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造口术的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指南解读

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造口术的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指南解读

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造口术的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指南解读
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造口术的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指南解读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造口术的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指南解

作者:刘恒岩, 于健春, 康维明, LIU Heng-yan, YU Jian-chun, KANG Wei-ming

作者单位:刘恒岩,LIU Heng-yan(北京和平里医院外科,100013), 于健春,康维明,YU Jian-chun,KANG Wei-ming(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100730)

刊名: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年,卷(期):2011,19(1)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eb10181027.html,/Periodical_zglcyyzz201101010.aspx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草案)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 版)(草案) 第一部分总论 第二部分成人营养需要量 第三部分营养风险筛查(NRS) 第四部分肠外营养素 第五部分输注路径 第六部分疾病营养支持 一.术后糖电解质输液 二.围手术期肠外营养 三.围手术期肠内营养 四.危重病 五.成人烧伤 六.胰腺炎 七.短肠综合征与胃肠道瘘 八.炎性肠病 九.肝脏疾病与肝移植 十.心血管疾病 十一.神经性疾病 十二.糖尿病 Ⅱ.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 版)(草案) 第一部分总论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于2004年12月在京成立。作为一个多学科学术组织,CSPEN的愿景(vision)是倡导循证营养实践,促进我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合理应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具有良好效价比的营养治疗。编写、制定与推广临床指南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指南定义为: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大中规模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合作下达成的共识。 本指南的宗旨是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营养师和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定和/或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治疗方案提供帮助,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005年,CSPEN组织我国临床营养、儿科、外科、内科等多学科专家成立了第一届《肠外肠内营养指南》编写委员会,于当年制定和公布了第一版《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先后在《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登载。这是我国首个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的肠外肠内营养指南,出版后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 2006年版指南制订过程 在2005年版的基础上,2006年1月,CSPEN开始组织《肠外和肠内营养临床指南》修订工作。在广泛听取和收集国内同行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2006年4月,召开了2006版指南第一次“共识工作会议”,讨论重

《肠外与肠内营养》投稿须知

《肠外与肠内营养》投稿须知 《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营养支持学组专业杂志。由南京军区联勒部卫生部主管,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主办,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担任主编。创刊于1994年10月1号,双月刊,A4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810X、国内统一刊号CN 32-1427/R,邮发代号28-247,于单月10号出版,单价10.00,全年价60.00。 《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为全国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北大1992、1996、2000、2004、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2008版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录期刊),先后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资料目录(医学)》、《中文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1995年6月在江苏省科技期刊十年发展成就展中被评为优秀期刊;1999年9月在第三次全军医学期刊质量评比活动中获“编辑质量优秀奖”;2000年12月在国家首届《CAJ-CD规范》执行评比活动中荣获“《CAJ-CD 规范》执行优秀奖”。2004年在第四次全军医学期刊质量评比活动中获“优秀学术质量奖”。通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提供的期刊检索证明,该杂志的全国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为0.473。 《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以交流推广肠外与肠内营养方面的科研成果、总结临床经验,促进我国营养支持专业的发展为宗旨。认真贯彻和体现国家有关科技和出版方面的政策、法规,努力为医疗、科研、教学服务,重点报道临床实践和医学科学研究成果。设有专家谈、论著(包括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和护理论文)、综述、新概念、新技术、讲座、学术会议信息交流等栏目。内容求新求实,学术、编辑、印刷质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是外科医护人员、营养支持研究人员、医学院校师生的必读材料。 目前,国际和国内肠外与肠内营养发展很快,《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办刊至今,刊登了大量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学术论文,有些研究性论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国大中型医院临床医师正确使用肠外与肠内营养的重要参考资料,促进和推动了中国临床营养支持的普及与提高。 投稿须知: 1.来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逻辑性。文字准确、通顺、精炼、重点突出。论著不要超过3000字、病例报告在2000字以内,图表尽量简化(一般是1图2表)。2 2.2 作者和单位作者在前,统一排序。单位在后,外加圆括号,包括科室、市、县名称及邮政编码。如:潘伯荣1,冯亚民2,严正3(1.第四军医大学621楼12室消化内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3;2.河南省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462000; 3.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内科225300) 2.3 关键词3~8个,参照MeSH及中医药主题词表,词间空2格。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手册范本

