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

第一章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

人们误以为心理学家能猜透别人的内心世界。事实上,心理学家只能通过观察人的外在而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而心理活动并不仅仅是人的所思所想,它具有丰富的内涵

催眠术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一种方法而已。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学家都会使用催眠术,更多的心理学家关注科学和实验以及观察得出的结果。很多人接触心理学就是从弗洛伊德的梦的分析开始的。但梦的分析只是精神分析领域的一个部分,并不代表整个心理活动,因为梦的神秘性,导致人们对梦的分析印象深刻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学科。心理学分为哲学心理学与科学心理学两个时代,前者始自24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代,后者是以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迄今只不过130多年。

哲学心理学到现代心理学

?科学心理学诞生后心理学定义的演变

?(1)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

?(2)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3)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

?(4)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

现代心理学的思想

一、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观点

人物:华生

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

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

华生: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够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者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

现代心理学思想

二、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学观点

人物:弗洛伊德

观点: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精神层次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释梦理论:梦是愿望的达成

现代心理学思想

三、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观点

人物:马斯洛

观点: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现代心理学思想

四、以认知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观点

人物:皮亚杰

观点: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现代心理学尚未成为规范科学

心理学之所以不能形成众所共识的范式,主要是因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性非其本性,人性是本性与习性的融合,人性受社会文化影响,其变化具有极大的差异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1、行为与心理的生物学基础2、感觉、知觉与意识3、学习、记忆与思维4、生命全程的身心发展

?5、动机与情绪6、个别差异7、社会心理8、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

心理学研究的三项准则:(一)客观性(二)验证性(三)系统性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自然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言语、表情、行为)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优点:保持自然性和客观性缺点:难以重复验证,难以精确分析

2、个案研究:是指以某一个或团体(例如某家庭或某工厂)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优点:针对性强

缺点:难以具备足够的个案资料,很难着手研究,也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3.测验法:又叫心理测验,根据预先制定的测验量表来测定人的能力、心理特征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的一种方法。

优点: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分析多个变量的相关。缺点:难以推出因果性的结论

4. 实验法:有目的地控制和创设一定的条件,以引起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优点: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缺点:无法观察被试者内在心理历程的变化。

答疑:1、微表情2、一沙一世界

微表情:心理学名词,人们通过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出来,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它的信息。“微表情”最短可持续1/25秒,虽然一个下意识的表情可能只持续一瞬间,但很容易暴露情绪。当面部在表达某个表情时,这些持续时间极短的表情会突然一闪而过,而且有时表达相反的情绪。

常见“微表情”: 把玩领带或饰物——心神不宁略抬头、眼睛向上看——迟疑手扶眉骨——羞愧紧抿嘴唇——窘迫挠头——不知所措双手反复摩擦——焦虑眼神不集中、左顾右盼——害怕咬指甲——缺乏安全感撇嘴——不屑手插在裤袋里且肩部顶起——紧张双手抱臂——自我保护、不安嘴微张、眼瞪大——错愕摸鼻子——思考指尖塔状手——深具自信稍偏头微笑——自在与友善微笑——自信

一沙一世界: 瞬间呈现的东西,包含很多东西。

如“永”字“八法”,其“点”对于受过严格训练的人来说,它包含17种动作,而且有次第。当“点”放大1000倍的时候,仍然是饱满的。优美的歌声,你会觉得优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优美。(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电脑中的一幅画,可以分解为很多像素。不停地、不停地放大图画——好的画,总是有序的,涂鸦式的画,放大后只剩混乱。直觉和灵感就是大量信息在瞬间的迅速合成。(爆炸、瞬间燃烧、真相乍现的瞬间)

例如:判断一个人从阿富汗回来——皮肤黑,手腕白(近期在热带生活过);懂医学知识,走路军姿(军医);左臂不灵活,受过伤(去过战场)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么?人如何感知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人如何知道了物体的大小远近?

?错觉的产生由哪些原因?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一、感觉概念

内涵:感觉是指个体靠身体感觉器官(耳、目、口、鼻、皮肤等)与环境中的刺激接触时所收集到的讯息,进而辨别出该刺激特征的历程。意义: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知觉概念

内涵:知觉是指个体根据感觉器官对环境中刺激所收集到的讯息产生感觉后,经大脑的统合作用,将感觉传来的讯息加以选择、组织并做出解释的历程。

理解:知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后者的简单相加。知觉包含了觉察、分辨和确认等一系列过程。

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感觉是形成知觉的基础;感觉是以单一感官(如眼睛)的生理作用为基础所产生的心理作用,而知觉则是大脑统合运作后所产生的心理功能。感觉与知觉是连续性的两阶段心理历程。

四、心理物理学

可以被听见的最轻的声音有多轻?可以被看见的最弱的光有多弱?咖啡中加多少糖才能感觉到甜

1、感觉的敏感性

感觉的敏感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感程度。敏感性是不断变化的,

例如:当某种刺激持续时间甚久时,感觉敏感性即逐渐降低。——“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当个体长时间未接触某种刺激时,感觉敏感性即因而升。——“二手烟”

2、感觉的适应性

感觉器官因接受刺激久暂而改变其敏感性的现象,称为感觉适应。

利:有助于减少身心负担。如在充满噪音的场所仍能专心工作。

弊:丧失警觉性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如长期在空气恶劣环境中工作而罹患慢性呼吸器官疾病。

感觉阈限:或简称阈限,是指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

绝对阈限(absolute threshold):是指引起感觉经验的最低刺激强度。

绝对阈限的测定是以受试者多次回答中接近百分之五十为正确者为根据的。

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视觉:晴朗夜空30英里以外的烛光;听觉:安静房间20英尺以外手表的滴答声;味觉:两加仑水加入一茶匙糖后有甜感;嗅觉:一滴香水弥散三居室;触觉:一片蜜蜂翅膀从一公分外落在面颊;

温冷觉:觉察出皮肤表面摄氏1度的差异。

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受试者所感觉到的两个刺激强度的最低差别量。也称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

三、感觉阈限的补充研究

感觉经验的产生并非“非有即无”的心理历程,除刺激强度之外,刺激的背景因素和受试者的心理因素,都可能影响受试者对感觉经验的判断。信号检测论如:敲门有无信号肯定否定

第二节感觉历程

一、视觉

1、视觉就是眼睛与视觉区之间发生的生理与心理历程。

视感觉,即前文所说的物理事件(外在刺激)引起生理事件(神经冲动)而后转化为心理事件的前一段。是一个“由感而觉”的简单心理历程。

视知觉,即由生理事件转化为心理事件的后一段

5、视觉适应

暗适应,指眼睛在光刺激较弱之暗处所产生的调适现象。

亮适应,指持续在明度较高环境中视觉对光刺激敏感性降低的现象。

色调适应,指持续接受颜色刺激时视觉敏感性降低的现象。

6. 后像:指视觉刺激消失后短暂留存在网膜上的影象。

后像有正负两类:正后象:指刺激消失后所留下的后象,在色彩及明度上与原来的刺激相似. 如节日焰火。负后象:后象的颜色与原刺激互补。如红纸剪个圆圈,持在手中注视一分钟后,将视线转往白色的墙上时,将会出现一个绿色的后象。

7、色觉缺陷与色盲

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对红、绿、黄、蓝四种颜色辨别清楚者,就是视觉正常。如对其中两种或几种颜色不能明确辨别,那就是色觉缺陷。色觉缺陷一般称为色盲。色盲分为全色盲和局部色盲。

二、听觉

1、听觉是个体对环境中声音刺激特征的反映

3、听觉刺激的属性

物理属性:频率、振幅、复杂度

心理属性:音调:是指个体对声音高低的感觉。受声波频率变化影响。

音强:是指个体对声音强度的感觉。决定于声波振幅的大小。

音色:是指个体对在感觉上声音特殊性的辨别。决定于声波的复杂度。

4、听觉定向:即声源定向,是指个体感觉声音出现时凭知觉判断声音的远近与声源方向。

(1)单耳线索(2)双耳线索

三、其他感觉

1、味觉:是以舌面的不同部位对溶化物质予以辨别,从而获得感觉的历程。

2、嗅觉:是辨别空气中气味的感觉。

3、肤觉:是靠皮肤表面为感受器接受外来刺激,从而获得触觉、痛觉、温觉等感觉的历程。

4、体觉:是个体对自己身体活动的一种感觉。体觉包括动觉与平衡觉。

第三节知觉历程

一、知觉的心理特征

1、知觉的相对性

2、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组织性:接近法则相似法则连续法则闭合法则

4、知觉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明度恒常性

二、深度知觉:深度知觉是指对物体判断其远近或辨识物体之为深度知觉

1、单眼线索:

直线透视:是指平面上刺激物本身,在面积的大小、线条的长短以及线条之间距离远近等特征上,所显示出的能引起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

纹路梯度:根据各物体本身外形纹路清晰与部位高低之差异而获得。

重叠

2、双眼线索

双眼视差

三、运动知觉:是指个体对环境中物体位置的移动所产生的一种视知觉。

1、真动知觉

2、诱动知觉

3、相对运动知觉

4、似动知觉

四、错觉

?缪勒——莱尔错觉(箭形错觉)

?潘佐错觉,也叫铁轨错觉

?横竖错觉(垂直一水平错觉)

?贾斯特罗(Jastrow)错觉。两条等长的曲线,下面一条比上面一条看去长些

?多尔波也夫(Dolboef)错觉

月亮错觉: 月亮在天边(刚升起)时显大,而在天顶时显小。冯特错觉;爱因斯坦错觉

第三章学习与记忆

第一节学习

一、学习的定义:学习是因经验或练习获得知识技能或产生行为,并使其成为较为持久改变的历程

二、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

经典条件作用的形成,取决于以下四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无条件刺激,指本来就能引起个体某固定反应的刺激。如引起唾液分泌的食物。

(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固定反应。如唾液分泌。

(3)条件刺激,指原来的中性刺激。如与食物相伴或稍前出现的铃声。

(4)条件反应,指条件作用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如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

经典条件作用原理的应用:

?系统脱敏法:当患者面前出现焦虑和恐惧刺激的同时,施加与焦虑和恐惧相对立的刺激,从而使患者逐渐消除焦虑与恐惧,不再对有害的刺激发生敏感而产生病理性反应。说到实质上,“系统脱敏法”就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忍耐力,增强适应力,从而达到最后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保持身心的正常或接近正常状态。

?系统脱敏法治疗“怕水”:开始可以在海边的沙滩上行走,继而进入水没脚的深度,然后依次进入水能淹没膝盖、腰部、胸口、颈部的深度,直至最后全身漂浮在水面上。注意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应该稍停一下,直到那个深度不再使你紧张为止,再试着进入更深处。

?厌恶治疗法: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治疗技术。其内容为: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而达到戒除或至少是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厌恶疗法帮助戒酒:让嗜酒者服吐酒石,或注射阿朴吗啡、吐根碱,在即将出现恶心时,让嗜酒者饮酒。如此每天一次,重复7~10次,直到嗜酒者不使用药物而单纯饮酒也出现恶心,对酒产生厌恶情绪为止。此即说明条件反射已充分建立,以后每年仍可作1~2次巩固性治疗。据莱蒙(Lemere)所行的4096例以此种方法戒酒的效果统计,一个疗程治疗后,维持戒酒5年以上者

