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前四专题复习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前四专题复习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百家争鸣
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
1、儒家
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 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 理 观——“人性本善”说。
价 值 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 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
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
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政治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

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思想特点——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评 价——① 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 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2、道家
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 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 价——①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3、墨家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评价:①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
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4、法家 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思想主张——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 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三、历史意义(评价)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二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

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
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来源——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第三课 宋明理学
一、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
2、隋 唐:“三教合一”,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宋 代: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继孔孟
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1)内 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 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2)历史地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形成“朱子
学”学派。
2、陆王心学——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1)

内容:
陆九渊——南宋理学家,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反对“格物致知”
王阳明——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他
①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提出“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
3、心学与理学的关系
(1)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2)相同之处:①思想上:都属于唯心主义;②目的上: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3)不同之处:把握“理”的方法。
三、评价: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第四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历史背景
经济上: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政治上:专制主义统治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文化上:明代晚期的思想界(理学)因循守旧。
二、异端思想家李贽
时 期:明后期
主 张:①破除孔子的迷信,批判孔孟学说的标准;
②批判男尊女卑封建礼教,倡男女平等;
③赞扬历史上“异端”行为(改革、起义、恋爱、女皇…)。
评 价: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
想的先驱。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及主张
(1)黄宗羲
著作:《明夷待访录》
主张:①抨击君主专制,“君主乃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③批判“君臣纲”的愚忠④主张“工商皆本”
(2)顾炎武
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主张:①主张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文化专制及心学的空谈理论。
(3)王夫之
思想:唯物主义
主张:①反对“天下王土”,主张耕者有其田。②哲学上,主张物质是第一性,宇宙万物由物质性的“气”构成,理在气中。
2、三人的共同主张
①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② 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③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主张“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
3、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④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五课 儒家思想小结
一、儒家思想演变脉络小结:
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
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
概 况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时期 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秦始皇时期 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汉武帝时期 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
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隋唐时期 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宋元时期 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
明末清初 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三、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
四、儒家思想的现代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五、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科技
一、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
1、中国古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3、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
4、中外民族融合和民族交往促进科技发展;
5、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6、古代人民和科学家们的勤劳创新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①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② 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

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③ 未能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三、概况
(一)四大发明
造纸术:
① 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105年,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意义:纸的发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
①唐朝: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意义: 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还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战争。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如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四大发明的意义:
① 对中国: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② 对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
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1、“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效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作用的发挥。

2、16世纪以后,中国为什么没能产生近代科学?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
其它原因:①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科技发展;
②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科技发展失去了物质基础和动力;
③ 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④ 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西方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十进位值制,中国最早使用。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第七位,比世界早1000年。
(三)天文学
①战国:《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两汉:西汉留下世界最早对太阳黑子的记录;东汉张衡:发明水运浑象仪,地动仪早欧洲1700多年。
③唐朝:僧一行:制定《太衍历》;创制黄道游仪;世界首次实测子午线长度。
④元朝:郭守敬制成简仪
(四)农学
农业技术—— 混合选择法(选种)、人工杂交
历法——夏朝《夏小正》,元代郭守敬《授时历》
农学著作—— ①西汉汜胜之的《汜胜

之书》
②北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书。
③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其中的《农器图谱》占全书篇幅4/5,附有306幅插图。
④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不仅达到传统农学顶峰,还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徐光启被誉为“中
国近代科学先驱”。
(五)医学
中医学——①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独创了针灸疗法
②战国时期有了医学分科
③ 著名医生扁鹊提出四诊法(望、闻、问、切)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
④《黄帝内径》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提出病理学说,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⑤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临床学)的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⑥华佗除创制五禽戏外,还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世界医学史上全身麻醉之先河。
中药学——①《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
②孙思邈著有《千金方》
③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六)建筑学———— ① 能工巧匠——战国鲁国公输般、隋朝工匠李春(赵州桥)
② 著名工程——都江堰(战国) 、万里长城(秦朝)、大运河(隋朝)、唐都长安、
辽代应县木塔、北京城(明朝)。
第二课 古代中国的书画
一、汉字
① 起源——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
② 成熟——商代甲骨文
③ 西周——“金文”、“籀文”
④ 秦朝——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后出现“隶书”。
⑤ 理论——东汉许慎总结出“六书”理论,即:象声、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⑥ 先后顺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二、书法
① 魏晋以前的自发阶段:秦小篆——汉隶书。
② 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条件——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代表——“书圣”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 隋唐达到新高峰:
背景——隋唐一统,盛世气象。
成就——既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益成熟。
④ 宋代书法艺术市民化:背景——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特点——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他们追求个性,有

