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策问题

对策问题

对策问题
对策问题

《对策问题》学习单

扑克牌比大小

游戏规则:1,甲方红桃,乙方黑桃,每次只出一张牌

2.用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先出,先出牌的每次都先出

3.三局两胜。

控制全球变暖的对策和途径

几种耳目一新的控制全球变暖的对策和途径 资料来源: https://www.doczj.com/doc/ee11648676.html,/hx/s/yuanwenhuaxuewang/kejian/huanbao/gaishandaqi zhiliang/txt/biannuan5.htm 控制全球变暖的对策和途径专题 解决温室效应的对策和途径是什么呢? 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量减少温室气体最好的方法是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有资料认为,如果采取了一切可以节能的措施,在不影响发展或造成能源不足的情况下,在今后几十年内,可以把二氧化碳释放量从50亿吨减到10亿吨。 可采用不产生二氧化碳的替代能源。最重要的替代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核能。在这些能源中,只有核能可提供当前所希望的主要替代能源的数量。但控制核聚变仍然很遥远。为了减轻温室效应,可以在不同矿物燃料之间进行比较来作出选择。在产生同样能量的情况下,燃烧天然气排出的二氧化碳为燃煤的60%,为燃油的80%。 人们已经设计出控制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的几种方案。在技术上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一种方案是把发电厂排出的二氧化碳转化成可以运走的碳酸盐,用船运到直布罗陀海峡并在那里投人海洋中。但这一方案的代价超过了全球微量变暖的危害。美国的一份研究资料估计,如果要除去发电厂排出的二氧化碳的90%,然后再把它们储存起来,仅此一项即可使电费提高1.5~2.0倍。此外,发电量的10%~20%要用于除去二氧化碳的过程中。要除去二氧化碳以外的温室气体似乎不够现实,因为它们是从许多小发生源排出的。 回收温室气体在70年代,很多科学家都建议在地球上大批造林,并用木材来代替混凝土、铝与塑料。这样即可扩大生物链中的碳量,其结果会使碳循环中的大量碳都被固定在地球表面上的固体物质中而不是进人大气中。这一方案具有很明显的环境效益,可以减轻地球变暖的威胁。但造林规模似乎不能对温室效应起很大作用。植树也很费钱。现在要进行大规模植树似乎不够现实。另一方案是利用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抽出来打入海洋中转换成碳酸盐。浮游生物死亡后,即下沉在海洋中。这需要向海洋中大规模增肥以加快这种过程。但对这种做法的费用、效果和副作用都不够了解。

历史科作业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历史科作业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一、现状分析 通过对学生历史作业情况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95%的学生认为作业是有必要做的。最不喜欢做的作业是机械的抄写,尤其是罚抄性的作业。学生们心目中的作业首先要符合自己的年龄特点,其次是可以自由选择性的作业,具有多样性和趣味性,能体现学生个性的,而且能让学生有成就感的;第三作业要适量。 从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目前的作业存在着很多弊端,学生做课外作业的兴趣不高,作业质量可信度不高,作业的效果不令人满意。可喜的是,大多数的历史教师也已经开始反思。课外作业是巩固历史知识、形成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些弊端与新课程改革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我们必须反思其弊端并研究探索新模式作业的特点。 综上我们可以做出对当前作业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活动和社会生活。作业方法、手段、技术日趋单一,注重作业程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传统作业的典型代表就是“题海”作业,作业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作业目的与内容越来越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重重复与模仿,而学生的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实

践能力则被冷落了。作业的过程越来越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轻视人的主观作用,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有的教师追求作业的千篇一律、工整规范,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问题、困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需要等应是作业的生长点。学生在主体实践中消除困惑、解决或生成问题、满足需要、创新知识以及展示自我的过程应是作业过程的本质所在。在应试教育下作业演变为“教的补充”、“教的强化”,自然也就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无助于学生的真正成长,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教育意义。 伴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传统作业的缺陷也明显地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1.作业偏重书面形式,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和提高综合能力。 2.作业的形式性大于实用性,或是简单“拿来”,缺乏研究和筛选。 3.作业本身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缺乏趣味性。 4.作业没有弹性,缺乏层次。 5.学生对作业的态度欠严谨认真,认识角度有偏差。 6.作业评价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缺乏激励性。 二、走出困境的应对策略 新课程标准在作业的要求中指出: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学习的

