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小龙 消化道早癌病理要点.pdfx

纪小龙 消化道早癌病理要点.pdfx

消化管早癌病理要点

纪小龙

粘膜下层2

内镜粘膜切除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内镜粘膜下层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粘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

(submucosal tunnel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

……

前提: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5

6

7

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

型增生

原位癌

14

15

男58Y

类癌

类癌 类癌瘤是一种能产生小分子多肽类或肽类激素的肿瘤,即APUD细胞瘤,它能通过靶细胞增加环腺甙单磷酸盐起作用,能分泌具有强烈生理活性的血清素(5-羟色胺),胰舒血管素和组织胺外,有的还可分泌其它肽类的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抗利尿素、促性腺激素、胰岛素、胰升血糖素、前列腺素、胃泌素、胃动素等物质。产生类癌综合征的主要物质是血清素和缓激肽,组织胺也参与一部分作用。 中文学名:类癌二名法:类癌瘤界:病毒界分布区 域: 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具有嗜铬亲银的 颗粒,能产生多种肽胺类激素, 简介 类癌(carcinoid)又称类癌瘤(carcinoid tumor),是一组发生于胃肠道和其他器官嗜铬细胞的新生物,其临床、组织化学和生化特征可因其发生部位不同而异。此种肿瘤能分泌5-羟色胺(血清素)、激肽类、组织胺等生物学活性因子,引起血管运动障碍、胃肠症状、心脏和肺部病变等,称为类癌综合征(carcinoid syndrome)。 病因学 本病病因尚未阐明。类癌瘤是一种能产生小分子多肽类或肽类激素的肿瘤,即apud细胞瘤,它能通过靶细胞增加环腺甙单磷酸盐起作用,能分泌具有强烈生理活性的血清素(5-羟色胺),胰舒血管素和组织胺外,有的还可分泌其它肽类的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抗利尿素、促性腺激素、胰岛素、胰升血糖素、前列腺素、胃泌素、胃动素等物质。产生类癌综合征的主要物质是血清素和缓激肽,组织胺也参与一部分作用。血清素对周围血管和肺血管均有直接收缩作用,对支气管也有强烈收缩作用,对胃肠道节前迷走神经和神经节细胞有刺激作用,使胃肠道蠕动增强,分泌增多。缓激肽有强烈的扩血管作用,有些类癌瘤尤其是胃类癌可产生大量的缓激肽、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而引起皮肤潮红。循环中血清素增高还可引起心内膜纤维化。正常情况下,食物中摄入的色氨酸仅2%左右被用作5-羟色胺(5-ht)的合成,98%进入烟酸及蛋白合成的代谢途径。但在类癌综合征的病人,60%的色氨酸可被瘤细胞摄取,造成5-ht合成增加,烟酸合成减少。60%摄入瘤细胞的色氨酸经色氨酸羟化酶催化成5-羟色氨酸(5-htp),再经多巴脱羧酶变成5-ht,部分储存于瘤细胞的分泌颗粒内,其余部分直接进入血液内。在血液中游离的5-ht大部分经肝、肺、脑中的单胺氧化酶(mao)降解成5-羟吲哚乙酸(5-hiaa)自尿内排出。起源于中肠系统的类癌病人血清中5-ht水平升高,而尿内5-hiaa排出增加,此属典型的类癌综合征。此类约占类癌综合征病例的75%以上。前肠系统类癌往往缺乏多巴脱羧酶,不能使5-htp转变成5-ht,5-htp就

