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默顿与中层理论的素材

关于默顿与中层理论的素材

关于默顿与中层理论的素材
关于默顿与中层理论的素材

关于默顿与中层理论的素材

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层理论的倡导者,默顿提出了中层理论的使命:指导经验探索,弥补宏观社会理论与微观社会现象的鸿沟。后两者存在明显缺陷而使人们难以有效理解社会。社会系统一般理论过于宏大,远离特定社会行为、社会组织、社会变迁,难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而特定事件详尽描述又缺乏理论指导和整体性的概括。

社会科学的中层理论萌芽可以从自然科学中寻找,比如波义耳的大气压学说,吉伯特的磁学,它们构成了物理学一般理论,却归属于物理学体系并能对特定的无力现象进行解释。社会学中也有这样的理论如参照群体、相对剥夺理论、角色丛理论等。

在“概说”中默顿以角色丛理论为例提出中层理论二特点,一是从现象观察入手形成设想,提出一系列需要研究的问题(社会结构如何安排角色丛功能,社会如何秩序化);二是中层理论与一般理论体系不矛盾,并与某一派别观点相吻合,所以中层理论能够从一些概念和现象入手,推导出一系列理论问题,解释社会,指导人们行动。

社会需要形成宏大理论体系的要求是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受哲学和物理学高度综合学科体系的影响,社会学家们自孔德、斯宾塞以来就有了构造综合理论体系的信念,并在信念之下作出了努力。只是他们对科学存在一定的理解误差,默顿指出这些误解包括:一、假定思想体系可以积累大量基础观察经验之前得到充分发展。二、认为所有学科与物理学科具有历史同时代性。三、社会学家错误理解物理学实际理论状况。只是这些理解误差和创建综合理论体系的欠缺,社会学家的信念也只是一种尚未成熟的启示性信念而已。另一方面,社会学面临受众群体需要和解决问题的急切期待。这种功利性压力催长了人们对综合理论体系包治百病的期许。可实际上社会学还没有达到足够的知识积累和技能储备,所以构造宏观理论体系虽然必需,但是还为时尚早。只有侧重中层理论研究社会学才可能取得进步。

“对中层理论的反应取决于社会学家们各自的工作类型。”学术观点的分期可能会变成社会学家对地位的争夺,带有选择性的阅读及批评五一阻碍社会学发展。好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赞成中层理论这一研究主张。培根、米尔、刘易斯、曼海姆、基斯伯格,尤其是20世纪40年代末经默顿进一步倡导之后,人们才更多认识其价值。

否定中层理论的声音主要来自比斯塔特、达伦多夫和一些苏联社会学者,在分析了他们否定原因之后,默顿一一做了回应:这些否定之声其实并没有对中层理论研究予以完整理解。中层理论研究并非学术抱负渺小和标新立异,中层理论既不仅是经验上的概括也不是不

需要经验资料做基础,更不是将社会学分裂成若干互不相关部分的具体理论。这些反对之声不过未能充分理解中场理论罢了。所以在总结与回顾中默顿不得不清晰列出中层理论研究主义的八个方面以促进人们理解。

显功能与隐功能

在社会学功能分析领域里,功能的概念和相关术语常混淆,由此默顿提出要先对功能概念使用加以限制,同时分清主观范畴意向与客观范畴的后果,以往流行的功能主义观点有三个错误假定:第一,“功能一体”假设,认为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具有高度整合性,每一事项或部分都承担特定的功能。默顿指出,这样的假定违反事实,社会习俗或情操对某些团体可能具有功能,而对其他团体则可能有反功能。他举了宗教分裂社会的例子来批驳此假设。第二是反功能假设,认为所有标准化的社会或文化形式都具有正功能。默顿则强调功能的净均衡,提出避免功能分析集中于正面功能的观点。第三是不可或缺型假设,认为某些事项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或履行这功能的社会或文化事项不可或缺。既然如此那功能选择、功能替代、功能对等又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功能需要是经验性和多样性的,泛功能假设存在问题,默顿借用巫术的例子来说明巫术行为有功能,但它经受不住实际的考验,忽略了这些行为有时可能取代了其他有效的途径。

默顿不赞成以意识形态来批评某一社会理论,所以在简单分析针对功能分析两种迥异的意识形态观点之后,他强调功能分析如物理科学一样是中立的。

社会学功能分析程序与概念杂乱无章,没有形成完备的逻辑程序,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范式。范式是指一整套严格的分析研究程序。范式的作用主要是确立明确清晰的假设、概念及命题,提供简约、准确和规范化的语言。为此默顿从十一点提出了社会学功能分析范式。通过这些来确定了范式的目的:“一、引导适当的功能分析,二、范式直接探讨功能分析基本假设重要与否,三、范式使社会学家重视功能的科学、政治、意识形态含义”。

较早一些社会学家如涂尔干,还有米尔斯等已经有过对社会行为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区分,只是没有明确提出显隐功能的概念。默顿认为这样的区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它可以对似乎不合理的社会模式分析起澄清作用,如迷信,通过显隐功能分析我们就知道它不仅是种“非理性、传统惰性”还具有维系团体增进认同感作用。第二,使研究伸展到理论方面,梅奥实验的例子就给我们开启了非正式组织的理论研究。第三,隐性功能发现表明社会学知识重大进步(维布伦炫耀消费不是为了显示优良品质而是较高社会地位的象征)。第四,避免以朴素的道德判断来代替社会学分析。默顿花了很大篇幅用政党机关来说明此。以道德判断来看政党机关被认为玩“政治勾当”,是“恶劣的,令人不快的”。但默顿还分析了政党机关

对“被剥夺阶级”和企业的作用。对前者来说,政党机关增进了私人间联系,促进互助,并给劣势者提供了社会流动途径;对后者来说,政党机关给企业提供了谋利的政治特权。正是这些潜功能存在,使政党这一社会结构很难被撤销。

默顿对功能分析怀着非常大的期望,他希望经过持续不断的理论澄清和经验积累使功能分析在社会学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社会学理论和经验研究的相互作用

社会学理论对经验研究的影响:

默顿将社会学理论归结为六项连接在一起的工作。第一项是方法论,社会学之所以要不厌其烦地进行方法论探讨,明确科学程序的逻辑,是因为社会学并未发育到成熟地步,需要日积月累并利用科学程序逻辑来缩小方法论抱负和实际社会学成就间的鸿沟。第二项是一般社会学取向,它涉及到广泛的公设,为经验研究提供最广阔的框架,并作为假设的策源地,帮助人们重新进行经验概括,发展具体的相关联的假设。第三项是社会学概念分析,概念的澄清,不但让人们明白概念之下资料的性质还能破解概念对思想行为的制约作用,帮助人们发现忽略的因素。另一方面可为社会资料建立可观察指标。第四项,事后社会学解释往往与事实存在谬误,所以默顿强调解释要有预见性,而社会学理论就承担了这样的作用。第五项是社会理论对经验研究的指导作用。第六项是理论追求精确性和发挥社会学想象力的协调统一,并要对假设和假设理论基础进行正确推导和整理,以促进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的共同发展。

经验研究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作用:

经验研究并不只是肯定或否定假设这么简单,它有助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并发挥四种主要功能——默顿称之为引出理论、重整理论、调整理论、澄清理论。

引出理论。通过始料未及、异乎寻常和对总体有重要意义的资料,可以扩展出新的理论和探索方向。克拉夫镇少年对儿童的照顾这个出乎意料的事实发展了这样的理论:社会知觉是社会结构的产物。

重整理论。对忽略的事实进行反复观察,引入新的变量可改造原有的概念体系,比如在艰难情况下巫术的运用,比如公共宣传中用行动做宣传可获得较高的信任度。对这些忽略事实的重新观察和理解重整了以往存在的理论。

调整理论(形成新的理论兴趣中心)。因为新的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出现,有利于形成、汇集、调配更多的资料。这样兴趣中心随资料发生转移,并对原有理论进行调整。

澄清理论。通过经验研究将原先的理论体的概念体系和研究假设做进一步的明确,使之更科学完善。

默顿,R.K.

