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力产业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电力产业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电力产业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电力产业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电力产业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林伯强杨 芳

3

内容提要 本文提出了电力产业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的三个层面:资源、环境和社会。从这三个层面出发,本文构建并计算了中国各省份可持续人文发展指数(SHD I ),以此作为定量评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本文以收敛性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电力产业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首先,电力产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其次,以煤为主的电力结构是导致中国资源和环境压力的主要来源;再次,从社会层面来讲,人均电力投入在不同地区的边际收益不同,对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进一步的模拟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电力布局,将电源分布向能源送端倾斜有利于保证社会公平与能源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的一致性,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人文发展指数

收敛

一引言

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状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接近年均10%的速度增长。但是,以大量资源消耗和密集开采为特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使能源资源的有限性、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与经济增长持续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作为目前世界上能源生产及消费第二大国以及最大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国,资源和环境约束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气候变化和《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也将给中国带来中长期的环境保护压力。此外,不断扩大的地区发展差异,不仅限制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同时也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日益重要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其概念来源于生态学。国内外学者更多的是从经济属性方面来定义可持续发展,尽管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一致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在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质量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福利实现最大化,并尽量满足每一代人平等地获得资源的机会和需求。由于能源的特性及其在生产消费中的作用,能源问题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对于耗竭性能源资源而言,可持续发展要求尽量节约资源、保护环

?

3? 期7第年9002 3济经界世

3林伯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361005 电子信箱bqlin@x mu .edu .cn;杨芳: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电子信

箱:fangningxue1218@https://www.doczj.com/doc/e69540063.html, 。

本文受到长江学者科研配套经费和国家社科基金(08BJL050)的支持。作者非常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提出的实质性建议和评论。

境以及保证能源环境的社会公平,并且在这种制约下实现经济增长。这也是一种可用于政策实践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主要表现在定性层面上。WCED (1987)以及Golde mberg 和Johanss on (1995)认为,有效的能源利用以及保证经济、环保、安全的能源供给是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Munasinghe (2002)则提出,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涉及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经济、社会和环境:能源是宏观经济增长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服务的前提,能源的利用也是环境压力的主要来源。Reddy (2002)认为,能源对于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Rubens 等(2006)分析了能源投入与生活质量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发现对于贫困地区而言,较少的能源投入可以实现其生活质量较大幅度的提高。这对于制定扶贫战略具有重要的政策含

义,因为经济增长的效益转移到贫困人口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②潘家华(2002)提出,如果说生活质量是当前人文发展的结果或状态,那么能源消费则是人文发展的投入性指标。余国合、吴巧生(2008)通过能源消费指标的聚类分析表明,人均G DP 美元以下的发展中国家可依托能源消费增长取得人文发展的进步,但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节能减排工作对此类发展中国家的人文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以上研究从概念上分析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但未对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的评价。

电力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对于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来说,充分理解电力产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它将直接影响政府的电力投资政策。电力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源、环境与社会三个层面。在资源层面,中国的能源资源特性决定了电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将继续维持以火电为主的基本格局。然而,随着对煤和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开采利用,能源资源短缺日趋严重,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的依赖使得能源资源成为发展的主要约束。在环境层面,能源尤其是化石燃料的开采利用是导致区域性乃至全球环境压力的主要来源。中国的电力生产对煤炭的高度依赖是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林伯强,2003)。在社会层面,减少贫困以及促进贫困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因素之一。贫困人口往往依靠少量而低质的能源,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关系到他们的健康和知识的获取。Su árez (1996)等研究表明,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初始发展阶段,电力等能源投入对人文发展指数(HD I )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因此,制定有效的电力发展战略应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要在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下提高电力生产效率、改善电力结构,以最小社会成本来最大限度地满足资源、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增长目标。中国的大型水电基地主要在西南地区,煤炭基地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主要的能源需求则集中在东部和中部经济发达地区,这种资源分布特点以及各省环境影响的单位成本差异提供了资源和环境在全国范围内合理配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构建并计算可持续的人文发展指数(sustainable hu man devel opment index,SHD I ),以此作为定量评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现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社会三个层面;第

三部分以收敛假说为理论基础,采用增长的收敛模型,分析电力投入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第四部分模拟电力投资的分配对促进总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降低地区差异的作用;第五部分提出结论和政策建议。

?

4? 期7第年9002 3济经界世 电力产业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①②Rubens 等(2006)采用联合国提出的人文发展指数(HD I )作为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有关HD I 将在第二部分加以详细阐述。

此外,A la m 等(1991)以及Daniel 和Ben (2008)均提出能源投入与HD I 具有密切关系。

二 可持续人文发展指数(SHD I)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 )于1990年提出的人文发展指数(HD I )是衡量世界各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反映了人类发展的三个主要维度:收入、健康及教育水平,其中收入维度采用购买力调整的实际人均G DP 来度量,健康维度则采用预期寿命来表现,教育维度以成人识字率和综合毛入学率作为衡量指标。其主旨是通过将这四个指标换算为综合指数值,取代单纯依靠收入指标衡量发展水平的方法。然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HD I 的指标设计并未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引发国内外学者对HD I 的讨论和争议:若以资源的损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而获得较高HD I,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可持续的吗?

潘家华(2002)提出,可持续的人文发展分析框架强调发展是为了使人类的潜力得以实现,其基础是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同时发展受约于有限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Lass o 和U rrutia (2001)建立了一个反映环境污染的人文发展指数(HP D I )的分析框架,它能够降低以损害自然环境而获得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的HD I,并能够在国际范围内对各国进行长期的比较分析及评估。李晶(2007)采用该分析框架计算了世界177个国家的污染敏感的人文发展指数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然而,上述研究并未同时将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害这两个约束纳入HD I 中进行修正。本文在Lass o 和U rrutia 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指标来修正HD I,构建并计算中国各省份的可持续性人文发展指数(SHD I ),以此作为评价各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指标。

(一)SHD I 指标的选取及计算

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为了衡量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有必要在HD I 中引入能反映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指标,从而构建可持续人文发展指数(SHD I )。所选取的指标必须符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并且对大多数省份来说数据是可以获得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能够进行长期评估。

从资源损耗的角度分析,由于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稀缺性,现在的资源开发对后代的福利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影响。中国的能源结构是以化石燃料中污染排放最高的煤炭为主导,这种结构在中短期不会有大的改变。此外,世界油气资源价格的冲击可能进一步推动对煤炭的需求,中国经济增长对煤炭的依赖性可能愈来愈大。因此,采用中国煤炭资源的耗减成本作为反映资源损耗的指标,将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有关资源耗减的计算,联合国(United Nati ons,1998,2000)、世界银行(World Bank,1995)、世界资源研究所(Repett o et al .,1989)等国际组织提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净价格法、净租金法、使用者成本法(Serafy 法)和净现值法等。林伯强、何晓萍(2008)采用了使用者成本法计算中国油气资源的耗减成本。

该方法最早由Serafy (1981,1989)提出:

1

(1+r )

n +1

(P -AC )Q (1)

其中,r 为贴现率或利率,n 为资源剩余可采年限。(P -AC )Q 是资源租金R ,即扣除开采成本后的净收入。在有限开采期内R 为常数的假定条件下,使用者成本占净收入的比例(也称为资源耗减率)为:

d =1/(1+r )

n +1

(2)

由于采用式(1)估计使用者成本价值,可能不容易得到净收入(利润)数据或数据不可靠,因此,我们采用式(2)估计使用者成本占净收入比例,该指标的计算只需贴现率、煤炭资源剩余可采储量和目前开

?

