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山东省高校教师科研方法论 王美山

2012年山东省高校教师科研方法论 王美山

山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之科研方法论

主讲人:王美山教授

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2012.8.15

主讲人简介

基本信息:王美山(E-mail: mswang1971@https://www.doczj.com/doc/ec12274222.html,, 手机:132********),男,教授(专业技术三级级岗位),博士后,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研究生和科研工作。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硕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合作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 1999.09-2002.07:山东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

? 1994.09-1997.07:山东师范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学习,理学硕士学位;

? 1990.09-1994.07:山东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 2004.08-至今:鲁东大学物理学院从事教学、科研以及行政管理;

? 2002.08-2004.07: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 1997.07-1999.09:山东理工大学物理学院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

目前研究领域:

? 多原子分子的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

? 分子、团簇性质与非谐振力场的从头算研究;

? 多原子分子高激发振转能级的动力学计算;

? 分子反应体系的动力学性质计算;

? 分子体系的光电子能谱计算。

承担研究课题:

? 多原子分子的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理论研究及其应用(No.10404030,20万元,主持 2005-2007)

? LiH2分子及其离子的激发态势能面和动力学性质研究(No.11074103,36万元,主持 2011-2013)

? 超冷温度下分子反应碰撞势能函数(No.11174117, 第二位, 56万 2012-2015)? 反应动力学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对称陀螺分子转动取向的确定(No. 20373071, 第三位, 27万 2004-2006)

取得成果:

2006年以来,在《Phys. Chem. Chem. Phys.》、《J. Chem. Phys.》、《 J. Phys. Chem. B》、《Phys. Rev. A》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被SCI收录论文72篇。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第三位),山东优秀科研成果奖3项,烟台市第五届青年科技奖1项。指导的研究生获得山东省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三等奖2项,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1篇。已经毕业研究生15人,在校研究生9人。

第一章导论

§1.1 科学与科学研究

一、科学

1. 科学的概念 P1

16世纪,西方科学传入中国,“science”被译为“格致”。

将“science”最早译为“科学”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

《韦伯斯特新世界大辞典》将科学定义为: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标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知识。P2 1999年版《辞海》将科学定义为: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P2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了科学的三条划界标准:方法论认识、令人信服的确定性、普遍有效性。P3

2. 科学的哲学范畴P3

1) 科学分类:以研究对象不同可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思维)

科学

2) 科学的哲学基础:

波塞尔——科学的三个特征:P3

科学是被证明为真的知识

科学可以被理解为通过一定方法或程序构成的陈述系统

这个系统必须具有说理性与论证性

科学的三条界限(雅斯贝尔斯提出):P4

相对的信服性(见识)

相对的无限性

相对的统一性

科学与哲学的联系P4:科学是全部真正哲学的条件,任何从事哲学思维活动的人都必须熟悉科学的方法;哲学是实际科学中固有的,它

是科学的内在意义。

3. 科学的分类:P4

(1)哲学:人们对世界总体的规律性认识。

(2)自然科学:现代自然科学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部分组成。

(3) 社会科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

任何一门学科。广义上来说,它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称。

二、科学研究

1. 科学研究的概念P5

概念:科学研究是人们探索未知事实或未完全了解事实的本质和规律,以及对已有知识分析整理的实践活动。

科学研究的直接目的:认识世界

2. 科学研究的特点P6:创新性和继承性

3. 科学研究的意义P6:因为科学研究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创新,进行科学研

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产生知识。

三、科学研究的类型 P6

1. 按研究过程分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

(1)基础科学研究P6: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方法、新原理的研究活动。

(2)应用研究P7:

2. 按研究性质分为探索性研究和发展性研究P7

3. 按研究方法分为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观察研究 P7

四、科学研究的步骤(一般过程)P8

1. 确定科研选题

2. 设计研究方案

3. 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数据的获取

4. 研究资料的分析判断

5. 研究结果的系统化和撰写论文报告

§1.2科学研究方法论与科学研究方法

一、科学研究方法论

1. 科学方法论的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欧几里得等。

2. 科学方法论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维也纳学派成立之后。

3. 科学方法论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P9

1) 逻辑主义方法论

2) 历史主义方法论

3) 逻辑主义与历史主义并重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4. 逻辑主义科学方法论 P10