占38%,维持10年以上者占23%,其余的人以后又继续喝酒。

三、操作条件作用: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E.Thorndike,1874-1949) 被誉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把猫关进笼子里,笼外放一块能使猫看得见的肉,猫尝试逃出笼门去吃肉。开始时,猫在笼里盲目地乱抓乱跑乱撞。在一系列忙乱地动作中,猫偶然碰到了笼门的门栓,笼门被打开,猫吃到了肉,以后又连续作这个开门取食的实验,反复了十八次,他发现,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加,猫的乱抓乱撞的动作逐渐减少,成功的动作逐渐增加,开门的时间越来越快,后来,猫一被关进笼里,猫就立刻能准确地打开笼门取到食物,这时猫就学会了开门取食。桑代克认为猫的学习就是笼门门栓这一情境(刺激)与打开门栓这一反应建立了巩固的联结。

效果率: 在尝试错误学习历程中,某一反应之所以能与某一刺激发生联结,是因该反应能够获得满足的效果。这是尝试错误学习能否建立的基本原则,桑代克称为“效果律”。

练习律: 指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随练习次数的增多而加强。

准备率: 指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随个体本身准备状况(因饥饿需求食物)而有异;个体在准备反应的状况下,遂其反应,则感满足,有过满足经验,以后遇到同样情境时,自会使个体继续做出同样反应。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 指个体在环境适应中主动向某刺激反应时,如反应后带来有效的后果,个体即将学到以后对该刺激继续反应。

操作条件作用原理的应用:

?(1)编序教学(2)电脑辅助教学

四、认知学习

?柯勒的顿悟学习实验

顿悟是指突然察觉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构建有关事物的形式而实现的。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

?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指在社会情境中,个体只凭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行为后果,不必自己表现出行为反应,即可学习到别人行为的学习历程。

?人类的许多学习、尤其是社会行为方面的学习,不必事事亲身经历来获得直接经验,可以通过观察而获得代替性的间接经验。

观察学习论要义:

学习并非单纯决定于外在环境

学习得自对楷模的观察与模仿(示范教学、观摩教学、教学演示)

观察与模仿并非机械式的反应

模仿随情境变化而有不同方式(直接模仿:如幼儿学习使用筷子;综合模仿:综合多次所见;象征模仿:模仿偶像;抽象模仿:如学习解题原则)

补充概念:

?习得性无助:是指由于个体连续的经历失败、挫折的体验而导致个体对事物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从而产生自暴自弃、丧失信心的心理。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以狗为对象做了下列一组实验: 程序一:把一条狗放进一个笼子里,锁住笼门,使狗无法轻易从笼子里逃出来,而笼子里装有电击装置。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地挣扎,想逃出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它发现无法逃脱后,挣扎的强度就逐渐降低了。

程序二:把这只受过电击的狗放进另一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实验者发现,这只曾受过电击的狗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绝望地忍受着电击的痛苦,根本不去尝试有无逃脱的可能。

?程序三:把没有经受过电击实验的狗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发现这些狗全部都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第二节记忆与遗忘

记忆从何时开始?

?日本横滨市妇产科的池川明医生以婴幼儿为对象,实施于2002到2003年,共1620个平均年龄4岁的孩子,据最终统计结果,有33%

的孩子肯定了“胎内记忆”,有21%的孩子记起了出生时的情景,这部分孩子大多集中在两三岁年龄段。

?以下为孩子们的“胎内记忆”:

?“里面很黑”——2岁和4岁的两个男孩

?“像漂浮在水上”——一个3岁女孩

?“被绳子拴住”——一个2岁女孩

?“里面黑得难受,总听到妈妈的说话声。”——一个4岁男孩有关出生时的记忆:

?“在里面怕黑,后来就哭出声了。”一个3岁男孩

?“听见一声响后,眼前就亮了起来。”一个2岁女孩

?“本来还想睡一会儿,可睡不成了。”另一个4岁女孩

一、记忆的定义

?记忆也称保持,是指在学习情境中刺激消失之后,在心理上仍保持下来代表原刺激的讯息。

记忆的测量:

(1)回忆法,如考试时的论述题

系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最先记忆的部分和最后记忆的部分印象最深刻

(2)再认法,如考试中的是非题或选择题

(3)再学习法,也称节省法

(4)反应时间法,指根据从刺激出现到反应表出所经时间来推估学习的一种记忆测量方法

二、感觉记忆

?是指引起感觉之刺激消失后瞬间所留下的记忆。

(1)形象记忆,如:闪电

(2)声象记忆,

斯伯林(Sperling)的形象记忆实验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Sperling 在1960年关于视觉形象存储的研究是经典性的

Sperling整体报告法实验:

整体报告法:同时呈现若干数字,呈现时间50ms,呈现后立即要求被试报告所呈现的数字,尽量多。

实验过程:

1,4,7,3,6,9,12,5,8,10 实验结果:Number<4,全部正确报告;N≥5,正确率下降,平均为4.5。

Sperling局部报告法实验

实验材料:字母

实验过程:4个一行,共3行方式呈现材料,呈现时间50ms,每行字母都和一种声音相联系。要求被试在字母呈现后,根据声音信号,报告相应一行的字母。

N B F Q ——高声音Z R E P ——中声音K K V G ——低声音

实验结果:报告数目平均为9个。

实验结论:局部报告法证实感觉记忆存在,具有相当大的容量,保持时间短暂。

三、短期记忆

?指初次接受的讯息消失后(没有机会重复练习)能保持20——30秒的记忆。如:查一个电话号码打电话时的记忆口语翻译时译员对话语的记忆

记分与解释

根据题目的要求,大约每组数在你的头脑中只保持5秒,心理学中称作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阶段,人脑同时能容纳5-9组内容.

?如果你把一行中的12组数字都正确地记下来了,那么你的短时记忆力可以说是惊人的,少有的了;

?如果你能记下8-9组数字,可以得"优";如果只记住4-7组,那只算"一般";

?若你连4组都没有记下来,你的记忆力就很不理想,需要找一下原因,并需好好锻炼锻炼。

?(1)短期记忆的编码:以声码为主

?(2)短期记忆的储存:神秘的七,加减二

?(3)短期记忆的遗忘:取代论衰退论

四、长期记忆

?长期记忆的编码:保持复习精心复习

长期记忆的储存:

?隐性记忆:通常称为程序性记忆,指长期记忆中储存的记忆在检索使用时,个人并不自知;只是将学得的活动依序表现出来,达到使用的目的。如:拿筷子、骑自行车、写字、操作工具等。

长期记忆的储存:

?显性记忆:通常称为陈述性记忆,指长期记忆储存的记忆,在检索使用时是个人自己知道的,也是个人可以用语文表达出来的。如:对人名、地名、名词解释以及定理、定律等的记忆。

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记忆过程三个基本过程之间的关系

1、识记是记忆的开始,是保持和回忆

的前提。2、保持是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中间环节3、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

四、遗忘

什么是遗忘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

艾宾浩斯是世界上最早对遗忘现象作系统研究。1885年发表了《记忆》一书。

实验材料:无意义的音节。

以自己为被试进行了长达7、8年的实验研究。

遗忘曲线: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规律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保持曲线)理论

(1)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2)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3)遗忘曲线表示保持量与学习间隔时间的关系

?遗忘的原因: 干扰论

?动机性遗忘

?线索依赖论

遗忘的干扰抑制理论:

(1)遗忘是因为大脑储存的信息受到干扰和抑制而产生的

(2)两种影响遗忘的抑制情况: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

遗忘的动机性遗忘理论: 指当事人心理上不愿记忆而形成的遗忘。

遗忘的线索依赖论:图书馆查书的例子(线索不当)“舌尖现象”(线索不足)回忆记忆时的线索

如何增进记忆并减少遗忘?

?心理学实验表明:

?只靠耳朵听的知识,3个小时后只能记住65%左右;

?靠眼睛看的知识,3个小时后可保持70%左右,三天后能记住30%左右;

?如果视听结合获得的知识,3个小时后能保持85%,三天后能保持70%左右。

?最理想的记忆就是——听说读写练,通过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协同并用

编码阶段:

1 在清醒状态下去记: 拉胥里(Lashley,1912)用咖啡碱与马钱子碱等兴奋剂提高大脑的兴奋水平,促进了动物的学习。

2 进行深层次的意义加工: 编码分为不同的层次。要理解,要意义加工。

3 多通道协同活动记忆:采用边看、边听、边写的记忆方式。

4 把要记忆的材料形象化、韵律化。

5 适当进行过度学习

储存阶段:a、复习要及时。b、经常复习c、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d、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e、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f、系统化复习。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如上课时记笔记,读书时写笔记和编提纲

提取阶段:

提取时的线索(或者情境)与编码时的线索越相似,提取的效果越好。(Tulving,1983)

通俗来讲,它是指学习时和回忆时的情境(或线索)越相似,回忆效果越好

增进记忆并减少遗忘的谐音法:

?把枯燥乏味的数字变成有意义的语言。如把99790989谐音为“舅舅吃酒,拎酒拜舅”

?“马克思诞辰日是1818年5月5日”,“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直哭”

?练习:3.14159 1.41421 7791188

山巅一寺一壶酒意思意思而已吃吃酒摇摇摆摆

增进记忆并减少遗忘的联想法:

?如:气球、天空、导弹、苹果、小狗、闪电、街道、椰树8个词,

?奇特联想为:我被气球吊上了天空,骑在一棵飞来的导弹上,导弹射出一个苹果,掉在小狗头上,小狗受惊后像一道闪电似地奔跑,窜过街道,冲在椰树上,死了。

第四章意识与思维

第一节意识与意识状态

一、意识的性质与特征

1、意识的定义: 意识是一种觉醒的心理或精神状态,是个体心身合一对内外世界有所了解并随时做出适当行为反应的复杂内在历程

2、意识的心理作用:

(1)意识的检选作用:指在意识状态下个体对环境中的刺激,并非是全部收受的。

(2)意识的控制作用:其一是意识支配自己的思想行动,其二是藉意识控制使其意识状态产生改变(如催眠)。

3、意识的不同状态

(1)下意识:指个体对其内外环境中一切刺激情境不完全了解的一种精神状态。如挠头。

(2)无意识:指个体对其内在与外在环境中一切刺激情境无所感、无所知、无所记的一种精神状态。如:外在刺激的强度未达到绝对阈限之前,个体体内一切器官活动。

(3)潜意识:指潜藏在内心幽深处不为个体所觉知的意识。

(4)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状态。

二、睡眠与梦

1、睡眠的基本特征:

(1)睡眠的普遍性:

人类睡眠的特征:

?有固定的地点,有隐私性;

?睡眠个别差异小,成人每天约为5-9小时,平均为7.5小时;

?人的一生都需要睡眠,每天睡眠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小:新生儿——约16小时; 六个月——约13小时

儿童期(2-12岁)——约10-12小时; 青春期(12-18岁)——约9-10小时; 成人——7-8小时; 老年人(60岁以上)——5-7小时

(2)睡眠的必要性: 睡眠对个体来说是必须的

(3)睡眠的身心功能:

恢复论:使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修正和恢复。或是睡眠的一部分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保养论:是恢复论点补充。为了保存精力,涵泳生机,以免疲劳过度,危害健康。

