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社会学学说(李康)

国外社会学学说(李康)

国外社会学学说(李康)
国外社会学学说(李康)

国外社会学学说(上)

授课教师:李康

2006年3-6月every Mon. Morning

2.20 教育、社会学与典范

Education, Sociology & Canon: A Theory on Sociological Theory’s histories

国外社会学学说:Theories

社会学理论:Meta-theory

谁的理论是经典理论?

公认的——Holy Trinity:韦伯、涂尔干、马克思

学统:限制对于传统的逾越

社会学者研究过程中对本身和对象的改变——社会不是单纯的object

Classical 二元对立:理论vs. 经验

西方vs. 东方

古典在现代情境下的理解

教育:contingent 或然,偶然,偶在的take for granted 专业思维自然化(naturalized)

社会被理解为一个外在的可以研究的Society,与教育相连通

推荐书:《开放社会科学》三联出版社

社会科学在19c如何分化,学科的形成的自然化

鲍曼《Legislators and Interpreters》(《立法者与阐释者》)

立场的转变,知识分子再也不是立法,而只是做出解释

Reality:不存在基本法则,不知道究竟能不能找到真理

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

知识传递的方式,知识的感应从叛逆到逐步接受

传统:家庭社会化(祖母的故事——程式化)

Craft 手艺超出了程式化的传承过程,不一样的追求的境界

Ritual 仪式 ceremony 典礼关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知识

改革与发展:无地、失地流民masterless:失去权威的束缚、价值体系崩溃

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有着同样的需求:管理社会与管理流民

社会史观念史观念史、思想史的扩张精英的平民的

制度史思想史人们想什么,人们怎么想scheme frame

推荐书: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

——教育不可以解决生活的问题,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生活实用的技术性学科,更加贬低了教育的地位,生活被简单化,如果如何才能重新获取生活和教育的紧密联系,实现了平等自由和平的年代生活却变成一潭死水,现代的困惑也被简化了,单一的从众,而无宏大的、文化间可以对话的困惑

Ethos——Spirit

Ethos 所谓“精神气质”,代表了某种积极的意义,并非对立对时代精神,只是摆脱从众和媚俗。

Reflexive 反思性姿态

University-multi 杂多的

Uni- 一个理念、知识学科和人性的整全

而multi- 缺什么补什么,跟随社会潮流,完全接受,融入到文化多元的时代自由教育“自由”的教育,恢复整全的宏大的人性

放羊的、并无统一理念的

Canon 1.准则、标准 principle code

2. System of principles

3.教规

4.圣经正典篇目、宗教经典 coestern canon

5.作家公认的作品全集

6.圣徒名单

7.按某种原则生活的人

Discipline 学术、学科的纪律对于学者的束缚

History 发展史论 histories 可能有不同的说法

A theory 个人的选择

Social theory 逐渐取代 sociological theory

理论会影响进入reality,进入研究域的方式,甚至是否能够存在一个reality

2.27 启蒙运动与卢梭 Enlightenment and Rousseau

canonization 典范化史观:何以形成典范

Bring problematic back on problematic 为什么问题会在史实中产生

三种社会学家(three canons):

观念化石 e.g.孔德、斯宾塞

Rediscovery of others(重发现的他者) e.g.齐美尔、Du Bois

Always be contemporary e.g.韦伯、涂尔干、托克维尔

Audience 阅听人预期直接影响着选取的style 孔德与齐美尔的听众是不同的

社会思想之起源:early modern age 近(现)代早期(霍布斯鲍姆——转折的年代)西方发展断裂的时代 modernity 现代性 (社会和思想的)

推荐书: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

《现代性基本读本》(上、下)

回应modernity的兴起彻底改变思想方式

社会理论是对社会兴起的回应

“社会”是历史的意义,家庭等现象在此前亦存在,但不存在明显单独讨论的领域society the social

社会学只是万花筒的一个层面,社会学研究社会综合问题?——No.

——社会学只是一个perspective(社会“面”≠level)

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现代化

1.个人的“社会”化

individual 与 the social 二元对立(dualism)

社会开始存在于亲属、家庭关系,此范畴之内是individual,独立责任、平等的个人在个人与社会的二元对立中,强调个人不是社会都不在此范畴之内,会进一步引发如 action/agency—structure freedom—fate will—limit/boundary 的对立

2.知识的理性化 secularization

知识摆脱古老权威的过程、世俗化的过程(民主化)

二元对立: knowledge—belief 知识和信念

secularization—desire 科学和宗教

此种对立的不可信:e.g.相信理性、相信科学——相信是不是一种desire?

3.权力的合法化 legitimacy/legitimation

ideology 意缔(底)牢结牢结——一种无意识?

等级关系的合法化

modernity①关注现代性兴起前后的历史进程

②把modernity复数化——modernities

重要历史事件:Scientific Revolution 科学革命

Renaissance 文艺复兴

Reformation 宗教改革

Enlightenment 启蒙运动

Republican Revolution 共和革命

Utopias 乌托邦——敌托邦、恶托邦《美丽新世界》《我们》

对社会现实进行 shape mould configure construct

目的:建立美好政体 policy regime,对复杂的人类社会现实的理性建构

地理大发现:让人们发现除自己的家外还很多异在的世界

diffusion encounter 双向遭遇“异在”世界

But 人类在宇宙中的存在—institution (转瞬即逝的)事件

人们依然认为宇宙是可探索、可实验的,社会制度也是可改变、可以理性改造的

教育:1.公民、国民的教育国民性 nationhood

国家性质取决于它的公民受到怎样的教育

人的改革是社会改革的前提

——人是附属性材料“螺丝钉”——庞大机器得以运转完好

2.人格教育

目的不在于培养合格的公民,而在于培养完善的人本身

“启蒙“的巅峰:法国大革命将1与2揉合在一起理念调和培养新人推荐书:《社会学思想简史》 1988冯克利译

《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系统介绍社会契约论的部分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中文本

3月6日孟德斯鸠 Montesqieu

社会学的史前史

帕森斯Parsons:社会学根本上要解决的问题

——人类的利已(self-interests)本能如何可能彼此协调成规范秩序

社会、契约、国家和社会个人与社会(自由的交出和保留)

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radicalism)

无保留的赞美社会进步、赞美人类理性

法国的启蒙运动向前的眼光把传统与现代一分为二

理论高于社会运动(一步步导向政治高于社会:国家战胜社会和个人)法国大革命:意识形态可以改造社会合法性的确立

以塞亚伯林

消极自由:free from 在何程度上一个个体/人群被允许做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角色积极自由:free to 什么样的人/东西有权去控制、干涉别人,决定别人该成为什么角色激进主义:从free from到 free to

强迫教育:让社会中无理性的人变得有理性(逻辑思维)

当整个社会实现积极自由时,自由可属于某一范畴(政党、人民等),但没有个人,个人的自由转向专政(革命理论):

“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合理的必将存在”

保守主义激进主义的一面

社会学继承许多法国思想家的技术、理念、身份认同为政府进言、顾问技术化、实验也是对启蒙哲人的一种反动:亲身研究、体验生活

将自己置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从而意识到己身无意识的偏见

打破完美无瑕社会的幻态

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勇敢+审慎、明智

大革命后:政府从颠覆性的到稳定的知识分子角色的转变

推荐书:阎明《社会学在中国——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

费孝通《中国绅士》

实证主义的大行其道与国家需要知识分子做什么密切相关

霍布斯鲍姆(Hobsbawm):

现代社会是由双元革命(Dual Revolution)所塑造的

①工业革命②法国大革命:彻底摧毁宗教权威

保守观点:个人精神失去归宿——腐坏的世界——精神重建

——理性拜物教、唯科学/唯理性主义科学——新宗教?科学家——牧师?

nature (本身有价值观念在内的,有伦理、情感价值评判的)

逐渐被视为object——人的改造作用于object

当自然的价值评判被抽空时,它不能再告诉生活什么

力量越来越强大的个人处于此世(this-world,by Weber)时,人没有精神归宿、温暖慰藉推荐书:塞德曼《有争议的知识》

孔多塞(Condorcet)

Modernity 艾森斯塔德:每个文明都有通向现代化的道路

神圣(Sacred)与凡俗(Profane)

经验调查建立在一定的哲学理念、理论基础之上

Society 社会可与自然、个人、专制国家、文化、共同体……做对立

“我们所存在的社会事实”社会在怎样的程度上被预设为实在——建构

real constructed

external imaginary

entity/surgeneris relation

它们是真的对立,还是这一切(society,nation,etc.)都是我们的迷思(myth)?

3月13日孟德斯鸠与孔德

If 无法注册https://www.doczj.com/doc/e911211938.html, mail to bxy@https://www.doczj.com/doc/e911211938.html, 推荐书: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学术为业》

帕森斯及其弟子构造的学说在社会学界为何被视为一个科学的学说?

(尽管它也许只是某些人在观察世界时的一种图景和意象(image)?)

关键不在于其获得了社会成员的普遍赞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以这样的角度看世界

这一意象为何被帕森斯及其弟子塑造为一个实体,成为在经验上可证的?

however,这种可证的经验是否也只是一个myth?

particularity——generality/universality

当此种特定结论和范畴被认为是普适性的时候,需要反思

是否其他被认为是普适性的原则也需要反思(e.g. rationality)

理性与启蒙?——启蒙思潮的多元化——谁被遮蔽了?康德、萨德…-_-||| 康德对大学科系要求的划分:真、善、美

席勒:真理、伦理、审美

哈贝马斯(Habermas)对科学的三重划分:

①empirical-analytic science 经验分析式的科学

②historical-hermeneutic science 解释性的科学

③critically-oriented science 带有批判指向的科学

(科学:哈贝马斯的用词:wissenschaft (≠science,词义较宽泛))

如何将这三种旨趣结合在一起达成互补?