5? 期7第年9002 3济经界世林伯强杨 芳

采量的数据,由后两个指标相除可以计算剩余可采年限n 。

①从环境影响的角度看,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消费的刚性扩张以及对煤炭资源的高度依赖使中国面临着重要的环境问题。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增量国,其二氧化碳减排将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这迫使中国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国际压力。环境的容量是有限的,环境影响是累加的,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我们采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环境影响

的指标。②各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则通过将各省的煤炭和石油的消费量分别乘以相应的排放系数得到。

③(二)SHD I 的构建及计算

同HD I 的其他指标一样,首先我们需要将选择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将其转换成0~1之间的数值,这就必须确定每个指标的最大、最小值。按照UNDP 的方法,对于资源耗减率,我们设定的最大、最小值分别为100%和0。对于人均CO 2排放量,我们需要对目前世界各国的人均CO 2排放量④进行比较,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其人均CO 2排放仅为4.07吨,与世界最高水平差距悬殊;而美国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CO 2排放大国,在主要的发达国家中,美国的人均CO 2排放量最高,为20.14吨;并且美国与中国的能源概况相似,采用美国的人均CO 2排放量作为标准化的最大值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取20吨作为标准化的最大值,标准化的最小值取0。

我们将0~1标准化后的两个指标分别记为RD I (资源耗减指数)和EP I (环境污染指数)。考虑到这两个指标表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我们取它的对立面,分别定义资源行为指数(RB I )和环境行为指数(EB I ):

RB I =1-RD I (3)EB I =1-EP I

(4)

对于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程度越高(RD I 、EP I 的值越大)的地区,其资源行为指数、环境行为指数

(RB I 、EB I )越小,因此对收入的负面影响也越大,从而降低该地区的HD I 值。采用A tkins on (1970)关于

不平等的测算方法,我们将收入指数和资源、环境行为指数综合成单独指数作为SHD I 的第三个成分H 3E

(ε),定义如下:

H 3E (ε)=[

13(H 3)1-ε+13(EB I )1-ε+13

(RB I )1-ε]1

1-ε

(5)

其中,ε反映对不平等的厌恶程度,我们取权数ε=2,即假设人们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害是中性厌恶型,则H 3E (ε)的计算公式如下:

H 3E (ε)=[

13(H 3)-1+13(EB I )-1+13

(RB I )-1]-1

(6)

本文采用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了中国30个省市及自治区(西藏除外)⑤1997~2006年的可持续人文发展指数(SHD I ),结果见附录中表A 。SHD I 的建立过程及其相应的计算公式详见图1。

?

6? 期7第年9002 3济经界世 电力产业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①②③④⑤各省煤炭资源可采储量、开采量的数据来源于国土资源部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至于贴现率的选择,实际应用中研究者一

般取值在0%~10%,我们取4%。

Lass o 和U rrutia (2001)也采用人均CO 2排放量代表环境指标并引入HD I 中,对各个国家进行比较分析。

各省的煤炭和石油的消费量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根据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各自的含碳量计算排放系数,假定都完

全燃烧。原煤按含碳55%计算,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为2.02t/t;石油按含碳量84%计算,其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为3.08t/t 。

世界各国的人均CO 2排放量数据来源于美国能源信息署(E I A )。2005年E I A 统计的人均CO 2排放量以直布罗陀(Gibraltar )最高,为人均155.76吨。

由于《中国统计年鉴》缺乏西藏能源消费的数据,因此本文只计算了中国30个省市及自治区的SHD I 。

图1 SHD I 的建立过程

说明:AL 代表成人识字率,L E 代表出生时的预期寿命,ER 代表综合入学率,G D P 代表PPP 调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H 1代表寿命指数,H 2代表教育指数,H 3代表收入指数,c 代表人均CO 2排放量,d 代表资源耗减率,RD I 代表资源耗减指

数,EPI 代表环境污染指数,EB I 代表环境行为指数,RB I 代表资源行为指数,H 3E 代表反映资源耗减和环境影响的收入指数,SHD I 代表可持续的人文发展指数。

三 电力产业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以下部分我们主要分析电力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一)电力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分析框架

为了在经验分析时更好地识别国家(或地区)间增长收敛或发散的趋势,Barr o 和Sala -I -Martin (1992,1995)提出验证收敛假说的β收敛法,该方法又分为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Farhad (2006)采用标

准的Barr o 增长收敛模型研究世界主要国家间人文发展水平(HD I )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他提出的HD I 的β收敛模型如下:

1

T

log (hd i it+T hd i it

)=α+βlog (hd i it )+

j k

j =1

λij

S ij

+μij , k =0,1,2,…,K (7)

其中,hdi it =

HD I it HD I t

表示地区i 的HD I 与所有地区的HD I 平均值的比例,

1

T

l og (

hd i it +T hdi it

)表示从t 到T

这段时期地区i 的HD I 的年均增长率。如果-1<β<0,表示存在β收敛,即HD I 的增长与初始HD I 水平呈反比,落后地区的发展速度快于发达地区,从而最终赶上发达地区。其中,β越接近-1,表示收敛速

度越快;β越接近0,表示收敛速度越慢。①

S ij 表示第j 个结构条件变量,λij 表示其相应系数。当结构条件

变量变化时,存在K 个不同的模型。当k =0时,不存在结构条件变量,方程(7)即为绝对β收敛模型。

林伯强杨 芳

(二)经验分析:电力产业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依据Farhad(2006)的模型框架,我们在公式(7)的基础上改用自然对数并取T=2,考察1997~2006年这一样本期间内每3年的SHD I年均增长率以消除经济周期短期波动的影响,从而得到可持续人文发展指数(SHD I)的β收敛模型:

1 T ln(

S hd i it+T

S hd i it

)=α+βln(S hd i it)+∑

j k

j=1

λ

ij

S ij+μij, T=2, k=0,1,2,…,K(8)

本文采用了面板数据中的固定效应模型对收敛方程(8)进行了估计。首先,根据收敛回归方程所寓含的经济理论,回归方程中的个体效应与其他解释变量存在着相关性,将个体效应设定为固定效应可以得到理论上的支持。相反,随机效应假定不可观测的个体效应与回归方程中的解释变量不相关,这种假设在该模型中被认为是不合适的。此外,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我们也分别采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对个体效应进行估计,所有的Haus man检验结果均高度显著,即固定效应方法优于随机效应方法。因而,我们只给出固定效应方法的估计结果(见表1)。

表1省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电力基础设施的作用

模型/变量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模型6

常数项 

-0.0006

(0.0003)333

0.0062

(0.0029)33

0.0302

(0.0099)333

0.0575

(0.0154)333

0.0218

(0.0106)33

0.0294

(0.0100)333

ln(Shdi) 

-0.2299

(0.0236)33

-0.2400

(0.0237)333

-0.2493

(0.0247)333

-0.2909

(0.0281)333

-0.2618

(0.0257)333

-0.2973

(0.0334)333

ln(rfz) 

