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

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

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
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

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

一有关制度的基本概念

(一)制度的含义

1.博弈论视野下的三种制度观

a. 制度等同于博弈的特定参与人,诸如行业协会、技术协会、大学、法庭、政府机构、司法等等。(Nelson,1994:第57页)

b. 诺斯将制度视为博弈规则。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或更严格地说,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 North,1990:第3-4页) ?当共同的规则集合施加于两个不同的社会,其结果会怎样呢?结果会不一样,虽然规则相同,但是,实施机制、实施方式、行为规则以及行为者的主观模式都不一样。于是,真正的激励结构和被认知的政策后果也就不同。因此,同一的相对价格的基本变动或者施加同一的规则将对制度安排各异的社会产生迥然不同的影响。?(North,1991:第33页)

赫尔维茨的定义侧重于博弈规则的实施问题。他认为,制度是?可执行的?,唯有对人类行动的一组人为的和可实施的限定才构成一项制度。

c. 博弈均衡观(Schotter,1981)

2.奥斯特罗姆的制度观

?制度?(institution)可以界定为工作规则的组合,它通常用来决定谁有资格在某个领域制定决策,应该允许或限制何种行动,应该使用何种综合规则,遵循何种程序,必须提供或不提供何种信息,以及如何根据个人的行动给予回报(E. Ostrom,1986)。

3.诺思的制度观

任何社会、经济或政治体制都是由人构建的,并且这种结构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有序社会里,具有人为的功能。这个结构是规则、惯例、习俗和行为信念的复杂混合物,它们一起构成了我们日常的行为选择方式,并决定了我们达到预期目标的路径。( 道格拉斯.诺思对制度的理解《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 [美]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著 [法] 克劳德.梅纳尔编刘刚冯健等译杨瑞龙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p.15)

4.青木昌彦从理解制度安排多样性和制度变迁过程的目的出发,认为制度是重复博弈的结果,即一种均衡状态。

制度作为一种均衡现象,只要别人不忽略它,任何人都不敢不正视它的存在,从而对人们的策略选择构成影响。参与人基于共有信念而做出的策略决策共同决定了均衡的再生,均衡的再生反过来又强化了关于它的概要表征。这样,制度成为自我维系的,浓缩于其中的信念也被参与人视为当然,除非发生了动摇共有信念的事情。(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p.13)

一个制度是规制性的,因为它限制了个体参与人的选择;它是规范性的,因为通过共有信念限定了所有参与人的行为选择;它是认知性的,因为它是共有信

念的建构。

一种制度是?由有限理性和具有反思能力的个体的社会长期经验的产物?(Kreps,1990)

(青木昌彦沿着均衡点演进的制度变迁《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美]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著[法] 克劳德.梅纳尔编刘刚冯健等译杨瑞龙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p.24)

青木昌彦认为制度包含的主要要素有三个:共有信念、均衡的概要表征和博弈的内生规则。在《比较制度分析中》,青木本着理解制度安排的多样性以及制度变迁过程的目的,从上述三个方面定义制度:制度作为共有信念的自我维持系统,其实质是对博弈均衡的概要表征(信息浓缩)[summary representation (compressed information)],它作为许多可能的表征形式之一起着协调参与人信念的作用。制度也许存在于人们的意会理解之中,也许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某种符号表征之中。但在任何情况下,某些信念被参与人共同分享和维系,由于具备足够的均衡基础而逐渐演化为制度。

5.詹姆斯.G.马奇和约翰.P.奥尔森认为,政治制度是?相互联系的规则和常规的集合,它们决定着与角色和处境相适应的适当行动。其过程包括确定是在何种处境、正在完成何种角色及该角色在这一处境中有何义务?。政治制度最终会给某些行为规则以合法性,相对于效用最大化思想,这些规则与权力关系及社会和文化规范的确立更加密切相关。(参见 James G.March, Johan P. Olsen .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84,vol.78,pp.734-749)

6 规则

林毅夫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定义制度:制度可以定义为社会中个人所遵循的行为规则。制度可以被设计成人类对付不确定性和增加个人效用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无论它是市场的还是非市场的都可以提供有用的服务。与任何其他服务一样,制度性服务的获得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在技术条件给定的前提下,交易费用是社会竞争性制度安排选择中的核心。用最少费用提供给定量服务的制度安排,将是合乎理想的制度安排。

诺斯从过程的角度定义制度,制度是?约束个人行为的一套规则和管制规定,一套检查个人行为是否偏离了这些管制和规则的程序,一套说明如何制定和实施这些规则和管制规定的伦理规范。?1

7 制度有自我实施的能力

德国制度经济学家柯武刚和史漫飞则从制度具有对人的行为的惩罚功能和规范影响方面来定义制度:制度被定义为由人制定的规则。它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制度为一个共同体所共有,并总是依靠某种惩罚而得以贯彻。没有惩罚的制度是无用的。只有运用惩罚,才能使个人的行为变得较可预见。带有惩罚的规则创立起一定程度的秩序,将人类行为导入可合理预期的轨道。如果各种相关的规则是彼此协调的,它们就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可靠合作,这样他们就能很好地利用劳动分工的优越性和人类的创造性。

柯武刚等

把制度理解为一种博弈均衡,“博弈规则上内在产生的,它们通过包括实施者在内的博弈参1中译文载埃·G·菲吕博顿等编:《新制度经济学》,第204页

与人之间的策略互动最后成为自我实施(self-enforcing)。”

——综合:制度是人为设计的,但不是人为设计的结果,而是人之行动的结果(博弈的结果)。制度并非是一种博弈均衡,它始终处于动态的非均衡状态。

(二)制度的结构

1 三个层次

制度从可以分为规范性行为准则(normative code)、宪法秩序(constitutional order)和制度安排(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三个层次。规范性行为准则包括道德、习俗,诺斯还把制度进一步推广到意识形态,认为意识形态从文化层面约束人们的行为。宪法秩序指的是关于各种人类活动的基本原则,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等诸方面,它以宪法为核心,是制定社会各个领域相应行为规则的根据。?制度安排的定义是管束特定行动模型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2它包括成文法、习惯法和自愿性契约等等。从形式上看,宪法秩序处于最高的地位,制度安排是按宪法原则来制订的,实际上宪法秩序体现的是道德、习俗和意识形态中的政治原则,所以规范性行为准则处于制度的最高层次。从稳定性的角度看,制度安排相对于其他两种制度层次,是现实中最经常出现的,种类最多的,变动最频繁的一种制度。

在广义上运用?制度?这一术语,其内涵还可以归纳为:1、有形组织(从企业到技术社团、工会、大学,直至国家机构);2、集体共享的行为方式(从惯例到社会习惯、道德准则);以及3、消极标准和约束(从道德规定到正式法律)。

2 正式的制度与非正式的制度

非正式约束与正式约束是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另一种分类。这些经济学家认为,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所构成。这三个部分就是制度结构的基本要素。3诺斯认为非正式约束(Informal Constraints)主要包括价值观、道德规范、习俗和意识形态等,它们在人类历史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得到了社会的公认。非正式约束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正式约束(Formal Constraints)主要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它们或是由公共权威机构制定,或是由当事的有关各方共同制定的。

。制度结构?被定义为一个社会中正式的和不正式的制度安排的总和。?(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美]R.科斯 A.阿尔钦D.诺斯等著刘守英等译《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4 pp.371-418)

3 特定制度的结构

诺斯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指出,?‘结构’一词指制度框架?。

2(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第377页。

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第38页。

从横向对制度进行分类

——举例

1.2治水制度的简要分类为了更好地了解制度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分类原则,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配臵、节约、治理、保护有关的法规、规章、政策作如下分类(见图1)。