Robert King Merton (1910~)

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生平与著作1910年7月5日出生于美国费城的一个工人家庭。1931年获坦普尔大学学士学位。后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师从社会学家P.A.索罗金、T.帕森斯和科学史家G.A.L.萨尔顿,1936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3年。1939~1941年在图雷因大学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和社会学系主任。1941年后到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任副教授、教授(1947),吉丁斯讲座教授(1963)。曾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理事(1952~1975),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副所长,美国哲学、社会学、社会研究协会会员和主席(1968),东方社会学会主席(1969),美国科学院院士,科学社会学研究会主席(1975),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著作有:《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1938)、《大众见解》(1946)、《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1949)、《站在巨人的肩上》(1965)、《理论社会学》(1967)、《科学社会学》(1973),以及与他人合著的《住房的社会政策与社会研究》(1951)、《官僚制文选》(1952)、《现代社会学》(1959)、《建立科学评价体系》(1978)等。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默顿吸收了B.K.马林诺夫斯基在社会人类学中所倡导的功能主义思想和?.迪尔凯姆等人对社会进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他的结构功能理论。他把社会看作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一个结构系统,各部分之间依某种相对稳定的形式结成一定的关系,这些关系表现为功能并对社会现象有决定性影响。默顿所发展的结构功能分析方法被人称为经验功能主义,它有3个特点:①把结果层次的功能分析转变为方法层次的功能分析;②把功能分析中理性主义的、抽象的方法转变为更具经验性的中层理论指导的方法;③把社会的静止图景转变为动态图景。

默顿还提出了对社会进行功能分析的范式,包括11个方面:①确定具有功能的各个社会要素(如角色、制度、组织等);②主观意图(动机、目的)的前因后果;③社会结构运行的客观效果,并要区分正功能与负功能、显功能与潜功能;④功能所影响的各个部分;⑤功能必要条件;⑥满足功能的机制;⑦功能替代;⑧结构约束条件;⑨社会动态过程与社会变迁;⑩通过比较研究证实功能分析结论; 意识形态对功能分析的影响。正功能与负功能

是指社会结构要素及其关系对于社会调整与社会适应是起帮助作用还是削弱作用;显功能是被社会系统内的参与者所认识到的并有意造成的客观作用,潜功能不是由社会成员有意造成并未被认识到的客观作用;功能替代是指某一结构组成部分可以具有多种功能,而同一功能也可由系统的不同部分所实现。

中层理论在社会学研究中,默顿反对狭隘经验主义或实用经验主义和抽象理论化的倾向。他对帕森斯的抽象化倾向也持批判态度,指出这种一体的、全面指导性的理论与所观察到的具体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相去甚远,缺乏实际指导意义。默顿不反对把建立一整套全面的社会学理论作为社会学的终极战略目标,但他认为现阶段还不够成熟,还有很多准备性的经验研究工作要做,现在就期望建立广泛并有效的全面理论,只能把学科发展引入歧途。为此他提出了与当代社会学相适应的理论目标,即作为战术目标的具体形式的中层理论概念。认为它能够解释社会现象中的有限部分,并在有限概念范围内适用。典型的中层理论主要包括角色冲突、参照群体、社会调适性、规范的形成、异常行为与社会控制等。

科学社会学思想默顿是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早期研究的重点是外部社会环境对科学的影响。他考察了17世纪英国的情况,得出了两个假说:①新教(尤其是清教)伦理精神的潜功能促进了科学的兴起;②经济、军事和技术的需要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后期他转而对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科学内部的社会现象的研究,讨论了科学精神气质与科学共同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科学精神由客观性和创造性两个价值标准来表现,从中又产生出构成科学共同体社会结构的规范标准:普遍性、共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性。默顿认为科学共同体还有自己的组织结构。他区分了科学的交流、评价、防范和奖励系统,研究了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分层及马太效应(科学家的名望越高,越容易获得更好的研究条件,也就可以得到更高的名望)。他认为,科学内部社会系统既不能脱离整个社会环境,又应该有相对的自主性,这是科学的认知结构所提出的要求。

学术影响默顿是继帕森斯之后结构功能主义的又一位杰出代表,他在批判帕森斯的理论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经验功能主义,被L.A.科瑟尔等人誉为最精致圆熟的功能主义;他的中层理论在理论框架与经验研究之间和认识意义与实践意义之间架起了桥梁,并把以前认为是毫无联系的一些实际研究方向沟通起来,为社会学各种理论方法派别提供了一个相互汇合的基础;他的科学社会学思想为该分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运用负功能和功能替代的观点对官僚机制的研究,对作为社会组织重要因素的职业问题,特别是对医学教育的社会学研究,以及根据社会的结构分析对社会失范与异常行为等问题的探讨,在学术界颇有影响。

默顿与社会学中层理论

摘要:社会学诞生之后,学科内部围绕纯粹学理与政策应用之间关系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孔德虽然致力于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应用化事业”,但其空想色彩极其浓厚的社会改造理论最终被社会搁置,他自己也在穷困潦倒中结束了他的人生。早期的其他社会学家虽然在社会学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从总体上看理论思辩与实践指导之间仍然存在明确的鸿沟;直至默顿明确提出社会学的“中层理论”概念之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本文将围绕“中层理论”理念对默顿的理论创新过程进行考察分析。

关键词:默顿中层理论结构功能主义越轨理论创新

前言:默顿是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他超越帕森斯的宏大理论范式,开创了该理论流派的“中层”传统,成为二战以来世界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所谓“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抽象综合性理论同具体经验性命题两者之间的一种理论;其宗旨在于架设一条社会理论“实用化”的桥梁,指导人类的经验实践特别是调查。默顿开创的中层理论范式充分体现了他的理论创新能力,该理论的提出和应用已经显现出其学术价值,而针对本创新过程的相关描述和考察并不多见,在此将作以大概的梳理。

一、中层理论的提出。在默顿之前,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居于本学科的主流地位,帕森斯成为该流派的集大成者,他坚持社会秩序和稳定结构学说,将人类社会看作一个有机体,企图将人的一切行为和所有社会现象都纳入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框架中。正是由于这种理论抱负促使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宏观色彩,抽象的模式化理论解释简化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也削弱了该理论的说服力。默顿在自己的学习和学术研究过程中不断感受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范式的不足,但又对这种分析框架抱有一定的信心,于是他开辟了一条具有折中主义特点的学术创新之路,即探索更能解释社会具体现象的理论体系。

默顿认为帕森斯的抽象统一理论“缺乏必要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基础,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1[1][1]”,因此现代社会学的主要任务社会是“发展具体的、适用于有限数据的理论2[2][2]”,在这样的反思之下,默顿提出了自己的“中层理论”。该理论仍然属于功能论的范畴,但它是一种脱离抽象层次而力图接近经验事实的功能论,它强调假定和逻辑推导,承认知识体系的不完备性;同时也指出了其与经验研究的区别:本身不是经验研究但可以为经验研究制定一套功能分析方案。反思默顿提出中层理论的过程,他对理论解释力的重视和对社会现象的敏感性是其创新的动力源泉,也是他进行大胆开拓的勇气“催发器”。

二、中层理论的分析范例。前面已经提到“中层理论”的经验性和实用性特点,那么这

种特点是如何得到体现的呢?我们可以结合一个案例来进行分析。默顿关于越轨理论的一篇文章《服从、偏离和机会结构》是他的成名作,中层理论在本文中得到较好应用,整体论述都一改传统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宏大色彩,而更多地结合人的生活经验和具体行为来进行理论梳理和阐释。

默顿在对越轨行为的研究中首先从两个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其中一个视角是社会,他指出美国社会文化规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成功,而成功的标准主要是金钱;另一个视角是个人,他指出社会提供的目标与手段是外在的,各个人适应的情况并不一样,这就形成了“文化所诱发的过高愿望同阻止这些愿望实现的社会结构型障碍之间3[3][3]”的断裂;个人适应这种断裂采取了五种不同的方式:遵从、创新、仪式主义、隐退主义和反叛。由此默顿得出结论——文化生产目标,社会结构决定到达目标的手段,取得成就目标的合法机会不能同等地分配给每个人,如果一个人接受了社会倡导的成就目标而又缺乏合法的手段,就会发生失范与发生各种形式的越轨行为。它指出:社会结构“对社会中某些人施加一种确定的压力,使其成为不遵从者,而不是成为遵从者”4[4][4]。

沿着以上的理论分析,默顿提醒人们应当在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许可范围内提出目的和实现这些目的;“社会地位的分配”应当保证社会每一个层次的人们都能得到奖励,否则可能发生反社会行为。