意无法。
⑤ 明代书法艺术市民化加强: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个性化的创造。
三、篆刻
① 时代——秦汉是一个标志性的时期
② 特点——秦印:雍容大度,精制不苟;汉印:方正质朴,端庄豪放,以小篆为基础又融合了隶书风格。
③ 明代——与书法、绘画一起成为一门艺术。
四、绘画
①起源————新石器时代
②从萌芽走向成熟————战国时期
③魏晋南北朝:代表 ——“以形写神”,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④隋唐:代 表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
唐代:“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吴带当风”。
⑤从宋代到明清:
宋代:时代背景——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
题 材——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
特 色——更加注重意境(如“马一角”“下半边”)
明 清:特点——个性更加彰显、画风不拘一格
⑥民俗画的发展
宋 代:时代背景——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题 材——市井生活
特点——写实
代 表 作——《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五、中国书画的特征
特征:① 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
② 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③ 在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课 古代中国的文学
一、《诗经》
内容:
①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的诗歌。
②风(“国风”)——各诸侯国的民歌。雅——宫廷乐曲歌词。 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
③反映贵族、平民的状况。
地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二、楚辞
概念: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特点:句式灵活
代表:屈原——《离骚》

三、汉赋
背景: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
特点:专重描述、文采华丽,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是一种带韵散文。
代表: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四、唐诗
原因:①国家统一、强盛 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 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④科举制度的确立
代表人物 时代特点 作品风格 代表作 流派
李白(诗仙) 盛唐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浪漫主义
杜甫(诗圣) 唐由盛转衰时 诗风浑厚深沉,语言凝重精练 三吏”“三别”其诗称为“诗

史” 现实主义
白居易 晚唐 讽喻诗:平实浅近、针砭时弊,叙事诗:韵味绵长 《长恨歌》《琵琶行》
五、宋词
原因: 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②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
③“长短句”比诗歌更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特点: 句子长短参差,便于灵活自如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
代表:婉约派——柳永 《雨霖霖》;李清照 《永遇乐》。
豪放派——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陆游。
六、元曲
含 义:兴起于宋代民间的散曲,到元代进入创作的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社会背景:① 根本: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
③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七、明清小说
唐代传奇:标志着中国小说逐渐成熟。
宋代话本:反映了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兴起。
明清社会:① 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② 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③ 印刷术的不断完善;
④ 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思想开始淡化;
⑤ 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成就: ①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② “三言”“二拍”: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③ 批判现实的作品:《红楼梦》(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顶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戏剧
一、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
1、萌 芽——古代傩戏
2、开始形成——宋代南戏
3、真正成熟——元代杂剧(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
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4、高 峰——清代京剧
二、京剧
1、京剧的形成
①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风行一时。
②道光年间:“京剧”形成。
③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④著名艺人: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杰”
2、京剧特点
①题材:以历史故事为主
②乐器:京胡、二胡、笛子、唢呐、鼓、板、大锣等
③角色: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④表演形式: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的艺术体系
3