制度结构具有整体性,一定社会中制度结构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制度的整体性;每一个具体制度都是存在于特定制度结构之中,并在与其他制度的相互联系中实现其功能。

(三)制度的功能

从交易成本理论出发,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现行社会中存在着正的交易成本和市场不完全,通过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解决市场不完全造成的不确定性。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功能也进行了扩展,除了提高效率之外,制度的功能还包括提供秩序、调动个人的发展积极性,等等。

1积极的功能

鼓励合作,鼓励创新,

降低不确定性)知识的不足可以用恰当的制度来缓解

降低交易成本

2 消极的功能

惩罚和约束机会主义行为

(四)制度的质量

1.制度质量

质量是与数量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体而言,制度质量是衡量制度绩效的一个指标,制度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制度绩效的优劣。所谓制度质量是指那些决定制度绩效基本因素的重要特征。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有时激烈,甚至不可调和。制度主义的核心判断,即制度在协调个人行动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制度是导引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的?软件?。好的制度,拥有好的制度质量,保护个人的自由领域,帮助人们避免或缓和冲突,增进知识和劳动的分工,并因此而促进着繁荣。不同的制度发育水平导致不同的制度质量,经济繁荣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展(类似于哈耶克所说的?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最终将取决于培育恰当的制度。

2制度质量评价方法

Easterly 和Levine (1996)在Knack 和Keefer(1995)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制度质量指数(index of institutional quality)。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经济学家对于制度与经济绩效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Knack 和Keefer认为,一国制度质量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一国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水平上,因此,他们基于对这样四个与政府治理有关的方面的测度来说明制度质量的:①官僚机构的质量(quality of the

bureaucracy),指政府行政服务的水平与效率以及行政人员的培训与招募方式;②法律规则(rule of law),指是否有健全的政治制度,强有力的法律体系以及政治权力的平稳交替;③侵占的风险(risk of expropriation),指政府对私人财产的保护力度,私人财产被没收和国有化的风险;④政府当局对合同或债务的拒绝承认(repudiation of contracts by government),指政府的公信度。而Easterly 和Levine 把这些指数综合转换成为一个1 至10 的系数,数值越高代表的制度质量越好。这样,就可以非常直观地表明一个国家的制度质量,而且有利于进行国家间的比较研究。

另外一个重要的制度质量分析工具是世界银行的学者Daniel Kaufmman, Art Kraay 和Pablo Zoido-Lobaton 在1999 年提出的,与Knack 等人不谋而合

的是,这些学者也把制度质量理解为政府的治理水平,他们干脆把自己提出的指标命名为总治理指数(the aggregate governance index),用以度量一个社会的制度质量。他们意识到,要用总治理指数来度量制度质量,必须假定不可观测的制度变量与可观测的治理变量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这样,就把不可观测的制度变量变成了可观测的治理变量。这个总指数是由三个指数组成的:游戏规则(the rules of game)、政府的有效性(government effectiveness)和腐败(graft);每一个指数又以一些可量化的指标构成。这样,这个指标体系就为考察制度绩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

从是否充分发挥其功能的角度评价制度的质量:

(四)制度绩效

1.什么是制度绩效?

一直以来,制度都被看作是政治学的?专利?, 直到制度本身所包含的效率、绩效概念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时,它便进入经济学家的视野。那么,?‘制度绩效’的含义是什么?一些理论家把制度主要看做是‘博弈规则’,是集体决策所遵循的程序,是冲突得以表达和(有时)解决的舞台。这种制度的‘成功’意味着,在给定行为者的偏好存在差异的条件下,它使行为者能够尽可能有效地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此外,制度也是达成目标的工具,而不仅仅是达成共识的工具。

在经济学的视野里,制度存在的唯一意义是它的坐标衡量标准———效率,由此决定了制度生存的有效空间被限制在制度的供给与需求所处于的均衡点上,即只有在均衡点上,制度所提供的效率相对于环境来说才可能是最佳的,此时任何制度变迁都可能会损害效率。否则就说明制度在非均衡状态下,其本身仍有改进的余地或者被更有效的制度所替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制度是有?生命?的,有?生?也有?死?。绩效高或者说有效的制度,其?生命力?强,反之,则弱。制度绩效概念既可以用国民经济增长/ 经济效率来衡量,也可以用政治学上的国家能力、国家权力的效能来解释。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很多,但是最为基础性的因素则是因经济增长而带来的财富。

2.制度绩效的影响因素

制度演化决定着制度绩效。制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绩效,或者至少可以说,制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按照罗伯特 D.帕特南的观点,影响制度绩效的因素主要有三:制度设计、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理解制度绩效的动态关系,比较社会科学长期以来就对此很感兴趣。可以从现有文献中分辨出解释绩效的三种模式。第一个学派强调制度设计。这个传统根源于正规的法律研究,这个政治分析模式是从研究19世纪大量的宪政建设中发展起来的。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代议制政府》表明,这个学派相信?结构和程序的设计?。密尔名著主要关注的是宪政机制的问题,他发现了最有利于有效的代议制政府的制度形式。第二种模式强调社会经济因素。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政治学家认为,政治社会学家认为民主的有效性取决于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当代民主理论家,比如罗伯特.A.达尔和塞默尔.马丁.李普塞特,在讨论稳定、有效的民主政府所需的支持条件时,也强调现代化的各个方面(福利、教育等等)的意义。阿图罗.伊斯雷尔声称,?制度绩效的改善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除非一个国家变

成了‘现代国家’,否则就不可能将制度绩效提高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第三种模式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共和国》里,柏拉图认为,政府随着它们公共精神的不同而相异。较晚近的时候,社会科学家用政治文化来解释各国间政治体制的差异。比如,阿尔蒙德和维巴德《公民文化》

3.制度绩效的衡量

目前关于制度绩效的量化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案例分析,如对一些重大的制度变迁在能排除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可以对某一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的绩效进行量化分析,如对庄园制(诺思)、船运制度(诺思)、奴隶制度(巴泽尔、福格尔)等制度绩效的分析。这一分析是比较成功的。二是模型分析,如运用现代经济分析模型对制度变量的经济绩效进行分析。

Dani Rotrik(1997)在使用制度质量指数对东亚国家进行比较研究时,根据东亚地区的特点,加入了初始收入状态(initial income)和初始教育状态(initial education)作为补充,并且通过这三个变量较好地解释了该地区的制度绩效。

(五)制度的密度

制度的密度是制度供给水平的一个衡量指标。这里的密度概念不同于物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它是指一国(或地区)现有制度的数量同其他国家(或地区)现有制度的数量或者国内某一地区的制度数量与该国所有制度数量的比值。它反映了一国或地区实际的制度供给状况。

制度密度也可以理解为制度之间的耦合,而?制度之间的耦合可以理解为在政治不同域个人策略之间所产生的类似一般均衡的反馈作用?(青木昌彦,2001)。这样,政治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可以看作是相互依赖的制度之间稳固而连贯的整体性安排。

一个国家各种制度之间的关系

(六)制度的弹性

经济学上的?弹性?概念是指自变量变动1%引起的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例如,需求的价格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这里的制度弹性可以理解为制度的塑性或制度的延展性,即是指一项制度在实际的执行和操作过程中,在不违背和脱离原有制度文本的情况下,发生的微调或适度偏离,体现为制度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制度弹性

从制度的含义和功能看制度的弹性

1.什么是制度弹性

弹性在不同的领域有着有联系但是绝然不同的意义。在物理学和机械学上,弹性理论描述一个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如何运动或发生形变。在经济学上的弹性概念是由阿尔弗莱德·马歇尔提出的,是指一个变量相对于另一个变量发生的一定比例的改变的属性。弹性的概念可以应用在所有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作为原因的变量通常称作自变量,受其作用发生