从以上介绍的越轨理论框架可以看出默顿提倡的“中层理论”精神:首先,该理论的基本预设是人们可以亲身感受的,宋林飞教授在其著作中明确承认这一点:“据我在加拿大和美国的生活和观察来看,默顿的这个观点很深刻,完全符合西方社会的事实5[5][5]”,既然一个外国人都能够存在这样感受,我相信在美国人眼中,该理论预设更是成立的。其次,该理论的逻辑演绎是经验性的和可检验的,个人适应社会的五种反应作为日常知识识而出现,能鲜活地说明越轨行为产生的行为逻辑基础,这种由一般假定向结论的过度十分自然,截然不同于抽象理论的空洞说教。最后,该理论的结论与建议部分是务实而明确的,默顿从对个人的劝导和对社会制度制定者的提醒两个方面入手,分别提出了改良社会和减少越轨行为的一般原则;虽然不乏一般性的倡导,但却充分体现了中层理论的具体应用价值。通过这些方面,默顿的中层理论具有了崭新的应用特点。

三、中层理论的学术价值。默顿提出中层理论之后,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流派得到发展,为坚持该核心思想的学者提供了学术争鸣的有力武器;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学作为一门学

科在整体上的进步。20世纪60年代之后,虽然各种社会学思想彼此起伏,但结构功能主义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之一,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一改传统的抽象宏大特色,而具有了对具体社会现象的解释力;同时也增强了其吸收其他学术观点的能力,具有了融合经验事实和抽象概念的强大潜力。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许多社会学家开始了新一轮对理论的综合尝试,即在宏观与微观之间、结构与行动之间、概念与事实之间寻找社会学理论的结合点;比如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科尔曼的新综合理论、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理论、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等。但不可否认的是,默顿的中层理论对他们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正是默顿的“理论追求”启动了一个学科的发展新趋势,其学术理论价值自然得到举世公认,一位学者说:“如果社会学设立诺贝尔奖,那么最应该获此殊荣的人非默顿莫属”。

小结与启示:创新作为科学进步的主要动力,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也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而且在两个领域中的价值和作用具有极强的相通性。可以相信的是:爱因斯坦与默顿的的理论敏感来自同一种心理素质,那就是对自然或社会客观现象的好奇和寻找背后“为什么”的强烈诉求;虽然他们所要解释的对象大相径庭,但寻找答案的思维道路却是相同的。当各种学科发展到当今的成熟时代之后,理论家与科学家所面对的话题已经具有了很强的隐蔽和复杂性,任何新的理论建构或突破都需要发挥无限的学术想象力和持之以恒的经验工作;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具有的一种素质就是科学创新精神,只有科学创新精神才能培养研究者的学术敏感性,也才能指引我们在不懈地努力中达到各自的目标。

科技哲学思维作为一种学术创新的潜在素质,对各个领域的研究者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我国当前学科界限分明的情况下,狭隘的知识面成为制约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普及科技哲学知识弥补各个领域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缺陷已经受到教育部门和很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创新思维是认知哲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普及科技哲学知识逐渐培养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不失为一条捷径;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多学科学生“共组大课堂”的固有问题,特别是案例人物的选取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过于专业化的理论创新过程陈述不仅不能启发其他领域同学的思维,甚至可能导致一些同学的逆反,失去对公共课程的兴趣。所以说,创新思维作为一种公共诉求是没有争议的,但培养这种思维的途径却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应当成为本课程创新的核心“考虑点”。

参考文献: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 [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贾春增:西方社会学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侯钧生等: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R.K.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R.K.默顿:服从、偏离和机会结构,《美国社会学评论》第三卷。

杨淑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兼论全面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2005-11-18

中层理论(medium-range theory)

?作者: admin

?发布时间: 2010-07-05 17:12:53

中层理论一译中观理论,是西方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的一种有关社会科学研究层次的理论,主张社会政治研究应注重发展处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间层次的理论。

“中层理论”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R.默顿在《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1949)中首先提出的。默顿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进行反思,认为完整而庞大的理论体系正在遇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将被逐渐成熟起来的经验科学所取代。所谓中层理论,就是一组相互之间具有逻辑关系的表述,从这种表述中可以得出经验上的规律性,它是介于小范围的工作假设和试图说明一切社会现象的总体理论之间的设想,这些设想可以归结为一系列可由经验调查加以证实的命题或假设。中层理论介于社会系统的一般理论和对细节的详尽描述之间。社会系统的一般理论由于原理特定类型的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而难以解释所观察到的事物,而对细节的详尽描述则完全缺乏一般性的概括。中层理论虽然也涉及抽象,但这些抽象是与观察到的资料密切相关的,是结合在允许进行经验检验的命题之中的。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研究,迪尔凯姆的自杀研究,以及默顿本人提出的角色丛理论和失范理论,都是中层理论的范例。阶级动力论、群体压力论、权力流动论、人际关系论等,也都是中层理论所关注的对象。

政治学研究中的中层理论既得益于默顿等社会学家的启示,也与政治学者们对政治理论发展的反思尤其是对传统宏观政治理论和行为主义微观政治理论的不满密切相关。西方政治研究在传统上是一种典型的宏观理论,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霍布斯、洛克、卢梭、孟德斯鸠、密尔等古典作家都力图通过对人性、社会、国家、政府、法律的分析,构建一种系统而完整的政治理论体系。当代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反其道而行之,主张通过实证研究、经验分析去研究那些可观察到的政治行为。中层理论的倡导者则认为,古典政治学中的宏观研究和当代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微观研究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前者失之空乏而缺乏精确性与操作性,后者失之琐碎而缺乏普遍性与实用性。他们提出政治学研究应当努力发展介于宏观理

论与微观理论之间的中层理论,既关注一般社会政治问题,又能提出切实可行的理论假设,既有价值取向的指导,又有事实证据的支持。6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研究中盛行的政策研究、决策分析、政治文化论、政治社会化、多元论、团体理论、社会发展理论,均属中层理论的范畴。

默顿和他的“中层理论”----作者:吴飞

清晨的阳光原来是如此瑰丽,阳光照在雪地上,泛出金黄色的光,我似乎坐拥金城了。门前如厚毡般的雪地里,只有一排野兔的脚印,一条枯枝努力从雪堆里钻出半个脑袋。两棵高大的树,披着厚厚的雪衣,将光秃秃的枝丫伸向天际,是想迎接那温暖的朝阳吗?

这几日,在认真地读R. B. Merton的 On Theorrtical Sociolgy,这本书其实说是他的名著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的一部分。这是前几日在旧书店里看到的,没有思考就买下来了。 R. B. Merton的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已经有中译本了,记得是译林出版社的译本,厚厚的一本,但读起来比读英文的还要困难。所以,当时并没有全部读完,不过重点阅读了那本书的第一章以及他与拉扎斯菲尔德(P. F. Lazarsfeld)合写的一章。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这本书1949年初版以后,便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著作和重要理论源头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为社会科学家和研究者广泛阅读。默顿在这本书中探讨了理论社会学、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研究、知识社会学与大众传播研究及科学社会学研究等四个方面的理论问题,提出了“参考群体”、“自证预言”、“中层理论”、“越轨的失范理论”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概念,并强调了在功能分析中区分负功能和正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等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了一整套功能分析的范式,系统地奠定了功能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默顿的“中层理论”(Theories of the Middle Range)是对当时T·帕森斯所倡导的“宏大理论”(grand theory)的一种反动。默顿认为,那些热衷于大理论的人对科学存在着误解。第一个误解是,他们认为思想体系在进行大量的基础观察之前就能有效地确立起来。第二个误解是,认为所有科学都具有发展的同步性。他说,其实,现在还不能出现社会学中的爱因斯坦,因为还没有它的开普勒,更不用说牛顿、拉普拉斯、吉布斯、麦克斯韦尔或普朗克。第三个误解是,社会学家们有时错误地估计了物理学理论的实际状况。即至今物理学家们也没有建立起一个无所不包的理论体系。(R. B. Merton,On Theorrtical Sociolgy,P46-48)是以默顿指出,社会学理论要有重大发展,第一步就是先要发展能接受

经验验证的假设基础上的具体理论,然后才可以形成综合性的概念框架,而不应急于直接建立宏观大理论。他说,社会学只有(但不是唯一)注重发展中层理论,它才会前进,而如果一味地建立整体的社会学体系,它只会停滞不前。

