体进行详细记录。在非参与观察中,研究者观察被研究对象的社会活动情况,但不参与到他所研究的群体之中。

10、第二手分析是社会研究的另一重要方法,它是对以前所收集资料的重新解释。这类资料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人口普查。内容分析在第二手分析中极其频繁,为了找出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它对各种信息交流的形式进行考察,并且使用了系统的编码方案。

11、社会学家经常进行比较分析,这种研究指的是多种社会体系的比较,或者同种社会体系在两个或多个时点的比较。主要的比较分析有跨国研究(两个或者多个国家的比较性研究)·纵贯研究(在一段时间内追踪同一被试进行研究)和横剖研究(在某一时点上对不同年龄·教育·经济状况和种族背景的人进行比较)。为了检查研究的精确性,社会学家认为重复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学家有时为了保证自己不对所研究的行为造成影响,他们运用物质痕迹测量法进行研究。最后,为了增加研究的效度他们经常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这在社区研究中尤为常见。社区研究是为了对整个社区的社会生活提出整体看法的研究方法。

12、社会研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如何保持客观性。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偏见,社会调查几乎总是公开报道,以便别的学者对它进行检查。另一基本问题是人作为被研究的对象可能会与研究过程本身发生互动。就这一问题而言,著名的就是霍桑效应,被试了解到他们正在被研究,因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13、在和被研究对象交往时社会学家总是面临道德的困境。现在社会科学协会和政府研究机构一致认为,研究者必须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尊重他们的隐私。最后,社会研究中的道德中立性问题仍然悬而未决。有人持韦伯的观点,认为研究者应该保持道德中立。然而另一些人则坚持认为社会科学家应该对政治和社会问题持有自己的立场。

第二部分社会组织与个体

第三章文化

1、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所共有的产品,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和物质对象等。文化中无形的这一部分——信仰系统·互动模式·政治程序等——构成了非物质文化。文化中物质部分——机器·工具·书籍及其他——构成了物质文化。人们通过社会互动学习社会文化。社会取决于同一文化中互动的人们;文化是互动的结果。人类社会和文化不能独立存在;文化是通过人类互动而产生的;但是人类互动只能在文化的范畴内确定其具体形式。

2、动物主要依赖于本能而不是文化,本能是动物所固有的复杂的遗传性行为模式。人类受本能的影响相对较弱,但和其他高等动物一样,人类也具有生理冲动。人类和其他高等动物都有某种形式的社会。

3、人类文化的最早证据可追溯到大约三百万年前,它包括简单的工具。关键的社会适应性变化大约发生在其后的两百万年间,这其中包括家庭和集体狩猎的发展。文化使人类对环境的适应程度比仅依靠生物进化加快了许多。

大约在四万年前,人类在世界的大部分都出现了,他们开始穿起衣服,建造房屋。大约一万年前,农业的出现使定居生活成为可能。约5000年前出现了国家。18世纪晚期的工业革命为我们的经济·政治和其他社会生活开启了一轮新的巨变。

4、人类依靠符号,特别是语言——最复杂的符号系统——来创造·学习和交换其文化。符号是某一群体所认可的具有其自身以外的象征意义的任何东西。人们使用符号的方式决定了他们对现实的理解。语言指人类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言说方式,它是我们最重要的符号系统,并反映了言说者的文化。根据萨皮尔-沃夫假说,一种语言决定且限制着言说者认识现实的方式。价值观是一种由社会成员所共有的关于好与坏·对与错·值得追求和不值得追求的观念。价值观既决定着人类行为,也为人类行为所形塑。

5、规范是一种确定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应如何行动·思想和感受的准则和标准。规范比价值观更具体,更受条件限制。约束力相对较弱的规范叫民俗。民俗是指不被认为具有道德重要且不具有严格约束力的社会习惯。约束力较强·要求严格遵守的,反映一个社会系统核心道德观的规范叫民德。法律也是一种规范,通常属于民德的范畴,是由国家颁布的用来管理人们行为的规范。一个社会要想正常运转,就必须有实施其规范的手段。这就需要通过使用约制——包括奖励(正向约制)和惩罚(负向约制)——来鼓励和强化对社会规范的遵守。

6、一个社会的物质文化反映了其技术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的可得性及其社会需求。同一种物质的意义在不同文化间是不一样的。

7、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分析文化,包括功能主义方法·冲突论方法和生态分析法。功能主义者把文化视为一个大系统,其中的不同要素履行不同的重要功能而存在。这一理论试图探讨一个特定的文化特征在整个系统中的功能。从冲突理论的视角来看,不同的文化特征的存在是为了维护或促进某一群体的利益。这一理论视角最重要的概念是意识形态,即一系列与各种政治的·社会的和阶级的利益相关的·且有助于维护此种利益的文化信念。文化生态论者认为文化特性是资源或社会环境局限性的产物。

8、因为每种独立的文化都要适应一种特定的环境和社会条件,因此世界上的文化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所有的文化都具有相同的基本信仰和习惯,即所谓文化共性,这是由于每个社会都面临着一些同样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面临着同样的物质限制性。

9、社会科学家们试图避免种族中心主义,即认为本土文化高于其他文化,并试图用自己的规范去评价其他社会的倾向。文化分析的第一个原则就是每个文化都应用其自身的观念体系加以评价,这一原则被称为文化相对性。

10、当一个社会中某一群体的生活方式既包括主流文化的特征,又包括某些独有的不为其他群体所共有的文化特性时,这种群体文化就叫亚文化。直接挑战主文化的价值观·信仰·理想·制度和其他方面的亚文化,我们称之为反文化。

11、文化要素间在不同程度上是一致的。当文化要素间在逻辑上互相一致时,我们就说存在一个较高层次的文化整合。文化变迁既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革新和文化传播时文化变迁的两个重要手段。

12、虽然美国社会具有多种多样的文化,某些基本的价值观模式还是存在的。这些价值观包括个人成就·勤奋工作·道德关怀·人道主义·注重效率·实用主义·强调进步和物质增长·平等·自由·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等。

第四章社会与社会结构

1、绝大多数的社会学家认为人类行为是由社会结构所形塑的。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组成一个群体的成员可能会不断改变,但是群体的结构却能够保持稳定。社会结构会限制个人的自由,然而通过有效地组织日常事务,社会结构给群体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地位和角色是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一个人的地位指的是他(她)在群体或社会中被社会

性地定义地位置。通过某人直接地努力(或不努力)而获得地社会地位被称为自致地位。按照超出某人控制能力之外地一些标准而分配给某人地社会地位被称为先赋地位。一个人可以拥有许多不同的地位。用来决定一个人的综合社会地位的一个主要地位被称为首要地位。

3、角色是指对群体或社会中拥有某一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一个人可能拥有许多身份,而每一个身份都可能要涉及到扮演几种角色。与某一身份地位相联系的所有角色的集合称为角色集。当某一新的身份诞生时,常常需要一段时间来产生与其相配的角色。

4、角色扮演指的是一个人在某一角色中的实际表现,它常常与角色期待不相匹配,而后者指的是社会对某个角色扮演的定义。一个人有时候不得不去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当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身份相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对某个人提出了相对独立的要求时,这种情形就称为角色冲突。而由某一单个的角色的对立要求而引发的个人的压力被称为角色紧张。角色期待通常影响着个人认同,从而使人们按照需要他们扮演的角色去塑造自己。

5、一个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有着共同的认同和团结感·一定共同目标和期望的人组成的。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由一组相互关联的地位和角色所构成。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可以被当作一个社会系统来分析。按照结构的水平·亲密程度·社会不平等和人的差异之起源这三种性质可对群体进行分类。

6、一个社会类属不具有结构。它是一个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集合。类别不是社会群体。共同使用公交工具的人们或者是在商店排队买东西的人们被定义为一个集合,它同样不是真正的社会群体。像人群和集会等自发性的聚会是另一类社会集合。这种结构松散的互动类型被称为集合行为。像家庭和朋友圈等面对面交往的群体比集合行为更具有结构性。而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创建的组织(如学校·医院·企业等)则有复杂程度很高的结构。

7、群体可以依据其亲密程度进行分类。例如,家庭这样的初级群体规模较小,在心理上亲近,没有正式的目标。一个企业则是次级群体的例子:规模较大,具有特定目标的非人格化的群体。

8、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根据社会等级对人进行严格分类的一个例子。基于社会等级的较为松散的分类方式包括中世纪的社会等级制度以及后来的社会阶级。少数民族群体是由具有共同文化背景和相互认同的人组成的群体。

9、为了分析较大规模的社会单位,社会学家运用了社会设置·社区·社会和世界体系等术语。社会设置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而被设计出来的社会结构相对稳定的一簇要素。家庭·宗教团体·教育体制·政治和经济系统都属于社会设置。

10、集中于某一居住地和工作场所并以社会互动的日常形式为特征的人的集合叫做社区。一个包含了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所有社会设置的综合性的·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集合被称为社会。