改变的量称作因变量。经济学意义上的“弹性”概念是指自变量变动1%引起的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例如,需求的价格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

“制度弹性”有其特定的含义。所谓制度弹性可以理解为制度的兼容性,制度的适应性,制度的塑性或制度的延展性,即是指一项制度在实际的执行和操作过程中,在不违背和脱离原有制度文本和制度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微调或适度偏离,体现为制度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一般通过制度的内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外在的组织实现形式来评价。制度的弹性也强调即个人或集团可以从政府所提供的一系列制度“菜单”中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制度。此外,制度弹性关注如何在制度制定者与制度执行者之间形成一种共识关系。综上,制度弹性是以制度的禀赋(先在的作为博弈结果的制度)为发生条件,并伴随后天的制度实践(制度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所形成的反应状态,该状态是一种动态形式,有其伸缩空间,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并在变化中达到对环境的动态调控与适应。

弹性还指制度的适应性,能够容纳各种行为,容纳各种不同的制度成分

2.制度弹性的一般分析

制度弹性的基本内涵。制度弹性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制度的结构弹性,是指空间序列上的弹性;二是制度的发展弹性,是指时间序列上的弹性。例如,制度的结构、功能等,它既要有空间上的一定伸缩幅度,以便及时适应环境复杂变化的结构弹性,也要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适度调节和修正的时间上的弹性。

从哲学层面看,制度弹性本质上反映了人的认识与实践之间张力存在的必要性。人是自由与定在的统一,因为人有自由的创造性,所以人们可以设计未来、总结过去,制度也可看作是人们对过去的一种总结和对未来的一种设计;又因为人是定在的存在物,注定了这种总结与设计是不完善的,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完善。

就外生的制度而言,制度如果制定得过于详尽具体而且不易得到修正,那么它在某些情形下就可能成为组织改革和发展的羁绊。就内生制度而言,制度在与环境的调控和适应过程中,不会固化不变,它会出现平衡性、灵活性等特点。

制度弹性的度。制度弹性可以通过制度与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特定函数关系加以表征和量化。用以描述制度弹性的函数关系可表征为IE=f(E.A) 。其中IE(institution elasticity)代表制度弹性,E(environment)代表环境因素,A代表制度对环境的适应性因素。作为环境变量的因子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制度对环境的适应性因素主要包括制度的内在结构、功能,制度的质量、密度等。如果将环境变量因子分别用E1,E2,E3,…….,En-1,En表示,适应性变量因子分别用A1,A2,A3,……,An-1,An表示,那么,IE=f{(E1,E2,E3,…….,En-1,En).( A1,A2,A3,……,An-1,An)}即为IE=∑f(E.A)

I=1

制度弹性大小都有一个客观的合理的区间。其尺度在主观上的把握,既非越大越好,亦非越小越好,应根据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以及制度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情况而定,主要应根据上述各变量因子,全面、系统地把握弹性大小的合理尺度。

3.制度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1)制度安排的合理性。

制度弹性的活动范围受到制度安排的限制。制度安排的设计必须与制度环境(宪政秩序) , 生产力水平、人性假设、人们的道德水准、社会文化心理等基本国情相匹配, 否则就会流于空想。例如,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们20 年前制定的政策, 但只有到了修宪以后才取得“合法”身份并构成社会经济成分结构的一个内在的组成部分;我们曾经刮共产风, 搞“公共食堂”式的“免费的午餐”, 但事实证明再好的制度如果脱离生产力水平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制度的设计也不能建立在人性利他或人性善的假说的基础之上(尽管我们不否

认人类行为存在着非自利性动机) , 因为这样不仅会违反人性或脱离人的道德水准, 而且

会给那些奸佞自私之徒提供不劳而获和以权谋私的可乘之机;而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平均主义思想比较严重的国家, 收入差距过分悬殊的制度安排会缺乏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

基础(认同感) 而遭遇社会公众的普遍不满。因此, 需要使制度设计与社会存在(国情) 相适应。

(2)制度运行成本的高低。

制度运行成本会限制制度的可选择性,即制度的弹性。按照科斯的说法, 制度运行是有交易成本的(一个相对于生产成本而言的具有普遍性的概念) , 它包括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维持组织和机构的费用、强制成本、信息成本、监督费用等等。某些有效制度(存在潜在利润的制度) 之所以不能被供给和实施, 是因为制度运行的交易成本太高, 以致使人们得不偿失。例如, 由于诉讼成本太高、执行难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使得人们求助于法律权威的成本太高而收不抵支, 因而有可能转而求助于其他不具有合法性的权威(如黑社会性质的暴力) 的保护, 以致于使法律的尊严和可信度下降、并产生了更大的不公平性。因此, 降低司法成本和严肃执法, 就是法律制度安排得以实施的先决条件之一。

(3)社会评价机制。

制度弹性还与社会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客观性、普适性, 具体评价过程的公平性、公开性和公正性, 评价主体的外生性(与被评价主体没有利益冲突或亲疏关系)、权威性(专业性) , 评价标准的相对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有关。例如, 职称制度是一种典型的激励制度安排, 如果对专业技术职称缺乏科学而客观的评价体系, 或者不能保证评价主体(如评委) 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公正性, 或者不能做到评价过程的公平、公开和公正这“三公”中的任何一项,就难以达到职称制度的有效激励作用, 降低制度弹性,甚至会形成反向激励, 人为增加职称评审过程中的矛盾和交易费用。

二关于制度的动态描述

(一)制度的发育水平;

制度的发育水平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由于制度与人们的博弈互动过程密切相关。在博弈过程中,博弈参与者与博弈策略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博弈均衡状态。有低度均衡和高度均衡之分,这决定或形成了制度的不同层次(类似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由较低层次的均衡向较高层次均衡的发展转变过程,就是制度的发育过程。其二,根据诺斯的?智力模型?概念(即相关的行为主体和公众思考问题的方式),由于各行为主体间的智力模型不同(这些模型部分地源自文化,部分源自学习,部分地源自经验),因此,各国的制度培育状况会存在差异,制度的发育水平也就不同。

发育是一个生物学概念。通常指个体发育,即生物自受精卵开始直到形成成熟个体所经过的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有时发育也指系统发育,即某一类群(种、属、科等)生物的形成历史或泛指生物自其单细胞祖先开始逐步进化到现在的整个历史。在某种情况下,制度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学习和作出调整,这与生物学上的发育相类似,因此,制度的生长发育可以称为制度的“发展生物学”。

制度的发育水平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由于制度与人们的博弈互动过程密切相关。

在博弈过程中,博弈参与者与博弈策略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博弈均衡状态。有低度均衡和高度均衡之分,这决定或形成了制度的不同层次(类似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由较低层次的均衡向较高层次均衡的发展转变过程,就是制度的发育过程。其二,根据诺斯的“智力模型”概念(即相关的行为主体和公众思考问题的方式),由于各行为主体间的智力模型不同(这些模型部分地源自文化,部分源自学习,部分地源自经验),因此,各国的制度培育状况会存在差异,制度的发育水平也就不同。

制度的发育不是自动的,不能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按照诺斯(1998)的理解,“制度发育的方式反映出人们的信仰,人们已有的信仰要求我们去了解人们怎样去学习,学习什么,为什么学习以及为什么相信等问题。信仰转变为制度,制度转变为经济的演进方式,直至明白我们所关心的整个过程以及所有问题”。

制度发育是一个经常有新东西产生、有旧东西淘汰的演化过程。制度发育具有连续性,其演化机制如下图:

制度的发育水平有两个意思:一是制度的发达程度,可以有先进和落后的差距;二是指制度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是否充分展开,即在每个阶段上是否充分发展。

(二)制度的生长周期

制度的形成

临界点

交往——信任——秩序——规则

三关于制度与制度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一)制度的竞争

1.什么是制度竞争?

