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鄂政发〔2006〕29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六年四月二十三日

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依靠科技进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对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先导和动力作用,全面实施“科教兴鄂”战略,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努力使湖北走在中西部发展前列”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制定本纲要。

一、形势与任务

(一)我省科技发展的基本态势。

“十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实施“科教兴鄂”战略,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是科技创新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现有各类科技活动人员19.27万人,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居全国前5位。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158家、普通高等院校85所,建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其中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重点高校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居全国前3位。历年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及资助经费额居全国前4位。在光纤通信、激光、空间地理信息、病原微生物、植物功能基因等若干领域代表了我国最高水平,湖北作为我国重要研究开发基地的地位日益凸现。

二是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稳步提升。2005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96亿元、增加值534亿元、出口交货值9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6.6%,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8.2%。“武汉.中国光谷”的品牌效应初步显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支柱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全省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取得明显进展,省内65%以上的制造业企业普及应用了CAD技术。农业科技进步取得明显成效。淡水鱼、水稻等主要农产品的优质率明显提高,双低油菜、瘦肉猪等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农业机械装备和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别山科技致富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大别山区实现整体脱贫。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科技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发展。

三是区域创新体系初具雏形。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省现已建立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2个;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省医药工业研究院等20家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或整体进入企业;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长,初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公共知识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要成果,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区域知识创新体系已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依托。技术转移和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批中小企业脱颖而出,成为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排头兵”。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完成了全省科技条件资源普查,建设了湖北科技资源共享管理平台;湖北科技信息网与全国高校文献保障系统、中国科技网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等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启动,为实现全省科技资源的共建共享奠定了基础。

尽管我省科技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科技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能力还有待加强。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发明专利少,绝大多数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下端;二是科技资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活动特别是高水平创新活动主要集中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产业化导向弱,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三是科技投入不足,全省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是科技创新的政策激励效应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不强,技术产权和风险投资市场发育不健全;五是对外开放吸纳能力不足,集成和应用国内外科技资源不够。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的历史条件下,湖北科技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机遇: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必将进一步优化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环境,为湖北科技、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为湖北科技发展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世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国内外技术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湖北科技实现跨越发展和产业技术能力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经济科技发展的区域化、全球化日益加快,为我省更多更好地整合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提供了新的途径。

同时,湖北科技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

一是支撑发展的任务艰巨。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竞争力不强、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等一系列制约经济增长的深层次矛盾,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加快建立以中高技术为主导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技术体系,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湖北科技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利用先发优势,通过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手段控制技术制高点,并凭借资金、技术、体制等优势,不断强化其全球垄断地位,发展中国家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三是国内新一轮区域科技、产业竞争日益紧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拉开了我国新一轮创新发展的序幕,各地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承接国内外产业转

移等关键环节,开展了新的竞争与合作。在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圈等区域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我省能否充分整合省内外科技资源,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和发展,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面对新时期国内外竞争、合作的新形势,我们必须自觉融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洪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创新思维,优化环境,努力实现湖北由科教资源大省向创新型强省的跨越。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鄂、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面向国家战略目标,围绕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重大产品,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湖北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逐步建立以中高技术为主导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技术体系,为建设创新型湖北、构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湖北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对全省经济增长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形成有力支撑;基础研究优势领域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显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突破性发展。湖北科技在全国的地位稳步提升,到2010年,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力争进入全国前8名。

----高新技术产业化目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到2010年达到1380亿元(含信息服务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不断完善,优势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形成10个产值过1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培育

一批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力争到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00家,其中:销售收入达百亿元的企业3-5家,过50亿元的10家,过10亿元的50家,过亿元的企业300家。

----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力争主要农作物实现一次品种更新换代,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出能力稳步提高,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水平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显著改善,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重点行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工业新产品产值率、劳动生产率、企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工业废气净化处理率和废水达标排放率显著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目标。建成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研究开发基地,造就一批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和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位于全国前4名,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3名;基础研究水平质量稳步提升,全省SCI、EI、ISTP论文数量位于全国前4名。全省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位居中西部省(市)前列,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

----创新体系建设目标。对接国家创新系统,初步形成与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公共平台初具规模,科技文献、大型仪器、实验动物、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等共享保障水平有较大提高。

----科技创新投入目标。全省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经费支出占全省研究开发投入的比重、全省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科技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要不低于3%,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左右。

(三)总体部署。

“十一五”湖北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是:

----围绕“一个中心”。紧紧围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

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

----坚持“两个面向”。一是坚持面向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湖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服务;二是主动面向国家战略目标,充分发挥湖北科技资源优势,不断巩固提升湖北在国家科技发展中的地位。

----加强“三个层面”。一是选择优势领域超前部署基础研究与前沿战略高技术研究,努力获取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二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以产品、产业为中心,集中科技资源,突出集成创新,形成科技支撑发展能力;三是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提高技术引进的层次,增强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

----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发挥光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优势,把握未来若干年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和生物技术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实施“科教兴鄂”战略提供持久动力;二是将提高汽车、钢铁、化工等支柱工业和农业的创新能力作为全省科技工作的战略基点,为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将发展能源、资源、环境技术放在重要位置,着力解决制约湖北经济发展的能源、资源、环境的技术瓶颈问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与服务公共平台和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

(一)信息产业。

信息技术和产业是推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3G/4G)、下一代网络体系(NGN)、纳米级芯片技术、SOC技术等正处于商业化应用的关键阶段,可能产生重大突破,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我省光电子信息领域在国内具有明显的人才、技术优势,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产业规模不大,市场主流终端产品不多,产业配套不健全。“十一五”期间,我省要充分把握世界信息技术升级换代、信息产业优化调整的难得机遇,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发展思路:

1.以下一代网络技术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为突破口,加强自主创新,力争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和标准,引领发展潮流,抢占制高点;继续大力发展光通信设备及光通信器件、无线通信及终端、电子元器件、激光设备等优势技术与产品,巩固市场地位。