进化论:避免消耗能量,以及在一天中不适应的那段时间里避免受到伤害。

2、睡眠障碍: 指个人无法自主或控制自己的睡眠;想睡时偏偏无法入睡,不想睡时却又无法维持清醒的精神状态。

(1)失眠: 很难入睡,无法进入沉睡阶段,容易惊醒; 情境性失眠(如亲友病故,失学,失业,破产,失恋,离婚),

假性失眠,失律性失眠(如生活秩序突然改变太大,时差),药物依赖性失眠

(2)窒息性失眠:药是一种因为呼吸困难造成的睡眠障碍现象。如支气管炎患者多为呼吸道有疾病的人或者老年人。

对此病患者,切记服用安眠

(3)梦游与梦话:梦游是睡眠中自行下床行动,而后再回床继续睡眠的怪异现象。梦游时人是不会做梦的,梦游多为儿童,多在6-12岁之间,梦话成为梦呓,是睡眠中说活的现象。梦呓与做梦无关。

(4)夜惊与梦魇:

?夜惊:睡眠中突然惊醒,面露痛哭表情,两眼无神向前直观,爬起来坐在床上,呼吸急促,发汗,甚至惊叫,数分钟后现象即自行消失,自行恢复睡眠,天亮后对夜惊的一切,均无所记忆。

?梦魇俗称恶梦,通常是由于作了可怕的梦导致的

3、心理学家对梦的理论解释:

(1)梦的潜意识活动理论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被誉为“改变历史”的空前名著。梦的解析既是一种解释梦的理论,也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

当事人所陈述的梦,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在表象之后,隐含的是另外的意义。

梦分为显性梦境和潜性梦境

潜性梦境中梦的内容通常有几种变化方式:简缩、转移、象征、再修订。

梦具有守护睡眠和愿望满足的作用

(2)梦的认知活动理论

做梦只是日间生活活动的延伸;是讯息处理的一种形式,将感觉记忆输入长期记忆的过程。

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将个体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将新旧记忆联系起来。

关于梦的“事实”——所有的人都会做梦。

在一个晚上,一般人的第一个梦大约出现在入睡后的90分钟。梦境的持续时间大约为10分钟。一夜之间,大约要做4~6个梦。梦的持续时间较短。睡梦中事件的持续时间和睡眠持续时间之间并不存在一致的关系,我们在几秒钟内可以做一个“长梦”。“整夜都在做梦”其实是一种误解

对梦的记忆:每晚做的梦,醒来后只记得极少数。对此有三种解释:

①梦境之间相互干扰造成遗忘;

②梦境多属于不愉快的事,产生动机性遗忘;

③梦属于短时记忆的内容,不经复述不会自动进入长时记忆。剥夺梦将导致梦更经常地发生

梦的特征:

不协调性——人物、物体、行为和情境特征经常出现错误搭配;

不确定性——梦中的形象和事件经常十分模糊,飘忽不定;

不连续性——思想、行为、表象和情境经常快速转移到与前者无关的状态中;

缺乏批判性——梦中的形象事件经常稀奇古怪,但做梦者却深信不疑。一旦个体对梦中的情景发生怀疑时,他也就快醒了.当你梦见自己被人追赶,却又不能动弹跑动,这类的梦境其实是大脑幻想的另一种自然反应,这样的梦境通常出现在REM睡眠阶段。这时,你的身体其实已经麻痹了,我们的潜意识把这种麻痹转化为无助的感觉,就好像你不能逃脱追捕一样。有时,追赶你的人可以理解成为你对别人的敌意或者别人对你的敌意;一旦你能辨别那些敌意究竟来自哪里,你晚上就不会被这样的噩梦纠缠了。

三、改变意识状态的催眠与静坐

1、催眠:18世纪奥地利精神科医师麦斯默催眠术的发明人

(1)催眠:是在特殊情境之下,经由催眠师的诱导使意识状态改变的人为现象。

(2)催眠术:由催眠师所设计的特殊情境以及其所采用的诱导方法,两者合之即称为催眠术。

(3)暗示:是用语言告诉受试者他的意识已发生改变(如:你开始要睡了;你的眼睛已经阖起来了,全身放松,快要睡着了!)

(4)催眠诱导:是运用暗示并伴以其他动作,诱导受试者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催眠诱导的顺序:

暗示受试者眼睛疲倦,无法睁开

暗示受试者感官逐渐迟钝,将不会感到刺痛(催眠状态下将失去痛觉,拔牙免用麻醉,即根据催眠原理。)

暗示受试者忘却一切,只记得催眠师所讲的话和要他做的事

暗示受试者将经验到负幻觉现象(如:告知桌上的台灯不见了)

暗示受试者催眠过后,醒过来将忘却催眠中的一切经验。

暗示受试者醒来后做某些活动(如:打开窗户)

催眠实施的三个前提条件:

1>、受试者的催眠感受性,

2>、催眠须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

3>、受试者须对催眠师有信心、有安全感,两人之间有良好的默契。

催眠感受性:是指受试者在心理与行为上自愿接受催眠师暗示的程度。如:受试者自愿按照催眠师的暗示去做,即表示他的催眠感受性高,反之即为低。

有三种人最容易接受催眠暗示:平常喜欢沉思幻想的人;在生活中善于心向专注而不易因外在刺激而分心的人;希望从催眠中获得新鲜意识经验的人。

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1>、主动反应减少2>、注意层面趋窄化3>、旧记忆还原现象4>、知觉扭曲与幻觉5>、暗示接受性增高6>、催眠中角色扮演7>、催眠中经验失忆

2、静坐: 儒家的静坐,目的在于养气。强调身体和语言方面的静,不太注重思想活动方面的静。

道家的静坐,主要是修炼“内丹”的一种方法。

佛教的静坐,强调思想活动的静止,是以除妄念、脱烦恼、了生死为其主要目的。

现代心理学的静坐,在于表明静坐是一种改变意识状态的方法。流行较广的是瑜伽派的静坐。

静坐的效应:

生理效应:意识松弛,呼吸及心跳速度均降低,呼吸时氧气的消耗量降低,呼气中二氧化碳排出量减少。

心理效应:舒缓焦虑、促使智力发展、提升学业成绩、调试心理障碍,增进人际关系;对戒除烟酒毒品的习惯有正面效应。

第二节思维与问题索解

一、思维的性质及其构成要素

1、思维,是内在的心理认知历程。在思维的构成要素中,概念与意象是最重要的。

2、概念

概念,指对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概括认识。

概念是构成思维的第一要素,如果思维时没有概念,就等于算术题中没有数字。

3、意象

意象,也称心象,是感觉经验的心理表象,指将外在世界中事物编码转化后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意识图像。

二、推理历程

推理是指在思维时遵循某种逻辑法则,以已知事实或假设条件为基础,推演出有效结论,从而对事理间的关系获得理解的历程。

1、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简称演绎,根据已知事实或假设条件推演出结论的推理方式。

三段论法演绎推理:根据一个普遍原则(或公认的事实)为前提,推演到某一特殊事例,从而得到一个肯定结论的推理方式。如:凡金属皆为原质铁山金属故铁为原质

假设演绎推理:也称条件推理,根据一个假设性前提推演出一个结论,藉以作为判断依据的思维历程。如:如果天下雨,我就带伞现在天下雨所以我就带伞

影响演绎推理的心理因素:

形式谬误的影响:如:所有的狗都是动物有些动物是水生动物所以有些狗是水生动物

影响演绎推理的心理因素:

命题暧昧的影响:如果卡片的正面字母是元音,该张卡片的背面就一定是偶数。E K 4 7

问:四张卡片中翻阅哪几张,就可验证以上陈述为正确?

将命题内容改为与日常生活接近的用语:如果看见一个人在喝啤酒,就可断定他超过十九岁。那么翻看以下四张卡片的哪几张?喝啤酒喝可乐19岁22岁

2、归纳推理

简称归纳,是以观察所见多个事例所得经验为基础,归结出一个概括性的结论,藉以作为解释或预测此类事件可能发生之根据的思维历程。

如:有经验的医师开药,说“此药服用后对多数人有效”,不说“此药对所有患有同样病者一定有效”。

三、问题索解

问题索解(或问题解决)指在不能仅凭既有经验直接处理当前困境以达目的的情境下,经由思维运作得以了解问题性质并寻得解决途径,从而达到目的的心理历程。

1、领悟问题的关键

(1)了解问题结构:如九点连线问题,用四条相连的线段,穿过方阵中的九个点。且每个点只被穿过一次。

(2)变通问题表达:如和尚登山问题

2、问题索解的主要方法

(1)定程法:指在问题索解时按一定程序,逐步进行,最后即可得到正确解答的一类方法。如数学演算、物理化学实验、电脑操作等。

(2)直观推断法(或探索法):指面对问题情境无法按既有程序解决,只能凭个人经验而进行直观(或直觉)推断以求取答案的一种方法。如:河内塔问题 1.有三根杆子1,2,3。1号杆上有三层圆环;

2.每次移动一层圆环,小的只能叠在大的上面;

3.把所有圆环从1杆全部移到3杆上。

3、影响问题索解的心理因素

(1)心向作用: 指个人在经由思维解决问题时的一种不自觉的习惯性心理倾向

水壶问题:

三个没有刻度的水壶A、B、C,我们只知道它们的最大容量,要求用这三个水壶倒出我们需要的量。下面的列表中,目标D表示我们需要的量。请你分别记下每一个问题情景下你是怎么达到这个目标的。

上述卢钦斯的实验,结果有百分之八十的受试者仍采用D=B-A-2C的公式求解第六题,而对第七题,竟有三分之二的受试者,因无法套用公式而放弃。

(2)功能固着

指在问题情境中,因受问题现场条件既有功能的限制不能变通运用,以致无法达到问题索解目的的心理现象。

结束:

心理学名言:

人类智慧活动的基础是思维、问题解决、语言和创造力。

——丹尼斯·库恩

第五章动机与情绪

第一节动机

动机:行为背后的秘密; 动机的寓言:孩子在为谁而玩: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心理点评:你在为谁而“玩”?

老人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

为。

一、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因某种内在状态,该状态促使个体产生某种外显行为活动,并维持已产生之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历程。

二、动机的相关概念

1、本能:蚕吐丝、蜂酿蜜、蜘蛛结网、青蛙两栖

2、需求与驱力:

饥饿、药物成瘾

3、诱因:食物是饥饿的诱因、社会地位是好名者的诱因

4、意志

三、生理性动机与心理性动机

1、饥饿动机: 肥胖症厌食症与贪食症

2、成就动机

测试:

实验对象:一群5岁儿童

实验过程:让一个孩子走进一间屋子,手里拿着许多绳圈,让他用绳圈去套房间中间的一个木桩。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站立的位置,并且让他们预测他们能够套中多少绳圈。

实验结果:

追求成功的学生选择了距离木桩适中的位置

避免失败的孩子却选择了要么距离木桩非常近,要么距离木桩非常远的地方。

解释:

追求成功的孩子选择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但同时也保证了具有一定的成功可能性。因此,他选择了与木桩距离适中的位置。避免失败的孩子关注的不是成功与失败的取舍,而是尽力地避免失败和与此有关的消极情绪。成就需求与失败恐惧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强者倾向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成就动机水平弱者则倾向于选择成功可能性极小的困难任务,或选择成功可能性很高的容易的任务。

耶基斯—杜德森法则:动机强度、活动难度和工作效率的关系

四、动机理论

1、激发论: 耶基斯—杜德森法则

2、期望论: 如选修心理性课程:有的期望借此获得心理科学方面的知识,有的期望借此了解别人,了解自己,

有的期望借此增加帮助别人的能力。

3、需求层次论:马斯洛

4、“强制顺从”的实验

费斯廷格与卡尔史米斯于1959年的实验:

让大学生被试在实验室进行1小时单调、枯燥而重复的工作。除控制组外,所有的被试在工作完毕后被要求对等在门外做实验的女学生说,她将要干的工作是非常有趣而愉快的,作为说谎的报酬,一些被试得到20美元(高奖赏组),另一些被试只得到1美元(低奖赏组)。实验结束后,询问每个被试是否喜欢这种工作,并要求在喜爱程度等级表(从—5到十5,分为10级)上作答。(结果会如何?)