那么什么是中层理论呢?在我看来,说明白了,也并不是一个什么复杂的东西,默顿指的是那种是介于抽象的统一性理论和具体的经验性描述两者之间的一种理论(what I have called theories of the middle range: theories that lie betmwwn the minor but necessary working hypotheses that evolved in abundance during the day-by-day routine of research, and the all-inclusive speculations systematic efforts to develop a unified theory that explain all the observed uniformaities of social behavior,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change)(p39),其基本特征有:(1)它主要用于指导经验研究,且根据这一理论是可以通过经验加以验证的。如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冲突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等等。(2)它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一般由几组有限的假定组成,且通过逻辑推导可以从这些假定中产生出能够接受经验调查证实的具体假设。(3)它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之中去,成为社会学思想体系的一部分。(4)它能区分出微观社会学问题与宏观社会学问题,从而划清微观与宏观问题的界限。(5)它承传了早期社会学家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建构策略,是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6)它没有认定自己可以对当今一切紧迫的实际问题提出理论解决的终极办法,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为我们指明了未知的或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有学者认为,“中层理论”仍然属于功能论的范畴,但它是一种脱离抽象层次而力图接近经验事实的功能论,它强调假定和逻辑推导,承认知识体系的不完备性;同时也指出了其与经验研究的区别:本身不是经验研究但可以为经验研究制定一套功能分析方案。

在我看来,传播学研究中一直有着重视中层理论研究的传统,如拉扎斯菲尔德、罗杰斯以及波兹曼等人的研究大体可以视为中层理论的实践者。在我看来,陈韬文老师、潘老师、李金铨老师的研究也似乎有着同样的追求。我自己也是赞成这一研究取向的,并且也在努力实践着。但中层理论的抽象也是相当有难度的,毕竟如何抽象?层次和程度如何把握?“用怎样的概念体系来建构?对我来说,仍然有着相当的难度。

这又让我想起了吉登斯的一段话,那是我多年前看到的一篇文章中说的。他说道,从逻辑上讲,不管是中层理论或是其它理论,我对“理论建构(theory building)”这个概念以及社会学理论的首要关注点应该是社会世界的一般建构的观点有许多保留。“理论建构”带有经过精心思考抽象而来的假想成分,它与经验观察的累积相关。其得出的结论在多大程度

上是正确的很值得人们怀疑,即使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是如此,而只假设它与社会科学有密切关系是幼稚的。这部分原因是由于对各种变量影响因素的控制、对观察的可重复性等传统难题的把握。但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科学对人类活动意义的分析存在着反思性关系。除了那些仅限于对过去作应用研究的人以外,对社会进行一般化抽象研究的社会学观察者,如果他们确实有兴趣或创造性, 就有可能被“非专业行动者”(lay actor)所了解,甚至可能会改变他周围最初的环境条件。更有甚者,对社会生活的大量预测并不要求观察者为了解释它而去引用什么新知识,通过推理(通常以想当然的惯例形式)而产生的这种预测,会让行动人应用到他们自己的行为当中去。在社会科学里,概念创新(conceptualinnovation)(与经验研究相伴)至少与有创意的理论解释一样重要。因为这种概念的创新开辟了看问题的新维度,这不是"非专业行动者"在观察问题时所能够采用的,它能揭示出一套既定制度所从未被怀疑过的方面,并表现了其各种潜力所在。

写到这里时,忽然觉察到门前的阳光已经从金黄色变成了白色了,冷冷的光里,是大师逼视的眼神吗?不愿多想,就此打住。呵呵。

附录:默顿生平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和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1910年7月4日出生于美国费城南部的一个平民家庭。1931年获坦普尔(temple)大学学士学位,尔后进入享誉世界的哈佛大学,师从著名社会学家p.a.索罗金、t.帕森斯和科学史家g.a.l.萨尔顿。1936年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3年。1939年至1941年间在图兰恩(tulane)大学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和社会学系主任。1941年默顿去了哥伦比亚大学,在那里度过了他此后全部的社会学生涯,并先后担任过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系主任、应用社会研究所副所长、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1956-1957)、美国东部社会学协会主席(1968-1969)、美国科学社会学研究会主席(1975-1976)、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1975)等职。197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退休并荣膺特殊服务教授和荣誉退休教授。2003年2月23日在纽约逝世,享年92岁。默顿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他的贡献决不仅限于科学社会学方面。他研究过大众媒介的作用,社会结构与动乱,不轨行为与犯罪,种族主义,历史的社会视角……他以前的学生,现任哥大教务长J. R.科尔说,假如社会学也有诺贝尔奖,默顿必定得奖。

透过默顿_失范理论_看当代中国社会失范现象(1)

3.如何处理与民众的关系 美军认为,在进行反叛乱作战时,必然要面临同大量平民密 切交往的问题,与这些平民交往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反叛乱作 战的实施和效果。反叛乱作战胜负的标准就是民众对政府的认 同感。只有有效保护平民安全,恢复基本生活、建立有效地安全 保障机制,才能最大限度赢得人民支持,孤立反叛分子。当然这 其中可能更多涉及非军事行动。 4.网络战 该条令对于如何应对信息时代叛乱分子提出了建议,认为现 代的叛乱分子懂得使用因特网来发布招募和转移信息。为此,不 能将反叛乱作战理论仅仅局限于军事行动上,新型的网络战同样 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在现行的国际机制下,叛乱分子取得传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可能性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总体仍在可控范围。但是对于一些破 坏信息资源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恶性计算机病毒、卫星信 号干扰器材等,叛乱分子得到,还是比较容易的,特别时计算机病 毒和恶意程序。 因此,美军对于与反叛乱有关的网络战的重视程度也是比较 高的。 四、对我军的启示 如何更好地应对今后可能发生地类似事件,美军的反叛乱作 战给予我们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反叛乱作战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说自从有了对于原始社会 族群权利的争夺,就已经开始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形式和手 段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如何更为有效地维护政权稳定,打击叛乱 势力,无论是美国,还是我国,都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注释: 宫旭平,董鸿宾.简析美军新版《反叛乱》条令.外国军事学术.2007(7) .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美军的反叛乱作战主要是指在国外进行的,即在美国领土之外 的别国进行作战。对我军而言,主要是维护我国自身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打击境内叛 乱势力, 维护国家统一。

失范的三维分析模型

失范的三维分析模型 朱力 2012-10-25 15:48:51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南京)2006年4期第118~123页【作者简介】朱力,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南京210093 【内容提要】类型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解释事物的基本方式。由于对失范的类型分析有利于把握失范的特征和对失范进行深入分析,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价值、规范、行为三个维度的分析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发现其中有既符合理论逻辑,又符合经验事实的失范类型。 【关键词】失范/类型分析/三维视角 类型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解释事物的基本方式。亚历山大(Alexander)认为,人们之所以常常采用类型化方式来解释世界是“因为他们充分期望每一个新的印象都将是他已经发展起来的对世界所作的理解的一个类型。这种类型化方式不仅仅是在传统的总体水平上起作用。即使当我们遭遇到某些新的和令人激动的事物时我们也期望这种新的特性和令人激动的特性是可以被理解的:它将被我们在我们已拥有的参考词汇范围之内所认识。我们无法将自己从我们的分类系统中剥离出来”①。尽管我们力图将遇到的所有事物都概括到我们已有的分析框架中去,但真实的事物每每不同,我们总会遇到一些用现有的分析系统无法涵盖的新事物及其新性质,这时我们需要创造一些新的范畴或类型来标示它们。类型分析是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将研究对象化繁为简,清晰地把握事物的特征。我们应用这一方法,可对纷繁复杂的失范进行梳理,进行深入分析。类型分析只是一种失范

行为的形式分析,不能替代原因分析。它必须与因果分析结合起来,才更具解释力。 一、以往失范的分类 高兆明以不同社会背景下失范的社会性质为标准将失范分为:“(1)常态下的社会失范,其所赖以形成的那个社会生活方式在根本上仍然没有失却其存在的合理性根据,因而,这种社会失范一般不会形成大规模、全局性、持续的社会失范现象,它更多的可能是在一种局部、暂时的意义上出现。而且这种社会失范现象本身对社会秩序更多的是具有直接消解性的消极性,虽然这种社会失范也会以不同的方式最终转化为推进理性进步的积极力量。(2)转型时期中的社会失范,其存在的根据在于既有的那种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活世界失却了存在的合理性根据,在于社会生活方式本身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它一方面意味着曾经在一个相当长时期中对社会生活发挥有效调节作用的社会价值规范体系的合理性受到强烈冲击,意味着一个新的社会价值规范体系诞生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意味着这种社会失范的原因在于两种生活方式的更替,以及由此决定的两种社会价值规范的更替”②。还有是以失范的主体为标准来分类,可分为群体失范与个体失范。群体失范是指失范的行动者是一个团体、组织或单位,群体为了自身的利益,有组织、有计划地做出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个体失范是指个体自身所做出的失范行为。“一些种类的失范是一个人单独行为的结果,另一些是群体行为的结果。这里的群体可以是一个公司或一个政府部门,如一个公司向某个政府部门的行贿受贿活动”③。 我们回归到一种最简单的分类,既是按照失范发生的不同的领域进行分类。因为在不同领域中,失范的主体、失范的目标、失范的手段、失范的行为有着较