0.0052

(0.0022)33

0.0076

(0.0024)333

0.0264

(0.0068)333

-0.0085

(0.0076)

0.0055

(0.0024)33

hdbl

-0.0440 (0.0189)33

ln(rfz)×hdbl

-0.0290 (0.0096)333

(ln(rfz))2 

-0.0057 (0.0025)33

ln(rfz)×ln(Shdi) 

-0.0633 (0.0269)33

ln(xfl) 

0.0071

(0.0060)

0.0034

(0.0061)

0.0075

(0.0057)

0.0049

(0.0060)

ln(j w) 

0.0113

(0.0049)333

0.0113

(0.0049)33

0.0122

(0.0048)33

0.0133

(0.0050)333

R20.58740.59830.60540.62700.59770.6223

F统计量9.9163339.99413339.57613339.79543338.95593339.9323333

说明:括号内为标准差;333、33和3分别表示结果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在选择模型的主要变量方面,我们依据对可持续人文发展指数(SHD I)的各组成成分的贡献来选择反映条件收敛的控制变量。我们以各省最终消费率(xfl)反映对SHD I中收入指数的影响,以各省对教育、医疗卫生的公共支出占各省总财政支出的比例(j w)反映对寿命指数和教育指数的贡献,以各省人均发电装机容量(rfz)来反映电力基础设施的水平。①

我们首先估算SHD I的绝对收敛模型,表1模型1中变量ln(Shdi)的系数为负并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各省的初始发展水平对地区S HD I的发展速度有重要作用,落后地区具有向发达地区收敛的趋势。

为了反映电力产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我们在模型2中引入人均发电装机容量(rfz)作为反映 电力产业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电力基础设施水平的控制变量。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电力基础设施的供应及配置是反映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表1所示,人均发电装机容量的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同时方程的R 2

变大,说明电力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引入了各省最终消费占G DP 的比例(xfl ),以此反映对SHD I 的收入部分(实际人均G DP )的贡献,以政府对科教文卫的公共支出占G DP 的比例(j w )反映对HD I 的非收入部分(教育指数和预期寿命指数)的作用。表中结果显示,对教育和健康的公共支出(j w )系数为正,并在1%

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加强落后地区的医疗卫生和教育投资有利于促进全国地区差异的缩小;最终消费率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从这个角度来讲,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适度增长,抑制高耗能行业的盲目扩张,促进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电力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们需要进一步从资源、环境和社会三个层面加以分析。从资源和环境层面来讲,由于煤炭资源所具有的不可再生性以及环境污染的特性,中国以煤炭为主的电力结构导致电力产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在模型2的基础上,我们引入了各省火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的比例(hdbl )以及该变量与各省人均发电装机的交叉乘积项(ln (rfz )×Hdbl )。此时,人均发电装机的系数仍为正,而火电装机比例的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电力在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同时,以燃煤发电为主的电力结构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二者交叉乘积项的系数为负,表明在相同的电力装机水平下,火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的比例越大,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也越大。如式(9)所示,人均电力装机对SHD I 增长率的影响不仅取决于λ1,而且取决于火电装机比例。λ1为正而λ2为负,意味着降低火电装机的比例,促进电力结构的多元化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力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此,目前国家提出的加快发展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是基于长期中缓解本国能源资源稀缺和生态环境压力的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5[1

T

ln (S hd i it+T

S hd i it

)]

5ln (fdz it )

=λ1+λ2×

hdbl it (9)

从社会层面来讲,涉及如何将国有能源资源在个人之间进行分配,保证公众的基本能源消费,实现社会和谐的问题。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或地区,电力投入对人文发展水平(HD I )的促进作用并不同(Rubens et al .,2006;Reddy,2002;Su árez,1996)。在此,我们借鉴De murger (2001)的方法,引入人均发

电装机的平方项(ln (rfz ))2来反映这种关系。(ln (rfz ))2

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人均发电装机容量对地区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存在一种非线性和拟凹的关系,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这与Mody 和W ang (1997)的结论一致。

为了进一步反映这种关系,我们在模型6中引入了人均发电装机与初始发展水平的乘积项,该变量的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上高度显著,表明电力基础设施的投资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具有边际回报递减的趋势,一个地区的初始社会发展水平越低,电力投入对该地区的正向促进作用越大。这种关系表明,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落后地区,发电装机容量的增加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提高是显著的,而对于发达地区,则更应注重对现有电力基础设施的升级和质量的提高。

以上分析表明,电力产业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由于能源利用的外部性,电力产业的发展需要考虑资源耗减、环境污染的影响,同时应该兼顾社会公平。中国的能源特性决定了以燃煤发电为主的电源结构在中短期内改变不大,既然以煤为主的电力污染不可避免,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合理的电力布局实现资源和环境在全

?

9? 期7第年9002 3济经界世林伯强杨 芳

国范围内优化配置与保障社会公平的一致性。

四 有目标的电力布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大型水电基地、煤炭基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主要负荷中心则集中在东部和中部经济发

达地区。①这种资源分布与消费状况决定了能源资源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从环境影响的地区差

异来看,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多、环境容量小,环境影响的经济损失大;另一方面,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不发达地区环境影响的经济损失小,而且在经济落后地区实施污染治理的边际成本更低(世界银行,2006)。如果污染不可避免,在一个国家层面上,可以选择的是如何污染和在哪里污染能够使全国的环境成本最小。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讲,地区发展差距的扩大是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由于电力投入对不同地区的边际收益不同,在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增加电源建设对该地区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这有利于地区间发展差异的缩小。因此在中西部地区进行电源建设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率,能促进该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使各地的边际环境成本趋同,实现整体环境成本的最小化。

为了分析并比较发电装机容量的增加对能源送端和能源受端②的不同影响,我们首先引入虚拟变量

D i 来表示能源送端地区,模型7如下:

1

T

ln (S hd i it+T /S hd i it )=α+βln (S hd i it )+(λ1+θD i )ln (rfz it )+λ2ln (xf l it )+λ3ln (j w it )+μit ,T =2

(10)

其中,如果i 为能源受端地区,则D i =1;如果i 为能源送端地区,则D i =0,Shdi it 、rfz it 、xfl it 、j w it 分别表示各省每年的SHD I 水平、人均发电装机容量、各省最终消费占其G DP 的比重以及各省科教文卫支出占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模型7的估计结果

估计系数

标准差

截距项

0.03020.0100333初始SHD I 的对数值-0.26710.0266333人均发电装机容量的对数值0.01190.0034333科教文卫支出的对数值0.01160.004933消费率的对数值0.00950.0061

3

虚拟变量D

-0.0089

0.0049

33

F 值

9.4278

333

调整R

2

0.6099 说明:333、33和3

分别表示结果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虚拟变量D i 的设置使我们能够比较不同地

区人均发电装机容量对SHD I 增长率的不同影

响。对于能源送端地区,其D i 值为0,参数λ1的值0.011931表示在能源送端地区,人均发电装机容

量增加1%使该地区SHD I 的增长率增加约0.01%;而对于较发达的能源受端地区,其D i 值为1,参数λ1+θ的值(0.011931-0.008882=0.003049)表示在能源受端地区,人均发电装机容

量增加1%仅对该地区SHD I 增长率增加约0.003%,即对能源受端地区的影响程度很小。模

型7的结果表明,将发电装机容量投资于不同地

区对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能源送端地区,这种正向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因此,将电源分布往能源送端倾斜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增长。在通过就业提高人均收入、通过投资提高财政收入的基础上,辅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将有益于提高整体能源送端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那么,

?

