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经典文献

教育学经典文献

教育学经典文献
教育学经典文献

教育学经典文献

一、著作

1、Freedman Mervin (1979): Academic Culture and Faculty Development. Berkeley, California: Montaigne pr.

2、Mcleod, John (1989). Fostering Academic Excellence. Oxford: Pergamon press.

3、Katz L. G. & Mcclellan D. E. (1991):The teacher’s role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Urbana: 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4、Hayhoe, Ruth. Ed (1992): Educ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Oxford: Pergamon press.

5、Maxwell, J. (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Thousand Oaks: Sage.

6、Hayhoe, Ruth.(1996 ):China ’s Universities , 1895—1995 : A Century of Cultural Conflict , 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 Inc .

7、Van Pattern, James J (2000): Higher Education Culture: Case Studies for a New Century.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8、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9、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2000)《社会研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

10、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二、论文

(一)英文论文

1、Lewin ,K.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In K.Lewin ,Resolving Social Conflicts.(G. Lewin,ed.)New York:Harper & Row,1948a.

2、Barron,F.,1952.Personality style and perceptual choi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4):385-401.

3、Theodore W. Schultz.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 ol.51,No.1.(Mar.,1961),pp.1-17.

4、Campbell,D.T.and Stanley,J.C.1963.Experimental and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for research on teaching. In N.L.Gage(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pp .171-246) . Chicago: Rand McNally.

5、Machotka,P.1966.Aesthetic criteria in childhoot:justifications of preference.Child Development 37:877-885.

6、Bush,M.1967.The problem of form in the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art.The Psychoanalytic Review 54(1):5-35.

7、Child,I.,Hansen,J.,and Hornbeck,F.1968.Age and sex differences in children’

s color preferences.Child Development 39(1):237-247.

8、Duncan,E.H.1970.“The Ideal Aesthetic Observer:A second Look“.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29:47-52.

9、Gardner,H.1970.Children’s sensitivity to painiting styles. Child Development 41:813-821.

10、Blaug M.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earnings. What does it signify?

[J].Higher Educ.,1972,1(1):53-76.

11、White, P. A., Socialization and Education. In Dearden, R. F. et al. (Ed.),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ason, 1972

12、Brodbeck,M.1973.Logic and scientific method in research on teaching. In

N.L.Gage(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pp .44-93) . Chicago: Rand McNally.

13、Friedman J,Hudson B M.Knowledge and action:A guide to planning theory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74,40(1):2-16.

14、Field G S. The private demand for education in relation to labor market

conditions in less-developed countries[J].The Economic Journal,1974,84(336):906-25.

15、Dissanyake,E.1974.A hypothesis of the evolution of art from play.leonardo 7:

211-217.

16、Brown B. W.,Sakes D.H.(1975).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Cognitive

Skill Within School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3,571-593.

17、Blaug M.Human Capital Theory:A Slightly jaundiced surve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6,14(3):827-855.

18、Durkheim, é., Education: Its Nature and Its Role. In Steiner, E., Arnove, R. &

McClellan, B. E. (Ed.), Education and American Culture, 1980.

19、La Belle T J,White P A. Education and multiethnic integration. An

intergroup-relations typology [J]. Comp. Educ. Rev.,1980,24(2Pt.1):155-173.

20、Walsh, P. D., Education : One Concept in Many Uses.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V ol.19, No.2, 1985.

21、Mailaret, G., The Many Meanings of the Word “Education”. Introduction to the

Education Sciences, 1985

22、Eric A. Hanushek. The Economic of Schoolings: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in

Public School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 ol.24,No.3.(Sep.,1986),pp.1141-1177.

23、Carr, W., Theorie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V ol.20, No.2, 1986.

24、Best, F., The Metamorphoses of the Term of “Pedagogy”. Prospects, V ol.18, No.2, 1988

25、Lee V E,Bryk A S. A multilevel model of the social distribution of high school

achievement [J].School. of Educ.,1989,62(3):172-92.

26、Henry M. Levin. Mapping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An Introductory

Essay[J]. Educational Researcher,V ol.18,No.4.(May,1989),pp.13-16,

73.

27、Gary S. Becker. The Economic Way of Looking at Behavior.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 ol.101,No.3.(Jun.,1993),pp.385-409.

28、Bowles S,Gintis H. The revenge of HOMO ECONOMICUS:Contested

exchange and the revival of political economy[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3,7(1):83-102.

29、Donald Willower. Withe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 Post Postpositivist

Era[J].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Foundations,1993,(8).

30、Lincoln, Y.S. & Dezen N.K.1994.The Fifth Moment. In N.K. Dezen and

Y.S. Lincoln (ED.),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31、Clandinin,D.J. & Connelly,F.M.1994.Personal experience methods. In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K. Dezen and Y.S. Lincoln (ED.), Thousand Oaks,CA: Sage Publications(pp413-427).

