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剩男剩女”心理解析

“剩男剩女”心理解析

“剩男剩女”心理解析
“剩男剩女”心理解析

“剩女”心理解析

下面这组数字很残忍,婚介机构统计显示:女性择偶的黄金年龄被界定在20-25岁;27-30岁属大龄范畴;30岁以上归为“剩女”。与女性相比,男性择偶的黄金期显然更“长寿”:对有一定物质基础的男性来说,28-35岁均属黄金年龄,35岁以上的未婚男性才归大龄未婚一族。

据记者调查,在都市大龄未婚这个特殊族群中,女性所占比例远高于男性,趋近6:4。究竟什么原因令“大女”陷入了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凄凉境地?

面向知识阶层和白领单身的婚介机构——单身文化人俱乐部的负责人邹红介绍:一旦过了适婚年龄,女性相亲的次数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结婚的机会就会变得越来越少。

因挑剔而错过的花季

挑刺一族:眼光太高

夏雪是个美女,供职外企,工作能力突出,可婚事却八字没一撇。已经29岁的她目前还没有男朋友,婚嫁也就无从谈起。

“以前相亲相花了眼,现在后悔莫及。”这是夏雪掏心窝子的话。她从大学毕业开始相亲,因为自身条件好,相亲也相得眼花缭乱。“我看过的对象不下50个了。用一句话形容我当时的状态,不是在上班,就是在相亲的路上……”大多数相亲对象她只见一面,就因为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把人给Pass了。“有的生意人虽然条件不错,可油嘴滑舌爱吹牛;有的外形不错,可学历太低;有的学历高,可满身酸腐气让人受不了……”

挑剔的夏雪一不小心过了28岁,“市场行情”一路走低。“现在给我介绍的对象都没以前好啦!唉,可能之前太贪心了。”

专家解析:“只愿享受成长结果,不愿走过成长过程。”这是很多大龄未婚女性的通病。择偶眼光过高,对男方的长相、才华、学历、人品、经济条件等各方面都很挑剔,结果择偶范围狭窄。

KP一族:理想主义

31岁的文思在某大型商场从事组织管理工作。她的择偶条件很苛刻,要求:男方身高在1米80以上,相貌出众,不能有抽烟、喝

酒、打麻将等不良嗜好,更不能出生在农村,要懂得营造浪漫,甚至连脸上有青春痘都不行。

文思见过的对象已超百人,可没一个让她满意。“我小时候看童话、中学时看琼瑶小说,我就希望找到故事里的白马王子。在我心里始终坚持着那个标准。不达标,就过不了我的关卡,直接被Pass。等不到意中人我就不结婚。朋友都说我是‘KP’一族。”

专家解析:这是女性的一种心理状态,她们希望自己能像童话中的灰姑娘那样,得到白马王子的垂青,可现实终究不是童话。

因恐惧而蹉跎的岁月

恋爱伤痕留阴影

34岁的马月是一家贸易公司的中层干部。她也渴望有个家,可每次恋爱都处不长,每到关键时刻她会退却,心情烦躁。“我也遇到过感觉合适的男人。可他拉我手还可以,再下一步我就要爆炸了……”

曾经的情感伤害早就在她心里留下了阴影。大学时,马月曾经真心喜欢过一个男孩子,但在某年某月某一天,她发现男朋友单车后面驮着另外一个女孩,于是她和他分手了。这件事不经意地在她的潜意识里留下了阴影。她觉得,男性是不可靠的。

专家解析:很多女性感情受挫后,都把原因归为男性的出发点就是欺骗,这是一种归因上的错误。这样以前的经历无形中成为包袱,心态调整不过来,又怎能放手去爱?感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要学会随缘处之,爱了就爱了,不要瞻前顾后。

家庭悲剧致恐婚

林帆6岁时,父亲有了外遇,父母因此离婚。在她心中,爸爸的印象很模糊,妈妈、外婆总在她面前数落爸爸种种不是。成年后,她聪明能干,但始终恐惧着家庭,害怕遇到像爸爸那样的男人。她只有通过拼命工作、学习才能摆脱内心的苦恼。

32岁了,她仍待字闺中。最近,她又有了新的想法:“我就想当二奶!当二奶挺好,有人照顾、有人疼。”这种心态让她彻底抛弃了“家”。

专家解析:夫妻因婚外情而离婚,使子女的心灵受到创伤留下抹不去的伤疤,从而形成不接纳社会的负面心理,也丢失了原有的爱与被爱的本能。

害怕受伤不付出

大学时,李雪飞被男生誉为校花。

“当时年轻,就想趁着好时光玩玩,没想投入太多。虽然男朋友不少,可没一个是自己的结婚对象。”走入社会后,雪飞将自己的感

情严密地包裹起来,非常理智地保护自己,不愿将一颗真心轻易交出。“我和对方的感情进展慢,始终有距离感。自己觉得不满意,对方也认为我不冷不热,两人就很快分了。就这样,周而复始……”

专家解析:for play or for marriage?(为了玩还是为了结婚?)玩得太久反倒让自己的感情异化。

自我调适才能走出误区

记者先后与50位大龄单身女性倾心交谈,并咨询了中国医大一院、盛京医院、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和沈阳市心理研究所的多位心理专家,会诊大龄女性未婚之“结”,并给出化解之道。

中国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医学教授王哲提醒大龄女青年:当务之急应该是学会自我调适,走出择偶的心理误区。

第一,抛弃传统观念,向远处看。

不要过分注重对方的外在条件,也不要单纯停留在物质上,而忽视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性格脾气等,为今后婚姻生活埋下隐患;也不要受传统观念影响,迫于压力,对婚姻大事草率从事。而要看重对方未来是否能有长远的发展前途,目前是“无名小卒”没关系,重要的是日后能否有所作为。

第二,提高移情能力,增进人际吸引力。

移情能力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换位思考”。一个人的移情能力强,才会从对方的需要出发,替别人着想,并充分理解和满足对方的需要。这种善解人意的人,不论在人际交往还是在恋爱中,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大龄女青年努力提高自己的移情能力,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对方。