11、由于社会之间日益相互依赖,社会学家最近使用了世界体系这一术语。它指的是将世界上的所有社会联系起来的关系体系。

12、用来给社会分类的两种常用方式是依据社会生存方式和依据社会结构的总体类型来分类。生存方式的分类方法是考察一个社会是如何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的。狩猎和采集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后工业社会等是以这种方式确定的主要社会类型。

13、费迪南德·腾尼斯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社会:公社和社会。公社或社区,是社会关系主要建立在朋友和亲属等个人纽带基础上的社会。社会或社团,其绝大多数社会关系是正式的·契约化的·非人格化的·专业化的社会。迪尔凯姆区分了建立在机械团结基础上的社会因为其成员承担着非常相似的经济角色,并由此共享相同的价值观念而被整合在了一起。以有机团结为基础的社会由于社会成员承担着非常专门化的经济角色,并由此高度相互依赖而被整合在一起。

14、社会学中最频繁使用的社会分类方法也许是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的划分。公社社会的专门化程度较低,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单位,社会关系通常是高度人格化的,习俗规范着绝大多数的行为。在社团社会中,人们承担着非常专业化的任务,家庭的重要性相对降低,社会关系是非个人的。是法律而非习俗,规范着绝大多数的行为。

15、关于社会的最主要的两大理论视角是结构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功能主义建立在将社会与有机体进行类比的基础之上。一个复杂社会的组成部分发挥着保持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功能。如果一个社会能够满足其成员的需要,并且使他们继续共享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社会秩序就能得以维持。有时,社会中的某一组成部分会发挥反攻能,它起着颠覆而非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同样,某一社会结构单位的显功能(被认识到的和预期的结果)也许会与它的潜功能(未意识到的和未预料到的后果)有所不同。

16、冲突论者眼中的社会处于对稀有资源的争夺状态之中。按照许多冲突者的看法,社会中的统治集团是靠强力来维持统治的。冲突理论的一个主要关注点就是对这些统治群体(或精英)的认同问题。冲突理论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然而他们并不总是像马克思那样强调经济斗争。

第五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网络

1、社会互动,指人们以相互的或交换的方式对别人采取行动,或对别人的行动作出回应,它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互动相反,人类互动是有意义的。

2、作为早期人类互动的研究者,乔治·H·米德的研究重点是行动——某个人在某种情境下的全部反应。按照米德的观点,人类反应与动物反应不同,我们在作出反应之前要进行有意识的思考。而且,人类拥有自我——一个我们与之“交流”的内在的“人”,就像我们与别人说话一样。米德把与我们自己“交流”的行动看作人类意识的最重要的特征。他强调人类互动是以为文化所定义的符号为中介的。我们在理解那些符号的基础上彼此互动。

3、符号互动论是指强调符号和意义在人类互动中之最重要性的一种社会学理论。H·布鲁默(米德的学生)总结了互动论的三个原则:(1)根据我们对于事物所赋予的意义,我们对之采取行动;(2)我们对于事物所赋予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3)在任何情境下,为了赋予情境某种意义并决定怎样行动,我们都要经历一个内在的阐释过程。在特定社会情境下,这一阐释过程通常包括米德所说的角色借用,即假定承担别人的角色并试图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情感。

4、许多活动是常规性的,并涉及我们无意识中获得的且想当然的许多定义。我们的共享定义指导着人类活动,甚至当这些定义与客观现实不一致时也是如此。

5、拟剧论和本土方法论时理解社会互动的两种特殊的理论视角。艾文·戈夫曼关于人类互动的研究被称为拟剧论,这种理论把人们看成是戏剧中的演员,它宣称人们是在按照社会剧本的要求扮演各种角色,并且人们的表演要接受观众的评判,观众对于可能揭示演员真实性格的某些过失非常警惕。这种角色表演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即向别人表现我们自己,以便他们能够我们的愿望看待我们。人们的行为既包括“前台”行为,又包括“后台”行为。“前台”行为针对的是他们并不熟悉的一般观众,“后台”行为则是针对亲密朋友的。在有些情况下,人们组成剧班以表现某种印象。当印象或形象遭遇别人挑战时,通常会导致尴尬。

本土方法论是分析人们在日常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一系列规则的一种社会学方法。按照本土方法论者的观点,所有日常社会互动都遵循着某些背景假定或“规则”,这些假定或“规则”形成了有序沟通的基础。违规试验已经表明了各种背景假定在人类互动中的重要性。在这种试验中,实验者假装并不明白谈话背后没有明说的一些假定。

6、非语言沟通,即通过符号而不是语言所进行的沟通,是人类互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种最重要的非语言沟通是体态语言和个人空间。体态语言包括面部表情·动态体语和静态体语。人际距离是个人空间的一个方面。按照爱德华·T·霍尔的观点,美国人之间的交往有四种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

7、社会互动有几种主要形式。交换关系是指某个人或群体采取某种方式,与别的人或群体交往,这种交往的目的在于获得酬赏或回报。互惠是交换关系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每次让渡都包含着获得相应回报的预期。作为社会学解释互动的一种理论视角,交换理论部分地基于行为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合作是指人们或群体为了满足共同利益或达到共同目标而一起行动,这些利益或目标单靠一方是难以实

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合作可以是自发的·传统的·被指导的,也可以是契约的。

冲突是合作的对立面,指的是针对有价值物或价值观的斗争;这里,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打败对手被认为是重要的。

竞争是一种合作性冲突,它受一些规则约束,达到目标比打败任何对手更重要。竞争规则防止竞争演变为冲突。

强制是指某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加给别人的一种倾向。尽管它最终依赖于使用暴力或体罚的威胁,但是,它通常所采取的是一些更为微妙的约制手段,如爱国主义·爱情·信仰或恐惧等。

8、社会网络是指个人之间的复杂的联系网。网络在帮助个人形成意见和作出决定·获得信息和建议以及找到同伴等方面是很重要的。这些网络或密或疏,或者卷入多重关系或者只是单向交往,并且表现出或强或弱的联系。小世界研究表明,那些大规模的·看上去毫无组织的人口中心,实际上充满着社会网络,人们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网络分析为社会学研究增加了一个重要维度,它侧重探讨个人之间的联系,而不仅仅关注个人或群体的特性。

第六章社会化

1、社会化:是人们获得人格·学习社会和群体方式的社会互动过程,它从出生就开始了,并持续一个人的整整一生。人类相对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使得社会化成为可能,而我们在本能方面的缺陷使得延长社会学习的时间至关重要。

2、基因与社会影响共同形塑人类行为,但哪一因素相对更为重要,争议颇多。社会学家认为,像利他主义·攻击性及性别角色差异等社会行为,都有一种生物基础。

3、与他人早期接触是婴儿的基本生理需求,对婴儿的智力和情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有证据表明,人类情感的发展有一固定顺序。父母与婴儿之间的互动,为儿童的人格与自我意识的发展做准备。人格是构成特殊个体鲜明特征的思想·感觉与自我关照的特殊模式。自我即指一个人对他或她的个人认同或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自我是人格的一方面,社会学家对此有浓厚的兴趣。

4、查尔斯·库里的理论认为,人们对自己的意识(他们的意义,他们的自我),反映了他们所考虑到的别人对他们的思考。库里称此概念为“镜中我”。

5、按照乔治·赫波特·米德的观点,自我包括两个部分:自发的·冲动的·独一无二的“主我”,以及“客我”,即对社会要求的内化与个体对这些要求的意识。自我的发展依赖于参与角色借用的能力。角色借用指人们把自己想象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位置的角色活动。米德社会化三阶段的第一个阶段,即模仿阶段,其行为是基于重要他人的要求的。重要他人,指对一个人自我发展影响最大的人,尤其指在儿童时期。在嬉戏阶段,儿童装扮角色,但并不理解所借用的角色意义。就是在这个阶段,“客我”才真正地开始发展。在后来群体游戏阶段,“客我”才基于一般他人中的非个人期望而形成。一般他人指儿童所想象的较大社会的整体形象。这样自我的发展就包括“客我”与“主我”之间的连续对话。

6、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强调社会化过程德生理基础和情感维度,而不是社会化过程。他认为人格包括三个部分:(1)本我,一个无意识的生理冲动王国;(2)自我,在本我和内化了的社会要求之间的调节者;(3)超我指在社会学中学到的“应该如何”与“应当如何”的内化,它是人格审查者和社会监控者。要使一个人保持正常和健康,这三部分必须在人的发展的各阶段都是协调均衡的。

7、艾里克·艾里克逊,一个新弗洛伊德主义者,他把分析焦点从本能冲动转向了自我的理性世界。在他所划分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种认同危机产生。对每个认同危机的积极处理,就会产生稳定的认同。

8、让·皮亚杰研究了儿童的认知发展,即儿童认知和感知事物的能力的增长。这种发展有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及正式操作阶段。

9、在复杂社会之间,培育孩子的实践很不一样。极权型的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放纵型的父母对孩子更为开放和灵活。最有效的也许是权威型的父母,也即根据孩子的成熟程度来调整和扩大孩子应负的责任。