实证主义的取向过于膨胀——把外在的世界当作一个完全的可操纵的客体

两个推论:1.任何有关人的研究,都不可避免的包含着对伦理和美学的考量

2.即使是实证性的诉求,即使是科学方法论的塑造,也不可避免的反映出对伦理和美学的考量,包含着行为者的认识旨趣

推荐书: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

鲍曼《通过社会学去思考》(《Thinking Sociologically》)

哈金《驯服偶然》,中央编译出版社

麦克洛斯基《社会科学的修辞》,三联书店

叶启政《均值人与离散人的观念巴别塔——统计社会学的两个概念基石》Auguste Comte 1798-1857 中文译本《论实证精神》

1839 代表作《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提出“社会学”一词

其思想突出体现了社会学与启蒙的多重关系

实证:继承了启蒙与科学的关系

在保守主义一面,强调社会是个有机和谐的社会体而不是单纯强调抽象的个人

社会重组——孔德是个社会改良家?——在社会推行一种新道德

实证主义与经验主义相比有着一层positive的伦理内涵,孔德便以这一精神诉求,要求通过进行普遍道德教育、改善人民道德而实现社会进步

孔德“人道教”的三大教义:1.爱是原则 2.秩序是基础 3.进步是目的

德国:人们开始以人类精神的发展来划分人类历史发展阶段

席勒:自然状态:人单纯受到自然力量支配

审美状态:人开始从自然力量中解放出来

道德状态:人不仅从自然力量中解放出来而且可以支配自然力量

法国式的“实证”——文明、文化偏重于外在的、物质性的进步,德国则偏重于内在一面推荐书(有关德国与法国的区别):

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

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文明的进程》第一卷

世俗化的兴起,宗教退位,使宗教的世界变为了人的世界,而被认为是实在的社会实际上是难以寻找的,于是很容易被落实到一个国家政权上去

人被视为一个单纯的市民,建立在法律与契约关系的基础上,不涉及人的灵性与价值追求实证科学如何回答人和人之间的依恋和社会中利他的一面?如何使人直接去面对上帝?——一个强调灵性的、包含着情感的实证主义

孔德并非怀旧——创建一门新的科学,不仅能研究自然世界,还能研究我们所在的社会以新时代的武器混合着情感与精神的向度,以社会学充当新时代的宗教

科学不仅是单纯的技术,不仅在此世的生活中让我们获得幸福,而且要让我们最终得救宗教的退位,或者宗教式的革命的退位(科学革命/宗教改革与法国大革命)在双重革命后,解决了人与自然和人与秩序的问题,是否应该来一次灵性革命以解决人与其自身的问题?

孔德——把社会工程提升为宗教还是把宗教下降为一种社会技术

1937一个各种思潮交汇的年份

索罗金《社会和文化动力学》三卷本出版

默顿出版

埃利亚斯正在写作《文明的进程》

Hawthorne《启蒙与绝望》(《Enlightenment and Despair》)

3月20日孔德、斯宾塞 Auguste Comte/Herbert Spencer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基督教会史》段琦译(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对照)

顾忠华《韦伯学说》

Herbert Spencer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

二战前,斯宾塞的崇高地位:与三巨头相当

影响了结构功能主义,形成了一些貎似简单的原理,斯宾塞本人则被“遗弃”

教材式的Spencer理论:

https://www.doczj.com/doc/e911211938.html,anic analogy 有机体论

2.unilinear evolution 单线进化论

3.functional analysis 功能分析

为什么不再读斯宾塞?

1.被简化的斯宾塞,读原著成为一种不必要

2.进化论优生学人种论——种种乐观的历史进化论

不再符合二战后的意识形态

斯宾塞:一个自学成才的人,票友式的人才,在伦敦有过一段广泛的社会交往

书中各种杂样的素材,博物式的知识、自然科学知识

斯宾塞&乔治·艾略特(孔德《实证哲学教程》的英译者)

斯宾塞晚期逐渐阴郁、消极的取向(与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都有一定关系?)

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

一个远离革命和动乱的年代,一个“日不落帝国”全盛的年代

理论家:为国家寻找一个继续凯歌前行的道路

清教精神:勤俭奋斗国家:自由放任,甘当人民的“守夜人”

当斯宾塞步入晚年: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清教早期的勤俭和积累观念向消费观念开始转化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阶级矛盾开始出现,社会的结构性矛盾隐隐出现

功利主义学说面对挑战: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是否会干扰到他人的利益?

知识分子需要作出一个回答:

斯宾塞中期:人类社会的进化是必然的。理智地进行思考,人们必须要承担这一切,这只是历史进化中必然的一步,不应从伦理情感上去看。对历史的多重的视角。

对传统的道德纽带的留恋(nostalgia 乡愁)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是否应该继续为国家所遵循?

国家是否应该为自由市场中被抛出的人们负责?——有关济贫法的争论

国家有多大的责任为社会竞争中的“失败”分子提供社会福利?提供多大的限度为当?为穷人提供高福利是不利于资本家们创造社会财富?

经济政策的讨论与社会伦理的讨论交织在一起,在调和不同群体利益的过程中,国家不再仅仅是一个“守夜人”的角色,国家的触角越伸越长,国家介入个人生活的感觉越来越强。

英国的经济地位在美国德国的挑战下,知识分子对历史进化的乐观态度动摇了。

晚年斯宾塞:英国向野蛮化走去?

——对外:日渐残酷的殖民扩张(经济利益取向的,帝国主义的)

——对内:军事化的管制(国家的触角越伸越长)

美国(年轻美国,资本主义上升中的美国)

卡内基:斯宾塞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哲学家。

斯宾塞:外在世界的进步孔德:人的精神的进步

斯宾塞理论的几套关键词:

1.aggregation—growth—differentiation—integration—

Disintegration—adoption—reform/revolution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自然社会的一个特例(instance)

1918production-reproduction-regulation-distribution-communication-symboliza

tion

斯宾塞的体系与关键词影响着我们对社会的观感

斯宾塞式的、生物有机体观的基本概念构成着社会学的基本词库

单独的、分立的、无关于人的意图和动机的社会部门分工观念

没有行动者的动机,只剩下function and structure

保守主义的面向: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如何处理结构分化过程中被淘汰的部分?

3.社会类型学的划分

⑴根据社会分化的复杂程度划分

简单社会与复合社会(simple & compounded)

社会进化的复杂程度不等于社会进化的完善程度

⑵社会内部的管理类型

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Militant & industrial)

刘易斯·科瑟《社会冲突的功能》,发展了斯宾塞社会功能学的一个面向

——社会管理是否严密取决于社会与它相邻社会之间的关系

科瑟式的理解:群体际的冲突决定社会与其相邻社会是否和谐

群体际的冲突有利于巩固群体内的团结

Then—如果一个集权化的社会要加强群体内的团结,就要“制造”群体际的冲突斯宾塞认为:军事社会不符合当今社会的理念——必然产生一种集权化的统治

集权化统治或许有着更高的效率,但不符合英国式的功利主义和自由理念,且社会结构趋向僵化,一旦社会出现问题就更容易出现革命而非改良。

工业社会:对原罪的豁免[李康says:物权法:P]

斯宾塞式的理念——为了达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就不能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英国式理念与法国式的对比孔德(李康says:狠斗私欲一闪念:P)

斯宾塞:国家不应过分干预社会的自然求适。

集权的问题:意识形态淡化后出现的道德伦理的真空

社会的形成:(社会是介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中层吗?)

法国,比较早的形成了国家体制——布尔乔亚如何形成自己的利益代言?——society Society被作为一个自然状态而非阶级利益的代言品

社会契约论:人如何从一个独立的个体(前社会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下的社会人?

前社会——在“社会”这一思考图景下产生的概念

个体——在什么意义上以前的人是一个独立个体?家庭、宗族为什么在社会背景下不再被视作一个能够塑造群体认同的单位?

亚当·斯密《国富论》《道德情感论》

《市民社会史论》

赫希曼《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走向胜利前的政治争论》

Macpherson 《Possessive individualism》,1962

社会——布尔乔亚如何以“社会”对抗着国家?经济的诉求如何转化为一种社会的语态?

经济领域的占有奠定着自由主义哲学的基础。

衍生——经济利益的考虑成为一个合理的、构建着社会秩序的所在

政治的诉求与经济的追求到底谁为因果?

布尔乔亚构造的社会图景——自由的、确保整个社会的福祉,达到社会的最大利益

Karl Polanyi 《Great Transformation》(《大转变》)、

国家如何代表着社会群体向布尔乔亚的“社会”进行着反扑?

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社会又成为一个与传统相勾连的东西——孔德式的思索人的属性——是不是一个本能的preexisted condition?

有弹性的社会——自然形成的、不以人的动机为转变的有机体

托克维尔:社会——一个新型的利维坦[李康says:面目和善、絮絮叨叨的老太太:P]

3月27日托克维尔 Alexis de Tocqueville Ⅰ:论美国的民主

北京大学历史系崇明博士论文 2003

托克维尔(1805-1859)

主要著作:《论美国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

《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译本目前只有上半部分)

《托克维尔回忆录》(不一定要读)

雷蒙·阿隆:“托克维尔提出的问题既是历史性的,又是永恒的。”

托克维尔的永恒性问题:Rescuing Freedom from Democracy & Equality

当民主成为一个不可否定的标准,民主的无限制是否会造成一种意外的后果?

1830 托克维尔开始着手写《论美国的民主》

Q:我所在的世界的大致走向如何?

——两条道路:走向专制与走向共和(政府的具体管理形式)

一种趋势:走向民主(民情,社会背景)

在社会层面上,民主理念深入人心,民主革命发生了,但是社会的制度层面上民主革命没有完成,人的深层思想和观念没有发生根本的变革。如果说民主未能真正的、全面的在社会的心态和实际运行状态上达成,那么表层的革命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当代人的使命——正确的实践民主,正确的引导民主

①重新唤起(recall)民主的宗教信仰

②如何规制民主的行动?(民主不是无限制的)看清民主行动的度

——民主不是一种盲目的本能,应对民主的真正利益有所认识

民主时代人的passion和desire成为理解民主的关键:

平等的激情对于民主社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本身也埋下了专制的种子

民主使现代社会的人产生了这样的信念:人是不断趋于自我完善的,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机会是相同的。身份、德行、才识都不再成为趋分社会等级的标志,一个平面化的社会,任何人的权重相同。在这样的社会中,什么是伟大的事业?——business 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竞争使资源更稀缺。于是民主社会的可悲之处:民主使个体为自我而奋斗,但个体并不必然实现自我。资源的相对稀缺反而加剧了相对剥夺感,宿命论的缺失加剧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的灵魂始终处在一种躁动不安(restless)之中,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直至最后引发了革命。

法国大革命——期望与怨恨——革命起因的相对剥夺说

结论——人们甚至宁可要奴役的不平等而不要自由下的不平等

一个激烈的社会而不是一个深刻的社会,一个广泛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多样的社会,追逐实际却又不脚踏实地。在这样的社会中,心灵如何安置,理想如何寄托?

