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_毛竹君

糖尿病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_毛竹君

糖尿病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_毛竹君
糖尿病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_毛竹君

糖尿病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毛竹君1 陆灏1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1203)

【摘 要】糖尿病(消渴病)是危害健康和劳动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的特色,但各文献报道的辩证分型比较混乱。笔者就糖尿病辨证分型及证型实质的临床研究现状综述如下,认为糖尿病证型与实验室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同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医药;糖尿病;辨证分型;证侯客观化

所谓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淤血、痰饮等)、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正邪关系(如虚、实),是反应病在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实质变化。证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是理法方药一脉相承的桥梁和关键。糖尿病历史上的辩证方法虽然众多,但他们大多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反应出“证”的内容,揭示出千差万别和错综复杂的机体反应状态,由于各种辩证方法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整体上缺乏协调统一,有些症候错综复杂,给临床、教学和科研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现在降糖西药的出现,尤其是胰岛素的出现已经使糖尿病自然病程发生了很大变化,证型也自然会发生变化。近年来,辨证论治的研究,在临床应用、理论探讨及现代研究等方面得以广泛而深入的展开。

1 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研究

1.1 临床各家中医辨证分型

1990年在威海“全国首届消渴病学术交流大会”上张延群等 “关于消渴病定义及辨证分型规范化探讨〔1〕”。的论文的主要观点是糖尿病的中医诊断无论从病名定义上还是从辨证分型上都需要改革,需要重新确立一个新的科学实用的诊断规范化方案”。此见解得到了与会专家和代表的重视。对糖尿病的记载始见于《内经》,而后历代医家对糖尿病的辨证大都不离“三消”的范畴。现代医家根据消渴病的病机特点和临床表现,采用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和八纲辨证等方法对糖尿病进行综合分析辨证分型,突破了传统的三消辨证施治,具有代表性的如下:

祝谌予等〔2〕 根据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含并发症)制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血瘀、火旺等证的辨证标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发现糖尿病多具有虚、火旺、血瘀的病理特点。归纳为7个证型:阴虚型、阴虚火旺型、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火旺型、阴阳两虚型、阴阳两虚火旺型、血瘀型。以气阴两虚型最为多见。占60%左右。各证型又可兼有火旺证、血瘀证及脏腑的见证。

林兰〔3〕 根据阴、阳、寒、热辨证将消渴病辨证分为3型,每型又根据脏腑辨证分数证。阴虚热盛型包括肺胃热盛、心胃火盛、心火亢盛、肝阳偏亢.气阴两虚型包括心肺两虚、心脾两虚、心肾两虚、心肝两虚、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型包括肾阴阳两虚、脾肾阳虚、脾胃阳虚、心肾阳虚、心阳虚弱等。

吕仁和等〔4〕结合西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将消渴病分为3期:I期为消渴病隐匿期,Ⅱ期为消

渴病期,Ⅲ 期为并发症期。各期又按中医辨证分若干型。提出消渴病期的临床症状:怕热喜凉、疲乏无力、多饮、多尿、舌红苔黄、脉数;病机特点:阴虚化热。辨证分为6型:阴虚燥热、肝郁化热、二阳(胃肠)热结与肺胃实热、湿热困脾、肺热化毒、气阴虚损。此标准被中国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确认为糖尿病的分期分型标准。

国家卫生部在《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中,将消渴病辨证分为4种证型:阴虚热盛证(口渴喜冷饮、多食易饥、急躁易怒、怕热心烦、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自汗盗汗、气短懒言、口渴喜饮、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舌体胖大、苔薄或花剥、脉弦细或细数无力)、阴阳两虚证(形寒怕冷、面自无华、耳鸣腰酸、时有潮热自汗、四肢不温、大便溏薄、小便清长、阳痿早泄、舌质淡红、舌体胖嫩且边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细数无力)、血瘀气滞证(面色晦暗、消瘦乏力、胸中闷痛、肢体麻木或刺痛、夜间加重、唇紫、舌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筋紫暗怒张、苔薄白或少苔、脉弦或沉涩)。目前多数中药新药研究都以此分型为基础进行临床研究。

此外,尚有人将糖尿病辨证为痰湿型。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消渴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辩证与疗效评定标准)(1992)》中痰湿型标准:胸闷脘痞(纳呆呕恶)、形体肥胖、全身困倦、头胀肢沉。具备其中两项即诊断痰湿型。冯建华〔5〕根据该标准.采用燥湿化痰法治疗36例痰湿型2型糖尿病患者收到良好疗效。

1.2 流行病学调查的证型分布

目前,糖尿病中医临床研究应由传统的个体经验意识集结阶段向群体的科学验证时期转轨,由单个病案的治疗总结进人到社会整体的群防治。医学DME便是随之兴起的一门边缘方法学科:DME,即Design(设计)、Measurement(测量)和Evaluation(评价)的缩语。最初它是流行病学研究的专用术语,指流行病学研究的设计、测量和评价方法,现已扩展到临床科研的设计、测量和评价方法。其应用于临床,称之为临床流行病学。它不仅为糖尿病的中医临床研究提供了一种理想易行的现代科学方法,而且对指导实验研究也大有裨益,因此DME方法正受到重视,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张清梅〔5〕等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1490例、根据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结果,按课题设计要求制定《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内容包括64项证候指标进行二频数分析,归纳得出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基本证侯,按证候出现率归纳各证的主要证候。结果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临床上主要分为热盛伤津、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湿热内蕴5类证型,体现了中医“久病多虚,久病多瘀”的观点。同时为了解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医临床辨证分型的现状,为制定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的诊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于青云〔7〕等通过对山东省内3000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调查,并应用统计学方法.找出证间及证与病程、各检验指标间的相关因素,归类出部分结合度较高的证群组合。结果:筛选出八种辨证分型,依次为气阴两虚型(620例,占20.67% )、阴虚燥热型、气虚血瘀型、湿热困脾型及阴阳两虚型,此五型占总数的70.8 l%其余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痰瘀互结型.共占总数的21.8 %。另外尚有五型仅占7.4% ,不计在内,此八种辨证分型较传统分型变化很大,反映当时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及临床辨证分型。

张延群〔8〕等收集了河南省2080例糖尿病患者详细临床诊治资料,通过大样本量流行病学患者调查,证实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谱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医对消渴病的诊断内涵急需改革。调查发现,在临床治疗中只有20.77%患者运用“三消”辨证分治,约80%未用教科书上的三消辨证论治,运用“气血津液”病理辨证者显著高于三消辨证,对症状谱的调查发现,乏力倦

怠频率为75.72%,位居第一。而口渴多饮频率为57.98%,位居第二,前者明显高于后者,统计可知,视力模糊,失眠多梦,健忘及舌暗瘀斑紫绀等非典型症状,也是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症状。在对临床常见的14种证候的统计中,显示气虚证位居其首,频率高达88.75%,显著高于阴虚证64.09%。证候与血糖关系分析,即随血糖的升高,证候也由肝虚→阴虚→血瘀→阳虚的顺序发生改变,气虚贯穿始终。

赵虹〔9〕等对400例2型DM 患者进行证型分析。400例中肺胃燥热型102例,占25.6 %, 400例中气阴两伤型135例,占35%。本型中并发肾病者54例.并发视网膜病变者36例,其它并发症45例, 400例中脾虚痰阻型共71例,占17.7% 。瘀血证,这是一个综合征群,可见于以上各证型。在高原地区由于血液粘稠度高,微循环障碍,瘀血证特别突出。400例中符合瘀血证者244例,占61% 。

薛洁等〔41〕通过对1994~2002年中70余篇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相关文献检索,统计发现中医对糖尿病的诊断分型近30余种,其中常见证型为阴虚热盛型、肺胃燥热型、阴虚燥热型、肺胃燥热阴伤型、热盛津伤型、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阴虚毒蕴型、阴虚肝郁型、肾虚阴损型、阴阳两虚型、脾肾两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阳虚型、血瘀气滞型、气阴两虚血瘀型、阴虚燥热血瘀型、肾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肝肾阴虚血瘀型、阴阳两虚血瘀型、痰湿内阻型、脾虚痰湿型、痰血阻滞型等。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5种主要证型为气阴两虚型49次,占前5种证型次数的37.98%,阴虚热盛型30次为23.26%,阴阳两虚型26次为20.16%,血瘀气滞型16次为12.40%,痰湿内阻型8次为6.2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以气阴两虚型为最主要证型。

2 关于证型客观化研究

辩证是中医诊断学的精华所在,因此对“证”的实质应作出科学的阐述,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应用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解剖学等多学科协同配合并与某些前沿科学相结合探索糖尿病中医不同证型的微观变化,试图从微观水平上寻找不同证型之间的差别,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这一工作的深入发展,对糖尿病中医辩证的理论阐发、对中西医各个研究层次的结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证型与血糖的关系