32、Eric A. Hanushek.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School Resources on Student

Performance:An Update[J].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V ol.19,No.2(Summer,1997),141-164.

33、David P. Lepak,Scott A. Snell.The Human Resource Architecture:Toward a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lloc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 ol.24,No.10(Jan.,1999),pp.31-48.

34、Robert J. Barro. Human Capital and Growth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 ol.91,No.2,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Hundred Thir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May,2001),pp.12-17. 35、John A. Bielec; Janice M. Biros. Transforming Higher Education:Technology Services And Support .Educause Quaterly. 2002(25).

36、Douglas A. Samuelson. And Justice for All . ORMS Today. 2003(30).

37、Wm. A. Wulf. Higher Education Alert:The Information Railroad Is Coming .

Educause Review. 2003(38).

38、Len Webster, Patricie Mertova, Joanna Becker. Providing a Discipline-Based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Journal of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actice.2005(22).

39、James Hilton .The Future for Higher Education: Sunrise or Perfect Storm?[J].Educause Review,2006(41).

40、Donald M. Norris; Paul Lefrere; Jon Mason. Making Knowledge Services Work in Higher Education [J]. Educause Review. 2006(41).

(二)中文论文

1、曹孚:《教育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新建设》1957年第6期。

2、叶澜:《论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与发展主体的动态关系》,《中国社会科学》

1986年第3期。

3、韩增禄:《“方法”概念初探》,《自然辩证法研究》1986年第4期。

4、丁钢:《中国传统教育的结构、特征与特性及其与文化的关系》,《教育研究》1987年第12期。

5、陈桂生:《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惘的教育学——建国以后教育学发展道路侧面剪影》,《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9年第3期。

6、金一鸣、袁振国:《对四十年教育理论研究的历史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9年第4期。

7、沈剑平、瞿葆奎:《教育研究范式简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0年第1期。

8、杨耕:《社会科学方法的发生、范式及其历史性转换》,《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9、王善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10、王善迈.:《改革教育财政拨款体制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教育与经济》1994年第4期。

11、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教育研究》1994年第10期。

12、闵维方:《中国高等教育经费需求与投资体制改革》,《教育研究》1994年第12期。

13、闵维方:《21世纪的信息经济与大学的作用》,《教育与经济》1995年第3期。

14、丁小浩:《高等院校系和专业的规模效益研究》,《教育研究》1995年第7期。

15、吴刚:《论教育学的终结》,《教育研究》,1995年第7期。

16、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17、范先佐:《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教育体制改革的关系》,《教育与经济》1997年第3期。

18、靳希斌:《教育经济学中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教育与经济》,1998年第1期。.

19、范先佐:《论教育成本的分担与补偿》,《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20、杜育红:《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

21、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22、靳希斌:《关于教育经济学若干热点问题的争鸣》,《教育研究》1999第6期。

23、朱晓蔓:《创新教育的哲学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3期。

24、杨念群:《从知识/权力的互动关系看书院功能的演变——以湖湘书院为例》,见杨念群(2000):《杨念群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5、钟启泉:《开发新时代的学校课程——关于我国课程改革政策与策略的若干

思考》,《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1期。

26、贺国庆:《外国教育史学科的世纪回顾与断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

科学版)2001年第3期。

27、陈桂生:《孔子“因材施教”别解》,《教育史研究》2001年第3期。

28、张学强:《知识、方法、智慧——对王守仁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一种阐释》,《华

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9、檀传宝:《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6期

30、强海燕、托尼·布什:《跨文化视野中的中英基础教育》,《教育研究》2001

年第11期。

31、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32、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回顾与反思》,《教育研究》2001

年第12期。

33、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34、叶澜:《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意识》,《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35、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36、丁小浩:《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中教育促进劳动生产率作用的实证检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37、丁小浩:《教育投资比例的国际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38、陈平原:《大学三问》,《书城》2003年第7期。

39、李政涛:《论中国教育学学派创生的意义及其基本路径》,《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

40、石中英:《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

41、李政涛:《教育学的生命之维》,《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42、吴康宁:《“有意义的”教育思想从何而来》,《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43、石鸥、赵长林:《科学教科书的意识形态》,《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44、叶澜:《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45、戚万学唐汉卫:《后现代视野中的道德教育》,《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46、赵蒙成:《复杂性思维与“高深知识”》,《现代大学教育》2005年第5期。

47、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48、陈振华等:《中国教育学者何以更好地安身立命》,《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49、吴刚:《教育理论的特质及其研究使命》,《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