肠外肠临床营养指南手册 医学院附属医院营养科二O一一年六月

20世纪60年代末,肠外营养(PN)与肠营养(EN)相继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使许多病人得到康复,同时临床营养的输液技术和疾病代有了广泛、深入的研究。40年来,在营养制剂、输液方法和代理论上,都有着迅速的发展、进步,甚至有些概念也在改变。如在开始阶段提出要给予高热量,应用了Hyperalimenlation一词,经临床实践证明,给予超高热量并不能被机体所接受。在机体应激状况下,即使是根据测定或计算的热量都难以给予,并且还有加重机体代紊乱的可能,从而提出了低热量(hypocaloric)的概念。其后又发现,长期低热量营养有损于机体的恢复,在应用上要有一定的时限性。社会的发展是在实践中反复改善而进步的。医学亦然,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临床营养支持是一门新兴技术,人们对它的认识更是频繁的在更改,逐步深入,不断发展。 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肠外肠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制订并发布,是临床营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包括临床营养医生制订规化的序贯肠肠外营养治疗方案,对提高临床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功效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如有不明之处,请与营养科联系。 二O一一年六月

常用名词定义 (5) 第一章成人营养素需要量 (6) 一、背景 (6) 二、证据 (6) 三、推荐意见 (7) 第二章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 (9) 一、背景 (9) 二、证据 (9) 三、推荐意见 (10) 第三章肠外营养素 (11) 第一节氨基酸 (11) 一、背景 (11) 二、证据 (11) 三、推荐意见 (11) 第二节脂肪乳 (11) 一、背景 (11) 二、证据 (12) 三、推荐意见 (13) 第四章营养支持输注系统 (13) 第一节肠营养管饲途径 (13) 一、背景 (13) 二、证据 (14) 三、推荐意见 (14) 第二节肠营养输注泵 (Enteral Feeding Pump) (14) 一、背景 (14) 二、证据 (15) 三、推荐意见 (15) 第三节肠外营养输注途径 (15) 一、背景 (15) 二、证据 (16) 三、推荐意见 (17) 第五章疾病营养支持 (19) 第一节术后糖电解质输液 (19) 一、背景 (19) 二、证据 (19) 三、推荐意见 (20) 第二节围手术期肠外营养 (21) 一、背景 (21) 二、证据 (21) 三、推荐意见 (22) 第三节围手术期肠营养 (22) 一、背景 (22) 二、证据 (22) 三、推荐意见 (23)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护理常规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一、常规护理评估 1. 病程与诊治经过、发病诱因。 2. 既往病史、过敏史及家族史等。 3. 生活习惯:平时饮食、睡眠、排泄、日常活动与自理程度、嗜好,近期有无改变。 4. 健康意识、心理状况及家庭支持情况。 二、专科评估 1.评估患者心理状况,了解患者情绪。 2.评估患者的精神意识状态。 3.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4.查阅专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血常规、凝血机制、肝功能、CT等。 5.评估患者手术前的皮肤粘膜情况,手术后的造瘘口周围皮肤的情况 6.评估患者造瘘管的情况及患者胃残留量。 7.评估患者对造瘘管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常见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感染、造瘘口漏、胃胀痛、咽喉部疼痛或异物感 2.活动无耐力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4. 知识缺乏:缺乏疾病相关知识 5. 焦虑

6.有反流误吸的危险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患者病后无法正常进食,营养不良,身体虚弱,对生活缺乏信心,情绪悲观,当知道PEG能解决饮食问题,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但缺乏相应的知识,会出现恐惧心理,医务人员要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讲解PEG的术前术后知识,使患者及家属有一定了解,消除不良情绪。 (2)病人准备:术前12 h嘱咐病人进食清淡流质饮食,禁食、禁饮8 h。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CT。术前30 min肌肉注射安定10 mg、阿托品0.5 mg,建立静脉通道。 2.术后护理: (1)常规护理:协助患者取半卧位位,安慰患者,告之手术已经成功,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有无剧烈胸痛、腹痛、呕血、黑便等表现,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师。观察造瘘口有无渗血,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定期监测血生化、肝功能,开始每周2次,以后每周1次。 (2)饮食护理:术后禁食、禁水24 h。从第25 h起,经PEG管注入100 mL 温开水,确定病人无不适后,开始给予营养液或清淡流质注食,注食方法与鼻胃管大致相同。注入食物先从菜汤、米汤开始,逐渐过渡到牛奶、豆浆、肉汤、要素膳以及磨碎的饭、蔬菜流质等,注意各种营养要分量适当,相互搭配。(3)造瘘口的护理:定时观察造瘘管的长度及局部有无红肿热痛、敷料有无渗液情况,并做好记录;每日进行造瘘口皮肤护理1~2次,保持皮肤干燥、清洁,无渗液,以防止局部皮肤感染;造瘘管固定松紧适宜,防止牵拉或折叠;保