就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进行对话

李迎新——中国人民大学——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前段时间表姐结婚,我请假回家参加婚礼,婚礼举办得喜庆、热闹。但一件事情却让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记得小时候,每次哪家有红白事时,都会邀请村里或邻村的“乐鼓队”前来,但最近几年我发现,传统的由唢呐、箫、笙等组成的乐队被现代的架子鼓、音响等取代了。那些被我们小时候熟知的家伙什儿渐渐不见了踪影。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一点一点从我们身边悄悄消失,在我们为此而感到遗憾和惋惜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做才能流传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 我们应该看到,政府为此已经做了一些努力。比如成立非物质文化保护组织,通过行政力量挽救、保护传统文化。另外,我认为政府还应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给掌握传统艺术的民间艺人以资金鼓励。其次,我建议在中小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让我们的下一代学习,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再次,政府还应放宽政策,鼓励民间艺术走向市场,通过市场炒作扩大传统艺术的影响力。 媒体作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传统文化白虎山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首先,我认为应扩展文化宣传渠道,利用电视广播,平面媒体以及新兴网络媒体等多种手段进行科普式的宣传和推广,也可以组织相关比赛来增加受众。其次,政府出资和媒体合作,拍摄相关影片进行宣传,对于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遗产号召全社会有能力人士进行重点保护等等。 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全社会没一个人的责任,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什么都可以丢,但我们的传统文化一个也不能丢,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承担起一点责任,从身边做起,为传统文化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侯思成——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在挽救传统艺术上,政府与媒体在不同角度上各自具有关键性作用,只有两者形成的合力才能最有效地支持和挽救传统艺术。 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官方权威性,从政策角度给传统艺术提供支持。如相关机构为该艺术形式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荣誉,让人们充分意识到其可贵与重要;此外,对传统艺人予以政策性支持。既然大学生创业都有相关优惠政策,已经被认可、证明了的传统艺术、艺人实在不应不闻不问,对相关从业人员颁发头衔(“如XX级艺术家”)并给予津贴补助,对相关行业给予税收、管理费上的削减都极大帮助传统艺术,并让更多的人有更大的理由去学习、继承、传播传统艺术;其三,政府文化产业部分应吸引企业赞助,适当进行评比类活动,在活动中让人们了解已近消亡的传统艺术,发掘其新的价值,并扩大企业自身知名度,一举多得、 从媒体来看,更是有巨大的机会与发展空间。在今日传媒力量巨大的背景下,一次成功的造势(抑或“炒作”)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媒体宣传的方式也很多。其一,寻找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的结合点,为什么传统文化日薄西山:因为它们所体现的价值观、文化内涵已不被主流大众所接受。京剧、白局被年轻一代认为“no fashion”,但又有多少媒体试图从根本扭转其特征而非一些痛心疾首的现状报道?同样是传统艺术,书法不但没有没落,反而日益流行。君不见李宁、耐克等体育品牌中的书法元素?许多新生代艺术家也进行了大胆

分析、启示与对策

分析、启示与对策 ------2005年高考试题分析 江苏省如东县双甸高级中学吴旭 一、005年高考政治科江苏试卷命题特点 2005年普通高考政治科试题总体质量较好,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试题科学严谨、难度合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注重考查学生“双基”的基础上,注重对能力的考核,总之,2005年试题继承中有创新,沉稳中显灵气。 1. 时政考查内容突出重点。 2005年高考政治命题时政突出了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主题,以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时政考查7题分别涉及党的建设、反台独、和谐社会、北极科考、奥运、联合国改革。着眼国内、面向国际,不偏不怪,都是“重大时事”,不同于2004年时政命题追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国际几方面的平衡,命题更加灵活。 2.基础知识占分明显增加,注重对某一具体知识的理解。 学习政治,不只死记硬背一些词句或原理,但也需识记所学的知识;强调考查能力,也不意味着要削弱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要求。在要求学生准确、全面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着眼于理论的具体理解和运用。时政题和8、10、12、23、25题都是直接问,考查的就是识记能力。但学生仅仅是熟记书本知识,并能把这种知识搬到试卷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会从复杂多样的事物中找到并抓住主要问题和本质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组织形成答案。2005年高考的内容更加符合中学教和学的实际,注重和强调学什么考什么。在考查学生对基础、主干知识掌握的同时,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的能力,着重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时政题和8、10、12、23、25题外,都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所以,试卷有很好的区分度。 3.体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有一定的江苏特色。 面向改革开放的实际,试题仍然注意紧贴国内外重点、热点问题,积极反映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现实生活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但弱化时政化倾向。2005年试题积极反映了年度间的重点、热点问题以及某些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问题。如:“诚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问题”、“三农问题”等热点问题都做了重点考察。今年试卷立足于我省的实际情况,较好地体现了江苏地方特色。特别是最后一道论述题,该题以江苏粮食产量、居民消费价格走势和城乡居民收入情况为背景设置问题。 4.主观题提高了设问的难度和审题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运用辨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某个具体的政治现象和经济现象。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不是仅仅用“好”和“坏”可以解释的,必须对他进行实事求是、深入细致地分析,分清正确与错误,了解利与弊。例如:35题“假如你是该班同学,请运用经济学知识,谈谈自由对这一消费现象的看法”,从而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能力。36题“诚信是利人不利己的行为”,37题“自由地表达政治意愿是公民的政治自由”学生必须通过审题,逐词分析才能提取问题中的几个有用的信息,做到答题有针对性。设问的难度提高。 5.强调思维方法的演绎和归纳相结合。 要求学生既能从复杂的材料中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评论有关事实或现象。哲学论述题38题第一问体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哪些道理,第二问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分别考察归纳和演绎两种基本能力。