消化道早癌诊治规范

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治规范(讨论版) 一、诊断规范: (一)消化内镜检查: 1.检查前准备: (1)胃镜:患者禁饮食8小时以上,检查前常规服用咽部麻醉剂及消泡剂(二甲基硅油),如果行染色内镜术前同时口服去粘液剂(链霉蛋白酶)。如无上述产品检查时如有泡沫、粘液一定要用二甲基硅油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推荐有条件单位推广无痛胃镜检查,不仅减少患者痛苦,还能提高检查质量。 (2)结肠镜:检查前一天少渣饮食,检查当天口服泻药,推荐应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或硫酸镁做肠道准备,肠道准备时间为4小时,多让患者活动。如检查时肠腔内残存粪质和泡沫,尽量用二甲基硅油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检查前如无禁忌症常规应用解痉剂如丁溴东莨菪碱。 2.胃镜检查规范:进镜前检查内镜是否正常,是否打开工作站,核对患者信息。如有NBI 功能,用NBI进镜,观察咽部、食管,至贲门调为白光,如患者反应较大,进镜观察咽部困难,可在检查结束退镜至咽部时观察,常规留取咽部声门照片。胃镜检查时充分注气,手法轻柔,避免盲区,尤其是胃体小弯侧近贲门、贲门粘膜嵴、胃体中部小弯、胃角前后壁等,十二指肠注意球部后壁及降段乳头。胃镜至少要采集35张左右白光照片,包括口咽部1张、食管4张、贲门胃底4张、胃体14张、胃角3张、胃窦5张、十二指肠球部2张、降段2张、取活检部位2张。具有NBI功能胃镜加咽部及食管5张。 3.结肠镜检查规范:进镜前检查内镜是否正常,是否打开工作站,核对患者信息。结肠镜检查推荐单人操作,进镜至盲肠后充分注气,清洁视野,缓慢退镜观察,遇到弯曲时缓慢通过,必要时对同一部位反复进镜、退镜观察,退镜观察时间不少于6分钟。如进镜过程中发现小于5毫米息肉,可先行活检后再继续进镜。结肠镜照片数量无严格限制,但应该在20张以上,对每段结肠都应留取照片,如回肠末端、阑尾开口、回盲瓣、回盲部远景、升结肠、肝曲、横结肠、脾区、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管及直肠倒镜。 4.可疑病变内镜检查规范: (1)白光内镜:如果发现可疑早癌病变,先用白光内镜把病变的远景、近景、直视、侧视、充气状态、吸气后照片留取,照片图像要求清晰,病变部位位于图像中央,内镜前端与观察部位距离适当。 (2)电子染色内镜:因电子染色本身不会对病变造成任何影响,因此白光观察后先用电子染色观察,主要是近景观察,如病变较大时要全面观察病变,尤其要注意病变的边缘、明显隆起及凹陷处,分别留取各位置照片。结合放大内镜观察时,先非放大状态观察完毕后,再用低倍放大观察,后逐步增加放大倍数,直至最高倍放大,在逐步调整、增加放大倍数时一定要注意观察病变最严重位置,留取各放大倍数及位置照片。放大内镜观察时因可能对病变造成摩擦、损伤,因此对胃和结肠可以在染色内镜观察后再进行放大内镜观察,但食管碘染后难以放大观察,所以食管须先放大内镜观察再碘染。 (3)染色内镜:应用特殊染料使消化道黏膜结构更加清晰,加强病变部位与周围黏膜的对比。常用染色剂有靛胭脂,浓度0.5%;复方碘(卢戈氏液),浓度1.5%;冰醋酸,浓度1.5%;结晶紫,浓度0.05%。 ①复方碘在染色内镜中主要用于对食管黏膜的染色。正常食管黏膜鳞状上皮中糖原丰富,遇碘呈棕色,当黏膜发生恶变时,其中糖原的含量发生变化,使染色后食管呈现深着色、浅着色、不着色等情况。染色前冲洗掉食管表面粘液,用花洒式喷洒管沿齿状线喷洒至距门齿20CM,立即吸引抽出食管腔内残留碘剂,后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食管,胃镜进入胃内吸引抽

