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郫县“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3、郫县“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3、郫县“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3、郫县“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https://www.doczj.com/doc/e110529623.html,/govment_version/detail.php?tid=4623603

郫县“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需求,促进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以下统称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加速我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依据有关文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服从、服务于《郫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并以此指导“十二五”时期郫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一、“十一五”时期我县文化事业发展回顾

(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实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新组建了郫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局及其行政执法机构(郫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单独设立电视台和兴网传媒郫县子公司,实现了管办分离;成立了郫县文化体育艺术中心,实现了我县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文化事业发展成绩突出,全县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县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全面达标,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15分钟文化活动圈”初步建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实现了县、镇、村(社区)三级全覆盖。承办了“第二届非遗节—郫县安靖‘绣天下’国际刺绣艺术节”,获国家文化部、

省政府、“非遗节”组委会、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颁发的“太阳神鸟银奖”,参与创作的歌曲《蜀绣》获四川省“群星奖二等奖”,安靖镇蜀绣产业园发展良好。农村图书流转工程成为全市图书流转典范。获批民办博物馆3家,“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望丛赛歌会、古城棕编、古城竹鸟笼制作技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之乡—川西民歌之乡”。

(三)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全民健康素质逐步提高。县财政投入188万元,对县体育场进行了维修改造。截止2009年底,全县共有493个体育场地,体育场地总面积为874471.4㎡,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为1.73㎡。在全县实施“农民健身工程”52个,安装全民健身路径88条。女子排球和跆拳道作为我县的特色和优势项目多次获得省、市体育比赛第一名。全县参加体育竞赛和健身活动的人数为148万人次,体育人口达43.30%。全县中小学校认真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面达100%,达标率达96%以上。

(四)广播影视发展势头强劲,新闻出版工作成效明显。全县14个镇均完成了光纤有线通达建设,通达率100%;有线电视网络传输模拟电视节目42套,数字电视节目105套,数字广播节目13套;全县有9支农村电影放映队活跃在农村市场;全县14个镇均设置了广播电视站。全县共有印刷单位73家,其中销售收入上千万的企业有10家;全县共建成139个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

二、“十二五”时期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大力实施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深化体制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为打造“一城两带三基地”、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田园城市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

(二)基本原则

1.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协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充分认识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把文化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2.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属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3.改革创新和继承借鉴相衔接。继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广泛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

4.坚持大众文化和特色文化兼具。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消费者,研究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着力提高大众文化产品和服务

的质量。在发展大众文化的同时,有选择、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富有地方风情和历史内涵的特色文化,把发展特色文化与发展大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为文化产业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

5.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两大既相互交叉渗透又相互独立的不同形态。要根据其不同属性,采取分类指导和不同的政策措施,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6.坚持城乡文化发展相统筹。在不断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同时,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努力改善社区文化环境。

7.坚持导向和强化服务相促进。充分发挥文化主导作用,确保导向正确。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强化文化的服务功能,提高内容生产能力,在服务中做大做强做优。

8.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性质,明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等职能,努力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培育文化产业主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十二五”时期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到2015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重建轻管,重管轻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得到有效改变,文化活动站(室)的实效作用有效发挥,全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以保障,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基本满足。文化阵地进一步扩大,文化产品(服务)进一

步丰富,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文化体制机制更具活力,文化市场健康活跃,文化人才相对集聚,文化产业投资和文化资源开发不断升温,逐步形成文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同步发展的新格局。

(二)主要任务

1.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东南部新城“郫县文化中心”建设。建成新的县文化馆和县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建成县演艺中心,具备承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的条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246”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即每个村(社区)有1个文化活动室、1支以上群众文化骨干队伍,“4”即每个镇有1个综合文化站、1个影剧院、1个文化广场、1个特色文化表演团体,“6”即县级有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综合性博物馆、1个多功能剧场、1个大型文化活动广场、1个民办艺术院团。深入文化先进镇建设,建成一批基层文化示范单位,努力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示范性镇综合文化活动站和示范性文化社区,积极参与全市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

——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与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公共文化设施日益增加相适应,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数量和质量,加强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内容建设。大力推动公共图书阅览室建设,继续做好数字图书馆和推进图书馆数字化工作,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智能化服务水平。继续做好舞台文艺作品的创作,不断提

升品质。

——开展文化活动。以“人人有一项文化爱好”为目标,实施“幸福郫县·美好家园”文化乐民行动。结合我县的望丛赛歌会、望丛二帝祭祀、蜀商恳亲会、古蜀文化节等节庆活动,策划打造“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和郫县文化四季风“民俗闹春、音乐消夏、欢歌庆秋、劲舞暖冬”系列群众文化品牌和文化赛事。通过3-5年的培育,实现90%的城市居民、80%的农村群众有一项健康向上、经常参与的文化体育爱好,在全县形成“家庭人人有爱好、社区天天有活动、全县月月有节庆”的文化乐民的生动局面,实现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保障,多样化需求有效满足。

——实施农村文化工程。继续实施基层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农村图书流转工程、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等社会文化工程,通过文化下乡、文化服务,把先进的文化交到群众的手中、融入群众的脑里,促进群众解放思想、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实现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完成图书流转“一卡通”,实现全县农村地区图书“通借通还”和图书流转全覆盖。