2.突出软件技术与产业的发展。适应信息化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应用信息化软件和解决方案;加快数字媒体、信息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坚持“以软带硬”,发展嵌入式软件产品,以软件优势带动相关产品制造和市场开拓;发展“定制软件”和“出口外包”。

3.适应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重点支持低成本光纤到户产品、数字化3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融合产品等消费类信息产品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4.积极开展大规模集成电路、信息安全、可信计算机等关系国计民生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实现关键技术与产品的国产化和进口替代。

优先主题:

1.光通信技术及下一代网络。

围绕新一代网络的建设与应用,重点研究开发下一代网络(NGN)电信级软交换设备及有关标准、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安全和测量技术等;加强低成本宽带光纤接入技术(FTTH)、光节点技术、光传输技术、全光交换技术、光交换网络与计算机的光互联技术、实用化光相干通信与量子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发展多业务传输平台和密集波分复用光通信技术与器件、IP网络设备、新型光纤等;研制光电子器件技术及产品。

2.无线通讯系统与终端。

重点研制WCDMA和CDMA2000移动通信系统等3G产品、3G产品手机及核心软件、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天线及天馈系列。研究开发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及设备、车载移动通信系统、GPS系统及设备、3G直放站系列技术等移动网络优化技术及系列产品。加强移动增值业务系统、移动增值业务管理运行支撑系统和移动网络安全系统的开发,促进移动增值服务业的发展。

3.电子信息材料及器件。

重点研制硅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大规模生产技术、信息显示材料和器件技术、信息存储材料和器件技术、光磁存储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功能陶瓷材料及器件技术、半导体照明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发耐高温、耐腐蚀、耐辐射的高频、高功率电子器件和光电器件。着力解决化合物半导体太阳能电池,单晶、多晶和非晶太阳能电池,敏化太阳能电池等规模化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快产业化进程。

4.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

重点研究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集成电路与IP的设计技术与方法,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P库;加强从芯片设计到应用的技术集成研究,开发不同频段的无线射频识别(RFID)芯片及相关的标签制造技术,建立若干重点应用示范系统;研究开发高性能可配置通用计算SOC平台及基于SOC平台的应用系统和设计技术;发展用于无线通信、数字家电、家庭信息网络、汽车、工业控制、智能传感等领域的各种专用芯片。

5.激光技术及应用。

重点研制高功率、高效率、高光束质量、多波长、长寿命气体和固体激光器,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光纤输出藕合系统,激光微细加工技术与系统,用于光纤通讯的长波长激光设备,激光雷达,高功率、高精度激光切割、打孔、熔覆、热处理、焊接等激光精密加工设备,高性价比激光医疗设备,激光图像防伪、激光显示等产品;鼓励开展激光技术在军事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6.数字视听(3C技术及融合)产品。

重点研究开发数字电视发送、网络传输技术与设备,数字电视终端技术与设备,数字电视机顶盒接收卡(IC卡、CAM卡)等数字电视关键元器件及配套件。积极开发用于HDTV 的高分辨率PDP、TFT等高清晰度平板显示器件及其配套关键投影器件。开发高清晰DVD,研制基于NGN的数字电视系统和数字电视终端等适合于下一代网络发展需要的数字电视系列产品。

7.软件及信息服务业。

重点研究与我省优势产业配套的嵌入式软件以及金融、物流、电力、社区服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领域所需信息化软件和解决方案,加强二维条码、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积极支持3S、3C、国产数据库、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网络应用平台等基础软件与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及产业化。加快教育软件、游戏软件、动漫技术及制作等数字媒体技术和软件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

8.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及产品。

重点研究可信计算硬件平台、标准规范等;开发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等信息系统平台安全核心技术、密码算法标准及高强度、高性能密码专用芯片、高速加密机,信息隐藏和数字水印系统等。大力发展网络环境安全应用技术及其相关产品。

(二)生物技术产业。

生物技术是当前发展最为迅猛的技术之一,生物技术产业将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目前,我省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较快,技术研发综合实力较强,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工业的部分领域国内领先。但是,我省生物技术产业也存在着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缺乏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产业技术结构调整步伐不快,资源、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生物技术研发机构规模偏小,力量分散等问题。

发展思路:

1.坚持生物医药技术与生物农业技术两个重点并举。在生物医药技术领域,继续加大优势领域的研发力度,力争在基因药物、人用疫苗、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取得突破;在生物农业技术领域,争取在转基因动植物、生物农药和肥料等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重大成果。

2.加强生物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提高酶工程和代谢工程的应用能力,降低原材料、水资源及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大力发展高效、清洁的绿色生物制造,加快生物工业技术及产业的发展。

3.积极发展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技术,努力为相关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优先主题:

1.生物医药技术。

基因药物方面,重点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蛋白质多肽药物、反义核酸药物、DNA药物和基因工程抗体等;人用疫苗方面,发展婴儿和儿童用多联疫苗、流感和新发传染病疫苗,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进传统疫苗的生产工艺;生化药物方面,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新的生产工艺,发展新型制剂;诊断试剂方面,研制以病毒传染病、性病和肿瘤早期检测试剂为主的免疫诊断试剂,开展生物芯片技术、量子点生物荧光探针技术的研究。

2.生物农业技术。

积极开展动物体细胞克隆、牛羊胚胎移植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发展畜禽疫病检测试剂、新型兽药和新型疫苗,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的快速诊断和预防能力,为预防禽流感和猪传染性胸膜炎等重要疾病提供技术支持和换代产品;加大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力

度,逐步替代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加强动植物良种快速繁育与生产技术研发,推进动植物良种产业化;进一步加强饲料用添加剂和微生态技术制剂的开发应用,积极培育新的产业群。

