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政治精选实用教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研政治精选实用教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研政治精选实用教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研政治精选实用教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0考研政治精选实用教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https://www.doczj.com/doc/e99535575.html, 2009-07-29 文都教育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是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在原有课程体系的框架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绪论这一章本身的试题并不多

,而且考点在哪里,题目怎么出,也比较明确。然而今年恰逢课程考试体系改革

,情况发生了变化。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章的试题仍然不可能很多,也不会很难。

但内容都是全新的,以往没有考过。考点怎样设置,我们不能大而化之,要具体

分析。不能想当然,要掌握到位。复习本章时要留意以下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定义。这在学术上早已不是新问题,但在政治课教学体系中

则是全新内容。必有考题。要把几个角度掌握的全一些,提法记得准确一些。

第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的确,时代孕育了马克

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又开辟了新的时代。就考试来说,这部分考点不少,而且以

客观性试题的形式为主,题目内容可以出得很活。像《共产党宣言》所说的“

魔法师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是什么意思?三大工人运动指的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实践和理论创造活动的一些标志性著作,特别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渊源的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英空想社会主义的几个代表人物的名字,都有可能在试卷上出现。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具体内容。在理论上,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实际上是从总体上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究竟是要干什么?怎样干才算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既然内容重要,当然就会出题。但复习起来却很不容易下手。考生看书的时候,感觉大段文字竟然全象是空话套话,重点线都不知道画在哪里。更不要说把握考点了。我们时间又紧,必须采取最为有效的复习方法。就是对于梳理出各个知识点的基本思路来,看明白他到底要说什么,想通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只要达到这一步,对于这一部分的客观性试题就算是是基本复习到位了。这种考试的特点是如果不理解就会觉得很难,理解了,见到选项就不会出错。如果再能重点记忆,那就可能攀登高分。其实这还是能做到的。学进去了也未必就是煎熬。况且等待你的是好成绩的奖赏和成功的喜悦。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 年,却随着历史的发展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邓小平同志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当人类即将迈入21 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 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这个评选结果发人深思,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无穷的思想魅力。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 .从创立主体,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在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后继者所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 .从阶级属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

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 .从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 .从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5 .从狭义上,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至于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恩格斯在1886 年曾经作了说明。他说:“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6 .从广义上,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恩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7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属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恩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

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 一)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1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从18 世纪60 年代开始,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但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激化,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是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这表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难以克服的病疾。正如《共产党宣言》指出的:“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2 .无产阶级的斗争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工业革命在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

19 世纪30 年代西欧资本主义发生重大转折。一是1825 年以来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充分暴露。二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首要的社会矛盾。1831 年、1834 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举行起义;1838 年在英国工人爆发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1844 年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法、英、德三大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几次起义均告失败说明,工人阶级的斗争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理论的指导。

(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 .革命实践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卡尔·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1841 年大学毕业后,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多篇论文,逐步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思想转变。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7 岁时由于父亲的坚持而辍学习商,他通过接触穷苦的工人群众而写作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科学社会主义形成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

2 .批判继承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英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1770-1831) 和费尔巴哈(1804-1872) 。黑格尔以其惊人庞大的哲学体系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领域描述为联系和发展的整体,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他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的产物。这就颠倒了思想和现实的关系。

费尔巴哈一举颠覆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观念而存在的。但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1723-1790) 和大卫·李嘉图(1772-1823) 。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

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是,他们把资本看做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又极力掩饰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矛盾,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

危机的可能性。表现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1760-1825) 、沙尔·傅立叶(1772-1837) 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1771-1858) 。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深刻的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却不能科学阐明这些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他们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并且详尽地描绘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和美好图景,但却不能理解这一历史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

3 .理论创新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说明,他们在革命实践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伟大的理论创造活动,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 三)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1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集合点,并由此也成为帝国主义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这就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有利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曾得出过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同时发生的结论。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领导俄国人民夺取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2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中坚持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 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 一)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世界图景。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和科学相联系,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2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所以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马恩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在此基础上,马恩又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二)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

2 .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完全一致。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3 .是否站在人民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前进方向的是“行动着的群众”。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 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 .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

彻底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属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根本原因就在其科学性。而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2 .符合人类认识发展规律。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违背了这个要求,认识就会脱离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丧失真理性。

3 .体现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不断总结实践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新成果,在理论上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当今世界发生了很多新变化。国际国内都面临许多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新的回答。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 四)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 .马克思主义不仅提出构想,而且指明了道路。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美好的社会理想作出种种构想,但都没有找到解放人类的切实途径。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更加美好的社会( 这个更加美好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 所代替的论断,而且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道路。

