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蟹过度放养对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河蟹过度放养对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河蟹过度放养对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河蟹过度放养对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1 04 29;修订日期:2001 05 23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KZCX1 SW 12);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创新领域前沿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许巧情(1976 ),女,湖北省黄梅县人;硕士;研究方向:底栖动物。野外采集承蒙黄梅县李国华、宿松县水产局陈正坤等同志大

力支持,谢志才副研究员参加了采样工作,数据处理得到张堂林、解绶启副研究员的帮助,采样图绘制得到郑英高级实验师的帮助,在此谨致谢忱

通讯作者:王洪铸

河蟹过度放养对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许巧情

1,2

王洪铸1 张世萍

2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2;

2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 430070)

摘要:通过对河蟹养殖的代表湖泊黄湖与参照水体即黄湖围栏外、天然捕捞湖泊龙感湖以及鱼类放养湖泊牛山湖的比较研究,探讨河蟹过度放养对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河蟹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摄食,二是破坏沉水植物的间接作用。在蟹苗放养强度约1kg h m -2的条件下,底栖动物的种类多样性明显下降,密度和生产量减少60%以上,其中对小型螺类的影响尤甚。作者认为目前最适的养殖模式应是河蟹与非草食性鱼类的轮作经营。

关键词:河蟹放养;底栖动物;现存量;功能摄食类群;生产量;蟹鱼轮作

中图分类号:S968 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3207(2003)01 0041 006

由于经济价值较高,河蟹即中华绒螯蟹(Eri

ocheir sinensis Edwards)的湖泊养殖已发展成为一项支柱水产业,但近年来普遍存在效益滑坡的现象。除苗种因素外,过度放养导致食料资源枯竭很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底栖动物是河蟹的重要食料[1],但迄今尚无河蟹养殖对底栖动物群落影响的系统报道。本文将河蟹养殖的代表湖泊黄湖与参照水体即黄湖围栏外、天然捕捞湖泊龙感湖以及鱼类放养湖泊牛山湖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河蟹放养对底栖动物的胁迫作用,以期为河蟹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湖泊概况与工作方法

黄湖(E116 23 116 32 ,N29 56 30 05 )位于安徽省宿松县,通过网栏与其上游的大官湖相通,面积11860hm 2

。河蟹放养始于1992年,多年平均放养量0 9kg hm -2。产量曾于1994和1997年达到高峰,单产17 21kg hm -2

,约占总产的80%。近年来虽然河蟹放养量变化不大,但产量急剧下降,仅3kg hm

-2

,占总产的2%。1997 1998年鱼类单产

30 170kg hm -2

,其中滤食性鱼类占55% 75%,草

食性鱼类占9 11%

[2]

龙感湖(E115 59 116 18 ,N29 51 30 05 )为

湖北省黄梅县与安徽省宿松县的界湖,经大官湖与黄湖相通,面积为25200hm 2。黄梅境内以天然捕捞为主,几乎不放养,而宿松则以围栏养殖为主。由于采样点设在黄梅的捕捞区和宿松的航道区,故本文视龙感湖为天然捕捞湖泊。1997 1999年的捕捞鱼类单产50 80kg hm -2,主要为鲤、鲫及鱼,前两

者占35% 40%,后者25% 30%。

牛山湖(E114 27 38 ,N30 16 22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为梁子湖的子湖,面积3800hm 2。以放养鱼类为主,1996 1999年单产100 160kg hm -2,其中草食性鱼类占30% 75%,滤食性鱼类占20% 55%[2]。

黄湖的河蟹养殖区设置4个采样点,围栏外设一参照点。龙感湖和牛山湖分别设置6个点(图1)。采集时间为1998年4和11月,以及1999年5和7月。

黄湖养殖区、围栏外,以及龙感湖、牛山湖主要的环境参数分别为:水深,3 0 0 4(均值 标准误),2 0 0 5,3 0 0 3,3 5 0 2m;透明度,82

第27卷 第1期水生生物学报

Vol.27,No .12003年1月

AC 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Jan .,2003

图1 黄湖(HS1 5)、龙感湖(LS1 6)

和牛山湖(NS1 6)采样点分布

Fi g.1 Distri bution of sampling si tes in Huanghu Lake(HS1 5), Longganhu Lake(LS1 6)and Nius hanhu Lake(NS1 6)

23,31 11,93 12,238 11cm;水温,26 0 1 3, 23 3 2 7,25 9 0 8,22 7 0 9 ;总磷,0 06 0 01,0 11 0 03,0 08 0 01,0 04 0 004mg L-1;总氮,1 06 0 09,1 12 0 27,1 00 0 06,0 65 0 05mg L-1;沉水植物生物量(湿重),0 0,0 04 0 02,0 30 0 21,1 02 0 56kg m-2;浮叶植物生物量(湿重)1 66 1 07,0 02 0 02,0 02 0 01, 0 0kg m-2。

底栖动物采集工具系1/16m2的彼得生采泥器。泥样经16目 cm-1的铜筛筛洗后,置于解剖盘中将动物捡出,并用10%的福尔马林固定,然后进行种类鉴定、计数。湿重的测定方法是:先用滤纸吸干水份,然后在电子天平或纽力天平上称量。生产量的估算依据已知的P/B系数或相近种类的值[3 5]。功能摄食类群的划分主要参考有关资料[6,7]。如果某动物有几种可能的归属,则均分到相关类群;如无资料,则解剖分析其食性。多重比较采用邓肯多倍距方法(Duncan s multiple range test&critical ranges)。

2 结果

2 1 对种类组成的影响

黄湖养殖区与对照水体底栖动物种类数与优势种类(以现存量占8%以上为准)的比较列于表1。可以看出,黄湖养殖区的总种数只有龙感湖和牛山湖的50% 75%。黄湖围栏外一站的种类数,明显高于养殖区内各站的种类数(均值10个),并且与其总数相差无几。至于优势种类,黄湖养殖区小型沼螺的优势度明显小于对照湖泊,尤其是牛山湖。多毛类一种即多鳃齿吻沙蚕(Nephthys polyb ranchia)是龙感湖的优势种,在黄湖却没有发现。

表1 河蟹养殖湖泊黄湖与对照水体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的比较

Tab 1 Comparis on of zoobenthic taxa in the mitten crab s tocking lake,Huanghu Lake,and in the reference waters

水体Waters

种类数Taxa number

环节动物Annelida软体动物Moll usca昆虫Insecta

仙女虫科颤蚓科其他小计腹足类双壳类小计摇蚊类其他小计

其他

Others

合计

Total

密度优势种

Densi ty domi nants

生物量优势种

Bio mass domi nants

黄湖养殖区1708314606018

尾鳃蚓(29),

盘丝蚓(12),

管水蚓(12),

隐摇蚊(8)

环棱螺(63),

契蚌(18),沼

螺(9)

黄湖围栏外0516213606015

尾鳃蚓(27),

环棱螺(22),

管水蚓(20)

环棱螺(97)

龙感湖31021531411112233尾鳃蚓(16),沙

蚕(16),涵螺

(11),管水蚓(10)

环棱螺(53),

涵螺(26),沼

螺(17)

牛山湖15175169110124沼螺(49),异

腹鳃摇蚊(23)

沼螺(84),环

棱螺(11)