10、一种社会化主体是对社会化作出贡献的一个群体或机构。主要的社会化主体一直都

是家庭。家庭以外的社会化主体如学校和日托中心,同辈群体以及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在传播文化技能与知识遗产·灌输以广大社会为取向的新的角色行为·教育个体以非个人的规则和权威来调整自己等方面,学校是重要的。儿童同时也受到了同辈群体的重要影响。同辈群体由拥有相同社会地位·年龄相仿的人构成。大众传播,尤其是电视,近来已成为社会化的主体。电视既可能强化·也可能抵触其他社会化主体所教导的观念与价值。儿童在花费大量的时间观看电视。有些研究表明,这可能助长了暴力行为的产生,并使他们以此刻板印象来思考人和社会设置。

11、在青春期,年轻人不断地摆脱家庭的影响并更多地接受同辈群体的影响。由于孩子与父母在感情上不断取得独立,同时又继续接受父母的经济支持,这种冲突就会使他们产生很强烈的·甚至是很烦恼的感觉。许多青春期的社会化是以预期社会化的形式出现的。预期社会化就是为扮演未来角色做准备的社会学习过程。

12、在成年期,初级社会化已经完成,但仍然有许多新的角色需要学习。以后生活中的角色变化可能会出现自我认同的问题。初级社会化指导早年为各种成人角色所做的基本准备。

13、成人在态度和行为方面最为困难的一些变化发生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许多老人当他们退休·丧偶或者孩子离开家庭的时候,就遇到了自我认同的问题。

14、传统上,在美国对死亡的社会化很不充分。根据库布勒罗斯的研究,就身患绝症的病人而言,濒临死亡的体验通常包括五个反应阶段:拒绝和与世隔绝·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这些阶段并不一定是必须连续有序的,但可能当病人走向死亡并试图接受它的时候再现出来。因死亡的悲痛通常在死亡事件发生之前就开始了。(亲人)死后,活着的人的悲痛可能经历几个阶段,包括震惊·拒斥死亡事实·绝望与适应。

15、再社会化指生产与以前的价值和行动不同的新价值观与行为的社会化形式。它通常发生在全面控制机构中。全面控制机构是为了从根本上改造一个人的人格·价值观与自我认同,而将其一天24小时都完全置于管理人员之控制下的地方。

16、尽管我们的人格主要由社会来塑造,但社会化并未排除个人自由。所有的社会化形式都要求个体的合作,而成人可自由地拒绝社会化的某些方面,或者力图改变社会。

第七章群体和组织

1、社会群体可定义为两个或更多的人,他们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小群体就是小到能够允许其成员以个体为基础进行相互的交往联系的群体。

2、社会学家明确区分了社会群体两个一般类型。初级群体是一个相对较小,有多重目的的群体,在那里互动是亲密无间的,并存在一种强烈的群体认同感。它是社会群体的最基本形式。初级关系是一种个人的·情感的·不容易置换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多重角色,具有多种利益。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而广泛的交流,全部人格都会参与到其中的互动。次级群体是为了达到特殊设计的群体,其成员主要以次级关系来相互联系。与次级关系相比,次级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缺乏感情深度的关系,它所包含的只是一个人人格的某些有限方面。次级关系常见于现代社会之中。

3、社会学家认为我们结成社会群体是为了满足特定的需要。有些群体的形成主要是满足工具性(任务)需要,它们有助于成员完成单个人所不易完成的工作。有些群体的形成主要是为了满足表意性(情感性)需要。事实上,大多数社会群体可能同时满足两个方面的需要。

4、所有群体都有社会结构。群体规模是决定其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两人群体,或者说是由两个成员所构成的群体,它可以发展出强烈的团结感,但是对群体成员有很高的要求。三人群体,有三个成员的群体,它常常不如两人群体稳定,因为它很有可能会产生二人对一人的一种结合,当群体越大,群体结构就会越复杂。

5、社会群体与聚集的人群(有时称为聚合体)的一个区别是前者具有一整套规定成员怎样行为的共享规范。

6、许多群体规范都以角色期望的形式表现出来。处于领导地位的角色尤其重要。工具型领导设法指导群体朝向群体目标。表意型领导是为了寻求群体团结或者维持群体和谐。有些研究认为民主型领导比权威型领导和个人魅力型领导更具有效率。领导虽然没有固定不变的特征,但是它有赖于群体价值观·群体需求和群体目标。

7、研究者发现群体决策有四个阶段:定向·评估·实际决策和恢复平衡。遵从指与习惯·规则或普遍意见一致的行动。遵从群体期待的压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人们模仿群体成员的态度和感觉。遵从的三种类型是信息遵从·规范遵从和服从。群体集体决策常常比由个人单个决策要冒更大的风险,这一现象叫做“风险转移”。“群体意见”是遵从的一个类型,达成一致的群体意见的需要压倒了其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8、群体界定定义了内群体与外群体之间的关系,内群体是人们所属的群体,外群体是他们所不属于的群体。群体界线常常由符号和代码来强化。群体之间的冲突常常强化了群体界限。

9、参照群体是指对个人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形成特别重要的群体。参照群体为人们评判自己提供了一种模型,它可以是某人所设法追求的群体,而不仅仅是他或她已经所属的群体。

10、组织是人们构建出来的实现某种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组织除了具有明确规定的特定目标以外,一般说来组织还典型地具有劳动分工·权力的集中·成员关系经常变化的特征。

11、组织结构有两个方面: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正式结构是明确规定了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和程序,正是它们指导着组织成员开展活动。组织中的制裁,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它保证了组织成员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正式结构居于支配地位的组织就是正式组织。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互相补充。非正式结构由成员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所组成。非正式结构对正式结构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作出回应,它有利于组织适应各种变化的环境,常常有助于组织获得更高的效率。

12、科层制是运作于明确的规章和程序之基础上的等级权威结构。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存在着科层制取代不太正式的组织的趋势,工业革命加速了这一趋势。科层制的经典性研究是马克思·韦伯进行的。他称理性化是现代世界的主要社会潮流——经由这一过程,陈旧的·传统的社会组织方法被大量明确·抽象·正式的规则和程序所逐渐替代。韦伯将科层制当作是理性化的最大威胁之一。他对科层制所做的著名研究集中表现在他提出了理想类型的思想——它描述了科层制现象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

科层制具有一下显著特征:它将全体员工分成较小的单位,称之为办公室或局;权威和责任的明显分离;人员聘用主要根据其技术和专业资格来确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对员工的工作方式进行了严格规定;科层晋级制度的确立。科层制可能极有效率,但是它也会僵化死板,因而这又窒息了主动性和创造性。

13、当组织发展起来并趋于成熟时,它就具备了一套相对稳定的目标和价值观,也就是说制度化了。虽然制度化可能会产生良好效应,但是它也会导致非弹性化,不能适应变迁中的环境。另一个制度化效应是目标置换,当组织成员更关注于组织本身的存续和他们在组织中的位置,而不去关系是否与组织的实际目标符合时,目标置换就会发生。

14、每个组织内部本身就蕴涵着组织变迁的种子。但是许多组织变迁源于组织环境,包括了来自于与之竞争的组织的压力·顾客的要求·技术革新的突破·新市场的开发·组织服务对象的利益·态度和价值观的变迁。

15、埃斯欧尼认为有三种基本类型的组织:强制型组织主要依赖于实际的或潜在的物质性力量来确保其成员的服从;功利型组织,它主要依赖于金钱刺激;规范型组织,也称志愿者协会,它允许员工自由的追寻某些共同利益。志愿者协会几乎没有正式控制机制,志愿者协会有利于在个人和大型科层组织之间构建桥梁。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里,工业部门中的发展趋势是远离严密的科层制结构,趋向于更具弹性的组织形式。

16、日本组织中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跟西方国家很不同。日本组织的主要特征是发展公司取向的通才管理者而不是专业取向的专家,同时,公司关系雇员的康乐幸福的共同责任,在日本公

司中强调全员决策·缓慢而又稳步晋升以及组织的长远规划。

17、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大型而复杂的组织已经成为每个现代城市——工业社会占支配性地位的特征。最近,人们开始对科层制做出了多种形式的消极反应,他们反对巨型政府·组织化的宗教和大型公司。尽管类似的抵制性态度不断增加,但是人们仍然称赞科层制所带来的社会效率。

第八章越轨·犯罪和社会控制

1、社会越轨是违反群体或社会的重要社会规范的行为。越轨概念不同于统计异常,而且,该定义依越轨行为的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2、越轨行为未必是坏的和不可接受的。反常的越轨者与不遵从者不同。前者接受社会规范的有效性但为个人目的去破坏它。后者相信打破的是坏的并且必须改变的规则。同样,当被破坏的规则并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成员的感觉和需要时,越轨可能得到社会的赞同。患精神病的·有障碍的或生理上有病的人,可能破坏乐规则而不必为他们的行动承担全部责任,因为他们不能够遵从。但是那些虽然能够遵从却未能遵从的人,通常必须为他们的行为承担全部责任。越轨行为未必是犯罪行为,反之亦然。越轨是一个文化的一般概念。一个越轨行为可能是由一个人单独所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所为,例如一个公司或者政府机构。