第三,扩大生活空间,开辟爱情新领域。

许多大龄女青年择偶难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生活空间狭小,社交活动贫乏,使择偶的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大龄女青年要想获得幸福的婚姻,就必须扩大自己的生活空间,培养广泛的生活情趣,在施展才华的同时,寻觅知音,为自己的爱情开辟新天地。

“剩男”心理解析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人生从某种角度看来,宛如一张已经设定好的时间表。然而,一部分男性“生活程序”被打乱,晃过适婚年龄,仍在“围城”外徘徊。有的奔忙事业忽略了爱情,有的白手起家选择独自奋斗,有的曾经沧海很难从头再来,有的畏惧责任不想受到束缚……

“在茫茫人海中寻一知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徐志摩的这句话,恰似“剩男”们最沉重的咏叹。

埋头读书搁置爱情

36岁的高飞是一所高校的骨干老师。

直到硕士毕业后,他才拾起婚恋这个“必修课”。“当我从书本中抬起头时,才发现周围的人都已找到伴儿了,而我连个女朋友都没有。适合自己年纪、条件又不错的女孩大多已经成了别人的妻子了。我就这样被剩下了。”

高飞非常想有一个家。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家里人,他都有一种想成家的欲望。“每当回家看父母的时候,我都倍感压力。父母年事已高,惟一操心的就是我的终身大事,他们嘴上不说,忧虑却都写在脸上。我也怕见到亲戚,尤其不想听到他们又问我那句话"还没找到女朋友吗?"”

高飞也相过几次亲,但没一次成功。“我的条件并不高,不要求对方一定貌若天仙,也不要求她们学历多高,只要性格、脾气和我投缘就行。可缘分就是可遇而不可求。”高飞喜欢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当他饶有兴致地向女孩儿们谈起《论语》时,她们的表情看起来都很奇特。也许,在她们眼中,一个生活在21世纪却满口经史子集的年轻人是不可思议的,不是书呆子就是老古董。

专家分析:高飞的“剩因”是,他还没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恋人。适龄的人少,小女孩好像隔代,交流存在问题……

事业未立何以家为

“大学毕业出来已经24岁,进入社会闯了8年,还没打好经济基础,哪有结婚的心理准备。”32岁的杨宾出生在工薪家庭,本科毕业后在一家民营企业做销售。

忙于工作的他坦言“要恋爱也没时间”。“我身边一些闪婚的朋友,经济基础没打好,结婚后孩子出世,这个要钱、那个要钱,矛盾不断。现在想要去了解一个人,跟她慢慢磨合,真的没有时间跟精力。”杨宾直截了当地说:“现在女孩一谈结婚,就说要房子、车子,年轻人大学毕业出来工作没几年,要是没有父母拿出积蓄帮忙,有多少人能做到?”

两年前,杨宾跟相恋4年的女友分了手。原因很简单:“女方父母坚持要我买新房子才肯让我们结婚,可我没有那么多钱,结果只能吹了。所以,现在我一定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才会考虑恋爱结婚。”

专家分析:事业未成,何以家为?可等到想成家了,茫然四顾,才发现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恋人、妻子变得多么困难。

曾经沧海心灰意冷

35岁的何明曾经有过一个深爱的女孩,从高中一直牵手到大学毕业。可是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夺走了女孩的生命,也带走了他的心。

“曾经我拥有过一片海,现在任何女孩在我眼里不过是一滴水珠,怎么能和大海比?”在父母的压力下,何明也在不停地相亲,可是他的心从来没有在任何女子身上做过停留。“我自己好像绝缘体,跟别人都来不了电。是不是已经丧失了爱的能力?”

专家分析:大多数“剩男”在面对爱情时,带着曾经的过往和伤痛,为自己的感情设立太多的门坎。他们对爱不是麻木了,就是失去信心了。

畏惧责任逃避束缚

36岁的杨涛有一份稳定而高薪的工作,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这些足以让他在单身世界里乐不思蜀。

“我那些哥们只要和老婆吵架,第一个想到的喝酒对象就是我。我陪他们喝酒解闷喝到多晚也没有人管,结婚之后成吗?说实话我真害怕有个女人管着我,害怕每天按时回家,害怕不回家时就会有100个电话杀过来,害怕每个月的工资都要上缴,害怕供房、供车、供孩子,更害怕和老婆在家庭琐事上的争吵……”杨涛的婚事就在他的畏惧中,一拖再拖。

专家分析:泰戈尔说,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的,他伴了所有的东西同来。过于沉迷个人世界,而造成了在人际交往中的沟通障碍,使得他们索性一“剩”到底。

告别单身走向完整

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另一半呢?婚姻专家建议,在青年中要排除陈腐择偶观念的影响,采取不苛求年龄、学历、职业的明智态度。扩大未婚青年的交流、交友范围,创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在学习、娱乐、休息等社会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让他们寻找自己理想的伴侣。为大龄未婚青年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疑惑,排除不健康的心理障碍。

此外,大龄青年要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做到既不自大,也不自卑,看到自己的优势,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婚恋问题;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扩大自己的交际面,把握各种机遇;要树立强化自我的理念,通过不断学习锻炼能力,有意识培养兴趣爱好;面

对失败,要心态平和,每个竞争者都应有承受挫折与失败的心理准备,把失败所造成的负效应降到最低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走出心理困境【可编辑版】