50、郭元祥:《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

51、郑金洲等:《中国教育学研究的发展趋向》,《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

52、母小勇:《课程的文化逻辑》,《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

53、于述胜等:《从教育学史到教育学术史》,《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

54、张希希:《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教育学报》2006年第2期。

55、瞿葆奎等:《中国教育学科的百年求索》,《教育学报》2006年第3期。

56、程文广等:《论教学智慧》,《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

57、鲁洁:《生活·道德·教育》,《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

58、王枬:《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推广与争辩》,《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

59、孙绵涛等:《教育机制理论的新诠释》,《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

60、王升等:《论教学艺术形成》,《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

61、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62、班华: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经典摘录

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经典摘录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摘抄 1、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智育在整个教育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智育的目的是什么?为数不少的教育者认为传授知识是智育的全部内容,或者至少是主要目的,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而这种片面的认识,正是"唯知识论,唯分数论,的畸形智育得以泛滥的原因之一,智育当然离不开知识传授,但传授知识并不是智育的真正目的。 2、著名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曾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__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在"学会认知时指出,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以个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该每个人学会

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的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与理解,认识和发现。 3、在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知识更多的是经验,因此,那时智育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就是传授知识,让经验一代代传下去,但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信息时代,学生在学校学的大多数知识今后直接被派上用场的可能性很小,虽然仍有一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有用的,但从总体上来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与学习知识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 4、这种智育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却剥夺了学生精神发展的权利,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曾经说过,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之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心智活动.知识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教育学考研统考311参考用书及报考院校

教育学考研统考311参考用书 学硕统考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导论。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郭文安 《当代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儒德、陈琦 《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孙培青 《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式颖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裴娣娜 附赠:311参照统考的院校 湖北地区 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 河南地区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 广东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甘肃地区 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 山东地区 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青岛大学鲁东大学辽宁地区 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 内蒙古地区 内蒙古师范大学 上海地区 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新疆地区 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师范学院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 山西地区 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 重庆地区 重庆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 四川地区 西南科技大学 安徽地区 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江西地区 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 广西地区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 云南地区 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 江苏地区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 浙江省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 陕西省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宁夏省 宁夏大学 贵州省 贵州师范大学 天津市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体育学院

经济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经济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朱俊生.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j].可再生能源,XX,2:3-8. [2]崔民选.XX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XX:204-236. [3]李艳芳.XX.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制度构建与选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133-140. [4]庄幸.XX.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政策设计思路探讨[j].宏观经济研究(9): 37-39. [6]朱晓勤,周敏.XX.可再生能源发电经济激励制度比较研究——以风电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17) :27-28,32. [7]何寅昊,赵媛.XX.国外风电定价方式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建议[j].能源研究与利用(5) :48-50. [8]赵珊珊,张东霞,印永华,申洪.XX.风电的电价政策及风险管理策略[j].电网技术,35 (5) :142-145. [9]俞萍萍.XX.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配额制政策初探[j].统计科学与实践(1): 32-33,60. [10]张正敏等.XX.中国风力发电经济激励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1]郭祥冰.XX.美国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和实践——赴美考察调研报道[j].能源与环境(4): 6-9. [12]顾树华,王白羽.XX.中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的初步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 (si) :27-33. [13]李俊峰,等.XX.中国风力发电价格政策分析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绿色和平和世界风能协会. [14]李俊峰,等.XX.中国风电发展报告XX[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5]李俊峰,等.XX.中国风电发展报告XX[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6]李俊峰,等.XX.中国风电发展报告XX[m].海口:海南出版社. [17]李其谚,叶逗逗.XX.风电定价两难[j].财经(5) :104-106. [18]施鹏飞.XX.对“可再生能源法”关于“风电上网电价”规定的期望与实际[c/ol]. [XX-09-10]. http ://fd8864. 51. net/0001, htm. [19]王凤君.XX.风电招标定价体制遭质疑大批风电投资商撤离内蒙古[n]. 21世纪经济报道,XX-11-3 (020). [20]焦在强,张宏伟.XX.风电上网电价之我见[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4) :33. [21]施鹏飞.XX.风电装机容量迅猛增长,伴随问题不容忽视[j].中国建设动态