注:1 学名:仙女虫科,Naididae;颤蚓科,Tubificidae;腹足纲,Gas tropoda;双壳纲,Bival via;摇蚊科,Chironomidae;齿吻沙蚕,Nephthys;管水蚓, Aulodrilus;盘丝蚓,Bothrioneurum;尾鳃蚓,Branchiura;环棱螺,Be llamya;沼螺,Para fossarulus;涵螺,Alocinma;契蚌,Cuneo psis;隐摇蚊,Cryptochi ronomus;异腹鳃摇蚊,Einfeldia。2 括号内数据为优势度(%)。

42 水 生 生 物 学 报27卷

2 2 对动物大小的影响

各类群及相同种类大小的比较见图2。黄湖养殖区螺类的个体明显大于龙感湖和牛山湖,约高1倍,重5 15倍,而与黄湖的围栏外相比,螺类则偏小。黄湖养殖区环节动物的个体显著小于牛山湖,而水生昆虫则显著大于黄湖围栏外和龙感湖。就具体种类而言,黄湖养殖区的环棱螺和摇蚊(chirono mus)显著比对照水体大,而前突摇蚊(procladius )明显比牛山湖小,

其他种类间的差异则不显著。

图2 河蟹养殖湖泊黄湖与对照湖泊底栖动物体长或

壳高(x SD )以及平均体重(湿重或带壳湿重)的比较。字母不相同的

表示差异显著(p <0 05)

Fi g.2 Comparis on of body length or shell hei ght (x SD )and mean wet weight (w i th s hell s in gas tropods)of zoobenthos

excluding bival ves i n the mitten crab s tocki ng lake,Huanghu Lake,and in the reference waters.1 黄湖养殖区stocked zone in Huanghu Lake;2 黄湖围栏外uns tocked vici nity of Huanghu Lake;3 龙感湖Longganhu Lake;4 牛山湖Nius hanhu Lake

2 3 对现存量的影响

密度和生物量的比较见图3。黄湖养殖区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显著小于围栏外;密度为140ind m -2,仅及其他水体的25% 40%。虽然密度的差异不显著,但考虑到野外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均值差别之大,可以认为这些差异仍具有相当的意义。黄湖养殖区螺类的生物量不到围栏外的10%,环节动物和水生昆虫的密度多小于对照水体。

2 4 对功能摄食类群的影响

功能摄食类群种类数以及密度和生物量的比较见图4。黄湖养殖区刮食者的生物量显著小于围栏外;刮食者的密度是其他水体的5% 25%。此外,黄湖养殖区过滤收集者密度和生物量不到龙感湖的20%,直接收集者的密度是对照水体的40% 55%,捕食者亦少于对照水体。在龙感湖,多毛类等撕食者较多。其他方面的差别不大。2 5 对生产量的影响

生产量(湿重或带壳湿重)的比较列于表2。黄湖养殖区底栖动物的生产量为33g m -2,仅及对照水体的25% 40%。至于各类群,黄湖养殖区的螺类生产量远小于对照水体,昆虫的生产量小于牛山湖但大于其他水体,环节动物的生产量小于龙感湖但大于其他水体。

表2 河蟹养殖湖泊黄湖与对照水体

底栖动物(不包括双壳类)生产量的比较

Tab 2 Comparis on of produc tions (g m -2)of zoobenthos excluding

bivalves in the mitten crab stocking lake,Huanghu Lake,

and in the reference waters 类群

黄湖养殖区

黄湖围栏外龙感湖牛山湖

环节动物

7 15 114 53 0螺类25 7135 470 6104 1水生昆虫

0 20 10 11 0底栖动物(不含双壳类)

33 0

140 6

85 2

108

2

图3 河蟹养殖湖泊黄湖与对照水体底栖动物(不含双壳类)密度和生物量(湿重或带壳湿重)(x SD)的比较。水体编号及字母含义同图2

Fig.3 Comparison of densi ty and wet biomass (with s hells in gas tropods)(x SD)of z oobenthos excluding bi valves in the mitten crab stocking lake,Huanghu Lake,and in the reference waters

1期许巧情等:河蟹过度放养对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43

图4 河蟹养殖湖泊黄湖及其对照水体底栖动物(不含双壳类)各功能摄食类群种类数,密度和

生物量(湿重或带壳湿重)(x SD)的比较。水体编号及字母含义同图2

Fig.4 Comparison of taxa numbers,densi ty and wet biomass(with shells in gastropods)(x SD)of zoobenthic functional feeding groups excluding bi valves in the mitten crab stocking lake,Huanghu Lake,and in the reference waters

3 讨论与结论

黄湖围栏外的采样点几乎无沉水植物,与黄湖养殖区的自然环境比较接近,主要区别是围栏外底栖动物被摄食的压力较小。两个水体虽然均以大型刮食者环棱螺为优势种类,但围栏外的个体大于养殖区的,并且生物量和生产量分别为后者的约10倍和4倍。由于养殖区的主养鱼类是鲢及鳙,对底栖动物的直接影响比较小,故可以推断两者的区别主要是由河蟹直接摄食螺类而造成的。这与堵南山关于河蟹喜食软体动物的报道一致。

龙感湖和黄湖均属华阳河水系,其间有水道相连,水位变动一致,水深和底质相同,因此它们之间生态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利用方式的不同。与黄湖养殖区相比,龙感湖的生产量约大1 5倍,这主要是因为前者的小型螺类较多,其年P/B系数一般为4 5,而后者主要为大型螺类,生产力甚低,年P/B 系数仅为0 5 1。小型螺类与沉水植物密切相关,因为沉水植物不仅是小型螺类的栖息和繁殖场所,而且它们的细枝嫩叶以及附着藻类是螺类的主要食料[8 10]。相反地,环棱螺等大型螺类与沉水植物则呈负相关,因为它们的成体皆在底部生活,以底部着生的藻类等为食。虽然1998 1999连续两年的洪水对沉水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但龙感湖的沉水植物并没有灭绝,在黄梅区域的某些点生物量还很高。而黄湖养殖区的沉水植物则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泛滥成灾的浮叶植物 菱。由于黄湖养殖区的草食性鱼类较少,故推断河蟹过度放养是黄湖沉水植物消失的主要原因,且有报道表明河蟹也摄食沉水植物[11]。因此,河蟹除直接摄食软体动物外,还通过破坏沉水植物间接地影响它们的生存。

考虑到黄湖养殖区有一定量的草食性鱼类,鱼类放养湖泊牛山湖被选作另一个参照湖泊,以提高比较的可信度。牛山湖的鱼产量高于黄湖养殖区,且草食性鱼类占较大比重,故鱼类对沉水植物的影响要大于黄湖养殖区。除水略深外,牛山湖的自然条件以及近年来的水位变动情况均与黄湖类似。与黄湖养殖区相比,牛山湖的刮食者显著较多,密度约大15倍,底栖动物总生产量大2倍多。尽管近年来由于洪水和草鱼放养增加等原因,牛山湖沉水植物也有较大幅度的衰退,但仍保持一定的生物量,使螺类等刮食者拥有较适的生境。这一比较进一步印证了河蟹对底栖动物的间接作用途径。

黄湖养殖区的水生昆虫少于牛山湖和龙感湖。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沉水植物的灭绝。陈其羽等发现湖泊中大部分水生昆虫的密度随水草的增加而增大。另一方面则可能是河蟹的摄食。陈炳良等曾在河蟹胃含物中发现昆虫[12],其出现率为12%。龙感湖有个体较大的多毛类,而黄湖没有,这似乎也与河蟹放养有关。

综上所述,河蟹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摄食,二是破坏沉水植物的间接作用。黄湖的河蟹放养强度约1kg hm-2,底栖动物的种类多样性明显下降,密度和生产量较对照水体减少60%以上,其中对小型螺类的影响尤甚。