制度重要这一认识获得了迅速的普及,并得到了公认。制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绩效,或者至少可以说,制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实证研究进一步明确证实了,好的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但是,制度的有效性不是必然的,竞争被视为是一种甄别机制,它能从成本过高的事物中识别出被人们视为于己有益的事物。制度竞争也是一种甄别机制,是一个过程,它在人类活动的几个方面动员着创造性:(a)技术变革、组织变革,以及经济系统的开放已使竞争者们有可能进行国际性的区位替代。这会调动出技术上、组织上和经济上的创造性。(b)要素的可移动性以及商品和服务贸易对各个地区的制度施加着约束性的控制作用,它既控制内在的惯例和习俗,也控制外在制度的形成和贯彻。这有助于抑制委托——代理问题,激发制度上的创造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开放会对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的演化施加反馈,激励持续的制度性发现:它主张市民社会里的行业团体和其他群体中的企业家精神,这些团体会努力发现和检验改良的商务准则、工作惯例、执行程序等等,以加速生产力的增长;它助长政府行政机构中的政治——行政性和司法性企业家精神,从而创造性地、预先主动地加速生产力的增长,增强着竞争力。([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pp.490-491)制度竞争概念突出了内在规则和外在规则体系对于一个国家的成本水平从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由于全球化——密集的贸易和更大的要素流动性——对高成本的制度系统会存在更加直接的反馈,由此会出现调整那些制度的必要性,不仅会出现被动的制度调整,而且还可能出现预先主动进行的调整。

2.不同层面的制度竞争

制度竞争是多维度的。制度竞争既表现在政治过程中, 也表现在经济过程中。政治过程体现了政治市场的运作。经济过程包括要素市场交换、产品生产、产品市场交换和产品消费四大环节。政治过程提供经济过程得以发展的环境。经济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规制竞争、税收竞争和补贴竞争等, 其实质都是政府间制度竞争。

制度竞争促进了制度实验的多样性和先进制度的传播。例如,欧洲各国之间的发展差异,曾一度领先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被后来的英国和荷兰超过,是制度竞争的结果。哪个国家拥有了先进的制度,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很多时候,制度传播并不是政府行为的结果,而是由于欧洲统一大市场上经济交往和要素流动的结果。琼斯(Jones ,E. L. 1981) 认为, 欧洲的国家具有足够的相似性来相互学习解决问题, 因为它们可以学习邻国解决这类问题方法。事实上帮助解决问题的人通常是那些难民。起码在起始阶段,技术扩散是与技术熟练人员的流动密切关联的。欧洲国家之间的竞争性和多样性对普及好的做法具有帮助作用。这种普及是通过资本和劳动力的自愿或非自愿的流动来实现的。文化、科学、技术和商业行为在意大利的城邦、安特卫普(Antwerp) 、阿姆斯特丹和伦敦之间传承下来,并传向更落后的地区。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技术工人频繁地流动促进了技术在欧洲各国之间持续地扩散。

(1)国际领域的制度竞争制度竞争,作为国际竞争的宏观形态,是各国政府直接相互竞争的表现形式。鉴于各国国情, 在制度的选择上, 各国总会选择能够促进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使本国与其他国家的竞争能处于优势的制度, 势必导致国家之间在制度选择和安排上的竞争。制度竞争可以使各国在总结原先制度优秀因素的同时, 不断加强各个层次制度安排经验的交流与互动学习, 优化各国制度体系, 降低制度设计安排成本, 提高制度效益, 增强国家竞争能力。各国通过制度竞争, 加速制度变迁和创新, 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制度竞争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竞争主体在现有规则下维护或选择适合本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制度; 二是竞争主体参照经济全球化所需要的世界公认的制度条件, 不断完善、创新自身制度。因此制度竞争的方式也有两种: 维护型的竞争方式和创新型的竞争方式。由于维护和创新制度涉及各国宪法秩序的规定、具体制度安排的成本和收益比较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等, 制度竞争实际上

是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互动和博弈的过程, 并受到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制度竞争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取预期制度的潜在收益, 促进本国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

(2)国内政府间制度竞争政府间制度竞争强度主要取决于政府所在地区的开放度、分权程度、市场化程度、独立财政能力大小、政府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竞争压力的感知、区位条件、政府领导人是否具有政治企业家精神等因素。

由于开放程度的不同, 不同政府之间人员、资本、资源、信息、知识、货物和服务的跨区流动规模和方向也是不一样的。在越封闭的城市, 单向流动和双向流动的频度越低,政府对外部竞争压力的感知程度就越低; 同时越封闭的城市, 市场化程度一般也低, 计划管理成分越高,来自内部居民、消费者、投资者和生产者的压力就越低,政府对内部制度竞争压力的感受也越低。政府开放度越高、分权化程度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对竞争压力的感知就越大,政府间制度竞争就越激烈。政府的独立财政能力越弱, 表明其参与制度竞争的能力越弱, 竞争强度就越弱。区位也是政府间制度竞争的条件,区位条件好的城市, 制度竞争条件也好,政府制度竞争能力也相应较强。此外, 在我国转型阶段, 城市领导人是否具有政治企业家精神直接关系到制度变革和制度竞争行为。

3)国内各种制度之间的竞争

3.制度竞争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制度的开放性和制度的差异性决定了制度之间的竞争。开放意味着跨边界的商品、劳务交换和人员、资本、观念的流动是可能的,因而,不同制度如果制度的相似性限制了我们能够做的事情,那么,制度的差异性则扩大了我们合理地希望要做的事情的界限。

(1)各国发展所需要的一致公认的制度条件是在竞争中形成的。

从逻辑上来讲, 各国或各国企业在同一个国际市场上展开竞争与合作, 必须要有一个公平的各国公认的竞争规则和制度条件, 一国制度状况即使十分符合本国国情, 但如果与公认的制度条件不同, 将会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 而这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条件是在竞争中形成的。

(2)各国政府为追求和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导致制度竞争各国政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普遍实施开放政策, 通过与其他国家合作和交流, 不断学习、总结、汲取、变革、创新一项项能合理降低制度成本又能带来最大收益的制度; 同时因为资源的有限性和合理配臵资源的需要, 各国

政府为维护自身利益, 又会本能地制定和安排制度, 使资源、人才、技术等向有利于本国

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倾斜, 保护国内市场, 拓展国外市场。也就是说, 各国政府为追求和维持自身利益最大化, 一方面采取外向学习型的制度竞争策略, 努力学习、借鉴先进的制度安排, 提升本国制度设计、安排的发展水平,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另一方面又采取内向控制型的制度竞争策略, 防止和减少本国资源的流失, 保持既得利益和优势。

(3)制度竞争使世界制度资源共享, 有助于完善各国制度结构和国际制度体系

由于制度具有公共品属性, 对于生活在该制度之下的人们来说, 既不能将任何人或国家排除在该制度服务之外, 也不会因为增加了一个新的制度消费者而减少其他人或国家对该制度服务的消费, 因此世界制度资源为各国共享。但各国对制度的需求是由各国国情和制度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的比较以及各国文化决定的, 各国总会选择能够促进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使本国与其他国家的竞争能处于优势的制度, 势必导致国家之间在制度选择和安排上的竞争。制度竞争促使各国在总结原先制度中先进因素的同时, 不断加强各个层次制度安排经验的交流与互动学习, 优化各国制度体系和结构, 降低制度设计安排成本, 提高制度效益, 增强国家竞争能力; 同时, 参与世界竞争的各国也会通过竞争, 降低制度供给的个别成本增加制度个别收益, 制定和选择公认的有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制度, 完善国际制度体系, 使经济全球化发展更加规范有序。