3、为使人们愿意遵从社会规范,每个社会必须限制他们的行为。这就是说要有社会控制机制。一个社会控制机制是内在控制。内化是指将群体或社会规范作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加以接受。社会控制的另一种类型由通过应用正式或非正式的制裁迫使人们遵从的外在压力组成。初级群体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实施非正式的社会制裁。特定的组织和机构是正式社会制裁。

4、越轨也有正功能,它有助于澄清和界定社会规范,增进群体团结,刺激所需的变化,并使人们更愿意遵从。

5、持续的或广泛传播的越轨能产生功能失调,它可能弱化了人们遵从的动机,使生活不可预测并充满危险。大量的越轨者能导致社会解组,即社会设置的崩溃。

6、关于越轨行为的解释有生物学的·心理学的和社会学的。虽然生物学因素已经被研究过,但没有一个因素可以确定为越轨的主要原因。研究越轨的心理学方法集中于个体的人格。有些人试图想找出与越轨相关的人格类型。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强调行为模式的社会习得的重要性。一个流行的心理学解释是挫折——攻击假设,认为越轨暴力是由挫折产生的一种攻击性为。

7、社会学解释强调文化和社会环境如何造成越轨。默顿的结构性紧张理论基于迪尔凯姆的失范概念。失范是指一致规范·价值相互冲突·脆弱或者阙如的社会状态。罗伯特·默顿的结构性紧张理论指出,越轨很可能是由于目标和手段之间的某些紧张引起的,即由于文化描述的目的和社会赞同的达到或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之间的紧张引起的。文化传递理论指出,如同遵从一样,越轨是习得的行为。越轨是以文化传递和通过社会化学来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许多机构本身是为矫正越轨而设计的,但实际上在教授越轨行为。萨瑟兰的差异性联合理论坚持认为,尽管一个人的社会化是通过不同的群体来完成的,但是他们只接受那些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人和群体的规范。社会控制理论的解释是,越轨是对越轨者的冲动和诱惑未能加以充分的内在控制或外在控制的后果。

8、冲突论者对默顿的功能主义的假设——社会的所有成员共享一套单一的价值观——提出了挑战。两种基本的冲突理论学派分别是,重视对抗的亚文化的文化冲突学说;强调社会阶级结构的马克思主义冲突理论。这两个学派都同意,社会中最强大的群体能把弱势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定义为越轨,而且,多数越轨源于冲突和不平等。两派理论家也都相信,法律不是为保护社会的全体成员而制定的,而且也无须反映全社会的道德观。

9、标签理论集中讨论变成越轨者的过程。在偶犯一两次越轨行为的人和开始越轨生涯的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别。越轨生涯指的是接受越轨亚文化中的越轨认同和生活方式。一个职业越轨者的形成典型地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某人犯规一次并被其他重要的人看到。第二,这个人被标签为越轨者。有时这一称号成为其主要身份。一个污名——社会耻辱的标志——也可能暂时贴在越轨者身上。第三,这种人加入和认同,由其他越轨者组成的群体,以获得感情的和社会的支持。典型的是,这些群体基于同大社会

打交道的共同经验而拥有一整套非常发达的亚文化。

第九章社会分层

1、所有社会都存在一定的社会分层体系。所谓社会分层是一种根据获得社会需求物品的方式来决定人们在社会位置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研究表明社会分层有三个主要的方面:财富·权力和声望。

2、财富是由个人或群体的全部经济财产所构成,不仅包括货币还包括物品·土地·自然资源以及生产性劳动服务。收入是使用人力或物质资源所得到的经济收益。在我们的社会里收入和财富的分配都非常不平等,后者比前者更为严重。像宗教·种族·教育·职业·性别之类的因素都影响着财富和收入的分配。

3、权力是指称个人或者群体控制或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而不管别人是否愿意合作。社会学家在美国权力性质方面没有一致的意见。米尔斯认为权力集中在少数人(即“权力精英”)手中,其他人认为权力为许多人和许多群体所分割。权力和财富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财富有时能够买到权力,而权力往往可以用来获得财富。

4、声望,是一个人从别人那里所获得的良好评价与社会承认,是社会分层比较主观的方面。声望源于像名誉·尊重·荣誉与敬意之类的形式。尽管金钱可以买到声望,权力可以控制它,但是一个人的声望通常来自对一个高级职位的占据。

5、社会经济地位是一种对社会地位的测量方法,它考虑到个人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以及职业声望等内容。正确识别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靠的是两个东西:一是公认的·用于划分地位等级的等级序列,另一个是人们普遍理解的评价个人地位的符号,以便我们据此来评估个体的地位水平。

6、尽管肤色·宗教·婚姻地位·年龄与性别以及其他许多因素对人们的社会地位有很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最重要因素是职业。职业的声望等级相对稳定。一般来说,一个人在某个方面的地位较高,在其他地位等级序列中他也会处于较高地位,表现出地位一致。一个人在一个方面地位较高而在另一个方面地位较低,这就出现了地位不一致。

7、历史上有四种主要的分层类型:奴隶制·种姓·等级和阶级制度。奴隶制是一种极端不平等的分层体系,在这种制度里社会中的一群人属于另一群人所有,他们没有自由,可能不被当人看待。种姓制度是一种复杂而严格的分层制度,在这种制度里人们的社会地位是由出生决定的,一般不能改变。等级制度是与封建主义农业社会类型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分层制度中贵族因拥有土地而拥有权力,农民以依附身份被束缚在土地上。

8、现代社会最常见的分层制度是阶级制度。这是一种主要以经济地位为基础的相对开放的分层形式。根据马克思的理论,阶级是按照对生产资料或财富的占有方式来划分的,资本主义两大主要社会阶级是工人(无产阶级)和资本家(资产阶级)。马克思认为这两大阶级总是处于不断阶级冲突或阶级斗争的状态中。与马克思不同,韦伯认为阶级制度除了经济以外还有两个其他的分层维度:权力与声望。

9、阶级分化是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的·感知上的以及真实的差别。社会学家用来划分阶级的方法有三种:客观法·声望法和主观法。社会阶级成员对他们共同处境和共同利益的共同意识,叫阶级意识,这种意识在美国相对较低。造成这种状况的一部分原因是虚假意识,即一个人对现实的主观理解与客观事实不一致的状况。

10、社会流动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从一个地位或社会阶级向另一个地位或社会阶级的变化。这种流动既可能是向上的,也可能是向下的。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地位直接通过个人的努力就有可能获得。在一个封闭的社会,地位是与生俱来的,或到一定年龄就有的,几乎不可能改变。尽管没有社会是完全开放或者完全封闭的,但是工业社会一般较为开放,而农业社会一般较为封闭。

11、社会学家分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流动:一是代际流动,即用子女或孙子女获得的社会地位与其(祖)父母的社会地位进行比较;二是代内流动,即指一个人一生中社会地位的变化。工业发展与教育普及促进了全国性的向上社会流动。由于社会或经济制度变迁(而不是个人成就)所导致向上流动,叫结构性流动。向上流动一般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而向下流动的人往往是出身在大

家庭的人,未受过教育的人,很早就结婚的人,要养活众多家庭人口的人。

12、关于职业在声望·财富和权力方面巨大差异的原因有几种理论。功能主义认为职业地位的差异对于社会的有效运转是必要的。没有这样的差异,人们就不会需要未社会从事需要接受长期正规教育的重要工作。冲突理论认为,上层人士对于下层人士的剥削产生了不平等,缺少平等对于社会来说既不是必要的也不是有益的。格尔哈特·伦斯基试图把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他认为在现代社会,形成分层制度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权力,而不是经济。同时认为有些不平等实际上可能有助于社会功能的发挥。

第十章社会阶级与贫困问题

1、社会阶级地位对人们的生活机会有着深刻影响。所谓生活机会是指一生中获得一些重要目标的可能性。与社会上其他人相比,地位较低的人可能寿命短健康差,享受不到平等的法律,接受教育的机会少,社会参与的机会有限。

2、贫困是指在物质资源方面处于匮乏或遭受剥夺的一种状况,其典型特征是不能满足基本生活之所需。按照相对贫困的定义,在一个特定社会中如果一个人物质上比正常水平少得多,那么他就是穷人。与此相对,绝对贫困的定义确定一个收入线,低于这条线,个人或家庭就不能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

3、“责怪受害者”是一个通常用来描述认为穷人的穷困主要是他们自己的责任这样一种倾向的词语。社会科学家提出了几种解释持续贫困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存在一种贫困文化,即一套穷人共有的规范和价值观。根据这种观点,穷人由于接受了包括无能的意识和不愿规划未来在内的一套价值观,从而适应了贫困。这些价值观抑制了他们利用已有机会的能力。许多社会科学家不同意贫困文化的观点,他们转向贫困的结构性解释,这种解释是认为贫困是社会中持续的不平等造成的,例如权力·财富和其他资源分配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实际上迫使一些人处于贫困状态。