全国的湖泊河蟹养殖企业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过度利用问题,黄湖是一个典型代表。最初几年由于资源丰富,河蟹产量甚高。受短期经济利益

44 水 生 生 物 学 报27卷

的驱使,经营者随后加大投放量,而资源却日益枯竭,因此效益迅速滑坡,出现严重亏损。由于经营者一时还认识不到亏损的真正原因是资源的过度利用,于是为挽回损失,继续加大投放,但亏损却成倍扩大,如此反复,陷入投资、亏损、再投资、再亏损的恶性循环的怪圈。由于河蟹渔产潜力尚无成熟的估算方法,蟹苗的合理放养量至今难以确定。为达到持续利用资源、长期保持高效益的目的,目前最适的养殖方式应是蟹鱼轮作经营,即面积小的湖泊或湖汊采用河蟹和滤食性鱼类隔年交替放养的模式,面积较大的湖泊可以应用分室对策,即部分区域养殖河蟹,部分区域养殖非草食性鱼类,并逐年轮换。参考文献:

[1] Du N S.Crus taceol ogy(Volume2.)[M].Beiji ng:Science Press,

1993,744.[堵南山.甲壳动物学(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3,744]

[2] Cui Y. B.Fisheries and c onservation of environment i n the Yangtze

Lakes[M].Beijing:Science Pres s,2003(i n press).[崔奕波.长

江流域湖泊渔业与资源环境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刊印中)]

[3] Yan Y J.Liang Y L,Wang H Z.Producti on of Gas tropods in Lake

Biandantang I.Annual production of Bellamya ae ruginosa[J].Ac ta

Hydrobiologica Sinica,1999,23(4):346 351.[阎云君,梁彦龄,

王洪铸.扁担塘螺类生产力的研究 .铜锈环棱螺的周年生

产量[J].水生生物学报,1999,23(4):346 351]

[4] Yan Y J,Liang Y L,Wang H Z.Producti on of Gas tropods in Lake

Biandantang .Annual production of Para fossarulus striatulus[J].

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2001,25(1):36 41.[阎云君,梁彦

龄,王洪铸.扁担塘螺类生产力的研究 .纹沼螺的周年生

产量[J].水生生物学报,2001,25(1):36 41][5] Chen Q Y.A Prelimi nary s tudy on populati on dynamics and annual

producti on of Bellamya ae ruginosa(Reeve)in Lake Dong Hu,

Wuhan[J].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1987,11(2):117 130.

[陈其羽.武汉东湖铜锈环棱螺的种群变动和生产量的初步

观察[J].水生生物学报,1987,11(2):117 130]

[6] Li u J K.Advanced Hydrobiology[M].Beijing:Science Press,

1999,241 259.[刘建康.高级水生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

版社,1999,241 259]

[7] Morse J C,Yang L F,Tian L X.Aquatic i nsects of Chi na useful for

moni tori ng water quali ty[M].Nanjing:Hohai Universi ty Press,

1994,1 570

[8] Chen Q Y,Xie C X,Liang Y L,et al.Preli minary study on popula

ti on dens iti es and seasonal fl uctuation of z oobenthos in Wangti an Lake,Hubei Provi nce[J].O ceanologia et L i mnologia Sinica1982,

13(1):78 86.[陈其羽,谢翠娴,梁彦龄,等.望天湖底栖动

物种群密度与季节变动的初步观察[J].海洋与湖沼,1982,13

(1):78 86]

[9] Wu T H.Preli mi nary study on z oobenthic resource and i ts seas onal

fluc tuati on i n Baoan Lake[J].J ournal of Lake Sciences,1989,1

(1):71 78.[吴天惠.保安湖底栖动物资源及季节动态的研

究[J].湖泊科学,1989,1(1):71 78]

[10] Berg,M S,Coops H,Noordhuis R,et al.Macroi nvertebrate com

munities in relation to s ubmerged ve getati on in two Chara dominated

lakes[J].Hydrobiologia,1997,342/343:143 150

[11] Wen Z R,Li u H J,Wu L H,et al.Food preference and consump

ti on of Chi nese M i tten Crab for s ome aquatic M acrophytes[J].

Rese rvoir Fishe ries,2000,20(1):16 17,53[温周瑞,刘慧集,吴

琅虎,等.河蟹对几种水草的选择性与摄食量的研究[J].水

利渔业,2000,20(1):16 17,53]

[12] Chen B L,Du N S,Ye H F.Analysis on the feeding habi t of the

M i tten Crab Erioche ir sine nsi.Fisheries Science&Technology Infor

mation,1989,16(1):2 5.[陈炳良、堵南山,叶鸿发.中华绒

鳌蟹的食性分析[J].水产科技情报,1989,16(1):2 5]

1期许巧情等:河蟹过度放养对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45

46 水 生 生 物 学 报27卷

THE IMPAC T OF OVERSTOC KING OF MITTEN C RAB,ERIO CHEIR SINENS IS,

ON LAC USTRINE ZOOBENTHIC C OMMUNITY

XU Qiao qing1,2,WANG Hong zhu1and Z HANG Shi ping2

(1 Institute o f Hyd robiolo gy,The Ch in ese Acad emy o f Sc ience s;State key Laboratory o f Fresh wa ter Ec olo gy an d Biotech nolog y W uha n 430072;

2 Fish ery colle ge,Hua zhon g Ag ricu ltu ral U ni versit y,Wu ha n 430070)

Abstract:To examine the impac t of mitten c rabs(Eriocheir sinensis)on zoobenthic com munity,a compara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along Changjiang River in1998 1999between crab overstocking lake,Huanghu Lake,and the reference wa ters,viz.unstocked vicinity of Huanghu Lake,natural fishing lake,Longganhu Lake,and fish stocking lake,Niushan hu Lake.The parameters include species composition,body size,standing crop,functional feeding group and produc 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ecies diversity of Huanghu was substantial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references.Due to the extinction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small scrappers on the plants were greatly decreased in Huanghu,and subse quently,big gastropods,Bellam ya,feeding on the bottom,became dominant.Under the stocking density of about 1kg hm-2of crab larvae or juveniles,zoobenthic density and production were reduced by more than60%.Inferentially, zoobenthos are affected by mitten crabs in two ways,i.e.direct feeding on benthos,and indirect effect through dama ge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Considering that the method of capacity estimation of mitten crabs has not yet been estab lished,the authors are of the opinion that mitten crabs and planktonivorous fishes should be in rotation of stocking for the purpose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Key words:Mitten crab stocking;Zoobenthos;Standing crop;Func tional feeding group;Production;Rotation of Stock ing C rab and fish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3

课时课题:第二章第1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3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常见软体动物及主要特征。(重点) (2)说明节肢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难点)(3)描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重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阐明蝗虫形态结构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进一步强化环保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节肢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难点:描述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 教师:蝗虫、放大镜、镊子、解剖盘、课件等。 学生:兴趣小组搜集贝壳,准备关于观察蝗虫的实验材料。 四、教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知识的升华和内 化。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现未知,并在“动脑、动手、动口”状态 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体验互动法: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的有 机结合。 学法: 1、自主探究法:通过观察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观察蝗虫的结构实验,节肢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 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5分钟)

2、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合起来又称为什么动物?以上四类动物都是 什么动物?无脊椎动物还有哪些? 【设计意图】学生认真回忆,复述四类动物的代表动物、主要特征、生活环境、营养方式,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在学生了解了一部分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后继续深入思考,无脊椎动物在进化到环节动物后,又进化到哪类动物?它们比环节动物高等在哪里?继而展开第一个活动: (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展示小螺号的图片并播放《小螺号》歌曲。 探究活动一:软体动物(5分钟) 1、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 (1)常见软体动物有:、、、。 (2)软体动物身体,外壳为,可随身体的生长而增大,呈现出年轮般的花纹,乌贼的贝壳退化为,蜗牛的运动器官是,河蚌的运动器官是,古代用的贝壳作为货币使用。 2、引导学生归纳常见的软体动物,主要特征及生活环境。 主要特征:身体柔软,外壳能随身体的生长而增大,呈现年轮般的花纹。 生活环境:水中或潮湿的陆地。 进一步探究:软体动物比环节动物高等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软体动物大都有坚硬的贝壳,有保护功能,更能适应外部环境。软体动物大多有坚硬的贝壳,节肢动物也有坚硬的外壳,节肢动物的外壳与软体动物的贝壳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节肢动物比软体动物更能适应陆地的生活呢?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三)实验探究,互动交流 1、探究活动二:观察蝗虫、虾(5分钟) (1)轻轻地捏一下蝗虫和虾的身体,有什么感觉?