心理学经典文献选读书目

心理学经典文献选读书目 “心理学史”: 1、《现代心理学史》[美] 杜.舒尔茨人民教育出版社 2、《心理学史导论》[美]B.R.赫根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心理学史》[美]黎黑浙江教育出版社 4、《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M艾森克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心理学史导论》上下册BR赫根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心理学思想的流变-心理学名人传》张春兴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7、《美国的心理学界》李绍昆著商务印书馆 “普通心理学”: 1、《心理学纲要》[美] 克雷奇等文化教育出版社 2、《普通心理学》[苏] 彼得罗夫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 3、《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 4、《心理学与生活》理查德?格里格等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 : 1、《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美] 埃德温.P.霍兰德广东教育出版社 2、《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上海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 : 1、《心理研究中的实验设计(第五版)》[美] A.L.Edwards 四川教育出版社 2、《社会研究方法(第八版)》[美] 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 3、《心理学研究方法》王重鸣人民教育出版社 精神分析类: 弗洛伊德的著作: 1、《释梦》商务出版社 2、《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 3、《少女杜拉的故事》 4、《曰常生活的心理奥秘》 介绍弗洛伊德思想的著作: 1、《精神分析入门》查尔斯?布伦纳杨华渝等译北京出版社 2、《精神分析治疗指南》罗伯特?尼萨诺著杨华渝译北京出版社 3、《心灵的激情》上下欧文?斯通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4、《后现代精神分析》诺曼?N?霍兰德著潘国庆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5、《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贾晓明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介绍荣格与荣格派理论的: 1、《荣格心理学入门》霍尔等著冯川译三联书店 2、《神秘的原型》施春华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3、《荣格:灵魂的现实性》河合俊雄著赵金贵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4、《千面英雄》约瑟夫?坎贝尔著张承谟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5、《破译心灵》詹姆斯?希尔曼著蒋书丽等译海南出版社 弗洛姆的著作: 1、《逃避自由》 2、《爱的艺术》 3、《健全的社会》

宁波大学教育学考研参考书

宁波大学教育学考研参考书 从2013年招生专业目录考试科目来看,宁波大学教育学研究生考试初试已退出全国统考,教育学考研科目改为631教育基础理论,宁波大学631教育基础理论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考试内容为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学研究方法,以下为宁波大学2013年631教育基础理各个专业的初复试和加试科目参考书: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040101 教育学原理 初试:631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学部分:《教育学基础》,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研究方法部分: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研究方法》,邵光华,高等教育出版社。其它相关同类教材也可。 复试:《教育概论》,叶澜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加试:《中国教育史(第3版)》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教育心理学》(第3版) 皮连生主编(原主编:邵瑞珍),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方向) 初试:631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学部分:《教育学基础》,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研究方法部分: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研究方法》,邵光华,高等教育出版社。其它相关同类教材也可。 复试:《课程与教学论》,张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或其他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同类书籍。

管理学经典文献之十六——创新规则

创新规则* 彼得·德鲁克 【作者简介】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1909-2005),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维也纳,于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1937年移民美国,曾在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和跨国公司任经济学家与管理顾问。自1971年起,一直任教于克莱蒙特大学的彼德·德鲁克管理研究生院。德鲁克以他建立于广泛实践基础之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其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2002年6月20日,成为当年的美国“总统自由勋章”获得者,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他的著作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传播到130多个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管最近有许多关于企业家特质的讨论,但我过去30年的职业生涯中所接触的企业家中很少有人具有这种特质。我认识的许多人——销售人员、外科医生、杂志编辑、学者、甚至音乐家——确实具备这些特质,但他们却同“企业家”毫不沾边。我所遇见的成功企业家的共同特点不是一种特质,而是一种对创新的系统实践的使命感。 无论是在现有企业,公共服务机构,还是由一个长期呆在厨房不见外人的新手所创办的企业中,创新都是创业精神的特殊标志。它是一种企业家创造新的财富生产资源的方式,也是企业家发挥现有资源潜力创造财富的方式。 今天,还没有一个关于创业的明确定义。一些人用这个词泛指小企业;另一些人,则用来指所有的新企业。然而,事实上,许多成熟企业从事高度成功的创业活动。这时,创业这个词不是指企业的规模或者历史,而是指某种类型的活动。这种活动的中心内容是创新:创造有目的的、聚焦于企业经济或社会潜力变化的努力。 创新的源泉 当然,有些创新是来自于天才的灵感。然而,多数创新,特别是成功的创新来自于对创新机会有意识和有目的地搜寻,这些机会往往很少。 在企业或产业内存在四种这样的机会领域: ●出乎意料的情况 ●不一致 ●过程需要 ●产业或市场变化 公司外的社会和智力环境还有另外三个机会来源: ●人口变迁 *原文发表于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1985: 67-72. 本文由彭学兵翻译,梁欣如校对。——编者注

特殊教育学必读书目

特殊教育学必读书目 《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2.《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译者: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 3.《教育的经济价值》【美】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终身教育引论》[法]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版.?? 5.《明日之学校》(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 6.《民主主义与教育》(写于1916),[美]杜威,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1版 7.《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杨汉麟译,作者:(英)伯特兰.罗素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8.《学习,别听学校的》(德国,菲拉.费.毕尔肯比尔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9.《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单中惠杨汉麟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12月. 10.《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主杨鑫辉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11.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2.《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13.《世界教育思想地图》檀传宝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14.《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丹尼尔.科顿姆著,仇蓓玲卫馨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 15.《社会科学的哲学》张庆熊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年10月 16.《特殊教育导论》Daniel, Kauffman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7.《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休厄德、肖非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04出版) 18.《中国特殊教育基础》陈云英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01出版)19.《特殊教育哲学基础》方俊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5出版)20.《特殊教育基础》盛永进 21. 言语治疗学:康复治疗学专业李胜利华夏出版社2007-06出版 杂志: 《中国特殊教育》《现代特殊教育》《教育研究》《教育学报》