结果发现,高奖赏组和控制组的被试大多认为这项工作枯燥而无趣,不大喜欢,两组态度平均得分值都较低,且无明显差异。换句话说,对工作态度没有多大变化。而低奖赏组的被试大多认为从事这项工作是有趣的、愉快的。换句话说,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不喜爱变得较喜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研究者认为,控制组被试没有被要求撒谎,其所表达的就是他们对工作的认知和态度。两个奖赏组的被试出现了对工作的认知(态度)与撒谎行为知觉的矛盾,即认知不协调。为了减少认知不协调,高奖赏组被试,由于外力影响,就在两个认知之间插进了外在理由的辩解,如“得到一笔可观的酬金撒个小谎是值得的”等等,于是不仅维持原来不喜爱的态度,且对撒谎行为感到无所谓。而低奖赏组的被试由于缺乏充足的外在理由,反而觉得“为一点钱撒谎,太傻了!”为减少不协调,他们就从内部寻找这种行为的支持。于是就朝着否定“说的不是谎言”即觉得工作是有趣的方向变化,即改变了对工作的态度。

5、无压力的服从,登门槛技术

弗里德曼与弗雷泽1966年实验:

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在房前竖一块上书“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经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子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为什么同样是竖牌的要求却产生不同的结果呢?

研究者认为,人们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意愿的请求是很自然的。但是他一旦对于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而当他卷入了这项活动的一小部分,便会产生自己是关心社会福利者的知觉、自我概念或态度。这时如果他拒绝后来的更大要求,就会出现认知不协调,于是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就会支使他继续干下去或做出更多的帮助,并使态度的改变成为持久的。

查尔迪尼于1975年所做的募捐实验也得到类似的结果。

当给慈善机构募捐时,对一部分居民组提出请求并附加一句“哪怕一分钱也行”的话,其捐献人数比没有这句附加语的组要多两倍,款数也不减少。

研究者认为,许多人对于捐献都会毫无困难地找出拒绝的理由(如:我没有那么多钱”、“我的捐献不会有多大帮助”等),但对于—分钱的请求则难于拒绝。人一旦把手伸进自己的腰包,只拿出一分钱就会跟“人要适当地善良与慷慨”的自我印象产生认知不协调,为了减少不协调,他就会多拿出一些。换句话说,正如门一旦被脚踩开就有可能洞开一样,人一旦接受小的要求,为避免认知不协调,或想保持前后一致的自我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就是“登门槛效应”。运用这个方法去使人接受要求,便叫做“等门槛技术”

6、外部奖励对内在动机的作用

德西(1971)设计的实验

让大学生被试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都无奖励。

第二阶段,将被试分成两组,实验组的被试每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

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在休息时继续去解题,当作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结果发现一种明显的趋势,实验组(奖励组)被试在第二阶段确定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休息时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这表明其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并不减弱。

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如果给人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第二节情绪

一、情绪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1、关于猴子的心理实验

两只猴子同时关在笼子里,一只被捆住了,不能动;一只可以在笼子里活动……实验不间断的进行,有一只猴子先死了。

思考:哪一只猴子先死了?

结果: 能够活动的猴子先死去了; 被捆住的猴子毫无办法,只好听天由命;可以活动的猴子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时刻处于紧张、焦虑、恐惧中,这些都是消极的情绪状态,对生物机体有重大的影响。

2、美国生理学家艾尔马——情绪生理实验:

将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呼出的气体收集在玻璃试管中,冷却后变成水发现:

结果: 在愤怒、生气状态下呼出的气体冷却成水后,将其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死亡!!!

二、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埃利斯情绪理论——ABC理论:

A:发生的事件

B:对事件的信念

C:情绪及行为后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

ABC理论则指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由于所持的信念不同,同样的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两个人身上会导致截然不同两种情绪反应。

三、认识我们的情绪

情绪测试

你的情绪稳定吗?

对下列题目作出:“是”或”否“的回答:每题选择“是”记1分;“否”记0分。

?1、尽管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仍能毫不在乎地思考别的事情。

?2、不计小事,经常保持坦率诚恳的态度。

?3、习惯于把担心的事情写在纸上并进行整理。

?4、在做事情时,往往具体规定有可能实现的目标。

?5、失败时仔细思考,反省其原因,但不会愁眉不展,整天闷闷不乐。

?6、具有悠闲自娱的爱好。

?7、常常倾听别人的意见。

?8、做事有计划地积极进行,遇挫折也不气馁。

?9、无路可走时,能够改变生活方式和节奏,以适应生活。

?10、在学业上,尽管别人比自己强,但仍坚持“我走我的路”。

?11、对自己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都会高兴的表示出来。

?12、乐于一点一滴地积聚有益的东西。

?13、很少感情用事。

?14、尽管很想做某一件事,但自己觉得不可能时也会打消念头。

?15、往往理智、周密地思考和判断问题,不拘泥于小节。

测试结果:

0-6分:你的情绪不是很稳定,经常患得患失,又不能很好地生活。常常拘泥于一些小事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过分认真,总是忙忙碌碌,耗费心机。难于做出重大的决策,一丝不苟反而使自己感觉迟钝。

7-9分:情绪一般稳定; 10-15分:你的情绪很稳定,大多擅长于处理事物的方法、判断及思考等,不拘泥于细微小节,能积极大胆地处理一些事情,在各种困难面前毫不动摇。

四、管理我们的情绪

狐狸摘葡萄的启示:

盛夏酷暑,一群口干舌燥的狐狸来到一个葡萄架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狐狸们馋得直流口水,葡萄架很高,如何摘到葡萄?第一只狐狸跳了几下摘不到,从附近找来一个梯子,爬上去满载而归。第二只狐狸跳了多次仍吃不到,找遍四周,没有任何工具可以利用,笑了笑说:“这里的葡萄一定特别酸!”于是心安理得地走了。第三只狐狸高喊着“下定决心,不怕万难,吃不到葡萄死不瞑目”的口号,一次又一次跳个没完,累死在葡萄架下。第四只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整天闷闷不乐,抑郁成疾,不治而亡。第五只狐狸想:“连个葡萄都吃不到,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呀!”于是找个树藤上吊了。第六只狐狸吃不到葡萄便破口大骂,被路人一棒子了却性命。第七只狐狸抱着“我得不到的东西决不让别人得到”的阴暗心理,一把火把葡萄园烧了。第八只狐狸摘不到葡萄,便从第一只狐狸那里偷、骗、抢些葡萄。第九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同样是够不到葡萄。它心想,听别的狐狸说,柠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尝一尝柠檬呢,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吧!因此,它心满意足地离开去寻找柠檬了。第十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既没有破口大骂,也没有坚持不懈地往上跳,而是发出了感叹,美好的事物有时候总是离我们那么远,这样有一段距离,让自己留有一点幻想又有什么不好的呢?于是它诗性大发,一本诗集从此诞生了!另外其它几只狐狸来到一个葡萄架下,经过友好协商,利用叠罗汉的方法,摘到了葡萄,成果共享,皆大欢喜。

看电影缓解不良情绪

1、状态:消沉绝望

电影处方:《肖申克的救赎》

2、婚姻挫折

奥斯卡最佳影片《廊桥遗梦》

3、状态:失落

电影处方:《阿甘正传》

4、状态:因缺钱而沮丧

电影处方:好莱坞喜剧片《钱之坑》

放松训练

1、肌肉放松

练习:全体起立,请闭上双眼,双手握拳,双肩高耸,牙关紧咬,就这样坚持十几秒,再放松。

2、深度呼吸法

准备动作:呼吸放松有三种准备姿势:坐姿、卧姿、站姿

准备:保持坐姿,身体向后靠并挺直,松开束腰的皮带或衣物,将双掌轻轻放在肚脐上,要求五指并拢,掌心向下,闭上双目。

开始:现在,把你的肺想象成一个气球,你的任务是将这个气球充满气。你先用鼻子慢慢地吸足一口气,直到你感到气球已经全部胀起。保持这个状态两秒钟。当你给气球充气时,你应当感觉到你的手朝离开身体的方向移动。这一向外的运动可以帮助你检查你是否已将空气送达肺的底部。现在,再用帮助慢慢、轻轻地吐气,感觉你的手向靠近身体的方向移动。反复多做几次,以使你掌握你在使用腹式呼吸,并能达到腹式呼吸的深度要求。

接下来我们再学习控制呼吸的速度。你可以在呼吸时数数,“1,2,3,4……”,你要求自己慢慢地均匀地数数,用四个节拍吸气,再用四个节拍吐气。如此循环。

每次可以连续做上四分钟至十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经常这样做深呼吸对身心放松、缓解焦虑大有好处。而在这里,我们将这样的放松呼吸作为接下来进行想象练习的准备。

3、意象训练法

(1)准备

选择一个清净的地方,没有他人的干扰,也没有嘈杂的声音。坐着、站着均可。

(2)方法1

回忆自己过去经历过的一件最愉快的事,回忆的越具体、越生动、越形象越好。例如,回忆自己过8岁生日时的情景,你的爸爸妈妈、亲朋好友、同学等等来祝贺、一起庆祝的欢乐时光。桌子上摆满美味佳肴,对这种美味也要尽可能回忆的具体一些。大家一起唱起了生日歌,热闹非凡。这种回忆要像放电影一样,一幕接着一幕,形象生动。

(3)方法2

或者回忆自己曾经去过的一个景色秀丽的旅游胜地,美丽的景色一幕接着一幕在你的脑海中浮现,让自己溶入了大自然,自己成了其中的一棵小树,一片树叶,随风舞蹈。

五、如何调控情绪

1、经常保持微笑5、学会和各种人愉快的相处

2、学会和别人一块分享喜悦6、保持幽默感

3、乐于助人7、要能处乱不惊

4、保持一颗童心8、学会宽恕他人

9、有几个知心朋友10、要有目标和追求

11、常和别人保持合作,并从中获得乐趣12、最好能够有点爱情,呵呵。。。

13、保持高度的自信心14、尊重弱者

15、偶尔放纵自己一下16、不做违法犯罪的事

17、具备胆识和勇气18、不要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19、要经常运动,比如提水20、经常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21、对人对己都要严格要求22、有点成绩,不要总沾沾自喜

23、不要总是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24、登高望远能淘冶情操

第六章社会心理

第一节社会认知

印象形成

印象:指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以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所形成的对有关人或事的概念

印象形成的过程:归类---明确意义---行为定向

意义:人际关系最初、最直接、最经常的定向因素。适应情境、行为定向、理解他人

中心品质模式(凯利)

A组: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注重实际,谨慎

B组: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断,注重实际,谨慎

结论:

“热情”-“冷酷”是影响印象形成的中心(核心)品质

1、首因效应:指在印象形成中最先接受的信息对认知的作用

?成因:最先获得的信息(第一印象)对后继信息的解释具有定向作用

?纠正:注意新信息,重新考虑印象

?启示:创造美好的第一印象

看下面两段话:

1、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吉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待着店员对他的注意,一面和一个熟人聊天。他买好文具在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就走向学校。在路上他又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句话后就分手了。

2、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马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吉姆走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女孩。吉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吉姆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引起柜台上服务员的注意之后才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的椅子上喝饮料,喝完之后他就回家了

故事1中的吉姆,热情并外向。

故事2中的吉姆,冷淡而内向。

不同的呈现组合:

?第一组:先材料1,再材料2(先热后冷)

?第二组:先材料2,再材料1(先冷后热)

?第三组:只有材料1(单热)

?第四组:只有材料2(单冷)

结果(吉姆是个怎样的人?)

