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学习资料

新疆三史四个认同学习资料

新疆“三史”和“四个认同”学习材料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对今新疆的主权是从汉代开始确立的,不过新疆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一个名称,汉朝时称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为“西域”。其时西域的地域不仅包括今天的新疆,还包括中亚部分地区,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当时的西域各国也处于漠北强国匈奴的威胁之下。为抗击匈奴,汉武帝决定联合西域各国,对匈奴形成夹击之势,于是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历尽千难万险,历时二十余载,最终不辱使命,成功说服西域各国与汉朝联合,並将西域冶炼铁器的技术带回,改良了汉朝军队的武器装备,大大增强了汉朝军队的战斗力。其开辟的进出西域的路线也成为最早的丝绸之路。

一、历朝对新疆的统治

在汉王朝的强大军事打击下,匈奴不断向北向西退却,並分裂为南北两支,佔据西域的南支匈奴归顺汉朝。公元前60年,汉朝在龟兹(今新疆轮台县境内)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地方,西域各部落首领和官员都接受汉朝的册封。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地方的主权开始归于中国。接下来的东汉、曹魏、西晋等王朝也继续在西域地方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

汉代为巩固边防和加强对西域的治理,还在天山南部一些地方实行“屯田”,即所驻军队同时在当地开荒种田,一边屯垦一边戍边。这一制度后来也延续下来,为历代王朝治理新疆以及其他边境地区的重要政策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也承继这一政策,组建新疆建设兵团,成为维护新疆边防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两晋之间,中国北方游牧部落崛起,中原政权不断更迭,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这时的西域部分地区仍在中原政权统治之下,但有些地方则在地方政权控制之下。到公元五世纪末的南北朝时期,中原政权基本失去了对西域一带的控制,高昌(高车)、柔然、吐谷浑、突厥等政权先后分别佔有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

七世纪初,隋朝大军灭吐谷浑,控制了新疆東南部。唐代隋後,先是击败佔据吐鲁番一带的高昌政权,在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随后又消灭东西突厥,在庭州(今新疆昌吉州境内)设置“北庭都护府”,完成了对天山南北的收复和统一。北庭都护府后升为“北庭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北麓及今新疆东部地区的军政事务;安西都护府升为“安西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南部和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广大地区。安西大都护府的所在地就是库车,也就是奥运之前不久发生恐怖袭击的地方。

唐玄宗年间,又在两大都护府之上设“碛西节度使”,位列当时全国八大节度使之一,碛西也就成为当时对西域一带的统称。

八世纪中期,唐朝爆发“安史之乱”,西面的吐蕃王国(今西藏大部地区)乘机占领天山南北部分地区。此前不久在漠北消灭北突厥汗国而建立起的回纥政权与唐朝政权关係密切,曾两次出兵帮助唐朝平乱,并向唐朝要求改名为回鹘。到九世纪中期,回鹘灭国,其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其中一支迁往吐鲁番地区,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權;另一支继续西迁,在今新疆喀什及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带建立起喀喇汗王朝(黑汗),称葱岭西回鹘。这两支西迁的回鹘人被认为是今天维吾尔族人的祖先,他们与当地部族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後来的维吾尔族。还有一部分回鹘人则向南迁移,並与其他民族相融合,例如契丹族就有半回鹘之称。另外今天甘肃一带的裕固族也被认为是回鹘的後代。

唐之后,中原进入五代十国以及宋辽金西夏多个政权鼎立的时代,回鹘人的高昌、喀喇汗政权以及塞人的于阗政权也割据统治着天山南北以及中亚的部分地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蒙古族部落兴起,天山南北也随着蒙古铁蹄的征战而复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九世纪末十世纪初时,伊斯兰教传入喀喇汗王国,为统治者所接受並成为国教。十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发动了对信仰佛教的于阗王国历时四十余年的宗教战争,於十一世纪初灭亡于阗。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征服了天山南北各个部落,把今新疆地方分封給他的第二子察合台和第三子窝阔台,分属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其中察合台汗国控制了新疆中部及西部大部分地方,而不久後建立起的元朝中央政权则控制着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由于这两个汗国之间及其与元朝政权之间的不断争斗,察合台汗国後分裂成几个小国,主要有天山北部的固勒扎、天山南麓的叶尔羌、以及东部的吐鲁番。正是由于蒙古人在新疆以及中亚一带的统治,在西方的文献中开始将这片曾称作“突厥斯坦”的地区改称“蒙兀儿斯坦”,而元朝则开始称回鹘为“畏兀儿”,与今天的“维吾尔”发音近似。

