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武大帝吧】轻重学说在汉武帝时的实践和发展_兼论耿寿昌的常平仓制度

【汉武大帝吧】轻重学说在汉武帝时的实践和发展_兼论耿寿昌的常平仓制度

【汉武大帝吧】轻重学说在汉武帝时的实践和发展_兼论耿寿昌的常平仓制度
【汉武大帝吧】轻重学说在汉武帝时的实践和发展_兼论耿寿昌的常平仓制度

2011年10月第24卷第5期

阴山学刊

YIN SHAN ACADEMIC JOURNAL

Oct.2011

Vo1.24No.5

轻重学说在汉武帝时的实践和发展

———兼论耿寿昌的常平仓制度

耿振东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轻重学说旨在增收国家财政,这一性质使其成为封建政府解决财政危机的重要工具。西汉武帝政府面对“县官空虚”的财政状况,不仅把“立币,国铜”、“官山海”、“敛之以轻,散之以重”等轻重理论运用于增收国家财政的实践,还在实践中发展了这种学说。轻重学说在宣帝时耿寿昌的常平仓制度中亦有体现。

关键词:汉武帝;轻重学说;财政实践;常平仓

中图分类号:K2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869(2011)05-0096-06

中国历来以农业立国,各朝各代的财政收入均以农业税为主体。在这主流税制体现出的田赋收入之外,还有以工商税、盐税、茶税、关税等其他形式组成的税收。此外,国家以商人姿态直接进入商业领域获取经济利益,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而这样一种充实国家财政的做法,正是轻重学说所主张的理财方式。轻重学说是《管子》经济思想的精华,关于它的内涵,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有经典的诠释。他说,轻重学说就是“封建国家自己经营商业,采用商人所进行的不等价买卖的榨取的方式作为充裕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手段。”[1](P54)

作为政府理财的经济理论,轻重学说的出发点是国家直接进入商业领域取得经济收入,以此充实国家财政。为实现这一目标,它强调政府对货币铸造权的垄断。它把产铜之山“谨封而为禁”[2](P1360),通过“国铜”[2](P1303)的政策,把铜收归国有,以保证国家铸币的原材料。轻重学说强调对货币铸造的垄断,是为了借助手中的货币取得对五谷食米等生活资料的控制。国家如果掌握了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就可以“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这样“民力”就“可得而尽”[2](P1259)。占有了货币,以手中的货币间接控制五谷食米等生活资料,这只是轻重学说得以运行的前提,它的核心则是利用“有余则轻”、“不足则重”的市场规律“敛之以轻”、“散之以重”[2](P1269)①(即“以重射轻,以贱泄平”),在对货币和生活资料的一敛一散中造成市场上货币、商品的轻重变化,在低价吞入、高价吐出中获取经济上的厚利。轻重学说不仅主张对山之铜矿绝对垄断,对山之铁业、海之盐业也同样强调占有,这在轻重学说中被称为“官山海”[2](P1246)。轻重学说又主张“籍于号令”[2](P1279),即利用行政命令强制性地规定和下达某些任务,借用号令的缓急故意造成物价升降以获

*收稿日期:2011-08-20

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管子》研究”(10YJC870009)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耿振东(1973-),男,山东淄博人,博士,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研究。

①所谓“轻重”,是指货币与物品之间的交换关系。在商品市场中,货币量不变,商品供过于求,单位商品的价格下跌,而单位货币的购买力提高,称之物轻币重;商品供不应求,单位商品的价格提高,而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称之物重币轻。对货币的流通数量进行人为控制,也能造成商品、货币轻重的变化。

69

取厚利。不仅如此,它还把商业活动扩大到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中,提出了“斗国相泄”[2](P1233)、“可因者因之,乘者乘之”[2](P1481)的征服他国的商业策略,等等。作为国家的理财手段,轻重学说强调“利出于一孔”[2](P1262),强调行政权力的直接参预,它明显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垄断,政府控制货币铸造权和盐铁等基本生活物资的所有权;二是抑商,国家以官商的形式进入商业领域,与富商巨贾展开竞争,把原本富商巨贾获得的经济利益转移到国家手中;三是强制,硬性颁布某些政令,以之保证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有利地位。轻重学说的如上性质,使其成为封建政府加强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

汉武帝前期,国家财政丰盈。司马迁《史记·平准书》载曰:“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3](P1420)十余年后,财政逆转。由于武帝长期对匈奴作战,又“招来东瓯,事两越”、“开路西南夷”[3](P1420)、“灭朝鲜”[3](P1421),致使汉初七十余年的积蓄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内“县官大空”[3](P1425)。为了弥补财政空缺,农民“民赋数百”[4](P2832),“而富商大贾或蹛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3](P1425)出于政治、财经的需要,西汉王朝开始接受《管子》轻重学说并先后推出了一系列财政经济政策。在这些财经政策中,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体现出对《管子》轻重理论的实践与发展。

在秦代,国家掌握货币铸造权且货币以法律形式强行流通。汉初,“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3](P1417),于是从秦的官铸改为令民自铸且将货币单位由大变小。但这次币制改革不成功。《平准书》载:“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3](P1417)文帝时,把小如榆荚的货币改为四铢钱。这本是抑制通货膨胀的做法,但由于朝廷在铸币问题上没有采取任何限制措施,“令民纵得自铸钱”,结果导致“吴、邓氏钱布天下”,文帝遂下“铸钱之禁”。[3](P1419)禁令虽下,但民间私铸早已泛滥。至武帝建元年间,“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3](P1425 1426)。为了整治货币,武帝先后发行了白鹿皮币、白金币、赤侧钱、上林五铢钱,并严令“盗铸诸金钱罪皆死”[3](P1427)。据司马迁记载,当时朝廷曾先后拘捕盗铸金钱者数百万人,以致出现了“犯者众,吏不能尽诛取”[3](P1433)的现象。由于武帝政府牢牢控制了铸币权,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秩序问题最终得以解决。司马迁对此说道:“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3](P1434 1435)国家对货币铸造严行垄断,为一系列理财政策的出台奠定了运行基础。

轻重学说认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货币是民间贸易往来的中介,掌握了货币就可以“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使“民力可得而尽”[2](P1259)。轻重学说反复强调“立币,国铜”[2](P1303),就是要加强货币铸造权的垄断。而武帝政府“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3](P1434 1435)的货币政策,明显是对轻重学说中铸币垄断理论的实践运用。

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大农令郑当时推荐盐商“齐之大煮盐”东郭咸阳和铁商“南阳大冶”孔仅担任大农丞,主管全国盐铁事务。之后,在东郭、孔二人的主持下,西汉政府开始实施盐铁官营的财经政策。《史记·平准书》载:“大农上盐铁丞孔仅、咸阳言:‘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陛下不私,以属大农佐赋。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浮食奇民欲擅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役利细民。其沮事之议,不可胜听。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3](P1429)从东郭、孔二人的上书,可知武帝时的盐铁政策大致如下:国家统一招募煮盐的户主,并提供牢、盆等生活费用和生产用的铁锅。煮成的盐由政府按盆付价且统购统销。铁的生产、经营由政府派专职人员管理,产铁的郡设置铁官,不产铁的郡设置小铁官。并规定,盐铁官营后,私人不能擅自煮盐、冶铁,犯令者钛左趾,即左脚上带上六斤重的铁锁,器物没收入官。由此观之,武帝时的盐铁官营是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对盐、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垄断。这种垄断性的盐铁官营政策来源于轻重学说中的“官山海”理论。

“官山海”理论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占有,“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2](P1426)它主张对山海资源“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2](P1360)由于封建社会是一种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如盐、铁无法