1) 逻辑主义方法论分类:逻辑实证主义、逻辑证伪主义

2) 实证主义代表人物:罗素、石里克、卡尔纳普、莱辛巴赫

3) 波普尔提出了逻辑证伪主义

5. 历史主义科学方法论 P10

1)库恩在方法论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三个概念:范式、不可通约性、革命2)库恩科学发展的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危机—蕴含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6.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P11

1) 拉卡托斯提出了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2)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利用历史主义的某些长处来弥补逻辑主义的不足,

从而维护科学的证伪性。

二、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层次:P12

1. 哲学方法论(唯物论和辩证法)

2. 一般研究方法。自然科学方法论所研究的对象包括:

(1)主体和客体

(2)主知和未知

(3)经验和理论

(4)正确和错误

3. 具体的科学方法论

三、科学研究方法

1. 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P13

1)演绎法:P138

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

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2)归纳法 P138

由培根提出

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

3) 辩证法P13

由黑格尔提出

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 唯物辩证法P13

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

5) 实证主义P13

由孔德提出

6)逻辑原子主义 P14

罗素创立

7)现象学P14

胡塞尔创立

8)阐释学P14

伽达默尔创立

2. 现代科学研究方法P14

(1)科学实验方法P14

人类的三大实践:科学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

(2)数学方法:常用数学方法:常量数学方法、必然性数学方法、随机性数学方法、突变的数学方法、模糊性数学方法、公理化方法。

(3)系统科学方法P15

(a)定义:

(b)两个基本特征:应用性强;与现代一些数学分支密切相关。系统科学方法一般指研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系统的结构和设计方法。

四、自然科学方法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 P15

1. 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人文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研究对象复杂,它注重研究人的活动、意识和社会现象,包括主体的本质和活动、主客体的关系以及主体间的关系等。人文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

2)研究方法不同:自然科学主要运用实证、说明为主导的理性方法,人文科学除了理性方法,还要运用理解、想象、直接等感性方法。自然科学方法的三大支柱是:实验方法、概念方法和逻辑方法。P16

2. 联系:P16

1)从认识论看:两者都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并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2)从自然科学的观点:理论方法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观点、理论、方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1.3科学思维

一、思维与科学思维 P17

1. 思维

1)思维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是属于理性认识的。它是大脑通过对感觉材料的加工来实现客观事物的本质的反映。P17

2)思维的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推论。

2. 科学思维

1)定义:我国学者田运主编的《思维辞典》认为:科学思维是认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意识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性的思维活动。P17

2)科学思维的内涵P17

高度的客观性: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领域的思维:围绕求得科学答案而展开的思维。

采取理论思维的形式:它是指正确思维和高效思维,并不是纯粹地经验地思考问题,而要提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对象。

3. 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关系P18

1) 联系:都以人脑作为思维的物质基础,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都是由

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

2) 区别:科学思维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工具和科学范式。

二、科学思维方式P18

1. 抽象 P18

2. 概念P19

3. 判断P19

4. 推理P19

5. 假说P19

6. 论证P19

7.反驳P20

8. 想象P20

9. 直觉 P20

三、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

1. 理性思维方法P20

理性思维P20:在直观感性的基础上,经过界定概念、科学判断后形成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过程。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P21

(2)科学抽象是理性认识的高级阶段 P21

(3)科学的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方式P21

2.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P22

(1)逻辑思维方法定义:它是运用逻辑工具对思维内容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它是科学思维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类型。

(2)常见的逻辑推理方法:比较与类比、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P22 3. 创造性思维方法 P23

(1)创造性思维:P23

(2)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特征

逻辑方法非逻辑方法的辩证统一。

发散性思维(求异: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与收敛性思维(求同:集中性和最佳性)的优化综合。

(3)常见创造性思维

直觉、顿悟和灵感

联想与想象

4. 系统性思维方法

(1)系统思维定义P24:

(2) 系统思维方法P24

(3)系统思维特点:

(1)整体性

(2)最优化

(3)综合性

(4)动态性

§1.4 高校教师的科研素养及形式P25

一、科研素养及构成

1. 什么是素养P25

素养是指一个人平日的修养,包括思想道德品质、外表气质与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个人文化水平,以及运用知识的技能与方法。

2. 什么是科学素养?