教育学经典文献

教育学经典文献 一、著作 1、Freedman Mervin (1979): Academic Culture and Faculty Development. Berkeley, California: Montaigne pr. 2、Mcleod, John (1989). Fostering Academic Excellence. Oxford: Pergamon press. 3、Katz L. G. & Mcclellan D. E. (1991):The teacher’s role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Urbana: 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4、Hayhoe, Ruth. Ed (1992): Educ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Oxford: Pergamon press. 5、Maxwell, J. (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Thousand Oaks: Sage. 6、Hayhoe, Ruth.(1996 ):China ’s Universities , 1895—1995 : A Century of Cultural Conflict , 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 Inc . 7、Van Pattern, James J (2000): Higher Education Culture: Case Studies for a New Century.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8、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9、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2000)《社会研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 10、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二、论文 (一)英文论文 1、Lewin ,K.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In K.Lewin ,Resolving Social Conflicts.(G. Lewin,ed.)New York:Harper & Row,1948a. 2、Barron,F.,1952.Personality style and perceptual choi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4):385-401. 3、Theodore W. Schultz.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 ol.51,No.1.(Mar.,1961),pp.1-17.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参考书目

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1页共1页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参考书目 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简介 首都师范大学是北京市政府于建国初期创建的第一所高等院校,是一所包括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语、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是北京市按照国家“211工程”标准建设的市属重点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1984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是我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 二、首都师范大学参考书籍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退出了统考,实行自主命题。它的考试科目包括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74教育学基础综合。其中政治和英语是全国统考,专业课774教育学基础综合是自主命题,没有指定参考书和大纲。774教育综合的考试范围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根据历年的试题和大纲,向参加教育学考研的同学推荐以下书籍: 一、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郭文安 二、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儒德、陈琦 三、中外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孙培青 《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式颖 四、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裴娣娜 因为教育学考研专业课的分数占300分。所以我强烈建议刚开始备考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研究生的同学们从教材开始,而且教育学考研强调的就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回到教材中才能达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水平。 在这里简单说一下看书的方法和技巧,第一遍的目标是了解,可以快速浏览;第二遍的目标是理解,需要精读,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勾画,做标记,可以笔记;第三遍的目标是掌握,需要在第二遍精读的基础上,对不理解的内容各个击破;第四遍的目标是运用,需要将各章节知识点进行前牵后联,完善笔记。·考研英语5500词汇班·2015考研英语复试班·考研政治精品辅导班·凯程考研数学精讲辅导·考研英语强化住宿班·凯程考研专业课

管理学经典文献之二——决策与管理型组织

决策与管理型组织*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 【作者简介】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Herbert A. Simon,1919-2001),是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当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处理心理学)以及管理学决策理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西蒙于1942年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教授、卡内基—梅隆大学担任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教授。一生的研究以组织内部决策为核心,涉及了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曾获得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978年)、美国总统科学奖(1986年)、美国运筹学协会和管理科学研究院冯?诺伊曼奖(1988年)、美国心理学会终身贡献奖(1993年)、美国公共管理学会沃尔多奖(1995年)和国际人工智能协会终身荣誉奖(1995年)等10余项不同学科领域的最高荣誉。他的主要著作有:《管理行为》(1947年)、《组织》(与March合著,1958)、《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1969年)、《有限理性模型》(1982年)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明显,实现组织目标的任务是由那些处于最低管理层次的人完成的。作为物理实体的汽车,不是由工程师或经理人而是由装配线上的工人制造的。扑灭火灾的也不是消防队主管或队长,而是一队手持水龙带灭火的消防队员。 同样明显的是,处于管理最低层级或操作层级以上的那些人也并非多余,他们在完成其所在机构的目标时必须扮演一种主要角色。考虑到具体因果关系,即使在战场上实际参与战斗的是机枪手而非少校,少校对战斗结果的影响也可能比任何单个机枪手都要大。 那么,组织中的管理或监督人员是如何影响组织运作的呢?一个管理型组织的非操作人员通过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操作人员——处于最低管理层级的人的决策,参与到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少校对战斗结果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其头脑对机枪手的手的指挥能力。他通过在战斗区域配置力量以及给下属单位指派特殊任务,来决定机枪手执行任务的位置和目标。在非常小的组织中,所有监督人员对操作人员的影响都可能很直接,但是在任何有一定规模的单位中,高层监督者和操作人员之间都会有一些中间监督者层级,他们自身受到上层监督者的影响,并传递、详细描述和修改这些影响直到操作人员。 如果以上是对管理过程的正确描述,那么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型组织就成为一个社会心理学问题。其任务就是建立一个操作人员队伍并且将监督人员加于其上,监督人员能够影响操作人员队伍,并使其趋向形成协调和有效的行为模式。我在这里有意使用“影响”而不是“指导”,是因为指导——即:管理权威的使用——仅仅是管理人员影响操作人员决策的几种方式之一;并且,最终建立一个管理型组织所包括的不仅仅是职能委派和权力分配。 研究一个组织时,操作员工最应该受到关注,因为组织结构成功与否是根据操作员工在其中的表现方式来判断的。本文所研究的管理理论,基于这样的立足点:分析组织对操作员工决策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垂直”专业化的必要性 大多数组织分析强调的是将“水平”专业化——分工——作为组织活动的基本特征。例如,Luther Gulick在他的“组织理论札记”中提到:“分工是组织的基础;事实上,它也是组 *原文发表于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44, 4(1): 16-30. 本文由袁国方翻译,张钢校对。

