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版九下《庄子二则混沌之死呆若木鸡》教案4篇

语文版九下《庄子二则混沌之死呆若木鸡》教案4篇

语文版九下《庄子二则混沌之死呆若木鸡》教案4篇
语文版九下《庄子二则混沌之死呆若木鸡》教案4篇

《庄子二则:混沌之死·呆若木鸡》教案1

Ⅰ.课外古诗背诵

【原文】

题画唐寅

秋水接天三万顷,晚山连树一千童。

呼他小艇过湖去,卧看斜阳江上峰。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展示的画面非常生动美妙:秋天的傍晚,浩渺的湖水和辽阔的远天连接在一起,重叠的山峦上是莽莽苍苍的树木,小艇在湖上轻轻地荡漾,人躺卧在艇上凝视着远方,夕阳下的远山,或明或暗,绚丽多彩。这一切构成了幽美的境界,诗情画意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Ⅱ.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攸(shū):<书>极快地。如:倏地。

沌(dùn):混(浑)沌。1.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如:混沌初开。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渻(shěng):古代人名用字。

恃(shì):依赖;倚仗。如:有恃无恐。

二、词语识记

时:常常,时常。

德:恩,恩情。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方:正。

恃:凭着,依靠。

犹:仍然。

应:作出反应。

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

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疾视:怒目而视。

无变:没有反应了。

德:指精神。

异:别的。

应:应战。

反走:转身逃跑。

三、预习效果反馈

1.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相与遇于浑饨之地

②谋报浑沌之德

③方虚骄而恃气

④反走矣

2.翻译句子。

①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②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Ⅲ.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浑沌之死》选自《》。古人把的状态也称作浑沌。文中用“倏”“忽”作为神的名字,意在讽刺。

2.《呆若木鸡》选自《》,现已成为成语,意思是。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一)板书设计

(二)写作特点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两则短文均是寓言,都有一定寓意。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为做事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语言精炼,意境开阔。两则寓言总共不到200字,却写得意境深邃,简洁之至,寥寥数语,把倏、忽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刻画了出来;把斗鸡由骄盛到似木鸡表现了出来。

写作借鉴:两篇文章短小精悍,想象大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该特点在《浑沌之死》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文中“倏”“忽”及“浑沌”的命名,堪称瑰玮奇诡。这是同学们应该学习借鉴的。

三、古文今译

浑沌之死

(原文)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译文)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待他们十分殷切。倏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看、听、吃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死了。

呆若木鸡

(原文)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译文)纪渻子为宣王饲养斗鸡。十天后,宣王问道:“鸡训练完毕了吗?”

纪渻子说:“还不行,它正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

过了十日,宣王又问训练好了没有。纪渻子说:“还不行,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应。”

再过十天,宣王又问,纪渻子说:“还不行,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又过了十天,宣王又问。纪渻子说:“差不多了,即使别的鸡叫,(斗鸡)已经没有任何反应了。”

宣王去看斗鸡的情况,果然就像木头鸡了,可是它的精神全凝聚在内,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看见它转身逃走了。

四、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1.《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庄子用“倏”“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2.《呆若木鸡》如何理解?

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Ⅳ.当堂练习

1.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好心办坏事的情况。

2.说说“呆若木鸡”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

教学后记:

《庄子》二则

Ⅰ.课外古诗背诵

【原文】

题画唐寅

秋水接天三万顷,晚山连树一千童。

呼他小艇过湖去,卧看斜阳江上峰。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展示的画面非常生动美妙:秋天的傍晚,浩渺的湖水和辽阔的远天连接在一起,重叠的山峦上是莽莽苍苍的树木,小艇在湖上轻轻地荡漾,人躺卧在艇上凝视着远方,夕阳下的远山,或明或暗,绚丽多彩。这一切构成了幽美的境界,诗情画意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Ⅱ.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攸(shū):<书>极快地。如:倏地。

沌(dùn):混(浑)沌。1.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如:混沌初开。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渻(shěng):古代人名用字。

恃(shì):依赖;倚仗。如:有恃无恐。

二、词语识记

时:常常,时常。

德:恩,恩情。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方:正。

恃:凭着,依靠。

犹:仍然。

应:作出反应。

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

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疾视:怒目而视。

无变:没有反应了。

德:指精神。

异:别的。

应:应战。

反走:转身逃跑。

三、预习效果反馈

1.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相与遇于浑饨之地

②谋报浑沌之德

③方虚骄而恃气

④反走矣

2.翻译句子。

①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②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Ⅲ.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浑沌之死》选自《》。古人把的状态也称作浑沌。文中用

“倏”“忽”作为神的名字,意在讽刺。

2.《呆若木鸡》选自《》,现已成为成语,意思是。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一)板书设计

(二)写作特点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两则短文均是寓言,都有一定寓意。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为做事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语言精炼,意境开阔。两则寓言总共不到200字,却写得意境深邃,简洁之至,寥寥数语,把倏、忽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刻画了出来;把斗鸡由骄盛到似木鸡表现了出来。

写作借鉴:两篇文章短小精悍,想象大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该特点在《浑沌之死》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文中“倏”“忽”及“浑沌”的命名,堪称瑰玮奇诡。这是同学们应该学习借鉴的。

三、古文今译

浑沌之死

(原文)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译文)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

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待他们十分殷切。倏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看、听、吃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死了。

呆若木鸡

(原文)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译文)纪渻子为宣王饲养斗鸡。十天后,宣王问道:“鸡训练完毕了吗?”