(4)制度竞争加快了各国制度供给速度, 有助于各国制度创新

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一定程度上, 也表现在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制度相对先进, 制度效益比较高, 对引导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的作用比较大, 而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制度相对落后, 对引导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的作用比较小, 甚至起阻挡或延滞作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使世界各国开放度不断加大, 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互相了解、互相比较, 并进而促进互相学习、借鉴和竞争。其核心表现之一就是制度的互相学习、借鉴和竞争。制度效益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向制度效益比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学习, 希望以比较小的学习成本获取比较大的制度效益回报, 促进本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于制度效益比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不但不会停滞不前,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学习、借鉴和竞争的压力下, 为了保持制度上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获取潜在的制度收益, 会更加自觉地优化、完善现存的制度, 或者创新出具有更高效益的新的制度, 加快制度供给速度, 促进制度创新。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竞争,第三条道路的出现都可认为是制度的竞争(二)制度的匹配

因制度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比较制度分析p.19)?牵一发而动全身?,故有制度的匹配一说。制度间的相互关系增加了复杂性。例如,不同形式的经济组织的可行性取决于有效的特定产权制度,而这又严重依赖于民法和刑法的规定及实施。(参见戴维.L.韦默主编费方域等译制度设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p.3)

制度的匹配是指不同的制度之间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和逻辑自洽。制度的匹

配状况即制度存在着延续性,一致性和稳定性而不存在相互间冲突的状况。涉

及制度的耦合、制度的关联、制度的互补。

1.制度设计与制度环境的匹配制度文本与制度实践的协调一致性。制度文本与制度实践不一致的情况有些类似于将实验室研制的药品用在人体身上,因人体的复杂性而出现副作用。意外情况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理想计划和现存制度环境之间缺乏必要的?耦合?。只有相互一致和相互支持的制度安排才是富有生命力和可维系的。制度设计的计划与现存制度环境之间应有必要的?契合?。

新制度的出现只有当参与人的决策规则在新的条件下相互一致,其主要特征导致的各人的信念系统相互趋同时才能实现。

2.制度预期与制度结果的匹配初始的制度条件——如旧制度的遗产、现行的非正式规则(规范、社会伦理等等),人力资产存量的水平和种类等等因素影响着制度预期与制度结果的匹配。

3.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与文化制度的匹配

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相互交织,互相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经济、政治的制度安排只可能有有限的配合方式。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常常出于有目的的设计,而这一设计又以文化制度为约束条件。政治制度着重稳定和变革之间的基于历史的相互匹配。制度影响了历史的发展……政治制度对内对外采取的行动改变了政治利益和政治资源的分配,改变了行为的规则;其途径是创造新的行为者和共识,向行为者提供成功和失败的标准,建立它认为适当的行为规范,把权威和其他类型的资源授予某些人而不授予另一些人。

制度影响个人和集团在已有制度内外的行为方式,影响市民与领导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影响政治共同体的普遍期望,影响社区的语言、认识和规范,而且还影响各种概念如民主、正义、自由以及平等等的涵义。(James March& Johan Olsen, 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 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 New York: Free Press,1989 p.159,p.164)

经济、政治、文化作为孤立的自在体显然是不存在的。

(三)制度的移植

制度嵌入、制度移植是制度变迁的一种类型。制度变迁指?由原有制度(旧制度)到新建制度(新制度)的过程?。为什么会出现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的内在自发动力与外部压力共同作用,决定着制度变迁的速度和方向。人类历史实质上是制度与个人之间相互博弈的动态过程,一方面制度约束着人的行为,另一方面,部分个人根据个人成本与个人收益、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比较,总是试图突破原有制度的束缚,制度系统内部存在着对相应制度进行调整、改变的内在动力,从而引发整个制度系统的整体性变迁。另外,不同的制度系统在稀缺性资源的竞争上存在差异,制度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赢利可能性。外部存在的更有效率的制度体系以及带来的更高的经济发展实绩、社会福利,会给现有制度造成压力,迫使其做出相应的修正。

?制度移植?,即学习和模仿西方的制度系统,杂于利害。既有大量成功的实例,也不乏失败的反面教材。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画虎不成,反类其犬?、?南桔北枳?、走火自伤等都很形象地说明了制度移植的不成功。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效法西方,立宪君主则取得成功。由于外在制度由拥有政治权力的领导机

构根据宪法设计出来,并由它们自上而下地强制推行。因此,变革或移植外在制度需要政治行动,外在规则的移植取决于集体性决策。

可以将?制度移植?理解为一种历史的、制度嵌入的过程。D?菲尼指出,制度移植具有既改变收入分配又改变经济中使用资源的效率的潜在可能性。文化提供了关于行动和变化的可识别的隐喻。许多的人类学文献倾向于将制度移植视为一个极端缓慢的过程,而将文化视为延续而非创新的来源。

制度移植需要付出相应的制度转型成本,其中包括:

1)时间成本,制度移植通常需要一定长的时间调整、适应。

2)试错成本和纠错成本,制度移植采取的方式是进行不断的试错,当经济发展绩效提高、效率改善时,试错结束,当经济发展绩效降低时,需要付出纠错成本,以调整制度的成本收益关系,使之处于一个相对有效率的状态。?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每一次的纠错都是建立在上一次的试错基础之上的。当错误可逆时,付出纠错成本有效,但当错误发展到不可逆的程度时,纠错无效。恰如一个病人,假若他得的是伤风感冒,吃药打针(纠错)即可痊愈,但倘若他得的是不治之症,那么任何医疗手段对他而言,也都是无济于事了。

3)对抗成本与调整成本,原有制度下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如果在新制度下利益受损,将会出现对利益转移的强烈抵抗。新、旧制度的支持者将会产生强烈的利益争夺、冲撞与对抗,由于竞争的原因,新旧制度的支持者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制度转型成本过大,制度移植就会呈现缓慢或停滞的状态。只有当个人预期自己在制度移植中付出的制度转型成本小于他所获得的收益时,他才有进行制度移植的激励。随着个人收益的累加,制度移植才得以推进。

由于时间的单维和不可逆性,制度移植过程中的试错与纠错实验累积成制度移植的实际路径,而制度移植的路径往往并不是在事先选择的。制度移植的路径只能是制度边际上实现创新的演化,人们决不可能对制度进行先验的决定性的设计。无论是认为我们可以进行制度设计,还是认为我们可以废弃现行的制度,进而用一种人为计划的更好的制度替代它们,这都是一种?致命的自负?(Hayek,1988)。我们现存的制度结构,必须基本上被解释成包括一些盲目的变异和社会选择在内的演化过程的结果。制度移植的过程表现为连续的渐进式的累积过程,这一过程的未来基本上是不确定的,?自然没有飞跃?(Marshall,1890)。

?中国传统社会要改革如西方现代社会,等于一只走兽之蜕变为飞禽?。在欧克肖特(Oakeshott,1962)看来,任何政治制度都是无法在全世界输出和移植的,因为它们实际上不是抽象的观念,而是具体的生活方式。真正的政治活动以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实践智慧为指导,在行为传统中寻求?暗示?和指导。行为传统才是政治活动的真正条件和前提。?成功的发展并不总是要模仿,它涉及从他人的成功和失败中学习,从西方许多失败的经验中可以吸取到许多有益的教训?(stiglitz,2002)。