科研素养是指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时,在思想道德上、理论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它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综合素质。

3. 科研素养分类P25

1)思想品德素养

2)理论素养

3)能力素养

4. 思想品德素养P25

(1)社会责任心:责任居于重要地位。一个人要有所承担。不能只索取,更重要的是奉献。科学研究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探索规律,以创新为己任,以为人类进步为根本目的。科学研究者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探究科学、追求真

理、维护真理。

(2)有科研精神和科研意识。要有强烈的科研冲动和欲望。

(3) 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4)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

5. 理论素养P26

(1)掌握所在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2)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熟练运用本科学的科学研究工具。

6. 能力素养P26

1)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关键。

2)判断思维:批判质疑是突破。

3)创新精神:思考是动力。

二、大学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素养P27:理论素养、能力素养、道德素养。

1. 理论素养P27

1)具备本专业的科研基本理论

2)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科学理论

3)掌握学科前沿知识

4)掌握科研方法

2. 能力培养P28

1) 发现问题的能力

2) 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3) 科研规划和组织能力

4) 开拓创新能力

5) 科研(论文撰写)能力

3. 道德素养P29

1)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2) 尊重他人(劳动),密切协作

3) 坚持学术民主,积极参加学术争鸣

4) 努力工作,为国争光

三、科研素质的养成 P30

1. 观察能力培养:养成善于观察、全面细致观察的习惯;扩大知识视野;

2. 思考能力培养

3. 分析能力培养:分析方法的分类

1)多角度分析法

2)对比分析法

3)对立面分析法

4)历史分析法4. 创新能力培养

1)保持兴趣

2)大胆想象

3)发散思维

第二章 科研选题

本章主要介绍如何进行科学问题的进行和界定,如何进行科研选题以及科研选题的论证。

§ 2.1科学问题的识别与界定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一、科学问题的识别P31

1.科学问题的识别:在已经发现的问题中辩认或鉴别出科学问题。

2.科学问题:在相关的已有成果交织的基础上,由具有相当的经验和知识储备的科学工作者提出,并且是在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的无知时提出的问题。

3.识别的特点:对已有科学思路的沿袭并进行横向扩宽,纵向扩展;对已有的科学理论的质疑和突破;提出与既定科学成果无直接联系的问题。

4.发现科学问题的途径:P32

(1)从寻求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中发现问题。

例子:光的本性问题。

(2)从已有理论与经验事实的矛盾中发现科学问题。现实中出现新的事物或新的现象,而原有的理论却无法解释他们。

例子:燃烧的氧化学说。

(3)从多个科学假设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中发现科学问题。对于同一现象,可以有多种假设,从这些假设的差别和对立中可以发现科学问题。 例子:几何光学。

(4)以一种理论体系内部的逻辑矛盾中发现科学问题。从某一理论的定义,原理,定律或前提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最终找到与该理论相近的结论。P33

例子:原子塌陷。

(5)从不同学科的理论体系矛盾中可以发现科学问题。

耗散结构理论

?

??

热力学

生物进化论

???→?普创高津 (6)从追求理论的普透性和逻辑简单性的需要中发现科学问题。P33 (7)从对新假说或新产物的检验中发现科学问题。对牛顿力学的检验中发现天王星的实测轨道与牛顿力学计算的理论轨道不等,最后导致科学问