4、广义上讲,社会福利是指为了促使个人的功能发挥和使之获得最低的社会生活水平而提供的一系列项目·好处和服务。

第十一章

1、少数民族群体是指在一个社会中,那些可以通过某些生理的·社会的或文化的特征识别出来的·被这个社会当作偏见和歧视对象的人所组成的任何群体。民族群体被定义为任何与其他群体具有社会意义上的区别,并且有自己的亚文化,有共同意识的群体。种族是指共同具有某种遗传意义上的身体特征的一群人。因为不可能研究纯粹的种族类型,又因为区别后天学习的行为与先天遗传的行为以及不带偏见地测量智力与感情特征有困难,所以很难对智力和情感构成方面的种族变化作出评价。然而,有一点似乎也很清楚,即民族或种族群体内部个体间的差异大大超过了群体间的差异。

2、尽管每一个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经验,但是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受过偏见和歧视。偏见指采取先入为主的方式判断某些人·事情或者状况,当事实证明作出的判断是错误的时候,它仍然坚持不变,这时偏见就成为一个问题。刻板印象是指关于某类人群的一种简单化的或未经证实的概括。偏见是通过社会化学习形成的,在专制型人格的人身上可能更常见。

3、歧视是指针对某些群体或类别之成员的不公平或不平等的待遇。偏见和歧视未必一起出现,但是二者往往相互加强。偏见和非正式歧视通过法律并不能轻易地得到改变。

4、一个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得到的待遇取决于社会的价值系统与社会组织类型,取决于少数民族群体的性质以及其他的反应。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模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接受和排斥。

5、接受的一种形式是同化,即指主流社会对新成员的吸纳。同化既可能是文化上的,也可能是结构上的。为了同化,少数民族群体可能改变其社会结构以与主流模式相一致,或者主导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可能混合以产生一种独特的新文化(熔炉模式)。当少数民族群体在文化上与体格上与主导群体相近时,同化就更有可能容易而快速地发生。

6、另一种接受模式是混合,即某一民族或种族群体与主流人口在生物意义上的结合。还有另外一种模式是文化多元论,这是指这样一种文化模式,在这种文化模式中少数民族群体完全参与主流社会,但是仍然保持许多他们自己的社会和文化差异。

7、当歧视和偏见高度组织化与集中时——经常是作为主导群体的一种有意政策——结果就会产生这样一些排斥模式:(1)消灭,指主导群体导致大量少数成员死亡的过程;这种类型有时采取种族灭绝的形式,即指对某一民族或种族群体在整体上蓄意加以摧毁;(2)驱逐,即强制人们离开某一区域或某一社会;(3)政治区划,即指某个国家为了使行政区域边界与某些民族或种族区域更加一致的政治重组过程;(4)隔离,即指基于使用者的民族或种族特征而将居住地·社会服务或其他设施隔离开来。隔离使少数民族成员服务于某些目的,例如当作劳动力,但是不承认他们有充分的权利获得许多社会机会。

8、少数民族群体成员对他们从属地位的一种反应方式是被动接受或者屈从于统治。这样的接受可能成为一种自证预言,即指某种信仰或者预测由于本身所导致的行为而变成真实。少数民族群体成员的另一种反应是攻击行为——对主导群体的仇恨或者用身体攻击或者用语言表达出来。

9、自我隔离指少数民族群体自愿与主流社会相分离的过程。最极端的形式是分离主义,即通过这种形式少数民族群体渴望建立他们自己的完全独立的社会。少数民族也可能通过完全自愿同化作出反应,这是个人试图把其文化特征混合进主流社会的过程。

第十二章社会中的年龄和健康问题略

第十三章性别

1、攻击型行为在男孩中较为常见,而感觉型行为在女孩子中更普遍。

2、在前工业化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女性从属于男性,性别角色经常强调男女之间的相似性。工业革命以后,强调的是男女之间的差异,男性和女性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

3、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性别角色期望就开始传递并通过社会化过程得到加强。其中有两种机制起了很大的作用:区别对待和角色认同。

4、性别是社会不平等的一个主要源泉;男人和女人获得社会报酬的机会是不平等的。性别分层反映了男性统治——权力和声望更多地赋予了男性而不是女性——的社会现实。男性统治根植于每一种文化中,并体现在语言和大众媒体上。

5、社会学家通过功能论和冲突论两种视角来研究性别问题,试图解释性别不平等和男性统治的社会现实。早期人类社会按照性别进行分工,男人承担需要体力的工作,女人复杂照顾孩子等活动。这种分工后来变成一种制度化安排。功能论者研究家庭这种工具型和表意型领导的分工在社会制度中应用。工具型领导是目标导向型的,而表意型的领导维持着社会的道德规范。这两种类型在一个运行良好的群体中都是必需的。根据功能论的观点,在家庭里,妇女通常承担表意型的角色,男人承担工具型的角色。传统的功能主义者认为,这种性别角色结构对于核心家庭的顺利运转是重要的。

6、冲突论强调经济和技术力量给性别角色带来的明显变化,它也强调我们社会里的性别歧视和男性统治。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者把性别不平等看成是更广泛的社会不平等系统的延伸,认为只有推翻经济资源的私人所有制,才能改变这一状况。

7、性别歧视是一种赞同性别不平等,使男性统治合法化的意识形态。它的依据是(无论这一依据与事实有多大的出入):男人与女人本质的不同决定了他们是不平等的。

第十四章家庭

1、功能主义者强调家庭一直是历史上的普遍的社会设置。在小的传统社会里,家庭大多自给自足,并为多数成员提供物质的和情感的需要。在复杂的现代社会里,家庭的功能要少一些,但是在四个领域里仍很重要:社会化·情感和陪护·性规范和经济合作。

2、家庭在许多方面都很合适承担社会化的任务,它是一个亲密的小群体,父母通常都很积极,有动力。可是,家庭并不总能很有效果·有效率地完成这一功能。于是人们尝试了许多替代家庭的儿童社会化方式,但没有一项成功。在现代社会,对于孩子和成人来说,家庭是感情和陪护的主要源泉。性规范用于确保能有人对子女抚养负责,以及保证种的繁衍。家庭还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单位。在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村社会,家庭通常是生产主要单元。在现代社会,家庭的主要经济行为是消费。

3、冲突论者认为家庭是性别不平等的主要场所,因而是社会中许多别的不平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如果资本主义制度不推翻,性别不平等就不可能减弱。

4、世界上家庭结构中有许多变化形式。在描述家庭结构时,社会学家注意到亲属群体和家庭的区别。亲属,是指一些有着共同的祖先或血缘·或是有姻亲关系或养育关系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网络。虽然亲属并不总是生活在一起,以群体的形式发挥功能,但是,他们承认彼此之间具有某种责任和义务。家庭是亲属关系中(或类亲属关系中)相对较小的户内群体,是一个相互合作而发挥作用的单位。在我们一生中,大部分人都属于两种不同的家庭:出生·并进行大部分社会化的家庭叫做出身家庭,因结婚生子而建立的家庭叫做生育家庭。不同的社会对两种家庭的重视程度不同。

5、核心家庭,即一个两代人的家庭,包括夫妇俩和子女,通常和别的亲属分开住,扩展家庭是一个包括了三代或更多代的成员的家庭群体。家庭结构的不同主要是由于经济因素。全世界的家庭结构正在逐渐朝核心家庭的方向转变。这种趋势与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现代化相关联。

6、纵观西方历史,家庭权威一直由男性执掌。父权家庭是大部分权威由最年长的男性拥有的一种家庭结构。而母权家庭则是大部分权威掌握在最年长女性手中的一种家庭结构;这种模式并不是任何社会都具有的特征。在现代社会,出现了朝平权家庭发展的趋势,即丈夫和妻子在权力和特权上基本平等。第十五章教育

1、学习是一生中的社会和个人经历,它将改变一个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教育是社会中指导许多这样的学习经历的正式设置。

2、教育设置有几个主要的社会功能。最普遍的功能就是社会化,即传递技术·知识·价值观和规范。另一个重要功能是社会控制,即学校帮助规范人们行为的方式。教育设置还试图保证为需要人员的岗位提供足够的经过训练的人。教育还有同化的作用。教育的广泛性也能提供社会流动的渠道。教育组织是现代社会革新的主要来源。

3、冲突论者认为教育主要是统治者永久保持自己特权的工具。按照这种观点,贫穷的学生不大可能受到鼓励去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而且往往支付不起继续上大学的钱。教育保持不平等的两个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分班,依据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班级,但事实上经常是根据阶级和种族分班。另一个手段是文凭主义,指某一职位要求申请者必须拥有高学历。文凭主义是确保最有能力的人受雇于重要岗位的一种办法。因此,较低阶层的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往往无法竞争获得高薪水·高声望的工作。这样,贫穷和不平等的循环通过教育体系得到了强化。