传播学概论

1.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 3.动物传播的局限性(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有本质区别)1.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 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的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与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2.动物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是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4.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口语传播 300万年2.文子传播 3000BC3.印刷传播 1045年4. 电子传播1844年5.网络传播1969年至今 5.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6.印刷传播1.蔡伦2.毕昇3.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7.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技术原理,有了对 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8.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 9.哈特的媒介分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口语、表情、动作)再现的媒介系统(绘画、文子) 机器媒介系统(电信、电话、电影) 10.麦克卢汉的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冷媒介与热媒介 11.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政治学家卢因-心理学家拉扎斯菲 尔德-社会学家霍夫兰-社会心理学家) 12.符号定义:是信号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号表达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传播学中是广义的符号,形态多种多样,只要它们能够指代特定事物表述特定意义都属于符号,其功能是携带与传达意义 13.符号分类-信号、象征符、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 14.信号的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所以一切自然符号都 是信号(大雨…) 2.信号与其表示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萤火虫) 15.象征符的不同性质:1.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达观 念、思想、抽象的事物2.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16.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1.伴生符(副语言)2.体态符号3.物化、活动化、 仪式化的符号 17.符号基本功能:表述和说明、传达、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 18.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传播者意义:传播行为,传播者通过符号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即 从事符号化的操作;受众者的意义:对同一个或同一符号构成的文字,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时代的不同个人也有不同理解或解释情景意义,意义并不仅仅促在于符号本事这个观点,不仅与符号和意义的统一这个命题,说明人类的符号和意义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9.符号意义的分类:明示性和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 义 20.象征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 情的行为,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 21.象征性互动理论创始人:米德 22.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自我”是主“主我”和“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 题意识,“客我”是从周围观察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现代控制理论1-8三习题库

信息工程学院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习题清单

正确理解线性系统的数学描述,状态空间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状态空间的表达式,线性变换,线性定常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方法。 重点内容: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状态转移矩阵和状态方程的求解,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传递函数矩阵的定义。要求熟练掌握通过传递函数、微分方程和结构图建立电路、机电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并画出状态变量图,以及能控、能观、对角和约当标准型。难点:状态变量选取的非唯一性,多输入多输出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 预习题 1.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状态空间模型与经典控制理论中的传递函数有何区别? 2.状态、状态空间的概念? 3.状态方程规范形式有何特点? 4.状态变量和状态矢量的定义? 5.怎样建立状态空间模型? 6.怎样从状态空间表达式求传递函数? 复习题 1.怎样写出SISO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对应的传递函数阵表达式 2.若已知系统的模拟结构图,如何建立其状态空间表达式? 3.求下列矩阵的特征矢量 ? ? ? ? ? ? ? ? ? ? - - = 2 5 10 2 2 1- 1 A 4.(判断)状态变量的选取具有非惟一性。 5.(判断)系统状态变量的个数不是惟一的,可任意选取。 6.(判断)通过适当选择状态变量,可将线性定常微分方程描述其输入输 出关系的系统,表达为状态空间描述。 7.(判断)传递函数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而状态空间表达式可以在定 常系统中应用,也可以在时变系统中应用. 8.如果矩阵A 有重特征值,并且独立特征向量的个数小于n ,则只能化为 模态阵。 9.动态系统的状态是一个可以确定该系统______(结构,行为)的信息集 合。这些信息对于确定系统______(过去,未来)的行为是充分且必要 的。 10.如果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中矩阵A, B, C, D中所有元素均为实常数时, 则称这样的系统为______(线性定常,线性时变)系统。如果这些元素 中有些是时间t 的函数,则称系统为______(线性定常,线性时变)系 统。 11.线性变换不改变系统的______特征值,状态变量)。 12.线性变换不改变系统的______(状态空间,传递函数矩阵)。 13.若矩阵A 的n 个特征值互异,则可通过线性变换将其化为______(对 角阵,雅可比阵)。 14.状态变量是确定系统状态的______(最小,最大)一组变量。 15.以所选择的一组状态变量为坐标轴而构成的正交______(线性,非线性) 空间,称之为______(传递函数,状态空间)。

社会失范理论的本土化思考

社会失范理论的本土化思考 朱海平*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涂尔干失范理论的一个主要的观点是:“失范直接与集体意识相互关涉”;默顿将失范看成是一种结构性崩溃;梅斯纳和罗森菲尔德的制度失范理论在继承默顿衣钵的同时,反思了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及其相互关系,着重考查了经济制度和非经济制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就社会失范理论的本土化进行了思考,主张在一个主客观连续体中考察个体意识、集体意识、模式化期待、制度化手段与失范现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失范;集体意识;文化目标;制度化手段 人们一般将“失范”理解为原有规范失去作用、没有规范的状况或越轨行为,这主要是受美国学者的影响。“帕森斯把涂尔干看成是论述规范的理论家,而按照帕森斯的理解,规范就是…一组规则?(a body of rules)。”[1]默顿在《社会结构与失范》一文中也说:“正如涂尔干首先提出的,失范概念指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相对缺乏规范的状态。”[2]他“将自己的工作看作是派生性的,把“失范”(normlessness)看作涂尔干所谓的失范(anomie)的同义语。”[3]而雷蒙·阿隆认为,涂尔干的anomie实际上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危机,这种危机以社会解体和个人与团体间联系脆弱为特征。[4](P361)anomie来源于法语,如果把失范单纯译为normlessness,在涵义上会产生很大的纰漏,因为从词源上说,anomie可以上溯到希腊文的anomois,有着“非等同”、“非相近”、“非相似”的意思,或者有差异和混乱的意思。因此,就这个概念的原意来说,它包含了超出单纯规范意义的涵义。[5](P78)可见,以默顿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对失范的理解和涂尔干的失范概念是有差距的。 一、“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框架下的失范 涂尔干的失范理论是在“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理论之下展开的,失范就是发生在由以相似性为基础的机械团结的社会向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有机团结的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以相似性为基础的机械团结的社会的集体意识(即其整合的基础)逐渐弱化,失去了维持社会整合的基础性作用;而通过社会分工形成的各有机组成部分在相互需要与依赖中逐渐形成了习惯,并在习惯基础上形成了规范,从而形成新的彼此协调的社会整合状况。问题在于,社会分工发展过快,远远超出了社会团结的发展水平,这时社会陷入失范(anomie)状态。他在论“失范的分工”时举了三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足以使有机团结发生断裂。另一个例子是劳资冲突。工业越是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劳资的冲突就越激烈,远远超出了社会团结的发展水平。第三个例子是科学被分割成为许多狭窄的研究领域,相互之间毫无联系,已经不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了。[6](P314-316)可见,在运用失范(anomie)这一概念时,涂尔干强调的是功能失调、社会失序的状况。 集体意识这个概念在涂尔干理论中占有首要地位。所谓集体意识,他认为就是“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7](P216),“它是作为一个整体散布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但这不妨碍它具有自身的特性,也不妨碍它形成一种界限分明的实在。……它在南方和北方、都市和小镇都是一样的。它并不会随着世代的更替而更替,而是代代相继,代代相传。它完全不同于个人意识,尽管它是通过个人来实现的。”[8](P42-43)宗教的衰落导致了集体意识的淡化,从而导致了失范的出现。另外,在关于犯罪与失范的相关论述中,涂尔干认为,犯罪与失范是两种不同的危机,“犯罪是社会健康的一个因素,是健康的社会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9](P84),也就是说,犯罪是正常现象。他还认为,犯罪“同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联系在一起,由此也就成为有益的,因为与犯罪有密切联系的这种基本条件本身是道德和法律的正常进化所必不可少的”[10](P87-88)。“犯罪不仅是常态的,而且是健康的。因为它是自成一类

浅谈我所理解的“科学的精神气质”