生物学研究调查方法-归类分析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归类分析 湖南省耒阳市第一中学周伟 由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实验有利于学生科学思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近年来各级考试中种群密度调查的实验题出现的频次较高,不仅考查形式新颖,而且趋向于开放性与探究性。现将种群密度调查的一些方法归类分析如下,供师生参考。 一、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常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适用范围是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计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总数/种群中个体总数=重捕中所含标志数/重捕个体数。 注意事项:①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②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对动物不能产生有损其寿命和行为的伤害。③标志不能过分醒目,防止改变其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结果失真。④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的混合所需时间需要正确估计。 ⑤标志物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⑥调查期间无迁入或迁出、出生或死亡。 例 1 野生动物研究所对某草原的一种野兔进行了调查,所调查区域的总面积为 2 hm2。统计所捕获野兔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以上是某同学对该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 B.该草原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 C.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低 D.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解析: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雌性个体60个,雄性个体40个,故性别比例(♀/♂)约为3∶2;依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50/X=10/50,推导出2 hm2有250个个体,所

动物的主要类群练习题

动物的主要类群练习题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下列属于腔肠动物的是() A、血吸虫、蛔虫 B、珊瑚、海蛰 C、蜗牛、丝虫 D、水母、水螅 2、自然界动物的种类很多,目前已知的大约有()万种 A、30 B、150 C、180 D、120 3、下列动物中都属于淡水鱼类的一组是() A、链鱼和带鱼 B、鳙鱼和鲤鱼 C、青鱼和大黄鱼 D、草鱼和小黄鱼 4、下面各组动物中,都属于恒温动物的一组是() A、鱼类、鸟类 B、两栖类、昆虫类 C、爬行类、哺乳类 D、鸟类、哺乳类 5、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体内是否有() A、脊索 B、脊椎 C、脊柱 D、脊梁 6、自然界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是() A、鱼类 B、哺乳类 C、节肢动物 D、鸟类 7、蚯蚓是靠()来呼吸 A、皮肤 B、气管 C、湿润的体壁 D、肺 8、鸟类呼吸时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 A、肺 B、肺和气囊 C、气囊 D、气管 9、身体两侧辐射对称的动物是() A、绦虫、虾 B、水螅、海蜇 C、涡虫、血吸虫 D、线虫、文蛤 10、地球上的鸟类和哺乳类分别大约有() A、4000种和9000种 B、9000种和4000种 C、3000种和4000种 D、3000种和9000种 11、下列水生动物中属于软体动物的是() A.海葵 B.珊瑚虫 C.章鱼 D.虾类 12、利于爬行动物保持水分的结构是() A.角质的鳞片或甲 B.毛 C.外骨骼 D.羽毛 13.适于陆地生活的动物,其呼吸器官一般是() A.气管和肺 B.气管和鳃 C.肺和鳃 D.肺和皮肤 14.海豹、海豚、鲸等都是生活在海洋中哺乳动物,它们的呼吸方式是 A.用鳃呼吸 B.用肺呼吸 C.用气囊呼吸 D.用皮肤呼吸 15.下列器官与鸟的呼吸无关的是() A.气管 B.鳃 C.肺 D.气囊 16.家鸽最发达的肌肉附着在() A.胸部 B.两翼 C.尾骨 D.后肢骨 17、下列家兔的生理特点与其食性有关的是() A.身体被毛 B.盲肠特别发达 C.心脏分四腔 D.用肺呼吸 18.水中游的动物( ) A.全都是脊椎动物 B.全都是无脊椎动物 C.既有脊椎动物又有无脊椎动物 D.既不是脊椎动物,也不是无脊椎动物 19.下列动物结构及其功能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河蚌的贝壳——游泳 B.蝗虫的气管——呼吸 C.蜥蜴的鳞片——保护 D.家鸽的羽毛——飞行 20.体表有外骨骼,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有足和触角的是()

大象群落的稳定发展

大象群落的稳定发展 陶世金龚军王骁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南京 210031) 摘要: 本文研究的是生物群落发展的问题,在排除过去由于偷猎和转移的影响的基础上,另外新增了人为干扰因数(人为避孕),来达到如下目标: 1保证大象群数目保持在11000头的稳定状态 2维持大象性别比1:1 问题(一)我们详细研究了大象种群的过去可能年龄结构分布,为我们对于大象年龄2~60岁的合理的存活率的模型构造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避孕措施做了使用年龄的基本调查。 问题(二)我们建立了一个按年龄分组的种群增长的差分方程模型,运用第一问求出的各年龄段大象的存活率以及繁殖率,求解当前大象群落所对应的Leslie矩阵的特征根为1.0414 1,根据Leslie矩阵的稳定性理论知道:若不进行避孕注射该大象种群将无限增长(如果环境允许);据此,利用Leslie矩阵稳定的充要条件求出应该保持多大的繁殖率才能使象群保持稳定,最后求得每年注射避孕药的母象头数为:1393(头)。

问题(三)我们认为每年大象头数稳定增长,增长率为 0.004545-0.02727,然后在每年的年末移出50~300头大象,这样就可以控制大象的头数稳定在11000 头,根据Leslie模型,这样就可以算出特征值为1.004545~1.02727,根据特征值求出此时11-60岁象群的繁殖率为0.0398-0.1013,根据需要避孕母象所生的幼象的数目等于注射避孕药使得母象没有繁殖幼象的数目这一条件可以得到关于移出头数、避孕母象头数和繁殖率的关系方程组,进而得出转移多少大象到别处所对应的避孕母象头数。 问题(四)研究发现,因为避孕使得种群年龄结构老龄化,导致种群的稳定性减弱。假如出现疾病或者失控的偷猎,使大象总数突然大幅度下降,则即使停止避孕,总数恢复到原来稳定值也需要较长时间。 问题(五)整合整个问题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字:存活率年龄结构 Leslie方程差分方程1.问题重述: 位于非洲某国的国家公园中栖息着近11000头大象。管理者要求有一个健康稳定的环境以便维持这个11000头大象的稳定群落。整个大象群经过一些偷猎枪杀以及转移到外地还能保持在11000头的数量,而其中每年大约有近600头到800头是被转移的。 偷猎被禁止,并且每年要转移这些大象也比较困难,因此,现在的使用了一种避孕注射法可以使得一头成熟母象在两年内不会受孕。 目前在公园中已经很少发生移入和移出大象的情况。大象的性别