纪渻子说:“还不行,它正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

过了十日,宣王又问训练好了没有。纪渻子说:“还不行,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应。”

再过十天,宣王又问,纪渻子说:“还不行,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又过了十天,宣王又问。纪渻子说:“差不多了,即使别的鸡叫,(斗鸡)已经没有任何反应了。”

宣王去看斗鸡的情况,果然就像木头鸡了,可是它的精神全凝聚在内,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看见它转身逃走了。

四、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1.《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庄子用“倏”“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2.《呆若木鸡》如何理解?

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Ⅳ.当堂练习

1.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好心办坏事的情况。

2.说说“呆若木鸡”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

《庄子二则:混沌之死·呆若木鸡》教案2

作者: 加入日期:08-03-01

.《庄子》二则

教学目的

1.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2.体会课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

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整体感悟

1.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

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

《呆若木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开端——养斗鸡。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

(2)结构图

┏开端:浑沌待倏、忽甚善┓

浑沌之死┫发展:倏忽为报恩,为开七窍┣好心办坏事

┗结局: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

┏开端→为王养斗鸡

┃┏方虚骄而恃气;犹应响影┓

呆若木鸡┫发展→┫疾视而盛气┣精神内敛

┃┗鸡虽有鸣,已无变┛

┗结局→呆若木鸡,德全,无敢应者

2. .《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3.《呆若木鸡》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三、问题探究

1.“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了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统一,提倡有新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2. 纪渻子养的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明确】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3.你知道《庄子》中有哪些成语?

【明确】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挡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

4.写作特点分析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浑沌之死》中,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像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

(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庄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写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呆若木鸡》在写法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四、课文翻译

《浑沌之死》

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他们非常殷勤。倏与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以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就死去了。

《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还虚浮骄矜,自大得不得了。”又过了10天,王又来问,纪渻子回答说:“还不行,它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又过了10天,周宣王又来问,纪渻子说:“还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来问,这回纪渻子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在它面前打鸣,它也无动于衷,看上去呆头呆脑,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看见它掉头就跑。”

五、小结(揭示强调寓意)

《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

《呆若木鸡》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训练斗鸡,比喻只有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方为竞争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竞争中战无不胜的道理。

《庄子二则:混沌之死·呆若木鸡》教案3

作者: 加入日期:08-03-01

《庄子》二则

教学目的:

1、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

2、借鉴两篇教学设计>文章短小精悍,想象大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生字识记

倏(shū):<书>极快地。如:倏地。

沌(dùn):混(浑)沌。

(1)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如:混沌初开。

(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渻(shěng):古代人名用字。

恃(shì):依赖;倚仗。如:有恃无恐。

二、词语识记

时:常常,时常。德:恩,恩情。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方:正。恃:凭着,依靠。

犹:仍然。应:作出反应。

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疾视:怒目而视。无变:没有反应了。

德:指精神。异:别的。

应:应战。反走:转身逃跑。

三、古文今译

浑沌之死

(原文)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译文)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待他们十分殷切。倏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看、听、吃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死了。

呆若木鸡

(原文)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译文)纪渻子为宣王饲养斗鸡。十天后,宣王问道:“鸡训练完毕了吗?”

纪渻子说:“还不行,它正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

过了十日,宣王又问训练好了没有。纪渻子说:“还不行,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应。”

再过十天,宣王又问,纪渻子说:“还不行,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又过了十天,宣王又问。纪渻子说:“差不多了,即使别的鸡叫,(斗鸡)已经没有任何反应了。”

宣王去看斗鸡的情况,果然就像木头鸡了,可是它的精神全凝聚在内,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看见它转身逃走了。

四、把握教学设计>文章内容

1. 《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庄子用“倏”“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2. 《呆若木鸡》如何理解?

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3. 板书教学设计>设计

4. 写作特点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两则短文均是寓言,都有一定寓意。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为做事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语言精炼,意境开阔。两则寓言总共不到200字,却写得意境深邃,简洁之至,寥寥数语,把倏、忽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刻画了出来;把斗鸡由骄盛到似木鸡表现了出来。

写作借鉴:两篇教学设计>文章短小精悍,想象大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该特点在《浑沌之死》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文中“倏”“忽”及“浑沌”的命名,堪称瑰玮奇诡。这是同学们应该学习借鉴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