教育学原理博士生必读书目(10-03)(1)

教育学原理学生必读书目 (标蓝色者为最重要,标红色者为第二重要) 2010年3月 基本理论类 《四书》《五经》《师说》《学记》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康德:《论教育学》、《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 涂尔干:《道德教育》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确定性的寻求》《我们如何思维》 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 福柯:《规训与惩罚》 怀特:《教育的目的》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 塞尔:《心灵、语言与社会》 罗杰斯:《个人形成论》 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 郑石岩:《觉:教导的智慧》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 弗朗索瓦:《圣人无意》 Gauthier, D. (1963). Practical Reasoning Wenger, E. (1998).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研究方法论类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 范梅南:《教学机智》《生活体验研究》 波兰尼:《个人知识》《科学、信仰与社会》 赖尔:《心的概念》 库伯:《体验学习》 胡军:《知识论》 Phil Carspecken, 《教育研究的批判民俗志》 Gibbens et al. 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Urie Bronfenbrenner: Lewinian Space and Ecological Substance. Environments i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Theoretical and Operational Models. Joseph J. Schwab:The Practical 1: 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The Practical 2: Arts of Eclectic;The Practical 3: Testing and the Curriculum;The Practical 4: Something For the Curriculum Professors To Do Labov, The Metaphors We Live By James Gee,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 1

高等教育学中外经典著作推荐

高等教育学中外经典著作推荐 中文著作: 《高等教育学》潘懋元、王伟廉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潘懋元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新编高等教育学》潘懋元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沈红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王英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大学之理念》金耀基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大学的逻辑》张维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陈学飞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陈学飞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高等教育学新论》胡建华等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闵维方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丁学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高等教育市场化》戴晓霞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外国高等教育史》黄福涛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孟繁华主编,海南出版社,2001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石中英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翻译著作: 《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伯顿·克拉克,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伯顿·克拉克,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伯顿·克拉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高等教育哲学》约翰·S·布鲁贝克,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2001 《大学的功用》克拉克·克尔,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克拉克·克尔,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阿什比,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约翰·范德格拉夫,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德里克·博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大学的理想》约翰·亨利·纽曼,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弗兰斯·F·范富格特,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大学的使命》奥尔特加·加塞特,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菲利普·G·阿特巴赫,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018考研:教育学考研参考书

2018考研:教育学考研参考书 本内容凯程崔老师有重要贡献 教育学原理 1.《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凯程推荐必读) 2.《当代教育学》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 3.《教育学》王道俊,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史 4.《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凯程推荐必读) 5.《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凯程推荐必读) 教育心理学 6.《当代教育心理学》刘儒德陈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凯程推荐必读) 教育研究方法 7.《教育研究方法》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凯程推荐必读) 8.辅导资料与辅导班:推荐《凯程教育学宝典》《凯程教育学题库》《凯程教育学掌中宝》及凯程教育学辅导班和集训营。 9.教育学大纲,可以找凯程教育学栏目下载或找凯程老师要。无需购买。 非统考院校教育学考研参考书 如果是非统考的学校,请到他们学校网站查看或者到凯程教育学栏目查看。 北师大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基础综合参考书目明显增多。根据往年的招生简章,凯程考研将教育学综合的十大参考书目列举出来供大家参考: 《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教育心理学》冯忠良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教育心理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外国教育史》王天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初探》叶澜上海教育出版社