消化道类癌肝转移临床误诊分析

消化道类癌肝转移临床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消化道类癌肝转移临床误诊和误治的原因。方法:本组肝占位为首发症状者21例,伴有囊性或囊实性病灶者15例,合并类癌综合征者27例。结果:误诊时间为1~59个月,平均为21.3个月。确诊前27例有1次以上的误治,针对性治疗12例无症状平均时间为(20.1±9.1)个月,平均存活期(4.9±1.5)年,一般治疗18例症状间隙期平均为(5.7±3.0)个月,平均存活期(3.7±1.8)年。结论: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率,加强针对性治疗,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标签:消化道类癌;肝肿瘤;误诊;误治 消化道类癌是一种潜在恶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本院1981~2008年共收治消化道类癌合并肝转移患者30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本文就消化道恶性类癌肝转移的临床误诊误治做出初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7~73岁,平均61.2岁。其中,原发灶源于前肠12例,中肠3例,后肠9例,原发灶不明6例。肝转移灶≥10个9例,5~9个15例,10 000 ml/d);严重低血糖3例(<1 mmol/L);合并类癌心脏损害6例;其他部位转移12例。 1.2 临床误诊误治情况 误诊误治情况见表1。 2 结果 患者从症状出现到确诊时间为1~59个月,平均21.3个月。全组患者均有1次以上的误治病史,误诊达87例次,本院住院首次误诊率达90.0%(27/30)。误诊后的误治和一般治疗对类癌原发灶、肝转移灶和类癌综合征均无明确治疗效果。在误治72例次中,57例次(79.2%)出现继发性肝功能损害,其中18例次(25.0%)在误治后2个月内出现类癌综合征。确诊后应用生长抑素、干扰素、介入栓塞化疗方案治疗12例,类癌综合征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严重腹泻和重度低血糖症状消失,无症状时间为11~32个月,平均(20.0±9.1)个月,平均存活期(4.9±1.5)年。未使用以上方案者症状间隙期2.0~10.5个月,平均(5.7±3.0)个月,平均存活期(3.7±1.8)年。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因误诊时间长,肿瘤体积过大无法切除。3例因类癌综合征持续时间过长,出现恶病质而失去手术机会。死亡18例,分别死于广泛转移、门脉高压大出血、肝移植后感染、肠梗阻合并恶病质。 3 讨论

【精】结直肠早癌-消化道早癌系列-曲卫总结

早期结直肠癌(早癌系列一曲卫总结) 一、基础知识:■□★☆▲△◆◇※ ◆早期结直肠癌:指局限于结直肠粘膜层或粘膜下层,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局限于粘膜层的叫粘膜内癌,局限于粘膜下层未超过固有肌层的叫粘膜下癌。 ◆早期结直肠癌组织学分型:鳞癌、腺癌(微乳头癌、锯齿状癌、筛状粉刺型腺癌,粘液腺癌、髓样癌、印戒细胞癌6个类型)、鳞腺癌,梭形细胞、未分化癌共6类。 ◆侧向发育肿瘤(LST):指直径≥1cm,沿着肠壁侧向扩展而非垂直生长的一类表浅性结直肠病变。依据表面形态可分为颗粒型和非颗粒型。颗粒型分颗粒均一型和结节混合型,非颗粒型分为扁平隆起型和假凹陷型。LST不是组织学分类,病理可能是腺瘤或锯齿状病变,有粘膜下浸润的风险。 ◆结直肠腺瘤:分为管状、绒毛状和管状绒毛状腺瘤,以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管状最低,大多数结直肠癌由腺瘤-腺癌途径形成。 ◆进展期腺瘤: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1、直径大于1cm。2、含有绒毛成分。3、存在重度异性增生或高级别内瘤变。 ◆电凝综合征:又称息肉切除术后综合征或透壁综合征。表现为结肠镜高频电息肉切除后出现局限性腹痛、发热、白细胞增高、腹膜炎但无明显穿孔征象。病变较大、形态平坦、高血压是该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采取禁食、抗感染及补液支持治疗,预后多较佳。

◆早期结直肠癌浸润深度分类 ◆胃癌高风险人群:符合第1条和2~3任意1条,一般风险人群指无上述任意1条。 1、年龄50-75岁以上,男女不限。 2、既往患有癌前疾病:腺瘤性息肉、UC、CD等。 3、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息肉病 ◇APC基因相关性息肉病: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经典型和轻表型)、Gardner 综合征、Turcot综合征。 ◇MUTYH相关息肉病:高外显率的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 ◇PJ综合征: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息肉综合征。 ◇幼年性息肉病(JPS): 二、诊断知识: ◆早期结直肠癌内镜下巴黎分型:分为隆起型、平坦型和凹陷型3种类型。