79

自给自足,只能到市场上购买,因而,国家垄断了盐铁资源,就能获取大量的财政收入。

轻重学说中的“官山海”与西汉政府的盐铁官营均强调国家对盐铁生产与经营的参预,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在具体的操作中,二者又有不同,这种不同正体现了后者对轻重学说的发展。1.执行方式不同。“官山海”中,盐的生产是国家在规定农忙时节不许人民自行“聚庸而煮盐”[2](P1423)的基础上,由政府单独组织劳动力进行生产,通过这种方式向民众售盐以取得利益。铁的生产则是民营性质。在轻重学说看来,如果国家“发徒隶而作之,则逃亡而不守。发民,则下疾怨上,边境有兵,则怀宿怨而不战。未见山铁之利而内败矣。”[2](P1448)因此,国家获取财政收入的方式是利用铁矿国有的权力,民营官卖:“与民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2](P1448)①而武帝时的盐铁官营则是生产、经营完全由国家负责。2.国家垄断的程度不同。“官山海”规定的人民不能“聚庸而煮盐”,只是在农忙时节,非农忙时节大概没有这样的限制。它认为国家组织民众开采铁矿有许多弊端,因此允许民间在缴纳一定的租金后开采。由此可知“官山海”中国家对盐铁并非完全垄断。而武帝时的盐铁官营则是无分季节、完全由政府对盐铁进行彻底垄断。3.获取收入的手段不同。“官山海”主张用盐铁加价的方式获取②,盐铁官营是通过国家自产自销的方式获取。4.获取收入的多寡不同。“官山海”政策略显温和,国家在考虑到民众基本消费开支外的加价只是一种隐蔽的租税形式,国家所得相对来说是略低的。盐铁官营则从生产到经营完全由国家承担,通过这种政策获取的财政收入远远高于“官山海”。5.对社会的影响不同。“官山海”政策由于采取盐铁加价的隐蔽的租税形式,是“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2](P1259),社会矛盾不易激化。盐铁官营由于国家对盐铁完全垄断,剥夺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富商大贾的大笔财富来源,使政府与他们之间关系紧张。盐铁官营的政策颁布后,西汉个别诸侯国还曾与朝廷抗衡。《史记·酷吏列传》载:“赵国以冶铸为业。王数讼铁官事,汤常排赵王。赵王求汤阴事。”[3](P3142)由此张汤被害。而东郭咸阳、孔仅为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的政策实出于政治权力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们在未担任大农丞之前本来就是从事盐铁业的既得利益者。因此,他们在执行这一政策时,故意安排了一些工商业主担任盐铁官,以致“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3](P1429)。他们从中作梗,谋取私利。汉武帝也因之于元封元年(前110年)罢黜了二人的官职,而提升桑弘羊总管全国财政工作。

汉武帝时实施的理财政策多出于轻重学说,其中又以盐铁为先,事实上盐铁官营为朝廷获取的财政收入也最丰厚。《盐铁论·轻重》御史曾云:“今大夫君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5](P178)盐铁官营的财经政策是元狩三年(前120年)御史大夫张汤提出的,后由大农令郑当时荐举东郭咸阳、孔仅具体负责。桑弘羊代替东郭、孔二人为大农以后,坚决执行并加强了这一理财政策。

桑弘羊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设大农丞部,派出数十人到各郡国,对原有的盐铁官营机制进行整顿。据《汉书·地理志》,他在全国35处设有盐官,分列28郡,铁官49处,分列40郡。盐铁官营的范围更广了,管理也更严密了。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桑弘羊说:“卒徒工匠,以县官日作公事,财用饶,器用备。家人合会,褊于日而勤于用,铁力不销炼,坚柔不和。故有司请总盐、铁,一其用,平其价,以便百姓公私。……吏明其教,工致其事,则刚柔和,器用便。”[5](P429 430)桑弘羊已认识到盐铁的官营优于私营:盐铁官营在雇用卒徒工匠的基础上能保证工作时间,国家凭借雄厚资金提供生活费用与生产工具,在有丰富经验的官匠指导下,严格了生产、统一了规格。它融入当时先进的生产技

89①

“七”原为“十”,据戴望注改。

这在轻重学说中称之“寓税于价”。《管子·海王》曰:“终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大女食盐三升少半,吾子食盐二升少

半。此其大历也。盐百升而釜。令盐之重升加分强,釜五十也。升加一强,釜百也。升加二强,釜二百也。钟二千,十钟二万,百钟二十万,千钟二百万。万乘之国,人数开口千万也。禺策之,商日二百万,十日二千万,一月六千万。万乘之国正九百万也。月人三十钱之籍,为钱三千万。今吾非籍之诸君吾子,而有二国之籍者六千万。”“今针之重加一也,三十针一人之籍;刀之重加六,五六三十,五刀一人之籍也。耜铁之重加七,三耜铁一人之籍也。其余轻重,皆准此而行。”这种寓税于价的“官山海”策略,从表面上看不征税,不会引起人民的抵抗,而实际上“人无以避此者”,“无不服籍者”。

术,最后以划一而公平的价格出售。而小规模的私营由于生产者时间不充裕、资金缺乏,达不到融冶标准而刚柔不适,流弊百出。桑弘羊分析了官、私两种生产的巨大差别,这是对轻重学说“官山海”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有的学者称赞说:“此实吾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之大规模生产优越于小生产之理论分析。”[1](P78)当然,盐铁官营也并非没有缺陷,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说它有三个弊端:一是产品多为大器且统一标准,事实上并不实用。二是农民购买不便,铁器多劣品。三是在产品积压时往往硬性摊派。[5](P430)这种弊端是生产、流通中在所难免的事情,就桑弘羊对官营盐铁的认识而言,无疑是深刻的。

针对当时官营盐铁中出现的管理漏洞,桑弘羊创设了均输法。创置均输并尝试运行是在东郭咸阳、孔仅二人领天下盐铁之时。《史记·平准书》曰:“而孔仅之使天下铸作器,三年中拜为大农,列于九卿。而桑弘羊为大农丞,筦诸会计事,稍稍置均输以通货物矣。”[3](P1432)元狩元年(前122年),桑弘羊被任命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开始主管政府的财经工作。他把小范围运作的均输法推广到了全国:“而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代仅筦天下盐铁,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贵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3](P144)从《史记·平准书》的记载看,均输法最初可能只是调剂各地盐铁的余缺,以保证盐铁官互通有无。但均输所涉及的又不仅仅是盐铁。《盐铁论·本议》桑弘羊说:“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方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故曰均输。”[5](P4)据《史记集解》引孟康语,均输者,“谓诸当所输于官者,皆令输其土地所饶,平其所在时价,官更于他处卖之。输者既便而官有利。”[3](P1433注)结合上述材料可知,大概当时各郡国对于朝庭皆有贡输的义务。但从地方到京城几经辗转,贡输之物往往不抵运费。而且,在当地被视为上等的产品,到了京城不见得受欢迎。于是均输法规定:各郡国上交朝庭的贡物,可按当地市价折算为价格低廉的本地产品交与均输官,均输官则将它们运往缺乏这类物资的地区出售。这样不但免去各郡国贡输之弊,还能调剂各地物资的有无。而且,朝廷政府不付任何费用就从这种调剂出售中获取巨额盈利。均输法的实质是政府对各地物资有无互补、流通调剂。