、京剧常识
生——男扮演者;
旦——女扮演者;
净——花脸(红色:忠勇正义;黑色:刚正果敢、粗犷豪迈;白色:奸诈狡猾、阴险毒辣);
丑——在鼻梁、两眼间画白粉,属喜剧色彩。
4、除京剧外,我国还有哪些地方剧种?
秦腔、越剧、豫剧、川剧、粤剧、黄梅戏……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单元概述:
1、“一条主线”: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2、“三大特征”:
①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体现了追求独立、民主和富强的主题。
②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
③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3、“四个阶段”:
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②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学“制度”。
③1915年到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④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以俄为师”。
4、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①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②20世纪初,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
5、近代前期(1840—1919)中国人民探索强国之路的特点
(1)广泛性。各阶级、各阶层、各种派别积极参与。
(2)普遍向西方学习,探求真理。
(3)探索具有层次性。
(4)取得一定成果,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
第一课 西学东渐
一、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背景:①西方“洋枪洋炮”的威力和鸦片战争的失败;②一些士大夫倡导“经世致用”。
人物: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 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
目的: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抵御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评价:缺乏具体实践;但是具有思想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
背 景:①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②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
含义:“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
口 号:“自强”、“求富”
作用:举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局限:由于没有改变封建制度,“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洋务派与顽固派
同:目

的(都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异:手段(是否学习西方)
三、早期维新思想
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派别: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主 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后同洋务派分道扬镳,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
作用: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局限: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④救亡图存思想的兴起。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共同主张:① 变法图存;② 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制;③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与顽固派论战:
①要不要“变法”;
②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
③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实践:戊戌变法
历史作用:①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②最大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分别是怎样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
康有为:① 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众讲学;
②宣传变法的特点: 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
④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有为为什么要借助儒家外衣?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谭嗣同:① 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② 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③ 倡导男女平等。
严复:① 是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② 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主张
③ 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中国要“变法”的道理。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
背 景:① 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 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④ 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
标 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派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激进派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主要阵地:《新青年》
主要内容:①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学是新

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③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最早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
④ 十月革命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历史意义:
① 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② 弘扬了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主要功绩),空前解放了思想。
③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④ 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 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局 限 性:① 脱离广大群众;
② 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第三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传播
开始传入:1918年,李大钊在中国第一个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
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广泛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问题”与“主义”之争: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分化,出现“问题”与“主义”之争。
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进行回击,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
中共成立: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二、传播的特点: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
三、重大意义:①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
② 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③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一课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
背景:① 19世纪末,中国半殖半封程度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② 许多仁人志士提出的各种救国主张先后失败
③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④ 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道路
内容:“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心分配问

题,平均地权。(社会革命)
核心:民权主义
实践:指导了辛亥革命;指导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①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②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
民主革命任务。
二、新三民主义
背景:① 孙中山的多次挫折
②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
③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④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内容: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
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作用:①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②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三民主义的特点:①时代性;②爱国性;③纲领性。
四、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的民主思想的异同
同:①背景: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
②理论基础:受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影响;
③影响:冲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制度,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异:
①侧重点:维新派和革命派侧重于民主制度的建设;激进派侧重于民主思想的建设。
②方式:维新派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激进派则在思想文化领域对专制主义进行彻底的批判。
③效果:“百日维新”,在变法中并未实现政治主张;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
《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是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为马克
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课 毛泽东思想
历史条件: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
国际基础——十月俄国革命胜利和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发展
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论;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理论。
发展概况:
①萌芽—— 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国民大革

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
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及同盟军的问题。
②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
以燎原》等文章,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即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探索。
③成熟——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如《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作出了中
国革命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
④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年4月中共“七大”
⑤新的发展——①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报告和同年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在理论上解决了
中国革命和建设新中国的重大问题。
②过渡时期,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
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重要报告,提出
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深远影响: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三课 邓小平理论
历史背景:
社会基础: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思想基础: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
国际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主要内容:总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体为: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②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④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理论
⑤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战略三步走”思想;
⑥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

主义本质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⑦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发展概况:
①产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成熟——1992年“南方谈话”
③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十五大”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指导意义:
①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
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第四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历史背景:
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国内形势: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基本内容:①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确立为指导思想:2002年“十六大”
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指导意义:① 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②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旗帜。
1、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区别
解决的问题 思想精髓 重大作用
毛泽东思想 革命任务是什么
怎样进行革命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引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