(2)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文物保护。一是加强对石佛寺、扬雄墓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力度。每年投入15—2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馆藏文物的充实和保护,抢救修复一批石质、陶器、书画类等破损程度严重的文物。同时,征集收购民间文物,充实县博物馆馆藏文物品种和数量,力争2015年藏品总量达到4000件,提升县博物馆藏品整体实力。二是对

“十一五”期间的文物考古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并集中向社会展示。三是进一步理顺文物保护和基本建设的关系,与规划部门合作,结合城乡整体规划,统筹全县基本建设,开展地下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加大考古新发现工地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保护文物的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一是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制度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加强第一次普查资料的整理研究,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是县财政每年给予专项经费用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对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行生产性保护,对濒危项目和年老体弱的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三是充分利用“中国文化遗产日”,组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系列宣传展示活动。积极申办第三、四、五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郫县分会场,充分展示郫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扩大郫县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3)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文博旅游产业。对望丛祠进行保护性开发和提档升级,力争2012年将其创建为AAA级景区,2015年努力将其创建为AAAA级景区;以文庙、梁家大院、翰林院等文物保护性开发建设为契机,配合规划打造“天府古镇,记忆唐昌”项目;以扬雄墓文物保护遗址为核心,规划“扬雄园”文化片区项目;在郫筒镇望丛文化产业园文化用地区域打造1座国家二级博物馆,使之成为集中展示古蜀文化的载体;结合郫筒镇天府逸城和古城镇整体打造,将鹃城遗址公园建设成为市级遗址公园,力争将古城遗址建设成为国家级遗址公园。

——发展民间博物馆聚落。着力推进民办博物馆发展,全面配合成都市争创全国民办博物馆示范城市,着力在唐昌、郫筒、新民场、友爱四镇打造4个博物馆发展片区,初步建成民间博物馆10家,体现博物馆的聚集式发展,并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与团结影视拍摄基地建设相结合,建设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影视拍摄基地。借鉴浙江横店和无锡影视城的经验,建设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影视拍摄基地,展示中国西部的民族风情,开发民族风情表演旅游产业。

——发展高新技术创意产业。充分利用我县高校资源,打造以文化为内涵的高新技术产业链,使高新技术产业中以文化产品制作、加工提供技术手段为目标的部分进入产业链条。结合郫县文化发展实际,利用郫县的高校和科研资源,发展以网络游戏制作、动漫设计制作为核心的数字内容产业,囊括表演艺术、广告设计制作等。

——发展建设文化艺术品市场。利用我县各社会文化团体资源,整合民俗文化资源,依托望丛文化产业园建设发展文化艺术品市场,使之成为弘扬民俗文化、旅游特色景点。

(4)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合作

——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搭建以展示、交易、信息为重点的文化交流平台,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广泛参与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文化交流活动,增强对外文化交流。搞好经常性国内、涉外展出展演活动,定期举办郫县特色品牌文化活动,增强郫县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吸收外来文化精

华和先进管理经验,让世界优秀文化走进郫县,让郫县文化走向世界。

——塑造郫县文化形象。将城区文化建设纳入建设总体规划,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与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关系,结合郫县城区及各镇的功能定位,高起点统筹规划文化建设,规划主题街道,切实在文化设施、文化景点、文化街区、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等方面充实人文内涵,体现地方特色。大力发展水系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川菜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特色文化,积极倡导高雅文化,普及提高大众文化,着力提升郫县的文化形象。

2.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

(1)设施建设。根据功能补缺、错位发展、共建共享的原则,合理布局三级体育设施。在郫筒镇东南部新城建设“郫县体育中心”,在犀浦镇建设中心城区级体育中心;在郫筒镇天府逸城、德源新城新建片区级体育设施各一处,进一步提升石牛片区现有体育设施功能,在犀浦镇设置片区级体育设施3处;充分利用校地合作平台,建立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实现体育资源校地共享。规划建成覆盖全县的绿道。同时,加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在行政村和社区修建体育健身广场,配置相应的体育健身设施,实现镇体育健身活动中心“镇镇有”,村体育健身场所“村村有”,力争在2015年前全县各镇、村(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90%以上。

(2)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建立以镇文体中心为载体、村(社区)体育服务为基点的文体专干驻地的长效体育辅导和培训机构,做到组织、人员、活动三落实。巩固发展各单项体育协会,充分发挥各

协会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办体育,鼓励和支持开展职工体育、农民体育、老年人体育等各类活动,推广和普及群众喜爱的非竞技项目,满足群众体育健身娱乐多样化需求。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每年培训60-1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争取到2015年全县发展体育协会10个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体育人口达60%以上。

(3)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以县镇村全民健身体系为基础,带动广大城乡居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每年举办大中型县级竞赛20次以上,镇全民健身活动2次以上,村(社区)全民健身活动2—3次以上,继续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逐步增强群众健身意识,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定期编制“运动成都”郫县全民健身活动计划,做到年年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着力打造“幸福郫县.美好家园”百村拔河比赛、犀浦镇社区杯象棋比赛特色体育项目,使之成为影响全市的特色体育项目。

(4)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加强竞技体育队伍建设,通过举办中小学生排球、田径、足球、篮球等体育竞赛,组队参加全国、省、市级以上的各类体育竞赛,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