糖尿病不同证型血糖水平是否有差别是共同关注的问题。张延群〔10〕等对河南省15所中医院1年内共2080例糖尿病患者(符合WHO诊断标准)进行了现患调查和回顾性调查,探讨不同空腹血糖水平的糖尿病患者气、血、阴、阳和血瘀症候出现率,结果发现随血糖的升高,证候的重要性也由肝虚一阴虚一血瘀一阳虚的顺序发生衍变,而气虚的重要性则贯穿始终,在不同血糖水平患者中均可出现。陆灏〔11〕等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还是糖化血红蛋白,气阴两虚兼燥热偏盛型均高于气阴两虚非燥热偏盛型,说明燥热偏盛的患者糖代谢异常更为明显。但李晓苗〔12〕等的临床研究结果只显示了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型患者空腹血糖明显高于正常,组间却未发现有差异。李雯〔13〕等比较了阴虚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俱虚型的血糖,餐前血糖,阴虚型患者的血糖较其他两组为低,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餐后血糖比较,阴阳俱虚型>阴虚型,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餐后血糖均值从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俱虚的顺序来看,是逐渐升高的。

2.2 证型与胰岛素及拮抗胰岛素激素水平的关系

观察胰岛素释放水平与证型之间的关系也是证型临床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丁氏等〔14〕将 NIDDM 分为湿热内蕴、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型,测定胰岛素、胰高糖素、血糖,计算 ISI。发现气阴两虚为常见证型,其余各型均存在 IR 及 PG 分泌异常,但湿热内盛、阴虚热盛者 PG

分泌异常为重,IR 以阴阳两虚及胰高糖素分泌异常较气阴两虚非热盛者更为明显。提示湿热偏盛可加重 IR 及 PG 分泌异常。张关亭〔15〕等认为胰高血糖素在痰湿证较非痰湿证者明显升高。陆灏〔16〕等观察了气阴两虚型胰岛素水平,较正常组有所增高,但差异不明显(P=0.55),而胰岛素敏感指数则明显低于正常组(P=0.005);湿热内蕴型、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与阴阳两虚型均存在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则以阴阳两虚型和湿热内蕴型最明显。周国英〔17〕等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中医各证型胰岛素敏感指数均低于正常(P<0.01),其胰岛素抵抗的程度依证型变化呈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逐渐加重。对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辨证的关系也有不同的报道,陈思兰〔18〕等研究2型糖尿病各证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表现为阴阳两虚型>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有明显差异(P<0.05)。朱章志〔19〕等观察了2型糖尿病不同证型患者的红细胞胰岛素受体,表现为数量上的下降,气阴两虚型与阴阳两虚型较阴虚热素抵抗和胰升糖素的分泌异常前者比后者更为严重,认为在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上燥热偏盛者亦有所增加(P<0.05)。上述几组资料显示 IR 在各证型中均存在,具体而言,气阴两虚兼燥热或湿热者 IR 更为明显,热象偏盛者可加重 IR,是否 IR 与热证相关值得深入研究。

2.3 证型与糖化血清蛋白

彭先坦〔20〕等观察燥热伤阴型、胃燥津伤型和肾阴亏虚糖尿病患者50例糖化血清蛋白(GSP)与健康人站例作对照结果:糖尿病各证型中GS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1)燥热伤肺型、胃燥津伤型、肾阴亏虚型其GSP含量依次升高,GSP检测可作为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的诊断指标。 2.4 证型与血脂

糖尿病患者不仅仅是糖代谢紊乱,而且存在脂代谢的紊乱。在中医的不同证型之间脂代谢的紊乱表现不一。宋家瑛〔21〕等参照有关文献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发现阴虚燥热型、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三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自(LDL)变化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高密度脂蛋自(HDL)兼血瘀证与对照组比较筹异有显著性意(P=0.01)气阴两虚型与阴虚燥热型TC、LDL比较筹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气阴两虚型与阴阳两虚型TC、LDL比较也筹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周国英〔23〕等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阴阳两虚型下降明显(P<0.01)。徐洁〔24〕等测定糖尿病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1(apoAl)、载脂蛋白B(apoB)等指标,结果表明气阴两虚组各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阴虚热盛组TG高于对照组(P<0.01),apoAl、apo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气阴两虚组TG、HDL、LDL明显高于阴虚热盛组(P<0.05或0.01)。

2.5 证型与血流动力学

赵莉娟〔25〕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较正常组血沉,血液流变学指标增高显著,且不同证型间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全血比黏度依次为:阴虚燥热<阴阳两虚<气阴两虚<气阴两虚;纤维蛋白原:阴虚燥热<阴阳两虚;而红细胞压积:阴阳两虚<气阴两虚<阴虚燥热。陈岱〔26〕等研究发现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正虚邪实>阴阳两虚>气(阴)虚,有显著意义。引起血液动力学改变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包括血小板功能、纤溶酶系的功能异常。孙方军〔27〕等研究认为纤溶酶原活性(PLG)血瘀气滞<阴阳两虚 气阴两虚<阴虚热盛。唐红〔28〕等比较了健康对照组、

2型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型、气虚血瘀型的血浆CD62P、CD63、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I)。结果显示:气阴两虚型、气虚血瘀型患者CD62P、CD63、PAI明显升高,t-PA明显下降,气虚血瘀型更甚,均有显著意义。姜兆顺〔29〕等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活化与血瘀证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2型糖尿病血瘀证组CD62P、CD63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及对照组(P<0.001),血瘀证组CD62P与CD63呈正相关(r=0.73,P<0.01);CD62P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正相关(r=0.43,r=0.45;P<0.05)。李瑞玉〔30〕等观察42例不同证型糖尿病伴耳聋患者(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的血液流变性。结果:糖尿病伴耳聋患者各证型同正常人相比均有不同程度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其轻重程度依次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P气阴两虚>气滞血瘀>阴阳两虚。表明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ET、NO及ET/NO值有明显的相关性。ET、NO及ET/NO值在一定程度可以反映血管损伤程度。

2.6 证型与脂质过氧化物

李瑞玉〔33〕等观察了气阴两虚、肺胃燥热、阴阳两虚、肾阴虚血瘀四个证型的NIDDM伴耳聋患者(41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悔(S0D)活性与内二醛(MDA)含量,并与20名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41例NIDDM伴耳聋患者与健康人比较,均表现SOD活性降低,MDA值升高,尤以肾阴虚血瘀型为多,其次是阴阳两虚、气阴两虚、肺胃燥热型,且SOD降低、MDA升高程度与病证发展密切相关。

2.7 证型与T细胞亚群、甲状腺功能

魏玲玲〔34〕等临床观察了7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证型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中医所分的3型中,FT3水平依次为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阴虚热盛型,有显著性差异(P<0.01),FT4水平为气阴两虚型与阴虚热盛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阴阳两虚型<阴虚热盛型,两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李晓苗〔35〕等研究认为气阴两虚型T3、T3/rT3降低、阴阳两虚型T3、T4、FT3、FT4、T3/rT3值均降低,rT3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组间未有差异。

2.8 证型与尿3种微量蛋白(β2-MG、Alb、IgG)

汪艳萍等〔36〕用RIA法对176例B型糖尿病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尿三种微量蛋自测定。结果是:与健康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尿Alb明显升高,与对照组两两比较筹异有显著性念义,4证型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血淤气滞证<阴阳两虚证),尿IgG、尿β2-MG仅后3个证型依次递增(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均<0.01)。为糖尿病的辨证论治客观化提供了判断依据。

2.9 证型与尿表皮生长因子

林哲章〔37〕等将9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肾功正常组和肾功不全组,分别测尿表皮生长因子

(EGF)含量。并与3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肾功正常组尿EGF排泄量显著高于正常人组,而肾功不全组尿EGF显著低于正常人组;尿EGF与中医证型关系:阴虚内热组尿EGF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组,气阴两虚组患者尿EGF明显低于正常人组表明糖尿病肾病患者尿中EGF含量高低预示其肾功能正常与否或其损伤程度。

2.10 证型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

谌剑飞等〔38〕应用放免法测定患者血浆自细胞介素- 6(IL-6)、肿瘤坏死因子- a(TNF-a)的水平及血液高凝状态指标,并与非风痰瘀阻证及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风痰瘀阻证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者TNF-a. IL-6和血小板聚集率(PAgT )、血浆纤维蛋自原(FG)、体外血栓长度(ETL)显著高于非风痰阻证组及正常人对照组(P<0.05)或P<0.0l)。风痰瘀阻型患者TNF-a,IL-6与血小板聚集率(PAgT,FG,ETL)均呈明显正相关(P均<0.01)。提示高TNF-a. IL-6可能是2型糖尿病缺血性卒中风痰阻证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