明朝推翻元朝后,继承了其在新疆东部地区的统治,设立“哈密卫”管理当地军政事宜。但此时新疆中部及西部

仍由一些小国控制,特别是东部的吐鲁番王国势力较强,不时侵入哈密地区。到十五世纪末,明王朝失去对新疆东部的控制,退守嘉峪关。到了十七世纪后期,蒙古部落的一支准噶尔兴起,佔据了天山以北地区。由于此时天山以南大部分地区则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叶尔羌汗国占据,因此这一局面被称为“南回北准”。

清朝建立後,开始着手解决西北问题,经过康雍两世多次用兵,康熙帝更曾御驾亲征,终於1757年全面平定准噶尔。两年后,清朝又平定了南疆的大、小和卓叛乱,从此确立了对天山南北的主权。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驻惠远(今霍城县境),统一行使对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管辖。此时清朝政府统治的地域不仅包括今天的新疆全境,还包括中亚的部分地区,这些地方当年为准噶尔所佔领,随着准噶尔被歼灭也归入清朝版图。

收复新疆後,清朝政府为加强边防,从东北陆续抽调满、锡伯、索伦等族官兵驻防新疆。经过世代繁衍,这些民族也成为新疆当地少数民族之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清帝国国力开始衰弱,西方列强开始侵略、瓜分中国,早就垂涎中国西北领土的沙俄也趁火打劫。清同治三年(1864年),俄国趁新疆部分地方发生叛乱,逼清廷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即《塔城条约》,将新疆西北部巴尔喀什湖以南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俄国,这些地方现在分属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

与此同时,位于天山西麓的浩罕王国(乌兹别克人建立的王国)也趁新疆发生叛乱,派大將阿古柏率大军侵入新疆,先是佔领南疆大部分地区,建立起阿古柏汗国,後又於1870年攻陷北疆重镇迪化(今乌鲁木齐),佔领了北疆大部分地区。沙俄趁机浑水摸鱼,於1871年佔领固勒扎城(後称伊宁,今伊犁),声称暂替清政府管理,以免落入叛军之手。

在清朝肃清了陕甘一带的叛乱后,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力主收复西北失地。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1876年,左宗棠的西征大军收复天山北部大片地区。次年(1877年)又越過天山南下,一举收复南疆。此时只有伊犁还在俄国手中。左宗棠集结大军,作出不惜武力收复的姿态。在这种情势下,沙俄与清朝於1881年签订《圣彼得堡条约》,在获得五百万两白银的赔款和新疆西北部两万平方公里土地後,将伊犁交还中国。天山南北再次回到中国版图。

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並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寓意“故土新歸”,这就是今天“新疆”这一名称的由来。

二、新疆与内地的联系1、“西域”与“新疆”的概念

“西域”一词从字面来说其含义就是“西部地区”。这一概念始见于汉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天山南北地区;而广义的西域主要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中亚、西亚地区,及至地中海、东欧、北非的广大地区。西域的概念的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西部地区的认知程度。汉代西域只是指今南疆和东疆地区。

而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西域”范围更加扩大,它不仅包括今新疆地区,而且还包括今中亚、西亚南亚、北非部分地区、以意大利半岛为中心地中海周围。清代关于“西域”的这一概念,正是当时中国西北的边界,即指今新疆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清朝统一全国后,把那些被清朝重新统一的一些地区都称为“新疆”。称这些地区为“新疆”,并不是“新辟疆土”之意,是由于清朝取代了明朝,原来属于明朝管辖的地方或明朝以前历朝管辖的地方,自然应当归于清朝,因此,这些地方只不过是由清朝重新统一了而已。清朝驱逐阿古柏侵略军和从沙俄侵略者手中收复伊犁之后,于1884年正式在新疆建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