(5)发展体育产业。认真搞好经营性体育项目的开发,依法管理体育健身、康复、娱乐市场,正确引导体育消费,规范和培养体育市场,做好体育彩票管理工作。增强体育自身的发展活力,创建和引进一批体育产业和体育休闲体验项目,完善体育场馆管理机制,促进

体育产业的长远发展。

3.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事业与产业发展

(1)全面建设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理顺局、台、网的关系,构建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管有力、协调配合,有利于发展广播影视事业和提升服务质量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镇、村广播影视管理体制,建立和保障农村广播影视服务质量的长效机制和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加快推进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电影“人人看”、镇广播电视“信息资源共享”四大民生工程建设,到2015年实现行政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光纤通达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实现每个行政村和5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均建有标准化广播室和广播系统;全县建设中型电影院3个以上,各村(社区)设立固定农村电影放映点,村级互动数字电视影院建设达100%,促进广播影视事业健康发展。

(2)确保广播影视安全播出。构建县、镇、村互动,局、台、网联动的广播电视安播出监测、指挥、调度和预警平台,初步搭建广电监测系统、互联网视听节目监管平台,提升监测监管和安全防范能力。

(3)加强广播影视内容生产。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深化节(栏)目改革,实现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绿色化,大力提高节目质量和品位,扩大我县电视媒体知名度。到2015年,争取形成1-2个在成都市有较大影响力的精品栏目,2-3个精品节目,1-2个展现我县历史、人文、自然和社会

经济发展特色的优秀影视或动漫作品,人民群众对节目满意率达90%以上。

(4)广播影视数字传播体系建设。按照传输快捷、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统筹协调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数字化、网络化传播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对我县电视台制、播设施、设备数字化、高清化建设,提升广播电视播出质量;二是通过强化对建筑工程有线电视系统设计、审查及工程验收检查,促使新建工程100%实现有线网络双向传播,已建有线网络完成双向改造100%,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的建设奠定基础,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三是促进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在我县落户;四是完成电影数字化升级改造进程。

(5)应急广播电视能力建设。构建县、镇、村三级联防广播电视应急指挥、应急抢险、应急处置的调度体系,有效运用县台、镇站、村(社区)室及公共媒体车载电视、大屏幕楼宇电视管理,确保在应急情况下能够接受政府统一管理,及时发布政府权威信息,积极发挥广播电视宣传喉舌、应急指挥功能作用。

(6)全面建设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实施农家书屋管理工程,推行全县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开展创建示范农家书屋活动。二是实施出版物服务网点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县城书店、乡镇销售网点等出版物二级服务网点建设,实现郫县全覆盖。三是实施全民阅读活动指导工程,按照“政府倡导、市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原则,坚持引导培育,持之以恒的工作方针,在全县范围持续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升活动内涵,实现城乡居民阅读活动的广覆盖。四是实施版权公共

服务工程,坚持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工作方针,做好全县版权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建立版权投诉、调解中心,实现版权资源的优化配置。

(7)促进新闻出版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印务业,坚持集群、龙头带动的方针,以现代工业港为重点园区,形成印务产业规模优势,实现产业集聚化、规模化的现代印务产业。

4.加强管理,建设健康繁荣的文化市场

(1)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贯彻落实文化市场管理政策和法规,实施“文化市场监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文化市场技术监管平台建设,加强对市场执法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和水平,加大对市场从业人员法规宣传的力度,建立健全科技与人相结合、常态与专项相结合,连锁网吧建设管理工作长效体制和联动工作机制为一体的监管模式,提高文化市场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大“扫黄打非”和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坚决取缔、打击无证经营和违法经营活动,大力打击各类盗版音像制品和非法出版物,努力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2)大力建设现代文化市场。培育文化主体,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市场新格局。优化市场结构,鼓励发展动漫、创意、文化中介服务等新兴文化业态,培育农业文化市场,鼓励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蜀绣、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建立县音像行业协会、网吧协会、娱乐行业协会等,促进行业自律,实现自主发展。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重视文化消费

的发展走势,拓展文化需求空间,提升群众文化需求品质和生活质量。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各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文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提出明确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把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服务经费保障、服务实效业绩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逐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2.落实国家《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对县内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中缺失的文化项目,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实行优先规划、优先供地。

(二)经费保障

1.根据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文件规定,县镇两级财政要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确保公益文化建设和运作资金的高效投入。

2.落实中央、省、市、县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对国营、民营等不同所有制的文化体育机构在规划许可、土地征用、活动审批、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税收等方面一视同仁,鼓励、支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法律和政策许可的文化体育领域。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形式支持公益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强化文化专项资金管理,确保各种文化收入

用于文化建设。

3.按省文化厅和省财政厅的要求,将共享工程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送文化下乡的实际需要增加文化馆活动经费和图书馆图书流转运行经费。以县委、县政府规定的文化站室运行经费为基础,各镇、村进行相应匹配,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金。随着我县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镇综合文化站日常运行经费,达到不低于8元/人/年的标准。

(三)人员保障

1.强化专业人才的培训。“十二五”期间,通过公开招聘、引进人才、强化培训的方式,改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到2015年,县文化馆、图书馆专业人员的比例达到75%以上,县文化馆中高级专业人才比例达到40%以上。