托克维尔的平等: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作为member脱离了原有的社团,直接面对一个庞大的社会

个体被“解放”后,成为了原子化的孤独的一环,面对着个体性的危机,日益沦落为社会分工上细小的一环,在专业技能上越来越精细,而人的本质则逐渐趋于下降。民主社会中的个体普遍平等并且普遍相似,人们只相信“自己的”理性和判断,而实际上这种自主选择的心态最后落入了一种从众的心理。在民主选举中,人们会无视甚至抹杀独特与个性,从而失去了使政治卓越的条件。秀异之士(distinctive)难以产生,难以得到认同,使得平等的社会越来越远离自由的精神。

民主与平等间的亲和力大于民主与自由间的亲和力,很可能一步步导向专制。

Freedom≠liberty,后者更偏于权利

英美式的功利个人主义更易走向专制和中央集权,在民主社会中,人的心态尽管躁动不安,但人们更忙于已经被塑造为伟大事业的business,温存的物质主义取向使私人生活安定,而社会生活中的雄心则被逐渐消磨。当普通民众以安居乐业为头等大事时,参与政治成为一种负担,demagogue代替distinctive成为公共事务的代言人,独裁者的上台有了前提。

托克维尔:“如果一个民族只要求政府维持秩序,那么这个民族内心深处已经是奴隶了。”民众通过民主把自由交出去,享受自己的平等。统治者愿意看到人与人之间相互隔绝,各自精心经营自己的事业,而结社则成为“暴民”的特征。政府所宣传的道德是“自爱”。政府由公共生活开始代入日常生活。“政府认为它应该对它所统治的每一个人的行动和命运负责”,“完善的人”“新人”的标准由国家来筹划,国家来帮助个人定义和获得“幸福”。而在解放过程中被推翻的社团们不能再起到一个中间的缓和作用,“人们开始习惯地把政府视为自己的导师和向导”。

另一种专制——多数人的暴政

多数是有力的,多数是普通的,多数始终是正确的。舆论取代了宗教,成为代替思考的工具,逐渐扼杀着少数人的声音。“在一个民主的共和国里面,暴政让身体自由而直接压制人的灵魂,人的思想自由刚摆脱了旧制度的束缚,又重新被多数人的意志紧紧束缚。”

PEOPLE与person之间有何关联?一个被作为PEOPLE代表的怪胎为保被人们所接受?——因为这个怪胎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但是,公民们如此隆重其事的、少见的开会,行使自己的自由意志,防止不了他们丧失自己独立思考决断的能力。如果人民在平日处于奴役状态,那么无法想象他们有一天会选出一个英明的政府。

1830s 七月王朝一个肖小的时代

败坏的政治生活使民众和秀异之士远离政坛,从而更加剧政坛的腐败

民众对政治冷漠,政客对政治也冷漠(政治是政客的job而不是profession,更远离calling)。(Weber《以学术为业》《以政治为业》)

Q:如何改变这一切?

托克维尔:不清除业已存在的平等的取向,如何引导民主,形成一种健康的个人主义?

《论美国的民主》:新英格兰地区继承的乡镇自治传统,养成了一种健康的个人主义。Self-interest 在人的心中得到properly understand。

公民是如何学会这一切的?——学校教育、社会生活

公民不光具有赖以谋生的实践技能,也得到了公民教育——如何积极和合理的利用拥有的政治权利去参与日常的公共生活,如何恰切的利用个人的自由,同时尊重别人的自由,学会如何合作和服从,从而避免在社会民主中培养出一种专制。

Virtue(正当的、有用的,可实践的)面向常人的观念

4月3日托克维尔 Alexis de Tocqueville Ⅱ:旧制度与大革命

如何养成适当的个人主义?——如何塑造强大的国民?

托克维尔对美国模式的忧虑——仅仅有地区孤立主义,如何与其他国家打交道?

美国式的公民素质培养与法国式的“强大国民”的塑造结合起来

法国的统治者只想以自己的号令去率领全体人民成就伟大的事业,其后人民依然是相互隔绝的,思想是依然是不独立,伟大事业没有成就伟大的国民

《旧制度与大革命》:法国旧制度自17世纪起

行政权力向全国蔓延,一个“庞大的国家”,中央集权深入各个层面(具有韦伯bureaucracy的某种特征),国家的触角一点点向下延伸,扩大着权力的source 宗教世俗化早已开始,当宗教逐渐从人们的头脑中淡去,中央政府逐渐取代了上帝。中央政府成为人民的代理人,直接面对民众。

法国农村基层的情况:在旧制度后期,原有村社中的领主不再参与公共事务,其可管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少,甚至离开了农村,但其对农民的压榨没有减轻,双向的庇护关系逐渐变成了单向的压迫关系,没有了日常的关系,领主拥有的特权在农民眼中显得格外可憎。资产者(中产阶级)也开始涌入城市,广大农民“被社会遗弃了”。政府对农民横征暴敛,而不为他们提供什么。有教养的阶级(文人阶级)开始描写社会的图景,而他们实际不了解社会的状况而倾向于以抽象原则描述社会的应有图景。这种小册子在传播中最后被农民理解为是一种不公的表现而不是一种博爱的诉求。

城市中的情况:(美国与法国的区别:在美国,华盛顿不是最大的城市,而巴黎却是四方所向,大量流民聚集于此,尤其是旧制度后期政府试图改革,以工代赈,于是首都成为一个火药桶)

四分五裂的国家中,知识界中却弥漫着一种普遍主义的倾向,会希望寻找一种根本的原则而不考虑各阶层各地的具体情况,从而对法国革命的激进性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切旧制度都被推翻后,新的好制度真的会建立起来吗?——最后,连发动革命的人民自己都成为革命的牺牲品。

柏克《法国革命论》商务印书馆

钱永祥《纵欲与虚无之上》

道德理想主义的狂热伴随着一种严苛(罗伯斯庇尔派的清教徒式倾向),而革命过去后幻灭感中的人们发现道德已经没有底线,社会迅速走向更一个极端。此时人们需要的是平等,是一个强大的哪怕是专制的力量来保护人们的日常生活。

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关系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和民主的爱好也许是相互矛盾的,人们也许会以自由换取平等。政治自由的过分发展会使社会陷入无政府状态,这种弊端是立时可见的。而极端的平等使人们逐渐走向被奴役之路的危害则是难是被发现的。

如何实现民主和平等是马上见效的,容易建立起来,而自由(通过每一个人在自己身上养成一种能够宽容他人的习惯)则是需要长久学习的,与前者相比更为艰难也更为脆弱。自由不是施舍的机会而是争取的结果,不是守成的状态而是持续的创造。

自由教育——一种漫长培育的过程,不仅限于学校等特有机构中的教育

托克维尔——new political science?

在古典政治哲学中,谈论民主、平等、自由与现代社会中的谈论有着完全不同的context,城邦中对政治的观点是整全的,没有政治与社会的分离。而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是分离的,国家越来越接近于一个具体的政权和统治形式,而社会则越来越大成为一个利维坦(巨灵)式的存在。当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完全被区分开来时,政治事务对于个人而言就可有可无了。当human nature中的宗教、政治等等成分都被抽离时,政治已经不是自我实现的一个必要部分,人退缩到个人的生活中,这种退缩被认为是正当的、自由的选择。

——如何使自由选择不至于沦为自由的全面排斥?

现代公民教育应该告诉每个普通的民众,在经营个人福利时不要忘记自己作为公民、国民的一面。这种铭记不一定会使每个民众个人伟大,但却能成就一个伟大的民族。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

邓恩《姊妹革命》

贡斯当(constant)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卢梭:每个人都有着独立的生理上的生命,在这种追求上可以成就一个个体的、不完整的人,此种person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PEOPLE,成就法兰西民族的伟大?——追求一种道德生命,使每个人作为一个大写的PEOPLE的缩影。General will作为全体人民的普遍意志使得反对派的声音作为一种“阴谋”被淹没,个体的意见被认为是一种偏私的立场而不能合法的进入政治的论辩。

托克维尔:人与人之间的聚集、美国式的模式解决了社会秩序如何可能,但这样的生活何以使我们值得在其中生活?此种模式如何维持自由?

法国大革命——看似激进,实际上具有很强的宗教性(弥塞亚式的革命)

先知救赎子民(等待着先知的出现,跟着他走向美好未来)表面上摧毁着宗教性,实际上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宗教性(有着很强的奴性成分)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放弃自己的一切习惯和网络去跟随先知的“理性主义”是人面对上帝的僭妄)法国人过多的受到笛卡尔的影响而忘记了他们还有一个帕斯卡:)

4月10日埃米尔·涂尔干 Emile DurkheimⅠ

涂尔干=迪尔凯姆=杜克海姆(1858-1917)

北大《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册谢立峰基本立足于原著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巴黎高师毕业,其间成绩平庸(汗~)期间深受圣西门、孔德、康德之影响

波尔多大学社会科学和教育学社会学第一个教职

1896年创办《社会学年鉴》杂志第一个年鉴学派(与另一“年鉴学派”不同)

1902 索邦教育学教授 1913被任命为社会学教授

涂尔干的体系:实证社会学三大取向:实证主义的、理解主义(解释主义)的、批判视角多面的形象与单面的理解,可能的帮助与限定

涂尔干自命:一个道德哲学家,在当代要做的任务——一种道德科学,使社会学在当今时代能够真正发挥其使命,完成学科定位——以科学的方法研究道德。

——道德在当代具有什么样的社会作用?

——道德的历史发展(何以如此,一种科学的研究)

——道德的当代处境(社会学研究视角)

——道德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涂尔干处是被遮蔽的)

结论:道德在今天最重要的概念——社会团结(solidarity)(又译为“社会连带”)以“社会团结”为核心概念:在道德研究与社会研究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过渡到社会学研究的实质性问题上。注重此方面社会境况的变化(社会制度、社会实践、社会信念)重要著作:《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经典

《社会分工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又译《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演进》

从涂尔干看到什么?——涂尔干的研究范式转换,对涂尔干的研究范式的转换,社会学史的研究范式转换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社会学主义

实证社会学于涂尔干处的基本前提:

1.只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具有一个客观的存在;——实证的现实观

现实生活中,被塑造的理念与被宣传的传统如何成为真实存在的

2.这个世界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因素间的作用有一种支配法则,这种支配法则只能通过科学的方式去发现;——隐含:如果不能通过的科学的方式认识就不能认识托克维尔式的问题:人为什么要受苦之类,被排除出社会学的问题域

3.科学依赖于理性和观察,能够以充分恰当的方式结合起来;

4.存在一些历史发展的规律(law),如果我们发现了这些规律,就可以说明过去、认识现在、预测未来;

5.社会规律:社会不同的制度和文化形式之间是存在着相互关联的,我们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种关联,从中发现社会的规律;

6.社会是一种现实(reality),这种现实具有自成一类(sui generis)的特点;

7.社会有正常的状况(natural, social order)和反常的状况——远离批判取向;

8.道德和政治上的选择:不应根据善和美的标准做出。应该依据科学的标准来做出;

9. Positivistic & positive

实证: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正面的而非负面的,肯定与了解现状的而非革命的,

影响着后人理解涂尔干的原则——活在后人眼中的涂尔干

什么是社会事实(social fact)?