动物调查方法

野生动物采样与调查方案设计 鸟类种类与数量 1.调查地点 在生物、气象、水文和土壤要素长期观测的主要观测场内或其附近相似群落内进行。 2.时间和频度 一年中在鸟类活动高峰其内选择数月进行观测,在每个观察月份中,确定数天进行观察,观察时段在鸟类活动高峰期(早晨6:00~9:00,傍晚4:00~7:00) 3.调查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路线统计法、样点统计法、样方法。观测工具包括标记木桩或PVC管、带玲绳子、计步器、望远镜和记录表等。 4.鸟类鉴别方法 对于数量多、比较熟悉的鸟类、通常根据鸟鸣省判断其种类,根据鸣声丰度推断其数量; 或通过望远镜观察其形态特征判断其种类和数量。必要的时候和数码摄像机拍摄相关过程,返回基地后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其种类。对于数量少、遇见频率少的鸟类,在上述判别方法的基础上,野外采集标本,带回走访当地长期居住,有经验的村民群众都有助于对不确定鸟类的鉴别。 大型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 1.调查地点 大型兽、中型兽的调查均采用样线调查法,在所围样方的对角线上进行。 2.调查工具 路线图,GPS,望远镜,木板夹,计步器,油性记号笔等。 3.调查内容与方法 (1)大型兽种类调查。根据不同兽类的活动习性,分别在黄昏、中午、傍晚沿样地线矣一定速度前进,控制在每小时2~3km,统计和记录所遇到的动物、尸体、 毛发及粪便,记录其距离样线的距离及数量,连续调查3d,整理分析后得到 种类名录,汇入附表中。根据下面的公式分种计算个体数,结果记录在附表中。 (2)小型兽种类调查。每日傍晚沿一样线布放置木板夹50个,间隔为5米,于次日检查捕获情况。对捕获动物解剖登记,同一样线连捕2~3d。整理分析得到 种类名录,汇入附表中。并按下面节的公式分种统计捕捉的动物个体数,结果 记录在附表中。 4.结果描述 种群组成可直接记录样方中出现的所有野生动物中文名和拉丁名,而数量则可用一定面积上的动物个数来表示。最后,将结果汇入附表中。 5.注意事项 首先对大型兽类和鸟类进行调查,原因是其比较容易受其他调查的影响;其次是森林昆虫和小型兽类;调查完毕后应将不知在样方及其对角线延伸线上的所有夹板全部取回,以免发生意外;避免重复计数。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复习题

- 1 -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周末习题 审阅:七年级生物备课组 知识回顾(识记知识点后再填写) 无脊椎动物 一、腔肠动物 1.代表动物: (1)生活环境:水草丰茂的 。 (2)结构:身体由口、 、消化腔和 组成。 2.主要特征 结构简单的 动物,身体呈 状,体壁仅由 构成,消化腔有 。 二、.扁形动物 (1)生活环境:多数营 生活。 (2)主要特征:身体 ,有口 的 动物。 (3)举例:涡虫、 和 等。 2.线形动物 (1)生活环境:通常生活在 中,有些种类 在人体或其他生物体内。 (2)主要特征:身体一般为 或 ,两头尖,有口 。 (3)举例:秀丽隐杆线虫、 等。 三、环节动物 (1)生活环境: 和 的陆地。 (2)主要特征:身体由 构成,使运动更加灵活。 (3)举例:蚯蚓、水蛭和沙蚕等。 (4)蚯蚓是通过 和 的配合来完成运动的。 (5)我们一般根据 区分蚯蚓的前后端,。靠近 的一端是 端,远离 的一端是 端。 (6)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 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蠕虫动物:身体细长, 对称、无 、能 的动物。包括扁形动物、 和 。 四,软体动物 (1)主要特征:身体 , 为贝壳。贝壳能随着 ,呈现年轮般的花纹。 (2)举例:蜗牛、 、乌贼和 等。 五、节肢动物 (1)代表动物: 。 ①生活环境:陆地飞行。②形态结构:a.身体分为 、 、 三部分。b.胸部具有三对 、两对 。c.体表有 ,其作用是 和 内部结构,有效地防止体内 的蒸发。③生理:a.运动:用三对 、两对 运动。b.呼吸:用 呼吸。 (2)主要特征:身体 , 和触角节均分 ,体表有 。 其他节肢动物:蝉、 、蟹、 等。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水螅通常能捕食到与其体积相当的水蚤,这主要是依靠( ) A.刺细胞 B.触手的缠结 C.发达的肌肉 D.口的吞噬 2.(2012·泰安学业考)世界上许多国家成立了蚯蚓养殖厂,并把蚯蚓养殖称为“环境净化装置”。蚯蚓能用来净化环境的主要原因是( ) A.能在湿润土壤的深层生活 B.身体柔软,能在垃圾中钻洞 C.身体分节,运动灵活自如 D.能分解枯叶、朽根等中的有机物 3.进食未煮熟的猪肉可能会感染( ) A.猪肉绦虫 B.钩虫 C.姜片虫 D.肝片吸虫 4.下列动物中不属于昆虫的是( ) A.蜜蜂 B.蚊 C.园蛛 D.蟋蟀 5.(2011·菏泽学业考)千姿百态的动物王国里,有些动物的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有些动物则没有。下列生物中,全属于无脊椎动物的一组是( ) A.家鸽、壁虎、青蛙 B.蝗虫、蚯蚓、蜈蚣 C.鲫鱼、家兔、螳螂 D.蚂蚁、蜜蜂、鲨鱼 6.蝗虫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呼吸器官是( ) A.肺 B.鳃 C.气管 D.气囊 7..请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图,回答问题。(注意:[ ]内填数字, 上填名称) (1)蝗虫是常见的昆虫,它的身体分为 、 、 三部分,其中有发达肌肉的是[ ] 。 (2)图中[ ] 是它的飞行器官,它 有 对足,跳跃时主要靠图中[ ] ,运动 器官都着生在 。 (3)蝗虫的呼吸器官是 。 (4)蝗虫的哪些特点使其适应陆地及空中生活? 。 8.根据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及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可根据[ ]___________的位置。 (2)用手触摸蚯蚓的腹面会有_________的感觉。这是因为在蚯蚓的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叫__________,它们与蚯蚓的_____________有关。 (3)蚯蚓身体由许多___________构成,这样的动物被称为__________动物。你能说出蚯蚓在自然界中的一项作用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业生态学第二版_课后习题答案总结

第一章 1.请您分别从生态学危机,农业危机和还原论危机说明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业生态学必然会得到发展? 2.试述下述概念: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特别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系统。 3.请谈一谈为什么生态系统会产生其组分没有的特性?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主要区别? 4.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科学体系中其他主要学科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 1.请谈一谈环境对生物制约的规律。生物是适应环境的结果?生物对环境只有被动适应吗? 答: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哪一种营养物质。

2,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对植物生长而言,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 2.描述种群的结构主要用什么参数?种群的分布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1,种群大小和密度,种群大小是指在一定面积和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种群密度,单位面积内种群的数量。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分为稳定性,增长型,衰退型,性比: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中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磁性和雄性的比率。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4,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在没有任何环境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值速率,为内禀增长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5,种群的空间分布和阿利氏原则,种群的分布有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聚集的),阿利氏原则:每个生物种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过疏或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 3.种群增长的指数形式和逻辑斯蒂形式用什么方程描述?如何理解r对策生和K 对策生物适应环境的生活史对策? 答:1,种群在无环境条件限制下成指数增长,N T+1=λN t ,λ=N1/N0 , lgN T=lgN0+tlgλ,dN/dT=rN呈J型增长。 2,种群在环境制约下的逻辑斯蒂增长dN/dT=rN(K-N)/K,N为变值。呈S型生长。 r对策生物,个体小,繁殖速率快,成活率低,基数大,寿命短,环境变化适应性强。 K对策生物,个体大,繁殖较慢,个体成活率高,寿命一般较长,环境变化适