2.加强文体队伍和特色队伍的建设。依托省、市相关部门的专业力量,借助县域内高校资源,充分发挥各条战线文体骨干、文体能人、文体名人的带动作用,以培育、遴选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3.培养农村文化人才。每年各镇、村(社区)文化站(室)文化管理员、文艺骨干队伍培训一次以上;每年培训60-1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到2015年全县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1500人以上,每个群众组织和每次群众体育活动都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组织和指导。

(四)法制保障

1.提高文化执法能力和水平。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化行政审

批制度改革,创新行政许可实施机制,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强行政监督和问责。完善文化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健全执法程序,逐步实现文化执法法制化、科学化、规划化。着力开展“扫黄打非”和知识产权执法。

2.完善制度建立法治环境。建立法律保障机制,增强群众法制意识,加大社会参与和监督力度,提高文化工作者用法能力,切实改善文化法制环境。

附:重点项目五年行动计划

重点项目五年行动计划

(2011——2015)

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项目规划方案

抓机遇谋发展、积极发掘和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品牌 生态农业观光项目规划方案 社会在不断进步,工业产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伴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大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也得到了“解放”,洗脚上田,进入到城市务工,安居落业。经过几年的打拼,生活慢慢好起来后的他们,开始去追求休闲度假和享受自然生态旅游。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加剧,工厂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工作、生活压力加大,使他们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束缚和压抑;必须去找一个远离城市喧哗、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地方来宣泄,让内心得到解放。他们想到了去条件比城市稍差的乡村度假游玩,这里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树林青葱,旷野开阔;置身其中,真的有一种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感觉…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到乡村去度假,也就渐渐地催生了一个新兴的旅游产业“农业生态旅游”。利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围绕“绿色生态、环保健康”这一主题;把自然生态、绿色环保、农业观光、科普教育展示和休闲度假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广大游客在游玩中更加亲近大自然;置身于大自然当中,品味大自然,尽情地享受来自大自然的恩赐。当见到阔别已久的绿色和满山遍野的花果,看到在农业现代化高科技条件下,不用泥土而只用水和营养液就能生产出;符合国家无公害食品要求的新鲜环保的蔬菜和各种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珍稀瓜果时,当你品尝到新鲜采摘的鲜果蔬菜时,那种感觉仿佛又回到了以前… 在旅游业遍地开花的今天,也有一部分眼光独到的旅游投资策划者,将目光放到“观光农业、生态旅游”这个项目上;与传统旅游产业相结合,取长补短,而且都收到了很可观的效益。正因为如此,该项目在业界也渐渐得到肯定和推崇。在机遇面前,我们要好好的把握;在做好传统旅游业务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对市场的考察来;优先考虑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这一项目,去挖掘出其所隐藏的市场潜力,打造和树立独有的特色生态旅游品牌! 现结合景区实际,对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作如下方案规划,恳请各位领导多多指教: 一、景区(内)农业观光作物栽培展示规划:(分区分点规划) (一)景区游客休息亭区域规划:分三段进行规划(建议把休息亭的顶部部分遮盖物揭去,保留骨架部分留作日后备用) 第一段(大门口篮球场至漂流终点站): 分段种植老鼠瓜、砍瓜、玩具南瓜(金童、玉女、白蛋、双色梨、佛手、西瓜皮、丑小鸭等品种) 第二段(漂流终点站至“黄金河道”景观石位置): 利用一段与二段连接处的一段“拱形”竹架,种植蛇瓜(瓜可长达2.2-3米),其它位置可种黑宝石南瓜、长柄瓜、大小葫芦; 第三段(“黄金河道”景观石至探险上山小桥位置): 种植西番莲(鸡蛋果),并配置“A”字形水培装置或立柱式复合基质栽培柱种植绿叶蔬菜。注:该栽培柱可以安放在棚架边与棚架的支柱一起支撑棚架,既起到装饰棚的作用,也突出其作支柱的特殊性,该栽培柱在本地区同类景点中还未有人采用,属于首创。 (二)、上山顶汽车公路:

无锡市“十二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25页)

无锡市“十二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25页)

无锡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目录 前言 (1) 一、“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发展回顾 (2)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2) 1、全市旅游业总体运行情况良好 (2) 2、旅游接待能力与服务水平日益提升 (2) 3、文化旅游建设初具规模 (3) 4、旅游休闲度假名城打造初见成效 (3) 5、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 (3) (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 1、旅游品牌形象影响力和招徕力仍显不够 (3) 2、上规模、多功能、大容量的旅游区较少 (3) 3、旅游类型较单一,区域同质化现象较严重 (3) 4、旅游管理体制不顺,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4) 二、“十二五”无锡旅游业发展环境 (4) (一)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趋势与特点 (4) 1、旅游业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旺盛 (4) 2、中国旅游业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4) 3、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旅游区 (4) (二)旅游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5) 1、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5) 2、长三角区域规划中对无锡旅游业发展定位 (5) 3、“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5) (三)规划依据 (6) 三、“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发展定位 (6) (三)发展目标 (7) (四)发展战略 (8) 1、“旅游即城市”战略 (8) 2、创新驱动战略 (8)