制度移植的影响因素:少数精英人物在制度移植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从事着开创性和引导性的工作,他们有意识的个人行为在建构现存的制度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中包括少数大思想家,这些人负责供给智慧和新的思想,新的更有效率的制度首先形成于他们的头脑之中,?想象中臆造的事物?。还包括少数实干家,他们对原有的制度进行?创造性的破坏?,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新制度的雏形,然后通过累积性的同方向努力,直至完全替代原有制度。大多数时候,少数精英人物结成小集团,一方面起到团队生产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克服大集团集体行动的困境,有效地降低制度转型成本。

此外,一国特定的宪法程序塑造了制度移植在政体范围内变化的速度和方向。宪法程序从四个方面影响制度移植。第一,宪法程序可能有助于自由的调查和社会实验,或者可能起根本性的压制作用。第二,宪法程序直接影响进入政治体系的成本和建立新制度的立法基础的难易度。第三,宪法程序影响到公共权力运用的方式因而影响到由公共政策引入经济的扭曲的类型。如果这些扭曲很大,则市场便会显示出引入的制度变化将发生多向性的错误。最后,一种稳定而有活力的宪法程序会给政治经济引入一种文明秩序的意识——一种关于解决冲突的基本价值和程序上的一致性,这种意识会大大降低创新的成本或风险。

?即使能从国外借鉴良好的正式规则,如果本土的(indigenous)非正式规则因为惰性而一时难以变化,新借鉴来的正式规则和旧有的非正式规则势必产生传统,其结果,借鉴来的制度可能既无法实施又难以奏效。?4

讨论关于制度的进化:

思考题

4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2页。

1从方法论的角度思考制度的含义

2 建立制度结构概念的方法论意义

3 然后建立关于制度的评价标准

4 是否可能对制度进行动态描述

5 如何评价制度的竞争

6 制度移植的可行性及其原则

7 制度与个人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C〃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北京:华夏出版社,中译本,1988年。

2.[美] R〃科斯, A〃阿尔钦, D〃诺思等.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

度学派译文集》[M]. 胡庄君、陈剑波等译. 上海: 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

3.[美] 道格拉斯〃诺思.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 陈郁、罗华平等译. 上海: 三

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英]G.M.霍奇逊著向以斌等译校《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5.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

6.[冰]思〃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中译本,1996年。

7.[美] V〃奥斯特罗姆等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北京:商务印书馆,中译本,1996年。

8.埃〃G〃菲吕博顿等:《新制度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中译本,1998年。

9.[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10.[美]约翰·N.德勒巴克(John N.Drobak),(美)约翰·V.C.奈(John V.C.Nye)编; 张宇燕等译.《新制度经济学前沿》,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1.邹东涛主编:《经济中国之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听著名经济学家演讲》,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2.[美]罗纳德·H.科斯(Ronald H.Coase)等著; (法)克劳德·梅纳尔(Claude Menard)编; 刘刚等译. 《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3.[美]哈罗德·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著; 段毅才等译. 《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4.[日]青木昌彦著周黎安译《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15.[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王逸舟译《政治与市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6.戴维〃L. 韦默费方域译. 《制度设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政治学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政治权利: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5、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议会共和制: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3、总统共和制:在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4、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5、两院制:指一个国家内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16、利益集团:又称为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7、政治社团组织: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可能包括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商会、工会、俱乐部、兴爱好者协会、利益集团等等。 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政党: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0、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 21、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2、多党制:是指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3、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4、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5、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6、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政治学原理课程模拟试卷(一)

《政治学原理》课程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7分。) 1.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主题是() A.国家 B.权力 C.法律 D.政策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句话是由___________提出的。()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3.氏族制度的解体是___________的结果。() A.社会内部生产发展 B.人们之间根本利害冲突 C.父权制代替母权制 D.部落联盟组织出现 4.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 A.前提 B.保障 C.核心 D.条件 5.无产阶级专政最本质的特征是() A.对敌人的专政

B.对人民的民主 C.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防御 D.组织经济文化建设 6.社会政治发展的总问题是___________问题。()A.革命和政权 B.民族自决权 C.阶级关系 D.民族关系 7.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 A.多党合作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政治协商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 8.英国国王是英国___________的一部分() A.议会 B.内阁 C.保守党 D.工党 9.目前仍实行二元制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是()A.乌拉圭 B.摩洛哥 C.英国 D.日本 10.资产阶级思想家划分国家机关的原则是()A.分工原则 B.议行合一原则

C.分权原则 D.民主集中制原则 11.国家统治形式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是()A.国体 B.政体 C.国家职能 D.国家本质 12.孟德斯鸠的代表作是() A.《政府论》 B.《君主论》 C.《国家论》 D.《论法的精神》 13.德国的政党制度是() A.一党制 B.两党制 C.多党制 D.多党合作制 14.领导科学化指的是___________问题。()A.领导权力 B.领导责任 C.领导方式 D.领导观念 15.行政决策的最大特点是() A.指导性 B.民主性 C.及时性

北大国际政治考研复试真题

北大国际政治专业考研复试分析-辅导课程 一、北大国际政治考研复试数据统计(育明教育陈老师) 育明教育陈老师解析: 1、总成绩核算:初试成绩/5*(70%)+复试成绩*(30%)+外语听力成绩(换算成3分制) 2、2016年国际政治专业预计统考招生人数4-5人 3、历年复试基本分数线政治、外语50分;专业课每门90分;总分345或340分 4、每年都有成绩处于中间档次的考生被淘汰或调剂到其他专业 5、2015届学校并未组织统一的复试听力考试。 育明教育每年考入北大国关学院的学员人数都在9人以上,是当之无愧的国关类辅导第一品牌二、北大国际政治专业考研复试考试内容(育明教育陈老师) 育明教育陈老师解析: 1、每年都有初试排名靠前的考生复试被淘汰(13年调往科社,14年调往外交学) 2、每位考生复试时间大约25-30分钟,太短和太长都不适宜 3、自我介绍是第一印象,必须提前准备 4、国际关系史和时政热点应做复习重点 5、关注复试组老师研究领域及自己专业方向热点

育明教育北京分校致力于北京地区高校的考研考博专业课课程辅导,辅导学员人数及辅导成绩连续多年稳居第一。根植育明学校深厚的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研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育明教育每年考入北大国关学院的学员人数都在9人以上,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三、育明教育考研复试课程班次介绍(育明教育考研课程部) 备注:育明教育每年考入北大国关学院的学员人数都在9人以上,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四、2016年北大国际政治考研专业课复习一本通资料目录(育明独家) 2016版一本通资料由本专业博士组织编写,整合了育明教育授课资料以及历届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并对出题导师的研究领域、新近论文以及惯常的出题方式考察倾向进行了总结。资料涵盖了本专业考研复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真正的做到了“一本在手,考研无忧”,历年的版本都受到了广大考生的推崇。一本通资料+育明辅导课程的备考方式也成为育明学员成功的基础。(北大国关学院考研资料获取、复习方法经验可咨询陈老师叩叩:伍四七,零六叁,捌六贰)。资料具体目录如下: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答案

三、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4、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5、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家)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议会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3、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4、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5、两院制: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16、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7、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0、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政党制度。 21、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2、多党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3、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政治学(第四版)杨光斌笔记 第一章政治和政治学教材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 第一章政治和政治学 重点问题 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2.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3.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 4.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5.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6.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7.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什么是政治 (一)不同的政治观 1."君权神授"思想 认为政治是一种上帝安排人世的力量 2.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3.政治就是夺取权力 4.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体现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由上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为人类认识政治现象做出了革命性贡献。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对政治的研究同人类的彻底解放结合起来,具有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和实践性,同时,在实践中不断

发展。 (二)政治定义 定义: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对政治概念的理解 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3.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4.作为博弈的政治 博弈 博弈是指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下,基于直接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各参与人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策略(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的过程。 政治博弈 (1)政治博弈的要素 局中人——要得到政治利益,必须首先成为局中人,不能出局 包括个人团体和国家 目标和结果——目标复杂多样,不同的局中人追求不同的目标 政治的资源——如财富、人数、威望、职位及说服技巧 规则——它是博弈最重要的要素;规定如何确定博弈结果;规定局中人的角色及其权力、责任和限制;规定越轨者应受何种惩罚;规定如何使规则更具适应性;政治规则变化频繁复杂,在政治博弈中发生 策略——博弈的核心 需考虑 自己的目标和资源 他人会如何行动 (2)政治博弈的规则体系 宪法规定了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颁布的法律和决定构成政治博弈的基本规则 不成文的传统与习惯是最重要的政治规则 (3)政治博弈的类型 ①零和博弈 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结果只有赢家和输家,即得失相加等于零。

政治学原理课程作业.