肠外肠内营养指南汇总1

附录1 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2006 版) 第一章制定指南的“指南” 引言 制定指南的初级阶段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于2004年12月在京成立。作为一个多学科学术组织,CSPEN的愿景(vision)是倡导循证营养支持的实践,促进我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合理应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具有良好效价比的营养治疗。 编写、制定与推广临床指南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指南定义为: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各级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合作下达成的共识。 本指南的宗旨是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营养师、药剂师和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定和/或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方案提供帮助,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005年1月- 9月,是我们分会制定指南的初级阶段。 CSPEN常委们在中华医学会的直接指导下,组织了我国肠外肠内营养学工作者及儿科、外科、内科等多学科专家成立了第一届《肠外肠内营养指南》编写委员会。按照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参比国内国外的临床研究报告,制定的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症指南。 在200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的“第一届全国临床营养周”大会上公开征求意见后,又做了大范围的修正和大范围的补充,于当年12月完成了第2005版《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 虽然该指南范围窄,仅是住院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证的内容,但仍然受到业者的重视。已经先后在《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等三本核心期刊杂志登载。发表后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也为2006年完善方法学和扩大内容打下了基础。 一、2006年版指南制订过程

肠内营养支持与管路护理

肠内营养支持及管路护理 一、肠内营养的定义 肠内营养是通过口服或鼻饲等方式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热量及营养成分的营养支持方式,它是一种价廉、简便、有效、合乎生理的营养方式。 二、临床营养支持目的 临床营养支持的目的是通过营养支持维持氮平衡,保存瘦肉体,维持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病人康复。通过营养支持,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维持肠黏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明显减少肠源型感染的发生。 三、肠内营养的特点 为机体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增加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刺激内脏神经对消化道的支配和消化道激素的分泌;保护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和免疫系统;维持肠黏膜屏障、维持胃肠道正常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减少细菌和毒素易位;符合消化生理,有利于内脏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调节,对循环干扰较少,预防肝内胆汁淤积,降低肝功能损害;操作方便,临床管理便利,同时费用也较低。肠内营养治疗是疾病治疗基础。 四、对肠道功能的重新认识 在 80 年代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机体应激时,肠道只是处于一个“休眠状态”。 80 年代后对肠道功能有了重新的认识,在机体应激时,肠道是一个中心器官,而且认为肠道是机体的免疫器官,含有全身 60 %的淋巴细胞。 由于观念的转变,对于肠道的功能也有了重新的认识。过去认为肠道功能仅仅是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而现在认为,肠道功能除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外,还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是器官的中心,是判断危重病人预后的重要指标。通过肠内营养支持,将营养从肠

内进入是一个正常的生理性途径,而肠外营养支持是人为的治疗性途径,是非生理的,是创伤性的治疗。所以,目前对于肠内营养支持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多。 五、肠内营养的应用原则 肠内营养的应用原则是,当胃肠道有功能,能安全使用时使用它。这是我们近年来对于肠内营养及肠道功能的正确认识。 六、营养途径选择 经口营养不足或不能经口营养时,需要肠内营养治疗。如果肠内营养治疗可能,短期(小于 30 天)或限期未定时,可以先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如果是判断为长期(大于 30 天)的营养支持,可以通过内窥镜做经皮内窥镜胃造口术( PEG )进行肠内营养,或通过剖腹手术进行空肠细针穿刺造口。如果肠内营养治疗不耐受,可选择肠外营养。肠外营养短期者可以通过外周静脉给予,长期者通过中心静脉给予。 七、肠内途径的选择 PPT10 图片中绿色的是鼻胃管,黄色的是鼻空肠管,红色的是 PEG 经胃到小肠的造口管,紫色的是空肠细针穿刺造口术后进行的造口管。 八、肠内营养用法 肠内营养用法包括以下几种:推注法、重力滴注、间断泵喂养和持续泵喂养。小肠内喂养建议采用喂养泵喂养方式。 一次性输注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缺点是并发症多,适应证是置鼻胃管或胃造口。间歇性重力滴注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活动方便,但并发症较多,适应证是鼻饲喂养。持续胃肠泵输注的优点是并发症少、营养吸收好,缺点是活动时间少,适应证是危重空肠造口。 九、肠内营养治疗操作的方法 (一)一次性输注 一般每次只能输注 200ml 左右,每天输 6 ~ 8 次。