3.生物工业技术。

重点研发工业生物催化技术等关键技术,强化对现有的酶种、菌种及发酵工艺进行改造和升级;研究开发可再生生物质原料,缓解工业对石油等一次性矿产资源的过分依赖;加快重要功能寡糖的产业化步伐,扩大其在人类健康、畜牧养殖业等方面的应用;大力推进生物技术在酶制剂、发酵有机酸、核黄素、酵母、乳酸、食品等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开发,全面提升食品业、饲料业、轻化工业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

4.生物医用材料技术。

研制具有生物活性和降解特性的人工骨、人工皮肤、骨内固件、医用生物光纤、人体软硬组织代替材料;开发具有生物相容性和降解吸收性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陶瓷与有机高分子的生物复合材料,特殊的新型生物医用粘合剂;加强生物降解材料的透过、扩散性质及其控制技术,定点、定时、定量释放药物的送达体系高分子的合成、修饰,生物活性物质的偶联、释放机制的研究,开发药物释放送达体系高分子材料。

5.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技术。

生物能源领域重点研发酒精燃烧新技术、生物柴油技术、生物制氢技术和沼气技术,缓解能源压力;生物环保领域重点发展水污染治理、有机垃圾发酵、盐碱地改良、生物植被保护的生物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生物服务领域重点发展预测医学、基因档案、生物信息等技术,努力为整个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三)制造业。

制造业,特别是汽车、钢铁、化工等重化工业是我省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上升趋势。但发展过程中,存在技术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以低端为主,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少;制造工艺自动化程度低,制造过程资源、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等问题。今后五年,我省要把握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机遇,为制造业日益迫切的科技需求提供支撑,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业聚集区。

发展思路:

根据世界制造业技术集成化、极端化、绿色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结合我省实际,重点围绕汽车、钢铁、化工、纺织、建材等主要产业,从三个方向加强引进消化创新和集成应用创新。

1.以填补国内空白、延伸产业链条为主要目标,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相结合,开发一批市场需求大的中高端产品,提高关键产品的自主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支撑湖北现代制造业聚集区的发展。

2.大力推进制造企业设计、生产、营销、管理的信息化,提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3.开发高效、节能、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型制造工艺,积极推进生产流程的节约化和环保化,努力节能降耗,提升资源利用水平,降低环境污染。

优先主题:

1.电动汽车及汽车关键零部件。

重点发展汽车,特别是轿车关键零部件、发动机、车身设计与电子控制等设计技术和核心产品,规模化生产制造加工技术及关键工艺装备;加强电动汽车关键单元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及整车技术的攻关,建立燃料电池汽车产品技术平台,促进电动汽车及其配套部件(系统)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智能化电子仪表、发动机电控点火、车用电涡流缓速器、电动控制等专用芯片及传感器等汽车电子产品。

2.高性能冶金材料。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板材产品的需要,大力开发高性能冷轧硅钢、汽车面板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钢材产品;立足工艺进步,不断开发和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幅度降低能耗;根据需要研究开发熔融还原、连铸连轧等冶金短流程新技术。

3.化工关键技术及产品。

开展中、低品位磷块岩富集和湿法磷酸净化精制的工业化研究;采用绿色工艺,研究聚碳酸酯工程塑料和原料芳香族碳酸苯酯的生产技术,为80万吨乙烯工程产业链延伸提供服务;开发离子膜烧碱技术及生产的节能降耗技术;研制高效、低残留、高环境兼容性的杀菌剂、除草剂和环保型水基化农药制剂;开发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且有产业基础的染料、颜料及中间体和专用精细化学品。

4.现代装备制造技术与设备。

重点研制高速加工中心、高速精密数控磨床、微型隧道掘进机器人等高性能数控机床与设备,快速成型模具等先进制造设备,先进船舶制造,工业自动化和工业仪表,新型汽轮发电装置,高性能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及设备等。

5.制造业信息化。

重点围绕汽车、钢铁、化工、纺织、建材等主要行业,积极推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与制造企业设计、生产、营销、管理的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研究开发智能化数字设计技术(平台)、虚拟制造技术、生产过程集散系统控制技术、生产流程管理系统、生产设备和生产线数字化改造专用软件与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加强相关技术的集成与应用。

6.新型建筑材料关键技术与装备。

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及大型化装备,重点突破超细粉体加工技术;加强石墨、石膏、高岭土等非金属矿产资源的深加工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研究粘土矿物材料、氧化物功能矿物材料、多孔矿物材料、超硬矿物材料以及非金属矿物/聚合物复合材料等新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开发纳米矿物材料的加工、制备、改性及其复合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相关技术的集成和设备。

7.纺织综合技术及装备开发。

对现有的纤维进行快速改性,改善和提高纤维的各种性能特点,开发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型纺织材料,提高纱线的质量;采用先进的纺纱技术,研制新型纺纱装备;研究提高面料生产关键工序的技术,提高面料的质量和性能;加强对关键工序的改进和原料的选择,研制具有高性能和特殊用途的产业无纺布。

(四)农业。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现代化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粮食安全。目前,我省农业和农业科技快速发展,双低油菜、瘦肉猪、动植物育种等领域的研究及产业化水平进入全国前列。但农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农产品深加工率低、农产品优质率不高、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缓慢、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粮食保障和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率先实现中部崛起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发展思路:

1.优先发展农作物、林业、果树、畜禽、水产品、瓜果新品种选育技术的应用推广,进一步强化育种新技术开发,为提高主要农作物的品质服务。

2.突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储运新技术,加强深加工技术、产品及成套设备的开发与应用,延长农业产业链。同时,积极开发农业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为农民增收提供新途径。

3.适应食品安全的新要求,大力发展农作物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技术、农业生态综合开发技术等,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林业提供技术支撑。

4.以农业信息化、产业化、机械化发展为主要方向,重点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突出

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5.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资源高效配置。

优先主题:

1.动植物新品种选育技术。

重点研究动植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的利用与聚合育种技术、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技术,力争取得突破;研究畜禽主要经济性状分子遗传、杂种优势分子预测等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出一批有应用价值的基因和分子标记;培育优质、多抗、高产、专用、高效的水稻、油菜等作物新品种;研究优质、高效、抗逆为主要方向的特色畜禽新品种(系)和配套体系,以速生、优质、丰产、高抗为目标的林木新品种。

2.主要农作物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开展作物定量化精确栽培技术、作物轻简化栽培技术、作物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生产技术、高产农田精确化清洁安全生产技术、立体多熟高效种植模式与技术、节本高效与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农田水氮实时监测与营养诊断技术等研究;集成研究应用农作物无害化生产病虫害控制技术、水肥无害化管理技术、产品质量与安全全程监控技术和农用航空技术等,提高农产品品质和综合生产效益;开展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种植、收获、加工、节水灌溉、免耕播种等机械与装置设备的研制。

3.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

加强特色畜禽饲养环境、饲养工艺、饲料配方、生产方式等方面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业;针对我省名特优水产养殖品质不高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优良食用鱼和名特优水产品产业化养殖关键技术和疫病防控技术;围绕严重危害养殖业的重大传染病和新传染病,重点研究规模化养殖场重大疾病的防制与净化技术、四大家鱼与名特优淡水产品重大病害控制与饲料安全关键技术等。

4.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现代储运。

优先支持大宗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水体产品加工转化技术及装备、稻米高效利用与转化增值技术及装备、果蔬畜禽贮藏保鲜加工技术及成套装备,以及农产品现代加工、贮运、保鲜包装技术及专用设备;加强油菜籽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饼粕深加工技术、冷榨生产工艺及设备的组装配套和集成创新;充分挖掘我省特色农产品资源,开发具有湖北特色的魔芋、板栗、莲藕、茶叶、功能多糖等产品。

5.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研究开发高效、低成本、无污染的生物质资源利用技术,生物质气化工业供热及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生物质资源多联产系统(包括汽化系统、液化系统和移动系统);开发并推广秸秆的炭化、液化和气化技术,开展秸秆机械还田技术研究;积极拓展生物质资源能源化利用的种类,研发淀粉资源转化制备液体能源技术,油菜籽、废油脂、野生非食用油脂等转化制备生物柴油、生物汽油技术,玉米芯等薪材中半纤维素、木质素转化制备液体和气体能源技术等。

6.农业信息化及现代农业技术。

加强农村科技信息传输系统的整合,强化省、市、县、乡、村四级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构建通畅的农业信息传输渠道;加快研制农村信息采集标准体系,提供标准的数据库接口,实现信息采集、处理、发布一体化;加强农业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利用,推出一批高效水产养殖生产管理、粮棉油高产高效栽培、农业计算机管理专家决策系统;积极开发应用精准化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向精准型、工厂化方向发展。

7.农林生态安全与生态农业。

重点研究农林调控技术、健康维持与恢复技术、短周期定向栽培技术、工厂化育苗技术等高效生态栽培技术;着力解决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与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营建,退耕还林等林业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森林、湿地的保护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等关键技术与模式问题;加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综合技术研发与升级,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生态农业关键实用技术的应用研究、集成转化与示范;研究外来入侵生物综合防治关键技术,保障农业生产与生态安全。

(五)能源、资源与环境。

能源、资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随着我省重化工业发展加快,能源、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能源、矿产资源自给率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低,消耗高;水环境质量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对此,我省必须高度关注,将科技创新作为解决能源、资源与环境约束的一项重要措施,大力发展能源、资源节约技术和环境友好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由能源、资源消耗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发展思路:

1.坚持节约优先,重点围绕高能耗产业,大力发展高效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促进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的广泛应用,建立节能型社会。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实现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并加强能源的战略储备。

2.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盐、磷、铁等特色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3.坚持污染治理与产业推进相结合,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同时,加强水污染的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加强大气污染质量控制技术及设备,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及设备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模式,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产业和技术支撑。

优先主题:

1.高效节能技术。

重点研究高效、洁净燃烧技术,热电联产、热电冷联产和热电煤气多联供等关键技术,高掺混比条件下醇类替代汽油的发动机燃烧与控制技术,生物燃料合成及其与柴油相容技术,替代柴油的发动机燃烧与控制技术,柴油机高压共轨技术,先进内燃机燃烧及燃烧控制技术,集成起动发电机ISG技术。加强适合我省气候条件的节能建筑设计标准和示范建筑结构的研究。积极研究和开发先进的输、变、配电技术和设备。

2.特色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重点研究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钒资源和钒铁合金的开发技术、共生有色金属分离技术及提高金属回收率技术、中低品位铝矾土的开发利用技术、废有色金属无害化处理综合技术等。

3.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及污染综合治理。

重点研究水的开源节流和净化技术、水质安全、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技术。针对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等重点水域的水生态环境,开展污染防治与修复的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继续开展城市水系生态优化技术研究。开发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技术、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小型生活污水处理集成技术及成套设备。

4.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重点研究大型燃煤烟气同时脱硫、脱硝和除尘技术及系统集成,开发烟气湿法脱硫技术及成套装置,工业废物吸附材料,大型化的清洁高效煤粉燃烧、高效烟气除尘、机动车尾气控制与治理、袋式除尘等技术、系统及设备;加强对PM10、PM2.5及其他大气污染物采样及定量分析技术、暴露评价和源解析方法与技术标准等的研发。

5.资源节约与废弃物回收(循环)利用技术。

重点研究固体废弃物控制、治理、循环利用技术,开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及成套设备,有机垃圾和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技术;研究矿山尾矿、粉煤灰、脱硫渣、脱硝渣、钢渣、废塑料、废橡胶等资源化技术;加强蓄电池等电子废物的资源化和安全处置及评价技术标准的制定;开发污泥资源化技术,完善相关设备研制和产品技术标准。