01? 期7第年9002 3济经界世 电力产业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①②估计东中部地区的电力需求约占全国需求总量的3/4左右。

能源送端、受端地区的划分来源于国家电网公司,其中能源受端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西、浙江、

江苏、上海、福建、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广东、广西、海南19个省份,其他省市及自治区则属于能源送端地区。

假设将2002年后发电装机容量投资于不同地区,例如将原本在能源受端地区新增的发电装机容量的一半转移到能源送端地区,是否能更有效地促进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表3

假如将原来新增投资于能源受端地区的

发电装机容量的一半调整到能源送端地区

对全国和各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

%

2002

20032004平均

全国 0.0370.0570.0710.055能源受端

-0.008

-0.013

-0.018

-0.013

能源送端0.0850.1360.1760.132

说明:将原来新增投资于能源受端地区发电装机容量的一半转移到能源送端地区,全国SHD I 的平均增长率将比实际增加0.055%。

表3的结果表明,假如将2002年后新增投

资于能源受端地区的发电装机容量的一半转移

到能源送端地区,能源送端地区的SHD I 增长率将增加0.132%,尽管能源受端地区的SHD I 增长率下降,但下降程度很小,仅为0.013%,而全国整体的SHD I 增长率将比实际增加0.055%。这个结果与不同地区的边际效益结果一致,说明在总量既定的情况下,加大在能源送端地区的电力投资有益于整体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因此,有目标的电力基础设施投资能够促进

经济比较落后的能源送端地区将能源和环境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财税收入增加就业,在保证环境投入的前提下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在能源送端地区增加发电装机容量的投资不仅能够促进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且由于人均用电的边际收益较高,对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从而可以降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实现社会和谐。

五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近年来中国电力尽管发展速度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目前所处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电力发展的量和速度都还具有巨大的上升空间。电力发展将伴随中国的经济发展,并要求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相协调。我们的分析结果表明,从资源和环境层面讲,电力结构需要由煤炭和水力发电向核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转移,这样才能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从社会层面讲,电力投入对不同地区的边际收益不同,对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尤其显著,这就要求进行合理的电力布局,将电源分布往能源送端倾斜,实现能源和环境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与保障社会公平的一致性。

如果不考虑资源稀缺和环境影响的外部成本,火力发电是各类电源中财务成本最低的,因而电价也低,期望核电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在中短期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的可能性不大。一个国家的能源和电力发展战略应该基于经济成本分析,如果在价格中不能体现资源和环境的外部成本,就无法以正确的价格信号引导投资,使电源投资流向有利于资源和环境合理配置的领域,例如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投资。

如果以煤为主的电力污染不可避免,就需要通过合理的电力布局实现能源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既充分发挥地区的资源优势,又可以使全国的环境成本最小。中国各省区行政政策的统一为此提供了可能性。我们的模拟结果表明,有目标的电力布局能够促进经济比较落后的能源送端地区将能源和环境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财税收入,增加就业,在保证环境投入的前提下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这不仅能够促进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且能够降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考虑到电力布局的地区调整可能引起环境污染梯度转移和污染范围扩大,为了兼顾经济环境与社会公平,应该配套进行的是加强地区环境监管,地方政府在进行电力投资的同时应保证相应的环保投资支持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中国的能源资源是国有的,环境污染具有公共性,市场竞争不能保证公平。能源的社会公平是政府

?

11? 期7第年9002 3济经界世林伯强杨 芳

的责任,这就需要政府针对贫困群体进行能源补贴。然而,目前的低能源价格和生产侧的补贴方式使富人受益更多。从代际公平来讲,现在的低能源价格将使我们的后代承担巨大的成本。中国的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使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持续,后代人是否有足够的能源支撑现代化生活,是否有一个适合生存的自然环境,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当代人手中。现在的低能源价格政策和高耗能投资直接提高了资源损耗率和环境污染,从而影响后代人的生活质量,使他们面临更高的能源价格和更大的环境问题。因此,建立以市场为主、行政为辅的机制是实现能源环境优化配置与保障社会公平一致性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林伯强(2003):《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管理世界》第11期。

林伯强、何晓萍(2008):《中国油气资源耗减成本及政策选择的宏观经济影响》,《经济研究》第5期。李晶(2007):《在污染的迷雾中发展?———污染敏感的人类发展指数及其实证分析》,《财经科学》2第4期。潘家华(2002):《人文发展分析的概念框架与经验研究———以对碳排放空间的需求为例》,《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世界银行(2006):《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报告》,世界银行。

余国合、吴巧生(2008):《人文发展与能源消费相关性的国际比较及启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UNDP (1996):《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UNDP (2002):《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A lam,M.S .;Bala,B.K .and Matin,M.A.“A Model f or the Quality of L ife as a Functi on of Electricity Energy consump ti on .”Energy ,1991,16(4),pp.739-745.

A tkins on,A.B.“On the Measure ment of I nequality .”Journal of Econo m ic Theory ,1970,2,pp.244-263.Barr o,R.J.and Sala -I -Martin,X .“Converge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 m y ,1992,pp.223-251.

———.Econo m ic Gro w th .Ne w York,McGra w H ill,1995.

Daniel,M.Martinez and Ben,W.Ebenhack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Energy Consump ti on in Human Devel opment Thr ough the U se of Satu 2rati on Phenomena .”Energy Policy,2008,36,pp.1430-1435.

De murger,Syluie .“I nfrastructure Devel opment and Econom ic Gr owth:An Exp lanati on for Regi onalD is parities in China?”Journal of Co m par 2

ative Econo m ics ,2001,29,pp.95117.

Farhad,Noorbakhsh .“I nternati onal Convergence or H igher I nequality in Human Devel opment?Evidence for 1975t o 2002.”United Nati ons Uni 2versity research paper,2006.

Golde mberg,J.and Johanss on,T .B.“Energy as an I nstrument f or Soci o -econom ic Devel opment,”in T .B.Johanss on and J.Goldemberg eds .,Energy for Sustainable D evelop m ent:A Policy Agenda .Ne w York,United Nati ons Devel opment Pr ogra mme,1995,pp.9-17.

Lass o,M.C .and U rrutia,A.M.“HDP I :A Frame work for Polluti on -sensitive Human Devel opment I ndicat ors .”Environm ent D evelop m 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01,3,pp.199-215.

Munasinghe,M.“The Sustainom ics Trans -disci p linaryMeta -fra me work f orMakingDevel opmentMore Sustainable:App licati ons t o Energy Is 2su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 evelop m ent ,2002,5,pp.125-182.

Mody,A shoka and W ang,Fang -Yi .“Exp laining I ndustrial Gr owth in Coastal China:Econom ic Ref or m s ...and W hat Else?”The W orld B ank

Econo m ic Revie w ,1997,11(2),pp.293-325.