?第一组友好评价:78%

?第二组友好评价:18%

?第三组友好评价:95%

?第四组友好评价:3%

2、近因效应:最新信息对于形成印象的影响。

美国的航空公司服务精良,一路上让乘客都很满意,但下了飞机,乘客却要在行李处等候6分钟才能取到自己的东西,于是人们就报怨,说航空公司服务质量差,运送行李的速度慢得令人难以忍受。后来有个心理学家出了个主意,他让航空公司派人在乘客下机以后,马上就热情地招呼他们跟随着去取行李,绕了一圈,走了7分钟的路,一到行李处,人们马上就拿到了行李,于是他们纷纷称赞航空公司的高效率。

讨论: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矛盾吗?

(1)信息呈现的间隔(Luchins)

–当两种信息连续出现时,首因效应明显

–当两种信息不是连续被感知,而是先知觉第一个信息,隔一段时间再获得第二个信息时,则最新出现的信

息,即近因效应较为突出

(2)交往对象的不同

–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

–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有较大的影响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观察他人时,由于他的某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看来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或品质的认识。

4、刻板效应

“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

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5、投射效应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总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的吃一些飞醋;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

第二节社会互动

一、社会影响

1、从众:指在社会情境中,因受他人意见与行动或团体规范与团体压力的影响,而使个人在行为表现或思维方式上与他人或团体趋于一致的倾向

2、依从: 指在社会情境中,因受他人要求、请托或建议,而接受对方意见以使对方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现象。

(1)得寸进尺法: 如借钱。对方为了保持自己对别人态度的前后一致

(2)以退为进法: 如商场的讨价还价

(3)投低球策略: 如卖家愿以低价出售商品后,即将成交时,突然表示经理不同意,要求再加价。

3、服从:指个体在社会规范限制下或别人命令下只得听命行事的一种社会行为。

4、攻击: 默默无闻的人比有名望的人更容易攻击他人。个体倾向于把攻击矛头指向自己不喜欢的、看得见的、相对软弱的群体。

5、搭便车现象

搭便车(free rider)是出自美国西部的一个典故。

早年,在道奇城盗马贼横行,牧场主们就组织起来保护牧场,每个牧场主为这种自发的“保安力量”贡献一定的人力财力。但不久就有一些牧场主开始撤出这种组织,因为他们发现,只要“保安力量”存在,自己撤出后就可以免费享受有它的存在所带来的利益。这些个别撤出的人就成了“自由骑手”。但没过多久,由于人人都企图通过自己的撤出占集体的便宜,保安力量也就不复存在,盗马贼就又猖獗起来。

二、助人行为

1、利他:

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

包括同情、助人、分享、谦让、合作、捐款、救难、自我牺牲。

2、旁观者效应:

1963年4月13日,美国第一大城纽约的昆士区曾发生一件震惊全美的杀人案件。事发当时至少38人清楚听到被害人的惊叫和呼救,事发后,只有一人打电话报警。研究者对此种危机现场人数多反而不易见到助人行为的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也称旁观者介入(bystander intervention)

危机情况下只有一人在场时,在场者会感到责无旁贷,如有众多人在场时,因受众人的影响,助人的行为倾向反而降低。对此现象的一般解释说由于众人都感到救人责任不在自己,故而称为责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责任分散是发生在超过某一临界规模的人群中,没有明确的责任分配的趋向。

第三节人际交往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常见问题

1、不敢交往: 害羞紧张焦虑自卑

2、不愿交往

缺乏自信:有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自己不如在中学时那么出类拔萃了,进而形成因嫉妒与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因害怕失败而不愿意与人交往。

缺少信任:有部分同学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不信任,缺乏与同学的基本的合作精神,觉得别人都不可靠而不愿意交往。

缺乏宽容:有些同学缺乏对彼此差异的包容,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相互伤害,进而而影响交往的愿望。

3、不善交往

不善长交往的常识:在交谈的过程中显得过于生硬、书生气太足,木讷,心存感激不会讲出,而在当时却不能使人理解。

不注意把握沟通的方式:如在劝说他人、批评他人、拒绝他人时不讲究艺术。

不懂得人际交往的原则:如开玩笑不注意场合,不懂得给人留面子,或出言粗鲁伤了对方的自尊心

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习俗

4、不会交往

理想化带来的失落:刚入校的大学新生大都有强烈的人际交往欲望,但又常常对人际交往的追求往往带有较浓的理想色彩,以友谊的理想模式为标准来衡量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导致高期待与高挫折感并存。

沉溺过去阻碍现在的交往:部分大学生经常津津乐道于过去的交往,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却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从而阻碍了自己与他人的交往。

消极等待影响人际交往的积累:部分大学生不懂得交往在于平时的交往积累,总希望别人主动与自己交往,而自己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使别人感到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不能使自己受益,这种交往就会终止。

5、交往问题的行为方式

讨好型:

总爱道歉、宽慰别人、忽视自己、压抑自己、围着别人转、易受伤害

超理智型:冷漠、与人疏远、刻板、重分析、解决问题、人情味淡冷静、头脑清楚、有观点、研究型

打岔型:思维跳跃、心胸开阔、创造性、富有弹性、不确定、情绪波动、说不准、另类型、独特

一致型:与自己和情境和谐、个人协调、平衡、稳定性、成熟、有血有肉、有理性、比较全面

6、人际交往的交互分析

“我好,你不好”——自恃权威的人(抬高自己,否定别人)

“我不好,你好”——自卑的人、自我否定的人

“我不好,你也不好”——施害的人、否定别人(表面上否定别人,骨子里否定自己)

“我好,你也好”——快乐的人、良性互动、双赢

7、人际吸引的条件

熟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多地将喜欢的情感投向周围与自己有直接交往的对象,人际关系的由浅入深,也正是由相互接触与初步交往形成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熟悉引起喜欢。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人对某种对象的喜欢

才能:

人对有能力的人的态度往往出人意料。并不是个人能力越高,越完善,就越能受到欢迎。才能与被人喜欢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超出这个范围,可能会产生逃避或拒绝,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选择一个总是贬显自己无能和低劣的对象去喜欢。

外貌的辐射作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外貌魅力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大学生组织的集体活动中,那些最先受到关注的学生总是在同等条件下具有外貌吸引力的人。但值得重视的是,人们对美貌的人的其他方面会给予积极评价,但如果人们感到有魅力的人在滥用自己的美貌时,反过来倾向于对其实施严厉制裁。

个性品质: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做了一项调查。排在序列最前面,受喜爱程度最高的6个个性品质中,包括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等都或多或少、间接或直接与真诚有关。而排在序列最后的受喜欢程度低的几个品质如说谎、装假、不诚实、不真实等都与真诚有关,真诚受人欢迎,虚伪令人讨厌。一个人要想赢得别人,与别人保持良好的交往,真诚是必须有的品质。

揭秘:走出交往困惑之技巧

秘诀之1:多尊重别人

情商低的人,总是把“我”字放在前边;情商高的人,总是把“您”字放在前边。假如说话总是以“我”为中心,结果往往令人厌烦;

假如说话总是以“您”为前提,结果每每使人心情愉悦,好感不断。

秘诀之2:别吝啬您的赞赏

?一个善意称赞,给人以温暖的阳光;

?一个不经意的赞许,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一个真诚的赞赏,像一缕春风,吹暖人心;

?一个优雅的赞美,可以带来信任和希望。

?人人都希望得到赞赏,其实赞赏别人很容易。

秘诀之3:先检查自己,换位思考

一次,大家要砸死一个妓女。耶稣说:"可以,谁没有犯过错误,就可以动手。" 在场的每个人都问心有愧,最后谁也没有砸她。

为何所有人在耶稣的这个问题前变得不敢动手了呢?因为没有一个人有动手的资格--只要想到自己原来也有可能犯错,就能同情这位妓女了。

我们只要经常用指责别人的态度来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思去宽恕别人,怎么不可能有大的进步呢?

秘诀之4:不必过于在意别人无端的评价

?没有一幅画是不被别人评价的,

?没有一个人是不被别人指责的。

?自己如是沉默寡言,有人会指责“城府很深”;

?自己如是善于健谈,有人又会指责“夸夸其谈”;

?自己如是赞美别人,有人会指责“别有用心”;

?自己如是善意批评,有人更会暴跳如雷,认为“多管闲事”。

秘诀之5:懂得感恩,懂得回报

有一次,国王安诺斯奇万在自己王国中旅行,看见一位老人,正满头大汗地干活。国王问他干什么,老人告诉他:“我在种果树。”

国王惊奇地问:“你的年纪已很大了,你为什么要种这些树呢?你既不能观赏到这些树的叶子,也不能坐在树荫下乘凉,更别说吃到树上的果子了。”

老人答道:“那些已长成的树,是我们的先人们栽的,使我们现在得以享用;现在,我也栽树,为的是让我们的后人也能从这些树上得到收获。”

秘诀之6:别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学会自己欣赏自己,等于拥有了获取快乐的金钥匙。

?欣赏自己不是孤芳自赏,

?欣赏自己不是惟我独尊,

?欣赏自己不是自我陶醉,

?欣赏自己更不是故步自封,

?自己给自己一些自信,自己给自己一点愉快。

?自己给自己一脸微笑,何愁没有人生的快乐呢?!

秘诀之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把自己的主意强加于人,于己于人均是件痛苦的事。

?以自己的威严强使自己的命令,

?别人只是口服而心不服,日久必生反抗之心。

?以自己的固执继续自己的错误,

?别人仅是默忍或隐怒,日久必成反目之仇。

?不断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与公众和谐,

?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认同。

秘诀之8:学会静静地倾听

?聆听是一最佳的沟通技巧,聆听是礼貌和诚挚的表现。

?倾听使对方谈话更加融洽,

?倾听使心灵的距离缩短,信任增加。

?多倾听能了解对方的内心感受,也便于了解他人的品行。

?粗鲁地打断别人的话题,

?只会增加对方深深的怨恨。

?自己耐着性子多听一听,于己于人都有益处。

秘诀之9:守住自己的心(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

?身处顺境须谨慎,否则容易乐极生悲。

?人生得意时容易得意忘形,一忘形就不知自己姓什么。

?于是恶念和恶行就会趁隙而入。

?身处逆境必须格外忍耐,否则容易早早夭折。

?人生失意的时候容易失态,

?一失态就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于是消极和绝望就会趁隙而入。

秘诀之10:别提太多的要求

?提一个要求,尽力而为;提二个要求,勉强答应;

?提三个要求,心中不快;提四个要求勃然变脸;

?提五个要求,恶语相加;提六个要求身心伤害。

?提太多要求,只能让人生厌。

?少提不合理的要求。

?请扪心自问:要求别人多多,自己又为对方干了些什么呢?

?