——社会学成其为独立科学的独特研究对象

——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一种效果

——因为是社会事实,所以是普遍的,而不是因为是普遍的所以是社会事实,正因为是社会的,所以才是普遍的,是社会向每个人释放压力的后果——这种压力从何而来,它如何产生效果,人何以相信有这种压力并对之加以尊崇?(Merton:self-fulfilling)

归纳:社会事实是外在性的

制约(sanction)不仅仅是外部的负面控制,也是正面的刺激和怂恿

Thing:其特征独立于观察者,不因为观察者的改变而改变

社会事实:其特征只能通过经验研究来评价,其存在独立于个人的意愿,只能通过“外在”

的观察来研究,需要一定的抽象性的概括(e.g.统计分析、指标)

社会如何回到社会有机体(social body/social organism)的状态——一种饱含情感的比喻,但情感的成分已经被后来的读者剥离掉了

社会的正常与反常状况 health(normal)—pathology(abnormal)

社会的不正常状况是研究正常状况的手段和途径,从社会的病理学研究社会的生理学

功能解释和因果解释

说明一个社会事实有什么样的效用:“因为……所以……”是一种因果解释

功能解释:一个业已存在的东西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4月17日涂尔干 Emile Durkheim Ⅱ

《自杀论》 1889-1890 在布尔多大学的讲课

自杀——一个重要的话题——何以如此?

——自杀由一个道德话题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

——个人的身体是应该由自己或者由一个更高的所在(社会、国家)来掌握?

随着国家的触角伸长,人从臣民(subject)到主体(subject)和population

大量的统计数字开始涌现,统计学出现,涂尔干的研究正建立在这样的统计基础之上自杀——一个好的case——具有强的个人性,从中发现社会的力量则更有说服力平均值:一个没有个人的limit,情感、信仰也被放入了population之中

道德——一个中性词,在现时代如何对道德进行科学研究?

道德何以能够被科学地加以研究?——道德是一种社会事实,不需要一种褒义的社会维系者——道德与情感相联系,情感是不是一种可操作化(可计算)的社会事实?

涂尔干:个人的体验是心理上而非社会上的事实,个人情感难以摆脱伦理学的阴影将情感视为一种集体性事实,从而避免实然和应然的混淆

实证社会学第一步:一个操作性的定义

自杀:直接或者间接由死亡者本身完成的一种积极或者消极的行动所造成的死亡,并且死亡者自知会产生这种结果。

涂尔干只考虑两个外在特征:行动&结果

But——客观的外在特征同样要通过他人的解释过程来完成

自杀论的社会学特性——个体的聚合,从伦理学到社会学,从个人现象到社会现象

第二步:关于自杀原因的推断:

1.否定一些常识之见 e.g.自杀与气候、宗教、性别的关系

2.自杀的真正原因:社会因素

Egoism 唯我主义个人主义的规范

Altruism 唯他主义集体主义的规范

Anomie 失范规范的缺失

唯我主义的自杀多的社会:缺乏有效整合,不能保证人与人之间有效的相互依赖

唯他主义的自杀多的社会:过度整合,个人被淹没

失范:社会迅速转型,出现价值真空,缺乏一种权威理念和管制,人得不到整合统计数字基本都是来自官方,故而受到历来学者的质疑

Q:社会在个人的行为中以何种形式在场?

渠敬东《缺席与断裂》

社会:个人的机械集合——过度的自由主义自杀率增加

社会的极端整合——“社会主义”自杀率增加

《社会分工论》:个人更加自主却又更加依赖于社会,个人的品性和社会的团结的关系问题社会连带如何在分工增加的同时保持甚至加强?

人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发展同时并行,以社会分工促进社会团结社会分工——一个道德生活的事实,可以以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

三个方面的阐述:

1.劳动分工的功能——满足了什么样的需要?

2.分工的原因和条件(因果分析)

3.考察劳动分工的反常形式

机械团结:通过个体的一致性(mechanic)形成,共同的情感、信仰、价值观念,遵奉同样的神圣的东西(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ence),个体间差异甚小

有机团结:通过成员间的差异(organic)形成,人与人之间劳动分工的分化程度大大增长有形的编织者到无形的编织者(看不见的手)来制定秩序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措词恰与涂尔干相反,将现代社会视为机械的)

4月24日涂尔干 Emile Durkheim Ⅲ

涂尔干的法律社会学:社会控制与社会整合——个体主义如何与社会融合

现代社会:社会分工高度发展,多样性,人与人间的差异不断扩大,人趋向于追求自我利益义利

Cement:集体意识(集体良知,consciousness, conscientiousness)

法律:集体意识的外在表现

两类法律(对应于两类社会团结):

机械团结:镇压性的法律——通过处罚强调集体情感的力量

有机团结:恢复性(补偿性)的法律——恢复被改变的平衡(公正)推演出的结果:犯罪是有着其积极价值的——Merton:有着其潜功能

通过某些机构对犯罪行为的界定和惩罚而呈现了集体意识的力量

渠敬东《缺席与断裂》:失范——不是顺应社会也不是完全的反社会,而是社会的缺席

涂尔干:通过失范研究社会的秩序、等级、常规化(normalization)是如何生成的通过对社会规律的偏离来研究社会的规范(结构功能主义:以功能的破裂研究功能)个体的生命意识与社会对决时,如何探究——在个体生命的痛苦与危机中才能清晰表现

福柯:一个社会如何确立社会秩序、树立自身权威?——采取一些被普通人忽略的手段,如驱逐、流放、禁闭,使社会中的普通成员知道什么是normal和abnormal,以此维护自身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权力的面向、知识的面向)

《社会分工论》留下的问题:

1918如何使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继续保持如传统社会一般的团结?

涂尔干——对社会的依赖(interdependence)而形成的integration

But:此种整合只是相互依赖,情感的因素在哪里?——陌生人的社会与邻人之爱

相互依赖产生的集体意识仍然不同于传统的宗教式的集体意识

渠敬东《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中国社会学》第一卷

托克维尔:正视现代社会转向商业社会的事实,承认个人主义的合理性并从制度上不致于使这种个人主义陷于腐败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

But:这都是社会秩序的维持——社会的不腐败不等于个人的美德

社会美德与个人美德间的空隙——如何解决?

涂尔干:不认为个人主义必然导致社会的瓦解,谁来担当贵族群体曾经担当过的角色?

——职业团体,中间群体(《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平衡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空隙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社会与社会崇拜如何在人心中形成?(宗教社会学)集体欢腾澳洲的两种生活:经济生活与宗教生活

小范围(小尺度)的社会与陌生人的社会——人与角色的分别

涂尔干如何以小尺度的社会分析当代社会这个大尺度的社会?

——区分:神圣事件(the sacred)与凡俗事件(the profane)(圣域与俗域)

黄进兴《优入圣域》孔庙(观念史与社会史的交叉研究)

“神圣”就是必须和凡俗区分开的东西!!!

——正是这种区分造就了神圣,区分造就了人对神圣的敬畏态度

涂尔干研究宗教的前提:宗教既不可能全是欺骗也并非没有幻觉

——没有什么宗教是虚假的,它们都以自身的方式构成了真实

——人既把自己交给社会(宗教),又与其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科学本身不能成为一种新宗教(religious),但科学可以告诉我们传统宗教只是社会的某种变形(transfiguration),宗教已经退位而崇拜还在,从而有了某种团结的可能。

现代社会的变形采取了市民社会、民族国家等等形式

现代性的两难处境(dilemma, paradox, ambivalence)

5月8日

现代性的两难处境:

圣域(the sacred—society)与俗域

e.g.教育:不仅仅是分支社会学的内涵

涂尔干:教育——自我的教化生理的人合格的社会成员(正常人)

1918宗教权威退位后向谁进行confession,向谁吁告?在什么样的权威面前,个人是渺小的,需要忏悔与求教?

——现代社会的道德

个体地位上升,个体的自我教化与管理成为可能

个体地位上升的同时,社会的地位也在同步上升

——两难:决定了自我教化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社会的影响更可能表现为知识形态而非暴力的形式

涂尔干对现代社会两难的解决方式:现代社会的法团(corporation,法人团体)Society:不仅是整体,而且是有机团结的整体

集合结合社会间各元素是一个有机团结的整体

此时整体不是一个孤立的实在,而且是一个具有自己生命力的有机的实在结论:涂尔干对现代社会的分工是抱有比较乐观的看法的——分工不会使社会陷入分裂,因为是有机团结。社会总体性加强(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相互依赖),而

异质性也上升,表面上看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但实际上二者却并行不悖在

共同发展。涂尔干认为现代社会可以保持一种有机团结,但同时现代社会也

的确在表现出个人主义盛行等等问题,故他需要寻找一种恰当的可以保持社

会有机团结的方式——在个人与社会间找到一个中间环节——法团。

法团是由那些共同从事生产并且进行沟通的人们组织起来的职业群体,——此种公共性属于一个中间群体,有利于平衡个人的与公共的利益涂尔干晚期的宗教社会学研究与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的研究甚至教育社会的研究可以总结为一点:如何处理现代社会的两难。

即要重视涂尔干的实证主义和社会实在论倾向,也不能认为他忽略了个人主义的取向。他以社会决定论来生成他的个体主义——社会教化的可能性要求人的自我教化。自由选择权利使现代社会的个体面对着如何进行自我管理的重要任务,其中包含着在这个管理过程如何进行“自我”的养成和法团的维护,自我管理也就管理自我。

自我与纪律——个体的自由如何健康实现,个体的话语与纪律的话语如何相辅相成

理解涂尔干的一种方式:或许是“福柯化”的解读方式:)

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Ⅰ:社会学基本概念、社会科学方法论

韦伯之全名:Karl Emil Maximilian Weber……(-_-|||so strong……)韦伯传记推荐:

本迪克斯《韦伯思想肖像》

韦伯夫人《韦伯传》

《马克斯·韦伯的生平、著述及影响》

为什么很多对于韦伯的“常识性”了解都是一种误解

1.韦伯与马克思是对立的么?

对着马克思理解韦伯而产生的一种误解:悲观的反动预言家?