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走出心理困境 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走出心理困境 人的一生,“不如意常八九”,总有失意与困惑的时候。事业的挫折、家庭的矛盾、人际关系的冲突等都是经常会碰到的,如不注意调剂疏泄,会导致内心矛盾的冲突,使自己陷入郁恐、焦虑、悲痛等心理困境之中,对身心健康危害极大。此时,外界的帮助固然重要,关键还是自我解救,因而应学会一些心理困境自救法。回避法俗话说惹不起咱躲得起,“躲”也就是回避,虽简单但有实效。当某些人和事、某些场合使你郁郁不乐,或即将火冒三丈,体验到内心矛盾冲突时,应及时回避,不在导致心理困境的地方驻足,以免“触景生情”,找一安静处,静默十分钟,或听听音乐、散散步,都可分散注意力,淡忘烦恼,使内心趋于平静。自勉法自勉就是以积极的信念暗示自己,努力挖掘自己的优点与长处,而不是无意中把悲观沮丧、挫折感放大,只有在不幸与失败中奋起的人才能最终成大器。如贝多芬在双耳失聪,女友离他而去的残酷情况下,没有趴下,而是用心灵激情的迸发,留下不朽的乐章。在很多情况下,自勉能驱散忧郁、克服怯懦,使自己恢复乐观与自信。自我安慰法所谓“想开点”就是自慰法,为自己找一种“合理”的解释,“自圆其说”。例如“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虽是一种精神胜利法,但总比懊恼、沮丧强。也有许多事,换一个角度看,不难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正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失之东偶,收之桑榆”。但自慰总有些自欺欺人,常用也会防碍对社会的适应。宣泄法国外某工厂一房子里,怒气冲冲的工作,对着橡胶塑的“经理”,拳打脚踢,破口大骂……。

这不是疯子发狂,也不是演戏,而是时下颇为流行的渲泄疗法。渲泄有助于调理大脑皮质功能,对心理紊乱、压抑感、反抗、破坏心理等治愈率颇高。可以在适当地方大叫一番,痛哭一场,或是适当地发脾气,都可以渲泄内心的郁积,摆脱恶劣的心境。当然,渲泄应该是适度,可以让对接受为前提。 倾诉法心中的忿闷、悲伤等也可以向亲友,甚至是不相识的人倾吐,相信对方在理解你此时的心境后会及时给予你善意的劝慰;也可以把心中的郁积通过记日记、写作等诉诸文字,在“一吐为快”后,可以排解出心中的忿闷,尽快走出心理的困境。升华法把负性心理激起的能量引导到对社会、对已都有利的方面,确实难能可贵。如司马迁遭宫刑而著《史记》,居里夫人在丈夫横遭车祸的不幸后,用努力工作克制自己和悲痛,完成了镭的提取,这跟一个人修养、觉悟密切相关,而且更需一颗奋发向上的心。 附送: 心理健康教育:心情不好的时候怎么办 心理健康教育:心情不好的时候怎么办 这是一个非常让人头疼的问题,我们每天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呢?“今天好烦啊!”是的,经常有人会说这样的话,精神过度的紧张,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大,空气,环境各方面都不是很理想,再有就是季节性天气干燥,种种原因都会造成人的心烦意乱,那么心情不好的时候怎么办呢?本文就为朋友们详细介绍一下吧。首先是一些行之有效的专家,心伤了目前有几种疗法: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知识讲解

心理学对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影响(摘自大众传媒心理学)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1.简介 1.1华生古典行为主义 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反射规律。 1.2斯金纳新行为主义 他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研究意识现象没有意义,主张心理学应描述环境和有机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他致力于行为的实验分析,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立了操作条件反射并提出条件反射的强化联结理论。斯金纳是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可以通过操纵刺激条件来塑造动物的行为,并创造了训练动物行为的方法。 1.3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 修正华生的极端观点,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1.4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模式同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一起被称为解释学习的三大工具。在其观察学习的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并且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轻中枢过程的思想倾向,使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参照点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变。提出的学习理论包括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论、自我效能论。 2.行为主义对传播学的影响 2.1行为主义研究范式与效果研究 行为主义假设可以通过可观察的外部表现——即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反应——来了解人类。虽不否认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但认为由被试自我报告的发生在有机体内部的事情是无法通过客观的观察予以证实的。通过对行为的客观研究,既可以预测已知刺激引起的反应,也可以预测引起反应的刺激。行为主义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可观察、可测量、可控制的外显行为,这就要求所研究的现象(因变量)必须是能在实验当场被直接观测到的。 行为主义方法论影响下早期传播研究把传播效果定义为可观察的态度和行为改变,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因此只能以即时的显性的短期效果作为研究对象。当未能发现态度或行为的改变时,就只能解释为效果是强化而不是改变,或者是没有效果。这一研究模式局限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现在传播研究中的行为主义主要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而起作用,它所强调的客观实证的研究方法至今仍然对传播学有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已成为传播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2.2 S-R联结与魔弹论 行为主义的S-R理论是魔弹论的理论基础。魔弹论所隐含的“主动性是传播者专属的,效果是受众专属的”。这和华生所认为的,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的思想是一致的。即只要确定了传播内容,掌握了宣传技术,效果就会自然产生。魔弹论”的出现和流行还与当时的新的传媒形式——收音机和电影的出现有关。对于新事物的出现,人们总是带有本能的恐惧。 2.3观察学习与传媒暴力研究 在对传媒暴力的心理学解释中,最有影响的当属来自观察学习理论(Bandura,1973)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汇编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 己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 学心理学是为了认识自我、开阔眼界、拓展心胸、和谐人际、挖掘潜力、提升人生价值。每个人的苦乐,事实上是由自己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加快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认识自己,就是认识整个世界。改变自己的心灵,就是改变整个世界。自己的命运自己造。 我们要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力、理念,不要自我设限,要不断挑战自我、学会独立思考、注重培养爱心。学思结合、边学边用。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时能用正确的思路来解决,不自找烦恼。只有当我们学会了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我们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我们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现代人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可说无所不知,但却少自知。而自知乃是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认识自我的三条渠道 (1)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 (2)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人的心理受到6个层次的影响,从高到低分别是:心灵层——明白人生的意义(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身份层——认为自己以什么样的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的身份是什么?); 信念层——配合这个身份,应该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这种身份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对我是重要的) 能力层——我可以有哪些不同的选择?我已经掌握、尚需掌握哪些能力(如何做,会不会做)? 行为层——在环境中我的行动(做了什么,什么没有做) 环境层——外界的条件和障碍。(时间、地点,人、其他事物)这是对自己的身份认识所造成的结果. (3)反省法――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认识分析自己: 1、气质:与生俱来的,反映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特征。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同我的双面的性格一样,是多血质(活泼型)与粘液质(安静型)的结合。我的性格和气质形成的原因是:A 型的潜质+父母家庭的影响+现在家庭的影响。因为 A 型血的人的个性特征是活泼好动、热情奔放。可是我小时候不喜欢别人来了解我,也不想与别人交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又逐渐迸发出深藏的潜质,故而我的性格与气质具有独特的双面性。 2、性格:后天形成的,对于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我是一个表面冷静,内心热情,直率坦诚,意志坚定,独立坚强,乐于冒险的一个人。但也会表现出倔强、情绪化的一面。从心理机能上看,我的性格属于情感型和意志型的结合体。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看,我的性格是内向和外向倾向的