浅谈我所理解的“科学的精神气质” 【摘要】在科学社会领域,默顿的科学精神气质是科学共同体的习俗、惯例等不成文规范形成的基础;也是科研规章制度、律令等成文规范制定的指导原则。对这一基本概念的解读,有助于对科学共同体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框架性的把握。 【关键词】默顿科学的精神气质中国传统文化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精神 1942年的论文《科学规范结构》中,默顿系统的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the ethos of science),亦称默顿规范(Mertomian norms)。他是这样界定这一概念的:“科学精神气质是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这些规范用命令、禁止、偏爱、赞同的形式来表示,它们借助建制性的价值而获得其合法地位。这些通过格言和例证来传达、通过称许而增强的规则,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在化了,于是形成他的科学良心,或者用现在人们喜欢的术语来说,形成他的超我。虽然科学精神气质未被明文规定,但是从科学家在习惯中,在无数论述科学精神的著作中,在由于触犯精神气质而激起的道德义愤所表现出来的道义上的意见一致方面,可以推断出科学精神气质。”在默顿看来,科学精神气质包括普遍性、公有性、非牟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主义规范。这是一个没有主次和逻辑结构的规范集合。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对前述的四类科学精神气质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述。他认为:所谓普遍主义,即科学是客观的,非个人的。其含义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是评价科学知识的唯一标准是其与观察和早已被证实了的知识相一致的客观原理,而与知识发现者或创造人的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无关;第二是科学向一切有才之人开放,即任何人都等同的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科学职业选择和评价的唯一标准是从业者的表现及其研究成果质量。所谓公有主义,即科学发现是全社会协作的产物,它们是科学共同体和全社会的公有财产,不属于任何个人;发现者对知识“财产”的要求仅限于获得“承认”和“尊重”,而没有任何特权,不能随意使用和处置它们。也就是说,科学界对科学创造的“产权”与当代主流经济学界所主张的“产权”含义大相径庭。所谓无私利性,即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唯一目的是发展科学知识而不是任何个人利益。所谓有组织的怀疑主义,即科学家对于自己和别人的工作都不要轻信,而应该持一种有根据的怀疑和批判态度。默顿认为,这一条既是科学方法论的要求,也是科学体制的要求。这也与我们科学研究活动中倡导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怀疑探索精神一脉相承。 尽管默顿及巴伯、斯托勒、米特罗夫、齐曼等后人又分别对科学规范进行了补充,增加了比如创新性、谦虚、理性精神、情感中立性、客观性、概括性和无偏见性等条目。但是总体来说,默顿最初搭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的框架及其内涵并没有改变。即“普遍主义”规范规定科学及科学人适用普适的普遍标准;“公有主义”规范防范个人及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对科学的干扰;“非谋利性”规范调控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有组织的怀疑主义”规范告诫科学者要始终一种批判的精神来对待自己及他们的科学成果。

默顿的紧张理论

默顿的紧张理论 默顿的思想渊源主要是西方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论和法国社会学家杜尔海姆关社会失范理论的思想。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是在“机械连带”和“有机连带”二分的社会模式理论之下展开的。其认为,在机械连带的社会中,几乎没有社会分工,社会的团结是以其成员的一致性为特征;社会中的每个社会群体都与其他社会群体相对隔离,基本上是自己自足的。而在有机连带的社会中,社会劳动高度分工,不同的社会组织相互依赖;社会团结不再以成员的一致性为基础,而是以社会各个部分的不同功能为基础。而失范,正是发生在由机械连带的社会向有机连带的社会的转变过程中。认为法国社会的工业化以及所引起的劳动分工,破坏了以一致性为基础的传统的团结。但是由于这种工业化过于迅速,社会还不可能及时形成足够的调整其活动的机制。正是这种状况导致了社会异常现象的产生。他同时认为,社会不仅有调整其各个部分的经济互动的功能,也有调整个人如何认识自己需要的功能。失范状态就是社会不能调整人们正确认识自己的需要并用恰当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的状态。可见,“按照失范的观点,犯罪是在缺乏合适的社会规范调整的状态下,个人欲望或需要无限膨胀和用不恰当方式加以满足的产物。” 默顿认为任何社会的文化都有两个共同特征,即确立一些它认为值得追求的目标,并以规范、制度等形式规定了达到目标的手段。尽管社会认可的目标在整个社会中是一致的,但是达到这种目标的合法手段却因阶层和地位的不同而有差别,因此,当下层阶级的人们无法

用合法的手段实现社会承认的目标时,就会产生挫折感、愤怒等紧张情绪,这种紧张情绪在那些缺乏合法机会的人中造成一种失范状态,使他们有可能用犯罪或少年犯罪的手段去实现目标。犯罪和少年犯罪就是用非法手段去实现合法目标的结果。 但是与迪尔凯姆不同的是:首先,迪尔凯姆把失范看成是只在急剧的经济变化期间才发生的现象,这种现象均匀地发生在当时的整个社会中,而默顿则把失范看成是美国生活中的比较持久的特征,它对最下层的阶级有最大的影响;其次,迪尔凯姆认为犯罪行为的驱使力量是人性中所固有的欲望和冲动,失范是调整个人的自然欲望的社会力量的瓦解,而默顿的理论则是一种社会性更充分的理论,认为犯罪行为的驱使力量在于外在文化,而不在于固有的人性。从而,默顿的失范理论比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具有了更广的解释范围和更强的解释力。 默顿的紧张理论有三个基本点: 1.人之所以会犯罪,主要不是由于生物因素的驱使,而是由于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杜尔海姆曾强调,越轨行为的决定性原因是社会因素,他在分析自杀行为的原因时指出:“非社会方面的因素对于自杀的百分比只能产生间接影响。”就好像再说男性犯罪多于女性时,这不能归因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别,而应当看到男女在社会地位、生活范围、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别,这些社会性因素能更直接说明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多的实施越轨行为。 2.犯罪是由文化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不一致所引起的。

迷乱理论(anomie theory)与紧张理论(strain theory)

迷乱理论(anomie theory)与紧张理论(strain theory) 侯崇文 理论背景 前面我们讨论过犯罪学早期的古典学派、生物时证学派以及心理实证学派,我们知道这些学派的理论对于社会秩序维持的看法可以说是相当保守的,他们反对冲突与对立的社会,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持需要大家的共识,大家要共同来建立一套社会契约。 除此之外,早期的学者也强调以个人作为分析的单位,犯罪是个人造成的,个人要为其犯罪负起责任来。在探讨犯罪原因时,从个人自由意志,理性决定的角度,或者从缺陷个人基因或个人心理的角度了解,而有关犯罪预防的策略则强调以「治乱世用重典」的精神处理犯罪者,把他们监禁起来,让他们不再有犯罪机会,让他们受到惩罚,也让他们害怕惩罚,而不敢犯罪。 在早期学者中,对于偏差行为或犯罪行为的解释,能脱离早期实证学派以及古典学派理论传统者,应该是Marx与Durkheim。Marx的冲突理论虽然很少谈到犯罪与偏差行为,但是他提及资本社会与犯罪的关连,他也提及犯罪在强化资本社会阶级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些都属于社会结构性因素,他们是社会表层各种特性的源头。 至于19世纪末期的社会学家Durkheim也强调结构的重要性,他提出迷乱理论(anomie theory)。Durkheim认为古典学派,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解释与犯罪事实的解释无关。Durkheim把他的研究重心放在社会的情境,社会团体的解组与犯罪问题的关连。对Durkheim来说,犯罪不再被认为是一个个人的行为,犯罪被视为是一个阶级,一种角色与地位、一种社会结构上的问题。 简单的说,犯罪学在Dukrheim之后,探讨的重心逐渐的脱离以个人做为分析的单位,而进入了一个强调社会制度,强调社会结构的解释,用鉅观的角度来分析犯罪问题。 社会学家Durkheim的观点是社会学分析犯罪问题的先驱者,是犯罪社会学的入门理论,当今许多犯罪学理论有关社会秩序的思考,或者偏差行为何以发生的解释,都受到Durkheim的影响,在此我们有必要来认识这一位伟大的社会学家。 Durkheim的迷乱理论(anomie theory) 首先来谈Durkheim的生平背景。Dukheim生于法国,在西元1858年,当他 13岁时,他接受传统犹太教的洗礼,其后,他对于天主教感到兴趣。然而,

传播学学派整理

哥伦比亚学派:拉扎斯菲尔德、莫顿、赫佐格、斯诺 耶鲁学派:霍夫兰 芝加哥学派(单独说) 语用学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弗洛姆 政治经济学派:默多克、斯密赛、文森特、史麦兹、阿芒·马特拉、 赫尔曼、乔姆斯基、麦克切斯尼 文化研究学派:霍尔、莫利、费斯克 意识形态学派:葛兰西、阿尔都塞 女权主义学派:伍尔夫 英尼斯:传播偏向论 麦克卢汉:媒介的延伸论、媒介讯息论 尼尔波兹曼:媒介即隐喻 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论 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 经验学派