消化道类癌肝转移综合治疗进展

消化道类癌肝转移综合治疗进展 消化道类癌是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一种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患者就诊时有75%伴有肝转移。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消化道类癌肝转移治疗方案逐渐趋于多元化和综合化,从而使更多患者受益。本文就消化道类癌肝转移综合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标签:消化道类癌;分子靶向治疗;肝转移 消化道类癌起源于胚胎原始胃肠道粘膜的嗜银细胞,占全消化道肿瘤的0.4%~1.8%,有学者统计其发病率为1~4例/10万,国内报道在我国直肠类癌占首位[1]。消化道类癌为低度恶性肿瘤,其早期症状多不明显,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常常被误诊或忽视,大于75% 的类癌患者发生肝转移。近年来,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消化道类癌肝转移治疗方案逐渐趋于多元化和综合化,从而使更多患者受益。本文就消化道类癌肝转移综合治疗进展做如下综述。 1手术切除 近年来,关于消化道类癌肝转移的各种手术方式及疗效等相关研究时有报道,但国际上关于消化道类癌肝转移还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有研究证实,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手术治疗可将5 年生存率从62%提高至75%[2]。对于消化道类癌肝转移的患者,若病变为孤立灶、病变局限于某一叶或双叶多发病灶估计手术可完整切除、全身情况允许、剩余的肝功能可以代偿,可行肝部分切除术或肝叶楔形切除术。目前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及肝转移灶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案,可使患者症状长期缓解,延长生存期,改善预后。而对于转移癌切除后再复发的患者,如有切除可能,亦应进一步行手术切除,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亦有改善[3]。然而,目前还需更多的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加以证实。 2经动脉栓塞 消化道类癌肝转移时,根据肝脏病灶的不同部位,可以对其供应血管进行选择性的栓塞。介入化疗栓塞和放射性栓塞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介入化疗栓塞是通过股动脉插管致区域肿瘤供血血管,局部注入高浓度敏感化疗药物,并且栓塞肿瘤血管,从而肿瘤缺血坏死[4]。研究报道,通过肝动脉栓塞可减小肝脏肿瘤体积和抑制激素释放,栓塞通常使用的化疗药物为多柔比星或顺铂,化疗栓塞后可而使53%~100%的消化道类癌肝转移患者病情得到缓解。刘凌晓等对于胰腺癌肝转移的研究显示,多次重复介入化疗栓塞者,可延长患者生存期[5]。 放射性栓塞目前还不能完全阻断血流供应。有研究报道,放射性动脉栓塞治疗后,2.7%的患者达到影像学上的完全缓解,60.5%的患者部分缓解,其总体中位生存时间可达70 个月[6]。与化学性栓塞相比,放射性栓塞的術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目前消化道癌肝转移尚无大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放射性栓塞的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证实,对于化疗、介入化疗栓塞等其他方法效果欠佳的病例,