2.11 证型与视网膜病变

李志英等〔39〕将185例(283只眼)糖尿病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为气阴两虚型200只眼、阴阳两虚型37只眼、血瘀气滞型46只眼,其中包括未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90只眼和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193只眼。结果:血瘀气滞组、气阴两虚组与阴阳两虚组在糖尿病患者中构成比之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与中医证型的构成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0.01)。糖尿病患者中阴阳两虚证和血瘀气滞证发生视网膜病变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并与病程有一定关系。单纯期和增殖前期病变中多为气阴两虚证;增殖期则多为血瘀气滞证和阴阳两虚证。

3 述评

近几年来,糖尿病中医辨证客观化研究得到深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但是“证”标准的规范化是一切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础,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化的证型标准,中医临床研究时辨证分型的不完全统一,不利于资料的总结与回顾,不利于临床研究资料的荟萃分析,也会造成临床研究可重复性差。因此必须制定统一的糖尿病“证”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保证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可重复性。建立西医常见病种,尤其是中医优势病种的证型诊断标准,可望打破中医临床辨证不统一的僵局,为规范中医临床,提高中医临床的整体疗效打开大门。传统的辨证方法基本上是建立在直观思辨的基础上,受医者四诊技术、理论水平、思维方式、临床经验和疾病变化等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存在着证型诊断标准不统一,可操作性和重复性差的问题,不利于临床治疗和疗效评价。现代的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研究。较之传统的引经据典、司外揣内、个人经验传授、小数量的临床观察和现代的动物实验等研究方法而言,有利于为中医学术研究提供最佳的证据,有利于促进中医学发展。今后中医证型规范化的研究工作应严格遵循DME原则,采取病证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同时注意交叉学科的渗透,进一步运用先进的数字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对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使研究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和可重复性,提高症候规范化研究的质量。“证”实质客观化的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难点之一,必须在规范的 证”标准指导下进行,避免各家自定证型标准的混乱状态。辩证与辨病有机结合,辨证、辩病与专方、专药相结合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逮径,因此必须重视中医证型实质的研究。

糖尿病中医证型研究近况

王洪霞1 指导老师:胡晓灵2

1新疆医科大学28期研究生 (830002)

2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 (830002)

【摘要】 糖尿病是一种有遗传倾向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以高血糖和高血糖继发的脂肪、蛋白质、水、电解质紊乱为特征,其典型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隶属于中医的“消渴”的范畴,其患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尚无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已引起世界医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近年广大学者遵循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本病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将有关中医辨证分型的近况作一综述,以期对今后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 糖尿病 中医证型 文献综述

1 古代医家对消渴病认识及分型

我国古代传统医学对糖尿病早有认识,属“消渴病”范畴,《内经》对消渴的论述虽散见于各篇之中,然颇为系统精详,对后世中医消渴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内经》根据证之主次,而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消,如“肺消者,饮一溲二”(《素同·气厥论》),即上消;“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灵枢经·师传》),即中消)“肝脉……肾脉……微小为消瘅”(《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即下消。

时至宋代元时期,“三消”理论逐渐形成。金元时期的刘河间、张子和等发展了三消理论,提倡三消燥热学说。

总概括历代医家的认识,认为消渴病的发生是体质因素加以饮食失节、情志失调、高年劳倦、外感邪毒或药食所伤等多种病因所致。是内热伤阴为基木病机特点,以多饮、多食、多尿或尿有甜味、疲乏少力或消瘦为典型症状的病症。以其内热伤阴耗气,可阴损及阳,致人虚损;正气不足,易受外邪,或阴虚内生邪毒,可变生痨嗽、淋浊、疮痈、癣痱;阴虚燥热,或内生浊毒,液竭阳脱,可变生呕逆厥脱急症;久病入络,络脉瘀结,更可导致胸痹心痛、中风、水肿、关格、视瞻昏渺、脱疽等多种继发病症。

据全国首届中医糖尿病学术会议纪要报道[1],突出了传统的三消辨证分型法,充实了阴阳、脏腑、气血津液的辨证内容。

2 现代医家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

2.1 根据发病的病因分型:

赵虹[2]依据符合WHO糖尿病(西医)专业委员会的分类标准与诊断标准,选择临床4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分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为主要依据,分其为2型糖尿病无症状型、肺胃燥热型、气阴两伤型、脾虚痰阻型、瘀血型。程汉桥[3]等认为,消渴病乃精液代谢失常之疾病,肺、脾、肾、肝以及三焦、膀胱在津液代谢中都起到着重要

作用,然脾居中属土,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水津入胃,必须经过脾的散津作用才能敷布于全身,故脾在消渴发病及其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此理论为指导,其将消渴病脾虚分为脾虚气弱、脾虚湿阻、脾虚夹瘀、肝郁脾虚、阳虚水泛、气阴两虚6型施治。李普宏[4]根据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结合兼症、舌脉等进行综合分析,辨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和胆胃湿热三种证型,同时对血瘀者给予统计。王家林[5]等辨证治疗糖尿病200例观察分为肺肾阴虚、肾虚液枯、肺胃燥热。蒋素玲[6]根据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分了3期即消渴病隐匿期、消渴病期、消渴病并发证期论治。张庆兰[7]根据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和发生发展分为4型:脾气虚弱,气化失常型;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络脉瘀阻型;阴阳两虚,痰瘀互结型。刘志群[8]分为肺热津伤型、胃火炽热型、肝胆湿热型、肝气郁结型、气阴两虚型。

吕仁和[9]教授通过对《内经》的研读和多年临床经验,结合西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提倡在分期的基础上进行证候学研究。将糖尿病分为三期论治:一期(糖尿病前期)即脾瘅期、二期(糖尿病期)即消渴期、三期(糖尿病并发症期)即消瘅期。各期又按中医辨证分若干型。脾瘅期分为阴虚肝旺、阴虚阳亢、气阴两虚3型;消渴期分为阴虚燥热、肝郁化热、二阳(胃肠)热结与肺胃实热、湿热困脾、肺热化毒、气阴虚损兼见经脉失养6型辨治。消瘅期根据涉及组织器官并发症的不同,根据各自的病因病机进一步分期、分型辨治。王晖、王健康等[10]认为肝脏是糖尿病的病变中心,气机失调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故调畅气机是糖尿病的治疗大法,其将糖尿病分为三期九型,即早期:气郁燥热期,主要有肺郁燥热型、肝郁燥热型、脾郁燥热型;中期:气阴双亏期,主要有肺虚型、脾虚型、肾虚型、肝肾亏虚型、心肾亏损型;后期:阴阳两虚型。

2.2 根据阴阳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相结合分型

参照2004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关于“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指导原则”所确定的辨证标准,并结合临床实际,初拟设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血瘀气滞证4大证型,目前多数中药新药研究都以此分型为基础进行临床研究。祝堪子[11]等根据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含并发症)制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血瘀、火旺等证的辨证标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发现糖尿病多具有虚、火旺、血瘀、兼夹证的病理特点。归纳为7个证型:阴虚型、阴虚火旺型、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火旺型、阴阳两虚型、阴阳两虚火旺型、血瘀型。以气阴两虚型最为多见,约占60%。林兰[12]根据阴、阳、寒、热辨证将消渴病辨证分为3型,每型又根据脏腑辨证分数证。①阴虚热盛型包括肺胃热盛、心胃火盛、心火亢盛、肝阳偏亢4证;②气阴两虚型包括心肺两虚、心脾两虚、心肾两虚、心肝两虚、肺气阴两虚5证:③阴阳两虚型包括肾阴阳两虚、脾肾阳虚、脾胃阳虚、心肾阳虚、心阳虚弱5证。王永炎院士[13]评说此三型代表了病程发展的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其中阴虚贯穿疾病的始终,为病本;气阴两虚为基本症候;血瘀为主要兼症。并作为“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辨证标准[14],及200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诊疗标准(草案) [15]。。

2.3 根据病情发展辨证分型

王立人[16]认为诊断分期是把握病情发展的动态轨迹,是贯通时间方面的综合反映。糖尿病分期是中医“传变”理论的延伸,是从病情的演变趋势给出既表述当前又预示未然的“动态时相性”特征,为预防和防变提供依据,提出将糖尿病按病情发展动态分为内消期、消渴期、代偿期和传变期四期,并讨论了各期的形成条件、诊断标准、各期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与中医辨证和西医分型的关系和分期的意义。

张延群[17]认为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由气阴两伤开始的。燥热现象是由阴伤太过而致,属于标证。气虚则精微物质不能生化而滞留血液(血糖升高),或由尿中泄漏而出(尿糖阳性),致使阴精亏虚,阴虚生内热,内热盛又耗气伤阴,形成恶性循环,气阴两伤又可导致气血瘀滞及阴阳两虚,终致病情迁延复杂,变证百出,甚则阴竭阳脱昏迷死亡。并将消渴病的病理变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按气阴两虚一一燥热炽盛一一气虚血瘀一一阴阳两虚依次转化。周书春[18]根据有关文献和临床经验,认为脾虚湿滞是消渴病发病的病机关键。