政治学原理课程作业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 1.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 2.根据()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3.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4.经验事实表明,()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5.()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6.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问题。 7.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8.()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在大多数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在所有不同版本的民主实践中,建立在自由民主理论基础上的()是最通行的制度模式。 A.直接民主 B.间接民主 C.宪政民主 D.人民民主 2.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A.委员会 B.君主立宪 C.共和民主 D.议会民主 3.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 A.平等选举原则 B、直接选举原则 C.间接选举原则 D.普遍选举原则 4.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 A.福利改革 B.经济干预 C.自由经济 D.自由贸易 5.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 A.权力制约原则 B.法治原则 C.监督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 6.“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既非资本注意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它与所谓()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A.新社会民主主义 B.保守主义 C.自由主义 D.后社会主义 7.()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A.共产党领导制度 B.首长负责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最为基本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 A.政府 B.行业协会 C.市场 D政党 9.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 A.文化 B.经济 C.政治 D.道德 10.美国政治学家()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 A.马克思?韦伯 B.戴维?伊斯顿 C.汉密尔顿 D.哈罗得?拉斯韦尔

国际政治学概论 课件

国际政治学概论

第一讲国际政治行为体 本讲主要内容 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 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国际政治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 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 [2宗教组织[3个人[4政党[5政治运动[6跨国公司1.国家行为体 (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 (二)国家的分类 (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 一、国家行为体概说 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早期的国家现代的国家 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 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 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 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 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自然因素思想观念因素制度因素 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 维持秩序分配资源作为认同的核心 国家的类型 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经济上的差异军事上的差异 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民族构成上的差异 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 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 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 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 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 其他标准 三、国家主权 1,主权概念的提出 布丹霍布斯格劳秀斯卢梭 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 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 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 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

对内主权对外主权 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 行最高的统治权。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 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主的对外行为,各国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一律平等。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 行防卫的权利。自卫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国家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保障国际法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四、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 1,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受到国际互动网络的影响 2,国际互动的表现形式、性质 表现形式:合作、结盟、竞争、对抗、战争 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主观愿望的产物 3,在当代,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 根源:全球化 表现:政治、经济、文化 影响:缩小、约束、削弱与限制 “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影响: 1、影响国内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以及随后造成的国内政治联盟。 2、引发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削弱政府的自主性及其政策的有效性。 4、挑战对主权国家安全。 5、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主权的挑战。 2.非国家行为体 一、非国家行为体概说 1,国家关系中存在非国家行为体 2,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 3,非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类型 (一)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间组织:针对特定利益的事件私人次国家及全球性行为体国际政府间组织;由国家派出代表组成的组织,讨论相互间利益和共同更新的问题政府间组织的定义 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两个以上主权国家的政府经过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成员国的合作谋求实现单靠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 政府间组织的构成要素:合作的政治意愿·一定的结构或形式·一定的运作机制 国际非政府组织 (1)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国际非政府间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或条约的形式设立的民间机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一般不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 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体育与卫生等各个领域。如:国际恐怖组织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和简答

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3、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4、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5、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6、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7、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8、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9、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0、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1、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12、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13、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14、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15、政治监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16、社会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17、绝对多数代表制:又称过半数当选制或二轮选举制,即参加选举的政党或候选人在选区第一轮选举中,必须获得过半数选票才能当选或占有该选区全部应选名额,否则要进行第二轮选举。 18、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

政治学原理情景模拟教学研究

政治学原理情景模拟教学研究摘要: “政治学原理”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必修课,村官学习者是一群特殊的学习者,将情景模拟教学法运用于“政治学原理”课程有现实的必要性.该研究以“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为依托,将情景模拟教学法运用于2012级村官学员的“政治学原理”课程,设计了情景模拟教学法在该课程中的实践过程并进行了教学反思. 关键词: 情景模拟教学;“政治学原理”;村官学习者 农村基层干部、农村党员是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宣传者、组织者和落实者.为了加强对农村干部、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特别是对其进行系统的学历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广州市委组织部组织实施“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从2012年开始在具备高中、中专、技校和高职学历的村“两委”干部以及后备干部和部分党员中选取1000名符合条件的进行大专的学历教育培训.并计划3~5年让全市的村干部都能基本具备大专学历,全面提升基层干部的学历层次.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承担该项目的培训工作,并针对这批学员开设行政管理专业(基层管理方向),政治学原理课程就是其中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为了在提高学员理论水平基础上能进一步加强他们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情景模拟教学的研究,期望通过情景模拟教学达到提高学员实践水平的教学目的.1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情景模拟教学法最早起源于二战时期的美军课堂,当时主要用来培训军官和间谍.二战结束后,这种方法被企业广泛用于人员的招聘、晋升.[1]后来,这种方法在教育领域应用推广,情景模拟教学法不仅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运用,甚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开始尝试.[2]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特定的模拟主题,通过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情景发展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3]情景模拟教学法有四个特点.(1)以学生为主体.情景模拟教学法是由教师创造条件,学生利用主观能动性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4].(2)以情景为依托.在情景模拟教学中,教学内容要以展现情景的方式进行整合,围绕教学任务、按照现实的工作要求创设活动场景,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融入到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课程的知识点通过模拟的工作情景展示给学生.[4](3)以实践能力提升为目的.情景模拟教学给予了学员充分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一方面学员应参与课前准备,了解所模拟人物的身份、职责,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相应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学员在课堂上,要以其所模拟的身份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成为课堂的主角.他们在模拟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5](4)互动性、趣味性.情景模拟教学法把课程教学内容以情景的方式模拟呈现出来,教学过程“戏剧化”,可以使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直观易懂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和领悟操作技能,同时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扮演者之间以及台上和