2 .共产主义理想不是乌托邦,而是建立在历史规律上。

共产主义社会不是凭空猜测,而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逐步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3 .树立崇高理想,脚踏实地建设。

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共产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学说,而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必须坚持共产主

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一方面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另一方面,脚踏实地投入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和实践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观规律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意识的能动规律

本章集考点、重点、难点三位于一体。这样特殊的地位是由本章的内容所决定的。本章的实质内容是内在联系着的两大理论板块,一为“辩证唯物论”,一为“唯物辩证法”。即所谓“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课程要求的三条指导方针中,头一条就是“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有三个理论核心。一是“物质”,二是“实践”,三是“矛盾”。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史上实现革命变革的关键。矛盾范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围绕着这三大核心,有一系列的概念和原理,生成了大量的考点。其中有些较难,有些成为高频命题点。但我们只要下一点决心,花一些功夫就照样能把它们一一拿下。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首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要理解好“物质”的客

观实在性,以及它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运动,运动着的物质又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即如何理解“时空”的概念。其次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实践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但又具有物质性,不仅构成物质性的活动形式,而且形成物质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再次,要特别注意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这里考点密集。要纵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即“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深刻理解“联系”和“发展”的范畴;唯物辩证法体系的主体是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即量变和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实这也是命题的重心。最后,作为课程改革后新调整的内容,关于客观规律的问题,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也需要加以注意。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的要求,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世界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

( 一)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3)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每个人都有世界观,但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是哲学。哲学是将世界观以理论的形式组成的思想体系。所以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

态,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广义的世界观同时包含人生观、价值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一定的世界观作为思想原则在具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表现为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人们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即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 哲学基本问题

(1) 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或曰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是对客观世界的两大类现象( 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和人类的两大类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所体现的关系的最高概括。

(2) 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 。

(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的性质决定的: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没有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

活中并表现为人们思想和行动究竟是从主观愿望出发还是从客观现实出发的倾向。

(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5) 辩证唯物主义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形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其基本表述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对于意识具有决定作用;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哲学基本问题原理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是反对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它也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是引导我们更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工具。

(6) 中国哲学表达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特殊方式

人类认识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各民族思维类型,语言表述形式都有所不同。我们中华民族早在先秦就已自觉不自觉地把握住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过,中国哲学是独立于欧洲自行发展的,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概念体系。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是通过心物、天人、名实、理气、道器、知行以及有无、形神、本末、体用等关系来揭示和表达的。

3.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还必须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此作出了不同回答。其主要分歧在于:①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②发展的观点和静

止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过程;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或场所上的变更。没有质的飞跃。③是否承认矛盾是对立的焦点和实质: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把事物的变化看作是单纯外力推动的结果。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

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它只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由于形而上学所执著的那个“片面”确实是客观事物具有的,使得这种片面认识似乎是合理的、有效的,这就使得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对我们还会有一定的影响。使得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有可能陷入片面性,出现各种失误。因此,在思想方法上,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科学的实践观的确立是实现哲学变革的关键:唯心主义从精神出发去理解世界,旧唯物主义从自然演化出发去理解世界,它们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了重大的理论缺陷。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现实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因此,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由此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分离的。)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唯物主义只是贯彻于自然领域,而在社会历史观上一直由唯心主义占据着统治地位。) 。

( 二)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从古到今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旧唯物主义哲学( 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作出科学的解释。(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肯定世界的物质性。②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因素。③力图从具体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④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和猜测的成分。⑤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形式。(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①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②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整体的辩证法观点。③具有三个历史局限性,即机械性( 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 、形而上学性( 孤立、静止、片面,否认矛盾) 和唯心史观( 唯物主义不彻底性) 。特别是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批评费尔巴哈时所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2.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1) 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物质”定义中。

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 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来把握物质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济批判主义》一书中提出了关于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①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绝对意义( 绝对性) 是指,虽然从本体论上说,整个世界都是物质的,意识也统一于物质。但只有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把物质和意识区分开来,才能展开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样的最基本的哲学关系。否则,哲学基本问题乃至哲学本身就无从谈起。因此,承认物质与意识对立的绝对性是哲学存在的前提。

②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相对意义( 相对性) 是指,从本体论上,哲学关注的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如果解决了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之后,仍然把物质和意识绝对对立,就是错误的,毕竟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因此,意识和物质的对立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必须再把意识和物质统一起来,才是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3) 列宁物质定义的基本思想

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②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一切可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

③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

④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所改造。

(4)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大意义

①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如上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出发去定义物质,着重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这就说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彻底的唯物主义方式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科学回答。