3、资源整合战略 (8) 4、旅游国际化战略 (8) 5、区域合作战略 (8) (五)“十三五”展望 (8) 四、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9) (一)着力打造一个“旅游城” (10) (二)重点开发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两大精品系列 (10) 1、文化旅游精品系列 (10) 2、休闲度假旅游精品系列 (11) (三)全面提升大灵山、鼋头渚、惠山三大品牌景区 (11) 1、大灵山景区 (11) 2、鼋头渚景区 (11) 3、惠山景区 (12) (四)建设完善四大旅游休闲度假区 (12) 1、蠡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配套设施建设 (12) 2、太湖(环梅梁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区 (12) 3、宜兴湖滏综合旅游休闲度假区 (13) 4、江阴华西村--滨江黄山旅游休闲度假区 (13) (五)优化发展五大旅游类型 (14) 1、整合观光旅游产品 (14) 2、丰富文化旅游产品 (14) 3、完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14) 4、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产品 (14) 5、提升商务会展旅游产品 (14) (六)旅游业支持保障系统建设 (15)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产业配套 (15) 2、旅游市场开拓 (16) 3、旅游营销策略 (17) 4、旅游生态环境建设 (17) 5、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18) 6、环境影响评价 (18)

新能源汽车“十二五”专项规划

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部 二零一二年三月四日

不晚,发展不慢,但由于传统汽车及相关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投入不足,差距仍在,中高端技术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加大攻坚力度,推动我国汽车工业向创新驱动转型,抢占技术制高点,培育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产业变革,确保我国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 (二)国家重大需求 1.产业升级的需求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面临着节能减排的严峻挑战。我国继2006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之后,在2009年又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汽车生产和消费国。2010年、2011年产销汽车均超过1800万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道路交通消耗的燃料量也将持续上升,导致石油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为了使我国2020年乘用车燃油经济性达到国际同期水平,平均油耗应降至5升/百公里以内,采用混合动力为代表的重大汽车节能技术势在必行。同时,以混合动力技术为龙头,可以带动传统汽车节能减排技术的综合集成与全面进步。 2.技术转型的需求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看,发展电动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转型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遇。从车用能源角度看,电可以作为我国车用主体替代能源之一。预计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汽车中乘用车保有量将会达到1.5亿辆和2.5亿辆的规模,这些车辆全部使用电力驱动情况下所使用总电量分别为电网总发电量的6%和7%。电动汽车大规模应用后,可在电网负荷低谷时段常规充电,对电网起到“填谷”作用,提高发电设备的综合利用率,起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我国发展电动汽车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市场优势。我国具有电动汽车相关材料资源优势,在锂离子动力电池、永磁电机等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材料方面具有资源优势。我国具有巨大的、多元化的汽车市场优势,而且在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后发优势。我国城镇化、城市化过程中,电动汽车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科技跨越的需求我国在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高端技术方面总体上尚未形成竞争优势。在电池成组技术、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车用电机电力电子集成技术、强混合动力机电耦合技术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同时,我国在整车动力系统发展方面面临着国际新一轮低碳科技竞争压力。针对能源及环境的压力,各国纷纷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汽车CO2排放法规目标,促进了低碳技术的发展与竞争。从排放标准来看,汽车厂商仅仅依靠传统车的技术进步无法满足排放限值,必须依靠技术革新。从技术的潜力分析结果来看,将CO2排放降低40%以上的技术途径主要集中在深度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和氢能燃料电池技术。 二、发展战略与目标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全国化工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之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二O—O年十月

目录 一、行业概况 (1) 二、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 三、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分析 (14) 四、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及重点任务 (16) (一)指导导方针 (16) (二)总体目标 (17) (三)重点任务 (18) 五、技术重点方向 (22) 六、政策措施 (39)

前言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行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和化工 大国。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 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率先实现 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至45%。这些都对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是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 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并组织实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 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行业稳定较快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纲要》在总结“十一五”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分 析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科技需求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总体要求,充分吸纳《我

十二五专项规划(超硬材料及制品)

“十二五”专项规划(超硬材料及其制品) 一、概述 超硬材料及制品主要是指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CBN)以及以这两种材料为主要成分的复合材料,金刚石是目前最主要的超硬材料,由于天然金刚石价值昂贵,因此工业生产中普遍使用人造金刚石。 金刚石因其具有最高强度、最高硬度、高耐磨性而广泛的应用于石材开采工具、机床加工工具、建筑装修工具、高速公路施工工具、煤田、油田挖掘工具、精密仪器仪表等各个领域。金刚石及其工具是迄今为止人类发明的最坚硬的材料及工具,层出不穷的各种硬质新型材料只能用它们才可加工,它们对高新技术材料及各类制成品的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数百倍的杠杆撬动作用。金刚石及工具已成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消耗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将金刚石及工具作为一种战略性储备物资。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我国已成为世界人最大的石材、陶瓷生产、消费与出口大国,这些有利条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超硬材料一个最重要分支人造金刚石及工具的迅速发展,中国在世界超硬材料工具市场中已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国人造金刚石及工具的质量与性能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高品级率低,品牌少,还不能大量进入国外市场,每年还需进口一些优质的人造金刚石及工具,而出口的只是中低档产品。因而进一步提高与发展我国人造金刚石及其工具制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市场情况 (一)人造金刚石 1、国内外市场状况 据统计,2008年我国的人造金刚石单晶总产量约51亿克拉,约占世界总量的80%以上,与2007年比约增长20%。在品级方面,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在粒度方面,除 5-10%的为超细颗粒和人造金刚石单晶外,其余为粗颗粒和中粗颗粒的人造金刚石单晶。目前国内人造金刚石年需求量在50 亿克拉左右,基本都以中低档需求为主,高品级人造金刚石较少,约占总量的20%。 随着人造金刚石新的应用领域的不断开发,市场需求量将更加旺盛,专家预测国内人造金刚石单晶市场需求一直是持续以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快速增长。而国外人