文化传承的保护措施

文化传承的保护措施 一、重视传统文化应从政府做起 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这标志着一场“民族文化保卫战”从政府层面开始打响,令人振奋。要保护传统文化首要的是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传统文化虽然是历史形成的,但是作为一种民众的生活文化,它是自然形成的东西,像滚雪球一样,从原来得很简单的文化逐渐演变发展,最后形成固定的模式与内容。“国家应该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起到积极的调和甚至挽救的作用,以立法的形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位置”。 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充满着浓厚的人伦亲情,是人的一种认同感、归属感、亲和力的情感需要,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充满人情味的、相对休闲的传统文化,将会是人们生活与情感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作为时间的管理者,国家应该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起到积极的调和甚至挽救的作用,以立法的形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位置。以立法形式将传统文化固定下来,以制度化的形式来确定传统文化,久而久之会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进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使其内化成一种习惯,最终连接起传统文化的这根千年文脉。 在近年的两会上,不少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呼吁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让群众有充裕的时间隆重过节,有充裕的时间去继承传统、光大传统,这是保护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官方的支持,一味地强调民间保护缺乏支撑力。据悉,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许多的传统节日便都被列为法定假日。既使是香港政府,几十年来也一直在扮演主导角色,拨款资助各社团举办中秋节游艺晚会,从迎月至追月,到场的人皆可免费享受娱乐节目。因而,政府应从袖手旁观到主动参与,积极引导,着力打造保护平台。以立法带动市场作用的积极发挥。

教育促进社会合理流动的途径和策略

一、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一)社会流动及其合理性的判定社会流动,指的是社会等级或阶层的变化,具体指个体或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层向另一社会地位或阶层的转变,指在社会结构的范围内,人们在社会阶层中所处地位、职业上的升降与变换。社会流动既表现为个体社会地位的变更,也表现在个体社会角色的转换。现代社会中,社会位置及与此相连的社会地位总是与职业密切相关,因而社会流动便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各种职业位置之间的变动。合理的社会流动应是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进步和基于个体能力及业绩基础上公正、公平的流动。一般认为,在社会中间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经济社会分配差距比较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不会很大,这样的社会最稳定、和谐、能够可持续发展。对于个人而言,则应促进其天赋潜质的充分发展和个体价值的最大实现,向上流动不受其出身、经济地位低微的制约。(二)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双向关系社会流动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科技革命和第三产业的兴起,使得横向流动加速并普遍化,纵向流动的动力日趋强烈,其标准也偏重个人的自致作用,因而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1.社会流动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作用社会流动对教育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首先,社会流动的程度影响着教育的功能变化。传统社会由于缺少社会流动,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传递文化和象征身份;现代社会由于流动程度较高,教育的经济功能的选择功能较为突出。其二,社会流动的方式影响着教育的模式。由于竞争性流动促使个人经过努力而获得英才地位,在教育目标上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去向上流动,课程便有综合性和多选修的特点,训练学生不畏失败和创新精神,分化学生也较迟。赞助性流动提倡英才教育目标,早期分化培养,课程性质大相径庭,训练学生各得其所的意识和能力。其三,社会流动的趋势影响教育改革和教育结构。现代社会的流动趋势是水平流动普遍化、纵向流动上倾化、竞争性流动占主导地位,所以教育改革要根据社会结构的需要来选择和分配人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同时还要调整教育结构去适应多样化人才的需要,满足社会民主化的要求。第四,社会流动还通过影响价值观而对教育思想、教育愿望和个人成就动机产生影响。现代社会流动性大,对名利的追求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教育的功用性价值由此被抬高,教育思想偏重于个人本位,学习动机多源于对较高社会地位和角色的追求。2.教育对社会流动的作用社会学家哈维格斯特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将成为个体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人们越来越相信,高速率的社会流动,尤其是通过教育的社会流动,将减少贫穷阶层儿童中的英才浪费,并使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活动效率更高。教育还是促进社会职业结构合理化的动因。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素质的逐步提高,各种职业对于就业所需要的教育水平也水涨船高,雇主通过教育这一标准来选择雇员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柯林斯的“1938—1947年度美国的全国性调查”和“1967年圣弗兰西斯科地区的调查”表明:职业结构在教育系统内已被设计好了。川教育事业的普及和发展也影响着社会流动的形式。正是由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发展,社会才由传统的过去走向开放的现代,才出现竞争性的社会流动和规模较大的水平流动。随着我国“和谐社会”战略和“工业返哺农业”行动的实施,各阶层之间的社会距离和经济收入差别正逐渐缩小,阶层之间的主要差别将是消费形式和休闲方式,而这两者受教育的影响较大。