Reddy,A.K .N.“Energy Technol ogies and Policies f or Rural Devel opment,”in T .B.Johanss on and J.Golde mberg eds .Energy for Sustain 2

able D evelop m ent:A Policy Agenda .Ne w York,UNDP,2002,pp.115-136.

Repett o R.;Magrath,W.;W ells,Beer,C .and Rossini,F .W asting Assets:N atural Resources in the N ational Inco m e Accounts .W ashingt on D.C .:World Res ource I nstitute,1989.

Rubens,A.D ias;Cristiano,R.Matt os and Jose,A.P .Balestieri .“The L i m its of Human Devel opment and the U se of Energy and Natural Re 2s ources .”Energy Policy ,2006,34,pp.1026-1031.

Su árez,C .E .“Human Devel opment and Energy:A V ie w fr om the Devel op ing Countries .”Energy for Survival and D evelop m ent ,1996,pp.93-116.

Serafy,El .“Abs or p tive Capacity,the De mand for Revenue,and the Supp ly of Petr oleum.”Journal of Energy and D evelop m ent ,1981,7,pp.

?

21? 期7第年9002 3济经界世 电力产业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3-88.

———.“The Pr oper Calculati on of I ncome fr om Dep letable Natural Res ources .”Environm ental Accounting for Sustainable D evelop m ent ,A UNDP

-World Bank sy mposium,World Bank,W ashingt on,DC ,1989,pp.10-18.

United Nati ons .The Syste m of Integrated Environm ental and Econo m ic Accounting,A n O perational M anual .Ne w York,United Nati ons ,1998,pp.45-78.

———.The Syste m of Integrated Environm ental and Econo m ic Accounting ,in Theory and Practice .Ne w York,United Nati ons,2000,pp.245-321.

WCED.O ur Co mm on Future:R eport of the W orld Co mm ission on Environm ent and D evelop m ent .Ne 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World Bank .W orld B ank D evelops N e w Syste m to M easure W ealth of N ations .W ashingt on,D.C:World Bank,1995.pp.5-20.

附录:中国各省的可持续人文发展指数(S HD I )

1997

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北京

0.7840.7920.7990.7960.8080.7890.7970.7980.8170.836天津0.7890.7950.8000.7970.8000.7980.7990.8010.8010.813河北0.7490.7700.7760.7760.7840.7820.7800.7730.7710.782山西0.7250.7320.7430.7480.7520.7390.7360.7290.7190.691内蒙古0.7210.7320.7340.7390.7450.7170.7440.7410.7370.721辽宁0.7000.7100.7220.7150.7340.7240.7220.7170.7250.723吉林0.6520.6680.6810.6820.7000.7050.6810.6780.6850.686黑龙江0.7410.7540.7580.7600.7750.7770.7780.7860.7780.785上海0.8010.8090.8070.8090.8100.8070.8120.8160.8140.830江苏0.6550.6620.6690.6690.6780.6850.6880.7320.7420.744浙江0.7330.7470.7610.7720.7790.7860.7930.7990.8220.836安徽0.7340.7410.7460.7440.7560.7610.7750.7740.7760.789福建0.6640.6770.6950.6850.6630.6600.6590.6510.6550.662江西0.6030.6120.6230.6200.6410.6360.6440.6260.6420.645山东0.6450.6550.6640.6630.6570.6580.6500.6570.6680.680河南0.7470.7600.7630.7670.7790.7860.7870.7830.7850.788湖北0.6280.6450.6710.6510.7140.6960.7050.6960.7020.707湖南0.6760.6880.7110.6950.7330.7020.6980.6850.6940.702广东0.6590.6810.7040.7090.7620.6820.7050.7140.7590.737广西0.7410.7480.7580.7560.7750.7840.7940.7990.8100.823海南0.7900.7950.7990.8060.8140.8230.8250.8400.8550.859重庆0.6010.6320.6380.6450.6560.6590.6650.6510.6690.674四川0.6980.7170.7290.7290.7490.7500.7480.7600.7630.772贵州0.6700.6680.6850.6920.7050.7160.6920.7350.7400.748云南0.6900.6960.7040.7090.7150.7160.7230.7400.7420.752陕西0.7530.7610.7740.7820.7900.7910.8020.7970.8080.815甘肃0.6890.6940.7060.7150.7270.7310.7400.7490.7630.763青海0.6260.6360.6730.6770.6930.7050.7130.7200.7310.742宁夏0.7090.7170.7290.7380.7290.7050.7120.7370.7390.742新疆

0.741

0.752

0.764

0.772

0.779

0.780

0.791

0.796

0.800

0.807

(截稿:2008年12月 责任编辑:杜亚平)

?

31? 期7第年9002 3济经界世林伯强杨 芳

“四万亿”投资计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四万亿”投资计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摘要: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极大冲击。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面临危机,为了抑制国内经济下滑的态势,国务院于2008年末出台了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以保证经济稳定与增长。本文从短期与长期两个方面分析了该投资计划对中国经济各方面的影响,做出了评价并提出了对今后经济运行的调整建议。 关键词:四万亿投资;短期影响;长期影响;调整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短时间内引起全球经济震荡,对各国经济造成了或大或小的负面冲击。在经济全球化、资本流动国际化的今天,我国经济也难逃厄运,对于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出口的国内经济来说,由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下滑特别是美国经济的低迷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央政府出台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旨在全力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一、短期影响分析 1.资金来源方面 此次“四万亿”投资计划包括新增中央投资11800亿元,其他地方财政预算、中央财政代发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贷款等28200亿元,体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分担投资计划,发挥积极作用,实现社会资源的集中和有效利用,以应对这场经济大风暴,给予了世界及我国人民很大信心来战胜金融危机。 2.资金流向方面 此次“四万亿”计划投资了包括保障性住房、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等七个方面,其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投入比例较大。在坚持老百姓“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一贯原则下,一批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一座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完成改造,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一步步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按部就班地实施,我们看到了“四万亿”投资带来的受益群体,印证了“重保障、解民忧,强化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的中国政府作风。 在中国的具体背景和全球经济的宏观紧张下,中国政府通过实施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以适应这个特殊时期经济的发展,通过“四万亿”的财政投资,加快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环境,同时强化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文教科卫等投入,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了对消费的促进和需求的拉动,成就了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二、长期影响分析 1.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影响 毫无疑问,由于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扩大政府生产性开支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经济长期的稳定发展,但它的副作用较大,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历来存在不少问题。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资源短缺的问题成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项建设中最主要的障碍,同时,我们国家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也被这种问题时刻束缚着。由于这种现象频繁出现,环保节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们国家指出了一条更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在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中,通过使用较为先进、合理的技术和设备最大程度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从而解决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之间存在的矛盾,这对于促进我们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满足人们的需求是非常有利的。 一、低碳经济的内容和特征 低碳经济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主要包括低碳服务、低碳消费以及低碳生产三方面内容。低碳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降低能耗,即: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第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不能同步增长,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第三,为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第四,开发可再生的新型清洁的能源;第五,制定法律体系和相关制度以适应低碳技术的创新。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还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的阶段,各项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仍然需要得到更好的完善。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资源的使用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就无法避免污染气体的排放,如果减少使用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相较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各项技术还是有待提高,因此,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也反映出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低碳产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一条低碳产业链条;同等规模的经济和水平,不同的产业结构碳排放量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合理地调整三大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对工业的依赖;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应该加大对中西部的投入,缩小差距。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会把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项目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虽然在表面上看对中国有利,事实上中国仍然处在产业链条的低端,因此要不断提高高碳产业进入市场的要求。 第二,优化能源结构。中国的能源结构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只能大力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以优化能源结构;中国排放的每吨二氧化碳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发达国家的1/5,因此要提高能源、资源使用率,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开发并使用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技术。 第三,发展低碳技术,加强低碳技术国际合作,建立低碳研究体系。低碳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发展,但是中国的低碳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可以自主研发也可以引进国外技术,但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往往有所保留,所以在国际合作的同时更要加大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技术、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温室气体控制和处理及节能等领域加强技术开发,建立多元化的低碳体系,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和技术支持;培养开发新能源及各种低碳技术领域的人才迫在眉睫。 第四,优化贸易结构。中国出口的很大一部分是初级产品,每增加一单位的贸易额,就会增加大约两单位的碳排放,中国为其他国家提供商品,却要独自承担碳排放。因此中国必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进口高精尖技术及其产品,逐步改变现有的的出口贸易结构。 第五,完善法律、政策体系,鼓励地方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监督体系。中国目前与气候和节能、减排方面的税有资源税、燃油税、进口环节税收等几种,应该加快研究环境税并逐步推行,控制污染物排量及能源、资源的利用,完善税收制度;完善法律体系,为企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中国特色是指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市场经济本身没有阶级性但我国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共的领导、共同富裕相联系就成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实践的能动反映,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为基础,以借鉴、吸取西方经济学合理因素为方法,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相区别,凸显其理论构建的“中国特色”。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多是和私有化同时进行的。我国则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既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实行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多种多样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