“未来将会是极地黑暗笼罩下的冰冷长夜”

2.韦伯的思想与海德格尔、尼采一样配合了俾斯麦的扩张思潮?

韦伯对于民族和支配(domination)的看法很多可以被法西斯利用

3.韦伯是讨论现代性的?

现代性的高度理性化

对于韦伯的各种理解:参见顾忠华《韦伯学说》第一章

80后以新的眼光看韦伯

e.g. Bologh 《Weber’s Masculine Thinking》韦伯的“大思考”有其男性特质?

帕森斯等人对韦伯的 add in transformation?

世纪之交的韦伯:我们将向何处去?我们如何能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保持尊严?

(从中提炼出的关键概念(key words)正影响着我们的perspective,两者相互塑造)在即将到来的iron cage中,人所处的环境是impersonal、科层性、操纵性的。原有的理想的东西正在失去,理想已经不是一种宏大尊贵的价值理念,而是一个现实的目标。

韦伯在中国为何有这样的影响?

大陆学界对韦伯的关注集中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

窄化的韦伯:为什么资本主义只在一个地区、一种文明、一种宗教精神下兴盛,而为什么在本来是儒教的地方经济还可以起飞(e.g.东亚四小龙)?

关于此问题的著作:

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

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

这种理解(为什么中国没有资本主义等等)是在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现代化理论范式下开出的,在今天是否应该有新的表达方式?

韦伯研究的“去帕森斯化”:

1927,帕森斯翻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此前美国学界对欧洲社会思想之了解主要在于齐美尔。

帕森斯的韦伯英美的韦伯

解释的韦伯:通过对社会行动(social action)的解释性理解(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达成一个因果性的说明(causal explanation)。

“理解”:Understanding or explanation or account

(至“行动理论”时宜参考舒茨)

当学者们准备给出普通人行为的meaning(从understanding到explanation)而期望概括出一个类型时,这种explanation可以反过来影响普通人的理解(scholastic habits point of view),more clarity ,coherent, rational?

5月15日

对韦伯的误解1:价值中立 or 价值无涉?(周晓虹:“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对立)关于“价值无涉”的四种理解:

1.社会科学家无论在其职业实践或发表其成果时都要回避各种评价性的陈述

2.社会科学家在进行评价(judgment, evaluation)时不应做出带有审美和道德标准的

评价,只能是正误和真假上的评价

3.社会科学家应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把握自己的界限,不应在政治上过分活跃

4.当我们研究社会行动者时,不应把其美丑、道德等判断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以上任一观点都不能代表韦伯的真正含义,任一观点都更易被公众接受,任一观点都更接近“价值中立”而不同于“价值无涉”

李凯尔特《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

对韦伯的误解2:韦伯分析的是现代社会理性化的趋势?

In fact,韦伯的多条线索缠绕在一起,“理性的”韦伯与“非理性的”尼采间的联系?

韦伯:在虚无中直面时代,在虚无中支撑自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韦伯身上的阿波罗与狄奥尼索斯的精神——世纪之交欧洲的共同主题

布兰特纳《学术与政治》序言

对韦伯的误解3:韦伯与马克思的关系——韦伯是马克思的论战对手?

韦伯是资本主义的代言人?韦伯的理论(如《新教伦理》)是针对马克思的回应?

韦伯的方法论:反对 general rule,强调偶然性的历史变迁对社会的重大意义关注:物质的因素与观念的因素之间复杂相互作用(interplay)

Elective affinity 选择性亲和不同于causality

《新》:资本主义的起因是多种多样的~

从而关注在各派具体教义所强调的某种伦理如何孵化出“资本主义精神”这个理念型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生活的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世界的Entzauberung(de-magicification,disenchantment, demystification) 技术者与科学家的地位上升与人文学者地位的下降

从profession, calling(天职)到职业

知识分子与大学间的关系越来越疏离,而同时大学越来越成为政治的讲台

马克思与韦伯:对资本主义的爱恨交加的态度?

——当已经承认一个历史进程是必然的时候,在这个理性化的世界图景里,运用理性化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时,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去证明这个进程是必然的,这个进程是把我们带向一个更加理性的方向?——循环论证?

韦伯的宗教社会学

西方理性主义(rationalism)的独特性在何处?

——世界图景可以是多样化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关照世界

理性化(rationalization)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每种宗教文明都可以有自己的价值理性,可以在自己教徒的价值理性与行为间建立某种关联

通过对各大宗教文明的比较研究突出一种特性——其重点、视角、目的在于西方

独特性:欧洲的文化发展(以理性主义和历史生成的角度)是如何起源、发展,何以在17C后在世界上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这种理性化体现在一系列的发展,这些发展是具有普遍历史意义和普遍有效性的在理性化中,一切越来越接近于程序技术

《新》:在分析理性化中的落脚点——个体日常生活的实践行为是如何的以一种伦理的方式理性化地组织起来成为人格(Bildung, personality)

《新》的具体分析:

1.“资本主义”概念的界定——现代资本主义

现代资本主义——对非理性欲望的抑制或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缓解

经济浪漫主义对资本的理性控制

对自我的更大程度上可控制的能力带来更多的焦虑——当个人与上帝间不再有教会的中间组织,个人与上帝直接对话——自助者,天助之~

——对于在此世(this-world)进行经济活动者来说,这是一种生活准则个体如何在此种生活准则上进行个人人格的锻造

现代的资本主义——不仅在外在取得了成功,而且在人的灵魂中取得了成功人的异化不是资本主义精神本身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是其被剥离内涵的后果~

我们的生活只具有其外在而日渐失去其内在的宗教与精神内核

5月22日

《新》:破除人们对宗教改革的误解(传统认为宗教改革是对人的精神的放松,自由的觉醒)韦伯:宗教改革并不意味解除教会对人的控制,相反,他是要用一种新的控制代替原有的控制,是要对从私人生活到公共生活进行全部管理,那些新兴的中产阶级不但没有抵抗这种新兴的清教专制,相反要保护这种专制,并为之发展出一种新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宗教改革时期,这种世俗的经济活动被赋予了积极的道德上的意义

韦伯分析对宗教改革中某种教派及其教义如何推动了人们去追求经济利益

传统分析模式(新教教义适应了经济模式的转变)

韦伯的分析模式(新教教义创造了一群适合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人)

韦伯:“不是由于经济基础必然带动上层建筑的革新和改变,而是人的精神行为本身引起了新的经济行为方式。”

(新教教义和预选说)“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中都有这么一条:上帝应许(promised)的惟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生存方式超越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所处的地位,这个地位赋予他责任义务。”(calling)

——给教徒带来什么?

1.空前的现世孤独——现实生活中非常严格的管理(regime)

禁欲:对腐败生活的抵制,对苦难的主动寻求(类似修道士)

现世生活中:辛勤的劳作(尘世之中的生活)

2.物质产品对人类生活的控制力量,资本主义依赖于机器基础已不再需要这种精神支

持,在日常生活中竭尽天职已经成了一种口号,不再与精神的最高追求发生联系。

随着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推广,清教徒式的责任感蜕化为一种经济本能

英雄的资本主义功利主义的资本主义

“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

资本主义精神这个术语适用的任何对象都只能是一种historical individual(历史的个别)——一种理念性,而不是一种普通对象。A complex of factors (elements) connected (articulated) in historical realities.“我们是按照这些要素的文化意蕴而把他们统一成为一个概念整体,这对于分析我们正在考查的对象来说并不是一种惟一的观点,以其他方法分析也会获得与这些观点同样重要的其他特征,因此根本没有必要把资本主义精神理解成仅仅只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一种东西,因为我们这里所说的仅仅是相于我们目的而言的,历史不是以抽象的关系来把握的,而要以具体发生者的关系来把握,而这种关系必然具有独一无二(singular)的特征。

我们只是试图分析宗教力量是否影响乃至在什么程度上影响了资本主义精神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我们的资本主义文化在哪些方面可以在宗教力量找到解释。

以片面的唯灵论来代替片面的唯物论绝对不是我的宗旨”

韦伯讨论理性化的背景:

1.理性化的趋势

资本主义越来越不需要创造性和主动性

情感体验和道德情感地位下降,整个社会的除魅化

2.德国自身的背景

德国人的严谨、有效率、有组织

日耳曼帝国的结构模式:官职压倒了政治竞争,遵从压倒了自觉,秩序压倒了自由

俾斯麦辞职后德意志民族如何保持自己强大的未来

韦伯:德国的价值文化观念是优越的~德国文明所面对的主要威胁是来自东方的俄国的入侵(政治、军事、文化)——韦伯不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前景光明,不可能带来