4、教育普及导致保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和每个人都应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的信仰之间的冲突。

第十六章宗教

1、宗教是一种信仰和实践的体系,通过这一体系,某群人对其感受到的神圣之物·通常还包括超自然的东西,进行阐释并作出反应。所有社会中都有宗教存在,只是表现方式和制度化形式上存在差异。有神论是对一神或多神的信仰。在世界的主要的宗教中,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是一神教的例子,即这些宗教只信仰一个神。而印度教,则信仰多个神,是多神教的例子。当今世界中的其他一些主要宗教并不是以神为中心,而是以超验唯心主义的抽象原则为中心,从而致力于获得道德和精神上的德行。一些传统社会施行的是图腾崇拜。前工业社会中的其他宗教形式还包括简单的超自然崇拜和泛灵论。作为一种宗教类型,前者是指该宗教没有确切特殊的神或精灵,但是相信有影响人们生活的超自然力的存在;后者则认为有活生生的精灵在操纵着这个世界。

2、宗教与人类境况中的一些基本方面相联系。它能够给人类提供支持和慰藉;为人类的存在赋予意义和目的;提供给人类一种认同感;使人类超越日常的现实生活,并且使人类在生命周期的关键阶段能够顺利过渡。围绕这些重要的人生转折阶段而发展出来的一系列仪式就被称为通过仪式。

3、宗教设置既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力量,又是实现社会变迁的手段。宗教从一下几个方面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它通过神圣仪式将人类共同体团结在一起。它把一个社会的基本规范和价值变得更加重要,并辅之以超自然惩罚的威胁,从而有助于控制社会越轨。宗教还能使政府的权威合法化,使人们妥协于艰苦的生活和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宗教可能阻挠必要的社会变革,或者使政治冲突更加难以解决。

4、宗教的稳定效应在家庭这种设置里表现得尤为突出。宗教最初是作为一种家庭活动出现的,在一些社会中,家庭仍然和宗教信仰与实践紧密相连。宗教信仰影响着家庭生活的许多方面,包括道德态

最新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社会学第三章

第三章_文化_什么是文化 今天,和许多欧洲国家一样,在美国,大部分数学与自然科学类的大学奖学金与学术荣誉都被亚洲来的学生获得。从加州的硅谷到马萨诸塞的伍兹侯(Woods Hole),很多美国一流的研究院、实验室都雇用了大批亚洲籍科学家和工程师。 为什么?是亚洲人比其他人更聪明?是他们拥有西方人所不知的成功秘诀?还是因为亚洲人更勤奋? 尽管有些流行刊物对以上问题都回答“是”,但作为社会学学生,我们需要解释的是其表象下的真实原因。最近美国做了一项研究,对500名成绩优异的东南亚难民的孩子进行了追踪调查(卡普兰、乔伊和惠特莫尔,1992)。这些难民孩子从越南和老挝辗转迁徙至此,其间受尽了痛苦和折磨,也失去了许多上学的好时光,抵达这里时,他们只懂极少的英语。然而,尽管有这么些阻碍,但他们很快就在美国的学校中取得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类的好成绩,例如,在一所学校,仅占27%的亚洲来的学生却包揽了所有数学科目的前十名。从学分等级来看,这些孩子的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中,得“A”和“B”的占大多数,而得“C”的很少(仅有17%),仅有4%的学生得分在“C”以下。 对亚洲学生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功,社会学的解释将其归功于亚洲人的价值观。研究人员发现,亚洲人所取得的成就与其成就取向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内在联系。不同社会的价值观各不相同。各时代、各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是理所当然的吗?在社会学中,“文化”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而价值观正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文化”,这个我们即将要谈论的概念的一种测试。 一、什么是文化 一个大学生群体与一群猩猩的区别是什么?你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奇怪的问题,但问题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简单。把人类和其自然界的近亲——猩猩区分开的、质的东西是文化。在日常谈话中,文化常用来形容艺术的深奥与精致。例如,认为古典音乐爱好者是“有文化的”,而流行音乐的追随者则是“无文化的”。显然,文化在此处的定义是无法帮助我们把人类与猩猩区分开的,无论是否爱好艺术,人类都不同于猩猩。 1、文化的定义 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共同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所有群体和社会的人们共享非物质文化——抽象和无形的人类创造,如“是”与“非”的定义,沟通的媒介,有关环境的知识和处事的方式。人们也共享物质文化——物质对象的主体,它折射了非物质文化的意义。物质文化包括工具、钱、衣服以及艺术品等。 尽管文化共享,但它仍需每一新生代通过社会交往的方式来学习,文化因此而代代相传,不断累积。 从最为一般的意义上讲,文化是代代相传的人们的整体生活方式。虽然“文化”的概念时常可与“社会”互换,但这两者不应混淆。严格地说,社会指共享文化的人的相互交流,而文化指这种交流的产物。事实上,人类社会与文化不能相互独立存在。文化是人们在交流中创造的,但人类互动的形式又来自于对文化的共享。 尽管人类是唯一具有文化的动物,但我们并非是唯一的社会性动物。猩猩以稳定的社会群体形式共同生活,并表现出了某种交流往来的现象。比如,它们常对外来者有着充满敌意的反应,在搜寻水果和猎物时会产生一种协作关系。蚂蚁生活在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里,他们有着极其复杂的劳动分工。每一只蚂蚁从事着一种工作:小蚂蚁在洞穴内劳作,中等个的蚂蚁在洞外觅食,而长触须的蚂蚁则充当卫士。 但是,与所有动物和昆虫的社会相仿,无论是猩猩还是蚂蚁,其行为都不是由共同的价值观、知识或其他鲜明的文化特征塑造的。动物们所依赖的不是文化而是本能——他们所固

《社会学》试题(B卷)及参考答案

《社会学》试题(B卷) 姓名:_______ 学号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得分______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社会学是从什么学科中分化出来的() A.历史学 B.哲学 C.政治学 D. 经济学 2.被西方社会学界公认为社会学的创始人,鼻祖的是() A.孔德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韦伯 3.国际社会协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鼓励下于何时在挪威奥斯陆成立() A.1905年9月11日 B.1905年10月1日 C.1949年9月11日 D.1949年10月1日 4.社会调查研究一般的步骤程序为( ) A.提出设想→确定课题→设计方案→收集资料→整理并分析资料 B.确定课题→提出设想→设计方案→收集资料→整理并分析资料 C.确定课题→设计方案→提出设想→收集资料→整理并分析资料 D.提出设想→设计方案→确定课题→收集资料→整理并分析资料 5.关于人格研究,心理学把分析的焦点集聚于() A.性格 B.意志 C.知性 D.气质与体质 6.在社会关系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是() A.社会制度 B.个人关系 C.群体关系 D.血缘关系 7.认为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的观点属于() A.文化中心主义 B.文化绝对论 C.文化相对论 D.文化民族主义 8.以下不属于亚文化类别的是() A.民族亚文化 B.地域亚文化 C.职业亚文化 D.越轨亚文化 9.有关社会化,主张“八阶段”的理论代表人是() A.埃里克森 B.米德 C.佛洛伊德 D.皮亚杰 10认为“如果人们将某种情境定义为真实的,那么这种情境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这一理论是() A.共享定义的互动 B.本土方法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符号互动论 11.按照人们的归属感对社会群体进行的一种划分是()

读戴维波普诺的《社会学》第九章读后感

读戴维波普诺的《社会学》第九章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当然每个人也都曾经年轻过。像鲜花一样,有开就会有落,正所谓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当我们都老去了的时候,社会就会很自然的无情的抛弃我们。因为社会通常会认为老年人已经落后于社会中的其他年龄阶段的人。 但是我们想一想这个问题:老年人真的就和大家想的一样,脆弱,孤独、寂寞,同时伴随着身体机能、精神下降吗?而波普诺在《社会学》第九章中详细而又有条理的给我们论述了关于年龄和老龄化的问题。 波普诺在文中讲述了社会对老年的界定,标志就是地位丧失、声誉降低和不受重视,这个年龄阶段也就是老年阶段通常被看做是最不理想的阶段。但是在事实上,我们对老年人是有很大的误解和偏见的,我们仅仅因为他们松弛的皮肤,逐渐慢下来的动作就认定他们老了,而且在一般的社会活动中排斥他们,比如退休年龄这样的制度,认为他们孤独寂寞不幸福,然而民意测验表明老年美国人都承认他们和年青时一样幸福。 于是波普诺提出了“老年歧视”这个概念,认为是基于一种主张不同年龄的人在生理和社会方面各有不适合之处而不平等的信仰体系。我认为这是正确的,许多我们对老年人理所当然的想法其实是不真实的,正如前面所述。作者谈到了年龄身份,并认为社会正如依据人们的阶级、种族和性别分配给人们身份和角色一样,同样也依据年龄角色来分配。记得塞缪尔·厄尔曼在他的著名的作品《青春》中这样写道:“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 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 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 如此锐气,二十后生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 年岁有加,并非垂老;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社会学经典著作100部