第七章心理异常及其预防矫治

案例分析一:投射的爱情

他开着奥迪经过以前大学广场时,望着湛蓝的天,他发现自己快进入不惑之年了,有了妻子、房子、儿子还有这辆车子。呵呵,大概他是一个幸福的人吧。可是为什么他的心头就如同压了一块大石头,让他喘不过气来,哪怕是躺在充满负离子的氧吧里,他都无法释怀。这是为什么呢?”他喃喃自语。只有开车来到这所大学——在这里他整整呆了7年——人来人往的校园广场,他才能找到一丝平静。这个时候是下课时间,那些年轻的孩子,肆意欢笑,脸上很少看到阴霾,哪像20年前的自己啊,一面啃着馒头一面练习无比拗口的英语,心里盘算着下个月家里能否寄来一点盘缠,如果不行,那还是要去接几份家教才能养活自己之外买几本好书。怎么回忆这些呢?他摇摇头,眼睛看着车外,不知道那熟悉的身影会不会出现在广场上。那个女孩,哦,不应该叫作女孩,现在她也和自己一样快要成为昨日黄花了,可是在他的心中,她还是那个扎马尾辫的小姑娘,在清晨拉着他的手和他一起做体操的穿背带裙的小天使。是的,正如同20年前他来自农村那最偏远的山区,他不知道英语怎么读,不知道城市里还有不是马车的公交车,不知道原来女孩子穿裙子是那么好看。他慌张了,只能把自己的心压得紧紧的,多读书,练英语,大学四年他不敢怠慢,那个年代读大学,是自己的弟弟把机会让给了他,如果不好好读书他怎么跃龙门成为家里的骄傲。如果不是那个清晨,可能他永远都不敢看她,不敢和她说话,她是那么美好而活跃,会拉着小提琴,演奏出祝英台和梁山伯。周一的清晨,学校惯例升国旗做早操,那时的大学管理森严,没有现在的民主自由,却把他们培养成国家的栋梁。谁都不能迟到或者请假,可是偏偏表现良好的他忘记了那个早晨,他躲在那时还是荒凉现在却成为热闹的广场边读英语。“你怎么还在这里啊?”她出现了,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他还记得她那时穿着一条红色的背带裙,马尾辫在雾中左右摇摆着,仿佛家门口老树上雀跃的百灵鸟。她伸出左手,拉着他就跑:“快点,要迟到了,今天升早旗呢!”她的手是暖暖的,他晕头转向地跟着她,意识模糊,连何时她松开的手也没有发觉。

可能这只是一个小细节,常人并不在意,是啊,同班同学提醒自己去做早操是平常的,可是她为什么要主动拉他的手呢?要知道,长这么大,除了母亲,没有第二个异性拉过自己,何况是那么柔软温和的手。他开始失眠,发呆了。有时候,他总能感觉她是在望着自己,眼神中有着一种叫作温暖的东西。后来,他逐渐发现,上课点名时,其他人的名字她轻描淡写地念着,而轮到他了,她会停一下然后大声念出来;吃饭的时候,她老说胃口不好,会把馒头分给班上的男生,每每分给他的似乎是最多的部分……还有很多,她对他的好,成了慢镜头在他眼前倒过,是啊,那个年代要是可以说出来,说不定她会成为自己的太太。这时候,他哑然失笑了,是啊,那时自己要稍微主动一点,是不是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真有变动呢?这次他鼓足了勇气,要把这些年所有的心思告诉她,只为不留下遗憾。果真她出现了,和20年前不一样了,她不再年轻,最重要的是那头青丝已经高高盘在脑后,一丝不苟。“嗨!老同学,还记得我吗?”这句排练了多次的招呼,在这一刻让他舌头打结,毫不灵光。“你是?”她讪讪地笑着,在脑海里搜索了半天终于想起来了:“哦,你就是那个整天只知道读书的‘小二黑’哦,那次你忘了去参加升旗,

积极心理学24项优势美德测试及分析

24项美德测试及分析 下面240项描述,根据与自身的相像程度,把最符合自己的选项号填入对应题号表格(选项号即为分值): 1、非常不像我 2、有点不像我 3、中立 4、有点像我 5、非常像我 1.我觉得这个世界很有趣。 2.我总是尽全力参加教育活动。 3.我总是为自己的行动找出理由。 4.不断产生新奇和不同的念头是我的一个长处。 5.我可以充分了解自己周围的环境。 6.我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有全面的认识。 7.面对强烈的反对时,我经常捍卫自己的立场。 8.我从来不会在任务没有完成前就放弃。 9.我一向遵守承诺。 10.我从不会借故太忙而不去帮助朋友。 11.我总是乐于和别人建立关系,即使有风险存在。 12.我从不会错过小组会议或团队活动。 13.我总能承认自己的错误。 14.在团体里,我总是尽力确保每一个人都有在团体内的感觉。 15.对我来说,吃健康食品没有困难。 16.我从未故意伤害过任何人。 17.对我来说,生活在充满美的世界中是很重要的。

18.我总是向关心我的人表达感谢。 19.我总是对事物抱着乐观的态度。 20.我注重精神生活。 21.我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 22.当我的朋友心情不好时,我努力逗他们开心。 23.我想要全身心投入到生活中,而不是像个局外人那样旁观。 24.对我来说,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了。 25.我从不感到无聊。 26.我愿意学习新事物。 27.我总是会从事物的正反两面去考虑问题。 28.当别人告诉我应该怎么做一件事时,我会主动想出可以取得相同结果的其他方法。 29.我知道如何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下扮演适合自己的角色。 30.不管发生什么,我都清楚地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 31.我曾经因为能够直面问题,而摆脱了情绪困扰。 32.我做事从不虎头蛇尾。 33.我的朋友认为我能够保持事情的真实性。 34.能为朋友做些小事让我感到很享受。 35.我身边有人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我,在乎我的感受。 36.我非常喜欢成为团体中的一份子。 37.能够妥协是我性格里的一个重要部分。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对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中消极的研究范式的超越,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的人获得幸福为目标。。作为当代心理学的一种重要取向,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在于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改变了心理学的研究目标、促进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完善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拓展和深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意义;发展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产生背景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了,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似乎被遗忘了。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大大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广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心理学家对于心理活动的积极一面的重视。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

浅谈积极心理学

结合《乱世佳人》浅谈积极心理学 合肥学院教育系09级应用心理学专业 王娟娟0911011056 摘要:为了对积极心理学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本文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定义、背景、研究方法、研究主题、主要观点、运用领域、启示和意义、展望,并结合电影《乱世佳人》中的女主角斯嘉丽的形象具体描述了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什么样的,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哪些内容。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实证主义、情绪体验、个人特质、斯嘉丽。 前言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最早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倡导的“消极心理学”或“病态心理学”而提出来的,是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反思,它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 正文: 一、积极心理学概念 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正式开创的。 (一)定义 积极心理学具体指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的各种研究,来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力量和品质的一门科学。 (二)研究对象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三)它倡导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以此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从而促进个人顺

利的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四)诞生背景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矛头直指向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1、理论背景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渊源,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 年代特曼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1]。在二战期间这种研究被迫中断,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又重新关注人类的积极层面,重视积极的心理活动。人本主义思潮对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也对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关于“任何一种建构都必须通过人与社会(环境、他人)的互动才能实现”的观点,对积极心理学所强调的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环境,以及把积极组织系统和积极关系的构建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都产生了影响。2、现实背景 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三种使命: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但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的注意力集中于对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局限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成为了主导性模式[2]。目前,虽然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孤独、焦虑、精神空虚等负面心理也层次不穷。这让心理学家们不得不反思传统心理学存在的问题,也开始认识到心理学应该注重对第二、三使命的完成,也即是对积极品质、人类的潜能等进行研究,于是积极心理学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诞生了。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主题 (一)研究方法 一方面,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承继了西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取向,其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法?量表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另一方面,虽然它以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但也不拒绝非实证的研究方法。如:它学习和继承了质性研究的一些优势和长处,还采纳了人本主义现象学的方法等。积极心理学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真得可谓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也有利于它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 (二)研究主题 1、主观层面上,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类积极的主观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最新)

积极心理学课程就要结束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周时间,却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是一门教会我们学习生活的学科。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和这些负面的东西打交道,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门课,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所以我对这门课很好奇。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也只有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积极心理学并不像传统心理学那样,强调病态、问题,而是在努力探索普通人在良好的环境下如何达到满意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以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角度诠释了心理学的任务,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告了心理学为人类谋取幸福时刻的来临。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似乎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的洞察他人的内心,但只有极少数人愿意以那种方式来观察自己。我们总是想知道是什么是他人动怒,但我们又不愿去分析是什么让我们自己坐立不安。我们不想让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看到我们实际的样子—深怕看到丑恶的自己。不幸的是,在这当中必定会遗失一些必需且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以看待别人的客观眼光来视察我们自己。我们把一切都颠倒了,就像那些名言说的:反省自己,即使上帝不关注你;认了最应当审视的就是自身。要知道自我,是一种勇气;认识自我,是一种智慧;认识自我更是一种途径。 这门课程中老师教会我们要学会感恩,感谢身边的人,感谢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不论它是好是坏,我们都应该感谢,它让我们学到了更多懂得了更多。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活给了我们酸甜苦辣,让我们活的更充实更有意义。不仅要有感恩,我们还需要宽恕。宽恕那些你一直耿耿于怀的人或事,这不但宽恕了别人,同时也是宽恕了自己,让自己不再那么计较,也让自己变得更轻松,这不是更好吗。 我们需要接纳自我,接受子己的不完美性。对于先天给予我们所无法改变的东西,我们需要学会接纳。比如说,我们的出生、我们的高度胖瘦、我们的性别、我们的爸爸妈妈等等,这是先天的,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对于这些我们需要学会坦然接纳。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喜欢和尊重自己,只有喜欢自己才会由衷地欣赏他人。这样你就拥有了自信和乐观的心态。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就是“乐观就是对生命的远方,充满了期待。”因为乐观,因为自信,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会保持前进的动力。

浅谈“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意义

浅谈“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意义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物理学【S】 2012042137 吴琼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积极心理学的学科特性,探究其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爱情等各方面产生的影响。积极心理学可以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幸福感,有利于健康的心理机制的完成,增强自信,使自我参照体系不断完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幸福感 引言 积极心理学,它挑战了心理学界几百年来以研究心理疾病为主的思潮,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 在中小学,甚至高中阶段,学生基本上都和父母住在一起。不论学习,还是生活上都属于被动。在老师和家长的安排下,他们可以很好的无后顾之忧的,心只投入在学习上。而同学间的关系来的那么真切,男女同学间提倡和谐友情,但是抵制过于亲密的接触。然而,到了大学一切看似自由,无人管束的生活,却让很多同学没了方向。大学不仅在学业上变得更加复杂,而且大学如同小社会竞争和压力比以前更加大。在“学业、情感、生活、就业”四个方面与以前有巨大的差异。 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他们有了完全自我发展和定义的空间,脱离了高中时期老师束缚式的管理模式,来到相对自由自主的大学生活,在心理和生理层面都会发生不小的变化,很多学生会产生不适应的消极心理。这一时期,大学生开始形成最后影响一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这时积极心理学,则可以在他们身上产生很大影响。 一、可以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的特有的一种统合模式,这种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区别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家赛里格曼等人研究发现,有六种美德和二十四种积极人格特质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六种美德是智慧、勇敢、仁慈、公正、律己、卓越,二十四种积极人格特质是创造力、好奇心、开明、好学、洞察力、诚实、英勇、坚持、热情、善良、爱心、善于交际、公平、领导才能、团队协作、宽容、谦虚、谨慎、自律、鉴赏、感恩、希望、幽默、虔诚。这些积极人格特质在不同年龄的人身上表现会有所侧重,但是这些积极人格特质对提高人们生活的满意度很有帮助。一个人培养和发展这些积极心理品质,然后拥有这些积极心理品质,不仅能够缓解自身的痛苦,提高生活满意度,而且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把握幸福的人。赛里格曼等人的关于美德与积极人格特质的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课程就要结束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周时间,却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是一门教会我们学习生活的学科。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和这些负面的东西打交道,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门课,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所以我对这门课很好奇。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也只有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积极心理学并不像传统心理学那样,强调病态、问题,而是在努力探索普通人在良好的环境下如何达到满意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以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角度诠释了心理学的任务,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告了心理学为人类谋取幸福时刻的来临。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似乎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的洞察他人的内心,但只有极少数人愿意以那种方式来观察自己。我们总是想知道是什么是他人动怒,但我们又不愿去分析是什么让我们自己坐立不安。我们不想让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看到我们实际的样子—深怕看到丑恶的自己。不幸的是,在这当中必定会遗失一些必需且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以看待别人的客观眼光来视察我们自己。我们把一切都颠倒了,就像那些名言说的:反省自己,即使上帝不关注你;认了最应当审视的就是自身。要知道自我,是一种勇气;认识自我,是一种智慧;认识自我更是一种途径。 这门课程中老师教会我们要学会感恩,感谢身边的人,感谢发生在你身上的事,