列宁物质定义还表明,只有先在本体论上肯定了世界统一于物质之后,再指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便是相对的。因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也是物质的反映,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也统一于物质,因此二元论是错误的。

②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物质定义明确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具有可知性。可反映性。这就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怀疑感觉经验之外的客观实在、否认客观事物可知性的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因而为人类认识物质世界,探索宇宙奥秘指明了方向。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深刻的辩证性质。列宁物质定义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 意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从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上科学地揭示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由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的特性( 列宁说,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似的特性、反映的特性) 。即反映外界作用的能力,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意识从自然界产生出来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但又不是突然的,而是经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2)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②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a. 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意识的内容则是客观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意识的形式是主观世界特有的,但它们反映的事物的外在现象和内在本质,却是客观存在的。

b. 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意识的主观性还表现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即对于同一客观对象可以形成不同主观意识。

c. 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看。意识有时表现为虚假的主观映像,但虚假映像也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有其客观的“原型”。

③坚持唯物辩证地理解意识本质的科学原理的理论意义

科学地把握意识的本质,就能作到既批判了否认意识客观内容的唯心主义,又批判了抹煞意识形式主观性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

a. 主观唯心主义把意识说成是人的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b. 客观唯心主义把意识说成是脱离人和社会的“客观精神”。

c. 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把意识看作可以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东西,看作是一种物质,从而取消了哲学基本问题,最终仍是堕入唯心论。( 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原理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共同本质是客观实在,但事物的客观实在性是通过运动表现出来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从最一般的意义说,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

和过程,既包括保持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量变, 也包括改变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质变。运动不是以物质外部附加给物质的可有可无的性质,而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不可缺少的性质和存在方式。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

(2)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从宇宙天体到微观粒子,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一切领域中的一切形态的物质客体一无例外地处在永恒的、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世界上的事物千姿百态,有同有异,正因为它们有相同或相异的运动形式。人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有些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如托兰德、霍尔巴赫、狄德罗等人,虽然肯定运动是物质的属性,但是由于他们把运动仅仅归结为机械运动,无法科学地解释宇宙中更高级形式的运动,结果还是不得不承认有些形态的物质是不运动的。

(3)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物质是一切形式运动的主体。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信息的传递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即使是“纯粹”的思维运动也离不开人脑这一物质器官及反映在人脑中的种种物质现象。脱离了任何物质主体的“运动”只能是一种荒唐的虚构,这是哲学和科学长期发展证明了的事实。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所谓在物质世界“产生”之前就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理”、“太极”等等的“运动”,主观唯心主义所谓没有物质基础的“感觉”、“观念”、“意志”等等的“运动”,都是空洞荒唐的观念。

党校国际政治综合考研资料-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和重(精)

育明教育2014年各高校政治学&国际关系&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基础班视频课程+全套真题、笔记等全套资料+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1680~3000元中央党校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专业考研真题 1、李良栋:《新编政治学原理》,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2、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秦治来编著:《国际政治学简明教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康绍邦、宫力等著:《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理论》,九洲出版社2006年版 6、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7、熊志勇、苏浩: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8、鲁毅等著《外交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党校国际政治综合考研资料-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1版 宋新宁陈岳 目录 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第四节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 第二章世界体系与国际格局 第一节国际社会及其特征 第二节世界体系及其特征 第三节国际政治系统与格局 第三章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第一节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 第二节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与实力 第三节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 第四章国际政治的法律规范与准则 第一节国际法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国际准则的形成和发展及其特点第三节国际法原则与国际准则的基本内容第五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第一节国际行为主体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第三节非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北大政治学概论难吗,考研复习范围和复习重点是什么

政治学概论 孙关宏主编 第二节政治文化的成分和类型 一、政治文化的成分 作为人们主观心理世界所反映的政治取向模式,政治文化主要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三个层次构成。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政治理论;政治意识形态则是特定政治系统试图获取其社会成员认同和支持的权威阐述系统,它构成了一个政治系统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一)政治心理 所谓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就政治心理的形成过程而言,它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射,它实际上反映的是现实的政治关系、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现象。而就政治心理本身所呈现形式外观而言,它常常是一种直观的心理反映,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出现,是对政治生活的一种不系统的、未定型的感性认识。 就政治心理的内在过程来看,其主要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 1、政治认知。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活动及其规律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政治认知过程就是认知者、认知客体以及认知情境等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心理过程。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人们的政治认知所能达到的程度与认知主体自身的智识水平和认知结构,以及他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密切相关。政治认知过程常常包括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阶