李学军[19]提出“四消”分期法:浮消期,为糖尿病高危人群,或为糖耐量递减阶段:微消期,为血糖已达诊断标准,空腹胰岛素水平可高于正常或基本正常,餐后胰岛素分泌迟缓,高峰后移:正消期,多表现为气阴两虚、痰瘀互结的体征。此期患者空腹胰岛素分泌多不足,同时可见大小血管瘀血、血脂紊乱、血液粘稠度高等,并可出现早期可逆的并发症的生化指标:末消期,除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降低、血脂紊乱外,可出现并发症特征,如动脉硬化、肾功能下降、大量蛋白尿、眼底有新生血管形成等。

3 中医对糖尿病中医证候与现代医学相关指标间关系的研究

糖尿病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相关性研究近年来倍受关注。其中在糖、脂代谢方面的研究尤其深入

3.1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与证型:李红[20]比较各证型治疗前后血糖及个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气阴两虚型与痰瘀挟杂型与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燥热津伤型与气阴两虚型的空腹血糖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刘红英[21]经过7年的观察发现,病程较短的阴虚热燥型糖化血红蛋白最低,同时并发症最少;病程最长的阴阳两虚型糖化血红蛋白最高,同时并发症最多.

3.2 血小板分析与中医证型:王玉明[22]等发现,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均明显增高,合并血管病变组MPV、PDW增高明显,三证型从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依次递增,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3.3 生化指标与糖尿病中医证型:程汉桥[23]等通过研究发现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三组患者甘油三脂和胆固醇比正常人增高: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的甘油三脂较阴虚热盛型为高。提示血脂尤其是甘油三脂可能与中医证型有关。饶线明[24]观察了105例不同辩证分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水平,探讨其与中医辩证分型的关系,发现糖尿病阴虚型、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患者,其SOD 活动能力逐渐下降,MDFA、TG、FBG 逐渐升高,以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型最为明显。

3.4 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 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与证型:刘振杰[25]选择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186例,分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采用PCR方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 ACE)基因多态性。发现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 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阴虚热盛型与气阴两虚型间无现显著性差异(P > 0.05), 而在阴虚热盛型与阴阳两虚型以及气阴两虚型与阴阳两虚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认为中医证型与ACE基因多态性有关联ACE基因多态性可作为糖尿病管病变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指标依据。

3.5 瘦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证型:研究[26]发现瘦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于阴虚热盛、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性。两型患者瘦素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气阴两虚组〉阴阳热盛组(P〈0.05),而其男女各组相同;2型糖尿病阴虚热盛型和气阴两虚型患者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明显底于正常对照组,其中气阴两虚组〈阴虚热盛组(P〈0.05〉。

3.6 血胰高糖素(PG)、胰岛素抵抗(IR)与证型:蒋氏[27]等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PG明显增高,从正常组、气阴两虚组、阴阳两虚组依次增高,且有显著性差异。陈氏[28]、周氏[29]等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各型胰岛素敏感性(ISI)较正常降低,其IR的程度依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逐渐加重。

从以上医家从不同方面对消渴病的辨证分型的研究可以看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消渴病的辨证分类内容,有效的指导者临床治疗。现代中医在古代医家的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继承并发展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在临床上取得了确实的疗效。由于各个专家对糖尿病的认识理解不同、知识领域不同,从而使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标准各异,尚未形成统一客观的分期、分型标准。致使相关文献之间缺乏可比性,操作上难以重复,严重影响学术交流。建议采用统一的临床分期、分型以及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在分期的基础上进行糖尿病的症候学研究,以及与西医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力求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

文 献 参 考

1. 董振华.祝甚予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2-43.

2. 赵虹. 400例2型糖尿病的中医证型分析. 中医研究,1997,27(10):2

3.

3. 程汉桥,高蕊. 浅谈糖尿病从脾辩治.[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9(6):340.

4. 李普宏. 203例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河南中医,2004,3(24):3

5. 王家林. 辨证治疗糖尿病200例 . 陕西中医,1991,12(2):53.

6. 蒋素玲,谢金长. 糖尿病的辨证分期治疗.中医杂志,2005,2:70.

7. 张庆兰.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甘肃中医,2006年第19卷第7期):6-8.

8. 刘志群.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施治体会.四川中医 ,2006年第24卷第11期:20-22.

9. 吕仁和.糖尿病及其井发症中西医诊治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128- 130; 238- 243.

10. 王晖,王健康.糖尿病辩证论治新识.中医杂志.1999,8: 507一508.

11. 祝堪予,郭赛珊,梁晓春. 对糖尿病中医辨证标准及施治方药的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

(6):5.

12. 林兰. 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论治[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43- 151.

13. 闫秀峰,倪青等 . “三型辨证”的应用现状及其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影响. 中国中医药信

息杂志,2005,12(6):95-98.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1993,215-218.

15.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 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标准(草案). 中国中西医结

合杂志. 2005,25(1):94-95.

16. 王立人.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断分期法的意义与应用.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3, 11(2):17-18.

17. 张延群.消渴病定义及辨证分型标准化探讨[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1):25- 27.

18. 周书春.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JUL14(13):1747-1748.

19. 李学军,谭震华.糖尿病病因病机及辨证分期刍议.福建中医药,2003,34( 3):40- 41.

20. 李红等.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与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关系的分析(附210例分型)[J]福建中

医药杂志2001,26(2):83-85.

21. 刘红英.2型糖尿病证型客观化研究.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3(5):23-24

22. 王玉明,张云云,沈毅等.MPV\PDW 两参数与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及中医辩证分型的关系. 北京

中医,1996,(4):57-58.

23. 程汉桥.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 (1): 1

1.

24. 饶线明,陈炳焜 .2型糖尿病中医分型与SOD、MDA、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关系探讨及益气养阴

法治疗临床观察 .福建医药杂志2004年第26卷第1期:84-85.

25. 刘振杰,熊莉华.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辨证分型与ACE 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 中医中药.

2006年7月第3卷第21期:103-104.

26. 王晖,马伟明,陈笑腾等.中国中医药科技.2006年7月第13卷第4期:211-212.

27. 蒋开平,简小云.II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空腹血胰高糖素含量:的关系.辽宁中医杂志.1995,

22(1): 7-9.

28. 陈思兰,林兰,楚晓燕等. II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索抵抗的相关性分析.中国中医药信

息杂志.2001,(6):49-51.

29. 周国英,武雪萍,衡先培等.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索抵抗的关系.福建中医学院学

报.2002,(4) : 3 -5.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一)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一) 【摘要】本文从辨证论治、中药复方、单味药、中药提取物、中西医结合、作用机制等几个方面综述了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阐述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优缺点。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治疗 糖尿病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糖尿病有很多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糖尿病的患病率将不断增加,随之发展而来的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也将不断升高,因此DN已成为世界医药界面临的重要课题。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肾小球肥大,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larmatrix,ECM)产生增多和肾小球硬化。糖代谢异常、细胞因子氧化应激、遗传基因背景以及由此引起的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DN的病程是以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方法能防止DN的发生发展和恶化,近年来,中医药在DN的治疗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就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的进展综述如下。 1对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只有对病因病机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更好地遣药组方,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纵观近年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研究大多是从瘀论治:一是认为因虚致瘀、瘀贯始终;二是因瘀致病、瘀贯始终;三是瘀与糖尿病肾病的微观研究。高彦彬〔1〕等认为DN 的早期以阴虚为本,涉及肝脾,日久阴损耗气导致气阴两虚,气虚血瘀贯穿始终;邓权〔2〕认为DN的病机特点是:病变初期,阴虚为本,涉及肝肾,以肝肾气阴两虚,络脉瘀阻为主;病变中期,阴损耗气损阳,伤及脾肾,以脾肾气阴两虚,络脉瘀阻为主;病变晚期,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受损,浊毒内停,水湿停留,变证峰起;陈大舜〔3〕等认为瘀血是导致DN的重要因素,贯穿于病程始终,从而确立2型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夹瘀,气阴两虚为本,瘀血阻滞为标,气虚血行不畅成瘀,阴虚易生内热,灼液耗血成瘀,瘀阻肾络而成DN;曾庆祥〔4〕认为瘀血征是血液理化改变的基础,与血粘度升高、高脂血症、血小板聚集增高有一定内在联系;林兰〔5〕等认为糖尿病肾病以气阴两虚为基本病机,主要病位在肾,与肝、心、肺、脾等脏腑功能均有关系,此病的进展多由上焦实热到下焦虚寒,由气阴两虚到阴阳两虚,最后导致浊毒内阻,即为该病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流变功能明显障碍,血凝聚性和粘滞度增高,从而导致肾脏灌流量不足,缺血缺氧,致使不能升清降浊,湿浊溺毒内停而成DN。 2中药复方辨证论治 许多经方或自拟方对糖尿病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万云莉〔6〕在常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等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丁美群〔7〕等以化裁于《兰室秘藏》的活血润燥汤,方中重用黄芪,辅以生熟地、山萸肉、当归、桃仁、益母草、防风、羌活、车前、大腹皮等治疗糖尿病肾病65例,效果满意;杨霓芝〔8〕等将DN分为燥热阴虚、气阴两虚、脾肾气(阳)虚、阳衰湿浊瘀阻4型,分别治以白虎人参汤加味、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金匮肾气丸加减、经验方(人参、黄芪、山茱萸、麦门冬、陈皮、法半夏、大黄、桃仁、泽泻、何首乌、益母草等),且每型与DN改变的各期相对应,应用于临床施治,效果较好。 3中西医结合治疗 余宗阳〔9〕等将93例D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通过胰岛素及糖肾合剂联合治疗与单纯用胰岛素治疗的对照组观察比较,结果:治疗组24h尿白蛋白、内皮素、a-颗粒膜蛋白140、过氧化脂质明显下降,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李磊〔10〕等将60例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糖适平加糖肾停胶囊及糖适平加开搏通,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6例,有效13例,稳定7例,总有效率86.67%,