20例消化道类癌的内镜诊断及临床分析_韦宗萍

像技术则更能明确异位妊娠的具体位置和内部结构。三维超声作为二维超声的补充,可以准确获得子宫冠状切面的回声信息,能完整、直观地显示子宫外形轮廓及宫腔基本结构特征。所以三维超声可以得到二维超声难以得到的立体的更真实的图像[2]。 通过临床实践,本组25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经过三维超声检查均能正确诊断,因此能比二维超声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增强操作者的诊断信心[3] 。可以说,三维超声是超声诊 断技术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4,5] 。三维超声作为一种新兴的超 声成像模式,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妇科疾病诊断,并成为诊断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重要手段。 参 考 文 献 [1] 应伟雯,许剑萍,宋伊丽.三维超声对间质部妊娠的诊断价值研 究[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2,11(6):348-349. [2] 蔡爱露,刘守君主编.妇产科三维超声诊断图谱[M ].沈阳市:辽 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5. [3] 徐辉雄,张青萍,肖先桃,等.应用三维成像评价胎儿面部结构的 临床价值[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16(5):342-346.[4] 蔡爱露,竹内久弥,大岛香.三维超声在妊娠早期胎芽成像中的 应用[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16(5):338-341. [5] 吴锡金,甘柏柳,陈桂荣,等.三维冠状切面成像在子宫畸形诊断 中的应用[J ].微创医学,2009,4(2):101-103. (收稿日期:2009-08-02 修回日期:2009-09-30) 20例消化道类癌的内镜诊断及临床分析 韦宗萍1  聂海明1  刘爱群2  赖铭裕1  李晓敏 1 (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诊疗部,南宁市 530021;2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镜诊疗部,南宁市 530021) 作者简介:韦宗萍(1958~),男,大专,主管技师,研究方向:消化道微小病变的内镜诊断。 【摘要】 目的 提高消化道类癌的内镜诊断率及正确选择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至2009年4月的消化道类癌内镜诊断和临床资料。结果 消化道类癌本组以直肠最多,胃、十二指肠次之。内镜形态多呈广基隆起性病变,少数呈不规则溃疡或结节样肿块,伴淋巴结转移2例,腹腔转移1例。20例经消化内镜活检或电凝电切除后标本送检确诊。20例中单纯内镜治疗5例占25%(5/20),内镜治疗后追加外科手术4例占20%(4/20),外科手术治疗5例占25%(5/20);类癌病灶直径多小于2c m 占50%(10/20)。结论 消化道内镜检查是发现早期消化道类癌的重要手段,病理学、免疫组化是确诊方法,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早期低度恶性消化道类癌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消化道类癌;内镜;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 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6575(2009)06-0646-02 类癌是一种生长缓慢的少见的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而消化道是类癌的好发部位,约占消化道肿瘤的0.4%~1.8%[1]。本文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03年1月至2009年4月的20例消化道类癌病例的内镜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消化道类癌的内镜诊断率及正确选择治疗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0例,其中男10例(50%),女10例(50%),年龄28~78岁,平均50.5岁;病程10d 至10年以上不等。年龄分布特点:40岁以下6例(30%),40~50岁5例(25%),51~60岁3例(15%),60岁以上6例(30%),其中40~60岁8例(40%)。所有病例均为内镜检查发现病灶,并通过病理和(或)免疫组化证实。临床症状因病变部位不同,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肛门坠胀、吞咽困难、返酸、头晕等。本组病例无类癌综合征表现。 2 结 果 2.1 内镜下类癌发生部位及大小 20例类癌中除1例(5%)为胃窦部多发性类癌多发外,其余病例均为单发病变。其中直肠10例(50%),位于距肛缘5~10c m 范围内,直径小于0.5c m 者6例(30%),0.6~1.0c m 者2例(10%),1.1~2.0c m 者2例(10%);胃窦2例(10%),直径0.6~1.5c m ;贲门、胃底2例(10%),直径1.2~ 3.0c m ;胃体2例(10%),直径0.5~2.0c m ;十二指肠球降部2例(10%),直径0.5~1.2c m ;十二指肠乳头处2例(10%),直径约0.5~1.0c m 。2.2 内镜下类癌形态学表现 20例患者中,13例(65%)表现为表面光滑或充血糜烂,呈宽基或亚蒂息肉样的半球形隆起性病变。表面黏膜为淡黄色或黄白色者6例(30%),红色4例(20%),颜色与周围黏膜相同者3例(15%),质地多韧或中等。呈肿块状突起4例(20%),其中1例十二指肠球部肿物表面光滑,3例肿物表面呈结节状不平,伴有糜烂或溃疡,质地多硬、脆。黏膜溃疡者2例(10%),溃疡底部不平,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披污秽苔,局部蠕动消失,质脆,易出血。食管贲门狭窄1例(5%),质地硬。 2.3 内镜诊断 经消化道内镜检查诊断为息肉5例(40%)、胃癌3例(15%)、十二指肠乳头癌1例(5%)、肿物性质待查2 · 646·J o u r n a l o f M i n i m a l l y I n v a s i v e M e d i c i n e ,D e c ,2009,V o l .4,N o .6