均输法通过调剂各地余缺的方式以获取经济收入,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事实上,均输法是对轻重学说中“以贱泄贵”[2](P1269)①理论的运用。“以贱泄贵”,简单地说,就是政府把事先以低价收购的商品抛向因缺乏这类商品而价格偏高的市场,在低入高出中获取经济利益。我们再看一下均输法的具体实施。当某地盐铁生产过剩,必然造成产品积压。如果低价出售,政府不会获得厚利;如果以原价硬性摊派给民众,势必激化官民矛盾,这也是《盐铁论》中贤良大夫对盐铁官营的责难之一。利用均输法将这些过剩的盐铁运往因缺乏这类物资、价格相对较高的地区出售,就既解决了当地盐铁紧缺的问题,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某地上缴的贡输品是当地的盛产,他们在原产地的价格是较低的,在当地出售肯定不会盈利。官府利用均输法,把这些贡输品运往因缺乏这类物品、价格相对较高的地区出售,在解决了当地物资紧缺问题的同时又获得了收益。因为这些贡输品是百姓上缴之物,政府并没有投入劳动,所以在相互之间的均输中会取得可观的经济收入。

那么,均输法与“以贱泄贵”、“官山海”等轻重理论相比有哪些新的发展呢?首先,均输法在官营盐铁的基础上注重对各地盐铁进行余缺互补,这是对轻重学说中单纯“官山海”理论的发展;其次,“以贱泄贵”强调政府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吞吐货物以获取经济收入,它的实施方向侧重于一个静态的市场。均输法则强调不同区域的市场之间的互动,它把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空间,因而获取的利益更多。再次,均输法是一种综合的理论,它的实施是对“官山海”、“以贱泄贵”的综合运用。

桑弘羊在大力推行均输的同时,又创置平准法。《史记·平准书》载:“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3](P1441)平准法的实施也是以轻重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它规定的“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实际上是对轻重学说中“敛之以轻”、“散之

99

①原文为“以贱泄平”,据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一册改,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73页。

以重”[2](P1269)原则的贯彻实施。“敛之以轻”、“散之以重”中,“重”指高价,“轻”指低价。“敛之以轻”指政府收购因供过于求而引起价格下跌的商品;“散之以重”指国家把以前收购的价格偏低的商品向因商品短缺而引起价格上涨的市场抛售。收购的价格当然要低于抛售的价格,这样国家才能获得经济收入。我们再看一下平准法。平准法规定:在京师设立一个专管各地官府运往京师的物资及工官所制造的产品的机关。当京师某种商品因供过于求而价格下跌时,为防止京师囤积居奇的私商进一步压低价格,政府就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及时收购。通过这种方式,使市场上的此类商品因供应量相对减少而价格回升。当京师某种商品因供应不足而价格上涨时,为防止京师巨商大贾借这样的机会囤积拒售以图更高价格牟取暴力,政府把库藏的相应商品以高于收购价但低于当前市场价的价格大量抛售,通过这样的方式阻止价格继续上涨。平准法实施的主要目的是扩充国家财政收入,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保护了正常的买方和卖方,打击了不规的私商。平准法对轻重学说实践的事实昭然若揭。

平准与均输都强调“以贱泄贵”,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但其区别也是明显的。均输法旨在对不同地区间商品的余缺进行调剂,而平准法主要侧重于京师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关于均输、平准二者的异同,马元材曾言:“(一)均输所以调剂空间上物价之不平,平准兼以调剂时间上物价之不平。(二)均输分设在郡国,平准则只京师有之。(三)均输责任在以物‘相灌输’、‘相给运’,平准则仅是‘都受天下委输’,‘尽笼天下之货物’,以为贵买贱卖之用。故前者是类似行商性质的工作,而后者则为类似坐贾性质的工作。然其最终目的,则皆为‘抑天下之物’而‘平其所在时价’,以使‘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牟利’为主。故桑弘羊云:‘平准则民不失职,均输则民齐劳逸。故平准均输,所以平万物而便百姓。’”[1](P84)以上分析基本恰当。但我们认为,把均输、平准之最终目的理解为为政府理财或更确切。

继桑弘羊之后又一位将轻重学说付诸理财实践并取得成效的官员是耿寿昌。

轻重学说强调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对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被称为“司命”的谷物更是如此,甚至有“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2](P1259)之说。当然,国家掌握货币加以控制、调节的东西很多,不独谷物;但由之可见轻重学说对谷物的重视。谷物是人类生存的主要物质资料,对于古代的人民而言,其生产的丰歉更多依赖自然条件。遇上收获的季节,可能供过于求,巨商大贾如果趁机压价,农民就会遭受损失;遇上歉收的季节,又可能供不应求,如果巨商大贾趁机哄抬粮价,又会使缺粮的民众无力购买。《管子·国蓄》如实地指出了这一现象:“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然而人君不能治,故使蓄贾游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2](P1264)针对这种情况,轻重学说提出“敛之以轻”、“散之以重”的办法。“岁适美,则市粜无予,而狗彘食人食。岁适凶,则市籴釜十繦,而道有饿民。……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有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什倍之利,而财之櫎可得而平也。”[2](P1269)

《汉书·食货志》载:“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其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4](P1141)这种常平仓制度针对谷物而设,主张官方筑仓以吞吐谷物。丰年市场谷贱,政府增其价收谷入仓;凶年市场谷贵,政府减其价出谷而售。这与上面我们提到的“敛之以轻”、“散之以重”的轻重理论是一致的:当人民的谷物有余时,国家以适当的高价敛之;当人民的谷物不足时,国家以适当的低价售之。常平仓制度提到的“增”、“减”其价是与不正常的市价相对而言的,它的“增”、“减”其价是以入价低、出价高,国家在一入一出中获取部分收入为前提。这与轻重学说的实质是契合的。

应当指出,耿寿昌的常平仓制度也有来源于古代平粜、平籴经济思想的成分。春秋末期越国的计然根据农业丰歉预测粮价变化,主张靠国家的力量调节粮价,使其“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以此做到“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3](P3256)。战国魏之李悝认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4](P1124),主张平籴。这些都是常平仓制度的理论借鉴。不过,比较平粜、平籴与“敛之以轻”、“散之以重”的轻重理论,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平粜、平籴只是强调“农末俱利”、不“伤民”、不“伤农”,《管子》除强调“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之外,还强调“君必有什倍之利”[2](P1269),这是此前的平粜、平籴所没

001

有的新内容,即是说,“敛之以轻”、“散之以重”的轻重理论不但对平粜、平籴进行了综合,它更增加了时代所赋予的新特色。耿寿昌作为政府理财官员,当然要负责国家的财政工作,要积极筹措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与其说常平仓制度源于平粜、平籴的思想,毋宁说是对轻重学说的直接运用。

武帝政府借助轻重学说,扭转了当时的财政危机。对此,《史记·平准书》记载曰:“远者三千,近者千余里,皆仰给大农。”[3](P1439)“初郡时时小反,杀吏,汉发南方吏卒往诛之,间岁万余人,费皆仰给大农。大农以均输调盐铁助赋,故能赡之。”[3](P1440)“于是天子北至朔方,东到太山,巡海上,并北边以归。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3](P1441)“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诸物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3](P1441)轻重学说出色的理财实效,使它成为历代政府预防财政危机、获取财政收入的理论指导。历史上唐代的刘晏、宋代的王安石为朝廷掌管财政,都是对这种学说的实践运用。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马元材.桑弘羊传[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1.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责任编辑常芳芳〕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of Light-heavy Theory in Western Han Dynasty ———A Concurrent Analysis of Ever Normal Granary System by Geng Shouchang

GENG Zhen-do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Literature,Shan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Taiyuan030006)

Abstract:The purpose of light-heavy theory was to increase the state finance,which enabled it to become an important tool to solve the financial crisis.Emperor Wu in Western Han Dynasty in the face of financial situation of magistrate emptiness,not only put Light-heavy theories in practice to increase the state finance,but also devel-oped it in practice.Light-heavy theory was also used in the Ever Normal Granary system during the time of Em-peror Xuan.