漓江底栖动物调查

漓江底栖动物调查 张益峰 (广西水产研究所南宁 532021)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由于底栖动物具有对环境条件变化的敏感性或耐受性,且大部分终生生活在水体里,比较固着,相对位移小、寿命长、形体易于辨认等特点,多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已比较普遍地运用底栖动物的一些种类来监测水体污染,评价水质。如:水蚯蚓是淡水底栖动物群落中的主要耐污种类组成部分(尤其是寡毛类中的颤蚓),它们象蚯蚓一样在一定时间内将淤泥吞食而又排出,这有助于改善水底环境,在污水自净中有着深远的意义。另外,底栖动物也是淡水中下层鱼类的优质天然饵料。为了对桂林漓江水域生态系统作出科学的生物学评价,课题组于2006年3月至2006年12月共8次赴桂林,在漓江域内选择设置了木龙湖、小溶江、会仙湿地睦洞湖(表中简称会仙)、大圩、兴坪以及榕湖共6个采样点进行水生生物采样调查,其中采集了31份底栖动物样本进行调查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定性:用框长35㎝三角拖网随机取样;对河床为沙砾或卵石较多的底 质时则下水探摸用分样筛接漏方法取样。 1.2 定量:用面积为1/16㎡改良彼德生采泥器进行采样;对河床为沙砾或卵石较多的底质则下水用分样筛划方取样的方法进行采样。 用10%福尔马林溶液将所采样本固定后带回室内进行检索分类、计数及称重,多次采样的按平均数进行计算。

1.3 观察:注意观察不同河段、水域底栖动物的不同优势种群和栖居小生境。 2、结果 2.1种类组成: 在丰水期,漓江水域的底栖动物有67种(属、科),分属3门6纲。在67种底栖动物中以水生昆虫居多,有34种;腹足类次之,有14种;甲壳类8种,寡毛类6种,瓣鳃类3种;蛭类最少,只有2种;见表1。 在枯水期,漓江水域的底栖动物则有60种(属、科),分属3门6纲。在60种底栖动物中水生昆虫稍多,达21种;腹足类有20种;甲壳类和瓣鳃类各有5种;寡毛类有6种;蛭类只有3种;见表2。 表 1 丰水期漓江各采样点底栖动物名录表

精选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检测题十四群落的结构含答案

群落的结构 一、选择题 1.下面的实例中,能构成群落的是( ) A.亚马孙河谷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解析:选C 题中A和B选项出现的热带雨林和红松林不但包括多种生物,同时还有自然环境,不属于生物群落的范畴。而选项D无菌培养基中的大肠杆菌菌落,由于只有一种物种则只能称为种群。选项C中污染后的共生菌落是由不同种的细菌构成的,可视为一个小的群落。 2.下列研究对象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 A.洪水导致农田中部分黑线姬鼠外迁 B.杜鹃在森林上层栖息和捕食 C.线虫寄生在小麦叶片中 D.稻田中水稻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 解析:选A 黑线姬鼠的外迁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杜鹃在森林上层栖息和捕食属于群落中的分层现象;线虫寄生在小麦叶片中属于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稻田中水稻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属于群落中的优势物种。 3.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解析:选D 导致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4.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具有群落水平结构而森林生态系统没有 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湖泊各个水层中分布着不同种动物属于群落水平结构 D.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水平结构 解析:选B 草原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均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存在

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

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 Estimating the Numbers of Wildlife Populations 一、为什么要对种群数量进行调查 种群数量是动物生态学和资源管理学最核心的问题,无论进行什么类型的研究,都绕不过这个问题。 种群动态——密度制约性增长和非密度制约性增长,种群密度与个体迁移 间的关系; 生活史及进化对策——生命周期、年度变动、出生率与死亡率、编制生命 表、预测生命期望值(商业人寿保险精算) 栖息地关系——与密度相关的动物活动范围、领域面积、预测栖息地质量 动态、种群数量调控; 资源管理与有害动物控制——制定狩猎量、捕捉量、捕捞量的依据; 行为生态学——婚配制度、繁殖策略、繁殖行为的表达与之密切相关。 濒危物种保护——评价实施的保护措施对濒危物种种群恢复的作用; 二、种群数量调查法的概念和名词定义 绝对数量调查法:准确计数某一指定地区、特定时段内的野生动物数量的 调查方法。这个方法不需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不要 求满足任何前提假设。 相对数量调查方法:根据生物统计的取样原理、利用某些方法来推算某一 指定地区、特定时段内的野生动物数量的调查方法。这 个方法则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并且要考虑每个方 法需要的前提条件。 以动物个体为对象的调查方法称直接相对数量调查法; 以动物活动留下的痕迹为对象的调查方法为间接相对数量调查法。 封闭种群: 严格定义:在调查期间种群数量保持稳定,不会增加(出生和迁入), 也不会减少(死亡和迁出)。 通常使用的定义:只要没有可知的增加和减少的种群就算是封闭种群。 两种封闭种群:地理性封闭种群和统计学意义上的封闭种群。 开放种群:与封闭种群相反。 准确性(Accuracy):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偏差(Bias):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度 精度(precision):与实际情况的接近程度,用样本的标准误来表示 选择调查方法需要考虑的条件: 1.是否适用于调查的对象; 2.经费和人力需求; 3.要求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确程度。 *选择调查方法的前提:

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 群落的结构特征

群落的结构特征 (2012 山东)26.(8分)右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图中曲线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答案】(1)Ⅰ;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基因频率 (2)增多;(种间)竞争 (3)信息传递 (4)λ 【解析】(1)据图分析,当种群的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出现Ⅰ、Ⅱ、Ⅲ 3种情况,Ⅰ是在原始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的环境破坏度较轻;Ⅱ的环境容纳量低于原始容纳量,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Ⅲ是逐渐灭绝,说明栖息环境被完全破坏,该生物无法生存,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所以只能进行迁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图中阴影是被环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即发生了自然选择作用,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的本质就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物种的种群数量下降,捕食量减少,那么流向该物种的能量就会减少,而与该物种处在同一营养级上的其他物种获得捕食机会增加,食物增多,所以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增加;该物种和同一营养级上的其他物种是竞争关系。 (3)根据题意,食草动物从青草的减少获得食物不足的信息,进而转移另觅取食地。 (4)“J”型增长的的数学模型是:N t=N0λt, N0为人口的起始数量,N t是t年后人口数量,λ表示人口数量是一年前人口数量的倍数,所以只要控制住增长的倍数,人口增长速度就会减慢,对环境的过渡开发利用就会减弱。