社会学经典著作100部 2012-02-19 12:34:07| 分类:社会学| 标签:社会学|字号大中小订阅 社会学系学生阅读书目(第一批) 1.《社会学》戴维·波普诺辽宁人民(或华夏)出版社 2.《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华夏(或上**)出版社 3.《西方社会学》W.D.珀杜河北人民出版社 4.《社会学理论》D.P.约翰逊国际文化出版社 5.《现代社会学理论》马尔科姆·沃特斯华夏出版社 6.《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乔纳森·H·特纳华夏出版社(及天津、浙江) 7.《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社会学十大概念》让·卡泽纳弗上海人民出版社 9.《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上海人民出版社 10.《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乔治·H·米德中国城市出版社 11.《通过社会学去思考》齐尔格特·鲍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2.《社会学二十讲》亚历山大华夏出版社 13.《世纪末社会理论》杰夫瑞·C·亚历山大上海人民出版社 14.《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5.《社会学的想像力》赖特·米尔斯三联书店 16.《社会理论与现代性》尼格尔·多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7.《结构主义的视野》汤姆·R·伯恩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8.《实用主义与社会学》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社会学与社会组织》米尔斯、帕森斯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社会学思想名家》刘易斯·A·科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社会学系学生阅读书目(第二批) 21.《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罗伯特·默顿三联书店 22.《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彼得·布劳华夏出版社 2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欧文·戈夫曼浙江人民出版社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

社会学经典读物

社会学经典读物 第一批:1.《社会学》戴维.波普诺华夏出版社 2.《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 阿隆华夏(或上海译文)出版社 3.《西方社会学》W.D.珀杜河北人民出版社 4.《社会学理论》D.P.约翰逊国际文化出版社 5.《现代社会学理论》马尔科姆.沃特斯华夏出版社 6.《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乔纳森.特纳华夏出版社7.《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8.《社会学十大概念》让.卡泽纳弗上海人民出版社9.《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上海人民出版社10.《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乔治.米德中国城市出版社11.《通过社会学去思考》齐尔格特.鲍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2.《社会学二十讲》亚历山大华夏出版社13.《世纪末社会理论》杰夫瑞.亚历山大上海人民出版社14.《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5.《社会学的想像力》赖特.米尔斯三联书店16.《社会理论与现代性》尼格尔.多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7.《结构主义的视野》汤姆.伯恩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8. 《实用主义与社会学》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19.《社会学与社会组织》米尔斯、帕森斯等浙江人民出版社20.《社会学思想名家》刘易斯. 科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二批:21.《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罗伯特.默顿三联书店22.《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彼得.布劳华夏出版社2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欧文.戈夫曼浙江人民出版社24.《心灵、自我与社会》乔治.米德上海译文出版社25.《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卡尔.曼海姆商务印书馆26.《社会契约论》卢梭商务印书馆27.《共有的习惯》爱德华.汤普森上海人民出版社28.《论传统》E.希尔斯上海人民出版社29.《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格尔哈斯.伦斯基浙江人民出版社30.《历史社会学的兴起》丹尼斯.史密斯上海人民出版社31.《现代性的后果》安东尼.吉登斯译林出版社32.《社会权力的来源》迈克尔.曼上海人民出版社33.《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4.《学术与政治》马克斯. 韦伯三联书店35.《宗教社会学》格奥尔.西美尔上海人民出版社 36.《社会的构成》安东尼.吉登斯三联书店37.《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安东 尼.吉登斯三联书店38.《社会学研究方法论》迪尔凯姆(涂尔干)华夏出版社39.《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斯.韦伯华夏(中央编译)出版社40. 《社会科学的比较方法》尼尔.丁.斯梅尔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三批: 41.《道德教育》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42.《共同体与社会》费迪南. 滕尼斯商务印书馆43.《社会分工论》爱弥尔.涂尔干三联书店44.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45.《经济与社会》马克斯.韦伯商务印书馆46.《货币哲学》格奥尔.西美尔华夏出版社 47.《社会学》格奥尔.西美尔华夏出版社48.《知识社会学问题》马克斯. 舍勒华夏出版社49.《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50.《普通社会学纲要》V.帕累托三联书店51.《保守主义》卡尔.曼海姆译林出版社52.《原始分类》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 53.《价值的颠覆》马克斯.舍勒三联书店54.《资本主义的未来》马克斯. 舍勒三联书店55.《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卡尔.曼海姆三联书店 56.《文明的进程》第一、二卷诺贝特.利亚斯三联书店57.《不平等和异

(精选)社会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_30-40_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_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_综合性_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_描述功能_、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8、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_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_初级群体_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_婚姻_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_社会成员_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_农村_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_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 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 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 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 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 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 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 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社会学戴维。波普诺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笔记 第一部分导论 第二部分社会组织与个体 第3章文化 第4章社会与社会结构 第5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网络 第6章社会化 第7章群体与组织 第8章越轨、犯罪和社会控制 第3章 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定义 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共同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所有群体和社会的人们共享非物质文化——抽象和无形的人类创造,如“是”与“非”的定义、沟通的媒介、有关环境的知识,以及处事的方式。人们也共享物质文化——物质对象的主体,它折射了非物质文化的意义。物质文化包括工具、钱、衣服以及艺术品等。 尽管文化共享,但它仍需每一新生代通过社会交往的方式来学习,文化因此而代代相传,不断累积。从最为一般的意义上讲,文化是代代相传的人们的整体生活方式。虽然“文化”的概念时常可与“社会”互换,但这两者不应混淆。严格地说,社会指共享文化的人的相互交流,而文化指这种交流的产物。事实上,人类社会与文化不能相互独立存在。文化是人们在交流中创造的,但人类互动的形式又来自于对文化的共享。 2、文化的演进 人类文化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大约300万年以前,所有早期社会的物质文化的碎片都保存了下来,最早的工具是由卵石打磨成的刀片。 也许早期人类史上最重要的文化适应是向大动物狩猎的转变。发生在大约100万年到300万年前,家庭也许已经形成。 在文化发展之前,人类只能通过历经上百代才能形成的生理变化来适应环境的变化。文化的发展意味着人类第一次改造环境以利于自己的生存,同时他们也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变化着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文化的发展也影响了人类生理的变化。 二、文化的构成 1、符号。文化的存在取决于人类创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所有的文字和数字都是符号,此外,紧握的拳头、美国国旗也都是一种符号。通过符号,能够理解现实,能够交换和保存复杂信息。 符号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把复杂概念与简单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帮助我们最终达到对前者的理解。符号不仅代表了某种事物,而且同时暗示了对象征事物的态度(戈夫曼,1976)。一些符号承载了如此确定的意义,以至于它们预先就定义好了其所代表事物的社会含义。 语言。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言说方式,它是我们最重要的符号系统。通过语言,观点、价值观和文化的标准都能找到它们最完整的的表达方式,与其他媒介表达文化相比,只有语言才能最灵活、最准确地传递所有人类能理解的复杂而微妙的含义。 如果没有语言,大部分人类思想将不复存在。语言对社会的建构而言是最重要的,它比任何其他符号体系都更为全面地使我们能建设和传递文化。

社会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社会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把握 答: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第一,应当肯定,社会学是有独特对象的,否定这一点是不对的。第二,社会学对象问题上的众说纷纭,正是对那个"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多方面的、积极的探索的表现,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第三,在对社会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调一致。 2、社会学如何为社会服务 答: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主要通过其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为社会服务。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答:(一)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二)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的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三)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跟特殊的关系。 (四)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或政治科学;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答:(一)社会学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 第一,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 第二,社会学不仅提供县城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觉、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二)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长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是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第二,社会学以自己的饿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度正确的饿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答: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同时又要注意吸取,借鉴外国社会学研究的成果。要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既要注意防止一切照搬,又注意避免一切拒斥。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1、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主要含义它与社会要素,功能主义,社会条件三种角度所做的研究的异同在哪里 答:社会运行条件是为实现社会良性运行而注意创造的内外主要条件: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

社会学参考书目

《社会学原理》参考书目 一、综合类 1.(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9。 2.[美]伊恩?罗伯逊著:《现代西方社会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3.刘易斯·科塞等著:《社会学导论》,杨心恒等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4.[美]埃利奥特·阿伦森著:《社会性动物》,郑日昌等译,新华出版社,2001。 5.张德胜著:《社会原理》,(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4。 6.陆学艺主编:《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6。 7.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8.[美]L. A. 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9.[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10.[法]爱米尔·杜尔凯姆著:《自杀论》,钟旭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1.[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菲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12.[美]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商务印书馆,1994。13.[美]阿尔文·托夫勒著:《未来的冲击》,孟广均等译,新华出版社,1996。 14.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5.[美]杰克·道格拉斯等:《越轨社会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16.[美]丹尼斯·吉尔伯特、约瑟夫·A. 卡尔著:《美国阶级结构》,彭华民、齐善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7.[美]C·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杨小东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8.[法]让·卡泽纳弗:《社会学十大概念》,扬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9.[法]米歇尔·克罗齐埃:《科层现象》,此消彼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陈麟书袁亚愚著:《宗教社会学通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刘豪兴主编:《人的社会化》,第26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社会学试题(附参考答案)