重大变革,换汤不换药,只不过是在继续和深化各种理性主义的要素,而这些要

素是资本主义社会同样需要的。——社会主义绝不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在新时

代仍然面对着社会批判的使命——由此生出法兰克福学派一线

[李康says:韦伯与齐美尔一起欢欣鼓舞地迎接一战的到来(-__-|||)] 战后:和平主义的理想和悲观绝望的民族主义理想之间冲突

社会学4大研究理论

第一组:心理动力学理论又称心理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所提出,他认为人格的重要层面是来自于深深埋没的潜意识与欲望。精神分析理论诞生之后,弗洛伊德的学生和弟子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 Sigmund Freud ( 1856-1939) 24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今属捷克。 出生日期:1856 5 6 逝世日期:1939 9 23 1895年,与布洛伊尔合作发表《癔症研究》同年,开始使用精神分析这个术语;1900年,出版代表作《释梦》1909年,受邀赴美,获世界性影响。 1923年,理论完善后期,攻击趋力;人格水压模型。 理论要素:决定论思想、潜意识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趋力理论 弗洛伊德著作《性学三论》《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把梦的实质理解为梦?是一种愿望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 心理动力理论: 概览一套对人性的哲学性描述。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集中于引发行为的潜意识因素,鼓励移情的使用以期获得潜意识信息,创造治疗师与来访者的链接。一套人格发展理论。一门关注潜意识、从深层动力了解人性的心理科学和理论。一个心理学派或心理治疗理论取向。一套系统的心理治疗的方法。通俗地讲,心理动力分析是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工具之一。(社会工作者利用来访者存储于潜意识的童年早期性的影响,能够找得到成年后的情感问题的成因。) 心理动力理论的基本理论和思想 1.精神结构的地形学说——潜意识理论 2.内驱力理论和本能 3.客体关系理论 4.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理论 5.人格结构理论 1.潜意识理论——心理分层论 弗洛依德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这便是著名的“冰山理论”。 心理分层论1)意识:表层,清醒状态下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2)前意识:浅层,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3)无(潜)意识:深层,被压抑着,很难觉察到。2.内驱力理论和本能1)生本能(Eros) a自我保存驱力:呼吸、吃喝、排泄 b种族保存驱力:性—利比多(LIBIDO) 2)死本能(Thanotos)攻击驱力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他根据生物的观点,即认为生物有自我保护和种族延续两种目的,将本能划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两种,后者是弗洛伊德本能理论的核心。到后期,他认为这两种本能其实可归结为一种,就是生本能,或成为性本能。而与之对立的,是一种破坏本能,或称为死的本能。因此人最基本的本能只有两种:生本能死本能3.客体关系理论客体(object)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客体指的是对我们心理发展影响最为重要的人,通常首先是父母或祖父、祖母辈的养育者,其次是兄弟姐妹。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在他成年后是否具有与他人建立信任和友好关系的能力,取决于他早年生活经历中的客体关系。一个始终能够得到充分并且恰当的关爱的孩子,就能够建立对生活和对他人的基本信任感,能够拥有基本的自信。反之,则容易陷入焦虑和自卑之中。弗洛伊德最初使用客体这一概念时是与内驱力联系在一起的,他把内驱力比作人类心理活动的能量,且这一能量是有指向性的,既指向某一个客体。如,通常一个婴儿的内驱力指向首先是对母亲的,其次是父亲。弗洛伊德将内驱力指向特定客体这一现象叫做心理能量的"投注(Cathexis)",但心理能量不能像物理能量那样直接通过空间投入或传递给外部客体,他所能传递的只是各种各样的想法、记忆、幻想以及感情等心理活动的产物。因此,对某一客体投注越大,这个客体就越重要。4.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理论通过对儿童成长发育过程的观察和回朔成年神经症患者的童年经历,弗洛伊德将个体心理发展与生理功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发现了无论在任何文化背景或任何种族中都共有的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儿童心理结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1)口欲期( 0一1岁):弗洛伊德将婴儿期称为口欲期。(2)肛欲期(约2—4岁):弗洛伊德把精神结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称作“肛欲期”。 (3)俄底浦斯情结期(4-6岁),又称性蕾期或性器期(phallic stage)。 5.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晚年又进一步修正了他的潜意识学说,提出了人格结构的理论。他用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结构来阐述人的精神世界。 本我/新生儿出生时自我/出生后发展超我/4岁后逐步形成 原始本能协调本我与超我社会道德、法律以及良心 快乐原则现实原则理想原则 自我的防御机制一个在妈妈怀里受宠的孩子终生都会保持一种征服欲,那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带来真正的成功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引方向。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心理动力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发现、解释潜意识;提供了一套心理治疗方法;对人类行为增强了解释力。局限:泛性论;过度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决定论思想不符合现代科学。 1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圣才出品】

第七章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学术背景 1.家庭和教育背景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出生于德国爱尔福特市,父亲是一位地方

行政官员,母亲是一位加尔文教信徒,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新教教徒。 韦伯在18岁那年考入海德堡大学,服军役后来又来到柏林大学继续学业,博士后毕业后留在柏林大学任教。1889年以博士论文《中世纪商业团体的历史》通过答辩并获博士学位。1891年,韦伯又写了博士后论文《罗马农业史》,获得了在柏林大学授课的资格,被聘请为柏林大学的法学讲师,1892年提升为副教授。 2.学术生涯 1895年,韦伯发表了就职演说《论民族国家和经济政策》,受到了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1896年被聘为海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还兼任弗赖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这期间,韦伯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他不仅发表了许多有关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学术论文,而且还热情地同各界学者开展广泛的交往,并且还在基督教团体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韦伯逐渐成为德国学术界和政治界一位很有影响的青年学者。 1903年,韦伯同维尔纳·桑巴特和埃德加·雅费合作编辑德国主要学术刊物《社会科学文献》。1904年,韦伯应邀到美国讲学,1905年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认为同在美国的这段经历有关。 3.主要著作 《用作文化科学逻辑性的批判性研究》、《新教各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俄国资产阶级民主形势》、《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关系》、《论广义社会学的某些范畴》、《(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的导言》、《儒教与道教》、《印度教和佛教》、《古代犹太教》、《论社会和经济学中价值哲学中立性的意义》、《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城市社会学研究》、《经济与社会》、《音乐理性及社会的基础》、《经济通史》、《国家社会学》等。 4.思想来源 对韦伯思想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文德尔班、李凯尔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 答:“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做整体研究的社会科学。它横跨经济、政治、人类学、历史及心理学。它的意义在于寻找混合了人类知识及哲学的源头。“社会学”一词是由孔德首创的,他试图使用一种物理学的方法来统一所有的人文学科——包括历史、心理和经济学,从而建立经得起科学规则考验的学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一门研究社会的学科。社会学使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证调查和批判分析,以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会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目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由微观层次的社会行动或人际活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社会学研究的重心很大一部分放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生活实态,或是当代社会如何形成演进以至今日的过程,不但注重描述现况,也不忽略社会变迁。家庭、各式各样的组织、企业工厂等都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而这些研究对象的共通点是一些具有社会性的社会事实。 2.工业革命 答:工业革命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是指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发生在英国的从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生产的技术、经济变革,后来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

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3.社会问题 答:社会问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况,也是人们主观构造的产物;是被人们感知、察觉到的状况;是由于价值、规范和利益冲突引起的,需要加以解决的状况;是社会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二、简答题 1.简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与思想背景。 答:(1)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历史背景(时代条件):工业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民主意识的觉醒,但也伴随着社会规范的混乱。十九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也是其弊端开始暴露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例如市民社会的危机表现为三次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罢工和德国纺织工人起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 ②科学条件: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当

社会学基本理论

社会学基本理论 一、社会概述 1、含义---唯实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其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实名而非实体。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的实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经济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 2、特征---社会是有组织、有文化的系统;社会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在任何社会发展时期,社会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群体;社会有明确的空间界限,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社会具有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它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活的机制”。 3、类型---根据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分为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根据人类学划分为原始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社会存在方式划分为狩猎和采集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牧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从社会整体结构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团社会。 4、德国经典社会学家滕尼斯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会。公社社会指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个人的亲友关系上的社会。社会是指绝大多数社会关系是建立在正式的、契约化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基础之上的。 5、孔德划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与实证主义阶段。

二、文化 1、含义--指某一民族或群体代代相传的、共享的整体生活方式,是赋予一个社会以特色的长期凝结和传承下来的思考行为方式及结果。 2、基本要素--符号、语言、价值、规范 3、特性--文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与创造出来的;文化石后天习得的;文化石共有的;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具有复合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文化具有普遍性;文化具有民族性与阶级性;文化有多样性。 4、文化特质--一组文化的组成要素。 5、文化从--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性。 6、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7、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共同文化与差异文化。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站主导地位的、由大多数人共享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仅仅作为社会上一部分群体所接受或特有的文化。 8、文化共同性来源有四个要素:物质上的相似性、生活上的相似性、人类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影响、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9、功能--文化石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促进社会行为有了系统的规范;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10、文化分析中的种族中心主义与相对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与标准来衡量别的文化,认为自己的文化石最优的。利:增进群体内的团结,减少团体内冲突,

北大国外社会学说2017课程大纲

国外社会学学说(上、下) 适用对象:北大社会学系大一下—大二上;其他院系本科生 先修要求:社会学概论。如无,建议阅读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五版北大2009或第七版北大2015)时间地点:周一15:10-17:00 理教309 任课教师:李康linran@https://www.doczj.com/doc/e911211938.html, 助教邮箱:gaohanyun@https://www.doczj.com/doc/e911211938.html,(高含昀,读书报告收发、答疑申请调度) 课件邮箱:sociologos2016@https://www.doczj.com/doc/e911211938.html, 第一学期(2017年春季)授课进度 2月20日一开场白:教育、社会学与典范Education, Sociology & Canon 2月27日二西方社会视野中的大学与知识分子University & Intellectuals in Western societies 3月6 日三启蒙之梦:现代社会与社会理论的兴起Enlightenment and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theory 3月13日四阿列克塞·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 I:论美国的民主 3月20日五阿列克塞·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 II:旧制度与大革命 3月27日六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4月3 日七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 I: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 4月10日八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 II:社会分工论、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4月17日九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 III: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原始分类 4月24日十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I: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学基本概念5月1日放假 5月8 日十一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II:宗教社会学 5月15日十二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III:政治社会学 5月22日十三费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 I 社会学的眼光5月29日十四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 II:文化社会学、大都市与货币哲学 6月5 日十五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 II:陌生人与都市漫游者;世纪末的乡愁 文献指南 ·课外阅读 弗朗索瓦·迪贝《社会学有什么用?》,陈艳译,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 [社会学、理论之多元立场平衡] 艾伦·布卢姆《美国精神的封闭》,战旭英、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7 [大学是什么?理论、典范、虚无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代教材(如果一定要有一本教材才踏实的话): 1、古典社会学理论(第六版中译),乔治·瑞泽尔著,王建民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全年适用] 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 (第六版影印),George Ritzer,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全年适用] (一)重点参考教材史论 2、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杨善华、谢立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按人分章] 3、社会思想名家,刘易斯·科瑟著,石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本身为名家名著,“思想文化性”较强,凸显思想家的生平、学说、时代与受众关系] 4、社会学理论的兴起,乔纳森·特纳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美国著名教材编纂者之作,“命题体系性”较强,每个重点人物的篇幅更充分] (二)推荐比较阅读史论 5、发现社会——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第八版),兰德尔·柯林斯等著,李霞译,商务印书馆2014 [全年适用,尼采、弗洛伊德等章节特有] 6、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安东尼·吉登斯著,郭忠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本身为名家名著,经典三大家对比串讲,有北大出版社英文影印本对照,大量原文选段] 7、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史蒂文·塞德曼著,刘北成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全年适用,注重院外思潮,作者批判立场明显,文气恣肆,校勘错误较多] 8、社会学何为——社会道德生活的基本形式,希林、梅勒合著,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全年适用,凸显社会学理论思维的道德、规范维度,稍难]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25-30章)【圣才出品】