2、“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1)三次历史性巨变分别是什么?三个伟人是谁?
(2)三位伟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点?
(3)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答:(1)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3)共同道路:是救国、建国、强国的道路,是振兴中华,振兴国家的道路。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⑴提出“仁”与“礼”的学说;⑵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⑶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⑷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孟子 ⑴“仁政”学说;⑵君轻民贵。 荀子 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⑵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 老子 哲学思想:⑴“道”是世界的根本;⑵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 “齐物”、“逍遥”。
法家 韩非 ⑴“法”、“术”、“势”结合;⑵加强君主集权;⑶主张变法。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学的兴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大一统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三教合一(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程朱理学:(北宋)二程(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
↑ ↑
3、相关人物 创立者 集大成者
↓ ↓
陆王心学: (南宋)陆九渊 (明)王守仁(王阳明)
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异端”李贽:⑴批判程朱理学;⑵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⑴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⑵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⑶学术上:“经世致用”。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发明 概况 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 发明:西汉。
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 1、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

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2、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
指南针 发明:战国——司南(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 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技术保证。
火药 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的实践有关。
使用:唐末用于战争。 改变人类作战方式;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印刷术 1、唐:公元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
1、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
起源: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发展: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
汉字演变的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
东晋:“书圣”王羲之,代表作有《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唐代: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②怀素、张旭擅长狂草。
宋朝: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3、绘画
中国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科。
⑴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
⑵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1、《诗经》: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以现实主义为其创作风格,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⑴《风》:是《诗经》的精粹,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⑵《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贵族宴饮时的乐歌。
⑶《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特点为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代表:屈原的《离骚》。
3、汉赋:汉代的一种文体。
4、唐诗
“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狂放炽烈,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诗圣”杜甫:现实主义,诗风忧国忧民。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5、宋词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李清照。
6、元曲: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7、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西游记》(明代,吴承恩)、《红楼梦》(清代,曹雪芹)。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和维新变法思想)
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19世纪四五十年代)
⑴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在广州主持禁烟时,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编译西方书报。编译《四洲志》。
⑵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维新变法思想
⑴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⑵梁启超:发表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⑶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⑷严复:翻译《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共同点: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变法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⑸维新变法的作用:维新变法不仅是一次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二、新文化运动
1、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指导思想(旗帜):科学与民主。
5、主阵地:《新青年》。
6、中心:北京大学。
7、主要内容:
⑴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⑵俄国十月革命后,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
8、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创造条件;
⑴进步性 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③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⑵局限性:全面肯定西方文化,全面否定中国文化。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2、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面的贡献
⑴著书立说:《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⑵展开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
⑶成立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3、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意义
⑴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⑵为中共诞生奠定

思想、干部和阶级基础;
⑶为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位伟人,三大理论,三次巨变
伟人 理论(重要思想) 历史功绩
孙中山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 改革开放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简称三民主义。
2、内容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所主张的社会革命。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
⑴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进步性 ⑵反映资产阶级和中国人民愿望
⑶推动辛亥革命发展
3、评价
⑴没有明确反帝主张
局限性
⑵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4、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突出反满,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 一是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二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 抽象的“自由、平等、博爱”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谋求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
作用: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它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阶段 时期 著作 标志
发端 国民革命时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形成 井冈山
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成熟 延安
时期 《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新发展 新中国
成立后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1、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

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毛泽东思想的发展:⑴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⑵人民民主专政理论;⑶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⑷正确处理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
3、毛泽东思想的影响:⑴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⑵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⑷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
三、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2、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3、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
4、历史意义:⑴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⑵指导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四、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历史意义: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⑵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⑷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仁”与“ 礼”的学说,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被称为“六经”。
2、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3、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老子的思想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 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李悝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5、 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重法、重术、重势的不同学派。战国末期的韩非将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6、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