管理学经典文献之八——再论如何激励员工.doc

再论如何激励员工*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1923-2000),美国行为科学家,获匹兹堡大学博士学位。以后在美国和其它三十多个国家从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询工作,是犹他大学的特级管理教授。主要著作有:《工作的激励因素》(与他人合著)和《工作与人性》等。发表论文100多篇。双因素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许许多多文章、书籍、演说和专题讨论会都曾苦苦求索,“我怎样才能让员工按我的想法去做事?” 动机心理学非常复杂,而真正有一定把握的却很少。但探索知识的悲观情绪并没有挫伤那些骗人把戏的热情,它们不断以新面孔招摇过市,而且其中许多都持有学术的鉴定书。毫无疑问,本文不会压制这些骗人把戏的市场,但由于其中的观点在许多公司和其它组织中都得到了检验,我希望它会有助于调整前面提到的悲观的不平衡状态。 1.用KITA1“激励” 在对企业作有关激励问题的演讲中,我发现听众总是急切地寻找快速实用的答案,因此我会以一种直截了当的实用方法来打动人们。 要一个人去干某件事,最简单、最可靠和最直接的方式是什么?求他/她?但要是他/她回答说不想做,那就要由心理咨询去了解他为什么不想做。吩咐他/她?他/她的回答表明不理解你,这就需要一个沟通专家来给你指点迷津。给他/她金钱刺激?我想我不必提醒读者,要建立和管理一项激励制度所涉及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给他/她演示一下怎么做?这意味着要一项价格不菲的培训课程。我们需要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每位听众都能容忍经理的“直接方式”——他吼叫着,“踢他一脚!”并认为这种方式是正确的。让人做事的最可靠和最直接的方式是朝他屁股上踢一脚,这就是所谓“踢一脚”的激励方式(KITA)。 “踢一脚”方式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下面是其中的几种: 消极的体罚。过去常常采用这种方式。但它有三个缺点:(1)粗俗;(2)它与大多数组织所珍惜的良好形象相抵触;(3)由于是体罚,它直接刺激人的植物神经系统,这通常会导致消极反应——员工会反过来踢你。以上因素产生了禁止体罚的规定。 为了揭示心理脆弱点的无限来源与缓和它们的正确方法,心理学家们着手帮助那些被禁止使用体罚的人。“他拿走了我的垫子”;“我不知道她在说什么”;“老板总是在我身边转悠”——这些自我伤处被摩擦刺痛后的症状表现,是采用消极心理惩罚所导致的后果。 消极的心理惩罚。心理惩罚相对体罚有几项优点:第一,它的伤害是无形的,人们是内心受伤而且是延迟的。第二,由于心理惩罚的抑制力作用到大脑的更高级皮层中枢,所以身体上的强烈反应减少了。第三,由于受罚者感受到的心理创伤几乎是无限的,所以可供实施心理惩罚的范围也更广泛。第四,掌握处罚权的人可以设法置身事外,而让系统去干这项苦 *原文发表于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ry-February 1968: 53-62.本文由熊立翻译,倪旭东校对。 1KITA(Kick In The Ass)即“给他屁股上踢一脚”的激励方式。这种方式大致包括三类:第一类是体罚,这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过去经常被采用,但现代企业中几乎绝迹;第二类做法是靠施加心理压力对职工进行激励,这是一种反面的激励;第三类可以称为正面的“踢一脚”方式,是采取“拉”而不是“推”的方式,即用奖金、地位等诱惑员工努力工作。——译者注

教育学参考书目

教育学参考书目

一、“教育学原理”部分: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学科学出版社 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4、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6、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7、《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8、《教育原理(修订版)》,孙喜亭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教育原理》,袁振国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鲁洁,《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11、郑金洲编写的《教育通论》 二、教育心理学部分 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冯中良、伍新春等编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教育心理学》(教育分支学科丛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 5、《教育心理学》,瞿葆奎,人民教育出版社 6、《教育心理学》,张春兴,浙江教育出版社 7、《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8、《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皮连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9、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三、中外教育史部分 1、王炳照等编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孙培青编著,《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袁振国主编的《中外教育史》 四、教育研究方法部分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2、袁振国编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秉德编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4、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 5、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 6、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 注:标黑体字部分为重点推荐书目。在完成这些教材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翻阅其他书目的知识以扩展知识面和扩大知识储备。

2019年南京大学教育学考研参考书

2019年南京大学教育学考研参考书 (本文根据18年考研院校专业目录整理,仅供参考) 凯程教育学考研教研组整理 很多考南京大学教育学的同学,不太了解南京大学教育学考研的参考书目,这里凯程老师为同学们整理出来,如果同学们南京大学教育学考研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咨询凯程的老师。 一丶南京大学历史简介 南京大学创建于1902年,是中国最早进行研究生教育的大学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南京大学于1954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到1965年,共招收276名研究生。1978年,南京大学又一次成为全国首批恢复招收研究生的高校之一,1984年,南京大学被列为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单位,1995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对全国33所研究生院综合评估中南京大学名列前茅,被批准正式成立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的建立,标志着南京大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南京大学首批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以及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的行列,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二丶南京大学参考书籍 南京大学教育学考研退出了统考,实行自主命题。它的考试科目包括: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64德语或265法语 ③625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其中政治和英语是全国统考,专业课625教育学基础综合是自主命题,没有指定参考书和大纲。 625教育基础综合《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复习,凯程教育的老师根据历年的试题和大纲,向参加教育学考研的同学推荐以下书籍: 一、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郭文安 二、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儒德、陈琦 三、中外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孙培青