(六)人口与健康。

提高人口素质和全民健康水平,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蕴含着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人口数量增长快,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高;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

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上升;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传染性疾病防治形势严峻,特别是作为血吸虫病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卷土重来将对我省疫区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发展思路:

1.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对严重危害我省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特别是地方病的技术攻关,结合多种措施,力争实现重要突破,促进和谐湖北建设。

2.坚持特色导向和预防为主。针对发病率居高不下的常见、多发疾病,遴选优势领域,组织联合攻关,促进形成地方医疗特色。

3.围绕人口控制与生殖健康,加强避孕、节育新产品和重大出生缺陷早期诊断技术的开发,促进人口控制和生殖健康水平的提高。

4.充分挖掘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和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生物技术等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学理论的融合,加快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加强化学新药创制及新剂型开发,积极支撑优势门类药做大做强。

优先主题:

1.血吸虫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技术。

研究现代生物技术控制血吸虫病传播技术、血吸虫病流行评估与预警技术、血吸虫血清诊断技术等,提高血吸虫病防控技术水平;发挥学科优势,研究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技术、艾滋病检测诊断技术、艾滋病联合用药方案及新药开发、结核病快速筛查技术、人畜结核病传播阻断技术、结核病和艾滋病的联合感染防治技术等,努力控制艾滋病、结核病的流行蔓延。

2.常见、多发疾病的防治技术。

重点研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有效干预措施、高发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治方法及个性化、规范化综合治疗技术、分子靶向治疗技术、生物治疗技术、急性血栓塞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靶向溶栓治疗技术、室性心率失常治疗技术、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技术等;开展Ⅱ型糖尿病、口腔疾病、精神卫生疾病等其他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究。

3.优生优育和人口控制。

重点研究男女用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产前缺陷监测和干预先进技术;开发中药避孕节育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强对提高常用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技术安全性、有效性、可接受性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为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提供支撑。

4.中药现代化与中药新药创制。

积极支持疗效确切、市场前景良好的中药新药创制;进一步加强名优品种和具有特色的经方、验方的深度开发,发展中药现代制剂产品;大力发展高效粉碎、提取、分离等关键技术、工艺的开发与应用,提升中药产业技术水平;纵深推进地道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加强中药饮片、标准提取物的开发和有关标准研究;支持开展优势中药品种进军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加快中药现代化、产业化进程。

5.新型化学药物及制剂创制。

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组合化学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化学药物;加强靶向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纳米技术制剂、脉冲释药制剂及长循环制剂等药物新剂型研究开发;加强抗感染药物、激素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胃肠道药物、麻醉药物等优势门类关键工艺创新和新剂型创制。

科技发展十一五计划及2020-远景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计划及2020-远景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是举国上下着力实施“三步走”战略,奋力朝着小康目标阔步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一接三新”、“争当四个排头兵”、“融入一小时经济圈”的振奋时期。为了大力推进全市科技进步的进程,打造好科技发展的对接平台,进一步为全市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接长珠闽、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建设新**”的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以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调整为目标;以引进、消化、推广为主要途径;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促进农业的科技成果推广为核心。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利用两个市场,发挥两种资源。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及效益优先原则,重点发展若干高新技术企业,培植一批实力强劲的民营科技企业,大力推广以良种良法为主的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着力实施专利、技术标准战略,大力增强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努力把全市科技进步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要以促资源、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加强科技进步在提高生产与资源利用率、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方面的作用;要把促进经济的发展放在首位,将科技进步真正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要加强科技进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技进步的可持续发展。 2、目标导向原则。既要突出我市自身的特色,又要与国家、省、赣州市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3、有限目标原则。要把有限的人、财、物力集中起来,优化组合,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发展那些一旦突破就能对本市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领域。 4、远近结合原则。既要解决近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又要为下一步全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5、市场与计划结合原则。要把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本手段。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效益优先,遵循市场经济与科技工作规律。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宏观指导作用,用好用活政策手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科技进步。 6、自主与引进相结合原则。在培养、壮大现有四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对有色金属、稀土材料、甜柚、特种养殖、

中国广播影视“十一五”发展战略(DOC5)(1)

中国广播影视“十一五”发展战略 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今日上午在北京大学举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朱虹出席论坛并作主题发言,发言的题目是“中国广播影视‘十一五’发展战略”。??朱虹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引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对未来五年我国文化发展进行了科学地、全面地规划和部署,也为我国广播影视业指明了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贯彻落实好《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以导向为灵魂,以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中国广电今后五年最重要的任务。? 概括起来“十一五”期间我国广播影视业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新闻媒体建设,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产业,繁荣广播影视创造,全面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加快实施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 一,加强新闻媒体建设。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广播影视的主阵地,加强新闻媒体建设,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 1.加强广电媒体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增强宣传实力。硬件建设就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广电媒体设备运行速度,加强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台、电视台重要频率的覆盖,加强对周边国家的播出频率和时间。加快安全播出保障体系的建设,构建国家广播电视监测信息平台。?软件建设就是要加强频道、频率的栏目建设。进一步优化广播电视播出机构频道、频率布局结构,促进频道频率的专业化、对象化、品牌化发展。加强少儿、农业、少数民族、外宣等工艺性较强的专业频道。频率和栏目的建设,大家知道我们中央电视台从今年元月1号开始把国际中文频道变成三个频道。积极推进节目的改版和创新,着力打造精品频道的节目栏目。?? 2.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水平。首先,是要改进宣传方式方法,认真贯彻“三贴近”原则,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的新闻报道,改进和加强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完善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其次进一步净化荧屏,以文艺、娱乐、情感性栏目和电视剧为重点,以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素质为突破口,制定完善的规范制。加大违纪违规处罚力度,加强对广播电视广告的监管。 ? 3.拓展宣传的新阵地,鼓励和支持电台、电视台开办网络广播电视,积极占领网络舆论宣传的新阵地,加强通过中国广播网、国际在线、央视国际等重点新闻网站的建设,努力将其办成世界知名的综合性的新闻网站。积极利用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等新型媒体进行宣传。? 二、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文化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由政府主导,不以盈利为目的,通过大力提高公共节目的质量和服务质