Key words:Emperor Wu in Han;Light-heavy theory;Financial practice;Ever Normal Granary system

①可参阅巫宝三《〈管子〉的货币、价格学说和政策———〈管子·轻重篇〉研究之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经济研究所集刊》第八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347页。

101

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分校(工作站)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专业会计专科 学号 1361001459766 学生姓名李娟 2014 年 06 月

摘要 当代伟人毛泽东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关键词:汉武帝汉代政治帝王形象攻击卓越

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汉书》中称赞汉武帝:“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 一、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 汉初高祖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景帝时,王国问题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不消亦反。消之,其反亟,祸小。不消,反迟,祸大”,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虽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地方的势力依旧很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汉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 (一)针对地方诸侯的权力划分政策 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的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的政策,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

【大帝语录】大帝语录大全

【大帝语录】大帝语录大全 篇一:汉武大帝经典语录 陈宝国版汉武大帝经典语录: 1汉武帝:你认为你真的了解朕吗?许多事最终只有天知道,已经发生了的,没有发生的。朕来不及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了。 2.心怀怨恨者出一口怨气可以收回天下一多半人的心。 3.汉景帝:毒蛇啮指,壮士断腕。为天下者,不顾身家。 4.窦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七国之乱,如惊雷闪电,风云乍起,然陛下处乱不惊,以义击爆。深谋奇兵,善纳众议,将几十万叛军在数月之内各个击破,逐一荡平。您的威在于不变,惠在于因时,机在于应事,战在于制气,畏在于惧小,智在于治大,战乱在于断然,服众在于正下! 5.好的理论,宛如一个天然的美人儿,增之一分则多长,短之一分则短。着粉则太白,擦胭脂则太红。而这样的美人儿历来只委身一种人,他必须既有雄才大略之心,又有务实治国之才。即能审时度势,又能权衡变通。你们告诉老夫,那个御座上的孩子是这样的人吗? 6.韩安国:匈奴犯边,的确以困扰我汉室六十余年的大问题。一如大行令所说,战争从未止息,但是文景两代虽时有小的战役,但又基本维持了较为和平的局面。为何,那正是朝廷和亲政策的作用。文景先帝,为何要坚持和亲之策呢?一则:汉朝当时尚不具备与匈奴一战的实力,有必要做出染布以换取经济恢复的时间。二则:即便能与

匈奴开战,并且不战败,仍然是得不偿失。因为匈奴的土地不值得占领。所以先王之道是以静制动。和亲政策是文景时代安边的方略,是富国强民的大计。若放弃,那就等于放弃了长期的和平。正如晁错当年所言,攘夷必先定内。战争是一种危险,谁负谁胜,谁强谁弱,决定于一眨眼之间。用人的生命来夺取胜利,一旦跌倒就不能复起,不可不慎啊! 7.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 8.淮南王刘安:魏其侯,窦太主,武安侯,皇太后,乃至太皇太后,哪个是好对付的。都让他给收拾了。玩天下于股掌之间,喜怒哀惧皆为国策,爱恨情仇唯我独尊啊。 9.汉武帝:此次朕之所以全线出击,打的就是声势之仗!朕不在乎一军一卒的得失,我汉室七十多年来,对匈奴屡战屡败,以致士气蹉跎,国威沦丧。这种局面,从今以后必须彻底扭转。朕此战就是要告诉世人:攻守异形了,寇可往,我亦可往! 10.汉武帝:人拿起兵器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只是输赢的问题。做什么朕已经定下来了,怎么做,就要看将军们的了。 11.汉武帝:匈奴人总是以李将军为我汉军的精锐,但李将军自己不要背包袱。要守弱、谦下、虚怀若谷,懂吗?这地面上最柔弱者为水,碰到一点微小的阻碍,就会改变其形状和方向。放在圆的盛器里则圆,放在放的盛器里则方。似乎没有自己的主张,一旦形成洪水,则再大的岩石都难以阻挡,不要总是以硬碰硬,望李将军谨记!

我眼中的汉武帝

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7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字通,汉朝第七位皇帝,西汉时期的皇帝、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文学家。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帝刘邦的曾孙、太上皇刘太公的玄孙,其母是皇后王娡。公元前157年7月14日生于猗兰殿,公元前87年3月29日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汉武帝4岁时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曾用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汉武帝谥号“孝武”,后葬于茂陵。《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一、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西汉是强盛的王朝,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 1、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西汉王朝的统一和发展 汉武帝刚刚登上皇帝宝座时,由他的祖母窦太后掌握大权。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去。汉武帝开始把一切大权都掌握到自己手中,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首先打击了外戚丞相田,然后加强了他身边收转文书的尚书、中书的地位,使丞相成为有名无实的职位。自此,中书和尚书成了中央发号施令的机构。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彻底解决藩国问题,他命令藩王们不能把封地仅仅传给继承王位的长子。还必须划出一部分来分封给其他几个儿子,并且互不统属。这样一来,藩国的土地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弱,后来就无法与中央对抗了。这正是汉武帝的聪明之举。 汉武帝还加强了原有的监察制度,并建立了一套选用官吏的新制度。他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命令各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并用“公车上书”的办法,使官吏及人民都可以上奏章给皇帝建议国事。意见合乎治国要求的,就根据上书人的特长授给官职。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了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董仲舒认为:皇帝是奉上天的意旨来管理人民的,上天给了他统治人民的权力,绝对不能违反。这种说法正好迎合了汉武帝的心意。汉武帝便采取这种思想来做统治思想和维护封建制度的工具。在举行测试的时候,汉武帝对其他各派学说的人一概不取,独取儒生。于是,要想做官就得接受儒家学说,士人都变成了儒生。虽然这种做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在当时对于国家的统一、安定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开拓疆土 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作战。最后取得了抗击匈奴的全面胜利,充分体现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汉武帝还用大量移民的办法来充实边防,发展生产,使西汉王朝的政权更加巩固、国家更加统一,为西汉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汉武帝大一统

优质课评选教学设计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探讨这些措施的目的及作用,培养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评价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收集、复习比较、问题牵引、阅读回答、讨论交流、课本剧表演等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并学会运用比较法评价秦皇与汉武的历史影响,从而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领悟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汉武帝作为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宽阔胸襟;培养实事求是、是非分明的情感态度。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教学重点】掌握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处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阶段,心理上喜欢表现自己,敢于表达内心的想法,但其思维形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汉武帝的认识很肤浅,只是从电视或电影里了解一些。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教学策略】创设历史情境,直观再现历史,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体验、感悟历史。设置问题,补充史料,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文和材料,师生共同探讨来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表演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老师上课穿的这套衣服叫什么吗?(汉服)提到汉服我们会想到哪个朝代呢?(汉朝)那今天我们要了解汉朝的哪一段历史?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资料! 多媒体播放剪辑好的音像资料。(时间约1分钟。) 通过这段视频我们知道今天我们要了解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就是我们的汉武帝。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在位54年。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他在历史上有什么功绩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首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导学案的内容!(板书课题)(板书)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政治上的大一统 PPT课件展示:西汉的建立、汉初政策等内容