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梁建国 内容简介:本文对如何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进行校系统地陈述。 前言 现在的社会,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这些势必冲击中学生的心理,造成他们心理障碍——看不进书,精神不振,感到身体不适,逃学,自我封闭,妒忌他人,甚至有的学生精神分裂、自残、自杀或杀他等等。医学专家预测,21世纪的疾病之首将是心理疾病。可见心理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它严峻的摆在教师的面前。教师不再只管教书不管其他,而是有责任有义务帮助自己的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给他们一个健康的心理,使他们能健康成长。每个学生都有这样那样、或大或小、或轻或重的心理困境,教师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呢? 一观察言行 学生的眼神、表情、语言、举止等是其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看看其是不是有异常的表现,从而推知其是否有心理障碍。 开学了,我对班上部分学生的座位进行调整。男同学卢某(因未成年人,故此简称,下同)到办公室对我说他不愿意调座位,我说调座位是为了保护同学的视力,身为班干的他应该带头执行。他有点无奈的回去了。第二天早上,我发现卢某上课时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精神状态不佳。下午,他来找我说不愿调座位。我批评他搞特殊。过了一天,他给我一张纸条,说他很难受,一夜未眠,无心学习。我找他谈话,问原因,他说他与周围的同学不合,感到很压抑。我说应该学会与人交流。他说他从小就不善与人交流,现在要一下子做到,很难。看他这样,我满足他的要求,调了和他很要好的男同学梁某坐在他后面,以为他应该没有意见了。通过几天的观察,我发现他闷闷不乐,上课走神,伏桌,生病一般。他请了一天病假。我觉得情况有点不妙。回校以后,他好像大病一样,无精打采,人都有点变形。他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诉说自己多么的难受,像在地狱里受煎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韩剧的热播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韩剧的热播 发表时间:2010-01-27T09:20:14.873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12月上旬刊供稿作者:杨五英[导读] 根据传受者心理互动理论,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需要不断进行以媒介符号为中介的相互之间心理上的动态平衡杨五英(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摘要:“韩流”一个新的名词正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并逐渐被大众所接受。而在这背后的本质却是中韩文化的一次碰撞。从1997年中央电视 台播出第一部韩国电视连续剧开始,韩剧持续火爆中国荧屏,收视率屡创新高。本文从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社会学习理论、集体无意识理论、传受互动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等角度探索韩剧在我国热播的原因。关键词:韩剧社会学习理论集体无意识理论传受互动理论人本主义 0 引言 “韩流的热潮”自20世纪90年代末,由中国媒体第一次使用以来,在既往的数年间“韩流”这个词已经成为媒体常用的词之一。“韩剧”现象的产生是韩国成功的跨国文化传播行为的结果,是韩国政府十年来的文化产业战略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韩国现代影视文化作品杰出艺术创作水平的展览。1997年,讲述保守家庭和开放家庭之间联姻故事的韩剧《爱情是什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极大反响,拉开了韩剧进军中国的序幕。此后,韩剧更是后浪推前浪,一波更比一波强,充斥着中国人的电视荧屏。《大长今》的播出,更是创下了韩剧收视率的最高点。是什么原因使得韩剧在我国观众中如此受欢迎? 1 韩剧编剧非常重视与观众的互动,这是韩剧成功的内在原因 根据传受者心理互动理论,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需要不断进行以媒介符号为中介的相互之间心理上的动态平衡[1]。在韩国,观众可以参与到剧情的编制中并对电视剧的剧情走向有不少的决定权。一般来说,一部韩国电视剧的筹拍周期为两年半,由电视台或者编剧确定好选题后,导演、编剧、制片人三方面共同策划剧本、选择场景,编剧甚至可以直接介入演员的挑选。剧组开机时,韩国编剧一般只会写好1/3的剧本,后面的部分则是根据拍摄进度边拍边写。在此过程中,他们会不断拿出已经写好的部分和观众座谈或发到网上,及时得到改进意见。编剧根据观众反馈的情况及时修改剧本来满足受众的收视期待,使观众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这种传受间良好的心理互动是韩剧取得成功的内在机制。 2 中国观众既可以从韩剧中了解独特的民族风情又可以寻找到文化上的共鸣,这是韩剧在中国流行的根本原因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指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心理积淀在现代人潜意识深处的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现代人的心理活动”。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集体无意识理论:其一是人类共性的方面;其二是民族性的差异;其三是同一国家内部因地域造成的区别。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就可以从另一角度理解韩剧在中国的流行了。 首先,韩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独特的“泡菜文化”,都在韩剧中有真实的再现,使中国观众真切的领会到异国的风情,觉得新鲜有趣;其次,韩国文化有着和中国文化共同的渊源。众所周知,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儒家思想对韩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伦理已成为当今韩国维持个人与集体、与社会,乃至与国家关系的粘合剂,成为朝鲜民族精神的动力,并通过传统社会形成朝鲜人的意识结构,可以说,儒教从开始到现在一直作为一个轴心在韩国的思想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因而,中国观众在观看韩剧时没有太多的文化疏离感,相对多数西方电视剧来说,韩剧更能在情感上打动中国人。韩剧场景虽然很现代,但骨子里却很传统。剧中的男、女主角往往都在苦闷、彷徨中思考人生道路、生存价值;浓厚的家庭观念在韩剧中也是无处不在,让国内观众不自觉地就会平添许多亲切感。韩剧骨子里传统、朴实的基调,东方式的谅解与宽容,唯美的情调等,体现了许多东方式的伦理观念,这些都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十分吻合。韩剧在毫无掩饰地表露出自己特有民族情感的同时也将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带入故事中,正是这一点从本质上迎合了中国观众的收视心理,使得中国观众产生了文化上的共鸣。韩剧表现出的独特的民族性以及和中国文化的共性带给中国观众独特的魅力,这也是韩剧在中国热播的根本原因。 3 观众可以从韩剧中寻找到学习的榜样,问题解决的方式以及宣泄情感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3]”现代社会,媒介环境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使用媒介的时间多于人际交往的时间,媒介成为很多人获取生活经验、社会交往经验的主要渠道之一。韩剧的生活化恰恰为广大观众提供了学习的范本。我们以韩国经典的家庭伦理剧《看了又看》为例进行分析。该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家常化,平民化,力求最真实的再现普通人的生活,把电视剧的进展搞得看上去几乎等同于现实中的情形。一部韩剧看下来,可以为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找到参考答案,了解到一些婆媳关系的注意事项,姑嫂之间如何相处,还可以完整地学到韩国泡菜、冷面的做法,甚至包括剧中男女主角的服饰打扮都成为观众学习模仿的范本,这一切仿佛一部纪录片一样真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在休闲放松的同时获得很多日常生活的经验。人是社会的人,一种普遍的心理就是怕自己落单,当从媒介中寻找到同类时,就感到踏实和释然,心理上得到满足和平衡,情感上得到渲泄。 4 以人为本,以情动人,注重对小人物的关照 韩剧非常真诚的去刻画小人物,真实的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哀怨情仇,没有过分拔高也不会有意贬低,还原生活和人物的本真面目,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拉近剧中人物和每个家庭之间的距离,使观众感觉剧中人物仿佛就是身边的亲人或同事朋友。这种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了对人本身的关照,让人觉得温暖和欣慰。此外,韩剧最主要的诉求点就在一个“情”字上,多以爱情、亲情、友情为主题,以普通人的生活为描述对象,展现韩国人民生活形态以及韩国伦理道德现状。通过“世上惟有‘情’难诉”这种模式来反映现代都市人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发生在感情上、心理上的种种矛盾纠葛和新的感受,真实而亲切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渴望沟通理解的意愿,以及随着经济日益发达而变化着的伦理观念。韩剧中的亲情表现得很真实,有人性的善与美也有人性的自私与矛盾;韩剧中的爱情演绎得很纯净,这十分符合东方人内敛保守的性格,也使人产生对纯美爱情的向往与归依之情。这种真实的亲情和纯纯的爱情让人感动也欲罢不能。 通过对韩剧热播的分析,反观我国电视剧市场,差异就不难看出。我国大量的古装武打剧,戏说历史剧,水平不高的涉案剧以及以婚外恋和第三者为主要题材的都市剧,大多根据制作者的想象编故事,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缺少以人为本、受众本位的思想,加之题材单一,什么流行就一窝蜂生产什么,极易使观众厌倦,而韩剧的异国情调、传统的家庭伦理和坚贞淳美的爱情则带给观众清新的感觉,弥补了国内电视剧市场的空缺,满足了大众对真、善、美最基本社会道德的心理渴望,自然也就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参考文献:

最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不同年级段的心理特点 一年级:儿童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很乐意和同学进行接触、交谈却不懂礼貌,有些还比较自私;特别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行为和评价;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相应的劳动习惯,对其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别敏感;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有当好学生的愿望,只是不熟悉学校的生活,不了解学校常规,常会无意中做错事。他们渴望参加光荣的少先队组织。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二年级:学生已基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他们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一些行为常规,而且愿意努力遵守。在上课听讲、完成作业、遵守公共秩序,尊敬师长、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说,对常规的认识不深刻,动作不到位,行为不规范。他们习惯过集体生活,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活动;开始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好表现自己,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有所发展,能树立近期的奋斗目标,都想争取成为好学生,并希望参加少先队的一切活动。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仍然是其共同的特点。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集体主义感情有所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在形成,但极不稳固。感情容易激起和爆发,不善于控制,不考虑行为后果,虽已能从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还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往产生动摇。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逐渐学会道德原则的评价标准,评价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往往是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善于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道德感、正义感开始萌芽,但道德认识水平仍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四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转变的过程中。他们的独立意识开使增强,已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学心理学是为了认识自我、开阔眼界、拓展心胸、和谐人际、挖掘潜力、提升人生价值。每个人的苦乐,事实上是由自己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加快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认识自己,就是认识整个世界。改变自己的心灵,就是改变整个世界。自己的命运自己造。 我们要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力、理念,不要自我设限,要不断挑战自我、学会独立思考、注重培养爱心。学思结合、边学边用。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时能用正确的思路来解决,不自找烦恼。只有当我们学会了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我们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我们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现代人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可说无所不知,但却少自知。而自知乃是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认识自我的三条渠道 (1)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 (2)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人的心理受到6个层次的影响,从高到低分别是:心灵层——明白人生的意义(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身份层——认为自己以什么样的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的身份是什么);