经皮内镜胃造瘘术一

经皮内镜胃造瘘术一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经皮内镜胃造瘘术(一) 王婷婷孙甲君蒋杰郭志强惠夏译一项有关PEG的适应证, 植入条件, 处置及护理的实用综述摘要 对于吞咽功能障碍或消失, 而消化功能良好的病人, 通过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进行喂养是最有效、最安全的喂养方式。除了退行性神经肌肉疾病之外, PEG 已经应用到其他很多疾病的肠内营养支持当中, 越来越多的循证依据显示出了PEG在肿瘤病人及儿童患者的优越性。 PEG置管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与营养不良及器官功能障碍相关的急慢性疾病状态。适宜于PEG置管病人的选择要个体化以实现获益最大、风险最小。有关抗栓病人PEG的安全性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能否减少瘘口周围感染,现已有相关研究。证据表明PEG置管后早期喂养是安全的且花费更低。PEG 操作相关并发症很少见且大多数可通过妥善的护理进行预防。最佳的医疗护理实践将为理想的PEG操作顺利的喂养提供保障, 从而进一步使医疗专业人员、病人、看护者广泛接受PEG 并很好应用。本综述旨在通过更新PEG适应证、置管、管理、护理相关的知识,以强化PEG置管喂养是吞咽功能障碍而胃肠功能良好病人的最有价值的喂养途径。PEG自1980年首次提出以来,现已广泛应用于因某些疾病不能咽下固体或液体食物而胃肠吸收运动功能良好病人的肠内营养支持。在这些病人中,PEG置管喂养已经逐渐替代了人工肠外营养,尤其是鼻胃管喂

养,因为将食物直接注入胃中被认为是最适宜和最符合生理的喂养选择途径。 背景 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是一种临时或永久性在腹壁和胃腔之间造瘘,通过瘘口将喂养管置入胃腔的内镜技术,从而可将食物直接注入到病人的消化道中。尽管PEG置管喂养尚未被广泛证实能够降低吸入性肺炎的风险及降低长期死亡率,在几组病人的研究中,与鼻胃管喂养相比也未能改善体重维持方面的预后,但被一致认为是一种可降低插管失败率的喂养方式,内镜胃造瘘置管喂养远比鼻胃管置入喂养更有效、更安全。 自从Ponsky 等人1980年首次介绍了这一技术以来,PEG已经取代其他的外科和放射胃造瘘技术,成为胃肠功能良好而不能充分摄取营养病人长期喂养的主要方法。由于创伤小、无需全身麻醉及很多的设备,因此,在敬老院、退伍军人疗养院中,当患者预期喂养期限超过4周以及预期寿命超过2个月时,PEG 被认为是提供肠内营养最有价值的喂养途径。PEG因其简易性、实用性、安全性、易于操作和成本低廉而受到青睐。 本文回顾了现有的有关不同环境及各种疾病状态下PEG置管的适应证、优越性的证据,对置管技术、PEG置管流程、风险以及潜在的并发症也做了详细描述。最后提供了特殊的护理评价。

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肠内营养指南介绍系列HIV感染出(精)