管理学经典必读文献之四:有效管理者的技能

有效管理者的技能: 绩效取决于基本技能而不是个人特质* Robert L. Katz [作者简介]:待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管优秀管理者的挑选和培训被普遍认为是美国产业界最紧迫的问题之一,但在关于是什么造就了一位优秀管理者这个问题上,经理人和教育培训者们却极少达成共识。国内那些领先的企业和学院的经理人开发项目,在培训目标上存在极大不同。 这种不同的根源在于产业界总是试图寻找某些特性或者品质,用它们来客观地识别那种能有效应对组织中任何问题的“理想经理人”。正如一位关注美国产业界的人士最近指出的: “人们公开或隐含地接受了这样一种假设,即:存在某种类型的经理人。可是任何经理人大概都知道,一个公司需要适合不同层次工作的不同类型的管理者。一个商店主管需要具备的特性很可能与一个负责生产协调的副总裁需要具备的特性截然相反。经理人开发文献中充满了界定经理人所需特性的努力,从文献本身来看似乎非常合理,。但人们很少质疑这样的事实,例如,一个高层管理者需要良好的判断能力、作决策的能力、赢得别人尊重的能力,以及任何管理者都会提到的所有其他老生常谈的词语。但是只要看看那些在任何公司都能获得成功的管理者们,你会发现他们各有各的特性,并且跟任何总结出来的经理人的特点都有非常大的不同。”1 然而这种对经理人刻板形象的追逐是如此强烈,以至于那些只关注经理人的特定品质 或特性的公司,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他们看不到真正该关注的方面:一个人能做什么。 本文的目的就是探讨一种选择和培训管理者的更有效观点。这种观点并不是建立在好的经理人是什么(他们的内在品质和特征)之上,而是建立在他们做什么(他们在有效地执行任务时所展示的各种技能)之上。这里提到的技能,指的是一种能够被开发而不是天生的,并且能够用绩效证明而不仅仅是潜在的能力。所以,具备一项技能最基本的标准,就是在各种变化情况下能采取有效行动。 *原文发表于Harvard Business Review,January-February 1955. 本文由袁国方翻译,张钢校对。 作者提示:本文基于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 赞助的一项研究。 1Perrin Stryker,“执行者开发中越来越多的痛苦,”Advanced Management, August 1954, p. 15.

教育名著推荐阅读书目

教育名著推荐阅读书目 一、中国教育名著书目 [1]孔子学生编《论语》 [2]孟子《孟子》 [3]荀子《劝学》 [4]墨子《墨子》 [5]孟子学生编:《学记》 [6]颜之推《颜氏家训》 [7] 董仲舒《春秋繁露》 [8]韩愈《师说》 [9]朱熹《朱子语类》 [10]陈鹤琴《家庭教育》 [11]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1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 [13]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 [14]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 [15]顾明远《比较教育》 [16]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7]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 [18]黄济《教育哲学通论》 [19]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20]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

[2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 [22]朱永新《新教育之梦》 [23]窦桂梅《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 [24]于漪《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25]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26]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与青春同行》 [27]孙云晓《向孩子学习》 [28]李吉林《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 [29]吴非《不跪着教书》 [30]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二、外国教育名著书目 [1]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3] [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4] [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5] [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 [6] [意]康帕内拉《太阳城》 [7] [意]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 [8] [英]莫尔《乌托邦》 [9] [英]培根《新大西岛》 [10] [英]弥尔顿《论教育》 [11] [英]洛克《教育漫话》

教育理论书籍书目

教育学理论书籍书目经典名著类: 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 《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08 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卢梭著,李平沤译: 《爱弥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斯宾塞著,胡毅译: 《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年版.赫?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 《教育漫话》,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 《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伯兰特?罗素著,马元德译: 《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6 罗素著,靳建国译: 《教育论》,东方出版社,1990 裴斯泰洛齐著,夏之莲等译: 《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杜威著,赵祥磷等译: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1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 《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布鲁纳著,邵瑞珍译: 《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皮亚杰著,傅统先译: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必读教材类:陈桂生著: 《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叶澜著: 《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袁振国主编: 《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年版袁振国主编: 《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07月王道俊、王汉澜著: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 月王策三著:《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厉以贤主编:《现代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0 月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戴本博、张法琨主编: 《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陆有铨著: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王枬主编: 《西方现代教育思潮》,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石中英著: 《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大出版社,2004 郑金洲、瞿葆奎著: 《中国教育学百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瞿葆奎主编: 《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瞿葆奎主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