中国通史之22汉武帝

【画面】渭河北岸西汉皇帝墓群,茂陵远景,汉武帝画像,明万历《三才图会》 这是西安北面的渭河北岸,在这个地势高平的黄土高原——咸阳原上,有一片巨大的墓群。西汉15位皇帝中的9位都埋葬在这里。墓群大致呈直线伸展,绵延近百里,高达百余尺。9位皇帝,死后重新聚首,两千多来,他们仿佛一直在回忆往事,萧瑟的衰草,昭示着一去不返的汉家神威。这9个陵墓中,最巍峨壮观和富丽堂皇的要数汉武帝的墓葬——茂陵。 推出本集片名: 汉武帝 【画面】情景再现,景帝像,咸阳汉阳陵 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景帝病倒,日重一日。眼看将不久于人世,他颁诏为16岁太子刘彻提前举行成人冠礼,目的是让其即位亲政。景帝旋即病逝于未央宫,享年48岁。 国不可一日无君。刘彻于当天在景帝灵柩前即皇帝位,他就是为汉孝武皇帝,即汉武帝。由于景帝精心安排,权力交接平稳过渡。景帝时代结束,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即将开始。 【采访】武帝母亲王娡,即景帝王皇后,她的身世颇为传奇。王娡本已嫁给一个姓金的商人,并育有一女。后来,她的母亲听算命的说,你女儿将来将会大贵,母亲便唆使女儿离婚,金家不同意,母亲便索性将王娡打扮一番送进了太子宫,没想到真的应验了算命先生的话。王娡进宫后得到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的宠幸,接连生下三女一男,男孩就是汉武帝刘彻。 【画面】上集“文景之治”有关画面与镜头 汉初60余年,黄老之学成为治国指导思想,文帝、景帝,无为而治,国家少事,无事,政治清平,轻徭薄赋,约法省禁,这使得秦末以来残破的社会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发展,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经济上的积富之势必将转化为政治、军事乃至文化的强大。汉武帝刘彻的舞台,已经由他的父祖为他准备好。时代期待他上演怎样的曲目?汉武帝生逢其时,正处在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一方面,父祖留下的丰厚的遗产使他有条件大有作为,同时,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外事问题,使汉武帝必须有所作为。 【画面】黄帝、老子像,孔子像,孔庙,北京国子监 大一统帝国需要大一统思想,这是自古及今的中国特色。但到底该采用什么样的思想理念治理国家,才能避免亡秦的覆辙而取得成功?是继续沿用汉初的黄老之学?还是另辟蹊径,自创新途,寻找全新的理论武器和指导思想?这是即位之初的汉武帝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采访】黄老思想能够满足汉初经济残破情况下休养生息的需要,但武帝君临天下之时,经济已经繁荣,黄老无为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改弦更张已势在必行。汉武帝看中了儒学。 【画面】汉画像石、画像砖中讲经、传经画面 即位伊始,这位少年君主便显现了超常的才略和胆气。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岁首十月,武帝下达登基后的第一道诏书,在全国范围内征召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他要将天下贤才尽数招揽到朝廷,辅佐他建立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接着置五经博士,加强儒学宣传。 丞相卫绾见机行事,上奏请求罢免修习法家、纵横家学说的贤良,认为这些学说会扰乱国政。建议马上得到武帝许可。此举显然非同寻常,意味着汉王朝统治思想将发生重大转变。 不久,卫绾因病免相。武帝趁机进行人事调整,任命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赵绾和王臧均委以重任。窦婴、田蚡的外戚身份固然惹眼,但四人均崇尚儒学才是这次调整的关键。果然,他们很快便将儒家主张的建明堂、行巡狩、改正朔、易服色等制度提上议事日程。

《一站到底》20130509期题目及答案---29

《一站到底》20130509期题目及答案 第一轮田嘉豪PK王至弘 1、每年的“2月14日”是情人节,那么每年的“3月14日”是西方的什么情人节?白色情人节 2、“3月14日”因为其日期数字跟哪个著名的数学常数相同,而被设立为“国际数学日”?圆周率 第二轮田嘉豪PK刘莎莎 1、“沧海一粟”中的“粟”指的是哪种作物?小米 2、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的下一句是?照旧(照舅 3、NBA的球队中,步行者队的主场是在哪个州?印第安纳州 4、NBA球星林书豪毕业于哪所美国高等学府?哈佛大学 5、请问与山东接壤的省自北向南分别是河北、河南、安徽和哪个省?江苏省 6、金沙江发源于我国西部地区哪个省?青海省 第三轮田嘉豪PK程延伟 1、热带季风气候一年按照降雨量可划分成旱季和什么季?雨季 2、“三秦大地”是对我国哪个省的称呼?陕西省 第四轮田嘉豪PK高珊琳 1、“一站到底好看吗?当然好看啦!”这句话属于问句中的哪种类型?设问 2、“书桓走的第一天,想他;书桓走的第二天,想他想他;书桓走的第三天,想他想他想他!”这句台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反复 3、神话故事“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出自我国古代哪部经典著作?《山海经》 4、《孔乙己》被收录在鲁迅的哪部短篇小说里?《呐喊》 5、2013年春晚中演唱了歌曲《十二生肖》的是哪位台湾男歌手?王力宏 6、在电视剧《海派甜心》中香菇头林达浪的扮演者是谁?罗志祥 7、现在的法国总统是哪位在大选中打败了萨科齐的政治家?奥朗德 8、“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而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是哪位世界富豪的名言?巴菲特 9、纵贯四川省的四条江分别是:沱江、雅砻江、嘉陵江和哪条江?岷江 10、“吉普、阿特”是哪个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单位?老挝 11、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南京在当时的名字是什么?应天府 12、“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总共历时多少天?103天 13、以羊为原型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吉祥物叫什么名字?文洛克 第五轮田嘉豪PK林子昕 1、血液的类型一般被分为A型、B型、O型和什么型,共四种?AB型 2、烹调蔬菜时适当加入哪种调味品可以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醋 3、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拳击48公斤比赛中,获得金牌的是哪位中国运动员?邹市明 4、“郑智、郜林、孔卡、张琳芃”都是我国哪个足球俱乐部的球员?广州恒大 5、形容人极其圆滑的俗语“见人说人话”的下一句是?见鬼说鬼话 6、成语“感激涕零”中的“涕”指的是什么?眼泪 7、《爱在西元前》、《双节棍》都是周杰伦哪张专辑中的歌曲?《范特西》 8、“小冤家,你干嘛,像个傻瓜。”这首《小冤家》是赵薇在哪部电视剧中演唱的歌曲?《情深深雨蒙蒙》 9、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是哪个?唐 10、唐太宗时期,先后进谏200多次,以敢言直谏著称的是哪位大臣?魏征

汉武帝的功过

汉武帝的功过 新华中学2013级4班刘沣进 西汉王朝有一位明君,他改革政治、设置刺史、加强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首开丝绸之路、大破匈奴、征服西域、吞并朝鲜。他开疆拓土、击溃匈奴、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逾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兴太学,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但在晚年的时候,他求丹问药,妄图长生不老;宠信奸臣,逼死亲人,使他留下了一个败笔。 他是西汉王朝第七位皇帝,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汉书》评叙他“雄才大略”,《谥法》说他“威强睿德曰武”。他就是汉武帝,他就是刘彻! 一、汉武帝之功 汉武帝在政治、文化、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政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他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一半的侯国,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武帝设立中朝,消弱了丞相的权利。设立刺史,加强对国土的监管。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比如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且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帝王罪己诏的君王。 (2)军事:汉武帝时,有数位名将,像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人。他们为汉武帝开疆拓土、守卫边疆;数次进攻匈奴而大获全胜。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作战,期中有决定性的三次战役分别是: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汉武帝取得抗击匈奴战争的胜利,使国家更加统一,长城内外“马牛放纵,畜积布野”,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使匈奴帝国开始走向衰落。 (3)经济:汉武帝先后进行了六次货币改革,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

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六次改革后三官五铢的发行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汉武帝的币制改革至此取得了较大成功。武帝还把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遏制了一些大商贾们牟取暴利,使国库更加充盈。 (4)文化: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学说。这在当时引起了一股儒学巨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5)外交: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任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开辟了东到长安,西到罗马帝国,最远至埃及亚历山大的贸易通道。 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治理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二、汉武帝之过 汉武帝雄才大略,但他的一生仍有失败的地方。在武帝晚年他宠信奸臣;派人去寻丹问药,乞求长生不老。 (1)妄图长生不老:而汉武帝晚年被称为他一生中的败笔,因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到了执政后期,眼看匈奴被打的鬼哭狼嚎、屁滚尿流,不由得心生落寞之感,感叹从此天下无敌手,于是毅然把自己的一腔余热投入到神秘的炼丹事业当中,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2)晚年汉武帝在奸臣江充的挑拨下,逼死了自己的老婆、儿子、女儿、侄子、孙子。这一举动,成为了武帝最大的失败。 西汉明君汉武帝有功有过,16岁登基,在位54年的他,为汉朝的强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他晚年的时候,也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个重重的败笔!