浅谈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方式

浅谈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方式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目前,在我国小学生中独 生子女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所以独生子女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众多家长和教育者的重视。中国的独生子女是一群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社会群体,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对教育界来说也是长久以来研究的对象。从当前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开始,分析当前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由此提出相应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教育方式 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以来,无同胞兄弟姐妹,或无同父异母、同母异父、收养的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的数量日以增多,尤其是我们计划生育工作先进的苏南地区,独生子女的家庭已达95%以上,大量独生子女的出现不但使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令人关注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一、当代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当前城市由于受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影响,经济繁荣,资源开放,各职业岗位,竞争激烈,发展的脚步比以往十年更加快速。在这种趋势下,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只有唯一的“独苗”,家庭教育的重心就指向了这一个孩子。在家庭中,孩子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父母们又缺乏先进教育的理论作指导,虽然对养育子女投入了很大的的心血,但事实上却存在盲目性,出现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过高 适当的期待会成为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如果他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过低都不能达到期望的最佳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期望与独生子女身心特点的关系。人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是愿望。但是,如果目标定得高不可攀、伸手而不及,或是目标太低,实现起来太过容易,都不会使人产生兴奋来启发内部动力。教育学上讲,当我们期待让孩子达到某种目标时,首先定下的目标就应该是“跳一跳,就能够到的桃子”。桃子太高孩子够不到,力所不及,挫伤孩子的自信心。桃子太低,不费力气,太过容易又达不到效果。所以,我们期望孩子达成的目标应该是恰当高度的桃子。但是,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是多年来太普遍的现象。独生子女家长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希望子女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孩子成为众人眼中的优秀的人是所有中国父母所梦寐追求的。现代社会处处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知识是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砝码。为了帮助自己唯一的孩子获得更多的砝码,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独生子女家长们最关心的事。于是投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必要支出,如今也成为了家庭开销的重要支出。即使能力不及,也要让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教育力量投入越来越大,也成为了每个家庭的主要负担。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 人们经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和处事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也有着很多影响。在家庭中,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恰当的主要有两种类型。 1.娇惯放任型。娇惯放任型的教育方式最典型的就存在于“6+1综合症”的家庭。“6+1综合症”是指两家三代的六个长辈都以一个孩子为中心,一切都围绕着孩子转,孩子成为了这样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家长们对孩子的一切要求,哪怕是不切实际的,也会尽可能满足,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种娇惯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很多心理缺陷。一部分的原因

战胜心理困境的八大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战胜心理困境的八大方法 导语:当人陷入心理困境时,明智的人会懂得自我调适,及早走出心理困境!但心理困境如梦靥,战胜它还是需要一定的方法。 一位哲学家说过:“不善于驾驭自己情绪的人总会有所失。”因此,当人陷入心理困境时,明智的人会懂得自我调适,及早走出心理困境!但心理困境如梦靥,战胜它还是需要一定的方法。 1、转视法 并不是任何客观现实都可以。有时候,同一现实或情境,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体验,陷入心理困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相传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伞,二儿子晒盐。为两个儿子,老太太差不多天天愁。愁什么?每逢晴天,老太太念叨:这大晴天,伞可不好卖哟!于是为大儿子愁。每逢阴天,老太太嘀咕:这阴天下雨的,盐可咋晒-于是为二儿子愁。老太太愁来愁去,日渐憔悴,终于成疾。两个儿子不知如何是好。幸一智者献策:“晴天好晒盐,您该为二儿子高兴;阴天好卖伞,您该为大儿子高兴。这么转个看法,就没愁发喽!”这么一个老太太果然变愁苦为欢乐,心宽体健起来。看来,在审视、思考、评价某一客观现实情境时,学会转换视角,换个角度看问题,常会使人感到痛苦不堪的心理困境化为乌有。 2、自慰法 伊索寓言说,一只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只能行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便不感到苦恼。心理学便借用来,把以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以求心理自我安慰的现象,称为“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不错,在自慰时所谓的理由不过是“自圆其说”,但确有维护心理平衡,实现心理自救之效。单位里评职

从传播心里学的角度分析快乐大本营

从传播心里的角度分析快乐大本营 快乐大本营是中国大陆湖南电视台办的一档综艺性娱乐节目,是湖南卫视上星以来一直保持的品牌节目之一。节目开始采用全民娱乐的类型,经常邀请一些有特殊才能的人物,一些可爱的孩子来表演,后又转为选秀节目,来选举其主持人;现在多以嘉宾访谈游戏型的综艺节目,经常邀请一些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知名艺人来访谈,游戏等。是湖南卫视的品牌节目之一。主题曲是啦啦歌快乐你懂的。口号——“快乐大本营,我们是快乐家族”首播时间:每周六19点35分;重播时间:每周日12点30分。现在的主持人是何炅,李维嘉,谢娜,吴昕,杜海涛。该风格定位为:清新、时尚,青春、快乐、八卦、贴近生活的娱乐风格。受众定位是全民,特别是年轻的观众。据资料显示,快乐大本营的收视率每每排在同时段的前三。这样的成功是怎样来的呢?我们就用传播学心理的角度看看。 快乐大本营这个栏目属于是大众传播范围内。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性。快乐大本营通过这一系列的综艺节目,通过电视这一平台我们付出时间,而他们得到收视率。不止如此,还收获了大量的广告费用,像是快乐大本营经常出现的oppo手机。我们可以看出快乐大本营的商品性。 从快乐大本营中,我们还看到了各种符号的使用,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像是服装符号,形象符号。在快乐大本营中,节目

的主持使用主持群的形式。快乐大本营现在的主持人是何炅,谢娜,李维嘉,吴昕和杜海涛。而最大的何炅虽已经是30多岁但是在节目中风趣幽默,该唱该跳的时候丝毫不含糊。谢娜更是直爽,大胆表演,甚至是不顾自己的形象。吴昕,杜海涛,李维嘉都是爽气,嘻哈大笑。这些主持人的符号都是年轻与活力。其次,服装符号,快乐大本营在每一期节目的时候,主持人都要穿上特设的一套服装,这是一个新颖的地方。可以很好的区分主持人和嘉宾。这是一种群体心理的暗示,我们可以看到,快乐家族的确是很团结。再者这些衣服都是一些休闲活泼代表着青春活跃的节目风格。最后,关于语言符号,轻松的,调侃的话,都是那些轻松的象征。 快乐大本营的受众定位是全民,特别是年轻的观众。体现了受众的选择。而受众也是选择性的注意,选择性的理解,选择性的记忆。 受众的节目接收收看也是来自于马斯洛需求层次。接触媒体满足其消遣娱乐的目的。在这中,可以说是使用与满足的双向制约下的结果。节目发展的来于是受众的需要,受众得到满足和需要。知识,快乐,等等。 “快乐大本营”的节目是时下比较热的明星或是电视偶像剧,在对其自身的材料的吸引力有足够的信心,因此,他们在节目的设置过程中做了一个巧妙的设置,即在节目的结束的时候,引入下期预告,下期预告里有下期的嘉宾,下期的内容,而又留着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 述 4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一般特征,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表现。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表现。教学难点: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外活动:到幼儿园观察婴班儿童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程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中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