生态旅游休闲生态园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生态旅游休闲生态园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摘要:发展观光农业是“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的一种自然选择。许多观光农业生态园因为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造成旅游形象定位模糊,观光性、生态示范作用以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性不强。文章提出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时应遵循因地制宜、培植精品、效益兼顾的原则,结合实例探讨了具体规划方案,将生态园建成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绿色食品生产园”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最终实现生态园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生态园、项目规划、休闲旅游 在“绿色”和“生态”概念日渐普及、农业和旅游业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走观光农业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的一种自然选择。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休闲、娱乐和求知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1]。进入21世纪,观光农业将是重要的娱乐产业,农业观光园作为观光农业的主体必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园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2]。但是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许多项目由于盲目开发或规划不当而惨淡经营。本文就如何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

生态园进行规划和设计方面的探讨,以期对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设计和建设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1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及发展存在问题 1.1 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 观光农业生态园建园主要目标是进行生态示范,进一步拓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功能。但一些生态园的设计并没有结合其建园主要目标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充分发掘现代生态园丰富的资源内涵,因而造成园内功能分区不明确、旅游路线设计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不能多角度利用资源。另外,以旅游度假为主题的观光农业生态园受本身规划设计影响,客源渠道比较单一,很难吸引到较远城市的外地游客。再者,园区提倡采用自然生态平衡的管理模式,但园内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生态知识贫乏,致使服务质量较差,管理比较混乱。 1.2 旅游形象定位模糊,观光性不强 生态园开发既以观光农业为核心,就需要整体定位和科学思考,需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农业和旅游开发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现在一些观光农业生态园中只是凭籍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某某生态农业观光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1.1.2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所有制形式 项日建设单位:某某省某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翠屏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翠屏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宜宾市翠屏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宜宾市翠屏区旅游局 二〇一〇年十月

目录 目录 (1) 一、“十一五”翠屏区旅游业取得的成绩 (2) (一)旅游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2) (二)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2) (三)旅游市场开发取得成效 (3) (四)乡村旅游发展跨上台阶 (4) (五)旅游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4) 二、“十二五”翠屏区旅游业面临的形势 (5) (一)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5) (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6) 三、“十二五”翠屏区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战略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奋斗目标 (7) (三)发展战略 (7) (四)空间布局 (8) 四、“十二五”翠屏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8) (一)加快中心城区旅游开发,打造旅游目的地 (8) (二)加大乡村旅游开发,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9) (三)深化古镇旅游开发,丰富旅游活动内容 (10) (四)重视旅游项目建设,提高策划包装水平 (10) (五)加强市场宣传营销,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11) (六)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提升旅游软实力 (12) 五、“十二五”翠屏区旅游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2) (一)强化旅游政策支持 (12) (二)加大旅游资金投入 (12) (三)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13) (四)加强人才教育培训 (13)

宜宾市翠屏区是宜宾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美誉,具有2190年建城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十二五”是翠屏区加快建设“领跑川南、跨越追赶的科学发展先行区”的关键时期,也是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区的关键阶段。制订并实施《宜宾市翠屏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区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翠屏区旅游业取得的成绩 (一)旅游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2006年第四届四川旅发大会以来,翠屏区旅游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区2006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5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04亿元;2007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24.6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71亿元;2008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58.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80亿元;2009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491.2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16亿元,相当于全区GDP的9.2%。全区旅游总收入年均递增率达到20%。今年前三季度,已接待境内外游客563.8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55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31.10亿元的82%。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豫政办[2013]32号 【发布部门】河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3.05.03 【实施日期】2013.05.0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 方案的通知 (豫政办〔2013〕32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落实。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对分工负责的工作进一步分解细化,制定具体措施,明确进度安排。涉及多个单位的工作,牵头单位要负总责,加强协调,其他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及时跟踪了解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并会同有关部门对相关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工作落实中的重要情况要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3年5月3日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方案 一、基本公共教育 (一)重点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多种方式并举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省教育厅牵头。只明确牵头部门的,其他有关部门配合,不一一列出,下同) (二)基本标准。执行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实施国家校舍建设、设备配置、师资配备、教学管理规范等标准。(省教育厅负责)(三)保障工程。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普通高中改造工程。(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负责,列第一位的为牵头部门,下同) 二、劳动就业服务 (四)重点任务。全面提升城乡就业全过程公共服务能力,以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努力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供更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五)基本标准。实施国家劳动就业公共服务机构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规范等标准。加强劳动标准体系建设。执行国家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等标准,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通辽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草案) 通辽市旅游局 《通辽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组 二〇一〇年六月