目标分析

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10 杨氏之子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 (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汉武大帝_2000字

汉武大帝_2000字 “尊儒兴学,悉延百家,整顿朝纲,统一王权,改革官制,抑制相权,平定叛乱,改革分封,打击割据,亲统兵权,改革军制,严明赏罚,扩军、禁军,军队改制”是汉武帝登位后的经历。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地位呢? 武帝生前朝臣对他的举措争论就很激烈。武帝去世不久,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开的盐铁会议上讨论武帝时盐铁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的讨论分成了两派,从民间来的贤良文学全面否定了这点。 光禄大夫夏侯胜说:“武帝虽然有攘四夷广土开域之功,然而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侈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游离,物故者半。又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蓄积至今未能恢复,无德泽于民……”。元帝时,贾谊曾孙贾捐之又说:“……。当此时,寇贼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鄣郭,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没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淮南王盗写虎符,阴聘右士,关东孙勇等诈为使者,是皆廓地泰大,征伐不休之故也。” 这样看来,武帝似乎被否定了,然而,这只是单方面的认识。 汉武帝时期,武帝实行了不少创新之举,有的是吸取历

史上的经验教训而创设的,有的是根据当时的需要而创设的。这些创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术政策方面,秦始皇尊法而“焚书坑儒”,而汉武帝深知,治国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尊贤任能。墨子有言:“尚贤者,政之本也。”因此在建元元年(前140)冬十月,武帝便诏令丞相,御史等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武帝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国家在太学设儒家王五经博士,提高了儒学地位,同时又“悉延百家”。形成了尊儒术而又兼用百家。这一点奠定了中国以后封建社会学术思想格局。不仅如此,武帝对西域胡乐,魔术的传入说明在文化上也通过开放、发展,壮大自己。 在政治制度方面。周代重德治,秦始皇“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法。”汉武帝则是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以严刑峻法治国,二者实用,恩威并举。《汉书-元帝》记载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土霸王道染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而这种体制汉武帝是主要的创始者与完成者。并且此制对后世影响巨大,以后各个朝代化一般均是二者兼用的。这是既有社会的需要,也有历史继承和发展的逻辑规律在内。 一下割断历史,一切从头开始是不行的。秦始皇废先王之道,要割断历史传统,结果使秦朝短命而亡。汉武帝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既施仁义又重法治国,他成功了。汉武帝对

历史趣谈:突出重围 汉武帝刘彻的困境和武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突出重围汉武帝刘彻的困境和武功 导语:因为电视剧《汉武大帝》,我重新审读了汉武帝及其时代,对汉武帝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前,因为受《史记》及诸多学者的影响,对这个“内多欲而 因为电视剧《汉武大帝》,我重新审读了汉武帝及其时代,对汉武帝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前,因为受《史记》及诸多学者的影响,对这个“内多欲而外行仁义”的汉武帝没多少好感;但在重读之后,才发现任何谩骂与讥嘲,都不足以掩饰汉武帝的伟大。 因为汉武帝的雄才伟略,使得汉朝赢得了空前的尊荣,也使得“汉”成为整个民族的称号。最难得的是,汉武帝是在重重围困之下,拔剑而起,突出重围,这才取得辉煌的成就。那么,汉武帝遇到的围困有哪些呢?汉武帝又是如何突出重围,创造辉煌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巩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 《三国演义》的开篇:“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之所以能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较多的时间保持大一统,离不开两位帝王的功劳。其一是秦始皇,结束了七国争雄的局面,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使得中华民族有了在文化符号上达到了统一;其二是汉武帝,收复失地、抵御匈奴、联合西域,开创了中华帝国万国来潮的局面;又在文化上设立五经博士、推行今文经学,统一了思想。 汉建元五年(前136),武帝罢传记博士,又为《易》和《礼》增置博士,与文、景时所立的《书》、《诗》、《春秋》合为五经博士,以今文经学主导学术。(按:汉宣帝时增置博士为十二类:《易》为施、孟、梁丘;《书》为欧阳,大、小夏侯;《诗》为齐、鲁、韩;《礼》为后氏;《春秋》为公羊、谷梁。)西汉的儒学博士,对经学的建立和发展起厂 生活常识分享

《河西走廊》纪录片解说词

第1集:《使者》 主要讲述公元前138年,匈奴对汉朝的包围袭扰迫使汉武帝派遣张骞穿越河西走廊,去往西域寻求军事同盟的故事。张骞的凿空之举,带来的地理大发现使河西走廊正式进入了中原王朝的视野。 第2集:《通道》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信息坚定了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的决心。本集主要讲述公元前121年,发生在河西走廊的河西之战。一年之内,年仅19岁的霍去病率领汉朝骑兵三次出击匈奴,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并使它自此并入汉朝版图。 第3集:《驿站》 河西之战后,行政与邮驿系统遍布河西,汉朝的势力范围也沿着河西走廊延伸到了西域。本集主要透过敦煌悬泉置驿站及其出土汉简,再现长罗侯常惠建功西域的风云往事,展现河西走廊这一战略通道在汉朝经营西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4集:《根脉》 主要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讲述魏晋时期,中原大乱之际,河西走廊以其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庇佑了迁徙至此的儒家学者。儒家文化自此在河西走廊扎下根脉,并最终东渐反哺中原,成为隋唐文化和制度的重要来源。 第5集:《造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恒河两岸的佛教文化开始沿着宽阔的河西走廊大规模进入中国。以昙无谶、鸠摩罗什为代表的佛教徒,以译经、造像等方式在这里弘扬佛法,开启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同时也为河西走廊留下了宝贵的佛教遗产。 第6集:《丝路》 魏晋南北朝,因中原动乱,河西割据,丝绸之路阻塞不通。西域商人止步于河西走廊,使这里在隋朝初年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征侵扰河西走廊的吐谷浑并在张掖举行了外交与商贸盟会。连接中原与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再度畅通。 第7集:《敦煌》 盛唐是丝路最繁荣的时期,也是敦煌艺术最辉煌的年代。从长安来到敦煌的工匠将长安艺术带到了这里,他们在当地世家大族的支持下继续开凿敦煌石窟并绘制敦煌壁画。本集以敦煌220号石窟的营建为例,讲述敦煌石窟如何见证了丝路的繁华并成为大唐盛世的缩影。第8集:《会盟》 河西走廊不仅连接了古代中原与西域,也连通着分处南北的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本集主要讲述在蒙古帝国的时代,来自蒙古和青藏两大高原的游牧部落首领在河西走廊举行了一次关于和平的会谈。随着元朝建立,西藏归入中国版图,凉州会盟深刻影响了此后数百年中国的政治与文化格局。 第9集:《苍生》 随着明朝西北防线逐步收缩,河西走廊因闭关锁国渐趋沉寂。本集以古老的嘉峪关城为视角,讲述明清时期穿越河西走廊的东西方人士及其在河西走廊的经历与见闻。虽然这时的河西走廊已与整个国家一同进入沉寂时期,但在风雨飘摇的帝国晚期,新疆危机的爆发及振聋发聩的塞防论再次唤醒了中原统治者对河西走廊及广阔西部的重视。 第10集:《宝藏》 新中国成立后,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河西走廊复苏的动力,古老的走廊迎来了现代化的工业与机器生产,成为新中国建设蓝图的关键一环。从兰新铁路到兰新高铁,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河西走廊再度迎来崛起的契机。