2、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表明,历史上中国各地,包括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不仅一直保持了密切的政治联系,而且保持了密不可分的经济文化联系。从先秦时期,新疆与内地就有着经济交流和联系,内地的丝绸传入新疆,新疆的玉石输入内地。汉朝统一西域之后,丝绸之路日益繁荣,内地的大量钱币在新疆流通,并且在新疆出现了汉文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字合璧的双语钱币,而新疆与内地贸易不断,并将大量当地产品如玉石、牲畜等输入内地。无论在统一还是分裂割据时期,新疆与内地都形成了持久而良性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使新疆的经济纳入古代中国的整个经济系统中,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汉朝统一西域后,更加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贸易的往来。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畅通,中国内地与西域商品流通范围扩大。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空前繁盛,唐朝货币大量流入西域。清朝统一新疆后,新疆社会稳定,商品经济繁荣,为中原与内地的经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大丰富了中原汉族人民和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新疆与内地密切的经济交流,不仅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新疆与内地不同的经济类型之间,有极强的互利、互惠、互补性,因此相互依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保证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从新疆历史的发展看,新疆与内地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内地汉族吸收了许多的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而新中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营养,新疆与内地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汉朝统一西域后,内地的典章制度传人西域。汉代西域与内地的音乐歌舞也相互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麴氏高昌王朝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西域地区流行的龟慈乐、疏勒乐、于阗乐、高昌乐等对中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西域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及西来文化的相互交汇、吸收、融合,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五代辽宋金时期,西域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有增无减。这一时期,西辽文化的特点是保持了中原之风,政府的官方语言文字是汉语。汉文化在西域地区的广为传播,有力地促进了西域文化的向前发展。元朝时期,大量畏兀儿人迁居内地,他们学习汉文化,不少人成为精通汉文化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术家。清朝统一新疆后,为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

国家主权原则的重要体现就是对其领土拥有最高统治或最高管辖权。确定一个区域主权归属的原则,主要根据国家是否对这一地区直接进行行政管理以及是否有效对其进行控制。新疆,自汉代统一西域后,历代中央政权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对西域的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并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汉朝中央政府的政令已在西域通行,汉朝正式开始在西域行使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对西域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汉时期于公元74年重新恢复了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对西域的管辖却一直没有中断。隋唐时期曾先后在鄯善、且末、伊吾三地设郡。648年,唐朝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迁西安都护府于龟慈。702年,唐朝又设立北庭都护府,唐代在西域最高军政建制是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其机构完善,官有定员,职有专任,所有军事民政事务都有专门机构负责。元朝时期,于1251年在别失八里设立了别失八里、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明朝设立哈密卫。清朝于1762年设置了“总统伊犁将等处将军”,治地在惠远城(今霍城县境内)。伊犁将军是清朝在新疆地区最高的军政长官,统领全疆各地的驻防官兵,并兼理地方行政事务。1884年新疆建省。

2、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

在国家拥有的领土上设立军事机构并驻军,是行使国家主权的重要标志。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一直设立有军事机构,并派驻大量军队,行使管辖权和自卫权。汉朝多次出兵西域并实施屯田,设立军事官职,行使军事管辖权;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各割据政权也纷纷驻军西域;唐朝在西域设有安西和北庭都

护府,下设有军、守捉、城、镇等军事机构;元朝在西域的驻军有蒙古军,汉军和新附军驻守各地;清朝的伊犁将军兼理军事和民政,有满、蒙古等八旗军队以及绿营兵长期驻守新疆。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建立军事机构,派驻军队,并把当地少数民族纳入军队后,有力地巩固了在西域地区的统治。