构,特别是国有及由国家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将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 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是一项艰难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取得成功。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财产的私人占有必然导致私人资本的无限扩张和社会的两极分化。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虽然允许合理的收入差距,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最终是要达到共同富裕,不致于导致两极分化,“富的越富,贫的越贫”。这是因为:1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会使私人资本的膨胀受到制度的限制,凭借私人资本参与分配会被限制在一定范围,避免私人资本的扩张。2经济技术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减少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非劳动因素造成的个人收

中国电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我国电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胡兆光国电动力经济研究中心 一、战略环境 (一)经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保持年均9.7%的高速增长,1990―― 2000年GDP 年均增长9.9%,实现了稳定发展。如图1所示,粉色曲线为我国GDP实际增长速度,其形状比较紊 乱,难以分析今后的发展趋势。采用智能工程的方法[1],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特性,得出一条特征 曲线(见图1兰色曲线)[4]。它很象一条正弦曲线,其周期为9年左右,其峰值逐渐衰减。若以此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特性,则可以分析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趋势,为经济发展预测提供参考性依据。由图1兰色曲线可知,我国经济发展 的高峰年分别为1986、1994、2003 2012及2021年,低谷 年分别为1981、1990、1998、2007、2016 年,即1999年 开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下一轮的上升阶段,到2003年达到 高峰。“十五”末期开始出现下滑,到2007年达到低谷, 2008年起将会有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以此计算,到2020年 实现GDF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图1我国经济增长特性) (二)能源消费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很大。2002年能源消费大约1425Mtce,其中煤占66.5%,油占24.6%,天燃气占2.7%,核能占0.6%,水力发电占5.6%。我们从表1中可以看到美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其中煤占24.2%,油占39%天燃气占26.2%,核能占8.1%,水力发电占2.5%。然而,煤在能源消费中,世界平均水平是25.5%,我国却高达66.5%。显然,煤炭消费的越多,对环境的污染 越严重。这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很不利。 表1 2002年的能源消费构成 国家能源消费 Mtce 石油% 天燃气% 煤% 核能% 水力发电% 美国3275.7 39 26.2 24.2 8.1 2.5 俄罗斯914.6 19.2 54.6 15.4 5.0 5.8 德国470.6 38.6 22.6 25.7 11.3 1.8 英国314.7 35 38.6 16.6 9 0.8 加拿大412.4 31.3 25.1 10.6 5.9 27.2 西班牙134.5/7 38.9 18.8 21.9 14.3 6.1 澳大利亚112.9 38 21.6 49.5 - 3.8 中国1425.4 24.6 2.7 66.5 0.6 5.6 世界13435.7 25.5 34.7 24.3 6.3 6.5 在过去二十年,能源消费年均增长 4.6%。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预测如图2所示,2020年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新一轮的世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作为联系和影响国与国之间产业结构变动的最基本的纽带之一,外商直接投资在80年代中期以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迅速壮大,并对投资国和东道国还有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仅就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做一探讨。 标签: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发展 20世纪最后20年,世界经济出现了许多发人深思的新现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经济全球化在80年代末的加速前进及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作为联系和影响国与国之间产业结构变动的最基本的纽带之一,外商直接投资在80年代中期以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壮大。 1 外商直接投资的概况及其特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项目和资金规模基本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特别是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基本上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从外商对华实际投资规模来看,自外商对我国开展直接投资以来,其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实际金额突破100亿美元,为110.08亿美元,此后,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上的稳步增长之势。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高达527.43亿美元,是1983年的65倍。 从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来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来自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处于次要地位,其投资规模在20世纪90年代明显加大。随着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投资环境的日趋改善,来华直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截至2002年底,全球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华从事直接投资活动。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特点来看,外商直接投资高度集中于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利用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金额一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势头,但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我国中西部地区每年引进的外资金额仍然较少,所占比重也不大。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特点来看,第一产业中外商直接投資的比重很小,投向第二产业的投资占主导地位,投向第三产业的投资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2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流向和结构的迅速变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乃至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加速了国内资本的形成,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随着时间