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肠内营养指南介绍系列HIV感染出现消耗者的营养支持 长期的营养不良会导致消耗(wasting),即非自愿性的体重丢失。在艾滋病患者中,wasiting用来描述非自愿体重丢失量多于10%的情况。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中,营养不良和体重丢失的情况比较普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良不依赖免疫缺陷和病毒载量,可独立地对预后产生消极影响。ESPEN指南对此类患者的适应证、营养支持的应用方式、制剂选择等都做出了循证推荐。(Clin Nutr 2006, 25: 319) 适应证 营养治疗适用于体重出现明显下降(3个月内下降>5%)或体细胞质(BCM)出现明显减少(3个月内减少>5%)的患者(B级推荐)。当BMI小于18.5 kg/m2时,也应考虑营养治疗(C级推荐)。 腹泻或吸收不良与肠内营养(EN)并不矛盾,因为腹泻并不会妨碍口服营养补剂或管饲对营养状况所起的改善作用。肠内和肠外营养(PN)对这类患者的作用效果相似,而且EN可以改善排便的频率和黏度。(A级推荐) 应用途径 在大多数情况下,日常饮食与肠内营养可以联合应用,应尽可能争取用这种方法(C级推荐)。 如果可以经口进食,营养干预应该按照以下的方案逐步试行,每一步均持续4~8周,无效后再开始下一步(C级推荐)。 ● 营养咨询(nutritional counselling) ● 口服营养补剂 ● 管饲(TF) ● 肠外营养 在营养支持的开始阶段,为了保持患者的营养状态,使用口服营养补剂同时进行营养咨询,或仅进行营养咨询是等效的(B级推荐)。当不能提供合理的营养咨询时,可以在日常饮食之外添加口服营养补剂,但对时间应加以限制(C级推荐)。 在疾病的稳定期,蛋白摄入量应达到1.2 g·kg-1·d-1。而在急性期,蛋白的摄入量应增加至1.5 g·kg-1·d-1。能量需要量与其他患者组相比无差异。(B级推荐) 对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和口服营养补剂无效(即如果进食正常食物,并且应用最适剂量的口服营养补剂仍不能达到足够的能量供给)的患者,应该实施管饲(TF)。(C级推荐) 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和肠内营养相互补充的方式(C级推荐)。缺乏睾酮的HIV阳性患者应该接受睾酮替代物以保存肌肉组织(A级推荐)。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可以帮助体重适度回升和无脂肪组织(fat free mass)增长,但是花费较高(A级推荐)。 制剂配方 一般来说,应用一些特殊营养配方并没有显著的益处。因此,推荐应用标准配方(B级推荐)。但是在腹泻和严重营养不足的患者中,含中链甘油三酯(MCT)的配方更有益(A级推荐)。由于相关研究尚未得出统一结论,因此不推荐免疫调节配方的制剂。 并发症 通过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G)接受管饲的HIV感染者中,局部感染伴或不伴腹膜炎的发生几率比一般人群高。因此,对所有接受PEG的患者,都应使用抗生素预防(A级推荐)。

美国营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指南

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 (摘自ASPEN “Guideline for the use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in adult and pediatric patients ”) 前言 ASPEN(美国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曾在1993年出版了“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旨在为临床营养支持提供一个指导性的规范,1999年ASPEN再次组织专家小组对其进行修订,并于今年年初推出了这个2002年修订版本。 临床营养的发展及其对现代医学的贡献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在我国,近些年来临床营养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水平进步也相当快,而目前我们在基层临床仍缺乏一个具有普遍指导能力的应用规范或原则,ASPEN发布的这个“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然而我们仍然非常需要一个针对中国临床符合中国国情的“临床营养应用原则”,希望本文,美国版的“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的摘要译文,为广大中国临床医生提供临床营养的参考指导的同时,能早日呼唤出相应的“中国版本”,以促进我国的临床营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的3个目标: 1.必须真实地反映出营养支持在目前临床实践及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2.必须为临床医生及专业从事营养支持的医务人员提供表述清晰、具有临床实践依据的建议指导; 3.将作为一种工具,为政策制定者、健康卫生机构、保险公司和从事临床营养的专业人员提供参考,以进一步改善医疗体系及与临床营养支持相关的政策、规定。 指导原则所依据的可靠程度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标示在下文的括号内): A. 其可靠性根据前瞻的、随机的研究结果;

欧洲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指南2006(英文版)ESPEN Guidelines on Enteral Nutrition

Clinical Nutrition (2006)25,210– 223 ESPEN GUIDELINES ESPEN Guidelines on Enteral Nutrition: Intensive care $ K.G.Kreymann a,?,M.M.Berger b ,N.E.P .Deutz c ,M.Hiesmayr d ,P .Jolliet e ,G.Kazandjiev f ,G.Nitenberg g ,G.van den Berghe h ,J.Wernerman i ,DGEM:$$C.Ebner,W.Hartl,C.Heymann,C.Spies a Department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University Hospital Eppendorf,Hamburg,Germany b Soins Intensifs Chirurgicaux et Centre des Bru ?les,Centre Hospitalier Universitaire Vaudois (CHUV)-BH 08.660,Lausanne,Switzerland c Department of Surgery,Maastricht University,Maastricht,The Netherlands d Department of Anaesthesiology and Intensive Care,Medical University of Vienna,Vienna,Austria e Department of Intensive Care,University Hospital Geneva,Geneva,Switzerland f Department of Anaesthesiology and Intensive Care,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o?a,Bulgaria g Department of Anaesthesia,Intensive Care and Infectious Diseases,Institut Gustave-Roussy,Villejuif,France h Department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University Hospital Gasthuisberg,Leuven,Belgium i Department of Anaesthesiology and Intensive Care Medicine,Karolinska University Hospital,Huddinge,Stockholm,Sweden Received 20January 2006;accepted 20January 2006 KEYWORDS Guideline; Clinical practice;Evidence-based;Enteral nutrition;T ube feeding; 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Parenteral nutrition;Immune-modulating nutrition; Summary Enteral nutrition (EN)via tube feeding is,today,the preferred way of feeding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 and an important means of counteracting for the catabolic state induced by severe diseases.These guidelines are intended to give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EN in patients who have a complicated course during their ICU stay,focusing particularly on those who develop a severe in?ammatory response,i.e.patients who have failure of at least one organ during their ICU stay. These guidelines were developed by an interdisciplinary expert group in accordance with of?cially accepted standards and are based on all relevant publica-tions since 1985.They were discussed and accepted in a consensus conference.EN should be given to all ICU patients who are not expected to be taking a full oral diet within three days.It should have begun during the ?rst 24h using a standard https://www.doczj.com/doc/eb10181027.html,/journals/clnu 0261-5614/$-see front matter &2006European Society for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All rights reserved.doi:10.1016/j.clnu.2006.01.021 $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n methodology see Schu ¨tz et al.69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n de?nition of terms see Lochs et al. 70 ?Corresponding author .Tel.:+4940428037010;fax:+4940428037020. E-mail address:kreymann@uke.uni-hamburg.de (K.G.Kreymann). $$ The authors of the DGEM (German Society for Nutritional Medicine)guidelines on enteral nutrition in intensive care are acknowledged for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is article.