优课_积极心理学答案精选

2-4 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 1、具备生命意义的消极取向的人具有两种生存倾向:________和向外的社会倾向。(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向内的消极倾向 2、心理学和宗教的差异之一在于,所有宗教都试图回答“生与死”的终极问题,尤其是“死”的归宿问题。心理学关注生死之间________的问题。(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人如何更好活着” 3、意大利画家安格尔的代表作_______用裸体少女和泉水暗示着人类的生殖本能,是歌颂人类生殖本能的不朽之作。(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泉》 4、调查发现,世界上的长寿者都具备四个明显的特征:合理饮食、______、平和心态、生活环境。(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科学运动 5、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阶段称为“自我同一性”阶段,此阶段是对生命意义困惑的最初阶段。(单选题) A、 幼儿园到小学 B、 小学到初中 C、 初中到高中 D、 高中到大学 我的答案:C

6、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生命意义的积极取向称之为()。(单选题) A、 生的本能 B、 爱的本能 C、 性的本能 D、 建设的本能 我的答案:B 7、健康是指()。(单选题) A、 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B、 没有病痛。 C、 没有心理疾病。 D、 身心舒适。 我的答案:A 8、顺境时觉得生命美好;蹉跎时觉得生命多难,逆境时觉得生命枉然,这说明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受制于:()。(单选题) A、 人的认识发展进程 B、 人的追求目标 C、 人的现实社会境遇 D、 人的生命周期规律 我的答案:C 9、下列不属于生命意义的社会取向的是:()。(单选题) A、

浅析积极心理学的毕业论文

浅析积极心理学的毕业论文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摘要:为了帮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健康成长,教师要将积极心理学融合入教 育中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调节心情,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到积极心理带来的好处和学习 的快乐,让学生变得更加优秀。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教育;实践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迅速发展。人口众多,竞争压力大, 学生压力也大,家长给孩子报很多学习班,强迫孩子学习,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厌烦学习,对学习失去兴趣,孩子的心理也会出现很多问题。以积极态度看待问题的积极心理学也越 来越被看重。本文将首先给出了“积极心理学”的具体概念,然后指出其在教育中的运用。 一、什么是积极的心理学 积极的心理对于人本身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把一个人好的方面和价值体现出来,对 我们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可以提高我们整体素质。 积极心理健康学研究的是人自身正面的部分,在此基础上用合理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将 人的潜能激发出来,可以帮助人获得自信心,以更好、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未来。 二、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1.教育工作者要用积极心理学的观念看待心理健康 以往传统的心理学认为没有扭曲变态的心理疾病就是心理健康。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看 法很片面。积极心理学看待的是整个群体,关爱的是每一个人,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 要正确认识到积极心理学的具体含义,用正确的观念去看待心理健康,才能在实践中去真 正运用。 2.要改变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都是以学生是主体,自己有问题就去咨询教师。 教师从来没有主动传授一些知识。但是,真正能够正视自己内心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很多 人不好意思咨询,有些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心理。所以,我们要建立多样化 的教育形式,将心理学带进课堂,也可以举办讲座等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教育。 3.创造整体化的和谐健康的教育氛围 积极心理学要求我们以社会和团体为主,站在全体的角度上。因此,学校要创造整体 化的、和谐健康的氛围,培养教师学习积极心理学,改变以往的心理教育观点。与此同时,

关于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精选3篇)

关于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精选3篇) 关于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1 很荣幸能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协会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今天的培训中,聆听了《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主编陈虹的精彩演讲。近四个小时的学习,让我进一步理解了“积极心理”对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课间、课后还听到一些老师的不同观点,因此本人也想就这一天的学习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陈虹主编的讲座让我们对《积极心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所谓积极心理学是对人类积极的正面的经历以及人的性格特征长处和福祉的科学研究。它也是对能给人、小组、和机构带来昌盛或使他们能够发挥最佳功能的环境、氛围和过程的学习。而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教育中,就是积极教育,所谓积极教育,其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充分发掘积极心理要素的心理活动。 那么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曾经经历了怎么样的过程呢? 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犯的一点错误,就会横眉冷对,而且甚至会大打出手,棍棒出孝子,打骂才成人的思想曾经在许多家长的身上

体现。 对教师来说,严师出高徒,师道尊严也曾让许多老师把自己高高的摆学生之上。 随之以后出现的.,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理论让我们的教师把学生当朋友看待让我们的老师与学生站在了同一高度。 今天,新的教学理论让我们把学生托起,让学生占主体位置,教师作为主导,突出了学生的自我能力展示和自主学习的能效。 那么这些经历让我们怎么样面对今天的教学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认为心理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作为学生,智力固然有着先天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后天的成功,作为家长的培养,作为教师的指导这些后天的因素应该起到了决定作用。而积极教育则是把孩子的优点突出出来,让孩子更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发展的优势。 2、作为家长、教师如何发现孩子的长处,如何搜寻孩子的闪光点,如何适时的表扬,让快乐的心态伴随孩子的成长,让他们在成功中享受欢乐,在欢乐中争取成功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3、中国文化,博大精神,而语言是表达情感的首要表达方式。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表情下,不同的语气下说出来,所表达的意思会大相径庭。因此,作为老师也罢、作为家长也罢,用恰当的语气、合适的表情真诚的表达你的赞赏,在对孩子的积极教育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浅谈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教育

浅谈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教育 周春芳 在一份关于家长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的征集问卷中,有位家长的问题是:孩子对各个课程没有兴趣和爱好,怎么办?从字面意思推测可能该家长的问题本质是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各门功课没兴趣。对此我的回复是:(1)请家长先自己思考或者说弄清楚,您希望孩子具体表现出什么样子才觉得还可以。(2)为此您曾做过哪些努力来帮助孩子,其中哪些比较有效,哪些无效?(3)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我认为较好的做法是增加孩子的积极体验,培养孩子的成就感、自信感,而不是每天就孩子的错误、不足进行纠正、批评和说教。并举了一个例子,希望那位家长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例子:美国的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往往只打勾,不打叉。如一个学生做了10道题,结果对了一道,错了9道,老师就在他的本子上打一个大大的勾,学生一看发下来的本子,一个大勾,很开心。第二天10题对了两题,老师打了两个大勾,学生一看,昨天一个勾,今天两个勾,更开心,学生就有一种成就感、自信感,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勤奋,对学习就会产生兴趣。 上述回复中的第三条我是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提出来的。下面先谈谈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及积极教育。积极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末的美国,它是当代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而积极教育是指以学生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以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为最终目标而开展实施的教育。积极教育把自己的重点放在促进积极上,而不是传统的纠正问题上。那么什么才是学生积极性的源泉呢?即如何才能推动学生积极地学习呢?下面我想从大家不陌生的发明大王爱迪生说起。爱迪生小时候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就被开除了,老师说他太笨了。但爱迪生的母亲坚信自己的孩子绝对不笨,她经常对爱迪生说:“你肯定要比别人聪明,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移的,所以你要坚持自己读书。”并且亲自辅导爱迪生的学习。在母亲的鼓励和教导下,爱迪生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成功与她母亲的激发和鼓励是分不开的。激发和鼓励是指通过某些刺激使人发奋起来,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希望的目标前进。

品味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教学教材

品味塞利格曼的积极 心理学

品味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 摘要: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 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本文主要从塞利格曼的简介、理论与应用等方面分析了积极心理学。 关键词: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积极情绪,幸福,内在动机,沉浸体验 1.前言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浪潮,补充完善了仅仅研究心理缺陷和病态的理论阶段。在美国,塞利格曼教授为积极心理学奠定了基础,这个新的心理学分支主要关注与人的积极力量和幸福有关的科学研究。积极心理学时代的到来,不仅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个人概况

马丁·塞利格曼(1942-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起人。1942 年8 月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奥尔巴尼。1964 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67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塞利格曼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同时也是该校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1998 年,塞利格曼以历史最高票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据海格布鲁姆等2002 年数据统计显示,塞利格曼是20 世纪百名杰出心理学家之一。2006 年,塞利格曼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这一奖项是为在心理学理论和应用领域做出杰出贡献,推动心理学理论和实践,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科学家而设立的最高荣誉奖。 3.研究方向与理论 3.1幸福 塞利格曼在2002年提出: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在这里,幸福和幸福感既包括积极的情绪,如喜悦或安详,也包括积极的状态,如沉浸或欣慰。 3.1.1.积极情绪:塞利格曼将积极情绪划分成三类:与过去有关的幸福、与现在有关的幸福和与将来有关的幸福。与将来有关的幸福包括乐观、希望、自信、信仰和信任。 3.1.2.幸福的作用:塞利格曼认为,积极情绪为我们提供了创造更好的关系和显示更强生产力的机会。幸福的人们会高估他们的能力,对积极事件比对消极事件记得更多,但由于他们会运用一些重要策略,因此他们更擅长做生活的规划决策。

关于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关于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 要求,除了十分强调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外,也越来越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是教人如何积极面对人生,如何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积极心理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针对中小学生年龄 小的特点,比较适合这一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成为自己的主人。 人们经常讲现在独生子女多了,逐步会在孩子中形成一种以“我”为中心的现象,有 些孩子不关心班级集体,自私自利。所以,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习惯、学会与人相处,成 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 针对积极心理教育的特点,我上了一节《同学间的互助》的心理活动课。课上我设计 了一个活动:让孩子朦着眼睛在教室里走一圈,然后谈谈感受,孩子说:“很害怕,怕撞 到课桌上”。第二次,再请这位孩子朦着眼睛,然后请一位同学带着他走,再让他谈谈感受,孩子说“比起第一次不那么害怕了,因为同学搀着我的手,不会撞到东西”。为了调 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的心理体验更加深刻,积极心理教育可以把增 加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主要手段。我在实践中反复做几次同一种游戏,让更多的孩子来体验,这两次走路的不同感觉。最后同学得出同一种结论: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这样即使有困难也能比较快的克服,还可以少走弯路。这也就是团队协作的魅力,也 是我心理课要达到的目的。 这一堂课既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懂得了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又让学生懂得 了帮助、关心他人的美德。可以说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交 流的方法与技巧;学习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耐挫力,自信心得到增强,这样也一定能培 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经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对学生来说,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立 足点是通过教育活动塑造学生,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感悟生活,用理性对待生活,这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 很荣幸能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协会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今天的培训中,聆听 了《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主编陈虹的精彩演讲。近四个小时的学习,让我进一步理解了