题的发现。P34

(8)以生产和实际生活需要而提出的实用技术性科学问题。

二、科学问题的界定P35

1. 问题与科学问题

(1)问题:问题就是疑难,就是矛盾,可分为简单问题和科学问题。

(a)简单问题:有简单的无知而提出来的问题,任何人都可以提出。

(b) 科学问题: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提出的问题。科学问

题的提出意味着理论的进展。

(2) 科学问题的特征:P35

a) 范域性,即知识的归属性,问题在客观上所涉及的人类活动领域。

科学问题是科学实践领域内的问题。

b) 待解性,即问题的超越性。科学问题的内容是关于科学认识客体

的未知部分。

c) 可证性,即问题的可验证性。可验证性就是对问题的解答可以通

过科学只是涉及的内容加以经验或实验验证,并推导出特定的可

以验证的论断。

d) 明晰性,即问题的明确程度,具体程度。问题的明确程度,具体

程度往往同一定的背景知识相联系。

e) 层次性,即问题的递进发展过程。事实问题是理论问题的基础,

而后者又是对前者的继续追问。

f) 联系性,即问题的相互影响。

三科学问题的分类P36

可以从人类认识活动的基本类型、根据科学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的需要、从不同角度对科学问题进行分类。

1. 基础理论研究问题和应用研究问题P37

(1)基础理论研究问题:指以探索世界、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自然现象、解释客观规律为主要目的的科学活动。它不具有商业目的,是早就高级科技人才、发展科学、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是新技术、新发明的源泉和先导,是推动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后盾。

(2)应用研究问题:围绕重大或广泛的应用目标,探索新原理、新方法、开拓新领域的定向性研究。

2. 经验问题与概念问题(美国哲学家劳丹)P37

(1)经验问题:指人们对所观察的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现象感到新奇或尝试进行解释问题。

(2)经验问题的分类

(a)未解决的问题

(b)以解决的问题

(c)反常问题

(3)概念问题:是指在某些情况下,有时对对某些不同理论的经验支持相同,但仍会产生另一类问题。P37

(4)概念问题的分类

(a)内部概念问题

(b)外部概念问题

3. 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怎样的问题P38

根据求解的类型对科学的问题可以划分为: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怎样的问题

是什么问题:是对该对象有特定作用的其他存在物,是对象的属性或存在状态。

为什么问题:是作为已知对象事实的原因、动机存在物或事实。

4. 常规问题和反常规问题 P38

根据内容性质可以将科学问题划分为常规问题和反常规问题。

(1)常规问题:是在维持原有理论的基本原则及框架的前提下提出来的有待解决的疑难问题(正确的常规问题和错误的常规问题)

(2)反常规问题是在怀疑、拒斥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有待解决的难题P38

§2.2 科研选题的选择P39

在科学研究中首先碰到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和如何选择课题的问题。

一、科研选题的内涵P39

1. 科研选题的概念:即确立科学项目的名称,是指某一科学领域中尚未认识而应当探索、认识和解决的问题。

2. 科研选题的内涵P39

(1)确立科研方向

(2)选择科研课题

3. 选择科研课题的总体思路P39

(1) 搜集资料(最新进展、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问题)

(2) 发现问题

(3) 根据存在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二、科研方向的确定依据

1. 科研方向的分类(邹鲁院士) P40

(1)科学研究的总方向:科学技术面向国名经济建设,为生产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各级单位的主攻方向:生产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由我国特有条件引出的基础理论或前沿技术探索;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3)科研人员个人的主攻方向:根据本单位的主攻方向,按照工作需要,并结合个人专业和专长确定的研究。 2. 科研方向在选题中的作用P41

(1)选题:(广义)选择研究领域,确定研究方向;(狭义):确定研究或论著的题目。

(2)科研方向在选题中的作用

(a )导向性作用:有科研方向才有学科视角、 (b )开拓作用: 有了研究方向才有学术定位 (c )积累作用: 有了研究方向才有学术承续 三、 科研选题应遵循的原则P41

1. 需求性原则

2. 科学性原则(体现在:①选题必须有依据②选题要符合客观规律③选题的科研设计要有科学性和逻辑性) P42

3. 应用性原则P42

4. 创新性原则:研究课题应具有创造性。

5. 可行性原则:具备或经过努力具备主客观条件P43

6. 优势性原则 :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宏观优势和微观优势。P43 如何把握优势性原则:

?????