十一五规划纲要.区域协调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一节推进西部大开发 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出境、跨区铁路和西煤东运新通道,….建设电源基地和西电东送工程。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强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及其他有优势的产业。….建设和完善边境口岸设施,加强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边境贸易。落实和深化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 第二节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

抓好阜新、大庆、伊春和辽源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支持其他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第三节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 第四节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精加工和高端产品。促进加工贸易升级,积极承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第五节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保护自然生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教育..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民族特需商品、民族医药产业和其他有优势的产业。优先解决特困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继续实行支持西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的政策。 第六节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铁路十一五规划

铁路“十一五”规划 铁路“十一五”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编制,主要阐明铁路行业发展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铁路行业发展、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决策重大铁路项目、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怀下,铁路行业职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全面完成了铁路“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铁路运输取得显著成绩。2005年,铁路全行业完成旅客发送量11.56亿人,“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92%;旅客周转量6062亿人公里,年均递增5.99%;货物发送量26.93亿吨,年均递增8.56%;货物周转量20726亿吨公里,年均递增8.52%。尤其是“十五”后两年,铁路主要运输指标增势加快,旅客发送量、旅客周转量、货物发送量、货物周转量年均增速分别达到9.01 %、12.51%、9.58%和9.62%,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路网建设进入新阶段。国务院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建设掀起了新的高潮。宁西线、渝怀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大秦重载铁路2亿吨配套改造完成,青藏铁路全线铺通,武广、郑西、石太、京津等一批客运专线和城际轨道交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路网布局趋于合理,路网质量有所提高。200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7.5万公里,比“九五”末增长9.9%。其中复线里程2.5万公里,电气化里程2万公里,分别比“九五”末增长19.4%和35.6%。 科技进步迈出坚实步伐。掌握了时速160公里等级的运输装备、线路、信号及运营管理成套技术,基本掌握了时速200公里等级线路的修建技术和既有线改造技术,引进了国外客运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等先进技术,研制并投入运用了25吨轴重大型运煤货车,成功开行了大秦线2万吨重载列车,推进了信息系统建设。青藏铁路高原多年冻土等建设施工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铁路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完成阶段任务,实现了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推进了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了运力资源配置,提高了运输和管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科学发展贯穿规划纲要 张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政策导向、发展目标,以及重点任务,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尤其是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力求做到长短结合,既衔接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也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纲要中尽量体现扩大内需的导向,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长期的方针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坚持了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把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涉及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九个方面。“无论东部,还是西部,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政府都要提供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 “十二五”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同步 徐宪平介绍,“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的导向提出以后,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效应。徐宪平举例说,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仅一个省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最终结果是有三个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目前,“十二五”地方规划中,提出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有5个省,提出“完全同步”有19个省,提出“基本同步”的有5个省市。“从‘十一五’的1个,到‘十二五’的29个,相信执行的效果会更好。” “十二五”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年均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提出5年年均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要转移农村劳动力800万人。 为提高住房保障的水平,未来5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其中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面3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对于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廉租房,实行廉租房制度。对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城乡社保全覆盖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今后的五年新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国家计划 【发文字号】楚政办通[2008]68号 【发布部门】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08.08.12 【实施日期】2008.08.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 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楚政办通〔2008〕68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 按照《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云发改规划〔2008〕1143号)要求,为了全面做好我州“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同时为即将启动的“十二五”规划前期工作做充分准备,现将《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八年八月十二日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实施 意见 根据《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云发改规划〔2008〕1143号)文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我州将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评估意义 州“十一五”规划,是“十一五”时期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开展中期评估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有助于督促各方加大实施力度,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有助于调整“十一五”规划目标、内容,更好地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寻找关键性问题,并提出加快推进规划的中后期实施意见;有助于提高规划水平,为“十二五”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展中期评估,落实规划,已成为推动全州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重要任务。 二、评估原则 开展规划中期评估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

陕西省十一五规划纲要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第一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十五”发展回顾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二、工作着力点 三、奋斗目标 第二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章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三、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五、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第四章加快改善农村面貌 一、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 二、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三、加强乡风建设和民主管理 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第三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章水利设施建设 一、加快建立城乡供水保障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农业高效灌溉体系 三、进一步强化防洪安全保障体系 第六章交通体系建设 一、铁路建设 二、公路建设 三、机场建设 四、水运和管道建设 第七章信息化建设 一、传输系统建设 二、“数字陕西”建设 三、应用体系建设 第四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八章加快工业化进程 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三、支持军工发展民品 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第九章促进服务业发展

一、培育壮大旅游、文化、物流业 二、加快发展金融、商贸业 三、促进其它服务业同步发展 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章统筹区域发展 一、促进关中、陕北、陕南协调发展 二、加快建设四大基地 三、合理规划主体功能区 第十一章加快城镇化进程 一、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 二、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功能 三、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第六篇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第十二章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一、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二、促进优势领域科技创新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第十三章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一、培育壮大人才队伍 二、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第七篇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第十四章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一、继续加强基础教育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三、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四、积极发展民办教育 第十五章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一、繁荣文化事业 二、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三、发展体育事业 四、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五、保护妇女儿童权益 第八篇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第十六章保障群众切身利益 一、积极扩大就业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三、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第十七章提高公共安全水平 一、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二、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三、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第十八章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民主法制建设 二、精神文明建设

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一)