第一章通辽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思路,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旅游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思路,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制定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编制了通辽市、部分旗县市区旅游发展规划及部分景区景点规划;强化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及景区景点建设,推出9条旅游精品线路,全市旅游格局基本形成;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努力打造通辽旅游品牌,树立通辽旅游整体形象;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了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依法治旅,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接待国内外游客从2006年的142.4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270万人次,旅游收入从2006年的16.2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0亿元。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十分注重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在历次产业结构调整中,都始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成立了以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市直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划分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旅游业工作的领导,强化了领导小组的地位和作用,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工作重点。200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努力打造具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草原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精品项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通辽市旅游管理条例》。两个重要文件的出台对于我市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同年,通辽市旅游协会正式成立,同时成立旅游饭店分会、旅游景区分会。2007年,市委、市政府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和谐通辽建设的高度提出了“把旅游业作为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的龙头产业”的指 导思想,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远景规划中都把旅游业定位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而确立了旅游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标志着全市旅游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为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一系列挑战,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的各项任务。 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二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 三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迈出坚实步伐,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是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 五是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工资分配关系进一步理顺,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 上传者知盟网https://www.doczj.com/doc/e110529623.html,

六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十一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实现较快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今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二是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加速推进和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我省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更加明晰、地位更加重要,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也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是我省坚持走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应对危机和复杂局面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十二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持续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的难度加大;我省人均发展水平和人均公共服务水平低的状况没有改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改善民生任务艰巨。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自身看,也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标准版)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 (标准版) Frequent work plans can improve personal work ability, management level, find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more quickly.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标准版)导语:工作计划是我们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保障,制订工作计划不光是为了很好地完成工作,其实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更快地提高个人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龙湾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项目负责人: .9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区地理位置及范围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依据 四、规划期限 第二章风景旅游资源及评价 一、区域概况 二、风景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三、风景旅游资源特点 四、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五 、总体评价 第三章区域形象设计与旅游项目策划 一、景区性质 二、主题形象设计 三、旅游项目总体构思 四、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 第四章功能分区与分区规划要点 一、功能分区 二、规划结构 三、分区规划要点 第五章旅游区容量与服务设施规划 一、旅游区容量计算 二、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六章旅游资源与生态保护规划 一、环境影响评估 二、保护措施 第七章配套规划 一、旅游交通规划 二、建筑风貌规划 三、给排水、供电与电讯规划第八章旅游市场开发策略规划 一、市场机会分析 二、客源市场定位 三、市场开发策略 第九章规划实施建议 一、分期建设计划 二、旅游人才及教育计划 三、开发体制与政策建议 附件一:规划图纸

十三五国家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十三五国家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索引号:000014349/2016-00252主题分类:商贸、海关、旅游\旅游 发文机关:国务院成文日期:2016年12月07日 发文字号:国发〔2016〕70号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6日 国务院关于印发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6〕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6年12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把握机遇迎接大众旅游新时代 第一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成就 专栏1“十二五”旅游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第二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机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旅游业成为优势产业。旅游业具有内生的创新引领性、协调带动性、开放互动性、环境友好性、共建共享性,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将进一步激 发旅游业发展动力和活力,促进旅游业成为新常态下的优势产业。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和更为有利的产业政策,促进增加有效 供给,促进中高端产品开发,优化旅游供给结构,推动旅游业由低 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 旅游业被确立为幸福产业有利于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旅游业作为惠民生的重要领域,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将推动各级政府更 加重视旅游业发展,促进更多的城乡居民参与旅游,带动企业投资 旅游,旅游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良好外部环境有利于我国旅游业发展。全球旅游业将持续稳定发展,增速将继续高于世界经济增速。亚太地区旅游业保持强劲增长,全球旅游重心将加速东移,我国旅游业发展处于较为有利的国际环 境之中。 “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也面临不少挑战。主要是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与综合 产业和综合执法的要求不相适应,政策环境有待优化;旅游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明显滞后,补短板任务艰巨;游客的文明素质和从业人员 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市场秩序有待规范等。这些问题要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加以解决。 第三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趋势 “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需求品质化。人民群众休闲度假需求快速增长,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个性化、特色化旅游产品和 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需求的品质化和中高端化趋势日益明显。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vdΓ?ǔeê q

? ? q 8 ] ? @ q q) S??; Ф Ф9? ?e @ pJ?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豫政办〔2011〕8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 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谋划我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效200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牢牢抓住农业农村工作不放松,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启动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深入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实现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2010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543.7亿公斤,连续5年稳定在500亿公斤以上,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畜牧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638.38万吨,禽蛋产量达到388.6万吨,奶产量达到290.9万吨,均居全国前列。特色经济作物产量实现快速增长,油料、蔬菜、水果、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540.72万吨、6624.26万吨、767.33万吨、99.4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20.3%、18.7%、38.1%和9 2.3%。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0195.88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28.5%。