消化道早癌诊治规范

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治规范(讨论版) 一、诊断规范: (一)消化内镜检查: 1、检查前准备: (1)胃镜:患者禁饮食8小时以上,检查前常规服用咽部麻醉剂及消泡剂(二甲基硅油),如果行染色内镜术前同时口服去粘液剂(链霉蛋白酶)。如无上述产品检查时如有泡沫、粘液一定要用二甲基硅油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推荐有条件单位推广无痛胃镜检查,不仅减少患者痛苦,还能提高检查质量。 (2)结肠镜:检查前一天少渣饮食,检查当天口服泻药,推荐应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或硫酸镁做肠道准备,肠道准备时间为4小时,多让患者活动。如检查时肠腔内残存粪质与泡沫,尽量用二甲基硅油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检查前如无禁忌症常规应用解痉剂如丁溴东莨菪碱。2、胃镜检查规范:进镜前检查内镜就是否正常,就是否打开工作站,核对患者信息。如有NBI 功能,用NBI进镜,观察咽部、食管,至贲门调为白光,如患者反应较大,进镜观察咽部困难,可在检查结束退镜至咽部时观察,常规留取咽部声门照片。胃镜检查时充分注气,手法轻柔,避免盲区,尤其就是胃体小弯侧近贲门、贲门粘膜嵴、胃体中部小弯、胃角前后壁等,十二指肠注意球部后壁及降段乳头。胃镜至少要采集35张左右白光照片,包括口咽部1张、食管4张、贲门胃底4张、胃体14张、胃角3张、胃窦5张、十二指肠球部2张、降段2张、取活检部位2张。具有NBI功能胃镜加咽部及食管5张。 3、结肠镜检查规范:进镜前检查内镜就是否正常,就是否打开工作站,核对患者信息。结肠镜检查推荐单人操作,进镜至盲肠后充分注气,清洁视野,缓慢退镜观察,遇到弯曲时缓慢通过,必要时对同一部位反复进镜、退镜观察,退镜观察时间不少于6分钟。如进镜过程中发现小于5毫米息肉,可先行活检后再继续进镜。结肠镜照片数量无严格限制,但应该在20张以上,对每段结肠都应留取照片,如回肠末端、阑尾开口、回盲瓣、回盲部远景、升结肠、肝曲、横结肠、脾区、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管及直肠倒镜。 4、可疑病变内镜检查规范: (1)白光内镜:如果发现可疑早癌病变,先用白光内镜把病变的远景、近景、直视、侧视、充气状态、吸气后照片留取,照片图像要求清晰,病变部位位于图像中央,内镜前端与观察部位距离适当。 (2)电子染色内镜:因电子染色本身不会对病变造成任何影响,因此白光观察后先用电子染色观察,主要就是近景观察,如病变较大时要全面观察病变,尤其要注意病变的边缘、明显隆起及凹陷处,分别留取各位置照片。结合放大内镜观察时,先非放大状态观察完毕后,再用低倍放大观察,后逐步增加放大倍数,直至最高倍放大,在逐步调整、增加放大倍数时一定要注意观察病变最严重位置,留取各放大倍数及位置照片。放大内镜观察时因可能对病变造成摩擦、损伤,因此对胃与结肠可以在染色内镜观察后再进行放大内镜观察,但食管碘染后难以放大观察,所以食管须先放大内镜观察再碘染。 (3)染色内镜:应用特殊染料使消化道黏膜结构更加清晰,加强病变部位与周围黏膜的对比。常用染色剂有靛胭脂,浓度0、5%;复方碘(卢戈氏液),浓度1、5%;冰醋酸,浓度1、5%;结晶紫,浓度0、05%。 ①复方碘在染色内镜中主要用于对食管黏膜的染色。正常食管黏膜鳞状上皮中糖原丰富,遇碘呈棕色,当黏膜发生恶变时,其中糖原的含量发生变化,使染色后食管呈现深着色、浅着色、不着色等情况。染色前冲洗掉食管表面粘液,用花洒式喷洒管沿齿状线喷洒至距门齿20CM,立即吸引抽出食管腔内残留碘剂,后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食管,胃镜进入胃内吸引抽出胃底残余碘剂,后退镜观察。