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完整版)

XX医院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第一节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适应证及其优点】 1.口服摄入不足,但胃肠道有消化吸收功能的病人,可以应用肠内营养支持。 2.要努力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即使暂时不成功也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去反复尝试肠内营养,因为临床病人一旦耐受了肠内营养,将受益无穷。 3.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有利于内脏(尤其是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及代谢调节。 4.长期持续应用全肠外营养会使小肠粘膜细胞和营养酶系的活性退化,而肠内营养可以改善和维持肠道粘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有防止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 5.肠外营养导致内脏血流与心搏出量增加,使代谢营养物质消耗的能量增加。 6.在同样热卡与氮量的条件下,应用肠内营养的病人的体重增长、氮潴留均优于全肠外营养,而且人体组成的改善也较明显。 7.肠内营养较价廉,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低,使用简单,易于临床管理。 【肠内营养配方的选择】 1.可供临床选用的肠内营养配方很多,成分与营养价

值差别很大,选择配方时主要考虑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来源及比例,各配方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也可能不同。肠内营养制剂发展迅速,配方常有改变,因此要注意所用产品的具体配方。 2.根据病人的营养状态及代谢状况确定营养需要量,高代谢病人应选择高热卡配方,需要限制水分摄入的病人应选择浓度较高的配方(如能量密度为1.5kcal/m1),免疫功能异常的病人应选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配方。 3.肠内营养支持提供的非蛋白热量一般取决于病人的静息能量消耗及其活动情况,一般对于无严重感染或烧伤的病人,提供30~35Kcal/(kg.d)的非蛋白热量较为理想,其中15%~40%的非蛋白热量可由脂肪乳剂提供,热氮比一般为100—150:1。 4.目前常用肠内营养制剂中糖含量一般均较高,容易导致病人体内脂肪堆积而蛋白质合成不足,体细胞群改善不明显。可以考虑督促病人加强功能锻炼,同时添加蛋白质组件以弥补蛋白质的不足,减少糖的摄入。或考虑使用以缓释淀粉为碳水化合物的肠内营养制剂以减少单位时间内的糖摄入。 5.根据病人的消化吸收能力,确定肠内营养配方中营养物质的化学组成形式。消化功能受损(如胰腺炎、腹部大手术后早期、胆道梗阻)或吸收功能障碍(广泛肠切除、炎症性肠病、放射性肠炎)者,需要简单、易吸收的配方(如水解蛋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1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 版) 第一部分总论 第二部分成人营养需要量 第三部分营养风险筛查(NRS) 第四部分肠外营养素 第五部分输注路径 第六部分疾病营养支持 一.术后糖电解质输液 二.围手术期肠外营养 三.围手术期肠内营养 四.危重病 五.成人烧伤 六.胰腺炎 七.短肠综合征与胃肠道瘘 八.炎性肠病 九.肝脏疾病与肝移植 十.心血管疾病 十一.神经性疾病 十二.糖尿病