3、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

在所辖领土内,征收赋税,推行中央政府统一的法律制度,是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之一。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有效地行使了赋税征收权和最高司法权。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各地均向中央进贡;北魏在鄯善“赋役其民,比之郡县”;唐朝在西政府在内地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也推行到西域;元朝在西域地区按人丁计算征收赋调;清朝在新疆征收田赋。建省后新疆有了完整的税收体系,并与内地税制趋向一致。对作为国家主权标志的立法权和司法权,在历代中央政府管理西域的过程中,除保留了当地民族的习惯法外,还把中央各种法令推广于新疆地区。汉朝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的官职,往往是军政合一,同时也兼理司法。唐代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设有兵、法、功、仓、户诸曹参军,其中的法曹参军的职掌即司法事务。元朝在文献记载和考古出土文西域设立提刑按察司,纠察各级官员的不法行为。清朝在新疆地方司法由行政长官兼理,保证清朝的《大清律》在新疆贯彻执行,同时又根据新疆特点制订了《回疆则例》。

4、新疆各民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

新疆各族人民往往是把一家一姓的专制君主、君主世袭的王朝视为国家认同的对象,汉代西域各地对汉文化的坦然接受和热爱,要求汉朝政府派都护进驻西域,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仍保留着汉朝政府颁发的信物,喀喇汗王朝的可汗常常在其头衔上冠以“桃花石汗”意即“中国汗”的称号,高昌回鹘称与宋朝的关系为“甥舅关系”,清朝在平定准噶尔势力和大小和卓叛乱时,各族人民踊跃支持。在打击阿古柏和沙俄侵略势力的过程中,新疆各族人民都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不可动摇的。

四、英雄人物和考古发现

细君公主去世后,公元前102年,汉朝又解忧公主嫁给了乌孙王翁归靡。解忧公主从十八九岁和亲出嫁,在乌孙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七十余岁才回到京都长安,两年后归天。解忧公主的时代,汉文化以及先进生产技术在乌孙

及西域的传播是全方位的。在解忧公主与乌孙王翁归靡执政时期,她积极协助翁归靡处理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使乌孙走上了国富民强的康庄大道。解忧公主在乌孙国的地位如日中天,被乌孙国人誉为“乌孙国母”。她以卓越的政治才能活跃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积极配合汉朝,遏制匈奴,为加强、巩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作出了贡献。她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贡献给了乌孙和汉族人民的友好事业。解忧公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成功、贡献最大的一个和亲公主。汉朝的西北边疆安然无事,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密切,丝绸之路繁荣鼎盛,汉朝的威仪和影响进一步远播天山南北,西域诸国都争相与乌孙攀亲,积极与汉朝交好。

库车新发现的古墓

2007年9月2日,库车古墓群发掘消息以国内简讯形式在央视《新闻联播》上首次播出。部分文物首次与广大观众见面,一揭它们的神秘面纱。央视解说词如下:新疆库车县近日发现中原风格的砖式墓群。考古专家推断,这些古墓的建造时间大约在距今1600多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新疆出土尚属首次,对了解中原与西域的交流意义重大。买力克阿瓦提位于和田城东南25公里的玉龙喀什河西岸,1962年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南北长十公里,东西宽两公里。该城建于1500至1600年以前。遗址西侧沙山环立,冈峦起伏,南面昆仑山脉影影绰绰,高入云端,东面玉龙喀什河蜿蜒曲折,夏季洪水奔腾怒吼,北面不远,村舍点点,绿树环合。遗址内有古墓葬地、古建筑群、西侧沙山背后有气氛神秘的洞窟三个。出