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肾病 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 一、特色诊疗方法 1. 内治法: 1.1辨证论治:参照陈以平教授主编《肾病的辨证与辨病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P142糖尿病肾病进行辨证分型。(以下证型诊断需具备主症二项或主症一项, 次症二项即可) 1.1.1气阴两虚燥热证 主症:口干咽燥,烦渴多饮,腰酸膝软,消瘦乏力 次症:夜尿频多,面色无华或灰暗,舌瘦小,脉沉细弱。 治则:益气养阴清热 方药:糖肾A方 选用药物:南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山萸肉、淮山药、葛根、生地、玄参、银花 1.1.2脾肾阳虚血瘀证 主症: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 次症:脘腹胀满,大便稀薄,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弱。 治则:温补脾肾,活血化瘀 选方:糖肾B方 选用药物:黄芪、葛根、川芎、牛蒡子、当归、桃仁、红豆杉、片姜黄、仙灵脾、红花 1.1.3水湿泛滥瘀浊证 主症:肢体浮肿,倦怠乏力,尿少胸闷,动则气喘,面色晦暗。 次症: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夜尿频,舌淡胖嫩,脉沉细涩。 治则:温阳利水,化瘀泻浊 选方:糖肾C方 选用药物:炮附子、仙灵脾、巴戟、黄芪、制大黄、白术、茯苓、山萸肉、车前子、葫芦瓢 1.1.4随症加减恶心呕吐者, 加用紫苏、半夏降逆止呕; 皮肤瘙痒者,用地肤子; 水肿者, 加汉防己、葫芦瓢等利水消肿, 并配以温肾药仙灵脾、巴戟天达到温肾利水之功; 夜尿频多者,加桑螵蛸、黄精; 眠差者, 加灵芝、夜交藤助眠; 腰酸者, 加用狗脊; 耳鸣者, 加用葛根、灵

磁石; 腹胀者, 加用木香、荔枝核; 血脂高者, 加用绞股蓝总甙片或加用生山楂、何首乌、茶树根等; 尿酸高者, 加用生山楂、秦皮等; 血糖控制欠佳者, 加用蚕茧壳; 低蛋白血症者, 加用黑料豆。 1.2中成药 1.2.1 金芪降糖片主要成分为黄芪、金银花, 具益气清热之效, 且有降糖作用; 有研究证实, 金芪降糖片的主要药效特点是改善糖代谢、脂代谢, 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抵抗, 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有益于糖尿病某些微血管并发症的防治。 1.2.2 蚓激酶主要成分是水蛭素。功能破血逐瘀, 通脉止痛, 用于治疗痰瘀凝聚诸症。糖尿病肾病虚与滞并存, 应慎用破血之品, 水蛭喜食人血而性迟缓, 借其善入之力攻积, 借其迟缓之性则气血不伤。 1.2.3黑料豆丸: 主要组方为黑料豆、黄芪等, 功能益气健脾, 长期服用可提升血浆白蛋白。临床观察证实, 黑料豆丸能降低患者尿蛋白、升高血白蛋白、调节免疫功能、降低血脂, 对肾病综合征低蛋白血症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2 .外治法 2.1 针灸 (1)适应症:糖尿病肾病患者。所有针灸病人均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制定糖尿病食谱,血糖得到严格控制。 (2)治法:补肾活血针法。 (3)操作规程:取穴: 肝俞、胃脘下俞、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采用苏州申隆医疗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全球牌针具,规格为0.35*50mm,0.35*75mm。患者采取侧卧位,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得气后行补泻手法,其中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太溪行捻转补法,以补肾活血治其本,其它穴位行小幅度平补平泻捻转手法,以分利浊毒治其标。留针20分钟,每日针刺1次,连针5天休2天,连续30天为一疗程。 (4)疗效分析:糖尿病肾病病程长,机体处于脏腑阴阳气血失衡的状态,取背俞穴以扶正固本,调节功能。脾俞、关元、肾俞、足三里、太溪具有益气养阴、补肾健脾之功;肝俞、胃脘下俞、阴陵泉、三阴交能除湿降浊,利水湿,活血祛瘀。诸穴合用,标本兼治,共奏补肾健脾、活血祛瘀、分利泻浊之效。糖尿病肾病的病人常合并脂质代谢紊乱,血胆固醇浓度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肾功能的减退呈正相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干预与治疗是医疗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中医及西医治疗角度总结其研究进展,为临床与科研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2型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其中医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与过剩, 情志不舒, 饮食不节, 饮食西式化, 过食肥甘, 食物性质改变, 劳逸失度(过劳过逸), 滥用温补药物等。而西医则认为遗传、肥胖、年龄、胰岛素抵抗( IR)、氧化应激、β细胞凋亡、炎性因子等多种因素是主要发病原因。 1.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由于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无法根治,所以需终生服药,或注射胰岛素。而任何一种西药都或多或少伴有副反应,许多患者正是由于无法忍受这些副反应而中途放弃治疗,因此,造成很多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严重的甚至引起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而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尽管中医药对直接降血糖作用不十分理想,但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能协助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现代治疗方法取得更好的疗效,且具有西药无法比拟的独特疗效。这是我国在糖尿病防治研究领域的最大特色和优势。 在我国糖尿病治疗方案里,中医药的参与己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现在有很多中药汤剂对治疗2型糖尿病有着不错的治疗效果。实验表明,二陈汤方加减能降低体质量、调节血脂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低肝指数和转氨酶[2]。多种实验数据表明,传统中药单方或复方制剂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提高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李真等[3]的黄连生地水煎液实验表明水煎液主要是通过保护受损胰岛细胞,使胰岛分泌细胞功能结构正常,而增加分泌血清胰岛素。郑小清,周秋仁等[4]用复方制剂消渴停颗粒,主要有黄芩、黄芪等中药,实验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 发表时间:2011-12-23T10:44:22.8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6期供稿作者:赵环刘爽王君红李黎姜继红[导读] 糖尿病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日渐突出的健康问题。 赵环刘爽王君红李黎姜继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150040)【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6-0290-02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辩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性。方法选取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治疗组给予益气养阴活血中药汤剂+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单纯综合治疗方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7. 8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0.69%, 两组比较, 经X2检验, 差异极显著( P < 0. 01)。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方案可以通过改善临床症状。【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治疗 1 临床资料 收集住院或者门诊治疗的糖尿病肾病(DN)患者。本试验共收入符合标准的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 治疗过程中脱失3例, 脱失率为5%。治疗组完成病例28例, 对照组完成29例。治疗组男12例, 女16例; 对照组男17例, 女12例。治疗组平均年龄63. 5岁, 对照组平均年龄60名岁。治疗组糖尿病的病程平均为8年, 对照组糖尿病的病程平均为10年。治疗组的体质指数平均为26,对照组的体质指数平均为25.3。治疗组的腰臀比平均为0.89, 对照组的腰臀比平均为0.93。 2 方法 2. 1 病例分组本研究采用区组随机法, 以SAS软件编制随机分配表, 将符合标准的患者按随机表的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 和对照组(30例)。治疗中脱失3例, 脱失率5%。治疗组脱失2例, 对照组脱失1例。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和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经X2检验P > 0. 05,无统计学差异,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具有可比性。 2. 2 治疗方法 2. 2. 1 综合治疗措施入组的60名糖尿病肾病患者均给予同样的糖尿病肾病综合治疗措施: ①饮食治疗:给予糖尿病饮食; 蛋白质摄入应该限量、保质, 肾功能正常的0.8-1.0g? d- 1?kg- 1,肾功能不全的0. 6g? d- 1?kg- 1; 限制钠盐摄入。②降糖治疗: 最好选用胰岛素, 避免使用有肾脏损害的口服降糖药。血糖的控制应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③降压治疗: 无论血压是否正常, 都予ACEI类或ARB类药(禁忌症除外)。 ④对症治疗:调脂治疗首选他丁类降脂药, LDL> 3.38mm o l/L, TG> 2. 26 mmo l/L时就开始治疗。治疗期间发生感染的给抗感染治疗, 但疗程不大于7天。若感染较严重则剔除。⑤其它: 糖尿病知识教育, 适量运动, 监测血糖等。 2. 2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措施对照组:依据病情采用上述糖尿病肾病综合治疗方案。治疗组:在糖尿病肾病综合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口服益气养阴活血中药汤剂,每日1剂,分两次服。益气养阴活血方药物组成如下:太子参、麦冬、当归、生地、山栀肉、茯苓、泽泻、丹参、生黄芪、杜仲。随症加减:有阳虚者,加肉桂、制附片;血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赤白芍;湿热较重者,加山桅、黄琴、连翘。肾功能不全者,加酒军。如有其他表现者,视其表现, 进行随症加减。煎服法: 由医院药剂科统一煎制, 每日l剂, 早晚各一袋。 3 结果 经过8周治疗, 60例DN患者共有57例患者完成观察,脱失3例, 其中治疗组脱失2例, 对照组脱失1例, 脱失率为5%。依据疾病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对两组的综合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治疗组28例总有效率为67. 87%,其中显效4例, 有效15例, 无效9例; 对照组29例总有效率为20. 69%,其中显效4例, 有效2例, 无效23例。两组比较, 经X2检验,差异极显著( P < 0. 01), 说明益气养阴活血法对于减轻临床症状、降低UAER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糖尿病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日渐突出的健康问题。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一种最常见、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中医辨证施治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大量文献报道中药可减少或消除蛋白尿, 延缓糖尿病肾病患者肾病的进展, 尤其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方面为著[1]。通过我院多年的临床实践, 博采众长, 反复验证所拟定的益气养阴活血方药物组成如下:太子参、麦冬、当归、生地、山栀肉、茯苓、泽泻、丹参、生黄芪、杜仲。本方药简力专,组方严谨, 补泻兼施, 寒温并用, 切中DN病机演变规律, 且以基本方为主, 辨证加减的思路与方法, 既可以起到以简御繁的作用, 使中医规范化诊疗成为可能, 同时又不失中医的灵活、个体化特点, 更适合糖尿病肾病的病情演化特点, 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优势。研究结果表明益气养阴活血法结合综合治疗的方案可以通过改善临床症状、改善生存质量、降低尿蛋白、降低血脂、降低血糖、降低血压达到防治糖尿病肾病进展的疗效。其在DN以往的临床诊疗实践中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可以显著降低DN患者尿蛋白, 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并能协助降低血糖、血脂,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李大钧,范克.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J].河北中医,2001, (09)