对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评价

对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评价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汉书》中称赞他:“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当代伟人毛泽东亦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已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 一、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 首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强化中央集权,

汉武大帝经典语录

陈宝国版汉武大帝经典语录: 1汉武帝:你认为你真的了解朕吗?许多事最终只有天知道,已经发生了的,没有发生的。朕来不及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了。 2.心怀怨恨者出一口怨气可以收回天下一多半人的心。 3.汉景帝:毒蛇啮指,壮士断腕。为天下者,不顾身家。 4.窦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七国之乱,如惊雷闪电,风云乍起,然陛下处乱不惊,以义击爆。深谋奇兵,善纳众议,将几十万叛军在数月之内各个击破,逐一荡平。您的威在于不变,惠在于因时,机在于应事,战在于制气,畏在于惧小,智在于治大,战乱在于断然,服众在于正下! 5.好的理论,宛如一个天然的美人儿,增之一分则多长,短之一分则短。着粉则太白,擦胭脂则太红。而这样的美人儿历来只委身一种人,他必须既有雄才大略之心,又有务实治国之才。即能审时度势,又能权衡变通。你们告诉老夫,那个御座上的孩子是这样的人吗? 6.韩安国:匈奴犯边,的确以困扰我汉室六十余年的大问题。一如大行令所说,战争从未止息,但是文景两代虽时有小的战役,但又基本维持了较为和平的局面。为何,那正是朝廷和亲政策的作用。文景先帝,为何要坚持和亲之策呢?一则:汉朝当时尚不具备与匈奴一战的实力,有必要做出染布以换取经济恢复的时间。二则:即便能与匈奴开战,并且不战败,仍然是得不偿失。因为匈奴的土地不值得占领。所以先王之道是以静制动。和亲政策是文景时代安边的方略,是富国强民的大计。若放弃,那就等于放弃了长期的和平。正如晁错当年所言,攘夷必先定内。战争是一种危险,谁负谁胜,谁强谁弱,决定于一眨眼之间。用人的生命来夺取胜利,一旦跌倒就不能复起,不可不慎啊! 7.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 8.淮南王刘安:魏其侯,窦太主,武安侯,皇太后,乃至太皇太后,哪个是好对付的。都让他给收拾了。玩天下于股掌之间,喜怒哀惧皆为国策,爱恨情仇唯我独尊啊。 9.汉武帝:此次朕之所以全线出击,打的就是声势之仗!朕不在乎一军一卒的得失,我汉室七十多年来,对匈奴屡战屡败,以致士气蹉跎,国威沦丧。这种局面,从今以后必须彻底扭转。朕此战就是要告诉世人:攻守异形了,寇可往,我亦可往! 10.汉武帝:人拿起兵器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只是输赢的问题。做什么朕已经定下来了,怎么做,就要看将军们的了。 11.汉武帝:匈奴人总是以李将军为我汉军的精锐,但李将军自己不要背包袱。要守弱、谦下、虚怀若谷,懂吗?这地面上最柔弱者为水,碰到一点微小的阻碍,就会改变其形状和方向。放在圆的盛器里则圆,放在放的盛器里则方。似乎没有自己的主张,一旦形成洪水,则再大的岩石都难以阻挡,不要总是以硬碰硬,望李将军谨记! 12.主父偃:众生的好恶历来如一头怪兽,你不知道他下一刻的反应变化,不值得过于看重。但现在有一件事需要注意、、、、

历史人物汉武帝简介

历史人物汉武帝简介 人物汉武帝简介 汉武帝简介在中国古代君王中,最负国际声誉的当推汉武帝。在西方人看来,他是古代中国巅峰状态的万世一君,是中国最有作为的帝王。他敬奉儒学为官方学说,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他扩疆开土,征服长江以南大片土地与朝鲜一部分,并打开了在中西交流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丝绸之路"。他使中华帝国达到了同期罗马帝国的强盛程度。 汉武帝灭掉和降服了13个国家 文化作文要求经史子集的学养结构,但容易史学容易出现一个不良现象,就是对历史的不完全把握。比如对历史人物,只知道其有丰功伟绩,但究竟有多大,体现在哪些地方,却完全不知道。这样会让历史底蕴出现坏现象:大家写作的内容和表达居然很雷同。 大赛闭幕式现场:颁奖典礼 中国历史上,有:43好几位死后谥号为“武帝”的皇帝,诸如晋武帝司马炎、宋武帝刘裕、梁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北周武帝宇文邕等等。而第一个“武帝”就是汉武帝刘彻,他不仅是第一个,也是名气最大的一个,还是影响最深远的一个,更是最符合“武”字风格的一个。也许有人会说,魏武帝曹操也不差嘛。嗯,是不差,而且其个人的军事才华和战略战术思想比刘彻要牛,只不过曹阿瞒生前并未称帝,他的“武帝”是他儿子曹丕建立魏国后追尊的。所以说,在所有谥

号为“武”的皇帝当中,最伟大的就是刘彻!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汉武帝这辈子最大的军事业绩就是以卫青、霍去病为主将,大破匈奴,致其“远遁”。多年前的电视剧《汉武大帝》也是着力表现了这场汉匈大战。其实汉武帝在位时的军事业绩,不止是打匈奴,除了北方的匈奴,汉帝国南部、东部和西部的敌国,他都打了,而且还都打赢了,总共有十三个国家被他灭掉或降服!只是对于这些仗,大伙远不如对汉武帝打匈奴那么熟悉,电视剧《汉武大帝》也没怎么演。下面咱就说说汉武帝这些漂亮仗的过程和指挥这些战役的汉军将领。 按照时间顺序,咱们先从汉武帝在南方的“武功”说起。 元鼎五年(前112年),位于今两广和越南一带的南越国兴兵对抗汉朝,原因是汉朝使者和南越国太后好上了,这太后决定带着儿子、南越王一起归顺汉朝。这下惹恼了南越国的三代老臣、丞相吕嘉,他率军杀死了太后、南越王和汉朝使者。汉武帝大怒,以十万大军分兵五路讨伐南越国,统军将领是伏波将军路博德和楼船将军杨仆。汉军一路挺进,势如破竹,终将吕嘉擒斩。当时汉武帝正在河南巡视,得知汉军大胜,极为开心,便把他正巡视的地方赐名“获嘉”,即擒获吕嘉之意。 至今河南省的这个地方依旧叫获嘉县。南越国不复存在,汉武帝在其固有土地上设置了九个郡,其中南海郡在今天的广东;苍梧郡、郁林郡与合浦郡在今天的广西;儋耳郡和珠崖郡在今天的海南;交趾郡、九真郡与日南郡在今天的越南。