土文物有铜佛像、玉器、泥塑佛像残件、回纹图案墙饰、壁画残片、陶器、及大量古钱币。钱中有汉代五侏钱、魏晋南北时代的剪轮钱和唐代“开元通宝”。最早的有西汉在西域流通的五铢钱,年代近的有中华民国在新疆发行的最后一枚钱币。1999年,李常宝尝试着用古钱币给战士们上了一节历史课。课堂上,他没有带书,而是带着一本自己精心装订的钱币册。“大家请看,这是一枚从西域都护府遗址中出土的五铢钱……这两枚是唐朝在安西都护府制造的大历、建中钱……”课堂沸腾了,战士们的心随着一枚枚小小的古钱币开始在古代西域文化中驰骋。李常宝开始用这种方式给战士们讲解历史,他对这种特殊的讲解方式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2000年,李常宝在天池游玩时遇到了一个研究新疆历史的外国人,双方因为对一个问题持不同观点争执不休。李常宝觉得对方对新疆历史有误解,就邀请对方来到他家,从家里拿出一本本古钱币册,当他拿着这些历史的物证再次向对方讲述新疆的历史时,对方终于折服了。霍去病的故事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19岁的统帅霍去病不负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并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在此战中,霍去病惨胜,一万精兵仅余三千人。而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斩敌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此战,霍去病成为汉军的统帅,而多年的老将李广等人只作为他的策应部队。霍去病再次孤军深入,并再次大胜。就在祁连山,霍去病所部斩敌三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五人以及匈奴大小瘀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六十三人。经此一役,匈奴不得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汉军军威大振,而十九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的事情是“河西受降”。两场河西大战后,匈奴单于想狠狠地处理一再败阵的浑邪王,消息走漏后浑邪王和休屠王便想要投降

汉朝。汉武帝派霍去病前往黄河边受降。当霍去病率部度过黄河的时候,果然匈奴降部中发生了哗变。面对这样的情形,霍去病竟然只带着数名亲兵就亲自冲进了匈奴营中,直面浑邪王,下令他诛杀哗变士卒。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四万多名匈奴人,他们最终没有将哗变继续扩大。河西受降顺利结束。那个迷离危机四伏的局势,那位十九岁的少年是怎样站在敌人的营帐里,仅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制服的。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

新疆民族史和新疆宗教史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开始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新疆各民族人民团结协作,努力开拓,共同书写了开发、建设、保卫边疆的辉煌篇章,新疆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新疆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部落、民族在新疆聚居。新疆居民的族属,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开始才有明确的记载,当时主要有:塞、月氏(音:肉支)、乌孙、羌、匈奴和汉人。

二、多种宗教在新疆并存与传播

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早在伊斯兰教传入前,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就相继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

一起在各地流传。伊斯兰教传入后,新疆不仅继续维持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而且又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传入。

在外来宗教传入以前,新疆的古代居民信仰本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及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成的萨满教。至今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都还程度不同地保留着原始宗教和萨满教的观念及遗俗。

历史上,新疆的宗教虽然一直在不断演变,但自从外来宗教传入以来所形成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却一直保持下来。现在新疆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萨满教在一些民族中仍然有较大影响。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一、民族分裂主义及其危害

1、民族分裂主义是民族主义极端化的产物

民族分裂主义也称民族分离主义,指多民族国家内部,某个民族的一种极端势力,以“民族自决”和维护“民族利益”为幌子,主张国家分裂,建立单一民族国家的反动的社会思潮和社会政治行为.民族分裂主义来源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指一种特定的民族意识,即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优越,片面强调促进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和本民族利益,以对抗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利益。民族主义的极端发展有两种趋势,一是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二是民族分裂主义。民族主义自产生以来,先后出现过三次世界高潮。第一次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第二次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生的。第三次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引发的民族主义浪潮。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民族主义的本质和特征,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民族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一是民族主义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一种意识形态;二是民族主义具有双重性作用;三是提出了正确区分不同类型民族主义的标准;四是揭示了民族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坚持民族不平等理论,奉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离政策,鼓吹民族至上谬论;五是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对待民族主义的基本态度,应当支持进步的民族主义,反对反动的民族主义;六是指明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主义存在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其危害性。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大民族主义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主义。二是民族分裂主义。

大民族主义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主义都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表现,

2、民族分裂主义在中国的主要表现

民族分裂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非中国独有,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及各国国内民族、宗教、历史和经济、政治等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国际上一些国家民族分裂主义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有:历史上殖民主义余毒的影响;国外敌对势力的插手;民族主义极端化的发展;有的国家在民族宗教问题的处理上出现重大失误.民族分裂主义在中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西藏达赖集团进行的“藏独”分裂活动以及新疆的“东突独”分裂活动。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打着“民族”独立的旗号,建立民族共和国,企图把西藏、新疆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分裂出去。“藏独”和“东突独”尽管它们产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表现形式和组成成分各不相同,但他们主要特点和反动目的却是相同的。即一是编造谎言,歪曲杜撰历史是分裂主义势力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的手段;