实施生存教育的途径与对策建议

实施生存教育的途径与对策建议 发表时间:2019-01-24T10:06:54.730Z 来源:《教育学》2019年1月总第166期作者:李梅[导读] 学校、家庭都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互相之间必须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山东济宁教育学院山东济宁272200 摘要:当前青少年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生活适应能力差,这些特点要求学校教育应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的作用。 关键词:生存教育生存能力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教会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生存能力已经迫在眉睫。当前严峻的社会现实要求我们把生存教育当做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内容来抓。要求学校我们应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的作用。 一、学校、家长、社会要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教育 学校、家庭都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互相之间必须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才能终见成效,避免方向不一致和效果抵消。家长们过度保护和溺爱的态度是孩子们生存能力弱化的原因。有人说,如果要评选最疼爱孩子的父母,中国家长会当仁不让地被评为冠军。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现状,孩子倍受大人的溺爱和保护,因而其生活自理、自控、自救、自我防范等能力较弱。真正的教育不是给予援助,而是培养自立的人。家长必须学会对子女“冷酷无情”一些,把爱与严、教育与陶冶结合起来。学校要以培养“生存能力”为基本点,加强对青少年挫折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开好理、化、生实验课,为学生提供手脑并用的机会。上好早操、课间操、体育课,加强学生体质锻炼。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立、自理、自信、自强。学校要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生存教育。课堂也不局限在教室,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灵活选择教育场所。学生们就是在这样的情景性逼真、针对性很强的教育活动中,掌握生存知识和技能。 二、建立相应的课程、教材和考试体系 将生存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教学计划之中,统一部署、规范实施,要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制度,开设生存教育知识与训练课程,强调知识传授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将学生的生存方面的表现和成绩,列为评优、评奖学金的依据。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还要有灵活、科学的评价机制,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纠正只注重结果评价的弊端。 担任生存教育课的教师最好是各个行业的精英。为了让学生们能获得全方位的生存知识,除了部分课程由教师担任外,家长、企业家、医生等各方面的社会资源都有可能成为学校的教学资源,甚至学校的工人也可开设属于他的选修课,如食堂的师傅可参与开设烹饪课。可请部分家长到学校来讲社会诚信的重要意义,医院的医生可被请到学校来讲医疗急救等知识。消防队员、武警战士、公交司机、卫生防疫、质监等职业的从业人员,都可成为生存教育课的教师。 三、积极开展生存教育实验研究 生存教育的实验研究完全可以在还没有取得统一结论的时候就在各个学校着手进行,各校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拟订出实验方案,一边实验,一边实践,一边总结,一边吸收其他学校的做法。如吉林省延吉市延河小学校周延梅老师,运用活动式、表演式等教学方法在部分班级进行了两年多的生存教育实验,实验班学生在意志承受力、自我保护力、社交能力、学习创造能力、法制防范能力、情感意志能力等方面,都比对照班高出30%以上。 四、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学会自尊、自爱、自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就是“健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增加对自己的了解,提高生存方面的身心素质。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重要的素质教育、生存教育内容来抓,配备专门的师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讲座,开展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训练在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尤其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努力养成其百折不挠、意志坚强、困难面前不泄气的优秀心理品质。 艾滋病和毒品是当前威胁和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这一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性”是不道德的词语,教师、家长难于启齿,学生羞于接受,长期以来“性”知识教育便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空白。当今社会吸毒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学校要广泛开展远离毒品、爱惜生命的教育。 五、用电视节目作生存教育的媒介 要广泛拓展教育资源促进孩子自立。受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证研究》的启发,我发现很多电视节目和网络资源都可以作为生存教育的内容,如《为您服务》、《生活315》、《走近科学》、《探索发现》、《中国质量报告》等。学生既能学到很多感性的生存本领,又容易产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制订出推行生存教育的规划和要求,尤其应抓紧构建和实施生存教育的考绩机制。新闻媒介要发挥强有力的导向作用,使生存教育成为社会共识。 参考文献 [1]李连宁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186-187页。 [2]姚丹谈中小学学生的生存教育[J].教育探索,1998,(6):59,60,61。 [3]陈佳清陶行知的生存教育思想探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55。