胃肠道类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类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20T14:27:42.07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4期作者:刘光艳[导读] 分析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贵州省水城县人民医院 553000 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3月至2018年2月到我院治疗的胃肠道类癌患者22例,收集所有2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类癌标本,全部标本经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观察所有胃肠道类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结果:22例患者中均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为胃肠道类癌结论:临床医生应该提高对胃肠道肿瘤的认识,在治疗诊断之前及诊断过程中对患者体内出现的可疑病灶进行病理检查,明确患者的肿瘤性质,尽早治疗,减轻患者的生理疼痛。 关键词:胃肠道类癌;临床病理 胃肠道肿瘤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榜单上,胃肠道肿瘤高居第二位,死亡率位列前三。大量相关医学报道表明,胃肠道肿瘤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我国国民的健康,胃肠道类癌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其预后与肿瘤的大小、发生部位、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组织形态类型以及转移情况有密切联系,而之后的治疗则主要依靠病理诊断。故对我国国内的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临床病理诊断,意义重大,现将本次诊断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的选取 随机选择2012年3月至2018年2月到我院治疗的胃肠道类癌患者22例,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年龄范围:36-76岁,平均年龄56岁。患者纳入标准(1)经过手术前胃镜活检及术后病理确诊为胃癌患者; (2)患者意识清楚,无其他精神性疾病,有基本理解能力以及言语表达能力; (3)无其他严重的并发性疾病;患者排除标准(1)患者有其他肿瘤; (2)患者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3)患者存在精神性疾病或患者意识不清楚,无基本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1.2病理诊断方法 采集所有22例患者的原始就诊病历,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主要仪器设备:切片机、生物组织脱水机、生物组织自动包埋机、恒温烤箱、冰箱、不锈钢高压锅、微量移液器以及奥林巴斯光学显微镜等。 肿瘤组织常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里切片,所有切片经HE染色,观察所有切片、组织学类型,观察切片浸润深度,记录胃肠道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量、浸润生长情况。 1.3术后随访 患者出院后,临床医师每月对患者开展1-2次左右的电话随访,22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失访,2例胃窦部类癌患者及3例回肠类癌症患者由于术后复发和癌细胞广泛转移于2年死亡,1例回肠类癌症患者存活11个月,其余13例患者随访3—6年至今健在。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计量资料的差别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差别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诊断结果 肉眼:肿块位于胃底2例,胃窦部1例,阑尾盲端8例,回肠8例,直肠3例;形状:结节状12例,息肉状6例,溃疡状4例;胃和肠病变范围直径范围在0.5—5.0cm之间;阑尾结节直径1.0—2.0cm,边界清楚;肿块切面实性,呈灰黄色,质中等,界限清楚,无包膜;显微镜下:癌组织位于黏膜内或黏膜下层,有6例浸润至浆膜层,3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癌细胞大都呈圆形卵圆形,细胞大小中等,形态一致,边界不清楚,胞浆内含有酸性颗粒;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一致,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像较少见;癌细胞大都呈巢片状或条形状排列,部分呈腺管状。 类癌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本组病例病程5—20个月,由于临床特征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较高。由于类癌早期主要表现为黏膜下肿块,而且病理特征十分复杂,核分裂像和异性增长规律不够普遍,给临床病理诊断加大了难度,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病理诊断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进步,人们逐渐发现与类癌生物学的相关因素如肿瘤大小、发生部位、组织形态类型、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等,这些都有助于胃肠道癌症的临床病理诊断的开展,早期诊断意味着为患者治疗争取了有效时间,从而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 结果: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疾病谱也受到了影响有所变化,现如今,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已经由过去医疗领域重点防治的各项传染性疾病转变为了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近些年来,各类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断上升,已经变成了一种最常见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其中,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目前国内对于胃癌患者所开展的治疗方法主要就是外科手术治疗,随着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我们对于癌症患者的治疗目的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生存率这个层面上了,如何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更应该成为临床治疗上应该考虑的指标因素。对胃癌患者开展临床病理诊断,对于提升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