汉中市十二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汉中市十二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汉中市十二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蔡云辉 (陕西理工学文化(旅游)系陕西汉中 723000) 一、总体评价:整个规划共10章,内容体系全面,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现状分析客观,目标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特别是“总体思路”该要,抓住了汉中在“十二五”期间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原则同意。 二、《规划》值得充分肯定的几个方面: 1.总体思路明确:《规划》提出:以建设休闲与观光并重的综合旅游目的地为发展目标;快速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目标,形成“一心一环,三线五区”的旅游提升格局。 这一基本思路与汉中市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旅游活市战略”,以及《汉中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名市、生态大市”,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等具体目标一致。体现了《规划》自身的可行性与发展的前 著者简介:蔡云辉,男(1966.8—),祖籍绍兴人,陕西理工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历史文化(旅游)系副主任、教授、区域经济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瞻性。 2.《规划》将“提升”列为重点和主线,抓住了汉中在“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汉中旅游目前的关键问题是有资源、有产品,但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有产品,但精品、特色产品、拳头产品还非常有限;有市场,但仍局限于区域市场为主,市场品牌效应等还未形成;硬件还不足,软件还有待规范。特别是《规划》文本中提出的“三大突破”,“四大转变”等等,都需要通过“提升”来完成。 3.布局与产品规划科学合理。《规划》第三章“布局与产品规划”中提出的“一心”、“一环”、“三线”、“五区”,将我市核心旅游资源区、现有的旅游业格局、基础设施条件,尤其是交通新格局、三条旅游发展轴线、五个标志性精品旅游区、四大板块等进行了科学的有机整合。体现了规划的现实必要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4.“旅游公共设施建设”中的“旅游支持系统”,提出了“三中心”和“两系统”理念,即:信息中心、咨询中心、集散中心;电子商务系统、自驾与营地系统,是在继承传统的“集散中心和商务系统”基础上,结合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的创

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草11)

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录 前言 (1) 一、“十一五”回顾 (1)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 (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 (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 (四)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3) (五)产业聚集效应更加凸显 (3)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4)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4) (二)集成电路技术演进路线越来越清晰 (5) (三)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竞争格局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5) (四)商业模式创新给产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带来机遇 (6) (五)新政策实施为产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6)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6)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7) (二)发展目标 (8) 1、主要经济指标 (8) 2、结构调整目标 (8) 3、技术创新目标 (9) 四、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9) (一)主要任务 (9)

1、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攻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 (9) 2、做强做优做大骨干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0) 3、完善产业生态环境,构建芯片与整机大产业链 (10) 4、完善和加强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11) (二)发展重点 (11) 1、着力发展芯片设计业,开发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 (11) 2、壮大芯片制造业规模,增强先进和特色工艺能力 (13) 3、提升封测业层次和能力,发展先进封测技术和产品 (14) 4、完善产业链,突破关键专用设备、仪器和材料 (14) 五、政策措施 (14) (一)落实政策法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14) (二)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扩大投融资渠道 (15) (三)推进资源整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大企业 (15) (四)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16) (五)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引进海外人才 (16) (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17)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门户网站 2012年09月06日 国科发高【2012】8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推动新型显示技术和产业发展,我部组织编制了《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科技部 2012年8月21日1 附件: 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显示产业是年产值超过千亿美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信息时代

的先导性支柱产业,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强。为实现新型显示产业的加速创新发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全球新型显示技术发展迅速。 显示技术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存、产业发展迅速的黄金阶段。目 前主要的显示技术有阴极射线管显示、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有机发光显示、激光显示、三维立体(3D)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硅基液晶投影显示、数字光处理显示等。其中,阴极射线管显示已基本退出显示技术历史舞台,液晶显示技术和等离子体显示已经成为显示主流技术,激光显示、3D 显示、有机发光 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将是未来主流显示技术。我国激光显示是最有可能领先国际水平的显示技术,3D 显示是最有生命力且终将 成为显示技术共性平台的下一代显示技术,有机发光显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显示技术,电子纸显示和场发射显示是值得关注的下一代显示技术。 2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新型显示产业快速发展,总产值超过 1000 亿美元,其中90%以上为液晶显示产业创造。在全球液晶显示产

河南省林业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林业局《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林业发展主要成绩和存在问题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林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以实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为载体,以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统筹抓好林业产业和资源保护,扎实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各项林业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河南省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各项任务顺利完成,达到各项指标的要求,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河南林业“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一)主要成就

1.造林绿化成效明显,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据调查推算2010年全省林地面积50 2.02万公顷(7530.3万亩),森林面积370.57万公顷(5558.6万亩), 森林覆盖率22.19%,森林蓄积量1.29亿立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加45.61万公顷(684.15万亩)、7 3.81万公顷(1107.21万亩)、 4.42个百分点、2700万立方米。“十一五”以来,继续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防护林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启动了山区生态体系、生态廊道网络建设、环城防护林和村镇绿化等一批省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积极创建林业生态县。全省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51.68万公顷(227 5.2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40.27万公顷(2103.96万亩),飞播造林1.73万公顷(26万亩),封山育林9.68万公顷(145.26万亩)。全省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2.4亿人次,完成义务植树10.02亿株。特别是实施《河南省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以来,2008-2010年三年的造林面积达到115.49万公顷(1732.31万亩),为前三年造林面积的1.82倍。全省已有74个县(市、区)达到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 2.区域生态明显改善,保障粮食持续增产。平原地区网、带、点、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农田林网、农林间作面积566.7万公顷(8500.5万亩),控制率达90%以上;94个平原半平原县(市、区)全部达到平原绿化高级标准,有效抑制了干热风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呈现了林茂粮丰的新景象,为河南省连续七年粮食增产提供了生态屏障,为维护国家和我省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全省16万公里的路、渠、沟、河等通道得到绿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