二是与国外势力敌对势力相互勾结,背叛祖国,出卖民族利益是所有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共同行经;三是乔装打扮,以民族利益的捍卫者自居,极力鼓吹民族独立,是分裂主义的共同幌子;四是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族对立,是分裂主义势力的惯用手法。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所谓的民族独立国家,分裂祖国统一,破坏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3、民族分裂主义是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的主要危险

西藏和新疆在我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一直不断地在西藏、新疆等地培植民族分裂势力,利用他们来遏止中国的发展,进而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藏独”和“东突独”的分裂活动对国家安全和统一构成了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一是破坏民族团结、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二是在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由于“藏独”、“东突独”的分裂活动,使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三是在国家社会和社会发展方面,由于民族分裂主义的破坏活动,不仅给各族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

1、新疆“三股势力”的由来

“三股势力”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简称。民族分裂势力是指奉行民族分裂主义地一种社会政治势力,是多民族国家某些民族中某些民族中的少数人为进行民族分裂,企图建立单一民族国家而形成的行动组织或团伙。宗教极端势力是指奉行宗教极端主义的一种社会政治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是指奉行暴力恐怖主义的一种社会政治势力。“三股势力”均打着“东突厥斯坦独立”的反动旗号,妄图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国家”。因而“三股势力”也被称为“东突”势力。他们恶毒攻击我们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疯狂地破坏各族人民的团结、严重危害祖国统一,是国外敌对势力的内应力量,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

2、“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和危害性

“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就是反对和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分裂国家的统一,破坏各族人民的团结、安宁和幸福的生活,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妄图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家。为了建立“东突厥斯坦”国家,“三股势力”编造了以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东突独”思想体系。其主要观点有:一是“突厥民族至上论”;二是“东突厥斯坦独立论”;三是“汉族侵越论”;四是“泛突厥共同体论”;五是“否定阶级论”;六是“伊斯兰教至上论”;七是攻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新疆境内外的“三股势力”,他们以西方敌对势力为靠山,一方面加紧国外势力的整合,企图将新疆问题国际化;另一方面,以“人权”、“民族”、“宗教”为幌子,疯狂地向我宣战,向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充分认识“三股势力”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因为:一是对新疆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二是对新疆的社会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危害;三是在人们思想上造成了严重混乱;四是给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3、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

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一是要正确认识反对“三股势力”斗争的

性质;二是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三是充分认识反对“三股势力”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之后,到新中国建立之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尽管国家反复经历了来自内部分裂割据势力的挑战,特别是近代以来又受到国外敌对势力的侵略,但是,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国家统一已深深渗入到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和道德观念中,并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

在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的统一的斗争中,世世代代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各族人民,历来都是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主力军。我国各民族坚持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一是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国家,历史上各民族在开拓祖国的疆域,发展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促进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都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因而有一种深厚的感情;二是大统一的思想已经深深印入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脑海之中;三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神圣职责

维护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民族繁荣发展的关键条件。一是国家统一可以避免战争和民族分裂,同时也为各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和平环境,有利于生产发展个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国家统一可以打破地方割据和民族隔阂的界线,有利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三是国家统一是保证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四是国家统一保证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使社会走向一个又一个鼎盛时期;五是国家统一可以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极为重要;六是国家统一可以形成反对外来侵略的强大力量。维护国家统一与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维护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公民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也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和政治原则。

3、维护祖国统一必须正确认识的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民族自决权”问题。民族自决权是欧洲资产阶级于18-19世纪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中提出来的一个原则,其目的是为了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统一市场和民族国家。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又具有反封建、反民族压迫的性质,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从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民族压迫,争取社会主义的利益出发,给予了肯定,并把它作为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原则提了出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自决权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的民族自决权。一是针对民族压迫而言的,是以反对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奴役而言的;