Ⅱ.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 版) 第一部分总论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于2004年12月在京成立。作为一个多学科学术组织,CSPEN的愿景(vision)是倡导循证营养实践,促进我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合理应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具有良好效价比的营养治疗。编写、制定与推广临床指南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指南定义为: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大中规模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合作下达成的共识。 本指南的宗旨是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营养师和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定和/或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治疗方案提供帮助,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005年,CSPEN组织我国临床营养、儿科、外科、内科等多学科专家成立了第一届《肠外肠内营养指南》编写委员会,于当年制定和公布了第一版《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先后在《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登载。这是我国首个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的肠外肠内营养指南,出版后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 2006年版指南制订过程 在2005年版的基础上,2006年1月,CSPEN开始组织《肠外和肠内营养临床指南》修订工作。在广泛听取和收集国内同行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2006年4月,召开了2006版指南第一次“共识工作会议”,讨论重症患者应用营养支持的共识。2006年5月27日,CSPEN 在武汉召开了第二次―共识工作会议‖,讨论营养输注系统共识。裘法祖院士出席了本次会议,并且就指南编写的意义和方向做了指导,建议定期修订和核对,及时开展普及教育工作。 来自肠外肠内营养、儿科、外科、内科、护理、肿瘤科、烧伤科等专业的52位专家和部分二级医院的医师和护士,组成8个编写组,分别进行指南草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4月至8月间,有七个编写组先后召开了九次―共识‖会议。就本版指南的结构、证据分级和推荐意见分级,以及文献检索策略等方法学问题展开讨论,确定了工作方案,并就完成共识编写的时间表达成一致。 各组完成的共识提交至编写委员会支持小组。由支持小组统稿后,经2006年9月2日常委审稿会审查后,完成指南(草案)。 指南(草案)提交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常委,并于2006年9月14日召开CSPEN

经皮内镜胃造瘘术(一)

经皮内镜胃造瘘术(一)

经皮内镜胃造瘘术(一) 王婷婷孙甲君蒋杰郭志强惠夏译一项 有关PEG的适应证, 植入条件, 处置及护理的实用综述摘要对于吞咽功能障碍或消失, 而消化功能良好的病人, 通过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进行喂养是最有效、最安全的喂养方式。除了退行性神经肌肉疾病之外, PEG 已经应用到其他很多疾病的肠内营养支 持当中, 越来越多的循证依据显示出了PEG在肿瘤病人及儿童患者的优越性。PEG置管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与营养不良及器官功能障碍相关的急慢性疾病状态。适宜于PEG置管病人的选择要个体化以实现获益最大、风险最小。有关抗栓病人PEG的安全性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能否减少瘘口周围感染,现已有相关研究。证据表明PEG置管后早期喂养是安全的且花费更低。PEG 操作相关并发症很少见且大多数可通过妥善的护理进行预防。最佳的医疗护理实践将为理想的PEG操作顺利的喂养提供保障, 从而进一步使医疗专业人员、病人、看护者广泛接受PEG并很好应用。本综述旨在通过更新PEG适应证、置管、管理、护理相关的知识,以强化PEG置管喂养是吞咽功能障碍而胃肠功能良好病人的最有价值的喂养途径。PEG自1980年首次提出以来,现已广泛应用于因某些疾病不能咽下固体或液体

管的适应证、优越性的证据,对置管技术、PEG置管流程、风险以及潜在的并发症也做了详细描述。最后提供了特殊的护理评价。 通过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文献发表时间1990.1-2015.3,对下列关键词进行单一和联合检索:‘PEG tube,’‘PEG tube feeding,’‘complications,’‘diet,’‘dietary intervention,’‘dietary treatment,’‘enteral or parenteral nutrition,’‘risk factors.’文章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进行进一步检索以获得其他有益信息。结果限于英文语种及人类研究。PEG的适应证 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家中,选择PEG置管喂养需要考虑不同的疾病状态。事实上,通过PEG管对消化道完整的患者进行喂养可以使一些急慢性疾病得到缓解。一般来说,由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所致的经口摄入量减少是需要行PEG 置管喂养的主要原因,占PEG病例数的90%。另外,反复的气管误吸或因口咽病变、颈部病变或食管肿瘤所致的梗阻是另一个常见的适应证。表1列举了PEG置管最常见的适应证,并根据慢性基础疾病及可恢复的程度对患者进行了分类。 对于存在营养不良及吞咽困难高风险的头颈部肿瘤病人,越来越多的文献证实了在初始治疗时预防性PEG置管的潜在

中国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应用指南(2020)