从心理学角度看自身

从心理学角度看自身 20134949 尹延威心理学是一门可以认识自我、开阔眼界、拓展心胸、和谐人际、挖掘潜力、提升人生价值的学科。每个人的苦乐,事实上是由自己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加快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认识自己,就是认识整个世界。改变自己的心灵,就是改变整个世界。而这也是我对心理学课程感兴趣的原因,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我就选择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限选课,从中我也学习了很多心理学知识,重新认识了自我。 现代人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可说无所不知,但却少自知。而自知是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1、气质:与生俱来的,反映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特征。 根据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我的结果是同我的双面的性格一样,是多血质(活泼型)与粘液质(安静型)、以及抑郁质的结合。我的性格和气质形成的原因是:天生的潜质+父母家庭的影响+校园环境的影响。可能一方面由于遗传的原因,爸爸是热情豪爽,不拘小节的人,妈妈是细心谨慎,安静亲切的人,我兼有两者的特点。我有活泼好动、热情奔放的个性特征,可是我小时候可能受家人的保护太强,又不喜欢别人来了解我,也不想与别人交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又觉得和人交往非常重要,有助于自我生活所以显得比较开放,故而我的性格与气质具有独特的双面性。 2、性格:后天形成的,对于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我是一

城市独生子女的七大特征

(轉存)当今城市独生子女的7大心理特征 長園花事 2015-03-16 00:46:24 本文为近期上海心理学会基础教育专委会秘书长陈默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讲座全文。 来源:哈哈儿童网 现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悖论和问题需要面对。各位父母,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了解现在的孩子吗?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有发言权,因为近20年来,我大概接触了8000个家庭案例。当今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当今的孩子是什么人?我们要从本质上来把握。假如我们不能从本质上来把握,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会在点子上。 从1993年以后孩子们就开始不一样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是1993年中国取缔了粮票,这件事情年纪大的是不是还记得?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面,取缔了粮票意味着什么?我们吃饭不愁了。当一个民族吃饭不愁,尤其是到我们这样的民族吃饭不愁的时候,我们会愁什么呢?我们的需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人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一样了,社会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人对社会的需要不一样了。 我们来看1993年以后的人的基本特征,首先,他们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独套公寓里的独子有什么样的人生感受呢?你可以去试试,到春天的时候,买一只刚刚生出来的小鸡,养着它,给它好吃好喝,你看看是不是两个礼拜以后小鸡就死掉了,因为小鸡也会孤独。现在的孩子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那么孤独会有哪些麻烦?一,人一孤独,无端伤感,莫名其妙流眼泪;二,人一孤独,思考力就变得非常强,所以麻烦就来了,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就过早地思考了一个终极问题,最高哲学问题,“我存在有什么意义?”我们现在的孩子,连四岁的孩子就会在那里发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脑袋里想什么。一旦人有这种问题,痛苦就伴随着他了。所以我们教育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得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么人,才可以有方向。 第一,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回想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注在某一个孩子身上。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上海这样的城市里,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那么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我看到

传播心理学

第一讲传播心理学概述 1、传播学(communication)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过程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在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2.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研究内容从传播及其演变(从符号、语言、文字到现在的网络、新媒体)到对信息符号的解读;从传播的类型(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到传播过程;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到受众;从传播媒介到传播效果等无不涉及。 就传播过程与心理活动本身而言: 1、传播是心理获得信息的唯一来源——心理离不开传播,心理离开了传播就会退化、萎缩甚至死亡 2、传播必须依赖人的心理来实现——传播离不开心理。传播活动离不开对“人”的研究,人的心理贯穿传播的各种类型。 就学科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而言 1、传播学与心理学密不可分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勒温(卢因)(Lewin,K.)霍夫兰(Hovland,C.L.) 2、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发展?魔弹论、需要与满足理论、积极受众论··· 心理学是传播学的母体学科之一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怎样相互影响…… 要懂得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施拉姆 心理学基础知识 1、心理学是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 2、心理学研究的不同角度: 认知过程 (1)心理过程:情绪过程具有一定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 动机过程 心理状态: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心理特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2)意识和潜意识 (3)常态心理和变态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 学心理学是为了认识自我、开阔眼界、拓展心胸、和谐人际、挖掘潜力、提升人生价值。每个人的苦乐,事实上是由自己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加快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认识自己,就是认识整个世界。改变自己的心灵,就是改变整个世界。自己的命运自己造。 我们要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力、理念,不要自我设限,要不断挑战自我、学会独立思考、注重培养爱心。学思结合、边学边用。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时能用正确的思路来解决,不自找烦恼。只有当我们学会了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我们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我们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现代人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可说无所不知,但却少自知。而自知乃是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认识自我的三条渠道 (1)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 (2)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人的心理受到6个层次的影响,从高到低分别是:心灵层——明白人生的意义(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身份层——认为自己以什么样的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的身份是什么?); 信念层——配合这个身份,应该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这种身份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对我是重要的) 能力层——我可以有哪些不同的选择?我已经掌握、尚需掌握哪些能力(如何做,会不会做)? 行为层——在环境中我的行动(做了什么,什么没有做) 环境层——外界的条件和障碍。(时间、地点,人、其他事物)这是对自己的身份认识所造成的结果. (3)反省法――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认识分析自己: 1、气质:与生俱来的,反映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特征。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同我的双面的性格一样,是多血质(活泼型)与粘液质(安静型)的结合。我的性格和气质形成的原因是:A 型的潜质+父母家庭的影响+现在家庭的影响。因为 A 型血的人的个性特征是活泼好动、热情奔放。可是我小时候不喜欢别人来了解我,也不想与别人交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又逐渐迸发出深藏的潜质,故而我的性格与气质具有独特的双面性。 2、性格:后天形成的,对于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我是一个表面冷静,内心热情,直率坦诚,意志坚定,独立坚强,乐于冒险的一个人。但也会表现出倔强、情绪化的一面。从心理机能上看,我的性格属于情感型和意