注: 哥伦比亚学派: 主要人物: 拉扎斯菲尔德(美)、《人民的选择》 主要贡献:主持伊里调查(美总统大选)、提出“二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选择性接触”、倡导并确立“实地调查法”。 否定“子弹论”,开创“有限效果论”的传统;他认为绝大多数广播电视节目及书刊都以消遣为目的,对大众鉴赏能力造成了影响,受众的平均审美水平下降,对精英文化而言是一种堕落。 默顿(美)亦作“莫顿” 与拉扎斯菲尔德共同提出功能观(结构功能主义)。 内容: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耶鲁学派: 主要人物: 霍夫兰(美):传播学耶鲁学派的核心人物,致力于态度的形成和转变的研究,他的“劝服理论”对于劝服艺术和传播技巧的研究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主要贡献:一是吧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

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芝加哥学派: 重要人物: 库利:初级群体、镜中我 米德:主我与客我;符号互动论(象征互动论) 帕克:社会互动理论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 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 1.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繁荣,就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来说,特别是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的理论来说,它起到了思想登陆点的作用。 2.它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3.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他们攻击对于人类行为的直觉解释,取而代之强调一种观点,即后来被称为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

关于默顿的越轨行为理论认识与评价

关于默顿的越轨行为理论认识与评价 西方越轨社会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的西欧,默顿是传统统越轨社会学阶段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越轨行为理论属于结构功能学派,他指出,,当社会的文化与结构之间存在紧张或冲突时,越轨就可能产生。 默顿的越轨行为理论对于越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⑴越轨产生的社会原因。他们把社会结构功能的失调作为越轨产生的原因。⑵越轨行为的类型。划分为革新、反叛、形式主义和退却主义。⑶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正向促进和负向阻碍功能。 从此理论出发我们来看黎立的事例。黎立家境贫寒,千辛万苦来到北京上了重点大学,但是由于家庭经济以及自身生理原因导致他最终走向犯罪。根据默顿的社会越轨行为理论我们可认定黎立抢劫银行这一行为与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发生冲突,且带来不理影响,可以定性为反叛的负向社会越轨行为。此次越轨行为发生缘由根据默顿的越轨行为理论我们可认识为是社会结构对于黎立的失调,导致其不能正常生活,其行为影响带来的后果也是负面的。然而该案我们看到黎立走上犯罪道理的缘由绝对不仅仅是社会结构的问题,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其自身,这件案子带来的影响当中也有惊醒社会的正面作用,可见,默顿的社会越轨行为理论也有其缺陷。 默顿用一个社会结构失调的程度来解释越轨率的变化(用社会结构功能失调引起的目标与手段的差距作为他越轨行为理论说法的基础)。他假设存在着一个稳定和一致的规范,这种规范被作为标准来判别越轨行为。所以当社会不同群体的人们发生冲突时,力量强大的群体的规范就会作为判定行为的标准。建立在桑树基本假设基础上,默顿的越轨社会学把越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违规行为。 但是,默顿假设存在的规范始终是一个模糊地概念,导致这种理论缺少一个稳定和清晰的判别标准,那么默顿所定义和研究违规就是不可能的,或者至少是存在问题的。

以失范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社会越轨

以失范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社会越轨 社会机构视野下的失范,以默顿的anomie来解释我国当前的社会。 他认为失范是社会结构文化在个体身上呈现的一种紧张状况。“文化结构承载的是普遍的概念、理想和价值,而社会结构则通过身份角色等方式确定某种行动是否被正当的规范所控制。”文化机构规定了行动的目标,社会结构规定了行动的手段。“无论目标的本质如何,文化目标与可行的规范手段之间的矛盾都会产生失范的倾向。”默顿认为,当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了由文化机构所规定的文化目标,而没有将由社会结构所规定的达此目标的制度化内化时;或者,通向这一目标的制度化手段受到阶级结构等方面的很大限制时,来自失败的威胁就会导致以失范为特征的“创新”这个个体适应模式的大量出现。 社会失范现象包括越轨现象和虽越轨现象但通常被看成是反社会的或不道德的现象。社会失范可以表现很多情景,如社会秩序的破坏、离轨、犯罪现象的增多,社会生活中道德的败坏、腐败的盛行等等。 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我们1980到2000年中国社会存在的失范现象的基本类型:经济失范、政治失范、道德失范、知识失范、秩序性失范、风气性失范。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个体意识、集体意识、模式化期待、制度化手段角度解释失范现象。 个体意识是指社会中的个人的意识,它是个人的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的反映,是个人独特实践的产物,健康的个体意识既强调个人的权利,也履行个人的义务。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集体意识总的来讲比较强大,而个体意识一直较为微弱,并且常常是以自我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当今这个急剧的大转型时期,集体意识在逐步消解,个体意识日益张扬但同时却丧失了集体意识(或集体意识过于淡漠)的个体太多了!缺乏集体意识的个体不是一个健康的个体,只能算极端利己者,丧失了集体意识的个体意识是极端利己主义意识,这样的社会成员多了,冲突也就随之而来,社会就动荡不安。 借鉴墨顿的“文化目标”概念,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模式化期待”的概念。它是指某一文化背景下的意义系统所持的社会期待。它是一个比集体意识低一个层次的概念,是集体意识里价值目标内容的具体体现。当前,货币已经从纯粹手段和前提条件演化成为生活目的本身这些问题。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尤其是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日益严重,形形色色的失范现象逐渐增多 这些问题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尤其是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日益严重,形形色色的失范现象逐渐增多

普遍主义规范

普遍主义规范”的经验性研究 ——默顿学派对默顿科学规范论的丰富和发展(三)“科学在多大程度上是按照普遍主义规范运行的”?这是默顿学派长期所关注的问 题。一个有效运行的奖励系统应该遵循普遍主义原则,即根据科学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来分配承认,科学家个人的各种社会属性不应对承认的分配产生影响。默顿学派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集中体现在默顿和朱克曼对期刊文章的评议模式的研究,科尔兄弟对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议制度的研究,以及加斯顿对英美科学界的奖励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检验了普遍主义规范的运行情况。 一、默顿和朱克曼对期刊文章的评议模式的研究 1.科学和人文学科评价模式的差异与普遍主义规范 在对评议系统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朱克曼和默顿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现已被广泛采用的评议系统。他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在主要的科学和学术领域中,不同学科的杂志的编辑和评议人对论文的评价过程和结果,不同学科的评价系统是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别是偶然的还是模式化的。其核心问题是,在评价过程中,普遍主义标准和特殊主义标准被运用的程度如何? 朱克曼和默顿考察了自然科学杂志和人文学科杂志的稿件拒用率的差异及其原因。他们收集了作为样本83种杂志的稿件拒用率资料,发现人文科学的稿件拒用率最高,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居中,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稿件拒用率最低,只有人文科学的1/3。[1]朱克曼和默顿指出:“学科领域之间及学科内部的差异模式,可用一个经验法则来描述:杂志越偏重于人文方面,稿件的拒用率就越高;杂志越偏重实验和观察方面,越强调观察和分析的严密性,稿件的拒用率就越低。” [2]拒用率高的杂志所偏好的决策原则是:当有疑问时,拒绝;而采用率高的杂志则相反:当有疑问时,采用。 对于上述模式化差异的产生,朱克曼和默顿认为,除了文理杂志的容量有差别这一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各学科的共识程度的不同。他们指出:“学术杂志的制度行为中的这些差异,还可能部分地反映了不同学科就学术标准达成一致的程度方面存有差异。” [3]稿件拒用率较高的杂志所在的学科往往缺乏对学术标准的共识。“作为一方的编辑和评价人与作为对应方的撰稿人双方本应有基本相同的学术标准,在这一确切的意义上来说,这些学术领域(指稿件拒用率高的杂志所在学科——引者)没有得到充分的制度化”[4]。在此,朱克曼和默顿把不同学科的杂志的稿件拒用率的明显差异,部分地归因于,不同学科对合格的学术成果的评价标准的共识程度不同。某些学科由于共识程度低,缺乏共同的评价标准,普遍主义规范的适用就受到影响。与朱克曼和默顿有所不同,S"科尔似乎更强调文理学科杂志的容量不同。他指出:“在社会科学中稿件的拒用率与自然科学相比是相当高的。我