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分析和对策

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分析和对 策

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分析和对策 团山子乡第一中学孙铭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教学,要注重历史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历史教学形式及手段呈现出多样化,重在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本文根据对所在学校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调查分析,发现了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起到指导作用,算是抛砖引玉。 关键词:初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调查分析对策 目前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国家还及时修订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高效课堂已成为共识,各个学校都在践行新课改理念,而我们历史教师也应该围绕新理念、新课标实施教学,历史教学形式及手段呈现出多样化,更加注重历史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然而我们所在地区的许多学校的学生,包括领导,甚至历史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仍然不能跟上课改步伐,教学中仍以传统的教师“教”,学生简单粗糙的背记为主,忽视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局限于知识目标。 新课程界定历史学科的学习目的从宏观上讲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目标包括历史事件,人物等,毋庸赘述;情感目标即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人生观和世界观,人格教育等即所谓“学史明智,学史做人”,然而这两方面都建立在历史技能教育目标的基础之上,技能就是学习技能,包括阅读技能,历史思维能力,

理解和运用等能力,而历史阅读能力是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的来源是多渠道,多途径的,因此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应突破单一的知识传授,重点教会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应用历史知识,体会其人文精神,形成学生成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对历史史料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回顾近年来的中考,自历史学科参与到中招考试中后,由最初的客观性试题占主导,已过渡到以史料为载体的主观性试题为主导,包括选择题,几乎每一题都以非原始甚至拓展性的原始材料作为背景,减弱了对教材的依存度,着重考察学生能力。许多历史老师对此束手无策,对于学生为什么总答不好,错误给出审题不清的笼统因素,究其根源是学生历史阅读能力欠缺所致。 我调查了本校100多名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状况,发现80%以上的学生对历史资料阅读感到无所谓,或者说学习历史与阅读何干?许多学生认为阅读是语文的事情,因为只有语文考试才有阅读题,历史学习只要能够记下就可以了,40%左右的学生对于课堂老师分析历史资料则没有兴趣,课外阅读更谈不上,学生对历史材料阅读缺乏兴趣,并且所谓“兴趣”的来源是被逼的;做题时,约有70%的学生看到材料题,常常忽略材料或走马观花,不能有意仔细阅读,更不能正确理解;学生平时做历史材料阅读题少,而且缺乏交流;60%的学生认为材料没有阅读的必要,它只是每天做作业的需要抄写的题目而已,做题全凭记下的知识点,很盲目;30%学生有做好历史材料阅读题的愿望,学生平时做历史材料阅读题方法