非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非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张霞 (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7级3班,20071611669) 摘要:加入WTO后,中国的“非市场经济问地位”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目前已有97个WTO成员国先后承认了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但美国、欧盟、日本等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并不在此列。受此影响,中国企业在出口方面屡屡遭受反倾销、反补贴、特保措施等指控。中国遭遇反倾销、反补贴案件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针对我国出口产品设置的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为了将非市场经济地位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我们应该加快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积极争取更多WTO成员国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关键词:非市场经济地位;出口贸易;反倾销; The influence of non-market economy status on China’s export trade Zhang Xia School of Busines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Class 3 Grade 2007 20071611669 Abstract:After joining WTO,we began to face the problems of China's "non-market economy status " . At present, 97 WTO member countries have recognized China's full market economy status, but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an Union, Japan and other important trading partners of China are not on that list. Affected by it, Chinese enterprises are always charged 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cases in the export, safeguard measures and other charges included. The scale and quantity of the accusation about China 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are bigger and bigger and the trade barriers which are directed against our export products are more and more which affected China's export trade more and more seriously . In order to decrease the disadvantage about chinese export trade which is produced by the non-market economy status to a minimum, we should speed up the reforms of economic system of market-oriented, and actively strive for more recognizeation about our market economy status from WTO member countries . Key words:Non-market economy status ; export trade ; anti-dumping 引言 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所牵涉的反倾销案件也越来越多,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欧美发达国家占对华反倾销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国家对华提起反倾销诉讼的核心理由主要是认为中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低于他们所认为的“正常价格”。而这一指控逐渐成为阻碍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巨大障碍,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一、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 (一)市场经济地位与非市场经济地位 市场经济地位反应一个国家市场经济的状况。它是一个经济学上的名词,根据一个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和市场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程度,可以把国家区分为市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 2011年4月26日在西安举办了第30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这次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盛会中提出的绿色引领时尚这一宏大理念和“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创意主题,都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了我们在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中对可持续发展的渴求。倡导绿色生活不仅是谋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叙事,也不只是自我救赎,它更大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明亮温暖的人生态度,是简单而不粗糙的生活方式。这是寻求人类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且必将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发展方式的一次质的飞跃。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疯狂地向自然索取。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人类不得不面临各种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为了正确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张记博士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并以西安园艺会为契机,对我国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发展危机,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第一章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1.1 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确立以后,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空前活跃,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城市化尚处在水平较低的初期阶段。且城市化问题十分突出。 1.2 资源、能源利用现状调查 1.3 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社会物资的极大丰富和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使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消费方式日趋复杂化、多元化。消费观念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变的,消费状况呈现出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消费水平与消费能级大幅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消费内容日益丰富等新的特点。但是我国的消费也存在众多的问题, 第二章我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及危害2.1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管理不善和发展理念落后造成的诸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音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城市化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大打折扣,也与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背道而驰。下面就当前存在的主要污染问题提出研究: (一)大气环境恶化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所谓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高度发达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大商品经济,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商品化、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和经济系统开放化。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指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只能作为经济运行的调节者,对经济运行所起的作用只是宏观调控。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在不断的历史探索中逐渐找出的一条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之路的经济体制,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联系的,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有根本的不同。它在历史实践中不断的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现着它的优越性,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出谋划策。本文将就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不断完善、基本内容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等几方面阐述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一、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探索中初步形成 (一)建国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是在1953年至l957年期间逐步形成的。那时候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需要相匹配的经济制度来发展中国的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产生。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单一、限制、排斥甚至消灭非公有制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经济决策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于中央,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政企不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毛泽东主席的《论十大关系》,陈云在八大上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等等20世纪五六十年代领导人这些创造性的思想观点,为后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以改革开放为背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构想。 面对老一辈领导人遗留下的问题,邓小平开始进行深入的思考,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明确做出了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1979年,他就提出,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邓小平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同年6月江泽民在一次讲话中使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建议。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形成

我国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 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众所周知,电力行业在能源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也是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大户,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电力行业业的蓬勃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资源消耗和污染、破坏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立足我国的国情,探求适合我国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从1996年底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1]。截至2006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2200万千瓦。其中,火电48405万千瓦,占77.82%;水电12857万千瓦,占总容量的20.67%;核电685万千瓦,占总容量的1.1%;风力发电187万千瓦,占0.30%;生物质能等其他发电66万千瓦,占0.11%。我国发电结构以火电为主,全国供电标准煤耗366克/千瓦小时,但是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50克/千瓦小时,相当于一年多消耗1.6亿吨原煤,节能潜力很大。全国用煤的近50%用于发电,电力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硫占全国排放量的一半以上[2]。这说明我国粗放型增长方式和能源利用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观,电力行业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电源结构不合理,电源电网建设不协调,资源浪费,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重等等。随着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对电力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电力工业还要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未来只能进一步加剧这些现存的问题,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解决资源与环境、资源与经济的冲突等重大现实课题。 2.制约我国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1资源条件制约发展。我国水能、煤炭较丰富,油、气资源不足,且分布很不均衡。水能资源居世界首位,但3/4以上的水能资源分布在西部。我国煤炭探明保有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5%。我国天然气和石油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3]。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受技术因素限制,多为间歇性能源,短期内所占比重不可能太高,需要引导积极开发。 2.2电力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4]。但我国电力生产高度依赖煤炭,大量开发和燃烧煤炭引发环境生态问题,包括地面沉陷、地下水系遭到破坏,酸雨危害的地理面积逐年扩大,温室气体和固体废料的大量排放等。火

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逐渐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客观的分析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我国经济持续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外资、经济发展、建议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经济的逐步全方位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我国成为理想的投资地之一。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02年我国吸收外资甚至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它的影响不容忽视。从实际出发,正确分析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确制定和实施对外商投资的战略措施,才得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总体上来看,具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有助于资本的形成 我国的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相对短缺,外商直接投资满足了我国经济建设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例如,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节能减排积极推进,对外贸易平稳增长,改革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企业利税增加和财政收入增长上。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增加了我国的资本存量,而且间接推动了我国企业扩大投资规模,从而明显增大整个社会的资本规模。同时,也促进我国财政收入的增加。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在我国产业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起到了一定作用。据资料显示,外资中近70%投向第二产业,近30%投向第三产业,投向第一产业的比重不足2%。这大体符合我国现阶段调整产业结构的客观要求,从而促进了我国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 3、对中国的经济总产值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在外资迅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对外贸易也飞速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1545.6亿美元,增长56倍,年均增长率为16.74%。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的排名也由1978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三位,贸易大国的地位已确立。从近几年来看,中国吸收外资有所起伏,但从长远来看,跨国公司仍看好中国,将其列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投资地。 4、促进技术的进步 外商直接投资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给我国带来不少较为先进和适用的技术,促进了我国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通过与外商的合资与合作,我国许多产品的技术水平也有明显提升。从间接效应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示范作用,促使我国企业或通过技术进步的形式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或通过自主创新来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 5、增加就业总量 在外资对我国就业数量增加方面,数据显示,2011年末,我国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6420万人,比2008年的73280万人增加3140万人,年均增加348.9万人。其中,全国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由2005年的25159万人增加到35914万人,累计增加10755万人,年均增长超过4%;2011年末,全国乡村就业人员总量由2005年的48121万人减少到40506万人,累计减少7615万人,年均减少1.9%。从数据来看我国就业人数每年成增长趋势。外资企业通过前后的产业联系也间接的创造了就业机会。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任 力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挑战。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工业化进程滞后、低碳技术创新不足、对外引资的战略等决定了高碳经济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实施低碳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建立碳交易市场,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等。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中图分类号:F123.2;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0902-0047-04 收稿日期:2009-01-12 基金项目:本文是任力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8JC790086、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060390708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任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 2009年2月(第2期,总第142期 Feb.,2009

(No.2,General No.142 【经济新视野】 人类社会正在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气候变化 问题。据研究,过去一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1906-2005年升高了0.74℃,预计到21世纪末仍将上升1.1-6.4℃。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更令人忧虑的是,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将引起一系列灾难气候: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降水分布不均现象更加明显,干旱区范围可能继续扩大,海平面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剧。近百年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恶劣的天气变化呢?专家们认为,大部分是由于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积聚所致。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积聚。由于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寻求以减碳为目的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步取得共识。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及其特征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提出的。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气候状况与能源短缺,2003年英国政府率先发表了政策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构建一个低碳社会》 。这是英国决心以能源环境为首要目标,建设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初步构想。随后,英国继续推出系列低碳经济政策。2006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回顾———能源挑战》,2007年发布《能源白皮书———迎接 能源挑战》 。此外,英国还推出了《斯特恩回顾: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气候变化全球协定的关键要素》,并制定了《气候变化法案》。这些逐步形成了英国的低碳经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形势