越轨

越轨、犯罪与社会控制 ?越轨社会学 ?规范与制裁 ?解释犯罪与越轨 ?关于越轨与犯罪的社会学理论 ?中国社会转型中犯罪变化的特点 ?犯罪、越轨和社会秩序 我们都知道越轨行为者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我们往往认为自己知道。越轨行为者就是那些拒绝按照我们大多数人所遵从的规则而生活的人。他们可能是暴力犯罪者、吸毒者或穷困潦倒者,他们不符合被大多数人界定为可接受的正常标准。然而事实并不完全像它们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社会学常常告诫我们这一点,并且鼓励我们要看到现象背后的东西。实际上,越轨行为并不是一个容易界定的概念,越轨和犯罪之间的关系也不直接。 人类社会是由规则和规范所控制的。规则规定了在具体的环境下,哪些行为是恰当的,哪些行为是不恰当的。如果我们不坚持这些规则,人类的活动就会陷于混乱。 越轨社会学 ?越轨可以定义为,对某一团体或社会中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系列特定规范的不遵从。吉登斯强调,没有一个社会可以通过一种简单的方式区别出哪些是违反规范的人和遵从规范的人。在某些时候,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违反那些被普遍接受的行为规范。 ?虽然越轨和犯罪在很多情况下互有重叠交叉,但它们并不是同义词。越轨概念比犯罪概念宽泛得多,因为后者仅指触犯了法律的不遵从行为。许多形式的越轨不受法律制裁。 ?越轨行为的类型:1)违法行为。2)违警行为;是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的规则、规定和条例的行为,严重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3)违规行为;是指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年轻人标新立异、奇装异服以及不随俗等均属于此类行为。 研究犯罪和越轨行为,我们要用到两个不同但相关的学科。犯罪学关注受刑法制裁的行为方式。犯罪学家经常对犯罪测量的技术、犯罪率的变化趋势和针对减少社区内犯罪的政策感兴趣。越轨社会学家借鉴犯罪学的研究,同时也考察超出刑法范围之外的行为。社会学家研究越轨行为是为了理解为什么某种行为会被普遍认为是越轨,以及越轨的观念如何被有区别地运用到社会成员身上。 因此,对越轨行为的研究既引导我们关注社会阶层——即贫富差别——的影响,也引导我们关注社会权力。当我们考察对社会规则或规范的越轨或遵从时,我们必须牢记一个问题:谁的规则?因为社会规范深受权力和阶层划分的影响。 规范与制裁 ?我们大部分时间都会遵从社会规范,这是因为社会化使我们习惯于如此。所有的社会规范都与制裁相伴,因为制裁鼓励遵从行为,防止不遵从行为。制裁是指其他人为了保证个人或群体遵从某个特定的规范,而对这个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所做出的任何一种反应。制裁可以是积极的(对遵从行为提供奖励),也可以是消级的(对不遵从行为进行惩罚)。 ?制裁可以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正式制裁由特定的一群人或一个机构执行,以确保某一套特定的规范被遵从。在当代社会,正式制裁主要是指以法庭和监狱为代表的那些制裁。法律是正式制裁,由政府规定为规则或原则,它的公民必须遵守;用来对付那些不遵从它的那些人。 ?非正式制裁是对不遵从行为做出较少组织、较多自发性的反应。 解释犯罪与越轨 ?生物学解释:“罪犯类型” 解释犯罪的某些初步尝试从本质上说有生物学的特点。研究者

默顿的社会学理论

一、中层理论 默 顿 二、功能分析范式 1、中层功能分析理论提出的背景 我们都知道,从20世纪50年代起,默顿就开始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学方法论著作,阐述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倡导建立社会学中层理论(the functional theories of middle range)以克服当时社会学界存在的缺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理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第一,毫无疑问,包括默顿在内的所有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都针对了芝加哥学派。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以前,注重经验研究、强调社会调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界长期处于正统地位。这种过分重视经验与现实而忽视理论研究的倾向使得社会学出现了碎片化倾向,引起了许多社会学家的不满。默顿以及他的老师帕森斯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二,针对了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反对芝加哥学派基础上诞生的功能主义理论改变了美国社会学轻视理论的传统,在美国逐渐成为主流。 但是,帕森斯功能理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过于抽象、过于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甚至拒斥经验研究。这种情况也引起了部分学者包括他的最得意的学生——默顿的极大不满。 吉登斯也认为,“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现在回过头来看,帕森斯的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麻烦。”([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1998.39.) 第三,针对了美国动荡的社会现实。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动荡不堪,冲突不断,在社会危机面前帕森斯的宏大理论显得力不从心,帕森斯学说遭到了各方面的大量批判。 中层理论就是这样一种范围有限的理论,它不仅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之中去,以区分出微观社会学问题与宏观社会学问题,而且它本身构成了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指明了社会学研究的未知方面,从而大大增强了社会学的应用性、适应性和指导性。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十分以上喔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 (1)孔德(社会学之父)将社会学居于科学最高层次;“秩序”和“进步”是他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 (1)涂尔干: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②社会团结理论;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2)韦伯: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②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3.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 4.结构功能论 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其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出显功能与潜功能。 5.冲突理论 (1)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最早、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辩证冲突论:德国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6.交换理论:霍曼斯提出,布劳修正--《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7.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默和戈夫曼。 8.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9.艾尔弗雷德·舒茨--奥地利--创立现象学社会学。 11.“五脏六腑”--费孝通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方法论 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以孔德《实证哲学教程》为代表。 2.人文主义方法论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基本观点: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 (3)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基本观点 (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 (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 4.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 (1)后实证主义--20世纪后期,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占主导地位。 (2)新人文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欧洲兴起的新人文主义,又称新韦伯主义。 (3)批判诠释理论--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的里程碑。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对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越轨行为的相关理论

1。越轨行为的相关理论。 2。列举日常生活中你观察到的越轨行为,试用有关理论进行解释。 https://www.doczj.com/doc/ed11707122.html,/question/160985867.html 尽量帮我一下谢谢T_T... 最佳答案 一、社会越轨,作为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社会行为,是社会控制的主要对象,它有三种不同的性质:消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起消极妨碍作用的越轨行为;积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进步作用的越轨行为;中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十分明显的,介于消极与积极之间的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的理论解释 1、生物学解释——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征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此种解释也称为体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A、生理犯罪理论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 他的结论是,犯罪人是退化的人,是再现于现代文明社会的野蛮人。犯罪的人是生来就要犯罪的。 B、体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 . 谢尔登提出体型可能与犯罪有关。他将人的体态分为“内容型”、“中胚层型”、“外胚层型”三种,并得出“中胚层型比其他人更容易犯罪”的理论。 C、染色体理论 史密尔和伯曼两位科学家发现,一些男性其性染色体的构造为XYY,在体质上具有个子高、智商低、面部有严重粉刺等特征,并在行为上具有进攻性和反社会性。 结论是: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社会越轨的生理原因 2、心理学解释:即从人们心理方面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 A、越轨与性格有关 越轨与性格有关:外向性格的人更容易越轨。 B、暴力和越轨都是社会习得的 没有真正从事过攻击行为的人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攻击行为。

现代控制理论-第7章

第六次课小结 一、 Lyapunov 意义下的稳定性问题基本概念 ● 平衡状态的概念 ● Lyapunov 意义下的稳定性定义(稳定,一致稳定,渐进稳定,一致渐进稳定,大范围渐进稳定等) ● 纯量函数的正定性,负定性,正半定性,负半定性,不定性 ● 二次型,复二次型(Hermite 型) 二、 Lyapunov 稳定性理论 ● 第一方法 ● 第二方法 三、 线性定常系统的Lyapunov 稳定性分析 ● 应用Lyapunov 方程 Q PA P A H -=+ 来进行判别稳定性 四、 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自由运动的衰减率性能估计 ● 衰减系数,一旦定出min η,则可定出)(x V 随时间t 衰减上界。 ● 计算min η的关系式 五、 离散时间系统的状态运动稳定性及其判据 ● 离散系统的大范围淅近稳定判据,Lyapunov 稳定判据在离散系统中的应用 六、 线性多变量系统的综合与设计的基本问题

●问题的提法 ●性能指标的类型 ●研究的主要内容七、极点配置问题 ●问题的提出 ●可配置条件 ●极点配置算法

5.2.5 爱克曼公式(Ackermann ’s Formula) 考虑由式(5.1)给出的系统,重写为 Bu Ax x += 假设该被控系统是状态完全能控的,又设期望闭环极点为n s s s μμμ===,,,21 。 利用线性状态反馈控制律 Kx u -= 将系统状态方程改写为 x BK A x )(-= (5.14) 定义 BK A A -=~ 则所期望的特征方程为 ) ())((~ 11 121=++++=---=-=+-* *--* n n n n n a s a s a s s s s A sI BK A sI μμμ 由于凯莱-哈密尔顿定理指出A ~ 应满足其自身的特征 方程,所以 0~~~)~(* *11*1* =++++=--I a A a A a A A n n n n φ (5.15) 我们用式(5.15)来推导爱克曼公式。为简化推导,考虑n = 3的情况。需要指出的是,对任意正整数,下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