中国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应用指南(2020)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老年营养支持学组在2013年肠外肠内营养中国老年患者专家共识基础上,组织我国老年医学、循证医学、公共卫生、临床营养领域工作的学者以及临床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合作,总结了国内外老年营养支持治疗领域出现的新证据,对共识进行全面更新并升级为指南。 一、营养支持团队 营养支持团队(NST)组成中,老年医学专家发挥协助组建和管理的作用,营养(医)师、临床药师、物理康复师和护士作为团队的主要成员,外科、口腔科、神经科、心理医学科等临床专科医师为管理团队提供技术保障。已有许多研究证实NST的存在的确能提高营养支持的效价比,尤其在降低营养支持并发症、降低住院患者的医疗费用、减少住院时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NST的主要工作目标是为老年患者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包括:(1)识别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2)制订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3)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4)监测及评价营养支持的效果。 推荐1: NST需要多学科人员构成,由老年医学专科医师牵头,建立包括临床专科护士、营养师、药师等在内的NST(证据B,强推荐,97%)。 二、确定能量与蛋白质目标 推荐2:

老年住院患者的能量需求可通过间接测热法进行个体化测定(证据C,弱推荐,90%)。一般老年患者可将20~30 kcal·kg-1·d-1作为能量供给的目标(证据B,弱推荐,96%)。老年住院患者的蛋白质需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设计,每日可达到1.0~1.5 g/kg蛋白质目标摄入量,乳清蛋白制剂更易消化利用(证据C,弱推荐,82%)。 推荐3: 接受EN治疗的老年住院患者,应结合疾病状态及胃肠道耐受能力,选择适宜脂肪供能比的制剂(证据A,强推荐,99%)。推荐接受PN治疗住院老年患者的脂肪供能可适当增加(一般不超过非蛋白质热卡的50%)(证据C,弱推荐,99%)。 推荐4: 老年术后患者接受营养治疗时适当补充谷氨酰胺可减少感染并发症,同时应监测患者的肝肾脏功能并限制谷氨酰胺的剂量(≤0.5 g·kg-1·d-1)(证据B,弱推荐,97%)。住院老年患者可考虑在药理范围内补充ω-3脂肪酸,可能具有改善临床预后的作用(证据C,弱推荐,92%)。 三、营养筛查与评价 推荐5: 老年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推荐常规进行营养筛查;推荐MNA-SF和NRS2002营养筛查工具(证据A,强推荐,97%)。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护理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护理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护理的有效方法。方法对于在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来笔者所在医院进行皮内镜下胃造瘘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实验组为患者加强饮食护理以及造瘘管的护理,以及为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调查。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置管成功,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并且由于营养充足患者的身体素质有所提升,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护理时细心,多方面注意,做好术前、手术时、术后全方面的准备,有利于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手术的患者早日康复,这种全面护理值得推广使用。 标签: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手术;护理方法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是一种将造瘘管借助于内镜下的经皮穿刺而放置的代替肠道内营养鼻饲的治疗方法,不需要外科手术,只是在胃镜室或床边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操作简单,灌饲安全,护理方便,可依据患者的需要做好不同的护理,改善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是肠道营养的第一选择[1]。现将笔者对护理的实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来笔者所在医院进行皮内镜下胃造瘘手术的6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而实验组的患者加强饮食护理以及造瘘管的护理,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出院指导,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其中每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5~75岁,平均(42.3±2.1)岁。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术前8 h让患者禁食,并适当适量给予镇静药物;术时,首先患者左侧卧位,将胃镜插入后协助患者平卧并且头偏向左侧,保持放松腿伸直。通过胃镜向胃腔内注气使胃腔呈扩张状态,当胃前壁和腹壁紧密接触时,仔细观察体表左上腹的腹壁透光处,按住此点,在胃镜下就可以看见被按住的地方隆起,此为穿刺点。对穿刺点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处理,然后对此处进行腹膜下局部麻醉,之后刺入套管针,当针入胃内以后拔下针蕊,借助管套送导管入胃钳住导丝,将胃镜与导丝一起退到口腔外,连接导丝与造瘘管,通过在穿刺处牵拉导丝将造瘘管放置胃腔内,再次插入胃镜,观察内部造瘘管放置是端位即头端是否贴于胃黏膜处,检查好后退出胃镜,外部固定好后,在此进行消毒然后覆盖造瘘口处。 1.3?护理方法 1.3.1?手术前护理?做好常规的检查,协助患者手术前禁食禁水准备,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该手术的必要性及意义所在,对患者讲解整个手术的流程以及介绍主治医生等,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以及信息透漏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缓解恐惧心情,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治疗的积极配合。 1.3.2?手术时的护理?护理人员不仅要协助医生进行手术工作,还要密切注意患者的各方面变化,观察患者有无异常现象,及时制止并发症的产生,并且不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