动物调查报告

动物的调查报告 夏庄小学六年级一班栾文雪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常在电视里看到动物生活的一些精彩镜头:一头狮子将它的利齿插进一匹斑马的脖颈里;一群野牛奔驰而过,扬起了冲天飞尘;一对丹顶鹤缠绵交颈翩翩起舞……但是在真实的大自然中,这类场面是很少出现的。动物们在多数时间里的表现都是很“低调的”,它们会努力地掩饰自己,尽力让自己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它们就像变魔术一样,凭空“消失”在周围的环境中,必须仔细地“找”,才能发现它们的踪迹。这些动物是如何伪装的呢? 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确定有代表性的动物的伪装作为具体研究对象。 2.搜集变色龙等会伪装的动物的伪装方式的资料。 3.整理,归纳搜集到的资料 (1)变色龙:善于随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变色既有利于隐藏自己,又有利于捕捉猎物。变色这种生理变化,是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调控下,通过皮肤里的色素细胞的扩展或收缩来完成的; (2)章鱼碰上敌人,会喷出黑色的墨汁,以便于脱身; (3)羚羊跑得飞快,用来躲避强大对手的攻击; (4)乌龟有一层厚厚的、坚硬的外壳,如果有人要碰它,它马上就会把头缩进壳里,保护自己; (5)刺猬碰到敌人,就缩成一团,以防御敌人; (6)河马以自己的大嘴巴,来吓跑敌人; (7)蜘蛛为了保护自己,织了一张网,如果昆虫来会被粘在上面,蜘蛛用它的毒牙咬住昆虫,注射毒液; (8)蛇伸出舌头,来吓唬敌人;眼镜蛇碰到敌人,会喷出毒液,保护自己; (9)马站着睡觉,是为了保护自己,因为它一遇到猛兽来袭击,能快速逃跑; (10)黄鼠狼遇到敌人,会放臭屁,掩护自己逃脱; (11)壁虎遇到危险,自断尾巴逃走,不过几天就能长出新的尾巴了; (12)螃蟹在争斗中,会脱落钳子,但过一段时间会长出来; (13)斑马身上的花纹能起到保护作用,使猛兽在草丛中难以发现; (14)鱼靠身上美丽的色彩来伪装自己,适应环境,迷惑水中的敌人; (15)峨眉山枯叶蝶是昆虫里伪装的最巧妙的。它停在树上,双翅合并竖在背上,翅的腹面颜色和树叶一致,翅膀很像叶脉,后翅的尾突恰好像是叶柄,一动不动,简直很难被发现;(16)小野鸭通过装死,来逃脱猛兽的追捕; (17)海龙是个伪装高手,身上长满了像海草一样的东西,它躲在珊瑚丛里,敌人很难发现它;

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栖动物是指水蚯蚓、螺类和蚌类等无脊椎动物,多生活于水体底层,是生物链的重要环节。中俄西伯利亚联合科学考察队队员、中科院水生生物所王洪铸研究员介绍说,这类动物多为初级消费者,以有机碎屑和藻类等为食,同时又是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的食物。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底栖动物 英文名称: zoobenthos 定义1: 生活在水底(底内或底表)的动物。 所属学科: 海洋科技(一级学科) ;海洋科学(二级学科) ;海洋生物学(三级学科) 定义2: 生活史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底的无脊椎动物。 所属学科: 生态学(一级学科) ;水域生态学(二级学科) 定义3: 生活在水域底表或潜栖在底泥中的水生动物。 所属学科: 水产学(一级学科) ;水产基础科学(二级学科) 定义4: 生活繁衍在各类水体底部的动物的总称。 所属学科: 资源科技(一级学科) ;动物资源学(二级学科) 基本信息 底栖动物benth(on)ic animal 底栖生物中的动物的总称。底栖动物是生活在水体底部的肉眼可见的动物群落。底栖动物(zoobenthos或benthic animal)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 除定居和活动生活的以外,栖息的形式多为固着于岩石等坚硬的基体上和埋没于泥沙等松软的基底中。此外还有附着于植物或其他底栖动物的体表的,以及栖息在潮间带的底栖种类。在摄食方法上,以悬浮物摄食(suspension fe-eding)和沉积物摄食(deposit feeding)居多。 底栖动物是一个庞杂的生态类群,其所包括的种类及其生活方式较浮游动物复杂

得多,常见的底栖动物有水蚯蚓、摇蚊幼虫、螺、蚌、河蚬、虾、蟹和水蛭等。主要包括水栖寡毛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幼虫等。 多数底栖动物长期生活在底泥中,具有区域性强,迁移能力弱等特点,对于环境污染及变化通常少有回避能力,其群落的破坏和重建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且多数种类个体较大,易于辨认。同时,不同种类底栖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及对污染等不利因素的耐受力和敏感程度不同;根据上述特点,利用底栖动物的种群结构、优势种类、数量等参量可以确切反应水体的质量状况。 [编辑本段] 研究分类 1.根据研究的需要可分 (1) 原生底栖动物(primary zoobenthos),是能直接利用水中溶解氧的种类,包括常见的蠕虫、底栖甲壳类、双壳类软体动物等。 (2)次生底栖动物(secondary zoobenthos),是由陆地生活的祖先在系统发生过程中重新适应水中生活的动物,主要包括各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中的肺螺类(Pul mata)如椎实螺Lymnea等。 2.为了研究方便,可分 (1)将不能通过500μm孔径筛网的动物称为大型底栖动物(marofauna)。 (2)能通过500μm孔径筛网但不能通过42μm孔径筛网的动物为小型底栖动物(m eiofauna)。 (3)能通过42μm孔径筛网的动物为微型底栖动物(nanofauna)。 [编辑本段] 生活方式 3.按其生活方式,可分为五种类型 (1)固着型--固着在水底或水中物体上生活,如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管栖多毛类、苔藓动物等。 (2)底埋型--埋在水底泥中生活,如大部分多毛类、双壳类的蛤和蚌、穴居的蟹、棘皮动物的海蛇尾等。 (3)钻蚀型--钻入木石、土岸或水生植物茎叶中生活的动物,如软体动物的海笋、船蛆和甲壳类的蛀木水虱。 (4)底栖型--在水底土壤表面生活,稍能活动,如腹足类软体动物、海胆、海参及海星等棘皮动物。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

2.2.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概述出脊椎动物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 2.能区分、判断出常见的脊椎动物属于哪一类群。 3.能举例说出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能列举出几种我国特有的或珍稀的脊椎动物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总结脊椎动物各大类群的特点,培养训练学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2.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分析思考能力。 3.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掌握应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各类群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保护动物、珍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2.通过对各类群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和了解,帮助学生树立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和生物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脊椎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常见脊椎动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脊椎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常见脊椎动物的特点)。 课前准备 课件、实验材料用具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鱼、乌龟、蜥蜴、蛇等,它们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又有共同之处,这共同之处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这些动物。 积极回答,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讲授新课 一、鱼类 观察鲫鱼,观察时结合课本80页图片,并完成下列观察内容。 1.观察鲫鱼的体色、体形,体表。 (1)体色观察鲫鱼的体色,比较背部和腹部的颜色有什么不同?想一想,这种体色与水生环境有什么关系? (2)体形观察鲫鱼的身体呈什么形态?想一想,这种体形与水中游泳有什么关系? 讨论你知道鲫鱼的体形特点,在仿生学方面有什么应用吗? (3)体表 a.观察鳞片的分布,想一想,鳞片有什么作用?鳞片上的侧线有什么作用?