积极心理学心得感悟

积极心理学心得感悟 心正是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是仁厚耿直的美好凸现。心正不是伺机的铤而走险,而是真诚的虚怀若谷;心正不是狡猾的利诱相逼,而是坦荡的助人为乐;心正不是阴险的同流合污,而是透明的开诚布公,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积极心理学心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积极心理学心得感悟1 非常有趣的心理学知识先前想不通的都想通了 炫耀源于内心的不自信 心理学上认为,“爱向别人炫”是一种内心需要被关注被肯定的表现,很可能是因为某种东西自己不常有,一旦拥有,希望藉以外界的羡慕来建立自信。不向别人晒自己的幸福会憋死你么?如果会,好问问为什么。记住:生活不是演戏,自己精彩就好! 心理学研究显示:男人一天平均说2000个词(远古时男人狩猎养成的习惯),女人一天要说7000个词(远古时女人采摘蔬果养成的习惯)。工作一天回家,老公的那2000个词在公司就用完了,回到家就想着休息休息;而老婆还有5000个词没说呢,回到家总要把一天的词说完才能睡吧!然后很多杯具就这样产生了! 据说,当你失眠的时候,你将会在别人的梦里出现。 关系越好的,往往是最爱损你的 和她们说话时,你总是能自动屏蔽那些不爱听的。你的毛病她们永远比你更清楚。碰到你以前喜欢过的人,她们总是特别激动地喊你快看快看。有了小秘密,总是第一个想跟她们分享。其实最关心你的,永远是那个最爱打击你的。 撒谎的孩子有出息 国外研究发现,50%三岁孩童会说谎,四岁会騙人的占90%,12岁的儿童几乎都会撒谎。孩子撒谎,其实是认知发展的标志。认知功能发展越健全的孩子,说谎技巧就越高明,因为他们有办法圆谎。孩子撒谎有可能是早慧的体现,这些人,成大以后更可能成为领袖人物。 睡不好会发胖 睡眠不足,容易发胖的。每天睡5~6小时的人,平均比每天睡7—8小时的人重6—8磅。当正常睡眠时间被剥夺时,身体会产生大量的抗压激素,以减缓新陈代谢的速度,同时第二天的食欲也会增强。如果早晨必须7点起床,前天晚上最好在11点左右睡。睡觉前可以泡个热水澡,或读本小说。 科学家发现食指长文科好无名指长数学好 英国巴斯大学量度过七十五名七岁小童的右手手指长度,发现“手指比例”无名指较长的小童,数学成绩较好。食指较长的小童,英文成绩较出色。同样计算方法亦可用在成年男女上,成年女性“手指比例”通常是一,即食指及无名指长度相等,成年男性则多是无名指较长。 管理心理学 一个值8000元的人,就别讨价还价只愿付他7500元。即使省下了500块,实际上却凉了他的心,一有更好的机会,人家拔脚就走。相反,痛痛快快付他10000元,他会拿出两倍的能耐为你卖命干。记住,宁可花两个人的钱去招一个好人,也不要用一个人的钱去招两个差人。 夫妻血型搭配 (1)平等型:A男-A女,O男-O女,AB男-AB女,B男-B女; (2)恩爱型:O男-A女,B男-O女,A男-AB女,AB男-B女; (3)管理型:A男-O女,O男-B女,AB男-A女,B男-AB女; (4)互补型:O男-AB女,AB男-O女,B男-A女,A男-B女。 现在都肿么了?没结婚的像结婚的一样同居,结婚的像没结婚的一样分居;动物像人一样穿衣服,人像动物一样露着肉;小孩像大人一样成熟,大人像小孩一样幻稚;女人像男人一样爷们,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09565354.html,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作者:卢巧英 来源:《成长》2020年第03期 摘要: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如今,心理学的使用在教学管理当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其中积极心理学为大部分人所接受与使用。本文通过对笔者如何赏识学生的闪光点,利用充满暗示的“真实的谎言”增加学生进步动力,实施角色互换帮助学生排解消极情绪,同时结合感恩教育提高学生幸福感等方面的阐述,诠释了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好积极心理学,以便更好的挖掘学生潜能,使他们更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班级管理;运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 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而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这一主张与纲要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合理科学的运用积极心理学,可以更好地为班级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方式。 1 赏识学生闪光点,提升学生信心和认同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真挚的爱与热情的期望,可以使一个人获得新的生命和动力。积极心理学主张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学生的发展,以此来激发他们内在的自信心与积极力量,培养他们优良的学习与成长品质。即主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认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建立心理上的自信。在班级管理中,笔者会给每个学生建立起“成长记录袋”、“优点卡”等,通过一次次鼓励,不断促使学生进步。 小明是我们班来自于单亲家庭的一位后进生。刚开始的时候他经常撒谎,学习上也是马马虎虎,而他的家长又忙于工作,疏于对他的管理。笔者经过对他的观察,发现他撒谎的原因大多为假装自己拥有与同学一样的东西,以企图获得同学们的认可与尊重。于是,为了让小明改变撒谎的习惯,笔者经常会寻找他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对他进行夸奖。比如,有一次在班级的展览活动中,老师要求学生带一件很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展示给同学们,大家纷纷带来了旅游时买的纪念品,而小明则带了一个手工编织的蚱蜢。原来这是小明自己编织的,是他爸爸教给他的。于是笔者给他发了“优点卡”,并把“最有纪念意义物品”奖状颁给了他。从那以后,小明经常会在课间给同学们编各种各样的小玩意,也不再撒谎了,同学们也越来越认可他,他也变得自信,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积极心理学带给我们的启发,教育孩子并不是一味地呵斥和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而是要理解孩子的心,要能够发现并多与孩子交流其本身具有的积极力量,只有对孩子的积极力量进行有意识的鼓励和培养,学会赏识学生闪光点,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积极心理学简介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一词源出于拉丁语positum,含有实际的和潜在的意义。在心理学中,是指每个人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积极心理学0(positive psycholo-gy)是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Martin E1 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的,是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6(American Psychologist)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 1、定义 狭义: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是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 广义:谢尔顿(Ke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King)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

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它是利用心理学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这个概念很快受到了中国的心理学家孟万金、崔丽娟、任俊等人的引用。对于sheldon和king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这一定义,其他的心理学家也有着自己的观点。先后给出了“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的科学”和“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等不同译本。他们还将积极心理学定义为“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其概念也会得到更加全面,准确的诠释 中国大陆将其翻译为“积极心理学”,中国台湾翻译为“正向心理学”,中国香港翻译为“正面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 Seligman博士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内在资源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人类的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

2019年积极心理学-模拟考试1答案

一、单选题(共30.00分) 1. A的上个月收入为5000元,这个月变为5500元;B的的上个月收入为10000元,这个月变为8000元。有人认为A的幸福感更高,他可能是从()的角度进行解释的。 A. 易得性启发式 B. 框架效应 C. 参照点效应 D. 再认启发式 满分:1.00 分 得分:1.0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 2. 《大学》是《礼记》的一篇,相传为()所作,为儒家经典。 A.

B. 曾参 C. 颜回 D. 仲由 满分:1.00 分 得分:1.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3. 佛教遁世观念在汉文化中相当普遍,原因很多,但当今这种观念的泛滥,与( )的著名与普及不无关系。 A. 《西游记》 B. 《红楼梦》 C. 《三国演义》

《水浒传》 满分:1.00 分 得分:1.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4. 在心理学中,描述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关系的是()。 A.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B. 韦伯定律 C. 首因效应 D. 马太效应 满分:1.00 分 得分: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 5. ()是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 A. 社会幸福观 B. 心理幸福感 C. 主观幸福感 D. 道德幸福感 满分:1.00 分 得分:1.0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 6. 个体认为好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更高,而坏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的概率更高,这种现象被称为()。 A. 风险的悲观偏差

关于积极心理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关于积极心理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导语: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关于积极心理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 其实刚开始我并不是很想这门课,是因为室友很想上这门课,然后就拉着我陪她选这节课的。但当真正开始上课后感觉这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一次上课我并没有认真听,记得第一节课老师让我们说为什么选这门课、以及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会让我们学到什么。偶尔听老师的几句话,感觉到确实有道理蕴藏其中,有些道理确实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随着上课的次数的增加,我们懂得了更多关于身心健康的知识。拥有积极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对成长有着极大的重要性。这门课的学习让我更深刻的明白抱怨是没有用的,唯一的用处只会让这种消极的情绪蔓延、传播,而对于解决问题一点帮助都没有。身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大学生是踏入社会的第一步,面对的问题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如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的人际交往的问题等等。通过这门课,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用积极的心态来应对问题即便无法解决问题,但至少我们能过的舒适点,拥有积极的心理。

其实这个学期的压力还是挺大的,要考四级、考会从、考国二。考试一个接一个,让人感觉很累。所以呢,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学习让我知道更多的方法去缓解压力以及如何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各 种来临的考试。例如,每天早上起来照镜子时给自己一个微笑,笑着对自己说我可以的,这对一天都保持一种好的心态有很大的作用。在这一天中都给自己学习的动力。生活、学习都不会像自己想像的那么如意,偶尔还是会有难过、伤心的时候以及某一时刻会有一种特别不想学习的念头。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给自己放个小假,坐在宿舍看个电影什么的。要想全身心的放松自己,就必须痛痛快快的看电影,而不是一边看电影一边想着:哎呀,我的什么作业还没有完成。这样根本就达不到放松的效果。所以,该放松的时候就尽情的放松,该学习的时候就认认真真的学习,这样才能有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我也深深的记得这种方法,记得快考会从的时候,有一个周末 真的是不想复习了,感觉自己天天都是看这几本书真的好累。于是我就给自己放了假,那个周末都没有复习,在宿舍看电影,还有和朋友去逛街买东西,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好多。下周也有新心情,和学习的动力了。所以,每当我们感觉压抑或是特别不想做某件事的时候不要强迫自己去做,而是放松放松自己,以便接下来更好的学习。 所谓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乐观的心态,去认 识世界、发现世界的美,进而改造世界。积极心理学主张心人们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 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 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具体就研究对象而言,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1] ,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 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 、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在个人的层 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从只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加大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品质的研究和培养使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核心

所在,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心理学对心理疾患的预防和治疗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预防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它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个体内部系统 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在它的看法中,当一个人处于孕育着抑郁、物质滥用或精神分裂等问题的环境中或其遗传素质较差的情况下,要防止在其身上不出现、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等, 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 其使命是去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例如,要防止那些在易于得到毒品的环境中的少年身上的药物滥用,有效的预防并不是对他们进行治疗,而是找出并发展出其自身已拥有的力量。一个关注未来、人际关系良好、并能从运动中得到快乐的少年是不会形成药物滥用的。总之,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发掘并专注于处于困境中的人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做到有效的预防。单纯地关注个体身上的弱点和缺陷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对于心理学研究者而言,在这方面所需的工作是可靠并有效地测量这些品质,进行适当的纵向研究来弄清这些品质的形成过程、途径,并进行恰当的干预以塑造这些品质。 在对心理治疗的看法上,积极心理学认为目前的心理治疗存在三大问题。第一、在心理治疗是否具有效果的研究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