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值得推敲的包公断案

值得推敲的包公断案

值得推敲的包公断案

作者:王庆廷

来源:《视野》2008年第06期

包公是历史上有名的“青天”,民间流传有很多他巧审案件、智断纠纷的故事。但从现代司法眼光看来,这些所谓的“巧审”、“智断”,未尝不值得推敲。

比如常为人称道的包公以“灵蛇”断案为杨家将申冤的故事,就很具有代表性。

在一次战役中,杨宗保率领的杨家军被辽兵围困,杨宗保屡次求救于元帅庞龙,而庞龙因为与杨有嫌隙,故意按兵不动,致使杨部全军覆没。为此,杨宗保到开封府状告庞龙公报私仇,而庞龙则反告杨宗保不听指挥,好大喜功。

由于双方各执一词,包公便说要以水坛中的灵蛇测谎。他先向大家讲明了测谎原理:说谎者心虚,脉搏加快,体温升高,接近灵蛇便会遭到攻击,而说真话者因问心无愧,不会有上述变化,接近灵蛇也不会遭到攻击。随后,包公以一名矢口否认自己罪行的杀人犯做了测谎试验,结果该犯当场中毒身亡。

在征得庞、杨两家同意后,包公决定第二天以灵蛇测试。

第二天升堂后,包公先宣读军令状,由杨宗保、庞龙签字画押,然后由杨先测试。杨将手伸入坛中,包公开始询问,杨答毕将手从坛中拿了出来,无异常。继之,庞将手伸入坛中,答完问话,拿出手来,也未被蛇咬伤,只是庞的手呈微红色。包公立即下令将庞拿下,庞不服。包公令人将坛子摔碎,见坛水已变红。这时,包公当众说明了所谓“灵蛇测谎”的实情:坛中这条蛇是去了牙的无毒蛇,不会咬人。为什么庞将手伸进坛内水就变红了呢?原来水中已放了药草,遇到硫磺,水会变成红色。庞龙在测谎之前怕被蛇咬伤,手上涂了硫磺,可见是他诬告杨宗保,因而心里有鬼。至此,庞龙不得不低头认罪。

类似这样故设骗局“测谎”的断案方法,历史上很多清官和著名人士都用过,而且都被冠以“明察”、“智审”、“巧断”等美称。与刑讯逼供的暴力相比,这类断案方法所体现的智慧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因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然而从今天的司法观念来看,这种做法却显然是违法的。在现代人眼里,这种以引诱、欺骗的方法来收集证据,不但手段非法,而且证据的真实性并不可靠,很可能造成新的冤假错案。

为什么古人引为美谈的断案方法在现代不被认可?

首先是人权观念的进步。古代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往往将被告作为潜在的违法者来对待,因此千方百计地搜集不利于被告的证据,刑讯、欺骗之类手段的运用也就堂而皇之。而现在这

种观念却没有了立足之地。因为被告也是人,在搜集证据时不应侵犯其作为人应有的各项基本权利,我们不能以侵犯一项确定的人权为代价去补救另一项并不确定的人权。

其次,这些所谓“智断”很容易造成冤假错案。非法获取口供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刑讯逼供,二是不会造成肉体伤害的威胁、引诱、欺骗等。与刑讯相比,后者虽不显得暴力,在手段上也有差异,但它们在适用中的危险却是一样的,都可能会让被告说出违心话,或者做出违背本意的举动,结果使本来无罪的人可能说自己有罪,本来有罪的人却蒙混了过去被认为无罪,造成冤假错案。

第三,设下骗局断案也不符合人之常情。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骗局本来就会让人迷惑,未必能得到真实结果,更何况对于被审时本就心情紧张的当事人来说,更可能于迷局中言不由衷,诱骗之下,所言所行与真实相悖。寻求真相的目的很可能落空,而设局者并不自觉。

合法取证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司法公正,防止制造冤假错案。特别在刑事诉讼中,与强大的国家相比,受审者确实是太弱小了,公正的天平一旦失衡,就会将无辜者压垮。因此,国家有足够的理由要光明磊落地对付受审者,采取君子式的手段,给他们以充分的权利,让他们赢得起、输得起,心服口服,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公正。

正因为此,孟德斯鸠说:“法律的制定是为了惩罚人类的凶恶背谬,所以法律本身必须最为纯洁无垢。”

(周西海摘自《人民法院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