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入开展,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越来越渗透到了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使得目前小学教育教学领域正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新气象。而其中,教学反思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则是尤为突出和明显的,但是当前小学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反思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误区,为此,就教学反思现存的主要问题和改进建议等略作粗浅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教学问题原因对策 1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反思的形式层面 1.1.1 格式比较单一,有模式化的倾向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对广大教师来说,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是人人皆知的,但究竟在实践中该如何操作,怎样写教学反思,不少教师深感困惑而无从下手。这种情况下,介绍或给出一些教学反思的案例,让教师大致明确其格式或样子本身是非常必要的。但反观我们的现实却不难发现:众多教师写出的教学反思案例其格式基本上如出一辙,有教师将其总结概括为“先写不足之处,然后写获得启示,最后写怎样运用”,而这种格式的套用对于其教学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1.1.2 为应付检查,流于形式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这样的倾向:即不少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往往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胡乱应付完成。这样,教学反思的撰写就成了为反思而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教学反思的实际价值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诚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2 教学反思的内容层面 1.2.1 全面而不深刻通过查阅众多的反思案例,不难发现,比较成形的教学反思一般都在内容方面较为全面,大都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进等角度进行论述,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多为蜻蜓点水,一代而过,虽然全面但缺乏深刻性,给人的感觉很是空泛,似乎大家谈的几乎大同小异,没什么区别。 1.2.2 零散而不系统目前,教学反思在内容方面或多或少还存在着反思的内容比较分散,零碎,没有形成合力,不连贯,缺乏系统性等现象。一些老师常常是这次反思某一问题,下次反思就又换成了另一问题,有东一鳞西一爪的感觉,结果是每个问题都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和对问题的较为连贯的、成体系的深入思考和认识。因此,反思的效果并不很明显,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也微乎其微,进而也致使不少教师对这一方法的实效性产生了怀疑,而这反过来也严重影响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积极性和热情,形成了恶性循环。 1.2.3 重教师而轻学生当前教学反思案例所表现出的一种鲜明倾向是: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效果等“教师怎么样教”这一层面,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见,而这种做法是很有局限性的。 1.2.4 多叙事而少分析存在于当前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中的另一问题就是反思文章往往充斥着很大篇幅的教学过程和流程的描述,客观记录描述的比重很大,而透彻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则较为欠缺,对应反思的核心内容往往是简单地一笔代过,这样的反思过于概括、流于表层、较为肤浅,仅仅简单地概述了不完善的几方面,而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如何在下次教学中改进等至关重要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分析和探讨,在理论认识的深广度以及实践的改进完善方面都没能发挥教学反思应有的作用。 2 原因分析与建议 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现象和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教师自身因素

企业传承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分析

武汉工程大学 (硕、博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名称企业传承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分析 学科专业 学号 姓名

企业传承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分析 --以常州市家族企业为例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私营经济与私有制经济30年间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而对于民营家族企业而言,企业的传承是企业成长、壮大的关键。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多处在第一代企业主权力交接的阶段,而多数民企正面临在传承时缺少前人的经验借鉴和系统全面的理论支持。本文将逐一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家族企业;企业传承;困境;原因;对策 引言 根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08年我国民企企业达650多万家,实际注册资金11.7万多亿元,全国民营经济总产值约5.18万亿元,全年销售总额超9.23万亿元,实现就业岗位超过1.4亿个,就业人数约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18%。通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民营家族企业对国家GDP持续平稳增长、增加就业率和提高社会福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等多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由此可见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个人问题,更是关系到全社会甚至全球的社会问题,国家、社会应当给与足够的关注、重视及适时、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改革开放初期,一大批敢于冒险、具有吃苦耐劳、不怕失败的企业家在摸爬滚打中成立民营企业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将自己的企业发展壮大,而如今被称为“富二代”的年轻一代却有很大可能不能带领这些民营企业继续发展壮大,甚至有可能导致破产。当然,通过分析国外大量家族企业的传承历史及经济学家对企业传承的研究不难发现企业传承本身就是一个难题,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提出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就分析发现一般家族企业很难将企业顺利传承至第三代之后。据美国一知名家族企业研究学院的研究显示,只有30%的家族性企业能够传顺利将企业传承到下一代,12%的企业成功传至第三代,最后仅有不到3%的企业在第四代及以后仍在继续经营。相比国外家族企业,我国家族性民企的发展时间更短,尤其是民营企业最发达的江浙一带,