段:政治知觉是政治主体对政治认知客体形成的整体概念;政治印象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知觉的基础上对政治认知客体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记忆;而政治认知判断则是政治主体在前两个过程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从而形成对认知对象的综合分析。政治认知过程要求认知主体获得相应的政治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政治认同意识,所以,它是整个认知心理过程的基础,对于政治心理的发展和政治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政治情感。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形成的自发的内心体验和感觉,是政治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事件、人物、活动等的好恶、亲疏等心理反应。政治心理包括较低层次的政治情绪和较高层次的政治感情:前者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根据切身的政治实践而产生的暂时的主观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积极的、肯定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否定的;如果说政治情绪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缺乏稳定性和可控性,那么政治感情则是一种相对持续、稳定的精神活动。政治情感是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政治心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构成的政治生活的感情纽带,也是政治动机形成的内在动力和基础。 3、政治动机。政治动机即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政治目标的内在动力。政治主体的政治动机取决于主体的政治目标以及主体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对自身政治能力所做的评估。 4、政治态度。政治态度是在以上三个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认知的重要环节。主体政治态度的肯定与否、积极还是消极,会直接反映在主体最终的行为选择上。作为政治心理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以上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政治心理的整个过程。 【政治心理的特性:(1)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自发产生的。(2)政治心理因社会成员个体差异、社会地位和所处环境不同而不同。(3)政治心理是一种潜在的社会意识。(4)政治心理积淀相对稳定。】【政治心理的基础:(1)客观基础。指外在于政治主体的,促成其政治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系和条件。这些要素可以用“社会环境”来概括。政治心理的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关系环境、政治制度环境、思想文化环境四个层面。(2)主观基础。主要指政治主体自身的条件,其中主要指政治主体已经形成的心态或心理背景。其构成包括政治主体的生物特性结构、心理结构、社会经验结构和个性倾向结构等。】 【政治心理的作用:(1)政治心理是产生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2)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3)政治心理是政治变革的制约力量。】 (二)政治思想 所谓政治思想,就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在对政治生活系统化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观点、政治理论和政治学说。政治思想是人类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思辨的结果,它仰赖于人们丰富而深刻的政治经验和体验、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 笔记(经典)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④ 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1、2是基本职能。 6,货币流通规律(二)★★

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考研笔记第五、六章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 (李少军第三版,200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二部分国际安全 第五章国际安全与安全研究 第一节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Page 157) 一.“安全”概念的由来与界定 安全的概念: 国家安全的概念是社会科学中最不明确和价值负载最多的概念。安全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必然代表着不同的事情,这取决于人们必须保卫的东西,并且取决于威胁的性质。 造成安全概念界定不一的原因可归纳为主观和客观两类因素:从客观上讲,谋求安全的主体所面对的不安全状态与问题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安全挑战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安全考虑;从主观上讲,不同的安全主体出于对不同的安全利益的追求,也可能会对安全做出不同的界定。 就一个国家而言,不同的民族、种族、阶级、性别、职业等因素也可能造成不同的安全观念。 最传统的观点是把安全等同于不存在军事威胁,或者把安全界定为保卫国家免受外来的颠覆和攻击。 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外界的现状,即国家是否受到威胁,而主观方面则是指人们的心态,即是否存在恐惧。人们维护安全要实现两方面的目标,即不但要早就一种安全的现状,而且要造就一种安全的心态。从这个角度讲,安全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国家所受的威胁,存在现实的威胁,也存在潜在的威胁。现实的威胁是指可见的危险,与安全的客观方面相联系,通常出现在局势紧张之时。国家所受到的潜在的威胁是指威胁的可能,它在某种意义上作用于人心理上一种较长远的东西,是对潜在威胁的忧虑,实际上体现的就是安全的主观涵义,通常发生在和平时期。 二.安全研究的发展(Page 163) 三.安全研究的对象与体系(Page 165) 纵向分层:国际体系、国际子体系、单元、子单元、个人; 横向扇区:经济、环境、社会、军事、政治五方面。 第二节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Page 166) 安全关系作为一个犯愁,概括的是国际行为体在安全事务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行为体处于复杂的安全关系之中,表明该行为体的安全现状或心态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他行为体乃至整个国际体系的强有力影响。 一.现实主义安全观 现实主义是安全研究中长期居于支配地位的理论范式。现实主义所设想的安全关系就是由主权国家所构成的无政府状态,而这种状态的本质就是不安全。由于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间的冲突与不安全是普遍现象,因此国家存在的根本目标就是加强安全。国家最重要的是在国际体系中保持自己的主权地位。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是安全指示物。国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以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利益为最高原则。主权国家的这种本质特点,使得它先天具有某种“不相容性”。由于国家间总是存在着利益的差异、竞争与冲突,因此在国际体系中,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存在对别国而言都是一种本质的不安全。 按照现实主义的观点,国家能否实现安全,最终取决于国家相对其他国家而言的权力或能力,而这种权力或能力的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国家的军事力量。因此国家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尽可能的增大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军事能力。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暴力因素始终是安全中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只有在同军事因素的发展相关联的时候,才是重要的。 总之,现实主义的安全观的中心就是国家怎样使用军事力量,以及国家应怎样应对这种不安全的基本来