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一)目录 第一章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十五”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第二节“十一五”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第三节“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 第四节“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二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五节加强农村基本生产生活设施建设 第六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七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第八节改善农村社会组织结构 第九节强化农村扶贫开发 第十节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第三章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 第十一节提升壮大汽车摩托车产业 第十二节构建装备制造业基地 第十三节构建资源加工业基地 第十四节构建高技术产业基地 第十五节优化发展建筑业 第十六节依托产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 第四章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十七节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 第十八节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 第十九节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 第二十节积极发展金融业 第二十一节优化发展房地产业 第二十二节大力发展信息和中介服务业 第二十三节加快发展旅游和文化业 第五章构建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格局 第二十四节鼓励都市发达经济圈做大做强 第二十五节支持渝西经济走廊发展更快更好 第二十六节帮助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发展提速提档 第二十七节健全三大经济区协调互动机制 第二十八节加快集约型城镇化进程 第六章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和安稳致富 第二十九节全面完成移民迁建任务

第三十节促进移民安居乐业 第三十一节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第三十二节保障库区生态安全 第七章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第三十三节加快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第三十四节提升能源保障能力 第三十五节构建水利保障体系 第三十六节加快市政设施建设 第三十七节优化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第八章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三十八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十九节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第四十节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第九章深化体制改革 第四十一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四十二节着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第四十三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第四十四节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四十五节加强市场机制建设 第十章扩大开放与区域合作 第四十六节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 第四十七节加强双边多边区域合作 第十一章实施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第四十八节优先发展教育 第四十九节注重自主创新发展科技 第五十节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第五十一节培养造就大量人才 第十二章构建和谐重庆 第五十二节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五十三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第五十四节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第五十五节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第五十六节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第五十七节大力发展公共文化 第五十八节强化社会公共安全 第五十九节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第六十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十一节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第十三章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第六十二节发挥规划导向调控作用

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法规类别】建设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建综[2006]53号 【发布部门】建设部(已撤销) 【发布日期】2006.03.15 【实施日期】2006.03.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建综[2006]53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有关部门,各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建委(建设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国资委管理的有关企业,部机关各司局,直属事业单位,部管有关社团: 现将《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建设部 二○○六年三月十五日

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也是“十一五”期间,统揽整个建设领域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战略部署,根据建设事业发展的现状基础,阐明“十一五”期间政府推进建设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明确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和引导调控机制,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全国建设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战略决策,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建设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建设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总体上实施良好,按同口径核算,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指标如期完成,为实施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城镇化持续快速推进,城乡规划实施和监督管理的力度加大,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有所增强。2005年底,我国设市城市数量661个,建制镇近2万个。全国城镇人口数量约5.5亿,城镇化水平43%左右。城乡规划编制与实施监管工作明显加强和改进。12个省(区)和4个直辖市建立了规划委员会制度,4个省(市)实行了派驻规划督察员制度,一批城市开展了城乡规划动态监测试点。编制、制定了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目前,全国27个省、自治区全部完成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其中17个省(区)的规划已批复实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城镇密集地区城镇群协调规划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90%的设市城市、82%的县城、80%的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已经过批准并在实施;设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全面展开,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有所提高,设市城市达到60%,县城达到35%。历史文化名

广东省十一五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6-06-29 10:11:00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环境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1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总体要求 三、主要任务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2.促进工业产业升级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4.全面推进信息化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加强重点领域和区域自主创新 2.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3.健全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4.加快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 5.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工作 (三)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 1.优化提升外源型经济

2.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 (四)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 1.调整优化区域空间结构 2.提升珠三角发展水平 3.加快两翼和山区发展 4.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 5.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五)统筹城乡发展 1.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2.提高城镇化水平 3.统筹城乡建设 4.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5.深化农村改革(六)发展教育文化和人才事业 1.推进教育现代化 2.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壮大人才队伍 (七)构建绿色广东 1.加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2.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3.加强生态保护(八)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 1.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2.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九)深化体制改革 1.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4.探索地方金融体制改革 5.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促进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维护社会公平 3.加强卫生体育和人口工作 4.保障公共安全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6.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四、重大工程 (一)综合运输工程 (二)能源保障工程 (三)水利建设工程 (四)自主创新工程 (五)现在重化工程 (六)服务业工程 (七)农村建设工程 (八)环保生态工程

科技发展十一五计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计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纲要 “十*五”期间,是举国上下着力实施“三步走”战略,奋力 朝着小康目标阔步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一接三新”、“争当四个排头兵” 、“融入一小时经济圈”的振奋时期。为了大力 推进全市科技进步的进程,打造好科技发展的对接平台,进一步为全市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的重要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接长珠闽、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建设新__”的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以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调整为目标;以引进、消化、推广为主要途径;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促进农业的科技成果推广为核心。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利用两个市场,发挥两种资源。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及效益优先原则,重点发展若干高新技术企业,培植一批实力强劲的民营科技企业,大力推广以良种良法为主的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着力实施专利、技术标准战略,大力

增强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努力把全市科技进步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要以促资源、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加强科技进步在提高生产与资源利用率、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方面的作用;要把促进经济的发展放在首位,将科技进步真正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要加强科技进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技进步的可持续发展。 2、目标导向原则。既要突出我市自身的特色,又要与国家、省、赣州市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3、有限目标原则。要把有限的人、财、物力集中起来,优化组合,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发展那些一旦突破就能对本市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领域。 4、远近结合原则。既要解决近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又要为下一步全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5、市场与计划结合原则。要把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本手段。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效益优先,遵循市场经济与科技工作规律。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宏观指导作用,用好用活政策手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科技进步。 6、自主与引进相结合原则。在培养、壮大现有四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对有色金属、稀土材料、甜柚、特种养殖、花卉等地方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比