社会学试题(附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1838年()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个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正式创立。B A、弗洛伊德 B、孔德 C、米德 D、马斯洛 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B A.、库利B、米德C、托马斯D、林顿 3、以下()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赶时髦B、抢购C、春游D、球迷闹事 4、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为()C A.规模小B 存在时间长C 人际关系密切D 综合性功能强 5、一群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进行维权斗争的妇女属于()。C A.、偶发聚集体B、社会类属C、群体D组织 6、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社会学家是()D A.、迪尔凯姆B、帕森斯C、库利D、韦伯 7、有人借改革之机,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D、制度化建设 8、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种越轨行为的理论是()B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手段—目标论 9、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和婚姻家庭制度。B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法律制度 D、文化制度 10、最早提出社会依附理论的社会学家是()A A. 普雷毕什B 丁伯根C 托夫勒D 贝尔 11、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的西方社会学者是()。B A、斯宾塞 B、孔德 C、米德 D、马斯洛 12、根据收集资料的内容划分,访谈可分为一般性访谈与()C A、个别访谈 B、座谈会 C、深度访谈 D、集体访谈 13、被尊称为“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的社会学家是()A A、斯宾塞 B、孔德 C、米德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全文请使用附件下载 一、单项选择题 1.斯兵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一个简单的有机体而是() A.大有机体 B.超有机体 C.进化有机体 D.聚合有机体 2.涂尔干的哪一本著作是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的范例?() A.《自杀论》 B.《社会劳动分工论》 C.《贫民的状况》 D.《经济与社会》 3.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实践中首先提出的一种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是() A.问卷调查 B.实地研究 C.定性分析 D.社会观察 二、多项选择题 31.社会学功能包括() A.研究功能 B.教育功能 C社会管理功能 D.社会批评功能 E.社会预测功能 32.文化的结构包括() A.文化特质 B.文化脉络 C.文化集丛 D.文化功能 E.文化模式 三、名词解释 36.社会学 37社区发展 四、简答题 41简述社会学的研究功能。 42.简述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五、论述题 46.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看法。 47.试述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意义。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________、社会实验方法、________. 2.社会制度分为本源制度和派生制度两大类:本源制度主要有________;派生制度主要包括________. 3.文化的要素包括物质要素、精神要素________、________等。 4.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它的一般功能有:第一,________;第二,它能实现社会组织目标、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 5.组织行为理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巴纳德、麦克雷戈。后者用著名的________理论与________理论区分了关于人的传统假设。 6.在西方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________,他提出了划分社会阶层结构的三重标准,即经济标准、________和________. 7.社区可依据其不同特征分为不同类型,其中两种基本类型是________. 8.狭义的社会控制是对________给予惩处和教育,使其改邪归正,达到维持社会安定的目的。 9.社会变迁的形式包括社会进化、________、社会革命与社会倒退等。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5分) 1.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关系,叫() A.社会体系? B.社会制度? C.社会结构? D.经济体制 2.为了完成较高层次系统所规定的工作和任务、依据一定章程、按照某种正式的手续而建立的群体,称() A.首属群体? B.次属群体? C.正式群体? D.参照群体 3.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4. 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称() A.社会进化? B.社会改革? C.社会革命? D.社会倒退 5.阶级的产生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二是出现了() A.奴隶主? B.暴力? C.私有制? D.奴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对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的观点有() A.互动论? B.中心论? C.平列论 D.网络论? E.特殊论 2.在韦伯看来,科层制是根据合理化原则组织的,它的特征包括(?) A.稳定的职务等级? B.严格规定的职务权限? C.固定的薪金报酬 D.有个人自由并仅仅听命于公务上的职责? E.服从严格而统一的工作纪律和监督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A.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B.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 C.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 D.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E.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5.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包括(?) A.遗传因素? B.制度因素? C.自然条件 D.环境因素? E.生活实践

社会学参考文献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参考文献 社会学的性质和对象 1、乔?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 2、刘豪兴:《社会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法 1、袁方:《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陈向明:《质的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3、范明林:“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比较谈”,《社会学》(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第11期 社会与社会要素 1、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 社会化与行为导向 1、刘豪兴:《人的社会化》,复旦大学出版社 2、M?米德:《文化与承诺》,浙江人民出版社 3、伊恩?罗伯逊:《社会学》,商务印书馆 社会关系的群体层面 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 2、费孝通:《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3、滕尼斯:《共同体和社会》,商务印书馆 4、波普诺:《社会学》,华夏出版社 5、李友梅:《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上海大学出版社 社会结构 1、富永健一:《社会学原理》,浙江人民出版社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制度

1、波普诺:《社会学》,华夏出版社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景熙:《欧美现代社会学说新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文化 1、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艺术出版社 2、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 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1、杰?道格拉斯:《越轨社会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 2、朱力:《社会问题概论》,社科文献出版社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D?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 2、A?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华夏出版社

(完整版)全国2018年10月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歹|J出的备选顼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孔德对科学的分类中,科学的最高层次是 A.天文学 B.数学 C.物理学D.社会学 2.结构功能论兴起于20世纪 A. 20年代 B. 30年代 C.40年代 D.50年代 3.交换理论的建立者是 A. 霍曼斯 B.科塞 C.达伦多夫 D.帕森斯 4.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来自于 A. 奥地利 B.英国C.德国 D.法国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翻译出版了日本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的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D.章太炎 6.在费孝通提出的“五脏六腑”说中,属于“五脏”的是 A.学术会议B.学会组织 C. 社会学课程 D.研究方法 7.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被称为 A. 预测性功能B.解释性功能 C.规范性功能 D. 描述性功能 8. 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被称为 A. 访谈法 B.观察法C.个案研究 D.典型调查 9.属于定性方法的是 A. 实地研究 B. 问卷调查 C.实验方法 D.统计调查 10. 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称为 A.人口结构 B. 社区结构 C。环境结构 D。社会结构 11.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被称为 A. 文化采借 B.文化互斥 C.文化冲突 D。文化排斥 12.重新社会化也称为 A. 再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C.二级社会化 D.文化反哺 13.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是 A.知识积累 B.社会实践 C.观察学习 D.角色扮演 14。某公司几个合伙人之间的合作,属于 A。契约式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C.自发性合作 D.指导性合作 15。在霍尔提出的四种不同的个人空间中,距离最长的是 A。亲密距离 B.个人距离 C.社会距离D.公众距离 16.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 利己形态和利他形态 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7.一对夫妇没有子女并且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属于

2019社会学参考书目及学姐建议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和相关建议 一、专业 2017年社会学系计划招收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工作四个专业的学术型硕士和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 二、考试科目 各专业除参加政治、外语全国统考外,还需考核两门专业课,具体如下: 1、社会学: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方法 2、人类学:人类学理论人类学方法 3、民俗学:民俗学理论民俗学综合 4、社会工作(学硕):社会工作原理社会工作实务 5、社会工作(专硕):社会工作原理社会工作实务 三、参考书目 社会学理论: 1、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1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社会学方法: 1、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劳伦斯?纽曼,郝大海译,《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018年社会学第三名拟录取学姐建议 1.杨的参考书比较难,推荐一下几本书作为辅助教材 (1)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刘少杰:《西方社会学理论》《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2.尽管参考书目中没有提到,但是郑杭生的《社会学概论新修》是社会学专业的重点课程用书,是最基础的,同样有考点,这本书和波普诺的书配合着看,国内国外相结合,效率大增。 3.本科是社会学的同学,如果修过《社会学原著选读》这门课,那么渠敬东主编的《社会学原著选读》在备考时可作为每一个思想家理论学习的辅助教材,即原著部分重点章节和杨的书中总结配合看,也可以增进理解。 中国社会思想史部分看参考书即可,占比20-30分。 4.方法补充 袁方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教材,时间不充裕的话,建议网上下载往届考生的整理版本 李沛良的统计比较容易掌握,一般学到第十章就可以了,但是不排除计算题越来越难的可能,特别是今年统计考了SPSS 应用,完全是英文字母,不熟悉的话基本无法找到突破口。 因此,卢淑华的《社会统计学》也应该作为备考书目,辅助理解统计部分,特别把课后的计算题练熟悉。另推荐风笑天总主编,张小山主编的,《社会统计学与SPSS应用》基本囊括SPSS基本操作方法。 另外,武大社会系换帅,18年是第一年新官上任,不排除理论出题难度加大或改变,贺雪峰老师极其重视学生的经典阅读情况,读书情况是复试面试必考题,因此不管是本科社会学还是跨考生,4月份开始准备的话,完全来得及阅读一些经典,重点是四大家,即涂尔干、韦伯、马克思、齐美尔,同时也是考研重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