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宋新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 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概念: 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 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 (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4)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抽象、具体的规律。 上述四层内容并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行为主体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2.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3.坚持政治与经济有机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方法 4.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立场 5.学习和借鉴人类宝贵的政治方法论遗产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奠定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国从经济上联结成为一体,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社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毕,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全球国际关系体系。

育明考研:2013年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比较政治经济学笔记

七月一日之前推出全国58所院校行政管理视频和资料,优惠价为1680元-2500元。越早越优惠。。。还赠送最后三套押题卷和公共课阅卷老师一对一的点评指导。 育明教育包揽2008-2013年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状元!2008年第一名郭同学398分,2009年第一名冯同学418分,2010年第一名葛同学398分,2011年第一名周同学384分,2012年第一名王同学402分,2013年第一名郭同学402分。育明教育:《比较政治经济学》复习指导笔记 1.国际政治经济学与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P7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重点在国际层面的政治、经济关系。例如:霸权稳定论(theory of hegemonic stability)比较政治经济学的重点则在国内层面,比较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运作。例如:发展型国家理论(theory of developmental state) 区别与联系: (1)国家间的关系和国家间的比较 (2)国际层面与国内层面的互动 2.比较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发展及现状?P9-15.

3.全球化对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影响?P15. 4.现代国家与经济崛起的微观基础: 国王(武装)、贵族(土地)、商人(贸易)与教士(信仰)的互动 中世纪欧洲政治经济的特点: 政治:政治割据。 经济:封建生产方式。 5.国家自主性。P29 6.现在经济与现代国家的关系?P30-31 这两者的发展是同步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根源都是欧洲长期激烈的军事竞争。 首先,现代经济为现代国家在完善机构、制度、推动军事科技变革、满足军队和战争的日益增大的财政需求方面提供了支持。 其次,现代国家应对军事竞争的策略、措施则决定和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现代国家军事竞争迫使国家强化国内统治,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统一国内市场,而统一的国内市场对现代经济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现代国家主动支持和推动对市场经济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尝试。第三,现代国家为现代经济提供了安全保护、财产保护,并且以法规的形式保障私有产权,这就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现代国家还促进了现代经济所需要的资本积累。 7.现代国家系统的特点P39,国际市场的特点P43 。 8.英国霸权下的国际经济体系的内容,以及衰落的原因? 英国体系的中心-边缘关系是由两条主线连在一起的。一个是贸易,一个是金融。 英体系的衰落是国际、国内双重因素造成的:P52-53 9.波拉尼“双重运动”与全球化。 10.“嵌入性自由主义”P55。分析美国“特保案”。 11.英美体系的区别?P57 12.“出口导向战略”与“进口替代战略”的涵义与比较,以及存在的问题P60-61,应对措施P68。以汽车产业为例来分析。 A.涵义及比较: 出口导向战略,以贸易为中心,是一个依靠国际市场、以促进出口带动产品升级的发展战略。它是先出口以自己资源禀赋为基础的产品,然后利用外贸带来的资本再开发和出口其他产品。产品升级是出口导向战略的根本。一方面,------,另一方面--------。

[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797国际政治学》考研重点整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797国际政治学》考研重点整理 考点一:国际政治学★★ 1国际政治学的概念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等学科特征。 2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见表0-1) 表0-1 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考点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国际社会的实际出发,去研究它的发展变化。 (2)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坚持唯物辩证法,要注意两点:①正确地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②要正确地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 2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见表0-2)

表0-2 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国际政治学的具体研究路径及其特点 (1)西方学者提出的具体研究路径(见表0-3) 表0-3 西方学者提出的具体研究路径 (2)中国学者可学习和借鉴的西方研究路径(见表0-4) 表0-4 中国学者可学习和借鉴的西方研究路径 考研真题精选 一、概念题 1民族国家[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年研] 答:民族国家是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民族国家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乃20世纪主导的现代性民族自觉和自治概念及实践。与18及19世纪传统帝国或王国不同,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是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治体制,因此,从一个民族构成政府体制,或者由数个民族经同一共享的政府体制构成的国族,都是民族国家的可能结合形式。 2中导条约[上海外国语2019年研]