第二十五章社会信任理论 25.1 复习笔记 一、西方社会信任研究的历史发展 1.心理学家对信任的研究 (1)多伊奇 多伊奇(Deutsch)是研究信任问题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多伊奇对囚徒困境中的人际信任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人际信任的有无以双方合作与否来反映,两个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会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人际信任被看作是一个由外界刺激决定的因变量。多伊奇有关囚徒困境中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信任研究的先河。 多伊奇将信任理解为对情景刺激的反应,而情景刺激决定了个体心理与行为。他又将信任理解为一种心理预期或期望,一种非理性的风险行为,这一思想影响了以后学者对于信任的界定。在多伊奇之后,众多的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都将信任界定为一种心理期望或期待。 (2)罗特尔与赖兹曼 罗特尔(Rotter)与赖兹曼(Wrightsman)把信任看成是存在于个人内部的性格特质,或一种经过社会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罗特尔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之可靠性的一般性的期望。赖兹曼认为,信任是个体特有的对他人的诚意、善良及可信性的普遍可靠性的信念。信任是对他人的动机、人格方面的信任。罗特尔与赖兹曼对于信任的看法不像多伊奇那样,认为信任是外在情景刺激的结果,而是内

在的个人经历、个人对人性的看法等使他(她)形成了对一般性的他人的可信赖程度的一般性期望。信任只是个人人格特质的表现,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 (3)萨贝尔 萨贝尔(Sabel)对于信任的研究较早地涉及社会信任。在他看来,信任是交往双方共同持有的、对于双方都不会利用对方之弱点的信心。萨贝尔对于信任的这一界定,说明他将信任理解为基于人际交往双方共有的信心或认识(如共有的概念、观念,道德或法律共识),并且这种信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性。萨贝尔所理解的信任就是一种相互信任。 (4)莱维斯和维格尔特 莱维斯(Lewis)和维格尔特(Weigert)等人对于人际信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产物,它基于人际交往关系中的理性算计和情感关联。他们依据人际信任的基础是理性还是情感,将人际信任分为认知性的人际信任与情感性的人际信任两种类型。前者是基于对他人的可信程度的理性考察而产生的人际信任,后者是基于与他人的强烈的情感联系而产生的人际信任。 2.社会学对信任的研究 社会学对于信任的研究基本上脱离了纯粹的个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范畴,开始把信任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与社会文化结构和文化规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把信任本身看做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学家将信任理解为社会制度和文化规范的产物,是建立在法理(法规制度)或伦理(社会文化规范)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有的社会学家将这种意义上的信任理解为“社会信任”。 (1)卢曼 卢曼以新功能主义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信任,认为信任是一种社会关系结构,信任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微观的个体信任或“私人信任”,而是宏观层面的“系统信任”。卢曼把行为者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 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六章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方法论整体主义 答:方法论的整体主义是指以整体作为研究的基点,通过群体行动的分析来说明学科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内容的方法体系。西方社会学理论以功能主义为代表,坚持方法论的整体主义。他们以宏观社会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对社会系统层次的问题的分析。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学术环境的变迁,整体主义方法论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 2.社会组织 答: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3.社会资本(科尔曼) 答: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所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义务与期望;②信息网络;③社会规范;④权威关系;⑤社会组织。 4.法人行动者

答: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是指,自然人行动者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与其他行动者在委托——代理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行动单位,它同自然人行动者一样具有自己的资源、利益、权利、义务和责任,其行动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科尔曼认为,现代社会所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原始的社会组织正逐渐被人工创建的、有目的的各种社会组织所代替。这些新的社会组织已经和自然人一起构成社会的基本行动单位,科尔曼称之为“法人行动者”。在现代社会,企业、学校、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等等社会组织都是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 5.形式理性 答:形式理性是指理性选择中的意识活动形式应当是计算的。计算有几个最基本的特点或内容:量化、符号化、逻辑推论和效益预测。 6.实质理性 答:实质理性是就理性选择行为的内容而言,是理性选择的目标和结果的实现程度。同形式理性相比,实质理性的表现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因为它并未表现出清晰的形式。 7.过程理性 答:过程理性是由西蒙提出来的。西蒙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过程理性”概念,他指出,行为是过程理性的,是指它是适当的深思熟虑的结果。其过程的理性取决于成生他的过程。当心理学家使用‘理性’一词时,通常他们头脑中想到的是过程理性。西蒙在论述过程理性时,不仅仅注意选择中的计算和推理形式,而是要在选择的过程中揭示意识活动形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 一、涂尔干 1.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各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特征:客观性、约束力(对个人)、普遍性。 3.机械团结: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的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分化,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等,且人的行动受群体意志的支配的团结。(现代不发达和古代社会中的团结) 4.有机团结: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某种专门的社会职能,建立在社会分工和非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团结。(现代社会) 5.社会分工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长,从而导致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扩大,表现在两个方面: (1)生存竞争加剧促使人们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以养活大量增殖的人口,促进了劳动分工的产生。 (2)分工的发展和互动的增加使得人们之间的依赖性加强。 次要原因是科学的世俗化极其发展。 限制条件有年长者的权威、传统和习俗的消弱、法律、道德和文化的合理性加强,社会对个人的压制的普遍减轻、个人独立个性的增强等。 6.自杀的社会类型: (1)利己型自杀是由低度的社会整合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膨胀。(如已婚者中没有孩子的夫妇比有孩子的夫妇自杀率更高,其中家庭组织增强了社会团结的纽带) (2)利他型自杀是在社会组织高度整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生的,它是个人对集体的牺牲。(如军队中为了集体荣誉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所产生的自杀) (3)失范型自杀是由社会失范导致的。(如离婚引起的家庭秩序的破坏导致的自杀) (4)宿命型自杀是由于集体力量对个人的超强控制以及个人无法忍受“过多的限制”所造成的。(被严律苛法无情断送前程、压制情欲的人们,如年轻的丈夫、五子女的妻子等。)7.宗教的概念:是以超现实的神圣世界为象征,反映世俗世界的力量和规范,保存和传播社会文化,并对人类思维和个性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种符号系统。 二、齐美尔 1.社会几何学:(1)群体构成的数量:群体人数和群体规模的增大会使群体的结构和群体的互动性质发生改变。 (2)社会互动的距离: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相对距离与互动形式和事物的价值密切相关。 2.货币哲学:(举例或论述见107p) 3.主观文化的概念:是指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客观文化的概念:是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教、哲学、科学、工具、科技、艺术、伦理、组织、团体、制度等。 三、韦伯 1.理想类型:一套以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随意性的严谨而精确的概念体系。 2.合法统治的理想类型: (1)传统型统治:人们对传统的神圣性信奉的基础智商的统治。(前现代社会)

社会学基本原理

社会学基本原理 第一章、导论 一、概念:是对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社会科学学科。 二、发展过程:创造人:孔德(法国)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提出的。 实证主义者:孔德、斯宾塞(英国)、马克思、迪尔凯姆 人文主义者:韦伯(德国) 三、分类: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进步、发展。 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秩序、稳定。 迪尔凯姆的“三论”:《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 四、社会学研究的方式: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 五、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1、功能论视角:部分对整体的作用,以此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 主要用于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的社会。 2、冲突论视角: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斗争的生活现象。社会各部分是冲突的, 秩序是冲突的结果: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处在极其破坏之中,社会秩序源于社会一部分统治另一部分,是力量与强制产物。 3、互动论视角:如何行为感兴趣,而对人们的思想和感觉感兴趣,探索人们的动机、目标 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六、社会学的应用价值: 社会学与社会:评估研究、社会实验、政策取向的社会调查、社会预测、社会检测与描述五种类型。 参与社会化的规划,实施和检验工作,进行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能为社会工作、行政、企业管理提供所需的知识,能为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预测。 第二章、社会结构 一、含义: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模式。 在社会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基础,而在经济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 二、组成部分: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群体、社区、社会分层和社会制度。 三、社会地位:先赋地位:通过血缘和世袭的方式获得的地位。 自致地位:后天努力而获得的。 四、社会角色:对某种社会身份的期待。 占有的是地位、扮演的是角色 第三章、社会角色 一、内涵: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 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1、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是一套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行为模式。 3、是人们对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4、是社会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 二、角色集:一个人集多种角色于一身;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 三、社会角色的类型: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圣才出品】

第三章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 1.如何评价斯宾塞对孔德未能真正坚持客观性原则的批评? 答:(1)斯宾塞认为,孔德的学说不是关于社会客观性研究的学说,而是从主观性出发,实质是对社会的主观方面展开研究的学说。斯宾塞指出:孔德所倡导的目的是对人的概念的进步作出完整的回答,而他的目的是对外部世界作出全面的回答;孔德认为各种思想具有必然和实在的继承关系,他却认为各种事物具有必然和实在的继承关系;孔德希望弄清自然知识的起源,他是要弄清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构成。孔德研究主观,斯宾塞研究客观。 (2)在斯宾塞看来,若想对社会进行真正客观地研究,首先必须面对真实存在着的社会有机体,而不是面对作为社会有机体附带的思想状态。只有把个人存在、群体活动和社会组织都看成像生物有机体一样独立于人的思想的外在存在,才能真正客观地观察社会现象,客观地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进化。 (3)斯宾塞认为,坚持对社会展开客观性研究更重要的是排除研究者的主观成见。但避免主观性的干扰,寻求社会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是难以办到的。因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行为来完成的,当在一定条件中开展研究活动的社会学家面对在同样条件中存在的人或人群时,因利益、处境、传统等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者的情感、意志、评价就会同被研究对象发生错综复杂的联系。 (4)斯宾塞认为追求客观性的理论往往要排斥个别性,只有在同类事物的一般性上成立的知识才具清楚的客观性。 一般说来,强调客观普遍性、排斥主观个别性的社会理论,往往忽视社会个别存在,而专注于社会普遍规律的研究。斯宾塞与此不同,他在强调客观性前提下,不但没有过高估计

社会普遍规律的作用,反而高度重视社会个别性的研究。 (5)斯宾塞的理论出发点是排除或忽视个人情感、意愿等主观因素的客观个人主义。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 (6)总之,同孔德相比,斯宾塞追求的客观性确实要彻底得多,因为他不仅主张克服研究者的主观性,而且还排斥研究对象的主观性,并且把这种客观性追求扩展为对社会的自然主义态度或不干涉主义态度。 2.怎样评价斯宾塞提倡的政府对社会生活应当采取不干涉的自然主义? 答:斯宾塞不赞成像孔德那样试图以社会学理论来指导和管理社会,他主张对待由个人活动构成的社会,应当像对待自然那样顺其自然,而没有必要采用种种政府行为来干涉社会过程,他指出:“一位著名学者认为干涉自然秩序不知会产生什么结果,如果他说的能适用于低于人类的自然秩序,那么就更能适用于存在于人类社会的自然秩序。”斯宾塞崇尚个人自由,认为一个好的社会是个人按照自己的利益达成契约而形成的,如果个人不受政府束缚而像其他生物那样竞争求存,社会将在不断的优胜劣汰中而趋向进步与和谐。 3.怎样理解斯宾塞关于社会分化的理论? 答: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有机体一样,其成长与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过程来完成的。社会有机体增长的基本形式是机体增大和功能增强。斯宾塞更注意的是后者,他首先从社会功能的增强与分化人手讨论社会有机体增长。他认为,引起增长的原因是物竞天择。 (1)社会成员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的有效方式是其职能的专门化。只有强化某一方面的能力,社会成员才能在社会竞争中保持其他成员难以取代的优势。斯宾塞所说的社会有机体的增长,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和机能膨胀,而是因竞争推动的社会成员专业分化和社会结构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9~12章)【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九章霍曼斯的人际交换论 9.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学术背景 1.学术生涯 霍曼斯(George C.Homans)1910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在美国海军服役四年后,到哈佛大学任教,在那里渡过了他的大部分学术生涯。在一次关于帕累托社会学理论的研讨会上,霍曼斯对社会学产生了学术兴趣,从此开始了社会学研究活动。1964年曾当选为美国社会学会会长。