企业文化落地的策略和途径

Management 经管空间 https://www.doczj.com/doc/ee11648676.html, 2012年10月 083 的客体不断扩展,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会计问题,正是会计学科发展的源动力。本文所阐述的无形资产对会计边界的影响只是一种理论探讨,尚需会计实务的检验。但我们应该明确,会计对象边界及其扩展并不是漫无边际的,特别是对无形资产的进一步研究,仍需依赖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杜兴强.无形资产会计的相关问题:综评与探讨(上)[J].财会通讯,2004(9). [2] 葛家澍,杜兴强.无形资产会计的相关问题:综评与探讨(下) [J].财会通讯,2004(10). [3] 葛家澍,唐予华.关于会计定义的探讨[J].会计研究,1983(5). [4] 贾纳金.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指南.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7 月第1版. [5] 斯科特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6年1月第1版. 企业文化落地的策略和途径分析 ① 乌鲁木齐市财政会计职业学校 郭利军 摘 要:本文从分析企业文化三个系统的建设入手,分析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常见误区,由此进一步探讨了企业文化落地的四大策略和多种途径,有利于为企业提供思路,促进企业文化从软实力转化为竞争力。关键词:企业文化 误区 落地 策略 途径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0(c)-083-02当今,企业文化的独特价值已被企业家们认同,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常出现文化理念体系建设得较完善、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却不明显的现象。企业文化悬空可说是造成此现象最常见的原因。本文从企业文化建设的三个系统入手,分析和探讨企业文化落地的主要策略和途径,使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实现企业文化落地生根,提升企业竞争力。 1 从三个系统建设看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常见误区 学术界通常将企业文化分为VI(视觉识别)、MI(理念识别)和BI(行为识别)三个系统。 VI 主要指企业统一的标识及其应用,近年来也有学者增加AI(听觉识别),例如企业之歌。实际工作中VI 设计和AI 创作,常采用对内对外征集或聘请专业设计公司设计和创作。一旦确定,只要企业重视,推广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例如以统一模式应用在旗帜、服装、信笺、徽章、印刷品等上面;在企业各种场合传唱企业之歌等。这有利于企业形象的宣传、社会知晓度的提升和员工归属感、认同感的增强。 MI 可说是企业价值观体系,表现为代表企业信念、激发企业活力、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的团体精神,包括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宗 旨、精神等一整套理念性、观念性因素。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是两种情况:一是较纯粹的“老板文化”,企业文化部门将老板所言整理提炼,形成体系,通常比较符合企业实际,例如西部机场集团的企业文化。二是企业与专业公司合作,企业“精英”团队与专家共同研讨分析、总结和提炼,理念体系较为完整和理性,常形成文字漂亮、对仗工整的理念、口号和精神,通常双方参与的比例决定了理念体系与企业实际的符合程度。 BI 是指企业确立的经营理念融入企业的实践,指导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实现员工在行动上的一致性。实际工作中常常体现为“**行为规范”,企业管理者希望理念转化为行动、促进企业发展的驱动力和竞争力。 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理念转化为行动,最终形成竞争力。从企业文化建设三个系统的建设模式中,可以看到:由于专业公司的介入,企业文化图形、文字表述部分相对容易;企业文化指导实践, 特别是指导不断变化中的实践却很难。企业文化建设中最常见的误区就是,花费精力、财力编写印制成完善、精美的《企业文化手册》,却因为宣贯、落实不到位,成了“口头文化”、“墙上文化”、“应付文化”,文化在企业里推不开,与经营管理脱节、理念识别难以变成行为识别的“四脚悬空”现象。 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企业文化落地”,是指把企业 的文化理念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促使企业理念真正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中,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是指把企业的文化理 ①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级德育课题《企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校园 文化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6] 阎达五.新形势下会计工作和会计学科面临的新课题[J].财会 通讯,1983(5). [7] 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研究文献摘编(1979-1999).大连:东 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低碳经济文化对策及途径

低碳经济文化对策及途径 作者:潘克森王代明单位:江西科学院 0引言 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发展中大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我国策应世界共同应对气候变暖可能引发地球灾变的需要,更是应对我们国家资源匮乏的状况、尽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但所有这些,都需要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和引领。下面就低碳经济文化实现的策略与路径谈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同仁。 1低碳经济与低碳经济文化 1.1低碳经济的提出 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是英国,2003年2月24日英国发表了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在白皮书中提出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提出到2050年建立低碳经济社会。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能源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认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订了“巴厘岛路线图”,确定了未来强化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包括《京都议定书》)的领域,随后世界各国逐渐开始建立本国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向低碳经济转型。继英国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等多项经济政策来推动本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后,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和瑞典等国,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已开征国家碳税;德国、日本和奥地利等国也相应引入了能源税和