糖尿病中医辩证施治)

糖尿病中医辩证施治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消渴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消渴分为三种类型:渴而多饮者为上消;消谷善饥者为中消;口渴、小便如膏者为下消。 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素体虚弱等因素均可导致消渴。该病的病机特征是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以燥热为标,且两者互为因果:燥热甚者则阴虚越甚,阴虚甚者则燥热越甚。消渴的病变部位在肺、胃和肾,而以肾脏的病变为重。如果患者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滋润,则会出现口干舌燥、烦渴多饮的上消症状;若患者胃热炽盛,腐熟水谷的能力过盛,则会出现多食易饥的中消症状;若患者肾虚精亏,不能约束小便,则会出现尿频量多、尿浊如脂膏的下消症状;若患者兼有肺燥、胃热与肾虚的因素,则会同时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 糖尿病的病程较长,该病患者的病情常常日久不愈,最终会因气阴两伤而合并出现其他病变。例如,患者若肺燥阴伤,可合并肺痨等病症,若肾阴亏耗,肝失滋润,可合并雀目、内障、耳聋等病症,若燥热内炽,蕴毒成脓,可合并疮疖、痈疽等病症,若阴虚燥热,炼液为痰,痰阻经络,可合并中风偏瘫或胸痹心痛等病症,等等。 在临床上,根据中医理论可将糖尿病分为肺热津伤型、胃热炽盛型、肾阴亏损型和阴阳两虚型。那么,对各型糖尿病应如何进行治疗的呢? 一、肺热津伤型糖尿病 该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以口渴多饮为主,并伴有口干舌燥,随饮随渴,尿频量多,舌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数等。治疗此型糖尿病应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为主,可选用《丹溪心法》中的消渴方(可加减)。其方药组成是:生地、花粉各18克,黄连、荷梗(藕秆)各10克,沙参、麦冬各15克,藕汁、姜汁、蜂蜜各适量。每日一剂,用水煎服。患者若因肺热津伤而致气阴两亏则可选用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功效的玉泉丸。其方药组成是:人参10克,黄芪25克,花粉、葛根、麦冬、茯苓各15克,炙甘草6克;患者若肺热炽盛则可选用具有清热泻火、益气生津功效的白虎汤加人参汤(可加减)。其方药组成是:石膏30克,知母9克,粳米15克,炙甘草3克,人参、黄连各6克。患者若烦渴的症状减轻可继续服用消渴方进行治疗。 二、胃热炽盛型糖尿病 该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以多食易饥为主,且伴有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等。治疗此型糖尿病应以清胃泻火、养阴增液为主,可选用《景岳全书》中的玉女煎(可加减)。其方药组成是:石膏30克,熟地黄24克,麦冬、牛膝各9克,知母、黄连、山栀子各6克。每日一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中较为典型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近年来有关糖尿病肾病相关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以期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治疗依据。通过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分期辨治及具体的中药等诸多方面,综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标签: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reating Diabetic Nephropathy FENG Guang-bin,JIA Qiong Department of Diabetes,Liaoyuan Hospital of Shangqiu City,Shangqiu,Henan Province,476000 China [Abstract] Diabetic nephropathy is a typical diabetic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 in diabetes,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death in diabetic patients.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related to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recent years,in order to provide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basis and treatment basi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was review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staged treatment and specific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Diabetic nephropathy; Research progress 糖尿病腎病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持续升高、肾脏微血管发生病变而引起的肾小球硬化症,同时更是导致患者产生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增高,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更是逐年增加。在西方国家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导致患者产生终末期肾病的发病率更是持续增高,占据了终末期肾病组的将近40%。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血管通透程度逐渐增加,肾小球过滤膜电荷选择屏障的受损,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滤过超出了患者的肾小管吸收能力,直接致使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上升,因此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确诊指标,就是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近年来,临床中通过使用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进行治疗,在降低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有效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层面上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效。现综述如下。 1糖尿病肾病的中医发病机制