第四章种群和生物群落测试题

种群和生物群落 一、选择题 1. 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2.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3.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 4.在对某动物的跟踪研究中,科学家发现,该动物性成熟时间明显提前,则种群的出生率 A.下降B.升高C.动态平衡D.绝对不变 5.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进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右图曲线所示,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什么?且根据右图能反映下图中鱼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是 A.增长型和② B.衰退型和① C.增长型和④ D.衰退型和③ 6.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近年来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屡被发现。课外研究小组的同学对路旁一片闲散地中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对豚草等植物的调查应该采用样方法 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 C.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在减少 D.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将会增加 7.右图表示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增长情况, 对该图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对环境有一适应过程 B.BC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CD段兔群的生存斗争在进一步加剧D.DE段兔群的增长率已接近最大值 8. 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 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A.小于92只 B.大于92只 C.小于161只 D.大于161只 9.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

关于动物的调查报告100字

关于动物的调查报告100字 广西区内野生动物调查报告xx-17班吴虹熹 53号近来,野生动物的急剧下降让人类意识到,保护动物,关心生态大自然,就是关心人类 自己。就此,我调查了广西区内野生动物目前的生存状况。据我调查,广西区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处,自治区级23处,地市级和县级31处。如 下: 1花坪自然保护区 花坪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临桂两县交界处,1960年被广西区批准为保 护区,1978年经 __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珍稀孑遗树种银杉和典型常绿阔叶林带 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花坪自然保护区是珠江源头,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分。花坪自然保护区最重要的身份是活化石银杉的发现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珍稀孑遗 树种银杉和典型常绿阔叶林带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地质古老,具有古陆性 质,想体验史前一万年的感觉的朋友可以考虑来穿越一番。保护区内物种丰富,被誉为“花的世界,绿的海洋,动物的王国,银杉的故里,瀑布的 天堂”,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花卉基因库,所以此地的名字原写作“花瓶”,十分贴切。但 进入花坪保护区需要完备的装备和足够的胆量,因为夏天,花瓶里除了处处繁花还有随处可 遇见的蛇??但对于色友们来说,蛇的原生态曲线美带给他们更多的是创作的热情。花 坪特色生物推荐:

蛇花坪除了花多就是蛇多,不拍蛇算是枉去花坪一趟了。蛇虽然看起来恐怖,其实只 要了解蛇的习性,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安全的拍摄蛇的美丽身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胆量 一定要大,足够拿稳相机,但也不建议胆大的同志没事抓蛇玩。白鹇别名银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著名的观赏鸟类。李白曾作《赠黄山胡公晖求白 鹇》一诗表示自己对白鹇的喜爱。白鹇外形素雅,性情高傲,生活习性独特,但它们又能和 粗鲁的野猪十分要好,有野猪的地方常常就会有白鹇,两者关系十分另类,似动物界的伯牙 与子期。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白鹇的天堂,白鹇群数较多,大的群有超过100只白鹇共同 生活着。漂亮的外形,独特的气质都让白鹇成为本系列重点推荐的动物之一,如果顺便能拍

电厂邻近泥滩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设计+开题+综述]

开题报告 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 电厂邻近泥滩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宁海电厂的建成给宁波的经济带来了飞速的发展,使城市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但是电厂的建成会给周围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由于象山湾顶部自身的水质交换量较弱,电厂启动后的温排水冷却处理以及煤灰场堆放,均有可能对邻近水域环境产生一些影响,尤其对生活在海底表层、活动范围较小、栖息环境相对稳定的底栖生物的影响将可能更为明显。而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的底栖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了解电厂对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因此我们研究对这些水环境因子的改变较为敏感种类的研究,观察其他耐污种类,不但可以站我现阶段该区域底栖生物资源量分布和群落结构状况,而且还能了解电厂运行时对生物资源的影响,从而提出一些可行性解决方案。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的基本内容 (1)电厂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 (2)电厂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时间变化。 (3)电厂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 (4)电厂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 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A、了解象山港电厂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分布情况。 B、弄清引起底栖动物变化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海洋环境管理与生态修复的合 理化建议; C、了解电厂温排水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布设站位→现场采样→样品的处理保存(套筛固定)→样品室内分析(鉴定和计数)→数理统计分析→结合资料比较、分析→结论 具体方法、步骤:

1.电厂邻近海域调查共设站位6个; 2.现场采样用定量采样框采集,泥样经0.5mm网筛冲洗,用体积分数5% 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 3.室内分析,进行样品的鉴定并计数。 4.根据《海洋监测规范·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的规定,来计 算丰度、多样性指数指标,根据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多样性指数(H’):采用Shannon weave指数计算, H’=- Pi -第i种的个体数(n i )或生物量(w i )与总个体数(N)或总生物量 (W)之比值 利用统计数据进行种类分布、数量分布、群落结构与分布特征情况的研究。同时对比历史资料,结合参考文献,得出最后结论。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08.06~2010.10 采集样品; 2、2010.11~2010.12 确定题目,查阅文献,收集有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等; 3、2010.12~2011.2 资料汇总、种类鉴定、数据处理等; 4、2011.2~2011.3 完成论文初稿; 5、2011.4~2011.5 完成论文终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宁修仁,胡锡钢.象山港养殖生态和网箱养鱼的养殖容量研究与评价[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2]杨耀芳,蔡燕虹,魏永杰,等.象山港国华宁海电厂附近海域底栖生物的调查研究 [J].海洋环境科学,2008,27(1):79-82 [3]戴纪翠,倪晋仁.底栖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作用分析[J].生态环境,2008,17 (6) :2107-2111 [4]ANGELO G. SOLIMINI, VALENTINA DELLA BELLA, MARCELLO BAZZANTI.Macroinvertebrate size spectra of Mediterranean ponds with differing hydroperiod length [J]. Mar. Freshw. Ecosyst. 15: 601–611 (2005).

大象群落的稳定发展数模

封一 答卷编号(竞赛组委会填写): 答卷编号(竞赛组委会填写): 论文题目大象群落的稳定发展 参赛队员: 1.黄立敬: 2.陈光: 3.陈灵:

大象群落的稳定发展 摘要 本文根据非洲某国的国家公园近两年内从公园运出的大象的大致年龄和性别的统计情况,探讨大象的合理的存活率并推测当前的年龄结构,针对不同情况给出如何进行避孕注射以达到控制大象数量的目的。 首先,充分利用给出的近两年来运出的大象的数量与性别统计表,分析近两年来的大象群落的情况,建立一个线性方程组的数学模型,通过求解方程组得到年龄在2岁到60岁之间的大象的总数,并且求出了存活率为:98.9718%;因为假设公园内2岁到60岁之间的大象占总大象的比例等于运出的2岁到60岁之间的大象占总移出大象的比例,所以通过一些比例之间的关系得到这个大象群落的当前的年龄结构(见表1)。 然后,建立一个按年龄分组的种群增长的差分方程模型,运用第一问求出的各年龄段大象的存活率以及繁殖率,求解当前大象群落对应的Leslie矩阵的特征根,发现该特征根大于1,根据Leslie矩阵的稳定性理论知道:如果不进行避孕注射该大象种群将无限增长(如果环境允许);据此,利用Leslie矩阵稳定的充要条件求出应该保持多大的繁殖率才能使种群保持稳定,求解的主要思路是:特征根取为1、把繁殖率当成未知数,将此时的各年龄段的存活率代入方程VI,求解这个以繁殖率为未知数的方程可以得到要使种群保持稳定繁殖率的取值;根据需要避孕掉母象所生的幼象的数目等于注射避孕药使得母象没有繁殖幼象的数目这一条件建立一个方程,最后求得每年注射避孕药的母象头数为:1393(头)。 最后,假设被转移的大象只考虑处于1—60岁之间,这样可以认为转移后的大象看成每年多死了这么多头大象,即意味着死亡率将增加,存活率将减少;仍然按照解决第二问的模型,只需将此时不同的各年龄段大象的存活率代入那个以繁殖率为未知数的方程(方程VI),求出应该保持多大的繁殖率才能使种群保持稳定。考虑到求解的数据比较多,采取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来确定移出大象后所需要进行避孕的母象头数(见表2),为了检验计算机模拟的正确性,用理论去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