碳税制度;美国先后出台了《低碳经济法案》和颁布了《能源政策法》,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先后召开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并将继续采取强有力措施”。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已向国际社会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和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实现自己的承诺目标”[1]。 1.2低碳经济的含义 所谓“低碳经济”,顾名思义就是以更低或较低的二氧化碳等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模式来引领经济发展的经济,这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可能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通俗地说“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经济模式,它的本质特征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从而确保整个社会向低碳生产、低碳排放、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前,低碳经济实现的主要途径表现在太阳能、风能、核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方面,其中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doc

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浅谈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保护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日趋淡化、不断异化的趋势,这是目前我国传统文化节日亟需解决的问题。而本文将反思现状并提出保护传统节日的有效策略和途径,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关键词:传统节日,问题,文化,传承,保护。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Heritage Protection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ccelerating, China's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has become the tendency of making light of alienation, and constantly, this is the holiday for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is article will reflect on the status quo 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protecting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the way, worthy of our careful study. Key words: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heritage and protection. 传统节日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它的未来发展命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传承与保护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是社会许多研究学者一直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 一、传统节日所面临的问题 1、传统节日日趋淡化 从社会发展历史角度来看,城镇化、城市化建设悄悄地改变了沿袭几千年的社会结构,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很多与农业、农村,与那种熟人社会相关联的传统节日,也随之失去了以往依托的节日背景,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阡陌交通的充满田园气息的节味淡了。 而从过节形式来看,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和活动仪式逐渐被人们所摒弃,许多已面临失传。尤其是在现代化高节奏生活压力下,特别是作为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许多讲究不甚了解。加之有的节日传统仪式复杂,无法满足他们对高效率的要求,所以这加速了传统节日淡化的趋势。虽然有时我们依然会在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包粽子,但除了吃的形式不减,节日的文化内涵却越来越枯萎,人们参与的热情与日俱减,近乎名存实亡。 从过节的内容来看,文化总是要发展的,传统文化必须适应现代生活的发展,才能够得到延续和发展。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传统春节一些倾向于物质消费方面的习俗和功能已经不能和人们的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了。 2、传统节日不断被异化

申论原因和对策分析(精华)

原因分析出发角度: 一般来说,问题产生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即人、政策、法律、经济效益、科学技术、宣传、教育等。因此我们在制定相应的对策时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由人引发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奖励、惩罚措施; 职能部门决策、监管、执行;人才问题;领导人问题;加大宣传、教育。 2.由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对策:补充和制定;进行和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加大执法力度。3.因经济利益引发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对策:调整利益分配方式;发展生产,提高效益;保证生命和财产安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4.由科学技术引发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提出对策:促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促进和加快科技知识成果转化;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科技与伦理道德。 5.属于宣传教育方面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提出对策:通过媒体来扩大宣传;促进各职能部门狠抓落实; 6.思想上引发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对策:加大对事物的重视程度;多角度、全方位认识事物;破除封建、腐朽思想桎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对策模板之 1.领导重视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增强……的意识,

倡导……的理念 医疗:切实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教育:提高教师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 环境: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投入力度。创建多元化的产业投资环境。加大各级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道 资源:靠调整,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必须注重结构调整,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 2.舆论宣传 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的认识 医疗: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改善生活工作环境 教育: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全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支持 环境:做好环境宣传教育及培训工作,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保活动和监督工作。 资源:靠宣传教育,形成全民参与、人人节约的良好社会氛围 3.通过教育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工作人员,人民群众的……素质 医疗: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狠刹不正之风 教育:提高教师素质,严格教师职业资格证的管理 环境:加强对环境执法的监督。 资源: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e11648676.html,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金凌 来源:《大观》2016年第03期 摘要: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农村一直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农村地区多样化的人文环境和广袤的地理范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笔者力求通过分析当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农民自身素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及文化传统关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多样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当前伴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原有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传承数量巨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笔者力求通过分析当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对策。 一、当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民自身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受到历史发展、地理位置、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较为落后,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自身素质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从教育层次、文化修养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此外,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和影响力。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不便于管理。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强烈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面临的挑战是不同的,需要分门别类的进行甄别后,确定保护开发策略。此外,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存在较为浓厚的民间信仰传统,这些信仰中的仪式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表现,有的可以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文化等。但是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封建迷信,如果将这些内容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必然引发负面的影响,这一点也是传承中需要重点关注的。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背景彼此人为的分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其凝聚和承载的文化,但当前很多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忽视其文化背景和传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变为纯粹的商品。 二、对策建议 首先,培养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广大的农民群体。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前提是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严格落实义务教育,不断拓宽职业技术教育,加大科技文化培训的投入,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