抗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_孟艳秋----

抗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 孟艳秋,刘文虎,刘凤鑫,张宇,薛菁 沈阳化工大学,辽宁沈阳 110142 摘 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患者中有90%~95%为2型糖尿病。近年来2型糖尿病的药物研究重心逐渐从传统致病机制的研究转移到新作用靶点、新致病机制的研究。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按照作用机制介绍了一些在临床使用的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或正在研制的有关药物。预测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将成为未来抗2型糖尿病药物的研发热点,为抗2型糖尿病的药物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2型糖尿病;作用机制;胰高血糖素样肽-1;SGLT2抑制剂;胰岛素 中图分类号:R9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5515(2013)03 - 0461 - 04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13.03.050 Research progress on drugs of anti-type 2 diabetes MENG Yan-qiu, LIU Wen-hu, LIU Feng-xin, ZHANG Yu, XUE Jing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henyang 110142, China Abstract: Diabetes is a chronic metabolic diseases, an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is mainly hyperglycemia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90%—95% of diabetic patients are type 2 diabetes. The research emphases of type 2 diabetes drug is shifting from the research aim at traditional pathogenic mechanism transferred to the research focus on new target and new pathogenic mechanism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echanism of type 2 diabetes, presented a number of drugs in the clinical use or under development. In these drugs, the SGLT2 inhibitors will be the hot topic of the future anti-diabetic drugs, which is indicated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research of anti-diabetic drugs.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mechanism of action; glucagon-like peptide-1; SGLT2 inhibitor; insulinum 糖尿病是由胰岛素缺乏或生物效应降低所致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上升趋势明显。2012年1月9日,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公布的“中国慢病监测及糖尿病专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 2.6%,6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达19.6%,全国约有成年糖尿病患者9 700万人,这一数字使我国超越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中约有90%~95%属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又名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主要表现为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机能障碍从而导致高血糖。根据主要作用的效果可将目前的抗2型糖尿病药分为促进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类药物、促进胰岛素利用类药物、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减慢碳水化合物吸收类药物、促进血糖排除类药物和限制肝糖原分解药物6类。本文对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典型代表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各类药物的临床及上市情况见表1。 1促进胰岛素合成和分泌 1.1磺脲类药物 从第1代的甲苯磺丁脲开始,该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长达3代近半个世纪。该药作用机制为阻断ATP通道,致使细胞膜去极化,增强胞内游离钙浓度,从而促使β细胞释放胰岛素。目前,此类药物的最新代表为格列美脲[1]。长期服用该类药物,会引起低血糖,体质量增加等副作用。 1.2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肠促胰岛素,主要由分布于空肠回肠和盲肠的L细胞分泌。它对血糖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实 收稿日期:2013-01-16 作者简介:孟艳秋(1963—),女,辽宁义县人,教授,研究方向为新药研究。Tel: (024)89383903 E-mail: mengyanqiu@https://www.doczj.com/doc/e612808967.html,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分析治疗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分析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分析与治疗。方法:对13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析,进行中医症候分型,并分别采取不同方法治疗。结果:130例患者中,45例属于肝肾气阴两虚证,占34.6%,77例属于脾肾气阳两虚证,占59.2%,8例属于气血阴阳俱虚证,占6.2%。结论:脾肾气阳两虚证是糖尿病肾病的基本证型和病机特征,气血阴阳俱虚证是糖尿病肾病的最终发展方向。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发病率很高,同时伴有很多并发症,严重的并发症增加了死亡率。其中糖尿病肾病是本病导致死亡的主要并发症,引起了临床上的足够重视。对此病进行中医的辨证分析治疗,取得一定进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130例被确诊为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4例,女76例,年龄为48~80岁。糖尿病史为10~26年,出现肾病的病程为1~5年。 1.2分型肝肾气阴两虚:症见腰膝酸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双目干涩,视物模糊,眩晕耳鸣,或兼见心悸自汗,大便秘结,舌体胖舌质黯,苔白或少苔,脉沉细涩。 脾肾气阳两虚:症见腰膝酸痛,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面足浮肿,脘腹胀满,纳呆便溏,夜尿多,舌胖黯有齿印,脉沉细无力。 气血阴阳俱虚:症见腰膝酸痛,少气懒言,面色黑,唇甲色淡,颜面浮肿,尿少甚则尿闭,大便干或溏,口干不欲饮,怕冷又怕热,舌胖有裂纹,苔白,脉沉细无力。 1.3治疗肝肾气阴两虚:治则以滋补肝肾、益气活血,方选芪蛭二黄汤加减或杞菊地黄丸加减。 脾肾气阳两虚:治则以温肾健脾、益气活血,方选参芪附黄汤或二仙汤合五苓散加减。 气血阴阳俱虚:治则以温阳利水、调补气血,方选济生肾气丸加减[1]或当归补血汤合济生肾气丸。 2结果 130例患者进行分型后,结果如下表。

糖尿病中医保健

糖尿病中医保健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从整体认识疾病、综合防治和个体化治疗的优势,通过合理运用中成药、中药饮片,配合中医饮食调养、运动治疗、非药物防治技术,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减轻西药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有效防治并发症。 一、常见中医辨证食疗推荐方饮食养生法对防治消渴病尤为重要。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也总结出不少药膳验方。具体应用应该在辨体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合理选用。 (一)阴虚燥热证证见烦渴多饮,随饮随喝,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食疗应以养阴消渴饮为基础。食疗药膳方为: 1.玉粉杞子蛋:天花粉、枸杞、玉竹煎水,沥出,打入鸡蛋,蒸。 2.杞蓣粥:山药、枸杞适量,加粳米,煮粥。 3.三豆饮:绿豆、黑豆、赤小,煎汤服用。4.乌梅生津茶:乌梅、麦冬,泡水当茶饮。 5.石斛芩叶茶:石斛(干、鲜均可)、黄芩叶,开水沏泡,代茶饮。主食以荞麦面粉为主。副食以冬瓜、南瓜、苦瓜、藕叶及绿叶菜等食物。 (二)气阴两虚证证见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红暗、边有齿痕,舌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食疗药膳方为: 1.参杞粥:西洋参、山药、枸杞适量,加粳米煮粥。 2.归芪鸡:黄芪、当归、母鸡剁大块,加水抄煮,去浮沫,纳入黄芪、当归炖至肉熟。 3.苦瓜炒肉:鲜苦瓜、瘦猪肉,武火炒后食用等。4.首乌适量加水煎半小时,取汁煮鸡蛋,每日1个。5.益气生津茶:西洋参、石斛,开水沏泡,代茶饮。主食以黄豆、玉米面粉为主。副食以洋葱、莲藕、豆腐、胡萝卜、黄瓜等。 (三)阴阳两虚证证见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萎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食疗药膳为: 1.苁蓉山药苡仁粥:肉苁蓉、山药、薏苡仁适量,煮粥食,每日两次。 2.枸杞明目茶:适用于2型糖尿病肝肾阴虚证,表现为头晕眼花、双目干涩者。用法用量:枸杞子、桑叶、菊花,开水沏泡代茶饮。主食以未精加工面粉,全麦豆类等。副食以山药、蘑芋、南瓜、芋艿、芹菜、胡萝卡、油菜、洋葱等。用菊花泡水代茶饮。对消渴而症见阳虚畏寒的患者,可酌加鹿茸粉,以启动元阳,助全身阳气之气化。本证见阴阳气血俱虚者,则可选用鹿茸丸以温肾滋阴,补益气血。上述食疗方均可酌加覆盆子、芡实、金樱子等以补肾固摄。消渴多伴有瘀血的病变,故对于上述各种证型,尤其是对于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或代,及兼见其他瘀血证候者,均可酌加活血化瘀的药品。如丹参、川芎、郁金、红花、山楂等,或配用降糖活血方药,如丹参、川芎、益母草、当归、赤芍等。消渴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应在治疗本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对于并发疮毒痈疽者,则治宜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五味消毒饮。在痈疽的恢复阶段,则治疗上要重视托毒生肌。 二、预防保健操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适度而有规律的运动可以使血糖下降, 增加热能消耗, 使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得到改善, 利于糖尿病病情的控制, 改善患者全身状态, 预防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针对糖尿病运动调养的方法有很多,预防保健操可以通过全方位的手法达到调理脏腑,养阴清热,益气补肾从而辅助调节血糖的目的。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临床上凡消渴病患者,出现泡沫尿(尿白蛋白排泄率、尿蛋白定量异常增高),或出现水肿、眩晕(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或伴有视瞻昏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都应考虑到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同时应注意排除淋证和肾风、肾水、支饮、心悸、眩晕等病证(泌尿系感染和多种原发性、继发性肾脏疾病以及心功能衰竭、高血压病)引起的尿蛋白增高、肾功能损伤的原因。 2.西医诊断标准 (1)有明确糖尿病病史; (2)尿白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3mg/mmol(30mg/g)或尿白蛋白排泄率(AER)≥30mg/24h(20ug/min)。因尿白蛋白排泄受影响因素较多,需在3~6个月内复查,3次结果中至少2次超过临界值,并且排除影响因素如24h内剧烈运动、感染、发热、充血性心力衰竭、明显高血糖、怀孕、明显高血压、尿路感染,可做出诊断;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肾损害; (5)eGFR(CKD-EPI公式)> 30 mL/min/1.73m2。 ※糖尿病肾病eGFR(CKD-EPI公式)< 30 mL/min/1.73m2请遵照“慢肾衰”诊疗方案。 (二)证候诊断 1.本虚证候: (1)肺脾气虚:气短乏力,动则气促,自汗,易外感,纳差便溏。舌胖有齿痕苔薄白,脉弱。 (2)脾肾气虚:气短乏力,腰膝酸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胖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3)肝肾阴虚:形体消瘦,潮热汗出,或盗汗,五心烦热或手足心热,咽干口渴,目睛干涩,大便干结,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舌瘦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 (4)脾肾阳虚: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大便溏泄,尿少浮肿,或小便清长,或夜尿频多。舌淡胖苔薄白或水滑,脉沉迟无力。 (5)气阴两虚:头晕、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尤甚,口干舌燥,夜尿增多,无心烦热,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细数。 2.标实证候 (1)湿浊证:水肿,肢体困重,胸闷腹胀,便溏,呕恶纳呆,口腻味臊。舌淡胖苔白腻或浊腻,脉濡或缓。 (2)湿热证:胸脘烦闷,头重且沉,口苦口粘,纳呆泛恶,渴饮不多,大便粘滞,小便黄赤,灼热涩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血瘀证:痛有定处,夜间加重,肢体麻木、刺痛,或偏瘫,肌肤甲错,口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舌下脉络色紫怒张,脉涩或结代。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 *导读: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依据中医理论作为指导,原则是 固本祛邪、辨证论治,其基本思路是糖尿病肾病始终贯穿三大病理要素:气、瘀、水。……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国外资料表明,由于糖尿病肾病造成肾功能衰竭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糖尿病 肾病是引起糖尿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有其独突的疗效,尤其是在疾病的中早期,其主要病因就在于处理好补虚,活血,利水的关系,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同时,还要配合饮食疗法,控制血压和血糖,预防感染等,从而全面控制病情,延缓、停止尿毒症期的到来,提高患者生存生活质量。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依据中医理论作为指导,原则是固本祛邪、辨证论治,其基本思路是糖尿病肾病始终贯穿三大病理要素:气、瘀、水。而且三者交织,正邪分争,肾病专家认为辨 证诊治时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气血亏损,水瘀互结。 以浮肿、乏力、腰酸、头晕、耳鸣、消瘦、尿少而黄,舌质紫黯或大量瘀点,脉弱而弦,血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尿蛋白阳性,或可有轻度的高血脂症或低蛋白血症,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典型的糖尿病肾病三联症:蛋白尿、水肿、高血压。