独生子女易患哪些心理病

独生子女易患哪些心理病 在二胎政策还没开放之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都会受到家庭的宠爱,独生子女的孤单元素也会增多,也会因此出现很多心理疾病,下面就一起看看独生子女常患的5种心理疾病吧! 1、胆小好哭 整天只与父母打交道,一切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失去了动手能力,也没有与小同伴竞争玩耍的机会,变得胆小、害怕困难,一遇到挫折、痛苦就会哭。这是由过度的保护形成的过分懦弱。 2、神经质,喜怒无常

一不顺心就大哭大叫,发脾气扔东西,表面上非常主观执拗,样样事情自己说了算,否则就吵闹不休,而实质上是情绪不稳定,借机发泄。吵起来胆子很大,离开父母又非常怯懦。孩子所以形成脆弱的感情,是因为大人环境带来了孩子接受不了的刺激,孩子就像玩具一样的生活,得不到自然发展,加上父母不断“灌输”过沉的知识,这都对孩子神经系统的平衡带来危害。过多的“教育”、过多的刻板刺激造成了多得惊人的神经质孩子。 3、性格孤僻 独生子女整天关在家里,与外界和小伙伴很少来往。见到别人家的孩子来了可能开心得不得了,甚至当小伙伴回去时会拉着对方不放手。独生子女心灵的孤独是生活天地狭小造成的。独生子女孤僻的独特性是好自言自语,好像成人一样罗嗦,经常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过了很久,还会向爸爸妈妈问同一个问题。这种追根问底的特点,可能反映了孩子的好学,也许反映了孩子思维的呆板和不易转移。

4、心理早熟 早熟并不是缺点,许多才华聪颖的人都是早熟的。独生子女的早熟具有“小大人”的特点。因为他没有与兄弟姐妹同级心理活动的交往,只得整天与大人打交道。爸爸为什么背着妈妈抽烟,爸爸妈妈为什么吵架,这些本不是小小年纪的人需要了解的事,他都了解,还参与意见。一个4岁的小女孩坐在沙发上评判爸爸妈妈争吵中的是非,让人听起来真要笑破肚皮,可孩子讲起来却一本正经。 5、身体和心理的娇气 娇气往往只被人理解为行为上的撒娇、耍赖,其实娇气意味着软弱无能。现代家长往往忽视耐寒、吃苦、负重对孩子意志培养的重要性,这是人赖以生存的重要能力,可惜的是独生子女得不到方面的锻炼。有人叹息,“现在的男孩、女孩已经没有上一辈人刚强了”,这句话并不是耸人听闻。受了别的孩子的气就跑到家里向妈妈发火,老师要他冲洗厕所就哭鼻子,这都是没志气的表现。

行为环境心理学空间实例分析

姓名: 学号:

一、引言 日本俳句的简洁性常会将人们对于材料和细部的体验和感知的那种“自在状态”给分离出来。 建筑的触感领域是靠着触感限定的。当构成一处建筑空间的细部材料性凸现出来时,我们就打开了触感领域,我们也就强化了感受体验,投入到了心理的维度。 今天,左右着建筑“产品”的工业和商业力量倾向于使用合成材料;木窗框上要套上防水的乙烯塑料套子,金属要电镀,或者是涂上一层人工合成涂料,瓦也要用人工合成的色彩层覆盖一遍,石头上面则被弄得就像有木头肌理一般。由于使用了这些工业或是商业方法,触感就被消除或是降低了,因为材料和细部的肌理和本质被掩盖了。 我们对于建筑空间的整体性感知有赖于触感领域里的材料和细部,就像一道大餐里的味道有赖于真实食料的口感一样。想象一下,人们只能吃人造味道食物的感觉。所以,建筑中,如果失去触感,人造合成环境的幽灵就会占据上风。 在建筑环境心理学中处理的一些问题.例如高密度居住区里出现日照、通风不足,嗓声增多.生活互相干扰.室外活动用地过少等现象.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又如工厂地区附近的建筑物由于空气、水、土壤会受到污染,轻者影响居民健康,重者导致居住疾病流行.同样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类似这样的问题已不局限于建筑环境心理学的范畴,而是进而衍成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内涵.但是进行城市环境设计时,建筑环境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适用.因此可以说建筑环境心理学大大促进了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城市环境设计。 当熟悉空间的环境心理以后,就可分析人们的生活空间,推断人们的日常生活,了解心理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个人空间与他人空间的交叉.空间的开敞感和封闭感等。这样。在进行建筑设计或环境设计之际,就可以恰当地组织空间,慎重地布置建筑物或建筑群,合理地调整它们的面积、高度和距离,充分考虑和处理人和物的静态和动态的关系.经过这样处理的设计,不仅具有环境心理的学术依据,而且开阔了设计视野,能从环境心理的龙度设计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心理方而的要求。庭院空间环境心理学设计住宅庭院是居民室外活动最频繁的场所,住宅群庭院的空间设计与人的心理感受密切相关,在设计时应结合环境心理学,综合考虑人对其生理、安全、交往、休闲与自我实现的多方面的需求。所谓环境心理学,就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环境与处于其中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状况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最适化,强调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目标取向和循环本质。生活在环境中的人对“实体环境”刺激能进行储存、了解、组织与重构,形成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甚至形成“环境压力”.住宅庭院空间作为一种外部空间环境,应具有归属感、领域感、私密性和实用性,进而创造出人性化、功能化的美的空间。 在个人化的空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心理学家认为,领域不仅提供相对的安全感与便于沟通的信息,还表明了占有者的身份与对所占领域的权利象征。所以领域性作为环境空间的属性之一,古已有之,无处不在。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应该尊重人的这种个人空间,使人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如古人在家中围墙的内侧常常种植芭蕉,芭蕉无明显主干,树形舒展柔软,人不易攀爬上去,种在围墙边上,既增加了围墙的厚实感,又可防止小偷爬墙而入;又如私人庭院里常见的绿色屏障既起到与其他庭院的分割作用,对于家庭成员来说又起到暗示安全感的作用,通过绿色屏障实现了家庭各自区域的空间限制,从而使人获得了相关的领域性。在园林绿地中,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定也是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