2.主要著作 《帕累托学说入门》、《人类群体》、《婚姻、权力及最终原因:对单系交表婚姻的研究》、《社会行为的基本形式》、《社会科学的本质》。 3.思想来源 霍曼斯的人际交换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英国古典经济学、马林诺夫斯基和列维一施特劳斯为代表的人类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1)同米德和库利等人一样,霍曼斯也从华生和斯金纳等人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接受了很大影响。他认为,确实应当像行为主义者所坚持的那样,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人们的外显行为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交换行动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否则又将陷入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中。 霍曼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那里接受的基本命题主要有7个: ①在任何既定的情境中,有机体都能开展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②有机体能够重复开展那些过去已证明能够获得报酬的行为。 ③有机体能够在与过去曾获得报酬相似的情境中重复过去的行为。 ④现在发生的刺激如果在过去发生过、并且曾使行为者获得了报酬,那么当下的刺激将使有机体重复过去的行为。 ⑤行为的重复只有在继续获得报酬时才能发生。 ⑥如果在相同情境中发生了与过去相同的行为,但是没有获得报酬,这时有机体将会出现情境冲动。 ⑦有机体从某一行为得到的报酬越多,越有可能发出替代行为,以便谋取其他方面的报酬。 (2)马林诺斯基通过对太平洋的美拉尼亚群岛中土著人的实地考查,阐述了原始群体

课程的社会学理论基础——《课程论》

2020.05.17 21:59 《课程论》学习笔记 第二章课程与社会学 课程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制约,也保存传递重建社会文化。 第一节社会观与课程设置的历史考察 柏拉图《理想国》——西方历史最早的教育论著 ?论述了理想国社会阶级构成,并分析了不同社会等级所需要的不同课程。从社会角度对灵魂进行划分。 ?社会阶级不同教育程度与课程设置不同。 ?其提出的课程与智者学派的文法、修辞构成了七艺课程,一直沿用到文艺复兴。 之后学科开始逐步分化,可以说现代课程体系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洛克——《教育漫话》(17世纪) ?社会契约论——契约是人们将生来具有的自由平等权力转让给执政者以保证生命财产安全;当前的君主立宪制是符合契约的。绅士是契约的履行者,需要各方面的学识。 ?《教育漫话》是谈如何培养绅士的。 ?学习各种学科知识,提出小学在家庭中接受教育,之后进入贵族公学、大学深造。 卢梭——《爱弥儿》(18世纪)

?《社会契约论》发展了洛克社会契约思想。二者不同在于卢梭认为私有制违背了原有的社会契约,这一社会制度下的教育违反天性。 ?在《爱弥儿》中提出要脱离社会影响进行教育。其教育思想以回归自然为依据。 真正的教育只不过是原始本性的展开。将教育划分为四个时期。 ?但是在理性的国家中,卢梭主张社会和国家本位的教育。其教育阶段与课程设置远离社会现实,后来被作为儿童本位、学生中心的源头。 斯宾塞——《教育论》(19世纪) ?最早提出适者生存,并应用于人类社会。 ?《社会学原理》——提出社会有机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特殊的有机体。 ?教育的功能是使学生为完美生活做好准备。需要确定最需要指导些什么?弄清知识的比较价值。 ?将教育分为五个部分并提出相应的课程。提出科学应占主宰地位。 【总结】19世纪中叶以前社会学处于“前科学”时期,一些思想和观点知识对社会与学校教育、课程间关系的认识,多处于自发状态,缺乏论证。 第二节教育社会学流派对学校课程的透析 教育社会学20世纪初称为独立学科,50年代以来形成各种学派。主要的三大流派:功能课程、冲突课程、解释学课程。 一、功能理论与课程

社会学原理复习完整

社会学原理(2018上) 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简述题(每小题6分,30分) 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社会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等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是社会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社会运行论) 首次提出:1838年,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社会学之父”) 糅合(社会哲学)——独立(研究社会现象) 哲学思辨——实证研究(实证知识) 一般社会哲学——专门具体科学 2.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提出和界定问题 (2)回顾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3)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路径、方法与具体计划 (4)收集数据、资料 (5)整理和分析资料 (6)阐明研究发现:新发现及其解释 (7)得出研究结论:概括性、完备性与有效性 (8)发表研究成果 3.社会互动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在特定情境与背景下通过信息传递而

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 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4.社会网络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乃至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是社会关系的交织 在社会网络中人们共享某些社会资源或观念,但关系一般不如有组织群体那么严格、规范社会网络具有多重性与交迭性 5.社会分化概念的基本内涵 特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角色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角色的过程;是社会差别的历史动因 6.社会保障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就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的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有的国家在上述基础上,另外提供一些面向全民的福利设施、服务和物质资助 意义:有助于平等、公正、稳定、社会发展 7.社会角色概念的基本内涵 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特定身份人士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8.科层制概念的基本内涵 (1)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遵章办事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2)是韦伯提出的一种理想类型的组织结构模式,也是现代社会组织的典型设计方式 (3)主要特征: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职权等级、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公私关系分离;为事

国外社会学理论复习大纲

国外社会学理论(一)复习大纲 一、绪论 1 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有哪些历史传统?具体表现为哪些方面? 二、孔德 2 孔德把人类智力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3 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什么? 4 孔德在什么著作中阐述其社会学思想,其社会学思想的内容主要有哪两个方面? 三、涂尔干 5 有机团结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6 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是什么? 7 涂尔干在什么著作中阐述其社会学方法论思想? 8 社会事实具有哪些特点? 9 自杀论的作者是谁,他区分了哪些类型的自杀? 10 涂尔干如何分析自杀现象? 11 集体意识指什么? 四、西美尔 12 谁把离婚率上升和社会分化联系起来? 13 西美尔把社会学的问题领域分为哪几个层次? 14什么是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 五、韦伯 15 韦伯把社会行动分为哪些类型? 16 韦伯如何界定其理想类型概念? 17 韦伯的合法性统治有哪些类型? 18 什么叫价值合理性? 19 什么叫工具合理性? 25 科层制是什么?

六、帕森斯 20 帕森斯的AGIL分析模式中,其中各个字母代表什么意思。 21 结构功能主义创始人是谁? 22 功能分析学派崛起的标志是什么? 23 什么是模式变量? 24 什么是单元行动? 26谁是科学社会学之父? 27 行为有机体执行什么功能? 七、冲突论 28 达伦多夫用什么来表示冲突的程度? 29 科塞如何论述其冲突理论? 30 科塞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有哪些类型? 31 哪些因素影响冲突的强度? 32 社会安全阀制度是谁提出来的? 33 什么是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 34 谁提出了社会学想象力这一观点? 八、交换论 35 为什么布劳的交换论称为结构交换论? 36 布劳认为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有什么区别? 37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38用交换网说明交换关系的社会学家是哪位? 九、互动论 39 什么是印象管理,戈夫曼是如何论述印象管理的?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一章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1.布迪厄怎样反对“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他在什么意义上超越了二者的对立? 答:(1)在传统的社会科学中,面对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形成了不同学科或不同思维方式,布迪厄称之为“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对立。 ①社会物理学的代表是孔德和迪尔凯姆,他们把社会世界看成是外在于主观意识的,可以用外部观察、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加以研究的物理现象,并自誉为采取了一种纯客观的、确实可信的科学原则。 ②社会现象学的代表是萨特和加芬克尔,他们强调社会世界的主观性,把个人的意志选择、价值理想和情感体验看成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像叔本华和尼采那样从个人的表象和意志出发来解释社会生活。 (2)在布迪厄看来,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表现了学术界对社会生活的分裂性认识。 ①社会物理学方法所把握到的物质关系和社会现象学所把握到的精神关系,是从不同的原则分析出来的两种层面的客观关系,但二者在现实生活中是统一在一起的。 布迪厄认为,社会物理学关于社会生活客观性的理解是简单的,其重要失误在于它未能在形成过程中来理解社会客观性,而无论何种类别的社会客观性都不是离开主观性独立自生的,都是在各种主观因素的参与中才生成的,社会物理学方法否认了这一点,把具有客观性的物质关系或经济关系中的主观因素完全“物化”了。 ②社会现象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社会物理学的直观机械性。强调了社会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它未能把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放到具体的社会条件中去考察,缺乏对主观性要受

到种种外在条件限制的理解,所以陷入了欧洲哲学史上目的论的旧辙。 (3)布迪厄从关系主义方法论超越主观和客观二元对立,要把主观和客观各种层面的研究都纳入自己的视野中,但是客观性研究应当优先于主观性研究,并且关于各种社会位置或社会条件的客观性分析是关于精神意识的主观性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2.怎样理解和评价布迪厄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答:(1)布迪厄多次指出,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确立了研究社会问题的关系论原则。在他看来,社会学视野里展开的社会世界,其本质就是各种关系。 布迪厄的关系主义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布迪厄超越了古典社会学的实体主义方法论,而且也使他论述场域结构和实践逻辑等方面问题时展开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2)布迪厄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体现 ①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 布迪厄认为,二元论的思维方式的现实基础是现实世界的两种方式:“初级的客观性”和“次级的客观性”。 初级客观性包括各种物质资源的分配,以及运用各种社会稀缺物品和价值观念的手段;而次级客观性则体现为各种分类体系,体现为身心两方面的图式,在社会行动者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如行为、思想、情感、判断中,这些分类系统和图式发挥着符号范式的作用。简言之,初级客观性实质就是社会世界中的物质构成或物质关系,次级客观性实质就是社会世界中的意识因素或意识关系。 ②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 在传统的社会科学中,面对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形成了不同学科或不同思维方式,布迪厄称之为“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对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