2:阴阳两虚,水瘀互结。 以头晕、耳鸣、目眩、气短、乏力、消瘦、面色暗黑,恶寒肢冷,舌质紫黯或大片瘀斑,舌苔黄而干黑或焦黑无津或黑滑,脉细沉弱为主要临床表现,偏于阳虚者,水肿较盛,烂肿如泥,压之凹而不起。偏于阴虚者,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血压明显增高,贫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明显增高。 得了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首先要严格控制糖尿病,使血糖长期稳定并保持接近正常水平,特别要防止酮症酸中毒的发生。另外,高血压和泌尿系感染能促使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生。此外,还要积极治疗高血压及泌尿系感染。

中医区分糖尿病类型

中医区分糖尿病类型 中医如何区分糖尿病类型?黎主任表示,中医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至今尚缺乏统一标准,主要分型有: (1)根据临床主要症状分类。在中医文献中常把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上消主症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中消主症为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下消主症为尿频量多,尿如脂膏。这种分类方法有些片面,因为临床上三多症状并不是截然分开,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而已,故治疗上应三焦兼顾、三消同治。《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经验之谈。 (2)根据阴阳偏盛偏衰分型。分为阴虚型、阳虚型、阴阳两虚型。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分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 (3)阴阳辨证与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相结合分型,北京协和医院分为阴虚型、阴虚火旺型、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火旺型、阴阳两虚型、阴阳两虚火旺型、血瘀型共七个证型治疗。1991年全国中医糖尿病学会辨证标准协作组通过1504例糖尿病临床观察分为五期五型论治,分期为糖尿病前期(Ⅰ期)、糖尿病症状期(Ⅱ期)、合并症早期(Ⅲ期)、合并症中期(Ⅳ期)、合并症重危期(Ⅴ期)。 糖尿病前期(Ⅰ期): 1、形体多数超重或肥胖,食欲旺盛,貌似健壮,精力体力有所减退; 2、无典型的糖尿病症状; 3、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但餐后有高血糖及糖尿,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异常,血脂多数偏高; 4、可伴有Ⅰ期高血压,无其他血管神经并发症; 病机特点:阴虚为主。 糖尿病症状期(Ⅱ期): 1、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乏力等; 2、血糖、尿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均高,血脂多数偏高; 3、可伴有高血压,无其他血管神经并发症; 病机特点:阴虚化热。 合并症早期(Ⅲ期):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相关因素包括胰岛素抵抗(IR)、炎症因子、脂肪细胞因子、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因此,尽早诊断及治疗是减少T2DM患者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其治疗方案可以通过心理干预、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及药物治疗等进行,使血糖得到控制。 关键词:2型糖尿病病因诊断治疗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目前, 糖尿病的发病率以惊人的速度上升, 在西方国家其死亡率仅次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 居第3位。我国约有糖尿病患者4000万,其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约占90%。本文就近年有关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概念 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T2DM病人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可能处于一种相对缺乏的状态。 2病因 近年来关于T2DM病因的研究颇多,可分别从中医病因和西医病因角度陈述。中医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与过剩, 情志不舒, 饮食不节, 饮食西式化, 过食肥甘, 食物性质改变, 劳逸失度(过劳过逸), 滥用温补药物等。而西医则认为遗传、肥胖、年龄、胰岛素抵抗( IR)、氧化应激、β细胞凋亡、炎性因子等多种因素是主要发病原因。 3 检测方法及诊断标准

2型糖尿病的中医辩证

2型糖尿病的中医辩证 目的探究分析2型糖尿病应用中医辨证方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社区医院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口服二甲双胍片,实验组患者在和对照组一样的治疗基础下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辨证的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可以对患者进行综合的调整,改善患者的机体内在环境,临床效果高,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标签:2型糖尿病;中医辩证;临床效果 2型糖尿病是一种糖代谢性紊乱疾病。主要是以高血糖症为主。糖尿病有很强的遗传性和环境因素,并呈显著的异质性。目前认为发病原因是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合并存在,其表现是不均一的,有的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有的则是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在中医中属”消渴症”,一方面由于遗传原因,加上后天饮食不当,劳累,情志不畅所致[1]。本次研究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中医辨证的方式治疗,取得效果显著,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社区医院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此次的研究对象,这100例患者在经过检查之后确诊为2型糖尿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或随血糖≥11.1mmol/L。排除1型糖尿病患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排除其他合并原发性心、脑、肝等系统疾病以及各种其他代谢性疾病患者。随机将这100例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50~77岁,平均年龄为(60.8±3.6)岁,病程1.0~10年,平均病程为(5.6±1.3)年,实验组患者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为(61.4±4.1)岁,病程1.2~11年,平均病程为(5.6±1.4)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口服二甲双胍片,1片/次,3次/d,针对患者的病情给予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建议。实验组患者在和对照组一样的治疗基础下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具体的操作内容为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几个患者类型:①阴虚火旺、肾虚精亏患者:该类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口干多饮,尿频量多,舌红少津,治疗以清热补肾固精为主。②胃热津亏患者:该类患者的主要症状为易饿多食,大便干燥,患者形体干瘦,口渴多尿,舌头黄燥,需要给予清胃泻火,养阴增液。③肺热津亏患者:该类患者多尿,烦渴多饮,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④阴阳两虚患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概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概述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DN)指糖代谢异常引起的肾小球硬化,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1]。其发病率国外约占2%,国内0.9%~3.6%,近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寿命的延长,可能还有增加趋势[2]。其特点是缠绵难愈,预后较差。近年来,中药在本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疗效,现就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1 辨证分型 边芳等[3]采用降糖健肾灵胶囊合并西药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进行治疗,并与用纯西药治疗的50 例作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58%,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吴凡[4]用滋肾消渴方(黄芪、丹参各30g,山药、天花粉、赤芍、白芍各15g,黄柏12g,白术、玄参、苍术、槐花、小蓟、杜仲、续断各10g,生大黄8g,甘草5g),6 周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

92 .5 %。程益春[5]用中医辨证配合口服木糖醇治疗糖尿病肾病。本组30例,气阴两虚、肝肾不足型用黄芪、葛根各30g,麦冬15g,五味子3g,生地、牡丹皮、山茱萸、枸杞子、山药、天花粉各9g,茯苓12g;脾肾两虚、淤血阻络型用黄芪30g,人参6g,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桃仁、地龙各9g,水蛭3g,茯苓12g;阳虚血淤、水气凌心型用制附子6g,肉桂3g,茯苓15g,黄精、冬瓜皮、冬葵子各30g,五加皮、白术各9g,泽兰叶、丹参各12g;湿浊潴留、上逆犯胃型用大黄、熟附子各6~15g,细辛、水蛭各3g,西洋参6g,佩兰、砂仁、鸡内金、地龙各9g,牵牛子6~12g,薏苡仁15g。每日1剂水煎服。并用木糖醇50g/d,分4~5次口服。对照组28例,用卡托普利12.5mg,每日3次口服。均控制血糖及饮食。用2个月,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53.57%(P0.05)。随访半年,总有效率分别为86.87%、60.71%(P0.05)。董飞侠[6]用糖肾康治疗糖尿病肾病。糖肾康(由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泽兰、益母草、石韦、黄芪、山药、生地黄、虎杖、怀牛膝、大黄、甘草组成)加减,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肝肾气阴两虚型加太子参、山茱萸、黄精、石斛、玉竹等;脾肾阳虚型加菟丝子、杜仲、仙灵脾、猪苓、茯苓等;阴阳两虚型加菟丝子、补骨脂、熟地、冬虫夏草等。结果:治疗组24h尿蛋白排泄率和24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24h肌酐清除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徐延[7]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肝肾气阴两虚型用生地、枸杞子、太子参各15g,山茱萸10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