【状元学长分享】2017央财行管考研逄锦聚《政治经济学》重点笔记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 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本章每年必有题出现,大题小题都有可能,重点在资本循环和 周转这一块) 一、名词解释 1、资本P69★★ ①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的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②资本是一种运动,不是物体,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④资本的基本特点:增殖性、运动性、返还性、风险性。 2、无形资产★★★★★(已不是课后题) ①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它可以较长期的为该主体提供一定的特殊权利,或有助于该主体取得一定的收益,通常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版权等; ②无形资产的主要特点是: ⑴具有非实物形态; ⑵它的存在使占有者或使用者借以取得单凭有形资产无法获得的收益; ⑶可有偿转让,某些无形资产还可以无限次向多个使用者重复转让使用权; ③无形资产的估价主要依据其潜在的获利能力,随着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围绕无形资产开展的经营和竞争显得越发重要, 3、剩余劳动(已不是课后题) ①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的劳动中超出必要劳动的部分,它会受工作日长短和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影响; ②剩余劳动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 ③在资本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相分离且劳动力进入市场的情况下,剩余劳动采取了剩余价值的形式。 4、生产成本P72 ①就是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而发生的资本耗费; ②生产成本的范畴对于企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⑴生产成本构成了企业产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衡量企业盈亏的界限,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有重要影响; ⑵生产成本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⑶生产成本也影响着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 ⑷此外,生产成本的回收状况,也关系到企业对原有正常生产规模的维持能力; 5、资本积累(重点!)★★★★★ ①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即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②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③资本积累的动因是资本增殖和市场竞争; ④资本积累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利润率、预付资本的大小、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积累率等。 6、资本积聚(06名解,3分) ①资本积累引起了资本积聚。 ②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③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资本积聚则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积累的能力。 7、资本集中P73★★★★★ ①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②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联合和发行股票、债券等。 ③资本集中的两个杠杆:竞争与信用。 8、风险投资(重点!)P76★★★★★ ①风险资本的运营即风险投资,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风险投资就是将资本投向蕴含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可能性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企业或项目的管理和运行,在取得成功后既获得资本的高额增殖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 用于风险投资的资本通常是通过一定机构和方式向社会各类机构和个人筹集,因而风险投资也是融资行为和投资行为的结合。经营风险资本的机构和个人就是风险投资者。 ②与一般的资本经营相比,风险投资的主要特点是: ⑴投资对象是高技术,新兴产业的企业或项目,因而是一种具有创新效益的资本。 ⑵追求未来高额资本收益并主动承担高风险。 ⑶在投资的同时往往也参与管理或提供辅导、咨询等服务,目的是降低投资的风险。 ⑷具有资本主动退出的要求和机制。 9、资本循环P78★★★★★(99年简答10分,02年简答6分)

人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难度分析

人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难度分析 本文系统介绍人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难度,人大国际关系学院就业,人大国际关系学院学费,人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辅导,人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人大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人大考研机构! 一、人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难不难,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人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很火,特别是人大这样的名校。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各专业共录取56人,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人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专业课复习较为容易,考研难度不大。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政治学原理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政治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人大国际关系学院硕士毕业生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中国人民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 人大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政府机关,新闻出版,公司,高校任教,读博,出国。 三、人大国际关系学院各招收专业介绍 人大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型硕士学费总额2.4万元,学制3年。 人大国际关系学院招生专业如下: 030201- 政治学理论 030202- 中外政治制度 0302Z1- 中国政治 以上专业初试科目是一样的,具体如下: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 625-政治学原理 808-政治学综合 政治学综合含中外政治制度、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 复试科目: 中国政府与政治,外语 030206- 国际政治 030207- 国际关系 030208- 外交学 0302Z2- 国际政治经济学 以上专业初试科目是一样的,具体如下: 101-思想政治理论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第2版考研真题和答案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第2版考研真题和答案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第2版)全套资料【教材+考研真题精选+题库】 目录

? 试看部分内容 考研真题精选 一、概念题 1《理想国》(柏拉图)[南京大学2014年研;南京工业大学20 14年研] 答:《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理想国》共十卷。第一、二卷讨论公道正义问题。因为在柏拉图的思想中,国家的建立是求实现公道正义,所以这两卷概