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从上世纪80年代到如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已经搞了30多年了,从现在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上来看,无疑是成功的。1979年 11月 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时,十分鲜明地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科学论断,它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现在谈谈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1.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的宏观调控具有强硬的物质基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所有制结构有利于各类经济共同繁荣发展;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共同富裕的原则;宏观调控把人们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激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了计划与市场的两个长处。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也是可以搞市场经济的。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世界上富国与穷国人均收入之比已从1960年的30:1和1990年的60:1扩大到现在的74:1。其二,发展不够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社会制度出了问题,

而是具体体制造成的。传统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而在当时我国严格执行的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完全的统一,限制了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限制了企业的活力。另一方面是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管理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都不能很好的发挥。这两方面都是对生产力的束缚。要摆脱束缚,必须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说明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邓小平于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这就打破了过去那种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的观点,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2020年中国电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2020年中国电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叶 雷 (国电信息中心,北京 100761)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ELECTRIC POWER IN CHINA IN 2020 YE Lei (China Electric Information Center, Beijing 100761, China )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guidance principle of pow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based on the forecasting power demand in 2020 in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power networks, optimization of energy structure for power generation are prospected and power development objectives in 2020 are forecast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the scale and constitution of installed capacity, the condition of energy and capital needed in power development.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key of the pow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depends on the suppor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vances and policies. KEY WORDS: Power demand;Structure of power source;Sustainable development;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vances;Forecast 摘要:为了研究风电场和电力系统相互作用的稳定性,提出一种用于小干扰稳定分析的风力发电机组的数学模型。应用该建模方法对风电场接入无穷大系统和接入三机系统的两种情况进行了计算,研究了风电场接入系统后影响系统小干扰稳定性的因素。算例分析表明,与风电机强相关的振荡模式有着很好的阻尼;与电力系统相连时,风电场对与大系统中其它同步发电机强相关的振荡模式影响很小。该建模方法为包含风电场电力系统的小干扰稳定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用工具。 关键词:风力发电机;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分析 1 前言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年我国 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比2000年翻两番,综 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并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因此,在今后20 年, 我国电力需求将会持续快速增长,这是由我国要 实现基本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电气 化水平和提高科技水平几方面因素决定的。2 2020年电力需求预测 根据GDP增长速度,用产值单耗及人均生活用电法预测需电量。2000-2020 年我国GDP年均增长速度为7.2%,同时人民生活将全面达到小康水平。在GDP不断增长的同时,单位GDP的电耗呈持续下降趋势。1978-2000年,单位GDP 产值的电耗显著下降,即由1978年的 6 962 kW·h/万元下降到2000年的1 506 kW·h/万元,预计今后仍将以1%~2%的速度下降。我国第一、三产业电气化程度较发达国家产值单耗要低40%左右,近几年来一直在上升,今后仍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由于技术落后,单耗比国外高4倍左右,但近几年随着技术进步已逐渐下降,今后将仍是下降趋势。 表1 需电量预测 2000年 项目 预测实际 2010年 2020年需电量/亿 kW·h13 68413 466.2 28 900~314 30 42 400~51 860 人均/ kW·h915.2 1 062.8 2 060~2 245 2 860~3 500 产业需电量 / kW·h 12 21411 794.4 22 200~24 130 35 520~39 060 第一产业 573 534.0 1 020~1 110 1 700~1 880 第二产业 10 3509 786.1 15 700~16 100 22 020~22 780 第三产业 1 291 1 474.3 6 480~7 920 9 800~12 400 居民生活用电 /亿kW·h 1 470 1 671.8 5 700~6 300 8 880~14 800 人均用电量/ kW·h116 132 300~450 600~750在GDP单位产值电耗下降的同时,人均用电及生活用电水平不断提高。预计2010、2020年,GDP产值单耗将相继下降到1 237~1 364 kW·h/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日本地震对中国经济影响几何 2011年03月16日03:46 来源:《新京报》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 ? ?分享 ?推荐 ?微博 更多 ■观察家 日本大地震对于中国经济和民生的影响在总体上不可能太大,不过这些影响会在今后逐步显现出来。 日本在3月11日当地时间下午2点多发生了震级为9级的大地震,随后爆发海啸和核电站安全等事故,揪起了全球的心,中国人也不例外。 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日本的大地震,不可避免会对中国的经济甚至民生产生一些影响。不管是与日本呈现竞争性关系的企业, 还是与日本呈现合作关系的企业,多少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中既有压力 也有机遇。 首先,日本地震过后,很快就会启动灾后重建的工作,日本的内需会扩大,相应中国对日的出口也将扩大。尤其是日本的灾后重建,对于中低端的钢材 和建材等产品的需求将大幅度上升,而这些产业正是中国的强项。 从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的替代竞争关系上看,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日本的一些产业的产能会在一定时期内无法重启,主要是集中在汽车和电子品方 面。因此,在日本的产能恢复之前,对于与其有一定竞争关系的中国企业, 可能会订单增加,以填补其留下的空缺。

以上只是对于中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而且对于中国的企业的机遇居多。 不过对于中国民生,却未必如此。目前日本是中国的重要的汽车和高档电子 消费品的出口国,日本大地震,会使得这部分产品的消费者买不到货,或者 是由于供应减少而需要支付高价。以奶粉为例,由于中国国产奶粉在前些年 出现“三聚氰胺”等安全质量事件,因此导致国产奶粉信誉在消费者中信心 较低,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从半壁江山迅速下降到20%-30%,外资品牌的市 场份额迅猛增长到70%-80%,而日本奶粉在其中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大地震 发生后,由于后续的核电站事故,将可能导致一定时期内明治奶粉在中国绝 迹,地震前进口的这些奶粉价格可能会飙升,也可能会对其他进口奶粉的价 格产生微小的上涨的压力。 同时,由于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在海外的资金回流日本,以及受到避险情绪的影响,所以导致日元快速升值。大地震发生后,日元兑美元已经升值约 3%,兑其他非美货币也大幅度升值,其中兑人民币也再次破“8”。因此, 日元汇率的升值,也会导致从日本进口的商品“变贵”。 此外,由于日本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日本在海外的直接和间接投资中,一部分资金可能面临抽回日本。那么,日本一些在中国的投资可 能出现撤资的现象,对部分日资企业及涉日企业的经营和就业可能会产生影 响。不过长期来看,由于大地震以后,日本可能会把部分产业和工厂外移, 因此中国可能会承接部分日本企业的外迁。 总体而言,日本大地震对于中国经济和民生的影响在总体上不可能太大,不过这些影响会在今后逐步显现出来,会持续多久,还不得而知。但中国需 要尽快做出应对方案。 □王成功(上海财经评论员) 日本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 邱林https://www.doczj.com/doc/e69540063.html,2011-03-15 19:27:01来源:光明网-光明观察关于日本地震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问题,香港财经专家、招商证券(香港)投资业务董事总经理温天纳认为,日本地震不至于拖慢亚洲区经济复苏步伐,亦不会在市场上形成“骨牌效应”。日元强势会在短期内逆转,美元转强,未来一周料对港股有较明显冲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