十一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 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 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 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 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 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 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 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 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 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 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 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 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环境 第二章指导思想 第三章主要目标 第四章政策导向 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 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 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 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 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在线阅读 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下载(PDF)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说明中表示,根据出席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审查和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讨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纲要(草案)》进行了修改完善。 一、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的“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大型灌区,完善中小型水利设施”修改为“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大型灌区”。 二、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的“加强物种资源保护”修改为“加强物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三、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导农民合理建设住宅”后增加了“保护有特色的农村建筑风貌”。 四、将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实行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交流制度”修改为“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 五、将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发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修改为“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 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的“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后增加了“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七、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增加了“稳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 八、在植保工程中将“建设部分生态和生物治蝗示范基地”修改为“建设一批生态和生物控灾示范基地”。 九、在壮大船舶工业实力中增加了“优化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 十、在大型乙烯成套设备中的“推进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和对二甲苯、对苯二甲酸、聚酯成套设备的国产化”中删除了“聚酯”。 十一、将积极发展电力中的“建设金沙江、雅砻江等水电基地”修改为“建设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黄河上游等水电基地”。 十二、将调整化学工业布局中的“关停小型低效炼油装置”修改为“关停并转小型低效炼油装置”。 十三、将鼓励纺织工业增加附加值中的“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提高自主品牌比重”修改为“提高纺织工业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比重”;在“扩大产业用纺织品”后增加了“丝绸”;将“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移至该段的最后一句。

十一五规划内容

十一五规划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建议》稿进行多次讨论,听取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并就《建议》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重大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建议》稿还广泛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十六大代表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形成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比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这个《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以后,将由国务院据以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明年春天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现在,我受中央政治局的委托,对《建议》作如下几点说明。 一、关于“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依据和前提。《建议》指出,“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判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新世纪的头五年,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是不平凡的五年,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五年。我国摆脱了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成功地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经济社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预计,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8.8%;财政收入将达3万亿元左右,比2000年的13395亿元增长1.3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上了一个大台阶,预计2005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3800亿美元,比2000年的4743亿美元增长1.9倍多。预计五年累计利用外资2700亿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思想,这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的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建议》全面分析了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今后一段时期,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们有利。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些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加快发展自己,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内有利条件也很多。我们有十三亿多人口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有丰富的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有明显改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科技教育基础,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还有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今后五年我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也面临着不少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强化。我

张江高科技园区“十一五”规划纲要

张江高科技园区“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6年6月) “十一五”是张江高科技园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聚焦和推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既是上海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的具体体现和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于构建上海“创新城市”和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十一五”期间,张江高科技园区要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出发,抓住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机遇,把握世界高科技及其产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两个优先”的产业发展方针,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中区的规划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深化“聚焦张江”战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和产业发展环境,积极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与创新网络,提高高科技产业能级和技术含量,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综合服务环境,把张江打造成为生产、生态、生活和谐的现代化科技新城,产、学、研结合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根据国家、上海及浦东新区的有关“十一五”发展规划,特制定《张江高科技园区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主要成就和面临形势 (一)、主要成就

1、贯彻落实“聚焦张江”战略,政府与市场合力推进,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1999年9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实施了“聚焦张江”战略决策,。明确了张江高科区以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两大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产业,集中体现创新创业的主体功能。目前,园区已经完成开发面积17平方公里,共引进项目938个,吸引投资额110.59亿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51亿元人民币。张江高科区通过政府和市场形成开发合力,整合各种开发资源,并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才积聚和功能集聚,以不同于硅谷模式的“张江高科区模式”推动了张江高科区的快速发展。张江高科区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园区品牌,品牌效应进一步加速创新人才、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的集聚,与中关村一起成为推进中国高科技产业腾飞的两个主引擎。 2、率先实践产业链发展思路,发展三大支柱产业,产业集聚趋势日益凸现 “十五”期间,张江高科区在产业发展中特别注重产业链的完善,在坚持引进重大龙头项目的同时,也注重吸引产业链内的配套协作企业和有核心优势的中小企业,逐步吸引了一批与主导企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来此集聚,通过产业联动、分工和协作,初步形成了创新氛围浓厚、配套协作程度高、产业链较完善的三大支柱产业集群。具体而言,一是从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设备制造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和创新链已经形成;二是包括中国银联研发中心和数据处理中心、中国银电网迅等公司在内的“国际软件产业基地”聚集与辐射效益日 益显现;三是人才培养—研发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的现代生物医药技术创新链不断完善。

国家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

附件: 国家安全生产发展规划纲要 (2004~2010)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二○○三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11) 一、安全生产现状、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二、指导思想、基本方针与目标 (33) (一)指导思想 (33) (二)基本方针 (44) (三)总体目标 (44) (四)分类目标 (44) 三、主要任务 (66) (一)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体系 (66)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 (66) (三)加强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 (77) (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77) (五)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88) (六)加快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88) (七)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建设 (88) (八)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 (88) (九)加强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监督检查 (99) (十)强化职业卫生监督检查 (99) (十一)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安全监管 (99) (十二)促进安全产业发展 (1010) (十三)加强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建设 (1010) (十四)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1010)

(十五)加快社区安全建设 (1010)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111) (一)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建立综合决策机制 (1111) (二)加强各级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 (1111) (三)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 (1111) (四)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 (1111) (五)编制和落实安全生产专项规划 (1212) (六)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机制 (1212) (七)建立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严格市场准入 (1212) (八)加强群众性的安全生产监督 (1313) (九)倡导先进的安全文化 (1313) (十)加强安全生产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313) 五、规划实施的重大工程 (1313) (一)安全生产理论发展与创新工程 (1313) (二)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与创新工程 (1313) (三)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程 (1414) (四)重大危险源监控与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程 (1414) (五)矿山事故预防与主要灾害治理工程 (1414) (六)运输车辆、船舶安全监控系统工程 (1414) (七)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程 (1414) (八)安全生产技术保障建设工程 (1515) (九)安全生产监管手段创新工程 (1515) (十)职业卫生促进工程 (1515) (十一)安全专业人才及培训基地建设工程 (1515) (十二)安全文化创新工程 (151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