括了全书的主旨。从第二卷后半部分到第三卷,讨论卫国者的教育,也是执政者的初级阶段教育。第四卷讨论教育的效能与领导,还谈及节制、勇敢、睿智、正义等的意义。第五卷讨论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第六卷和第七卷讨论哲学家的培养,也就是执政者的高级阶段教育。第八卷和第九卷谈论政体。第十卷谈论艺术。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东财2014年研]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指在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实际,对于政治的含义所做的多方面论述。具体表现为:①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③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④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科学性、阶级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思想逻辑。 3行为主义政治学[四川大学2017年研;青岛大学2016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研;华南理工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0 9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行为主义政治学是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政治学的发展方向之一,是西方政治学家努力使政治学科学化的结果,其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其特点有:①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②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终极笔记

政治经济学教程宋涛 第四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产阶段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它的形成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2、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大量货币财富。 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获得货币,后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W-G)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的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二者区别:它们买和卖的顺序是相反的,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也不同 资本流通过程的完整公式:G-W-G’。G’=G+G即原付货币额上加一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流通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是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流通过程中出现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值之间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阐明价值增值,从而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非等价交换都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但是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价值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3个部分:1、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维持他的劳动力的再生产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繁衍后代,延续劳动力商品的供给3、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用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对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劳动力的要求。 资本的本质: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名校考研真题及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名校考研真题 2014年中山大学683国际政治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山大学 二〇一四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683 科目名称:国际政治学考试 考生须知:全部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题纸上的不计分!答题要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论述题。共六题,每题25分。 1.什么是主权?对主权概念的不同的理解对不同的国际政治学派有什么影响? 2.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有何作用? 3.在国际关系中,在哪些条件下,使用武力是合法的?举具体事例说明。 4.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争论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5.近年来,中美两国之间围绕人民币汇率的定值问题争吵不休,人民币汇率问题己经成为影响中美关系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人说,人民币汇率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不应该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也有人说,人民币汇率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政治问题,不存在经济问题政治化的情况。请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6.2007—2009年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影

响。请结合现实国际形势,谈谈你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政治后果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中山大学 二〇一四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683 科目名称:国际政治学考试 考生须知 全部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题纸上的不计分!答题要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论述题。共六题,每题25分。 1.什么是主权?对主权概念的不同的理解对不同的国际政治学派有什么影响? 答:(1)主权概念的提出 主权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让?布丹在《国家论六卷》中提出的。他把主权界定为“统治公民与臣民的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其后,英国政治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从自然法理论出发,阐述了主权的产生。 (2)主权的概念 主权具有双重含义: ①对内主权,即国家对内享有最高的和最终的政治权威; ②对外主权,即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是平等的一员,享有独立自主权。它具有三方面的含

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宋新宁 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 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概念: 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 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 (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政治学原理考研孙关宏《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

政治学原理考研孙关宏《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 一、一、概念题 1《理想国》(柏拉图)[南京大学2014年研;南京工业大学2014年研] 答:《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理想国》共十卷。第一、二卷讨论公道正义问题。因为在柏拉图的思想中,国家的建立是求实现公道正义,所以这两卷概括了全书的主旨。从第二卷后半部分到第三卷,讨论卫国者的教育,也是执政者的初级阶段教育。第四卷讨论教育的效能与领导,还谈及节制、勇敢、睿智、正义等的意义。第五卷讨论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第六卷和第七卷讨论哲学家的培养,也就是执政者的高级阶段教育。第八卷和第九卷谈论政体。第十卷谈论艺术。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东财2014年研]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指在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实际,对于政治的含义所做的多方面论述。具体表现为:①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③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④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科学性、阶级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思想逻辑。

3行为主义政治学[四川大学2017年研;青岛大学2016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研;华南理工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行为主义政治学是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政治学的发展方向之一,是西方政治学家努力使政治学科学化的结果,其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其特点有:①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②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③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④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⑤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大大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形成了诸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大量边缘学科;⑥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因此,在政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从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4阶级分析方法[人大2015年研] 答: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政治研究的基本途径之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阶级分析方法把阶级看作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经济关系的社会承担者,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实际是其经济分析方法在社会群体划分和社会力量意义上的延伸。因此,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阶级力量构成了阶级社会中政治生活的基本主体,阶级力量之间围绕着统治地位形成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斗争,构成了阶级社会政治的基本格局和内容。政治研究