?

?入、拓展、做大的潜力申请的课题是否具有深理

科研人员的结构是否合况如何

否具有系列性、应用情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的研究基础是否有优势

申请者所在的科研团队d c b a 7. 效益性原则 P44

四、 科研选题方式与步骤 P44 1. 科研选题的常用方式 (1)查阅文献选题

(2)从观察研究和考察现实需要着手选题

(3)从科研管理和规划中选题(国家、部委、省、市科研机构提出问题)P45 (a) 指令性课题

(b) 专项研究课题

(c) 委托课题

(d) 自选课题

(4)从直觉思维或意外发现中选题

2. 科研选题的步骤 P46

1) 课题调研

2) 初选研究课题

3) 深入和广泛搜集资料

4) 目标分析、创立科学假说或建立模型

5) 课题论证

6) 课题确立

§2.3 科研选题的论证P47

课题论证是进行课题评审工作、作出科研项目立项、取得经费资助的重要环节,一般采取同行专家评议与管理决策部门审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科研方案的设计

1. 问题的提出:研究课题的目的和价值

2. 课题释义:即阐明课题的含义既要从理论上溯源,又要做到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3. 课题研究假设和课题目标

根据研究课题提出的问题或假设,对概念和命题进行分析和界定,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即研究课题的操作。

(1)假设:依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事实,对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及其原因或规律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说明,是在研究之前的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

(2)假设的作用:它可以为研究活动指明方向,是科研探索的必经阶段,可以提高研究活动的新颖度和预见性。

(3)假设的表达方法:对所要研究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给出假定性描述,并且关系的假定是可以验证的。

4.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二、科研选题的评价

1. 如何对科研选题进行论证?

根据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7个原则)进行论证。即 P49

2.评价的内容:

(1)可行性评价:人力、物力、财力、时间。

(2)价值评价: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1)理论价值是指科研成果在整个研究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学术地位,主要体现在是否具有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研究方法和技术上的突破。相关研究领域的的扩展,及对其学科的理论指导和启示作用。P49

(2)应用价值是指研究成果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P49

3. 评价方式(系统论证和综合评价)

(1)系统论证的主要内容有:a 国内外研究对课题涉及的领域和研究动态;

b 本人所确定的具体目标和预期效果;

c 未达到目标所设立的研究方案:

d 可能会出现好的困难和尚未把握的问题;

e 有条件的可采取专题报告形式,没有条件的可以单独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寻求指导。 P49

(2)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a课题研究目的和预期成果是否符合社会实践和科技发展要求,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是否正确,课题论据是否充分;b 课题的科学技术意义和经济价值如何?c 课题的初步计划和技术路线是否先进、合理、可行;课题的最后成果是否会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课题组能否胜任研究任务,提供所需条件。P50

4. 评价标准

(1)评价标准的两个基本前提:人的需要和利益、客观对象属性和标准(2)科研选题评价必须遵循的标准:事实标准、需要标准、逻辑标准

(3)科研选题评价表P51

三、科研方案的修订与完善 P52

1. 相关要素的修改

(1)课题名称与研究目标的修改

(2)关键概念的界定

(3)研究假设的确定

2. 内容的修改

3. 步骤的修改

第三章文献的检索与整理

科研人员查阅文献资料的意义?P53

文献资料反映了国内外研究学院思想和最新成就,是科研人员了解科研前沿动向并获得新情报的有效途径。科研人员只有通过查阅、整理文献资料,才能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手段、研究方法,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使研究范围内的概念、理论具体化,而且为更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有说服力、丰富的事实和数据资料,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上。

§3.1 资料的收集

一、资料收集的作用

1. 什么是资料?P53

资料是对人类所创造的科学知识、文化思想和各种实践活动、保存、交流和传播的一切印刷品和音像制品的统称,任何研究都要以资料为基础,资料是研究的前提。

2. 资料收集的作用?P54

(1) 便于更具体地限制和确定研究课题及假设,是选题的基础

(2)便于阐述本领域的研究现状

(3)提供一些可能对目前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4)便于对研究法案提出一些适当的修改意见,以避免预想不到的困难(5)可以把握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差错