内地几部好看的历史剧介绍

1.汉武大帝。陈宝国焦晃归亚蕾主演。这不仅是汉武帝题材电视剧中最经典的,更是中国所有帝王戏中的上品。整部电视剧思路清晰,对于政治、历史、战争都做出了很好的诠释,完全可以视作一部教科书。尤其是汉武灭匈奴的那几集,把战争全过程以极为细腻的手法表现了出来,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政治事件,也都描述的很清晰,实在是难得的精品。 2.大秦帝国。侯勇王志飞主演。此剧是中国历史剧中的另类之作,全剧突出了“法治”二字。打个比方,法治观念好比一块吸铁石从桌上划过,所有历史事件便如同桌上的铁钉一般自动吸附上来,其表现手法独树一帜,观点明确,解析精辟,值得大力推荐。 3.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陈宝国黄志忠主演。是对大明朝历史的一次精美概括,片中充盈着官场智慧与人生哲理,对于嘉靖、海瑞、严嵩等历史名人的刻画都堪称深入独到。仔细研究过后,会对如何用人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4.走向共和。孙淳马少骅主演。鸿篇巨制,荡气回肠。片中很多情节都是真实的历史再现,而且演员的相貌也与历史人物惊人相似,可以说是精品中的最精品 5.贞观之治。马跃主演。虽然李世民题材的历史剧众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糟粕,唯有这部《贞观之治》堪称精品,片中人物的表演都很真实,且忠于历史,极少虚构之处。该剧中很多演员也都是《走向共和》里的演员。 6.三国演义,唐国强鲍国安主演。精品之处无需赘言,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完全以文言文做台词的电视剧,片中对于兵法、政治、谋略、人物个性的诠释与刻画都可谓登峰造极,是空前绝后的极品。 7.汉刘邦。刘文治于小慧主演。全剧台词使用的是极为讲究的文言文,情节完全符合历史,多处展现刘邦这个草根出身的帝王的非凡御人智慧与厚黑功力,最难得的是,片中的音乐也都很优美,有安神宁心之效。 8.东周列国春秋篇,该剧中很多演员同时也参演了三国演义,担任主要角色。该剧特色鲜明,每一集的开头都以流动字幕加旁白的形

经典历史剧

经典历史剧 中国大陆十部经典历史剧 2019 年 12 月 18 日 17:30:44 1.汉武大帝。陈宝国焦晃归亚蕾主演。这不仅是汉武帝题材电视剧中最经典的,更 是中国所有帝王戏中的上品。整部电视剧思路清晰,对于政治、历史、战争都做出了 很好的诠释,完全可以视作一部教科书。尤其是汉武灭匈奴的那几集,把战争全过程 以极为细腻的手法表现了出来,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政治事件,也都描述的很清晰, 实在是难得的精品。 2.大秦帝国。侯勇王志飞主演。此剧是中国历史剧中的另类之作,全剧突出了“法治”二字。打个比方,法治观念好比一块吸铁石从桌上划 过,所有历史事件便如同桌上的铁钉一般自动吸附上来,其表现手法独树一帜, 观点明确,解析精辟,值得大力推荐。 3.大明王朝 1566 嘉靖与海瑞。陈宝国黄志忠主演。是对大明朝历史的一次精美 概括,片中充盈着官场智慧与人生哲理,对于嘉靖、海瑞、严嵩等历史名人的刻画都 堪称深入独到。仔细研究过后,会对如何用人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4.走向共和。孙淳马少骅主演。鸿篇巨制,荡气回肠。片中很多情节都是真实的历 史再现,而且演员的相貌也与历史人物惊人相似,可以说是精品中的最精品。 5.贞观之治。马跃主演。虽然李世民题材的历史剧众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糟粕, 唯有这部《贞观之治》堪称精品,片中人物的表演都很真实,且忠于历史,极少虚构之处。该剧中很多演员也都是《走向共和》里的演员。 6.三国演义,唐国强鲍国安主演。精品之处无需赘言,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部 完全以文言文做台词的电视剧,片中对于兵法、政治、谋略、人物个性的诠释与刻画都 可谓登峰造极,是空前绝后的极品。 7.汉刘邦。刘文治于小慧主演。全剧台词使用的是极为讲究的文言文,情节完全 符合历史,多处展现刘邦这个草根出身的帝王的非凡御人智慧与厚黑功力,最难得的是,片中的音乐也都很优美,有安神宁心之效。 8.东周列国春秋篇,该剧中很多演员同时也参演了三国演义,担任主要角色。该剧 特色鲜明,每一集的开头都以流动字幕加旁白的形式对这集的主要内容作一总结概括, 剧情完美展现了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孔子、伍子胥、勾践等春 秋时期的杰出人物,只是风格略显阴森。 9.成吉思汗。巴森主演,此人曾在张纪中版射雕英雄传中饰演成吉思汗。该剧完全 根据《蒙古史诗》的记载改编而成,剧中台词也都是引

历史论文-汉武帝刘彻

探讨如何评价汉武帝刘彻 分析汉武帝刘彻生平功过 关键词: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叙述评价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于武帝太初年间,由于个人的不幸遭际和政治异见,他对武帝这个时代的评述掺入了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和主观偏见。 从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武帝一生在位期间,主要做了五件大事: 一是打退了匈奴对中原的入侵,中华民族获得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广阔生存空间。 二是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行察举、削王国、改兵制、设刺史、统一货币、专管盐铁、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而且体现着法家之“以法治国,不避亲贵”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三是将儒学提升为国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国家为本位、适应政治统治的意识形态,从而掌控了主流舆论,并且为精英阶层(士大夫)和社会树立了人文理想以及价值标准。 四是彻底废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继承制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设计制订了目光远大的外交战略,并通过文治武功使汉帝国成为当时亚洲大陆的政治和经济轴心。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他的目光从16岁即位之初,就已经超越了长城屏障以内汉帝国的有限区域,而投向了广阔的南海与西域。 古今之论汉武帝者,惟清人吴裕垂特具卓识。其论略曰:“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劳民也,盖欲复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尽去后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谁之想。于是承累朝之培养,既庶且富,相时而动,战以为守,攻以为御,匈奴远遁,日以削弱。至于宣、元、成、哀,单于称臣,稽玄而朝,两汉之生灵,并受其福,庙号…世宗?,宜哉!武帝生平,虽不无过举,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始尚文学以收士心,继尚武功以开边城,而犹以为未足牢笼一世。于是用鸡卜于越祠,收金人于休屠,得神马于渥洼,取天马于大宛,以及白麟赤雀,芝房宝鼎之瑞,皆假神道以设教也。至于泛舟海上,其意有五,而求仙不与焉。盖舢舻千里,往来海岛,楼船戈船,教习水战,扬帆而北,慑屐朝鲜,一也。扬帆而南,威振闽越,二也。朝鲜降,则匈奴之左臂自断,三也。闽越平,则南越之东陲自定,四也。且西域既通,南收滇国,北报乌孙,扩地数千里,而东则限于巨壑,欲跨海外而有之,不求蓬莱,将焉取之辽东使方士求仙,一犹西使博望凿空之意耳。既肆其西封,又欲肆其东封,五也。惟方士不能得其要领如博望,故屡事尊宠,而不授以将相之权,又屡假不验以诛之。人谓武帝为方士所欺,而不知方士亦为武帝所欺也!” 汉武帝是一个变法改制并且取得了伟大成功的帝王,是一个雄才大略规模宏远的君主。他是一个宏扬学术崇尚知识的贤君,也是一个知过能改,虚怀纳谏,任人以贤的明主。 武帝元朔元年的诏书说:“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元朔六年诏书又说:“五帝不相复礼,三代不同法。” 这表明,直到晚年,他仍在求新求变。他始终认为,只要情况变了,政策也要变,“非期不同,所急异务也”. 汉武帝是一位承前启后而又开天辟地的真正伟大的君王。在他之前的历史上,他所建树的文治武功无人可及。他的风流倜傥超群绝伦。他的想象力和巧妙手法使政治斗争成为艺术。他的权变和机谋令同时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怀宽广,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鉴人之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