2013北京大学考研状元笔记-政治经济学 课后题答案解析

育明教育 【温馨提示】 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2013北京大学考研状元笔记-政治经济学课后题答案解析 概念题 1.垄断 答:垄断是指把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的大部分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极少数大资本家,为了规定垄断价格、控制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达成协议而实现同盟和联合。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垄断是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2.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 答: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垄断代替自由竞争而成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顶点,垄断组织开始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是:垄断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特别是银行业高度集中,由原来的金融中介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融合,产生了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一般资本统治发展为金融资本统治。同时,在商品输出的基础上,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垄断资本在国际上争夺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从而导致国际垄断同盟的出现,并开始了对世界的分割。垄断资本主义推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它不仅不排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加剧,特别是使国际竞争加剧。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能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 3.垄断利润 答:垄断利润是指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通过垄断价格获得的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一般企业通常只获得社会平均利润。进入垄断阶段以后,垄断组织凭借其在生产上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通过垄断价格,即超过生产价格的高昂价格,来获取大大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获得垄断利润的具体途径是:(1)通过提高生活资料的价格以降低工人的实际工资,使工人的一部分必要劳动转化为垄断利润;(2)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占有其他企业的一部分利润,其来源是其他企业工人的剩余价值和工资克扣;(3)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获取小生产者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4)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章节题库(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国际关系 答:国际关系是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重要集团间的关系,尤指当今按领土组织起来的主要的民族国家间的关系。国际关系侧重于国家间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国家间关系。界定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全面地观察世界,既看到国家行为体,亦看到非国家行为体。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把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三类关系:①国家与国家的关系;②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③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2.国际政治经济学 答:国际政治经济学是指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应用于国际政治学研究,重点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理论渊源有三,即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的理论渊源,而且其本身就包含一系列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学说,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 3.理想主义 答:理想主义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产生较早的一个学派。这一理论体系又被称为制度跨国主义,其关注点是国际规范和制度化的全球合作。这一范式认为,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能够规范国家的行为,制止侵略,实现国际和平。以集体安全原则

来解决国家间的安全问题,是这一范式所设想的主要模式。这种构想追求的不是权力的平衡,而是某种权力的共同体。在这个新体系中,所有国家将在共同的事业中合作,为所有国家提供安全与正义。理想主义者认为,国际组织即使不能提供世界政府,至少也能提供某种国际行为规范和约束。理想主义的渊源之一是古典法学家格劳秀斯的思想。现代理想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学说。它的特点是强调跨国联系。并且积极推动国际组织的建立。理想主义对人类持乐观的观点,认为通过建立新的标准和制度,人类社会就可以得到完善和改进。理想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时任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和赫德利·布尔。 4.现实主义 答: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学科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范式”,提供了有关战争状态的最强有力的解释。现实主义谋求阐释的是世界的现实情况,而不是世界的理想情况。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而不是“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对现实主义者来说,政治就是在一个缺少资源的世界上,群体间为了权力、声望、影响和安全而不间断地进行的斗争。现实主义又是国际关系学科中较复杂的一个范式,因为它从来不是一个严整的单一理论体系,而是许许多多不同分支的一个集合。在现实主义的旗号下,先后出现过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以及防御现实主义等。现实主义学说对国际关系的看法,总结起来,有这样一些要点:①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②在这个以无政府为特征的体系中,主要的行为体是作为整体单位的国家;③权力是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④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 5.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答:新现实主义学派作为现实主义的一个分支,与古典现实主义有诸多相同的假定,但

政治学概论历年试题及答案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政权反映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利分配关系,又称为(C ) A.国体B.国家形式C.国家政权组织形式D.国家结构形式 2、在奴隶制、封建制国家中普遍采用的政体形式(B ) A.立宪君主制B.无限君主制C.贵族君主制D.等级君主制 3、由议会授权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式或政党联盟组成内阁,政府对议会负责的政体是(C ) A.会议制B.议会君主制C.议会共和制D.总统共和制 4、人类历史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体形式是(A ) A.巴黎公社制B.苏维埃制C.人民代表大会制D.民主共和制 5、君主是总统国家元首,议会掌握实权,议会选举产生内阁,内阁只对议会负责的是(C ) A.二元君主制B.无限君主制C.议会君主制D.等级君主制 6、将党划分为右翼、左翼、中间的分类标准是(B ) A.阶级属性B.意识形态倾向C.是否合法D.是否掌握政权 7、中国共产党与明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C ) A.民主集中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C.四项基本原则D.依法治国方略 8、在国家机构中,处于国家机关体系最高地位象征国家统一的国家机关是(D ) A.立法机关B.最高行政机关C.行政首脑D.国家元首 9、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分权说,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的思想家是(B ) A.孟德斯鸠B.洛克C.亚里士多德D.马基雅维利 10、在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立法创议权和法律否决权行使立法参与权的国家机关是(D) A.国家元首B.立法机关C.司法机关D.行政机关 11、目前我国行政机关内部的运作体制实行的是(B ) A.民主集中制B.行政首长负责制C.集体领导制D.总统负责制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政治的活动是科学,这表明( A ) A.政治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 B.政治活动是经验性的 C.政治活动是理性的 D.政治活动是实践性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