(6)可以找到他人的成果进行参考作为自己研究的起点,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材料

二、资料的分类

1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 P54

直接资料:通过自身的观察、体验、感受、实验、调查而得来。

间接资料:通过阅读书籍报刊、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而获得的信息资料

2原始资料和二手资料

①原始资料:根据当前课题而收集整理的资料,具有直观、具体、零碎的特点。、

②二手资料:在该课题调研之前已经存在的、自己或他人为其他目的所收集到的相关或不相关的资料。

③二手资料的分类

(a )根据性质:宏观市场信息资料、微观的环境信息资料、企业的直接环境信息资料

(b )根据载体:印刷资料、电子资料、口头信息资料 (c )获取来源:内部资料和外部资料 ④二手资料的获取及渠道有哪些P55 (a )组织内部

(b )政府及其统计机构 (c )报刊、书籍 (d )计算机数据库 (e)互联网

三、资料收集的方法 1. 资料收集的要求P55

???

??

??管理要求:最新动态,倒查法时间要求内容要求数量要求: 2. 常用原始资料的收集方法 P56

1) 访谈法 2) 问卷法 3) 观察法

3. 二手资料的收集方法 P57

(1)文献资料筛选 (2)报刊剪辑分析 (3)情报联络网

(4)检索工具查找(权威检索工具) (5)互联网搜索 四、资料的鉴别与整理P57

1. 资料鉴别要求:要做到准确性、全面性、价值性、新颖性(创新性)。P58

2. 资料整理遵循的原则 P59-P60

(1) 真实性 (2) 准确性 (3) 完整性 (4) 统一性

(5) 简明性

(6) 新颖性

3.资料整理的主要步骤有哪些?P60、

(1) 根据信息资料的性质、内容或特征进行分类

(2) 进行资料汇编

(3) 进行资料分析

§3.2 文献检索

一、文献的定义与分类

1. 文献的概念: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它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作为记录手段,将信息记录或描述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并能起到储存和传播信息情报和知识作用的一切载体。 P61

2. 文献的基本属性:知识性、记录性和物质性。

3. 文献的分类 P62

(1)按文献的内容加工深度不同划分

(a)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b) 零次文献的特点:原始性、新颖性、分散性和非检索性

(c)一次文献的特点:独创性、实用性、复杂性

(d)二次文献的特点:浓缩性、汇集性、系统性

(e)三次文献的特点:时新性、权威性、实用性、调理性P63

(2)按文献载体形式不同划分: P63.

(a) 印刷型

(b) 缩微型

(c) 音像型

(d) 机读型

(e) 实物型

(3)按出版类型划分: P64

(a) 图书

(b) 连续性出版物

(c) 会议文献

(d) 科技报告

(e) 专利文献

(f) 标准文献

(g) 学位论文

(h) 产品技术资料

(i) 档案

(j) 政府出版物

二、文献检索工具与方法P65

1. 检索工具定义:检索工具是指用以报导、储存和查找文献线索的工具。它报道文献的存在,解释文献的内容,帮助科研人员鉴别文献开发和利用文献 P65

2. 检索工具的功能有:储存功能、检索功能。

3. 检索工具具备的条件: P65

(1) 明确的收录范围

(2) 有完整明确的文献特征标识

(3) 每个条目必须包含有多个有检索意义的文献特征标识,并标明检索用的标识

(4) 全部条目科学地、按照一定规则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5) 有检索部分、提供多种必要的检索途径

4. 检索工具类型有哪些? P66

(1) 目录型检索工具

(2) 题录型检索工具

(3) 文摘型检索工具

(4) 索引型检索工具

5. 常用的综合型检索工具 P67-P69

(1) 美国SCI (世界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SCI EI ISTP 科技会议索引)

(2)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

(3) 英国《科学文献》 SA

(4) 美国《工程索引》EI

(5) 美国《科技会议录检索》ISTP

(6)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

二、文献资料检索的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