二是以保证整个无产阶级斗争利益为前提的;三是主张实行民族自决权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民族隔阂,达到各民族的团结与联合。四是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国家里,各民族已经获得了当家作主的地位和平等的权利,再提民族自决,实际上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反对无产阶级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搞分裂,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统一。因此,必须坚决反对。

第二,关于人权问题。人权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的核心和关键因素是对人的行为和价值的确认。人权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人权观。人权的享受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人权的本质特征是自由和平等,其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没有自由、平等,人就不可能作为人来生存和发展,也就谈不上人权。自由、平等的目的,是使人摆脱一切压迫、剥削和歧视,获得有尊严的生存和全面自由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的人权观是虚伪的,不平等的。提出无产阶级和各劳动人民要实现自由和平等,就必须消灭压迫剥削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保障各民族人民的人权。在人权问题上,发展中国家

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分歧。发展中国家认为,人权不仅包括公民权利、政治权利,还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权利;人权不仅指个人的权利,还应包括集体的权利。而生存权和发展权则是首要的人权,没有生存权和发展权,就谈不上自由和平等,其它的各种权利也就无法实现。而西方国家则认为人权仅是公民个人的权利和政治权利。并提出了所谓的“新干涉主义”,利用人权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甚至不惜发动战争,以达到自己称霸世界的目的。对待人权问题,必须历史的辩证的认识,尤其要弄清楚西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利用人权问题的真实意图和反动本质。

第三,关于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每个民族也有自己的民族利益。正确认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利益是指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它是全体人民政治利益和物质文化利益的总和,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民族利益是指每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主要表现在政治权利、平等地位、经济发展等方面.在中国,国家利益即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但是,应该看到在一定条件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具体利益,并有时可能与国家的利益发生矛盾。这时,各民族应该顾全大局,以民族具体利益和需要,服从于国家整体利益和需要.国家利益与民族的具体利益相比,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特征,关系到我国各民族的盛衰荣辱,关系到各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是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和最高利益。相反各民族的具体利益则具有局部性、非根本和低层次性的特征。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实质上是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的关系,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国家利益必然高于各民族的特殊利益、具体利益。

“四个认同”教育材料

随着形势的发展,民族团结教育要坚持于是时俱进,丰富内容,创新形式,不断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根据自治区党委的决定,当前要把强化“四个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四个认同”,是马列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是民族团结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四个认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使新疆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境内外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对这些铁的事实视而不见,与国外敌对势力遥相呼应,采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分裂主义的宣传和渗透,妄图与我争夺人心、破坏新疆稳定。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自治区党委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开展了“三个一”教育:一个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党——中国共产党、一条道路——社会主义道路。这次活动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后来受到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的冲击,未能持续下去。

上世纪80年代初,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立足于民族团结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保证的认识,创造性地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1998年初,自治区党委做出了在全区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简称“五观”)宣传教育的指示,“五观”教育遂成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使我区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2004年,自治区党委将“五观”内容规范表述为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进入21世纪,根据国内外出现的新形势及随后在全区干部群众中广泛进行的“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自治区党委提出了在以往“五观”教育的基础上,在全区干部群众中开展“四个高度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的宣传教育。在教育活动中,自治区党委始终坚持把正面教育引导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主要方式,持续进行,力求在内容上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包括中国历史与新疆历史教育、国情区情教育、政治理论(民族理论、国家理论、政治学理论)教育、法制教育、前途教育等。其中,新疆历史(包括民族史、文化史、宗教史)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教育,达到了强化各族干部、群众和广大青年“四个认同”的最终目的,从而使各族干部群众和广大青少年真正懂得: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文化,各民族

都为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四个认同”教育是“五观”教育的升华和具体化,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保持新疆社会政治稳定的治本之策,是我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又一创举。实践证明,“五观”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极大地增强了新疆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推动新疆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防止宗教向教育领域渗透的“两个不得”、“五个严禁”的内客是什么?

答:“两个不得”: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五个严禁”:严禁布学校传播宗教思想、发展教徒;严禁在学校设立宗教活动场所、举行宗教活动;严禁师生建立宗教团体和组织;严禁师生在校内外参加或组织参加宗教活动;严禁穿戴宗教服饰、佩戴宗教标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