比较政治学课堂笔记

比较政治学 一、名词解释 1、比较政治学 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思想、行为和政策的比较而进行研究。它是政治学里唯一的一个把研究方法作为自己名字的分支领域。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它指的是对本国之外的国家的政治进行的研究,并不一定要和什么进行比较。 2、理性选择主义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既是新制度主义的一支,也从属于政治学里的理性选择主义。理性选择主义认为,个人利益的总和不等于集体的利益。个人的理性总和也不等于社会的理性。理性选择主义的重点是,理性的个人在环境约束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做出选择,并且根据与别人的行动的互动来决定自己下一步的策略。 3、囚徒困境 它讲的是两个人作案被抓,但警方没有确实的证据,只能靠囚犯中的一个自首并揭发另一个。于是警方向两个囚犯提出,如果一个自首揭发另一个,另一个拒不交代,则自首的可获自由,另一个会获刑10年。如果两人都交代,每人需服刑1年,如果两人都拒绝与警方合作,则警方会因证据不足,两人都获自由。虽然拒绝交代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如果其中一个人交代了,另一个人就会在监狱里待上十年。因此,理性的囚犯都会选择交代。这个悖论讲的是,对个人来讲理性的选择会导致对集体来讲不理性的结果。 4、社会资本 帕特南第一个将其引入政治学研究的。社会资本的多寡与民主的运行有极大的关系。所谓社会资本,是一种信任的、宽松的、互助互利的、充满公共参与精神的人际关系网络,比如像社区委员会、合唱团、俱乐部、合作社等等。在这种关系中,人们尊重他人、相信他人、有合作意识、富于公共精神。这种关系网络有助于民主制度的运行,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 5、公地的悲哀 由哈丁首先提出。它讲的是假定有一片草地为多户牧民所有,如果大家都只管放养,不管养护,那么草地到最后必定沦为荒地谁也用不了。 6、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反动,对传统的重新发现,以及新的价值和宽容的心态。 7、集体行动逻辑 基本含义是指: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存在强制或其它某些特殊手段促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理性的、自利的个人将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集体行动的逻辑指出,个人理性(利益)和集体理性(利益)之间存在冲突,个人理性并不是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8、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代表着组织起来的、与国家政权相分离的、以理性精神为基础的政治实体,包含着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认同以及对社会成员利益的关切。它是建立在法律保证的公民权利之上的,其中包括言论、结社、新闻和信仰的自由。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填空题和选择题及名词解释

一、填空题: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4.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9.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14.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20.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21.公民权利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22.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23.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24.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5.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人民主权学说。 26.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信访。 27.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 28.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 29.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公共利益。 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场所。 3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32.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传统型权威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 33.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34.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3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36.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 37.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38.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 39.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 40.分权制衡原则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41.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 42.从中国的历史演变来看,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 4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44.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45.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民主党和共和党所把持。 46.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47.政党的产生是现代议会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48.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 49.一元主义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50.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军人集团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

政治学导论标准答案

政治学导论答案

————————————————————————————————作者:————————————————————————————————日期: 2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重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p5四点+意义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系统论p8 结合图表,政府系统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输入→输出→反馈→二次输入→……。 博弈论p9~12 对策性博弈五要素:局中人、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政治博弈的规则包括成文的宪法、法律和行政机关的决定,与不成文的传统和习惯。 政治博弈分为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定义:政治就是运用权力的政府机构根据一套规则以决定谁得到好处及谁支付社会代价的系统化过程,其中团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政府之间充满着合作与冲突。 ?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P15~16 政治哲学:what should be研究政治的规范性,回答政治对错好坏问题,核心概念是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是人们进行政治评价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准则。 政治科学:what is研究政治的科学性,解释和回答政治现象。 ?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P22 20世纪70-80年代,罗尔斯的正义论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一方面将政治学带回传统,一方面还在发挥着中介性质的作用而把政治学向前推进一大步,形成“新古典主义政治学”。三基本特征: ?制度中心论。不仅包括政体、制度结构,也包括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规则,以及制度变迁理论和非正式规则的遗传性文化。 ?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性。单纯的政治科学不能解释本质上复杂的政治过程,必须借助于政治哲学。要令人信服地解释制度变迁,既少不了政治科学关于制度作用的 分析,也离不开政治哲学关于制度价值的关怀。 ?研究方法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统一性。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P28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主要包括六点,制度含义、制度变迁方向、变迁方式、社会关系、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个人作用。 时代特征是,制度包含由一系列“关系”构成的宏观的整体性“硬约束机制”,是一种结构决定论分析路径。是一套因果关系密切的方法论体系,对后来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

西方新现实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批评

西方新现实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批评 刘 永 涛 【内容提要】 西方新现实主义理论一直强调从国际体系的物质结构及自我利益的角 度来解释和说明国际政治现象。90年代西方国际关系领域的建构主义则主张研究国际体 系的社会结构,认为世界政治是一种社会建构,国家的行为、利益以及对外政策优先选择的 形成,不仅受制于国际体系中国家之间物质实力的分配, 而且受到规范、认同及文化的深刻 影响。本文认为,西方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国际关系研究的视角,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关键词】 新现实主义 建构主义 社会结构 规范 认同 【作者简介】 刘永涛,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上海 邮编:200433) 在过去的近20年里,新现实主义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一直占据支配地位。然而,近10年来,西方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新现实主义没有能够充分解释和说明冷战的结束以及冷战后国际生活中的复杂现象。他们谋求在对现存占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进行深刻反省的基础上,重建冷战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90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活跃着一种称为“建构主义”的新型研究取向,便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建构主义批评新现实主义的理性原则,主张应用社会学视角看待世界政治,注重国际关系中所存在的社会规范结构而不是经济物质结构,强调机构、规则和认同在国家行为及利益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指出行为体与体系结构之间存在着互动依赖关系。建构主义避免囿于当前西方后现代思潮所热衷的国际关系元理论层面的讨论,而是谋求通过对世界政治进行经验分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近年来,建构主义者不断将这些观点和思想梳理成一些日趋成熟的理论命题,在冷战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争论”的一个主要支轴是在新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之间展开的。 (一) 国家的行为和利益到底是由什么来确定的?这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不断探索的一个基本问题。新现实主义坚持强调从国际体系层面解释和分析国家的行为及利益。这是它与重视个人及国家层面研究的传统现实主义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新现实主义看来,国际政治是一个充满竞争并极端残酷的场所,在国际政治体系中,所有的国家都是利己的和追求相对收益的。这样的国际政治体系至少存在着以下几个明显特征:第一,在国家主权之上没有更高的政治文化或权威,因此,国际体系始终处于无政府状态;第二,国家是该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行为体,也是国际政治研究中的基本分析单位;第三,国际无政府状态下的秩序由主要国家之间的物质实力分配来维持,国际体系格局是两极还是多极也由此而确定。①新现实主义认为,正是这类国际政治体系特征决定着国家的行为和利益。新现实主义利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国际体系如同市场体系,国家行为体如同企业行为体,在这两种体系中,行为体均对国际“市场” ①参阅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麻省:阿丁逊-威斯里,1979年。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政治学原理 三、名词解释 D 多党制:是指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多数代表制:又称多数当选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选的机会。 F 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G 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共和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H 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寡头铁律:即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J 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监督: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L 利益集团:又称为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两院制:指一个国家内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M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民主化:是指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Q 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

政治学思考题标准答案(完整版)

政治学思考题答案(完整版)

————————————————————————————————作者:————————————————————————————————日期: 2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重点问题: 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p5四点+意义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2、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系统论p8 结合图表,政府系统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输入→输出→反馈→二次输入→……。 博弈论p9~12 对策性博弈五要素:局中人、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政治博弈的规则包括成文的宪法、法律和行政机关的决定,与不成文的传统和习惯。 政治博弈分为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定义:政治就是运用权力的政府机构根据一套规则以决定谁得到好处及谁支付社会代价的系统化过程,其中团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政府之间充满着合作与冲突。 3、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P15~16 政治哲学:what should be研究政治的规范性,回答政治对错好坏问题,核心概念是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是人们进行政治评价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准则。 政治科学:what is研究政治的科学性,解释和回答政治现象。 5、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P22 20世纪70-80年代,罗尔斯的正义论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一方面将政治学带回传统,一方面还在发挥着中介性质的作用而把政治学向前推进一大步,形成“新古典主义政治学”。三基本特征: 一、制度中心论。不仅包括政体、制度结构,也包括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规则,以及制度 变迁理论和非正式规则的遗传性文化。 二、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性。单纯的政治科学不能解释本质上复杂的政治过程, 必须借助于政治哲学。要令人信服地解释制度变迁,既少不了政治科学关于制度作用的分析,也离不开政治哲学关于制度价值的关怀。 三、研究方法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统一性。 6、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P28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主要包括六点,制度含义、制度变迁方向、变迁方式、社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